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改新尝试

2024-08-14

小学语文课改新尝试(精选十篇)

小学语文课改新尝试 篇1

对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常用的做法是:

1、启发想像, 培养思维的探求性。

创造性想像是一种不依据他人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关于某个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小学生正处在由无意想像向有意想像过渡, 由再造想像往创造想像发展的重要阶段, 所以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好时机。应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想像,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纵向探究,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纵向探究, 就是启发他们在学习中或追根溯源, 探究事物的起因, 或沿着原先的思维方向进一步探求, 深入事物的发展变化。这样做, 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 他们的思维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向纵深发展。如《狼和小羊》写了狼为了吃小羊三次找碴儿的过程。“三次找碴儿”就是作者写文章的思路和文章的线索。讲课时, 我们可以依据这条线索有层次地设计几个思考题, 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纵深阶段: (1) “碴儿”和“故意找碴儿”是什么意思? (2) 狼一共找了哪几次碴儿? (3) 狼为什么要故意找碴儿? (4) 为什么狼不立刻吃掉小羊, 而要先找碴儿呢?这说明了什么?经过这一个个问题的讨论, 学生会一步步弄明白狼找借口的实质, 小羊反驳的理由, 懂得对狼这样的坏家伙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为了进一步揭露狡猾凶残的丑恶本质, 还启发学生思考:今后, 狼再碰到别的小羊又会怎么样呢?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学生们一定会作出各种各样的描述, 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锻炼思维的深刻性。

3、横向拓展, 培养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

从多方面寻求答案, 使学生的思维触角伸向更宽更广的未知领域。灵敏迅速地发现新事物, 提出新见解, 找出最佳的思维结果, 将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思维方法, 缜密学生的思维方式, 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流畅性。如《挑山工》写泰山上的挑山工负重登山, 虽然他们走的路比游人多一倍, 但由于他们前行不止, 速度却比游人快。说明无论做什么事, 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 脚踏实地做下去, 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4、求异标新, 培养思维的独特性。

独到的见解属于创造性思维, 创造的实质就是求异标新。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允许他们“别出心裁”, 用前所未有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之间的差异, 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 是培养思维独特性的有效方法。古人说:“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从无疑到有疑, 是提出问题的过程;从有疑到无疑, 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两个过程循环往复, 由低级、简单, 向高级、复杂发展的过程中, 存在着大量的创造性因素。

小学语文教学尝试 篇2

关键词 语文字词 教学能力

一、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从中我们可以看见兴趣的重要。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之乐意学。低年级学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

二、多写多练

要想学好语文,就要多写多练,而多写多练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培养,比如写日记。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以写听到的,也可以写看到的,也可以写想到的。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 新教材多认少写的编排,为学生衔接低幼,轻松学习提供了保证,也给写字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指导写好汉字

教材中要求写的一百个字都是简单的独体字,为我们的写字教学留出了更大的空间。如何在教学中做到少而精,优化写字质量呢?过程比结果更可贵,小学生在写字的过程中,能提高观察、模仿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卫生习惯,也能在书写中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感受汉字独特的美。

(一)上节课小朋友们的“横”和“竖”写得真好,现在我们认识的两个字娃娃也想到自己的田字格里休息一下,我们笑着请他们进来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字前用儿童化的语言引孩子们进入书写状态,使孩子们产生“我要写得漂亮”的愿望。

(二)出示两个生字:小朋友们把这两个字轻轻地读给自己听一听,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发现“木”比“禾”少了一个撇。)引导观察、比较,学生们雪亮的眼睛会发现汉字的各个细节,融入到汉字中。

(三)师向小朋友介绍:这是我们要学的新笔画“撇”。师范写(起头顿笔):“撇”是一个很帅的大哥哥,他的头发上还有一点点翘起来呢!生书空。我们还要认识一个新笔画捺,“撇”和“捺”是兄弟,那也要顿起来写。范写书空。一个字美观与否,与笔锋很有关系,一年级的小朋友如果养成了顿笔的习惯,写字时就会更投入。因此新笔画的强调范写很有必要。

(四)能写好撇和捺,我们就能把“木”请进来了。仔细看老师写“木”,每一笔都在田字格的哪里,你们可以用手指在桌子上写。间架结构需要田字格帮忙,让学生观察模仿是初学者的捷径。

(五)老师帮你们放音乐迎接“木”到田字格中来,请你们先做好写字的姿势,在课本上慢慢地描起来,看谁竖得最直,顿得最好。师巡视指导,纠正姿势。有错误的在大家写好后集体纠正。放舒缓的音乐让学生写字时心平气和,随时纠正写字的姿势。

