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失海外

2024-08-06

流失海外(精选六篇)

流失海外 篇1

海外人才作为一个因深造、学术交流、科研等原因而流出国门的特殊群体, 具有综合素质高、自主意识强, 选择面宽、流动性强等特点, 成为各个国家人才战略争夺的焦点。事实上, 各个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本国人才流失的风险, 发展中国家的情况较为严重。“推力——拉力”理论在国际人才竞争环境中依旧发挥着作用, 发展中国家由于综合国力较弱, 因而拉力小于推力, 而发达国家则依靠其较强的综合国力发挥着对各国人才的巨大拉力。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虽然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综合国力也有了大幅度提高,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着方方面面的差距。因此, 虽然近年来对海外人才的拉力有所增强, 但依然面临着海外高端人才流失的风险, 海外人才的流失量也有增多的趋势, 剖其根源, 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展开分析。

1 我国海外人才流失原因的经济学分析

1.1 劳动力价格的影响

由于基本国情不同, 即便从事的是同种类型的工作, 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 劳动者的收入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高素质人才的收入水平差距则更为明显。国外某些知名企业除了高薪以外, 还送股票或其他福利, 相比之下, 国内的同行年均收入较低, 综合收入的差距比较悬殊。因此, 就某特定素质的劳动力①来说, 对国内劳动力市场, 其供给曲线有一条, 但是其需求曲线由于国内外劳动力价格的差异, 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两条。参考西方经济学的供给需求原理, 得到如图1 的供求均衡图。D1为国内需求曲线, D2为国外需求曲线。

从图1可见, 在同一价格水平P3, 国内组织机构只能购买Q3数量的劳动力, 而国外组织机构却能购买Q3′数量的劳动力, 很明显Q3′>Q3;对应于任意一种价格水平, 都存在着这种情况。因此, 在同一价格水平上, 国外组织机构的购买力大于国内组织机构的购买力, 具有该种素质的劳动者可以在与国外组织机构的交易中获得高于国内的价格, 即P2>P1, P1为人才在国内市场求职可以获得的均衡价格, P2为国外市场的均衡价格。根据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原则, 劳动者 (人才) 消耗一定量的劳动, 当然想取得效用最大化,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具有该种素质的劳动者愿意选择国外机构, 并且海外人才在国外求职更具便利性, 这是海外人才流失的一个主要原因。

1.2 科研软硬件环境的影响

为便于分析, 假定国内外机构对某种素质的人才的需求曲线是重叠的, 即假定某种特定素质的劳动力价格水平一定, 为需求曲线D, 分析科研软硬件环境对供给曲线的作用结果。

众所周知, 在目前情况下, 国内许多科研机构从事科研的硬、软件配置等都逊色于国外的机构, 有些科学研究在国内可能还无法开展, 一些高素质的人才在国外工作比较容易出成果, 即在国外工作的成就更大。受此影响, 在同一工资水平上, 某一特定素质的劳动者会提供更多数量的劳动力给国外的机构。

如图2所示, 在工资水平为P3时, 按照上面的分析, 某种素质劳动者对国外组织机构的供给量为Q3′, 对国内组织机构的供给量为Q3, 显然有Q3′>Q3, 提供给国外组织机构的劳动力数量大于提供给国内组织机构的劳动力数量。推而广之, 对任意一个价格P都有这样的关系成立。因此可以得出该种素质的劳动者对国外和国内的机构有两条不同的供给曲线S1、S2, S2在S1的右方, S1为对国内组织机构的供给曲线, S2为对国外组织机构的供给曲线。S1、S2与同一条需求曲线D的交点为E1、E2, 对应的价格为P1、P2, 数量为Q1、Q2, 显然P1>P2, Q1<Q2, 即对于某种特定素质的劳动力, 国内组织机构只能以较高的价格水平购买到较少数量的该种劳动力, 国外组织机构正好相反。可见, 由于某些综合实力的较强的国家在科研软硬件环境方面的明显优势, 更容易以较低的劳动力成本集聚更多数量的人才, 同时科研条件的优越, 为各层次人才创业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使人才出成果的可能性更大, 因此海外深造的人才更愿意留在国外发展, 这是我国海外人才流失的又一个原因。

2 我国海外人才流失的现实原因分析

2.1 机械的用人制度及落后的人才管理模式造成海外人才不敢回流或倒流

我国目前的人事劳动制度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 用人机制既不够灵活, 又缺乏规范, 让许多海外回流的高层次人才望而却步。

2.1.1 人事制度缺乏竞争, 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基本法则, 但在市场竞争不规范、假货次货充斥市场泛滥成灾的地方, 有时真货不得不暂时撤出市场, 退出竞争。这种极不正常的现象, 被称为“劣币驱逐良币”, 即逆淘汰。这种现象也出现在人才市场上。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不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日益激烈, 许多人才管理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某些人员素质低下, 缺乏良好的竞争环境。一方面, 是管理层的理念和素质问题。有的管理层人员观念保守, 素质低下, 心胸狭隘, 嫉贤妒能, 担心自己的地位动摇和利益受损, 抱着“武大郎开店”的心态, 排斥打击能力强、潜力大的人才。在这种氛围中, 人才得不到重用, 其能力也无法得以证实, 反过来, 又被嘲讽为“高分低能、眼高手低”。其创新改革的尝试, 也往往被斥之为 “狂妄、越权”, 受到冷遇和鄙薄, 如果创新过程中出现失误, 也难以得到谅解和宽容。长此以往, 人才能力得不到发挥和肯定, 怀才不遇, 往往主动辞职或不辞而别。另一方面, 大部分员工的“边际贡献”无法被准确测量, 只能以平均贡献来确定人力资本的价格。在低素质人员与高层次人才共存的情况下, 只有低于平均水平的人愿意留下。

2.1.2 人才评价机制缺乏公正性、科学性

评价机制是人才有效工作的指挥棒, 贯穿培养、选拔、激励、淘汰等各个环节。目前我国科研环境存在的问题比较多, 浮躁情绪相当普遍, 根本原因在于评价机制出现问题。比如, 当前各类人才评价、课题立项和成果评奖中存在的暗箱操作、门派倾向和人情关系等问题, 有主管人员的个人因素, 更主要的还是评审制度上存在漏洞。不注重真才实学和实际表现, 以学历论高低, 以职位论短长, 以论文多少论英雄的现象普遍存在。缺乏科学的细化和量化的评价标准, 衡量尺度模糊, 有的仅凭感觉和印象, 轻易地对被考察者作评语、下结论;有的将草率调查得来的极不全面客观的情况, 作为评价和使用的依据;更有极少数人完全依据自己的恩怨好恶作取舍, 使平庸之辈得到提拔重用, 而敢讲真话、作风正派的德才兼备者却被拒之于门外。缺乏公正、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 使海外回归人才的学识、能力难以得到尊重和正确评价, 其自身价值在国内也难以实现, 严重阻碍了高素质人才的回归, 加速了人才外流。

