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性特征

2024-08-18

周期性特征(精选十篇)

周期性特征 篇1

1 经济周期波动的测算方法

为了进一步说明我国经济呈现周期性波动的发展, 可以采用相应的测算方法加以详细的说明。这一波动的情况主要是用于对经济发展作出一定的观察, 看其是否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 以此为出发点,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国内生产总值可以直观的观察出经济的发展变化。另外, 宏观调控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必要调控的重要手段, 所以其经济数据频率的选择作为重要的数据之一也可以成为影响周期波动的主要指标。在经济波动起点的选择上, 可以将其细化为两个时期, 一是扩张期, 二是收缩期, 因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其中必然会出现增长或是下滑, 不会始终保持增长的势态, 可以说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繁荣、萧条以及复苏通常都是循环进行的, 因此, 本文中主要考察国内生产总值对潜在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通过对其进行观察, 就可以明显的区分出经济的发展受到周期性波动的影响。

2 经济运行的总体特征

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性时期, 也可以说是转型的重要时期, 在这段时期中, 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周期性波动具有增长的特点, 这是在周期性波动的范围之内的, 也就是说我国经济在不断持续走高的过程中, 呈现出高位的发展趋势。这主要是在宏观调控的影响下得以实现的稳定发展。其次,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峰位以及谷位是交替进行的, 并且二者之间并不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前文中已经提到, 我国大致经历了五轮周期性的波动, 其中第三轮经济波动正处在我国发展的敏感时期, 所以这一轮经济发展的特征不做具体的阐述。后续的波动状态并无较大的差距, 但是第五轮的波动还是要略低于第四轮, 从图1 中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峰谷之间的差距呈现不断缩小的势态。第三, 在经济呈现波动性发展的过程中, 产出标准差以倒U型为主要的特点。第四, 周期性波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其中要经历较长的发展周期, 并且在扩张期中, 这一过程会无限期的延长, 至少要经历五年以上的时间, 其中第四轮以及第五轮的周期性波动甚至经历了更长的时间, 达到11 年之久, 这是周期性波动的另一个特征。最后, 从图1 中可以看出, 周期性波动的波形呈现出“陡升陡降”的特点, 这是前三轮经济波动的特征, 而后两轮经济波动的特征就明显的缓慢了, 可以用“缓升缓降”加以概括, 这是因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我国的经济正在稳定的增长, 并且通过不断的努力, 以期望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3 当前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与宏观调控

“转型期”, 顾名思义, 中国正经历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 在此期间, 中国经济发展中先后经历了“五轮”经济波动。按照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时间和经济周期波动特征, 这五轮经济波动又可划分为两个时间段。前一时段为改革探索阶段的经济周期波动, 后一时段为改革深化阶段的经济周期波动。

在改革探索时期, 无论是经济运行特征还是宏观政策调控, 仍可以看到短缺经济的影子。但是, 这一轮改革使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得到极大释放, 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也有明显变化。如果投资和消费增速在合理范围内就能够有力拉动经济增长。但在改革开放探索时期, 在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的支持下, 投资的乘数- 加速数和消费的上下关联机制作用使得国民经济很快膨胀起来。此时, 企业的投资饥渴带来的重复建设、资源瓶颈、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国民经济结构性失衡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为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政府开始尝试借助宏观政策调控手段调节经济, 但是, 这一时期的中国经济仍是短缺经济, 中央政府仍然要依赖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调控。

在改革深化阶段, 我国只经历了两轮经济波动, 而且经济波动特征与之前有很大不同。为重振经济, 国家同时从供给和需求着手来改善供给的相对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供给面的调控措施包括:一是加快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 对电力、石油、通信、铁路等垄断行业进行战略性重组, 以及对数十万家国有中小型企业的改制;二是改善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和投融资环境, 刺激民间投资。然而, 物价总水平仍处于较低位势, 轻度通货紧缩的局面尚未完全扭转。以上分析表明, 在改革开放深化阶段,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 我国的经济结构、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需求逐渐取代了供给, 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特征的主导因素, 同时,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策调控也逐渐替代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命令, 成为我国政府调节经济的主要工具。这一时期经济周期波动的形成机理可概括为:随着企业制度改革, 国有企业成为了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有效供给能力不断提高。供给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 只能依靠不断提高贸易依存度才能解决。一旦外部经济环境变化, 中国经济的稳定性遭遇严重威胁。

综上所述,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在处于转型的关键性时期, 正是因为如此, 才更加应该看重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特征, 并且通过必要的方式加以控制, 以此实现我国经济的顺利转型, 以便为社会生活创造更大的价值财富。主要从周期性波动的特点出发, 进一步加以论证, 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为今后的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姚景源.中国经济的高波动特征[J].经济, 2011 (12) .

[2]袁海霞.国家及北京市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特征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 2012 (10) .

周期性特征 篇2

基于民航广汉机场1986~1995年每日逐时气象能见度的.观测资料,利用相关性分析,功率谱分析、带通滤波,以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和研究了广汉机场气象能见度的周期性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机场能见度的变化与机场相对湿度和低云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机场地面温度和地面风速呈正相关特征.广汉机场气象能见度的变化明显具有10~20d的准双周振荡特征和30~50d准周期性季节内振荡特征.

作 者:张d 郝丽萍 李子良 梁燕芳 ZHANG Su HAO Liping LI Ziliang LIANG Yanfang 作者单位:张d,ZHANG Su(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广汉分院,广汉,618307)

郝丽萍,HAO Liping(成都市气象局,成都,610071)

李子良,梁燕芳,LI Ziliang,LIANG Yanfang(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气象系,青岛,266100)

广东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分析 篇3

关键词:经济周期 分析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5954(2012)12-66-04

2012年1~3季度广东经济增长为7.9%,高出第一季度0.7个百分点,但为1992年有季度GDP计算以来同期最低增长。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较为困难的时期是否已经过去,如何判断当前经济走势?本文将从经济周期角度对广东经济发展形势进行分析研判。

一、广东经济周期波动的状态和特征

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固有的特征现象,其产生既有经济体系的内在原因,也有外在原因。

改革以来,广东经历快起快落至平起快落共四轮经济增长周期。通过“谷-谷”划分法可见广东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四轮经济增长周期(见图1)。

第一轮周期从1978年到1983年,持续六年时间,1978年为谷位,两年快速增长,到1980年达到峰值,然后快速回落,至1983年完成改革以来的第一个周期。这一周期呈现经济振幅大的特征,波动幅度为15.6个百分点。

第二轮周期从1984年到1989年,持续六年时间,从1984年开始起步,到1987年达到最高点19.6%,然后快速回落,两年时间到达谷底,完成第二个周期。这一周期呈快起快落特征,波动幅度为12.4个百分点。

第三轮周期从1990年到1999年,从1990年开始起步,到1993年达到最高点23.0%,随后三年快速回落,然后平稳下降,共经历了六年时间到达谷底,完成第三个周期。这一周期同样呈现出快起快落的特征,波动幅度为12.4个百分点。

第四轮周期从2000年到2009年,持续了十年时间。从2000年开始起步,用了八年时间至2007年,经济增长到达高峰14.9%,然后两年快速回落到谷底,完成第四个周期。这一周期呈平起快落特征,波动幅度为5.1个百分点,为改革开放以来波动幅度最小的一个周期。

四个周期的峰值呈现倒U型特征,从第一个周期的16.6%不断提高,至第三个周期最高达23.0%,随后第四个周期下降到14.9%。周期波动的剧烈程度呈现由强至弱的过程,波动的幅度从第一个周期的15.6个百分点至第四个周期的5.1个百分点,波动系数(标准差与均值比率)从第一个周期的0.522降至第四个周期的0.159。经济周期表现为不对称特征,总体而言,上升期长于下降期,特别是第四个周期,上升期长达8年时间,比下降期多了6年时间。从谷底到快速增长一般需经历2~4年时间,第一周期从谷底到高峰仅用了2年时间,第二、第三周期用了4年时间,第四周期竟然用了8年时间才从谷底到高峰,但用了4年时间经济增长达13.8%,与高峰13.9%仅差0.1个百分点。

广东经济高增长持续时间长,适度增长持续时间短。通过对历年经济增长实际值与趋势值的比率进行聚类分类,把广东经济增长分为三个等级“高速增长、适度增长、低增长”进行研究,同时把CPI低于100%的经济增长归入低增长类,结果显示属于高增长的时间最长,有14年,其次为低增长有11年,适度增长最短,仅有9年时间,呈现高增长、低增长持续时间长,适度增长持续时间短的非正常特征。各阶段转换呈现出由低速到高速转换概率大、由高速到低速转换概率小的特征。经济处于低速增长时,转入高速的概率最高,达45.5%,转入适度增长的概率最低,为18.2%,低速停留概率为36.4%;经济处于适度增长时,转入低速的概率最高,达62.5%,转入高速的概率最低,仅12.5%,适度增长停留概率为25.0%;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时,停留概率最高达57.1%,转入适度增长的概率为35.7%,转入低速的概率最低,为7.1%。这也反映了广东经济快起、快落、适度增速持续时间短的特征。

二、经济周期波动形成机制

从产业动力看,第二产业的波动直接诱发GDP的波动。从协同性看,GDP与第二产业波动协同性强。改革开放初期,在工业先行、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下,广东工业增长带动经济高速增长,随着工业比重提升,广东经济受工业影响作用越来越强,工业与GDP波动协同性越来越高,从1978年到2011年的34年中,广东GDP与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同为上升或同为下降的有32年,其占比(称协同度)达94.1%(见表1),分别高于第三产业的67.6%及第一产业的50.0%。分周期看,第二周期、第四周期GDP增长与第二产业增长波动完全同步,协同度达100%。1978~2011年GDP增长与第二产业增长最为密切,相关系数高达0.95,分别高于第三产业的0.72及第一产业的0.14。

从拉动力看,工业对GDP的拉动力强。每轮周期的扩张期中第二产业拉动GDP增长提升作用最大,拉动GDP增长提升点数均占了50%以上,特别是第三个周期工业拉动作用最高,在第三个周期的扩张期1990~1993年中,GDP增长提高了15.8个百分点,其中有13.2个百分点为第二产业拉动产生,高出第三产业9.3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对GDP拉动点数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1.4个百分点。在收缩期,除第一周期外,第二产业拉动点数下降最快,特别是GDP收缩最快的第三周期,GDP增长下降了12.7个百分点,其中10.5个百分点是由第二产业拉动作用下降引致。