(六)自己仔细观察“禾”字,继续写。放手让学生自己写。

(七)拿两位学生的“作品”放到投影上展示:仔细看看,你喜欢哪一个字,喜欢哪一个笔画?指明说说,请小朋友们在看看自己的字,有哪些地方很漂亮,和别人不一样,哪些地方还需要改正?自己再写一个满意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评价能力,让写字的学生有成就感。让学生主动反思自己写的字,发现自己字的个性,对字的笔画和间架结构有更深的理解,也培养了主动学习的习惯。

四、联系实际,激发学生语言智能

要把变无趣为有趣,就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认识汉字,牢记汉字,以达到学会运用汉字。讲故事和朗读的方法是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在识字教学中,我把一个个孤独的汉字编入故事中,让学生在故事中轻松掌握汉字。在教学“休“字时,我一边在黑板上板书,一边跟学生讲起了故事来:从前有个人(板单人旁)走路走得太累了,就靠在一棵树木傍边(板木字)休息了。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这个字的字型和意思了。象这样的记忆的汉字有很多。由此可见,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感到学习生字是很有趣的。碰到抽象的难理解的字时,我通常会把这些字融入我们身边的事物进行教学。

五、借助图画符号,发展学生空间智能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一打开课本就是大量的、抽象的归类识字。对于思维还处于直观形象阶段的低年级来说,图画是最能够引起他们兴趣的。根据汉字的构字特点,我把一些象形字和图画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容易掌握。

六、拆分组合,挖掘学生逻辑智能

大部分的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得要比语文好,我曾经问过一个学生为什么觉得学数学容易,他不假思索地说:数学书写简单。的确,相比之下,笔画越来越多的汉字对还处于以死记硬背为主要学习方式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学起来是十分吃力的。如果把复杂的汉字变成数学加法或者减法的记忆模式,那学生肯定容易记忆了。因此,我们把汉字化繁为简。“一加一等于二”的数理是每个上过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认识的,那么,我们也把汉字用“一加一”、“一减一”的方法来学习。在学习“鹅”字时,我告诉学生:这个字含有两个我们学过的生字“我”和“鸟”,我们现在把这两个熟字相加就得到一个新字了。通过把复杂的汉字拆分,学生学起来简单多了。原来语文可以用数学公式计算学习的,小朋友觉得这样的学习充满了趣味性,更加愿意去学习了。

七、設计游戏,发展身体运动智能

例如,在学习“旧”字的时候,我让学生猜猜这个谜语:二十四小时;学习“朋”字,我又说:六十天,打一字。小朋友都有不服输的特性,他们都积极参与到乐园般的课堂学习中来。根据小朋友好动的特性,在学习和朗读生字的时候,我还让学生边读边演,以加强记忆。双手在胸前做了一个心形的动作。通过肢体的配合运动,一个个静止的生字都活了起来,简化了思维过程,减轻了记忆的强度,促进了思维的正迁移,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认知策略,激起学生去探索这蕴含无穷奥秘和乐趣的汉字世界的欲望。

积极尝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篇3

我国著名教育学者钱学森曾对中国教育提出了疑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问题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尤其是对于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来说,小学生的特殊性,使他们在识字方面以及接受能力方面均被约束。这也是我国语文教育的关键。因此,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另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学习其他一切科目的基础,也是学生们要掌握的一门基本技能。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刚刚离开父母的拥抱走向校园,从各方面来讲对课堂教学还是比较陌生的。因此,对于小学生,不能够采取强制的教学手段。只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学好语文,才能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全面提高。

2.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 1) 学习主体不明确所产生的问题。虽然近几年教学方式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创新与改革,但仍是无法改变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小学生由于刚刚步入校园不久,对传统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方式还不是很适应。而目前绝大多数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是将整堂课的内容填鸭式地让学生们被迫接受。尤其是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语文自古以来都是一门比较难懂的学科,目前多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为了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多会将整节课的内容完全灌输给学生,这就造成了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接受课堂教学内容相对较为困难,出现了厌学现象,进而对语文课堂教学彻底地失去兴趣。

( 2) 课堂气氛死板生硬。语文自古以来就是一门相对比较枯燥的学科,也是一门较为难理解的学科。刚刚离开幼儿园不久的小学生对于这种枯燥的课堂学习气氛还没有完全的适应过来。而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为了完成课时要求而将书本中的知识点直接传授给学生。而对于“这个知识点是什么意思”“作者写这一句话的原意是什么”等问题,老师也并没有做合理的解释,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常都是处于对语文书本内容所表达的意思完全不懂的状态中,只能通过死记的方式将老师讲解的内容大意记牢。

同时,由于老师教学中的死板化作风,使学生逐渐对语文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内容所表达出的意义失去了探究的激情,从而严重地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

