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分担

2024-07-15

风险分担(精选十篇)

风险分担 篇1

面对巨灾风险, 世界各国采取了不同的巨灾风险分担机制, 主要有政府型、保险型、资本市场型和综合分担型四类。潘席龙等人 (2009) 提出的巨灾补偿基金模式, 可同时融合政府、保险和资本市场三种巨灾风险分担机制的优点, 具有综合性强、覆盖广、可持续性好、效率高、兼顾市场效率和人道公平等特点。本文将从巨灾风险的分担机制等角度, 就当前的巨灾风险分担机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讨论。

一、巨灾风险分担机制的概念、组成及分类

巨灾风险分担机制是指巨灾风险在受灾主体、政府、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和资本市场投资者等主体之间, 如何进行合理分担、承担相应风险或损失的制度安排, 由分担主体、分担方式、分担技术、分担市场等组成。其中, 分担主体包括中央政府、各级地方政府、受灾主体、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资本市场投资者和公益组织等;分担方式包括公共财政、社会救助、保险、非传统风险转移工具、巨灾基金等;分担技术主要指对风险的纵向分层和横向分层;分担市场则可进一步分为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 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等。从风险的主要承担者角度, 巨灾风险分担机制可分为四类, 即政府型、保险型、资本市场型和综合型, 差别在于主导和承担风险的主要主体有所不同;同时, 各自在稳定性、收益性、保障性和流动性, 以及在信用风险、基差风险、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上, 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二、巨灾风险分担机制的“四性”比较

判断巨灾风险分担机制的利弊, 可主要从其稳定性、收益性、流动性和保障性这“四性”的角度进行分析, 以下先对几种机制作简要比较, 然后进行详细分析, 见表1所示。

(一) 政府型的“四性”分析

稳定性方面, 由政府分担巨灾风险以国家财政作支撑, 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但受到国家财政状况的制约。政府救助能力随国家财政能力、巨灾损失大小的变化而变化, 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在收益性上, 政府的财政资金通常为银行存款, 收益率较低。为巨灾发行的特别国债由于有国家信用担保, 收益率也较低。在流动性方面, 财政资金通常存入银行, 流动性高, 能够及时调拨, 用于救灾减灾。从保障性看, 政府型对巨灾的保障程度受到国家财政能力、巨灾损失规模的极大影响, 通常只保障灾区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保障程度不高, 且由于风险承担主体过于单一, 财务负担较重, 机会成本很高。

(二) 保险型的“四性”分析

就稳定性看, 通过保险、再保险分担巨灾风险, 受到巨灾事件发生的影响较大:一是民众对巨灾保险的需求随巨灾事件的发生波动较大, 二是保险、再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也随巨灾事件的发生而波动, 往往巨灾的发生会导致保费提高, 供给减少, 使民众转移和分散巨灾风险出现困难。因此, 保险型不够稳定。从收益性分析, 民众购买保险或保险公司购买再保险, 只有当损失发生并达到约定条件, 才能获得补偿, 当未发生损失或未达到约定条件, 则不能获得任何回报。因此, 保险、再保险的收益低, 如果不算上损失补偿, 几乎没有收益。在流动性上, 保险、再保险通常属于定制化金融产品, 针对特定客户而设计, 缺乏标准化, 因此难以在市场中流通和转让, 流动性非常低。从保障性看, 巨灾保险、再保险依托保险市场, 能够对中低层次的巨灾风险提供较好的保障, 对高层、超高层的巨灾风险保障能力不足, 而且其保障能力还会受到巨灾事件发生的影响, 出现较大的波动性。

(三) 资本市场型的“四性”分析

在稳定性方面, 巨灾联系证券的发行和交易受巨灾事件的发生影响较大, 往往某一巨灾事件发生, 会激发人们转移和分散巨灾风险的需求, 从而提高发行和交易量。如果较长时间未发生巨灾事件, 人们的购买热情会大大下降, 发行和交易量也会急剧下降。此外, 巨灾联系证券的价值也会受到巨灾事件的较大影响, 导致其价格在巨灾发生前后出现剧烈波动, 表现很不稳定。从收益性看, 由于巨灾风险巨大且难以评估, 投资者要求较高的风险补偿, 因此巨灾联系证券的收益率较高, 通常会高于同种级别的公司债券, 相应也提高了发行人的避险成本。在流动性上, 巨灾联系证券比保险、再保险流动性更好, 但由于定价复杂难于理解, 标准化程度有限, 市场参与者受限, 因此交易不够便利, 流动性明显不足, 这也是制约巨灾联系证券规模增长的重要因素。从保障性分析, 尽管资本市场容量巨大, 但真正能够通过资本市场来转移和分散的巨灾风险比例很低, 巨灾联系证券的市场规模非常有限, 就连资本市场发达的美国也只有约20%的巨灾风险通过巨灾联系证券来承担。巨灾联系证券主要适用巨灾峰值风险, 风险覆盖范围较为狭窄。市场规模受限, 加之风险覆盖范围较窄, 使巨灾联系证券对巨灾风险的保障并不充足。

(四) 巨灾补偿基金型的“四性”分析

1. 巨灾补偿基金的结构及运作

巨灾补偿基金的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按潘席龙等 (2009) 的论述, 巨灾补偿基金的主要特征包括:以国家设立、控制和管理的巨灾补偿基金公司为基础, 以市场机制为核心, 对基金进行公司化经营和管理, 解决了市场效益与基金信用矛盾的问题;以社会资金专户向政府资金专户缴纳部分收益、支付巨灾发生时获得持有净值一定倍数补偿期权的方式, 解决了巨灾对基金市场价格的直接冲击问题和政府与基金持有人承担比例问题, 为基金的二级市场交易和风险承担奠定了基础;以注册地替代巨灾保险中投保人, 解决了巨灾风险难以精确计量或定损的问题;以补偿过程中先公益后商业的补偿顺序原则, 解决了公益性和商业性的兼容性问题;以基金投资方式解决了巨灾风险在全球资本市场上进行分散承担的问题;以按面值出售、按风险和注册地、移动平均方式计算补偿比例, 解决了不同巨灾风险间和注册地间的平衡问题。限于篇幅, 本文对相关研究不做赘述, 具体可见潘席龙等 (2009, 2015) 的论述。

2.“四性”分析

稳定性。巨灾补偿基金整合了政府、保险和资本市场, 属于综合型风险分担设计。其中, 政府在基金中发挥规划、协调、监管和兜底的作用, 以确保基金的公益性和稳定性。而基金管理公司则是按市场原则运作,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确保基金增值的作用, 保证了基金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此外, 巨灾补偿基金是一种跨风险种类、跨地域、跨时间的巨灾风险应对平台, 这种“三跨”的特征, 不仅能提升基金应对不同巨灾风险、不同区域巨灾风险的能力, 也能有效提高其稳定性。

收益性。巨灾补偿基金由于其半封闭特征, 即除非发生巨灾时才能被受灾的持有人赎回, 因此, 基金中至少有一部分资金可投资于较长时间、收益率较高的长期投资项目上, 从而取得较高的收益;另一方面, 由于有国家信用做支撑和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市场全方位的金融功能, 在应对流动性资金需求时, 并不需要完全投资于短期、流动性极强的工具, 而是可以通过国家信用和多种工具的配合来实现, 从而有效避免过多投入低收益资产的问题, 这确保了即使在缴付了给政府专户的利润后, 其收益也能够高于大部分同类保险工具的收益。

流动性。针对不同注册地的巨灾补偿基金, 基金设计有专注册地变更相关规则, 包括持有期与最高补偿比例限制、不同注册地补偿比例的换算公式等, 解决了基金在不同注册地间进行变更的问题。而其他各方面的条款均为标准化条款, 标准化程度高、面值较小, 易于为投资者理解和接受, 确保了其良好的流动性。

保障性。巨灾补偿基金在以移动平均方式确定不同注册地、不同巨灾风险的补偿比例, 在充分体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基础上, 足以确保基金运作的稳定性和保障性。在对补偿效率和补偿额占损失比例的计算机模拟中, 其补偿比例在洪灾中可达45%、地震巨灾中可达21%左右 (潘席龙等, 2015) , 远高于当前以财政救助和保险分散等方式。

三、巨灾风险分担机制的“四险”比较

任何一种巨灾风险分担机制都需要对信用风险、基差风险、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进行权衡取舍, 以下先对几种机制的“四险”作简要比较, 然后进行详细分析, 见表2所示。

(一) 政府型的“四险”分析

由政府分担巨灾风险, 有国家财政作支撑和担保, 虽然不存在信用风险, 但如果灾害损失巨大, 受财政能力等方面的限制, 也可能出现补偿比例过低及效率低下等情况。另一方面, 政府救灾通常局限于保障灾区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其补偿金额等常常与实际损失额之间缺乏相关性, 存在很高的基差风险。

同时, 政府救灾的效率, 取决于政府本身运作的效率和清廉程度, 如果行政监督不力时, 容易出现虚报、瞒报灾害损失, 挪用挤占救灾物资, 贪污舞弊等, 导致巨大的浪费和使用的低效率, 道德风险难以避免。最后, 政府的救助常常是无偿的, 这很容易使民众产生依赖心理, 懒于采取必要的防灾减灾措施, 甚至出现故意暴露在高危地区以争取国家补偿的情况, 也就是说逆向选择风险也是很高的。

