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模式

2024-07-07

课程模式(精选十篇)

课程模式 篇1

一、“项目教学”课程模式的构建

(一) “项目教学”的内涵及本质特征

1. 项目教学的内涵。

项目教学是指依据当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与专业培养目标, 以学生为中心,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 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具体的项目或事件, 设计出不同的项目教学方案, 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项目进行分解, 并作适当的示范, 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与实际操作训练, 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

2. 项目教学的本质特征。

在教师引导下, 通过设计多项不同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寻找获得结果的途径, 并最终得到结果, 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这体现出项目教学的本质特征是让学生积极学习, 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 以现实学生生成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为最高成就目标。它是一种以能力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模式。

(二) “项目教学”课程模式的构建

经过几年的努力, 绍兴市已初步构建一个以“项目教学”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的课程模式。它打破了传统教学的课程设置, 依据“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的要求, 构建了实基础、活模块、多层次、综合性的职教课程结构。

项目教学课程结构分为三个层次:顶层为项目, 中层为必修项目、限修项目、任选项目, 下层为科目, 它们共同构成了职教专业技能项目教学课程的基本结构。这与以往职教课程只有专业和科目的形成方式有很大不同。

该课程模式的基本原则是围绕“项目”重新开发设计课程;压缩公共课、文化课 (语文除外) ;多开专业课, 加大实习技能训练课时比例。

“项目教学”课程设置的最大特点是理论教学密切结合实习实训, 理论指导实践, 学以致用, 实践又反作用于理论, 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 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都极为显著。

通过试点学校近两年来的研究和实践, 绍兴市已初步构建起了一个以专业技能项目教学课程模式为载体, 引领职教课程改革的新体系。在这一体系中, 我们形成了“整体部署、分步实施、总结评估”的课程改革过程体系, “整体规划、实践引路、逐层推进”的课程改革运作体系和“国家重视、企业支持、专家指导、督导考评”的课程改革保障体系, 搭建了纵横交错、上下贯通的职业教育课改网络平台, 为全市中等职校课程改革工作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二、“项目教学”指导下课程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 更新课程理念, 明确“项目教学”指导下课程设置的方向

构建新的适合职高实际的专业课程模式, 必须更新课程理念, 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 探寻适合职教实际的课程标准、课程模式。职业学校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涉及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个部门, 绝不是简单对原有教材的修订、改造与完善, 也绝不是仅仅对原有教学内容的增减或整合。它是维系着教育内外环境的一个极为复杂的教育子系统。它是一个包括课程开发领域、课程实施领域、课程评价领域与课程管理领域所组成的各种元素交互运动的系统。

构建“项目教学”指导下的课程体系, 首先应把培养学生能力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放在第一位;其次应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包括职业认知、职业态度、职业能力等) 放在重要位置;第三必须引进和借鉴国内外优秀的职教课程模式。

(二) 以专业技能“项目教学”为突破口, 开展课程的实施、评价与管理

绍兴市职教课程改革的构想是以“项目教学”课程模式引领职教课程改革, 实践的重点是专业技能教学, 即在专业技能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法”及其指导下的课程改革。

1.“项目教学”指导下的课程实施。

绍兴市于2006年初要求各职校结合各自的实际开展课程改革, 并在规范管理、政策导向、实验基地建设、师资培训、实践指导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为“项目教学”指导下的课程实施奠定了基础。

2.“项目教学”指导下的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指对“项目教学”指导下的课程模式、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各环节、各层面及最终结果等方面作出客观、公正、合理的评判, 以便课改领导小组及时调控教学内容, 调整教学目标。我们采取“一制定、二检查、三考核”的办法, 对试点学校专业课与技能训练“项目教学”课程实施评价。评价的目的是激励与导向。

3.“项目教学”指导下的课程管理。

课程管理是指对参与“项目教学”及其课改活动诸因素、诸环节的协调、指导和调控。由于“项目教学”及其课程设置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情况复杂, 因此, “项目教学”指导下的课程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然而课程管理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 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成败, 必须抓紧抓实, 把它放到课改议事日程的重要位置。我们的做法是采取“一个注重”、“四个加强”的管理措施, 即“注重‘项目教学’的过程调控”、“加强‘项目教学’指导下的组织管理、教学管理、设备管理、档案管理”。

(三) 切实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抓住“项目教学法”指导下课改的关键

“项目教学”及其课程改革, 如果没有一线教师的参与, 即使其他方面的改革较为成功, 但最终一定是失败的结果。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是推动“项目教学”与课程改革的关键。绍兴市以“师德师风为主线, 课程开发为主导, 学习培训为抓手, 鼓励进取为手段”抓好师资队伍建设, 切实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四) 完善“项目教学”保障机制, 确保课程改革顺利实施

“项目教学”及其课程改革须构建完善的保障机制, 否则就无法顺利实施。

1. 行为导向保障。

加强宏观调控, 规范行为导向, 是构建“项目教学”课程模式不可缺少的环节, 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我们根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 以及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试点学校的实际情况, 规定“项目教学”指导下的课程改革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要求, 符合教育教学和职高课程设置的内在规律, 试点学校在实践“项目教学”及其课程改革前做好调研, 成立相关组织机构, 制定“项目教学”及其课程改革相关文件、规章制度;贯彻落实“项目教学”及其课程改革的有关决定、措施、方案、工作进程;培训师资, 使教师领会本次课改的精神实质、操作要领、具体步骤及工作进程等。

2. 课改经费保障。

全面实施“项目教学”及其指导下的课程改革, 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保证。绍兴市委、市政府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 经费投入在逐年增加, 每年还拨300万专款用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及其他奖励。课改领导小组积极争取为课改试点学校筹集资金;与试点学校当地政府及主管部门妥善协商、解决职教发展资金上的困难;同时会同县教育局与当地企业签订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协议, 要求当地企业适当赞助办学资金。试点学校也积极与企业联合办学, 实行对口培养与就业, 争取资金与支持;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也积极发动与鼓励社会、个人捐资助学。

