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团体心理辅导

2024-07-13

中职生团体心理辅导(精选十篇)

中职生团体心理辅导 篇1

1 对象

通过心理测验和面谈, 对68名自愿报名参加团体心理辅导的中职生进行筛选, 将具有不同程度人际交往困惑的17名中职生确定为辅导对象。这些中职生是我校2009级护理专业学生, 年龄在16~18岁之间, 均为女生。

2 方法

2.1 研究工具

2.1.1 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该量表主要用于辅导对象的筛查及辅导效果的评估。量表包括28个问题, 分为交谈困扰、交际与交友困扰、待人接物困扰、与异性交往困扰4个分量表, 评分采用“是/否”方式, 总得分范围从0分 (最低困扰) 到28分 (最高困扰) , 4个分量表得分从0分 (最低困扰) 到6分 (最高困扰) 。2.1.2自制团体心理辅导效果问卷调查表该调查表主要用于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的评估。包括4个问题, 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回答, 分别测量中职生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满意度、对辅导方法的评价、参加辅导的收获、辅导后人际交往困惑的解决程度。

2.2 团体心理辅导方法

2.2.1 辅导时间共辅导8次, 每周1次, 每次辅导90分钟。

2.2.2 辅导场地

为便于心理游戏和心理拓展训练的开展, 辅导宜在空教室进行, 只需椅子即可, 面积以不低于70 m2为佳。2.2.3辅导目标及内容第一单元:有缘来相聚。对报名参加人际交往困惑团体心理辅导的中职生进行筛选, 确定辅导对象, 让中职生表达辅导期望, 并签订团体心理咨询契约。第二单元:敞开心扉交朋友。引导中职生敞开心扉, 促使中职生相互认识、相互接纳, 消除陌生感, 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 掌握与陌生人交往的技巧。第三单元:天生我材必有用。促进中职生加深自我认识, 发现自身的优点与长处, 正确看待自身存在的不足, 增强自信心。第四单元:你我手牵手。促进中职生在人际交往中做到信守承诺、信任他人、真诚待人, 让中职生领悟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重要性。第五单元:好交际源于好沟通。通过学习和训练, 使中职生掌握有效沟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第六单元:好人缘来自好性格。促使中职生明确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 让中职生具备受人欢迎的人格特质, 增加其人际交往魅力。第七单元:疑惑共解决。促使中职生充分反映自己在人际交往中面临的问题或困惑, 引导其他中职生出谋划策, 共同解决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第八单元:我们永远是朋友。引导中职生敞开心扉交流参加团体心理辅导的收获及今后人际交往计划, 让中职生分享经验, 提升自我, 体会团体的温暖和成功交往的快乐。

3 结果

3.1 中职生人际交往困惑总体情况 (见表1)

注:辅导前与辅导后比较, P<0.05

由表1可见, 辅导后中职生人际交往困惑总体情况较辅导前有所改善。

3.2 中职生人际交往困惑各项目情况 (见表2)

3.3 中职生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满意度 (见表3)

3.4 中职生参加团体心理辅导的收获 (见表4)

3.5 中职生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后人际交往困惑的解决程度 (见表5)

3.6 中职生对团体心理辅导方法的评价 (见表6)

4 讨论与建议

4.1 温馨和谐的团体氛围是达成团体心理辅导目标的催化剂

温馨和谐的团体氛围不仅有利于中职生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 消除心理隔阂, 从而进行深层次的自我探索, 还有利于培养中职生之间的信任感, 使中职生从对团体的信任到信任周围其他人, 从对团体的归属感扩大到对自己所在集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因此, 团体心理辅导教师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应设法营造温馨和谐的团体氛围, 从而有效达成团体心理辅导目标。

4.2 体验式教育是增强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的关键

助人自助是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因此, 实施团体心理辅导时应以体验式教育为主、说教式教育为辅, 以心理游戏、心理戏剧、心理拓展训练为载体, 让中职生在活动中体验, 在体验中反思, 在反思中领悟, 在领悟中提升, 在提升中成长。

4.3“积极关注”是激发个体心理潜能的重要手段

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是激发中职生的心理潜能, 帮助中职生改变过去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和不良的应对方式, 以便适应发展变化的环境。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具有成长动机, 即具有自我成长的动力。”而这种动力的激发与他人的积极关注密切相关。因此, 教师应树立“团体中每位中职生在他人的积极关注下, 通过自身的努力都会比现在更好”的辅导理念, 积极关注每位中职生, 激发其心理潜能, 使中职生在期望中成长。

4.4 团体心理辅导是解决中职生人际交往困惑的有效方法

团体心理辅导中, 一名心理辅导教师可以同时对几名甚至几十名中职生开展心理辅导, 且中职生可以互相感染, 互相影响, 互相学习。因此, 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且省时省力, 是解决中职生人际交往困惑的有效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对人际交往困惑中职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 从而解决中职生人际交往困惑, 增强中职生人际交往能力,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方法 通过心理拓展训练、心理游戏、心理戏剧、交流讨论等方式对中职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结果 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后, 中职生在交谈、交际与交友、待人接物和与异性交往方面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解决中职生人际交往困惑。在团体心理辅导中, 中职生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和拓展训练, 有助于良好交往品质的形成。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人际交往困惑,中职生

参考文献

中职生心理 篇2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各校的初三毕业学生。也意味着他们都具有初中的心理行为特征,除此之外他们还面临着社会的挑战和考验。因为大部分的职校生都是内宿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大大地增加,他们没有了升学的压力但取而代之的是要比同龄人更早地步入社会。因此职校生的心理问题会比普通初中生要较为复杂,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他们的心理特征及行为表现:

1、由品德问题引起的不良行为。由于职校生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在初中学习成绩差,思想品德相对落后,在初中得不到同学和学校的认可才选择职业技术学校。因此职校生的逃学、偷窃、施暴、恐吓、抽烟等不良行为相对普通中学要多。

2、心理性问题多为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厌学情绪,以及出现焦虑、恐惧等。它们的产生与一定的压力紧密相联,而这些压力来自学业、社交、就业、与异性间交往的压力等。由于初中底子薄,职校的专业课程大多数是高深难懂,他们的自信和自尊明显不足,若此时不及时调整自我,这种心理反应会慢慢地扩展到人际关系、与异性交往等诸多方面。