(二) 保险型的“四险”分析

由于巨灾造成的损失十分巨大, 而个别保险公司、甚至整个保险业在巨灾损失面前, 都完全可能出现力不从心、无法按约赔偿的情况。这可从历史上几次巨灾导致数家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破产得到印证, 所以, 保险型巨灾应对机制的信用风险是较高的。不过, 由于保险和再保险公司是根据巨灾发生后的实际损失进行理赔, 所以其基差风险较低, 但也正同样的原因, 也存在理赔慢、成本高等缺陷。

在保险人无法有效监督投保人的行为时, 投保人有可能不会主动采取防灾减灾的措施, 甚至故意扩大损失以获得保险赔付。保险公司也可能存在核保不严格、核保信息错误、理赔标准不统一、甚至个别出现与投保人纠结骗保等问题。也就是说, 保险和再保险都存在较高的道德风险。另一方面, 由于巨灾风险存在发生概率低而损失巨大的特征, 在统计上属于厚尾分布, 存在高风险客户淘汰低风险客户的逆向选择必然性, 其结果是巨灾保险成本趋高且覆盖率低下。

(三) 资本市场型的“四险”分析

在资本市场上, 巨灾联系证券通过特殊目的机构、信托账户或保证金制度、大量复杂的金融工具及其组合形式的使用, 可以有效防范信用风险, 除非发生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其信用风险是较低的。巨灾联系证券, 在基差风险和道德风险方面, 主要取决于这些证券的触发机制, 如果采用损失型合约, 则基差风险较低, 但可能面临较高的道德风险;而指数型合约, 虽然道德风险较低, 但基差风险却可能较高。

(四) 巨灾补偿基金型的“四险”分析

巨灾补偿基金由国家资金专户和社会资金专户存放管理, 且有国家提供的兜底担保, 加之量入为出的补偿机制和“三跨”的方覆盖, 确保了巨灾补偿基金几乎不存在信用风险。相对于保险的以损定赔, 巨灾补偿基金是以注册地内无差异来处理的, 从个别持有人角度看, 可能存在较大的基差风险, 但从注册地看, 只要注册地划分科学、合理, 整体的基差风险是完全可控的。重要的是, 相对于保险方式, 还能极大地节约巨灾定损时高昂经济和时间成本。

由于巨灾补偿基金在同一注册地内进行的是按既定的补偿倍数补偿的, 如果基金持有人能有效降低自己的损失, 则“节约”归己, 从而能调动基金持有人采取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加之补偿机制公开透明, 其道德风险也是很低的。从逆向选择角度看, 巨灾补偿基金一方面向所有希望规避巨灾风险的个人、企事业单位开放, “来者不拒”, 而且金额上可大、可小;另一方面, 由于补偿比例是不同注册地不同巨灾风险的发生概率和损失大小而变化的, 这能有效地规避巨灾保险业务中的逆向选择问题。由于在高风险区域所获得的补偿比例较低, 这一规则还能驱动资源向风险较低的区域配置, 减少全社会的巨灾风险暴露。

四、结论及建议

构建农业信贷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 篇2

张赤旗

解决好“三农”问题,需要增加信贷投入。农业贷款风险大,没有相应的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贷款投放后劲不足。我们通过对吉林省信贷资金投向“三农”的研究,认为应该尽快建立完善农业贷款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

建立完善农业信贷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的必要性

农业信贷风险大。农业自然灾害一方面导致农业生产费用增加,另一方面导致粮食减产,直接影响农业贷款的回收。抵押物的缺失,使涉农金融机构只能发放信用或联保贷款。但担保主体与贷款主体经济状况类似,生产经营活动类似,风险同质性强,分担风险的作用有限。较低的文化素养和社会信用文化缺失,使农村企业和农户的诚信意识、金融风险意识比较薄弱。农村社会征信系统建设力度不够,缺乏统一的个人和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金融企业难以获取客户的真实信用状况。农村的逃债、躲债和赖债现象还比较严重,但失信惩罚机制尚未有效建立。

农业贷款管理难度大。农业贷款具有小额、分散、贷款成本高、管理难、费用大等特点。以吉林省农村信用社为例,县级以下有1566家机构,信贷人员5434人,人均管理贷户496.7户,人均管理贷款968万元。为管理贷户,信贷员每人日均行程40公里,费用35元。

农业信贷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不完善的表现

担保机构缺失,担保机制不完善。与农村的现实需要及相对完善的城市信贷担保机制相比,农村信贷担保机制的差距明显,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担保资源不足。一是保证人的担保能力有限。二是农村融资担保机构缺乏。三是农村担保物范围狭窄。四是处分担保财产受限。

相关服务待完善。一是政府确权登记滞后。吉林省从2007年11月开始在省内10个县进行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共签订各类承包经营合同49.1万份,目前仅发放林权证36768本。二是为农村抵押物提供评估、流转服务的中介机构少。

银行担保方式创新不足。近年来,金融机构加大了信贷管理考核力度,基层机构没有信贷创新权力。同时,金融机构存在不动产抵押偏好,与担保组织的合作不主动,限制了这些机构功能的发挥。

农业保险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专门为农村设计的险种少。二是保险费率较高。三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点多面广、单位价值小,定损难度高,赔付率大,使得农业保险业务往往处于保本经营甚至亏损状态。

农业信贷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不完善的负面影响

由于风险分摊机制不完善,涉农信贷机构只能自己设法采取措施减少风险。

农业贷款利率高启。吉林省农村信用社的农户联保贷款利率为基本利率的2.3倍(12.213%),农户信用贷款利率为基本利率的2.2倍(11.7%),抵押、质押贷款为基本利率的2倍(10.62%)。农业银行的农业贷款利率为基本利率的130%,高于其他贷款利率水平。

贷款强制保险行为的出现。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必须参加一份70元的人身意外险。虽然贷款附加保险为农业贷款提供了一种经济补偿机制和避险机制,但参保后贷款风险降低但相应的贷款利率却没有下降,借款人参保意愿低。

慎贷现象普遍存在,投放后劲不足。农业贷款的高风险和严格的贷款责任追究制度,使各涉农金融机构“慎贷”、“惧贷”。2010年年末,吉林省农信社农业贷款余额同比少增23.1亿元,增幅同比下降10.6个百分点。据了解,农业贷款投放增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近两年自然灾害频发,贷款风险增大,风险补偿缺失,抑制了放贷积极性。

建立完善农业信贷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的建议

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在具体落实上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大农村金融的税收优惠。免征政策性农业贷款利息收入的营业税和地方基金,降低商业性农业贷款利息收入的营业税税率和农村金融机构所得税税率,金融机构对减征的税收资金增提贷款损失准备或补充资本金。

二是建立农业贷款贴息制度。目前吉林省农村市场利率平均水平在8%-13%之间,建议按照农业贷款借款人实际承担的利率相当于或低于城市贷款利率水平的目标,给予贷款额度3%-5%的财政贴息。

三是兴办政策性农业贷款担保公司。建议在粮食主产区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按照一定比例注资,以中央财政为主,成立政策性农业贷款担保公司,建立农户贷款担保基金。

构建农村金融风险消化转移机制。一是加快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建议政府在建立农业保险体系中担负重要责任,在明确农业保险是政策性保险的基础上,对农业保险给予法律上的支持、经济上的优惠和行政上的保护。首先要尽快对农业保险进行立法;其次是因地制宜地探索农业保险的组织形式,开始可以考虑商业保险公司与政府签订协议代办农业保险,在财政、市场等条件成熟时组建国家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再次是给予经营公司保费补贴、业务费用补贴、管理费用补贴以及税收优惠;最后是建立农业保险的再保险机制。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政府独资的再保险公司,或者建立政府与保险公司相结合的优惠型农业再保险机构,并多方合作积累巨灾风险基金。

二是建立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村市场中介组织,如建立农村抵押物流转机构,培育农村抵押物流转市场,积极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改善市场结构,遏制市场操纵行为。

三是以主要涉农金融机构为主,积极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扩大农村担保物范围,目前吉林省农村金融机构已经对农户陆续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和房屋、农业机械、林权、粮食直补资金抵押贷款试点。

增强涉农金融部门的风险分担与补偿能力。一是通过增强涉农金融机构的资金实力,间接提高其风险承受能力。可以考虑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做法,对农村中小储蓄存款免征利息税和实行差别利率,允许其存款利率略高于央行基准利率。此外,要规范和稳定涉农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股本金,拓宽多元资本金融资渠道

二是建立农业贷款保险制度。通过立法扩大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开办农业贷款保险,保险对象可以是借款方,也可以是贷款方,如果是借款方参加保险,可以采用降低借款利率的形式使借款农户不至于增加借款成本,提高其参加保险的积极性。

三是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建立风险和收益对称的市场利率定价机制。农村金融机构应该依据农业贷款成本、利润目标、风险因素等,综合考虑贷款对象的承受力,确定农村市场各方主体多能接受的利率水平,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分担化解贷款风险中的作用。

农村金融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探讨 篇3

近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以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为标志的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金融在取得了较快发展的同时,也有力地支持了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传统农业向新型农业转变和传统农村向现代新农村转变,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大大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在成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由于体制、机制、历史以及自身等多方面的原因,当前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仍面临着一些日益突显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农村金融风险大、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的缺乏成为影响农村金融资源聚集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巨大障碍。为此,要突破风险这一障碍,需要从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的根源出发,根据农村金融面临不同风险的性质和特点,制定出完善的金融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切实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维护农村经济环境的稳定,以实现有效提高农业投入产出稳定性的目标,使农村金融领域成为金融机构眼中风险可控、商业上可持续的业务领域,使农村金融机构成为经营效益日益好转、支农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村金融企业。