2.1.3 人才激励机制陈旧, 缺乏创新, 激励作用微乎其微

多年以来, 我国在分配制度改革上少有突破, 一流人才难以获得一流报酬, 使高层次人才缺乏进取动力, 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更是严重不足。 (1) 现行分配制度无法体现人才价格市场化, 按知识要素分配还未能成为合理分配的重要依据。将按劳分配理解为劳动量的简单积累而不是劳动的最终效益, 或是劳动量的市场价值。工资分配仍然采用与身份挂钩的“论资排辈”法。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受到极大阻力, 不能真正拉开分配档次。 (2) 吸引高层次人才的重奖政策难以落实。全社会范围的奖励体系尚未形成, 民间组织及社会团体的奖励基金不发达。各地虽然出台了不少对优秀人才实施重奖的办法, 但实际操作中, 一方面存在重奖资金难以落实的问题, 即承诺迟迟不予兑现;另一方面政策执行缺乏连续性, 存在短期效应, 并且重奖的受益人仅局限于极少数人, 激励效果不明显。我国目前的激励机制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并不明显, 而且对人才回流后长期安心工作难以起到稳定剂的作用, 因此, 相关激励机制的改革迫在眉睫。

2.2 海外人才创业环境建设滞后

一项调查显示, 待遇偏低并非留学人员归国的最大障碍, 回国后缺乏良好的创业环境是令不少海外华人担忧的重要因素。《GEM全球创业观察2006中国报告》给出了中国的创业环境目前在国际上主要的位置。从GEM参与国家和地区的横向比较来看, 2006年中国创业环境综合指数处于第14位, 类比2002年的第23位①, 在位次上有较明显提高, 但相对于中国创业活动排名第6来说有些滞后。在中国之前有美英发达国家, 在亚洲地区中国低于新加坡和印度, 中国创业环境的总体状态不是很理想。

报告指出, 2006 年我国的创业环境评分为3.03, 2002年的创业环境评分为2.65。3分是一个临界值, 3分以下表明处于非良好状态, 达到3分就是从非良好状态向良好方向进行转化。③由此可见, 我国的创业环境刚刚步入良好状态, 属于略微高于中等的水平, 相对于其他创业环境优良的国家或地区来说, 我国创业环境的竞争力仍然比较弱, 不利于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

2.3 海外人才的工作、生活环境质量不高

为海外回流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各方面条件, 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目前在人才专长的发挥、科研经费、助手配备、人际关系等方面, 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一项对2003年上海留学回归人员的调查显示, 留学人员部分发挥和不能够发挥个人专长的占52.6%;科研经费不充足和缺乏的占78.9%;没有配备助手的占59.7%;人际关系一般和不尽如人意的占28.9%;对出入境手续感到繁琐的占40.8%。留学人员对住房条件、交通状况、生活服务、自然环境、子女受教育状况、个人收入和文化生活设施的满意度不高, 其中, 留学人员对住房条件不很满意的 (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 占64.5%;对交通状况不很满意的占73.7%;对生活服务不很满意的占48.1%;对自然环境不很满意的占70.2%;对子女受教育状况不很满意的占61%;对文化生活设施不很满意的占60.5%。另外, 有50.6%的专家认为科技成果转化难, 用人主体因受到工作条件的制约, 无力进行转化, 出现了人才开发成果多, 转化成果少的现象。④可见, 不仅是为海外人才提供的创业环境不理想, 工作和生活环境也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需要相关部门充分重视起来, 在环境建设上更上一层楼。

综上所述, 造成我国海外人才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主观原因, 也有客观原因。笔者认为, 用人体制落后及对人才引进的重视程度不够是主观原因的核心, 综合国力的差距及硬件条件的不足是客观原因的重点。剖析原因的目的是更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准确的找到“症结”所在, 从而开出对症的“药方”。

参考文献

[1].Palivos, Theodore、Wang, Ping, Spatial agglomera-tion and endogenous growth, Regional Science&Urban Eco-nomics, 1996, 26 (6) :645

[2].陈力.人才流动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J].中国人才, 2005, (12)

[3].赵曙明.高科技人才国际争夺态势分析与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 2001, (1)

[4].林其锬.加大工作力度, 力争人才回流[J].科学导报, 1997, (11)

[5].李建钟.世界范围的人才流失现象及发展趋势[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2, (11)

流失海外 篇2

这个专题真心不易做。一开始,所有辛苦找到的采访对象都对我们说一句话:高考[微博]?状元?那都是咸丰年间的事情啦……

这种情况下我会赶紧表示理解:“理解理解,换了我是高考状元,我也不想提。好汉不提当年勇嘛!”再说还有一些高考状元,职场上却完全没有考场的威风,有不少报导说明这个事实,比如“调查报告显示近七成高考状元已难觅职场踪迹”……,多么心酸,颇有一种英雄落魄美人迟暮之感,我们再去问其近况,好像在看人家笑话似的,有点哪壶不开提哪壶的意思。其实我们也遇过昔日状元如今仍是职场领军人,但是,这么说吧——不管职场表现如何,状元们都不愿拿多年前这次辉煌来说事。我们记者何宁同学稳准狠地总结:“混得不好的自然不愿提,觉得羞愧;混得好的也不愿提,觉得没必要。”

但我们最终自然说服很多状元接受了采访——不容易啊,所有的人脉都用上了——但,这些辛苦都很值得,因为,在这一场场本不报太多希望的采访里,我们得到很多意外的收获。不知哪一位伟人,噢,不对,是我们同事梁静同学说过,优秀,是有惯性的。学生时代的学霸们,并不是白白地像天上掉馅饼似的轻而易举地拿惯高分,他们往往在千军万马的学习考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优于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性格习惯,换句话说,学霸们,状元们,高考大V们,他们是必有过人之处的。

看看我们在这一期的采访对象,每一个采访对象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短时间的接触里,采访如采气,我们借回不少力。

但我们不只是展示美好。我们要的,不是一些经过了PS的、光鲜的个案,我们更愿意展现一个个人性样本,在这里,你能看到种种生活的质感。

所以,在这一个个案例里,我们读到了曾有的阴影和徘徊,这是更令我们珍惜的财富。在每一个人展现残破的瞬间,我们看到了真实生活的张力。

金牌编剧李樯说:“回首往事,好和不好都会成全你的,也没什么了不起,不过是你自己虚惊一场而已。”如果你知道,身为状元,也有种种不为人知的无力感,那么我们孤军奋站的生活里,是否可以得到更多坚持的力量?

