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2024-06-25

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精选十篇)

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篇1

小学音乐教育在小学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有着关键的作用。那么, 作为教师, 我们应如何改革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呢?

一、培养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改变小学音乐课堂的沉闷现象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所以, 激发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关键。小学音乐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因此, 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 兴趣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

(一) 培养小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既然兴趣对小学生如此重要, 因此, 教师就应该先了解小学生的心理, 明白他们喜欢什么, 讨厌什么, 抓住他们的独特个性, 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 进一步思考用什么方法培养他们的兴趣。

1. 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以往传统的音乐教学都比较死板, 教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亚里士多德曾说:“想象力是发明、创造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特别是小学生, 他们的想象力极为丰富, 所以, 教师应通过运用多媒体、各种音乐器材等设备, 让学生学会聆听, 并在听的过程中展开想象。同时, 加上教师多种形式的提问与展示,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表达能力, 让学生在聆听中主动培养对音乐的兴趣, 创想音乐。

(1) 游戏形式。游戏是小学生最爱的娱乐形式。将音乐用游戏的方式展示出来, 既有利于小学生接受, 又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 是小学生喜欢的教学模式。比如让学生跳绳, 可以让小学生一边跳一边听音乐, 跟着音乐的节奏, 有助于增加他们的兴趣, 减小疲劳感。

(2) 故事形式。众所周知, 每个儿童都喜欢听故事。据此, 教师可以在学生讲故事时配上背景音乐, 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也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3) 舞蹈形式。舞蹈教学可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好动好玩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进行示范, 将有趣、形象的节拍, 生动地传递给学生, 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身体动作体现出来, 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2. 合理采用音乐教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各种传递音乐信息的设备如广播、电视、CD等日新月异。音乐的欣赏, 早已不仅仅限于课堂纸上。因此, 我们应合理选用音乐教材和欣赏教材, 开拓学生眼界的同时, 也要使学生感知更多的音乐情景, 培养他们的欣赏力。该如何选用优秀的教材呢?

(1) 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切合实际, 易于接受与学习。

(2)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根据每个小学生的不同个性, 配合学生自主选择音乐风格, 教育他们自主音乐, 培养他们的兴趣。例如, 教师可以定期举行一些班级小活动, 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喜欢的音乐, 或是自己最近新学习的歌曲, 并说明理由。通过这样的沟通与反馈, 更有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了解, 提高学习效率。

(二) 培养小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兴趣

音乐是反映人们现实情感的一种艺术, 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 还应培养学生的欣赏兴趣。如教师可通过播放爵士、古典、流行等多种不同类型的音乐, 引导并开发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兴趣。

二、巧设情景, 让学生动起来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带来课本上已有的知识, 还要带领学生领略实际生活中的真谛, 调动学生对音乐欣赏的热情。

(一) 巧设情景教学, 发挥学生的自由想象空间

教师应积极抓住小学生的这一特点, 精心设置各种有趣的情景, 让学生进入生动的课堂之中, 创新思维, 增加音乐兴趣。比如, 教师在让学生听一首曲子之前, 先让学生用语言描述一幅图画, 并通过这幅画, 让学生找一首相似的歌曲或音乐, 来对这幅画进行进一步的描绘。

(二) 鼓励小学生亲自表演听到的音乐中所描绘的情景和画面

对每一首相同的音乐,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想象、感受和理解。除了语言之外, 学生还可以通过舞蹈或肢体语言来表达。小学生的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逐渐地过渡到抽象的思维为主要的形式, 且他们的情感也比较直观。因此, 教师也可以训练小学生把听到的音乐用线条表现出来, 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音乐的乐趣, 在画中想象音乐。

三、使音乐走入小学生的生活

让音乐融入小学生的日常生活, 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音乐表达出来, 是学生最易理解与接收的方式。假如教小学生唱《摇篮曲》, 首先, 我们应让学生熟悉歌词, 并牢记。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可以把实际生活与歌词相联系, 加深学生对歌词的理解。其次, 引导小学生看图画。即在具体内容和直观生动的图画的基础上, 让学生聆听歌曲, 在头脑中想象美好画面, 欣赏音乐优美的旋律。音乐与生活密不可分, 音乐可以使学生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教师或是家长, 也可以将一天的某一固定时间, 安排为音乐的欣赏时间, 在学生休息的同时, 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 扩大音乐视野和音乐鉴赏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 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不仅仅要靠课堂学习, 更需要学生自主学习。而且, 只有将音乐理论与真正的实践相结合, 才能最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摘要:音乐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音乐素养的提升, 也包括了心理、人格、道德、审美等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中小学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 而小学更是学习音乐的黄金时代。因此, 我们要从小抓起, 积极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关键词:音乐欣赏能力,兴趣,聆听,教材,实践

参考文献

[1]刘辉.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1 (5) , 117-119.

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篇2

音乐虽然一度是大家公认的副科,但当前的教育改革要求通过音乐学习提高学生音乐鉴赏的能力,这就使得音乐教学必须提升到新的高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学校开始对小学音乐课进行改革,创造了很多值得推广的方法,下面将简要分析多媒体教学在小学音乐可上的应用情况并浅显的说出自己的一些看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支持,小学音乐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现代化的电视或电脑播放图画、影视、歌曲、歌词等等展现音乐的独特的魅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观看或者聆听中,用更加科学和可操作的方式掌握课堂的节奏,传递乐曲的内容和气氛,使学生在无形中增加乐趣,找到自己学习音乐的方向。同时多媒体能很好的结合教学,是因为它可以通过声音教会学生阅读,进而识字。比如教师在传统的教学生唱“上学歌”的时候,学生几乎不能全部认识那些歌词,教师幸苦了半天,学生只记得了调,却记不住词。而当教师用最普通的手机链接电视播放这首歌,学生看着老师写在黑板上的歌词和电视上的花草、太阳等动画,跟着唱了几次,不少学生就记住歌词了。多媒体这种教学方法把抽象的音乐内容转化成易于理解的图片、动画、声音,让学生接受起来更加容易和简便,所以很多音乐内容应该采取这种方法进行教学。随着教改的推进,小学音乐课堂的改革步伐也越来越快,在多媒体技术应用上可以更加开放,不必拘泥于课前或者课上,教师应该能省时度势在适当的时机把多媒体技巧灵活应用,突破传统的僵化思想,把小学音乐课打造成充满画面、声音、乐趣的课堂。另外多媒体的录音录像播放功能很好的解决了学生从不同歌曲中了解音乐特色,感受音乐魅力的难题。传统的教师教唱是千姿百态的,高低不齐的,甚至千篇 一律,学生没能从中感受到音乐的壮阔与低沉,也没能感受欢快与悲伤,这就严重损坏了学生感知音乐魅力,鉴赏音乐特色的能力。但引入多媒体教学后,学生从教师播放的原声中学会了从《欢乐颂》不同的声调中感受合唱欢乐,从《保卫黄河》高亢的曲调中感受齐唱的壮阔。而且学生们还能直接在聆听独唱时分辨出不同的男声、女声、童声等,感受不一样的音乐塑造的形象。进而避免教师的教学尴尬。当学生学会了从不同的声音曲调中感受音乐的变化风格,掌握了一定的鉴别技巧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入新的音乐知识,比如在戏曲教学时,完全可以播放京剧,讲讲变脸的故事,引入京剧中花旦、刀马旦等不同角色,讲解他们在京剧戏曲中的定位,告诉学生怎么识别他们之类的知识。这就即加强了学生学习的探究心理,又让他们学到了鉴赏音乐的相关知识,还能在观看中获得直接经验印证自己的猜想,帮助其观察歌曲描绘的世界,发现的其中的美好,并且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开始引导小学生们想象自己想要用音乐造就什么样的世界,发挥其创造的才能。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某些弊端。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几个存在的问题,例如:

(一)、设施维护与保管存在很大的漏洞。

有些教师公物私用,有的粗暴使用,有的随意摆放,有的用完之后就让学生随意摆弄等。很多学校没有具体的规章制度进行多媒体设备管理,导致不少设施维护难,保管不当,形成浪费的现象。多媒体设备不能得到良好的管理和维护会严重缩短其寿命,比如电子琴若不能保持其干燥和清洁,那么使用一个学期或许就会坏掉;电脑的主机有太多微尘会使得其反应速度降低甚至无法启动。

(二)、应用能力和技巧严重不足。

特别是学校年纪偏大的老师,几乎不会使用这些现代化的音乐教具或多媒体设备,年轻老师使用的方式较为单一,图片、影视、歌曲是主要形式,几乎每节课都是这种模式,无法结合ps、c++等更多的剪辑技巧进行创造,因此多媒体音乐设备很难在小学音乐教学得到充分的合理的利用中,更加不可能发挥其最大化促进音乐教学的作用。

(三)、相关部门对于小学音乐教学的关注度仍需继续提高,并且提供紧密相关的培训。

小学这个阶段教师比较辛苦,不少教师身兼数职,很难在工作之余花功夫查找多媒体相关的资料创作切合实际的应用,而相关部门对此提供的更新设备或维护帮助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四)、多媒体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其无法完全掌握课堂时间,对操作者有很大依赖性。

多媒体教学往往富含音乐相关的图画,声音,视频等内容,这些内容是否处理得当关系着学生能否从中获得学习的信息,如果过于混乱,音乐太长或太短,播放翻页时间的把握,这些都取决于操作者的操作手法是否合理,时间把握是否到位。如果没有处理好这些问题,那么学生很有可能沉迷在观看视频、图画、听歌曲的情绪中,忘记自己学习的方向。显而易见的是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切实满足了教师化抽象音乐知识为直观图画、声音等要求,改进了小学音乐课的上课形式,化解了一个个情感与艺术的结合问题,促进了学生在和美音乐、视频环境中体验音乐的魅力,优化了学生对音乐的鉴赏思维,打开学生学习音乐的源泉之门,也促进了实现教改提高教学的目标。同时学生在聆听和观摩的过程中能根据音乐、图像等的变化,感受音乐的风格曲调变化,易于学生加强鉴赏思维的锻炼。学生在优美的曲调、丰富的插画中学习兴趣空前提高,逐渐喜欢上了这种模式的音乐课,从音乐课开始感受世界声音的不同,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着眼于外面的世界,用自己的心感受现代化多媒体设备和技术带来社会的种种巨变。

综上所述,在多媒体应用上本着趋利避害的`原则,将学生的认知情感摸排清楚,灵活多变的与音乐教学融合起来,巧用技术真正发挥出对媒体教学的优势,实现提高学生在音乐方面的鉴赏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包成玲.如何有效提高小学音乐课的教学效率[J].音乐大观.(06)

[2]陆晓玲.浅谈如何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实效性[J].基础教育研究.(13)

