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建筑的艺术

2024-08-28

客家建筑的艺术(精选十篇)

客家建筑的艺术 篇1

1、客家建筑艺术的历史根源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次人口南迁, 无一例外的都是由于战乱和政局的动荡。中原流民为了逃避战争, 纷纷南迁到偏远的山区。客家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指中原人被迫客居他乡。由于历经了人口迁徙的艰辛, 苦难的经历培养了客家人吃苦耐劳、团结勇敢, 顽强而执着地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这种由于背井离乡的经历所造就的精神在客家建筑上得到充分的体现。比较典型的代表是土楼, 围龙楼。“抱团式”的建筑风格展现了客家人为了克服外界环境而团结一致的精神。[1]

2、客家建筑所处的自然环境

根据建筑所处的自然环境进行因地制宜地设计是造就客家建筑独特风格的原因之一。为了更好地适应周围的自然环境和防御外界不利因素的干扰, 客家建筑的设计体现了对内的统一性和团结性, 对外防御性和一定程度上的排外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一栋栋房屋紧密地纵横交错, “抱团”而建。房屋与房屋之间虽有隔墙以突出每栋房屋的独立性, 却又具有既相隔又相通的特征。

3、客家建筑艺术风格与中原文明一脉相承

3.1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

中原文化十分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为了更好地融入自然, 顺应“天理”, 许多古建筑都遵循着“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客家人在建筑设计上也无处不体现着“天人合一”的理念。如:围龙屋客家民居, 前面半圆的池塘象征阴, 后面半圆的胎土或围龙屋象征阳, 两个半圆合为一圆代表天, 两个半圆之间的方形象征地, 这是天圆地方, 阴阳合德的宇宙图式。又如:始兴县沈所镇石下村李贞胜公棋盘围屋中的李氏宗祠, 内有36根厅堂立柱, 称为“通天柱”, 能通天达地, 表示岁月中有12个月, 天时中有12个时辰, 生命中有12生肖, 构成“天地人和”的含义。再如 :南靖书洋乡下坂村的裕昌楼, 大天井地面用鹅卵石砌成大圆圈, 以五等分分格, 每格以形状各异的图案拼砌, 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2]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3.2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是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领域。客家建筑的设计中, 祠堂的设计和位置的安排集中体现了客家人的“祖先崇拜”意识。这也是客家建筑艺术风格与中原文明一脉相承的中原佐证。一般而言, 祠堂会处在客家建筑的中心位置, 也就是处于整个建筑的主轴线上。客家建筑的生活空间以祠堂为核心, 像莲花一样逐渐向外延伸, 将祠堂的神圣而重要的地位烘托到了极致。这种建筑风格也透露着客家人以宗族为凝聚力和向心力, 展现出浓厚的团结精神。因为, 客家人和中原人一样, 坚信祖先在天之灵会保佑后代的幸福安康。[3]所以, 后代就应时常祭拜祖先, 日夜供奉, 以此求得求祖先的福泽相伴。

3.2生殖崇拜

生殖崇拜是中原文化另一个重要的领域。在母系社会的时代, 鱼纹、蛙纹是女阴崇的拜的典型象征。后来随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变, 以鱼纹、蛙纹为主女阴崇拜也逐渐被以鸟、龙、蛇为主的男根崇拜所取代。这些图腾在客家建筑的装饰中极为常见。如:梅县松口世德堂的中堂, 有鲤鱼作为雀替的图案, 梅县松口源远楼挑檐枋下有鱼形装饰, 鱼多子, 是多子多福的观念的象征表达。以鲤鱼作为图案, 则又可联想到“鲤鱼跳龙门”的神话传说, 联想到科举考试, 可取得功名、富贵,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这是儒家思想的反映。对龙、凤的崇拜也与生殖观念有关, 在客家民居建筑的装饰中, 常常可以看到。[2]

综上所述, 客家建筑艺术虽然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 但又在继承中原文化的过程中衍化出自己鲜明的特点。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 客家人在迁移的过程中, 根据移居地的地理环境, 遵照“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 传承“祖先崇拜”和“生殖崇拜”的文化传统, 对客家建筑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创新, 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

摘要:客家建筑艺术不仅与中原文明一脉相承, 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也体现了客家人在与自然环境的博弈中所展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客家建筑艺术的根源主要从历史根源、自然环境和中原文明这三个方面入手, 剖析客家建筑艺术的深厚内涵。

关键词:客家,建筑,艺术

参考文献

[1]廖文·客家民居建筑文化初探[J]·韶关学院学报, 2002, (1) :83-88·

[2]万国·试析客家建筑的装饰艺术[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1) :75-77·

探析客家民居门楼的艺术与文化特征 篇2

刘敏陈出云

(昆明理工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云南昆

明650093)

摘要:门楼是客家民居中最为人留意的突出部位之一。由于受特别的历史文明和天

文环境的影响,客家民居门楼充溢着浓厚的客乡风情,其内在的艺术展现方式往往

内在地蕴涵着深入的客乡文明,表现了客家人的生活消费方式、习俗习气、宗教信

仰及审美观念。

关键词:客家民居门楼;艺术;装饰; 文化特征

客家民居建造重要有围楼、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殿堂式、围龙屋和中西混合式等,围龙屋是其中最普遍也是最具特点的。它与南方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官方五大保守民居建造方式,被称作“中国古建造的奇葩”,“西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客家民居不光在外型上具有共同的“客”味,在详细的细节中也能突出地反 映“客”的文明特征。门楼乃客家民居的紧要构成局部,更是包含着浓厚的“客家”文明底蕴。客家民居建造的共同外形及其浓厚的客家文明特征早已遭到了中外客家学探讨者的注重”。①但是,客家民居门楼却似乎被疏忽,在对客家民居建造的探讨中简直未作研究。本文旨在对此做初步的研究,从客家民居门楼的设置及其装饰艺术,提醒其设计中的民俗与文明外延。

一、客家门楼的类型及影响门楼安顿的要素

门楼是一栋大型建造物的最重要乃至是整栋建造物的通道口,是人和物进出的重要通道。客家民居的门楼通常包括大门、侧门、斗门三大类。大门是全部民居的重心,其地位与造型、装饰都是十分紧要的。有平安、交通、分隔、采光、保温等功效,还具有风水、意味功效。围龙屋、五凤楼、土楼等全部的客家民居都必有大门。门的造型和颜色对客家民居的全体装饰效果影响很大,因而,普通都将其归入建造总设计的重中之重。围龙屋的大门两旁,设方形石座,有的设石狮。大门出来则是下厅,过天井之后则是上厅。

侧门是围龙屋、五凤楼等府第式客家民居特有的门类,是堂屋两侧横屋的外大门,呈对称在大门两边。小的民居有一对,大的民居有三对,按照两边的横屋排数而定。

有些客家民居正大门前有禾坪,其四周有高高的墙,在墙的两端各开一个大门,叫“斗门”。核心门楼的功效有如古代住宅小区的出口和捍卫室。客家民居经过房屋的外墙和围墙把整座民居、门坪、池塘等围成绝对独立、而紧骤的一个区域。普通来说,整座民居里寓居的都是叔伯、妯哩等亲戚。

一方水土养一方文明,因自然气候、天文环境等要求的不同而构成了各地域、各民族带有鲜明的、浓重的民族特点和位置颜色的文明。客家民居门楼的安顿不仅与客家人的生活与消费方式、环境息息相关,也与客家人共同的审美情味、心思有关,总体概况为五个方面:

1.百年开基观念

在客家人看来,客家民居的建筑将是百年立基的开端,而客家门楼的安顿则是全部建造中的关键事项,乃至被认定将影响全部家族将来开展能否兴盛的紧要确定要素。因而,它的朝向、它的安顿时辰、它的大小规格乃至于它纤细部分的装饰如色彩设计等,全部这些都有着严厉的规则性。

敬祖是中国保守家族制度的一个中心。客家人的敬祖思想展现得更明显更激烈,他们对祖宗的敬重在客家民居中有充沛的展现,不论是土楼、五凤楼,还是围龙屋,祖堂总是处在中轴线上,是整座民居的重心,祖堂正对大门人口,开间比环周的房间明显加宽,一进民居大门,一眼就能看见它显要突出的位置。

2.家族、宗族观念的影响

客家人有着激烈的家族聚居观念。客家地处山岭堆叠的山区,往往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其间溪流密布,山水之间大小不一的盆地便成为客家先民南迁时一族聚居的好位置。光绪《嘉应州志》说:“粤东“无平原广陌,其 田多在山谷间,高者恒苦旱,下者恒苦涝。”严酷的生活环境也往往请求他们共同开发耕作。为顺应事先外地的环境,客家人的民居建造也构成 了典型的集群寓居特征,通廊式方楼、圆楼突出地显示出了家族宗族的群体性。居于重心的祖祠显示着宗族的尊严,而防盗、防火、豢养、加工贮藏等各类生活设备综合在一同,血缘远亲聚居在一个屋顶之下,连为一体,到达在生活和消费中互助协作的目的。这种建造方式显然有利于家族宗族的安家立业和兴隆兴旺。而全部这些观念则都使全部建造处于一个微观的全体之中,使门楼往往成为全部建造的中心出口,维系着全部家族的大一致。

3.休息和生活要求的影响

客家生活除去出外营生的外,留下者多以农业为主,因而,农业生活对房屋布置也起着很大的影响。为了从事农业消费方便及就近看管农作物,住宅经常建于所垦种的田野中,形成住宅各个分散,并不严密陈列的布局。为了要处理农务,像打谷、晒谷、扬谷及其它杂粮整理的需求,普通住宅大门外就都有禾坪的设置。再外筑围墙、池塘和斗门,使之显得绝对独立与平安。

4.门楼突出的防护功效

客家民居的外墙很厚,围龙屋除两头大门及横屋前端的小门外,很少再设其他门户出入。土围楼就唯有一个大门出入。整座民居窗户开得少并且狭小,具有特殊强的进攻性。一方面则是由于客家人全部的“家当”都集中在楼内,必需给予很好的维护,另一方面是对“仇人”或许“外人”的防备。客家住宅大都建于高山山坡接壤的位置,前置禾坪、后设堂楼、左右夹峙横屋以及“围龙”、炮楼、枪眼,既能够护卫本身,又能够高高在上,击退仇人。为了防止仇人的侵入,全部民居在房屋外部的门却开得极多窗也很大,能够畅行无阻。这既使仇人难