3、情绪问题严重。处于十六七岁的职校生内有明显的情绪两级性,容易出现兴奋、激动或极端愤怒、悲欢,这些极端的行为一遇刺激立刻就会爆发。在我校就曾经出现过许多这样的例子:一位女学生因为一男同学不再与之交往而在大雨中狂叫痛哭。这些不良的情绪会使他们不能正确分析和认识自己的实际情况,既怨天忧人又对自己妄自菲薄,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表现得如弱者一般。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中职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学习上的原因。学习是学生来校的第一任务和主要活动,学生的身心发展主要是通过学习来实现的。因为职校生原本基础偏差,进入职校后学习内容变化,学习科目增加,学习速度加快,学业竞争及就业压力大,对学习和生活所面临的问题他们没有充分的准备,一旦遇到挫折就觉得受不了,产生厌学厌世心理,有些学生还会出走、打架斗殴、轻生等。

2、家庭方面的原因。试问有多少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进重点高中,上大学?而进入职校是家长在对学生失望后的选择,或因家庭经济问题而希望孩子早日学成出来工作以减轻负担。因此中职生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影响和刺激下,心理压力增大,常有身心交瘁的感觉。他们不愿和别

人交流真实感受,也不善于合理宣泄不良情绪,极易产生抑郁、悲观等消极情绪。如果不及时调节和引导,他们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和情绪,给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工作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3、自身内在因素。职校生是中考的失败者,缺乏自信,喜欢通过与同龄伙伴相比较不肯定自己,同时重视周围人地自己的评价,一旦评价失之偏颇,就再也看不见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产生自卑心理。而有一部分学生可能因对自己有过高的估计和期望而产生自负心理。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或家庭经济较富裕的学生则会产生优越感,容易产生攀比心、虚荣心、嫉妒心。

针对以上分析的情况,如何解决中职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各中职学校的首要议题,特别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山区,中职学校作为一个提供劳动就业的窗口,为社会输送相对年轻的技术型的人才,能否解决好学生的心理问题决定了今后学生能否适应快速的社会和生活的变化。当今社会要求的是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技术人才,因此我们对学生在校的各种心理问题要做出及时的反应。首先,教师要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歧视他们,要有信心和热情来关心爱护学生。我们一些教师做学生工作把学生叫到办公室,其实这是一个非常严重错误。我们可以很随和地和学生在寝室、教室、操场、校园小径上进行教育开导,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不受到伤害。

其次,老师要用心聆听学生的心里话,因此学校还可以召开一些班级民主生活会、座谈会,使学生有机会发表意见,释放情绪,淡化学生心中的不快,老师再针对相关的问题及时进行教育。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种集体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生活的乐趣,从而点燃他们对生活的希望。

再次,老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加强对学生的自信培养,养成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失败。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学生的职校生活中,老师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学生的忍耐意志,教会学生自我宽慰,自我悦纳,心怀坦荡,潇洒地面对人生,为三年后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中职生团体心理辅导 篇3

关键词:中职生 心理健康教育 团体辅导

由于当下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开始扩大招生。高职院校如此,中职院校亦是如此。中职院校扩大招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招生标准,使得学生的整体水平有所下降,无论是受教育水平还是心理素质水平。尤其是进入中职院校的学生多处于青少年时期,心理尚不成熟,难以应对情况的转变。这就会对中职生的心理造成影响,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因此,有必要对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发展进行研究。

中职生刚刚结束九年义务教育,就要接受职业教育,这是一种转变。多数学生还未成年就得面临就业的巨大压力,这种落差很容易使中职生的心理出现阴影。因此,在中职院校中的一大问题就是中职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也因此中职院校设立了一些心理健康咨询室以及相应的心理课程或是安排一些心理辅导员进行指导。其中最典型的指导方法就是团体辅导,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中职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中职院校声誉影响

在中学生中,多数学生对中职院校嗤之以鼻,认为中职院校比正规的教育院校低一等,而中职生则是一些智商低下的人。另外,社会对中职院校也有着错误的认识,认为中职院校是培养工人的,在将来社会地位也是十分低下的。总之,中职院校在同龄人以及社会中的声誉都是不好的。这就会为中职生带来困扰,容易使中职生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中职生的心理健康。

2.就业压力

进入中职院校,学生将不再接受以往的知识教育,而是技能教育。此时他们多数未成年,却因为进入中职院校,不得不面临就业的压力。这时的他们已经认清了现实,知晓了社会生存的压力,而心理尚未健全也使得他们顿生无力感,巨大的就业压力阻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团体辅导介绍

团体辅导是教师或者辅导者等组成的团体对学生进行辅助,以帮助学生完成自我了解、自我发展以及自我超越等过程。它是一种健康的辅助方式,借助团体的力量引导学生开放自我,促使个体在团体的协作中认识自我,帮助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学习态度、习惯等。

团体辅导注重交际,也就是正常的人际交流。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促使学生尽快融入团体交流,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团体交流中,教师起到关键作用,设计一些交流性的环节或是热点话题,营造和谐、幽默、轻松的氛围。在这一种团体交流中,学生就会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勇敢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互动中学会调节心理。

团体辅导另外一特点是团体性。团体辅导成立的基础是必须有全体参加,不管大小活动都必须面向全体师生,一视同仁。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需要注意的是团体协作,利用团体的参与影响一些学生,来实现这些学生的心理开放,学生积极参与团体活动,有利于心理健教育的进行。

三、团体辅导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1.建设优良团体,规范团体行为

团体辅导以人际交流为主。为了更好地加强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建设,有必要建设优良的团体,规范团体行为。良好的团体有利于进行团体活动,加大师生间的互动,规范团体行为,有利于营造和谐、健康的交流环境。这都是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前提。

一个优良的团体可以凭借团体动力实现团体良好、积极的交流,更能够促使更多的学生敞开心扉,发表自己的见解,加强中职生心理建设。例如在进行团体活动时,可以将团体的成员划分为几个实力均衡的小组,让小组之间展开竞争,以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此过程有利于加强学生间的自由交流,产生团体动力。

规范团体行为是建立团体良好形象的前提。在此,所谓的规范团体行为不仅是指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还包括一些“矜持”行为。不文明、不道德这是大家所熟知的,现在就讲解一下“矜持”行为。所谓的矜持行为就是指团员放不开自己,始终不参与团体的任何活动或是话题。这种行为不利于团员的自身发展,对其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

2.团体内容具有针对性,有益于中职生心理健康

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必须明确,所选取的内容要具有针对性,针对中职生的话题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帮助。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选取有关内容十分关键,其内容不仅能够反映出教学的质量,还能够培养中职生的心理素质。

在内容的选取上,要有针对性,不仅是指对象是中职生,还意味着内容必须要分阶段进行。所选内容要结合学生当下的实际情况。不同的阶段其重点不同,自然选取的内容也会不同。刚进入中职院校的中职生,其心理必定是紧张的、害怕的,对于外界也十分敏感。这时,建议所选内容以适应环境、生活成长以及团体交流为主,有利于刚入校的中职生放下心理上的负担,融入团体。