3. 学校管理保障。

课改试点学校管理是否科学、规范、严格、有序, 直接关系到专业技能“项目教学”指导下的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因此, 在实施课改的进程中, 试点学校必须加强课改管理工作, 使管理科学、规范、有序、有效。我们的措施是:一是制定好课改管理规章制度, 使管理有章可循;二是采用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办法;三是课改领导小组、课改办公室, 对课改工作的每一环节、每一步骤都要做好安排;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尊重教师、关爱学生, 努力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形成合力, 共同完成“项目教学”指导下的课程改革这一历史任务。

通过两年的实践与研究, 绍兴市中等职校领导、教师的课改意识明显增强, 课改积极性明显提高, 基本形成了人人都来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良好氛围。课改之校迅速增多。绍兴市在总结试点学校“项目教学”课程改革近两年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构建具有绍兴职教特色的, 以“项目教学”为突破口, 全面启动“项目教学”课程改革的工作思路, 要求全市各中等职校积极响应, 着手开展“项目教学”指导下课程设置的实践与研究。

三、“项目教学”课程模式引领下的课程改革成果

(一) 弥补了传统课程设置所带来的诸多不足

第一, “项目教学”的课程设置紧紧围绕“项目”, 摆脱了传统的课程设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的现象。第二, 通过压缩公共课、文化课课时比例, 加大专业基础课与实习教学课时比例, 改变了原来各学科课时比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第三, “项目教学”课程设置“限修项目”与“任选项目”, 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学生的“一专多能”适应不同的岗位、拓宽就业路子奠定了基础, 改变了传统课程设置只有必修课而无选修课的状况。第四, “项目教学”课程模式构建了符合学生学习规律与适应学生个性差异的多元综合评价体系, 激励了学生学习的潜能, 培养了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 清除了传统评价机制带来的弊端。

(二) 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充分挖掘

通过“项目教学”指导下课程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改变了厌学现象, 学习潜能得以充分挖掘, 学习兴趣、学习意志品德、学习信心、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得到培养, 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信息的处理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 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

绍兴市以“项目教学”指导下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为契机, 在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实训基地与市骨干专业建设的同时, 致力于“课改兴师、创新强师”, 全面提高职高教师整体素质的战略举措, 有效地提高了专业课与实习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 专业课教师实现了课程观的转变, 提升了课改的能力, 形成一批能适应课程教学改革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为全市开展“项目教学”指导下课程改革提供了专业师资保障。

四、实施“项目教学”及其课程改革的实践启迪

(一) 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项目教学”课程改革的前提

调查表明, 目前仍有不少领导、教师对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认识不足, 不知在什么地方上下功夫, 教育观念滞后, 教学模式单一, 教学方法呆板, 课程设置不合理。尤其是职教课程在内容上、形态上、类型上、课时分配比例上还存在诸多不合理因素。如不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起新课程背景下全新的教育观、学生观、价值观、成才观、质量观、发展观、评价观、办学观, 那么, 深化职高内部体制改革, 顺利实施“项目教学”指导下的课程改革模式就只是一句空话。

(二) 大胆实践是实施“项目教学”课程改革的关键

职业学校实施“项目教学”指导下的课程改革, 在更新教育观念的前提下, 还须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在具体实施“项目教学”指导下的课程模式的过程中, 必须处理好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实习技能课课时比例的分配关系;处理好公共课、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与实习技能课教师间的关系及工作量问题。

(三) “双师型”师资建设是实施“项目教学”课程改革的核心

“项目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极高, 教师必须具备完成一个项目所涉及的各个专业理论和技能。同时, 教师的知识、技能能涵盖该项目的全部或大部分教学目标所规定的内容, 必须精心备课, 以应付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只有这样, 才能使“项目教学”顺利进行, 并达到预期目标。因此, 必须加快师资培训步伐, 加大培训力度, 增加经费投入, 制订培训规划, 落实培训人员, 并由主管领导认真负责, 抓紧抓实, 常抓不懈。

(四) 重构评价机制是实施“项目教学”课程改革的保障

为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教学效率,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率, 必须改革原来单一、不客观的评价方式与考核办法, 重构有利于课堂教学改革的评价机制。围绕“项目教学”, 我们重新设计了《课堂教学评价表》, 重点突出问题 (事项) 设计的启发性, 教学过程的民主性, 学生活动的广泛性、协作性, 教师引导的科学性等方面。重构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评价机制。结合“项目教学”的研究目标, 提出了“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的自主教育目标, 提倡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合作探究, 勤于动脑动手, 并制定了《学生品行考核评价办法》, 建立《学生“项目学习”考核评价办法》, 构建了以“能力”与“项目教学”为中心的新的考核机制。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陈竞芬.职业教育课程取向与课程研制模式.职业技术教育, 2001 (1) .

[3]刘彦文.论课程的基本特征.职业技术教育, 2002 (7) .

[4]俞军.电子专业“项目制”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职业教育研究, 2006 (6) .

[5]朱新业.关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职业技术教育, 1999 (10) .

[6]张裕果.关于制定职业高中课程标准的思考.职业技术教育, 2000 (1) .

模式识别课程报告 篇2

一,文献综述报告

阅读至少5篇论文(最好包含1篇英文论文;自己去学校电子图书馆下载,考虑中国知网;IEEE,Elsevier等数据库),写一篇文献综述报告。

1.选题不限,可以是任何一种模式识别算法(例如k-means,kNN,bayes,SVM,PCA,LDA等),阅读所选题方面的相关文献(论文都是关于一个主题的,例如都是svm算法方面的)。

2.写一份文献综述报告,包括:每篇论文主要使用什么算法实现什么,论文有没有对算法做出改进(为什么改进,原算法存在什么问题,改进方法是什么),论文中做了什么对比试验,实验结论是什么?注意,尽量用自己的话总结,不要照抄原文。可以加入自己的分析和想法,例如这篇论文还存在什么问题或者缺点,这篇论文所作出的改进策略是否好,你自己对算法有没有什么改进的想法?