于攻入,而本身却能快速分配力气。此外,春房、磨房、鸡舍、猪圈、牛栏、柴房、谷仓、水井等设于宅内,在必要时可做为老弱妇孺及名贵财物的避难场所。

5.天文环境和风水观念

客家民居十分注重天文环境,包括龙脉(山神天文走势)风水等,特殊是其中的风水观念,门楼则是其中的确定性要素。客家先民热衷于祈求本身住宅的平安与族人的安全。汉族原本就有信任风水先生的风俗,而客家人显得尤为热心。由于考究风水,必需慎重地观测探讨其来龙去脉,选择优越的位置。面向正南,能够人丁兴隆,因此建造大都采取朝南的方向。但在客家山区民居的方向依山形而定的多,理想的座北朝南并不多见。因此有些在天文环境上不能向南的,也都尽能够使大门独自朝向北方,使少许住宅显示大门与住宅自身方向不相同。此外,受门前有水可以“聚积财富”、“有财有势”的观念的影响,假如建造左近有河的,大门都面向河流下游,以示财势源源而来。没有河流的,则在禾坪后面砌筑鱼塘来意味它,希望获得吉利的兆头。当然,造夯土墙需少量的泥土,挖塘的泥土起到紧要作用。

二、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社会文明与审美特征

建造装饰是附加于建造构件上的一种艺术处置,如柱梁的雕饰、屋面脊饰、外檐装饰,大门入口装饰等。其艺术特征是充沛应用资料的质感和工艺特点实行艺术加工,恰外地选择我国保守的绘画、雕琢、书法、颜色、图案等多种艺术特点,互相联合,灵敏使用,从而到达建造作风和美感的协谐和一致在客家保守的民居建造中,全部这些装饰的目的除了丑化建造物外,也有着严肃的心思和文明意义,虽然它们在生活中不一定会影响建造自身的适用价值。

1.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普通社会意义

在我国保守封建等级社会中,民居建造的装饰是显示户主位置和财富的标志。据史料记载,民宅运用装饰装修的制度规则极严。宋制规则“非官室寺观,毋得彩画棱宇及朱黑漆梁柱窗雕。”明制规则,“庶民所居房舍只是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及黑色装饰”。直到清代,有关民居建造装饰的制度束缚才被放宽,南北各地民宅装饰有了很大开展,不光在木材上施以雕饰,并且充沛运用了保守的石雕、砖雕等出色工艺,各地各民族联合和发扬各地域的保守技艺和特点,缔造了具有浓重的民族作风和位置特点的装饰。

在客家民居的门楼装饰中,也深入地表现展现门第贫贱观念。门楼装饰中的各类木雕、石雕绘画装饰,其目的是把装饰部位显示出来为人们欣赏,也是展现门第贫贫贱贱的一个紧要部位,故户主都不惜破费资财,从用料、式样、题材到颜色、装饰等各方面,竭其才能而为之。有些在海内的客家华裔不惜花重金从海内运来资料,耗时多年建一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主大门是客家礼仪、礼俗的紧要场所和必经之地,具有无足轻重的位置。普通地说,客家礼仪活动,如敬祖、嫁娶、做寿、乔迁、回乡等都首先要进大门。而平常则无所谓大门侧门,只需方便便可。因而,大门的装饰大都尽能够用木雕、石雕装饰梁柱,图画装饰墙 面。这足以解释大门的位置以及习俗特点。

2.客家民居门楼装饰与表达祈望心思的文明特征

现存的较完好的保守客家民居重要是清中期和清早期时的建造,典型的如粤东大埔县黄塘乡张弼士新居“光禄第”、大埔百侯的“通尔第”、黄砂乡的“进士第”、梅县松口铜琶村谢姓“荣禄第”等。这些建造外型堂皇美观,布局严谨,多采用我国民族保守建造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构造,且其用料考究,多采用三合土或青砖为墙,雕梁画栋,工艺精巧。清早期,客家华裔将保守的客家房屋构造联合西洋的建造艺术,在家乡建筑了少许中西混合式民居,典型的有梅县白宫的“联芳楼”、程江乡的“万秋楼”等,其外观上吸收了西洋的艺术装饰,外部则依然是道地的客家民居保守构造。

从现存完好的客家民居看,门楼装饰的一个分明特征,就是意匠特征。它的展现充沛运用了我国保守的意味寓意和祈望的手法,将客家人的哲理、伦理等思想和审美认识联合起来。门楼装饰的意味性,通常是形声或形态来表达。如用狮、麒麟表示吉利、瑞庆、势力,牡丹有贫贱之意义,用莲花托大斗(斗与升同形),斗中置三层,意为连升三级等。这些图案花纹大多反映了客家民众的吉利愿望,幸福追求,欣赏兴趣,美学观念以及习俗习气等。

在中国保守建造中,门楼的楹联、匾额是极有特点的建造装饰,也是民族肉体和文明在建造上的一种表现。这个保守随着客家人的南迁也带进了坐落在偏远山区的民居中,并生根开展。门楼上首先是楼名。在客家民居中,简直每一座楼都要取一个楼名。楼名大多用吉利文字配合,讨吉利祥和的兆头如梅州梁姓人的承德楼、梅县桥溪的继善楼、大埔百侯的通尔第等。其次是楹联,很多以楼名作藏头嵌字联,做为大门的对联,进一步说明涵义、催人奋进组成保守族训的中心。如大埔的方形石楼泰安楼恬然一室,安住层楼;怀永第:怀远于德,永享其隆维新楼:维系循良世泽,新绳教友家风;等等。客家民居内各户房门都张贴对联,能够说是有门必有对联。客家门楼的对联往往是无声的教导,它对遵守封建伦理与家族标准连续不停地起着灌输、训诫、警策的作用,教育子孙后代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如何斗争、如何成才,从而构成客家民居外部共同的文明气氛,表现了客家人的价值观念与审美理想,是客家人重教思想在民居建造中的一个很有特点的展现。

此外,客家人在新屋建成,进住之前要“出煞”是为着净宅而实行的赶鬼驱邪典礼。新迁的第一日,当日清晨,正厅缩小桌一张,桌上有白米一斗,干谷二斗,泥刀、油尺、墨斗、大红包等。厅堂正中放八仙桌数张,摆到大门前,桌上用白棉布数丈,直铺到门口,风水先生头裹红巾,身穿素衣,左手抓雄鸡,右手握七星宝剑,口中念咒,把鸡杀死,鸡血洒在白布上,直出大门,把鸡丢在大门外,泥水匠、木匠用红木棒鼎力打布,齐出大门,随即鸣炮、打锣鼓,大闹助威送出大门。“出煞”终了后,早上吉时进新屋,进屋时,请本族知名望有多子多孙的老人夫妇 “开大门”,男左女右,站于大门,等候里面祭门神终了,由老夫妇开门,开门时,说吉利话:“左开门,财丁来”“右开门,贫贱来”。合说:“财丁贫贱一齐来”。主家即掌灯入门,家具随进。此俗,如今的客故乡村仍然盛行着。新迁时,大门的点缀最盛大,普通要贴乔迁对联,在大门上方还要挂大块红布,以镇凶避邪。

3.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审美情味

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目的,首先是为了使门楼建造物美观悦目,并不是随意运用装饰就能表达出来的。因此也是客家民居外观装饰最重点部位,不论在装饰题材,用料工艺、颜色,乃至尺度处置上都是最突出和盛大的。客家民居门楼外观属比拟严肃朴实的屋檐式。较富裕的住家常对大门两侧墙面实行装饰,墙裙、墙基、门楣用麻石雕饰。檐下梁枋用木雕,木雕装饰联合适用功效在建造构件上实行装饰,增长了建造的精巧与美观,大门上方的梁柱木雕

通常采用通雕或空雕法,外观展现俭朴粗暴,合适于近视。门屏等雕饰则用浅浮雕、工艺精致,合适于近观。门楼装饰中的收口部位,通常实行雕饰处置,既藏拙又美观。如大门梁架的桃尖粮头,有的位置称为楚尾或倒吊莲花。

由于客家民居很少大面积运用艳丽耀眼的颜色,而多以白、灰或以资料原色为主,因此在门楼装饰的颜色处置上,常以较为艳丽的颜色实行重点装饰。如红、黑、金、绿等,光芒耀眼,艳丽的颜色增长了立面变化,打坏了客家民居建造单一而朴素的颜色觉得。

总之,客家门楼在客家建造中是如此之紧要,乃至已然成为确定客家民居的最根本要素,它寄予着客家人对将来的神往,也成为他们对将来的决心之源。比方,全家人的生活似乎都遭到门楼朝向的指引。因而,当客家人建新居时,总爱去找风水先生,寻求的最佳朝向。当觉得家里人不太顺畅时也往往会归咎于门楼朝向。直到今日,客家乡村地域,乃至在十分古代化的城市两头的高等公寓中都经常能够看到经历特殊“纠偏”的门户朝向。客家门楼特别的建造进程、客家门楼的特别构成及其下面的少许装饰都有着特别的文明外延,如,门外的狮子具有特别的镇邪作用,门上的少许绘画亦有着一样的意义。显然,客家门楼稀释了客家文明特点,深入地反映了客家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或许,全部这些皆可称之为客家人的“门楼心态”,在客家人的生活中占据着十分紧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黄汉民.客家土楼民居 [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 房学嘉.客家源流探奥[M].北京 :初等教育出版社,1994.

[3]丘权政.客家的源流与文明探讨 [M].北京:中国华裔出版社,1999.

[4]房学嘉等.客家文明导论 [M].广州:花 城出版社,2002.

[5] 林爱芳.试论木雕艺术在客家民居中的使用 [J].嘉应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迷信,2005,23(2):75—77.