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方法 篇3

一、 科学选择欣赏教材

音乐作品必须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认真选择,做到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有情节到无情节,由比较熟悉到比较生疏。选择欣赏作品时一般坚持如下原则:

1.作品必须富有情趣和艺术表现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并使儿童能有生动、形象的感受。

2.作品应该是贴近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学会的,切合实际的,是符合儿童音乐能力最近发展区的,即选择那些感性、生动、寓意含蓄、结构完整、形式优美风趣的音乐作品,来使学生正确体验不同的情感。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唱片、磁带、CD、VCD等传递音乐信息设备的日新月异,音乐欣赏已不仅仅局限于音乐课堂上。实际上,小学生每天从家里和社会上所接受的音乐信息,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都要比音乐课堂上多得多,因此,为配合学生课外自主选择音乐的需要,教师要教会学生选择音乐。因此,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可以来个音乐展示活动,让学生说一说最近在课堂外听到的歌曲,并讨论哪些旋律动听优美,再找出一些大家一致认同的曲目来欣赏、学唱。这样学生在课外所选择的音乐在课堂上有了及时的反馈,教师也可以适时地作了解,以防止不良音乐作品的侵入。

二、 欣赏的前提要会听

美国著名现代音乐家艾伦·科普兰在《 怎样欣赏音乐 》一书中说:“如果

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只有不断倾听,才会感知音乐、认识音乐、理解音乐,进而产生共鸣。学生的每一次聆听都要带着不同的问题,可以是辨别乐器,听出主题出现了几次,还可以感受乐曲的情绪,还可以“听”为主线,结合其他辅助教学手段。例如,在听的时候,我引导学生随着音乐轻轻地划拍,轻轻地摇摆,边听音乐边模仿指挥,边听音乐边模仿乐器的动作等。孩子们有了这些小动作可以有效地排除外界干扰,准确把握音乐节奏,内心能和音乐产生共鸣。

三、 听的基础上模仿唱

音乐主题旋律是一首乐曲或歌曲的核心音调,音乐的发展、变化都与主题息息相关。学生在演唱主题旋律时,往往注入自己的感受和情感,这样既了解了音乐风格与特点,又激发了他们对欣赏课的兴趣。因此,在欣赏过程中,我们应该牢牢地把握主题旋律,带领学生“熟悉—学唱—感受”。

比如:器乐曲《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 》是根据维吾尔族的一首儿童歌曲的旋律改编而成的,学生对这首儿歌非常熟悉,在聆听器乐曲时可让学生跟着轻声哼唱,这样学生会很容易理解乐曲在情绪、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上的变化。

四、 丰富教学形式,全方位促进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

1.充分使用辅助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和实物演奏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进行音乐欣赏课二胡独奏《赛马》的教学活动中,可通过让学生认识接触实物二胡,体会二胡的演奏方式,感受二胡的音色,从而引起学生欣赏的兴趣。接着,可运用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利用观赏赛马的动画感受热烈欢腾的赛马情景。音画结合,更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个乐段所表现的不同音乐形象,利用课件让学生进行比较,通过学生自主讨论,给了学生更多艺术想象和生活联想的空间。最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创编,充分展示自己对乐曲的理解,使欣赏活动达到一个高潮。

2.游戏寓教于乐

音乐游戏具有愉悦性和互动性,是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低年级的音乐欣赏教学。如:听赏《跳绳》中,让小朋友们边听边跟着音乐节奏跳绳,感受乐曲快乐、活泼的气氛。听赏《捉迷藏》前,先让孩子们完整听一遍,然后,请几位学生上来玩一玩这个游戏,并配上背景音乐,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更好地体会音乐所表达的内容。

3.编故事

每个儿童都喜欢听故事,利用他们这一特点,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如,在欣赏《动物狂欢节》时,可编一个动物们过新年的故事,并结合图片和音乐边听边讲,迅速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4.表演体验

表演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伴奏表演、舞蹈表演、歌唱表演、各种角色扮演……教师可以根据音乐欣赏的内容进行选择,在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时,主要是要调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热情。例: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时可让学生在了解音乐故事内容后,跟随音乐,用神气的神态,雄赳赳、气昂昂地行进及表演来表现玩具兵们可爱、顽皮的形象。而在音乐结尾部分,描绘小主人苏醒过来的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凌乱的“定格”动作来表现玩具兵们来不及回玩具箱、东倒西歪的尴尬形象。再如:在欣赏《钟表店里》,让孩子们用不同乐器:三角铁、小铃、沙球分别敲击节奏来表现大钟、小钟、秒表在钟表店里开音乐会的欢乐场面。?

当然,欣赏能力不是一日养成的,正如:“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一样,但是,笔者相信只要教师用心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持之以恒的开展有效教学,那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

浅谈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 篇4

一、让学生在“听”中感悟音乐

欣赏音乐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聆听, 小学所选择的音乐作品都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将德育、美育等结合在一起的优秀作品, 在教学时让学生在“听”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 对于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非常重要。但是要让学生听得懂音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刚开始时学生可能会有一种朦胧的感觉, 让学生坚持听下去, 就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变化和特点, 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多听、多接触不同的音乐, 可以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为学生插上“音乐的翅膀”, 让学生在音乐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如在学习苏少版五年级上册《快乐的嚓嚓嚓》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听音乐, 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氛围, 体会歌曲带给我们欢快、活泼的情绪。学生在听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 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音乐的感召力。于是教师可以放开课堂原来固有的座次限制, 让学生随音乐嚓嚓嚓配合舞步的嚓嚓嚓, 共同营造出欢快、和谐的课堂氛围。听的过程只是让学生感悟音乐的第一步, 音乐知识的教学也要渗透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本节中一个重点就是比较有“#”与没有“#”的旋律表达情绪的不同, 教师通过范唱和播放音乐, 学生可以感受到这种激昂的情绪, 感悟到快乐的渲染, 从而体会到青春的力量, 培养起学生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

二、让学生在“唱”中体验音乐

音乐主题是乐曲的核心, 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和印象, 往往取决于对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把握音乐的主题也就把握了作品的主旋律,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演唱乐曲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使学生更好地体验音乐的主旨, 培养起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时让学生大胆地“唱”出来, 这本身就是对欣赏的补充, 也是学生对音乐发自内心的真实体验。

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浏阳河》时,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到多种音乐活动中来得到情感的体验, 实现爱国爱乡情怀与音乐作品的共鸣, 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在欣赏与演唱中体现出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在让学生欣赏歌曲并介绍其历史背景的前提下, 让学生体会到人民对于毛主席的崇敬之情, 感受到在毛主席的领导下, 全国人民共同抗战取得解放的喜悦。在此情绪的感染下, 学生学唱歌曲, 体验出这份赞美之情, 从而体验出歌曲所表达出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齐唱、领唱、对唱等形式来表现歌曲, 真正将情感流露出来。随着时代的变迁, 昔日的浏阳河旧貌换新颜, 在人民的不断开拓建设下, 开创出了一片新的天地, 一曲《又唱浏阳河》又为我们展现出什么样的情感呢?教师为学生播放《又唱浏阳河》, 让学生在感受到祖国伟大变迁的同时, 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体验祖国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 从而决心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

三、让学生在“画”中升华音乐

对于小学生来说, 音乐教学要调动起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听”是提高学生欣赏能力的重要方面, “画”则是可以将听到的以直观形式展现出来, 完善了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升华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 通过听音乐可以让学生对作品所要展现的情境形成一个表象, 在理解了歌曲所要表达的意思后, 学生将其画出来, 这样就可以展现出学生抽象思维的过程, 也就使教学显得更加生动、充满活力。

学生欣赏能力 篇5

林头小学:

何锦英

美术课堂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一个专业人才,除了知识技能的教学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兴趣,进行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让学生学会以一种美好的心态去面对周遭的一切,面对未来。美术欣赏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对提高学生对美的感染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美术欣赏能愉悦学生的性情,陶冶美的情操,使人们更全面,更具体地感受到现实生活的意义,能培养学生完整健全的人格,从而使他们能更有效地在德智体方面得到发展。因此,在学生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知道学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地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

审美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但我们都有观察世界的眼睛和一定的想象力,把它们转化为审美的眼睛和审美的想象力是我们进行美术欣赏的目的。只有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借助于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去吸引、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才能培养起学生向往美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趣。怎样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的能力呢?

首先是选材,即选择欣赏的对象,教师在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时要选择一些高品味和高格调的优秀作品供学生欣赏,要让学生区分开社会上一些低级庸俗的色情图画,这样才能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提供了前提条件。

其次是扩大欣赏的范围,教师在上欣赏课时不能只限于欣赏美术绘画作品,应把欣赏的范围推广到各个领域,即从古今中外的名家作品,民间的各种手工制作,到世界上各地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的图片欣赏,再可推广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生活用品以及衣食住行。

最后是引导学生进行欣赏的过程。欣赏的过程可按下面四种方法来展开。第一是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来欣赏。了解与作品的有关知识,并把这些知识与作品的形式即构图、色彩、线条、明暗、风格样式等联系起来整体感受和领悟,这样才能把这些知识转化为一种审美经验,这是提高欣赏能力的重要部分。例如在欣赏王肇民的《绿苹果》时,我让学生拿出在课前布置带来的苹果,让学生在把玩、抚摸苹果的过程中,通过手的接触,感觉到苹果圆的实体,果皮的细嫩,光滑,舒服;通过鼻子对苹果的嗅觉体验,闻到了水果的清香和芬芳;通过滚动水果的观察,视觉的体验,不但认识了圆体,而且发现滚动水果与静止水果的区别;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才能发现平面上的圆和生活中的圆有很大的差异,但又相互联系。使学生对认知活象产生兴趣,产生爱意,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能动地拥抱知识,认识知识,学习主体与知识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学习中,知识融入了学生的生命之中,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过程都是生命意义的升华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而获得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和美感。这样让学生自己欣赏,教师在旁引导,这幅画画了什么?用了哪几种色彩?苹果的摆设以及构图是怎样的?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几个平平凡凡的苹果在画家笔下会有如此美妙的?效果?在教师一系列问题的启发下,学生对这幅画就有了一定的认识。然后教师在逐一讲解,并作小结。整幅画以强烈的红、黑、黄、绿几色将常见的苹果赋予音乐般的调与和生命,几个苹果分几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富有节奏地分布在红黑两块呈方形的色块里,整幅画点 线面结合,具有很强的形式感。经过欣赏,叙述对这幅画形成了一定的美感,知道怎样构图才会好看,懂得运用色彩的对比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知道怎样使一些简单平凡的东西经过一定的白色也会显出美来,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既尝到了欣赏的乐趣,又可学到许多绘画知识。第二是从一件作品所包含的意义来讲,美术欣赏可以结合对人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来欣赏,鲁迅先生说过:“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治。”如欣赏山水画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精神,欣赏花鸟画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人物画更让我们看到了各种人物精神性格的美。第三,美术欣赏可以结合其他学科进行欣赏,如在欣赏色彩的调予时可结合音乐的旋律和节奏美,欣赏人体的各种动态时可集合上体育课时人的各种优美动作来欣赏。最后我们平时还应该尽可能提供机会,多给学生欣赏一些不同形式,不同种类和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比如欣赏非洲的图腾柱,让学生感受原始艺术稚拙,古朴,粗犷之美,和其色彩的艳丽;有针对性地欣赏一些现代艺术,让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刺激,从而开拓思维,启发创造。

