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特征

2024-07-22

人格特征(精选十篇)

人格特征 篇1

1. 对象:

取样西安某高校2002~2008级7届学生23867人。其中, 贫困学生9800人 (41.1%) , 非贫困生13928人 (58.4%) , 缺失项139人 (0.6%) 。年龄分布于16~26岁。

2.方法:采取“大学生人格问卷” (UPI) 做整群抽样。取其中35项人格指标作为探索的靶目标。评分为二值变量:1=有, 0=无。采用SPSS拟合二值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

结果与分析

1. 贫困生UPI人格特征Logistic回归预测

以UPI人格特征35项指标为二值预测变量 (1有/0无) , 以贫困生分组 (1是/0非) 为二值被预测变量, 做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 (1) 贫困生预测显著正性人格特征15项:独立性强、相信他人、有耐受力、对人诚信、有自信心、情绪稳定、有安全感、不易干扰、待人坦然、独处自在、不易动怒、自我统一、热情积极、思想集中和富于朝气等 (p<0.05) ; (2) 贫困生预测显著负性人格特征10项:自我否认、有自卑感、过于拘泥、易被误解、担忧未来、过分担忧、过于操心、羞涩感、性敏感和心情忧郁等 (p<0.05) 。 (3) 其余10项变量 (易发牢骚、回避社交、悲观忧郁、缺少容忍度、焦躁不安、轻生意念、兴趣丧失、厌恶交往、反复检查、缺乏决断) 因无显著差异 (p>0.05) 被剔出方程。

2. 贫困生UPI人格特征探索性因素分析

(1) 对15项正性人格特征做因素分析, 结果提取出5项正性因素即人格品质:进取性 (热情积极、充满朝气、自我统一、思想集中) ;稳定性 (不易动怒、情绪稳定、不易干扰) ;信任性 (待人诚实、相信他人) ;独立性 (独立性强、有耐受力、有自信心) ;安静性 (独处自在、待人坦然、有安全感) 。 (2) 对10项负性人格特征做因素分析, 结果提取出3项负性因素即人格弱点:忧虑性 (过于操心、焦虑担忧、担心未来、易被误解) ;自卑性 (心情忧郁、有自卑感、自我否认) ;敏感性 (羞涩感、拘泥感、性敏感) 。

讨论与建议

1.贫困生人格特征国内相关研究评述

国内“贫困生人格特征”研究始于2004年, 至今仅有11篇相关论文, 研究手段多采用16PF人格工具等, 如优秀硕士论文《贫困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复原力的关系》 (四川师范大学, 雷鸣2008) 认为, 16PF因素中的高乐群性、聪慧性、兴奋性、敢为性与低怀疑性是贫困生突出的人格特征。谢桂阳认为, 贫困生16PF具有高有恒性和低幻想性特征[1]。王挺与杜文东认为, 贫困生人格特征是:待人谦逊恭顺、消极自卑;处事坚强独立、有恒负责;积极个性特征为“独立和负责”, 消极个性特征为“自卑和悲观”[2]。这已涉及到贫困生人格的正性与负性探讨。但利用UPI评估贫困生人格特征的研究尚属空白, 本文在此方面做了初步探索和一点创新研究。

2. 贫困生人格品质及其成因探索

贫困生人格品质是进取性、稳定性、独立性、信任性和安静性。贫困生的这些品质与其成长环境和外界影响有关。从成长环境来看, 艰苦生活环境使之养成了对外界的忍耐性;为了改变贫困状态, 他们抓住机遇, 积极勤奋;因为大学学习和生活来之不易, 故他们对目前所拥有的资源更为珍惜和满足。从外界影响来看, 他们受到关注, 也常被人误解, 使之宁愿付出更多努力去争取机会和赢得尊重。他们并不自视甚高, 能更加客观的评价自己, 达到自我统一。

3. 贫困生人格弱点及其成因探索

贫困生人格弱点是忧虑性、自卑性和敏感性。其中主要弱点是自卑性。按照阿德勒分析, 自卑产生于缺陷, 但贫困生自卑主要产生于社会经济的缺陷或不足, 使之生活艰辛和保障困难, 故长期感到自卑和担忧。加上社会偏见影响如所谓的贫困生“心理贫困”, 使得他们常被误解甚至被歧视, 也强化了其自卑感。从成长环境看, 贫困生多来自农村, 城乡差距和贫富悬殊使其未来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这也是其自卑和忧虑的主要原因。当然, 有了上述进取性和独立性等诸多的人格品质, 自卑和忧虑也不再只受制于经济的贫困, 还可以自觉接受其优秀人格品质的调节和能动性控制。

4. 贫困生人格教育的建议和指导

首先, 积极关注贫困生的正性人格特征。作为贫困生的优秀素质, 其进取性、稳定性、信任性、独立性和安静性等人格品质应当受到教育者的积极关注, 使其受到正确的人格教育引导。其次, 教育贫困生全面认识自我人格。教育者要教育贫困生认知自我、分析人格、正性的和负性的特征、积极的和消极的作用, 以发现自我的人格品质, 克服自我的人格弱点, 特别是采用阿德勒式的“自卑补偿”和“追求卓越”来战胜“自卑”弱点, 使之人格发展走入“知其优势—增加自信—增加优势—减少弱势—优势凸显”的良性循环。

摘要:对9800名贫困生的“大学生人格问卷” (UPI) 数据做人格特征预测分析, 结果显示, 贫困生15项显著正性人格特性中提取出5种人格品质:进取性、稳定性、独立性、信任性和安静性;贫困生10项显著负性人格特征中提取出3种人格弱点:忧虑性、自卑性和敏感性。建议教育者发掘贫困生的优秀人格品质, 指导其克服人格弱点以完善其人格结构。

关键词:贫困生,正性人格特征,负性人格特征

参考文献

[1]谢桂阳, 程刚.高校贫困生的个性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J].心理科学, 2002, 25 (5) :632

人格的特征 篇2

人格;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人格特时间上具有稳定性,在空间上具有普遍性,具有同一特质的人,对不同的情境会作出类似的反应。。特质流派的特征(1)注重行为的长期稳定性,不注重特殊具体化(2)注重行为的差异性,不注重查明行为机制(3)容易把人们进行比较(4)

很少论及人格的变化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16根源特质表(PF)

表面特质:是从外部行为直接可以观察到的特质

根源特质:是制约表面特质的潜在基础,是构成人格的基本特质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是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认为人格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

⑴共同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

⑵个人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性1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2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 3次要特质:是个体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表现出来

艾森克人格特质理论(1)外倾性:表现为内、外倾向的差异上(2)神经质:表现在情绪稳定性上的差异(3)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负面人格特征上 本能;来自生物体内部的一种固有的驱力,可以从根源,目的,对象和动量四个方面加以解释

本我;是人格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力比多。性本能)

自我;是人格结构的管理和执行部分(自我要伺候外在世界,本我,和超我三个苛刻的主人)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最为道德的一部分,限制自我,指导自我已达到理想的自我。自我防卫机制 :

(1)压抑(2)拒绝(3)(4)理智化(5)升华(6)投射(7)合理化(8)反向生成(9)抵消(10)倒退

意识;人特有的心理反应形式,是个体对环境刺激及自身感受,记忆和思维的知觉以及对自身的行为和认知活动产生,维持和终止的监控

前意识:指潜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潜意识;是指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

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1、2、一般态度类型 机能类型--1)外倾思维型2)内倾思维型3)外倾情感型4)内倾情感型5)外倾感觉型6)内倾感觉型7)外倾直觉型8)内倾直觉型 阿德勒,把自卑与补偿看作是追求优越的动力根源