客家建筑的艺术 篇3

摘 要:赣南围屋、闽西土楼、粤东围龙屋是对客家围楼式建筑所属地域差别的分称,围楼式建筑无论从物质文化层面到精神文化层面都体现着客家文化与中原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然而在南方地域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共同作用下,围楼式建筑形成各自独立发展的艺术文化特色,本文旨在分析比较三者之间的建筑艺术特色,寻找适应当今时代的建筑生态设计手法。

关键词:围楼建筑特色装饰艺术

围屋、土楼、围龙屋分别是对现存赣南、闽西、粤东范围内最具代表性的客家聚居建筑的称谓。虽然分布区不尽相同,各具特色,都带有中原文化特征的表征,但之所以区别开来,是由于三种建筑的外部形状、建筑结构、平面布局、装饰内涵以及使用材料等艺术特色都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将按照地域差异进行同异对比分析。

1 围楼式建筑的形成背景及空间形态分析

1.1 围楼式建筑的形成背景

在中国历史漫长的岁月中,中原民族遭遇多次大动荡,为避战乱,南迁成为众多中原人无奈的选择,当他们把足迹踏遍南方山地的同时,也把中原先进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力传播到了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因为相对于新居地的原住居民来讲是客居者,所以被称之为“客家人”。围楼式建筑就是客家祖先将中原传统文化与当地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的产物,它的形成与防御有着密切的联系,居住于山林之中的客家先民为抵御豺狼出没、盗贼骚扰,便采取聚族而居,集体防御的方式抵制外侵。

同中国多数传统土木构架基质的建筑文化一样,围楼式建筑属于生土建筑,直接取材山地、土石、木材、石灰、稻草等夯筑而成,有的还掺入竹木条或红糖糯米,增加墙体韧性和胶结硬度。围楼内部结构采用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工艺设计与建造,融防卫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朴素简洁的造型,因地制宜,生动活泼的构造,都是客家先民善加利用自然的结果,充分显示出客家先民高超的建筑智慧和技艺。

1.2 围楼式建筑空间形态分析

围屋、土楼、围龙屋建筑的空间形态特征主要体现了内部空间的功能性与通透性,外部空间的群体性与组合性,整体空间的向心性。

从整体空间构架上看,围楼式建筑中轴显明、两旁对称、主次分明,整体布局严谨、规整、庄重。赣南围屋多建于平地,最具特色的平面形制以方形为主,四角增设炮楼,这种形制最主要的功能是增强防御性和攻击性;闽西土楼多建于山地,总体平面布局以圆形为主,是根据阴阳五行八卦等风水理论为进行平面规划的,它的四面防御、彼此照应的特点是其他围楼式建筑无法比肩的;围龙屋多建于坡地,更像是一种特殊的合院式民居,整体上看,它前低后高,包括水塘在内,整个围龙屋呈现椭圆形的布局。因势取形、平面空间组合灵活多变,这正是一种依赖大自然而制的建筑,它根植于自然而且融合于自然环境之中。[1]从内部空间上来说,赣南围屋由外围的一圈围楼加内部的府邸部分组成,楼层通常在二至三层,闽西土楼由高大的夯土外墙与中心的祠堂组成,通常二到六层,军事防御色彩浓厚,而粤东围龙屋通常由二至三圈的房间组成较为密闭的内部空間,楼层通常为一层。围楼式建筑的布局科学而严谨,整体的向心性布局,是客家人崇宗敬祖思想的表现。

无论是哪一种建筑造型及平面形态的围楼式建筑,都是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基础上,既体现了物质功能,又体现了精神功能。围内按功能划分既有实用的厅堂、卧室、厨房、仓库、水井、厕所等,又有用于精神教化的祠堂、私塾、戏台等,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群体。围楼式建筑还讲究室内外空间的渗透与交融,追求人工与天然的统一,将建筑与环境相互融合在一起。

2 围屋、土楼、围龙屋建筑艺术特色比较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个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2]围楼式建筑吸收了中原民族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形成了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趋势,建筑特色概括起来讲是恢宏大气、古朴凝重的。赣南围屋、闽西土楼、粤东围龙屋建筑及装饰的主要特征对比分析用下表呈现:

围楼建筑围屋(赣南)土楼(闽西)围龙屋(粤东)

建筑起源起源并传承于中原坞堡原型取自山寨,并融入风水观念中原与当地形态的结合,含风水观

建筑外观坚实、深严坚固朴实浑厚稳重庄严,犹如太师椅

平面特征多为方形,以堂为中心,宅屋两翼扩展。中轴对称,宅屋两(三)进两(三)排,周围由多层厚墙房屋包围,四周有碉楼,天井式民居以堂为中心,宅屋环堂而建,可方可圆,四周由多层房屋包围。方楼中轴对称,圆楼以祖堂为中心,

天井式民居以厅堂为中心,堂横组合。中轴对称,前有禾坪,塘后有垅屋或枕屋,

屋顶样式硬山处理,对外不出檐悬挑尺度大,悬山屋顶硬山处理,对外不出檐

组合方式方围带王字型堂屋廊屋组合体。大型围子内有三组三列堂屋廊屋组合体,聚居性强以土楼为组合单元,可多个方、圆楼组合,也可方圆相连组合,聚居性最强一姓一围屋,大型者有多横多围。如双堂双横带一围等,聚居性弱

集合形态布局分散,独立建围临近起围,形成村落依山傍水而建

主要功能宅祠合一,宗族聚居;全封闭、防御严密宅祠合一,宗族聚居;全封闭、防御严密宅祠合一,宗族聚居;半封闭、半防御

位置选址背山面水,以南北朝向为主背山面水,方楼以南北向为主,圆楼无朝向,东或南面开门背山面水,多为南北向,围龙风水文化

材料结构夯土厚墙木结构,石基,也有石墙,三合土,“金包银”做法清水夯土厚墙木结构;石基木或砖墙面、木架构;石基,“金包银”做法

地理环境建于坡地或平地,夏闷热多雨潮湿冬季寒冷建于坡地,湿热多余多台风,山区建于丘陵坡地,湿热多余多台风

防御功用形式比较多样,主要采用点式防御,四角布置碉楼圆形无,方楼四角布置碉楼,加强自身的体量来达到防御目的

线性防御为主,有碉楼则四角布置(较弱)

装饰艺术繁简有度,精美华贵的装饰艺术,渗透的美华丽,精致,细腻,精微的文化内涵装饰艺术不温不火,不刺激,不夺目,中西合璧的和谐

整体特征变化自由,不拘形式方、圆性为本,秩序统一向心性,多重,融合

(注:此表参考陆元鼎、魏彦钧著《客家围楼的特性与模式》及何仕平著《客家建筑文化的美学浅探》,内容有更改和增减。)

从上表我们可以直观看到:围楼式建筑在选址和布局上,既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具有依山傍水、随坡就势的特点,利用天然的地理形势进行规划设计,在朝向、环境、布局及群体整合等方面,还受到人文科学的影响,另外还有从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科学因素。赣南围屋分散布局,独立立围,内部宽阔,住户并列分布,变化自由,不拘形式,装饰繁简有度,有一种渗透的美;闽西土楼则以方、圆性为本,形式明快,样式统一,秩序感极强,装饰华丽、精致、细腻,体现了一种精微的文化内涵;粤北围龙屋追求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多重半圆同心式住房结构和空间特色,展现出空前的向心性,装饰不温不火,不刺激,不夺目,还有一部分中西合璧的和谐。[3]

3 围楼式建筑对现代建筑空间设计的启示

21世纪的现代居住建筑,不再是简单地追求功能与形式,而是需要营造高标准、多层次、个性化,体现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住宅。[4]传统文化元素对现代空间设计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该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空间设计价值。围楼式建筑是客家人几百年来对生活理解的结晶,它是传统风格、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完美结合的鬼斧神工,其体现出的生态观是人、建筑、环境的共融共生。如何把围楼式建筑的特色与文脉同现代建筑的设计手法相结合,创造出可更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才是未来发展之路。

3.1 空间的形式与功能对设计的启示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现代的建筑艺术正处于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不仅要把握建筑设计的物质精神财富,还应该把握民族性、地域性、人文域性的特征,尽力融入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格的设计理念,创造出具有自我特色的建筑形式,建设成不同区域有自己的风格特色。围楼式建筑的形式美几乎达到极致,在现代设计中可以加以利用,并在考虑功能需要的同时将空间创造性的组合,做到功能空间最大化,形式的特色化,寻找形式上的个性及其与环境的充分协调性,追求建筑的自身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

3.2 生态技术手段对设计的启示

围楼式建筑以中国古代风水学说为依据,围绕着传统文化、生态建筑装饰技术原理设计建造,且具有强烈的人本思想。建筑既能有效阻止室外干扰因素,室内又能拥有清新怡人的空气和安静的环境。空间内部还具有纳阳、通风、采光等作用,形成舒适的物理环境。除了基本的住宅功能之外,围楼式建筑还具备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绿地和对周边环境的连通、利用,给人田园般的理想生活感受。这些优秀建筑理念对当代人居环境的设计有着高度的借鉴价值。

3.3 传统文化元素对设计的启示

现代建筑由于缺乏文化内涵而又千篇一律,使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转向了地方的、民族的、传统的建筑元素上,对传统装饰元素符号进行时代的加工,提炼其精华应用于现代建筑当中,从建筑理性主义出发,尝试传统与现代结合,古代为今日所用,创造地方主义的现代建筑特别是住宅建筑,挖掘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空间设计价值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

4 结语

赣、闽、粤三地的围屋、土楼、围龙屋的建筑选址、建筑构造、建筑功能、文化内涵受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既包含着对中原文化的传承,又体现了人、建筑、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地理上的便利使得文化之间能够迅速传播、相互影响,三种建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保持着相互的共性,又呈现出了自己的个性。虽然它们的整体造型不同,装饰方式各异,但是也掩盖不住他们之间的文化内涵、构造方式、建筑功能等方面暗藏的相同点。在现代建筑不断发展的今天,采用可更新和持续发展的模式保护与开发围楼式建筑,保持原生态的風貌和独有的建筑特色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M].上海三联书店,1997.

[2]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3] 何仕平.客家建筑文化的美学浅探[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1.

[4] RichardR . EcoCitie:Rebuilding Cities in Balance with Nature[M] . New Society Publishers.

