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的崛起

2024-08-01

新型职业农民的崛起(精选十篇)

新型职业农民的崛起 篇1

1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推进“农民职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即“三化”建设是有效途径, 基础是对职业农民的培养。我院根据国家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发挥农业职业教育优势, 选择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九合镇作为“农民职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示范镇, 对他们进行知识更新, 使农业向产业化转变、产业向标准化、精细化转变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2 皋兰县九合镇“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实践

2.1 深入调研, 确定培训基地, 组建培训团队

九合镇位于皋兰县西南端, 东接忠和镇, 南邻兰州市安宁区, 西北连永登县, 东西宽14km, 南北长23km, 总面积214km2。镇政府驻中心村小涝池, 距县城46km。九合镇乡辖11个村民委员会, 40个自然村, 50个村民小组。全镇3542户15660人。有耕地47053亩, 其中水地16562亩, 旱砂地23915亩, 人均耕地3.0亩。该镇交通便利, 距兰州市区约30km。作为城郊的九合镇是一个农业乡镇, 可以说是农富则镇富。从2008年始, 我院将九合镇作为农民创业培训基地后, 我院成立了以院领导和专业教师组成的服务“三农三化”团队。开展了以“深入蹲点调研, 推动创业创新”为主题的专业骨干教师蹲点调研活动, 在对九合镇农民职业化情况走访, 对全镇职业农民意愿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还重点调研了兰沟、钱家窑、中心、九合、高山五个农民职业化培训基地。针对全镇农民创业信心不足、意识不强、主体不多、氛围不浓及技术缺乏、信息滞后, 缺乏带头人等问题, 我院按照当地推动“三农三化”建设的总要求, 提出分阶段、分批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构想并付之实施, 有力地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2.2 多措并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2008年, 学院派出生产一线专业教师在九合镇举办各种学习班6期, 培训700人 (次) , 有针对性的按农时、农事采取集中培训、现场观摩和现场指导的方式对78个示范户进行种植、养殖、加工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培训, 当年78个示范人户均纯收入达到3800元, 培训初见成效, 受到当地政府和农民的好评, 增强了我院培养“新型农民”的信心。

2009年对示范户在加强技术培训的同时进行跟踪服务。采取的主要方式是:集中培训提高整体素质;技术问题现场解决;按农时、按季节进行巡回服务;专业教师利用电话、网络答疑等。2009年共举办各种学习班7期, 培训740人 (次) , 高山村创业示范户邹积荣、彦彩霞与中心村王文福通过参加创业培训, 产生了自主创业的想法。我院派出专职教师帮助他们办起了规模化养猪场, 2009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2009年全镇人均纯收入3764元, 比2007年的人均纯收入2800元增加964元, 创业示范户人均纯收入达到4200元。

2010年在九合镇举办各种学习班5期, 培训600多人次。在“三农三化”示范户的带动下, 畜禽养殖专业户达到50户, 户均年纯收入4万元以上;当年全镇发展蔬菜12000亩, 年销售蔬菜收入6000多万元。全镇人均纯收入4220元;“三农三化”示范户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带动了农业产业的发展, 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服务行业的发展, 在学院的帮助下成立了农产品经纪专业组织11个, 为当地菜农销售蔬菜5000万元、销售生猪2000多头、肉鸡2万多只, 既方便了当地群众, 又增加了自己的收入。

2011年学院在九合镇举办各种学习班7期, 培训700多人 (次) 。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新建塑料大棚280亩。新建日光温室200座, 发展蔬菜15000亩、50个养殖专业户养殖生猪4000多头, 鸡20000多只, 年销售蔬菜8000多万元。村民王希贵在学院的帮助下创办500头猪的天瑞养殖合作社, 当年收入10万元。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 示范户人均纯收入6000元以上。其中养猪专业户彦彩霞当年收入达到20多万元。同年学院筹集10万元对在“农民职业化培训”中成绩突出的创业78个种、养、加创业示范户进行表彰奖励, 给10个农业专业合作社配发了电脑。受到当地政府与农民的欢迎和高度评价。

2012至2013年学院在九合镇举办各种学习班6期, 培训500多人次。2012年全镇农民纯收入5012元, 示范户人均纯收入5890元。2013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674元, 示范户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

经过几年的培训与示范钱家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 (辣椒) 产业村, 钱家窑村有366户, 共1366人, 2013年人均纯收入5762元, 全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户达到23户。天瑞养殖合作社在学院的支持与指导下今年猪存栏量达到2000头、羊存栏达到500只, 年纯收入达60万元以上。一个推动“三农三化”示范的高潮在九合镇已经形成。

3“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思考

3.1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

通过中高职贯通定向培养、农业技术培训、人格素质培养、经营管理理念和水平的提高以及政策扶持等措施, 留住一批拥有较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从事农业生产,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3.2 完善培训机制, 创建“地方农产品产学研联盟”

由学院、地方职教中心、地方研究所及生产、加工、经营企业组建“地方农产品产学研联盟”组织, 通过进一步整合和优化各方面的人力和技术资源, 形成针对本地产业发展的培训队伍, 按照国务院关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意见, 对现有产业经营者进行素质、职业化及产业化培训。培训方式采取集中理论授课与农产品生长季节现场操作示范、不定期现场巡回指导相结合。农闲时以集中培训为主, 农忙时以现场授技、指导为主。

3.3 中高职贯通模式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地方职教中心组织生源, 与我院合作, 采取中高职贯通模式 (“2+3”即二年中职教育三年高职教育) , 专门培养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的新一代职业农民。同时这项举措需要政府出台相关发展扶持政策。

3.4“新型职业农民”弹性学制培养模式

按照教育部、农业部关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弹性学制中专培养方案, 对现有经营大户进行学历和职业资格培训, 根据农户经营项目的规模、效益及农民参加公益事业成效及文化课综合考评, 颁发毕业证书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区”,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4 结束语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三农三化”的基础工作, 我院从2008年始至今一直在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实践, 已初见成效, 但这项工作的推进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及时调整“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思路和方法, 推动甘肃省“三农三化”建设。

摘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关键是改革, 基础是推动“三农三化”建设,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三农三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也是践行甘肃省“双联”工作有效途径。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甘肃省唯一一所农业高职院校, 从2008年始在甘肃省部分乡镇村中实践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 初见成效, 大大提升了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双联,服务三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央一号文, 2015.01

[2]李克强.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4.12.

[3]汪洋.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4.12.

[4]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 2011.08

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看法 篇2

据农业行业观察发现:去年,人民日报报道河南一个农村里面的年轻人出走,没有人愿意种地。已经引起大家对谁来种地的思考。早在去年3月份两会期间,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已经给出了答案:未来种地要靠新型职业农民。

韩部长说,农民工进城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而农村的地谁来种、怎么种的问题,要靠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把科技、机械、现代因素融入进去,发展现代农业来解决。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工成为城市建设主体之一,弥补了城市劳动力不足,也为农民增收拓宽了渠道。可是,农村大量劳动力涌向城市之后,农村却面临劳动力短缺的困境,农村土地面临无人耕种的窘境。

“我国农村地区总体劳动力是充足的,”韩长赋表示,欢迎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包括大学生到农村来投资农业、经营现代农业,推进新型农业产业化发展。韩长赋强调,新型职业农民能把农村地耕种好,中国农业很有希望,中国的粮食安全也会有保障。当然,让职业农业来种地,国家也不是一句空话,直接付出了行动。

如何打造职业农民?中央财政投入13.9亿元培训百万新型职业农民。2016年6月27—28日,农业部在江苏苏州召开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验交流上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会上表示,2016年国家将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支持力度,中央财政投入13.9亿元,计划培训100万新型职业农民。同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示范范围将进一步扩大至全国8个整省、30个整市和800个示范县(含100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张桃林指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事关事关“三农”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是事关农业现代化的方向性问题,是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性问题。目前,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农民占比仅为1.7%,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为此,早在2012年,农业部就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示范工作,经过几年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制度框架基本确立,培训体系加快构建,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在各地蓬勃涌现,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张桃林强调,“十三五”期间,要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构建职业农民队伍这条主线,大力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完善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培育制度,有效提升农民职业化水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能力、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保障能力、新型职业农民管理服务能力。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不仅仅发展了科技,教育,金融等,也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技术上的支持。让农民从下田耕地的辛苦劳作到手机轻轻一点的优雅完成;从“走街串巷赚吆喝”到在互联网上建起销售帝国;从“背着现金回家过年”到家门口一站搞定农资贷款,伴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四化同步”过程中城乡一体化不断发展,农业正日益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农村正越来越成为令人向往的乐土,我们看到,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也终将完成从“身份”到“职业”的转变,成为有奔头令人羡慕的职业。

哪些人会成为职业农民?

