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管理路径

2024-07-22

临床管理路径(精选十篇)

临床管理路径 篇1

1 临床路径的概念

临床路径 (clinical pathway) 是一个标准化的工作流程, 是由各学科的专业人员以循证医学为基础, 将某种疾病或手术的关键性治疗、检查和护理活动标准化, 按照预计住院天数设计成表格, 将治疗、检查和护理活动的顺序及时间的安排尽可能达到最优化, 使大多数患此病或实施此手术者由入院到出院都能依此流程接受治疗, 使患者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1]。

2 临床路径管理在国内外的应用

临床路径起源于美国, 20世纪70年代末, 美国波士顿的新英格兰医学中心是世界首家采用临床路径概念和做法的医院。1990年该中心选择了某些病种的患者在住院期间按照预定的医疗护理计划, 既可缩短平均住院天数和节约费用, 又可达到预期治疗效果。现在美国近60%的医院在使用临床路径。澳大利亚Westchester医疗中心在1997年起又把临床路径用于心脏瓣膜修补、瓣膜置换术、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等。2005年, 德国在全国推行了临床路径新型服务模式的改革, 结果全国平均住院日缩短了20%~30%, 医院的数量从2000多家裁减到1400家, 病床从45万张减至30万张[2]。

1995年2月, 台湾林口长庚医院中心开展了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的临床路径[3]。1996年第四军医大学研究人员在国内较早报道了临床路径在美国医院中的应用。1998年以来, 北京、天津、青岛、重庆、成都和广州等国内的一些城市的大医院相继引入临床路径的管理模式, 并开展了部分临床路径的研究和试点工作。卫生部于2009年组织制订了22个专业112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并下发了《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 从2010年1月起在试点医院开展试点工作[4]。

3 临床药师在实行临床路径管理的作用

临床药学 (clinical pharmacy) 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 在美国45%的医院设有临床药师职位, 而且多由具有药学博士学位的药师担任。我国临床药学工作虽起步较早, 但一直发展缓慢, 各地区间发展也不均衡。临床药学是现代医院药学的核心, 是药学与临床相结合, 面向患者, 以患者利益为中心, 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应用科学。目前, 我国医院主要开展了4种临床药学服务模式, 即全科临床药学服务模式、专科临床药学服务模式、门诊药学咨询模式和多层次临床药学服务模式[5]。

临床药学是以患者为对象, 运用现代医药学理论与技术, 密切结合临床, 研究药物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及开展药物安全性和药效临床评价的药学分支学科。然而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致药物不良反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仅据WHO近几年统计报道, 在临床发病率中约30%属于药源性疾病, 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的患者占住院患者的3%~5%[6]。药物不良反应是一个关系到人民生命与健康的社会问题, 虽大多数药物不良反应轻的患者可耐受或经过治疗可恢复, 但某些严重不良反应则能使患者致残、致死。在临床路径管理中, 临床药师可进行药学监护, 并作客观评价, 及时与其他相关专业的专家沟通, 提出临床路径药物治疗的调整意见, 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我国不合理用药者占用药者的12%~32%, 其不合理用药形式主要为:无明确用药指征、违反禁忌证与慎用证、剂量过大或不足、疗程过长或过短、剂型不适当等, 其中选药不当、用药品种过多、配伍禁忌最为突出[6]。因各种新药层出不穷、老药新用也屡见不鲜, 同时由于临床医师的专科化发展, 医师对非本科室常用药不太熟悉, 有时也难以做出用药安全、合理、有效的决策。临床药师对本专科药物的药效学、药动学、适应证、禁忌证、剂量、用法、频度、疗程、不良反应、相互作用、对检验指标是否有影响、特殊患者 (孕妇、老年患者、肝肾功能不全) 乃至是否可公费等情况均有着充分的了解, 可为临床路径药品的选择提供合理而标准的药物种类。基于国家药物法规政策、国内外循证医学与循证药学的成果及各类临床治疗指南, 提供最佳的药物治疗建议, 避免应用不必要的药物。基于药物经济学原则, 为临床路径治疗方案提供价格适宜、质量可靠的药品;对特殊情况导致的路径更改或药物治疗方案变更有预期的准备。

饯珊珊等[7]比较了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在临床路径及非路径中的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住院药费、住院药费占住院总费用的比例等。结果表明, 临床路径管理组的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住院药费等有明显下降。所以评估药物治疗成本是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路径管理的主要工作之一。

4 实行临床路径管理的思考

临床路径是新生事物, 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 其应用刚刚起步。药物治疗是许多临床路径的核心组成部分, 药师可通过临床药学服务, 提高患者药物治疗结果, 参与到临床路径的制订、执行、检查、评估及修正等。

从国内部分已试行临床路径的医院来看, 尚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思考。首先, 国内医院在疾病诊断上的复杂程度与国外医院不同。在国内, 普通百姓秉承“小病自己看, 大病去医院”的观念, 致使很多患者在病程较长、病情较重的情况下才去医院就诊, 不但丧失了最好的治疗时间, 还导致临床路径在实际实施中受到很大的挑战。本可按照临床路径进行常规治疗的疾病不得不同时治疗疾病的合并症, 诊断治疗的时间和成本均将大大增加。单一的临床路径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很难适用。第二, 是医患关系对临床路径的影响问题。在国外, 医师在诊治过程中有绝对的权威;而在国内, 医师的社会地位和权威都不能和国外同行“相提并论”[8]。不可否认, 这部分是由医师自身水平和经验等原因造成的, 但医师的权威正受到挑战也是不争的事实。为避免医疗差错或权责不清, 相当一部分医师将一些不必要的检查强加在患者身上。即使临床路径有所约束, 但短期之内, 医疗行业纠纷举证倒置的措施仍旧会促使医师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就患者而言, 由于质疑医师的治疗方案而干扰临床工作流程, 往往会导致临床路径偏离正轨。第三, 过去几十年来, 美国一直在尝试通过各种方法降低医疗成本, 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而对国内而言, 降低医疗成本的措施才刚刚开始实践, 医院的管理层还得为医院的收入增长而费心。因此临床路径的实施对医院收入的影响也是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最近在卫生部发布的近百种常见疾病的临床路径中, 很多疾病的最长住院时间均是最短住院时间的2倍以上, 这无疑为医院刻意延长住院时间保留了可能性。然而在国外, 大部分疾病的住院时间都比国内临床路径规定的最短时间更短。因此如何在临床路径中缩短住院时间, 达到在有效住院时间内治疗疾病并节约费用, 也是值得进一步商榷的问题。

关键词:临床药学,临床路径,临床药师

参考文献

[1]周保利, 英立平.临床路径应用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

[2]田光, 朱佳怀, 朱智明.实行临床路径管理势在必行[J].海军总医院学报, 2010, 23 (3) :164-166.

[3]张力斌.临床路径的组织实施[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 2003, 23 (11) :23-24.

[4]张恩娟, 陈琳, 郑晓嫒.临床药师在临床路径实施中的作用初探[J].中国药房, 2011, 22 (38) :3553-3555.

[5]王科兵, 董忠良.氟罗沙星与环丙沙星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经济学探讨[J].临床军医杂志, 2008, 36 (1) :38-40.

[6]王科兵, 李平.我国临床药学进一步发展的焦点探索[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 3 (22) :150-151.

[7]饯珊珊, 张湘燕, 张程, 等.临床路径对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卫生经济学影响[J].中国药房, 2011, 22 (38) :3571-3573.