浅谈赣南客家古文的艺术特色 篇4

一、赣南客家古文的形成和发展

客家古文的起源, 史籍记载不多。据老艺人口传, 早在明末清初便以形成, 至清代日臻完美, 道光年间盛行, 历经百年曾经辉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鼎盛, 此后日渐衰微。

一千多年前, 大量中原汉人一次次的南迁赣南, 经长期与士著居民杂处, 形成“客家民系”, 并创造与中原文化相通、又具南方特色的“客家文化”。到了清同治 (1862年) 全区人口逐渐增加生产物资, 日益丰富, 百姓安居乐业, 文化渐而发达, “民歌乡音, 不绝于耳, 俗曲戏词到处流传, 这时许多文人志士, 效曲而歌, 幕戏而舞……” (清同治《赣州府志民俗篇》民善弦歌之介绍) , “百工技艺游食之人, 杂处于内” (《同治南康县志》) 。在这特殊人文环境中逐渐形成了这一集民间口头文学、说唱艺术和器乐演奏于一体的专门说唱古代传奇故事的客家民间曲艺, 它就是赣南客家古文。

二、客家古文的艺术特点

(一) 唱词

1. 使用客家语, 使用大量客家独特的衬词。

客家古文采用地道的赣南客家方言, 象所有客家民歌和戏曲一样, 它们都使用了大量客家独特的衬词, 如“哎呀你格”、“你哇巨格”“格札格”“呀都”“你就”等。

如, “ (巨哇) 古文要唱 (哇个) 有名 (都哇) 并有姓, (介个) 古文 (哎) 要唱 (哇个) 有名有姓就要唱来听啊, 古文 (哎) , 古文就开始唱哪州 (哇个) 并哪府 (哎) ” (《割心记》唱段) 。

2. 客家古文的唱词结构比较自由, 大部分是七字句。

其结构形成为二、二、三。如“放了/九十/零九炮, 东西/捡下/官船中, 东西/捡下/ (这) 官船上 (格) , 开起/官船/回家中” (《头名状元考到了》) 。六字句、九字句、十字句、十三字句也有。如, “吉安府内有个叫 (是哇) 姓刘人, 刘家 (崖哇) 庐陵吉水刘家有个叫做刘员外 (哎) ” (《割心记》唱段) 。

(二) 曲调

基本曲调结构多为四句体。以徵调式为多, 偶有宫和商调式出现, 曲调的音域较为狭窄, 介于说唱之间, 集中在中音区。其“起”句音调上扬并在高音上延长, “承”句多落于宫式徵, “转”句则变化较大, 落于商、羽、角者都有, 其节奏紧缩, 最后一句“合”则大多数是从高音下行到主音上结束, 音阶均以五声为主, 有时也加入变宫而成六声音阶, 而清角则很少见, 一即出现, 往往起“移宫犯调”作用。

(三) 表演

1. 客家古文由男性盲艺人以坐唱形式表演, 使用客家语。

表演多为自拉自唱, 伴奏不跟腔, 有时则按节拍以弓竹击琴筒, 以起打击乐效果。每段开头和段落之间有较长的前奏和过门, 而在句间往往只用几个音阶进行点缀。

2. 客家古文因伴奏器乐不同其唱腔也各不相同。

用木棒作伴奏演唱古文的, 艺人用木槌敲击, 这种击棒演唱古文的行腔, 曲调比较单一, 变化不多, 但它有一特点:就是唱中夹说, 说中有唱, 能乔装男、女、老少性格和口音不同, 分别叙述, 使人听了感到逼真、亲切、产生共鸣。

用勾筒伴奏时 (古文的伴奏乐器主要是勾筒是古文的主要伴奏乐器) , 艺人广泛运用民间的提弓、滑奏、拨弦, 以弓击筒及模仿自然音响等各种技巧, 以丰富其音乐形象。特别是在曲头上, 他们都尽力设计较为长大、技巧性较高的一段前奏, 用以吸引听众。同时他们还常常通过换弦来达到转调、离调及调式交替等的效果以加强曲调的艺术性。其特点是行腔自由华丽、节奏快慢自如、唱腔高昂宏亮、情节表达淋漓。

3. 一曲多用、唱白结合。

演唱时, 一首乐曲多是配上若干不同的唱词反复唱下去, 如遇情节变化, 就转换曲牌, 唱腔中, 适当插入道白, 把说唱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从而使唱本中的故事情节层层展开, 引人入胜。

虽然在总体上调式音阶、特色音高都相当一致, 每个基本唱腔都体现了艺人不同行腔风格和艺术特色, 可以说“一师一调”甚至“一人一调”。

三、客家古文的平民特质

(一) 从客家古文人文内涵看它的平民特质

赣南客家古文每个正本都叙述着一个生动完整、曲折离奇的古代故事, 这些故事有因有果, 是非分明, 含义至深。在《磨石记》等大小一百多个曲目, 大多是推崇行善积德、重礼崇学、勤俭持家、忍辱负重的优良品格;摒击恶毒奸诈、好逸恶劳、背信弃义、为富不仁丑恶现象。

客家古文唱本包含平民特质是正是基于此。一是客家古文唱本将情和理视为头等大事, 讲述的多是男女之情, 家族之情, 就像是发生在老百姓自己身上的故事一样。二是包含平民百姓最为朴素的理想追求和美好愿望。如《灯笼记》, 讲的是河南开封的沈继高与赵家小姐两家家族情仇及两人爱情故事, 最后以沈继高中状元, 荣归故里结束。故事中将赵家小姐塑造为知情晓理, 重情重义的典型, 故事的结尾更是平民百姓理想追求和美好愿望。

(二) 从客家古文传唱看它的平民特质

客家古文是平民唱, 平民听, 完全属于底层百姓的艺术形式, 这是它最基本的特质。

一是古文说唱艺人本身就是底层百姓。比较有名的古文说唱的艺人, 如顾亮光, 先天性的双目失明, 他5岁学习拉二胡, IO岁学习吹唢呐, 13岁拜师学唱古文, 16岁, 开始靠古文说唱行艺谋生。黄春芳, 常年颠沛在西华山、荡坪钨矿等卖唱为生, 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年龄大了。其他艺人莫不如此。

二是古文是唱给平民百姓听, 平民百姓愿意听、听得起也能听得到的。低廉的成本、简便的形式是赣南古文成为平民文化的重要因素。由于赣南客家古文演唱方式为一人坐唱, 也不需要很多的行头, 演出简便灵活, 以流动的串乡逛街的形式, 走到哪演到哪, 为贫苦的农民和生活在最底层的老百姓演出。演出的报酬也比较低廉, 每家凑几毛钱, 有点收入就行, 实在没钱的话, 管顿饭也行。从演出地点也能反映客家古文的平民特质, 无论是农家, 蔗棚, 矿场, 茶馆, 还是农村生产队, 随地随处, 只要有老百姓想听, 就可以成为赣南古文的“舞台”。

参考文献

[1]刘瑜爱.中国曲艺志·江西卷[M].中国ISBN中心出版, 2008.11.

有关客家土楼建筑的广告词 篇5

2. 神奇土楼,风情客家。

3. 神奇土楼,和谐民居。

4. 诗画永定,神奇土楼。

5. 世界独一,世上奇迹。

6. 数客家楼美醉,唯独永定楼。

7. 探寻千年楼,体味客家情。

8. 天下楼观,客家风情。

9. 天下奇楼,诚迎天下客。

10. 土的杰作,楼的奇观。

11. 土楼长城,华厦瑰宝。

12. 土楼好风光,风情醉迷人。

13. 土楼楼中楼,永定景中景。

14. 土楼魅力,永定演绎。

客家建筑的艺术 篇6

【关键词】 赣南石城;灯彩艺术;客家精神

[中图分类号]J51 [文献标识码]A

赣南石城县和其他客家地区一样,流传着大量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其中灯彩艺术以独特的方式从不同层面表现了当地客家人的人生信仰和价值观念,是客家人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这些不同形式的灯彩艺术凝聚着客家人的团结,传播着客家文化,传承着客家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1992年,石城县被江西省命名为“灯彩之乡”;2008年,“石城灯会(彩)”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赣南石城灯彩艺术的产生

古谚云:“中原灯形客家神,舞灯敬神祭祖恩,身背宗牌闯天下,千年做客灯伴行。”从中可以看出,石城灯彩作为客家人的重要民间传统文化现象,它传承的是中原文化。据史料记载,从西晋末年开始,中原汉人大量迁入石城,中原文化也开始逐渐影响石城,石城的艺术表演形式中也开始有了舞龙和舞狮;从南唐开始,石城灯彩逐渐形成;到宋代,石城灯彩在民间已十分流行。据清乾隆乙丑(公元1745年)修《石城县志》载:“元宵前后,城市挨户悬灯于门两半,星桥辉煌若画、兴酣者、张鼓乐、闹哄大厦,待之至排场,歌舞者以作到耄耋,主人具食,乃终月罢。”由此可见清代灯彩之盛行。在赣南石城的方言中,灯与丁同音,舞灯有祝愿人丁兴旺、幸福吉祥之意,因而深受人们的欢迎,促使石城灯彩日益完善,大量灯会应运而生。

石城客家人就是在继承中原舞龙、舞狮艺术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环境特点、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创造性地发展了许多灯具和灯舞,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灯彩艺术。石城灯彩反映的内容,归纳起来大致可分成三大类:一是宗教祈祷类,为祈祷丰收、求吉祥或斩妖驱魔,人们借助于灯具形象进行各类祭祀活动;二是生活赞颂类,主要表现当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如《茶篮灯》、《板凳龙灯》、《船灯》、《龙灯》、《狮灯》等;三是时代赞美类,紧跟时代步伐,高扬时代主旋律,再现新风貌,如庆祝建国十年的《三杯酒》、庆祝改革开放人民走上小康生活的《迎灯接福》等。

二、赣南石城灯彩的艺术特征

石城灯彩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历代民间艺人与时俱进、不断提炼创新,其灯具、服饰设计匠心独运,表现手法独具一格。笔者认为,总体来看,石城灯彩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艺术特征:

(一)灯具细腻精致、形态生动,体现出传统的精、艳、活的特色。在制作上,石城灯彩的灯具一直是以竹篾为主要材料,辅以毛竹、铁丝、木板、色纸等材料,通过手工编、扎而成。绑扎后再根据灯具的各个平面大小进行糊纸、贴花和封边。灯具粘工精致,框架稳定,整洁美观。在图案设计上,它主要采用写实和平面变形的技巧,在剪纸艺术的基础上,通过多样的剪刻、刺刻和工笔图案装饰而成,经过删繁就简后,保留优美的形态特征;以描绘山水日月、祥云吉物、花鸟虫草等为题材,图案生动,栩栩如生;并选用吉言吉语和诗词名句以表达和寄托人们的美好祝愿,主要分为祝福类、神话类、喜庆类、人文类、祈祷类五类。在外观色彩上,鲜艳明亮,以暖色调为主。客家地方传统特点喜爱大红大绿,红色有喜庆吉祥之意,黄色代表富贵雍和,绿色代表和谐如意,金色代表福寿祯祥,表现出欢乐喜庆和客家人的热情。