从需求拉动看,广东经济周期受消费、投资、出口共同作用影响。从拉动力看,经济扩张时,经历消费拉动、投资启动、到出口深化启动过程。在第一个周期的上升期,最终消费拉动提升最快,1980年比1978年最终消费拉动GDP提高了7.7个百分点,分别高出资本形成0.8个、9.6个百分点。经济收缩时,呈现上升快、回落快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轮经济周期,最终消费拉动作用提升最多,在第一轮经济收缩时,其下降幅度最大,对GDP拉动点数下降了7.4个百分点,高于资本形成0.7个百分点;第二轮、第三轮周期主要是资本形成拉动GDP点数下降最大,分别为7.4个百分点及11.7个百分点;第四轮周期主要是出口大幅下降所致,净流出拉动GDP点数下降9.1个百分点。

从价格因素看,广东每轮经济周期的高峰反转均因价格过高引致。价格过高,使居民的实际购买力下降,进而使实际消费下降;价格过高,也使实际投资能力下降。实际消费、投资增长下降,引致经济下滑。从政府的宏观调控看,价格过高引致通货膨胀,政府将出台一系列政策抑制通货膨胀,进而影响经济周期。

改革以来第一轮周期的经济高峰期为1980年,CPI也在这一年达到高峰,当年年底广东出台相关政策,提出调整经济的方针,对经济下行产生一定影响。

第二轮经济周期高峰1987年经济增长19.6%,CPI达111.2%,至1988年达129.4%,居民收入增长不及CPI增长,1988年商品零售增长虽然比1987年多16.3个百分点,但扣除价格因素后商品零售的增长不升反而低于1987年3.1个百分点,消费实际增长下降引致经济下行。

第三个周期的高峰1993年,其CPI达121.6%,比1992年提高了14.3个百分点(见图2),扣除价格因素的商品零售总额增长比1992年下降18.9个百分点,同样实际消费需求增长下行,引致GDP下行。

最近一个周期的高峰2007年GDP增长14.9%,CPI为103.7%,CPI比2006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的商品零售增长比2006年下降1.5个百分点;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令出口大幅下滑,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以扩大内需,扭转消费下行,2008年投资、出口下行,使GDP进入下行的通道。

从资源环境看,电力约束抑制经济过快增长。广东是资源短缺省,能源对外依赖程度高,电力、原油、煤的消费大量依靠省外调入及海外进口,能源对广东经济增长起到了严重制约作用。从广东发展历程看,经济增长过高时,能耗、电力就大幅攀升;经济增速放缓,能耗随之下降。这也反映出广东经济高速增长背后是对能源资源强大的消耗,经济周期每次高峰期均出现拉闸限电的现象,电力生产、能源生产供给的约束抑制了广东经济过快增长。

从货币因素看,货币政策的调控弱化经济周期的波动。改革初期货币调控能力不强,1991~1999年货币M2增长与现价GDP增长完全同步,M2快速增长,GDP快速上升;M2增速下降,GDP快速回落,呈现政策一放就乱,一收就紧趋势,货币政策没有有效地熨平经济周期的波动。2000年以来多数年份GDP与M2异向运行,显示出货币调控能力加强,经济过快增长时货币政策适度从紧,经济过慢时货币政策适度宽松,有效熨平了经济周期的波动。

三、广东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

经济增长过快,造成物价过高,结构失衡,不利于经济持续发展。经济增长过快,一般会带来资源约束的强化,推动物价升高,导致产业结构、供需结构失衡,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经济增长较快时,企业生产大量的产品,容易引致供需失衡。过快增长容易产生社会财富分配两极分化,容易形成泡沫经济,容易引发通货膨胀,激化社会矛盾。

经济增长过慢,造成失业率提高,带来社会问题。发展经济的目的是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GDP增长速度太低,会给居民收入增长和人民生活带来困难。GDP增长太低,给政府财政收入造成一定压力,进而影响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的实现。经济增长过慢,造成失业率提高,容易激发社会矛盾,给社会管理带来压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经济波动频繁,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剧烈波动必然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巨大浪费,损害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从广东的发展历史看,当经济增长发生剧烈波动时,产业结构处于失衡状态,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经济平稳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则呈现渐进优化的趋势。经济周期性波动频次减少和波幅下降是广东产业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在经济平稳发展的环境下才能保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目标的实现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政治、社会的稳定,经济政策的连续更是经济稳定的基础。

四、广东经济增长的未来发展趋势

潜在增长有所下移,经济发展动力依然充足。在经过30年的高速增长后,目前广东省支撑经济增长的一些要素条件已开始发生变化,潜在经济增长率已开始下移。从生产要素劳动力情况看,农业可转移剩余劳动力在减少,从业人员的增速在下降,劳动力再配置效应将减弱。改革初期,大量外省劳动力进入广东,充裕而廉价的劳动力供给一直是广东经济增长的强劲助推力量。1993年,在迁入率达最高值后开始出现下降。2011年,广东总人口中15~64岁年龄人口比重达76.3%,已经达到了顶峰。广东人口红利继续提升的可能性不大,且之后将逐步回落,但广东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阶段,转型升级动力仍然强劲,消费还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广东2008年以来形成的资本将为未来的经济增长提供重要推动力。从广东历年资本形成计算,2010年、2011年广东资本增长达15%,为改革开放以来较高的水平(见表2),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重达38%以上,这也是20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经济发展的动力依然充足。

未来经济走势判断。当前广东经济尚未形成稳定回升态势,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外需不振、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产能过剩等矛盾仍较为突出。从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变化看,广东上轮经济周期在2007年达到高点后,2008年下半年已出现回落的趋势,在此过程中遭遇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速出现快速下滑,2009年降到经济周期的谷底,2010年在国家采取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措施下,出现快速回升,2011年又受欧债危机影响经济再次下行,2012年受欧债危机等国际环境影响,省内消费、投资双双继续下行,全年经济增长低于上年已成现实。如果2013年还继续下行,那应将重新划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个经济周期,或者说第四个经济周期还没有完成,而应以2012年以后的低点作为第四个周期的结束点。从多方面观察,2013年的经济应好于2012年,除非有不可预知的特殊情况发生。

从经济增长率的季度波动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近几年来广东经济运行态势(见图3)。全国当季增长从2010年第二季度开始下行,至2012年1~3季度,经历了10个季度的回落,已多于上周期3个季度的回落时间。从广东的情况看,2012年第二季度已开始回升,第三季度已高出第一季度0.7个百分点,1~3季度的出口增长虽然低于上半年0.4个百分点,但高出一季度1.0个百分点,PMI(见图4)在今年1月份大幅下滑,2月份以后均处于50%及以上,全国的值在9月份出现回升,可见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较为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但当前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还很多。随着全国稳增长措施的落实,广东全年经济增长向上是必然趋势。

五、启动经济要有新思路

点启动转到区启动。2012年经济增长将低于2009年,稳增长、启动经济变得十分迫切。广东应根据各区域特点区别对待,作为珠三角地区,应推进珠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珠三角地区对山区、粤东、粤西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产业转移力度,粤东、粤西、粤北山区应充分利用政策支持,加快产业转移园的建设,承接符合政策的转移企业落户。

外贸启动转到内外资启动,尤其是内资。启动经济要做到稳外需,强内贸,要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通过显著增加农民收入和城镇低收入人群收入来扩大内需,提高消费的拉动能力,同时保持投资和出口的稳定增长,力争向消费、投资、出口三方协调拉动格局转变。

引进技术启动转到自主创新启动。以联盟和创新型企业为依托,着力实施主导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对产业规模发展和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严重制约的技术瓶颈,重点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攻克关键技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资源启动转到环保启动。广东应把能源、资源、环境、生物技术等放在优先发展位置,集中力量进行研发和攻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环保经济、低炭经济、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树成、张连城、张平主编,《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2011)》,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

[2]陈佳贵、李杨主编,《201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3]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2010~2011)——流动性回收与新规划效应下的中国宏观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4]胡鞍钢、鄢一龙、魏星山,《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服饰品流行风格的周期性特征探析 篇4

关键词:加脂剂,功能性,测试方法

1 前言

流行是人们心理需求所创造的, 而复古便成了流行的一种节拍。在思想没有彻底解放, 时代没有快速发展, 一种风格统领十几年的时代中, 复古风格是人们所熟知的一种设计风格。现今, 设计师们更好地运用了古典服饰中的经典元素, 进行重组并加以适当设计, 使古典服饰不再陈旧, 让其迸发新的激情。随着国际时装周的愈演愈热, 无数的复古风格也一直影响着设计师的灵感:哥特式风格、巴洛克风格、浪漫主义风格等, 总结了从近代至更遥远的历史, 积极地表现出了复古风格无处不在, 大行其道[1]。

根据统计数据, 2011~2013年国际时装周期间, 四大时装周中, 模特走秀排名最前的风格为复古风格, 详见图1~4。

在服饰品中占重要地位的鞋类和箱包产品, 它们的风格发展也是呈现出复古无处不在的特点。上世纪70年代的水桶包和牛津鞋, 上世纪60年代的箱式包和及踝靴, 上世纪30、40年代由高雅端庄的淑女形象而创造的优雅包和复古鞋等, 以及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过膝长靴[3]。若干年后, 它们又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了大众面前。复古风格周而复始的回归流行离不开其流行风格具有周期性特征这一特点, 因此研究服饰品流行风格的周期性特征是一种必然和趋势, 同时也希望能够给鞋类和箱包等皮革制品的设计注入新的活力。

2 服饰品流行风格存在周期性特征的表现

2.1 经典的服饰品风格再度流行

对于时尚界来说, 上世纪70年代是个承前启后的的时期。嬉皮风格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末, 而在70年代初达到了鼎盛;Disco风盛行在上世纪80年代, 却诞生在70年代末。70年代的风格总是被60、80年代的光芒掩盖, 常常被人们遗忘和忽略, 即便提及到也被归类到60、80年代风格之中[5]。不过就在这个时尚特征比较模糊的时期, 也诞生出只属于它的时尚风格, 像喇叭裤套装便是其中之一, (图5) 。当时, “猫王”将喇叭裤推上了时尚的顶峰。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 喇叭裤也成为了一种所向披靡的时尚, 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了解其流行程度。当时有一部电影叫做《喇叭裤飘荡在1983》, 剧中的男主角希望穿着喇叭裤能与暗恋的女孩跳着流行的迪斯科。喇叭裤流行一时, 在当时的中国可以说成是时尚的冒险。2008年由网络引起的国货回潮热让喇叭裤重新回到了时尚的前沿。