当前,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社会稳定乃至国家安全的战略性问题。近几年我国农业自然灾害频发、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的严峻形势不断警醒人们,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强,仍然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瓶颈。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间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农村金融作为现代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血脉,其是否畅通以及支持力度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三农”金融服务问题的有效解决。因此,建立有效和完善的农村金融分担和补偿机制已迫在眉睫,一是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的整体资产质量、负债能力、财务的可持续性、经营创新能力等方面都表现其具有比其他商业银行更突出的脆弱性,整体抗风险能力弱。二是农业作为弱质产业,生产周期长、季节性强,且资金收益率低、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扩张能力差,加上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主要以信贷为主的状况,自然形成农村金融有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风险特征。农村金融机构面临市场风险的传染问题亟需风险分担机制。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当前,农村金融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的设立面临不少的现实问题,农村金融担保制度滞后,缺少专门为“三农”服务的担保机构;农村金融机构存贷款保险制度缺位,经营风险在逐步累加;农业保险发展缓慢,保险品种较少,农业保险的立法滞后且缺乏再保险机制;政府财力支持不够;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失衡,缺乏有效的金融避险手段。为此,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建立和完善以政府职能为主导、市场功能有机结合的农村金融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

一是要加强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協调配合,建立有效的正向激励机制。着力加强与地方政府和财政、税务部门的协调沟通,建立健全支农金融政策与财税政策的衔接机制,积极推动对农村金融机构财税补贴政策的贯彻落实,不断完善协调机制,推动农村金融业务各项税收优惠和减免政策的有效实施,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粮、棉、油等政策性贷款和小额农户贷款的风险补偿和保费补贴力度。建立金融支农奖励制度,建立相关金融支农奖励基金,对信贷总量、增量和占比等方面达到考核要求的金融机构,定期给予综合性或单项性奖励,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将农村地区吸收的新增存款“反哺”农村,正向激励各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信贷投放,有效支持农村和县域经济发展。

二是要建立由政府主导的政策性分担与补偿机制。农村金融机构面对农村经济的弱质性、高风险性,只有在政府的保护下才能得到持续发展,通过对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的分担与补偿方式来体现。首先,要建立国家财政贴补的常规机制,对于农村金融支持“三农”过程中,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形成的农贷损失,实行财政贴息补偿;扩大农村金融机构的规模和实力,必须建立财政增拨资本金制度;对于开展农村金融业务减免营业税、所得税,地方各级政府应少征或免征地税,切实减轻农村金融机构的负担。其次,要充分发挥中央银行对农村金融风险分担与补偿的特殊作用,通过降低中央银行支农再贷款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存款准备金利率,允许农村金融提高呆账准备金、坏账准备金比率,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适度安排免息专项借款等措施来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补偿。第三,建议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金融机构共同出资建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解决涉及政策性方面、自然灾害而形成的贷款风险补偿问题。对政策性因素形成的金融风险,在合理幅度内确定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风险分担比例,通过政策性贷款担保基金分担化解涉农不良贷款。

三是要进一步健全农村信用担保制度,不断创新抵押担保方式。首先,要以依靠政府财政扶持,建立专业性的农业担保机构,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为农民、农业企业进行贷款担保,解决其因缺乏有效的担保而贷款难的问题。其次,要大力发展以信用为基础的农户联保贷款和中小企业联保贷款。建立和完善农户资信评价体系,积极发放免抵押担保物的农户联保贷款,不断扩大农户贷款和农村微型金融的覆盖面。鼓励通过联保、担保基金和风险保证金等信用增级方式,向农村中小企业信用联保体会员发放中小企业联保贷款。第三,要创新抵押方式,扩大抵押物的范围,积极发展以农村财产抵押、权益质押为基础的多元化抵质押类信贷产品。根据农村实际发展需要,修改《担保法》的相关内容,适当增加可抵押物的范围,解决农民贷款缺乏抵押物的难题。

四是要加大农村保险业务创新力度,建立“信贷+保险”的银保互动机制。以行政村或乡镇为投保单位,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为被保险人的意外保险保障计划,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旅途安全、意外伤害等小额保险服务。鼓励各保险公司针对农村客户需求和缴费特点,为农民专门办理简易人身保险。鼓励各保险公司加强与涉农银行业机构、农村信贷担保机构及相关中介机构的合作,以订单和保单为标的资产,探索开发新型的“信贷+保险”金融服务产品,建立农村保险与农村信贷有效结合的银保互动合作机制,破解农村小额贷款困境。推广农业小额信贷保证保险试点范围,防范和分散涉农信贷风险。

五是要逐步建立农村存、贷款保险制度,强化农村金融机构的自我分担与补偿机制功能。保证存贷款业务安全运营,有效防范信贷风险是农村金融机构必须解决的问题。目前,应结合实际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存贷款保险制度,设立农村存贷款保险机构,保障农村金融的稳健运行,实行强制型存款保险,针对不同风险级别的银行或金融机构实行差别性存款保险费率,实行限额赔付,建立存款保险机构与监管部门信息共享机制。积极探索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保险业务,由借款人出资组建,成立担保公司或担保合作社,确定各自分担比例,以农村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为担保对象,补偿不良贷款的损失,有效分担补偿农村金融风险。全面推行农村金融贷款利率风险定价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分担和化解贷款风险中的作用。

风险分担 篇4

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 中国政府接连颁布了若干有关绿色建筑发展的纲要、导则和法规, 大力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其中《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对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设定了明确目标。方案指出在建筑量方面“十二五”期间要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至2015年末, 建筑中20%的新建建筑要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的要求。[1]

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标识从地域分布来看, 城市前五名分别为上海 (47项) 、苏州 (41) 、深圳 (29) 、天津 (26) 、北京 (23) , 省排名前五名分别为江苏 (84) , 广东, 上海、天津、浙江。无论从城市还是省的前五名分布, 可以看出, 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不完全是理念的问题, 可能跟经济有关系, 明显看到东部地区远超过西部地区, 南方超过北方。这就是目前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现状。

我国正处于加快城镇化建设中, 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形势下, 绿色建筑无疑是建筑业的发展方向, 也是战略转型的必经之路。然而, 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必然会面临诸多的问题, 与一般建筑项目相比, 绿色建筑在前期投资成本、建设工期、运营等方面都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这种严格要求导致部分绿色建筑建设项目将面临与一般项目相比在设计、施工、运营等方面更多的风险。尤其是绿色建筑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大部分国内企业对绿色建筑经验的缺乏、管理上的不成熟等进一步加剧了绿色建筑的风险。随着投入的增加, 各种投资方式的引入, 绿色建筑面临的风险逐渐加大, 如果没有科学的风险评价方法有关绿色建筑的各个利益方将会蒙受巨大损失。

当前我国的众多学者主要通过模糊数学、模糊综合评价法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层级分析法 (AHP) 、蒙特卡洛模拟法 (Monte Carlo method) 、敏感性分析等方法对工程项目的风险评估进行了研究。王立新等[2]定量地评价了企业技术创新风险, 主要采用建立灰色多层次评价模型来进行分析。周念清等[3]利用模糊综合评价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的方法对地铁工程地下水风险进行了评估。蒋根谋等[4]从房地产项目的经济风险角度出发, 通过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高显义等[5]在传统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提出区间数层次分析法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席一凡等[6], 在工程风险因素递阶层次结构化的基础上, 将多级动态模糊综合评判法和BP神经网络技术结合。邵军义等[7]对国际工程项目进行了证据理论与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评估。

绿色建筑建设项目有着投资大、施工复杂、参与方多的特点。同时, 各参与方的目标不同, 这就使得平衡各方利益将风险进行合理分担在各参与方中成了控制绿色建筑建设项目投资风险的关键。

本文运用多目标规划 (multi objective programming approach) 、层次分析法 (AHP) 、综合评价法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 将绿色建筑项目风险合理分配, 构建绿色建筑建设项目的投资风险评价模型。

1 绿色建筑的投资风险分担机制

通常来讲, 目前我国主要采用项目融资的方式来增加参与方, 以此来满足资金和风险控制的需要。因此, 要进行风险的合理分担, 就需要明确各参与方以及其投资风险类型。

1.1 绿色建筑建设项目的参与方

根据绿色建筑建设项目建设及融资模式特点, 参与方包括着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具体包括:项目开发商 (投资人) 、为项目开发而成立的公司、贷款银行、各总包商、产品供应商、保险公司、融资顾问以及相关的政府机构等。

1.2 绿色建筑建设项目风险类型

对于建设项目来说风险类型众多, 本文根据项目投资者对项目风险的可控程度的不同, 将项目投资风险分为两类, 分别是核心风险和环境风险。其中, 核心风险为可控项目, 环境风险为不可控项目。