3. 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措施

( 1) 鼓励小组合作,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最具科学性及序列性的教学活动。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式学习是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基础。首先在工作中要组建一支强大的学习小组,同时科学分组形式要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工作原则。对班级所有学生实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们按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以及学习兴趣等特点进行分组。这种分组教学模式既可以促进同兴趣、同能力、同类型的学生相互学习,又可以使组与组之间的成员形成一种竞争的学习模式。另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将组内的所有成员进行合理的学习分工,这样就会促使小组内所有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除此之外,小组内所有成员要达成一致,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学习战斗力,确保小组内每一个成员的学习质量。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如发言形式、讨论时开场白的形式等,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可以充分发掘出学生的学习潜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 2) 活跃课堂教学气氛。针对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特点,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对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前要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求知欲望,以亲切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

小学语文听说教学的实践尝试 篇4

小学语文听说教学点面结合一、立足课堂,抓好听说教学规范化训练的点

課堂教学是实施学校各科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主要是在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听和说中展开进行的。据观察研究,课堂活动中听说占70%之多。因此,学校听说训练要抓好课内40分钟,向40分钟要质量、要效益。通过课堂的规范化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掌握听说技巧,强化听说自觉意识,为在课外更广阔的生活中、各类复杂的语境中展开听说实践提供标本式范例。

1.周密安排,上好专门的听说训练课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根据教材编排,考虑学生实际,制订训练计划,明确目标,加强指导。坚决克服一些学校的那种无章可循、无序可依、盲目随意的、少乱差的听说训练状态。训练中订立层层目标,既有长计划,又有短安排。做到精心考虑,精密设计,精细安排,合理组织好每次的训练内容、程序。教师一方面作好宏观调控,不大包大办,同时又作好微观指导,在听说活动中给予必要的启发、指导、协调。教师首先吃透教材,合理科学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定向、定度、定序的处理。定向要求教师在了解教材、掌握教材内容编排体例及训练点的横纵联系和规律后,了解每次训练教材与前后左右训练教材的联系,认识每次训练的个性差异及在整个训练结构中的地位,然后明确教学目标,使整个活动有的放矢,实现科学定向;定度要求对照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使教材难易程度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识水平,成为跳一跳可以摘得到的果子。深者浅之,浅者深之,难易合度,深浅适宜,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定序就是要求把教材化整为零,分解成几个有机联系的训练点块,逐个解决。点块之间横纵交织,环环相扣,教学中步步为营,依序训练,以实现听说训练程序的最优化。

2.创设氛围,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听说训练

语文课中无论阅读课、写作课、复习课、综合课等,师生的听与说始终是教与学的主要途径。同时阅读讨论与写作又是与听说训练密不可分的。因此语文课上要求师生时刻树立听说训练意识,把听说训练融入课堂教学的一言一行、一问一答中。在教师的讲授、提问、启发、评价过程中,有意识的贯穿渗透,身先垂范,并严格要求学生在听讲、回答问题、讨论、朗诵、复述中有意识的进行听说训练,教师及时予以反馈矫正。这样使语文课堂成为一个规范的、标准的练习听话、说话的语场。在这样长期的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语感,养成良好的听说个性习惯。叶圣陶说:“如果造成一个环境,多数人知道说话不宜随随便便,都把说话当一回话,那就非常有利于说话训练,说话训练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将会事半功倍……而造成这样的环境,教师(课堂)的示范和熏陶作用极为重要。”

二、深入生活,铺开课外听说实践的大网面

这里说的课外,指语文课以外所有的时间和空间。包括课间、其他学科课、学生在校的一日生活,更主要是指学生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这是学生语言应用的最广阔天地,它不受时空限制,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选择性强,是学生进行听说训练永恒的旋转大舞台。课内的听说训练具有典型示范意义,但受时空限制,一学期仅十来节课。大量的听说实践是在课外,在课外五彩缤纷的生活所形成的各种各类的语场中。课内导法——学得知识、理论,习得技巧、方法。通过课外实践,加以反复强化巩固,养成习惯,形式技能。如果说课内训练是个点,那么课外训练是张大网面。课外训练是课内训练的补充扩展和延伸,课内训练的最终训练目的也还是在课外,在于学生能在各种生活中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进行口语交际。

因此,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将语文课内训练之所得广泛应用于生活实际当中,循环往复的磨砺、熏陶,加强自觉意识,发挥自觉训练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坚持下来,在各种不同生活语场的熏染下,自然而然、日久天长,定会显示出奇效。叶圣陶说:“本来说话是平时应用的事情,现在不在平时练习,却在某一星期的某一时间内练习,颇含有滑稽的意味了。”叶老还说:“若是出于故意或偶然,就是像煞有介事的示范,效力是很微细的;若是出于自然且恒常,则不论消极或积极方面,都有重大影响。浸染诚是不可抗的势力啊。”叶老诚然是在告诉我们,听话、说话本来是生活自身的事情,是自自然然的事情,听与说是生活的组成部分,要在说话中学说话,在生活中学说话,生活才是学习语言的源泉,学习语言必须到生活的大染缸中浸染。但是生活中“天然”的应用型听话说话,常常是放任自流、不加控制的,缺乏自我认识、自我反省,优点得不到彰扬,缺点得不到修正。而通过课内的标本式训练,便能增强自我感悟、自我反省、自我调整能力。