2.2 电影经典人物造型的影响

电影服饰有着强烈的感召力, 是最贴近大众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电影明星对于年轻的影迷来讲是崇拜的偶像与理想的化身, 电影服饰一般是由著名的设计师设计, 加上特效唯美的电影场景, 让电影服饰成为了美的化身, 光环四起。电影服饰具有了很强的艺术审美价值和一定程度的流行时尚导向。奥黛丽·赫本在《蒂凡尼的早餐》中那身经典的小黑裙 (图6) , 影片定格在了最美的瞬间[6]。潮流易逝, 风格永存。人们对经典影片的回忆能够引发对影片中服饰风格和造型的追逐。设计师也是恰好把握了人们的这种心态, 将经典的服饰一次又一次回到大众的眼前。如亚历山大·麦昆 (Alexander Mc Queen) 的一款铅笔裙, 如同影片《蒂凡尼的早餐》里奥黛丽·赫本所穿的那件小黑裙一样, 知性、优雅中带有一份性感[7]。经典的装扮, 总是会不经意之间就进入人们的眼线之中。

2.3 各路大牌对时尚先驱的致敬

David Bowie作为摇滚史上的传奇人物之一, 同时他也备受时尚界的宠爱, 驰骋乐坛四十多年来, 塑造了无数令人惊艳的造型装扮。同时他也给当今的时尚界带来了灵感, 因此各路大牌纷纷致敬这位上世纪70年代的摇滚巨星[2]。Givenchy 2001春夏高级成衣系列、Prada 2008春夏高级成衣系列、Alexander Mc Queen 2013早春度假系列等, 均有来自于David Bowie的各种经典造型。这些造型被设计师进行再设计, 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面貌展现在了大众面前。这是整个社会的流行风尚使然, 是流行风格周期性特征存在的表现, 也是设计师对David Bowie本人的怀念与致敬。

3 服饰品流行风格存在周期性特征的原因

3.1 时代的发展与思想的解放

在时尚界存在的各种流行风格, 每种都会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出现, 但是却以同种风格不同种面貌的形式与大众见面。周期性特征使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 以及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整体经济的增长,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给整个社会创造了一种追求时尚与流行的氛围。加之, 现代人对美的审视也逐渐改变, 大胆求新以及特立独行、与众不同更成为了大众尤其是年轻人所追求的。因此, 一种风格统领的局面不会一直持续下去, 最终会被其他快速流行风格所代替[1]。因此, 时代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 是流行风格存在周期性特征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3.2 各路大牌对经典的致敬, 重返经典时代

时装周中不断有各路大牌对传统经典致敬, 向当代名设计师致敬, 表达了设计师对经典的热爱和对名设计师的崇尚。在2012秋冬高级定制中, Chanel重返经典时代。设计师Karl Lagerfeld以“New Vintage”为主题, 经典斜纹软呢套装, 上世纪20年代风格的长裙, 色块拼接大衣。Chanel回归到品牌开创的年代, 向Coco Chanel女士所处的时代以及她的设计致敬[8] (图7) 。设计师对名师艺术家的崇尚, 又一次引领了经典的时尚, 表达了设计师对经典的热爱之情。设计师们对当代名设计师和各个领域艺术家的崇敬, 以及对自身经典款式的热爱和推崇, 也是服饰品流行风格存在周期性特征的重要原因之一。

3.3 相关风格影片的热播对传媒起到推动作用

视听方面的表现形式比文字传播这种表现形式能让人对流行风格特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记忆。相关风格影片的热播对服饰品流行风格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011年, 由西蒙·柯蒂斯执导的电影《我和梦露的一周》, 在拍摄时期便未映先热。话题大都围绕着女主演米歇尔·威廉姆斯到底有几分梦露的神韵展开。米歇尔·威廉姆斯在片中要如何Copy玛丽莲·梦露那迷人的上世纪50年代复古风格。想要看这部《我与梦露的一周》传记片的观众除了对米歇尔·威廉姆斯的表演出于好奇心理之外, 另一方面也是对上世纪50年代的时尚气息充满了怀念。《我与梦露的一周》这部电影是一场50年代的时尚盛宴[10]。电影和名人对社会时尚的趋势的确是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的。

3.4 现代经济的低迷, 导致人们怀念旧时代的繁荣与昌盛

17世纪的欧洲, 在建筑、音乐、美术、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异常的繁荣。经典的巴洛克风格更是由此而生。具有巴洛克风格的服饰, 一般会使用大量的蕾丝、缎带和奢侈的珠宝、大扣子、刺绣等进行装饰[1] (图8) 。华丽的装饰, 往往能将人拉入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现代经济的低迷, 导致人们怀念旧时代的繁荣与昌盛。现今, 复古风格之所以大行其道, 经济等方面的原因也是不可小觑的。某些个性化的设计能够体现出人们沉稳与凝重的内心世界[9]。

3.5 设计师的精彩演绎引领流行风格和时尚

每年的时装周, 不仅是模特的舞台, 更是各个设计师展示自我的舞台。大牌设计师往往能够把握最新的流行动态, 更能引领流行和时尚。加上他们富有创造性的设计, 对各种风格的准确把握, 往往能够将每种风格演绎得淋漓尽致。从一定的层面讲, 设计师们对流行风格的把握和演绎, 加之时装周对流行时尚的引导, 对整个社会的流行氛围起到了指引作用。因此, 设计师的设计风格和时装周对时尚界的影响, 也是服饰品流行风格存在周期性的一个原因和表现。

自古就有“喜新厌旧”之说, 然而这里的喜新厌旧能够反映人们对丰富多彩生活的追求, 和美好生活的崇敬, 而不是那种“旧的不去, 新的不来”的心态。是一种“辞旧迎新”“标新立异”的心态[11]。服饰品流行风格存在周期性特, 也是人们内心活动的一种表现。

4 周期性特征如何影响服饰品的流行风格

4.1 周期性特征影响服饰品流行风格的内因

在近几年的流行中, 具有波西米亚风格的服饰品受到大众的热捧, 在流行的民族服装中具有主导地位。波西米亚风格的服饰品能够被消费者普遍接受, 有一定的必然原因[12]。波西米亚风格具有一些的自身的特点。比如波西米亚服装风格的包容性, 波西米亚主义的反传统精神, 波西米亚风格的服饰品具备浓浓的民族风格和浪漫情怀, 以及波西米亚风格符合现代人的心理需求。从上述波西米亚风格的流行可以看出, 一种风格的流行与再流行, 与其自身具有的特点有着重要的关联。能够再次流行, 回归到大众眼前的风格, 也是经过了人们筛选的。

4.2 周期性特征影响服饰品流行风格的外因

4.2.1 整个社会的流行氛围

从周期性特征通过怎样的方式影响服饰品流行风格这个角度讲, 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的流行氛围对服饰品的流行风格起到了很大的引导作用。流行风格与整个时代所处的社会环境是相一致的。在八、九十年代的西方“古典的就是新潮的”这句口号已经尽人皆知, 成为时尚。所以在服饰界, 一切恢复到了六、七十年代的款式, 甚至连女性最神秘的贴身内裤、带丝袜也都走向了六、七十年代的风貌。因此整个社会的流行氛围能够影响服饰品的流行风格。

4.2.2 设计师的精彩设计, 在不变中寻求变化

就像如今的复古不是刻板的仿古, 而是以各个时代的精华为主调, 加上材质的创新, 打造出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需求的产品一样。所以, 无论是哪种流行风格, 我们的设计师都不会照搬前人的设计, 而是在保证其整体风格不变的前提下, 根据自己对流行风格的理解, 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设计, 使大众在各个方面对整体设计有那种“似曾相似”的感觉。伟大的设计师总是能够引领我们进入时尚的殿堂。

4.2.3 经典的流行风格对大众深刻的影响

在现代化时尚、潮流大规模涌现的今天, 我们慢慢地开始回忆淳朴和过去, 回忆已经被我们抛弃的风格。比如18世纪优雅的洛可可风格, 进入20世纪, 30、40年代从电影中走出来的高端典雅的淑女风格, 60年代的嬉皮风格, 80年代的Disco风格等[13]。这些经典的时尚时期和风格, 给大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流行风格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 并且具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想到他们, 往往能将大众带入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或许我们的设计师也深深的意识到了, 只有回归到经典或者主流的美学才能在国际时尚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周期性特征存在着并且通过一些方式影响着服饰品的流行风格。正是由于周期性特征的存在, 时尚界才会生机勃发, 总是充满着活力, 我们的生活也才会多姿多彩。

5 周期性特征对皮具制品设计的启示

5.1 皮具制品的设计要做到创新和独特

每年如期进行的四大国际时装周, 都将会让大众享受一场视觉盛宴。国际大牌设计师不会让大众失望, 他们的设计作品总是能够做到创新独特, 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即便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一种风格, 他们也会用不一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皮具制品的流行风格具有周期性特征, 虽然每种风格会交替出现, 不会一直存在下去, 但是如果我们不注重其创新性和独特性, 只是一眛的去仿照和抄袭, 那么这样的设计作品终究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终究是会被大众淘汰。

5.2 设计师要把握好各种风格, 将每种风格鲜明化

设计师的设计工作在皮具制品的整个流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上面讲到设计要做到创新、独特。从另一方面讲, 设计师要把握好各种流行风格, 将每种设计作品的风格鲜明化, 能够达到“虽然得到了创新然而却还能使人有倍感亲切的感觉”这种效果, 这是皮具制品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皮具制品流行风格的周期性特征, 从一定方面推动了设计师的设计工作, 使设计师的设计能够做到“结合实际, 以人为本”, 整个皮具行业才会蒸蒸日上, 充满活力。

5.3 皮具制品的设计要从本质上得到提升

工业化大生产带来社会进步的今天, 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环境问题, 上世纪80年代, 人们开始关注环境问题[4], 崇尚回归到自然中去, 提倡保护环境。Alexander Mc Queen是大自然的使者, 无机形态的时代畅想者[14], 他的很多设计作品, 设计主题都定位在:未来我们生活的生态环境被毁坏, 人类是由海洋生物进化而来的, 由于海洋淹没了陆地, 有一天我们总是要回到水里生活的这样一种状态。他的这种表达看似荒诞不经, 但是在执着地探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自然风貌与时尚碰撞后的火花。周期性特征告诉我们, 皮具制品的设计是要与生活紧密结合的, 设计是要存在思想和感情的, 这样皮具制品的设计也才能从本质上得到提升, 完成质的飞跃。