临床路径管理书面材料 篇2

临床路径是指针对某一单病种的诊断、治疗、康复和护理所制定的一个诊疗标准化模式,是流程管理方法在单病种诊疗中的体现,是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的新的管理模式。它以缩短平均住院日,合理支付医辽费用为特征,对规范诊疗操作,减少不必要、不合理的诊疗行为,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有重要意义。

我院长期以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病人为中心,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多科室制定了常见病的中医临床路径具体实施方案,保证临床路径工作高质量完成。自xx年3月全院实施以来,共开展6个专业13个病种,年入径病例约1000余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年1-5月份,医院共收治第一诊断符合临床路径管理的病例982例,其中实施路径管理617例,入径率68%,入径率、合理率均较去年有明显提高,入径病例的平均住院日均少于路径表规定的住院天数,变异率控制在5%以下。截止目前,没有发生一起因实施路径管理而导致的医疗投诉、纠纷,医疗质量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现对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加强管理。

年初,分管院长主持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就xx年临床路径管理运行情况作了总结,安排部署了xx年工作重点、思路和方法,要求医务处继续高度重视,加强管理,增加临床路径病种数和运行病例数量,提高病例的运行质量,不断规范管理流程,切实提高临床路径管理水平。分管领导要求医务科定期到临床科室检查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抽查运行病历,现场查看、督导工作。每季度抽查一定数量出院病历进行督查,并将平时检查、抽查情况纳入科室季度考核之中,切实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不断规范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二、完善管理组织,落实责任,制定措施,加强监督,不断促进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一)不断完善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使各级人员明确职责,规范操作。根据我院临床路径运行两年多时间所存在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使此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二)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及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医务处要求临床科室,不定期组织工作人员集中学习和培训,特别是对参加路径的病历进行讨论,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

(三)适当修订临床路径运行表单,使临床路径运行更加切合我院实际。各科室临床路径小组根据卫生部制定的临床路径管理标准,结合临床工作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病种,修订临床路径标准及临床路径表单,上报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审议通过后实施。

(四)强化监管,严格考核,不断促进临床路径工作步入日常化、规范化。今年加大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考核力度,增加考核分值和考核内容,奖罚分明。

(五)加强宣传和教育,进一步强化开展临床路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利用会议和每月下科室检查机会宣传和教育,使临床科室人员人人重视,积极自觉的完成此项工作。

(六)每月按时统计临床路径运行上报数据,规整资料入档。

三、存在问题及不足

(一)各科室对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存在较大差距。部分科室临床路径知识学习不够,列入临床路径的病种数较少,完成路径人数较少,个别科室人员对临床路径工作的目的认识不到位,在运行病例中仍有没有完全按照路径表单进行医疗行为的现象发生。部分科室选择的病种需要调整。个别科室选择的病种每月只有几例,不能达到常见病、多发病的要求,(二)医院临床路径管理信息系统还没有建立,很多数据无法提供,统计工作处于手工操作阶段,导致数据整理、分析评估、监督规范工作开展困难。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进一步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宣教工作,让更多的医务人员参与进来。

(二)适期再进行临床路径文本的修改,淘汰不适宜或无法开展的临床路径文本,增加新的文本,不断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三)加强与信息科沟通、合作,提高信息化,让临床路径工作更科学、有效的进行。

(四)加强对临床实施小组的监督,保障已制定的临床路径文本切实执行。

临床管理路径 篇3

关键词:临床路径 护理管理 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363-01

护理质量是护理管理永恒的话题。而“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也在全国各医院展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日益增强,特别是病人或家属,对优质的护理服务需求越来越高,如何适应医疗护理市场需求,关键是提高护理质量。运用临床路径来规范医疗护理行为,满足病人需求,以适应人们健康意识的日益增强,为病人提供优质的诊疗和护理过程。同时,临床路径的实施也使护理管理上了一个台阶,提高了护理质量。

1、运用临床路径的重要性

早在20世纪,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许多医院已经实行了临床路径,而近几年来,临床路径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迅速推广和广泛使用。临床路径的广泛开展,为临床工作人员制定了工作标准,规范了诊疗护理行为,保障了医疗护理安全,也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按照临床路径进行检查和用药也使病人的消费更加合理。而运用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差错和护患纠纷的发生。

2、加强学习,提高护理人员对临床路径的认识和理解

临床路径是经医院各科专业人员依据诊疗护理和用药规范而制定的,涵盖了各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护理方面对每名病人从入院直到康复出院都制定了严格的护理程序和规范,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病人为中心”,根据病人的疾病以及身心、社会、文化需要提供优质护理,注重护理质量和护理的连续性。

2.1首先做好宣传和培训工作,通过每天晨会和每周、每月的业务培训时间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科室的临床路径,细致分析临床路径中的内容,组织大家进行讨论,强化认识,使护理人员了解临床路径的内涵,自觉地严格按照临床路径进行各项护理,确保护理质量的提高。

2.2在护理工作中全面实施临床路径,包括病人入院后床单位的准备,入院后的各种宣教,以及针对病人病情而进行的心理护理,各种护理表格的书写,对病人病情的细致观察,直到病人康复后的出院指导。临床路径规范了护理行为,改变了过去盲目地进行各项护理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3、完善管理机制

(1)病区护士长自查。各病区护士长依据临床路径内容随时对其病区护理质量进行周而复始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加以纠正。

(2)科护士长每周深入到所管辖病区进行质量抽查和评分。检查重点是是否依据临床路径对入院病人及手术前后病人进行护理及健康宣教。发现问题总结后告知各病区护士长。

(3)护理部每月组织科护士长抽出2~3天时间进行全院的护理质量检查,检查临床路径的执行情况,听取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以进一步完善临床路径。

4、效果评定

通过临床路径在护理工作中的实施,制定和完善了护理流程,执行时更加科学、规范,避免了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病人满意度也有大幅度的提高。

4.1在临床路径的实施中自身水平也获得了提高,护理人员提高了护理水平,自身价值得到提高,激发了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刻苦钻研业务知识,以满足工作中的需要。

4.2工作中主动建立了为病人服务的意识,增强了护士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感,提高了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使护理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管理的轨道。使大家树立起“质量第一,患者第一”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由于与病人的交流和沟通及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工作,密切了护患关系,增加了病人的满意度。

4.3增强了护理管理者的质量意识,提高了管理水平。由于依据临床路径建立三级检查制度,保证了护理管理的系统性、连续性,充分发挥护理管理者的作用,提高了管理者的科学管理水平。

4.4增强了各级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随着社会的进步,病人越来越把自己当作消费者,对医院的期望越来越高,自我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因此,医务工作者要加快步伐,以尽快适应社会的变化,为病人提供全面、周到、安全的服务。通过临床路径的实施,在重视维护病人权利的同时,也逐渐增强了各级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使护理工作更加严谨,一切护理行为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總之,通过临床路径的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已在护理工作中得以体现。护理管理中护理质量管理的目标,即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生理、心理、社会的需求,达到护理技术全优,诊疗程序快捷,服务环节方便,社会评价满意。而临床路径的实施,避免了护理管理人员忙于抓事务性工作,形成了一整套抓培训、抓管理、抓质量的管理模式,促进了护理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孙立红.运用临床路径加强护理管理提高护理质量 医学杂志 2014年12期

临床路径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篇4

1 临床路径管理实施策略。

1.1 建立组织机构和制定相关制度

成立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 同时制定了委员会和评价小组的工作职责。临床路径具体实施管理在医务部, 并在医务部设有专职副部长及干事负责相关的协调工作。并要求各试点科室成立科室的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实行科主任负责制, 由科室内一名副高以上职称医师担任科室临床路径实施的档案管理员并报医务部备案。要求各试点相关科室设有临床路径实施记录本, 每月将科室临床路径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改进的建议及医院的反馈记录在案。

1.2 选定合适的实施科室

在2010年卫生部下发的临床路径所覆盖的科室中, 选择管理到位、执行力强的科室作为首批实施的科室。

1.3 选择合适病种的临床路径, 并进行调整

选择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医疗护理有模式可循、手术或处置方式差异小、需住院治疗的病种, 治疗效果和住院日较明确且变动小、已经或即将定额付费的病种做临床路径。科室主任组织科室医护人员, 结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院诊疗规范, 讨论修改选定的临床路径, 确定临床路径实施表上交医院备案。