近七成高考状元恐已“流失”海外

根据中国校友会网最新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00年至2012年,全国超过八成的高考头名最终被清华[微博]和北大录取。而香港高校虽然在近几年吸引了不少高考头名学生。而从高考头名选择专业看,经济和管理专业仍然最多。

近几年,关于高考状元最终能否成才的争论不断,而调查报告显示,近7成高考状元已难觅职场踪迹,大多数人恐已“流失”海外。

状元争夺战,港校与北大清华抗衡据调查显示,在过去30多年里,选择就读北京大学[微博]的高考头名人数最多,有696人,清华大学[微博]位居第二,有520人。而这两所高校招录的高考头名人数,占比超过8成。

自2005年以来,香港、澳门和台湾高校陆续进入内地招生,正在集体挑战北大、清华的“霸主地位”。2000-2012年,内地各省状元,选择就读香港高校的就有66人,虽较北京相差甚远,但已超过上海排在“最吸引状元就读地区”的第二位。

高额的奖学金,是港校吸引更多内地高分考生投奔的一大“杀手锏”。此外,全英文的教学环境,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更好的职业前景,已成为越来越多学生青睐香港高校的重要因素。专业选择偏爱金融和管理

从今年已经确认的情况来看,金融、经济、管理仍然是状元们的主要专业去向。据调查报告显示,1977-2012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高考头名选择就读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人数最多,有522人,占总数的37.85%。

中南大学[微博]蔡言厚教授指出,高等教育完全不同于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除了需要良好的记忆力外,更需要有一定的创造力。父母应抛弃在孩子人生发展道路上“急功近利”包办一切的做法,不要集中选择北大、清华等个别高校的经管等热门专业,而应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充分挖掘他们自身的专长和潜力。出国留学[微博]比例高达60%,学成归国仅占少数

据浙江媒体日前对该省多名高考状元目前的生存状态的回访信息显示:高考头名在国内完成大学本科学业后,选择在国内直接就业或创业的比较少,大多数人继续出国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保守估计,状元们出国留学的比例高达60%,美国、新加坡、英国和加拿大等是这些学生的留学首选。而且,这些曾经的高考状元学成归国的仅占少数,人才流失问题严重。

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知多少 篇3

英国各大博物馆、图书馆共收藏中国历代文物约130万件,大多数是在近代被侵略者从中国非法劫掠流落海外。其中,大英博物馆收藏中国书画、古籍、玉器、陶器、瓷器、青铜器、雕刻品等珍稀国宝有3万余件,流失海外的中国古代绘画精品几乎都在馆中。这些文物珍品涵盖了近7000年中国历史,其中许多都是从未面世的孤品。如:为历代宫廷收藏珍品的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代摹本,初唐宗室李孝斌之子、左武卫大将军李思训的《青绿山水图》,宋初江南画派代表人物巨然的《茂林迭嶂图》,北宋三大家之

的范宽的《携琴访友图》,号称龙眠居士的李公麟的《华岩变相图》,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墨竹图》。

法国各博物馆、图书馆收藏中国历代文物约260万件,这些文物均是近代从中国非法掠夺所得。卢浮宫博物馆羁留中国文物达3万件以上,其中原始社会的彩陶器、商周青铜器、瓷器的收藏量达6000多件。其分馆吉美博物馆还收藏中国文物数万件,占该馆馆藏文物总数一半以上。其中历代陶瓷器1.2万件,居海外博物馆中国陶瓷收藏之首。此外,巴黎等市立博物馆的中国文物收藏数量均与卢浮宫不相上下。法国国立图书馆收藏敦煌文物1万多件,包括北魏的绢写本、隋朝的金写本、唐代的丝绣本、唐代金书、明万历刻本、大清万年地图、圆明园的40景诗绢本等。

日本有1000余座大小博物馆,共收藏中国历代文物200万件之多,绝大多数为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和日本侵华战争期间被日本侵略军劫掠出境。仅东京国立博物馆就藏有中国历代文物珍品9万余件。其中珍品、孤品不计其数,远远超过中国国内的普通博物馆,如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此外,分别存放于日本不同博物馆的王羲之《妹至帖》、《定武兰亭序》、《十七帖》、《集王圣教序》,都是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品。据中国政府统计,自1931年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被日本掠夺的文化财产共1879箱,破坏的古迹达741处,被抢中国文物多得无法估计,仅战后日本方面自己统计的数字就有360万件。

德国各大博物馆都藏有大量中国古代文物,据该国披露:有据可查的总数大约在30万件左右。这些中国文物主要通过两种渠道来到德国: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抢的和20世纪初借考古之名从中国盗的。仅以1902年至1905年为例,德国考察队3年间在吐鲁番、库车一带共运走古物400箱。其中有从未发现过的摩尼教创始人梅尼兹的肖像壁画以及许多珍奇的手写文书、纺织品、钱币等。但收藏这些文物的博物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毁灭性轰炸,几百幅壁画损失了一半。

“八国联军”之一的沙皇俄国,当年也没少从中国掠夺文物珍宝,奇怪的是,战后人们却很少能从前苏联的博物馆里看到那些文物。原来,当年俄军掠夺的中国文物,部分被流亡的沙俄旧贵族变卖到他们新的居住国,另一部分则因为当年中苏同属—个社会主义阵营,苏联政府没有允许这些明显打着沙俄帝国侵略印记的“战利品”公开于世,而是把它们藏匿在一些研究机构里。

据不完全统计,加拿大各大文物机构共藏有中国古代文物近20万件,该国皇家安大略博物馆馆长、中国文物研究专家鲁克思称:“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中国藏品有3.5万件,这些文物的精美珍稀程度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甚至很多中国博物馆也没有我们的藏品丰富……”