6 结论

周期性特征 篇5

(1)介绍期

特征:

这个时期的旅游产品刚刚导入市场,无论是生产设计还是相应的配套设施都不够完善,而且,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也不能令人满意,加上市场的认知程度较低,此时的旅游者大都怀有一种“试探性心理”,他们的购买欲不强烈,即使购买了,也鲜有回头客,所以销售量很小;而且,旅游企业还要为大量的广告、促销和员工支付费用。所以,这个阶段大都是盈利水平偏低,甚至是亏损。但这一阶段内,市场上的同类竞争产品尚未出现。

相应策略:

1.努力完善旅游产品的生产设计和相应的旅游配套设施;

2.通过各种试销方法将产品推广出去,如邀请旅游企业在各地的门市部人员免费旅游或将产品投放在一些知名旅行社;

3.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产品的试销和销售情况,为产品尽快定型并迅速及时有效地发现和弥补新产品的缺陷;

4.要稳定产品质量,重视服务质量,努力给旅游者留下好的印象;

5.综合运用广告宣传、人员推销、营销推广、公共关系、促销策略,提高产品的市场认知度。

6.宣传的时候要注意一致性和特色性。

(2)发展期

特征:

这个时期的旅游产品在生产设计和相应的配套设施上都得到了完善,产品也基本定型,在市场上已具有广泛的认知

度,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也有了普遍提高,潜在的消费者和

回头客增多,旅游销量显著提高,而且,旅游企业用于广告

宣传的费用也已减少,所以,这个时期大都可以盈利。但此

时,市场上已出现同类的竞争产品与之抢占市场。相应策略:

1.继续运用各种手段提高旅游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和美誉

度,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2.继续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和工作热情,确保为消费者

提供高品质和人性化的服务,以提升和维护产品的形象;

3.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强消费者的满意度和信赖度,以

维持已有的市场占有率;

4.加大产品组合的深度,满足多种类型旅游者的消费需

求,提高市场占有率;

5.重视旅游产品的周边环境的保护; 6.制定具有竞争性的价格,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3)成熟期

特征:

这个时期的产品已经相当成熟,在市场上拥有很大的知名度,此时的产品销售量处于顶峰而且渐趋和缓,利润达到最大化并开始出现利润的下降,市场份额基本饱和。而此时市场上的同类产品大举入侵,对旅游企业产生很大的竞争力。

相应策略:

1.实行差异化战略,根据旅游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发新的有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产品,走特色化道路,并以此为卖点;

2.采取集中营销战略,对有特色的或有市场竞争力的一种或几种产品进行重点销售,以取得细分化的市场中的有利地位;

3.对原产品进行再加工、再创新,提升和深化产品内涵,以增强产品的吸引力;

4.根据市场变化,采取灵活的价格策略;

5.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

6.要审慎地选择中间经销机构;

7.积极推进技术革新,减少生产和经营成本。

(4)衰退期

特征: 这个时期的旅游产品可以说是“行将朽木”了,吸引力和竞争力大大降低,销售量日益下降,利润也大幅降低甚至是

亏损。

相应策略:

1.逐步放弃一些效益衰退产品,并对旅游产品进行升级换代,要不断地推陈出新;

2.减少促销;

3.要根据市场需求创造新的品牌特色,重塑产品形象、对产品重新命名或将产品投入新的市场;

4.在保证不亏损的情况下进行全面降价;

总结:

周期性特征 篇6

摘 要 研究南北行向的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宽行间间作生姜的生长及其抗逆生理变化。结果表明:在宽行中间12 m宽的区域内,不同位置间作的生姜产量间存在一定差异,以宽行东侧约3 m宽区域的生姜株高、茎粗和叶片SPAD值表现最好,产量最高,其次为西侧区域,在宽行中间6 m宽的区域则不适宜生姜生长;不同位置间作生姜叶片的游离脯氨酸(Pro)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总体上无显著性变化(P>0.05)。综上所述,在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宽行中靠近橡胶树的两侧较适宜生姜种植(特别是东侧),不同位置间作对生姜抗逆生理的影响不大。

关键词 农林复合 ;橡胶 ;生姜 ;产量 ;抗逆生理

分类号 S632.5

Abstract Growth and physiology of stress tolerance of ginger intercropped in the wide row of south-west oriented rubber plantation with paired row planting system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12-m width area in the wide row,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yield of ginger between different sites. Hight, stem thickness and SPAD of ginger grown in the east 3-m width area performed best. Highest ginger yield also was recorded in this area, followed by the yield of ginger planted in the opposite area. Ginger was not suitable to planted in the middle 6-m with area. Totally, content of Pro and MDA and activity of SOD and POD in different sites of ginger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5). Conclusively, ginger could be planted in the area where was close to rubber tree, especially in the east. Performance of physiology of stress tolerance of intercropped ginger didn't differ in each site.

Keywords agro-forest ; rubber ; ginger ; yield ; physiology of stress tolerance

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 是重要的产胶植物,是我国热带地区主要的人工林。到2011年我国植胶面积已达107万hm2,已形成海南、云南和广东3大基地,具有相当规模[1-3]。目前,常规橡胶生产中存在土地和光资源利用不足,资源循环利用率低的问题[4]。间作是一种复合的种植模式,能提高土地和光资源利用率[5]。因此,开展胶园间作是提高胶园土地和光资源利用率的重要途径。幼龄胶园的光照较充足,可间作多种作物。由于地上和地下部分竞争激烈,适合常规成龄胶园间作的模式较少[6]。与常规成龄胶园相比,具有宽窄行特征的全周期胶园间作模式,成龄后宽行中的冠幅约4 m,约有12 m宽的区域不受橡胶树垂直遮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常规胶园存在的资源竞争问题[6-7],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农林复合模式。

农林复合模式在我国其他地区已有较多研究[8-12]。在农林复合系统中,光照条件是影响间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11-12]。作物叶片是植物营养器官中对环境变化最为敏感的器官,其形态及生理响应直接反映了环境因子的变化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许多研究表明,弱光胁迫会导致作物生理产生变化,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如引起作物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先升高后降低等[13-16]。

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也称生姜,属中光性植物,其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为660~876 μmol/m2/s。姜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在较阴湿而温暖的环境下适宜生长,一般作一年生栽培,是一种药食兼用型经济作物,海南当地生产上种植的生姜品种主要为品质较好但产量较低的海南小黄姜[17-18]。与空旷地或常规胶园林下环境相比,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宽行的环境并非均匀一致,其光照时长和光照起止时间亦不同。本研究以海南小黄姜作为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中间作作物,研究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的环境条件下间作生姜的生长及其抗逆生理的特性,为推广胶园间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点概述

本研究于2014年开展,试验点位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试验场三队(19°32′55″N,109°28′30″E),该地区为典型的热带海洋季风气候,每年有旱季和雨季,雨季为5~10月,年均温为20.8~26.0℃,年降雨量约为1 600 mm,主要集中于7~9月(约占全年的70%)。全周期胶园位于林段7-3,林段坡度约为10°,橡胶树为宽窄行种植,宽行为20 m,窄行的株行距为2 m×4 m,施肥沟(坑)位于窄行当中,宽行中的冠幅约4 m,林段种植方向为南北走向以防止水土流失,橡胶树密度为420株/hm2。胶园于2002年3月定植,2010年8月开割,橡胶树品种为热研7-20-59,为直立速生品种。该林段的土壤质地均为粉砂黏壤土,试验前0~20 cm土壤pH为4.5,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2.15、0.39、31.51和56.41 mg/kg。

nlc202309031507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

在全周期间作胶园宽行中的12 m宽的区域间作生姜,种植方向与橡胶树行向相同,间作小区的面积为16 m×12 m。生姜品种为当地的小黄姜,播种前进行消毒处理后,用消毒的刀切成25~50 g左右的姜块用于播种,每穴保证至少有两个芽。种植行距为50 cm,穴距为15 cm,在间作小区中共种植25行生姜,3次重复。生姜种植日期为4月11日,收获日期为10月23日。生姜的施肥量分别为100 kg P2O5/hm2(过磷酸钙)、90 kg K2O/hm2(硫酸钾)和300 kg N/hm2(尿素),其中磷肥、钾肥在试验整地时作底肥入,氮肥做追肥用,施肥比例为1∶2,生姜田间管理等均按生产上进行操作。

1.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1.2.2.1 光照时长

选择晴朗天气,通过记录阳光照射试验小区地面的起止时间,测定光照时长。由于橡胶树的遮挡,间作小区行间西侧接受光照的起止时间均先于东侧,且存在不同位置光照时长不同的特点,故将间作小区划分为不同的位置进行观测。间作种植小区为12 m宽,从东(E)往西(W)数,分别观测小区的第0、3、6、9和12 m处的光照时长,位置编号设为E1、E2、M、W2和W1。该位点对应生姜的第1、7、13、19和25行,观测光照时长以3次重复的平均值为准,具体的测定时间为7月24日。

1.2.2.2 株高、茎粗、SPAD和出苗率

于生姜幼苗期、旺盛生长前期、旺盛生长后期和收获期,选取代表作物10株,测定不同位置作物的株高和茎粗,同时用SPAD仪(SPAD-502,日本)测定倒三或四叶片SPAD值表征相对叶绿素含量,每株1片叶。于幼苗期统计不同位点的出苗率。以上指标测定的行号与光照时长测定的位点(行号)对应。

1.2.2.3 产量和生物量分布

在间作小区上选择垂直于种植行向上4×12 m2的小区,对小区内所有的生姜进行收获并测定地上和地下部分鲜重。为探讨间作小区不同离橡胶树距离的生姜产量分布情况,本研究中在收获小区的选取了与测定光照时长相同的位点(行号)上的20株,用测定不同位置生姜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进行处理后在85℃下烘干。

1.2.2.4 MDA、Pro、SOD和POD

在生姜旺盛生长期,在与测定光照时长相同的位点(行号)上,在上午9:00前采集完整无病虫害的叶龄相同的叶片后低温保存,立即送回试验室,冼净后将叶片剪碎混匀,称取0.5 g叶片进一步处理,用于开展相关指标的测定。MDA、Pro和SOD参照李合生[19]的方法,分别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酸性茚三酮法和NBT光化还原法进行测定,POD则参照张志良[20]的方法,采用愈创木酚法进行测定。MDA、Pro、SOD和POD分别用μmol/g FW、μg/g FW、U/g FW·min和△470/ g FW·min表征其含量或酶活性。