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能力可以从下面三个方式进行。一是课堂欣赏,即除了固定的美术欣赏课外,还应在平时上课时也要结合教学目标穿插一些欣赏内容,如在画第三册的《听听画画》(湘版教材)时,可结合各种音乐欣赏,如播放儿童音乐、民族音乐、中国古典音乐、钢琴曲等让学生聆听,通过欣赏,了解音乐的韵律美、节奏美其实与绘画的线条美、色调美等很相似,以次为作画打下了基础。二是专题欣赏,即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展览,如参加校、镇、市举办的少儿书展、美术展、手工展或参加一些名家举办的画展,多制造机会让学生享受这些有浓郁艺术氛围且较高层次的展览,以熏陶感染学生。三是户外欣赏,可带学生外出采风、写生或游玩,让学生领略到大自然优美的风光,在欣赏之余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操,开阔学生的视野,且能体验生活。如在上《美丽的昆虫》(湘版教材)一课时,我先带学生到野外捕捉观察昆虫,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从中领略到人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也欣赏到不同昆虫的外形美、颜色美。

针对儿童长知识、长身体、活泼好运、对新事物充满好奇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培养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教学方法上,要做到:一要形式多样,寓教于乐,忌形式单一,气氛沉闷,教师要制造轻松愉快的气氛或环境,得用各种教学用具和综合各种教学方法,使用丰富有趣的语言来展开学生的欣赏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欣赏兴趣,享受到欣赏美时所带来的愉悦心情,以提高欣赏的质量;二是要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美术欣赏所产生的影响不是通过硬性灌输,也不是通过纪律约束来强迫接受获得的,而是美术作品或欣赏对象所包含的美和意义的熏陶,感染了学生的结果,欣赏能力或审美能力是通过审美教育过程慢慢地培养起来的,所以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需要教师有耐凡且持久,长期对学生进行艺术的熏陶,使他们不断积累审美经验,使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教育,精神境界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审美的能力也就慢慢培养出来了;三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师生互动,让学生自主参与。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趣、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通过自主参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在不知不觉请学生把在欣赏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在绘画及其他的创作中;四在教学活动中,避免渗入“个人情感”。美术欣赏课是门特殊的学科,颇有点“纸上谈兵”的味道。既然是欣赏课,欣赏的过程中必然有争论。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的人看来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 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形式的展现中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评价。所以要充分认识到每一个学生潜在的品质,不能只看学生消极的一面,不看其积极的一面,要避免对学生抱有偏见。对学生的回答、讨论多鼓励、读表扬,美术欣赏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能力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自身文化水平和审美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学生的欣赏能力的培养。高素质的教师,不一定有高素质的学生,低素质的老师难于教出品味高的学生,这都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上和审美素质上不断地提出挑战,在认真做好教学基础工作上,要经常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吸取更多的文化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只有通过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交流、学习、共同发展,才能使小学美术欣赏课充满生机,才能把提高学生的审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落到实处。现今,我们适逢美术新课程改革的时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积极主动地学习,走出过去美术教学的传统模式,展示全新的自我。与此同时,开发一切美育途径,用丰富的知识,科学的头脑,充沛的热情,高尚的情操,彻底改变美术欣赏课一直以来以教师为主宰,欣赏变“讲赏”的传统的美术教育观念。

小学美术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栏目名:学科基地 点击数:318 来源:xkjd

欣赏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绘画、工艺组成了小学美术教学体系。但在教学中,有的老师往往忽视了这一重要环节,他们认为美术课无非就是让学生画几幅画。有的即使上欣赏课,也只是随便说说了事。没有把教材中欣赏课的内容充分挖掘出来,发挥欣赏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欣赏可以激发儿童探求美,表现美的强烈欲望和浓厚的兴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看到一幅美的图画时,都会有一种愉悦感。儿童更是这样,当他们看到美的图画时,会显得很高兴,甚至手舞足蹈或惊叫起来。这时很多儿童就会产生自己也来画一幅美丽图画的念头。很多人对美术的兴趣就是由此而来的。小学生新学期开学发书本,他们最喜欢看的书通常会是美术、音乐之类有大量图片的书本,他们会不厌其烦的翻看这里面的图片。这充分说明欣赏对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欣赏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要使学生初步懂得怎样欣赏一幅美术作品,通过作品的具体形象,理解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在欣赏中分辨美丑,评价优劣,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熏陶。

欣赏与工艺相辅相成。它是绘画和工艺的基础,要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教学中,除了课本内的专题名作欣赏外,还应结合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欣赏。如通过范画、实地写生景物等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从而达到提高表现能力的目的。

原创:用新理念引领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厦门市思明区青少年宫 朱茜

摘要:《美术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美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质,陶冶高尚情操,完善人格。”所以美术教师要真正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艺术魅力,提高课堂效益,创新求变,才能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人文精神、情感体验、自主欣赏、创造能力、审美观点

有人认为“小学美术欣赏”就是拿美术作品让学生看,多么轻松!其实不然。《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对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创造力、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美术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美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质,陶冶高尚情操,完善人格。”所以美术教师要真正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艺术魅力,提高课堂效益,创新求变,才能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小学美术欣赏课蕴藏着巨大的教育功能。

一、注重作品的文化情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它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创作出来的。所谓的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美术作品创作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创作构思。因此在美术教学时不能停留在单纯的技能技巧的欣赏层面,而要把美术作品放到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的热爱。

我们知道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美术现象随处可见。在美术教学时可将教材内容与校内、外的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如:《现代建筑艺术》一课,可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走走,结合学校建筑和校园外的建筑,分析、评论校园建筑及周边建筑的特点和布局,感悟建筑产生的美。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 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认识到建筑艺术的多样性和美术对社会的独特贡献。而欣赏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则可在引导学生欣赏作品艺术特点的同时,通过查找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品所产生的社会意义,通过理解作品的文化情境,进一步引导学生加深对《开国大典》这幅优秀作品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作品的热爱。

二、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分为四个阶段:视觉感受、意象感受、审美心理及心境共鸣。即先产生视觉上的快感,再进一步体验作品体现的情境和思想感情,从而感受到美,最后产生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那么审美的视象、意象感受的外在因素就是情境,要使学生产生审美感受,使之内化,就应该重视情境的创设。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艺术感受,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如欣赏中国画时,教师可事先在教室多挂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近代、现代的中国画图片,使学生一进教室马上置身其中,同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可播放一些中国的古典音乐来启发联想,并借助古诗词描述出一幅幅清丽、淡雅的中国画,以此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因为中国古诗词、中国的古典音乐、中国画三者都善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所以借助古典音乐、古诗词既可以渲染学习气氛,又能帮助学生通过情感联想理解中国画的墨分五色、色彩淡雅的艺术特色。

三、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欣赏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改变学生静止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只有在课堂上有效发挥师生的互动才能体现美术教学的生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以《认识图形标志》为例,教师课前让学生收集大量的图形标志,并要求学生对自己收集的图形标志进行了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各种图形,同时让学生相互提问,相互解答,并可分组讨论、探究图形标志和图形设计的意图和设计特点,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讨论、探究,全面了解图形的艺术特点,达到取长补短,教学相长。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学过程是互动的发展过程,较之以往的单一的接受式欣赏教学,它更注重课堂教学的过程性和体验性,通过激发学生的亲身体验,改变他们静止、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达到更强的感官效果,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为现代教育技术确立的新定义为:“现代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它带给教育的不仅是教学方法的变革,而是包含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传统的接受式美术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出来,现代教育技术确实给美术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这种融图像、文字、声音、信息、动画为一体的教学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使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能更好地得到诠释。

例如《有趣的汉字》一课,利用课件的演示,直观欣赏、了解文字的演变过程,通过大量有突出特征的象形字实例引导学生了解象形字的主要特征,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领略象形字的妙趣,并尝试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的特征,创造出各种具有特色的象形字。所以根据教材内容适时、适当、具有实效性地应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倡导探究学习方式、完善学生的审美观点

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是教师满堂灌的教学,因此学生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而这种带有“权威性”的评论,常常不能被学生所理解,因为它是以成人的眼光和专业化的要求来看作品,忽视了儿童的年龄特点,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违背了小学美术欣赏课注重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的教育原则。其实,对知识的探究不只是成人的专利,学生一样可以做到。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听到学生这样的发言:“我认为„„”“这件作品应该„„”“我是这样理解的„„”,可见对于教学内容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并且学生具有好奇的天性及探究欲,所以学生特别乐意参与问题的讨论和探究。通过探究、讨论,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与同学分享,同时也接纳与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感受,完善了审美观点。

在具体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有序地探究,完善各自的审美观点,我们不妨借鉴美国费德门教授的欣赏程序来展开探究活动。它分为: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四个步骤。如欣赏、评述《民间玩具》一课,展开探究步骤如下:(1)通过观察民间玩具的图片、录像等资料你对哪一种玩具印象最深?民间玩具塑造了什么形象?民间玩具什么地方引起你的关注,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民间玩具?„„要求学生用笔记下自己的想法,为下面的探究、讨论做好准备。(2)简述各自的观点和看法,提出问题,在小组内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长作笔记。(3)小组长汇报各组的独特见解,并提出本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对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探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民间玩具认识的完 整性。(4)通过师生共同对民间玩具进行欣赏和评价,小组内再次谈谈欣赏后的体会和感觉,把个人的见解和集体的智慧融合起来,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把握民间玩具传递出的文化信息。

六、指导学生写作小短文、发挥美术欣赏的功能

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都是以口头语言表达为主,一幅作品通常由几个学生从各方面相互补充,就算完成了欣赏教学,也无法做到全班参与。其次,一个学生一般只能谈一点对作品的认识,由于没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所回答的问题大多是一闪而过的念头,所以难免有些肤浅、随意。再者,口头表达使教师无法确切知道全班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否认真思考。教师更不知道每个学生对作品是否理解和认识。有鉴于此,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可适当采用写作小短文的形式,以延续美术欣赏教学的内容,发挥美术欣赏课的功能。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内容、色彩、构图、时代背景、社会意义,作品意境、作家的精神等方面,选取各自最感兴趣、感受最深、能产生丰富联想的若干方面的内容,重点写出自己的感性认识和客观的分析,并把此作为欣赏评述的作业上交,教师可把此项作业作为欣赏评述综合评价的依据之一。这一作法可促进每个学生收集更多资料,认真思考,综合地了解作品的内涵,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以加强,使美术欣赏教学得以完整。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审美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欣赏教学活动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他们学得最好;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被鼓舞和信任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就让我们带着信念去追求,带着希望去寻找,带着爱心去探索,带着自信上路吧。