1.2.1 核心风险

绿色建筑建设项目的核心风险即项目的可控制风险, 包括信用风险、生产风险、环境保护风险、完工风险及部分市场风险。一般来说建筑开发商都有着较为雄厚的资金, 对于绿色建筑建设项目的开发商来说跟是如此。信用风险发生在此类公司的概率较小。由于我国绿色建筑起步较晚, 技术水平和国外相比存在差距, 项目能否按期完工、完工后是否能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就成了较大的隐患, 因此完工风险是我国绿色建筑建设项目面临的核心风险之一。在完工后试运行阶段存在着的技术、后期维护、生产经营、劳动力状况等风险。绿色建筑建设项目的市场风险是指项目运营阶段由于一般性建筑的竞争, 顾客的需求变化等造成的需求量等其他情况变化的风险。绿色建筑建设项目要求绿色施工, 这无形增加了项目的成本, 导致运营效率降低的风险。

1.2.2 环境风险

对于一般建筑项目来说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风险即环境风险, 对于绿色建筑项目来说也存在着此类风险。政治、金融、法律风险等无法进行人为控制的风险均是环境风险。目前, 我国建筑项目基本由国内企业进行建设, 国外资本涉及我国绿色建筑建设项目较少, 所以外汇风险较小。通货膨胀和利率变化则是较大的风险, 某些年份通货膨胀率居然超过了20%。这使得频繁通货膨胀、利率风险成为了我国绿色建筑建设项目目前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我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政府稳定, 对绿色建筑的政策较为稳定, 绿色建筑建设项目面临的政治风险较小。我国法律中关于项目融资的法律变更较小, 关于融资的法律体系较为完善, 因此绿色建筑建设项目的法律风险较小[8]。

1.3 风险分担模型

为了将绿色建筑建设项目的整体风险控制在最小, 我们需要将风险进行合理的分担。从而保障项目的可完成性。对于民间资本来说, 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在兼顾绿色建筑效益和运营能力的同时, 带动所在片区经济发展, 促进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才是更为重要的。因此, 鉴于上述各项, 本文采用多目标规划方法来设计绿色建筑建设项目投资风险最佳分担方案。

1.3.1 模型假设

①可将整个投资风险因素进行分解。②工程合同条款完美并有效实施。③各参与方对同一风险的识别认识一致, 一种风险只由单一参与者承担。④工程参与方都是理性投资人追求利益最大化。⑤假设各参与方的收益、成本与风险因素成线性函数, 收益越大风险越大。

1.3.2 参与方分类

根据前文的分析, 将参与方分为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两类。在公式中用i下标表示各个参与方, 设共有k个参与者。

1.3.3 目标函数

Yij表示i参与方承担j风险所获得的利益, Cij表示i参与方承担j风险需付出的成本, Xij表示i参与者承担的j风险。根据各参与方的收益、成本与风险因素成线性函数的假设, 各参与者获得的收益为:

各参与者付出的成本为:

各参与方的利润函数为:

1.3.4 风险因素

Xij表示i参与者承担的j风险。当Xij取1时, 表示这个风险完全由i参与者承担。当Xij取0时, 表示参与者i不承担该风险。单个参与方承担的风险最大值不能超过其风险承担能力。因此, 可将风险分担问题总结为下列多目标规划 (multi objective programming approach) 问题:

在模型假设中我们知道各参与方的收益和风险是呈正相关的线性函数, 并且各参与方对参与绿色建筑建设项目都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了得到相应的利益, 参与方就会接受相应的风险。如果所得的利益低于预期目标, 参与方之间会选择通过二次谈判进行内部调整, 进行风险的再次分配以提高收益或者某些参与方直接放弃参与。基于以上特点, 运用逐步法来对上述多目标规划问题进行求解。逐步法将会对每一次的利益分配进行求解并将求解结果反馈给决策者。决策者不满意则调整分配后重新求解, 直到决策者满意才会停止求解。通过求解得到绿色建筑投资风险的最佳分担方案X, 以及相应的参与方收益矩阵为:。

2 绿色建筑投资风险评估模型

绿色建筑建设项目的外部性非常大。项目的开发能够带动GDP、包括各项与建筑相关产业的发展、社会福利的提升。一般来说开发商在项目投资前期会承担工程的大部分投资风险以促使项目顺利启动。尽管风险和收益是有线性关系的, 但是如此大的风险造成损失的概率非常高。损失的高概率会导致发起人达不到预期的收益, 甚至导致亏损。再此情况下, 发起人会使用风险转移、风险分散等风险控制手段来降低自身的风险水平。这样, 风险就被全部或部分转移掉, 也就形成了初步的风险分担方案X (1) , 得到相应的收益矩阵为:

2.1 确定指标集

在假设中我们认定某一风险只能由单一参与方承担, 但在实际情况中各参与方实力水平不同对于风险承担能力不同, 实力水平强的参与方同实力水平一般的公司相比只需付出少量的成本即可承担风险, 同理不同的参与者风险收益存在差异。风险收益差异越大则该风险发生损失的可能性越大。比如完工风险, 如果承包商有国外绿色建筑施工的经验与技术, 其承担完工风险的成本较其他参与方低。所以, 基于以上分析, 绿色建筑建设项目的风险程度采用实际风险收益与最佳风险收益的偏离程度来反应。为简便起见, 对上述收益矩阵调整为单列矩阵。

上式中, 表示风险j的最佳风险收益, 为风险j的实际风险收益, Xj=1。得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C= (C1, C2…Cj…Cn) T (其中Cj=|Bdj/Bij-1|) 。

2.2 确定各指标权重

第一步, 构造矩阵A:

第二步, 采用方根法求出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λmax, 及特征值的特征向量。

①计算判断矩阵每行所有元素的几何平均值:

②将归一化处理, 得:

得到, 该向量是矩阵A的近似特征向量。

③计算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

其中为向量Aa的第i个元素。

④检验一致性。通过指标值来检验矩阵A的一致性。CR越大则矩阵的一致性越差。CR越小则表示一致性越好。当CR<0.1表示通过一致性检验。如果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则进行下一步计算。如果无法通过一致性检验, 则重新进行计算, 直到通过检验。

2.3 求得风险综合指标值

根据上述计算我们得出绿色建筑建设项目投资风险综合水平, 其中以特征向量作为权重向量。因为ci表示实际风险收益与理想风险收益的偏离程度, 偏离程度越大则R值越大, 对应的项目风险水平越高。根据指标值的大小设定四个风险等级, 如表1所示。

3 结语

通过多目标规划建立了绿色建筑项目投资风险衡量指标体系。通过实际风险分担方案和最佳分担方案的偏离程度来衡量风险程度。各项指标的权重通过层次分析法 (AHP) 来确定, 通过综合评价法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得到绿色建筑建设项目投资风险的综合值。将综合值分类, 确定风险等级, 并根据风险等级的大小来制订接受准则和控制策略, 为评价绿色建筑项目的投资风险水平提供指导。

摘要:绿色建筑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 其面临着完工风险、运营风险、安全风险、技术风险等投资风险, 由于绿色建筑项目工程复杂、资金巨大, 项目面临的投资风险按照一定比例由众多项目参与方分担, 所以风险分担是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的起点。本文从风险分担入手, 利用多目标规划方法找到最佳风险分担方案, 并同项目实际风险分担方案比较, 获得绿色建筑建设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利用综合评价法得到绿色建筑建设项目投资风险评估值, 最终确定该项目的风险水平及各风险的控制对策。

关键词:绿色建筑,风险,评估

参考文献

[1]王建清, 高雪峰, 宋凌, 李宏军, 酒淼.2012年度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统计报告[J].建设科技, 2013, 06:23-26.

[2]王立新, 李勇, 任荣明.基于灰色多层次方法的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估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6 (7) :98-104.

[3]周念清, 魏诚寅, 娄荣祥, 缪俊发.基于模糊数学理论探讨评判地铁工程中地下水风险[J].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11) :1629-1633.

[4]蒋根谋, 胡振鹏, 金峻炎.基于模拟技术和AHP的房地产项目风险的定量评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7 (9) :77-81.

[5]高显义, 陈立文, 基于区间数层次分析法的工程项目风险评估[J].项目管理技术, 2011 (7) :74-77.

[6]席一凡, 聂兴信, 王超.工程项目风险评价模型研究[J].灾害学, 2009 (9) :89-92.

[7]邵军义, 董坤涛, 郭晗, 赵辉.国际工程项目风险评价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 2011, 25 (4) :187-190.

分担痛苦等 篇5

文/萧雨

老师问学生:怎么解释“与人分担痛苦,会使痛苦减半呢?”

小伦回答说:“如果我爸爸揍我,我就揍他的猫。”

政治范

文/韩露

班主任张老师怒气冲冲地走进教室,厉声说道:“你们叫我语文张,我忍了;新来的政治老师范老师,你们为什么叫她政治犯(范)呢?”

妙 解

文/孙慧

一次语文课上,老师向同学们解释“惊惶失措”、“不知所云”、“如释重负”、“一如既往”四个成语。

恰巧,某学生正在呼呼大睡。

教授一拍桌子,该生顿时坐起来,拿起书便看,老师说:“这便是惊惶失措。”接着,老师让他回答问题,他站起来支支吾吾了半天。这时老师说:“这便是不知所云,请坐!”