随着时代地发展,职业农民一定是具有高学历、有文化、懂经营、管理的人。同时,十三五规划发展现代农业,农村也渴求这样的人才。

1、大学生村官

每年的大学学生村官的选拔,全国将会有1百多万的大学生村官进入到农村。这些人懂互联网、可以快速帮助当地的农民指导新技术和新运用。同时,他们的知识和眼界还能帮助农民与世界建立联系,实现农村与城市的衔接。

2、大中专毕业生 这些人大多是农二代、农三代,本身就是在农村长大的、对农村有着同样的热爱。同时,他们在外面读过书,接受知识快、又有想法,能更快接受新的种植和养殖方法,也可以快速改变的农村的现状。

3、农村创业者

这群人是农村里的佼佼者,他们渴求成功,希望改变。这群人可能是农民的积极分子,也可能是80后、90后。同样具有知识和文化,可以快速带领其他的农民致富。

4、返乡农民工

返乡农民工经过大城市的熏陶,也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他们大多会成为农村创业者的主流,对于农村的情怀和牵挂一直是他们放不下的东西。因此,返乡农民工如果被激活的话,在未来的职业农民里也必将成为其主流。

未来职业农民具备哪些能力?

国家这么大的力度支持职业农民的发展,自然,职业农民也必须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增强自己的本领反哺到现代化农业发展与经营中。

1、经营能力

这是区别于传统农民的重要本领。职业农民不仅种得好,更要卖的好。擅于经营的职业农民将会有助于农村的发展,更有助于农民增收。

2、学习能力

活到老、学到老。不管是谁都要有这样的想法。职业农民除了学习生产技术、更要学习互联网知识、政策等等新知识

3、互联网知识

职业农民一定要掌握互联网知识,并善于利用互联网工具服务生产和销售,从而能利用互联网知识帮助农民创收和增收。同时,还借助互联网新运用发展家乡的农产品品牌和环境优势,吸引投资与旅游。

4、新技术运用能力

发展现代化农业重点是借助新技术提升农业生产和管理。职业农民要擅于利用新技术、新运用,把这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提升农业竞争力和品牌力。

总之,农民工进城,谁来种地,国家已经给了答案和意见。十三五规划中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头等大事,我们要利用好土地,借助新思维、新技术种出更好的粮食与蔬菜。同时,随着一二三产业的融合,职业农民不仅仅是会种地,更会是一个多面手,以土地为媒,打通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与默契。这样的话,农村才更需要职业农民,职业农民也离不开农村。

“三农+”平台用户就有很多新型农民,他们从打工人民,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商业白领,海归等转到做农业的领域,通过科技和机械化的力量让传统农民解放出来。现在,我国目前主要的农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经超过了61%,农业科技综合贡献率超过56%,从播种到收获,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们相信,越来越多的“农民”将会过上新型“农民”的生活。

在此,我们也看到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真正要做到农业现代,让农民成为一种职业,还需要不断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推进农民信息技能培训,不断强化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提升。通过“互联网+”的信息快班车让更多的新型农民坐上,整合“互联网+”农业资源,拓展现代农业的实施空间,新型农民已不再遥远,更是成为一种职业的农民将不久就会诞生。

广西师范学院

17统计班

新型职业农民的典范 篇3

农业科技以“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导向,以传播农业新技术和农业科技信息为重点,进一步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为加快吉林省长白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步伐,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近年来,涌现出许多种植养殖的能手,十二道沟乡船卧子村的梁永财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十二道沟乡船卧子村的梁永财,2015年他参加长白县县农科总站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生产经营型培训班,很受启发,于是就在自己村里建立了食用菌生产基地。他巧妙地利用冬天农闲劳动力赋闲在家居多的有利条件生产食用菌。自从成立合作社起,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改良、创新,现有榆黄蘑、平菇、黑木耳等十几个品种。每年生产约20~30万棒,毛收入80万元左右,最多时可解决30多人的劳动就业问题,自己致富的同时也带动周边各村发展食用菌生产50多户,并在2016年10月份申请注册商标成功。

梁永财说:“科技就是致富的最好助力。以往我们老百姓总是土里刨食,一年收入屈指可数,如若遇上个大事、难事都会令当事人一筹莫展,甚至负债累累,从而导致年轻劳动力外流。现在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意识也在不断的转变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这种培育思路和方式,不但解决了“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并成为了繁荣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引擎,深受广大农民欢迎。

新型职业农民的崛起 篇4

1 新型职业农民的定义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首先要解决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这个问题, 只有深刻理解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 才能确定什么样的人能参加培训。新型职业农民, 从字面上看有3点:新型、职业、农民。新型是指区别于过去, 是创新的、新式的;职业是指身份象征、社会角色;农民说明了他必须是一个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人。总体来说, 新型职业农民相对于传统农民, 不再仅仅是维持生计, 而是将农业作为产业, 充分地进入市场, 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主要表现在选择权不同、流动程度不同、素质条件不同、经营方式不同以及规模化经营的程度不同。综合各种看法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现状, 笔者认为, 新型职业农民是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背景下, 以农民作为自己的职业, 不仅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走职业化的发展道路, 而且通过投资、生产、管理、销售等一系列生产活动, 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取得利润最大化的职业农民。

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的情况分析

2015年果业办的培育任务是100人, 年龄要求在18~55周岁之间, 全部是从事马家柚种植、加工、销售的农民。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 获得了培育学员的个人基本特征、培训需求、培训效果、培训建议等多方面的信息。

2.1 培育学员基本特征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 此次参加培育的男性所占比例为89%, 女性所占比例为为11%;从学历层次来看, 大部分为高中学历, 占比为52%, 而小学和本科占比很小 (比例为9%) , 说明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从年龄结构上看, 大部分为40岁以上, 占比为70%, 相对于其他地方, 此次培训学员的年龄较轻, 主要原因是马家柚是广丰的一个新的农业产业, 前期投入大, 同时也是一个朝阳产业, 相对来说, 种植规模大的多是在外打工返乡人员, 而老年人因为自身文化较低, 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低, 没有参加培训。

2.2 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原因

此次参加培训的人员都是从事同一产业的人, 同时90%的学员都参与了广丰马家柚种植。他们来参加培训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新技术、新理念, 占比达到85%;有9%的人是为了获得证书, 现在国家的政策或多或少会优先倾向新型职业农民;剩下的有的是因为培训不要钱, 包吃住, 见识下培训场面, 和大家聊天增加朋友等。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培训学员对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知识是极其渴望的, 他们希望通过学习新的农业技术知识, 解决农业生产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

2.3 培训内容的调查

根据培训前期的摸底和培训后期的访谈, 学员在培训内容上主要有3点意见:一是师资选择上, 更喜欢有专业理论知识、有相关实践经验的老师, 而不是越大牌越好;二是技术和知识选择上不能脱离实际, 尤其是马家柚大都栽在山地上, 新知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应该重点放在能切实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技术上, 而不是生搬硬套;三是教材内容刻板、专业术语难懂, 不便于理解, 培训时需要教师用生动的比喻、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解, 才能带来实质性的收获。