同时,也为了团体的作用更加明显,建议团体进行公告,让团员根据自己的形象设置自己的个性化名片,大胆介绍自己,对于一些较为腼腆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鼓励。这将有利于团体氛围的融洽,更重要的是团体成员的心理健康。当然,在进行团体辅导时,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辅导,以避免事倍功半的现象出现。

3.团体辅导分阶段进行

在进行团体辅导时,要注重阶段的划分,不是指学生的成长阶段,而是指团体的运行阶段。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以达成辅导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目的。

准备阶段。准备阶段是团体刚成立初期,教师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以后的团体辅导做铺垫。在这一阶段,教师是主导,引领学生进入团体,借助团体的力量打造一个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

发展阶段。通过准备阶段的预热,这时的团体具备了良好的团员基础以及互动能力,也就意味着进入团体的发展阶段。在发展阶段,教师应该作为一名旁听者,让学生自己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讲述自己心理上的压力,然后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解,最后确定应对方案,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结束阶段。进入结束阶段,最后的收获就是有效解决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全体成员获得感情认知、精神愉悦。教师也应该从团体辅导中获得经验,知晓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阶段应该以学生为本,努力做好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具体的应用中,还需要心理工作者进一步努力,尽最大可能发挥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清.团体辅导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9).

[2]赵雅丽.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剧的作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朱丽芳.团体辅导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7).

中职生团体心理辅导 篇4

自我控制是指在没有外界监督和限制的情况下, 个体按照社会的标准和要求, 对自己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等进行约束和管理的能力。对于中职生而言, 自由支配时间大大增加, 从而面对的诱惑也随之增多, 学习、生活和成长更多地靠自己管理。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 自暴自弃, 因此容易出现一些不良行为。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 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 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 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本研究根据中职生的自控力特点及其需要提升的维度, 开发一套自我控制课程, 并尝试采用实验方法对团体辅导提高自控力的结果进行量化研究, 以此获取团体辅导有效性的数据支持。

二、研究方法

1.被试。按照自愿参加的原则, 从东莞市某职业学校的二年级学生中选取60人。60名被试随机分成实验组和控制组各30人, 年龄为16~17岁。

2.研究材料。 (1) 《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 上海师范大学王红姣主编。 (2) 团体辅导成员自评量表, 用来调查团辅成员的主观满意度及其收获。 (3) 团体辅导方案。

3.研究设计及其过程。对实验组的学生实施团体辅导, 辅导时间约半个学期, 从2015年3月至2015年6月, 每周一次, 每次时间约60分钟, 共16次。控制组只参加常规的学习任务。实验后测在团体辅导活动结束一周后进行, 通过比较实验组和控制组自控力及其各维度的改变量来检验团辅效果。

团体辅导课程一共为八次单元活动, 第一单元为团体建立与团体成员探索阶段, 接纳团体成员、制定团体规范, 为以后的活动做铺垫;第二单元为调节和控制情绪, 特别是愤怒情绪的管理;第三单元为拒绝诱惑;第四单元为应对挫折;第五单元为行为习惯的养成;第六单元为学会延迟满足;第七单元为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第八单元为课程回顾以及结束团体。

三、研究结果

1.实验组和控制组前测的对比研究。

首先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前测比较, 表1显示实验组的得分虽然比控制组多3分, 但从平均数差异性检验来看, 结果并不显著 (p>0.05) 。也就是说在实施团体辅导之前, 实验组和控制组在自我控制总分及其三个维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两组被试基本上是同质的。

2.实验组前测和后测的对比研究。

从表2可知, 实验组后测总分发生了极其显著的变化 (p<0.001) , 其中情绪自控和行为自控发生了极其显著的变化 (p<0.001) , 两者都有明显的提高, 但思维的自我控制则没有明显的差异 (p>0.05) 。

3.控制组前测和后测的对比研究。

从表3可知, 控制组的学生在总体得分和情绪行为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有提高, 但不显著 (p>0.05) 。这说明中职生自我控制能力在自然状态下也在提高, 但改变量不明显。

4.实验组和控制组后测的对比研究。

从表4可知, 实验组自控力总分以及情绪行为两个维度都发生了极其显著的变化 (p<0.001) , 思维自控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 (p<0.01) 。这表明:实验组和控制组自我控制能力在实验前均无差异, 但实验后两者差异显著, 由此可见干预带来的自控力提高显著大于自然成长下的提高, 团体辅导干预的主效应更明显。

5.过程评估。本研究除了量的评估, 还采用过程评估, 两者结合起来评估团体辅导的效果。每次团辅之后让团体成员分享感受与收获, 了解团体辅导的成效, 团辅过程中研究者和观察员对团体成员的表现进行观察并记录。

6.干预效果讨论。本次干预研究的结果说明:在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后, 实验组被试的自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特别是情绪自控和行为自控两方面都有了极其显著的提高, 这说明团体心理辅导有效地提高了中职生的自控力, 这与团体辅导具有针对性、操作过程严谨细致密切相关。

首先, 在研究实施过程中一直遵循团体辅导活动的原则, 提高成员的积极性和开放度, 培养合作意识, 增强信任感, 营造融洽温馨的团体气氛, 为团辅实施做了很好的铺垫;其次, 团体辅导紧紧围绕自我控制的情绪、行为及思维三个方面展开, 采取了自我暗示、 角色扮演、榜样学习、游戏等多种形式和途径, 同时辅之个别辅导;最后, 从团体成员对团体辅导活动的评价上看, 本次团体辅导活动得到了团体成员的认可, 让他们在团体活动中得到了成长。

四、结论

团体心理辅导有效地提高了中职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其中情绪自控和行为自控的提高效果最明显。 自我控制是心理能动性的重要表现, 它是多维度的心理活动系统, 因此提高中职生的自控力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 需要不懈地研究和努力。

摘要:本研究选择东莞市一所职业学校二年级学生作为被试, 采用封闭式的团体辅导方案, 对中职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进行系统干预, 切实从认知、情绪和行为上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研究表明: (1) 团体辅导有效提高了中职生自我控制能力的总体情况; (2) 团体辅导对于情绪自控和行为自控的提高效果最明显。

关键词:自我控制能力,团体辅导,中职生

参考文献

[1]王红姣.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及其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03:38.

[2]李培红.提高初一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实验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8, (12) .