此外,还可结合学生及学校实际定期开展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听说训练活动,如课前三分钟演讲、口说文训练、试讲课文、辩论会、故事会、诗文朗诵会、主题演讲会、主题语文班会、课本剧表演、模拟主持人、小记者采访、答记者问、模拟法庭、社会调查、名言互赠活动、热点新闻评述、绕口令等。并结合节日联欢、国旗下讲话和学校一些重大活动,见机相时地进行听说训练。每次活动我们都精心设计、周密考虑、充分准备,尽最大努力发掘活动本身蕴含的听说训练资源。活动中,学生积极踊跃,兴趣颇高,效果非常好。

三、结语

课内外训练相结合,既弥补了课内听说实践呆板单调、欠充分的不足,又可避免生活语言盲目失控的不自觉状态,缩短了教室听说与现实生活中实际听说的距离,构建起了生活化、立体化的全方位训练结构。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说话训练决不该疏忽[M].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二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积极尝试 篇5

一、教师要努力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形式各异的具体的“导学案”, 能巧妙地“化教为学”。一方面便于学生有序地落实学习, 另一方面易使学生的大脑产生新鲜刺激感, 帮助他们激发学习的兴奋点, 进而迸射出智慧的火花。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 在预设“教学目标”和“导学案”时, 努力克服笼统、不具体、不准确、不清楚的现象, 做到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表达形式, 力争“化教于导学”之中。针对不同的内容特点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目标或“导学案”, 不仅可以把学习的过程化解到学习目标中, 而且训练思维的角度和学习的形式也不相同, 从而使“导学案”更新颖, 更具有吸引力。

二、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落实自学

自学中, 大多数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方法完成学习, 学习过程就自然科学, 学习结果就会高效。反之未必。从个别性而言, 如果有的学生善于学习, 乐于思考, 落实自学就容易而有效;如果有的学生好动贪玩, 就需要教师的特别关注、特别检查、特别评价, 才能避免他们掉队。从难易程度来说, 应该分层分工来完成学习任务。总之, 要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 才不至于掉队。这样, 才能逐渐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养成自学习惯。

三、教师要积极进行正确的引导

在落实自学检测后, 教师要做适当的点拨, 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教给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 才能仅仅达成“以学为主”的目的。其实, 有些内容在成人看来是很简单的, 但因学生理解能力和生活体验有限, 所以不能达成有效目标。教学中, 教师要准确把握好教的点, 教要设在学生需要之处:或巧妙点拨, 或激发讨论, 或提供资源……努力克服强制牵学, 要为学而教、顺学而导。

四、教师要科学指导学生进行练习

小学语文有效课堂与延伸的尝试 篇6

一、创设情境注重新课导入,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学知识的前提, 有了兴趣, 才有可能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才有可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一堂好课必定有一个好的开头, 因此要重视新课导入, 这样才会激发广大学生的兴趣, 为解决新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如《锄禾》这首诗是讲农民辛苦劳动的, 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粮食来之不易、要珍惜粮食的道理。导入课文时可出示多媒体视图课件《老农锄禾》, 让学生细致观察, 教师则有感情地叙述图意:“中午, 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烈日下, 一位农民爷爷手握锄头锄地, 汗水浸透了他的衣裳, 头上的汗滴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直落。他舍不得歇一会儿, 擦擦汗, 继续锄起来。同学们, 这位农民爷爷辛苦吗? 粮食来得容易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锄禾》这首诗 。”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外部因素。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乐学能动性

一直以来, 学生往往觉得语文课堂枯燥乏味, 这是由于我们在教学中只注重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给学生灌输知识, 而不管学生学得怎么样。为了使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 积极投入到学习语文的氛围中, 我们应该创设良好的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老师的启发、引导、点拨, 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感悟、语言组织, 以正确的形式展现出来, 实现学习目标, 从而使学生养成乐学的习惯。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 , 上课伊始 , 我便播放风景录像 , 让学生领略桂林独特的风光, 接受自然美的沐浴。当学生看到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时, 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啊, 真美啊! ”这时我问学生:“看了录像以后, 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 纷纷举手发言。带着迫不及待的心情学习课文, 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而且大大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在语文教学中, 适时、适度地运用电教媒体可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乐学能动性。