2.4 关于培训形式的选择

从培训形式的选择来看, 21%的学员喜欢的培训形式是在教室听老师讲课, 这部分大都是大专及以上学历、年龄较轻的学员, 75%的学员表示更喜欢农民田间学校的形式, 老师在果园对实际生产问题面对面指导, 仅有4%的学员表示对培训形式无所谓。鉴于马家柚栽植管理实用技术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 后期培训应该更加注重实践实训, 通过通俗易懂、便于操作的形式, 在果园把新技术、新成果传授给果农。

3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思路与建议

果业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 总结了经验, 也发现了问题, 让大家深切地感觉到农民培训方式、方法的改变势在必行。因此, 应该改变传统的、固化的培训教育形式, 探索出一条以农民为主体, 以“打基础、管长远”为宗旨, 以科学、实效为目标的农民培训道路。

3.1 把握个性需求, 建立农民档案

培训农民科技致富能力不是千篇一律的填鸭式教学, 而是要结合农民创业和个性需求, 把培训工作渗透到农民的生产实践中, 注重方式方法的灵活性和实效性, 让农民想学就学, 随时可学。一是注重前期摸底, 切实了解农民的需求, 并将各类需求分门别类, 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二是要具体针对一个产业、一个问题实施培训教学, 比如果业办这次只针对马家柚这一产业开展培训, 将一个产业的技术难题讲深讲透, 而不是大而空, 样样都讲、样样不深;三是要建立农民档案, 不同的农民因为年龄、学历等不同, 而导致对新知识接受能力不一致, 不能以偏概全, 要对不同层次的人、不同的产业建立各自档案。

3.2 找准培训方式, 办好农民课堂

现代培训必须从传统培训上跳出来, 要吸收传统培训方式的精华, 同时借助现代传播手段, 跨越面对面教学的模式, 办好农民课堂。比如, 果业办借助微信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 建立了“广丰马家柚”微信群, 邀请马家柚种植户一起探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交流经验, 既便捷又实用。另外, 针对不同种类的培训, 选取不同的培训方式, 如技能类培训, 主要针对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 可采取田间直观的教学方式。管理类培训, 受训人员文化层次较高, 理解能力强, 可以举办短期的培训班。

3.3 提升培训师资, 保证教学质量

提升培训效果和质量, 除了对培训学员的选拔外, 还应对授课教师的资格进行严格的把关。授课教师的选拔不应只看重他们学历的高低和教学时间的长短, 而应该将在农业生产一线的、了解农业生产活动各个环节、能够解决具体的农业问题的专家聘任为授课教师, 建立一支具有实践技能和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基础支撑。此次果业办选择的教师都是县内从事马家柚产业多年的高工、技术员, 通过结合多年的马家柚生产管理经验、平时遇到的问题, 举一反三, 获得学员的共鸣, 也容易掌握理解。

3.4 构建服务平台, 建立联系帮扶制度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不能因完成上级任务而停止, 也不能因获得证书而停止。要构建老师———农户、县———乡———村等各类服务平台体系, 系统地、不间断地进行跟踪培训和技术指导, 把农民打造为“土专家”, 打造成真正的新型职业农民, 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头指导作用, 使农业科技的最新成果辐射到千家万户, 大大提高科技培训效果。果业办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按照上级要求只有15天, 但实践实训上却跨度很大, 从马家柚的种植、抽梢、开花、结果、收获、施肥、修剪、病虫防治等多方面进行培训指导, 培训教师与部分新型职业农民建立了帮扶关系, 全程培训和指导。

总之,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必须与时俱进, 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把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有机衔接起来, 造就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 要把更新农村专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长期化、经常化, 要构建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 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而不是授人以鱼。

参考文献

[1]刘宇.辽宁农民科技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J].农业经济, 2011 (4) :96.

[2]腾卫双.河南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思路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1.39 (36) 22744-22745.

[3]赵培芳, 李玉萍, 姚晓磊.晋中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 2015, 21 5:90-92.

[4]由建勋.我国职业农民的产生及其发展对策[J].职业时空, 2005 (18) :20-21.

[5]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及其成长环境[J].农民科技培训, 2013 (5) :6-9.

[6]耿丽敏.探究河北省农民培训的有效途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J].农村科教, 2015, 1 (下) .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的思考 篇5

摘 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农民数量迅速减少,“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日益凸显,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数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培育的方式和内容难以满足各类农民的需求,资金投入与农民培训需求尚有距离,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都有待加强。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第一要大力进行舆论宣传,第二要进行顶层设计,第三要调研市场和农民需求,做好培训供给侧内容调整,第四要加快乡村互联网建设,第五要加强培育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城镇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7-0056-05

近些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广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在本地从事第二、三产业或到城镇打工,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人数急剧减少。从事农业生产人数的减少,凸显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为了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就要让农民从种地中获得的收入大于其就地或到城镇打工从事非农产业获得的收入,而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就涉及到农民“怎么种地”的问题了。事实已经证明,传统农民的小农生产方式在解决农民温饱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无力将农民从温饱带入小康甚至富裕的生活状态。因此,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现阶段农民通过农业生产提高收入的关键举措。

一、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重要性

国家统计局2016年2月29日发布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15年末,乡村人口数60345万人,占总人口比例43.9%。全国农民工总量27747万人,将近46%的乡村人口选择了非农产业就业。按照全国66.3%的劳动人口(16-59岁)比例计算[1],乡村的劳动人口数约为40009万人。除去农民工人数,乡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人数约为12262万人,而这12262万人的农业劳动力还包含兼业农民、带孩子的母亲以及户口在农村的大学生人数,真正全职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人数相对不足。另一方面,据国土资源部调查数据,我国每年撂荒耕地有近3000万亩,且土地撂荒现象有蔓延之势。土地撂荒原因很多,农业从业人数不断减少是其中的重要原因。新生代农民(80后、90后)多外出打工,回乡务农的愿望很低,他们不会种地,不愿意种地已成普遍现象。这固然与新生代农民从小很少接触农活密切相关。但究其根本原因,从物质角度而言,农业生产的利润要远低于进城打工的收入;从精神角度而言,从事农业生产缺乏前途和身份低微,是新生代农民工远走他乡的重要原因。据农业部测算,目前返乡创业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分别占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总数的2%和1%[2],没有合格以至于优秀的人才,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的建设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破解“农民不愿种地”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让农民真正从种地中看到希望,有奔头,有动力。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建设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农民自身,所以从技术、文化等方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的关键。

正是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国务院从2012年2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2]1号)》到2016年1月印发《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1号)》,连续五年提出要大力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新型职业农民至少包含三层涵义,首先,这些人是农民,意味着他们还是要以农业收入为生活的主要来源;其次,这些人是同传统农民不一样的新型农民,“新”的指标是:文化素质高、科学技术新、经营管理强;再次,这些人从事的农业是一种职业,农业不再是一种卑微地位的象征。这意味着新型职业农民应从这种职业中获得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除了物质生活的富足之外,还需要精神生活的充实,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和内容就比较清晰了。

从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来,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2014、2015两年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万人,青年农场主1万人[3]。这些“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以生产经营型为主,辅助以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在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民收入提升、新农村建设等各方面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

为更好的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做好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农办财[2016]38号)》,从培育的思路、原则到培育的目标、内容、再到培育的保障措施都做了明确规范,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指明了方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二、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无论从硬件设施建设还是师资力量上来说都取得了很大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即使按照70%的城镇化率来计算,未来我国也将有4-5亿农民生活在农村,以现代农业及相关产业为生,而200万的新型职业农民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将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2.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式和内容不能满足各类农民的需求。首先,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气候条件各异,各地的农业生产方式和适宜的农作物品种差异较大,需要根据当地农业发展及适宜、特色农产品需求选择相应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式和内容;其次,即使同一地区的不同农民由于各自的生产基础、兴趣需求、资金技术不同等原因,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式和内容要求也会不尽相同。从我国目前各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现状来看,培训方式单一,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辅助以田间地头,典型参观等形式;内容枯燥、重复,课程安排自上而下,不能充分反映当地农业及农民的需求。再次,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多以技能、技术、生产、经营、管理为主,而新型职业农民不仅仅是掌握新技能、新技术、能生产、会经营、懂管理的富裕农民,更应该是有文化、综合素质高的新型农民,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这就要求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要注重精神层次的内容。