1.4 培训医务人员

临床路径是多种专业人员合作的工作模式, 因此, 在实施临床路径之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院举办3次培训会, 让医师、护士以及影像检查、检验、手术室等平台科室人员明确各自的角色和职责, 通过沟通协调以达成共识。

1.5 实施临床路径管理。

临床路径的实施关键步骤有: (1) 记录:确定符合诊断的病种, 医师开启纳入临床路径的医嘱, 建立临床路径表, 每天的检查、治疗、护理等措施及结果都要记录在临床路径表上。 (2) 患者退出标准诊疗方案, 医师在标准化的诊疗方案表格上注明退出原因, 并在病程记录中记载。 (3) 填写差异报表:每位患者出院后, 都要填一份差异报表, 以记录各种没有按照临床路径执行的地方, 并进行差异分析, 找出其原因, 并及时改进。 (4) 检查、修正差异:科室的档案管理员监督患者的治疗、检查、护理等措施与临床路径是否相同。如差异小, 不影响整个临床路径, 则将差异记录下来;如差异会影响整个临床路径的结果, 但可以及时修正, 则立即提醒临床医师修正, 使治疗等措施回到临床路径上来, 避免影响整个预期的结果;如差异影响整个临床路径, 而且不可修正, 则应对发生差异的原因及过程进行分析。

医院每月对实施的临床路径进行汇总分析, 并召开临床路径实施的反馈会, 及时解决遇到问题。

2 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效果

2.1到2010年12月,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院19个专业、32个病区开展了临床路径管理, 有58个病种实施临床路径管理, 共完成了1412例患者。

2.2通过临床路径的实施, 提高医疗效率。大部分病种的术前住院天数与去年同期比有所缩短 (表1) , 如Ig A肾病行肾穿刺活检术患者术前住院天数由7.63d降到5.38d, 缩短29.49%。大部分病种平均住院日与去年同期比也有所缩短 (表2) , 其中母婴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最明显, 由7.50d缩短到4.60d, 达38.67%。

2.3通过临床路径的实施, 规范了医疗行为, 部分病种的平均住院费用比去年同期有所降低 (表3) , 其中母婴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最明显, 与去年同期比, 下降17.01%。

3 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体会与启示

2010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推进, 并取得了较好成效。在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的前提下, 部分疾病诊疗费用逐步下降, 让群众切身感受医改带来的实惠, 同时为单病种付费、按疾病诊断相关组付费 (DRGs) 等付费方式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医疗资源进一步整合, 医疗效率进一步提高, 部分疾病术前住院天数和平均住院日有所降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策略和效果与于广军[1]、杨炯[2]、孙川[3]等国内作者的报道结果有相似之处, 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院是根据卫生部制定下发病种临床路径进行修订后应用, 而目前有关临床路径实施的文献报道几乎都是前些年医院自制临床路径。

临床路径是住院患者诊疗工作的规范与流程, 在推行过程中关键是要结合医院的具体情况, 选择合适病种的临床路径, 同时通过培训让医务人员适应这种流程式、规范性的工作。为了进一步推广应用临床路径, 一是医院通过绩效考核机制科学引导医务人员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二是开展临床路径工作需要相关科室协调配合。要合理配置资源, 统筹协调各科室工作。三是临床路径管理需要与医疗保险支付制度相衔接、相配套。通过实施临床路径管理, 进一步提高效率, 控制不合理费用。四是临床路径管理要与医院信息化建设相结合。用电子化手段进一步提高临床路径管理的效率, 减轻医护人员工作负担。五是需要通过培训转变医务人员的观念、改变原有的服务模式。六是要边实战, 边探索, 边完善。

参考文献

[1]于广军, 杜宁, 潘常青.上海市级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的实施策略与初步效果[J].中国医院, 2010, 14 (2) :19-20.

[2]杨炯, 李劲松.临床路径的实施与管理[J].卫生软科学, 2009, 23 (5) :509-511.

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 篇5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09年工作安排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保障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顺利实施,结合我国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开展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工作,贯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促进社会和谐。

二、工作目标

利用2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在50家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工作模式、运行机制以及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体系,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临床路径管理积累经验并提供实践依据;对已颁布实施的临床路径的科学性、规范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论证和进一步完善,使之能够更好地推广并为临床工作服务。

三、组织管理

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由卫生部医政司负责组织和管理,包括确定试点方案并组织实施,组织制定试点病种临床路径,确定试点医院和试点病种,并组织对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和评估。

卫生部临床路径技术审核专家委员会具体负责制订各试点病种临床路径,对各试点医院工作进行专业指导,收集、分析试点医院试点工作相关信息,制订综合监测和试点效果评估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成立本省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负责组织本辖区试点医院开展试点工作,对各试点医院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和评估,并开展临床路径管理相关研究工作,定期向卫生部医政司报告本辖区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相关信息等。

各试点医院应成立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任副组长,各试点专业科室、医务管理、护理管理、药学管理、信息统计、病案管理、经济管理等部门负责人任成员。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制订本院具体试点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研究制定试点工作相关管理制度,完善试点工作机制,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在我部下发的各病种临床路径的基础上,制定本院相关试点病种临床路径,组织对相关试点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并监督各试点科室开展工作,组织本院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估与分析,定期向本省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报告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相关信息等。

各试点医院试点科室成立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小组,由科室主任任组长,医疗、护理、临床药学人员和相关科室的负责人任成员。实施小组具体负责本专业相关病种临床路径的实施和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参与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估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实际需要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四、试点范围

在全国范围内至少遴选50家试点医院,承担22个专业112个病种的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

(一)试点医院的遴选办法和遴选原则。1.按照统筹兼顾东、中、西部地区分布的原则,结合试点医院所在地区对试点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以及当地医院前期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开展情况,选取北京市、辽宁省、吉林省、上海市、江苏省、山东省、河南省、广东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甘肃省12个省(直辖市)作为指定试点省份。原则上各指定试点省份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医院主动申报的基础上,遴选本辖区三级医院作为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医院,报卫生部审定。试点医院名额分配详见附件1。本方案分配的试点医院名额为最低限额,各指定试点省份可结合本辖区实际情况适当增加试点医院数量。

2.试点医院应具备以下条件:

(1)试点三级医院应为地市级及以上三级医院;

(2)对于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有较高积极性;

(3)医院管理水平较高,前期有临床路径或病种质量管理工作经验优先;(4)有较好的专业基础,在当地综合实力较强且具有代表性;(5)满足承担试点工作所需的其他条件。

(二)试点专业的遴选办法和遴选原则。

1.在卫生部制定的22个专业112个病种临床路径的范围内,综合医院选择至少2个专业作为试点专业,专科医院按照专科特色确定试点专业。

2.确保50家试点医院能够涵盖全部22专业112个病种。

3.确保50家试点医院的试点专业有一定样本量,具有统计学意义。4.试点专业科室应具备以下条件:

(1)试点专业科室对于开展试点工作有较高积极性;

(2)试点专业科室管理水平较高,有开展临床路径或病种质量管理工作经验或曾开展相关研究;

(3)试点专业科室医疗服务水平应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专科医院选择的试点专业应与本院专科特色相符;

(4)试点专业科室满足承担试点工作所需其他条件。

五、实施步骤

试点工作自2009年12月始,至2011年12月结束。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一)试点启动阶段(2009年12月)。1.印发试点方案。

2.各试点省份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将本辖区试点医院名单和各试点医院拟承担临床路径试点专业报卫生部审定。

3.卫生部召开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会议和培训会。

4.各试点省份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试点医院制订具体试点实施方案。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0年1月-2011年10月)。

1.各试点省份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试点医院开展试点工作。

2.各试点医院每月组织对本院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估。

3.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每季度对辖区内各试点医院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定期召开本省(市)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会,就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研讨,交流经验。