霍妮;认为文化因素决定人格,重视社会环境在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作用

神经症人格类型;依从性,反抗型,退避型

人本主义的核心内容;(1)个体现象学,尊重个人的主观感受和经验。(2)人的责任,人对自己最终要发生的是负责,人可以做出选择。(3)此时此地,做好现在做的事,人不应该成为过去经验的牺牲品。(4)人的成长,人有一种成长和发展的倾向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罗杰斯,创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广泛应用于诸多社会生活领域和心理治疗实践领域,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重要实践者。

自我的概念;个体对所作为整体的自己的意识和体验,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观念系统,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的,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行为主义,重视从学习的角度看待人格,他们使用强化,条件作用等概念来解释包括迷信行为在内的各种人格现象

斯金纳的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

强化,唉一种刺激情景中,人或动物的某种反应所带来的后果使得该反应出现频率的增加的过程。

罗特的内控与外控

班杜拉的学习理论观察学习过程--(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都工作再现过程--(4)动机过程

认知流派------凯利--人人都是科学家

谈教师的人格特征 篇3

【关键词】人格 ; 特征 ; 意识 ; 健康 ;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271-02

人格是一个独立的、稳定的个性特征。每个人的人格特征虽不相同,但作为一个正常的、优秀的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所谓健全人格,是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一般来说,健全人格要具有以下基本方面:第一,和谐的人际关系。人格健全者的心胸往往比较开阔,善解人意,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对不同的人际交往对象都能表现出合适的态度,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其观点、行为和情绪反应与周围人协调一致。在人际交往中具有吸引力。第二,宁静的心境。人格健全者有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需求合理,言行一致。能够自我控制、调节好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保持内心世界和谐一致。这是人格内在统一性的表现。第三,有效地发挥个人的潜力。人格健全者对未来的成就充满希望。这种成就动机和能力相结合,就引发出巨大的创造力。这种创造给生活带来欢乐,激发兴趣,维持动机,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会形成教师职业角色所需要的某些特有的人格特征,而具有良好人格特征的教师,会赢得学生的尊敬,会影响到教育活动,而且也会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具备以下主要的人格特征:

一、具有成熟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于自己的意识,是主体对于自己的身心状态、人—我关系的认知、感情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或者也可这样说,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和态度。自我意识一般有三部分组成,即自我意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意向(就是自我控制)。个体能否真实、客观地认识自我与对待自我,是衡量自我意识成熟与否的基本标准。一般来说,一名优秀教师的自我意识主要表现为:(一)在自我意识上,能在客观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分析,做出恰当的自我评价,形成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相统一的自我形象。(二)在自我体验上,能够通过积极地自我感受,形成适度的自爱、自尊、自信、自强等心理品质,有强烈的责任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对教育事业充满自豪感和荣誉感。(三)在自我控制方面,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监督,自觉抵制各种不利因素的刺激和影响,使自己的感情冲动和行为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能够进行自我批评,对照他人反省自己;善于自我组织,能够根据新的形势和条件调整自我,使自己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并不断提升自我。

二、具有强烈的责任心

一名教师强烈的责任心一般表现为:在各项工作中认真负责,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育和教学工作中来。瑞安斯的研究表明,有激励作用、生动活泼、富于想象并热衷于自己科学的教师,其教学工作较为成功,学生的行为更富于建设性。因为他们的工作动机不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教师强烈的责任心是与教师对教育工作意义的认识和自己肩负的责任分不开的,只有明确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与教师工作的神圣与崇高,才能有利于教师产生强烈的责任心。

三、富有创新精神

富有创新精神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的创造性是指教师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独创精神和能力。由于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是一种独立性较强的工作,工作的进行需要他们独自控制。又由于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正在成长发育过程中的年青一代,对他们的培养没有固定的模式,这更需要教师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工作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总是表现出创造性的教育行为,积极探索,永不满足。具体来说,教师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岀以下特征:(一)教育思想的开放性。(二)教学设计灵活多样,富有弹性。(三)教学信息传输的经济、迅捷性。(四)重视学生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训练。(五)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将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六)不失时机地运用教学反馈信息,机智地进行教学调控。

四、具有积极健康的情绪

一名教师积极健康的情绪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积极的情绪状态不仅是推动教师工作的重要动力,还是感染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情感因素。教师积极健康的情绪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这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二)对学生的热爱。关心了解学生,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三)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热爱。这种热爱可以使教师在工作中通过工作本身产生巨大的满足,有强烈的充实感和成就感。

五、具有良好的品格和性格

一名教师良好的品格和性格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公正无私。教师在工作中不以个人的好恶、私利来对待学生,而是要公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二)谦虚诚实。教师既要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又能虚心地向他人学习。(三)活泼开朗。活泼开朗是一个人精力充沛、心胸豁达、充满活力的表现。教师要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以积极饱满的情绪去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活泼开朗的性格去感染每一个学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四)独立善断。这是教师良好性格的意志特征。教师在复杂的工作中应做到不偏听偏信、不人云亦云,即使在紧急和困难的条件下也不惊慌失措,仍然能发挥自己较强的工作和独立善断的能力。(五)自律自制。教师要对自己的言行有高度的自律性,对自己的情绪冲动有较强的控制能力。自制能力也是教师良好品格和意志特征的表现。

参考文献

[1]生产实习教学法培训教材.陕西省技工培训教研室编

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研究综述 篇4

一留守儿童概念的界定

对留守儿童进行研究, 首要的问题是要对留守儿童这一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通过对留守儿童相关研究的梳理, 发现研究者对其概念的界定存在着一些差异。范方等认为留守儿童是指其父母长年外出而被留在家乡, 需要他人照顾的未成年孩子。周宗奎等认为留守儿童是指在农村地区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一年及其以上, 而被交由父母一方、祖父母或他人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孩子。高亚兵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者工作半年以上, 由父亲或母亲一方、祖辈、亲戚朋友、同辈监护的未成年人。综上所述, 对留守儿童界定的差异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父母双亲外出的数量, 是父母双方都外出还是其中一方外出; (2) 父母外出过程中儿童的年龄; (3) 父母外出的时间长短, 即父母连续外出多长时间的儿童才可算作留守儿童。大多数研究认为留守儿童应为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外出打工的儿童。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界定, 儿童的年龄应在18岁以下。同时, 有研究表明留守时间为半年的儿童, 与留守三个月的儿童相比, 在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性方面表现得更加消极。

因此, 综合以往的研究, 将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 被留在家乡半年及以上, 并由父母一方、亲戚朋友照顾或者自己独立生活的18周岁以下的儿童。

二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

1. 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 这种行为模式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特征与外部行为方式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组织和层次结构的模式, 是个体适应环境过程中其特质、认知、动机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 它的形成与发展受个体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而且人格发展也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正因如此, 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颇受重视, 概括地讲, 一是对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二是对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相关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这些因素包括家庭因素, 如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 学校因素, 如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

2. 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

众所周知, 完整的家庭结构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儿童的人格发展和社会化过程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 与普通儿童相比, 由于长期与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分离, 缺乏与父母的良好沟通, 导致与父母之间情感上的缺失, 因而他们的社会性发展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其人格特征也会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许多相关的研究表明, 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会表现为:内向、孤独、冷漠, 情绪不稳定、压抑, 容易产生自卑感, 并且会产生不良行为的倾向。因此, 他们对家庭的需要比一般儿童强烈得多, 他们更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 更重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理解。但是, 随着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的增多, 他们逐渐能更好地面对现实。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 他们需要独立面对很多事情, 其独立思考、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有研究表明, 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增强了他们的独立性, 他们处理事情的速度和节奏比一般儿童更快。因此, 对于留守儿童的发展, 不能仅仅从其发展的消极方面看待, 更应该积极地发现留守儿童的优势, 找到更多与他们发展相关的保护性因素, 并利用这些因素减少留守儿童所受到的消极影响, 进而促进他们的积极发展和成长。