1.3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采用excel 2010和spss 17.0软件,在P<0.05统计水平上采用LSD法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光照时长和出苗率

全周期胶园宽行当中不同位置的光照时长大概在2~4 h,靠近中间部分光照时长显著比两边靠近橡胶树的位置的时长长(P<0.05)。其中,W1大约在早上9:10左右开始接受阳光照射,而M和E1大约在10:26和13:26左右开始接受阳光照射。见图1A。

与光照时长的变化趋势相反,生姜出苗率则表现为靠近橡胶树的两边高,其中以M和W2出苗率最低,低于85.0%,而E1和W1则在98.5%以上(图1B)。

2.2 株高、茎粗和SPAD

生姜株高、茎粗和SPAD的大小的总体趋势表现为东侧高于西侧,中间最小。其中,生姜株高和茎粗不同位置差异较明显,而SPAD差异较小,靠近橡胶树东侧的生姜生长势优于西侧和中间区域。见图2。

2.3 产量和生物量分布

生姜单位面积地上和地下鲜重和不同位置生姜地上和地下生物量见图3。

由图3A可知,生姜鲜姜产量为8.7 t/hm2,而地上部分鲜重为6.5 t/hm2。不同位置间作的生姜产量和地上部分生物量存在差异,以东侧的产量和地上部分生物量高于中间和西侧,其中E1和E2的产量显著高于M和W1,E1和E2地上部分生物量显著高于M、W1和W2(图3B;P<0.05)。

2.4 抗逆生理

不同位置MDA含量、Pro含量、SOD和POD活性如图4。

从总体上看,MDA含量、Pro含量、SOD和POD活性没有较明显的变化趋势。除E1位置的Pro显著高于其他位置和M位置的POD显著低于其他位置外,其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1.1 影响生姜产量的因素和改进建议

在农林复合系统中,普遍存在光、水分、养分的竞争。在胶园间作中,橡胶树为优势作物,其种植方式对资源竞争的强弱起着重要作用。阴湿的环境较适宜生姜生长。本研究得出,南北走向的全周期间作胶园中东侧的生姜的生长优于西侧和中间区域,总体上与光照时长的变化趋势相反,光应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东侧和西侧的光照时长相近,但西侧生姜产量低于东侧,可能的原因是西侧于早上接受照射,其湿度低于东侧而较不利于生姜生长。全周期胶园靠近中间区域的光照时长为3~4 h,且该区域内接受阳光时的光强属于较强的时间段,导致该区域内的生姜生长很差,进而影响了小区总体产量。

在橡胶生产上,利用根的趋肥性,通过在行间挖施肥沟(穴)的方式培养庞大的营养根体系,可使沟(穴)内营养根占总营养根干重的95%,而沟(穴)外则主要为输导根,且80%的根系主要分布在0~40 cm土层[21-22]。常规胶园间作区域则位于施肥沟(穴)和橡胶树之间,间作生产(如耕地)将对橡胶树表层根系造成破坏。在作物生长过程,橡胶和间作作物地下根系相互交错,竞争较激烈。由于全周期胶园施肥主要在窄行当中的进行,营养根主要在窄行的施肥沟(穴)当中,即使间作生产对宽行当中表层橡胶根有所影响,其造成的负面影响应该很小,生产过程当中地下部分的养分竞争相对不激烈。基于生姜的生长习性及全周期间作胶园地下根分布和光分布的特点,在生产上种植生产可选择更靠近橡胶树的区域进行种植。农林复合系统中,间作行中间区域较适合一些喜光作物生长[23]。因此,全周期胶园宽行当中相对不适合生姜生长的区域,可搭配其他较喜光的作物,充分利用全周期胶园的光和土地资源。

nlc202309031507

3.1.2 抗逆生理的表现

植物在受胁迫情况下,细胞内氧代谢平衡失调,活性氧自由基增加并损坏细胞膜导致MDA含量增加。Pro是细胞渗透调节物质,在逆境下有助于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15]。SOD、POD是植物抗氧化酶系统中2种重要的酶,在活性氧自由基的清除和抑制膜脂过氧化等植物抗逆生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4-26]。本研究通过对生姜叶片抗逆生理的观测得出,仅E1的Pro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位置外,SOD和POD总体上没有太大变化,且表征细胞膜损坏程度的MDA含量亦没有显著差异(P>0.05)。因此,可推断出不同位置姜叶片的功能没有差异。不同位置的叶绿素含量亦没有明显差异,亦从侧面反映不同位置的叶片功能上没有差异。艾希珍等[18]研究了60%遮荫和不遮荫条件下午间强光对姜生理的影响,表明不遮荫下强光能使姜的MDA含量高于遮荫处理。该结果与本研究结果不同,可能是由于试验条件不同的原因,后者是在相同的光照时长、不同的光强下得出的结论,而本研究则是在不同光照时长和光强下得出的结论。光照时长、光强大小均可影响植物内源激素水平,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及产量[27-29]。不同位置的生姜生长差异很大,但不同位置的叶片生理却没有明显差异,表明姜抗逆生理应该不是导致不同位置生姜生长产生差异的原因,而可能与生姜体内内源激素水平存在一定的关系。

3.2 结论

(1)南北行向的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内靠近橡胶树东侧区域间作的海南小黄姜的生长表现良好,产量最高,其次为西侧区域,宽行中间区域则不适宜种植。

(2)不同位置的间作的生姜的抗逆生理基本上没有差异。

参考文献

[1] 祁栋灵,王秀全,张志扬,等. 中国天然橡胶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建议[J]. 热带农业科学,2013,3(2):79-87.

[2] 吴志祥,谢贵水,杨 川,等. 海南岛西部不同林龄橡胶林土壤养分特征[J].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42-48.

[3] 邢 慧,蒋菊生,麦全法,等. 海南植胶区不同群落结构林下生物多样性分析[J]. 热带农业科学,2012,32(3):49-53.

[4] Guo Z, Zhang Y, Deegen P, et al. Economic Analyses of Rubber and Tea Plantations and Rubber-tea Intercropping in Hainan,China[J]. Agroforestry Systems, 2006, 66(2): 117-127.

[5] Whitmore A P,Schrōder J J. Intercropping reduces nitrate leaching from under field crops without loss of yield: a modeling study[J]. 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 2007, 27(1): 81-88.

[6] 林位夫,曾宪海,谢贵水,等. 关于橡胶园间作的思考与实践[J]. 中国热带农业,2011,41(4):11-15.

[7] 黄坚雄,潘 剑,周立军,等。全周期种植模式胶园土壤养分和微生物量碳分布特性. 热带农业科学,2014,34(7):1-4.

[8] 廖文超,毕华兴,赵云杰,等. 晋西苹果+大豆间作土壤水分分布及其对大豆生长的影响[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4,12(1):24-28.

[9] 赵 英,张 斌,赵华春,等. 农林复合系统中南酸枣蒸腾特征及影响因子[J].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11):31-36.

[10] 彭晓邦,张硕新. 商洛低山丘陵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光能竞争与生产力[J]. 生态学报,2012,32(9):2 692-2 698.

[11] 彭晓邦,蔡 靖,姜在民,等. 渭北黄土区农林复合系统光能竞争与生产力[J]. 应用生态学报,2008,19(11):2 414-2 419.

[12] 夏志光. 黑土区农林复合模式土壤水分变化规律与大豆产量研究[D].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9.

[13] 徐彩龙,尹燕枰,蔡瑞国,等. 弱光条件下不同穗型小麦品种旗叶光合特性和抗氧化代谢[J]. 作物学报,2012,38(7):1 295-1 306.

[14] 刘 伟,艾希珍,梁文娟,等. 低温弱光下水杨酸对黄瓜幼苗光合作用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2009,20(2):441-445.

[15] 颉建明,郁继华,颉敏华,等. 低温弱光下辣椒3种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变化及其与品种耐性的关系[J]. 西北植物学报,2009,29(1):105-110.

[16] 孙园园,孙永健,陈 林,等. 不同播期和抽穗期弱光胁迫对杂交稻生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2012,23(10):2 737-2 744.

[17] 齐 兰,朱红林,陈健晓,等. 海南小黄姜脱毒快繁技术研究[J]. 热带农业科学,2013,33(9):37-40.

[18] 艾希珍,张振贤,王绍辉,等. 强光胁迫下SOD对姜叶片光抑制破坏的防御作用[J]. 园艺学报,2000,27(3):198-201.

[19] 李合生.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0] 张志良. 植物生物学实验指导[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1] 林希昊,王真辉,陈秋波,等. 不同树龄橡胶(Hevea brasiliensis)林细根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和年内动态[J]. 生态学报,2008,28(9):4 128-4 135.

[22] 刘俊良,刘建云,罗 微,等. 橡胶园施肥穴胶树营养根分布规律研究初报[J]. 热带作物学报,2006,27(3):5-10.

[23] 彭晓邦,仲崇高,沈 平,等. 玉米大豆对农林复合系统小气候的光合响应[J]. 生态学报,2010,30(3):710-716.

[24] 刘 俊,廖柏寒,周 航,等. 镉胁迫下大豆生长发育的生理生态特征[J]. 生态学报,2010,30(2):333-340.

[25] 郝 晶,张立军,谢甫绨. 低温对大豆不同耐冷性中萌发期保护酶活性的影响[J]. 大豆科学,2007,26(2):171-175.

[26] 苗战霞,黄占斌,侯利伟,等. 再生水灌溉对玉米和大豆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26(4):1 338-1 342.

[27] 王晓冬,唐焕伟,曲彦婷. 光照强度对郁金香生长发育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J]. 北方园艺,2012(1):84-86.

[28] 韩天富,马凤鸣,王金陵,等. 光周期对大豆叶片内源激素含量及其平衡的影响[J]. 作物学报,1996,22(6):661-667.

[29] 肖关丽,郭华春. 马铃薯温光反应及其与内源激素关系的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7):1 500-1 507.