3.无论从中央还是地方来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资金投入不能满足培育需求。我国农民人均收入低,不可能自己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费用。况且,我国农民人数众多,层次多样,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普遍较低,这些都决定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需要中央及地方政府资金的大力投入。“十一五”期间,全国落实农民教育培训资金150亿元以上[4],五年150亿,每年均30亿,分摊到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投入经费9375万元,这包括所有的农民教育培训的经费,包括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涉农产业人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基层农村管理人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具体分摊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上就杯水车薪了,这也导致很难吸引到优秀师资从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也就很难保障培训的质量。

为突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014、2015年中央财政分别安排11亿元专项资金,地方省、市、县各级财政投入资金20亿元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2016年中央财政拟投入13.9亿元,进行100万新型职业农民和1万名青年家庭农场主的培育[5]。尽管这两年中央有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专项资金,地方有了配套资金,并在增长,但仅以2016年为例,中央投入的人均培育经费约为1376元,这些费用包括教育培训、认证管理以及跟踪服务的费用,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4.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硬件设施建设有待加强。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我国农民培育形成了以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和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央广校”)为主体的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的培训网络。央广校拥有广播、电视、互联网、卫星网、文字教材等多种教学媒体资源,并形成了以央广校为龙头,省级校、地(市)级校、县级校为依托,乡、镇及村级教学班为载体的培训体系,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也从省级、地市级培训中心发展到县级培训中心。无论从培训的网络渠道还是从培训的体系建设方面来看,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硬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这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所需求的硬件设施建设还有一定的差距。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广播、电视、报纸、文字教材等媒体资源已经远远落后于市场的需求,如何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的作用是我国未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据报道,截至2015年8月底,农村宽带家庭普及率比城市地区低约40%,尚有约5万个未通宽带行政村[6]。这就需要我国尽快进行宽带进乡村尤其是偏远农村的硬件设施建设。

5.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师资力量有待提升。据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统计,目前我国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专兼职教师共有10万名。首先,从数量上来说10万名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广大农村居民的培训需求,即使以未来新农村建设所需4~5亿农民的1/3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来算,师生比约为0.6‰到0.8‰之间,如此低的师生比远远不能满足数量庞大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需求。

其次,从师资质量上来说,各地现有培训师资既有高校院所专家和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相关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也有培训机构师资、优秀企业家、农村乡土人才等,师资来源多样。但从各地的实际培训状况来看,从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老师大多教育层次较低,知识老化,授课方式陈旧,很难满足新形势下各地新生代职业农民培训的需求。而且,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农业科技发展迅速,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新设施等不断涌现,迫切需要一批能够进行现代农业技术应用和推广的师资队伍来培育新型农民。

再次,各地从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工作有待完善。虽然各省、市、自治区进行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的调查、登记、管理工作,但仅仅限于统计学上的登记工作。由于没有良好的激励措施,这些专兼职教师的稳定性、所讲内容的实用性、时效性难以保证,而且有些地区专兼职教师虽然在编,但实际没有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现象比较普遍。

最后,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专兼职教师普遍缺乏积极性。这固然与物质激励措施有关,也与广大专兼职教师队伍本身缺乏进修培训机会,缺乏成长空间有关,更与地方政府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态度有关。虽然农业对于地方GDP的贡献远远小于第二、三产业,但是,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我国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就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农民的现代化,农民的现代化需要一支稳定的、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师资队伍。

三、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根据多年关注农民教育培训的心得,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1.在全社会范围内,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大力进行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建设美丽新农村的舆论宣传,使广大农民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至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主动地从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这是农村发展的根本之路。农民只有从主观意愿上愿意学习、愿意改变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当然,仅仅是口头上的舆论宣传,农民如果不能亲眼见识到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和发展现代农业给他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收入增长、社会地位提升、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等,那么他们就会失去学习和改变的内驱力。所以,宣传和实际的建设工作要同时进行。同时,也要让农民见识到各省市优秀家庭农场主、农民企业家以及专业合作社社员的创业、创新之路给他们带来的巨大成果,以激发他们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和美好梦想的追求。

2.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行顶层设计和全国范围内的统一规划。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各地的培育工作地方特色较强。尽管中央连续五年发文强调要大力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业部办公厅也先后印发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农办科[2012] 56号)》、《关于做好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农办财[2016]38号)》,有了宏观的思路、方向和原则,但缺乏顶层设计的具有可操作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施方案和统一规划。由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公益性很强的事业,如果没有顶层设计的操作性极强的实施方案和统一规划,各地具体实施起来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一是可能缺乏培训目标、方向、数量和质量的把握,二是可能会遇到很多实际困难无从下手,比如说资金投入、民间培训机构引入等问题。

新型农民培育实施方案一要立足长远,形成长效机制,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二要有长期、中期以及近期的明确的培育目标、任务、方向和内容。三要有明确的资金投入机制,包括中央和地方的投入比例、如何引入民间培训力量等。四要有统一规范的师资要求,并要对师资力量进行动态的管理。

3.调研市场和农民需求,做好培训供给侧内容调整,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各地培训部门和机构应充分调研市场和农民需求端的实际,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供给侧内容的调整。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培训内容的调整要遵循产业供给侧需求。各地地形地质不同,农业生产条件各异,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各不相同,这就要根据各地实际农业产业发展情况制定培训方案,培训内容不能千篇一律,没有特色。第二,培训内容的调整要适应市场供给侧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在不断提升,对绿色、有机农产品,高品质、大品牌农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收入的提高也促使人们业余时间对于观光、旅游需求的极大增加。这些都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培训内容是培训取得成功的关键。第三,培训内容的调整要尊重农民主体需求。首先要结合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的要求,在农闲时进行培训,最大限度的方便农民;其次,针对各类农民的实际需求,分类指导,实施精准培训,避免过去那种不顾农民实际情况,自上而下安排培训内容的做法。

4.加快我国互联网进乡村,尤其是偏远乡村的建设。现阶段,我国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依托互联网的强大技术、信息力量,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方向。农村地区是我国整体进入互联网+时代的短板地区,这不利于知识、信息向农村地区的传播。正是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国家通过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给予了相关企业一定的财政补贴,鼓励他们承担农村及偏远地区(高成本地区)的宽带网络末梢建设和升级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计划:到2020年完成约5万个未通宽带行政村通宽带,约15万个已通宽带的行政村(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接入能力光纤化,为超过3000万农村家庭提供宽带覆盖升级。助力农业、电子商务、教育、医疗等宽带应用[6]。

进入互联网时代,不仅“要想富先修路”,更要“要想富先通宽带”。宽带网络向农村地区的大力推进以至于覆盖整个农村,仅仅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就有以下好处:一是加快培育速度。2014年、2015年,我国每年100万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速度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加快培育速度涉及到资金、师资等多因素影响。互联网的便捷性、及时性可以把培训内容迅速输送到有需求的农民手中,尤其是移动终端的使用,可以使广大农民随时随地进行知识和信息的更新,不必受师资、资金、农民本身教育程度等多方面的限制。宽带进乡村对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起到了很好的培训传播的支撑作用,可以极大地提升培育新型农民的速度。二是节约培育成本,通过网络、移动终端农民就可以学习自己想学习的任何内容,不必去课堂参加培训班,省去了教室、教师、教材、路途等多种费用,节约了培训成本。

5.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队伍建设。首先从增加师资数量上说,增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队伍的数量是解决师资问题的根本途径。这可以从扩大师资来源上着手。对于农民专业技术师资,可以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等专业技术单位聘任;对于农民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提升师资,可以从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大专院校以及党政机关、行政管理部门聘任;对于实践指导类师资,可以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园区等机构聘任,尽可能的增加师资数量。

