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治疗护理

2024-08-03

西医治疗护理(精选十篇)

西医治疗护理 篇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2月—2010年11月我院针灸科门诊患者12例, 男7例, 女5例, 年龄最大52岁, 最小17岁, 病程最长

1 个月, 最短6 h.

2 面瘫的治疗

2.1 电针

主穴:攒竹、阳白、四白、地仓、颊车、颧髎、合谷。配穴:风寒证加风池, 风热证加曲池;恢复期加足三里;耳后痛加翳风;舌麻、味觉消失加廉泉;闭眼困难者加鱼腰、申脉、昆仑;人中沟歪斜者加水沟;颏唇沟消失者加承浆、鼻唇沟变浅与乳突部疼痛加迎香。选取好穴位后用疏密波或断续波持续刺激10 min~15 min, 以瘫痪的肌肉出现收缩为度, 每天1次, 10次为1疗程。

2.2 穴位注射

用维生素B1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各

1 m L注射下关、地仓、翳风、牵正等穴, 每穴0.5~1 m L (以上穴位交替使用) , 隔日或每日1次, 5次为1疗程[1]。

2.3 物理治疗

用红外线照射患侧, 照射时用湿纱布遮盖住不能闭合的眼睛, 灯距30 cm, 每次照射10 min~15 min, 每天1次, 10次为1疗程。照射完毕后轻揉面部以促进血液循环, 避风雨。

2.4 西药治疗

包括抗炎、抗病毒、糖皮质激素、能量合剂、中成药的活血化瘀等药物, 根据临床症状加减。

3 护理措施

3.1

湿毛巾热敷面部, 改善面部血液循环, 每天2次, 嘱患者勿用冷水洗脸, 外出戴口罩, 避免大风直接对吹面部, 不能闭眼的患者用眼膏或眼药水滴眼, 1天2次, 睡觉时用纱布或眼罩遮盖。做好口腔清洁卫生, 每次睡前、饭后要用温水漱口。

3.2 表情动作训练

要随时做面部的随意运动, 如:皱眉、闭眼、吹气、鼓腮、示齿等运动, 每天咀嚼口香糖3~5次, 每次15 min~30 min.

3.3 自我按摩

教患者学会做自我按摩患侧, 力度要适中 (以咀嚼肌感觉酸胀为度) , 部位准确, 早晚各1次, 每次20 min, 防止产生肌无力变形。

3.4 饮食护理

因神经麻痹而咀嚼不便及味觉减退而影响食欲, 鼓励患者尽量进食, 指导患者将食物放在健康侧舌后方, 细嚼慢咽, 少食多餐。进食富含营养的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或软质饮食, 忌食生冷油腻刺激之品 (如羊肉、狗肉、动物内脏) , 忌烟酒。

3.5 情志护理

由于本病起病突然, 加上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不足, 内心焦虑, 担心治疗效果不好而留后遗症及面容的改变而羞于见人。针对患者的种种疑虑, 我们要耐心地做好安慰疏导工作, 使患者得到尊重和安慰, 情志愉悦, 气血通达流畅。通过与患者交流收集基础资料, 分析患者目前的病情状态, 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宣教情志、饮食、休息与本病的关系, 护士在操作前、中解释治疗的目的、药物的应用、主要注意事项, 嘱患者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注意劳逸结合, 保证充足的睡眠, 放松心情,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提高治疗效果。

4 疗效标准与治疗效果

4.1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面肌功能完全恢复;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面容恢复正常, 但有部分面肌功能未能完全恢复;好转:临床症状减轻, 面容较治疗前有所恢复, 面肌功能恢复不够满意;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2]。

4.2 治疗效果

12例患者, 治愈9例, 显效2例, 留后遗症1例, 总有效率为91.67%.

5 典型病例

患者, 男, 41岁, 于2009年3月17日就诊。患者自诉3月16日晚与同事喝酒至深夜后又受大风直接对吹面部许久, 晨起感觉左侧面部麻木不适, 左眼不能闭合, 口眼喎斜、流涎。给予电针、穴位注射、静滴抗炎抗病毒与辅助治疗, 结合自我按摩、康复训练。治疗期间患者曾焦虑不安, 担心因口齿不清使学生不能适应而延误课程, 经及时给予情志疏导,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 积极配合治疗, 9 d后痊愈。

6 体会

面瘫多因脉络空虚, 风寒之邪趁虚而入, 近年来, 由于生活节奏加快, 造成精神紧张, 情绪波动, 过度劳累使神经功能紊乱, 以致气血阻滞, 筋脉失养, 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 所以青壮年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临床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针灸、穴位注射、局部按摩等治疗,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祛邪扶正, 祛风解痉, 调和气血, 运用中医特有的护理技术, 各项护理措施得当, 加上积极宣教, 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使病情得到满意的康复, 大大减少了后遗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石学敏.针灸推拿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287-288.

西医院校中西医结合护理 篇2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护理;临床教学

随着医疗体制的深化改革,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日益在临床医疗中显示出其优势。作为综合性医院的中西医结合科,我们承担着西医院校护理学生的中西医临床教学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临床教学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向临床一线输送的护理人才的质量,西医院校护理学生在中西医护理中的临床教学已引起高度重视。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教学的必要性

1.1 将“辨证施护”融入“整体护理”,构建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

“整体护理”是当前我国护理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重要理念,其核心是以人为中心,将人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保持人与内外环境的平衡。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与自然和社会相统一。这种将患者置于自然和社会的整体中通盘考虑的护理理念与现代护理所提倡的对病人进行系统、整体、全身心的护理理念不谋而合[1]。而其中“辨证施护”又是中医护理的特色,其通过运用望、闻、问、切的方法收集患者资料、运用中医理论进行护理评估,进而辨病辨证,用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方法实施护理措施。因此,“整体观念”及“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为丰富整体护理的内涵,近年来有人提出将辨证施护融入现代护理的新观点[2],认为中医“辨证施护”和“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有利于整体护理模式的发展,是现代护理理论的有效补充,可以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在继承祖国医学基本学术思想如整体观、辨证论治观等基础上,吸收现代护理理论及工作模式和护理技术操作技能,将中西医护理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已在临床工作中逐渐成为防治疾病,解除病痛的重要护理手段。因此,对此加以发展巩固应用,对提高护理的价值和地位是十分必要的。