专项训练周期特征解析 篇7

1 竞赛时间周期化

1.1 准备期时间缩短。

根据比赛项目和赛制的不同, 准备期的时间不一样。一般准备训练只占训练总量的1/4, 绝大部分时间用来进行专门准备训练。从而大大提高了专项训练的效果。

1.2 比赛期延长。

比赛次数增加由于比赛贯穿全年, 而且各种赛制交叉, 所以各种赛事接连不断, 如田径等项目由于增加了室内比赛从1月中旬至3月下旬, 国外许多运动员要参加十几场比赛, 调节、提高训练质量, 比赛成了运动员训练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新赛制许多运动员要参加15~20场比赛, 球类等项目达30~40场, 专项技、战术训练主要靠比赛来完成。在比赛期间, 训练的任务主要是保持专项素质水平, 改进技术细节和调整身体和心理状态, 而且许多比赛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创造最佳成绩, 而是实战训练为主要比赛服务, 在这期间, 训练被分为许多小的阶段 (10~15天) , 每一个小阶段都有不同的目的。从而容易掌握和控制运动员的竞技状态。

1.3 比赛过度期短。

比赛的频繁, 使过渡期缩短, 且不明显;田径等项目还增加了室内比赛向室外比赛的过渡期;过渡期的训练针对性、实用性更强, 为比赛做准备。当然, 由于多次重复比赛, 易产生适应, 因频繁参赛而导致过渡疲劳和运动损伤等问题也屡见不鲜, 这就要求训练恢复手段跟上。

2 训练内容的专业化

2.1 以赛代练。

2.1.1“以赛代练”的生理学基础。

“以赛代练”不仅是比赛强度对运动员机体高强度的刺激作用, 且赛场噪音对运动员机体也会产生明显的生理效应有研究表明:赛场噪声刺激时、定量负荷运动后, 甲状腺素、胰高血糖素、皮质醇极显著或显著升高, 睾酮水平显著升高, 表明在赛场噪声刺激下运动会引起机体某些分泌激素调节失调, 身体机能下降。赛场噪声对运动员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体内物质能量代谢都会产生不同程度影响, 运动员如果对来自赛场的这些信息无法适应或进行有效的良性整合, 比赛中尤其在重大比赛或重要比赛中就难以表现出良好竞技状态或取得应有的运动成绩。

2.1.2“以赛代练”的心理学基础。

运动动机是推动运动员训练的一种内部驱动力, 是激励运动员从事枯燥运动训练的主观动因。比赛可以对运动员从事的运动项目取得的成绩得到肯定, 并被社会认可, 以致强化运动员对继续从事运动的需要。还可使运动员的训练动机强度得到不断的加强, 使运动员在训练中保持饱满的情绪, 主动积极的态度, 集中注意力去完成既定的训练目标。

以赛代练是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环境下, 按照比赛的规则和方式, 一提高训练质量为目的的训练方法。运用以赛代练的方法可以有效全面提高运动员专项比赛所需要的体、战、技、心、智各种竞技能力。

2.2 板块训练。

在一个相对较为集中的周期内同时发展全面的身, 体素质对高水平的运动员来说, 目标不明确、训练重点不突出, 并且很难在同一时间段中保持想要发展的素质水平, 随着现代竞技体育比赛的水平和数量明显地提高, 传统的周期训练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竞技比赛的要求。而现代运动训练模式———板块结构也就产生了。

相对于传统模式在准备期中平行发展多种身体素质板块结构, 集中在3~4周内有选择性地确定较少的训练发展目标加以实现 (不超过2个) 。使高水平运动员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 接受单一的或者两个比较大的训练刺激, 并且便于在每个训练板块中通过身体素质、比赛结果和生理、生化医学指标测试检查训练效果这就是“板块结构”核心的设想。板块结构的三个阶段:增长阶段, 提高基础能力, 有氧、最大力量和基本技术;转换阶段, 提高专项能力, 器官潜力的挖掘。主要发展专项耐力、力量耐力、专项技术的准备。目标实现阶段, 保持专项快速力量的一个最高水平, 赛前准备。

2.3 高原训练法。

高原训练的基本内涵高原训练即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安排到适宜的海拔高度地区进行阶段性训练的方法。高原训练在所有耐力项目世界级水平的运动员训练计划中已占据相当大的比例。高原训练方法运用得当, 能够有效地促进竞技能力和参赛水平的提高。一般来说, 高度较低训练效果不明显1800米以上的高原训练对运动员生理机能才能产生较大变化。因此, 国际上一般将1800米作为亚高原和高原的分界点。

3 训练目标的模式化

3.1 信息化。

模式训练法实施的整个过程是以训练模式的指标体系为控制依据, 一评定标准的指标体系为监督。检查工具。整个训练过程的发展与变化均置于信息控制的状态之下。这种特点更有助于纠正运动训练过程的偏态。

3.2 定量化。

模式训练法所依据的模式训练与评定标准均具有特定的标准。整个训练过程的发展与变化均置于数字控制之下, 有助于定量控制运动训练的过程。

3.3 循环性。

模式训练法实际上是以运动训练过程为应用对象。由于任一运动训练过程结构均由现实状态分析、训练目标确定。训练过程规划、训练方案的实施、训练过程的监督、训练结果的评定等六项环节组成并重复循环与整个运动训练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1]崔大林.高原训练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

[2]吕季东, 周文耀.应正确认识周期训练理论[Z].

[3]李庆, 李静丽, 顾扬, 等.现代运动周期训练的思考与讨论[Z].2004 (6) .

[4]郑晓鸿.高水平速度项群运动员年度训练的周期特征[J].体育学刊, 2003 (6) .

篮球运动训练周期特征解析 篇8

1、篮球运动训练周期与其他训练周期的共性特征

1.1、篮球运动训练周期的重复性

竞技状态的形成,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科学而严格的训练,竞技状态才能获得。 已形成的竞技状态相对稳定一个时期后,会出现暂时消失。这时,需要对训练过程进行适当的调整,才能使暂时消失的竞技状态得以再次形成,并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再训练,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最佳竞技状态,竞技状态的形成、相对稳定、暂时消失三个阶段形成了一个周期性的循环。人们根据这种周期性的循环现象,将一个周期运动训练分成了三个时期:准备期(保证竞技状态的获得和形成)、竞赛期(巩固、提高竞技状态)、休整期(对竞技状态的暂时消失进行调整)。 运动员正是通过这种周期性的循环重复的过程,逐步地、螺旋式地提高竞技能力的。

1.2、篮球运动训练周期的连贯性

由于机体在形态机能、运动素质、技术、战术、心理等方面的适应具有异时性的特点,便导致了机体全面适应以渐进积累的方式而形成。 机体对某一运动负荷形成了训练适应之后,机体的反应会越来越小,最终这种负荷便不再能引起竞技能力的提高。 为了使机体各方面的训练适应进一步发展,就要不断适量增加运动负荷。 负荷提高后,机体又能产生一个新的适应过程,使竞技能力进一步提高运动训练的过程其实就是机体不断适应、不断积累和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严格的连贯性。

1.3、篮球运动训练周期的阶段性

根据运动员不同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训练阶段、不同运动水平的运动员,其运动训练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在整个运动训练的过程中,为符合运动员本身特点和自身发展规律,将一个完整的运动训练划分成不同的训练阶段。 全年安排比赛,既各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又都是在上一项比赛基础上投入下一次比赛,负荷量是呈动态变化的,且绵延不断。 可见,运动训练周期表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1.4、篮球运动训练周期的针对性

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运动员,其周期训练的内容和手段的安排易不相同。 即对不同运动群体、不同运动员施以区别对待的原则,其训练内容和负荷的安排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特征。因此,制定业余训练计划前, 首先应对参与训练人员的现实状况进行分析与诊断,在此基础上确定计划期的总任务及要达到的目的。 在此基础上确定各阶段具体任务和目标及各阶段训练内容和负荷安排。 可见, 运动训练周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1.5、篮球运动训练周期的适应性

运动训练的过程其实质就是通过对机体不断施加负荷刺激,从而打破机体平衡的适应过程。训练适应就是由运动而产生的有机体与施加负荷的外界环境不断取得平衡的过程。运动训练周期适应性是一个逐步适应、渐进适应的适应过程。

2、篮球运动训练周期特有特征

2.1、篮球运动训练中强度大量小的负荷规律

篮球运动具有集体对抗性、高强度、攻守转换频繁、速度快等特点,在篮球赛比赛规则(如违例、犯规、暂停等)的限制,队员往往在场上高强度竞技的时间比较短,每个攻守环节就出现了负荷量较小而负荷强度较大的情况,在制订周期训练计划时,往往会有针对性地加大负荷强度,以刺激有机体机能的提高,从而更好地适应比赛的要求。

2.2、篮球运动训练周期双峰型成为主旋律

在篮球年度训练周期计划中,针对不同的篮球训练任务和内容其类型有:单峰型、双峰型、多峰型三种。当今时代篮球比赛多,比赛时间长,对运动员体能要求高,恢复的时间相对比较少,根据以上特点及运动训练的规律,在制订篮球运动训练周期计划时一般以双峰型训练周期为主,这样才能使运动训练和篮球竞赛的关系得到合理妥善处理,有利于体能训练的要求,更好地为篮球竞赛奠定基础,同时全年两次竞技状态的高峰期能确保在大多数比赛中发挥出最佳水平。

2.3、篮球运动训练中心理训练贯穿全过程

集群不同生命周期创新扩散特征分析 篇9

关键词:集群,周期,创新扩散,特征

讲, 租赁则非常可取。当采用出售回租时, 原有的固定资产被“出售”, 企业取得了现金, 而且资产的流动性得到改善。以上这些差异反应了我国企业对租赁融资的功能认知不到位, 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够。

3.中国租赁市场自身的不完善

(1) 融资租赁公司机构建设方面存在问题。1 9 9 9年时我国共有16家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1999年底广东

融资租赁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实际不懂租赁融资, 将好不容易筹到的短期资金大量投资于房地产、股票和期货, 当宏观收紧、融资渠道受到限制之后, 这些机构资产状况迅速恶化, 不少地方出现挤兑风潮。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我国大量的生产厂商希望加入该行业却不具备合法经营资格。我国现有的由国家内贸局主管的、附属于制造厂商的经营性租赁公司只能经营传统的经营性租赁业务, 不允许经营融资租赁业务, 但这些公司拥有大量的设备优势, 从推销产品角度, 迫切希望能转变经营方式从事融资租赁业务, 以便利用租赁融资的优势和功能将资金安全收回。根据中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 所有经国务院认定的金融业务都只能由经过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金融机构开展。否则, 一般工商业者若从事金融业务, 就会被相关法规界定为非法经营, 其交易行为不受法律保护。