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和心理适应性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内外环境的种种变化对他们人格和心理适应性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为了给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必须了解影响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的因素, 以便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去帮助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 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指导。

三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的影响因素

1. 家庭因素

儿童的人格特征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 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 家庭在儿童最初性格形成和身心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 造成其亲情的缺失、亲子关系的失调、父母榜样作用的缺失和父母监控机制的弱化, 最终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习、心理健康及人格等方面出现一些负性特点。同时相关的研究表明, 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会对其人格的不同特征产生显著的影响。由此可见, 亲子关系对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和行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2. 学校因素

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 留守儿童可能出现各种问题, 那么, 学校里老师和同伴对留守儿童人格的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但是, 一些老师对留守儿童存有偏见, 并没有给予他们应有的关怀和支持。这些学校带来的不利影响都可能会导致留守儿童心理行为状况和人格的消极发展。相关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对其孤独感、抑郁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师生关系与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由此可见, 学校各方面的因素对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对促进留守儿童人格发展提出的建议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 由于父母外出导致的亲子教育缺失, 会对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儿童生活在家庭、社区和学校共同构成的系统中, 它们之间互相作用, 互相影响。要解决留守儿童因亲子教育缺失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应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入手。

在家庭方面, 首先, 外出务工时, 父母双方中的一方应尽量留在家中, 给予孩子生活和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其次, 外出的父母要与孩子进行经常性的沟通和交流, 尽量顾及孩子生活、学习及心理方面的需要。在学校方面, 教师要消除对留守儿童的偏见, 增加与他们在学习及情感上的交流, 多组织一些课外活动, 或者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活动课, 从而帮助留守儿童在老师和同学那里找到归属感, 感受同伴友谊的积极力量, 进而对其心理及人格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社会方面, 首先, 要呼吁和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增加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实际帮助, 同时, 可发动组织各种志愿者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留守儿童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从而对他们身心各方面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只有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积极关注和帮助下, 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和人格的发展才会更好地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 2005 (4)

[2]高亚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 2010 (3) :44~46

[3]郝振、崔丽娟.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 2007 (5)

[4]贾文华.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与心理适应性关系[J].心理科学, 2012 (1) :142~147

[5]张建育、贺小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 2008 (8)

[6]常青、夏绪仁.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研究[J].心理科学, 2008 (6)

[7]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 2006 (3) :60~65

[8]王晓丽、胡心怡、申继亮.农村留守儿童友谊质量与孤独感、抑郁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1 (2) :252~254

论荆轲人格特征及时代意义 篇5

12金融3班4号 赵文文

摘 要:荆轲刺秦王一举引出了一个深刻的思想话题。有人认为从今天的某种历史观点来看,荆轲刺秦王未成功,才得以秦统一六国,而荆轲刺秦王是对抗统一潮流、开历史倒车。但我认为荆轲为保国刺秦王体现的一种抗击强权的人性道义,体现了其志向远大、足智多谋、英勇无畏。假设荆轲成功刺杀了秦王,也不一定是历史倒退,也许国家会造就另一种相对稳固的模式。虽方式可质,但总精神、行为值得肯定。

关键词:人格特征;时代意义;评价荆轲

一、荆轲人格界定

荆轲刺秦王,塑造了一个志向远大、足智多谋、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首先是志向远大,荆轲“好读书击剑”,文武兼修,是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在卫国受到秦国威胁时,荆轲“以术说卫元君”,可见他爱国,以天下为己任。到了燕国后,“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可见他真才实学,胸有大志,始终胸怀天下。“贤豪长者相结”,说明荆轲一直为实现理想而努力。“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勾画出荆轲个性深沉、志向远大的特点。

其次是足智多谋,当秦舞阳在秦王的宏大排场面前“色变振恐”,引得 “群臣怪之”。眼看就要露馅了,荆轲回头笑看了秦舞阳一眼,向前对秦王谢罪说:“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荆轲在如此紧急的关头能镇定自若,并巧妙地消除了秦王的疑心,充分显示了他的智慧。

还有他的英勇无畏精神,荆轲在燕国受到秦王威胁时挺身而出,这是一个英勇的豪侠。这是在六国濒临覆亡时的拼死抗争,“刺秦王亦亡,不刺秦王亦亡”,荆轲知其不可而为之,不怕牺牲不畏强权。荆轲前去行刺秦王,在告别之时,荆轲放声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充分显示荆轲的英勇无畏。在这位英雄身上,体现了一种反抗强暴的无畏精神。在后文中描写荆轲刺秦王的惊险过程,写荆轲向秦王进献地图,当秦王打开地图,匕首露出来的时候,荆轲顺势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抓起匕首,刺向秦王。荆轲的匕首还没有接触到秦王身体的时候,秦王在惊惶中抽身而起,一下子把衣袖挣断了。于是荆轲追秦王,秦王绕着柱子拼命奔逃。同时群臣“以手共搏之”,让秦王有机会拔出剑来反击荆轲。荆轲的左腿被砍断了,倒在地上,还举起匕首投向秦王,但没有击中。秦王再用剑刺荆轲,荆轲身上受了八处创伤。荆轲知道事情办不成功了,就“倚柱而笑”,视死如归。秦王左右的人上前杀死了荆轲。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刺杀场面,充分体现了荆轲的英勇无畏。

为了能接近戒备森严的秦王,他运筹帷幄对秦王的喜好了如指掌,他能言善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樊於期仰天太息扼腕流涕。以首相赠他对秦王的人际脉络知根知底重金贿赂蒙嘉疏通觐见环节,如此步步为营环环相扣滴水不漏岂是一【1】个谋字可以概括。荆轲的甘愿冒死入虎狼之强秦,刺杀秦王,其中报答太子丹知遇之恩的因素是无可否认的,直到临死他还念念不忘:“必得约契以报太子。”可见他是知恩之士。

二、时代意义

在当时正处战国末期。当时,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山穷水

【2】尽,即将被吞并。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秦代表的是强权封建势力,而荆轲则是反对强权的勇士。在当代,同样存在强权霸权的现象,我们需要将民主意识深入人心,像荆轲一样不畏强权,应该有更多的荆轲来制止强权。

当代也有许多人否定他的做法,说秦统一天下才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荆轲刺秦王的行动实际上就起了阻碍历史前进的作用。但是我认为,荆轲的行动能否看作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应从多角度作具体客观的分析。

首先,荆轲他是当事人,他并没有预见性当然不知道历史,对荆轲的行为只有在可选择时才能评价的。其次,当时荆轲的邦国正面临被吞并的威胁,只要是具有名族情感的志士都会义无反顾地为保卫国家而战,在当时荆轲的价值观下前去刺杀秦王是在情理之中。再是,历史存在可能性,时势造英雄,即便当时刺杀成功,秦不能统一,也不一定是历史的倒退,说不定会有另一种相对稳固的模式出现,国家还是会发展变革下去。并且若荆轲一人就能阻碍历史的发展,那么他也太“强大”了。再从历史发展、从社会进步的角度看,秦国统治者毕竟是封建地主阶级,他们统一天下的主要形式是兼并战争,充满了掠夺性和破坏性,因而,给被兼并国家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破坏社会稳定发展。还有即使秦未统一六国,历史还是在发展,我国的历史会有不一样的历程,最终还是走向稳固的,只是过程不同而已。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若在先人中没有像荆轲这样敢于反抗敢于牺牲的豪侠,那么渐渐的我们的中华传统化中也就不再有保卫祖国的强烈的名族意识了,都只会是顺从强权的懦弱之人,那么在当今也不会有立足之地。