其次从提高师资质量上说,一是各级培训机构要积极创造条件,针对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有计划的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学习和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科技水平,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同时还要结合农民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通过教育培训、研讨会等形式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方法、授课水平等以适应农民学习的实际情况。二是加强师资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农村职业教育教师是个苦差事,收入低,工作辛苦,田间地头跑、跟踪服务是日常,没有坚强的职业道德的支撑是很难坚持的,同时良好的职业道德也可以提升教师使命感,不断增强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动力。

再次从加强师资队伍管理上来说,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于2015年11月启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建设工作,该项工作对师资力量分级建设和管理,共分为县级、地(市)级、省级、中央级四级师资队伍,分别承担不同的培训任务。为了增强师资队伍的质量,师资库实行动态管理,不断吸收优秀师资力量,对于不合格的师资实行退出机制。这一措施使师资队伍建设规范化,并形成了长效机制,对于提高师资队伍质量,稳定师资队伍,加强师资队伍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从提升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上来说,激励措施可以从物质、精神两方面来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国家的公益性事业,教师的物质报酬不能指望农民的培训费,增加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财政投入是唯一切实有效的方法;精神方面,让从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教师通过培训活动实现自我价值是增强其积极性和创新性,稳定教师队伍的关键。教师自我价值感的实现又源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数量和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关于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建议 篇6

一、永吉县开展培训工作情况

2014年吉林省下达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以后,县政府及时安排县农业、财政部门制定全县培训计划,按要求选聘培训教师,联系培训基地,遴选培训对象,安排经费46万元,确保培训按期开班。参照“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模式,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分段安排课程,强化分类指导,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分类分产业开展培训。目前,全县已完成生产经营类4个班、120人,重点培训了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骨干,同时确定100名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的农民参加。在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开展8个班次集中学习培训,确保完成全年培训计划。

二、进一步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建议

(一)关于培训对象。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生产为职业、具有一定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且达到一定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主要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类。生产经营型主要包括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等;专业技能型包括长期、稳定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掌握一定农业技能的人员;社会服务型包括长期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农村信息员、农村经纪人、农机服务人员、统防统治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土地仲裁调解员、测土配方施肥员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

在新型职业农民遴选中,要让真正从事农业生产、迫切需要提升素质和生产技能的农民优先接受培育,原则上培训对象年龄不超过55周岁。

(二)关于培训时间。新型职业农民工作时间不确定,季节性比较强,因此要因人而异,对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应在农闲季节,累计培训时间15天以上;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累计培训时间7天以上;同一培训对象三年内不得重复支持。按照要求,要在每年12月30日前完成学员遴选、制定培训计划,为下年开展培训工作做好准备。

(三)关于培训措施。在培训课程设置方面,要按照国家教育培训规范,根据当地农业实际和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及服务领域需要,科学合理设置培训课程。

在培训师资遴选方面,要聘请了解农村、熟悉农业、贴近农民,具有一定资质和丰富实践经验、感染力强的培训教师和专家,聘任的专家或教师要颁发聘书。建议省、市、县要分别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库。同时,要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在培育模式创新方面,要做到“一班一案”,建立指导员制度。要注重实践技能操作,大力推行农民田间学校、送教下乡等培训模式,提高参与性、互动性和实践性。

要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作用,统筹利用好农业职业院校、农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教育培训资源。

在培训教材选择方面,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材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选择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教材,保证参训农民人手一份。

在日常管理方面,要建立规范班级管理制度,选好班主任,加强班级的日常管理;要成立班委会,建立QQ群,加强学员之间的互相交流和自我管理。

在考核与认定方面,在每期培训结束时,培训机构要进行考试考核,对考核合格者进行统一认定,并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同时,要制定《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加强认定后的职业农民的管理和知识更新,出台相应的配套扶持政策。

在培训档案建立方面,要建立培训、考核、发证、后续指导服务等环节档案,实行全过程跟踪,及时记录其接受教育培训情况,按要求录入学员信息,进行计算机管理,使培训工作档案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在技术指导与后续服务方面,培训机构要指定本单位或聘任的技术专家作为技术指导员,根据培育对象要求定期指导服务,并及时解决他们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作者单位:吉林省永吉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闻

新型职业农民的崛起 篇7

一、概念界定

(一) 传统农民

对于传统农民这一概念, 所视角度不同定义也不同, 但无论基于何种定义, 传统农民都以拥有农业户籍, 简单化土地生产, 满足基本生计为特征。因而传统农民是指拥有农业户口, 以农业为基本生计来源, 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二) 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 是有文化、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的新一代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有着不同于传统农民的特征:一是受教育程度高。新型职业农民具备良好的知识技能, 善于运用科学技术、管理经验进行农业生产。二是职业化特征明显。新型职业农民将农业劳作视为一种职业, 以职业属性看待农业生产。三是市场经营能力强。新型职业农民将农产品投入于市场, 参与市场竞争, 以实现自身经济利益。

二、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农业生产效益低

1. 农业生产成本增加。

物价水平上涨使农民从事农业的生产成本逐年提高, 而农业利润的增长率却未与农业生产成本的增长率持平。根据中国农业信息网全国历年粮食 (三种平均) 成本与收益数据统计, 在2006-2011年, 全国历年粮食亩成本平均每年增长57.71元, 远大于平均每年增长15.97元的亩利润;亩成本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0.24%, 大于年平均增长率约为8.64%的亩利润。投入产出比例不合理加之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机会成本增大, 制约着传统农民走向职业化道路。

2. 农业经营风险增大。

农业经济在参与市场活动过程中遇到的经营风险正逐渐增大, 这些风险主要体现在经济、市场经营管理, 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然而我国农民的农业生产基本是以小规模, 家庭承包式耕种为主, 又受农民自身能力水平的限制, 其抵御农业经营风险的能力较差, 一旦受到影响, 农业收入将大幅减少。

3. 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

土地流转制度不规范造成农民获得闲置土地信息不通畅不及时, 土地使用权转让过程繁琐, 农民土地经营分散化等问题普遍存在。这对农业发展走向规模化经营道路有着阻碍作用。

(二) 农村人口结构不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 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 然而城乡收入差距依然存在, 为获得更多经济来源, 农村中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 截至2014年第一季度, 我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达1.69亿人。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使农村人口结构以妇女、儿童、老人为主。这给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带来了培育对象上的困境, 即缺乏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的合适对象。

(三) 传统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低

由于受教育水平不高, 农民对新理念知识的理解认可度低, 创新意识与竞争意识不强, 技术能力与科技素质较低, 缺乏管理技术理念, 农业管理水平落后, 生产带有盲目性, 抵御农业风险的能力较弱。这对农业发展走向产业化道路起着制约作用。

(四) 教育培训工作不规范

在农村, 现阶段的教育培训工作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培训不及时;师资专业水平较低;培训对象难以选择集中;培训内容设置不合理;培训效果不明显等。如何做好培训教育工作考验着社会和管理人员。

(五) 价值观念的偏离

谈及“农民”, 人们普遍将其与社会地位低下、文化程度不高相挂钩, 以身份属性看作其职业属性, 对农民这一职业产生歧视心理。外界环境的变化也冲击着农民的价值观念, 即传统的世代务农观念的动摇。农业收入的不稳定及工作的艰苦性, 社会环境的变化等多方因素使传统农民对农业工作认同感不高, 弃农思想时有产生。这种价值观念上的偏离给传统农民的转型带来思想意识上的转变困境。

三、实现由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的策略

(一) 加强政策支持, 完善制度保障机制

1. 加大对农业补贴的政策优惠力度。

通过政策扶持, 加大惠农力度, 完善各项土地、粮食补贴等惠农政策, 提高对农业的资金补贴水平, 降低农民从事农业劳作的生产成本, 将政策落实到位, 使农民个人享受到政策上的优惠, 以不断提高其农业收入, 为传统农民提供转型的经济诱因。