3.把阅读的参考文献写在报告后面。(包括:作者;论文名称;期刊名称;出版年,卷号(期号),页码。例如:[1] 赵银娣,张良培,李平湘,一种纹理特征融合分类算法,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6,31(3):278-281.)

二、写一下学习这门课的心得体会(占分数)。

新模式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篇3

一、课程设计思路与理念

课程建设思路为“以就业为导向,以教研科研为中心,以学生职业成才为本”,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强化学生职业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企业实战模块、职业拓展模块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构建“多媒体教室+实训室+第二课堂+企业职场”的课堂多媒体教学、实训室实践辅导、课外自主学习和选修课相结合、企业实践课内外并重的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模式。以教材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线,使“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

二、新模式英语课程的特色

1.教学模式的“一体化”

外联企业职场,设计专业岗位英语技能模块,采用“多媒体教室+实训室+企业职场”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细化、量化能力训练项目教学设计。

2.教学内容的“模块化”

职业英语课程知识与技能实训模块创新组合,知识与能力合一,教室与实训室合一,通过热身与回顾、导入、讲解、实践、评估、应用六个环节,强化英语技能。

3.教学过程的“职业化”

倡导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进行“知识、生活技能和终身学习合一”的能力设计。学生学程式学习、理论实践阶段均达标,遵循“展示—应用—评价—实战—反馈”的流程。设计学生“兴趣—分析—创新—操作—评价”五阶段教学过程以及“目标—策略—评价”和“活动—体验—表现”两种基本形式,充分体现“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

4.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实施“导教、导学合一”的模块式技能教学方式,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探寻符合中职学生心理的“多元化”教学策略。在仿真的任务(项目)环境中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强化英语综合职业技能。以任务驱动、项目教学、行为引导法、情景模拟、导学分层等教学法为引领,贯彻全过程“行为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和“学中做”,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5.考评体系的多元性

创立“形成性评估+终结性评估+奖励性加分”的多元考评体系,包括“以达标代考”和“以赛促学”的技能展示,以及团队达标、分层达标、分段达标、专项达标等多层评价方式,全面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译五种综合能力,采取了生生评价、教师评价、督导组评价、社会用人单位评价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小组到班级再到全院(校)的“贯通式”英语学习方式和考试方式改革(见右图)。

三、课程内容

1.强化基础模块

使用《新模式英语》教材,编写了《新模式英语辅助教材职业基础英语》校内讲义。

2.突出专业技能模块

配合专业考核,强化商贸专业工作岗位流程英语会话、商贸英语专业词汇等内容。

3.辅以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教材模块

引进物流师等物流人员专业英语双语教学,扩充企业认可的职业英语、旅游英语等内容。

四、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1.先进的教学手段

运用语音室、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理论讲解、实例讲解相结合。

2.媒体设备

配备录音、录像、VCD、实物投影仪、普通投影仪、双向视频、计算机及网络平台等基础设施。

3.教学形式

开展辅导、导学、小组讨论、实验、多媒体资源教学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4.教学场所

灵活运用普通教室、大教室、网络教室、多功能教室、辅导点(名称)等场所开展教学、学习活动。

5.实训场所

进行英语学习的课外延伸,开发各专业英语模块资源,鼓励学生自主选修英语口语、求职英语等课程。

五、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开拓英语学习俱乐部等实践平台,设立英语口语社、英语晨读社、英语短剧社、英语影视社、英语歌曲社、英语翻译社、英语读书社以及英语杂志社等社团,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第一、第二课堂不间断联动的“浸入式”学习环境。

实施校企合作,与企业就业零距离。倡导英语教学融入职业教育的5大要素,即产业要素、行业要素、企业要素、职业要素、实践要素。以顶岗实习为驱动,加强职业英语实践基地建设。

课程模式 篇4

一、具体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具体教学模式改革方案,采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特点为准绳,探索一套以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本项目的研究步骤和实施方案如下图所示。项目分为教学内容调整与优化、教学方法改革,专题研究活动、自主实验创新设计和考核方式改革等五部分。

1. 教学内容调整与优化。

为适应课程与企业工程技术的衔接,根据具体课程的知识点分布,整理优化并提出课程内容各知识点的“树形图”。经过教学内容的精简与优化,实际形成的课程教授计划如下。 (1) 理论教学模式学时安排。第一部分“绪论”:1学时;第二部分“机电系统运动特性分析”:1学时;第三部分“直流电机工作原理和特性分析”:4学时;第四部分“交流电机工作原理和特性分析”:4学时;第五部分“断续控制系统及电路设计”:2学时;第六部分“PLC控制系统及其程序设计应用”:4学时。 (2) 实验室参观学时安排:2学时。 (3) 子项目式实验学时安排:交流电机断续控制实验:2学时;步进电机控制实验:2学时;PLC控制应用实验:2学时。 (4) 项目研讨模式学时安排。断续控制应用研讨:2学时;应用程序设计研讨:2学时;变频器应用研讨:2学时。

2. 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上改革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依据课程“树形图”,建立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新经验的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为树形图上每个知识节点设计了案例教学、现场教学、自主学习、课堂讨论、重点难点讲授等环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尝试知识点的溯源教学方法,知识点的方程体现教学方法等具体的教学方法。所为溯源教学方法指的是对知识点在物理意义层面上进行来龙去脉型分析说明,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内容;所为方程体现教学方法是指每一章节知识点内容全部可以从一个方程中导出,从而增加知识点内容的归纳性。

3. 专题研究活动。

主要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中心。专题研究活动设计了主动实践(含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撰写论文、讨论交流等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机电传动控制技术的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解决方案,进行虚拟实验验证或具体实验进行验证。针对主动实践活动和教学中布置的专题撰写科技小论文。并要求学生做5分钟PPT,进行交流,并进行讨论。

4. 自主实验创新设计。

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设计能力为中心,基于机电传动控制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分小组针对子项目和系统性项目进行自主选题,进行系统方案设计,组织进行方案的交流和程序调试。