到了现代,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主要是通过境外走私。美国媒体透露,近30年来,流入美国的中国文物大约有230万件,其中20多万件精品被美国各大博物馆收藏。与英、法、日、俄等国家不同的是,美国各大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大多数都是在最近20年里通过境外走私非法所得。如: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设有10个中国文物陈列室,其间不乏雕刻、绘画、铜器、陶瓷等各种类别的稀世珍品。在该馆5000多幅中国古画中,有堪称国宝的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代表作《历代帝王图》,保存完好的唐张萱《捣练图》宋代摹本,宋徽宗的《五色鹦鹉》等;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藏有中国国宝石刻“昭陵六骏”中的“拳毛髑”和“飒露紫”。此外,美国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共收藏中国古代善本书将近400种,约1.4万卷;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藏有中国家谱1.5万卷……

以上数字,只是流失海外且有据可查的中国文物的—部分。为使一些重要文物回国,中国政府付出了巨大精力与财力,除了依据有关国际法不断向那些非法占有中国文物的国家提出索回文物的严正交涉,每年还拨出数千万资金去海外回购流失的文物。

吐鲁番文书流失海外的实证研究 篇4

关键词:吐鲁番文书,文书流失,实证研究

吐鲁番文书, 是指吐鲁番地区出土于四世纪后半叶至八世纪后半叶时代的各语种写纸。

它记录着古代先民们的各种活动与思维, 也记录着历代官府的执政政策及其政治运用等, 吐鲁番文书的出土与研究不断补正着新疆地方史, 同时也融汇于西域文化之中。吐鲁番文书流失海外, 始自1898年以后国外探险队对中国西部的所谓“科学考察”, 特别是1899年在“第12届国际东方学家大会”上, 成立的 “中亚与远东历史、考古、语言、人种探察国际协会”, 引导俄国、德国、日本、芬兰、英国等探险队, 大规模进入新疆超过100余次, 将所发掘的吐鲁番文献等文物源源不断地运往海外。 分别收藏于德国国家图书馆、日本京都龙谷大学图书馆、俄国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图书馆、英国图书馆、伊斯塔坦布尔大学图书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等, 形成海外吐鲁番学研究的文献资源优势。

一、吐鲁番文书海外收藏的实证分析

吐鲁番文书流失海外的主要原因, 就是国外探险队到吐鲁番的发掘与掠夺。Klementz DA (1898) 、Oldenburg SF (1909) 、 Oldenburg SF (1909) 率先带领俄国考察队, 发掘并带走的吐鲁番文献中, 包括汉文文书、梵文写本、汉文和回鹘文双语文书、 粟特文摩尼教文书等, 现存于俄国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的吐鲁番文书总量为:830件;Grünwedel A (1902) 、von Le Goq (1904) 、Grünwedel A (1906) 和von Le Goq (1906) 率领德国探险队, 发掘并带走的古代艺术品和出土鲁番文献多达近847箱, 其吐鲁番文献包括汉文、梵文、藏文、突厥文、回鹘文、蒙文等24种文字拼写的17种语言的文书, 现存于德国国家图书馆的吐鲁番文书为:15706件, 形成吐鲁番学研究的文献资源优势;渡边哲信 (1903) 、堀贤雄 (1903) 、橘瑞超 (1908) 、 野村荣三郎 (1909) 率领大谷光瑞探险队, 发掘并带走的大量吐鲁番文献, 现存于京都龙谷大学图书馆的吐鲁番文书为: 9771件, 包括1-8147号的吐鲁番出土汉文文书、胡语文书; 11001-11163号的橘瑞超私藏文书;9001-9166号的吉川小一郎私藏文书;10001-10668号的《流沙残阙》吐鲁番文书等, 同时, 日本的静嘉堂文库、书道博物馆、宁乐美术馆、京都国立博物馆、四天王寺、天理图书馆各分散收藏吐鲁番文书, 日本成为收藏吐鲁番文书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Mannerheim CGE (1906) 率领芬兰探险队, 收集并带走新疆文献, 现存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图书馆的新疆文献为2003件, 其中有汉文书1917件, 回鹘文书70件, 梵文9件、和阒文2件, 粟特文4件, 中古波斯文1件;Stein A (1913) 率领英国探险队, 发掘并带走的吐鲁番文献, 现存于英国图书馆的吐鲁番文书为:613件。Arat RR (1928) 在柏林从事德国吐鲁番考察队所获得回鹘文文献整理工作中, 获得一批吐鲁番汉文、回鹘文文献, 并将汉文文献卖给了日本人山口常顺现存于日本四天王寺, Arat RR自己将回鹘文献带回土耳其, 入藏伊斯坦布尔大学图书馆, 其中汉文与回鹘文书107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盖斯特图书馆收藏吐鲁番文书为38件, 其源于罗寄梅旧藏。韩国国立博物馆所藏吐鲁番文书为36件, 其源于日本大谷探险队。 (见表1)

吐鲁番文书流失海外的主要收藏, 29104件, 中国收藏吐鲁番文书为:12000余件, 因此, 世界各国收藏吐鲁番文书总数为:41104件。

二、吐鲁番文书民族文献的实证分析

吐鲁番历史与民族文献研究, 是吐鲁番文书研究的基础。吐鲁番古称“高昌”, 是指唐灭麴氏王国之前时期, 经历了汉晋统治、十六国统治、高昌统治。高昌回鹘时期以来, 民族文献对社会影响巨大, 吐鲁番文书流失海外部分中, 汉文文书与回鹘文书共量为25980件占文书总量的95.99%, 其中汉文文书16981件、回鹘文书8999件, 汉文与回鹘双语文书2144件。柔然民族在阚氏王国统治时期进入高昌, 突厥民族在麴氏王国统治时期进入高昌, 突厥文对高昌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 粟特民族驻留高昌历史很长、影响很大, 在吐鲁番文书流失海外部分中, 粟特文书占文书总量的1.64%, 在443件粟特文书中, 由于对粟特文的识别困难, 对其文书解读已经成为世界难点。同时, 梵文文书的解读也同样是研究的难点。

吐鲁番文书流失海外的主要语种, 包括汉文、回鹘文、粟特文、藏文、蒙文、摩尼文、婆罗米文、梵文、突厥文、吐蕃文, 尽管粟特文、藏文、蒙文、摩尼文、婆罗米文、梵文、突厥文、 吐蕃文等文书量仅占总量的4.01%, 但其研究价值就在于以民族文化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因此, 吐鲁番文书中粟特文、梵文等微量文书将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见表2)

三、吐鲁番文书学科领域的实证分析

吐鲁番文书流失海外部分中, 宗教文书与世俗文书的存量比重悬殊, 宗教文书14419件, 占文书总量的53.28%, 世俗文书合计2135件, 仅占文书总量的7.88%。