三、对荆轲优缺点的评价

荆轲刺秦方式上存在缺陷,但总精神值得肯定。荆轲本有识人之明,认为秦武阳不是实施计划的适当人选,而因为太子丹对他稍微失去了点耐心他就十分过意不去,甚至改变了他原先预定的计划,最终放弃了自己正确的选择,这也便是

【3】荆轲的谋略上的缺点。由此看来,荆轲如果采取正确的决断,坚持正确的选择,那么也许结果会有所不同。不仅是谋略上存在缺陷,方式上也存在缺陷,此举太过鲁莽,没有考虑到敌众我寡,以及没有细想刺杀方案,在这点上来说是草率的。而且荆轲没有考虑到前去行刺秦王,如果没有成功,秦王必怒,会加速秦灭燕国,爱国之心无奈却成了国家灭亡的催化剂。同时,以暴制暴不见得是一种保卫国家的好方式。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将荆轲否认,在他身上,我们还是可以看见许多非常崇高的精神。首先,他十分忠诚,忠于国家。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但是他却能在一个国家陷入危难之际,以壮士的身份挺身而出,丝毫不为自己的性命着想,为了国家他可谓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4】,荆轲如此忠诚,称得上是“士为知己者死”。第二便是他的侠肝义胆,他虽然谋略不行,但是十分有胆识:荆轲也许早已知道自己的下场 “心知去不归,徒有世后名”可是他依然义无反顾,为了自己的国家慷慨赴死,这样的侠肝义胆是可歌可泣的。

总之,勇士荆轲有一种像革命先烈一样的要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虽然他的做法是以暴制暴,并不可取。可是他的精神应该为我们所学习,我们应

【5】该思想成熟地在纵观全局做一个下像荆轲一样能为祖国付出一切的爱国者。

参考文献:

【1】 颜家明:“荆轲——一个被误读的英雄”,《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版,第3期

【2】 唐凌:“我们的荆轲,以何种面容出现?”,艺术评论 2011,第10期 【3】 何伟:“我看荆轲刺秦王”《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2,第3期 【4】 李宝建:“荆轲刺秦何不以高渐离为副?”国学 2011,第9期

美国优秀教师的人格特征及其启示 篇6

【关键词】美国优秀教师;人格特征;启示

Th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merican excellent teachers and the enlightenment

(Tong Cheng College, Tong Cheng:231413, China)

Abstract: Excellent teacher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With good personality charm America's excellent teacher won more respect in the teaching. Understanding the American public schools excellent teacher's personality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cultivate more and more excellent teachers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American excellent teachers;Personality traits;enlightenment

一、美国优秀教师的基本概况

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培养优秀的教师是关键。各种研究也一再表明,没有优秀的教师,就很难有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就很难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美国联邦教育部秘书长理查德·雷利在1999年演讲中指出,“美国必须使每个教室拥有最优秀的教师,以迎接世界教育面临的挑战。”[1]早在1987年,全美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NBPTS)就制定了详细的评选优秀教师的标准,明确了优秀教师应该知道的和必须要做的,为教师行为规范的确立提供了明确的评价指标,并实施国家高级教师资格证书制度(National Board Certification),获得全美专业标准委员会颁发的国家高级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教师被称为优秀的教师NBCTS(National Board Certification Teachers)。

全美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NBPTS)实施自愿认证计划,申请者必须具备学士学位,并且至少有三年的教学经验并持有所在州所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它以五项核心原则(Five Core Propositions)作为认证的基础:了解学生及其学生的能力;熟悉所教的学科,并懂得如何傳授给学生;具备组织和监控学生学习的能力;善于反思教学实践并及时的总结经验;同时教师也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到2001年3月,NBPTS已制定出27门学科的教师资格标准,共有53个州16034人通过他们组织的考试并获得高级教师资格证书,计划到2006年,将使认证过的教师数目达到10.5万名,目前认证的领域已涉及到基础教育的所有学科,认证的人数也进一步增加,很多人都把是否获得认证当作是否优秀的标志【2】。大量的研究数据显示,由优秀的教师所教授的学生的学业成绩可以得到极大的提高。研究人员通过对北卡罗来纳州三至五年级的学生在1996-1997、1997-1998、1998-1999连续三年的考试分数的研究表明:受教于NBCTS的学生在学年末的数学和阅读成绩比其他的教师要高出7%。【3】目前,美国教育部仍将投入大量的资金跟踪研究这一结论。

二、美国优秀教师的人格特征

美国优秀教师的评选标准是在美国教育质量低下,并力图改变教育质量状况,提高综合国力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意味着美国优秀教师的评价标准旨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也改变国家的师资水平,从优秀教师的评选标准以及后来的跟踪调查可以看出,优秀教师的评价标准不仅为美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后备军,同时也有力的促进了美国教育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在追求认证以及评选的过程中,优秀教师也体现出高尚的人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从事教育工作的使命感

优秀的教师既要精通所教的学科,同时还要不断的了解学生,研究教材、教法以便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师在参加认证的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也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而且经由全美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NBPTS)认证的优秀教师虽然可以全国通用,但不是终身优秀的标志,在有效期满之前必须要更新,否则就会失去效用。全美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NBPTS)规定:优秀教师资格证书的有效期为10年,但是在有效期满之前的第8年,申请者就需要申请参加有关评估的申请,以便及时的更新证书。这种政策的实行不仅促使教师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思考,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避免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二) 稳定而持久的工作动力

优秀教师资格的认证之所以引起了越来越多教师的关注,原因就在于申请该认证的教师不仅愿意获得优秀的荣誉称号,同时他们也愿意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专业的发展过程中,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一般来讲,要想获得全美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所颁发的优秀教师资格证书,申请者至少需要准备三年的时间,认证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提升水平的过程。在整个认证程序中,申请者需要参加一下环节:评估中心测试;录音资料以及评分等。评估中心的测试包括五项核心原则的基本内容,它以书面的形式检查申请者是否具备了提交申请的条件,是否符合认证的基本要求;所提交的录音资料包括课堂中的教学环节,学生的学业成绩,所布置的作业是否反映了课堂内容的要求,以及同行对本节课的评价等。对这些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不仅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耐心,同时也需要教师和同事合作,更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学生,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 对工作的事业心与上进心

全美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NBPTS)制定的优秀教师评选标准的主要使命在于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并为优秀教师提供严格的、高质量的标准以明确教师应该做的和有能力做的,从而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为了获得优秀教师资格的认证,参与申请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事业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以便顺利的通过认证。在美国,根据联邦教育部《全国教育中心统计》(NCES) 1999年1月的报告,全美仅有20%的教师“能够胜任”现代化教室的工作。在《教师质量:公立学校教师准备和资格》的报告中,全国教育中心统计调查的4049名教师中仅仅有20%能够确信无疑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及运用英语交流和进行特殊教育。[4]因此,美国急需提高师资水平,提升教师的教学胜任力。优秀教师资格认证也是在此背景下,提高师资水平的一项举措。绝大多数获得优秀教师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帮助学校和学区为提高教育质量发挥自己的力量,愿意帮助同事通过优秀教师资格的认证,愿意为学校的发展做出努力。