三、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培养学生好的阅读习惯

在当今以教学质量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下, 部分教师和家长为了学生能有个好成绩, 剥夺了学生的许多课外时间, 布置了大量的家庭作业, 且只限于书本。沉重的家庭作业的负担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其实, 语文作业可以是多样的。如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 比如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词等。只有让学生得法于课内, 受益于课外, 内引外联, 才能有效实现阅读目标, 才能丰富学生的知识, 开阔学生的视野, 发展学生的智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好的阅读习惯。

四、凭借信息技术的特点,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信息技术从多方面为想象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首先, 通过交互式学习,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次, 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画、声音等各种教学信息交融在一起, 将影视中时空跳跃、时间倒置等手法运用于电子文本的合成中, 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 激发想象, 使学生思维高度活跃, 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如《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说明文, 课堂上如何融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为一体进行教学, 至关重要。教师在课件中搜集了大量的昆虫图片、文字材料及录像,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课文的基础上, 观看录像, 观察多种昆虫, 了解它们各种各样的生活习性。教学结束时, 我告诉学生这些知识来自《十万个为什么》、《百科全书》等 , 并在屏幕上出示这些书名鼓励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我们应把握好信息技术使用的量和度, 要锦上添花, 但不能喧宾夺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深入研究它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方法与策略, 凭借信息技术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小学语文作业布置多样化的尝试 篇7

一、布置分层性作业, 让学生满足各自的学习需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根据这一理念, 语文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面对性格、家庭文化背景以及自身思维方式、兴趣爱好、智力潜能和学习能力千差万别的教育对象, 我们布置作业时要考虑他们的这些差异, 要有针对性, 不能一刀切、齐步走。将作业设计成难易有别的一颗星、两颗星、三颗星三组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分层性题目,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组。学困生做一颗星级题目, 完成生字、词语、背诵等巩固性练习, 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中等生做两颗星级练习, 主要对知识理解和知识综合性简单运用;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完成三颗星级综合性较强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练习活动, 都能在练习过程中有所收获。这样, 可以做到学困生吃得了, 中等生吃得饱, 优等生吃得好, 在学习上得到相应的发展。同时, 可以保护学生自尊心以及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这无疑能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乐趣, 教师还可以相机鼓励学生向更高层次挑战。避免有些学生因完成不了作业而产生心理负担或带来负面影响。例如, 教学《桂林山水》一文后, 教师可设计以下分层性练习:

★:朗读全文, 背诵课文第二、四自然段, 抄写生字词。

★★:有感情朗读课文, 背诵全文, 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

★★★:有感情朗读课文, 背诵全文, 当小导游根据课文内容编导游词, 并向同学、亲朋介绍桂林山水。

二、布置操作性作业, 让学生竞展风采

让学生动手操作, 其目的是通过学生的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过程, 鼓励以看、听、触、闻、尝、摸和想象等多种手段感受知识的存在, 进行学问的探讨, 完成生动活泼的、精彩纷呈的作业。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而且能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

1. 画一画。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阶段。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要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 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小语教材中有许多写景状物的文章或古诗, 这些文章美丽如画, 如果能让学生拿起彩笔, 把语言变成图画, 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又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象能力。如学完《翠鸟》《我爱故乡的杨梅》后, 画一只机灵的翠鸟、一枝可爱的杨梅。学完《宿建德江》后, 根据诗文画一幅“孤船、小舟、明月”图, 体会作者惆怅之情。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美丽的丹顶鹤》一课第二、三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 具体地描绘出了丹顶鹤的美。教学时在引导学生认真研读的基础上, 再找出描写丹顶鹤颜色美、形体美、姿态美的句子, 让学生读一读, 再画一画丹顶鹤, 让学生把表象与课文中的形象语言结合起来, 在头脑中再现丹顶鹤美丽的外形, 引起学生对丹顶鹤的喜爱。此外, 教学《詹天佑》《记金华双龙洞》等课文都可以运用绘画方法,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这样练习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感悟、积累和运用课文语言的能力, 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2. 算一算。

皮亚杰曾说:“智慧之花是开在手指上的。”可见多动手操作能发散学生的思维, 达到创新的目的。如《挑山工》 (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 前两个自然段作者提出一个问题: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 而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而且常常走到游人的前面。对于作者这个“不解”问题可结合挑山工在五松亭相遇告诉作者:他家在山脚下, 天天挑货上山, 干了近二十年了, 一年四季, 一天一个来回。让学生借助数学计算方法, 突破教学重难点。可设计算一算的环节。 (1) 如果一年按365天计算, 20年大约有多少天? (2) 近20年“一天一个来回”, 那么挑山工登了多少次山? (3) 从“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计算挑山工20年来大约登了多少次山?这样通过计算就可以使学生从挑山工20年来的有关数据中明白挑山工有着多么艰难的行程啊!对照自己登一次山都觉得很累, 挑山工是多么的不容易又是多么顽强啊!从而凸显出挑山工的高大形象, 使学生对挑山工产生敬佩之情。