(二)音乐节奏明快、旋律流畅,但音域不宽广。石城灯彩音乐包含着音乐元素的两大元素:声乐与器乐,根据不同的表现空间和内容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灯歌曲目大部分来源于石城民歌,也有吸收外地民歌的,丰富多彩,优美动听。石城灯彩有独创的“锣鼓曲牌”、“小调曲牌”,不同的舞蹈形式配以不同的灯歌和灯调。其中《累累经》为石城特有的打击音乐,节奏明快,变化有致,主要用于龙灯和狮灯的伴奏,与威武雄壮的灯具、粗犷豪放的舞姿相配合,具有阳刚之美;而如当地民众老少皆知的《倒采茶》这些茶篮灯、船灯类,则吸收了民间一些优美的民歌、小调,形成独特的灯歌和灯调,旋律流畅,节奏明快,轻松活泼,具有柔和之美。

(三)舞姿柔美朴实、虚实融合,富有生活情趣。石城灯彩舞蹈分双手举灯舞、持灯扇舞、背灯舞三种。双手举灯舞多用双手直举、横扫、左右摆、左右换手、钻胯门等舞蹈手法,其舞步有跑马步、弹跳步、马桩步、行走步、上山步、下山步等。持灯扇舞蹈分为男旦舞蹈和女旦舞蹈。男旦左手持宝灯伞,右手持彩扇,边唱边走边舞,右手边转扇花,其舞灯者多穿插于女旦之间,舞步有高桩步、中桩步、矮子步、正步、双踩步、转身旋风步等;女旦舞蹈道具精致齐全,有手帕、彩扇、花球、灯具等,步法有十字步、穿插步、上山步、下山步、云步、欢快步等众多类型,手法有五指华扇、三指花扇、打“8”字、手帕转花、云手扇花、摘茶、开收扇等。背灯舞蹈的步法有跑跳步、点步、圆场步、碎步、云步等。石城灯彩中的龙灯和狮灯类都侧重于舞蹈,在表演送踏、摆、蹲、转、插并用,动作豪放;茶篮灯和船灯类为舞唱结合,人物有旦、丑之分,协调表演,情感交融。

(四)服饰和谐独特、朴实实用,凸显客家特色。石城灯彩服饰是妆扮演员外表形态的主要装饰品,源于生产生活,由传统的民间采茶青年男女的采茶服装演化而成。不同的灯种表演配以不同的服饰,不同的角色也相对配以相应的服饰,色彩以大红、粉红、翠绿为主体,再装饰彩边,花朵。灯彩服饰种类繁多,有女旦服、茶童服、茶童帽、鞋、龙灯服饰等,经过了众多文化艺术者的精心设计,使之既喜庆又鲜艳,既传统又时尚。各式各样的灯彩服饰,使赣南石城客家灯彩形成更加靓丽的风景,吸引人们的眼球。

三、赣南石城灯彩艺术与客家精神的融合发展

石城灯彩在千余年的表演过程中,不断融合了中国的道教、中原文化、政治伦理和民风民俗,直接反映了客家人的思想、性情和品质,具有深厚的精神文化价值。众多的客家传统文化、民风民俗、人的精神信仰与石城灯彩艺术紧密结合,表现了石城人民朴实醇厚、豪放爽朗、聪明睿智、活泼乐观、能歌善舞,构成了石城民间灯彩及舞蹈的艺术风格。

(一)崇先报本、爱国爱乡的精神。客家人迁徙到外地,对中原故土有着浓厚的故乡情结,对自己祖先的优秀品质和精神文化都有着崇高的敬意,并深感骄傲。他们把对祖先的崇拜转化为强大的内动力,从而战胜多方困难、光大祖业、兴旺人丁,以此光宗耀祖、报效祖先。在石城灯彩表演中,许多忠孝仁义信的典型事迹逐渐融入了灯彩节目,通过演出达到了良好的倡导作用。在古代的中原,“龙灯”是用来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石城人民春节期间在社公、大坪和厅堂等地舞秆龙灯,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九节麻布龙灯的“排灯”上写着“国泰民安、丁财人旺”的字样,进入千家万户祈福,为民造福;木兰的板桥灯、大由濯龙村的蛇龙灯、屏山的游花灯等都是带有宗教祈祷性,表达敬重祖先、敬仰伟人及对国家对家乡的热爱和美好祝愿。

(二)崇文重教、锐意进取精神。在中原儒家思想中讲究重农抑商、崇德尚学,赣南客家人承袭了中原的传统。石城地域偏僻,交通闭塞,山多田少,商业不发达。客家人除了依靠有限的土地维持生计外,只有靠读书仕进,才能向外谋求更好的发展,拥有更广阔的平台,这样就历练出锐意进取的精神。我们常常在石城灯彩中看到男女孩童的舞蹈,如板凳龙灯中的“坐凳读书”,边舞边唱“莲塘边上是学堂,进了学堂写文章,文章长文章短,先生看了都赞扬,立下壮志勤学习,长大考个状元郎”,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在劳动中,客家人都表现出勤劳勇敢、锐意进取的精神,《倒采茶》灯彩是较为完整的《茶篮灯》和《宝伞灯》的有机结合物,它根据石城客家人种茶、采茶、制茶等劳动场景,表达广大茶农生产、生活的全过程及意愿与追求,表现出客家女性贤惠善良、充满爱心、吃苦耐劳又富有牺牲的精神。

(三)艰苦奋斗、勇于革命精神。客家人由于战乱、灾荒而不断迁徙,在长期迁徙过程中不断考验着客家人的坚强意志,历练出艰苦奋斗、不怕困难、勇于革命的顽强精神。石城人在这相对贫瘠的资源和闭塞的交通里,就务必通过艰苦奋斗、开创新天地以改变自己命运。《送俺亲人当红军》、《粉碎敌人乌龟壳》这两个苏区革命灯彩节目,表现出站起来的工农大众的艰苦奋斗、勇于革命的精神,体现出苏区人民的高尚革命风格。《跃进花灯》作为苏区革命文艺节目,以毛泽东诗词“一唱雄鸡天下白”为题材,借鉴传统灯彩“板桥灯”的模式,以摆灯的托板为道具,在托板上分别置放稻穗灯、棉桃灯、果满枝头的油料作物等和钢锭灯,配以极为夸张的雄鸡头和雄鸡尾,用舞蹈的形式,有机地组成雄鸡高唱、展翅、跳跃、腾飞等各种画面,边舞边唱,表达站起来的工农大众在丰收年代里欢乐无比的喜悦心情。

(四)和衷共济、海纳百川精神。客家人和衷共济的精神体现在一些方面集体观念很强。虽然地方经济实力欠发达,但他们拥有高涨的爱国爱乡热情,在民间组织中的号召力特别强。石城人以“灯会”的形式凝聚同族、同村人民,通力合作,团结力量。灯彩舞蹈队形“一字型”就意为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客家人包容性强,拥有海纳百川般的博大胸襟。在精神文化方面,客家人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也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思想文化来丰富自己,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在行为品质方面,客家人讲厚道、重情义、不排外、热情好客、接纳百家,尤其尊重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石城的灯彩艺术以本土文化为主,学习和吸收外地艺术精华,与时俱进, 把灯、歌、舞、戏融为一炉。“月月有节、节节有灯”的文化繁荣现象也体现了客家文化和衷共济、海纳百川、坚韧开拓、团结溯源的精神品质,从而把灯彩艺术推向新的高峰。

结 语

客家服饰中的吉祥装饰艺术研究 篇7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它的博大精深、光辉灿烂, 是中华民族理想与智慧的积淀与表现。它是中华民族特色图案体系的杰出代表, 源于原始社会的巫术, 距今有几千年的历史。其实质是一种以营造吉兆环境为目的, 以美的纹饰和造型来禳除各种民间禁忌, 并以此寄托祈福求吉心愿的使用装饰设计。它起于商周, 发展唐宋, 鼎盛于明清, 到明清时, 几乎到了图必有意, 意必吉祥的地步。吉祥图案主要表达四种寓意, 富、贵、寿、喜。富是财产富有表示, 也包括丰收;贵是权利和功名的的象征;寿则与婚姻、友情、多子多孙有关。吉祥图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是民族精神的标志之一。

纵览我国不同时期的吉祥图案, 其构成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从中华的神话传说中取材创作而成, 如龙凤等形象。 (2)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普及, 佛家元素的东西构成了吉祥图案。 (3) 以吉祥字词变形而成。 (4) 名贵花木或珍奇禽兽为装饰的。因为以上几方面的特征, 使得中国传统吉祥图案, 虽然丰富, 但区分却鲜明, 寓意深刻直观明了。

吉祥图案不仅表明了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 其功能和寓意, 涉及祈福、驱邪、纳吉等诸多内容, 以表达民众对生活的热爱和美的希冀。在历史中扮演神性一面, 但也有现实一面。从古到今人们把自己的情感、诉求、精神祈愿体现在吉祥图案上。承载着精神信息代代延续到今天。并通过服饰、刺绣、绘画、雕刻、陶瓷、印染、剪纸等形式一一呈现。其应用涉及服饰、装饰、纪念品、人生礼仪用品等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古代的陶器、窗式到现代的工艺品与艺术设计方面的运用。特别是在客家服饰的制作作了很好的展示, 吉祥图案在客家服饰整个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吉祥图案在客家饰物上的运用

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重要一员, 是汉族民系, 是汉族中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 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是中原汉民由于战乱和天灾的驱迫, 他们背井离乡辗转迁徙, 备尝艰辛而南迁岭南, 与当地人融合而成形成。当然这其中不能忽略一个重要的因素, 那就是客家在一千多年的迁徙历史中, 客家先民与迁徙途径地定居地人们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并吸收了各地的文化精华。所以说客家是一个兼容并蓄的优秀民系, 是优秀物质与精神综合载体。因而客家也形成了丰富的精神内涵, 但核心就是团结与奋进。

服饰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生活水平发展的主要标志也是社会政治文化状况, 思想观念, 审美观念的具体反映。由于客家是中原汉族群体南迁一支民系, 所以他们一直保持和弘扬优秀的华夏文化, 因而客家人在服饰上的吉祥图案既保留着中原汉族的传统又因地制宜, 在某些方面改革创新, 表现出来了独特性。在通常情况下客家服饰表现为朴素、节俭、色彩单调、造型单一, 以及实用耐用, 耐穿为原则, 只求蔽体御寒而不尚浮华。