这位同学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坐了下来。老师又说:“这便是如释重负。”等老师走上讲台,那同学又趴下睡觉。老师猛一转身,指着他说:“这便是一如既往。”

挂钟

文/小样

大学里有间教室,里面的挂钟有问题,只要被东西敲到就会愈走愈快,敲一次就快5分钟。

一天教授上课,发现同学们都趁他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用橡皮丢挂钟,但教授却不声张,依旧按钟上下课。

没过多久,期末考试到了,大伙都埋头考试,只见教授拿着黑板擦在那儿练习敲打挂钟。

羡 慕

文/李兰

胡萝卜看见火腿肠说:哇!真有钱,穿的都是皮衣了。火腿肠:这算啥啊,你看人家香肠,穿的是真皮,我们穿着人造革。

先见之明

文/吴景

狐狸嘲笑黄鼠狼没眼光,迎娶萤火虫小姐过门为妻。

黄鼠狼掩嘴笑说:你懂什么,往后出去偷鸡,哪还用的着手电筒照路啊!

拍马屁

文/沈佳

甲与乙争论哪种动物用途大。

甲:猪的用途最大,浑身是宝。

风险分担找保险时时处处保险联 篇6

郑会计与贾审计:孰是孰非?

郑会计是一位资深的保险业会计,深谙保险业会计的是非曲直。贾审计是大学毕业刚到事务所的新审计,浑身上下都武装着会计理论和审计知识。在承接郑会计所在公司报表审计过程中,两人之间的博弈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今天二位的争论起源于两个问题,其一是保险业的会计核算基础,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较量;其二是保险业的利润表格局,多步式和一步式的优劣。

关于会计核算基础,贾审计首先指出,权责发生制在会计核算中的地位已为人们所公认,2002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再次将其作为财务会计的原则之一。权责发生制以“应收应付”为标准确认各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使收支相互配比,致使期间损益获得合理的计算。而郑会计也把实话摆到桌面上:收付实现制以款项实收实付为标准来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它强调的是一种事实,体现了现金流量的如实计量,而权责发生制在保险会计中的局限性极为明显:一是与保险的谨慎性存在着普遍性矛盾,应收保费居高不下,长期挂账不仅使保险公司失去了投资机会,还要支付营业税金及附加和所得税,这无疑是“雪上加霜”;二是权责发生制忽略了现金流量在保险经营中的重要性;三是权责发生制下对于保费收入的确认与保险合同条款不相匹配;四是权责发生制不能适应当前建立保险监管会计的需要。

贾审计听着也觉得“言之有理”,一阵激辩之后,两人似乎找到了共同点:

对保险公司这样一个特殊行业,应该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之间寻找一个最佳适度点。反复讨论后,两人一致认为,就保险行业的主导业务联系来说,非寿险业务,应当根据约定保费总额确定;一次性收取保费的寿险业务,应当根据一次性收取的保费确定;分期收取保费的寿险业务,应当根据当期应收取的保费确定。对于分期收取保费的寿险保险合同,目前部分寿险公司尚不能达到这一要求,而是在实际收到保费时才对保费收入予以确认。

关于利润表格式,贾审计对一般企业的“多步式”情有独钟,不过,当他听完郑会计的阐述后,也点头称道了:我们原来利润表多步式格式下,保费收入也是头号数字,在承保利润之后才加上投资收益,最后得出净利润。许多非专业人士由此产生对公司承保业绩和资金运用业绩的误导性判断,即主业亏损、副业盈利,给公司经营决策和监管政策的制定带来不必要的混乱和损失。在“一步式”下,投资收益、管理型业务收入等非保险业务收入的“地位”将得到提高,直接进入营业收入,与保险业务收入“平起平坐”。更重要的是,金融综合经营是大势所趋,中国人寿购得广发行20%股份、平安保险控股深圳商业银行,都是眼前就看得到的例子。一步式也已经成为国际主流的做法。

看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双方的距离接近了,博弈取得了一个纳什均衡。

名词在先

1.原保险合同

在整个保险市场上,保险合同是指保险人与投保人约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并承担源于被保险人保险风险的协议。保险合同分为原保险合同与再保险合同。

原保险合同是保险公司与普通客户之间的合同,是指保险人向投保人收取保费,对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保险合同。

重点把关

1.原保险合同的效力:从成立算起

正如我们日常所遇见的那样,保险合同种类众多,但是从大类划分,一类是单项性的,一类是混合性的,需要分别关注:

(1)单项保险合同确认。要看保险人与投保人签订的合同是否属于原保险合同,应当在单项合同基础上根据合同条款判断保险人是否承担了保险风险。发生保险事故可能导致保险人承担赔付保险金责任的,应当确定保险人承担了保险风险。

(2)混合保险合同确认。保险人与投保人签订合同,使保险人既承担保险风险又承担其他风险。如果保险风险与其他风险能区别开,且能单独计量的,那么,对保险风险部分确定为原保险合同;而对其他风险部分,则不确定为原保险合同。如果保险风险与其他风险不能区别开或能区分不能单独计量,则应当将整个合同确定为原保险合同。

原保险合同又可以分为寿险合同和非寿险合同。在原保险合同延长期内承担赔付保险金责任的,应当确定为寿险原保险合同;在原保险合同延长期内不承担赔付保险金责任的,应当确定为非寿险原保险合同。

2.原保险合同收入:分类推进

原保险合同收入的确认要三足鼎立,缺一不可:一是保险合同要成立,并承担相应保险责任;二是与原保险合同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三是与原保险合同相关的收入能可靠计量。

对于保费收入金额的确认,按照寿险与非寿险分别处理:对寿险合同保费收入金额的确认分两种情况,分期收取保费的,应当根据当期应收取的保费确定;一次性收取保费的,应当根据一次性应收取的保费确定;对非寿险合同保费收入金额的确认,应当根据原保险合同约定的保费总额确定。

3.原保险合同准备金:门类纷繁

原保险合同准备金包括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寿险责任准备金和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现将其情况整理如图1。

4.原保险合同准备金的确认:分类明确

(1)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在确认时间上,准备金确认是在确认保费收入的当期;在确认金额上,需要保险精算提供准备金数据。同时,此项准备金作为“保费收入”的减项,实际是要确认一种特殊的负债。

(2)未决赔款准备金。在确认时间上,应当在非寿险保险事故发生的当期,按照保险精算确定的金额,提取未决赔款准备金,并确认未决赔款准备金负债。未决赔款准备金包括:一是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二是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三是理赔费用准备金。

(3)寿险责任准备金、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寿险专用)。在确认时间上,应当在确认寿险保费收入的当期,按照保险精算确定的金额,提取寿险责任准备金、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并确认寿险责任准备金、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负债。

5.准备金的充足性测试如何实施

保险人至少应当于每年年终,对未决赔款准备金、寿险责任准备金、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进行充足性测试。保险人按照保险精算重新计算确定的相关准备金金额超过充足性测试日已提取的相关准备金余额的,应当按照其差额补提相关准备金;保险人按照保险精算重新计算确定的相关准备金金额小于充足性测试日已提取的相关准备金余额的,不调整相关准备金。这充分体现了保险核算的谨慎性要求。

原保险合同提前解除时准备金的处理:原保险合同提前解除时,保险人应当转销相关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寿险责任准备金、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余额,计入当期损益。

6.原保险合同成本:四类处置

原保险合同成本的会计处理,分成四类情况:

一是保单取得费用,包括手续费、佣金、体检费等,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也即沿用“费用化”处理的方法。不过,国外,比如说美国,则通过资本化方法,作为递延费用,逐期计入损益。

二是赔付成本,包括已决赔款、未决赔款(查勘费、律师费、诉讼费、损失检验费、相关理赔人员薪酬等理赔费用)。确认赔付成本的要求是保险人应当在确定支付赔付款项金额的当期,按照确定支付的赔付款项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同时,冲减相应的未决赔款准备金、寿险责任准备金、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余额。保险人应当在实际发生理赔费用的当期,按照实际发生的理赔费用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同时,冲减相应的未决赔款准备金、寿险责任准备金、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余额。准备金的充足性测试,保险人按照充足性测试补提的未决赔款准备金、寿险责任准备金、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计入当期损益。

三是损余物资的会计处理:保险人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取得的损余物资,应当按照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计算确定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并冲减当期赔付成本。处置损余物资时,保险人应当按照收到的金额与相关损余物资账面价值的差额,调整当期赔付成本。

四是追偿款收入:保险人承担赔付保险金责任应收取的代位追偿款,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确认为应收代位追偿款,并冲减当期赔付成本:与该代位追偿款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该代位追偿款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收到应收代位追偿款时,保险人应当按照收到的金额与相关应收代位追偿款账面价值的差额,调整当期赔付成本。

账户收关

基于风险分担的BOT产品价格研究 篇7

1.1 当前主要BOT产品的定价方法

关于BOT产品定价的研究较少,目前现有的研究是以产品的经营成本定价为基础,在根据物价指数或汇率变动进行适当的调整。目前关于BOT产品定价的模型主要有Weiguo Xing、FeIix F·Wu两位学者提出的无亏损成本模型和BOT投资者和电力公用事业部门之间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这两种模型以成本——收益为基础,没有考虑风险分担对投资者及公用事业部门的报酬的影响,是其不足。

1.2 BOT产品定价的发展趋势

BOT定价中的风险分担问题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虽然每个项目具有自身的特点,但是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都不约而同地特别关注项目的风险分担和特许定价。世界银行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总结项目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布了项目指南,其中就给出风险分担格局和特许定价方法的建议。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政府也纷纷颁布项目招投标规范和特许经营协议范本,以期降低在风险分担和特许价格等关键问题方面的谈判成本。