(2) 租赁公司资金缺乏, 资本成本上升。我国租赁公司目前的资金来源情况不是很乐观。按照现行规定, 租赁融资公司资金来源的范围十分狭窄, 虽然在《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中允许租赁公司发行金融债券和股票融资, 但由于没有具体的规定, 通过这种方式融资的租赁公司寥寥无几, 仅能靠吸收少量信托、委托存款和银行贷款, 而且数额有限, 并且以短期资金居多。而租赁融资业务主要用于设备购置、技术改造、高新科技开发转化等项目的资金需要, 一般需要二至三年, 长的需要四至五年, 属于中长期性质的融资。这样的资金来源势必造成租赁公司资金成本的提高, 为了保证合理收益, 租赁公司也不得不提高租金的标准, 这样承租人如果选用租赁融资方式购买设备技术时, 其融资成本相对提高, 减弱了租赁融资方式的优势。

(3) 租赁融资业务形式单一、落后。多年来我国的租赁融资形式一直以简单的直接融资租赁为主。这种租赁融资方式的特点是租金固定、租期固定、筹资渠道固定而且租期较短。这就增加了承租人的负担, 承租人和出租人承担了较大的利率、汇率风险。另外, 由于出租人所开展的融资租赁业务不能适应承租人的经营情况进行灵活多变的创新, 企业通过融资租赁方式获得设备的优势并不明显, 这就大大削弱了融资租赁的吸引力。近几年来, 国内的融资租赁公司也开始尝试运用委托租赁、转租赁、出售回租、杠杆租赁、联合租赁等业务形式, 但相比已进入创新租赁时期的发达国家, 我国租赁融资业务形式十分落后, 总体上还属于粗放型经营。

通过以上对租赁融资在我国发展的必然性及应用瓶颈原因的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 我国企业应用租赁融资这种融资方式筹措资金还存在很多问题, 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为企业营造一个租赁融资的良好环境, 解决企业发展所面临的融资难题, 最终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汤长安中南大学商学院湖南商学院

产业集群是一个有机动态的的具有生命力的产业群落, 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波特 (Porter, 1998) 认为产业集群的成长过程存在某种生命周期形态, 把集群的生命周期分为萌芽、演进和衰落三个阶段。蒂奇 (Tichy, 1998) 借鉴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从时间维度考察了产业集群的演进, 将集群生命周期划分为诞生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范迪克 (Van Dijk, 1999) 、莫洛 (Moro, 1999) 、Ahokangas和Rasanen (1999) 、布鲁诺 (Bruso, 1990) 等运用演化理论分析了集群产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及机制, 但局限于对集群的整体描述, 缺乏微观基础。国内学者魏守华 (2002) 、盖文启 (2002) 、汪少华和王慧敏 (2003) 、蒋东仁 (2006)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从自身研究角度提出了集群动态划分的依据。

学术界和实践界基本上按照生物理论的角度认为集群是存在周期, 即认为产业集群的发展终究会以衰落而结束, 缺陷在于过分强调集群与外部经济环境联系中的被动接受地位, 忽视了集群技术创新能动性和集群创新扩散优势等特征。产业集群发展的结果不一定以死亡或者衰落而告终, 集群可以通过“蜕变”即从一个这样的集群转变或升级为另外的集群, 或在延长集群寿命的同时采取相应措施帮助产业集群转变或升级到另外的集群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综合前人研究并结合集群生命周期理论、技术创新集群生命周期理论和综合竞争优势理论, 将产业集群界定为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蜕变期, 提出集群技术创新扩散周期概念并划分为创新扩散开始阶段、快速增长阶段、缓慢增长阶段、成熟阶段四个阶段。

一、集群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

产业集群综合竞争优势主要包括以下五项内容: (1) 集群网络结构, 主要考察以企业 (生产商) 、供应商、客户、互补企业、竞争企业为结点, 基于产业关联的技术合作与竞争关系形成的核心网络层、以集群内的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和其他中介组织、科研院所及教育培训为结点, 以共同的服务对象为纽带的辅助网络层和集群网络所处的外部环境构成的外部网络层。 (2) 集群构成要素的创新功能, 主要考察构成集群核心要素、辅助要素和外部要素对促进集群竞争优势提升的作用。 (3) 集群创新扩散速度, 主要考察产业集群内部网络创新扩散的优势、渠道和对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提升的作用及集群外部网络对集群内部企业创新扩散, 集群内部企业外向型学习与集群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的作用。 (4) 企业家创新精神与创新文化, 强调企业家作为集群企业关键学习代理人在构建动态能力作用机制中的重要角色, 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集群企业战略的长期性、动态性。集群创新型文化是集群企业技术创新导向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为内核, 以科技、竞争、创新为主导的价值观体系, 使集群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互相匹配。 (5) 地方政府, 主要考察政府在制度创新和公共服务品供给对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作用。根据产业集群综合竞争优势这个综合指标, 我们把产业集群的一般生命周期划分为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蜕变期四个阶段, 各阶段紧密相关, 前一个阶段为下一个阶段奠定基础, 下一个阶段又是上一个阶段的必然延伸, 其演进过程呈非线性轨迹, 任何周期阶段都可能发生逆转以及跨阶段的反复、曲折、回旋和波动, 其演进路径按照集群竞争优势自我加强循环发展。

二、集群创新扩散生命周期的界定

熊彼特 (1912) 提出了以创新为基础的创新周期经济发展理论, 以技术创新来解释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周期。厄特巴克和艾伯纳西 (Utterback&Abernathy, 1975) 提出技术生命周期概念, 从创新过程演化的角度, 描绘创新相对于分析中的技术发展阶段的速度。Anderson和Tushman (1990) 提出新技术产生于技术非连续状态, 经过技术间的激烈竞争产生主导设计范式, 随后进入渐进变革阶段, 直到一个新的非连续技术状态的出现。郭斌 (2001) 、陈剑锋等 (2002) 也从技术创新角度对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技术创新特征进行了分析。本文综合前人的研究, 结合集群生命周期理论和技术创新集群生命周期理论, 将集群中创新扩散界定为创新扩散开始阶段、快速增长阶段、缓慢增长阶段、成熟阶段四个阶段。

三、集群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创新扩散特征

1. 集群萌芽期

在集群萌芽期, 中小企业不断衍生并在一定地域内集聚, 企业间大都为横向竞争关系, 多数企业还是一种垂直产业链上的合作和分工, 并未形成稳定的产业分工联系, 企业集聚仅仅是一种地理上的集聚, 产品技术含量低, 更多的是分享由集聚带来的外部经济性, 即所谓的“集而不群”的状态, 创新扩散处于开始阶段, 主要是从集群外部网络层向群内扩散。群内企业技术创新基本上是建立在对群外网络技术引进和群内企业简单的相互模仿基础上, 其创新过程呈现一种趋于线性的关系, 虽然部分企业设立了研发机构, 但与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联系较少, 创新机制严重缺失, 创新环境也不完善。当技术创新刚刚出现的时候, 技术创新观念或成果只有少数企业采用, 采纳的企业数增长很慢, 虽然集群内同行间的竞争较小, 潜在采纳该技术的企业数量多, 扩散的驱动力大, 但风险也大, 扩散速度较慢。

2. 集群成长期

在集群的成长期, 中小企业持续衍生, 集群内专业化程度增加, 集群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不断体现, 集群创新扩散进入快速增长阶段。随着群内信任度增加, 隐性知识、信息和技能等在集群内快速扩散和流动, 集群企业间的互动日益密切, 尤其是集群内部产业链上的企业出现较为普遍的竞争合作关系。在这一阶段集群内部的创新模式虽有一定的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 以及部分产业链上垂直的合作开发, 但群内企业主要以模仿创新和消化吸收为主。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纳技术创新后, 其他企业在利益驱动下跟进模仿, 技术创新扩散速度加快, 采纳创新技术的企业数量增多。群内企业虽有与集群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 但更多是“供应商-客户”的垂直互动关系, 水平互动相对较少, 集群中介机构发展也不完善, 地方政府逐渐关注有利于集群发展的政策法规制度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

3. 集群成熟期

在集群成熟期, 群内出现一些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群内企业和群外企业的合作和联系日益频繁, 企业间以及各行为主体之间高度合作, 形成“创新空气”。集群完善的交易网络、技术网络、社会网络为占知识比率大的隐性知识的非正式交流提供了平台, 技术创新结果加快, 技术创新扩散速度也达到最大值, 进入缓慢增长阶段。核心企业、中介机构、人才流动、地方政府、创新文化、专业市场在这个阶段中发挥重要作用。核心企业不仅拥有雄厚的资金进行自主研发, 还与外界专业组织或机构保持着密切联系以获得新技术。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创新服务, 协调集群内部企业的生产活动, 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并与外部环境进行交流, 帮助集群形成完整的创新系统和良好的创新环境。集群中创新技术和人才流动日益频繁, 为集群竞争优势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地方政府在制度和公共服务供给中日益体现其关键作用, 专业市场作为技术创新者、率先采用者和跟进使用者之间的桥梁日益发达, 成为专业性知识和技术交流的中心。

4. 集群蜕变期

在集群成长期和成熟期间以及成熟期和衰退期间分别存在集群生命周期中特殊的、关键的时期, 即集群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拐点”:巩固点和控制点。一般认为, 产业集群经过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后会进入衰退期 (Krugman1991;Porter1998;Tichy G.1998;Ceglie G and Dini1999;盖文启2002;刘志高2003) , 但在创新驱动下, 产业集群可能不经历成熟期后的衰退阶段, 而是经过“蜕变”实现集群的新循环。事实也证明, 产业集群在成长过程中存在蜕变期, 这个阶段对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蜕变期, 现有的产业集群发展开始衰落, 技术创新能力和扩散速度下降, 竞争优势衰退。但对集群内部创新来说, 原有的内部集群单元出现功能上的衰落, 新的内部因素在集群体内出现, 如果能对这些新的内部因素加以正确引导, 营造集群创新环境, 集群可能出现持续性的创新, 推动创新系统向前发展, 实现产业集群的升级。新的产业集群吸收原有产业集群竞争优势, 出现更高层次的技术创新, 新的集群竞争优势伴随着创新活动出现, 集群达到新的循环。

参考文献

[1]Porter, M.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6) :77~91

[2]Ticky G.Clusters:Less Dispensable and More Risky than Ever Clus-tersa nd Regional Specialisation[M].London:PionL imited, 1998:226~236