1. 在童帽上的运用

客家童帽的总体而言仿生造型占主要部分, 仿生帽顾名思义仿现实生活中的有威慑力、美丽动植物形象, 如虎头帽、狮头帽、荷花帽, 其中虎型童帽分单面虎、双面虎、狮虎合身等。“虎是山中王”威猛彪悍又孤僻神秘, 无论是独来独往的习性还是额上那个“王”字都凸显了虎的高贵。中国许多民族都有着崇拜虎的习俗, 汉族自古以来对虎有着割舍不开的情结, 它是正义和王者的化身, 虎的形象和力量使人们相信, 虎能避邪。希望孩子像头顶老虎一样威武勇猛, 茁壮成长。因此客家人设计了虎头帽, 虎头帽戴在头上, 虎的面庞戴在头顶, 虎目圆睁, 胡须微微抖动, 生动活泼。虎头帽在中原各地都有出现, 而客家人的虎头帽色彩丰富而精致。狗头帽在传统吉祥图案中是很难看到的, 狗在传统意义中有着不好的寓意, 而客家人由于特殊的地理与人文产生了对狗的崇拜, 狗头帽两边有狗耳朵, 帽前有的钉八仙, 有的钉长命富贵, 金玉满堂等等。除仿生动物外还有仿生植物帽, 如荷叶帽, 前饰荷花后饰荷叶, 俗称公子帽长大后就像公子那样彬彬有礼, 知书达理, 求得功名。客家人从骨子里重视教育, 而荷花帽是客家人对孩子最迫切最完美的祝福与乞求。女孩子的月亮帽, 帽顶留有一圈孔, 象征月亮, 帽圈上钉有各种花卉, 帽盖上秀有牡丹等花卉图案, 两边各饰一只花线秀成的寿桃, 并且绿绸缎做桃叶相衬, 石榴帽帽圈前面饰一个石榴, 石榴夹顶向下, 两边又是相对的石榴叶。船型童帽, 象征着一帆风顺, 财货满盈;元宝型象征着金玉满堂, 富贵相随。现存赣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客家民俗博物的客家童帽颇多, 每顶帽子上色彩斑斓、色彩对比强烈, 上面的吉祥图案丰富。每顶帽子都是客家人对生活热爱的体现和对美好生活憧憬与寄予吉祥寓意的再现。

客家童帽上吉祥图案的改造与创新是与其特殊的地理与人文分不开的。客家人在迁移至赣闽粤地区后与原有的中原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平原气域被丘陵的气域所取代, 人和氛围被土匪氛围所取代。客家人为了生存形成了新的生活方式, 在生产防御中形成了新的精神崇拜, 如对狗的防御中的警戒作用, 渐渐地人们对狗的这种能力产生了崇拜, 于是在各地由牛羊崇拜转向对狗、猪和南方生活中多见的荷叶上。这就是狗头帽和荷叶帽在各地频繁出现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动机便是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的传统宿命观念, 民间迷信认为儿童处在阴阳交界处为了保护小孩不受夭折父辈长为孩子取个动物或植物的名字, 起避邪之用。同时希望孩子同狗、花一样好养, 长的像狗一样机警和像花一样美丽, 不管仿生动物还是仿生植物, 客家童帽造型都是有别于其始迁地中原童帽写实、仿真的特点, 也不同于途径地长江流域童帽那样造型繁琐。在客家童帽上的装饰图案上不难看出客家对传统吉祥图案的执着追求, 同时又不发创造性来表现了客家所居住的地域性。

客家人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改造并超越原有的旧文化, 创造出独具个性的新文化, 这在童帽上充分的展现出来了。也说明了客家文化能在汉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的根本原因。

2. 在肚兜上的运用

肚兜客家人叫肚褡子, 客家人认为孩子的肚脐部位是最易受风寒, 需加保护, 其形状一般为三角形或扇形, 颜色比较艳丽, 一般会在肚兜上绣上具有吉祥寓意的图案, 如牡丹、鱼纹。牡丹, 富贵的象征, 美丽的化身。五代时期, 牡丹被赋予“富贵”品格。盛开的牡丹组图, 寓意“富贵吉祥, 繁荣昌盛, 幸福美满”。所以牡丹在我们中国人心目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吉祥寓意。鱼纹的使用可追溯到原始时代的彩陶, 中国人喜爱着鱼纹。鱼除了生动活泼, 还因为鱼水之欢象征着夫妻恩爱, 鱼跃龙门象征子孙发迹。还因为鱼与余同音, 故在传统习俗中视为吉庆有余的象征。所以在客家把鱼纹绣在自家孩子的肚兜上, 既是对孩子鱼跃龙门的祝福也是对夫妻恩爱家庭吉庆有余的憧憬与追求。

牡丹和鱼纹在传统吉祥图案中是最熟悉不过的。在客家肚兜上的牡丹和鱼纹要比传统意义上的图案形式要夸张的多。因为客家人的肚兜上追求饱满和色彩斑斓。所以为了达到这种效果特意的夸张了牡丹和鱼纹的造型。

3. 在绣花鞋上的运用

(上接第224页) 头尖锐上翘, 形如凤嘴。二是鞋帮均用青色或黑色土布制作, 帮面上还用五彩线分别绣上了牡丹、菊花、石榴或凤鸟、蝴蝶等吉祥图案。帮口及帮的正缘均镶着一条彩色滚边, 使整个鞋看起来既色彩艳丽、层次分明而又不失其庄重。三是鞋的后跟与帮面被分割为两个不同的个体, 即在制作鞋帮时先预留后跟位置, 再用麻线联结鞋帮左右两端, 交织成网, 形成后跟。用这种方法制作的鞋, 与一般鞋相比较, 后跟显得十分松软, 既可穿着, 又可当拖鞋使用。帮面上还用五彩线分别绣上了菊花、石榴或凤鸟、蝴蝶等吉祥图案。客家人的传统绣花鞋上的吉祥图案与唐宋时期的“鸾尾凤头”鞋比较, 二者乃有相似之处。这种一度曾在中原地区城乡妇女中广为流行的, 在经过数百年之后, 仍能在客家地区保存, 客家人在继承汉民族传统吉祥文化方面是何等的坚贞与执著。在客家的绣花鞋上菊花运用的比较频繁, 因为它寓意着吉祥长寿。为了追求色彩丰富还打破了原有菊花的颜色。蝴蝶的形象美丽、轻盈。常来比喻婚姻、爱情美满和谐。这是新娘穿的绣花鞋上必用的图案之一, 她们希望以此对婚姻带来吉祥美满。这其中客家人对汉族传统文化的继承, 并非全盘照搬, 一成不变, 其中亦包含着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及对本族群文化的改造。客家人的传统绣花鞋, 尽管其外观与唐宋绣花鞋几乎一模一样, 但究其细部, 却大不一样了, 从客家人的传统绣花鞋上吉祥图案制作也可以看出, 客家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是何等地灵活, 何等地富于创造精神。

三、小结

客家作为中原南迁而来的一个汉民系, 从它服饰上的吉祥图案文化反映出了它对承汉民族传统吉祥文化方面的坚贞与执著, 但是由于客家民系本身形成的客观原因和客家生活的环境与生活习惯等特定因素与之相交, 在无形中也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社会在发展, 人们的文化观念在不断发展更新, 客家服饰上吉祥图案所呈现的内容, 形态制作工艺技巧也必须不断进步发、与时俱进、唯有如此, 吉祥图案这一中华瑰宝才能在客家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光辉灿烂。

参考文献

「1」方勇著:《中国吉祥文化》, 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2」陈学华著:《客家祖先崇拜文化》, 民族出版2003年版

「3」王艳君著:《艺术教育》11期, 四川出版社2009年版

「4」李宗祥著:《客家服饰文化》, 福建教育出版社版2005年版

「5」罗勇著:《客家摇篮赣州》, 南方出版社2005年版

「6」华梅著:《中国服饰》, 五洲传媒出版社2004年版

「7」罗勇著:《赣南客家》南方出版社, 2004年版

「8」华梅著:《服饰与中国文化》, 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王丽华著:《服饰文化》,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客家建筑的艺术 篇8

一、客家山歌与《客家侬情》

客家是在我国历史上由北向南迁徙的一个东方民系, 客家人不愿服从北方异族的统治, 已经厌烦了长时间的战争, 渴望享受安定和平的生活, 对我国民族正统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在相对封闭和艰苦的定居环境当中, 在客家人身上逐渐形成了勤劳勇敢、吃苦耐靠的民风, 在他们的身上集中了我国很多优秀的传统品质。山歌是客家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音乐界称为是“岭南奇葩”, 是我国传统民歌种类之一;对于客家山歌而言, 妇女是山歌的主角, 起初的客家山歌的内容主要是男女爱情的大胆表达, 其演唱的基本形式是在溪头岗尾或者是山间的对唱, 歌词也是有演唱者出口成章。

《客家侬情》是由福建省著名的作曲家林荣元和词作家徐杰共同创作的一首民族声乐作品, 曾经获得了第十一届福建音乐舞蹈节作品创作奖的第三名, 且曾经被入选了2010年中宣部“唱响中国”整个活动中福建选送作品的前十名;在《客家侬情》中反映了客家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通过融入客家山歌元素来表达了女子对丈夫的依恋和丈夫百折不饶、艰苦奋斗的客家精神, 下面就对《客家侬情》作品的艺术特征进行深入的探析。

二、《客家侬情》艺术特征

(一) 《客家侬情》的谱面分析

1.歌曲旋律

旋律, 实际上就是通过调式关系和节拍与节奏的关系组合, 体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其中具有许多音的单声部, 旋律是民族声乐作品的基础和灵魂, 是音乐民族性的主要表现。客家聚集地区多为山区, 属于丘陵地带, 人们常常会隔山对歌, 因此在歌唱的时候需要提高声调, 这样的地理条件使得《客家侬情》的旋律一般都位于人声演唱的中高音区, 如下图1中的谱例所示, 旋律的骨干音为“do”、“re”、“sol”、“la”, 且与相邻音符的音程关系大多是在四度以内, 很少出现四度以上的大跳, 整体上体现了客家山歌音调所具有的“中高音区、窄音域、窄音列”的特点, 形象的展现了浓郁的客家风情, 使得聆听着放佛看见作品中的山水和人家。