4.卫生部不定期对各地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抽查,每半年组织对各试点医院上报的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等相关信息进行分析评估。

(三)实施中期评估(2010年10月-11月)。

1.各试点医院对本院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中期总结,并于2010年10月中旬将总结材料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部。2.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召开本省(市)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中期总结会,对本省(市)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中期总结评估,并于2010年10月底前将中期总结评估材料报卫生部。

3.卫生部组织对各省(市)及各试点医院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中期督导检查和评估。

(四)试点工作评估总结(2011年11月-12月)。

2011年12月31日前,卫生部对各试点单位临床路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和总结,组织召开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宣传、推广好的做法和先进经验。同时,研究部署下步临床路径管理相关工作。

六、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兼顾医疗质量管理和效率管理、促进公立医院改革的具体探索。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试点医院要充分认识开展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组织实施,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落实责任,务求实效。

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协助辖区内试点医院开展本次试点工作。各试点医院要紧密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进行调查研究,选择有代表性的专业和病种,按照我部下发的各病种临床路径、《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制定详细的试点方案,优先使用基本药物,确定具体工作目标和实施步骤,切实落实工作责任,做到责任到人、指标到人。认真组织开展对相关临床科室试点工作开展情况和效果的检查、监督和考核工作,保证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务求试点工作取得实效。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定期对辖区内各试点医院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卫生部医政司和卫生部临床路径技术审核专家委员会综合组将适时组织对各试点医院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三)积极探索,总结提高。

临床管理路径 篇6

【关键词】单病种  临床路径   成本

一、病种收费发展现状及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医院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规范和加强收费管理,因为医院的收入,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财政补助拨款,即正常的经费补助,差额拨款。这部分拨款,随着院里政策的改变,占我单位收入的比例越来越小,财政补助拨款已经从2003年的34.2%下降到2013年的24.4%,可以看出本医院对财政补助收入的依赖性在逐步降低。二是医院的业务收入,这是目前医院经营支出的主要经费来源,也是医院积累、扩大再生产、实现发展目标的主要来源。如何合理收费,让患者感觉到物有所值,让医务人员专心看好病,是每个医院管理者应该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

2011年4月国家发改委与卫生部联合颁发了《关于开展按病种收费方式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其核心是要将现行的按项目付费为主的后付费模式改为按病种、按人头或按总额付费的预付制模式。按病种对医院付费是社保部门实施的一种新的科学支付办法。但按什么标准支付才最好呢?医院面临这种新的形式,也需要尽快研究病种成本,以便衡量病種真实成本与社保定价成本的差异,从而对病种成本加以控制,以取得更好的医院绩效水平。同时推行按病种付费还是遏止过度医疗服务,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一种有效手段。所谓单病种成本核算,是以病种为成本计算对象,将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各项成本进行完整地、系统地记录、归集、分配和计算的方法。它是医院成本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深化和细化。目前单病种成本核算管理最大的应用在于医疗保险中的单病种预付费制度。

通过国外对单病种预付费的成功应用和国内探索性实验的阶段性成果,我们认为单病种预付费付费方式能够更全面、有效控制疾病诊治成本,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单病种预付费的实施对提高医院基础质量管理有着深远意义,有利于节约有限的卫生资源;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有利于巩固和完善我国城乡正趋于健全的医疗保险制度;有利于遏制医疗保险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尤其是作为一种医疗服务提供方的支付方式,更能有效控制供方诱导需求和道德风险,从而激励其节约医疗资源。单病种预付费的应用对提高本医院管理也有一定的意义:单病种管理通过平均住院日数、医疗安全指标等进行严格的标准控制,保证了医疗质量;可以总结出病种与收费标准,控制医院欠款率;在患者住院期间使用单病种付费来控制医疗成本,使医疗费用趋于合理化,对医院经营管理有促进作用;同时,通过加强成本核算、强化医生管理、降低药费在业务收入中的比重等来控制单病种费用,提高了医院自身的竞争力,提高社会满意度。

二、单病种成本核算框架的建立

(一)病种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病种:首先选配不含并发症的单一性病种,且诊疗技术较稳定,诊断治疗较成熟的病种,就本医院目前的情况来说,比如:阑尾炎手术、剖宫产、顺产、胆囊手术、高血压的治疗等相对来说较单一的病种。再先不考虑并发症的前提下将一些共性的东西在流程中规定下来,比如常规检查、治疗费、药费、手术费、麻醉费等费用,使其规范化,同时,在此基础上再考虑若发生并发症需增加的项目,确定治疗该病种的常规流程,为下一步的成本测算提供依据。

(二)单病种成本测算的内容

单病种成本核算是以病种为成本核算对象,归集与分配费用计算出某一病种成本的方法,这与以往的回顾性病种成本核算不同,它对诊疗过程进行了干预,是标准成本核算的一种形式,单病种成本与临床路径管理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临床路径管理”对“单病种收费”有制约性,两者的结合将患者的诊疗过程和费用联系在一起,使收费行为与治疗行为相统一,不仅治疗水平最高,而且医疗成本最低。

(三)单病种成本核算方法

病种总成本=病种临床路径成本+病种基本成本。病种路径成本可以按照临床路径来测算;基本成本即医务人员的工资、水电气费、分摊到临床科室的管理费用等费用,其他辅助科室比如特检科、放射科、检验科等科室费用可以采取一定的分摊办法分摊到各个病种项目里。因本医院除了医疗收入外,有一部分收入为财政补助收入,因此在下面的案例分析中成本里同样得把财政补助收入形成的成本剔除掉,要不就会造成收支不匹配。

1.临床路径成本的测算。临床路径是临床循证医疗管理的基础。循证医疗管理或称管理医疗是指对同类病人的治疗方法进行规范化管理。是介于针对个体病人的传统临床医学和针对群体的公共卫生学之间的一种医疗形式。在介于其间的管理医疗系统中,对一组情况类似的病人,确定出一套规范的基本医疗措施,指导医生的医疗行为,这些规范的基本医疗措施是根据循证医学的原则制定的。临床路径是由医疗机构内一群成员,根据某种疾病或某种手术制定一种规范的诊治模式,让病人由住院到出院都依此模式来接受治疗。并依据临床路径结果来分析评估及检查每个病人的差异,以避免下一个病人住院时发生同样的错误,依此方式来控制维护并改善医疗质量。这群人员构成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组织成员,包含不同专科背景和各部门人员,如管理者、医、护、医技及相关人员。组织成员需根据阶段性临床路径的结果,分析、评估及深讨病人的差异,不断更新改进,让病人接受最安全、有效和经济的治疗过程。

实施临床路径的作用不仅可改善医疗品质:对病种采用标准化、程序化和规范化的诊治;建立学习的团队,推行最佳诊疗技术,促进各医疗、管理部门人员的合作;改进工作流程,提高质量,防范差错;有助于医疗品质的量化评估。还可控制医疗成本: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行为,控制病人就医成本;核算单病种成本,在此基础上开展科室成本核算,控制科室运行成本;促进医院资源有效利用,减少医疗人员时间与劳动的浪费。

病种临床路径成本=病人住院第一天各诊疗项目成本小计+病人住院第二天各诊疗项目成本小计+……+病人住院第n天各诊疗项目成本小计

测算病种直接成本。根据病种路径规定,测算病人住院中每一天发生的各种医疗项目成本。

2.病种基本成本的构成。病种基本成本=[人员经费十福利费十公务费十卫生材料费+其它材料费十低值易耗品费+业务费+固定资产折旧及大修理十管理费(分摊)十辅助科室成本分摊]×(住院日数÷实际占用总床日)。测算病种基本成本,包括九大类成本,即人员经费、福利费、公务费、卫生材料费、其它材料费、低值易耗品费、业务费、固定资产折旧及大修理费、管理费。

