课内预习

2024-07-25

课内预习(精选三篇)

课内预习 篇1

所谓“课内预习”就是将对课文的预习———学生对要讲的课事先进行自学准备———挪到课上来, 既不占用学生的课下时间, 又可以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 以便提高学生预习的实效性, 以及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那么, 到底如何组织课内预习呢?

一.控制时间, 把握难易

首先, 需要教师“先行”。课内预习最关键的是需要控制时间的长短。一堂课的时间只有四十五分钟, 既然将预习放在课堂上完成, 那么就得将时间严格控制在五分到十分钟之内。教师要“先行”, 就是教师在自己课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备课时一定要合理分配学生预习和师生互动的时间。要自己先将课文读一遍, 估计学生看一遍课文所需时间, 然后设定给学生预习所需的时间。同时, 教师一定要在每堂课之前设计好预习问题, 不但要让学生在五到十分钟之内完成, 也要让学生在这段时间内充分了解课文, 完成文本、背景的预习, 或者是完成一部分内容的预习。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内容要求教师给出不同的预习时间和不同的难度。例如, 同样教学散文, 像《背影》这样的容易读懂的散文可以就给学生五分钟, 让学生朗读全文, 把握词语, 读出思念的情感即可。而像《幽径悲剧》这样难度较高的文章, 就要给足十分钟, 让学生不但要掌握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还要多看几遍, 把握文章中深蕴的作者的悲痛和悲愤的情感。

“先行”除了控制好学生的预习时间外, 还要根据文章的具体难度先设定问题, 控制好问题的数量和难易, 要做到让学生在五到十分钟之内大致了解课文, 完成文本、相关内容的预习。文章长的、难的就让学生回答一到两个题, 短的、简单的就要求回答题三到四个题。仍以教学《背影》为例, 教师可以在五分钟的课堂预习中要求学生做到把握文中所写的事件。可以提出“文章是写背影的, 那么文中出现了几次背影?哪次最详细?我哭了几次?为什么哭?”这样浅显的问题, 这样学生对课文的大意就可以完全掌握, 对主题也能探知一二。而难度较高的文章如《幽径悲剧》就只要学生看完全文, 说说“怎样的幽径发生了怎样的悲剧”即可, 问题不宜过多。但是因为在课内预习, 所以很多文章的背景的了解就得由教师补充。像《小石潭记》中作者柳宗元的被贬谪的经历就得教师补充。

其次, 得要教师“舍得”。教师要“舍得”时间, 一堂课的时间只有四十五分钟, 既然将预习放在课堂上完成, 那么就得将时间尽量控制在五分到十五分钟之内, 如果要让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刻的了解, 可以适当放宽时间。

教师要“舍得”放手。课堂上留给学生预习时段, 剩下三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上课, 可能会导致课堂上有很多东西没有办法全讲, 所以教师要舍得, 舍得放弃一些不是很难的问题, 舍得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对课文的初步感知, 只在学生有疑难时、在课文精彩处教师再出手。《新课标》提倡自主学习, 倡导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 逐步掌握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而这些素养的培养在预习这样的工作中效果会更明显。教师的“舍得”也许会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更好地发展。

二.指导方法, 引导实践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 阅读太少是一个, 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多读固然重要, 但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想要提高课堂效率, 让学生对所学课文有较好的了解, 就一定要让学生对所学的课文做好预习工作, 而在这个工作中, 教师的指导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 要指导学生习得读的方法。一要明确如何切入阅读。阅读文章, 学生要尽快了解课文, 就需要一个切入点, 而标题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教师在早期的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阅读一定要从标题入手, 要学会审题。教师要指导学生关注文章标题透露的信息。议论类课文的标题往往是全文的论点或论题, 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叙事类课文的标题往往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最后一课》;或是线索, 如《背影》;或是主要人物, 如《孔乙己》。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针对标题设计几个问题, 模版可以是:什么是……?为什么……?怎么样……?如《最后一课》可以设计诸如:谁上最后一课?谁听最后一课?为什么上最后一课?最后一课上得怎么样?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学生阅读有了方向, 再说是学生自己出的题, 他们会更感兴趣一些。

二要指导如何深入阅读。阅读文章时要注意阅读的层次, 要不断深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内涵。之前所说学生自行设计问题就是一个深入阅读的方法, 而且是自己设定阅读和前进的方向。预习中教师设定的问题, 一般也是由浅入深, 问题一般从文章的内容到作者的情感再到作者的写作意图, 这些问题的回答也是一条逐渐深入的学路。此外, 要深入阅读还要关注文章的重点段落, 抓住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文章的第一段往往是引出下文的主要内容或观点的, 一般文章的感情基调或文章倾向也会出现。最后一段往往是文章的总结, 作者的情感、文章的主题一般在这里出现, 学生多读几遍也有利于深入把握文章。