(四) 获取成就的动机与欲望

为了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优秀教师资格的认证,全美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NBPTS)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从物质和精神上对教师进行奖励。全美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NBPTS)和联邦政府以及教师做在的州和学区合作,在完善现有激励标准的同时,也把教师的工作表现与教师的工资相联系,以此来改善和提高优秀教师的工资水平和待遇,以达到激励优秀教师的目的。在认证的过程中,申请者需要收集有关教学的证明材料,通过对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不仅解决了教师教学中所出现的困惑,同时也使教师深入体会到创造性的快乐,为申请者成为优秀的教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NBPTS以绩效为本的教师评价方法,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校方可以清楚地了解教师的期望和要求,激励和促进教师的满意行为,帮助教师认识自我,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提高工作业绩。【5】2001年4月,NBPTS的调查结果显示,经过NBPTS认证的教师在公立学校里不管是指导和训练其他教师,还是参与提高学生业绩为目的的培训计划方面,都呈现出重要的领导角色。绝大数获得全美专业教学标准认证的教师表示愿意帮助学校和学区为提高教师质量做更多的工作,94%的人认为领导角色可以提高他们的事业心和成就感, 85%的人认为领导行为增强了他们继续从教的信心。[6]

(五) 对教学具有高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能力

全美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NBPTS)要求参与申请认证的教师必须具备管理课堂以及监控学生的能力,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的转变教学观念,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以便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优秀教师的认证的过程中,教学反思和教学完善能力贯穿于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在评估中心所进行的测试就需要不断的反思教师所具有的学科知识是否反映了五项核心原则的要求,是否熟悉所教的学科;在准备录音资料时,教师也需要思考所准备的教学材料是否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所布置的作业是否有助于学生水平的提高,所选择的学生是否能有效的反映学生的整体水平;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意识到不同背景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接受能力,如何采用有效的方法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教师改善教学方法,也有助于不断的总结经验,同时也有助于教师不断的解决问题,从而不断的调整教学策略,完善教学方法。

三、对我国的启示

(一)增强教师的使命感

教师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因素,学校教育离不开大量的教师的参与。唐代的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7]前苏联的加里宁认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有学者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文明的培育者,是人类灵魂的设计者。总之,教师通过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把他们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同时教师还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拥有强烈的使命感。只有立足于本职工作,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才能把教师的使命落实在行动上。当前,我国正在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并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作为担当重要使命的人民教师只有坚持无私奉献、奋发进取的精神,才能更好的立足于本职工作,才能坚持自己的工作岗位,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工作。只有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提高学生的成绩以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进步,才能不断的钻研教材,不断的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的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以便更好的提高现有的水平。

(二)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教师质量是提升教学水平的关键,尤其是进入21世紀以来,各国都把教师教育的重心由提高教师数量转移到提高教师的素质上来。因此,加强教师的整体素质建设,发挥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对我国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优质的教学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能够为学生有效的学习提供合适的帮助,也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高质量的教学不仅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兴趣,同时也提高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有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和专业水平的增长,更易于引起教师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从而为终身从事教育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自全美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实施优秀教师资格认证以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有效的激发,截止到2009年,全美参与认证的教师已达到10万人,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的增加,同时美国也允许其他国家的教师积极的申请认证,这一计划的实施不仅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也有效的提高了教师现有的水平,为美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

(三)提高教师的待遇水平

待遇和职业是密切相关的,期望价值理论认为:人所从事的职业和教师预期的收益是成正比的。因此,为了促进教育的发展,有必要提高教师的待遇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教师从事教育的信心。早在1983年,英国教科部就发表了《教学质量》白皮书,提出教师的评价与教师的工资、提升之间的关系,这份报告认为教师评价与晋级、加薪、解聘是联系在一起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8】全美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NBPTS)在制定严格的评选标准的同时,也积极的与政府合作,把教师的工作表现与教师的待遇紧密的结合起来,以达到激励优秀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而且,政府也和其他社会团体合作制定许多优惠的措施来激励更多的教师通过优秀教师资格认证,并和教师工会合作共同商讨如何制定更加完善的标准以便更好的为优秀的教师服务。很多州也参照全美专业教学的教师评价标准:一方面承认国家优秀认证的标准,鼓励本地区的教师参与优秀教师资格认证;另一方面,也结合本地的实际,制定合理的优秀教师评价,对获得国家优秀教师资格认证的教师实施补偿的激励制度措施,有效的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如福罗里达州不仅为通过的优秀教师提高10%的工资,还授予指导新聘教师的优秀教师以10%的额外奖金作为激励。[9]

(四)鼓励教师不断反思

反思是教师借助自身的行为研究不断钻研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并把教和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现有的水平,使自己不断成长与发展的过程。目前,已有50个州对全美专业教学标准证书持认可态度,打破了教师是非专业人员的传统。在全美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NBPTS)的努力下,教师的专业性、技能性、艺术性在不断的提高和发展,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认证的过程中,申请者需要收集有关教学的证明材料:包括学生的成绩,课堂教学,有关学生成绩提高的证明;反思教学实践,他们必须要深入课堂的内部,洞察教学事件的成因,系统地分析学生的成绩,对教学实践中发生的事件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反思。【10】这种发展性的评价理念有利于教师专业技能和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师专业生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经过NBPTS认证的大多数教师都认为该证书对他们自身的教学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能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领域方面,经过NBPTS认证的教师的教学成绩有明显的提高,并显示出卓越的领导才能。经过全美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认证的教师善于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提高自身的各种教学能力,并根据实际状况的改变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注:本文系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优秀教师成长个案及其成长机制》研究的成果之一,课题编号为JG10068.

参考文献:

[1][4]谌启标《美国教师质量问题及其政策取向》[J]. 外国教育研究,2002, (3):52-54.

[2]http://www.nbpts.org。

[3]何逢春 《美国最卓越教师评析》[J].世界教育信息,2005(7):26-28.

[5]王斌华. 教师评价:绩效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p101.

[6]Measuring What Matters: The Effects of National Board Certification on Advancing 21st Century Teaching and Teaching and Learning[EB/OL].http://www.teacherleaders.org,2006.

[7]韩愈·师说集部集成·四部丛刊集部·初编集部·唐文粹·卷第四十七·[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

[8]张祥明 《一种新的教师评价观:发展性教师评价》[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1,(1):22-26.

[9]NBCTS/NBCTS by State[EB/OL]. http://www.nbpts.org/where,2003,(8).

教师人格发展的时代特征研究 篇7

关键词:教师人格,传统教师,现代教师

不同的社会和时代, 对教师人格发展的要求以及教师人格特征的表现都不一样。传统教师与现代教师的人格特征存在差异, 具有不同的健康水平。在此所说的传统教师是指主要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的教师, 现代教师是指主要受现代教育思想影响的教师, 这是分别与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对应的两个概念, 而不是以时期来划分的。

一、传统教师人格特点

我国教师一直以来都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平稳发展, 历代教师也一直在传道授业解惑, 发展延续人类文明。教师在漫长的教育实践过程中,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形成了一些普遍认同的传统人格特征。

(一) 责任心强

由于教育环境的封闭与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影响,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非常单纯的, 他们不把分数和升学作为教育的唯一要求和目标, 而教师每天的心思则都在学生和学校上。比如要上好课, 帮助生活有困难的学生, 有的教师会根据自己的特长开展一些积极有益的活动, 还要保证孩子的安全等等。而且教师也是非常了解自己的学生的, 知道每个学生的特点并会因材施教, 做到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负责。另外, 教师的责任心还体现在言传身教上, 教师对自己的言行有严格的要求, 他们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