宗教文书在吐鲁番文书比重较大的原因:一是发掘地点在胜金口、木头沟、吐峪沟、柏孜克里克等众多佛教遗址中的比率较多;其次, 高昌古城、交河古城两座古城居民的公共墓地阿斯塔那、交河沟北、交河沟西墓地;二是宗教文书反映出吐鲁番宗教对社会影响的作用, 吐鲁番地区自古以来, 既是多民族地区, 又是多宗教并存地区, 曾经流行的宗教有萨满教、祆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 其中萨满教、祆教、 摩尼教、景教等已经消融, 而佛教、道教、伊斯兰教, 基督教一直流传至今。即使在国内收藏的吐鲁番文书中, 宗教文书所占比重同样很大。

吐鲁番世俗文书在反映社会发展方面作用很大, 不仅能补正官修正史, 还能补正地方史, 为西域历史研究提供更加有意义的佐证。在吐鲁番世俗文书中, 吐鲁番社会经济文书所占比重较大, 共计1017件, 占文书总量3.76%。其中, 高昌郡、高昌国以及唐西州的籍账制度、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契约制度、寺院经济等文书在经济文书中分量较重。同时依次, 政治 (657件) 、 法律 (242件) 、医学 (121件) 、军事 (104件) 等学科领域的文书也成为了世俗文书中的重要组成, 特别是属于经济范畴的社会生活文书对吐鲁番地区先民的人口发展、社会现状、生活水平、民间信仰等社会经济现象所给予的信息揭示都是极为重要的。德国、日本收藏吐鲁番文书的学科领域较为全面, 自然就成为国际吐鲁番学研究核心。 (见表3)

四、吐鲁番文书类型及古籍的实证分析

吐鲁番文书流失海外部分中, 由于未能在学科与类型加以全面区分, 让其他部分占总量的比例高达38.84%, 宗教所在比例也高达53.28%, 能够体现公文书的吐鲁番文书中的行政文书 (657件) 、司法文书 (242件) 、军事文书 (104件) 作为公文书仅占总量的3.70%。吐鲁番文书中的私文书只占0.29% (77件) , 在为分类的文书中将能经一部区分出私人信函、证明文件、声明、遗嘱、家谱等私文书, 以便对吐鲁番地区的民间生活状况具有更多的了解。

中国历史文化的繁荣, 使得当时的古籍已经成为居民普遍使用的教育范本, 抄写古籍成为当时社会文化习惯, 吐鲁番先民们的文字遗产构成了当今古籍整理的热点。吐鲁番古籍文书数量为9742件, 经部有《尚书》《礼记》《春秋》《经教》《论语》 《尔雅》, 没有《周易》《周礼》《仪礼》《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史部有《史记》《汉书》《三国记》《晋阳秋》 等。子部有《千字文》等。集部有《切韵》等。宗教有:道教的 《道德经序诀》《老子道德经注》等, 佛教的《三藏圣教序》 《历代法宝记》等, 景教的《马太福音》《约翰福音》等, 摩尼教的《摩尼教经》等。 (见表4)

五、吐鲁番文书研究现状的实证分析

吐鲁番文书流失海外的主要研究, 一是吐鲁番文书发现的研究, 自1898年国外探险队对吐鲁番发掘并带走文书入藏各国图书馆与博物馆之后, 在海外兴起德国和日本为核心的吐鲁番学研究。陆续出版公布了各国对吐鲁番文书发现与收藏的研究成果, 俄国的《1898年圣彼得堡俄国科学院吐鲁番考察报告》, 德国的《1902-1903年亦都护城及周边地区考古工作报告》《新疆古代佛教圣地——106-107年在库车、焉耆和吐鲁番绿洲的考古工作》《新疆古希腊化遗迹考察记——德国第二、三次吐鲁番考察报告》, 日本的游记, 英国的《亚洲腹地——在中亚、甘肃和东部伊朗考察的详细报告》等。二是吐鲁番文书内容的研究, 德国招募世界各国历史学家进行吐鲁番文书的解读研究, 日本成立吐鲁番出土文物研究会, 大规模的组织大学教授进行吐鲁番文书的内容研究。在27065件流失海外的吐鲁番文书中, 已发表其研究成果的吐鲁番文书有21439件, 其中德国3111件、日本7755、 俄国521、英国431、土耳其107、美国30。目前还未获得研究成果的吐鲁番文书有5626件 (20.79%) , 其中, 德国3111件、日本2016件、俄国309件、英国182件、美国8件。三是吐鲁番文书理论的研究, 世界各国收藏吐鲁番文书共计41104件, 主要分布在德国 (15706件) 、中国 (12000件) 、日本 (9771件) 、芬兰 (2003件) 、俄国 (830件) 、英国 (613件) 、土耳其 (107件) 、美国 (38件) 、韩国 (36件) 等, 关于吐鲁番文书理论研究的成果共计2560篇 (种) , 其中研究中国收藏吐鲁番文书的研究文献有572篇, 研究日本收藏吐鲁番文书的研究文献有461篇, 研究欧美收藏吐鲁番文书的研究文献有512篇, 研究俄国收藏吐鲁番文书的研究文献有15篇。 (见表5)

吐鲁番文书流失海外的研究趋向, 随着中国对吐鲁番文书继续发掘的总量递增, 逐步从吐鲁番学研究以海外为核心转向以中国为中心, 强化中国学者研究海外吐鲁番文书队伍建设, 开展互访交流, 引进中国学者驻地研究, 充分利用研究成果对中华文化的弘扬。

大量出土的吐鲁番文书, 已经成为当今古籍整理的重中之重, 随着近年来新出吐鲁番文书的整理出版, 中国将逐步成为吐鲁番文书研究的中心。陈国灿、刘安志主编《吐鲁番文书总汇》 (日本版) , 荣新江主编《吐鲁番文书总汇》 (欧美版) 全面反映了吐鲁番文书流失海外的概况, 本文对吐鲁番文书流失海外的实证研究, 较为客观的获得了吐鲁番文书在海外各国的具体收藏、语种分布、学科重点、古籍内容、研究水平等相关数据, 将为吐鲁番学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更为促进海外吐鲁番文书的回归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国灿.吐鲁番文书总目 (日本收藏卷)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5.