1.2 加强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教学,使学生具有中西医护理双向技能

在西医院校开设中医学课程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的重要途径。但课程设置时间较短,往往只着重于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最基本的知识,如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学、针灸经络学等基本理论,对针灸学等在临床上更有实践意义的内容则浅尝辄止[3]。而一些常用的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如穴位按摩、拔火罐、刮痧、熏洗疗法、敷脐疗法、捏脊等,至今在临床护理上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在预防、治疗和康复护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因此,西医护理的学生有必要学习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将在中西医结合或中医科室的临床护理实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进一步掌握中西医护理的双向技能,将中西医护理的优势相结合,从而提高护理实践的有效性。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临床教学方法

2.1 重视临床师资培训,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临床护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临床护理教学的质量。要使学生真正掌握中医护理操作技能,带教老师首先要懂得中医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目前临床教师都是西医护理或中医护理专业的毕业生,缺乏中西医兼通的护理人才,中西医护理方法和手段也未能真正系统有效地结合,使得临床上中西医两套护理理论与技术并行,而且普遍存在重西医轻中医的现象。因此,作为临床护理教育者,首先,要确立正确的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和教育观念,正确认识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科学性与必要性,认识各自优势和护理内涵的共同之处,并将其有机结合起来应用于实践。为此,我们组织西医护理专业的带教教师系统地学习了中医护理理论,并组织所有带教教师进行中医护理操作技术集中培训,共同探讨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规范带教流程和方法,鼓励开展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临床科研。最后,经过层层筛选严格考核才授予带教资格,提高带教教师的中医护理操作水平与实践能力,使教师能够有的放矢地将中西医护理操作紧密结合,为临床实习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2.2 探索有效教学方案,提高临床带教水平

在临床教学中,首先,建立科学的临床教学管理体系,设立教学总带教,负责安排临床理论授课、护生的理论操作考核、及时听取带教教师及护生之间的相互反馈,进行经验总结,改进教学方案,确保教学工作管理科学到位。其次,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一带一”临床教学模式,安排一名带教老师带一位学生,分管4~8个病人,运用护理程序对所管辖的病人实施整体护理,开展从入院至出院的全程护理,运用“望、闻、问、切”采集病史评估资料,采用辨证施护的方法确立护理诊断实施护理措施,并完成健康指导、医护患的沟通、中西医结合护理病历的书写等工作。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一对一随师带教,并注意结合PBL教学法,带领学生到床边结合实际病例进行实地讲解、手把手操作示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随时根据学生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指导及时整改。并开展中西医结合的护理病例讨论及教学查房,提高和巩固临床所学的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理论及技能。

2.3 结合中医护理基本技术,开展中西医结合技能培训

通过改革带教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随时与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相联系。在相关项目的基础操作练习中增加中医操作方面的知识,如在注射练习中结合中医的穴位进行穴位注射,在大量不保留灌肠练习中结合示教中药保留灌肠,护理肿瘤化疗病人时采用药物止吐的同时配合穴位按摩、耳穴敷贴等方法,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由于中医的护理操作技能较多,而实习课时有限,并且有些项目在带教中也不能由护生直接在病人身上练习,对于常用的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我们便通过开展强化训练完成,让学生和师生之间相互操作共同提高。操作训练时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医生查房、典型病例讨论等,着重培养其临床分析判断的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为以后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把现代护理理念与传统中医护理方法相结合,创建出中西医结合的最佳护理模式,是中西医护理同仁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临床教学是护理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最佳护理路径和临床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将中医护理和西医护理的优势进行互补,才能培养出适合新形势的中西医结合复合型护理人才[5]。

【参考文献】

黄君,毛喜莲,秦锋,等.临床护理教学中融入“辨证施护”的探讨.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9,11(5):85-87.Tanner CA.Nursing education: current themes, puzzles and paradoxes.Community Nursing Research,2007,(40):3-14.陶衔玥,区鸿斌,李华锋.临床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思考.西北医学教育,2009,17(5): 892-893.中国科教期刊学会主要负责已被中国知网全文收录的核心期刊,国家级、省级重点期刊的学术论文征稿。全程代理论文发表,提供写作指导,按杂志社要求前期审稿。

[5]佚名.西医院校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临床教学初探.http://ccclw.cn/yxyy/html/?136976.html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护理体会 篇3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40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25-01

小儿腹泻(infantlediarrhea)是婴幼儿时期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多发生在5岁以下的小儿。小儿腹泻从中医来讲,分为实证和虚证。实症包括寒泻、热泻、伤食泻。寒泻,常见泄泻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兼恶寒发热;热泻常见泻下稀薄,水分较多,或如水注,粪色深黄而臭,或见少许黏液,腹部时感疼痛,食欲不振,或伴泛恶,肢体倦怠,发热或不发热,口渴,小便短;伤食泻常见脘腹胀满作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虚证主要有脾虚泻和肾虚泻。脾虚泻常见大便稀溏,食后作泻,色淡不臭,时轻时重,面色萎黄,肌肉消瘦,神疲倦怠;脾肾阳虚泻常见久泻不止,食入即泻,粪质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淡白,精神萎靡。临床应审查虚实,辨证施护。

我院自建立儿科以来,共收治腹泻患儿380余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共收住急性腹泻患儿387例,其中,男256例,女131例,年龄1个月-5岁,其中寒泻90例,热泻108例,伤食泻124例,脾虚泻和肾虚泻共65例。

2 结 果

387例经治疗痊愈298例,好转89例,住院5-20天左右,无一例患儿死亡。

3 护理要点

3.1 加强病情观察 定时监测体温,低热患儿嘱家属多喂饮水,高热患儿采用物理降温,同时做好口腔护理及皮肤护理,高热不退者,及时给予药物降温,注意观察患儿的一般状况、精神、面色神志、皮肤的弹性、肢体温度以及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大小便的颜色及量等临床症状来评估患儿的脱水程度,及时报告医生给与处理。