2.节拍和节奏

客家山歌中所采用的拍子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所使用的最多、最为常见的是2/4拍子以及3/4拍子, 除此之外较为常见的节拍还包括了4/4、3/8、4/8以及1/4等拍子;同时还大量的运用了不同形式的变换拍子, 在作品的引子和尾声的位置处还常常会采用散板以及自由拍子。《客家侬情》作品的创作中实际采用了常见的2/4拍子, 但是由于作品中主要采用的是连续切分节奏, 使得节拍的强弱规律发生了变化, 与一般2/4拍子的一强一弱的节奏规律具有明显的不同。

3.调式与调性

客家山歌的调式主要包括了宫调式、羽调式以及徵调式这三大类别,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徵调式, 最为少见的是宫调式, 一般情况下, 歌曲在强拍、强位上或者是通过句末延长的方法来对“羽” (la) 和“商” (re) 两音进行强调和突出, 更能够体现出客家人勤俭质朴和冒险进取以及自重自立的性格特点。其中“商”音与客家人所具有的积极进取的性格特点相呼应, 而“羽”音则与客家人所具有的保守和刚愎自用的性格特点相契合。在声乐作品《客家侬情》的创作中, 与客家山歌的调性和调式特点相一致, 同样采用了徵调式, 并且同时运用了“商”和“羽”这两个骨干音, 向聆听者表达了客家人勇于冒险和刚愎自用的两种性格特点。

(二) 《客家侬情》的演唱分析

1.拖腔演唱

拖腔, 实际上就是把声腔拉长, 在节奏上面则表现为放宽, 这在戏曲音乐当中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演唱方式。传统的客家山歌中的延长音一般都是直音, 并不存在弯曲的感觉, 且音波很小, 这样的演唱特点与客家人相互之间居住距离不远的实际特点是息息相关的。在声乐作品《客家侬情》中, 拖腔的音高一般较高, 而且音符的时值较长, 因此在实际演唱的时候需要端正发声概念, 要求对歌唱气息和发声方法做到正确的把握。通过大量的研究证明, 在保持原有直音的基础之上, 将发声腔体稍微打开, 保持高位置和集中的声音, 适当的加入小波音能够增强山歌色彩的丰富性, 使得音色更加透亮, 气息更加饱满, 在长时间的演唱中不易出现嗓子疲劳的问题, 避免了“浅、白、叫、喊”的声音发出, 更容易被听众所接受。

2.歌曲衬词

衬词, 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虚词”, 也就是指没有任何意义的词语。衬词是客家语言中的口头语, 以实现对语气和语调的加强;在客家山歌中通常会运用比较多的衬词, 例如“啊”、“哎”、“呦”、“喔”以及“依溜啊”等, 与客家的风土人情具有紧密的联系, 在演唱时巧用衬词能够增强作品的地方性色彩, 对旋律起到一定的美化效果。在《客家侬情》作品当中, 大量的使用了“咧”、“哟”等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 使得歌词的表达在听众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作品开头中的“门前的水长又弯”后面加一“哟”字, 在歌词中增加了停顿和遐想, 拉近了演唱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在“要走不走没了主张”一句之后加入“哎呀咧”, 更能够真切的体会到演唱者心中的焦急之感, 使得整首作品变得更加亲切。

(三) 《客家侬情》的精神分析

由于中原汉人的入境时间较早, 且在唐末时期的第二次客家大迁徙中定居下来的人数最多, 他们不断的在陌生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是其他民系所不具有的, 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客家人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一部迁移奋斗史, 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使得客家人表现出更加强烈的习性, 如坚韧不拔、艰苦奋斗、淳朴好客等民风特点。客家传统社会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母系社会”, 男子通常都是在外经商, 只留下妇女儿童在村落里守着一方水土, 在《客家侬情》作品当中, 歌词“出门趁早莫迟缓”、“出门你就壮壮胆”、“走南闯北客家人, 吃苦耐劳美名传”等都充分的体现了男子在外建功立业, 女子在家支撑生活的客家精神。

三、结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 我们已经知道声乐理论是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较为科学和细致的歌唱语言艺术, 在经过艺术家的创造和传授过程中, 在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客家山歌已经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客家侬情》作为客家山歌的代表作, 其作品的形成融入了浓郁的客家元素, 将客家山歌的旋律特点、节拍节奏、调式特点以及客家精神等都与声乐作品实现了完美的统一, 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客家生活的画卷。因此, 我们应该对具有代表性的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以实现我国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言.浅析尚德义声乐作品的创作特征及艺术品格[J].音乐天地, 2014, 10:52-55.

[2]傅丹灵.情浓客家——微探声乐作品《客家侬情》的艺术特征[J].艺苑, 2015, 02:65-67.

[3]晁凤娟.浅析声乐表演艺术中情感的表现——以作品《小白菜》为例[J].大众文艺, 2015, 15:157-158.

[4]宋佳.声乐表演艺术的特性及情感表现方式分析[J].北方音乐, 2015, 07:79.

[5]张聪慧.浅析声乐作品艺术处理中二度创作的把握[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06:238-240.

浅谈客家土楼建筑的魅力 篇9

土楼屋顶给人庄重完美的印象, 尤其是五凤楼与方楼的“九脊顶”。圆楼屋顶优美而和谐的比例, 也极具艺术魅力。

质朴粗犷的土筑墙身是福建土楼最大的特色。墙身的美感, 是出于不加粉饰、夯土造成的厚重质地, 以及卵石砌筑墙脚的自然装饰效果。

这些建筑处理都是使福建土楼焕发光彩的原因:

1 庞大庄重的屋顶

福建土楼的九脊顶———五凤楼和方楼的九脊顶是独具风格的屋顶形式。整个屋面坡度平缓 (坡度45%) , 檐口平直, 出檐极大, 正脊微微升起。整个屋顶虽然庞大, 却不觉得压抑。

巨大的山花墙面上, 通常开两个长方形的通风气窗。由于山花墙面较大, 如不加以装点, 势必觉得空白和平淡, 这简简单单的通风窗是装饰与功能有机的结合。山尖的悬鱼也不加雕饰, 只是用杉木平板锯成朴素的鱼形轮廓。屋檐转角处的“角叶”, 又称“角鱼”或“角眉”, 既有保护封檐板的功能, 又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这是福建民居特有的装饰构件。

土楼屋顶出檐极大, 常见出檐二三米长, 甚至更长。巨大的出檐与高大的土楼形成良好的比例关系。其檐口两端微微上翘, 这样克服了平直的檐口在视觉上给人两端下垂的错觉, 这是土楼工匠多年经验的总结。由于视觉误差的调整, 两端微微上翘的檐口看起来反而更加挺直。

圆楼屋顶的特色———福建圆楼的屋顶是震撼人心的重要因素之一。圆形的屋顶是最有表现力的形状。进入圆楼内院, 环形瓦顶檐口所形成的天际轮廓, 起到突出的控制性的作用。黑灰色的瓦顶与明亮的天空形成强烈的黑白对比, 把整个圆楼形象从天空中勾画出来。在方楼与圆楼共存的村庄里, 人们从远处一眼望去, 视线不由自主地会转向圆楼, 就是由于这巨大的环形瓦顶形象奇特, 有强烈的吸引力。

2 朴实粗犷的墙身

不加粉饰的夯土外墙——福建土楼的外围土墙以其不加粉饰的本来面目表现了夯土结构的质感。夯土墙每皮之间留下横缝和水平各筛之间错开的竖缝, 以及窗洞上预埋的长长的杉木过梁, 都是结构特性的自然体现。不加遮掩的墙面上, 版筑墙壁的肌理和细微的裂缝, 表现出朴实的质感和稳重的形象。由于夯土墙每“版”40厘米的高度是人们熟悉的尺寸单元, 它的尺度衬托出土墙的高大。墙体巨大的体量和墙上小小的窗洞更增加了这种厚重感。

圆楼、方楼的外观造型是最简单的几何形体, 因此它最容易为人所认知。它以黄土色的墙面为主导色彩, 与周围环境的山坡、土坎的黄土地是如此的协调。这些没有人为装饰的外墙面, 以最质朴的形态, 以泥土本来的面目, 突显福建土楼的乡土气息。尤其是古老的土楼, 墙面斑驳, 犹如百岁老人的脸, 刻画着多少岁月的沧桑, 从而引发人们的思索与感叹。

河卵石干砌的墙脚———福建山区土楼的墙脚多用河卵石干砌, 表面用泥灰勾缝。大块小块色彩深沉的卵石相间砌筑, 遂成生动自然的效果。天然石料表现出的重量感, 使土楼的根部坚实沉稳。卵石墙脚和它上部稍有收分的土墙, 使整座土楼根基牢固, 显得粗犷浑然。

3 活泼统一的窗洞

福建土楼底层外围土墙上不开窗。内通廊式土楼底层厨房里伸出的烟囱洞口, 冒出缕缕青烟, 把土楼局部熏成黑色。二层作为谷仓, 其外墙上有的不开窗, 有的也只开不到20厘米的狭窄缝隙, 作为通风气孔。三层以上卧房的外围土墙上只开宽40至50厘米、高70至90厘米的小窗户。窗洞通常是房间使用时才开凿, 所以有先有后, 有大有小, 有高有低。窗洞边用白灰粉刷边框, 既使窗框平整, 又勾画出窗洞的外框形状, 有些则不加粉饰。远远望去, 窗洞大小不同, 高低不等, 新旧不一, 上下楼层的窗洞对不齐, 同一层楼的窗洞又不对位。但是由于窗洞形状类似, 高宽比例又大致相同, 给人同样的视觉感受, 仍具有协调统一的效果。相同形状的重复所造成的韵律感, 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协调关系, 因此, 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窗洞并没有出现纷然杂层的局面, 反而把土楼外观的特点表现得淋离尽致。它是配合使用功能自然而然“生长”而成的, 传达了一种独特的构图原则和整体美的信息。

福建土楼的窗框和窗扇通常安装在窗洞口的里侧, 也有不做窗扇只在窗洞下半截做木栏杆的。为了便于人们靠近窗口, 窗下墙在室内一侧减薄, 形成土楼窗口简朴实用的特色。

4 富有韵律的木构

内通廊式土楼的外围楼是土木结构楼房, 其木结构构件完全清水不施油漆彩绘, 充分表现了木材的材质。简单朴实的梁柱相互穿插、勾搭、咬合, 承受着上部楼板与瓦顶的重量, 清晰的结构逻辑传达一种内在美的信息。此外, 底层厨房每开间的内立面都有统一的模式, 厨房开间除了门扇之外是整片的木条直棂窗, 不设窗扇, 既简洁明了又通风透亮。窗台上是突出的木柜, 用作厨房的碗柜。碗柜对室外一面采用“鲎叶窗”, 即两片直棂窗扇叠合推拉, 可开可闭, 又可掌握开启的大小, 既简单又实用。