BOT产品价格中如何合理体现各参与方在项目中分担的风险,已成为项目成功亟待解决的问题[1,2]。

2 以风险分担为基础的定价模型

2.1 模型概述

基于风险分担的定价模型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为基础,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s Pricing Model,CAPM模型)是在项目融资中被广泛接受和使用的一种确定项目贴现率的方法。按照这一模型,项目的贴现率,即项目的资本成本在公认的低风险的投资收益率的基础上,根据具体项目的风险因素加以调整的一种合理项目投资收益率。因为BOT项目预期投资收益率事实上也是一种根据承担风险因素的多少进行调整的投资收益率,所以BOT项目预期投资收益率也可以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确定贴现率的方法来确定。

根据此模型,一个BOT项目的预期投资收益率可表示为:

式中:Ri为给定风险水平β条件下的项目合理预期投资收益率,即项目风险校正贴现率;Rf为无风险投资收益率,可用国家发行债券利率代替;β为项目风险校正系数,代表项目受风险变化影响程度,较难确定;Rm为完全竞争市场平均投资收益率,可用发达国家该行业投资回报率代替。

进而计算产品价格:

P=相对固定的单位成本+λI0Ri

其中:λ是投资价格系数,即将投资换算成价格的一个系数;I0是投资额现值;Ri是项目的风险校正贴现率,风险的分担将在Ri中体现。

下节将介绍风险系数β如何确定。项目不同,主要风险的类型,以及风险发生的时间也不同。本模型就是在确定了β的基础上,研究不同类型BOT项目产品的价格和调整时间。

2.2 风险系数β的确定

要确定β的大小,需要对BOT项目进行风险量化。风险量化是衡量风险发生概率和风险对项目目标影响程度的过程。因为定价与项目的运营期现金流量密切相关,而项目的现金流量又受到若干风险因素的直接影响,所以本文将直接影响运营期现金流量的风险定义为可量化风险。它们分别是:原材料供应风险、需求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

(1)风险发生概率的统计。

现在,全世界己有100多个BOT项目在运作与实施中。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总结了40个典型的BOT案例及其发生的风险。如表1[3,4]所列,表中*表示该项目中存在某种风险。

通过上表,可以归纳出各个项目不同风险发生的概率:P1、P2、P3、P4、P5。

(2)风险的敏感程度。

各风险因素对BOT项目影响程度通过计算LRPV对各风险因素的敏感度,即当某风险变量变动1%时项目特许期内净收益现值变动多少而得出,即:

其中:Xi为原材料供应风险、需求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中的任一种。LRPV对某风险因素的敏感度越大则表示该风险对项目的影响程度越高,也即exi越大。

(3)β的计算。

P和e的数值已经在上文的讨论中确定。βmax为该行业最高β值,即β的上限,它可以由对专家进行问卷调查的方法得到。

3 模型在不同BOT项目中应用的探索

3.1 不同BOT项目主要风险分析

根据表1中的统计,结合实践经验,可以总结出不同BOT项目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其发生概率,见表2。

通过上表我们总结出不同BOT项目面临的主要风险:

交通基础设施:需求风险(主要是流量风险)、汇率风险。

发电厂:原材料供应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

水处理厂: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需求风险、汇率风险。

3.2 不同BOT项目基于风险分担的定价策略

考虑到每个行业的特点不同,下面分别研究公共交通、电力以及水处理BOT项目的特许定价,强调每种定价方法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1)交通基础设施BOT项目。

交通基础设施BOT项目属于生产成本特性简单的项目[5],生产成本由某一主要成份组成,受外界影响的因素较少,可以比较容易调整收费以反映影响因素的变化。因此作者建议采用综合定价模式,主要考虑流量风险对价格的影响。

具体来说,就是对项目实行一次性定价,因为流量风险一般由项目公司承担,所以公式中的?值主要体现需求风险中的流量风险。

(2)电力和水处理BOT项目。

电力和水处理项目生产成本特性复杂,生产成本包含多种成份,每种成份受不同风险因素影响,综合型收费[6,7,8]难以进行调节,因此用组合型收费结构较好。

组合价格中的固定价格可以是最高限价的模式,也可以是照付不议价格[9]。变动价格的确定要依赖于收费调节机制,根据不同项目的具体情况确定主要风险的类型,然后根据项目公司投资的比例等因素确定项目公司和政府分担的风险比例,最后,项目公司所分担的各种风险将体现在项目产品的价格中。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电力和水处理项目受到多种风险因素的影响,每种风险发生的时间不同,所以项目公司分担风险的周期也不是贯穿整个项目的。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把价格调整周期和风险分担周期对应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反映项目公司所承担的风险,并且将这部分风险量化。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社会福利丧失最少,取得尽可能高的社会效益。

摘要:BOT特许产品能否合理定价是确保项目成功的关键。目前对特许产品定价的研究尚不成熟,多以产品的经营成本为基础进行定价,很少考虑风险因素。即使考虑风险因素,由于BOT项目参与主体多,项目产生的风险应由参与各方分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结果产生较大偏差,这是导致我国BQT项目运作失败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文中建立了基于风险分担的BOT项目特许产品定价模型,它充分考虑了需求风险、供应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对收益率的影响以至于对价格的影响;创新点在于,区分了不同风险对不同BOT项目中的影响程度,并以此为基础,对产品价格的确定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BOT,风险分担,价格

参考文献

[1]将先玲:《项目融资法律与实务》[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23-25。

[2]张朝冰:《项目融资理论与实务》[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18-20。

[3]于英慧:《基于风险分担的BOT项目特许定价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38-39。

[4]杨卫国:《基于风险分担的BOT项目特许定价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95-97。

[5]张涛:《BOT方式在我国铁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87。

[6]刘艳:《成都BOT供水项目协议水价的启示》[J];《价格月刊》CN36-1006/F,2003(11):22-23。

[7]朱成章:《电价与回报率》[J];《大众用电》CN43-1123/TK,1997(01):14-16。

[8]王文:《法资股权撤出广西来宾电厂B厂中国BOT样板遭遇滑铁卢》[N];《证券时报》PCN:44-0157.0.2002-04-28,ZZ77。

承德市建立激励约束与风险分担机制 篇8

预算指标控制, 是指每年由市政府下达各区县年度征收与支付计划, 统一核定各区县当年基金收支预算指标, 即按照医疗保险基金上年征收情况确定区县“年度预征收总额”指标, 按照医疗保险基金上年支出规模确定“年度预支付总额”指标, 并把这两项指标纳入市政府对各区县年终考核的内容。

收入支出挂钩, 是指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 结合市下达各区县的收支预算指标, 实行扩面征收与预算支出相挂钩的政策。对完成市下达的全年扩面征收计划的区县, 全额拨付其当年预算支出范围内的费用;对未完成市下达的扩面征收计划、且未能及时弥补基金收入缺口的区县, 市将适时调整预算方案, 根据实际收入的缺口, 按比例扣减该地区当年预算支出总额。

超收节支奖励, 是指对于当年实际征收基金总额超出市核定的该辖区“年度预征收总额”、且没有出现基金“收不抵支”的区县, 市级将根据各辖区实际超收的比例, 统一兑现奖励;对于年度实际支出总额小于市核定的该辖区“年度预支付总额”的, 结合辖区基金收入情况, 市级将对完成当年扩面征收任务的区县给予奖励。

少收超支分担, 是指对当年实际征收额小于市核定的“年度预征收总额”、出现“少收”的区县, 以及对于当年实际支出费用总额超出市核定的“年度预支付总额”、出现“超支”的区县, 其基金收支缺口原则上全部由同级财政弥补。如有特殊情况, 基金支出缺口按以下顺序解决: (1) 优先动用当地纳入市级统筹前历年累计结余基金; (2) 统筹前累计结余基金不足全额负担的, 由市级统筹基金可动用结余负担; (3) 市级统筹基金可动用结余不足负担的, 由市级风险储备调剂金补充; (4) 市级风险储备调剂金仍不足负担的, 由同级财政弥补。

风险分担 篇9

关键词:环保基础设施,PPP,风险分担,委托代理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时代, 与欧美先进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条件不同, 我国的城镇化受到环境资源约束越来越大, 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我国环境保护的力度在逐渐加强, 环保投资总额和环保基础设施投资总额呈逐年快速上升趋势。其中, “九五”期间 (1996年-2000年) 我国环保投资总额为3316.2亿元, 环保基础设施投资总额为1744.3亿元;“十五”期间 (2001年-2005年) 环保投资总额为8399.3亿元, 环保基础设施投资总额为4888.3亿元;到“十一五”期间 (2006年-2010年) 我国环保投资总额已达21613.1亿元, 环保基础设施投资总额也几经达到11319.6亿元, 接近“十五”期间的3倍[1]。

虽然, 我国环境保护的投资总量在不断的增加, 但我国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一方面, 环境污染的势头没有得到很好的遏制, 污染量还在逐年上升。2011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659.2亿t, 较上年增长6.78%, 其中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占总量的64.9%;2011年全国废气排放总量为2217.9万t, 较上年增加1.51%;2011年, 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24.1亿t, 比上年增加18.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66.7%, 比上年减少0.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环保投资总量占同期GDP的比重仍然比较小。2001年我国环境保护投资总额为1106.6亿元, 按2001年的价格计算, 所占同期GDP的比重为1.01%;到2011年, 虽然这一比重有所提高, 接近1.33%, 但还是低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环境保护投资所占同期GDP的比重大约为2%, 比较高的国家接近3%。国际经验表明, 当污染治理投入达到同期GDP的1%-1.5%时, 才能基本控制污染;提高到2%-3%时, 才能改善环境质量[2]。而目前我国的这一比例还不能满足我国环境治理的需要。我国环境保护还任重道远, 治理环境污染刻不容缓。