2. 建立农业经营风险保障机制。

农业经营保障机制致力于降低农民农业经营风险, 因而要做好农业经营的事先预防、事中控制与事后补偿工作, 将农业经营风险尽可能降到最低, 保护农民利益。另外, 当不可抗力因素发生造成农业经营受损时, 应采取经济补偿机制对农户的损失作适当弥补, 使其有重整农业运作的资本。

3.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

土地是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劳作的基础。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允许土地流转, 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体系, 提供土地流转信息, 使农民知晓土地的使用情况, 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完善农民的社保体系, 提高保障水平, 为其基本生活打下坚实保障。

(二) 优化农业发展环境, 为实现传统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吸引人才资源

基于目前农村人口结构386199 (即妇女、儿童、老人) 的现状, 需要优化农村经济环境, 使农民农忙农闲时都有农事可忙, 有钱可挣, 以吸引在外务工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回乡。

1.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农业生产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牲畜耕种亦或是人力耕种, 而是利用土地的规模化使农业耕作现代化。采用大型现代化机器进行农业育种收割工作, 促进农业耕作朝向规模化道路发展, 减轻农民劳动负担, 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使农民感受到科学技术的优势所在, 为传统农民转向新型职业农民奠定技术基础。

2.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收入的提高利于减少人口外流。推进农业走向集中化、产业化经营道路就是通过运用技术与管理经验, 促使农业的整个运作过程形成链条式发展, 环环相扣, 从播种到收割到售出, 使其参与到市场竞争中, 与工商业相结合, 实现一体化经营。

农业发展环境的改善与收入的提高, 吸引着外流青年劳力返乡发展, 这在优化农村人口结构的同时也为传统农民转型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了人才支撑。

(三) 建立教育培训长效机制, 提高传统农民个人能力

1. 选择合适的培训对象。

传统农民中的青壮年农民、农业专业大户, 农民合作社领头人等具备较强的学习实践能力, 是发展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潜力股, 是重点培训对象, 应积极将其纳入培训队伍之中。

2. 优化师资队伍, 丰富教学内容与培训方式, 提高传统农民的个人能力。

与农业高校建立合作关系, 成立一支由专家参与的长期稳定的专业指导队伍, 全方位加强对传统农民的培训。采用以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市场经营理念为主的教学内容和以田间实践学习为主, 课堂学习为辅的培训方式, 注重农民之间的相互带动作用, 不断提高传统农民的农业经营管理能力。

3. 建立职业化培训机制。

推进传统农民转型需要培育工作的长期执行, 这需要建立职业化的教育培训机制。注重成立专门的农业院校, 以教育促发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专业性农业人才, 激发农民经营农业的内在动力, 促使农民走向农业职业化道路。

(四) 转变社会价值观念, 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社会地位

1. 加强政策宣传, 提高农民的政治地位。

政府需要从政策上以及法律条文中明确农民的社会政治地位, 同时采用媒体、网络、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方式宣传农民职业与其他职业的平等性, 在社会上形成尊重认可农民的平等氛围。

2. 引导社会成员参与农业活动, 增强对农民的认同感。

通过引导, 让不同社会群体参与到农业的社会实践中去, 感受农民工作环境, 体验农民生活, 改变对农民的传统看法, 增强社会对农民这一职业的认同感。

3. 转变传统农民的价值观念。

重视从增加农业收入, 提高农民社会地位, 增加对农民的关注等多维度来转变传统农民心理上对自己所从事农业工作的不认可, 激发其对农业耕作的热情与认同感。

新型职业农民的崛起 篇8

一、新型职业农民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破解“谁来种地”的难题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由于农业生产收益低、农业生产条件差、农业现代化发展资源缺乏以及农村生活环境条件差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进城务工,放弃农业生产经营,“谁来种地”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难题[2]。“谁来种地”问题关系到我国的农业安全和粮食安全,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环节,是重大战略性问题。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实现粮食的规模生产,成为承担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力量,破解“谁来种地”的难题。

(二)有助于破解“农村病”的难题

近年来出现了农村空心废弃化、农村空槽化、农业生产要素非农化[3]、留守常态化、环境过度污染化、文化空虚低俗化、乡村治理无序化、农业劳动者老龄化等“农村病”问题[4]。妇女儿童老人留守常态化是农村社会发展中核心焦点问题,也是农村社会发展呈现病态化最为直接的体现。“农村病”的存在使农村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制约农村走向富强、文明、和谐、富裕、美丽的重大难题,是美丽中国梦实现的重大障碍。美丽中国梦不应存在“农村病”,因此,必须从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上去破解“农村病”难题。新型职业农民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有助于破解“农村病”难题,特别是可以破解妇女儿童老人留守常态化引致的一系列问题。

(三)有助于破解“农村社会治理”的难题

当前,农村社会治理面临难题,农村生活的原子化、个体化、碎片化、空心化和传统化现象使村落共同体蜕变为名存实亡的松散里弄[5],导致乡村社区秩序、社区纽带、社区关系、组织关系、组织纽带和社区组织公共精神出现“大分裂”[6]。农村社会治理发展转型,是使农村成为治理现代化的农村、经济繁荣发展的农村、更加开放文明的农村、更高组织化的农村。农村社区化道路和农村高组织化道路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构成。新型职业农民拥有较强的社区关系与组织关系,是国家政权在农村的阶层基础,是农村社会的润滑剂、缓冲器[7],能够把村社有效组织整合起来,走上农村社区化和组织化的发展道路,推动农村实现社会治理秩序转型和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破解农村社会治理的难题。

(四)有助于破解“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的难题

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在城镇建成全面的小康社会,更要在贫穷落后的乡村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乡村总体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差距依然明显、乡村之间贫富差距也不断拉大、乡村基本公共资源明显缺乏、乡村生活设施建设落后。乡村既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新型职业农民是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有先进性和生机活力的内生核心力量,其获取高收入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动力较大,对基本公共资源、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农村经济改革的进展、农业生产经营技术的进步等更加关注[1],不但要自己致富,而且要带领致富和示范带动致富,破解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的难题。

(五)有助于破解“城乡发展二元化”的难题

“城乡发展二元化”是我国的结构性问题,阻碍我国社会福利的整体性提高,限制美丽中国梦的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要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新型职业农民具有较强的城乡权益平等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意识,要求城乡权益平等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要求在养老、教育、医疗、发展权利等方面实现城乡均等化。新型职业农民更加具有向外拓展、对外开放和对外交易发展的动力,成为对接城乡各经济体和促使城乡合作发展的核心主体,促使要素在城乡之间的配置趋向合理化和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城乡居民收入逐步实现均衡化。新型职业农民对城乡发展一体化具有更加强烈的意愿,这势必有助于破解“城乡发展二元化”的难题。

二、新型职业农民的角色定位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参与者和领导者

基层党组织不仅要履行国家治理村庄的职能,使村庄和谐、有序、文明,更要履行国家组织和领导村庄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使村庄发展、富强、繁荣。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干部主要由年纪较大的老党员担任,并且存在连任的现象,这使村庄党组织缺乏活力,不利于村庄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是新时代背景下培育发展成长起来的新型农民,他们的素质相对较高、年富力强、思想开放、思维灵活[1],应当作为基层党组织的参与者和领导者的主要人选。因此,村庄要构建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坚强的战斗堡垒,带领整个村庄发展致富,带动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有助于精准扶贫工程的开展,推动农村实现共享发展。

(二)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实践者和引领者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农业资源短缺、土地经营分散、新型经营体系尚未成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创新驱动发展水平低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只有一个,就是加大农村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土地有效流转、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等农村新一轮改革的实践者和引领者,不可能由留守农村的老人、儿童和妇女承担,必然要落在新型职业农民的肩上。因此,必须引导和推动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实践者和引领者,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动力源泉,带动农村创新发展。