以上资料可从科室成本核算资料中,经过成本审核后确认。

(四)案例分析

按照上述单病种诊疗费用核算办法以及单病种成本核算办法,结合职工医院的具体情况,筛选出适合单病种核算的13种疾病,2014年—2015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2730个病人。其中顺产74人、剖宫产305人、慢性鼻窦炎6人、白内障296人、胆囊炎223人、阑尾炎153人、子宫肌瘤33人、脑出血43人、糖尿病381人、高血压690人、支气管哮喘52人、肝硬化59人、腰间盘突出415人。对这12种病种进行单病种费用的测算,再与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费用、单病种成本相比较,得出结论。

根据信息科提供的2014-2015年有关13种疾病的数据,经过整理,得出以上13种疾病单病种医疗费用表(表1):

表1 13种疾病单病种医疗费用表

单位:元

根据表1再计算出各病种各项具体费用占总费用百分比,详见表2:

表2 13种疾病单病种医疗费用构成表

单位:%

从表1,表2可以看出,平均住院天数内科为29.4天,外科为8.75天,外科明显比内科住院天数少。笔者认为内科住院天数较高原因主要为科学城辖区老龄化较严重及中物院职工有较好的医疗政策原因引起的。药占比最高的是肝硬化、支气管哮喘、高血压分别为54%、50%、50%。材料费白内障占总费用最高,这与本医院做白内障手术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本医院主要采取的是协作的方式做白内障手术。

根据信息科按13种病种提供的数据,经过计算、整理得出本医院13种病种住院总费用,路径费用数据来自对川内几家同级医院的调研数据。实际总成本按照科室总成本×病种住院天数/实际占用总床日计算得出。其中科室总成本为科室直接成本加上分摊辅助科室及管理费成本之和。三种费用比较见表3:

表3 13种单病种医疗费用与医疗成本

单位:元

从表3可以看出,13种病种按现有的收费模式基本比路径费用高一些,再从实际成本上考虑,说明我单位对这些病种在物价上如果采取的是按临床路径收费的话,价格还有进一步降低的空间,最大幅度的让利于患者。从上表还可以看出,病种“顺产”、“阑尾炎”实际成本比路径费用稍高,证明本医院对这两病种的成本控制的稍差,本研究数据也进一步促使我们主动去寻找降低成本的方法,最后达到既能降低病人诊疗收费价格医院又有盈利的局面,病患与医院达到双赢的结果。

三、关于现阶段推行单病种价格管理的几点思考

从以上对本医院13种病种的路径费用的成本核算可以看出,以病种为单位核算医疗成本,通过规范医疗行为、优化临床路径、缩短住院时间、加强医院成本控制观念等方式达到降低一定医疗费用的目的,所以我们认为实行单病种管理可以规范医疗和整合收费方式,这样可以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上涨,抑制乱收费,那么一定程度上解决“看病贵”的问题。以上对一些病种的分析,也只能代表本医院的情况,我国医院级别多,收费水平层次不一,因此,为了全面推行单病种核算,单病种成本核算能真正落实到价格收费上,笔者认为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首先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宏观层面解决问题

1.建立病种的病例分型。按病种付费方式的基础工作投入大,操作难度大,管理成本高。面对数目庞大的病种群,以我国目前的管理水平,不可能对所有病种一律实行按病种付费,只能选择一些易于控制费用的病种先试行,如临床发生频次较高的病种,诊断明确、治疗方法相对固定、治疗效果较明显的病种,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病种,具有系统治疗代表性的病种,同质性较强的病种,以一定标准易于进行费用控制的病种等,待经验成熟后,逐步扩大。目前医院间的单病种费用可比性不强,主要原因是缺乏统一的病例分型,因此,尽快建立病种的病例分型是制定病种的标准诊断治疗项目及病种的费用标准的前提。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向临床医学和病案管理专家征询意见,完善病种组成。病种费用标准的确定依赖于各种项目成本的测算、病种的基本项目数和项目收费标准,可采用诊疗常规结合专家咨询的方式确定病种的基本标准费用,再将基本标准费用与社会平均费用进行加权来确定病种付费标准。这里可按病情危重程度对各病种患者进行疾病分级,再分类别制定付费标准,以便体现患者实际的医疗资源消耗需求强度缩小同类患者医疗费用之间的差异,合理控制医疗费用。

2.卫生部门应出台病种临床诊疗规范。卫生部门作为医疗机构的管理部门,应在合理医疗的基础上建立病种临床诊疗规范,使之成为医院诊疗过程中的指导原则,能够对医生的医疗行为起到制约作用,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服务,从而降低医疗费用。所谓合理医疗是指,满足疾病治疗需求,在技术可以保障,资金可以保障。只有在合理医疗的基础上建立的诊疗规范,才能够最大的保障患者的利益。这种被优化的诊疗规范被人称为临床路径研究。这种研究目前已在我国很多大中型医院中进行着,其研究数据可以被卫生部门借鉴。

3.医保部门应加强对医院的监管。医保部门应加强对医院的监管,积极维护参保人员利益,严格控制医院使用价格高的医保目录外药品。各病种病人的入院标准要进行实时監督抽查,以防诊断延迟或诊断升级。为保证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医院为节约费用减少诊疗项目的使用范围、档次和数量,严格审查出院治愈好转标准,防止医疗机构为增加收入而故意增加住院就诊次数。医保管理机构为医疗服务提供机构均有约束力的机制,医院之间、药店与药房之间、医生之间的公平竞争,可以从制度上解决(以药养医、以设备养医)问题,降低成本,给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二)微观层面解决问题

1.完善相关的制度建设。对单病种进行价格管理是卫生部最近几年力推的一个改革,我单位不能免于其中,因此为了顺应行业的要求,必须筹划进行单病种的管理。笔者认为首先单位应该出台相关的文件规定,对相关的内容进行硬性的规定,比如哪些病种纳入单病种核算,对就医人员如果属于纳入单病种价格管理的必須按单病种进行结账,对不按照临床路径进行诊治的医生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其次,为了保证临床路径的顺利进行,必须使所有参与人员在同一领导下紧密协作。医院应成立以院长为组长、各分管院长为副组长、医务科、医保科、护理部、党办、信息科、财务科、院办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各试点科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医务科负责组织临床科室主任制定临床医师路径,护理部组织护士长制定护理路径,党办负责组织制定医患沟通路径,医务科、护理部、党办负责单病种路径管理的综合考评,信息科负责病案信息收集、统计工作,审计室、财务科负责合规收费的实时监控,党群办、院办负责社会公告及宣传工作,信息科负责信息技术保障工作。

2.完善信息系统的建设。对单病种成本的核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院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数据,因此医院信息系统的完善程度是一个关键因素。医院信息系统应能按病种提供病人诊疗过程中所发生的数据,从住院到出院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链。信息系统需要做到严格按照病种统计数据,总所周知,无论是对病种的收费价格统计还是对某一个病种成本的核算,如信息科提供不出准确的数据,那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了。难点在于对存在并发症的单病种信息系统如何区分出来。如某一个病种进行单病种核算时,病人有并发症时,这时笔者认为该病人已经失去单病种收费、核算的基本条件,不应该纳入单病种收费,核算范围。目前,本医院正在建设中的新信息系统拟增加对按临床路径进行诊治进行项目统计数据,新信息系统本套程序正式应用之后,应能满足对单病种信息,数据统计的要求。

3.建立对单病种成本核算体系。如上所述,本课题研究的难点也就在于对于单病种核算成本数据的取得。在以上两点完成之后,财务科需对实行单病种诊疗按照项目建立成本核算体系,对临床科室、洗衣房、供应室等科室也就有相应的要求,要求这些科室必须按病种项目上报财务科成本,财务科根据以上科室上报的单病种项目发生的直接成本进行归集,对于病种的基本成本还是根据科室的成本进行分摊,最后得到病种的实际成本。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在建立对单病种成本核算体系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扩大对直接成本的归集,比如成立单病种诊疗小组后,那就应该核算该诊疗小组的直接成本作为单病种成本分摊的依据,尽量减少以科室成本作为单病种成本分摊依据。最后,财务科可以根据病种成本与病种收费价格进行评价,发现医院的业务增长点。

4.加强对成本控制的意识。实际中,很多临床科室主任对成本控制的意识比较薄弱,认为成本控制应该是财务上的事情,一旦真正按临床路径进行价格管理,财务上应真正建立起病种成本控制项目,而不是停留在课题研究上,这样一来,临床科室对哪些病种是盈利或亏损就有比较直观的认识,对亏损的病种查找原因,是加强成本控制或是收费价格太低的原因,如果确实是医疗价格定价太低,这样也能向卫生部门提供重新定价依据。

5.对相关人员进行单病种核算的培训。单病种价格管理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产物,对医护人员、物价管理人员以及相关的领导等职工参加有关培训,对于如何开展及更好的开展按临床路径诊治病患,怎样对单病种按临床路径进行收费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丽平.DRGs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在我国的应用及发展前景.中国医院.2004.