5. 考核方式改革。

在考核方式上采用学生分组参与、子项目报告互评、研讨课题PPT汇报互评和老师评价等方式评估,建立多方位的评价系统。最终,每个学生的总评成绩由如下三方面组成: (1) 考试成绩*40%; (2) 子项目成绩*30%; (3) 研讨课成绩30%。

二、教学模式改革后的效果

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随机抽取了班级上40名学生,得到的教学效果评价如下:87%的同学认为能使课程内容更加明了易懂;74%的同学认为能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验;78%的同学认为能使自己更多地了解机电系统;72%的同学认为能激发对机电知识学习的兴趣;85%的同学认为能使自己的走神几率降低;65%的同学认为能使自己增加团队协作能力。

三、结论

本文以CDIO理念和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为导向,提出了由理论教学、实验室参观、子项目训练和项目研讨组成的《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全新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和学生反馈调查,效果较好。

摘要:针对目前《机电传动控制》的课程教学模式单一的不足, 提出了基于CDIO思想和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课程教学新模式, 探索了由理论教学、实验室参观、子项目训练和项目研讨组成的四项细化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该教学模式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和学生反馈调查, 效果较好。

关键词:教学模式改革,卓越计划,CDIO

参考文献

[1]高雷雷, 张彦廷“.机电传动控制”教学改革与实践[J].林区教学, 2010, (7) :9-10.

[2]马天兵, 张新“.机电传动控制”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J].科技信息, 2008, (9) :208-209.

[3]王伟, 王殿君.申爱明, 等.基于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33 (2) :136-138.

[4]袁健, 朱龙英.基于CDIO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 2010, 19 (2) :18-21.

[5]陈文杰, 任立军, 张林等.新加坡理工学院基于CDIO模式的项目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30 (35) :91-94.

2014模式识别课程设计 篇5

自选

【设计目标】

通过本课程设计,学习利用非监督学习方法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识别分类,掌握模式识别系统的基本设计思路与步骤。

【设计内容】

观察生活与环境,自选一个问题,采用一种非监督学习方法对其进行分类与识别。

【设计要求】

提交设计报告,报告内容包括:问题描述,选用某种方法的理由,模式采集,特征提取与选择,分类器设计,学习过程,测试结果,结果分析(含不足与展望),设计总结。程序代码作为附录与报告一起提交。报告正文部分不超过10页,文字部分不超过1万字。

1模式识别在发动机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模式识别受体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作用

基于模式识别的短时交通流预测Fault Mode Diagnosis System Based on for Automobile ABS Nerve Network

课程模式 篇6

一、传统的“知识本位”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统的“知识本位”教学模式以传授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多采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尽管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有一些变革,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不顾及学生感受的教学方法虽已被逐渐摈弃,但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中职学校很多课程仍是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知识本位”存在着很大的弊端:

(一)学生反感课堂进而反感学习

职中学生的学习基础本来就薄弱,对理论的东西本来就不感兴趣,再加上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是中心,学生被牵着鼻子走,没有主动性积极性可言,因此,不难想象,久而久之,学生课堂学习的欲望就会熄灭,兴趣就会丧失,进而阻碍了对知识的进一步学习。

(二)这样的教学方式令老师反感

虽然这种教学方式老师显得省心又省力,但是,老师只是一个工具,只起到了播放机的作用,没有学生的回应,老师也觉无趣,久而久之,老师也生厌恶之情,觉得课堂教学只是完成一个必需的教学任务而已。

(三)这样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成了一种形式

学生反感,老师反感,这样的课堂就只是一个形式,一个似乎天经地义的学校每天都应该发生的“事件”而已,老师和学生都没有了积极性,学生上课只是流于形式——不需要动脑筋思考,不需要有创新,只要人来了听了课就算完成了任务。几年下来,学生充其量就是学习到了或者记住了一般的“知识”,至于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后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些作为一个即将面临就业的中职生应该拥有的能力却完全没有形成。

二、构建“能力本位”课程教学模式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上谈到职业教育要致力于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职教课程教学的目标要与此一致,因此,职中课程教的不是知识体系,不是技法仓库,不是单纯技术,而是综合实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在传统的“知识本位”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离这样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

(一)“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

“能力本位”就是指教学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

专家们经过充分的研究和论证,对“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提出了三项原则:①突出能力目标;②课程内容的载体是“项目”和“任务”;③学生是主体。这就是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突出能力目标”是指学生完成活动的本领、做事的本领。每次课都有能力目标是指学生学了以后能做什么,若学了以后什么都不能做,只记住一些知识,那就没有能力目标。

“课程内容的载体是‘项目’和‘任务’”指的是课程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每次课的设计都变成项目和任务。因为教学中只是老师表演、学生看不行,老师要带领学生完成设计的任务,因为能力是不能传授的,不是讲、听或看出来的,是练出来的。

“学生是主体”是指学生是课堂的中心,课堂任务的设计和开展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能力水平,总之,把学生的因素放在首位,而不再是凭老师的主观意志进行教学。

(二)“能力本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发展

1.树立“能力本位”教育理念。

“能力本位”教学模式要求老师彻底转变教育理念,变教师被动的“教”为学生主动的“学”,真正以学生为中心,让老师成为引导者,让学生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导者、主体,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手、脑真正动起来,从而切实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切实增强实践技能。

“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突出的是“能力目标”,其载体是“项目”和“任务”,也就是通过动手实践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要求中职教师不仅要懂职业教育方法,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最重要的是要熟练掌握实践技能。而我们中职教师目前最缺乏的就是实践工作经历,因而不能有效地把教学与职业结合起来。而新的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也是解决学生所学与社会所需两者矛盾的切入点。所以,中职教师应该想方设法,通过多种途径,比如深入企业学习等,切实增强实践技能。

3.提高终身学习的意识。

“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目标就是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其过程强调实践动手能力,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习“任务”和“项目”的设计要根据专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中职老师必须建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让自己切实跟上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而给学生符合实际的指导。

(三)实施“项目教学法”