3. 做一做。

对于一些实验性强, 便于操作的课文, 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布置实践性作业, 让学生动手试一试, 把科学的知识实践一下, 在观察、比较、验证中, 借助动作思维以外化内部理解, 使知识得以巩固, 体验得以延伸, 习惯得以养成。如教学《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苏教版六年制三年级上册) 一课后, 让学生回家做个实验, 比较体验小木棍和空心管听诊器的传声效果, 并在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汇报, 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此外, 如《捞铁牛》《曹冲称象》《乌鸦喝水》等课文都可以让学生动手做做实验, 验证课文所用的方法的正确性。

三、布置开放性作业, 让学生增强综合实践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学习的天地很广阔, 语文学习的触角应该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开放性作业就是要求学生冲破封闭的圈子, 向课外延伸, 使作业和生活接轨, 让学生通过课外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 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知识, 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以提高。

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后, 可以将学生分组。数据搜集组:搜集地球的有关数据, 充实课文有关内容, 能使读者更具体地了解地球的有关数据知识。生态环保组:调查自己生活周边环境的保护情况, 提出生态保护建议等。资源探测组:查找有关资料, 了解地球资源开发情况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宇宙探秘组:查找有关地球周边星球的情况, 解决课题为什么提出“只有一个地球”等问题。佳句点评组:感悟课文内容, 点评文中句子, 理解重点句子的作用, 领悟课文重在依据事实表达的特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在各小组运作的基础上举办展示活动, 学生收集到许多有关地球、其他星球以及环保等问题资料有文字有图片, 并且数据全面, 材料翔实, 观点新颖, 构思奇特, 语言精彩。课堂上出现许多非预期性问题,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整个活动中有听有说, 思维活跃, 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 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达到科学地理解教材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双赢目的。

四、布置人文性作业, 让学生学会做人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课文课程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 我们在作业设计时应考虑作业的人文性, 力求学生在完成作业时, 既能增长知识, 又能陶冶情操。

小学语文教学民主化的尝试 篇8

一、树立人本意识是实施民主化教学的基石

教师在教学中, 应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充分尊重学生, 让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的, 自觉参与学习, 实现自我的充分发展。

1.我们应该把学生看成一个在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 教师是人, 学生也是人。现代教育倡导“尊重人格, 崇尚个性”倡导教育的民主化、多元化, 让每个学生的生命的价值得以体现, 生命的花朵得以绽放, 我们要认识学生的个性差异, 并且要承认这个差异, 我们的任务就是使我们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2.关注学生的发展, 学语文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生活, 提高生活质量。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我们应把语文教学看成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乃至更多方面, 更多范畴的对话。在读书, 与作者案前交流的情况中, 对作者思想情感、追求、人格、志趣、品位、审美的格调等的认识。或发问、或陶醉, 或见仁见智, 这些都是生命的交流, 在交流中有所吸收、有所感悟, 懂得做人的道理, 提高生活品位。

二、创设宽松和谐氛围是实施教学民主化的重要保证

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保证。学生只有在一种其乐融融的教学氛围中才会才思敏捷, 也才敢思、敢说、敢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色彩的见解。

1. 教师要尊重、爱护学生。

教师对学生信任、关切、亲近、热爱的情感流露, 不仅能大大缩短师生双方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 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 也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亲近、信赖和爱戴, 并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2. 教师要有激情。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应该是一堂倾注着教师真挚感情的课。只有在一堂课中注入那涓涓的情感细流, 让教师、学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此时学生的感情、人格也才会受到感染, 情操也才能得到陶冶, 学生的个性也才能得到体现。只有师生全身心的情感投入, 学生才能在课堂中感受到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3. 教师还要坚持语言激励———“你说得真不错!