中职生的心理特点 篇5

马东霞(山东曹县技工学校,山东曹县,274400)

摘要:职校时期是职校生从心理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是他们的个性人格趋于定型的时期,也是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的最佳时期、关键时期。心理教育在职业学校素质教育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核心和中介。

关键词:情感;个性 ;自我意识;人际心理;择业心理

中职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学习上的差生、品德上的差生和行为上的差生成为现阶段中职学校学生构成的主要成份。职校生中的大多数是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这也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多发易发而且日益复杂,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

(一)中职生的情感心理问题

一般认为,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是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职校生的内心世界是五彩缤纷、各具特色的,而情绪情感最能体现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复杂多变。

1、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较弱。处于青年初期的职校生具有明显的情绪两极性,比少年期更为突出,容易出现高强度的兴奋、激动,或是极端的愤怒、悲观。他们的情绪变化很快,常常是稍遇刺激,即刻爆发,出现偏激情绪和极端的行为方式,冲动性强,理智性差。

2、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不少情感冷漠的职校生对他人怀有戒心或敌意,对人对事的态度冷淡,漠不关心,有时近乎“冷酷无情”,对集体活动冷眼旁观,置身于外,给人一种“看破红尘”的感觉。国外心理者指出:在社会中,不少青年在心理上处于“三无”状态,即无动于衷,谓之无情;缺乏活力,谓之无力;漠不关心,谓之无心。这在职校生中表现更为突出。

3、感情容易遭受挫折,挫折容忍力弱。面对当今的文凭歧视和社会偏见,以及劳动力市场上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职校生群体普遍感到巨大的压力和深受伤害,对生活逆境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清楚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

(二)中职生的个性心理

个性是个体经常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职校生中“落水者”的心态,“失败者”的心态,“多余人”的心态比较普遍,使得他们难以拥有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和振奋向上的个性面貌。

1、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不少职校生在进入职业学校时就觉得自己是被淘汰的或者被遗弃的人,认为自己是将来没有出息、事业上难有作为、几乎没有什么希望的人,因而往往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思想上不求进步,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自由散漫。

2、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现在的职较生由于受到来自长辈的过分关爱,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难以顺利适应职业学校的集体生活。由于缺乏集体生活的磨练,职校生社会生活经验比较少,社会认知方式不够合理,往往对社会现象缺乏理智的判断,分不清哪些是对的或错的,哪些事情对自己人生来讲是最重要的,而哪些又是次要的。

(三)中职生的自我心理问题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的心理、身体、行为及自己与别人、自己与社会关系的意识。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职校生缺乏合理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不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1、自我中心意识过强。由于在家庭生活中长期以自我为中心,一些职校生习惯于随意支配、指使别人,进入职业学校后仍然希望别人围着自己转,但现实情况正相反,许多职校生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落感。由于缺乏合理正当的表现机会,一些职校生就试图通过逆反的或对立的角色和行为如恶作剧、故意捣乱、夸张炫耀、标新立异、逆反言行等表现来突出自我的存在,设法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以此获得异常的自我满足感。

2、自私自利心理普遍。在职业学校生活中,相当一部分职校生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而很少考虑甚至丝毫不考虑别人的想法和利益;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却很少去考虑尊重别人;希望索取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但不愿意去真诚地关心帮助别人。不少职校生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表现为时时处处事事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却很少自觉地关心他人和集体。

(四)中职生的人际心理

职校生的人际交往,主要是与朋友、同学、老师及父母的交往。而职校生的人际心理问题,也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

1、异性交往上的行为偏差。随着性意识的觉醒,职校生已经逐步度过了异性疏远期,而走进了异性接近期。他们渴望有能够亲近的异性朋友,希望建立良好的异性交往关系。由于情感的冲动性,不少职校生分不清友谊和爱情的界限,不能理智对待自己朦胧的情愫,过早地追求所谓的爱情,因而职校生早恋现象比较普遍,由此而引发的职校生品德心理问题和性行为过错等违纪现象比较多见。

2、交往失度失范。一些职校生在现实交往中难以获得需要的满足,便试图在网络世界中得到补偿。如今,不少职校生热衷于网络交友,迷恋上网寻找所谓的友谊,甚至为此荒废了学业。在网络世界里,更有一些职校生有一种“特别自由”的感觉和“为所欲为”的冲动,自我约束力不足和道德自律意识不强,违背网络交往道德规范,做一些平时不可能做、也明显是不道德的行为,如粗言恶语、人身攻击、“灌水”、网恋或多角恋等比比皆是。沉溺于网络交往容易导致职校生忽视真实可信的人际关系,使得人际关系更加冷漠,造成人际情感的逐渐萎缩,产生严重的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五)中职生的择业心理问题

择业就业是当前职校非常关心、特别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因为择业就业是职校生人生道路上的一项重要抉择,伴随着这种抉择而来的往往是兴奋、紧张、忧虑混杂于一体的矛盾心态。

1、择业紧张焦虑心理。能不能顺利就业,成为许多职校生的一大“心病”。一些职校生担心自己的学历低,专业技能水平低,害怕“毕业就是下岗”,有的职校生甚至为此寝食不安。还有的职校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没兴趣,自己又没有办法改变现实,整天心绪不宁、唉声叹气、愁眉苦脸。

2、择业思维定势心理。一些职校生为所学的热门专业所困,希望找到有地位的、体面轻松的、收入高待遇好的理想的就业岗位。一旦要放弃所学的专业,一些职校生就显得无所适从,心理极度矛盾。

职校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多种多样,其产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职校生是一个不

中职学生团体辅导的现状研究 篇6

关键词:中职;团体辅导;现状;对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育工作者已经充分认识到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如果一个学生缺乏健康的心理,那么,素质教育便是一句空谈,也不能够有效地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现在,很多中职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主要采取团体辅导的形式,心理健康团体辅导是一种高效化的辅导方式,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对中职生的心理偏差进行有效干预,并且,具有互动化、情境化的特点。那么,当前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团体辅导现状如何?我们又应该如何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呢?

中职生团体辅导现状剖析

中职学校的心理团体辅导现在已经大面积地铺开,并且被作为学校的德育课程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目前由于我国对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不够深入,特别是缺乏科学化的操作模板,效果并不是很好,目前,中职学生团体辅导现状并不乐观。

辅导教师不专业,团队辅导没有引领性 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教师是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主体。辅导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决定团体辅导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但是,当前很多中职学校缺乏专业的辅导教师,这样就导致了对中职生的心理辅导缺乏了引领性。

一些中职学校往往是让班主任或者其它一些任课教师来担任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团队辅导工作,在这一些辅导教师中,虽然有一些教师取得了一定的心理健康辅导资格,但是,却都是“半路出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专业知识特别是团体辅导的策略是很缺乏的。

辅导内容随意化,团队辅导没有针对性 心理健康团体辅导的内容应该是基于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的,要在调查的基础上确定辅导主题与辅导内容,这样,才能让心理健康团体辅导具有针对性,才能让心理健康团体辅导真正为学生服务,才能让心理健康团体辅导发挥矫正学生心理问题的作用。