“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以培养综合能力为目标,实施“项目教学法”可以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方法,只要在教学中合理应用,学生的综合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1.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实施和管理,师生共同完成整个项目的教学方法。

它应该满足以下条件:项目涉及的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学生有独立制订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学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我国教育界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项目教学法的实践与应用,这种教学法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项目教学法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的实际问题,学习结束时有具体的成果展示,师生共同评价项目结果。

2.项目教学法实施的主要过程。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主要经过以下过程:确定项目——制订项目实施计划——分工协作完成项目——结果评价。其中,项目的确定由教师做主,项目实施计划的制订和项目的完成则由学生做主,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引导和协助协调的作用。结果的评价则由师生共同完成。

3.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所选项目要新颖、贴近生产生活实际并有一定的吸引力。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项目的选择是关键,项目必须是新颖的,是贴近生产和生活的。为了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所选项目还要让学生感兴趣,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完成项目的活动中。

教学项目除了要有吸引力外,难度也要适中。太简单的项目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来说没有任何挑战,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失去学习兴趣;而太难的项目,基础差的学生即使付出很大的努力也很难完成,又难产生兴趣。所以在选择项目时难度要兼顾所有的学生。所选项目可以是多人完成的较大的项目,也可以是独立完成的小项目,但要注意,中职学校的学生缺乏长时间连续学习的耐性,所以所选项目的完成时间不能过长。

项目要紧扣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教师选用项目教学法的根本目的是教好,所以项目必须紧扣教学,在内容上既要有新知识,又要融入旧知识,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综合应用过去所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项目的评价与学生成绩相联系。尽管中职学校没有升学的压力,但学生对学习成绩的高低仍然很在意。对他们来说,成绩代表了他们的能力,所以,项目的最终结果不仅要保存好,还要与学生的学业成绩相联系,使学生有更直接的学习动力。

4.项目教学法的优势。

前所述,项目教学法的过程即“确定项目——制订项目实施计划——分工协作完成项目——结果评价”,实际就是面对问题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动手实践分工协作,最后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团结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相应的锻炼。整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他们亲自参与其中并解决问题,这就让学生能真正动起来,并且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在培养学生的能力的同时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课堂学习,从而对学习真正产生兴趣。

“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本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者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让学生被动地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停留在掌握知识的水平,这种模式在课堂上以“项目”为载体,表现为“项目教学法”。“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是适应新世纪教育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陈远权.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7).

[2]丁闯.谈项目教学法在中职专业课师资培训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09,(10).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的能力本位项目化改造[R].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2009.

[4]郭敏娜.基于功过过程的中职教学需加强教师自身发展[J].职教时空,2009,(4).

[5]鲁昕.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 以质量为核心 扎实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R].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2009.

课程模式 篇7

关键词:Android,实战模式,应用程序,开发

1 Android简介

Android是一个以Linux为核心且开放源代码主要应用于便携设备的操作系统。Android的系统架构采用的是分层架构, 从高到低分别由应用程序层、应用程序框架层、系统运行库层和Linux核心层等四层构成。应用程序层提供一系列核心应用程序;应用程序框架层提供Android平台基本的管理功能和组件重用机制;系统运行库层由函数库和Android运行时构成;Linux内核提供由操作系统内核管理的底层基础功能

2 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环境和开发特点

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主要采用的是Eclipse集成开发环境。Android通过在Eclipse增设ADT插件 (Android Development Toolkit) 来构建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环境, ADT的引入, 为Android应用程序的开发构建了一个强大完整的开发环境, 开发人员可以快速地建立Android工程、用户界面和基于Android API的组件, 还可以在Eclipse中使用Android SDK提供的工具进行程序调试, 或对apk文件进行签名。

Android应用程序的开发是基于组件的, Android系统通过利用组件来实现程序内或程序之间模块的调用。Android系统利用android Manifest.xml声明文件进行可共享组件的声明, 而后其他应用程序就可以直接调用这些经过声明的共享组件。同时, Android系统直接允许共享组件被Android系统实例化, 使其他程序就可以直接调用进程没用启动的共享组件。

3 实战模式及其特点

实战模式, 主要就是让学生参与到实际应用软件的设计开发中去, 让学生在软件的设计开发工作中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 掌握更多实际应用技能, 得到更好的锻炼。

实战模式教学区别于任务式或是项目式驱动的教学模式。任务式或是项目式驱动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 教师在给定相应的任务或是项目后, 由学生自主完成, 在教师不监督的情况下, 学生有可能出现倦怠松懈问题而导致完成质量一般。实战模式是把学生置于实际或是模拟的设计开发环境, 压力来自于开发项目或是公司, 学生压力大动力也大, 学生在知识储备、技术技能和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将得到很大的提高。

4 实战模式在Android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Android课程是一门高级程序设计课程, 它的前导课程包含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程序设计基础、JAVA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等课程。由于Android是以Java语言为程序设计语言的, 因此教学工作可以直接进入Android的应用项目开发教学。

那么如何把实战模式应用到Android课程的教学中去?

第一、是Android应用软件开发公司项目的引导, 这方面可以有参与和参考两个方向的选择。参与是加入到公司的开发项目中去, 这相当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模式的应用, 加入到公司软件设计开发项目中, 学生在可以参与项目得到锻炼的同时了解公司的项目开发过程、开发技术、工作技能要求等, 这对于学生未来迅速适应工作岗位有着很好的帮助。但这需要公司与学校的紧密配合, 需要公司对于学校教学工作的大力支持。参考的模式是教师与软件公司进行沟通协调, 取得公司相应实际开发项目说明书后, 形成相关设计开发任务并转赋予学生, 让学生根据项目文档进行实际项目的设计开发,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学生通过项目书可以了解Android项目开发的方向, 及软件开发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对他们的学习与技能训练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公司项目的引导, 无论是参与还是参考, 可以说是最贴近学生未来实际工作的情景模拟, 学生可以近距离了解他们将来所要做的东西, 明白他们现在需要准备的是什么, 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或是找工作时感觉到迷惘。