推动国宝回归 让流失海外文物回家 篇5

林缉光究竟是什么人 ?如此大方与豪气,如此具有爱国情怀?且听我徐徐道来。简言之,其德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商业巨子、艺术天才、热爱中华的旅美华人收藏狂人。

商业巨子 横扫美国商海

1964年,25岁的林缉光移居纽约。他先在TECHNl-PROCESS 公司做广告设计师,短短五个月即擢升公司最高层主管之一。经过他的不懈努力,TECHNl-PROCESS 公司很快就跻身北美洲三大广告公司行列。后来,他与小叔林子平合作,在多伦多和美国东西岸 做起了电影生意,其公司很快成为北美最大的华人电影发行事业公司,他则成为北美最权威的电影发行人,与他相交甚密的不仅有许多当红的影界名流和大导演如李翰祥、胡金铨、白景瑞、李行、吴思远、谢晋、沙荣峰、连战(当年是台湾中央电影制片公司副总裁),同时也包括众多的港台著名影星和歌星。

林缉光1983年秋应中国外贸部之邀回国讲授广告学。他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巡回讲学期间,将自己当年在西方广告领域所取得的经验心得和业务知识倾囊以授,令来自全国各省市的广告部门业务代表们获益良多,被评为八三年度4位最受欢迎的回国讲学者之一。同时,他也将培训世界一流时装模特的专业知识与技巧一并带入中国,时隔半年之后,中国的10位举止优雅、演技高超的模特在1984年4月日本东京国际时装表演中一飞冲天,引起巨大震撼。两月之后,6位中国模特又在香港再度引得国际时装界刮目相看。从此,中国开始了名模辈出的时代并在国际时装表演大赛中屡次夺魁。

1979年,林缉光将他在纽约苏荷艺术区名扬四海的“OHOSO”(即“春江水暖楼”,这家豪华酒家历年来被《纽约时报》等各大新闻媒体评为全纽约十大最著名餐馆之一,是多年来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式餐馆)迁至纽约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区洛克菲勒中心,并改名为“DlSH OF SALT”,即 “一碟盐大酒楼”。“一碟盐”不仅与纽约的著名电视公司FOX NEWS 同处一楼,又和诸多传媒如NBC、CBS、ABC、AP、NEW YORK TlMES等比邻,并为一些美国最大的证券公司MERRILL LYNCH、MORGAN STANLEY(摩根斯丹利)及PAlNE WEBBER等所包围。多年来,“DlSH OF SALT”一直是纽约政界、传媒、商界与法律界高层人物云集之场所,也使得林缉光与纽约各界交情愈笃,故而每做一事,常有左右逢源、一呼百应之势。这种非同寻常的天时地利人和之便在纽约应该说是非他莫属的。

艺术天才 海外文艺界风云人物

林缉光是海外最具盛名的艺术大师和文艺界风云人物之一。 1928年,林缉光出生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4岁开始就读于家乡广东江门的一所私塾小学,启蒙期间即天资过人。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感染为他日后的创作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48年春,他随全家移居香港。在那里,他有幸成为曾经与蔡元培和刘海粟在上海共同创办上海国立艺专(现称中国美术学院)的著名艺术家和教育家丁衍庸的入室弟子。经名师悉心栽培,他的才艺得以最大限度地展现和发挥,并旁涉中国古代艺术品的收藏与鉴定。15岁,他考入香港新亚书院(即现在的香港中文大学),次年转入加拿大多伦多安大略艺术学院就读。1962年,他以全优成绩名列应届毕业生之榜首。

林缉光的早期作品初露峥嵘,他于1963年连续举办了三次个人艺术展和多次联合展出,多伦多《地球邮报》、《电讯报》和《星报》等传媒曾进行专题报道,将他誉为加拿大最有前途的青年艺术家。

他是美国抒情表现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1987年,在中国国务院侨办主办的《林缉光水墨画展》上,他展出了一幅长达108尺、高8尺、名曰《重画八十七神仙卷》的帆布水墨画。这一巨幅画卷以其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和磅礴万里的气势使得每一位参观者惊叹不已。1989年,他曾应邀与李可染、吴作人、董小明和葛维墨一同出任中国第七届全国美术展览会评审委员,是40多年来评审委员中的首位海外华裔画家。90年代初,林缉光与弟子陈嘉开一代先河,打破中国数千年书法传统,首创以“道法自然”理念为哲学基础的 “写意大狂草”,并于1994年5月在北京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厅举办 “写意大狂草”双人展。数十幅对传统中国书法艺术具有多重实质性突破的巨幅“大狂草”作品,或有如奇异的当代抽象画艺术,或仿佛飞瀑直下,创作者丰富的内心与非凡的功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中国书法界空前震动。展出期间,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先后五次予以专题报道。

心怀祖国的狂人 海外收藏半个世纪

林缉光又是海外首屈一指的中国古代艺术品收藏家和鉴定专家。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收藏生涯中,林缉光足迹遍布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日本和中国香港,屡有惊人之举,收藏界送“收藏狂人”称号。他的有些藏品极可能是现今年代最久远的稀世文物。

他自10岁始致力于中国艺术品的收藏,迄今已近半个世纪之久。

林缉光在曼哈顿苏荷艺术区开设了一个近5000平方米的“世阳堂”,收藏了唐尧的玄圭、商王武丁的12枚骨制令玺、张旭和吴道子共同创作的书画长卷、武则天的石雕头像、与北京故宫独有的唯一藏品相配对的宋朝紫檀宝座,张旭和吴道子共同创作的书画长卷、阎立本所画的《凌烟阁》24功臣像,宋徽宗的《御鹰图》、黄庭坚的《大江东去》书法长卷、王洽的山水、米芾的云芾山、吴道子的《寒山写真图》、宋代皇帝紫檀宝座、唐代的尚方宝剑,重14磅,内刻“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以及中国古代的紫窑、汝窑、官窑、歌窑、定窑的精美瓷器等。收藏界认为“世阳堂”的各类稀世藏品可同北京和台北故宫的部分藏品一比长短,号称纽约的“小故宫”。中国历史和古文字专家、中国艺术品文物收藏家和鉴定专家伍锡强曾专门去“世阳堂”考证,发表论文指出:林缉光在其“世阳堂”珍藏40多年的12枚古玺,据其内容、制作之贞人(商代史官)及字体风格等特征推断,当是商王武丁之遗物,迄今有3200多年,为目前发现的传世最古老的中国玺印。

他感慨地说:“我所关心的并不是如何积累财富,而是希望在有生之年为弘扬与发展中华文化做一些有益的工作。”为此,他牵头成立了海外中国文艺复兴协会并担任会长,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林缉光说,清末到二战年间在外国侵略者对中国大地掳掠的过程中,众多国宝文物流失、流传到海外,务必要使这些珍贵文物回归中国。有鉴于此,林缉光长期致力于收集流传在海外的中国古代文物。他希望在有生之年实现他“北有故宫博物院,南有林缉光艺术博物馆”的宏愿,希望在家乡建成艺术博物馆后,把他的大部分藏品运回家乡展出,使之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这个想法得到当地政府及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