3.2 加强饮食护理 历代医家对食疗食养有很多论述,饮食宜忌对疾病的恢复很重要,饮食护理得当可以起到扶正祛邪、恢复健康的作用。轻度腹泻患儿可不限制饮食,给予清淡易消化流质饮食,忌食油腻生冷及产气食物。哺乳儿应减少乳量和次数,根据辩证分型,合理调配饮食。如:伤食泻宜控制饮食,必要时禁食。脾虚泻可食三药粥及健脾利湿之品,寒湿泻可给予生姜糖茶饮服。脾肾阳虚泻,饮食宜热而软,少量多餐。重症患儿有呕吐者,要注意将患儿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吸入气管引起窒息及吸入性肺炎,及时做好口腔护理及卫生处置。呕吐严重者暂禁食4-6小时,根据病情尽早给予母乳及米汤等流质饮食,较大患儿选用清淡易消化的面条、菜粥及瘦肉粥,由少到多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3.3 肛周及皮肤护理 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及会阴,保持干燥,尿布选择吸水性强、无刺激的棉纺制品为宜,勤更换。避免使用不透气塑料布或橡胶布,防止尿布炎的发生。女婴尿道口接近肛门,应注意会阴部清洁,预防上行性尿道感染。皮肤发红者,用我院生产的黄连膏涂抹患处,可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另外紫草的主要成分乙酰紫草素,紫草精和硷化紫草素有收敛的作用,同时还有抗炎抗菌的作用。紫草油能加速上皮生长,尤其对宝宝的尿布疹有特殊疗效。

3.4 中医治疗及护理 寒泻证:温中散寒,化湿止泻,可选用藿香正气液每次5-10毫升,每日3次,一般连续服用3-5天。中药偏温服。同时采用温度50度的热水袋腹部保暖,腹部疼痛且肠鸣音,大便泡沫多者可用木香、茴香、肉桂炒热装入布袋内熨腹,温度要适宜,以防烫伤。配合推揉外劳宫、凤池及天枢穴各100次以疏风解表,腹痛泄泻不止者配合艾灸神阙穴。

湿热泻:宜清热利湿,调中止泻,中药宜偏凉服.口渴不欲饮、尿少等津脱液伤时,可饮清淡藕汁或葛根黄芩黄连汤辅以推拿,方法:用右手拇指桡侧面着力,自虎口推至指尖100次。

伤食泻:伤肉泻用焦三楂煎水服,伤面食口服神曲冲剂,伤乳食用炒麦芽煎水口服,顺时针按揉中脘2分钟以消食导滞。腹泻不止者可采用推背法顺着宝宝的脊柱由下往上搓,一直搓到皮肤微红发热为止。揉腹法,把手掌摊开,放在宝宝的腹部,逆时针轻揉50下左右,或者2分钟左右。这个按摩手法可以让孩子止住腹泻,同时促进肠胃功能润化。

脾肾阳虚泻:宜补脾益气,可选用吴茱萸、葱白等份捣烂,以食醋调成糊状,敷肚脐,用胶布固定,隔日换药1次。辅以推拿法,用拇指罗纹面着力,在小儿掌心四周的内八卦穴做环形推拿50次也可揉脾俞、胃俞方法是用拇指或中指螺紋面着力,揉小儿脊柱两旁的脾俞、胃俞穴各100次。每天一次,轻症3-7天痊愈,重型药物治疗配合推拿手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0例, 按照WHO (1997) 标准确诊为2型糖尿病, 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55~81岁, 平均年龄 (6017±1216) 岁;糖尿病病程3~27年, 平均 (1518±211) 年;糖尿病足病程17 d~212年;按照Wagner[2]分级标准, 0级4例, Ⅰ级6例, Ⅱ级12例, Ⅲ级6例, Ⅳ级2例;糖尿病足已破溃26例, 其中干性坏疽3例、湿性坏疽18例、混合性坏疽5例。

1.2 方法

1.2.1 基础治疗

胰岛素控制血糖;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合理饮食, 控制总热量。

1.2.2 扩张血管及抗凝治疗

葛根素注射液400~50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 654-2针20~40 mg加入250~5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 口服阿司匹林50 mg, 每天各1次。

1.2.3 中医药治疗

内服补气滋阴、通阳活血的中药以治其本, 用补阳还伍汤为基本方:黄芪30 g, 熟地15 g, 川芎9 g地龙10 g, 当归15 g, 赤白芍各5 g, 桃仁10 g, 红花10 g, 桂枝10 g, 川淮牛膝各10g, 根据患者的病情可随证加减。外用清热、解毒、燥湿的中药以治其标, 基本方:金银花20 g, 白毛夏枯草20 g, 野菊花20 g, 千里光30 g, 明矾15 g, 煎汤泡脚30 min, 每日1~2次, 每次30~60 min, 4周为1个疗程。

2 结果

本院依据Wagner分级下降及自觉症状改善状况制定标准。显效:Wagner分级下降2个等级, 创口愈合80%以上自觉症状消失或已不明显;有效:Wagner分级下降1个等级创面愈合40%~80%, 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无效:治疗后病变无改善。本组显效13例、有效15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93.13%。

3 护理

3.1 糖尿病足病变的观察

观察足背动脉搏动、皮肤颜色及温度。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肤逐渐变白或暗红, 提示有出血表现;皮肤由暗红转为暗紫红甚至紫黑色, 提示局部缺血、低氧严重, 易形成坏疽;局部皮肤温度降低, 肢端发凉, 应及时使用改善微循环药物。