有人对教师的责任心做了这样的总结:责任心就是上好每节课——对得起自己的水平;办好每件事——对得起自己的能力;站好最后一班岗——对得起自己的形象;做好每一个表率——对得起自己的人品。

(二) 热爱学生

教师的责任和对学生的爱是分不开的。每一位爱学生的教师都是在用“心”爱, 他们在课堂上是学生的良师, 循循善诱;在课下是学生的益友, 推心置腹;在生活上是学生的亲人, 关怀备至。同时, 他们的爱也是无私和伟大的:不管学生的家境贫富, 不管学生的天资智愚。而且, 他们的爱也无处不在:当学生表现出色时, 他们会用甜美的笑容表示赞扬;当学生犯错误时, 他们也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让学生感到温暖、看到希望;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温暖的关怀和真诚的帮助让学生感到力量。

(三) 乐于奉献

“无私奉献”是传统教师人格的重要特征之一。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社会对教师的期望, 久而久之, 人们包括教师都认为这是作为教师必然应该具有的品德。身为教师就意味着要奉献, 尤其在一些偏远地区, 许许多多默默无闻的教师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对教育的信念, 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淡泊名利, 想的只是孩子。这样的事件经常会见于报端:有的教师为救学生导致残疾甚至牺牲;有的教师因心力交瘁而猝死;有的教师为替学生交学费而影响了自己的生活质量等等。其实, 在我们身边, 虽然不是每位教师都像报道的那样, 但还是有很多教师坚守着最后的精神家园。有些教师甘于奉献、乐于奉献, 提升着自己生命的价值, 他们从事了教育事业, 就坚守着自己的职业道德操守, 为自己职业的特殊性做自己所能做的一切, 这是他们生活的意义所在。他们之所以无怨无悔, 是因为在他们心目中充满教育的信念力量。

(四) 淡泊名利

传统的教育环境下, 教育教学的环境封闭而单纯, 他们“静心”、“潜心”专注于教育, 不浮躁、不追名逐利、不计较个人得失, 一心为了孩子、为了自己从事的伟大事业。很多教师甘于清贫, 坚守着自己的教育信念。现实中有很多教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 默默地奉献着, 不求回报。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辛勤的园丁”、“精神雕塑家”等, 这些闪光词句的美誉也在鞭策和鼓励着教师努力进取, 甘愿吃苦, 乐于奉献, 从而形成了淡薄名利的教师精神。

二、现代教师人格特征

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师不能回避的, 它适应了我国教育改革需要和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 推进教师专业化成为理论界和实践领域的共识。着眼于现代社会, 从专业化的视角审视教师的人格, 检讨传统的教师人格存在的问题, 探讨新的时代、新型教师应该具备的人格要求是教师专业化的应有之意。当然, 这并不是对传统教师人格的否定, 而是在继承和保留良好传统教师人格特征基础上的新要求。现代教师具有以下人格特征。

(一) 民主观念

魏书生老师曾说过:“民主就像一座架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民主程度越高, 这座连通心灵的桥就越坚固, 越宽阔。”我们处在一个民主的时代, 教育也要讲民主,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民主的观念。现代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力、与学生平等对话, 与学生能互相理解和相互接纳;他们能放下教师的架子、不把自己当权威, 向学生学习、理解学生, 并一视同仁地与所有学生交往, 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师生共同参与, 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实现需要、智能、个性等方面的互补, 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 创新精神

批判与创新是现代教师人格的重要特征之一。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新要求, 要求他们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而作为培养人才的教师, 也必须具有批判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的批判与创新体现在多个方面, 包含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和教师专业发展过程。

1. 教育教学批判与创新

现代社会赋予了教师多种角色与多重身份, 教师扮演着组织者、指导者、咨询者、合作者、交往者、学生的朋友等不同的角色, 不论是哪种角色与身份, 教师都是直接参与者, 是教育活动的主导力量。现代教师批判和创新能力较强, 他们不喜欢墨守陈规、教条僵化的方式, 也很少唯命令是从、唯教材是从、唯习惯的方式方法是从;他们在教学过程中, 经常审视和反思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学方法等, 也会根据具体的情境以及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比如, 在教学方法方面, 他们认识到教学方法不是唯一的和固定的, 能够根据现实的条件和实际的教学情境采用灵活的方法来启发、引导、鼓励学生思考, 也会鼓励和接受学生的新思想。

2. 教师专业发展批判与创新

在新时代背景下, 从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视角审视教师已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行为, 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观念更新、行为改善, 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人格境界。在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 不少教师在反思、批判与创新中不断地实现着自我的成长。

(三) 合作意识

当代教育思潮对于教育的理解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 还要兼顾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那么教师的合作也不仅局限于工作过程中与领导、同事、学生的合作, 还包括与家长、社会的联系。而合作是以平等、公平、信任、支持等为前提或者合作本身就意味着平等、公平、信任、支持。这是现代教师必须具有的人格特征。

大部分教师具有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他们自觉削减教师权威, 把学生看作与自己等同的个体, 对话合作、沟通协商, 以学生为本, 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学生;他们与学生在课内外交流、沟通, 在学习中共同探究、共同体验, 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自己的成长。

(四) 自主意识

由于教育职业的特殊性, 教育教学过程不可重复和替代, 这需要教师要有一定的自主意识。现代教师不会绝对唯规则是从, 他们的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创新需要, 可以按照自己选择的方式来呈现教学材料, 灵活地创造、改进或超越所教的课程。他们的自主意识具体体现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学活动前, 他们积极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方法、做好教学前的准备工作;教学活动中, 对教学过程与方法作出积极的判断和调控;在教学过程之后, 对教学结果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对存在的不足进行补救。

(五) 开放意识

现代教育已然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它与家庭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而现代教师也加强了与社会的联系, 他们走向了社会, 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 丰富知识和经验, 了解社会的发展要求及对学生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 他们很重视与家庭、社会的联系, 有效进行教学;同时, 他们能根据社会的需要充分利用外界的有利条件, 开阔学生的视野, 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及创新思维, 使之具有良好的个性特点, 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传统与现代教师人格的辩证结合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理念不同, 对教师的要求不同, 对教师人格的评价也不一样。传统教育认为良好的教师人格应该是:无私奉献、清心寡欲、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乐于育人等等。而现代教师, 良好的人格既要有传统教师的优秀品质, 又要做到热爱科学、民主宽容、自信坚定、勇于创新等等。在传统教育的理念下, 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成为了教师人格特征发展的方向, 加之教师职业地位的神圣, 所以整个社会包括教师而言, 能像社会所期望的那样做一名教师是非常自豪、光荣和伟大的, 每一位教师也都是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要求和规范自己, 因此, 对教师人格标准的描述几乎成了教师的代名词。现代教育是在对传统教育继承发展与扬弃的基础上, 融入了时代的新要求, 而教师则要在审视传统与现代教育的同时在两者之间进行取舍进而去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现代教育需要教师应该具备的诸多新品质, 这是每一位教师成长与不断成熟的过程, 但也是一个较难的适应与转换的过程。现实中, 教师少了传统教师的“无私奉献、清心寡欲”, 要求为自己的付出“填名增利”, 与此同时, 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也成了有些教师追求高收入的附属品。但是不管现代教育如何的现代, “育人”的根本永远不会改变, 只是理念和具体的方法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教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为现代社会和未来培养人才, 就要有科学的精神、宽容的态度、创新的品质、合作的意识等等。为了满足教育的需要, 教师都在朝这些方面努力, 有的教师表现得非常出色, 在工作中游刃有余, 但有的教师不免感到有太多的困惑和压力, 在工作中捉襟见肘, 有的教师表现出了诸多的不适应, 敷衍了事、消极倦怠, 依然我行我素而不顾教育教学形势的发展与变化。因此, 相比传统教师人格状况而言, 现代教师人格问题更加突出。