其次, 要指导学生学会圈点勾画。

教师在学生阅读文章的时候一定要给予具体指导。除了要求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大意, 抓住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切入阅读, 还要指导学生如何做好圈点勾画的工作。语文课上, 教师首先要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 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利用一套自己能够理解的、能代表某方面意义的符号在文章的字、词、句段上做些圈点勾画。还要引导学生做到文章尽量读三遍, 第一遍阅读的时候划出自己不会读或不理解的字词;第二遍读书的时候就要划出重要的句子, 如过渡句、主旨句、优美的句子等等;第三遍读书的时候就该关注文章的重点句子的理解或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回答。阅读较长的课文时, 一般将第一遍和第二遍阅读合并在一起完成。

再次, 要指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

一是指导学生用好各种文本资源。因为是课内预习, 所以对于有些难度的、或是背景复杂的课文, 教师可以提供相应的文字资料。让学生依据这些文本参考资料好好把握这些文章的内涵。当然学生在预习中遇到不会读的字词、难解的字词可以由学生通过词典解决。除了这“一查”,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做好“三看”的工作, 即看课文, 看课下注释, 看课后练习。尤其是课后练习, 在预习中所起的引领、提示作用不可小觑。教材的编写者们精心设计了课后的练习, 往往从内容、语言、主题等方面由浅入深地提问, 学生预习课文时不妨先看一看, 先想一想。当然, 学生对课后练习的关注不一定要求学生马上回答出来, 而是看过问题后往往就可以明确作者的写作重点和意图。

二是指导学生用好身边同学资源。新课程标准指出:“合作学习, 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预习过程中, 教师如果给出较难的问题, 就可以“给学生群体一个共同的任务, 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 学生在学习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遇到问题能协商解决, 能通过沟通解决群体内的冲突, 对各个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 对活动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这样,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取长补短, 共同完成预习的任务和要求, 能更好地达成预习的目标, 增强预习的效果。

三.科学反馈, 提高实效

首先, 要积极优化巡视发现, 善于把握学生预习动态。在整个预习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巡视, 做好指导工作。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可以“虚视”、“虚听”, 即在班中随意地走动, 在走动中捕捉学生阅读情况的动态, 以便全面了解情况, 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向和难度。教师也可以“实视”、“实听”, 即教师对某一组或某几组定点关注, 甚至可以参与讨论、评价, 深入了解本组学生对文章的看法, 了解预习的进程, 了解存在的问题, 以便及时把握学生的动态。

其次, 要合理运用检测手段, 适时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想要提高预习实效, 光学生自己看、自己回答是不能很好地体现效果的, 所以预习一定要有检测, 用问答来了解学生预习达到的程度, 以便教师做好相应的教学调整, 否则将取不到实际效果。即使是预习, 也可以有分类, 有竞争。每次结束预习后还可以设置附加题, 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不至于没事可做。以《鼎湖山听泉》为例, 教师在全体学生的预习工作中提出问题:找出描写鼎湖山的泉水的句子。文章较长, 学生看完一遍就需四五分钟, 所以就提一个问题。但是有些学生是速度较快的, 那就可以提出另一个附加题, 如, 请另写一句描写鼎湖山的泉水的句子。这样就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文章有更多的认识, 也可以提高学生对描写句子的认识, 但同时又不会造成另外一些学生和他们在课文理解上的脱节。这样的多重设计可以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可做的事情。预习完成后, 教师一定要学生起来回答所问的问题, 让学生对自己的预习工作有个了解和总结。

小学数学课实施课内预习的策略 篇2

策略一:突出一个“导”字,从低段开始渗透课内预习机制

根据预习现状调查与分析,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我们认为将预习从课前(课外)移植到课内,并从低年级开始渗透和培养学生课内预习习惯,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形成框架式的预习模式是实现有效预习的关键。具体措施:

1.开导

激发学生开展课内预习的兴趣,能带动他们自学能力的增强、学习主动性的提高、学习效果的倍增。

(1)教师方面:通过在课堂上开展预习和预习后的动态生成,可以使老师全面准确地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起点,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心中有数,使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真正使课堂教学高效高质。

(2)学生方面:明确课内预习的重要性,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了,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长期训练,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和能力。有效的预习方式能够使学生利用课堂小部分的时间,集中精力高效地对已知和未知的知识引起注意和质疑,成为减轻学习负担和后续发展的一把“金钥匙”。

2.指导

指导是指教给学生课内预习要把握的原则和方法。

(1)发现问题的原则。课内预习要有发现性,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它不等同于自学,对预习中的疑难不一定花大力气去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学习才有目标,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摆一摆》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通过预习并思考:1、长方形的面积会跟谁有关系?可能会是怎样的关系?2、长方形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能用摆一摆的方法解决证明吗?