但是,现在一些学校往往是根据一些普遍性的中职学生心理问题去设计辅导主题,开展辅导内容,这些辅导对于中职生的心理问题虽然有一定的干预作用,但是,针对性却不强。

辅导过程教条化,团体辅导没有体验性 现在,很多中职学校在给中职生进行团体辅导的过程中,往往采取了理论化、讲座化等说教式的方式,这样,就导致了团体辅导过程的教条化。在这样的辅导过程下,中職的心理团体辅导是缺乏体验性的。

在这样缺乏体验性的辅导过程中,中职生就难以主动地参与到心理辅导中去,因此,就很容易与教师预设的辅导效果脱节。长此以往,中职生便对团体辅导失去了兴趣,这样,自然辅导的效果不佳。

优化中职生团队辅导的对策

前面,已经从辅导教师不专业、辅导内容随意化、辅导过程教条化导致了团队辅导没有引领性、针对性和体验性,对当前中职学生团体辅导存在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剖析。辅导教师、辅导内容、辅导过程是团体辅导的三大因素,因此,要善于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优化。

多管齐下,提升辅导教师水平 辅导教师是团体辅导中的主体之一,辅导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决定着团体辅导的效果。根据当前中职学校团体辅导教师不专业的现实,中职学校要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来提升辅导教师的专业水平。

一是邀请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到校开展团体辅导工作。学校可以定期邀请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到校对学生进行团体辅导。这样,不仅可以提升辅导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为学校教师开展团体辅导提供一个蓝本,供本校教师学习与借鉴,从而提升本校教师辅导水平。

二是对本校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与辅导。本校教师依然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团体辅导的主力军,通过对本校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与辅导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辅导人员的专业化水平问题。

三是成立相对专业化的心理辅导团队。通过心理辅导团队的建立,关注心理辅导团队的交流与互相学习,提升辅导的专业化水平。

基于学生,优化团体辅导内容 中职生社会经验少,心理上都还不太成熟。当遇到问题时大多数表现为畏惧、恐慌、逃避,这些问题或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学生的成绩下降,甚至出现辍学的现象。因此,我们要善于在基于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来确定团体辅导的内容与主题。

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或者访谈的形式,通过这两种形式深入到学生一线,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学生的需求。在此基础上确立的团体心理辅导内容才是接地气的。

关注体验,优化团体辅导过程 说教式的德育是无效的,同样,说教式的团体心理辅导也是无效的。在中职学生团体辅导的过程中,要多采取案例分析式、活体体验式等,要关注学生的亲历性和体验性,以此优化团体辅导的过程。

结束语

团体辅导是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我们要正确认识团体辅导的概念与操作策略,这样,才能有效改变中职学生团体辅导的现状,才能有效地提升团体辅导的水平。

中职生团体心理辅导 篇7

1 对象

通过心理测验和面谈, 对202名自愿报名参加团体心理辅导的学生进行筛选, 将具有不同程度人际交往困惑的54名学生确定为辅导对象。这些学生是我校2009级护理、药剂专业学生, 年龄在16~18岁。将54名学生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27人。

2 方法

2.1 研究工具

辅导前后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辅导对象进行测量。量表含有28个问题, 分为交谈困扰、交际与交友困扰、待人接物困扰、与异性交往困扰4个分量表, 总分反映人际交往困扰程度, 得分范围从0 (最低困扰) 到24 (最高困扰) , 4个分量表得分从0 (最低困扰) 到6 (最高困扰) 。

2.2 辅导方法

采用心理拓展训练、心理游戏、心理剧及交流讨论等方法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共辅导5次, 每周1次, 每次辅导时间为90分钟。其中实验组增加共情技术和描述性表扬技术, 描述性表扬技术主要在每次辅导前及辅导结束时运用, 共情技术主要在辅导过程中使用, 2项技术相互渗透。

2.3 辅导内容及目标

第一单元:敞开心扉交朋友。引导成员敞开心扉, 促进成员相互认识、相互接纳, 消除成员间的陌生感, 建立良好的团队氛围, 使成员掌握与陌生人相识的技巧。

第二单元:天生我材必有用。促使成员加深对自己的认识, 发现自己的优点与长处, 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 悦纳自我, 增强人际交往的自信心。

第三单元:你我手牵手。促使成员在人际交往中能做到信守承诺、信任他人、真诚待人, 让成员领悟到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增强成员的团队意识。

第四单元:好交际源于好沟通。通过学习和训练, 使成员掌握有效沟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提升成员的人际交往能力。

第五单元:疑惑共同解。鼓励成员充分说出自己在人际交往中面临的问题与困惑, 引导其他成员出谋献策, 互相帮助, 共同解决, 让成员分享经验, 提升自我。

3 结果

数据均用PEMS 3.1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处理, a=0.05, 2组学生人际关系困扰改善情况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 2组学生全程参与辅导情况采用χ2检验分析。

3.1 2组学生人际关系困扰改善情况 (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实验组及对照组学生辅导前后人际关系困扰改善情况得分均有极显著性差异 (P<0.01) , 2组间辅导前得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辅导后得分差异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由此说明, 团体心理辅导对有人际交往困惑的中职生的干预效果显著, 其中实验组辅导效果优于对照组。

3.2 2组学生全程参与辅导情况 (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2组学生全程参与辅导人数有显著性 (P<0.01) , 实验组学生未全程参与辅导的学生只有2人, 占辅导人数的7.4%, 而对照组则高达10人, 占辅导人数的37.0%。

4 讨论

4.1 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解决中职生的人际关系困扰问题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 是一种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 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和体验来认识自我、探讨自我并接纳自我, 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以发展良好适应的过程[1]。本研究结果显示, 经过团体心理辅导后, 2组成员在交谈、交际与交友、待人接物及与异性交往方面均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且变化显著, 这说明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解决中职生的人际关系困扰问题, 与国内研究结果一致。

4.2 描述性表扬技术及共情技术的应用能促使成员全程参与辅导, 提高团体心理辅导实效

描述性表扬是行为疗法中以常用的一种方法, 是指咨询师将当事人身上的积极面以自己的真实感受进行描述性赞美, 使当事人得到鼓励, 从而强化其积极行为的一种方式。共情是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 是指咨询师能够正确地了解求助者的内心世界, 体验对方的感受, 将有意义的信息传达给当事人并对其情感作出恰当的反应[2]。由于团体心理辅导历时较长, 加之中职生的自律能力不强, 在既往的结构式团体心理辅导中, 学生不全程参与辅导甚至中途放弃辅导的现象较为普遍, 这成为心理辅导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本次研究将描述性表扬技术及共情技术应用到团体心理辅导后, 学生没有出现中途退出现象, 缺课学生的比例也非常低, 可以看出, 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应用描述性表扬技术及共情技术, 能强化成员的积极行为, 增强团体凝聚力和成员的温暖感, 促使成员全程参与辅导, 提高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效。