无论从已有的一些研究结果还是现实的情况来看, 不论是青年教师、中年教师还是老教师, 在人格方面都表现出了各自的特征, 而且也都有健康的和不良的方面。但是在不同的教育理念和背景下, 他们人格状况的实际情况却很不相同。用传统教师人格特征来考察, 老教师在这方面的表现要优于青年教师。因为老教师生活经历的特定时代和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的熏陶和影响更多更深, 因此形成了较多具有传统特点的人格特质, 而且这些特质会在工作中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用现代教师人格来考察, 青年教师在这方面的表现要优于老教师。一方面, 因为青年教师具有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 他们能更积极主动地迎接来自教育的挑战、发展自我, 从而形成现代教育要求的多种人格品质, 尽管在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和缺陷, 但发展方向却是符合教育要求的;另一方面, 青年教师接受的教育和影响基本都是现代教育, 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更容易表现其特点, 而老年教师相对保守, 接受传统教育却要适应现代教育, 则要经过人的心理的选择、认可、接受的复杂过程。然而, 真正健康的教师人格是传统教师人格特征中的精华与现代教师人格特征中的新质的融合。

参考文献

[1]王丽英.教师人格特征及教育价值[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8) .

关于创新人格特征的理论阐述 篇8

20世纪50年代以来, 人们就一直不断地在研究一些典型的创造者的人格特征。创造者有不同的类型, 不同类型的创造者具有不同的人格特质。科学家与发明家不同, 哲学家与艺术家不同, 社会科学家与自然科学家不同。综合起来, 主要有两种研究思路。其一, 是对科学界和艺术界等已做出突出成就, 或者被公认为有创造性的人进行研究;其二, 是专家和公众 (老百姓等非专业人士) 认为的高创造性者应该具有的品质。

Bar r on (1958) 以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为对象进行了研究。他发现这些科学家共同的人格特质是:不拒绝混乱或不对称, 独立判断, 容易接受新事物。Roco (1993) 研究了30位在生物医学领域做出突出创造的被试, 并对他们的人格剖面图进行了评估, 发现对创造力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包括智力、求知欲、创造性想象、灵活性、观察能力、职业热情和坚持性。多数研究支持, 高创造性的科学家通常都比普通人表现得更加开放、灵活、有动力、有雄心, 虽然他们常常缺乏社交, 但当他们真正和人接触时, 总是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傲慢自大、自信, 而且不友善。

Roy (1996) 用卡特尔1 6人格因素量表对51名艺术家和51名非艺术家做了调查。结果表明, 和非艺术家相比, 艺术家表现得更加内向、独立, 而且头脑敏感 (t ender-minded) 。Richardson (1995) 以21 8名巴贝多的 (Bar badi an) 艺术和科学领域的学生 (平均年龄18岁) 为对象, 考察了领域定向和创造性人格的关系。结果发现, 艺术领域和科学领域的被试创造性表现比较相似, 然而也存在一些差异。和科学领域学生相比, 艺术领域学生表现得更加独立, 更喜欢变化;科学领域学生则表现得更加独断专行。总的来说, 艺术家大多是:好想象, 容易接受新思想, 内部动机强烈, 神经质, 感情不稳定, 缺乏社交。

以上是两种最有代表性的高创造性群体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 (Robert J·St ernberg) 列出了高创造力个体可能具有的七种人格特征:能容忍模棱状态;具有克服障碍的意志;具有自我超越的愿望;受内在动机驱动;具有适度的冒险精神;希望得到认可;具有为获得认可而工作的愿望。

我国学者蔡华俭、桑标等 (2001) 对创造性的公众观进行了调查研究, 结果发现:公众认为高创造性者的特征主要涉及认知和人格两个方面;公众对高创造性者的特征的认识与专家的认识存在广泛的一致性, 但在广度、深度和具体项目的重要性上存在不少差异。

差异性研究证明, 高创造性个体确实表现出某些特定的人格特征, 但是, 个性之间有共性, 各类创造人格中亦必有共通之处。了解这些“共通点”, 对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是特别必要的, 因为在发展的早期, 孩子们的创造性人格并不是以专业化的形式出现的, 而这时又恰恰是需要教师、家长发现和格外珍惜的时候。有鉴于此, 心理学家在研究各类创造人格的同时, 也研究一般性的在各类创造者身上所共有的人格特质。

朱永新等在总结了中外学者在创新人格特征方面的研究后, 认为:“创新人格特征就是创新者所具备的人格特征。”

由于人格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 而创新更是涉及多种心理活动的艰巨复杂的劳动。所以对于这个问题, 不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者们都尚未给出一个明确答案。但是, 理论研究中的不定论并不影响教育者在实际的创新人格教育实践中进行大胆地摸索。

综合国内外学术界的一些观点, 拥有创新人格的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 对问题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他们拥有浓厚的求知兴趣, 不仅能够很快注意到某一情境中存在的问题, 并设法寻求新的解决途径, 而且能够在貌似平淡无奇的事物中觉察到一些奇特的、不同寻常的事情, 并展开思考。

(2) 观念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 他们能够在同样时间内形成较多的观点或想法。

(3) 思维具有灵活性。他们具有强烈的创新激情, 可以轻易摆脱惯性, 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式, 根据不同的信息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 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4) 认识具有新颖性。他们思想活跃, 能够经常提出不同寻常且又可以被人们所接受、认可的观点。

但将来对创造性人格的研究, 还需要扩展已有研究内容或问题。比如, 创造性人格特征是领域定向的结果, 还是这些人选择该领域是因为他们具有这些人格特质?创造力和智力是一开始就发展不同步还是到某一年龄以后才开始分离?还有一些非常重要的问题是考察影响儿童早期创造性人格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可以包括发展的、认知的和家庭的、社会的等各种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叶清.大学生创新人格特征及其培养.教育学术月刊.2010.11

[2]徐恩芹、刘美凤等.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特征.人才开发.2005.9

[3]转引自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1999. (1)

成人正畸患者人格特征的研究 篇9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取2009年1月—2009年6月在天津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复诊的成人正畸患者160名,男50名,女110名;平均年龄:男(23.5±2.6)岁,女(22.7±2.5)岁。纳入标准:年龄20~29岁,已经接受正畸治疗,无严重身心疾病,自愿配合调查填写问卷。

1.2 方法

1.2.1 问卷设计:

本研究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Revised short Scale for Chinese)评价患者的人格特征。该量表由钱铭怡等于2000年修订而成,包括4个因子,各12个项目:精神质(P), 反映倔强和讲求实际的倾向;内外向(E),反映受试者倾向于外向好交际或内向好独处;神经质(N),反映正常行为表现出的情绪是否倾向于稳定;社会掩饰性(L),反映受试者的掩饰或社会性朴实的倾向。L作为测谎因子,不做统计分析,其余3个因子各代表一种人格倾向。

1.2.2 对照组设计:

钱铭怡等在修订EPQ-RSC时,按全国人口比例构成建立了全国常模[2],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人格的当代特点。本研究以全国常模中20~29岁年龄组为对照组。

1.2.3 测试方式:

采取自评方式,纸质问卷笔答测验。

1.2.4 记分方法:

正向记分:“是”得1分,“否”得0分;反向记分:“是”得0分,“否”得1分。分别计算每个个体4个因子的得分,以T值表示,T=50+10×(受试者得分-该因子平均分)/标准差。L因子T值高于60说明量表的可信度差,视为无效问卷予以剔除。