(三)农村新乡村文化建设的推动者和领导者

乡土文化是农村的典型符号特征,包含诚信、朴实、勤劳、善良、友爱等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文化孕育农村社会发展的力量,持续地推动农村的发展。但是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农村的发展需要融入开放、包容、协调、创新、法治、公正、生态、平等、自由等新的现代文化内容。因此,要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导下,以中国农村乡土文化为内核,融入现代的工业文明、城市文明、世界文化中的现代文化,建设具有特色的新乡村公共文化[10]。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是在传统乡土文化的孕育下成长起来,还被现代文化所滋养,必然成为新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推动者和领导者,带动农村开放发展。

(四)农村社会化组织发展的倡导者和领导者

当前,由于农村社会化组织发育程度比较低,致使农村居民的社会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农村社会生产生活呈现出传统化、黏着化、原子化、个体化、碎片化。农村社会化组织的创建和发展是实现农村社会治理发展转型的根本,但是由于农村社会化组织发育时间较短,组织的社会化治理功能不强问题突出,农村社会治理的发展呈现出内卷化现象。因此,必须支持各种合法的农村社会化组织的创建和发展演变,实现农村社会治理由管制化治理向组织化下的村民自主治理转变。新型职业农民具有更加强烈的突破血缘化组织,发展社会化组织的愿望,同时新型职业农民拥有更多的组建社会化组织的社会关系资本,因此,要推动和引导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农村社会化组织发展的倡导者和领导者,助推农村协调发展。

(五)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者和维护者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农村发展的生命线,关系到农业生产安全和农民生活安全。农业生产失去生态,我国就会出现最大的产品生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建设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的问题。同时农村生态环境破坏恶化,农民生活安全也失去保障,生命安全面临威胁。但是当前,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观念不强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重视不够,承载工业发展中的污染成本,造成农村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直接造成农业生产生态安全和农民生活生态安全问题。加快农村发展,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因此,必须引导、鼓励和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者和维护者,推动农村绿色发展。

三、新型职业农民存在的不足

(一)文化教育总体水平不高

国家统计显示,农业劳动力小学文化程度及以下占到31.37%,初中文化水平占到53.01%,高中及中专文化水平占到12.67%,大专以上文化水平为2.93%。新型职业农民的文化教育总体水平不高,初中文化水平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构成,中专以及高中以上文化教育水平的农民留村较少。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是决定收入差异、带动能力差异、领导能力差异的关键性因素。文化教育总体水平不高致使新型职业农民在适应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创业、致富引领、领导组织、文化建设上存在不足和能力的欠缺,制约新型职业农民的引领带动作用的发挥,影响到农村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二)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新型职业农民在农村寻找到创业发展机会,取得较高的收入,实现个人的致富,但是其使命和责任远没有结束,其应该被赋予新的角色,带领全村致富发展,使贫困家庭脱贫和推动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和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在个人的道德水平、文化素质、家庭环境、市场经济、社会风气等方面因素影响下,新型职业农民的个人主义思想观念比较强,而集体主义观念比较淡薄,主要表现在带动集体致富积极性低、主动帮扶少、与集体和群众争利、好的发展门路和机会不共享等。新型职业农民的集体主义观念淡薄会造成村里邻居之间关系紧张、相互不信任、村庄秩序混乱、村里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等,无法在村庄内部实现邻里合作发展、和谐发展、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

(三)政治觉悟不高

新型职业农民被赋予新的角色带领农村发展致富,就应该有更高的政治觉悟要求。在村庄政治的特殊性、个人的追求、家庭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下,新型职业农民政治觉悟不高,对参与和领导村庄党组织不感兴趣,对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村干部和大队干部不感兴趣,更多的是关注国家的农村发展政策和优惠政策以及个人的发展能力的提升、职业技能的培育、创业发展机会和致富发展路子。这不利于我国通过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新型职业农民的领导和带领作用。

(四)绿色生态观念不强

坚持农村绿色发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是新形势下必须坚持的发展理念。农村绿色发展事关千秋万代,必须站在国家长远发展战略的高度去坚持。由于狭隘利益的驱使、个人认知水平低等原因,新型职业农民的绿色生态观念不强,出现不惜破坏农村生态环境而获取高收入的生产经营现象,美丽富有清香气息的农村遭到严重的污染破坏,使农村生态更加脆弱,例如:养殖粪便处置不科学、随意焚烧种植物秸秆、化肥农药的不科学使用、生活垃圾随便处理、取暖气体乱排放、小加工企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农村是新型职业农民长期生活居住和生产经营的场所,必须树立绿色生态发展观念,坚持绿色富村和绿色强村,推动农村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带动实现村民富裕、乡村富强和乡村美丽。

(五)经营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不高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农业多种新型经营体系、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创新型领导企业等农村经济的变革式发展,需要培育农村发展新动力,优化农业劳动力、农业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新型职业农民是农村经济变革式发展所需要的内生劳动力,要求具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否则不能适应农村创新、绿色、开放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文化教育水平有限、技能培训缺乏、经营管理培训缺失、个体对管理技术的需求主动性不足等原因,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不高,制约带动农村创新创业活力的激发,影响到农村整体的改革创新发展。

四、职业技术教育在新型职业农民中的职能定位

(一)培塑新型职业农民思想政治观念的职能

培塑新型职业农民的思想观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是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能力的根本。一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新型职业农民必须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成为具有社会主义集体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群众观等,并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引导新型职业农民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的职能。农村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和开放等五大发展理念,促使农村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关系到农村发展的全局,应引导他们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和开放等五大发展理念。

(二)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基础素质的职能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以及“互联网+农业”的发展等,农业新业态、农业新商业模式、农业新组织模式等是农村发展的趋势,这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文化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基础文化知识素质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能力水平的高低。应鼓励和支持新型职业农民进入职业技术院校学习农业生产经营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知识素养,增强集体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农村新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推动者和领导者。

(三)提升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发展技能的职能

职业技能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发展手段和途径的多少,进而决定着收入水平的高低。新型职业农民要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必须提高职业技能水平。职业技术教育院校通过对新型职业农民进入校内职业技能培训和搭建社会化的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平台[11],制订针对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能力的培训计划,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专业化种养殖新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农业新业态、农业新商业模式、农业信息知识、农业物联网操作技能等新型创业创新技能培训[12],发挥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技能的职能。

五、推动职业技术教育高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思路

(一)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培育的课程布局优化

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应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入校培育和校外培育来设置教学培训课程,全面提高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文化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质量。首先,要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理论教育课程,引导新型职业农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集体观、国家荣誉观,提升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道路自觉;其次,要开设农业基础文化知识教育课程、农业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创新教育课程、实践教育课程、心理教育课程等,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知识综合素质,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推动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的创新

职业技术教育开展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提高培训水平,使新型职业农民掌握更加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更加高端的技能,是职业技术教育重要的职能,必须推动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的创新,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适应农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的需要。首先,实施产教融合、校农联合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通过产教融合、校农联合培育,全面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理论知识、生产技能、实践经验;其次,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职业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吸引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参加职业教育;再次,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创办培训平台和机构,职业技术教育院校通过发展公益培训平台、深入农村创办职业培训机构、农业生产经营技术支持站等,畅通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技能教育、终身职业技能培训通道。

(三)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师资队伍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不仅需要基本的专业理论教师,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创新能力的农业生产专家。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应该优化师资队伍,根据发展的需要合理配备师资团队,通过各种教育培训途径,全面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能力。首先,配备新型职业农民入校培训和校外培训的职业技能培训的农业专业知识教师,农业专业知识教师要把农业生产经营最新技术发展动态和最新农业科技成果等传授给新型职业农民;其次,聘请农业生产专家能手,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农业生产专家的生产经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实施精准高效支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政策

职业技术教育担负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任务,需要国家给予倾斜性支持,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发展,实施精准高效支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发展政策是有效途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院校的发展,需要国家的财政资金的支持,发挥财政资金对担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发展的精准撬动作用,具体应在职业技术教育院校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校外培训机构建设、培训平台建设、培训资源信息化建设、入校培训费用支持等方面,发挥财政资金对担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发展的精准撬动作用。

参考文献

[1][8][9]贺雪峰.论中坚农民[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6.