”“你真会动脑筋!”“现在说不出来也没关系, 坐下来想好了还可以说。”“你的见解很独特, 你真有个性。”老师的热情话语就像涓涓细流顷刻间流入学生心间。此时, 学生在无拘无束地描述着、议论着, 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倡导自主学习, 实施平等对话是教学民主化的重要措施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 在教学中,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活跃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 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 实现了学生能够在自主阅读中、学习过程中有所思, 有所感。作为学生学习伙伴的老师, 与学生平等对话, 让自己与学生站到同一个角度上、同一个位置上, 进入同一个问题情境中, 与学生“亲密接触”, 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 营造氛围,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使学生投入地读、专注地思。教师根据学生学情, 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交流, 并适时点拨, 使学习动态生成地向前推进。

在实施平等对话时, 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的氛围, 让学生在一个充分开放和民主的空间中自由, 使学生心灵的泉水无拘无束地奔涌。教师既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的认识、见解, 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 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 亮出个性的观点, 允许学生独树一帜, 允许不同观点的讨论争辩。引导学生在领悟文本内涵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中, 真正用自己的眼睛, 用自己的心灵去解读作品。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研究尝试 篇9

一、摸底了解,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依据该课题的基础理论和指导思想,2011年9月,我校举行了课题研讨会,确立了课题组成员,明确了研究的方向。通过对我校作文教学现状的分析,对课题组教师的情况进行了摸底了解,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方案》包括以下内容:1.课题的提出。2.概念界定。3.理论依据。4.研究目标。5.研究方法。6.研究内容。7.研究步骤。8.保障措施。9.预期研究成果。有了这样的方案,就减少了实验的盲目性。为确保课题实验的有效进行,我校要求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组织的各种探讨及教学实验等活动,把握实验方向与重点;实验教师要对实施情况进行如实总结,不断积累经验,学校每学期组织实验教师开展一次专题教学观摩活动,展示教师教学的个性化风格,推进实验进程,展示学生个性化发展风采等。

二、问卷调查,做到心中有数

课题确立后,课题组教师又对本校学生的口语交际、写作水平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了解,同时也对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进行了初步了解,以便于有的放矢地进行作文教学,制定学期研究计划。内容空洞、结构雷同;单调缺乏想象、创新;套作、背作泛滥;作文与阅读分离;评价方式单一,缺乏个性化的指导等是导致学生作文缺乏个性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所以,教师的作文指导工作的核心是加强个性化的指导,将主要精力放在启发、引导、鼓励、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写作上,成为学生写作上的合作伙伴。

三、加强理论学习,理论引领实践

课题组成员都是有一定教学经验和指导作文的功底的教师,为提高研究水平,大家借阅了大量的作文指导书籍,积淀文学功底,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全组老师还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教育理论,研讨新课标,运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学习2012年的《小学语文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等一些书籍和杂志,并作了适量的摘抄记录和学习笔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课题研究小组成员经常聚在一起,讨论作文教学,讨论课题的进行,大家交流经验,群策群力,使课题研究沿着健康的轨道顺利发展。学校加强对课题的培训与学习,加强对课题的动态管理,使教师深刻领会实验的目的、要求,以及要达到的目标,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四、以课例引路,上好研究课

为了保证本课题研究工作的落实,我们制定了研究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实施计划,做到人员、时间、效果三落实,并把课题计划分解纳入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之中。每次活动后都让教师及时反思、总结、提高。每次听课后都要求教师认真填写课例分析,加强课题组教师的交流和沟通,积极撰写教研日记,实现以交流促思考和以思考促积累,以积累促发展的目的。促使教师从参与研究变为自觉参与,自觉地从理论上反思研究行为,逐步将经验提炼上升。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组织的各种探讨及实验等活动,把握实验方向与重点。以教学、教育案例为载体,实施行动研究。

近两年来,课题组的老师们除了加强理论学习、积极撰稿、搜集学生习作输送至总课题组、经常走出去听课学习外,还积极地参加本校本组的各种教学交流活动,多种形式的听课评课活动,为老师们改革作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很好的思路。2012年度举行的作文个性化教学研讨课,课题组教师们登台献艺,展示自己在作文教学方面的思索,其中张颖老师的《个性化作文——联想的魅力》,教师开阔的思路、独特的引导,学生敏捷的思维、出众的口才、精彩的发言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彧教师在指导想象作文时,有一个学生写梦到雪:"雪花像害羞的小姑娘,偷偷钻进我的怀里,和我一起藏猫猫;雪花还像可爱的小精灵,无声地落在我的颈上,悄悄亲着我的脖子,和我嬉戏玩耍……”孩子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写出对雪花的喜爱之情。

五、讲评、修改有机结合,提高作文能力

课题组成员在作文教学时把作文批改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走从仿到创的路子,让学生少走弯路。同时把写作与修改、讲评有机结合。在精心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后,作文收上来后总把一些佳作,选几篇有代表性的,读给大家听,然后分成小组评、改。评改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帮助了别人,同时也学会了如何改文章。同时,挑选一些好的作品,打印出来,让大家传看学习。当孩子们看到自己优秀的作品变成铅字、漂亮工整地打印出来,心里非常高兴。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高年级的作文着重指导学生自改,学生的自改形式是多样的,采取了同桌互改、小组合作互改、自由结合互改,分等级改等多种方式。选择一篇或几篇比较典型的文章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点评,一起赏析,发现习作中的闪光点。通过自我赏析画出好词﹑好句或好段,充分调动学生习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巩固和积累学习经验。还通过小组赏析、同桌或合作小组进行交流赏析,人人都参与。尤其对习作基础较差的学生,更增强了他们习作的信心。另外,在学习园地、校园宣传栏、学生作文集上,发表学生的一、两篇作文,在课堂上范读他们的习作……对他们无疑都是一种莫大的鼓舞。