美术教学论文: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特殊性的再认识

由于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小学美术教学正在日益受到重视。然而美术学科教学法建设毕竟不及语文数学那么完善。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语言堆砌过多,形象提供不足,作业辅导和讲评不适当等状况,昭示我们应尽快搞清楚小学美术教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小学美术教学是小学各科教学的一部分,前人总结的普通教育学对小学教学基本适用,普通师范对小学教师的就业要求规定为各科都能教,有它的合理性。然而美术教学和语文、数学等教学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美术教学有它的特殊性。

下面从知识技法传授、练习辅导、作业讲评几方面谈谈对小学美术教学特殊性的认识,与同行们一起来分析美术教学的现状,揭示美术教学的误区,使今后的工作更科学一些。

1.关于传授知识留意看看美术技法工具书,我们发现有一个共同特点:美术知识的表述往往是前面薄薄的一部分文字,后面厚厚的一大半图例。这简短的文字加大量的图例,是美术知识得以流传的习俗,而决不是因为美术家做不成大块文章,只好以美术作品充塞工具书。我们可以从这样一种特殊的表述方式中领悟到,美术知识的传授固然离不开语言文字,但那些只有用眼睛去看和用心灵去感受的“美术语言”,只能由美术作品去说话,用语言作注解有时会说不清道不明。如果把美术和其它学科作横向比较,语文课中语言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语言文字本来就是其学习内容;数学课中语言则是传授数学知识、进行数学思维的首要工具;在美术课又是另一番 景象,形象成了传授知识的首要角色。形象作为美术知识的载体呈现在学生面前,能直接传播美术知识、技法 的“形象语言”。语言固然也可以传递美术信息,且必不可少,但它毕竟只能用语言符号描述形象知识,相对于用形象直接传授美术知识,它就显得间接乏力多了。唯其如此,在美术课中,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课堂用语应为形象服务,因为我们所从事的是美术教学,是视觉形象,而不是语言文字或其它。

传统美术教学已把精讲多练列为重要特点,对精讲和多练引起重视,这是对的,但对发挥美术作品的直接传授知识作用尚认识不足,不够重视。课堂教学中老师手拿课本讲上十来分钟,然后学生照课本依样画葫芦画上半小时了事的情况比比皆是。如此,那些只有用眼睛去看的知识,学生就难以得到了,至于发展视觉感受能力、审美情趣的培养更是谈不上。

试想,美术课充斥口头语言的讲述、讲解、谈话、讨论,却抽去了形象的提供,抽去了让学生感受造型艺术作品的视觉思维活动,抽去了直接从美术作品中获取知识的机会,那还剩什么呢?如果标签贴错了,那只会压抑而不是推动美术教学,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美术教师的注意力应保持在直 接的视觉观察,对美术作品的目力接触,学生自己对美术实践的体验,直接的美术体验才是美术教学值得讨论 之处。我之所以坚持这一点,就是因为将注意力转移到美 术作品其它方面的诱惑力既强大又普遍。美术作品的体验很难用语言表述,很难抓住,也很难评价,而用语言表述作品中有些什么东西、作品表达了什么意思则要容易得多,因此很多老师便将精力投于此道。

实践证明,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制备具有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作为教具,引导学生从具体作品中可以看到的东西出发,也就是从作品所传达的表现内容的特定感觉出发,充分地感知对象,同时以作品讲评,启发谈话的简炼语言讲解知识要点,是体现美术教学特殊规律的好教法,这 种引导学生在观赏对象中“看”到美术知识的教学活动,理应成为美术教学的重要方法,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审 美情趣、传授美术“双基”,提高运用形象表达感受的能力,提高美术素质,具有一举多能的功能。

演示对于传授美术基础技法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演示能使技法操作过程一一呈现出来,从而使学生能清楚辨认材料性能、操作方法、制作步骤、作品效果等等基础技法知识,这是看作品、听讲解所得不到的,是美术教学中又一特别需要的教法。值得一提的是,演示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被曲解为“完成作业的示范”,或者说是“完成作业的规定”,老师在演示,学生亦步亦趋练完为止。事实上这样的演示反而成了束缚学生的框框,因为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是老师的演示无法实现的。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角度分析,演示确是引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解决教学难点的好方法,不可不用;从提高学生美术素质的角度看,运用演示的教法应 是为了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教学内容中的基础技法,而不能使之成为作业的最后效果的规定和示范。

2.关于练习辅导学生掌握美术知识的过程不同于掌握语文数学知识。学习美术知识技法,除了接受老师讲授的那一部分,还有一大半靠练习中去体验,去领悟。美术的练习过程本身也是体验、理解知识的过程。另外,语数作业强调独立完成,因为那个相同的答案一经抄袭或交谈就没有了练习的意义。而美术练习恰恰相反,它需要在群体的互相影响中进行,哪怕是画家培养自己的子女学画也宁可送去业余绘画班学习。因此,美术课的练习时间中,根据需要和可能组织同学互相看看,讨论作业,是符合美术教学特殊规律的。美术课中的如此安排,非但不属于组织纪律问题或抄袭作业问题,反而是体现美术教学特殊性的良好方式。

美术课的这种在练习中学习知识的特性,在专业美术学校能普遍予以理解和应用于教学,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开花结果却艰难得多。我们常会看到高年级学生低着头、埋怨自己无能,面对美术作业愁不能完成,然后在这种心理驱使下,虽努力为之仍交了一份连自己也不满意的作业就算了。久而久之,美术低能就成了定局,在“全面发展”中形成一块美术低能的缺憾。研究解决此问题,对于实现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有很大的价值,于是我常留意于思考这个问题。调查研究表明,学生的美术能力并不是全面低下的。主要在美术技能的低下。

例如五年级安排了一个学习水墨画的单元,在检查学生的学习结果时,学生对于用墨有焦浓重淡轻之分、用 笔有中锋和侧锋之分,用水有干湿之分的浅显知识都能对答如流,取出一张练习过的示范画让学生指出哪里是 中锋用笔哪是侧锋用笔,则正确者较少,命学生画一只练过的小鸡,则效果更差。又例如六年级的操作水平确是普遍存在“低幼化”现象,但欣赏课却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样是没有见过的名画,经老师讲解都有所掌握,欣赏后写一段文字,还都有一番见解呢。看来学生好象天生喜欢接受口头表述的知识,而对操作技能反应迟钝。

其实不然,剖析美术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内幕,我们可以发现美术教学内容中认知的那一部分和技能的那一部分相比,其难度和所花时间差距较大。墨分五色的认知用3分钟即可掌握,可是,掌握在练习纸上画 出五种墨色的技能则需30分钟,甚至更多。尽管美术课的时间分配总是练习时间多,但由于练习质量问题和练习时间不足,难以使认知和技能平衡发展,于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技能水平拉开了距离,这是技能低下的原因之一。

可这还没有涉及问题的根本,学生掌握技能较难,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突出技能传授,突破技能教学的难点,在技能获得的重要环节——练习时间抓紧抓好辅导。但老师往往只重新课讲授,轻作业辅导,表现 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总是投于如何讲授新课,而很少过问如何辅导练习,在观念上认为练习是知识的运用,是学生的事。

甚至有的校长听美术课也只是注意讲课如何,学生练习时就离去了,认为听课就是听老师如何讲课.其实,美术的练习不是简单地象语文、数学的练习那样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知道了墨分五色,并不能画出五 种墨色,这后面的练习需要作更多的辅导。课堂练习时间老师不作巡视辅导,或巡而不视、视而不导地走一圈 了事,学生诚如在黑暗中各自摸索,其作业失败率自然是居高不下,这是由于教学不当造成技能低下的又一原 因。我们老是埋怨学生年级长高了,可美术作业仍然很幼稚,《中国美术教育》载文称此为“低幼化现象”,形成此问题固然有心理发展的规律性,从课堂教学研究来分析,没有把好练习辅导关也有不可推御的责任。我们应正视这一教学上的失误,重视练习时间的个别辅导,尽可能使每一次作业达到练习要求,以提高技能辅导 的效率来推动作业质量的提高,这也是教学上所能做到的改变“低幼化现象”的切入口。

目前,在备课和课堂 教学活动中如何作练习时间的个别辅导研究较少,提高学习效率还大有文章可做。我认为一次作业至少要进行二次面向全体学生的巡视辅导。第一次是作业开始的3~5分钟内。每次作业总有学生在构思构图等问题上做得 不妥,这类学生的练习若不予以及时纠正,则后面的大量练习时间即便很认真也是失败成定局。作业开始,教师快速巡视一遍,画面布局不当之类的问题及时纠正掉,为全体学生的作业可能达到成功创设一个好起点。第二次是续第一次后至完成的较长时间内,主要是观察分析学生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掌握运用情况,以及个性创造 性能力的发挥情况,据学生的知识能力起点予以不同辅导,使教学内容中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在这一时间 内予以落实——一个学生一个学生地落实。如此抓课堂练习效率,学生只会说不会操作的“低幼化现象”定可 改观。

从真正意义上说,儿童美术作品是儿童独特的个性和创造性的表现。正因为儿童具有天真率直的心灵,没有拘束,尽管他们没有具备画家的技法水平,也能把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诉诸形象,创造富有特点的美术作品。儿童个性和创造性表现在美术作品中,决定了作品的面貌人人不一样。这种“不一样”的存在,要求教师对每一学生的个别辅导也“不一样”。练习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全体学生用独特地观察、思维、想象,大胆表现各自的独特感受。同时,应俯下身去,观察每个学生的作业效果和心态,轻声地个别交谈,给以恰当的个别辅导。这样的个别辅导,应是对学生渲泄个别独特情感的渠道的沟通,是美术课特有的提供给学生发现个性、发展 个性、发挥创造才能的机会。美术课有大量的练习时间,这时教师的责任是忙于“不一样”的个别辅导,这是 区别于其它学科的又一重要特点,是美术老师在课堂练习时间应承担的责任。

3.关于作业讲评美术课的作业讲评一般都是老师拿了几张作业,讲讲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这样做本来没错。可重复多了,发现表扬批评的总是原来几位同学,讲的也总是原来的话。对此,因搞教学研究就自然会提出一些疑问: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学生?是否符合每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是否符合美术教学的特殊规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常有老师出于鼓励学生积极性的愿望,搞作业评比竞赛,其结果往往是表面的热热闹闹掩盖了有悖于美术教学规律的弊端。小孩子会因为评比的导向而改弦易辙,使自己的作品迎合得奖需要,丢弃那“不 一样”的个体创造,却不会意识到这是一次自我意识的丢失和创造意识的封闭;小孩子会兴致盎然地为第一名 拍掌称贺,却不会去为第一名打个问号——认为那是老师定的,肯定无疑。比赛的效果往往会引起这样的思考 :还是不要比赛为妥,换个角度换种说法不是更好吗?