[3][6]潘慧明: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6 (2) :80-83

[4]魏江焦豪:基于企业家学习的中小企业动态能力作用机理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7 (10) :27~31

简述企业生命周期管理理论特征 篇10

关键词:“黑匣子”,仿生净化论,生命周期阶段论,生命周期归因论

一、引言

企业寿命问题是近些年以来国内企业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 关注的起因之一显然在于, 无论在企业经营者那里还是理论研究者那里,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这样一个现实:虽然就全球范围来看企业平均寿命均不算太长, 但经济转型背景下涌现出来的大批中国民营企业, 其平均寿命似乎更为短促!国外研究揭示, 在欧洲与日本, 大小公司的平均寿命只有12.5年。美国企业的平均寿命似乎更短。有调查揭示:1970年跻身美国《财富》杂志全球500强之列的跨国公司, 十年之后即到了1982年, 只剩下2/3左右, 其余1/3的企业要么销声匿迹了, 要么变小了。关于中国民营企业的调查揭示:1990年代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仅有3~5年, 60%以上的企业在创办后不到5年便归于破产。由此不难推断, 改革开放以来, 归于消亡的民营企业数目当相当大。

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起源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起源于经济学对企业“黑匣子”生命现象的探索。

对企业生死现象的观察, 首先可以追溯到卡尔.马克思那里。在《资本论》中, 马克思以古典政治经济学之劳动价值论为基础, 创造性地区分了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由此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 即商品价值是由生产该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个命题自然会引出生产者 (企业) 被淘汰出局的因果推论:如果一个生产者 (企业) 生产特定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长期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其产品的使用价值就难以得到社会承认, 价值就无法实现, 价值补偿链条随之中断, 无法进行再生产, 因而最终会被淘汰出局。这个推论可以视为对企业生死因素的基础性分析。

微观经济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Marsha l, l A., 1890) , 可谓系统观察与研究企业的第一位经济学家。在马歇尔看来, 一国企业群体构成一个巨大的系统, 犹如一片巨森林系统, 大大小小的企业则如森林中参差不齐的树木, 都有生存与成长的机会。与森林中的树木生态竞争系统一样, 在一个竞争环境中, 各个企业都有存在凋零与枯萎乃至死亡的风险。与森林中新生的树木面临原有树木浓荫的遮挡一样, 新生树木要长大, 就得不断在竞争中获得空间。然而随着其生长壮大, 也会逐渐失去生命力, 竞争力下降。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但与森林一样, 整个企业系统则正是在其内部企业间的竞争中得以不断更新, 并保持勃勃生机的。马歇尔对企业系统的深邃洞察及其巧妙比喻, 经后世企业研究者的提炼, 被冠以“企业森林原理”的称谓。

一般认为, 正是受到上述经济学大师系列洞察的启示, 尤其是受到科斯等人交易费用理论的启示, 经济学家们开始观察企业生命力现象, 由此直接导致了企业生命周期概念与理论的提出, 时在20世纪60年代。

三、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分支

第一个分支是企业生命周期仿生——进化论。企业仿生化研究把生物进化论作为经济分析的方法论基础, 从生物学的视角切入来研究企业的组织结构。现代生物学的相关理论揭示, 自然生命系统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分别为新陈代谢性、自我复制性与突变性。企业仿生论者也认为, 企业也具有一般自然生物的这三个生命特征。具体来说, 企业也会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 不断地从外界获得资源, 而其内部经营机制将人、财、物、技术、信息等资源结合起来, 经过各种循环过程, 最终消化吸收为企业内部要素。这一过程本身也是个新陈代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企业在消耗投入的同时, 产生产出。这个新陈代谢过程一旦停止, 企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其次, 企业也有自我复制机制。企业的生产与再生产本身就是个不断自我复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其技术水平、人员素质得以提高, 其规模得以扩展。扩展后的企业既带有原企业的烙印, 又形成新的再生与复制功能。再次, 企业也有突变性。经济政策的变化、技术跳跃的发生、原材料供应渠道的变化、技术创新的成功、员工思想的转变、竞争态势的变化、用户需求的改变等等, 都可能使企业的经营状况发生质变。

第二个分支是企业生命周期阶段论。这种理论把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视为一个具有若干阶段的连续过程。将考察的重点放在这种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特征与问题上。阶段论影响最大, 吸引了大批学者的注意力, 因此产生了许多彼此有别的阶段论。各种论者的主要区别, 表现在对企业成长阶段划分上。按照阶段划分的差异, 至少可以看到十几种阶段论。从最少的三阶段到最长的七阶段, 划分标准五花八门, 应有尽有。在众多的生命周期阶段论中, 两种阶段论在国外影响较大。一种是格雷纳 (Gre iner) 阶段论。格雷纳将企业作为一般组织去研究, 认为各个阶段包含了一段相当平静的稳定进化成长期, 而结束于不同形式的管理危机。这样的组织发展同时受到组织年龄、组织规模、稳定进化时期、剧烈改革时期与产业的成长率等内外因素的互动影响, 自然牵动企业领导者的领导管理模式, 而成长的每一阶段也支配了领导者的管理风格与企业转型的变化。这一阶段论后为邱吉尔 (Churchil, l 1983) 、奎因 (Qu inn, 1983) 等人所发展。

第三个分支是企业生命周期归因论。这一理论试图通过揭示决定企业生命周期的具体因素, 来找出改善和延长生命周期的“处方”, 带有很强的实用主义色彩。这一理论的早期研究者的分析, 主要以技术、产品生命周期为依据, 试图揭示企业特定技术与产品生命周期与企业本身生命周期之间的联系。研究揭示, 技术、产品从投入市场到最终退出市场全过程往往呈现出特有规律, 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包括孕育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四个阶段, 与此相对应的产业周期也有四类, 分别为幼稚产业、成长产业、成熟产业和衰退产业。产品生命周期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技术生命周期, 而企业自身的生命周期则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产品生命周期的延伸。然而如若一个企业在成长初期就被并购了, 其产品生命可以延续但企业生命归于终结。1990年代中期以来, 研究者提出了更为复杂的分析框架。所有框架中, 两种影响较大:一种以所谓“十二大生物法人系统”为分析框架。这个框架由美国学者高哈特和凯利提出, 将企业视为有染色体的生物法人, 并认为一个企业由十二大系统构成, 要延续企业生命, 就须协调这12大系统同步蜕变。另一种强调企业领导者对企业的关键性影响, 将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领导者素质联系在一起。

第四个分支是企业生命周期对策论。企业生命周期对策论以竞争对手为参照物, 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来剖析企业如何获得成长和发展的优势。国内外学者通过对企业衰败、夭折和长寿进行了案例研究, 提出了建设长寿企业的引人注目、富有新意的见解。彼得.圣吉 (1990年) 一书认为, 企业要获得持久的优势, 必须建立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学习型组织。国内学者乔龙宝 (2004) 认为:企业系统与外部经营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交换关系体现出企业外部活动的系统能力。企业整体系统能力的发展制约或推动着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演化过程, 而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具备的系统能力又各有不同, 使企业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规律。企业作为一个自成体系的生命系统, 应在其生命周期的每一阶段, 建立起相应的整体系统能力, 来保持整体的平衡, 并依据企业成长的需求发展其系统能力。这样才能使企业自身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的功能, 促使企业顺利地发展成长。

四、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一个系统性解析

经过30多年的发展,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已趋于成熟, 目前所形成的四个最具影响力的分支:仿生进化论、阶段论、归因论和对策论, 都可以视为整个生命周期理论系统的构成部分。客观地说, 企业本身就是个复杂的组织, 单靠一个分支理论, 显然难以解释其从产生到消亡或再生过程中的所有问题。

不仅如此, 各个分支理论虽然均有其合理的内核, 同时也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 在有些论题上本身难以取舍。具体来说, 仿生进化论从生物学的角度来探讨企业的生命周期, 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 但值得指出的是, 企业作为人工组织与自然界的生物在生命决定机制、进化机制上存在本质上的差异。要按照企业生命体新陈代谢规律, 通过实现创造价值的生命意义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阶段论在仿生论的基础上回答了在企业生命成长中呈现出怎样的阶段性的问题。企业作为一个具有生物特性和社会特性的开放的复杂系统, 其发展在各种因素交互影响下, 表现为一个从孕育、创立、成长到成熟、变异的动态演化的复杂过程, 这过程使企业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混沌。企业生命周期是否真正存在明显的阶段性, 根据哪些特性来划分企业生命周期的阶段, 企业生命周期是否具有可逆性, 对于这些问题, 研究者还远没有达成广泛的共识。归因论运用系统的观点, 把企业看成是一个系统, 其兴衰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 而是系统内外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归因论中波特理论关注外因、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归于内因、企业家的作用是一个综合因素。对策论综合上述仿生进化论、阶段论和归因论的研究成果, 依据企业生命体各阶段不同的特征、问题和影响因素, 权变地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战略, 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对策论中核心竞争力、学习型组织、生命型公司等对策已作为一种理论出现。

要准确地把握现实世界企业的生命周期, 提出针对具体企业的对策措施, 须将现有理论通盘考虑, 置于一个框架下予以理解。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从企业生命体的生存、发展角度来考察企业的成长, 把企业看作一个活的生命体, 动态地评价企业成长各阶段的特点及对策, 揭示了企业成长与老化的部分规律, 这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实施对症下药, 以改变生命周期的结构, 推迟老化阶段的到来。健康长寿的生命型企业并不是简单地逃离企业生命周期的循环, 而恰恰是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的规律, 采取相应对策, 避开各个阶段危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误区或陷阱;以变应变, 突破企业各个时期成长极限, 不断给企业注入新的营养、激发新的活力, 从而使企业生命在不断的循环中一次又一次地从即将衰退中走向新生, 实现企业生命的健康长寿和持续成长。

参考文献

[1]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 三联书店1997年版。

[2] .肯.巴斯金:《公司DNA:来自生物的启示》, 中信出版社2001年版。

[3] .伊查克.麦迪斯:《企业生命周期》,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4]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5]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 华夏出版社1980年版。

[6] .陈佳贵:关于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蜕变的探讨, 《中国工业经济》1995年第11期。

[7] .Quinn R.E, Organization Life Cycles and Shifting Criteria of Effectiveness:Some Preliminary Evidence.Management Science 29, 2010.

上一篇:衍生物成因下一篇:地层压力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