(2)注重反馈的原则。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反馈与指导,教师根据反馈的结果调整教学策略,让每个孩子通过预习更好地学会知识。在普遍督促、检查、评价的基础上,教师及时推荐有良好预习习惯的典型人物及其好的预习经验,并及时纠正错误的预习方法。

(3)把握起点的原则。当学生进行了课内预习之后,我们的后续课堂教学不能漠视其预习结果。“从预习中你学到了什么?” ,教师要努力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通过交流,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就可以采取“设问——读画批注——试做——质疑”框架结构式预习,形成预习常规。

策略二:强调技能训练,构建规律性课内预习模式

“练”是任何一种学习方式和技能得以提高的原则性要求。

1.依托课堂教学,提高技能

(1)少讲解,多尝试。课内预习技能的训练不能忽视常规性方法的训练,课堂应成为学生实战的主阵地。通过不同知识内容、不同课型的学习,从同学间彼此的成果反馈中逐渐了解预习的方法,完善自我技能。

(2)规律性认知。技能训练是持久战,不可能速成。在能力形成的过程中,要经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我们要采取环环相扣、步步落实的教学措施,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2.形成“四步”训练法,讲求实效

课内预习技能的“四步”训练法:

(1)设问——起点。由于数学知识的连续性强,前面的概念不理解,后面的课程就无法学下去。当估计学生学过的概念有不明白、不清楚的,一定要在预习中设计“温故”问题,让学生养成复习的习惯,扫除绊脚石。另一方面,由于学生阅读的是“教材”而非“学本”,因此,应立足学情,利于自学,围绕“探究”,设置系列的、逐层深入的思考性问题,让学生预习有的放矢,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读画批注——关键。我们指导学生在阅读教材时,把重要内容和感到疑惑的地方用符号标画出来。如用“1、2、3……”标出重要的步骤;用“△”标出关键字;用“~~~”线画出主要的结论;用“?”号标出疑难之处。

(3)试做——检测。数学课本上的练习题都是为巩固所学的知识而设计的。我们要求学生预习时可以试做那些习题。之所以说试做,是因为并不强调要做对,而是用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要求学生边做边思考和理解每一个知识点。

(4)质疑——深化。古人说:“学贵有疑”,预习深入了就会有疑问。我们指导学生在预习中把不懂的问题随时在书中画出或记下,然后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引导或同学合作来解决。

如在《认识钟表》教学中我们首先让学生观看课题,说说自己对钟表的了解情况,学生除了介绍钟面的相关知识,还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钟面上的指针为什么有长短之分,有粗细之分?(有关时针、分针的特点)平时爸爸都说几点钟,为什么书上都说几时?(有关时间读法的要求);随后,在学生对教材内容的预习过程中,利用符号批注的方式,将自己新了解的、已解决的、待解决的知识进行整理;同时根据预习要求尝试完成相关习题,如有新的发现或新的疑问进行重新批注或反馈。这个过程,学生的认知在预习中数次刷新,知识储备逐渐完善。

3.让课内预习成为学生意识中的学习方式

课内预习 篇3

一是学生预习走过场。小学阶段, 学生年龄小, 学习目的性不明确, 自控能力差, 不同的学习认识和态度决定了他们不同的预习过程和效果。少数习惯好的优秀生能自觉运用预习方法, 按照老师布置的预习目标预习。一些中等生因缺少恒心, 坚持一段时间后开始丢三落四, 只做一些书面预习作业。完成“问一问”这个作业时, 有些学生总是应付性地提几个问题:如“百发百中”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题目为什么是《纪昌学射》, 而不是《纪昌学箭》?......至于“查一查”的作业, 不少学生就借口不能上网而形同虚设。而一些学习态度和能力上有问题的学生, 更没耐心一丝不苟地预习, 就连课文都不愿多读几遍。课堂上抽读时, 读不通句子。所以, 这样的预习,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 只是一种形式, 因为少了实实在在的朗读、端端正正的抄写、安安静静的思考。他们既没有为课堂学习做充分的准备, 又没有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更谈不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是教师学情难把握。因预习的态度不同, 学生提前阅读的结果大相径庭。教师难以把握各类学生的学情, 很难进行课堂教学起点的目标调控。在第一课时检查预习时, 总是发现部分学生跟不上节奏, 读不到位, 只得在课堂上再花些时间重新阅读。这对于那些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 是在重复预习的过程。他们就会产生无聊厌烦的情绪, 于是还未深读, 就已经没了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这样的课堂结构松散, 淡而无味, 没有学习的激情, 没有思维的碰撞, 没有学习的乐趣。长此以往, 学生上课的热情和兴趣就会荡然无存, 教学质量从何而来?