如前所述,儿童美术作品应是“不一样”的,这就使得评价很难用一根尺子量出长短来,作业讲评的确成了伤脑筋的事。但静心分析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同学们在完成作业后有一种取得成果的满足和喜悦,同时也希望得到群体的认可。面对全班“不一样”的作业和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如何设计讲评一环呢?我认为讲评的话题首先应注意紧扣课堂教学要求,因每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所以讲评也有不同的话可讲;其次要注意鼓励全体学生的自信心,据素质教育的需要,除了考虑作业的可视效果的质量外,对于那些认真参与学习、大胆表现自己的真实感受的同学都应给予肯定,给予鼓励,特别是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比批评更能增加 他们的上进信心。讲评的方式除了语言讲解外,应注意美术的形象特点,把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使学生观赏 其他同学的作品。展示方式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来设计,如窗花展示于窗上,挂件就悬挂起来,这样做不仅创设了接触其他同学作品的机会,也使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适当展示才是最后完成。在众多的讲评方式中全 体同学的作品都展示出来,不失为一种讲评的上策。

专用教室的黑板应整大块都钉上铁皮做成磁性黑板,这样用小吸铁石固定作品就很方便,学生作业完成后自行上前放上自己的作品。展示全部作品,有利于全体同学平等地建立自信心自不待言,更有价值的是全体同学能获得一个开放交流的环境和机会,能在这么一个难得的环 境和机会里感受、议论、切磋、沟通、理解、触发,其内含远远超出教师选几份作业讲评一番。实践证明这是 特别值得提倡的。至于作业评比竞赛究竟如何,可以通过横向比较来认识:如果和语数学科的求相同答案比赛作比较,或者和体育运动公众信服的公平竞技比较,美术作品有明显的非竞技性特点,儿童美术作品尤其是这样。因此评比第一的做法务须慎重用之。

小学美术课的类型绝大部分属于综合课。综合课的主要环节往往离不开新知识讲授、技法演示、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作业讲评等,这是本文为什么要选上述几方面研究美术教学特殊性的旨意所在,也是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直接相关的躲不掉绕不开的问题。

课题命名:县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组长:张文

组员: 陈雨

罗斌

潘辉

方祎清

指导老师:王建国

年级:高二年级

任务分工: 陈雨、罗斌、潘辉、方祎清收集相关资料内容、张文负责整理资料和总结

表达方式:论文研究背景:随着人们对于教育认识的提高,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深入人心,中小学美术教育逐步被人们重视起来。但由于经济、观念、师资等诸方面的因素,在城镇美术教育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农村美术教育却存在着长期落后、举步不前的状况。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对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强调中,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肯定,但在广大的农村初中,美术学科的开课和教学情况并没有引起真正重视和落实。为此通过对全县13所农村初中美术教学现状的调查,发现一些实质性的问题,以提高农村初中美术教学的质量,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二、调查方法及数据整理

我们对一个县13所农村初中采用问卷、下乡听课、座谈以及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并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整理。计有美术教学环境(资源)现状调查统计表、美术课堂教学情况调查统计表和学生拥有画具情况调查表。

三、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新课改的声势已在全国中小学浩浩荡荡的展开,纵观九年制义务教育新教材,有其成功之处,比起旧教材来内容更加丰富,更切实际。但是美术教育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我认为在方向上没有根本的改变。而美术作为人类的一大社会精神行为,其本质从来就是以审美与实用共存共荣的一门艺术。美术教育也就必须适应于时代的要求,必须为现代化的需求和国家精神文化建设服务的同时为物质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而当前农村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美术教育,是提高整个国民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很长的时间里,农村美术基础教育总是没有起色,真正相当一大部分学校还没落实美术课,由于片面强调给语文、数学教师的作业课、自由课、轻松课;长期如此语文、数学成为老师的责任田,而艺术学科则成为被遗弃的一片荒土,无种无收。大部分农村学校老师将美术课视为负课,可上可不上,有美术活动任务就上一上,活动一过,学生就再也想不到上美术课,在各级各类美术竞赛活动中,农村学生获奖甚少。严重的是使学生失去一个最重要的培养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因为多数农村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毕业后就不升学了,他们再也没有机会接受应有的美术教育,于是许多人在艺术方面就成了终生“荒废”,造成农村人口素质低下,长期以来制约了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

针对上述种种现象,在当前农村小学美术课堂中,我觉得不例外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主观认识不足

应该看到,美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正在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同。但是,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仍然把应试教育作为首选,与考试无关的美术课,被不少人视为“鸡肋”,弃之不能,食之无味。尽管上级一再强调必须开齐上好各门课程,教育部也签发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但还有相当多的学校至今未按国家规定的中小学课程开齐开足美术课,表现尤其突出的是初三年级的美术课居然在全县将近一半的学校课程表上消失。虽然有一些学校的课表上做了明确安排,但一个学期下来也上不了几节美术课,原因是美术课时不时地遭主课教师的抢占。兼职教师或者缺乏相应的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或者忙于主课的教学,或者对美术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总是喜欢发挥专长把美术课上成主课。从调查结果来看兼职教师基本上不写美术课教案,能在课堂上蒙混美术教学已算不错,如果是主课教师兼职便很有可能挪为他用,所以调查美术课是否改上过其他学科时,回答有时和经常的人数高达87%。表面上看确实按计划开课,但拿一些基本的书本知识抽查学生就会发现很多学生一无所知,掌握一定的技法更是无从谈起。

(二)教学理念的陈旧 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农村教师因信息闭塞、教学设施等条件的限制,传统的教学磁场仍强于新课程的理念。因此,在教学观念上仍旧是:美术教学就是传统知识与技能,教室是唯一的教学场所,教材是唯一的教学内容;教学还是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的片面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各领域只重视语、数教学质量的评价,而忽视了美术等其它艺术学科的探索。其次,学生往往只通过一些简单方式参加美术活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和所需的最基础的“美感”,而忽略了发展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再者,因为美术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地位”不高,又不需要应付考试,从而导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丢弃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培养;最后教师仍然是教学内容的决定者,教学方法的选择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学效果的检测者;学生是美术作品的“复制者”,教师仍是应试教育的“效仿者”。

(四)教学方式的落后

美术教学不只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还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努力使学生对美术产生持久的兴趣。而在农村小学的美术课堂中呈现出来的现象却是:教师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仍然只重视单纯的技能与技巧的训练,而且轻视美术文化的学习;只重视教师的示范演习,轻视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

(五)评价标准的单一

以往美术教学评价只强调美术技能技法,而忽略认知和情意。即使是技法部分也只强调训练而已,因此评价的内容是单一的。除此之外,传统评价只是学生完成作品,教师一个人给与评价,因此,评价方式、评价人都是单一的。多数美术教师的评价仍是在甄别与选拔功能的层面,忽略了学生在美术学习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注重一些标准化、规范化的技能训练,轻视了学生多元的、逆向的思维创新及人文素养的有效养成。

误区一:(传统评价)教师以传统的眼光看待作品,往往以画面干净、比例适当、涂色均匀为标准,忽视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表现力。同时评价形式单一,影响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

误区二:(主观评价)教师认为美术教学评价就是教师评价,课堂上,学生作业刚完成,教师便凭主观意识给出一个等级评价(或优或合或待),打上“优”的固然高兴,但不知好在哪里,打上“待”的心里难过也不知差在何处,导致学生未能及时掌握学习信息,压抑了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长此以往造成迷惑厌学情绪。

误区三:(单一评价)教师除了只重视作业评价外,对学生期末美术成绩的评定也采用简单的“一画定成绩”的做法。即让学生临摹一幅画,然后给出一个成绩,未能很好地体现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的要求,忽视了美术评价的全面性。

(五)环境条件的制约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有三大制约:一是教育管理者教育意识落后,他们往往只是为了任务而任务,特别是山村完小学校,为了各自学校的语、数质量在中心学校的排名,几乎都是语、数教师包班上课,完全剥夺了学生上美术课的权利;二是农村师资队伍力量不足,大部分担任美术课都由语、数老师兼任,缺乏相应的美术学科的教学培训,所以也缺少这方面的观念,更没有及时开展美术学科的教研探索;三 是相应的教学设施欠缺及交通、信息等方面的闭塞,特别是在信息时代下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相对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与城市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距离。

(1)、美术教育资源匮乏美术课相对其他功课来说并没有压力,学生喜欢上美术课是情理之中的事,因而调查表中是否喜欢上美术课的回答中选择是的高达82%,但学校对美术教学投入不够,甚至是没有投入,从2003年秋学期的调查情况来看全县13所农村初中投入美术教学的资金居然是零,这样给美术课中的欣赏、手工等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增加了难度。由于对美术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各方面对美术教育的不重视,教师上课“放羊”,学生上课做其他练习,不带课本和工具,家长不给学生买应有的绘画工具等现象使美术教学的开展举步维艰。在学生美术课现状调查表“美术课要准备的工具是否让你为难”一栏中,有81%的同学回答“是”,因为大多数农村初中都因经费的紧张未曾征订美术配套学具(学生本人更是无从准备),导致学生除了一本薄薄的图画本和一支铅笔之外别无他物,稍有常识的人就知道目前学生在用的60克纸张的作业本根本无法胜任美术作业之用,而该县农村初中在用这种作业本的人数高达86.5%,这就直接导致了大多数学生根本无法进行美术技法的练习,难以达成最基本的课堂教学要求。有些学校甚至连学生的美术教科书都没有,美术课堂教学更是无从谈起。

(2)、美术教师师资队伍薄弱。由于学校领导重考试科目,轻非考试科目,所以常常抽调美术教师堵枪眼而兼教其他一些主课,导致目前全县农村初中配备美术专职教师的学校还不到一半,所占比例较少。尽管美术专职教师均为大专学历,但由于他们从美术专科学校毕业不久,尚未脱离狭隘的专业教学思想,他们的教育观一时还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改革的要求。再加上美术教师在学校的人数少,有的归入年级组、有的归入音体美组,美术教师的教学交流活动几乎没有,都是各自为政,使他们的教学处于闭塞与被动之中,缺乏积极性。而大部分的兼职教师对非本人所学专业的知识钻研不透,难以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师本人的美术基本知识技能欠佳,难以给学生起到讲解示范的作用。所以在调查中问起美术课堂教学情况时,学生或说自由画或说照着书上画。若我们依赖那些上美术课只布置学生照书本画画,甚至连教案也不写的老师来完成我们的美术教育,境况可想而知。总之农村初中的美术教学是一个薄弱环节,有待于上下共同的努力,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来。