3.2 足部护理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患足中药浴后用柔软干毛巾轻轻擦干, 采用周林频谱仪照射30~60 min, 频谱仪距照射皮肤30cm左右, 并及时适当调整, 以免灼伤。周林频谱仪照射后根据创面情况给予护理, 本组4例皮肤水疱, 注意保持水疱清洁, 避免受压, 对较大的水疱, 在无菌操作下抽出渗液, 微循环改善后水疱均自行吸收痊愈;21例足部溃疡较浅, 溃疡面周围用0.15%PVP-I消毒, 溃疡面用1%过氧化氢液冲洗后再用生理盐水冲洗, 如果创面清洁, 用654-2针10 mg加胰岛素4~8 U局部湿敷, 如分泌物多, 创面则用庆大霉素 (或根据分泌物培养结果, 选择敏感抗生素) 8万U外涂, 然后用654-2针10 mg加胰岛素4~8 U喷洒于用生理盐水浸润的无菌纱布, 再湿敷在溃疡面上, 外用无菌纱布包扎;5例溃疡创面深而大, 经上述方法局部处理后, 加用0.15%甲硝唑冲洗, 再用生理盐水冲洗, 创面用654-2针30 mg、胰岛素40 U、庆大霉素24万U、015%甲硝唑10 ml混合液湿敷, 每天1~2次。每天足部按摩3次, 每次10 min, 从趾尖开始向上按摩, 按摩时避开溃疡面, 注意手法轻柔。

3.3 中医辩证施护

糖尿病足患者大多数有思想顾虑, 有的甚至产生悲观情绪, 自暴自弃, 所以调畅情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非常必要;注意饮食调理, 在严格应用糖尿病饮食的同时, 根据患者体质的偏性, 阳强者选择凉润食品, 阴胜者选择温润食品;注意体重、尿的性状等全身情况改变。

3.4 健康宣教

向患者解释抽烟、受冷均可引起血管收缩、组织供血减少, 加重糖尿病足病变, 因此应戒烟, 注意腿部保暖;穿合脚保暖的鞋袜, 不宜赤脚穿鞋, 以防擦伤;禁用热水袋, 以免烫伤;保持足部卫生, 每晚用温水洗脚, 特别要注意足趾缝间的清洁, 用柔软的毛巾擦干, 可适当涂抹护肤油, 防止干裂;修剪趾甲时注意避免损伤皮肤, 不可自行处理胼胝;坚持每天仔细检查足部1次, 出现任何很小的损伤或异常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溃疡愈合后多进行腿部运动, 每天适当步行, 做到定时、定量, 量力而行, 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1]戚超英, 邓婉萍, 马育璇, 等.糖尿病足患者的高危因素和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4) :255.

中西医治疗面瘫 篇5

【导读】:

又是一年过去,在告别2011年的时候,心里真不愿意去告别。似乎一切尘埃未定,似乎……很多似乎、似乎。纠结的一年,很多想告别的,很多想实现的,都未能如愿,无论你实现与否,无论你如愿与否,时间的脚步没有等你的止步,2011,来得太快,2011,却又太早离去。掀开记

中西医治疗面瘫

真实案例:

我是一个个体商户,繁忙和压力是我生活的主旋律。每天应酬不断,两个月前的一天晚上有个饭局,很晚才回家。回家后觉得浑身燥热,就把空调开到21度,由于非常劳累,我很快就睡着了。喝了酒后半夜口渴难忍,于是起来找水喝,突然感觉面部比较麻木,右侧面部不能动弹。

出现不良症状后我也没怎么在意,以为是酒喝多了的缘故,第二天醒来应该就没事了。结果当我第二天醒来洗脸的时候发现我的脸一边大一边小,说话也变得困难了,声音明显改变,还不能正常吃饭喝水,眼睛闭合不严,时不时的会流眼泪。我的家人在得知我的病情以后,马上陪我去了我们家附近的一家医院进行检查,结果我被确诊为急性面瘫。由

于离家近的缘故,我选择这家医院进行急性面瘫的治疗,医生介绍说用针灸就能治好。在医院接受了一个月的治疗,但是效果真的很微弱

后来在北京上大学的女儿得知我的情况后,给我带回来几盒药说是能够彻底治疗面瘫,我接过产品看了看是【乾正康】,当天就让女儿帮我贴了上去,半个月后,说话不再困难,眼睛也可以慢慢闭合了,一个月后,眼睛不再流泪,两边的脸看起来也开始变得均匀起来。不到3个月我的急性面瘫就完全好了,再也看不出我曾经是个得过面瘫的人了!【乾正康】真的很神奇,非常感谢它让我重新找回了健康。中西医治疗面瘫

健康专家提醒:

1、面瘫的预防还应该注意休息,保证睡眠充足,少看电视、电脑,避免各种精神刺激和过度疲劳,以利疾病的康复。

2、还应膳食合理,少吃油腻滞胃、不易消化的食品,同样有利于预防面瘫。要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如桃、葡萄、苦瓜、茄子、青椒、韭菜,来维持足够的维生素摄入。另外还要吃一些米面、粗粮类食物,以保持机体足够的能量供给,增强抗病能力。这也是对于面瘫的预防方式。

西医治疗护理 篇6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40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739-01

我院自2008年至2012年共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2例,采用牵引、薰药、按摩、药物治疗及精心护理,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详细结果,见表1、表2、表3。

1.2 治疗方法 102例均采用JZC脊椎牵引床(含薰药),牵引薰疗机执行牵引,薰药治疗,针对急缓采用急静缓动的绝对卧床与循序的进行功能锻练、按摩、药物治疗。先牵引薰药30分钟,卧床休息30分钟,再按摩,每日一次,十次为一个疗程,疼痛剧烈者一般不按摩,即便按摩则施行轻柔手法,理筋缓痉。同时配合静脉点滴20%甘溶醇250ml、地塞米松10mg加入10%葡萄糖液250 ml内、复方丹参针20 ml加入0.9%氮化钠100 ml内,每日一次连续七天。

2 护理

2.1 耐心解釋、疏导,消除顾虑,配合治疗 患者因腰腿痛,行动不便,看到牵引机就产生紧张、恐惧。护理人员要向患者耐心解释,讲明牵引治疗的原理,方法及目的,病友需作哪些配合再经正在牵引治疗病情已有好转的病友现身说法,从而使新来的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并强调不是牵引一次就见效,须按疗程进行,要坚持,使患者在思想上重视牵引的必要性。