[2]杜乐勋.从看病贵看我国医疗收费价格的合理调控.中国卫生经济.2004.

[3]王见义,竺丽明,张文彤.中医医院单病种住院费用与综合性医院的比较[J].医疗质量管理,2005.

[4]宋婷,姚华,温少华.医院单病种医疗费用的近况.新疆医学,2011.41.

浅析临床路径成本管理体系 篇7

一、临床路径简介

(一) 临床路径的概念

临床路径是一个各科室之间相互协作的、规范化的医疗护理过程。它是按患者病种对其进行诊断、检查、治疗和康复等医疗护理的行为。它是一种按时间性和顺序性的医疗护理行为。实施临床路径后, 可以节约医疗成本, 减少患者的康复时间, 降低患者的就医费用, 使患者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质量。

(二) 临床路径的内容

它包括四个关键性的要素 :

1. 其对象是针对一组特定诊断或处置。

2. 其制定是综合多学科医学知识的过程。

3. 其路径的设计具有时间性和流程性。

4. 其结果是规范医疗护理行为, 减轻患者就医负担, 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三) 临床路径的特征

以时间为测量单位的单一疾病的临床医疗护理流程, 它能规范化和标准化医疗护理的流程, 在实践性和标准性上更加的突出。

传统诊治流程和运用临床路径诊治流程区别如下 :

1. 传统的诊治流程 :针对不同的病人, 不同的医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诊治病人, 医院的质控委员会负责对医生的诊治方案进行监督检查。

2. 运用临床路径的诊治流程 :针对不同的病人, 不同的医生都根据医院制定的临床路径治疗方案进行诊治, 医院的质控委员会负责医院临床路径的优化, 从而完善医院的病种临床路径, 更好的为下一批的病人提供诊治服务。

临床路径做到病种医疗环节质量标准化, 能够对其环节实施进行全程监控和评价。制定了临床路径, 就意味着制定了一种疾病具体的诊疗规范, 即各诊疗环节的作业标准, 是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流程的整合和再造。

(四) 临床路径的目标

1. 为了真正达到病人及其家人期望的治疗与护理效果

2. 促进医院各部门之间的协作

3. 确保医护行为的规范化

4. 保证节约医疗资源

5. 降低患者就医负担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6. 整合医疗流程管理和有效使用资源

7. 协助完成患者康复并减少人为原因引起的变异

8. 整合与简化多种专业的书面记录

9. 评估与改善临床治疗效果

10. 为医保支付制度由依项目计费到依病种计费的改革做准备

(五) 临床路径的现实意义

1. 单病种质量管理的医疗护理服务新模式 :按病种设计最佳医疗和护理方案、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

2. 兼顾诊疗行为规范以及费用控制 :缩短平均住院日、合理控制医疗费用

3. 满足了医院、患者、保险机构三方面的要求

4. 增强医院竞争力

5. 符合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总体目标 :“以比较低廉的费用, 提供比较优质服务,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

6. 是应对国内“单病种付费”的必然选择

(六) 临床路径的效益分析

1. 改变医疗模式 -- 用户忠诚度上升带来直接效益

2. 改善医疗品质 -- 降低医疗风险损失

3. 节约医疗资源

4. 控制医疗费用 -- 单病种付费的必然选择

5. 改善协作关系

6. 通过教育全面提升医护素质

二、临床路径成本管理的方法

(一) 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 (Activity-based costing, ABC) 是一种先进的成本管理思想与方法, 其基本思想最早由美国会计学者科勒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提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由于库伯和卡普兰的推动以及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 该方法能够科学的分配间接成本、有效的进行成本控制, 因而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引起西方会计界的广泛重视, 从而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作业成本法能够对作业活动进行动态反映, 从而对作业和成本对象的成本进行计量, 根据计量结果评价作业业绩和资源的利用效果。作业成本法的中心是作业, 作业成本法的分配要素是以成本动因来进行分配。它的核心思想是“作业消耗资源, 项目消耗作业”。其包括资源、作业和项目三个模块, 包括资源和作业二个成本动因, 其基本模型如图1所示 :

作业成本法优于传统成本法的关键在于作业成本法可以通过成本动因的确认过程, 计算各项作业的成本水平, 确定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 从而使成本管理工作能进一步深入, 在财务视角的基础上增加了流程管理视角。

因为一些国外的医院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广泛推行按病种付费以及按人头付费的医疗费用预付制度, 这对医院医疗成本的控制及核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医院医疗成本大于医疗费用预付的标准, 医院将会亏损。这使得运用作业成本法成为必然的趋势。

临床路径管理方式成为医院研究的热点并被一些医院进行了应用。临床路径的有效制定, 使得作业成本法能够更加客观地体现成本目标对资源的消耗。临床路径的制定原则是根据时间制定医疗护理流程, 从而规范化和标准化医疗护理流程。作业成本法与其紧密联系, 不仅关注医疗服务项目成本, 而且更多关注医疗服务项目成本产生的原因及其形成的全过程。因而 , 它的成本计算对象是多层次的, 不但把各种医疗服务项目作为成本计算对象, 而且把资源、作业、作业中心作为成本计算对象。因为它能够很好的对病种进行成本核算, 在成本动因的分析上有优势, 所以医院在成本管理中开始运用该方法。

(二) 目标成本法

目标成本法是丰田公司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发出来的, 它包含目标售价、目标利润和目标成本三种不同的价格与成本概念, 目标成本等于目标售价减目标利润。为了实现目标利润, 最大程度的满足客户需求, 它使成本管理与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的资源消耗和资源配置协调起来, 该方法的特点是在产品规划与设计上就重视产品成本管理, 是一种全过程、全方位、全人员的成本管理方法。

医院对病人进行医疗服务, 需要医疗设备的使用, 药品、卫生材料的消耗, 此外医务人员要付出劳动, 得到的是病人的康复。医院要维持其医疗服务, 那么消耗的资源在得到补偿的同时, 还要有一定程度的盈余。随着医保部门试点按病种付费以及对医疗机构收治的医保病人住院费用实行以定额结算指标结算费用。医院只有利用目标成本法进行病种成本以及定额结算的管理才会有竞争力, 临床路径的应用能够使医院在使用目标成本法的时候更加程序化、具体化和规范化。使医院能够加强成本管理, 降低成本、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临床路径成本管理的评价考核措施

建立成本管理绩效的评价体系是临床路径成本管理方法措施体系的重要内容。临床路径成本管理业绩评价是指根据企业的成本管理战略, 以临床路径成本计划目标水平和控制标准为根据, 运用财务与非财务指标, 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临床路径成本管理的各项活动业绩进行动态的衡量, 考察其完成程度 , 并及时反馈信息的一种价值判断过程。临床路径成本业绩计量与评价是临床路径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业绩计量与评价通常包括业绩指标的设计、考核、评价、控制、反馈、调整和激励等。临床路径成本管理业绩的评价, 应将企业的远景和临床路径成本与企业的业绩评价系统联系起来, 把企业的使命和临床路径成本转变为具体的目标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 能实现临床路径成本和绩效的有机结合。目前企业采用的业绩评价方法主要有平衡记分卡。