四、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策略设置

通过对农村学校美术教育状况的分析,深感素质教育在农村学校难以真正实施,特别是中小学美术教育后劲不足。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开展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学工作,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反思扬弃,让美术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

多年来,农村小学的美术教育受传统观念的禁锢,加上教育管理意识落后,师资队伍力量不足,相应教学设施落后,使得这旧传统教学模式依然与新课程下的教学模式相互并存,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课改的实施。小学美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启蒙教育,它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当然,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也有其合理的内容和成功的经验,但缺少开放性、太注重机械化的模仿;我们应汲取传统教学的精华,剔除有悖于新课改理念的糟粕。我们意识到富有人文性的美术课堂要义不容辞地为学生打开通向生活的大门,让学生的美术学习从封闭走向开放,把生活嫁接到绘画中,把绘画融入生活中,用生活来解读课本。因此,美术教师应努力走出课堂,让学生开拓视野,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共同完成整合资源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去体验美术的趣味,体验美术带给生活的魅力,体验成功学习的喜悦。

(二)加强师资,改善条件,释放美术教师的活力。

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而且多是兼职,因此学校应加强美术师资队伍建设,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培训中可充分发挥业务能力较强教师的带动作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渠道提高教师的美术素养。此外,要鼓励教师不断总结经验,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挖掘乡土文化,自制乡土教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科学的态度和创业精神去研究美术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全面开展各种特色的乡土教学。

选择美术素质较好的老师担任美术专职教师,分管学校美术教学、美术特长生培养、学校文化宣传等方面的工作,有利于学校美术总体水平的提高。比如我所在的学校就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美术竞赛、作品展览,以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和活跃学校的气氛,释放美术教师的活力,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三)重视教研,开展活动,给美术课堂增添春天的气息。

1.农村学校美术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得不到开展,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正确理论导向,没有教育研究成果作借鉴,加上美术教师自身美术素质不高,他们多半是美术爱好者,优秀一点的美术教师也仅限于师范学一点点。因此,美术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提高学校美术教育活动高水平,给学校带来生机,给学生创造一个美的氛围。

2.开展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科研活动,循序渐进,不可盲目不讲方法不讲顺序。教师兴趣一来就教,活动一来就搞,上面布置的是素描就搞素描,是色彩就搞色彩,是创作就搞创作,不管学生是学了还是未学,也不管学生能否接受。因此,首先要重视美术课堂教学的优化,教师要灵活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新颖、实用和科学的教学手段,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安排教学内容。

3.开展农村美术教育科研活动,美术欣赏是不可忽视的。多年来,农村美术教学很少上美术欣赏课,而重点是临摹,再其次是写生,因此,导致有些学生一本书上完了,还不了解书中欣赏课内容怎么欣赏,欣赏什么。美术欣赏可以帮助我们开阔视眼,扩大知识领域;美术欣赏还可以陶治学生思想情操。这种教育是潜移默化的,美术欣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四)因地制宜,激发兴趣,让美术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感与认知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堂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为此,在课堂上应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如:多媒体的运用、情境的创设、游戏的贯穿、材质的变化,使学生的多种器官参与美术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美术的兴趣。曾经我听过这样一节活动课《办年货》,老师先利用电教手段播放节日的场景,让学生体验过节的气氛,让学生融入其中,进而引导他们用多种材质为自己做新衣服,帮年夜饭配菜„„整堂课同学们忙的不亦乐乎,这么积极的态度都出与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浓厚兴趣及对生活的热爱。从这堂课中也不难看出,我们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与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在农村,要让学生配齐所有的美术用品不太可能的,但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先“富”起来。有些学生的家长对孩子的培养很重视,教育投资意义比较强,抓住家长这个心理,就可以向家长做思想工作,为孩子买好一点美术学习用品以此来带动班里其他同学的进步。当然,教学内容不能面面俱到,就该因地制宜作些调整,发挥农村自身的资源优势。

1.绘画方面,可以选择节约材料的形式,教学以线描为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构图技巧,还能培养学生的写生能力和丰富的再造想象力。绘画以农村为题材进行写生或创作,不仅形成特色,还从中给学生进行了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2.在教学色彩知识时,可以以演示为主,并结合一些生活实例,(如利用学生服装的颜色进行冷暖色,对比色等进行游戏)3.工艺课的灵活性更大,除了简单的剪纸处,还可以让学生在这些基础上进行想象、创意,剪出与众不同的花样来。泥塑,没有橡皮泥,可以利用学校附近砖瓦、陶瓷厂所用的泥土,泥土大小不受限制,更能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创造力。树叶也是农村到处可见的,用各种各样的树叶制作树叶画,学生特别有兴趣。用家里的蔬果制成果雕,让学生真正体验生活带来的乐趣,体验艺术的魅力,同时使课堂更加的有活力。

4.欣赏课除了书本上的作品外,还可以走出户外,欣赏家乡的新楼房,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培养立志为家乡建设作贡献的思想感情。设计十年后家乡的样子、楼房的样子、马路的样子、学校的样子„„,使学生的思维无限地得到延伸。

新课改下的美术教学方式是多元化、多样化的,作为美术教育者不再“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在“用”教材之余,应走出课堂、跨出教材,因地制宜,结合本土实际特色,挖掘乡土文化,如山区学校可进行竹工、木工制作;湖滩地带学校可用柳条、芦柴、编管或制作草编小用具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开展各种特色的乡土美术教学。

(五)张扬个性、体验情感,让美术教学“寓教于情”,洋溢人文关怀。

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讲授为媒介,以作业成果为最终目的,殊不知运用情感因素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教师首先进入角色,把自己的真实情感酣畅淋漓的抒发出来,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这样,即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行成了心灵的共鸣。因此,教师应尽可能的设定一些“情感背景”,也可以创设具有情感色彩的形象,譬如,运用电教手段,通过音乐和画面,将蕴含在作品中的隐性情感展示出来,让学生感知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真心的情感美,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诚挚,从而养成美好的道德品质。

(六)加强城乡互动交流,促进农村美术教育的发展

(七)优化作业,多元评价。

评价活动是美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评价学生对学生学习美术起着至关重要的激励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儿童对美术的兴趣,关系到学生自身人格的健康成长。而传统的美术教学评价,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更不关心学生学习美术的情感态度。久而久之,必然会使学生失去美术学习的兴趣。《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①“对学生美术作业应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学生美术作业评价呈现方式可以是分数或等级,可以是评语,也可以采用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采用互评或座谈等方式,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因此,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进行正确有效的评价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环节。

(八)教育部门的支持与重视

总结

1.评价宜以模糊为主。美术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作业是学生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各种综合能力的外在表现,用僵硬的分数去衡量一幅画或一件工艺作品是不恰当的。85分与90分的作业相比常常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这种简单的评价看似严谨,却容易给学生较大的心理冲击,造成负面影响。往往几分的差距就会使一个学生怀疑自己的美术能力,降低对美术的兴趣。因此,我认为,小学美术课业考核宜采用等级评价加评语的评价方式。如根据一定的作业评价标准,在作业上批注优、良、及格和待及格等方式,再加以简洁的说明优点或缺点的评语,这样的评价既有大的等级区间,又有切合实际的批改说明,便于学生全面接受反馈的评价信息,及时改进学习方法。2.可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个人评价、小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小学美术教师往往要同时教多个班级学生多,对大多数的学生了解不是很清楚,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不能做到公平、公正。而学生时时生活、学习在一起对同学的学习情况相对较为熟悉,所以我们可以采用教师评价为主,学生、小组评价为附的方式,以求公平、公正。

3.评价的主要方式是鼓励与表扬。批评、训斥、讽刺、体罚、恐吓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变得心情阴郁、毫无生气。只有多采用鼓励、表扬的方式,使学生心情开朗,易于接受、理解,才能收到积极的效果,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小学生美术作业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不是严格地给学生的美术知识及技能作出“分毫不差” 的评判,以说明成绩的精确性呢?学生的作业受到教师称赞,特别是作为优秀作业展现给大家看,他们的心情是无比兴奋的,这将成为巨大的推动力促使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人到下一次的学习活动中去。因此,给学生作业作出评价除了表明学生真实的学习结果外,还应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作出鼓励性评价。我们要探索设计更新颖更有时代感的作业评价方法,让学生爱学好学,充满自信、充满兴趣地上好每一堂美术课,那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所在。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篇6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欣赏;能力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的音乐教育既不是为了培养作曲家,也不是为了培养演奏家,而是培养合格的听众。”提高学生的听赏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伴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音乐艺术事业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种各类的音乐演出不断,音像制品的更新更是锦上添花,喜欢音乐的朋友越来越多。作为音乐工作者,通过观察了解,发现有许多人听不懂经典音乐,大部分人只是停留在“好听、欢快、悲伤”这些肤浅的层面上,得到的也只是快乐而已,而真正的“艺术之美”在欣赏过程中则品味不出。音乐欣赏课成为小学生打闹、游戏的“理想场所”。如何使他们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真正把他们的“耳朵”叫醒对音乐老师是一种挑战。

一、让学生在“听”中创想音乐

亚里士多德说“想象力是发明、创造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及其丰富的,通过聆听音乐学生可以在插上“音乐的翅膀”尽情的飞翔,充分展开想象。培养他们欣赏音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如在欣赏人音版小学音乐四年级第八册《森林的歌声》时,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插上音乐的翅膀来到了哪里?”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我来到了美丽的森林里”“我来到了动物园”“我听到好多动物在聊天嬉戏”“我来到了奇妙的山林里,那里有树禅、秧鸡、飞鼠,他们正在嬉戏玩耍,好像要跟我做朋友。”“我好像是一只小鸟在空中飞翔。”“我想去郊游,去拥抱自然。”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并用语言表述自己听到的,想到的,训练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学生通过反复聆听感受到民族民间音乐的无穷魅力。感受到笛子清脆悦耳的声音,感受到吉他、提琴的独特魅力。

在欣赏《水上音乐》时,先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乐曲表现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想象英国宫廷和贵族乘坐大型游艇在伦敦的泰晤士河上夜游时的情景,同时我启发学生聆听音色不同的乐器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当时的情景,畅所欲言,感受乐曲宏伟壮观的场面。