2.2 牵引护理,按步骤操作,不能急于求成 牵引前,护理人员必须整理好牵引床、薰药器内按时更换新鲜薰药(中药)加水至薰药器刻度,开启加温电源至董药液升至40℃。整理好胸肋部牵引带及骨盆部牵引带使其分置于牵引床的上端及下端,让患者仰卧于牵引床上,腰部(椎间盘突出段)对正薰药器窗口,使腰部有薰蒸的热度。然后分别绑扎胸肋部牵引带和骨盆部牵引带。不能大紧及大松,设定合适的牵引重量,开启牵引电源,牵引即开始30分钟后结束牵引和薰蒸,卧床休息10分钟后,离开牵引床更换另一床休息30分钟,再作按摩治疗。在牵引过程中,操作要细心、认真,牵引重量由轻慢慢加至患者耐受度,视患者年龄、性别、体质不同,区别对待,期间要询问患者牵引量是否过重,牵引带是否绑扎过紧,腰部薰药窗温度是否太高或太低,随时予以调整。

2.3 牵引后,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绝对卧硬板床休息 床上可作翻身或侧卧,尽量不要随便起床,饮食宜清淡易消化,7-10天后,症状缓解,疼痛减轻,可在床上作屈髋、伸腿、蹬腿、挺腹及上下肢各关节的屈伸活动。饮食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总之,在牵引后,急性期疼痛剧烈,以静为主须卧床休息,疼痛缓解后则以活动为主,循序渐进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起立须戴腰围带保护腰部。在恢复期,嘱在床上练爬行飞燕后伸仰卧起坐、倒走。切忌弯腰、提重物、更不能扭腰,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因素,有序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促使早日恢复,减少并发症。

2.4 针对病情急缓,配合药物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急性期多为突出髓核周围的无菌性炎症刺激神经根造成脊髓水肿加重了神经根的压迫,临床上多运用药物治疗,20%甘露的250 ml、地塞米松10mg加入10%葡萄糖液250 ml、复方丹参20 ml加入0.9%氮化钠100 ml内,静脉点滴,每日一次,连续一周,在操作时,护理人员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及无菌操作,穿针一次成功,保护好血管,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防止液体漏出血管外,以免引起局部肿胀及组织坏死,疼痛剧烈者,另加服消炎痛及栓剂,缓解期,内服中药者,指导煎药方法及服法,同时,要了解药后反应并记录。

脑梗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 篇7

关键词:脑梗死,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

脑梗死是脑血管病症中的常见病, 多发病。临床以突然发生半身不遂, 口角歪斜, 语言不利为主要症状。脑梗死属于现代医学的“缺血性脑血管病”, 是由于供应脑的动脉粥样硬化等自身病变使得管腔狭窄、闭塞或在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 造成脑局部急性血流中断, 缺血缺氧, 软化坏死, 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近几年来, 我院采用针灸、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整体护理措施, 治疗脑梗死百余例, 取得满意效果, 有效率达98.5%以上。现总结如下:

1 针灸治疗

1.1 治则疏通经络, 调和气血。

1.2 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辅以太阳、少阳经穴。初病用泻法, 久病用补法。初期针刺患侧, 久病针刺双侧。

1.3 护理在针灸半身不遂的同时, 指导患者及家属对瘫痪患者肢体的功能锻炼, 这对肢体的恢复起到重要作用。

2 中药治疗

当归15g、川穹10g、赤芍10 g、丹参15g、桃仁10g、红花10g、熟地15g、全蝎6g、桑寄生15g、桂枝6g、石菖蒲10g、黄芪30g、地龙15g、黄精15g、牛膝10g。

3 西药治疗

3.1 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给氧。

3.2 发病初期伴有意识障碍、呕吐、血压增高或脑压增高时,

应适当降低颅内压治疗。给20%甘露醇125~250ml静脉滴注, 每日1~2次。

3.3 扩充血容量

用低分子右旋糖酐250~500ml加入丹参注射液10~16ml静脉滴注, 每日一次。

3.4 溶栓

选用5%葡萄糖250ml+蝮蛇抗栓酶0.5g静脉滴注, 皮试, 每日一次。5%葡萄糖250ml+川芎嗪80mg静脉滴注, 每日一次。

3.5 预防呼吸道感染

常用5%葡萄糖250ml+青霉素640万u, 皮试, 静脉滴注, 每日一次。

3.6 脑代谢活化剂

选用ATP 40mg, 辅酶A 100 u, 细胞色素C30mg, 皮试, 维生素B或C加入10%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 每日一次。改善脑细胞代谢, 有利于肌体的恢复。

4 护理

4.1 起病初期

患者发生偏瘫后会出现急躁、悲观情绪, 表现为不思饮食、失眠、便秘等。特别是吞咽功能丧失者, 更感到恐惧和失望。首先向家属及患者介绍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症状、病程及预后。其次, 向患者说明起病一周内是疾病关键期, 在1~2d内脑水肿达到高峰, 有可能向好的方面发展, 也可能向坏的方面发展。再次, 从生活上主动关心、体贴患者, 对失语或言语不清者可让其将需求用文字书写进行交流。使患者感到温暖、亲切, 消除恐惧和焦虑心理, 鼓励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情绪, 愉快地接受治疗。

4.2 恢复期

肢体运动和语言功能的恢复成为康复的重点, 康复功能锻炼应及早进行, 越早肢体功能恢复越好。在临床中, 当患者生命征稳定、神志清醒、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h后, 就应着手进行康复功能锻炼。首先对患者进行肌力的评估, 然后和家属一起制定锻炼计划, 具体做法是:语言障碍者听录音, 从简单发音、单词、短语开始, 反复训练到说绕口令, 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预防肢体功能碍障的发生:每4h做1次肢体被动运动和按摩, 每次20min, 帮助患者做关节伸展、内旋、外展等活动, 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并将肢体保持在功能位置。然后练习翻身, 促进肌力恢复。随着患者病情好转, 能坐稳后要及时进行站立的行走锻炼。指导患者站立平衡训练:双手扶杆站立—单手扶杆站立—不扶杆站立达到三级平衡。行走训练:指导患者先原地踏步, 走时由慢到快, 循序渐进。