平衡记分卡是1992年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罗伯特 .S. 卡普兰和复兴国际方案总裁戴维 .P. 诺顿设计的。它是一种以信息为基础、系统地考虑企业业绩驱动因素、多维度地平衡指标评价因素的一种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同时, 它也是一种将企业长期战略目标与企业业绩驱动因素相结合、动态实施企业长期战略的战略管理系统。它既包含了财务指标, 又通过顾客满意度、内部流程、学习和成长的业务指标, 来补充说明财务指标, 这些业务指标是财务指标的趋动因素。

四、临床路径成本管理的保障措施

降低成本、获取成本优势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思想、需要有一定的保障措施。临床路径作为一种既能贯彻全面质量管理思想, 又能节约资源的标准化治疗模式, 为医院的质量建设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管理手段。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得临床路径管理更加有保障, 两者都是医院质量管理的方式, 前者为后者提供思路和保障, 后者的实施则是前者的运用和体现。临床路径管理是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临床应用, 戴明循环即PDCA循环是二十世纪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理论基础, 同时也是它基本的工作方法。临床路径通过对路径的计划制定、执行、检查评价和对变异的分析, 不断改进实施方案, 也符合戴明循环的PDCA理论。因此,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临床路径成本管理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陆栋定.临床路径的历史和现状[J].中国医院管理, 2003 (07) .

引入“临床路径”促进医院管理发展 篇8

1 临床路径的内涵和目标

“临床路径” (Chinical Pathways) 是临床医师、护士及支持临床医疗服务的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合作进行质量控制所做的最适宜、有顺序性和时限要求的医疗照顾计划, 要求结合所有预期的诊断、治疗要素, 特定疾病类型或群众所需要的各种功能, 在预定的时间范围达到预定的医疗结果。是一种以多学科标准计划为导向的健康服务工具, 让病人从住院至出院都依据此标准模式接受治疗, 任何医师都需要按此模式进行, 路径完成后再根据临床标准治疗路径的结果分析、评估, 以此方式来控制整个医疗成本并维持或改进医疗质量。其目的在于确保医疗质量, 缩短疗程, 降低医疗资源消耗, 使病人获得最佳医疗照顾。

临床路径的目标是为了真正达到病人和家庭期望的治疗与护理结果, 促进专业化的协作配合, 确保护理的连续性, 保证资源的合理及有效地使用, 降低消费和缩短住院时间, 为持续的质量改进提供多学科工作的基本框架。临床路径多适用于比较常规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对于罕见的疾病或病情变化复杂的病例, 则注重于注意观察、处理和记录疾病过程中的变异和个体差异。

2 目前医院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医院是公益性事业单位, 承担着维护广大群众健康的重要职责。由于受到社会舆论导向影响, 以及对建立在科学合理规范的医疗诊治基础医疗行业的就医流程了解的不够, 人们对医疗行业业务流程产生了误解, 矛头直指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并对医疗改革产生质疑;同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不但对医疗技术的需求在提高, 对医院诊治环境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作为双重压力承担者, 医院一方面要在医疗设施、医疗技术、科研发展、人才培养方面给予投入, 还要对医疗用房、周边环境等根据医疗需求加大投入, 需要大量资金保障。迫使本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医院通过医疗服务追求经济收益以维护正常运行, 大量的建设性、发展性资金全靠医院自己筹集, 由此承担过多的社会职能。医院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与其承担的职能、任务不相适应, 造成医院发展不规范并出现更多不和谐。

近年来, 医院为降低医疗成本把医院管理作为重头戏。在加大医疗投入的同时, 注重医院信息化建设, 投入资金改造医疗收费管理系统及医疗服务流程, 使患者的医疗收费明白、清晰, 档案资料保存完整, 尽量减少就医流程重复繁琐, 逐步减少患者平均住院日, 从而建立了一套规范的医疗秩序, 为医院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应该看到, 由于我国医疗资源布局不均衡, 医疗服务存在大城市过剩与农村整体短缺并存的现象, 城市大医院更多地应付了常见病的检查、治疗, 医疗、教学、科研不能有效配合, 无法集中精力对疑难病、地方病、重症病进行研究, 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社区医疗服务的开展缓解了部分地区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 但毕竟这项工作刚起步, 无论从医疗技术、人员配置、环境管理都有待加强。同时, 社区医疗服务与大医院相比, 无论从定位、衔接上怎样才能真正让广大群众全面接受也是我们思考实施的关键。

3 引入“临床路径”, 增进医院持续发展

在医院置身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 所有的物品购置都与市场息息相关。作为医院一味强调创新, 降低医疗费用并不能彻底改变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的境况。医院只有通过临床路径对医疗流程进行整合来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使社会对医院的工作任务全面了解, 彻底改变医院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想法。

1) 医院通过“临床路径”管理, 夯实医疗整体实力, 以更大的精力投入医疗业务发展。临床路径的引入, 要求医院应有较完善的医疗管理体系, 有较好的全面质量管理与综合目标的基础。医院必须努力改变因自身管理不善造成人们对医院的种种误解, 既保证医疗任务的有效完成又能使医疗、教学、科研相辅相成, 并以医疗带动教学、科研全面发展。加强医疗团队综合实力, 在提高业务人员整体实力的基础上, 以医疗技术为优势, 积极开展市场分析, 掌握区域性疾病流行状况, 城市人口状况, 医护人员现状等以综合实力应对医疗突发事件的发生。

2) 通过“临床路径”, 明晰医院职责, 缓解医院资金困境, 打破当前医患僵局。“临床路径”的大量使用案例证明, 引入临床路径, 可界定标准住院日;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医疗成本, 限制医疗费用的增长;规范护理手段, 使患者得到最佳照顾。从而促使患者满意度上升, 提高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医院应以公益性管理为出发点, 以医疗整体团队实力带动医疗技术、项目创新、学科建设。作为医院资金的投入固然重要, 但开展一个新的医疗项目不可能单靠哪一个技术人员或者部门能单独完成的。从临床、医技、行政管理、科研、教学方面都应兼顾才能使这项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行公益性管理是医院一贯执行的宗旨。医院只有通过合理收费, 明确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和义务并保证国有资产保值, 也使患者明白自己的责任, 对医疗缴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改变单纯依靠政府大包大揽的想法, 把健康防治疾病同治病救人有效区分。

3) “临床路径”要求医院多学科发展和技术、知识更新。临床路径是一种以多学科标准计划为导向的健康服务工具, 引入临床路径, 将促使医院摆正自己的位置, 注重学科之间交流和医疗专业知识更新, 全身心投入医疗技术创新, 执着追求医疗事业, 明确医院的任务就是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水平, 还医院本来面目。对医疗用药、物品采购应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应尽快建立适合医院自身的供应链, 彻底改变因中间环节不合理而产生的成本, 对利用融资购置医疗设备等办法改善医院条件的状况应适当予以限制, 更多提倡社会捐赠等方式资助医疗事业发展。

4) 引入“临床路径”有助于培养员工的自律性, 加强各专业合作。医院只有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临床路径的引入, 要求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术和坚持不懈的事业追求精神, 对所处行业整体竞争情况十分熟悉了解, 还应有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专业素养, 同时熟悉多学科知识并具有配合多专业间合作、操作的能力;诚实耐心对待患者, 减少因病情、医疗流程解释不到位而发生的医疗纠纷, 使医患关系和谐融洽;有把医院建立成一个自身具备良好素质和一流技术的现代医院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5) 通过“临床路径”, 促使政府和新闻媒体对医院的性质和任务有一个明确认定和报道。引入“临床路径”, 可保证医疗任务的及时、有效完成, 避免有关对医疗工作的商业炒作, 对医疗付费应有明确认识, 在相关部门的一系列医疗成本调研中, 尽快确定适合医疗服务的政府定价方法, 彻底改变人们的就医观念等同其他商业消费的思想。同时, 为保证临床路径的稳固施行, 政府应针对医院的特点对相关硬件设施给与充足的资金投入, 保证医院医疗发展持续稳定。

总之, 引入“临床路径”, 在保证医院临床技术发展的同时, 有助于促进医院管理发展, 从而保证医院各方面的整体发展。哪个医院能率先把自身的管理工作做好, 及时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把握机遇, 迎接挑战, 它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临床路径”这一管理计划的引入, 将是现代医院在医疗改革和自身管理发展过程中具有进步意义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陶红兵, 郭石林, 陈璞, 苗卫军.临床路径的实施对医疗费用控制的影响研究.中国卫生经济, 2008 (2) .