由上文可以看出, 虽然我国环保投资总量在不断增加, 环保基础设施的投资也逐年上升, 但环境污染问题仍十分严重。目前环保基础设施投资总量不足、融资渠道单一、投资主体单一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环保产业的发展[3]。而PPP模式的特点决定了其能够提高国内民间资本和国外资金对投资我国环保基础设施项目的兴趣, 从而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同时, PPP模式使投资主体多元化, 每个参与方都承担一定的风险, 降低了政府的投资及所承担的风险。项目风险分担问题是PPP模式能否成功运行的关键所在[4], 因此需要我们尽快解决。

通过对文献的查阅了解到, 国内外的学者对风险分担已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做了一定的研究, 但是对PPP项目风险分担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 (1) 在研究风险分担问题时, 只要利用定性的方法, 定量研究较少。 (2) 在进行风险分担研究室, 没有考虑到多方的利益, 研究相对来说比较片面。 (3) 由于博弈论比较复杂, 目前在风险分担的研究中, 博弈论的应用比较局限。因此, 本文在此基础上, 通过委托代理理论来进行风险分担的研究, 使得项目各不同主体可以找到更优的风险分担方案, 从而达到降低成本、获得最大收益的效果。

1 委托代理理论模型

首先, 明确委托代理模型的要素及假设。

用A表示代理人 (投资者) 可选择的行动组合, a∈A表示代理人的某个特定行动。为了便于分析, 本文将行动a定义为一维变量。令θ为不受代理人及委托人控制的外生随机变量, 其取值范围为I, 假定θ是连续变量, θ在I中的分布函数和密度函数分别为G (θ) 和g (θ) 。当代理人选择一个行动a后, 变量θ随之确定。此时, a和θ共同确定了一个可以观测的结果x (a, θ) 和产出π (a, θ) , 其中π (a, θ) 归委托人所有。

假定委托人的期望效用函数为v (π-s (x) ) , v′<0, v″≤0, 其中s (x) 为一个激励合同或激励条件, 根据观测到额结果x, 由委托人对代理人进行奖惩。代理人的期望效用函数为μ (s (x) ) -c (a) , μ′>0, μ″≤0;c′>0, c″>0。 表示委托人希望代理人多承担风险;而c′>0表明代理人希望少承担风险, 于是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就有了利益冲突。因此, 如果委托人想让代理人更多的承担风险, 那么委托人就必须给代理人提供足够的激励或利益。

同时, 我们假定委托人和代理人在θ的分布函数G (θ) 观测结果x (a, θ) , 产出π (a, θ) , 及效用函数v (π-s (x) ) 和μ (s (x) ) -c (a) 这些关系上的认识是一致的, 即是双方的共同知识。如果委托人可以观测到θ那么就可以推测出a, 反之亦然, 所以我们假定a和θ都不可观测。

通过上述的内容可知, 为了便于分析, 我们选择一个等且更方便的模型方法:分布函数的参数化方法。即将θ的分布函数转变为x和π的分布函数[5]。因为通过对x (a, θ) 和π (a, θ) 可以从θ的分布函数G (θ) 中推导而出。令F (a, π, x) 为导出的分布函数, f (a, π, x) 为导出的密度函数。此方法中我们对x积分取期望值。那么, 委托人的选择模型可表示如下:

2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环保基础设施PPP项目风险分担模型

为分析方便, 我们做出以下假定:

假定1:在环保基础设施PPP项目中, θ为正态分布随机变量, E (θ) =0, D (θ) =σ12, 即θ∈N (0, σ12) 。由于特许权期是PPP项目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我们假定特许权期T也服从正太随机分布, E (T) =0, D (T) =σ22, 即T∈N (0, σ22) 。根据经验我们可知θ与T并不相互独立, 所以我们设其相关度为R。

假定2:环保基础设施融资PPP模式的风险分担主体为投资者和经营者, 风险和收益由投资者和经营者完全分担。此文不涉及政府与投资者之间的风险分担。

假定3:委托人和代理人均是风险规避的, 且其效用函数具有不变绝对风险规避特征。即μ=-e-P1ω, v=-e-P2ω, 其中, P1为委托人的绝对风险规避度, P2为代理人的绝对风险规避度;ω为实际货币收入。

假定4:假定a是一个一维变量, 产出函数取如下线性形式:π=M+a+d+θ, 其中M为项目的好坏程度 (或投资规模程度) , M越大表示项目越好;d表示代理人的能力水平, d越大表示代理人的能力越强。所以我们可以得到:

考虑线性合同:s (π) =α+βπ+T, 其中α是代理人的固定收入, β为代理人所得到的产出份额。β=0表明代理人不承担任何风险, β=1表明代理人承担全部的风险。所以, 委托人的期望效用可表示如下:

设c (a) =ka2/2, k代表成本系数, 且, 1≥k>0, k越大表明同样的努力a带来的负效用越大。所以代理人的实际收入为:

根据Arrow-pratt理论, 代理人风险成本可表示为:

所以代理人的确定性收入为:

在α和β给定的情况下, 代理人的约束条件IR可用下面的公式表示:

根据上式对a进行求导得:

同理, 我们可以求得委托人的确定性收入, 表示如下:

所以委托人的选择模型可简化如下:

即委托人此时在约束条件IR和IC下, 选择最优方案。将IR和IC的公式代入目标函数, 可得:

将上式对β求导可得:

由前面假定条件可知, 因为R为θ和T的相关度, 所以, 且。

因此, 1>k R

将1>k R代入β*, 可知β*>0, 这表明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 代理人必须承担一部分的风险, 承担的风险比例为β*。而且, 代理人所要承担的比例β*与k、ρ1、ρ2、σ12、σ22成反比, β*随着k、ρ1、ρ2、σ12、σ22的递增而变小, 这表明代理人是风险规避型的。当一定时, 越大, 代理人付出的风险成本 越大, 这时候代理人就会希望通过降低风险分担的比例来使成本降低, 即减小。

委托人所应承担的风险比例为

3 模型结论分析

从环保基础设施融资PPP模式风险分担博弈模型我们可以看出特许权期的长短对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风险分担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在双方的风险分担过程中, 不仅要考虑到双方对风险的偏好程度, 特许权期的长短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首先, 通过对投资商、运营商以及环保基础设施PPP项目的风险因素进行研究, 在他们不同的风险偏好的基础上, 他们更希望承担自己可以控制的风险或者可以预测的风险。对不可抗力等风险, 因为双方都无法控制, 所以这需要在签订合同时明确双方的分担情况, 并采取措施尽可能的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降低风险发生时给项目带来的损失。

其次, 在环保基础设施PPP项目中, 特许权期的确定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不仅直接影响投资者和运营商之间的利益分配, 而且对双方的风险分担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4 结语

环保基础设施PPP项目的参与方较多, 环保基础设施不仅关系经济效益, 同时还关乎社会效益和国计民生, 容易受到社会和国家的关注。所以, 合理的设计环保基础设施融资PPP模式的风险分担方案是这个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合作博弈中的委托代理理论是解决这种合作风险分担的有效工具, 委托代理理论模型的最优解既满足个体利益又满足集体利益, 即各参与方的分配收益大于其不参与合作的收益, 且项目的总成本也能达到最优。本文基于合作博弈中的委托代理理论模型, 并考虑投资者和运营商对风险的偏好程度, 构建了最优的风险分担模型。结果表明, 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 投资者和运营商都必须承担一部分的风险, 只有这样才可以使项目的总风险降低, 总成本减少, 提高环保基础设施PPP项目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淑红.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筹措[J].城市建设与发展, 2007, (1) .63-67.

[2]Li B, Akintoye A, Edwards PJ and Hardcastle C.The allocation of risk in PPP/PFI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the UK[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05, 23 (1) :25-35.

[3]罗勇.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问题[J].中国科技投资, 2009, 6:63-65.

[4]王守清, 柯永建, 陈炳泉.基础设施PPP项目的风险分担[J].建筑经济, 2008, 4, 31-35.

爱要分享 累要分担 篇10

当中国男人养不起家时,他只有两个选择:

A. 忍耐,压抑,最后崩溃。

B. 放下面子鼓起勇气,说:老婆,求求你,你去上班吧。

郑海昕直面自己养不起家的现实,因为承受不起A项的悲情他无奈地选择了B项。但这同样是条荆棘路。

有人跳楼了

郑海昕领着我穿过繁华的深圳街头,突然指着一幢30层的大楼:“同事就是从那里‘掉’下来的。”

郑供职的公司在这幢高科技公司云集的大楼生存了十多年。一个公司的存活经历与人无异,充满矛盾和竞争。而生存的高压最终落在郑海昕们肩上。在付出了健康的代价后,有人终以生命为祭。

“又走了一个。”同事们感叹,一个“又”字,让郑海昕惊心动魄。

他35岁,与死者同龄。35岁于男人是个坎,爬过去了就能再撑十年,爬不过去就会坍塌。同事出事前一个月,郑海昕刚调入新部门,做一项成功率不超过20%、但不成功就会被炒鱿鱼的新项目。只有27岁、胡子都没长齐的“海龟”主任用夹杂着英法单词的腔调发表战前动员:我们要么成功,要么成仁。

如果成仁怎么办?养家糊口的责任像座山压得他不敢去想未来。刚发的工资单上,“总计”一栏里写着“15240.35元”。在深圳,这收入勉强能混个温饱——如果要养一家四口。

关于他的收入,天知地知财务知,藏在电脑里的账本知。而家里所有支出,便只有账本清楚。

“2008年3月收支账目(单位:元):

收入:15240.35

支出:深圳房贷3180南海房贷2800物管费450停车费200 水电气费300

电话费120手机费120儿子教育准备金1000杜家用2000车险+养路费500保险费120杜社保费500杜商业保险费400妈生活费800基金定投500

合计:12990”

在调入新部门后的第一笔账单上,郑海昕皱起眉头,在下面又添了三笔账目:“生活杂费:500汽油费:???其他:???”