我用音乐打开了他们想象的阀门,提高了音乐创造能力,使他们在音乐世界里尽情的翱翔。

二、让学生在“唱”中体验音乐

音乐主题是乐曲的核心,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体现了作品的情绪、形象、风格,学生对一部作品的印象和认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主题的理解和感受。较好的把握旋律主题是获得音响体验的有效措施。演唱乐曲的主题旋律可以提高学生参与音乐的积极性。同时有助于发展和培养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通过演唱学生更快更准确的了解作品的音乐内容。例如学生在欣赏奥芬巴赫的《船歌》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歌曲的音乐情绪,在上课之始,我把主题旋律出示给学生要求学生跟琴视唱,当唱完之后学生告诉我“老师我在演唱的时候感觉旋律旋转起来了。”“老师我好像坐在摇篮上”“老师我好像坐在船上”通过演唱,亲自体验感受到乐曲的音乐形象。这比老师绞尽脑汁的用语言反复的给学生讲要直截了当。

通过演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富有情感的歌唱中,享受到美的愉悦,美的熏陶,并产生更浓厚更真切的情趣。学生在演唱时,头脑中会创造性地把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景象再现出来。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到音乐作品的特点。高兴之余也提高了自身的音乐素质,增强了音乐审美能力。

三、让学生在“画”中想象音乐

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儿童的情感表现也比较直观。他们喜欢用画笔来表现,如教学《牧童短笛》时,我让学生把听到的音乐用线条表现出来,绘制旋律图形谱。

学生欣赏三年级意大利维瓦尔第的《春》一课时,我突发奇想,让学生把心中的春天用多彩的画笔展现出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分小组在图画纸上即兴创作,用他们手中的画笔展现出形态各异的春景图。

画画是儿童感受、体验音乐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同时也是学生思维的一种外在表现。从中可以折射出学生的音乐形象思维。非常适合作为儿童音乐欣赏的辅助手段。这样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让学生在“析”中理解音乐

音乐音响具有四种特性: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音色。音乐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音乐课的基本目标之一。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音乐要素应有机的渗透在音乐教学中。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能有效的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发展。例如在欣赏《三个和尚》时,较慢的速度与较快速度的音乐进行比较聆听,学生说:“慢的音乐表现的是和尚们睡觉、喝水等悠闲自在的场面。另一段较快的音乐则表现的是和尚们在救火、打架时的场面。”通过学生对乐曲慢与快,轻与重的比较体会出音乐的快与慢、强与弱的音乐要素的变化。充分体现了音乐欣赏中音乐要素变化是音乐情绪、情感变化的根本要素。

五、让学生在“动”中升华音乐

采用动作和表演的方式参与音乐是学生比较喜爱的一种活动,它是学生对音乐情感的一种自然流露,也是教师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方式。它能使学生以积极良好的状态投入到音乐中,例如欣赏《玩具进行曲》一课时,我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你能像玩具兵那样随着音乐走步吗?”“你能用动作把小喇叭奏出的嘹亮高音和大喇叭奏出的雄壮低音表示出来吗?”以此来启发诱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把感受到的音乐用动作形象地表达出来,加深情感的体验。

在带领一年级的小朋友欣赏外国器乐曲《三只小猪》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对乐曲轻松、幽默、谐谑的勾画的三只小猪愉快的生活场景进行想象,启发学生创编出动作表现小猪憨态可鞠的样子。有的同学扭着身体学小猪走路,有的用手指抵住鼻尖模仿小猪翘鼻子,有的同学两只手在耳朵上方伸开五指做“扇风”的动作,模仿小猪的大耳朵。通过表演,孩子真正的感到了乐曲的艺术魅力。

我被他们感动着,在几次欣赏之后我让学生分组表演,鼓励他们大胆创作,顿时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表演,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是“倾听”艺术,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培养倾听能力的有效途径。用音乐来培养“音乐的耳朵”大大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使音乐教育真正实现其教育功能,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发现新的教学方法,我们的目标就能够实现,学生的“耳朵”就会被我们叫醒。

参考文献:

[1]李志利.小学四年级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4年11期

[2]刘湘.浅析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有效途径[J].北方音乐.2015年15期

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篇7

一、激发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

教师要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使学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首先用“律动”激发兴趣:优美的旋律, 欢快的节奏, 都能激起学生“动”的兴趣。针对智力落后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爱玩好动的特点, 根据音乐欣赏的内容设计一些简单的动作, 让学生跟着音乐的节奏进行表演, 在欢快的气氛中感受音乐的乐趣。

其次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的图像与声音、文字、动画、视频、MIDI音乐等多媒体综合信息能调动智力落后学生的多种感官,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要想获得良好的音乐欣赏效果, 必须要让学生集中注意力, 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这样才能欣赏到音乐优美的旋律。

二、教师要有较强的音乐表达能力

教师要具有良好的乐理基础及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 要有较好的演唱、演奏水平, 还要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绘画能力和艺术表演素质。音乐欣赏教材中很多是名曲佳作, 智力落后学生的感知能力与许多乐曲所反映的历史背景距离太远, 这时教师的语感则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语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教师要用丰富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带入音乐环境中。如欣赏《二泉映月》曲目, 教师用低沉悲凉的语气朗读着:“夜深人静, 寒风习习, 一曲悲凉的乐曲在夜风中飘荡, 那是一位民间艺人在倾诉人生的不幸、生活的艰辛和顽强不屈的决心, 乐曲委婉, 跌宕起伏, 意境深邃。”学生随着教师动情的朗读展开了想象, 同时也激起对乐器欣赏的求知欲。

教师优美的动作和恰当的表情也能使学生身临其境, 并感受到乐曲真正的内涵;教师惟妙惟肖地演奏也能拉近乐曲与学生的距离, 对提高学生分辨乐器的音色十分有益;教师还要善于用形象生动、灵活多变的简笔画来表达音乐中的美丽世界, 使学生鲜明直观地欣赏并感受到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三、用多种形式表达对音乐欣赏的感觉

因为性格、智商、成长环境等差异, 对同样的音乐作品, 学生的欣赏水平、理解能力和感觉是不同的。在音乐欣赏过程中,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 让他们自主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如欣赏乐曲《跳圆舞曲的小猫》时, 先认真倾听优美欢快的旋律, 再让学生用讲故事、绘画、儿歌、舞蹈等形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有的学生模仿神气十足走向舞场的小猫;有的学生用各种欢快的动作把自己想象成狂欢、愉悦跳舞的小猫;有的学生说:“听到狗叫声, 小猫夹着尾巴逃跑了。”虽然表演的形式不一, 随机性也比较大, 但把跳圆舞曲的小猫演绎的生动而有趣。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对音乐欣赏的积极性, 也激起了学生喜爱小动物、热爱生活的情感。因此, 从教育方式及智力落后学生的接受心理来看, 音乐欣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方面具有独特的效果。

四、加强学生的分类指导教学

每个智力落后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 智力、学习能力及性格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要注重加强对学生差异性的分类指导, 根据音乐欣赏的内容和特点, 多讲解、示范, 通过集体学习和指导、师生互动、学生间互动等多种方式, 提高学生对音色、音高的分辨能力、节奏的感知能力、动作的协调能力等。欣赏完音乐及乐曲, 还可让学生根据乐曲进行综合性的创作和表演:会吹拉弹唱的学生根据乐曲特点领奏;有舞蹈特长的学生可自编动作伴舞;会画画的学生用彩色的线条、不规则的图形或具体形象的实景来描绘;发音不准确的学生可进行简单的乐器伴奏、根据乐曲哼鸣等。这样就能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均获得愉快的体验和成就感, 能按不同的要求达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欣赏课的独特魅力。

教师要根据智力落后学生的个性特征、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法, 给学生提供多样的欣赏方式和学习空间, 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音乐欣赏过程中, 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在音乐欣赏中增加真实、亲切的情感交流, 只有让学生在音乐体验过程中, 在音乐活动参与中不断地感受音乐美, 获取感知和创造力, 才能丰富学生的内心感情世界, 加深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 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和自身的艺术修养。

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篇8

一、中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培养的意义

(1)丰富学生情感。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感性,音乐艺术是人们情感抒发、心灵倾诉的产物,音乐具有丰富的情感特征。音乐欣赏有助于学生透过歌词的外衣,进入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创作者渗透在歌词中的丰富情感。学生欣赏音乐就是与创作者交流互动的过程,音乐欣赏能够引起学生与创作者情感上的共鸣,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2)提升审美能力。音乐欣赏的过程是学生调动生活积累,感受音乐艺术魅力的过程,因此,音乐欣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作为一门艺术,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词曲传达创作者的情感与思想。歌曲体现出音乐艺术的文采美、情思美,传达出作曲者对词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与感悟。学生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受歌曲语言美的过程,是学生与词作者、作曲者思想共鸣的过程;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感受美、浸染美的过程,这将极大地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3)培养创造能力。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的培养又离不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曾说:“不但要会读书,还要加强音乐修养的训练,能启发你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运用音乐知识的过程,如果学生缺乏音乐基本知识与理论,是难以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的,更谈不上创造力发展。因此,学生欣赏音乐是对学生运用音乐知识能力的一次检视,学生反复运用音乐知识能够培养学生乐感,学生的创造力将得到很大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让音乐学习且行且歌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音乐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丰富学生音乐积累,调动学生生活积累,让学生感受音乐作品形象,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1)激发音乐欣赏兴趣。兴趣是激发学生音乐欣赏主体性的有效手段,音乐欣赏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善于优化导入方法,运用故事、图画、乐器等导入课文,抓住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音乐欣赏学习。要将音乐欣赏与视听结合起来,通过听歌曲感受演唱者的情感表达,通过看视频体会演唱者的情绪表现,间接地达到音乐欣赏的目的。单一的欣赏素材往往会带给学生欣赏疲劳,教师要尽可能地丰富选材内容,提升欣赏材料新鲜度,激发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

(2)丰富学生音乐积累。音乐积累是学生音乐欣赏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当学生的音乐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学生才具备音乐欣赏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多途径地帮助学生丰富音乐积累。首先,教师要重视音乐乐理教学。音乐欣赏需要学生具有基本的音乐知识,这样才能运用乐理去欣赏音乐,提升音乐欣赏能力。其次,教师要将音乐欣赏与“教唱”结合起来。学生在学唱的过程中,受到音乐旋律的感染,增强学生对音乐节奏感的感悟能力,进而体会到音乐的表现力,加深对音乐的感性认识,提升音乐欣赏能力。

(3)调动学生生活积累。音乐来源于生活,是人们对生活的艺术化反映。音乐教师要将音乐欣赏与生活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音乐作品是创作者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要欣赏到音乐作品的魅力,体会作者丰富的感情世界,需要学生调动生活积累,从作者的视角去感受音乐作品。如果学生缺乏生活积累,缺乏一定的生活阅历,就难以与作者形成思想情感的共鸣。学生调动生活积累的过程,本身就是与作者亲近的过程,这一过程将有助于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4)感受音乐作品形象。音乐作品在表达思想情感时,往往借助一定的艺术形象。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艺术形象进行整合,以提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悟能力。音乐作品创造艺术形象是借助语言工具,这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将歌词转化为艺术形象,并对艺术形象进行有效整合,发挥联想与想象,从而通过艺术形象深入领会作品的艺术内涵,感受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结束语

总之,音乐教师要认识到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重视音乐欣赏教学,激发音乐欣赏兴趣,丰富学生音乐积累,调动学生生活积累,让学生感受音乐作品形象。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要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放慢音乐教学的节奏,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且歌且行,全面提升学生音乐素质。

参考文献

[1]侯蕾.对提高青少年音乐欣赏能力的思考[J].艺术评论,2008(08).