4.3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的目的是使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以及正确的态度, 同时使之解除由疾病伴随而来的不愉快情绪和各种顾虑, 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对患者指出:脑动脉硬化是本病的病因, 预防比治疗更有意义, 希望患者今后习惯于低脂肪饮食;还应积极治疗易引起本病的高血压、糖尿病;功能锻炼至关重要, 当上下肢瘫痪的患者能跨出第一步时, 要给与表扬和鼓励, 鼓舞患者增强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 消除患者焦虑紧张的情绪使患者感到宽慰。

总之, 脑梗死的患者一旦发生, 要以针刺、西药抢救为先, 以中医辨证施治巩固提高疗效, 结合心理治疗, 中西医结合双管齐下, 不失时机, 治疗越及时、越早, 疗效越快, 后遗症越少。

参考文献

[1]戴晓阳.护理心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18.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护理 篇8

关键词:带状疱疹,针灸,中西医结合护理

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 中医称为缠腰蛇, 临床上多以胸、背、腹部皮肤群集小水疱, 沿神经走向单侧分布, 伴有明显疼痛为特征。发病前多有局部皮肤先有灼痛, 伴轻度发热、疲倦无力等全身症状。但也可无前驱症状, 经1~3 d后, 皮肤陆续出现散在红斑, 继而在红斑上发生多数成簇的粟粒至绿豆大小的丘疱疹, 并迅速变为水疱, 神经痛是本病的特征之一。良好的护理与带状疱疹的痊愈有密切的关系, 通过对20例带状疱疹住院患者进行密切观察, 现将临床中西医结合护理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9月收治的20例病例中, 男12例, 女8例;年龄25~69岁, 平均47岁;带状疱疹并发于腰部12例, 胸部4例, 背部2例, 臀部1例, 头面部1例。全组病例均出现皮肤局部水疱, 并逐日增多成簇, 伴有明显烧灼痛。其中16例伴有发热, 不同程度的食欲下降、乏力等, 病程最短的3 d, 最长15 d。

1.2 护理

1.2.1 心理护理

由于带状疱疹发病时有发热, 局部疼痛难忍, 患者心理压力较大, 以及对疾病缺乏一定认识, 所以在精神上给予一定安慰。在护理过程中应热情关心体贴患者疾病所带来的痛苦, 做好疾病解释工作, 多与患者交流, 说明针刺、穴位注射的治疗作用, 增强患者治疗信心, 减轻心理负担。告知患者本病产生疼痛是由于病毒侵犯神经所致, 疼痛大部分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及有个人痛感耐受差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把疾病知识, 病情发展及转归等告诉患者, 使患者对该疾病有正确的认识, 消除各种顾虑, 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 疼痛会随之缓解[2]。

1.2.2 药物治疗

(1) 给予一定消炎药及抗病毒类制剂, 消炎药可根据临床症状来定, 防止使用过多的抗生素破坏机体正常免疫功能。带状疱疹的患者, 由于免疫力下降, 抗病毒能力差, 易合并感染, 应合理使用抗生素。 (2) 根据患者临床疼痛的明显表现, 选用针刺止痛, 配合维生素B1、维生素B12类营养神经药物穴位封闭, 根据部位选穴, 上肢选用合谷、内关、曲池、阿是穴等穴, 下肢选用足三里、血海、阳陵泉等穴, 胸部、腰部选用阿是穴沿着疱疹周围针刺, 也可多选穴, 配合电针。根据以上临床治疗, 疼痛明显减轻, 症状得到控制[1]。

1.2.3 局部治疗

对皮损轻微者采用酞丁胺软膏涂擦患处, 每日4~6次, 经试用3 d控制局部水疱发展的效果良好。对水疱成簇者在无菌条件下用消毒注射器抽去疱疹液体, 保留疱壁起保护作用。休息时应健侧卧位, 以免擦破疱疹后引起继发性感染。局部出现红斑水疱时用中药局部熏蒸20 min, 保持局部湿润, 然后用周林频谱仪照射局部治疗每日1~2次, 每次20~30 min, 使表皮干燥, 缓解疼痛, 促进愈合, 提高了治疗效果, 缩短了治疗时间。

1.2.4 病情观察及护理

当患者主诉疼痛时, 护理人员应注意倾听患者的主诉, 依据患者的语言反应、行为反应、生理反应、情绪反应等对疼痛作出判断。带状疱疹通常涉及支配一侧身体的一个神经根, 疼痛出现在出水疱前和出水疱期间。在发疹前病变区域红斑、感觉敏感增强, 皮肤出现带状或斑块状病变。一般几天后, 皮肤丘疹即可形成充满疱液的疼痛性水疱, 并可持续1周左右。通过正确评估疼痛强度[3], 观察疼痛对患者功能活动的影响。根据疼痛强度, 遵医嘱使用镇痛药, 设法减轻或消除疼痛因素, 有效减轻患者痛苦。疱疹疼痛的患者建议健侧卧位, 减少对创面摩擦, 减轻疼痛。遵医嘱在足量的抗病毒药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有利于减轻疼痛[4]。

1.2.5 饮食护理

宜清淡易消化饮食, 多食水果蔬菜、瘦肉, 少食煎炸食品。禁烟酒, 忌辛辣、鱼虾等发物食品。根据临床表现可辨证施食, 心肝火盛者宜进清热解毒之品。脾肺湿热者宜进健脾利湿之品, 忌生冷。气滞血瘀者宜进清热解余毒, 行气通络之品, 总之饮食应富含营养, 扶助正气, 祛除病邪。

1.2.6 加强基础护理

带状疱疹是因机体抵抗力下降而诱发的病毒感染。机体抵抗力下降还易继发其他感染, 故带状疱疹患者应做好病室消毒及清洁卫生工作。房间应保持通风, 每日用紫外线照射1~2次, 每次1 h, 照射紫外线时注意患者的防护措施要防护到位, 患者的衣服及被服彻底清洗消毒并曝晒。床铺保持清洁平整, 衣服宜宽大柔软, 床单、被套和衣服应勤更换, 及时修剪指甲, 避免搔抓和摩擦, 以防继发其他感染。