第二、让学生参加软件设计比赛。参加比赛, 是对学生的一次知识与能力、动脑与动手、创新能力与学习能力的大考验, 通过比赛可以让学生在这些方面都得到很好的锻炼。同时, 一般软件设计类的比赛都是团队参加, 这对于学生的团队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项目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都一定的锻炼作用。

第三、游戏软件开发的引导。很多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都非常喜欢玩电子游戏, 我们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这个兴趣入手, 引导学生如何去开发自己喜欢的游戏。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上Google Play寻找自己喜欢的游戏软件或是优秀的应用软件, 看看人家是怎么实现的, 交互是怎么做的, 流程是怎么控制的, Actor是怎么play的, 然后尝试着自己或是小组进行开发设计, 从而让学生具备更多的开发设计经验。

参考文献

[1]王向辉, 等, 编著.《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3.[1]王向辉, 等, 编著.《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3.

[2]明日科技, 编著.《Android从入门到精通》.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7.[2]明日科技, 编著.《Android从入门到精通》.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7.

课程模式的三个观察维度 篇8

一所学校的课程如何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促进学生个体发展,是课程模式的核心。上海市中光高级中学根据学生学习需求的不同,建构了“V—I—P”课程模式。他们将学校课程分为三个方面:一是“V”课程,即丰富多彩的社团与兴趣小组课程。二是“I”课程,即把每一个学生当作学习主人的课程。三是“P”课程,即基础课程。“V—I—P”课程模式从共同基础课程、特色拓展课程、个性需求课程三个维度拓展了学校课程的发展空间,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2.“线”的维度。

学校的课程模式处于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动态过程中,是一个不断积淀的过程。在课程发展过程中,课程模式往往会随着学校外在环境和内在情境的变化,引起构成要素的“涨落”。在新旧需求的碰撞中,逐渐催生新的课程类型,形成新的课程实施与管理评价范式。在学校课程模式的构建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学校文化背景、办学条件等具体情境,明确课程建设的目标,并根据不断变化的课程情境丰富课程门类,调整课程实施与评价方式。学校要提升课程模式的“自优化”,一方面要关注新问题和新需求,及时调整变革方向。另一方面,要根据新需求及时调整课程模式的构成要素以及要素内部的组成部分,不断吸收新要素,以建立新序列。

3.“面”的维度。

ACCA课程培养模式研究 篇9

关键词:高校教育,双语教学,ACCA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目前,以美英为主导的主要经济体均以英语为官方语言,为了与时俱进,更加方便地与世界各地人们交流,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英语能力的培养,本科院校更需要引进原版的外语教材,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专业课的教学,双语教学在我国的发展非常迅速。

目前,国内关于双语教学的研究由2001年双语课重要性的探讨问题转向了根据具体学科、专业提出双语教学方案,不同类型的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问题,双语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双语课程教学方法等的研究方面,比如,林夏珍(2007),孙小军、韩琪(2008),陈勰、纳夏(2009),袁丽、贺小华(2008),周显青(2009)等。但是就ACCA课程双语教学的研究并不多见,而ACCA课程教学方案的研究是专业、学科教学方案研究的基础,也是双语教学效果基本的保证,双语教学方法的研究也是在具体教学方案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因而,各大高校及研究者对于ACCA课程双语教学方案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与传统教学模式侧重于应试教育不同,ACCA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商业素质。原版教材对课堂上师生之间交流的要求较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经过培训,学生不单单能够应对考试,解答习题,还要能够解决复杂的案例分析问题。传统教学模式忽略了当代大型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英语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培养学生应试的能力,还应当是对写作、口语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笔者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现有的ACCA培养模式的有效性,调查对象为2013级、2014级、2015级ACCA专业的学生,分别收回有效问卷47份、55份和43份,总计145份。

二、现状分析

调查问卷从三个方面切入,分别为:语言、教材及教师。

(一)语言问题

首先,与普通会计专业不同,ACCA专业使用全英原版教材。根据各高校的历年录取情况来看,高校有意识地筛选出英语较好的学生进入ACCA班级学习。由于初高中阶段的英语教育更偏重通识教育,即日常用语的使用,而ACCA教材较为偏重商务英语,因此学生对于教材的理解问题较大,即英语阅读能力不足。如表一所示,随着年级的增长,可以完整理解教材的学生比例也在稳步上升,笔者发现阅读教材存在难度的学生的比例有下降趋势,而无法理解教材的学生的比例则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觉得阅读英文教材有一定的难度,而认为阅读教材毫无问题和无法理解教材的学生则所占不多。因此,在学习过程中,ACCA班级普遍出现自然分层,一部分中等程度的学生会逐渐赶上进度并达到优秀程度,另一部分则从中等程度脱离,学习成绩下降。

其次,教师授课口语会极大地限制学生的英语学习。ACCA全球统考均以英语为考试语言,尤其是大一学生,普遍无法适应全英授课。假设教师口语达到优秀级别,全英授课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但受限于学生程度,无法将专业课知识完整地传达给学生。如果教师口语较差,则课堂英语对于学生的英语水平没有促进作用。一部分学生甚至表示,教师较差的口语会引起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反感。如果教师采取汉语授课,则学生很容易听懂专业知识,但会导致学生过于依赖汉语,期末考试反映出学生理解和解决案例分析的能力较差。

(二)教材问题

ACCA教材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全球统考中获得较高的分数。因此,教材偏向性非常明确,是典型的考试导向型教材。此类教材的优点在于例题较多,覆盖面较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而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对基础类知识讲解不足,学生一知半解,学习高阶课程明显吃力。

调查显示,随着年级的增长,要求课堂侧重知识讲解的学生的比例逐渐下降,要求侧重习题讲解的学生的比例逐年升高,持无所谓态度的学生的比例自大一到大二存在明显下降的趋势,大二到大三则保持相对稳定。根据ACCA和我国高校签订的协议,基础课程属于免考课,高阶课程则不然。因此,学生在大二和大三期间面临较大的统考压力,更希望教师侧重于练习题的讲解。