[2]段勋珍.如何培养中师生的乐感能力[J].青海教育,1997(12).

[3]周楷博.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探幽[J].成才之路,2014(35).

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篇9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培养鉴赏能力,三条途径

《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 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 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良好的鉴赏能力的形成, 对于丰富学生的情感, 提高音乐素养, 增进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我们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 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 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情感体验, 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 帮助学生建立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 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如何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呢?我从以下三条途径入手, 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一、前提——激发兴趣爱好

音乐学习需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 它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欣赏课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 采用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 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 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 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 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

例1:欣赏六年级下册第一课《将军令》。

学生对通俗的音乐接触较多, 也比较喜欢此类音乐。对民族的优秀音乐和西方的古典音乐知之甚少, 甚至大多数的作品连名称都没有听过, 那么如何使他们产生兴趣爱好呢?在这段古曲乐曲的教学时, 我从流行音乐入手, 首先选择了电影《黄飞鸿》中的插曲《男儿当自强》让学生听赏, 这首歌曲学生十分熟悉,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了上来, 有的男生跟唱, 有的男生自创一些动作表演, 气氛很热烈。此时我适时引入了古曲《将军令》的欣赏, 让学生自己感受体会两者的联系和不同。通过小组讨论, 他们发现《男儿当自强》是根据《将军令》改编过来的, 这让他们恍然大悟。接下来我详细地介绍了《将军令》, 学生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个基础上, 引入了经典与流行的对比, 渗透讲述了古曲的艺术价值。接着让他们欣赏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 简单介绍它是我国古典音乐名曲, 是民族传统乐曲的一颗璀璨明珠, 也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瑰宝, 在国内外乐坛上享誉盛名。学生马上对这首优秀乐曲产生了兴趣。此时要求他们安静地投入到乐曲中, 自然地展开丰富的想象, 并用语言描绘感受和所联想到的内容或画面等, 我再加以点评, 这样学生逐步学会鉴赏音乐。

在这段教学中我主要是以欣赏音乐为主, 以议论和讲解为辅, 从寻找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入手,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他们发挥想象, 进而对音乐作品有自己的理解和评价, 学生是有这种鉴别能力的。有一位音乐心理学家说得好, 在沉默中听伟大的音乐作品不加评论也有巨大的价值……因为伟大的作品总是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的。

二、关键——注重情感体验

音乐欣赏是心理反应的过程:外部音响感知—想象联想—情感共鸣—理解认识, 音乐欣赏教学必须循着由表及里的心理反应过程。从喜欢听音乐, 到用心用情聆听, 再到理解、评价、分析, 使学生逐步提高欣赏层次, 分析音乐实质, 了解音乐内涵、领会音乐情感。

例2:欣赏《春野》。

(1) 师:感受音乐, 哼唱主旋律, 在乐曲发生变化时举手。

生:鸟语花香。听到鸟儿鸣叫的声音。

(2) 师:边用“噜”哼唱主旋律, 边画出音乐高低起伏的旋律线, 启发学生填入春天诗词演唱, 并在句尾加入两种不同节奏的鸟鸣声势伴唱。

春眠不觉晓, (喳喳) 处处闻啼鸟。 (喳喳喳喳)

夜来风雨声, (喳喳) 花落知多少。 (喳喳喳喳)

生在加入歌词后能较好地唱准《春野》第一部分舒展优美的旋律。

(3) 师:启发学生感受第二段音乐的不同。 (教师钢琴弹奏)

(师画出图形谱|、|、|) 学生用身体动作表现 (拍手拍腿) 。

乐曲的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蓝变黄。)

伴奏织体发生变化 (生:感觉更明亮, 更明朗。)

在整个教学流程中, 简明易懂的旋律线、图形谱, 节奏谱, 以及自创歌词的加入, 使音乐的欣赏显得简单、有趣, 而且富有美感, 从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入手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培养了学生分析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 使学生有能力欣赏深层次的音乐, 这是学生学会鉴赏音乐的关键之处, 也为将来更好地鉴赏音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师要以听辨、比较、联想、分析等手段发展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三、动力——鼓励模仿表现

音乐的鉴赏带有主观能动的特点, 学生在聆听音乐时, 一般是结合自己的主观经验加以判断、分辨、赏析的。如果教师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身体动作、器乐伴奏、舞蹈表演等进一步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就比长篇大论讲授音乐表现的内容, 曲式结构等要深刻很多, 学生也更愿意热情地参与投入到其中, 从而更有利于鉴赏能力的培养。

例3: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

首先, 我启发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打击乐器, 创造自然界的音响。有的学生用掌声模仿屋檐上滴落的雨点声, 有的用凳子撞击地面模仿出远处滚滚的雷声, 有的干脆就用嘴巴模仿出呼呼的风声等。同学们都开动脑筋、各施才能, 积极地创造大自然的音响, 表演一段了自创的“春雨雷电”的交响乐。

接着, 为了让同学更好地理解名曲《雷鸣电闪波尔卡》, 了解其曲式结构, 我进行了如下图谱式的分析, 再配以演奏和表演, 让其更深入地赏析这段乐曲。

在第一主题半圆代表狂风, 第二主题跳波尔卡舞蹈, 尖角代表钹, 实心圆代表大鼓, 掌声、嘴巴声、鼓和钹分别表现雨点、风、雷、闪电。我还担任指挥, 请大家耳听音乐, 眼看图谱和指挥, 共同演绎音乐。

在这段教学中, 我让学生在仔细聆听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跟着音乐动起来, 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学生参与了音乐的模仿和表现, 主动性增强了, 音乐更形象地通过动作渗透入学生的心灵, 这样的感受必然更生动、更深刻。他们对高尚的音乐产生了渴望, 感到有趣、感到快乐, 不管舞姿是否优美, 模仿是否标准, 表现是否出色, 他们都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培养了自信, 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和音乐的享受, 更有兴趣关注音乐的学习, 鉴赏能力也逐步提高。

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篇10

一、“听”中创想音乐

音乐是一双“想象”的翅膀, 所到之处无不激起思想的涟漪。聆听是美的传递, 是想象力的“唤醒”, 在聆听旋律与和声的过程中, 学生正如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在美的世界里四处遨游。如在听赏五年级第十册《妈妈的红头巾》这一首歌时, 老师可以布置相关的任务:仔细聆听歌曲, 谈一谈在聆听的过程中你想到了什么?之后, 老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 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有的学生说感受到了祖国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 有的学生则将这一种深情转移到了自己母亲的身上, 并展示了母亲为自己操劳的画面。学生各抒己见, 将自己在聆听过程中独特的情感体验转化为一幅幅以思维为画笔而形成的生动的图画, 在脑海中铺呈开来, 带着其他学生一起进入自己的想象的城堡。再如欣赏乐曲《小白船》时, 老师可以让学生和着歌曲的旋律, 想象自己正坐在小白船上, 并随着波澜上下起伏。学生以每两小节为一个划船动作, 将自己置身于在广阔无垠的星河下, 感受划船的情景。在音符的“催化”下, 学生如临其境, 纷繁的思绪止于安静的星空下, 尽情地享受这一刻的安宁与温馨。音乐能够让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具有非凡的想象力, 能够让每一个音符都转化为浓烈的情感, 能够让每一段静止的歌词都跃动起来, 而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叫醒”学生的耳朵, 引导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二、“唱”中体验音乐

演唱歌曲的旋律能够帮助学生体验音乐所蕴含的情绪、所体现的风格以及所呈现出的形象特点, 体悟音乐内容, 延长情感体验。如在欣赏完《妈妈的红头巾》之后, 老师可以采用变拍子、齐唱加合唱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演唱, 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地感受歌曲中所蕴含着的深情以及美好的情感。在演唱的过程中, 不仅要唱准音调, 还要唱出对祖国妈妈深情的爱。如在“妈妈有一条最美的红头巾”一句中, 突出“最美”二字, “云”、“巾”字则要逐渐增强;在“就像听见妈妈亲切的红心”一句中, “妈妈”二字要逐渐放慢, 体现出亲切、委婉的感觉, “心”字则要逐渐增强。通过控制歌词的变化速度和力度来增强歌曲的表现力, 有助于学生将对祖国妈妈的最深切的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接着, 老师可以进一步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一首歌曲给了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 激发了不同的情感, 那你们是否能够用一两个词来形容演唱完这首歌之后的心情, 并说明原因呢?”大多数学生都用“澎湃”一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他们表示在优美、抒情的旋律的感染下, 和在饱满、深情的歌词的刺激下, 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上升为一种热烈的爱, 这一种爱让他们热血沸腾、心潮澎湃。演唱是体验音乐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在旋律起伏中渗透情感, 在节奏快慢中如临其境地体验。“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 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 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 而演唱则是点燃炙热火焰的火把。

三、“析”中理解音乐

正如黄自所说, 音乐的艺术性不仅仅在于节奏和旋律的美感, 更在于艺术家所赋予这首歌曲的意蕴。因此, 理解和感知音乐背后的故事不仅要挖掘艺术家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还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 以把握旋律背后丰富的元素, 使音乐形象更加饱满。如《妈妈的红头巾》源于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其将祖国比喻成妈妈, 而红头巾则象征着五星红旗。老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词者以及作曲家的生活背景和当时的时代特色, 以明确作品的主题思想和领会作品的内涵及情感取向, 从而加深学生对这首歌的理解。如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天安门升国旗的视频, 创设情境, 以激发学生在国旗上升时产生民族自豪感, 让学生在视频中激发其民族热情。接着, 教师回到教学中去, 可以重点地讲解《妈妈的红头巾》该项作品的结构、和声特点等, 如不同乐段的歌唱情绪和力度的对比、节拍变化。通过尝试不同的演唱方法来对比情感表达强弱, 以寻找最出色的表达技巧。在朗读歌词过程中, 充分地展示歌词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引导学生把握歌词的情感表达, 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上一篇:小型创业公司下一篇:校园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