在圆楼里, 完全相同的卧房单元和同样的开间不断重复, 没有开头与结尾。有的土楼在每层回廊栏杆外还设腰檐, 既保护了木构件, 又使回廊内免遭雨淋, 腰檐下的空间还可存放杂物。四、五层高的土楼, 有三、四层的回廊重叠, 水平方向重复的屋檐与腰檐与垂直的廊沿列柱, 构成了连续而有规则的韵律。重复的韵律造成一种动感, 每一个开间的插栱 (丁头栱) 既是结构构件又是装饰构件, 它就像乐曲的休止符一样强调了旋律的变化。相同造型的重复, 具有鲜明的规则性, 意味着楼内的平等关系。

福建土楼里木结构构件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重复, 以其独特的协调性和条理性表现出一种韵律美, 从而增强了它的艺术魅力, 这正是走进土楼时人们无不惊叹的原因。

摘要:作为世界文化保护遗产的土楼有着其独特的美, 古朴又不失华丽。福建土楼有一整套源自传统、约定俗成的建筑处理手法, 有着强烈的地方特色, 不仅造就了土楼奇特的艺术造型, 而且赋予建筑整体直率、质朴的风格。

关键词:福建土楼,建筑处理,结构

参考文献

[1]吴尧编著.建筑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浅谈赣南客家围屋的建筑特征 篇10

一、客家围屋的环境与布局

客家多聚居粤东山地、丘陵和河谷平原地带, 属高温多雨的亚热带气候, 夏长冬暖, 日平均在20℃以上占全年的四分之三。春夏吹东南风, 冬季吹东北风, 东南部绵延的莲花山脉屏障, 使台风影响较小, 又属华南地盾的地质构造, 地震也少见。

客家的村落多按宗族姓氏关系组合而成, 按传统的要求和防御的需要, 使客家形成聚族而居习俗。总体布局上多有统一的考虑, 采用集团式的摆布方法, 把几十户或上百户同族人家组成一个村落。有的一幢屋就是一个姓氏, 较大的自然村, 常常由几个集团住宅组成, 把几个围龙屋或多堂屋散座在低丘岗地之间, 相距数百米, 座落在山丘与耕地交接的台地上, 背山面田, 前低后高, 以利排水和通风透光, 屋前多有半圆形池塘, 屋后是丛林和草地, 作为取薪、牧牛等副业生产用。村头和村间多种有“风水林”, 围合村界, 各村有生产、生活范围和小环境气候。屋 (村) 间多用2米宽的田间路串通, 然是衔接通往圩镇或县城的干道。建筑群体 (村) 前, 多有一溪泉水从屋前流过, 岸边种植竹、果树、芭蕉、屋 (村) 前是一片阡陌纵横的田野。客家围屋 (村) 掩映在绿色世界里, 充满田园诗韵。

在赣南地区, 围屋主要分布在三南地区 (龙南、定南、全南) , 以及寻乌、安远、信丰等地的南部, 其中龙南县位于江西南端的九连山脉与广东交界。此外, 在石城、瑞金、会昌三分布有少量的小土楼和零星围屋;于都、宁都、兴国三县交界处则多行村围。

围屋以龙南县的最具代有性, 也最为集中。关西围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之一, 围屋整体结构像一个巨大的“回”字, 围屋的核心建筑在中间的“口”字部位, 其结构是在客家民居“三进三开”特征基础上扩大为“三进六开”, 从而形成“九栋十八厅”的大型客家民居建筑, 围内共有主房124间。“三进”即从大门进来为下厅, 往上走则依次为中厅、上厅, 层层递进, 层层增高;“六开”则是以正厅为中轴线往左右均衡延伸, 两边院落, 房屋对称、门窗对称。以中轴线往左右延伸的结构又使正厅成为整座围屋的核心, 体现着一种极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与大宅配套的还有花园、戏台、书房、轿房和九个消防水池, 并将牲畜圈养围外, 保持围内卫生。整幢围屋以廊、墙、甬道连通或屏隔。结构严谨, 布局奇巧, 交通复杂但序列分明。院落组织非常丰富, 集军事和生活为一体, 既是一座森严冷峻的堡垒, 又是一座内藏玄机的兵营, 同时又是一座依山傍水, 适合人居的庄园。形式也多为悬山, 在别县很少见。全南县围屋基本上采用河卵石垒砌墙体, 为了争取到多一层的射击高度, 大部分围屋顶上四周砌有女墙和射击孔, 以便必要时上屋顶作殊死抵抗。

客家围屋独特的艺术性。不仅体现在它奇特的外观造型, 更主要的还在于它在内部空间的构成中, 它是集家、祠、堡于一体的设防性民居。内部厅堂的布局、卧房的配置、楼梯的分布、边门的开设都是严格的对称,

围内设有水井和专门积屯粮草的房间, 以备敌人既使长困久围时, 也不误初一、十五照旧祈祷平安的活动。故某种意义上说, 它具有割据性, 只要将围门一关, 几乎就是一个独立王国。

在多了解了几座围屋之后, 给人的艺术感觉是, 外表朴实无华, 甚至还有些冷峻和压抑感, 但走进围内, 便让人有种民间艺术的活泼感, 乡土文化的质朴感和一般浓浓的生活气息感。

二、赣南客家围屋的主要特征

客家是汉族不断迁徙的产生, 迁到赣南后, 面临着极其险峻的环境, 他们大多在边远山区从事艰苦的开拓性事业。客家围屋的建造都考虑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不仅要同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 还要同土著和匪盗殊死斗争以及猛兽袭击, 为了生存和人身安全, 客家人不得不筑起围屋来保卫自己。客家人有着强烈的“天人合一”观念, 它是聚族而居的。因而就形成了一座座固若金汤的围屋。从其最简单的一明两暗三间过, 发展到两堂两横、三堂两横、直至九进十八厅那样的大房子, 无不体现其成组向前、向左右不断扩展、延伸的特点。

客家人选址都会刻意的营造出良好的自然环境。对于一个好的宅基来讲, 仅有“山”还不行, 要想兴旺发达, 还要靠“水”来满足。客家人认为水能聚气, 可以使得家族人丁和钱财都兴旺。这种反映了客家人希望子孙发达, 开拓进取, 不断向前的心愿。无论房屋发展到多大规模, 始终是以正厅为中轴, 以祖堂为核心, 向前逐步延伸, 向左右对称发展。每一座围屋都不能缺少的一个空间就是祠堂。祠堂是一个家族的纽带。也是围屋里最神圣的地方, 是围内建筑档次最高, 装饰最华丽的地方。

在客家围屋的人文关怀这一块, 客家人有着自己的信奉, 在围屋内他们有着自己的供奉, 有自己的信仰, 就是土地庙。人文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是与非理性主义浑然一体的。倡导终极关怀和本体追求的精神。筑的人文精神是建筑文化的一切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集中体现。长期以来, 人们没有很好地将建筑同人的生命活动和存在意义联系起来, 而只是把它当作某种外在于人的对象—“物”来看待, 从而使建筑失去了与生活的内在关联, 失却了它赖以存在的文化土壤。这种建筑无法满足人类生活的真实需求, 难以获得人们的认同、喜爱和共鸣。然而, 围屋的浮现却将这一说法一一击败。

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 合称为我国最有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

三、客家围屋的特点

客家围屋一般座北朝南、依山傍水之地, 房屋主体群建筑与围墙之间的露天部分呈半圆形, 称为“花台”主体群。房屋中、正中有龙厅、上堂 (祖堂) 、中堂、下堂, 左右两边及中间的露天部分叫“天井”, 还有南北厅、上厅、下厅、花厅, 又有骑马廊、伸手郎、门廊、后廊。房间有正堂间、横屋间、围龙间、枕杠间、老人间, 还有若干晒楼、厨房和浴室。大门前有禾坪、池塘、照壁。中间正屋内的上、中、下堂, 平时用木制隔扇屏风关着, 遇喜庆节日或红白事人多时, 方拆下使之成为通堂大院。

围龙屋布局有住房、畜舍、农具间、厕所的设置, 主次分明, 清污隔离。围屋前低后高, 多层次的天井, 有利于通风、采光和排水。大门前的禾坪供晾晒、活动和乘凉。池塘蓄水防旱防水、养鱼及净化污水, 塘泥肥田, 是自然生态的小循环。禾坪、池塘设置, 衬托围屋, 可陶冶人们爱美情操。叶剑英元帅故居和叶氏宗祠是一座大围龙屋。梅县隆文岩前村华侨兴建的秉彝庄大围屋, 占地12亩, 有12个厅堂, 近百个房间。1982年, 中央电视台专门拍摄, 介绍其建筑艺术特色。还有“走马楼”、“四点金” (如五华县亚洲球王李惠堂故居) 、“五凤楼”等客家民居建筑。

随着时代发展, 围屋的建筑造型也吸收西方建筑特点, 把客家传统的房屋结构结合西洋的建筑艺术装饰建造的混合型, 它的独特风格对现代世界建筑亦有重要的贡献。

结语

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的瑰宝, 历经千年流传到今天, 客家人以围屋为家。铭刻着客家人的历史兴衰, 记载着客家人的岁月沧桑。它们的青砖灰瓦与背后的青山绿水和谐的融合在一起, 成为山水之间的一道美丽风景。是研究客家文化和风俗的重要地点。客家围屋是客家人民凝集力的体现, 我们从客家围屋可以清楚的看到我们客家先民在生活中团结奋斗、注重文化修养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中扮演它重要的角色, 给客家人民带来新的变化。

参考文献

[1].罗勇《走进赣州——客家赣州》[M]江西人民出版社

[2].董励《客家——岭南文化知识书系》[M]广东人民出版社

[3].楼庆西《乡土建筑装饰艺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檐翼围及赣南围屋源流考》刊名:南方文物2001年3月

[5].《赣南围屋及其成因》刊名:华中建筑1996年4月

[6].《话说客家围屋——大万世居》广东史志1994年1月

[7].《客家唯物的生态特色——江西龙南县客家围屋佣景研究》刊名:华中建筑2004年1月

上一篇:案例教学企业战略管理下一篇:行为导向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