基于现状, 本学期, 我尝试把预习纳入第一课时的教学中, 实行“零起点”教学。大半个学期下来, 我觉得课内预习确实比课外预习成效显著, 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课内预习,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人人动起来。

把预习放在课内, 由于第一次接触文接触文本, 每个学生都怀有新鲜感, 都想知道课文到底写了些什么, 因此都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学生们或自由地读课文, 或认真地划词语, 或悄悄地查字典......大家各干各的事, 沉浸在浓浓的自主学习氛围中。如果教师在预习之前, 通过谈话、设问、朗诵等创设情境, 巧妙引入新课, 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新课的欲望。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 我先播放了几个战争带来灾难的画面, 然后让学生说一两句此刻心里最想说的话。有的学生动情地说:“战争, 你太残酷了!你毁了多少美好的家园!”有的说:“战争, 你太可恨了!你让多少孩子失去了亲人?”……我相机引入:“同学们, 有一个中国孩子也非常痛恨战争, 想听听他的呼声吗?请打开课本, 读读课文, 倾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吧!”此时, 让学生打开课本初读课文, 学生已是迫不及待。同学们立刻全神贯注地读起课文来, 就连那几个爱偷懒的学生也不知不觉中被良好的氛围感染, 情不自禁地学了起来。那时, 我再适时地加以引导和鼓励, 更起到推动作用, 学生们学得更投入了, 人人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这样, 预习就成了一种内在的需要, 兴趣就变成了乐趣, 变成了强大的学习动力。

二、课内预习,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使预习更高效。

从新课的导入到预习的指导, 从细微的点拨到及时的激励, 学生的预习在教师的直接引领下进行, 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如在执教《花的勇气》时, 巡视中, 我发现不少学生有两句话读不通。之后, 我马上出示这两个句子:

(1) “我对驾车同行的小吕说:‘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 见不到花儿, 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2) “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 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 在冷雨中, 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 明亮夺目, 神气十足”。

先让不太会读的学生读, 然后让朗读优秀的“小老师”示范读, 再全班带读。两三分钟的朗读指导后, 人人都会读了, 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一般情况下, 通过10多分钟的自主学习, 学生基本能读通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并能质疑问难。即便是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也少了“孤军作战”的烦恼, 大都能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 较顺利地完成预习, 并逐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因为在课内预习时, 遇到困难, 可以直接问老师, 可以同桌互助, 也可以小组合作讨论。我通常在学生初读后, 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检查预习效果。一个个轮读生字和课文, 其余学生当小老师, 仔细倾听, 并及时指正, 再一起解难, 教师则在一旁参与指导。一段时间下来, 效果较明显, 不但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三、课内预习, 有助于教师把握学情, 捕捉生成, 使课堂更精彩。

课内预习和课前预习最大的不同就是, 教师可以走到

WENJIAOZILIAO

每一位学生的身边, 深入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了解全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根据学情, 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的重点、难点,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自己能学懂的, 教师坚决不教;学生小组合作能解决的, 教师只做好引领;大家都无法学懂的, 教师再作进一步的指导, 启发学生深读课文, 细品词句, 主动探究, 搭建生生、师生交流合作的平台, 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 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如在预习《生命生命》时, 有学生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 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它指什么?怎样叫‘好好地使用’?怎样叫‘白白地糟蹋’?”多么好的课堂生成。于是, 我顺着这个问题展开教学:联系上下文或生活中的事例小组研读这句话, 五分钟后, 展示学习成果。学生们读的读, 画的画, 想的想, 议的议, 写的写。不一会儿工夫, 句子理解了, 课文也学懂了。就这样, 从学生中来, 到学生中去, 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课堂才显得丰富而有效。

当然, 课内预习也有不到位的地方。如课内无法查资料, 时间安排较紧张等, 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课内预习】相关文章:

初一语文预习资料和预习方法05-12

预习的分类,预习有哪几种?04-15

17课少年闰土预习方法以及预习单07-21

高一预习05-24

预习题07-22

预习活动05-21

预习笔记06-02

预习方案07-16

预习步骤08-12

预习意义08-18

上一篇:形式和问题下一篇:文本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