临床管理路径 篇9

关键词:糖尿病,临床路径,药剂师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医疗质量也逐渐有了更高的要求, 医疗费用的不断攀升逐渐成为现阶段人们关注的重点[1]。因此, 想要有效地改善医疗服务质量, 同时合理地降低医疗费用就必须建立临床路径。糖尿病属于慢性疾病, 其往往伴随患者终身, 因此, 更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临床路径, 从而实现在合理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基础上, 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本研究对实施临床路径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 并探讨了药师在其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 实施临床路径的重要性

1.1 提高医疗质量

建立临床路径不仅能合理配置医疗资源, 提高医护质量, 还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 降低医疗风险, 并且能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1.2 控制医疗成本增长速度

临床路径是医疗机构核算医疗成本的有效依据, 建立临床路径能有效的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行为, 控制患者的医疗费用,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还能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从而确保医疗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

1.3 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及患者满意度

建立临床路径能促进医院内各部门及人员间的沟通和交流, 增强医护人员的自律意识;同时通过个案对比及时查找医院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改进, 从而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此外, 建立临床路径管理, 通过和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交流, 能有效地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

1.4 促进医疗事业发展

建立临床路径, 通过对不同患者间存在的诊疗差异进行检测、评价及总结及时查找医院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和完善, 确保临床路径管理的可操作性、科学性及先进性, 促进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

2 药师在临床路径管理中的作用

2.1 准备阶段的作用

药师要掌握相关政策规范, 并以此为依据合理的选择药物, 为患者进行医疗报销提供方便。临床路径的建立往往需要和各个学科的专家进行有效的配合, 所以, 药师考虑问题一定要全面, 明确临床路径制定的目的、过程及内容, 并且要及时和相关内分泌专家进行沟通交流, 探寻最为合理的治疗依据。此外, 在准备阶段, 药师还要认真地对药物的最新进展状况进行收集, 从而选出最为合理的药物来供给临床专家选择使用。比如新的胰升糖素“抑制剂”沙格列汀, 该药能有效的对二“肽”酶的活性进行抑制。相关研究表明该药联合二甲双胍的效果并不比二甲双胍联合磺脲类差, 且其还不会增加心脑血管风险, 然而该药的上市时间较短, 其安全性还有待考察。临床药师一定要将药物各方面的信息完全呈现在管理团队面前。

2.2 实施阶段的作用

在实施阶段, 药师要加强对医疗卫生系统的相关政策、组织结构等的重视, 选择最为合理的参与方式, 比如药师可通过糖尿病医学论坛、会议、护理等方式与膳食营养、护理等专业的专家学者进行沟通和交流, 并建立相应的合作关系。由于糖尿病属于慢性疾病, 因此, 临床药师一定要加强对患者饮食控制及健康宣教工作的重视, 积极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 同时和营养师进行有效地沟通和交流, 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食谱, 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同时, 药师要以临床路径中使用的药物为依据, 制定相应的资料文件, 从而为患者及其家属的教育及咨询提供依据。此外, 药师还要对临床护理路径中的药物治疗方案进行认真检查及确认, 同时还要掌握其他成员的处方过程、特殊药品使用方法及其他关键用药问题。比如, 在联合使用激素及胰岛素时, 要相应的降低当天患者胰岛素的使用量, 防止由于药物原因造成低血糖。此外, 对于注射胰岛素不规范现象, 药师要积极进行宣传教育, 并且要积极开展系统评价工作, 对患者进行系统的评价, 对药物治疗成本进行认真核算, 分析其带来的效果及其不同治疗方案的差异性, 并对药物不良反应进行记录。

2.3 持续改进阶段的作用

在临床路径持续改进阶段, 药师要认真观察管理结果, 确保临床路径涉及的药学监护活动能有效增强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 从而达到预期临床效果。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 血糖水平的控制要循序渐进, 因此, 药师要和抗生素类临床路径管理效果的差异性进行认真的区分, 药师要加强对研读文献的重视, 掌握疾病治疗的最新进展。比如, 吡格列酮往往会诱发心血管疾病, 然而其并非对于全部糖尿病患者都不适用, 因此, 药师要针对此类药物建立相应的治疗观察日志, 给予年轻糖尿病患者吡格列酮, 并对其进行随诊观察。此外, 药师要对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进行认真的检查, 明确药物治疗效应, 及时对临床路径进行修改。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药师以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差异为依据, 对糖尿病临床路径效果进行评价[2]。因此, 药师在进行分析评价时一定要加强对资源消耗、住院时间、血糖降低程度、临床路径改变、患者满意度等多方面因素的重视, 同时还要掌握治疗效果和成本控制, 从而为修改治疗方案中的治疗时间及药物剂量提供便利。

3 总结

总而言之, 临床路径虽然是一种新的医疗管理模式, 但其必将会在医疗管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的不断攀升, 医疗机构也需要建立起合理的慢性疾病管理路径, 达到提高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的目的[3]。临床药师是专业的药学人员, 其在慢性病管理路径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但要和临床医师配合进行相应的管理, 同时还要认真地进行反馈工作, 因此, 药师也要不断地更新医疗知识, 和临床管理团队的其他成员进行配合, 从而提高临床路径的管理水平, 促进医疗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明, 李西英, 康石清, 等.某三甲医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实践[J].中国病案, 2012, 9 (12) :134-135.

[2] 庞家莲, 蒙光义, 唐华斌.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下的临床药师与合理用药[J].中国药房, 2012, 8 (18) :127-129.

三级医院都将开展临床路径管理 篇10

2012年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会议5月9日在上海市召开。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在会上指出, 临床路径管理3年试点工作已经告一段落, 卫生部委托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的第三方评估显示, 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患者满意度为98.4%, 高于未开展临床路径的对照医院数值95.6%。“十二五”期间, 所有三级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都要开展临床路径管理, 符合进入临床路径标准的患者中, 至少50%要进入临床路径管理, 入径后完成率不能低于70%。

马晓伟要求, 在推进临床路径管理过程中, 要做好临床路径与医疗费用支付制度的衔接。进一步修订完善绩效考核指标, 建立以医疗服务数量与质量、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以及病人满意度为主要指标的综合绩效考评模式, 调动医院、科室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加强临床路径信息化管理, 建立临床路径信息化管理模块, 并与医院原有信息系统进行整合, 利用信息化手段规范医务人员行为, 实现对医疗行为的全过程质量管理。

据卫生部医政司司长王羽介绍, 自2009年年底卫生部正式启动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以来, 共制定下发了22个专业331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组织23个省 (区、市) 110家医院开展试点。截至2011年年底, 全国已有3467家医院的25503个科室开展临床路径管理, 与2010年同期相比, 分别增长了150%和207%。目前, 开展临床路径管理的医院数量占公立医院总数的46.9%。

上一篇:“一通三防”系统下一篇:水质对锅炉运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