4.3 团体心理辅导应“重训练轻说教”

团体心理辅导应遵循“助人自助”的心理咨询原则, 其目的在于帮助成员改变过去不合理的认知和不良的应对方式, 激发成员自身的心理潜能, 以使其对发展变化的环境做出良好的适应。心理辅导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引领者、好朋友。因此, 团体心理辅导应以心理游戏和心理拓展训练为载体, 让成员在活动中体验, 在体验中反思, 在反思中领悟, 在领悟中提升, 在提升中成长。以单纯说教的方法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只能传授心理学及相关知识, 无法提升学生对各种环境的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中职生团体心理辅导 篇8

1 当前中职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本人通过问卷调查:对本校09、10级选修《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班和当班主任的09服装班共350人做的心理测试《SCL-90症状清单》、《你自卑吗》 (摘自彭志斌梁丽媚编著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个别谈话:随机抽样选出30人;对心理咨询室接待的来访学生的情况分析, 总结出本校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1 不能正确认识自我、自卑、盲目追求个性发展。

中职生大都是升学考试失败或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 由于现行的教育体制和社会上存在的偏见与歧视, 这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自惭形秽, 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 加之“马太效应”的影响, 久而久之, 这部分的学生便产生自卑心理。进入了中职学校, 他们也曾试图改变自己, 重拾信心, 但由于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 面对陌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难免感到束手无策, 困难重重, 加上社会对中职生的偏见, 他们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 再一次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 “失败者心态”更加严重, 从单一的“学习不行”扩大化到“我什么都不行”, 对自我的全盘否定。这种心态体验不到学校生活的意义, 过着“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 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对所学专业冷淡, 对学校开展的有意义活动毫无兴趣, 整日沉迷在网络里, 精神无所寄托, 其行为由紧张、压抑转向标新立异, 盲目追求个性发展, 主要表现在奇装异服, 吸烟, 寻求刺激, 早恋, 蛮横任性, 与老师对着干等不良行为。学生的自卑心理往往引发其它一系列心理问题。

1.2 人际交往障碍。

中职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闭锁期”, 他们渴望从父母那里获得独立, 不太愿意与父母沟通, 内心迫切渴望与同学交往, 希望得到同学的认同与赞赏。但他们主动性不强, 以自我为中心, 以自己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念去要求他人, 对他人的优点难以认同, 对他人的缺点又难以容忍, 且缺乏基本的交往知识和技巧, 这时容易引发人际冲突。另一方面, 这时期的学生正处于渴望了解异性、与异性交往的年龄, 由于他们难以把握友情与爱情的界限, 结果导致心理困惑。

1.3 情绪冲动、缺乏自控能力。

中职阶段的学生情绪内容丰富, 情感体验深刻, 反应强度大, 易冲动, 走极端, 情绪自我控制能力和调节能力较弱, 常常因一些小事闹情绪。例如, 有一学生, 接完一个电话后, 便起飞脚把身边的消防栓踢坏了。后经了解, 原来他接到女友因与其父闹矛盾便离家出走的电话, 心里烦闷, 也没考虑那么多, 就想找东西发泄, 当时消防栓刚好就在身边, 便把它踢坏了。

2 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上的运用探析

中职生以上这些主要问题是适应性心理问题与发展性心理问题, 但若得不到及时、合理解决就会演变为障碍性心理问题, 产生心理疾病, 影响他们成长、成才。由于以上这些问题都带有共性, 适合班主任用班会课的时间以团体辅导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本人在04财经大专连读班和09服装班当班任时针对学生以上心理问题开展了团体辅导,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总结实践经验, 现对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上的运用进行如下探讨:

2.1 心理学的依据。

人本主义认为, 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需求和动机, 用以促进自己的成长和提高, 而且每个人都有一种解决自身问题的潜能, 即使是心理适应不良的人也同样如此。马斯洛“自我实现论”所述:“在他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 又受到更高导层级的动机——超越性动机的驱动。”所谓超越性动机, 主要是指人的友爱、合作、认知、审真、创造等特性或潜能, 这些潜能充分实现称为自我实现。以上心理学理论为班主任运用团体辅导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2.2 课前准备。

2.2.1 明确班会辅导的目标。

团体辅导的目标以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带有共性的问题, 可通过心理测试、谈话、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 或根据班主任的经验, 比如, 新生刚入学时, 是熟悉与适应环境, 结交新朋友的关键时期, 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问题上, 新生有着类似的心理需要或目标, 因此, 班级第一次团体辅导的目标就是帮助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根据心理学上“首因效应”原理, 这次团体辅导有助于建立一个和谐、团结、具有凝聚力的班集体。

2.2.2 决定参加的对象。

根据不同的目标确定是全班同学或是特定的一部分同学。

2.2.3 辅导的时间。

根据实际情况定好完成这目标需要分几次辅导, 每次辅导的时间。比如, 在辅导“人际交往障碍”这一心理问题时, 具体时间安排如表1所示。

2.2.4 需要的材料。

如:多媒体、板书、道具等。

2.2.5 给学生布置任务。

如:调查问卷、小品、故事、辅导场所的布置等。

2.2.6 对本次团体辅导的目标、内容和相关的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向同学们介绍。

让学生知道:该次辅导团体的目标;进行的基本程序;班主任对他的期望以及在参与的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与收获。这有助于辅导的顺利进行和提高辅导的效果。

2.3 辅导过程。

2.3.1 引导:

心理活动课的核心是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内心体验。所以班主任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内心的情感体验, 与其他同学共同分享。由于团体活动刚开始, 学生会焦虑、担心、犹豫、防卫、观望、拘束、害怕被拒绝, 没有安全感, 学生不主动参与。这时班主任要采取真诚、关怀、尊重、包容、开放的态度。设计上从营造温馨的气氛开始, 比如, 在辅导“人际交往障碍”这一心理问题的第一次辅导开始时, 设计在《朋友》的歌曲声中, 每个同学都与其他同学一一握手。这样让同学们觉得亲切、温馨, 从而敞开心扉, 有利于进入下一环节。

2.3.2 参与:

通过游戏、情境创设、角色扮演、问题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辅导中。例如, 在辅导“人际交往障碍”这一心理问题的第2次辅导中时, 为了让学生明白:“以宽容维护友情, 并且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宽容”这一目标时, 让学生做下面的角色扮演:

1) A:咦!这首歌真好听。

B:这也称得上好听?太土了!什么欣赏水平?

2) A:咦!这首歌真好听。

B:哦, 我不太喜欢, 可能是我们的口味不同吧。

1) A:对不起!我摔坏了你的杯了。

B:对不起有什么用!讨厌, 你给我赔!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 (二级)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年8月第1版.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 (基础知识)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年8月第1版.