林缉光艺术博物馆于2009年9月奠基,占地5500多平方米,是融文物、艺术展览、收藏、讲学于一体的文化交流展览中心。该博物馆土建工程已于今年6月完成,现正转入内部装修阶段,计划于明年初落成投入使用。这位旅美华人乡亲、海外著名收藏家的夙愿得以实现。

日前,作为纽约贞观国际拍卖行掌门人的他透露,他正在计划成立一个林缉光基金会,该基金会将资助部分林缉光艺术馆的运营经费。此外,贞观拍卖行每年将在大陆以林缉光艺术馆名义搞两次拍卖,拍卖佣金所得将全部捐献给林缉光艺术馆。他也会在拍卖会上拍卖自己的藏品,拍卖所得归林缉光基金会。林缉光也希望每个省市区能够以国宝回归名义发起一次民间认捐活动,所得款项可以成立一个公益基金,用于本地公益事业。

流失海外 篇6

晚清中华,国势颓微,列强虎视,终于在洋人坚船利炮下疮夷满目。其后遭英法军队和八国联军放火哄抢,灿烂的中华文明,无数珍宝、古玩字画,或成灰烬,或被抢到海外。

美国篇:美国各大博物馆藏品占中国流失海外历代名画的三分之一

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中国流失海外历代名画究竟有多少呢?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也就是距今20多年前,有一位中国教授探访调查过这个问题,他就是被人们称为“探寻流失海外中国历代名画第一人”的南京艺术学院老教授林树中先生。

一、《北齐校书图》、《历代帝王图》及其他

1985年林树中教授远渡重洋,应邀到美国密执安大学担任客座教授。这期间,他首次接触到海外收藏的中国历代名画。如明代沈周的《松下芙蓉图》画卷,曾鲸的《潘良老先生像》画轴,金陵画家张风临死前赠送给周亮工的画作、也是他最后一张画作的《山水图》扇面画,高岑的《金陵胜迹图册》,“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的《花卉杂画册》、李鱓的《紫藤石》画轴。当然,他也看到了现代大家的一些作品,如高剑父的《牛》画轴,溥心畲的《鸟、朱竹》小幅画。

美国的密执安大学不仅设有美术史系,而且拥有自己的美术博物馆,馆中所收藏的艺术作品中中国历代名画颇多。林树中教授介绍,密执安大学美术史专业资料室资料十分丰富,据称是美国的图片资料中心,该室收藏有世界各国名画的幻灯片数十万张,还收藏着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全部藏画的照片和幻灯片。这为林树中的探寻和调查提供了诸多方便。

更加凑巧的是,密执安大学原美术史系主任艾瑞慈教授在二战期间曾经到过中国,并且亲自参加过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以后,艾瑞慈更是多次到过中国,他的夫人林维真女士就是大名鼎鼎的林语堂先生的侄女,因此他的家中就收藏有不少中国名画。艾瑞慈教授对中国十分友好,在他家中,林树中自然也欣赏到了不少中国历代名画。林树中教授告诉记者,他在艾瑞慈家看到过无款南宋《山水》团扇画,极其难得一见的清代安徽画派孙逸《山水》画轴。在这里,林树中还见到高凤翰中风后第一次用左手所绘的《书画》画卷,高凤翰门人李龙瞻所画的《高凤翰像》,任颐的《右军观鹅图》画轴。

美国麻省的波士顿美术馆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美术馆,它成立于1876年,该馆认为他们的东方文物收藏为全美第一位。此话倒也并非吹嘘,在这里,林树中教授看到了光为陈列中国文物的专室就足足有10大间。林树中教授告诉记者,这其中有北齐时杨子华创作稿、唐代阎立本再稿、宋代摹本的名画《北齐校书图》画卷,有传为阎立本创作的《历代帝王图》画卷,有建都在南京的南唐画家周文矩所画的《宫中图》部分画卷,有北宋范宽的《雪山楼阁图》画轴,有南宋陈容的《九龙图》画卷。当然还有元明清各代名人画作,如元代王振鹏的《姨母养育图》画卷,明代沈周的《十四月夜图》画卷,清代八大山人以及石涛的《仿天池生画荷图》画轴和《鬼子母天图》画卷等等,不能一一道来。

收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北齐校书图》,原稿作者有唐朝阎立本和北齐杨子华两种说法。这幅画的画面画的是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文宣帝高洋命樊逊、高乾和等11人共同刊校国家收藏的五经诸史故事。据林树中教授考证,这幅图在宋朝时已经有了多种摹本,而这些摹本应该是来源于杨子华所创画稿的母本。

展开画卷,我们可以看到,画卷上的人物被设计成三个段落,其中第二段也就是居于中间的一段则是此卷画的中心,当然也是画得最精彩的部分;而第三段则是林树中教授所讲的可能是南宋人所临摹的阎立本另一幅作品《文会图》所拼凑成的一个段落了。有意思的是,《北齐校书图》中的这些高级知识分子们十分地放浪形骸。你看,这帮高士们在没有穿襦衫的肩背上只披了一条式样独特的轻纱披巾,给人的印象已经几乎是半裸的形象了。这种披巾很有特色,呈现半圆形,十分宽大,穿着者只需往肩头一披,披巾下缘就会垂到腰部以下,显得十分飘逸轻盈。再仔细地观察,但见这些高士们把这些披巾随意地搭绕在肩背之上,而将两只角巾垂在胸前,披巾的两襟之上则缀着一对帛做的带子。这对带子无非是用来系住巾角用的。看来,北朝的这些校书先生们很喜欢这种夏季穿着的既凉爽又潇洒的休闲服饰。

二、从唐张萱的《捣练图》到五代南唐董源的《溪岸图》

这幅收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宋人临摹唐代张萱的长卷《捣练图》表现的是唐代宫中妇女加工丝织物的劳作场面。画卷一展开,就见迎面一组画面中4位年轻的宫中妇女正在认真地一杵一杵地捣练。左侧的一位穿红衫的宫女可能在捣练时用力过猛,衣袖滑下,于是她将木杵停靠在右肩,左手正在把滑落于右腕的袖口往上卷起。右侧的一位也停杵于地,双手一上一下扶杵观看两位正在持杵往下捣练者。猜想这4位宫女捣练时两两合作,一对劳作累了,另一对换上来继续。这样的分工协作,可使工效大大提高,而且人也可以劳逸结合。