由于课时限制,ACCA授课教师无法兼顾知识讲解和习题讲解。以管理会计体系为例,F2和F5教材重合度非常高,差别仅仅在于知识的深浅和习题的难易程度。ACCA教材体系普遍在初期就介绍整个会计体系。对于大一学生而言,F2教材涉及的时间序列回归模型等内容确实过于抽象,一部分教师选择跳过此部分内容,合并至F5讲解,较为符合我国教材的编写模式。然而,学生较差的习题解答能力在F5课程中会暴露出来,鉴于此时部分高校的学生面临统考压力,教师会由知识导向型授课转为习题导向型授课,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成绩,但是这种方法是以牺牲长期利益为基础的。学生在随后的P4等课程中会感觉到更加吃力。

(三)教师问题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优秀的师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然而,ACCA课程面临着不同于普通课程培养的窘境。一方面,有经验的教师通常无法达到ACCA课程要求的英语水平;另一方面,能够达到英语水平要求的教师通常较为年轻,缺乏授课的经验。现有ACCA课程教学存在两个特点:一个是课程使用外聘教师,另一个是本校教师基本以青年教师为主。

首先,很多高校在ACCA课程中大量使用外聘教师。ACCA项目作为新兴项目,近年在我国高校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便是师资不足问题的日益凸显。培训机构的ACCA项目起步早于普通高校,有能力提供相应的师资,但也存在许多问题。第一,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培训机构力量有强有弱,旗下教师的能力也是不同的。高校聘请外聘教师通常是出于审慎性的原则,认为外聘教师相对于本校教师更加有经验。到目前为止,尚未有官方形式的资质认定来确保培训机构提供的教师有能力上好特定课程。第二,培训机构的教师行为通常是短视的。和普通大学不同,培训机构的目标在于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而高校侧重的则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是一项长期任务。培训机构的教师通常侧重于练习题的讲解,能快速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却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三,外聘教师课程不太合理。大部分高校的外聘教师均选择课程连排以提高工作效率。通常而言,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消化如此多的新知识,虽然花费了比较长的时间,但不能轻易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此外,连排课程带来的问题是学生经常占用课堂时间练习,这大大缩短了教师的授课时间,降低了授课效率。

三、建议

根据上述现状分析,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以期能对ACCA的培养模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明确培养方向,增加配套课程

从上文可以看出,ACCA项目的培养模式和普通本科有极大的不同。因此,高校不能采用传统的培养模式。明确培养方向,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增设商务英语课程刻不容缓。大学英语能够满足学生考取四、六级证书的要求,但无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商科原文教材。商务英语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节省课堂上用于解释非专业知识的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其次,ACCA应当有配套的经济学课程。ACCA教材由于是考试导向型,教师在授课时侧重知识重点、难点讲解,公式及其应用,但忽略了推导过程及在过程中学生深入的理解。ACCA教程面向的是具有商科背景、希望考取证书的人群。因此,教师应当多传授给学生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更深切地理解经济学。

(二)培养足够的师资力量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不同教学能力的教师的教学质量也是不同的。高校对于外聘教师缺乏有效的考核和控制手段,并且培训机构和高校根本利益与根本目的存在冲突,有时候部分教师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只盲目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不到任何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校应当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培养合格的ACCA教师。首先,ACCA教师应该参加过ACCA考试,对于考试流程,考试重点、难点等内容较为熟悉。没有参加过ACCA考试的教师可能在能力上能够胜任授课任务,对于考试方面了解较少,无法针对ACCA考试进行有效的讲解。其次,高校要鼓励教学骨干和青年教师组成授课团队。教学骨干有较长的教龄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而青年教师则对英语教材接受更快,授课团队可以取长补短,采取会议以及听课等方式交流,提高ACCA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与时俱进,采取高科技手段

ACCA项目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不能仅仅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ACCA课程可以建立专门的电子授课平台。该平台能够在闲暇时间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和机会。平台能够收录教师日常授课所用的PPT等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充足的学习资料。此外,现代企业均要求员工能够掌握常用办公软件。适当地布置用Word和Excel形式完成的作业,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软件操作能力,而且能够节省大量用于收集纸质作业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其次,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可考虑采取慕课等新兴方式授课。以慕课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录制视频的方式讲解知识点,把课堂时间留做习题探讨,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效率,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结论

总的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外交流的增强,以及高校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日益重视,我国在ACCA项目培养中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ACCA培养模式依旧存在许多的问题。ACCA课程的授课质量受限于语言、教材以及师资三个方面:首先,非母语授课会降低课堂效率,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较大的挑战;其次,西方教材与我国教材不同的编写形式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再次,匮乏的师资力量对于ACCA项目有比较大的不利影响。ACCA培养模式仍走在不断向前发展的路上,需要高校、教师以及学生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池海文.ACCA课程双语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研究[J].中国外资,2014,(1).

课程模式 篇10

1 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考核模式研究

1.1 课程标准的研究、分析和完善

结合目前开设的专业深入医院、药厂广泛开展调研, 了解临床、相关行业工作岗位对医药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参考相关执业资格考试大纲, 组织医院、行业专家及相关任课教师充分论证后, 于2010年底完成各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初稿。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性质和作用、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及要求、课程实施建议和课程评价6个部分[2]。为推进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落实, 2011年我校围绕课程标准组织说课培训及教研室、系部、学校层面的说课活动, 以加深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经过一年的实践活动, 2012年初由系部牵头组织教师及行业人员对课程标准进行了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1.2 课程考核改革方案的制订与实施

2012年2月, 我校下发了《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关于印发推进课程考核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 明确提出:“以课程考核改革推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有机结合, 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职业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各系部根据文件精神, 在课程标准基础上结合课程特点, 制订了必修课的课程考核方案, 经校学术委员会审核后在我校三年制大专各专业试行。课程考核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 依照课程标准选取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依照课程标准选取, 把课程教学目标及执业资格考试考点作为选取考核内容的主要依据, 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考核并重。如部分基础课在考核试卷中除保留填空、名词解释等传统题型外, 还增加了分析题、专业词汇翻译等题型;专业课考核试卷中增加案例分析题比重, 在技能考核中把礼仪、人文关怀、团队协作和与患者的沟通技巧作为考核内容。此外, 很多课程的考核还增加了平时考核, 把学生的课堂纪律、学习态度等纳入课程考核。