1.2.7 康复指导

告诉患者带状疱疹愈后会遗留神经痛, 特别是中老年患者, 有时甚至长达2~3年, 以消除患者的忧虑;要注意休息, 加强营养, 防止受凉。保持心情舒畅, 避免忧虑, 增强抗病能力。

2 结果

20例患者, 经过7~15 d综合治疗及精心护理, 18例患者症状开始好转, 疱疹逐渐消退, 疼痛完全消失, 住院2周痊愈出院。2例患者显效慢些, 皮疹结痂基本消退, 伴轻微后遗神经痛, 3周出院。

3 讨论

带状疱疹患者多是在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下并发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我们应向患者做好卫生宣教, 加强皮肤的护理, 减少社交活动。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如发现有发热、疲倦等前驱症状时, 应及时报告医生, 及早治疗和护理, 减少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做好情志护理[5],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说明各项康复治疗的重要性, 消除患者不良情绪。我们多与患者沟通, 做好卫生宣教, 实施饮食等相关方面知识的健康教育, 有助于提高患者机体正气, 增强自身免疫力, 促进疾病康复。

参考文献

[1]刘铭, 邵欣.针灸治疗带状疱疹65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 2006, 22 (5) :16-22.

[2]黄柳青, 曾夏杏.带状疱疹患者疼痛的护理干预[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4, 25 (7) :806.

[3]董加萍.成人疼痛评估方法与疼痛护理新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19) :22.

[4]何为, 黄小雄.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4, 11 (1) 48-49.

中西医结合治疗先兆早产的护理配合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 0 1 3年5月~2 0 1 4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先兆早产患者88例, 年龄21~37岁, 平均年龄 (26.34±3.72) 岁。88例患者中, 59例患者为1孕次, 21例患者为2孕次, 8例患者为3孕次。孕周29~31周16例, 孕周31~34周34例, 孕周34~36周38例。

1.2 方法

1.2.1 基础护理

先兆早产的孕妇在入院接受治疗时应为其安排较为安静, 空气流通性好的病房, 积极调动患者的情绪, 为其做好生活上的护理。指导患者应多吃蔬菜、水果, 从而补充体内所缺的微量元素, 患者在住院接受治疗期间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 每天应保证充足的睡眠, 从而保持较好的精神状态, 护理人员应定期为患者病房进行紫外线消毒。

1.2.2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 应保持热情、同情、理解、关爱, 从而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患者在入院接受治疗时难免会产生焦虑的情绪, 护理人员应及时为患者进行解释, 帮助患者消除内心的焦虑及恐惧。有些患者会对医护人员产生排斥心理, 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 了解患者想法, 为其讲解保持良好心态对手术过程、胎儿、术后恢复的意义。与患者家属进行交流, 了解患者日常生活习惯, 避免对患者造成心理刺激。

1.2.3 用药护理

为患者静脉滴注硫酸镁, 在滴注时应对患者尿量、呼吸频率进行监测, 对患者进行膝反射试验, 从而判断患者膝反射是否存在。在滴注时, 应准备好100%葡萄糖酸钙, 如果患者出现硫酸镁中毒, 应使用10%葡萄糖酸钙通过静脉缓慢注入患者体内。使用硫酸镁为患者进行治疗时, 要对药物剂量滴速进行严格的控制。在患者接受硫酸镁治疗时, 再服用硫酸舒喘灵, 当患者服用后应对患者心率变化进行观察, 如果患者出现心悸胸闷的症状, 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患者吸氧。

1.2.4 中医辨证护理

(1) 调节情志:患者难免会存在恐惧心理, 容易造成心理紧张, 但是这些情绪会造成患者血液中的前列腺素升高, 从而导致宫缩加剧, 加大了流产几率, 所以应及时帮助患者调节情志, 使患者处于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 (2) 饮食护理:患者在住院期间应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对患者的宫缩、胎动、胎心、流血、阴道流液等情况及时观察, 如果患者出现异常, 护理人员应及时与医生进行沟通, 做好产前准备, 避免患者出现流产。

2 结果

此次研究88例先兆早产患者中, 有2例新生儿死亡, 其余86例患者均母婴安全。

3 讨论

先兆早产是产科的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患者出现该病于妊娠28~37周时, 其临床表现为下腹坠痛, 阴道内有出血, 阵发性宫缩。对于先兆早产患者, 应从积极预防早产的角度出发, 当患者出现先兆早产征象就应开始治疗, 对早产临床入院的患者, 应采取积极用药[3]。

患者出现先兆早产的原因有很多, 如 (1) 精神因素:患者长时间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 突然的精神受到伤害。 (2) 体力因素:患者参与重体力的劳动, 活动量过大。 (3) 生理因素:患者在妊娠期间激素水平出现失调, 患者宫颈口松弛, 子宫出现畸形。 (4) 意外因素:交通事故, 外力冲撞。 (5) 慢性疾病:患者患有心脏病、肾炎、贫血、肺结核等均有可能导致造成[4]。

此次研究中所使用的硫酸镁, 可作为抗惊厥药[5]。常用于妊娠高血压。降低血压, 治疗先兆子痫和子痫, 也用于治疗早产。在使用硫酸镁为患者进行治疗时, 应对药物剂量进行严格控制, 如果药物过量, 患者很有可能出现急性镁中毒, 从而抑制患者呼吸, 最终导致患者出现呼吸麻痹, 更有可能出现死亡[6]。

综上所述, 对先兆早产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后, 能够有效的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有效的提高手术质量, 术后孕妇及新生儿较为安全。所以, 在将来的先兆早产患者的临床治疗中, 应将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的方法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李萍, 姜黎昱.盐酸利托君治疗先兆早产的效果观察和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24) :3100-3101.

[2]刘杰, 赵阳.先兆早产的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16) :1806-1807.

[3]解成香.安宝治疗先兆早产35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 (7) :111-112.

[4]叶华英.先兆早产的观察及护理体会[J].健康必读 (中旬刊) , 2013, 12 (12) :320.