练是一种白色的绢,是当时皇室必备的物品。因此,捣练就成为宫女们必须的劳作了。画面的中间当为第二组画,仅有2位宫女在劳作。她们正在认真理丝缝缀,两人或席地而坐,或坐于杌凳之上,神情十分地认真,画得也十分传神。

而第3组画则是将练拉直、熨平。只见3位成年宫女两人各持练的一头,另一位手拿熨斗正在熨平练面。画面中还有3位未成年小宫女,右侧的一位正在用团扇煽着用来为熨斗加热的炭盆;中间一位小宫女正在观瞧熨平练面的成年宫女的劳作,而另一位穿红衣的小宫女最调皮也最有趣,她正在抬肩低身从练底往上看,显得十分稚气可爱。这6位宫女,或站或蹲,或大或小,或动或静,极好地调节了画面,使画面愈加生动传神。

综观《捣练图》3组画12个人物,劳动场面既独立又相连,画面张弛有度,疏密得当,加之细节描写生动有趣,富有节奏感,使人有一种眼观画面,耳中如闻捣练之声的效果。另外画中宫女服饰艳丽,形象丰满,体现了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可谓有声有色有形。

林树中教授说,这幅《练捣图》传为宋徽宗赵佶所临摹,不过皇帝有没有耐心去临摹别人的画可以暂且不去说它,而宋代画院的画家去临摹则是很自然的事情。

美国纽约的大都会美术馆是全美最大的博物馆,该馆号称是除中国本土以外的中国画收藏最多的一家博物馆。林树中教授为了搞清这里收藏的中国历代名画,曾先后于1985年11月和1986年5月两次参观考察。林树中教授介绍,大都会美术馆里的中国历代绘画藏品十分珍贵,就说唐代韩幹的《照夜白图》画卷吧,有学者认为应该为流传不多的韩幹画作中唯一的真迹。而这里收藏的被《纽约时报》推崇为“世上最主要风景画经典作品之一”、“世界上3幅最稀有和最重要的古代山水画之一”的五代南唐董源的《溪岸图》画轴更是价值连城。同为南唐画家周文矩的《琉璃堂人物图》画卷,虽然是南宋画家的摹本画,但是此图首尾齐全,是后人了解周文矩人物画风格的极为重要的画作。

大都会美术馆馆藏中有许多宋元大画家们的绘画作品真迹,这些真迹除了徽宗赵佶表现“生漆点晴”特点并有赵氏后人元代书画大家赵孟頫题跋的《竹禽图》画卷外,还有南宋大画家李唐的重要历史画作《晋文公复国图》画卷,有米有仁的《云山烟霭图》,有李嵩的《货郎图》扇页画作,有元代钱选的《归去来辞图》画卷和《梨花图》画卷,有倪瓒的传世精品《虞山林壑图》画轴。

三、中国庙宇室与《皇后礼佛图》,弗利尔美术馆中《洛神赋图》,在费城找到“昭陵六骏”中的二骏

其后,林树中教授先后考察参观了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美国纳尔逊•艾京斯美术馆、圣路易斯市美术馆、底特律美术馆、芝加哥美术院、费城大学美术馆等众多藏有大量中国历代艺术珍宝的博物馆。林树中教授感慨地向记者描述了纳尔逊•艾京斯美术馆内的所谓“中国庙宇室”,使人怵目惊心的是这间“中国庙宇室”的上面覆盖着的是从中国北京拆去的禄米仓智化寺的明代木构藻井,而满墙的壁画则是从中国山西广胜寺偷盗而来的元代巨幅壁画。被偷盗到这里的还有古代雕塑精品北魏龙门石窟《皇后礼佛图》巨形浮雕。可以说这里展示的既有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又有盗窃者的罪恶历史。值得一说的是芝加哥美术学院里面的一张南唐画家周文矩的画卷《合乐图》,此图虽系摹本,但给林树中教授留下深刻印象。据林树中教授推测,这幅图很可能是周文矩所绘有别于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击鼓奏乐”中的一段。另外,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中所藏的东晋顾恺之所画后人摹本中最精最早的一张名画《洛神赋图》画卷也很有名。

实际上目前传世的四幅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均为摹本,分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林树中教授考察后得出的结论是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所藏的这幅《洛神赋图》是其他三幅摹本中的母本。这幅画后面书有董其昌的跋,画卷上还盖有“陇西记”、《洗玉池》收藏印,证明宋朝的李公麟曾经收藏过这幅画。这幅画收藏有序,相继被宋宣和内府、明内府收藏,以及明朱成国公、项元汴、董其昌、清梁清标、端方等人收藏。

据记者所知,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的这张《洛神赋图》,是民国时期曾任民国政府行政院顾问、南京金陵大学(即现在的南京大学)的前身汇文书院的创办者美国人福开森带回美国后转卖于弗利尔美术馆的。不过,对这位福开森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因为抗战期间,侵华日军垂涎他的中国藏品,福开森宁愿被日本人关进监狱,最终也没有将他的这些藏品交给日本军方。而他1943年被侵华日军遣返美国时,将自己收藏多年的二三十件古代名画留存在金陵大学,其中南唐画家所绘《挖耳图》尤为珍贵。目前,这批精美的藏品至今仍被南京大学收藏在南京大学博物馆内。

还有一幅神秘的战国缯画、缯书,画中共有24个图像,图像按春、夏、秋、冬四时顺序排列。画中怪异的鬼神形象表现了战国时楚地“其俗信鬼神而好祀”的风情。缯书、缯画即帛书帛画。这幅书画是1942年9月在湖南长沙子弹库王家祖山战国木椁墓中出土的,1946年被美国一位名叫柯克思的人得到,并带回华盛顿,藏于耶鲁大学图书馆。这是在美国所发现的流失到美国最早的中国古代书画作品。

使国人揪心的是,以收藏中国雕刻而闻名的美国费城大学美术馆,居然收藏有从中国盗卖过来的著名的唐太宗“昭陵六骏”中的二骏,即拳毛騧(guā)和飒露紫,而这两骏又是“昭陵六骏”中最美的二骏。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流失海外】相关文章:

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论文题目05-03

流失现象06-07

流失特点06-13

流失风险08-18

教师流失08-18

防范流失08-22

流失原因08-23

队伍流失09-09

员工流失情况04-28

客户流失原因05-01

上一篇:缸盖螺栓孔下一篇:引领学生阅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