团体心理辅导在助进生教育中的尝试 篇9

本次调查数据来自我院第一院区, 统计时间是本学期的第二周。第一院区受处分的学生共101 名, 受处分的类别及处分原因统计如下。

调查显示, 学生受处分的类别中, 排名第一的是严重警告, 占57% (58/101) ;其次是记过, 占21% (21/101) ;第三是警告, 占12% (12/101) ;第四是留校察看, 占10% (10/101) 。受严重警告及以上处分的学生占88%, 具体见表1。

助进生受处分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打架, 占41.6% (42/101) ;其次是吸烟, 占20.8% (21/101) ;第三是饮酒, 占11.9% (12/101) 。其他原因包括旷课、使用违规电器、散播不正当信息、仪容仪表不合格等, 具体见表2。

为了对助进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教育, 在开展教育活动之前召开动员大会, 并在各年级分层随机抽取了49 名学生进行助进生对处分认识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9 份, 收回有效问卷49 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调查结果如下。

绝大部分助进生 (91.8%) 对学校各类处分了解且认为合理;即使不太了解学校各类处分的助进生, 也认为处分是合理的 (8.2%) , 详见表3。

基本上受处分后的学生情绪都会受到影响, 其中63.3%的学生会感到非常伤心沮丧, 详见表4。

57.2%的学生认为受处分后似乎一直有挥之不去的阴影, 详见表5。

学生受处分后伤心难过的原因主要是感到前途受阻, 悲观失望, 占49.0%;其次是自尊受损, 感觉没脸见人, 占38.8%;第三是受到了父母的批评、指责, 占12.2%, 详见表6。

关于受处分对自己的影响, 81.6%的学生认为受处分可以受到一点教训, 18.4%的学生认为对自己影响非常坏, 详见表7。

通过以上的调查数据说明, 助进生对于受处分的认识基本上比较客观, 能够从受处分这件事本身让自己受到教育和吸取经验教训。但是处分也确确实实给学生造成了情绪和行为上的负面影响和压力。因此, 为了帮助助进生切实减轻处分对于他们的压力, 使他们提高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 增强自我教育的信心, 拟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开展助进生教育。

2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教师或辅导人员, 面对多数被辅导者———学生, 基于社会及团体动力的原理, 运用适当的辅导技术, 以协助个体自我了解、自我发展及自我实现的过程[1], 它是在团体情景下提供心理援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 由咨询员根据咨询者问题的相似性或咨询者自发组成课题小组, 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 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问题或共有的心理问题。团体辅导也就是把一些有同质性问题的学生集中在一起, 成立小组, 互相鼓励, 寻找自信, 共同解决问题的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要遵循自愿参加的原则和同质性原则。参加本次团体辅导的15 名助进生均为自愿参加, 受处分原因以打架为主, 个别学生受处分原因为抽烟等。因此, 此次团体辅导的主题为人际冲突解决策略。一方面, 助进生因为打架受处分的最多;另一方面, 人际冲突在学生中甚至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都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因此, 为了不让助进生因为人际冲突再次受到处分, 创造和谐、友善的文明校园, 特制订此次团体辅导方案, 具体如下。

2.1 辅导目标

(1) 通过体验式活动, 帮助助进生学会积极解决人际冲突的策略。 (2) 增强助进生自信心, 提高爱校、爱班、爱师长、爱同学、爱自己的“五爱”意识。

2.2 辅导过程

2.2.1 热身活动———戴高帽将团体成员分成两组, 每组成员分别在组内介绍自己, 内容包括:姓名、班级和自己的3 个优点, 每个优点都要举实例说明。最后, 每组推选出一名组长, 由组长向全体成员介绍组内成员, 介绍内容同上。

2.2.2 主题活动———我来做导演 (1) 组长要求每位组员都提出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自己还没有解决好的冲突事件。 (2) 当大家提出自己的冲突事件后, 由组长对冲突事件进行分类, 主要包括同学间冲突、师生间冲突、舍友间冲突、家人间冲突等。 (3) 冲突事件由大家投票选择, 票数最多的将被作为该类冲突事件的代表被表演出来。 (4) 由讲述冲突事件的学生作为导演, 在团体中选择演员并负责编排冲突事件情景剧。 (5) 编排结束后进行演出。 (6) 演出结束后, 组长要求当事人谈自己观看情景剧时的感受, 然后当事人的扮演者和与当事人发生冲突的角色扮演者谈自己的想法、感受、期待。 (7) 大家共同讨论, 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观点。 (8) 重新演出一次, 这一次要求当事人编排解决冲突的过程。 (9) 组长对整个过程进行总结。

2.2.3 组长提问 (1) 你是怎么看待冲突的?人际冲突是由于人与人之间在利益、行为、观点、态度或价值观上出现不同而导致的对立状态[2]。冲突解决好会对我们的人际关系产生促进作用, 让人与人之间有机会进行较深层次的接触, 加深彼此的了解;如果解决不好, 就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不和谐、敌对, 严重的甚至发生暴力事件。所以人际冲突解决的根本在于我们如何对待彼此的不同。

(2) 当你听到“自己”的扮演者谈他的想法、感受和期待时, 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发生冲突时, 经常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 在这种状态下, 很容易说出伤害彼此的话, 进而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 而且很难客观看待冲突本身。所以, 让当事人站在局外观察整个冲突过程, 会排除情绪的干扰, 也能够使当事人更客观地看待冲突本身。

(3) 当你听到“与你发生冲突的人”的扮演者谈他的想法、感受和期待时, 你有什么新的看法?冲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不能理解对方, 包括不能理解对方的想法、期待和感受, 也不能理解对方与自己的不同。事实上,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环境和成长过程, 所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点, 当我们能够理解对方的想法、观点时, 我们对冲突也就有了不同的认识。

(4) 遇到冲突时, 你觉得怎样解决更好?冲突发生后, 我们要注意把握几个原则:第一, 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如果处在愤怒的状态下, 要给自己一点时间和空间, 比如深呼吸、数数或者转移注意力, 直到自己情绪缓和以后再处理冲突。第二, 当冲突发生后, 不要逃避, 更不要暗自较劲或记仇, 而是坦诚相对, 立即处理。大部分冲突的发生都是因为小事, 如果当事人双方能够直面冲突, 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一般都可顺利解决;如果经常回避冲突, 小问题就会逐渐变为大问题, 以后再处理就会难上加难。第三, 在发生冲突时, 要就事论事, 对事不对人。事件是暂时的, 并不能代表一个人, 如果针对一个人, 就是否定了这个人, 这样会让冲突发展为人身攻击, 冲突就更难得到解决。