[5]谢叶萌.安宝治疗早产的观察和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13 (4) :541.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胰腺炎的护理 篇10

1 一般资料

本组SAP病人38例, 男29例, 女9例;年龄21岁~69岁, 平均41.7岁;住院时腹痛、腹胀明显, 血、尿淀粉酶均成倍高于正常值, 体温在39 ℃以上。

2 方法

病人均入住外科重症监护室, 接受持续心电监护、动态监护血压、脉搏、呼吸及血氧饱和度 (SaO2) , 并留置胃管及给予完全胃肠道外营养。根据中医理论:①予以通里攻下护理, 药用生大黄15 g (后下) 、芒硝15 g (冲) 、枳实15 g和厚朴15 g加水200 mL急煎, 待药液冷却至37 ℃左右分两次胃管内注入, 并观察有无大便, 若无则以上方煎200 mL, 分两次保留灌肠;若出现腹泻, 则立即停药;②予以清热化淤消肿中药外敷, 以外敷灵加50%硫酸镁调成糊状, 从剑突下沿肋弓外敷, 再以纱布并固定。

3 结果

38例病人中, 死亡1例, 其余均治愈出院。

4 护理

4.1 密切观察病情

严密监测病人肺、心、脑、肾及胃肠等器官损害情况, 在重症监护室内给予持续监测呼吸、脉搏、SaO2及血气分析。若病人出现呼吸困难、急促和SaO2下降时, 根据缺氧情况进行处理, 若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 此时, 应密切观察病人中枢意识系统变化;若病人出现烦躁不安或意识淡漠提示脑缺氧加重, 应立即配合医生给予吸氧, 必要时立即行气管插管或呼吸机辅助呼吸。动态观察心率、血压, 若血压下降、心率增快提示循环衰竭, 积极配合医生予以血管活性药物。监测尿量及液体出入量, 发现尿量减少、全身水肿、水电解质紊乱、尿素氮短期内升高提示肾衰竭。随时观察腹部体征, 有无腹部闷、胀痛, 每天询问大便情况, 观察和记录大便次数及颜色或胃内引流物的状况, 若发现柏油样大便或胃管引出咖啡色胃液, 提示有应激性溃疡发生。

4.2 禁食、胃肠减压及完全胃肠道外营养的护理

向病人家属说明禁食、放置胃管的必要性, 取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与配合。长期置胃管者需将胃管妥善固定, 防止脱出, 保持有效半坐位, 并做好口鼻护理, 还可给予适当的含漱液或湿润口唇。必要时给予中心静脉置管补充水电解质, 维持血容量平衡, 遵医嘱补充血浆、白蛋白和氨基酸, 及时纠正低蛋白血症, 随时观察静脉输液速度。因早期进食后会使胰腺分泌物增加, 从而加重胰腺病变的发展, 或使已稳定的病变复发。因此, 禁食是使胰腺处于休克状态的基本措施, 病人禁食期为2周~4周[3]。由于病人病程长, 长期禁食, 体内出现负氮平衡失调和低蛋白血症, 因此予以病人完全胃肠道外营养, 按医嘱通过中心静脉导管输入脂肪乳剂和能量合剂等, 护理过程中执行无菌技术, 输注时要保证导管通畅, 防止导管脱落、扭曲和折断。

4.3 通里攻下护理

中医认为SAP是热毒所致的腑实证, 护理中需观察是否具有闷、胀、痛和秘, 在服汤剂或保留灌肠时, 需遵照中医“以通为用”的原则。因我院配有煎药房, 每次将病人1个疗程的药全部煎出, 按疗程分为若干袋, 密封好放在冰箱内冷藏, 每天按医嘱服用, 如病人带有胃管, 应每次在服药前将中药袋放在热水中温热到50 ℃左右, 将其中的一半在倒入碗中的同时遵医嘱冲入芒硝, 并搅拌均匀, 测其温度为37 ℃~38 ℃, 用空针将中药慢慢注入胃内, 注意动作轻柔, 然后闭管2 h, 如病人无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时, 再将另一半中药以同样的方法注入胃内, 再闭管2 h。如果病情不见缓解, 还要进行中药灌肠, 同时注意中药的温度和速度, 给予病人小量保留灌肠。在治疗过程中病人会不断的腹泻, 每次排便后护士要清理病人的臀部及肛门, 保持臀部清洁和干燥, 严密观察腹泻次数、大便颜色、性质及量并记录腹痛、腹胀、体温及血白细胞计数。在予以清热化淤消肿中药外敷时, 需注意敷贴处有无皮疹出现, 有无纱布干后硬结, 若出现硬结应立即湿化, 以免擦伤皮肤。

5 讨论

中医认为SAP属于中医“腹痛”“胁通”和“便秘”范畴, 属热证、实证、瘀证[4]。张仲景《伤寒论》认为是“阳明腑实证”。本组应用大承气汤灌服或保留灌肠, 具有泄火解毒功效。生大黄苦寒为君药, 具有泻热毒、破积滞和行瘀血作用。药理实验表明含番泻甙甲, 具有增加消化功能, 推进运动而导泻, 另具有较强的抗感染作用。芒硝苦涩寒为臣药, 具有泻热润燥, 软坚作用, 药理实验表明含硫酸钠, 在肠内形成高渗溶液而导泻, 可减轻组织水肿。枳实苦寒为佐药, 具有破气、散痞和消积作用, 高浓度具有抑制乙酰胆碱、组胺作用, 低浓度能使胃肠道运动收缩节律有力。厚朴苦辛温为使药, 具有温中下气作用, 主治胸腹痞满。药理实验表明具有明显的抗感染作用[5]。临床应用于SAP时常见一泻之后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但对护理观察提出严格的要求, 即要认识腑实证的临床指证, 又要掌握“以通为用”的用药标准, 正确领会中西医结合护理的要点。

参考文献

[1]伍雪冰, 陈永彤, 方文, 等.重症胰腺炎的评估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3, 18 (6) :523.

[2]王炳煌, 张小文.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手术与非手术治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1997, 12 (4) :211.

[3]黄家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1415.

[4]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医病症诊疗常规[M].第2版.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3:23-40.

上一篇:大学生带薪实习下一篇:积极性话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