1.2.5 量表解释:

艾森克人格三种倾向每一种倾向按T值又分别分为3种类型,T值在43.3~56.7之间为中间型,T值>56.7或<43.3则为倾向性类型和典型类型人格属性。

1.2.6 质量控制:

采用统一调查表,对发放人格量表及参与依从性评价的3名正畸医生进行专门的培训讲解。数据录入时抽取5%采用双录入进行核对。

1.2.7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对象与对照组的艾森克人格三种倾向,采用成组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成人正畸患者的年龄构成

对人格问卷中L因子T>60的研究对象予以剔除。共剔除无效问卷33份,剩余有效问卷127份,男39名,女88名。

2.2 成人正畸患者的艾森克人格分类构成

成人正畸患者的艾森克人格三种倾向均以中间型患者最多,占40%~55%。男性成人正畸患者和女性成人正畸患者在艾森克人格三种倾向的构成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

2.3 男性正畸患者与女性正畸患者人格特征比较

在艾森克人格三种倾向上,男性正畸患者与女性正畸患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2.4 男性正畸患者与对照组人格特征比较

在艾森克人格神经质倾向上,男性正畸患者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正畸患者的神经质倾向低于常模,表明男性正畸患者神经质倾向偏低,情绪稳定,通常是平静的。在艾森克人格精神质倾向和内外倾向上,男性正畸患者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5 女性正畸患者与对照组人格特征比较

在艾森克人格内外倾向上,女性正畸患者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女性正畸患者的内外倾向高于常模,表示女性正畸患者偏外向。在艾森克人格精神质倾向和神经质倾向上,女性正畸患者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3讨论

国外有学者研究发现正畸患者的人格特征不同于普通人群,他们发现正畸患者的神经质倾向高于普通人群,情绪常常不稳定,容易紧张、焦虑。Mckiernan等[3]研究发现,在寻求正畸治疗的成人患者中,神经质特质的比例高于普通人群。Sergl等[4]研究发现一部分成人正畸患者性格偏执、性格内向,对疾病的严重性过于担心,常表现出焦虑不安。国内学者李丽华等[5]用人格5因素调查表研究成人正畸患者人格特征时发现:成人正畸患者神经质倾向高,自我评价低,顾虑多。

本研究发现,成人正畸患者的人格特征不同于普通人群,男性成人正畸患者的神经质倾向偏低,情绪稳定;女性成人正畸患者的内外倾向偏高,偏外向。本研究和这些研究结果不同,原因可能有:(1)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正畸患者对错畸形的认识不同,对正畸治疗的需求不同;(2)研究人格特征所使用的心理量表不同;(3)随着经济的发展,公众对成人正畸患者的认知和理解程度逐渐提高。

成人正畸患者是正畸患者中的特殊人群,其治疗更为复杂,对他们工作生活造成的影响日趋明显,心理负担也有所加重。因此,正畸医生应在治疗前对患者进行人格评估,在治疗中针对不同人格特征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和诊疗方式,以调动患者的积极性,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梁渊,梅桥生,田怀谷,等.如何正确认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概念及其指导作用(J).医学与社会,2004,17(5):1-3.

[2]钱铭怡,武国城,朱荣春,等.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的修订(J).心理学报,2000,32(3):317-323.

[3]Mckiernan EX,Mckiernan F,Jones ML.Psychological profilesand motives of adults seeking orthodontic treatment(J).Int JAdult Orthodon Orthognath Surg,1992,7(3):187-198.

[4]Sergl HG,Zentner A.Study of psychosocial aspects of adult or-thodontic treatment(J).Int J Adult Orthodon OrthognathSurg,1997,12(1):17-22.

创造性人格特征及形成机制 篇10

一、创造性人格的内涵

创造性人格是一种人格类型, 关于人格, 学者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定义:卡特尔认为人格是可以用来预测个人在某一情况所做行为反应的特质。吉尔福特认为人格是个人特质的独特形态。但是, 对于创造性人格, 一直缺乏一个统一的界定。

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创造性人格是与创造活动相关的一种特质。即创造性人格指有助于产生创造性思维并且能完成创造性任务的个性特征组合。这种个性特征不具有普遍性, 只是群体中的部分人才具有的特质。之所以说组合是因为不同的职业需要的知识技能、心理素质不同, 具有相同创造力的个体具有的创造性人格特质不同, 所以表现出来的特征集也不同。但是完成创造性活动仍有一些共有的基本人格特质, 我们要讨论的正是这些基本的、服务于创造性活动的特质。

二、创造性人格的基本特征

对创造者的特征描述, 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不同类型的创造者具有不同的人格特质。科学家与发明家不同, 哲学家与艺术家不同, 社会科学家与自然科学家不同, 用一种模式概括各类创造人格中亦必有共通之处。了解这些共通点, 心理学家在研究各类创造人格的同时, 也研究一般性的在各类创造者身上所共有的人格特质。

巴伦从1950年起, 以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为对象, 边续进行了20年的研究。他发现这些科学家共同的人格特质是:高度的自我力量和情绪的稳定性;独立自主的强烈需要;控制冲动的高水平;超常的智力;喜欢抽象的思维;在人际关系中喜爱独处;爱好次序和精确;对矛盾和障碍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等。

三、创造性人格形成机制

1、生理机制的遗传

身体的生理因素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而身体的机能是源于生理遗传, 可见个体人格的形成离不开遗传生物基础。即身体器官的结构和机能及身体的外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格的形成。巴甫洛夫学派认为, 人格特征与个体的大脑细胞群配置特点以及细胞层结构的特点有关, 这些特点既影响个体的高级神经活动特点, 也影响个体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的特点。卡特尔指出体质性潜在特质就是由生理状态或遗传因素决定的特质, 例如情绪性、速度、冲动性、支配性、敏感性和自信心等特征都属于体质性潜在特质, 它通常不受特定情境因素的影响。与生理变化有关的两个人格特质如动机和情绪, 受到遗传因素影响较大。然而兴趣、态度、价值观念等较为复杂的与生理因素无明显相关的人格特质, 其形成和发展则更多的受环境的影响。与创造性相关的人格因素如乐群性、聪慧性、兴奋性、敏感性等属于性格范畴, 都是先天具有的特性, 所以受遗传的影响更大。显然, 在研究创造性人格的形成中不能排除遗传因素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2、心理品质的培养

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创造性人格的基础。笔者认为有五种与创造性人格相关的重要心理品质:

(1) 意志。意志具有目的性和调节性, 在创造性活动中, 面临巨大的障碍和困难需要克服时, 意志的表现就会尤为明显。

(2) 自信。自信是一种对自我的正确和积极的评价, 是一种对自己的肯定和支持的态度。进行一项创造性活动能否成功是一个未知数, 所以有自信心是成功所必须的。

(3) 情绪。情绪的好与坏影响创造者是否能专心地从事创造性活动, 可见内部环境的平静即情绪的稳定性的重要性。

3、社会环境的影响 (1) 家庭因素

家庭是个体出生后接触最早的社会环境。家庭结构类型、家庭的气氛、父母的教育程度、教养方式等各种因素都会对个体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尼克尔斯 (Nichols) 对母亲抚养态度的调查, 发现母亲专断性抚养态度, 与儿童的独创性和创造力呈负相关。韦伯斯格等人的研究表明, 父子关系与儿童的创造能力高低有较高的正相关, 父亲对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影响比母亲的影响大得多。家庭因素影响着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在研究创造性人格的特征时必须考虑家庭这一社会环境。

(2) 学校因素

上一篇:契约控制下一篇:早期审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