养得起家固然让男人感到骄傲,但无法预测的明天令郑海昕提早衰竭:房子按揭还有18年才能还清,按揭费的涨幅远超工资涨幅。再加上通货膨胀等因素,一旦自己被炒鱿鱼,这个没有一分存款的家真是比部门的前景更堪忧。

你去找份工作

对妻子杜芳而言,生活的全部便是照顾孩子、赡养婆婆以及在电脑上管理她永远不挣钱的网上服装店。“家和万事兴”,这幅书法作品挂在客厅里,仿佛是这个家最好的写照。

但同事出事的那一天,郑海昕第一次对妻子的无忧无虑产生了嫉妒。“无忧无虑”这个词几次出现在他给我的讲述中,他有些不平衡。

那一天他凌晨时才到家。公司尽力封锁员工跳楼的消息,郑海昕参与了善后工作。家属的眼泪、死者的惨状轮翻刺激着他的神经。他走进儿童房,儿子睡得很熟,想吻吻儿子却提不起精神。恹恹回到卧室,被窝里的老婆眯缝着眼提醒郑海昕:记得关灯。

我在这个家算什么?一个挣钱的工具?他钻进被窝,突然被枕边人不知人间疾苦的安逸刺痛:“起来,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好好谈谈。”他打开刚刚关上的灯,在昏暗的灯光下打量对方,一句话在嘴里咀嚼了半天才找到合适的语气吐出来:“你是不是可以去找份工作?”

啊?杜芳冒出个无意义的单音词,愣了愣,噗嗤笑出声来:“你在说什么啊。快点睡觉了。”

如果不是担子太沉重,郑海昕决计不会让妻子去承受生活压力。他不愿让她知道自己随时会被裁员,独自承担债务的重压使得他日日在惶恐中倍受煎熬,可此时杜芳轻浮的态度又让郑海昕有些挂不住脸。被榨干精力的大脑连理由都懒得制造一个。理由再充分,这个把自己保养得像头小香猪的女人真会明白她男人的艰辛吗?

文凭是个问题?

杜芳最初没把丈夫的话当回事。可一周后郑海昕用更严肃的语气重提此事:“去找份工作吧。这是为你好。”

他有外遇了!他不想要我了,所以才打发我出去工作。没有任何征兆的转变让杜芳悲观地猜测。

同样来自内地的全职太太们是杜芳的主要交际对象。习惯了舒适的生活后,这个人数越发庞大的圈子坚信被养是幸福、重回职场是灾难。杜芳的遭遇和求助让这些闲得无聊的女人立刻兴奋起来。她们同情杜芳并庆幸自己的丈夫不会如此无能无情,同时又不无恶意地猜测杜芳被踢出全职太太队伍是否有更深层的原因,沸沸扬扬的争论后,众人统一了思想:“为了‘挽救’家庭,你还是先顺着他的意思去找找工作看,走一步算一步吧,毕竟你手里没有证据。”

七年来第一次走出门去找工作。深圳的世态有多么炎凉,杜芳算是在这个黑色5月里体味到了。高中文凭,远離职场七年,32岁,女性,这四条活生生就判了她“死刑”:招聘单位连履历都没看完,直接对她说 “抱歉”。

走出门的神采奕奕被招聘单位的几个白眼打垮。我到深圳来是为了什么?跑了几次人才市场后,杜芳积蓄多日的怀疑与委屈终于和眼泪一起爆发:“我高中文凭,走到哪里别人都不要。深圳找工作真的太难了,而且我情况特殊要照顾妈妈和儿子,能选的工作几乎就没有。”

郑海昕一周就睡了不到20个小时,老婆的诉苦像几百只苍蝇在耳朵里轰炸,他几乎想立即退让换取他见惯的笑脸。“你想找份什么工作?”所幸男人的理智在最后时刻挖到了关键处。

“办公环境好点的、不需要太专业技能的就可以了。对了,保险和销售我不去,会没有时间照顾家里人的。如果有这样的工作而且对方不嫌弃我没有上过大学,我马上就可以去上班。”

郑海昕本来变软的心忍不住冷笑:文凭文凭,当初你在公司如鱼得水时,怎么从来不说文凭的事?既然知道文凭是个问题,为何还挑三拣四?

但这些话他不能说出来。他只能重重摞下饭碗,狠狠摔上书房的门。杜芳听见自己的眼泪啪嗒啪嗒掉进汤里。

七年之痒?

郑海昕到底托人给老婆找到了这么一份“办公环境还可以、不需要太专业的知识、不是保险和销售、也不以文凭选人”的工作。

“上司是个女的,一听说我只有高中文凭,马上就哼了一声,全办公室都能听到!”上班了杜芳才体会到那些为了几千块钱憔悴不堪的职场女独立姿态背后的狼狈,挤地铁,朝九晚六,还要看Boss脸色。

牢骚和诉苦并没有换来丈夫的关怀:“忍一忍嘛,给人打工都这样的。”

发工资了,可这工资也实在不与付出成正比:“一个月工资才两千多点,扣税两百,还不报销车费,那天我为了不迟到,打车的四十多块钱一分钱都没报销。”

“坐办公室,工作内容又不是很多,2000多就不错了,而且这还是试用期,转正以后会加薪的。”你以前拿2000多工资时怎么没见怨气冲天?他有些不耐。

丈夫的脸色快比上股市的环保绿,摔碗的人换作了杜芳:我照顾孩子伺候你妈,你还嫌我日子太逍遥要我去上班,这么多在深圳当全职太太的女人,有几个像我一样悲惨的?我出去上班的事被大家嘲笑,你知道她们把你说得有多难听吗:“杜芳,你男人是不是‘不行’啊!”这样的话让我有多心痛。可我的忍耐换来什么?

“不高兴就说!别装小媳妇样。”郑海昕再也忍不下去,“才上几天班就像我虐待你一样,我天天在外面做牛做马当孙子,什么时候把这些情绪带回家了?”裁员的乌云让他脆弱的神经几乎就要崩溃,一丁点火花都会让这个原来的好脾气男人爆炸。

这就是那个和我睡了七八年的男人吗?一夕之间就变成不管我死活的陌生人!杜芳冷冷看了丈夫一眼,“明明是外面有了人看我不顺眼了,就拿工作的事找我茬。”

误解和偏见其实从郑海昕说出“你去找份工作”的那刻就形成了。他执意认为她已经被无忧无虑的生活腐蚀,不愿承担责任,而她,从心底里绝望地认定:他有了别人,七年之痒的悲剧在自己身上上演。

一切又回到原点?

杜芳带着淋漓尽致的疯狂辞了职。

“为什么辞职?”郑海昕责问,他的指责却炸开妻子压抑的堤坝,满腹的委屈一旦找到泄洪口,说话的欲望就像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我知道你是怎么想的,这么多年,你从来没让我管过账,就是怕我知道你在外面有什么了,我忍,不去追究。可你竟然连家庭责任都要抛弃了,让我去上班是第一步,然后是经济上的AA制吧,这样你就有钱有时间有精力去外面找情人了是吧?”

他哑口无言了?他无话可说了?他知道自己理亏了?她愈发理直气壮地揭发她能想到的他的“辫子”。

郑海昕抬起胳膊,这个自以为是的女人是我宠出来的,那我就有理由把她打回原形!

一记清脆的耳光把争吵的时间停滞了。面对面用仇恨的目光看着对方的两口子,仿佛《罗斯夫妇的战争》的场景,昨日再相爱又如何?恩爱不敌生存压力。

“你打我!”她突然醒过来,对着丈夫又抓又咬,他却因为理智的暂时失控继续愣在原地。“你打你老婆!你还是人吗!我要和你离婚!我要离婚!”

看着跌坐在地板上像个泼妇的妻子,郑海昕无法把她与昨天那个还巧笑倩兮的女人重叠起来。她已经把自己退化成一只宠物,安然享受男人养家带来的温室生活。文凭、外遇、被欺负、不被信任理解,都是借口。“离婚?你和我已经是二婚了,如果离婚了,你觉得你还能三婚吗?你觉得还有男人会心甘情愿继续养你?”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风险分担】相关文章:

融资风险分担06-16

与分担05-03

分担建议07-15

成本分担率05-22

成本分担机制07-04

与分担小学作文04-12

与分担高三作文04-14

分担烦恼心理课04-20

分担初二话题作文04-25

懂得感恩,学会分担05-06

上一篇:中期校外实习下一篇:配电房标准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