(2) 根据课程特点采用不同的考核模式。

(1) 开卷考试。部分课程采用传统的“一卷式”考核模式与课程教学目标已不相适应, 因此在课程考核中尝试采用了以开卷考试代替传统考核的模式。如社科类课程考核采用了调查报告、小论文形式;就业相关课程采用了自荐书、简历、职业生涯规划书、创业企划书等形式;药学毕业技能考核采用了论文答辩形式。考核模式的改革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2) 无纸化考试。随着我校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及教学条件的进一步改善, 以优化的题库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 许多课程采用了无纸化考核模式, 如计算机课程在自我设计考试系统基础上采用上机考核模式;医学形态学实验、机能学实验课程利用显微数码互动系统、虚拟系统平台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测试;省级、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拥有网上自测功能,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在线自测。无纸化考核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如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 (不含独立的实践课程) , 这两类课程既有理论又有实践, 一般采用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专业课的技能操作与临床、行业实际工作紧密结合, 因此将技能操作作为考核重点, 技能考核所占分值不低于40分。专业基础课的实验课多为验证性实验, 主要起到强化、巩固理论知识的作用, 所占分值在20~30分之间。

(4) 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结合。课程考核是对整个课程教学内容掌握程度全面的、总结性的检查和评定, 一次期末考试不可能涵盖所有的考查点, 要提高考核可信度, 需要在多种考核方式的基础上, 在课程教学进程中分阶段提取多次考核信息。因此, 很多课程都采用了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这种考核模式与传统考核模式相比, 考核结果更加真实可靠。

(3) 强化实践技能考核。

增加技能考核成绩所占比例, 专业基础课技能考核成绩占比要达到课程总成绩的20%~30%, 专业课技能考核成绩占比不低于课程总成绩的40%。设置独立实践课程, 如把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实验整合为医学形态学实验, 把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实验整合为机能学实验, 把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急救护理等实训内容整合为临床护理实践技能, 把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急诊实训内容整合为临床实践技能, 并编写相应的实验实训教材, 作为独立课程采用百分制单独考核。

强化实习期间学生的出科考核, 通过与实习医院的沟通, 明确实习生出科考核办法及考核内容, 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 保证实习质量。

(4) 用行业标准检验学生的培养质量。

许多专业课程结业考试和学生毕业考试的技能考核聘请医院、行业专家参与到课程考核中, 用临床、行业的操作标准来规范、检验学生的操作, 参与学生成绩的评定。在毕业考试中, 考试科目、题型、分值设置及考试模式完全按照相关执业资格考试组织实施, 如临床专业在技能考试中采用三站式考核, 考核形式及考核内容与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完全一致, 用行业标准检测毕业生的培养质量, 真正做到与行业接轨。

1.3 效果评价

在课程考核改革方案推行过程中, 课题组成员对推行效果进行了跟踪调查。 (1) 问卷调查:共有322名学生、78名教师及参与课程教学和考核的行业专家参与了调查。 (2) 成绩对比:随机抽取我校2011级护理1班学生的基础护理学成绩, 并与往年成绩进行了对比。

2 结果 (见表1~3)

3 讨论

3.1 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课程考核中, 依据课程标准中确定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 结合相关执业资格考试大纲选取考核内容, 增强了考核内容的针对性。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可持续发展, 既要考核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 还要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既要考核学生的思维能力, 还要考核学生的应变能力;既要考核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还要考核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同时, 还要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考核。这样的考核结果不仅科学、全面, 还能让学生更加注重岗位知识的学习、职业能力的锻炼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

3.2 有效改进了教学工作

考试是教育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质量测定和检查方式, 是教与学的指挥棒[3]。在新的课程考核方案中, 各门课程根据课程特点采用了不同的课程考核方式, 与传统“一卷式”考核模式相比, 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许多课程采用了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分阶段反馈教学效果, 让教师能够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 有效改变学生考前突击的现象, 让学生始终感到学习压力的存在, 更加注重平时学习, 较好地起到督学、督教双重作用, 促进考风、学风和校风的建设。

3.3 强化了学生技能的培养

作为医务人员, 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 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 进一步推进课程标准的落实, 我校根据学生专业特点, 有针对性地对实践课程进行独立考核, 提高部分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实践考核的比例, 与医院协调, 加强了学生实习期间的出科考试, 全程强化学生技能的培养, 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同时, 在学生平时技能考核和毕业技能考核中, 我们邀请行业专家参与成绩的评定, 用行业的标准来规范学生的技能操作, 真正做到与行业实际工作接轨, 为行业培养用得上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4 展望

新的课程考核改革方案实施时间还不长, 仍需不断完善、不断改进。在课程考核实施过程中, 因学生多、考核过程复杂, 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而学校又没有相应的鼓励措施, 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首先, 加强教师理念教育, 让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推动改革进一步深入;其次, 聘请医院、行业专家, 结合实际工作对专业课教师的实践技能进行指导;再次, 学校针对课程考核出台一些相应的奖惩措施, 把课程考核作为教师一项日常工作, 与教师的岗位考核、评先评优结合起来, 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得心.论高等院校考试方式和新模式的探索[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4) :15-16.

[2]刘红敏, 黄小蕾, 张延新, 等.依托课程标准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评价体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 (1) :65-66.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课程模式】相关文章:

课程大纲模式05-13

课程衔接模式06-11

课程新模式06-16

课程化模式07-14

课程模式设计08-31

非课程模式09-05

课程体系模式09-09

教育课程模式09-16

模式识别课程概述05-22

模式识别课程范文05-29

上一篇:生态移民迁出区下一篇:建筑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