3 团体心理辅导成效

通过分享和角色扮演, 每位学生都认识到了打架事件的消极后果。学生反馈打架会伤人、需要赔钱给人看病、受处分后参加各种教育太占用时间、影响实习和毕业等。通过辅导, 学生学会了采用积极的冲突应对策略。辅导结束时, 让每名学生用一句话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学生的总结有:接受现实、面对现实、做事要冷静、不要冲动、远离处分等。辅导结束后, 所有学生都上交了学习感言。在学习感言中学生写到:参加活动之初, 都是为了尽早撤消处分而参加活动的, 而现在大家都是为了成为一名更好的人而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希望自己能提早撤消处分, 做一个更好的人。

4 不足及改进措施

本次团体心理辅导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首先,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 本次团体心理辅导为一次性的团体辅导。没有系统开展多期系列辅导, 缺少辅导效果在实际中的巩固。其次, 本次辅导参加人数少, 仍有大部分助进生没有参加。

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 要加强对助进生心理状况的了解, 开展符合学生需求的其他主题的系列团体辅导, 增强辅导效果;制订助进生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或者其他参与性教育活动与撤销处分的量化办法, 吸引更多受处分的学生参加助进生教育活动, 而不是觉得参加教育活动是一种麻烦。

参考文献

[1]贾晓波, 陈世平.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2.

中职生团体心理辅导 篇10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根据整群随机抽样为原则,以班级为单位对河南某高职医学院校1 600名学生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 ( CIAS) 进行测试( 即“前测”) ,剔除无效卷后,有效问卷1 484份,回收率为92.6%。界定45≤CIAS总分≤51为轻度依赖群体,CIAS总分≥52分为重度依赖群体[10]。随机从轻度、重度依赖群体各抽取30名学生: 轻度依赖组中,男生14名,女生16名,平均年龄 ( 19.53±1.20) 岁; 重度依赖组中,男生6名,女生24名,平均年龄 ( 19.60±1.16 ) 岁。考虑年级、性别、专业等因素,各网络依赖程度组均分成实验组、对照组。 各组人口学变量和前测CIAS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工具中文网络成瘾量表( Chinese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s Revision,CIAS) 由白羽等[10]以台湾学者陈淑惠等[11]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 CIAS-R) 为基础,以北京高校学生为被试修订编制。量表共19个题目,问卷为1 ~ 4分4级评分,包括强迫性上网及网络成瘾戒断反应、网络成瘾耐受性、人际与健康问题、时间管理问题4个因子。4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1,0.73,0.79,0.73,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该量表在参照以往研究数据的基础上,将得分在80%以下的界定为无依赖群体,80% ~ 95%为轻度依赖群体,95% 以上为重度依赖群体[10]。 本研究中CIAS总分为45 ~ 51分为轻度依赖群体,≥ 51分为重度信赖群体。

1.2.2团体辅导的设置团队名称: 网络伴我成长 ( 轻度依赖实验组) 、快乐成长( 重度依赖实验组) ; 团队性质: 成长与治疗相结合的团队; 团队的整体目标: 对网络的非正常使用群体进行干预,使其降低对网络的依赖,恢复正常生活节奏,重新建立生活、学习的目标,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学会合理使用网络和健康生活。

1.2.3团体辅导的干预方案实验组第1阶段: 连续2 d共20 h的封闭团体干预。被试除晚上回宿舍外, 午饭、午休、晚饭都在干预现场,不许中途离开。见表1。第2阶段: 每次2 h,连续6周的后续干预。具体如下: ( 1) E网情深,梳理触网历程及感受,增进自我认识; ( 2) 我的梦想,发掘网络的使用动机,纠正认知偏差,寻找社会支持系统; ( 3) 超级比一比,提高时间管理能力,拟定行动计划; ( 4) 幸福计划,建立自信,学习自我控制; ( 5) 闪耀的日子,整合经验,团员间反馈与支持; ( 6) 永远是朋友,讨论成员的成长,解散团队。

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只是在实验组干预的同段时间里统一安排一些活动,如打扫卫生等,做好观察和记录即可。

研究的前后测均采用CIAS量表,前测在分组前进行; 实验组的后测在团体辅导后2个月进行,对照组在第2天进行。对前后测的试题顺序进行调整。

1.2.4干预者干预者为8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每组配2名,干预前统一进行3 d培训,熟悉干预目的、方案和流程。

1.3统计分析所有数据用SPSS 17. 0统计软件管理,进行描述性分析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轻重度网络依赖实验组和对照组测试前比较

干预前,实验组、对照组在CIAS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轻重度网络依赖实验组和对照组测试后比较

干预后,轻度依赖的实验组在CIAS总分及各维度上得分均低于对照组( P值均<0.01) ; 重度依赖的实验组在网络依赖总分、人际与健康维度上得分低于对照组( P值均<0.01) 。见表3。

2.3轻重度网络依赖程度实验组与对照组测试前后分析干预后轻度、重度依赖的实验组在CIAS总分和强迫性上网、网络依赖耐受性、人际与健康问题、时间管理问题维度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轻度依赖组t值分别为25.04,8.26,11.12,9.61,9.26,重度依赖组t值分别为7.98,4.88,4.43,5.72,3.11,P值均< 0.01) ; 而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 0.05) 。

3讨论

团体辅导又叫集体咨询、小组咨询,是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运用团体动力和适当的心理咨询技术,协助个体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学习新的态度与方式,从而促进自我发展及自我实现的过程[9]。

采用团体辅导对不同网络依赖程度高职医学生进行干预对比研究是基于以下考虑的: ( 1) 按照多数学者的观点[1,2,3,4,5],用“两分法”即“是否网络成瘾”来划分网络使用群体是否能全面、客观地描述网络使用群体; ( 2) 网络时代,过度关注“网络成瘾”和过度强调网络的危害,是否会引发网络使用的恐慌; ( 3) 团体辅导是否对所有的网络非正常使用群体都有良好的干预效果。本研究认为,白羽等[10]、李爱国等[12]淡化网络的危害,用“网络依赖”代替“网络成瘾”意义重大,将网络使用群体按依赖程度划分为无依赖、轻度依赖和重度依赖群体的做法更为全面、客观。

Young[13]认为,咨询师应协助求助者找到有相同困扰的人作为伙伴,并鼓励大家改善现状、分享经验。 当求助者在团体辅导中建立新的目标,明晰了社会支持系统,自然会减少对网络的依赖。在本研究中,轻度、重度网络依赖实验组均采用两阶段的团体干预, 实验组、对照组CIAS量表前后测数据表明,团体辅导对轻度、重度网络依赖群体均有良好的干预效果,与以往的研究[14,15,16,17,18]结果相似。印证了团体辅导是一种有效干预高职医学生网络依赖的方法,也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提供了纠正不良网络行为的方法。

上一篇:能量相似度下一篇:大数据与智慧酒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