小学语文作业减负增效的尝试与实践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标,作业优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新理念、新思想,树立新观念,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全面改革,学生学习主体性日益突出,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得主动而愉悦,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大多数教师过于重视课堂教学改革,而往往忽视作业布置这一环节。以往的小学语文作业布置多是机械重复的内容与形式, 如抄写词语、朗读课文或直接发几张试卷,缺乏新意与创造性,无法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激情。大多数学生只是应付了事,作业成为学生厌倦、教师头疼的环节。许多教师都反映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不尽如人意,学生只是为了应付差事,草草完成作业失去了其应有功效,而且部分学生会将对作业的消极情绪带到课堂教学中, 不利于学生语文浓厚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新课改也非常重视作业环节的改革,我们要高度重视作业环节的改革,为学生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作业,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激情,展现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

1.作业必须 清楚而具 体。研究表明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要做什么,那么他不会做任何事,小学生同样如此。根据这一特点,广大教师在布置语文作业的时候,必须做到清楚、具体。如以书面的形式发给学生或直接写在黑板上, 这样既可以减少学生遗忘作业的情况,又可以让学生有清晰的目标,从而真正发挥作业的效用。

2.确信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作业。在语文作业的布置过程中,广大教师必须掌握好作业的难易程度, 确保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者相互合作可以顺利完成作业。否则,一味地降低或拔高作业难度,只会让学生产生敷衍和厌烦心理,助长抄袭之风。可见,只有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的作业,才能让学生乐于主动完成。

3.作业应该 满足学生的 需要。只有满足了学生需要的作业,才是真正有用的作业。因此在布置作业时,教师还必须本着这一原则,并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安排不同作业。比如让不爱积累词语的学生多做一些读读写写方面的题, 让爱写错别字的学生多写一点生字……久而久之, 学生的语文素质必定会大幅度提升。

二、小学语文作业优化的方向和策略

1.明确作业 的目的。 作业不应是单一枯燥的 ,而是丰富多彩、充满趣味的,更是有一定目的的。以往小学语文作业只是为了巩固和理解知识, 而优化后的语文作业更重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 把作业作为学生发展的平台,赋予学生自主作业的权利,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我反思的空间,为教师提供了解学生发展的途径。因此,教师布置作业时,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布置作业是为了使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某些方面的能力,还是为了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等等。比如为达到巩固字词的目的,一般一篇课文第一课时上完后,教师可让学生抄写生字、课后的词语; 为了使学生养成勤于收集资料的习惯, 积累语文知识, 教师可在新课之前让学生在课外通过上网、翻阅图书、调查访问等形式,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并把自己积累的资料以记录、剪贴、照片、绘画等形式积累在专门的资料积累本上;为了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教师可出一些相关练习题,如练习造句、模仿文中的写法自己写一篇小练笔。

2.作业要内 容丰富 , 形式多样。 传统的作业形式单一枯燥,读写训练量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且不能有效、全面地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的实际生活丰富多彩,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注意每项作业的目的性, 并注重作业的实践性、活动性和自主性,设计的作业应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还要有趣味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通过多种作业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比如学完课文后,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可让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续写课文。这样学生通过丰富的内心体验,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在深化对课文的理解的同时,提高思维能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在学一篇课文之前,教师可留预习作业,让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并记录在专门的积累本上。学课文之前或学完课文,为了让学生明确某些相关的自然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观察,切身体验,然后写成观察日记。对于一些故事生动的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自愿组成小剧组编演课本剧, 从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深入理解课文,并锻炼各方面能力。

3.重视反馈 效应 ,改进批改策略 。

(1)改革评价标准。语文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 ,针对不同内容应有不同评价标准, 语文新课程标准分别对“识字与写字”“阅读戈”“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进行了说明。因此,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智能水平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进行个性化评价。

(2)改革评价方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出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比如采用鼓励性的评价方式,做对的作业就打“了”,做错的作业不打“只”,而是用线划出来,再附上一两句鼓励性的评语。又如变分数制和等级制为有趣的图案,写得一般的作业就画个严肃的脸,写得好的作业就用一个笑脸,写得非常好的就是一个“开怀大笑”的大笑脸,而写得差的则用一个“哭泣的脸”。

上一篇:小学生硬笔书法教学下一篇:强化监理建筑工程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