[2]郭敬生.新生代农民弃农的影响、原因与措施[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4):585-589.

[3]何绍辉.诊治“乡村病”推进城乡一体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6-06(A08).

[4]刘彦随.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根治“乡村病”[J].唯实:现代管理,2013(11):21.

[5]马良灿.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的四次转型[J].学习与探索,2014(9):45-50.

[6][美]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M].刘榜离,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08.

[7]杨华.“中农”阶层:当前农村社会的中间阶层---“中国隐性农业革命”的社会学命题[J].开放时代,2012(3):71-87.

[10]陈文胜.破解新时期农村发展的中国难题[J].中国乡村发现,2015(3):112-119.

[11]刘同山,毛飞,孔祥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青年农民精英的作用研究[J].农村经济,2015(9):104-109.

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思考 篇9

一、传统农民不愿再做农民

众所周知,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投入大, 成本高, 劳动强度大, 农产品出售困难, 价格不稳, 造成农民收入低下, 农村生活相对艰苦, 农业经济基础脆弱和农业生态不良, 这是人们不愿意选择以农为本的直接原因。除此之外, 还有诸多因素造成农业无法转型腾飞, 无人愿意做农民。

(一)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农村人口的问题

中国的土地在农村是集体所有制, 农民经过联产承包责任制, 包田到户, 拥有的只是土地的使用权, 而且耕地只能用于农业生产, 不能改变用途。这种土地制度就造成了中国的土地“小而散”的格局。“小而散”的土地格局就造成了中国农业生产率很低下, 无法建设统一的设施和灌溉设备, 不能有效的合理施用肥料和农药。生产成本高, 效益低。

(二) 提倡城镇化的结果, 是大量的农村人口迁徙到了城市生活

城市的容纳量是远远大于农村的。所以客观上城市能够提供更好更多的人们生存所需要的资源, 而主观上农民也有进城享受更好生活条件的意愿。因此, 农村人口减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三)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 许多农民不满于现状, 转而经商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农村贫穷, 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措施, 比如说一些培训机构组织外出打工, 输出剩余劳动力增加收入, 这样一部分人也随着经商, 打工的人潮流“下海”, 也是导致农村人口流失的原因。

(四) 农村种地模式老化

有的地方种菜, 种地依然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牛带犁耕地, 和外出打工的经济效益比起来, 农村累, 农活苦, 没有经济效益, 也是一部分农民外出的原由。

(五) 农民应该是最古老的一种职业

从事农业生产一直被人们看成是没有“工作”, 农民自己也这样认为。而从事其它职业的人, 自被一个单位正式录用那天起, 就算参加了“工作”。事实上, 我们的政策对待农民远远逊色于其他职业阶层。虽然近几年来国家对农民的惠民政策力度加大, 但是和农民的实际要求差距很大, 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 加之地方政府在执行政策方面存在偏薄, 落实到农民手里的实惠只是杯水车薪了, 谁还愿意当农民?

二、想做农民的又做不了农民

“三农”问题的遗憾是客观存在的。首先, 想务农的人没有技术, 不会经营, 要不就是有技术没土地, 要不就是没有资金流转土地;其次, 由于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 包田到户没有剩余土地提供效益;再次, 农业发展缺少地方政府和配套政策的支持;最后, 最关键的是农民对土地没有支配权, 不是土地真正的主人。

三、新型职业农民的崛起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农村依然涌现出一批极少的现代人员, 他们即经营管理又生产示范, 是新一代农田管理者和经营者, 突出“新型”体现“职业”, 现在这一批人可以代表为新型职业农民, 但这部分人必须接受一定培训或学习, 就会使他们更进一步成为真正的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使他们更具有较高素质, 可以辐射带动周边的农民, 发展传统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使他们具有职业性、科学性和创造性等特点。

(一) 政府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作用发挥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不是一项简单的教育培训任务, 需要从环境、制度、政策等层面引导和扶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现代农业的现实和未来。是一项长期工作, 也不是一个培训系统的工程, 更不是培训十天八天, 或者几个月的事, 我们必须立足当下, 着眼长远, 以市场调控为基础,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制订长远的科学规划, 并调动农民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里有四点应当注意到:

1.农民培育的问题。现在培训农民的机构多而杂, 每个培训机构都对农民有多则十几天, 少则三二天的培训, 但效果不明显, 针对的也只是留守老人和儿童。政府应成立专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构, 招收中学毕业或者中专毕业的择业学生或者愿意务农的人员, 系统地进行学习专业的技术领域的知识, 不但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到实践生活中、到田间地头实践学习, 毕业后才可以得到流转土地的资质并且政府能给予支持。

2.下大力气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一是强化社会舆论引导, 树立农民职业平等观念。二是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体系, 提升农产品价格水平。三是制订出台激励政策措施, 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四是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 让职业农民能够体面从业惬意生活, 促进稳定的职业农民队伍形成。五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促进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化。

3.目的的筛选好培育对象。应该瞄准农业生产企业主、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大学生村官、种植养殖大户等, 他们具备了成为职业农民的潜质, 可以通过对他们先培训先引导, 以点带面, 然后再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 发展出一批又一批的职业农民。

4.搭建适宜的教育平台和教育培训体系。要总结分析多年来我们开展阳光工程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培训项目的好的经验, 利用和发展好现有的农民教育培训资源来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一是财政要舍得投入。职业农民教育培训, 属于公共产品, 国家应该安排专项资金。二是要构建形式多样的职业农民教育机构和培训组织体系。三是创新培育培训内容和方式, 要做到送一批学员进大学, 选一批大学生进农村, 真正实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二) 新型职业农民要有相应的权益保障机制

一个是要制定出新型职业农民行业标准;二个是要参照其他行业制定出该行业的各项权益保障制度;三个是要重点从制度上解决好土地流转问题。通过这些制度来保证新型职业农民有一个良好的从业环境, 并能够依靠这个职业获得较好的行业收入和社会认同及尊重。

四、各级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大扶持新型职业农民的力度

一是不遗余力做好全面服务。主要是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 要充分发挥好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培训机构、农业科研机构、农技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机构的作用, 协调合作共同为培育和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服好务。

二是见缝插针寻求政策支持。各级各部门应该通力合作, 在各类农业项目的规划安排上充分考虑职业农民的需要, 资金上、技术上、规划上通盘考虑, 各级行政执法职能部门在合法主体的登记上放低门槛、简化手续, 保障农民轻松合法的生产经营渠道, 真正让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有更加肥沃的土壤。使其看到可观的前景。

三是着眼长远加大资金的投入。资金支持应包括财政的、金融的、保险的等等方面, 这就要求有上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甚至是以规章制度进行明确规范。让农民感受到政府就是咱农民的靠山, 才能激发农民的创新热情, 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职业农民心里有底轻装上阵, 得到长促有效的发展。

四是全面深化农村教育改革, 增强农村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首先要加快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提高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水平, 重点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贫困家庭子女“、三残”儿童少年等弱势群体平等接受高水平义务教育的问题, 切实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适时调整专业和教学内容, 努力培养用得着、留得住、输得出的农村实用人才。再次要加大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的扶持力度, 建立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长效机制。

总的来说, 基于对未来“无人种田”的思考, 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人”的问题, 只有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让越来越多的有知识、懂科技、能创业的中青年劳动力重新回到广阔的农村来, 让他们真正发展成为有作为的新型职业农民,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农业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后继乏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问题, 从而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 更能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问题。

摘要:中央根据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性变化的严峻态势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要求, 作出了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大决策部署。新型职业农民事关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伴随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 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基础性战略任务。本文主要就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背景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在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发展的要求下, 提出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建议, 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浅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模式 篇10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困扰着当前的经济发展。要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在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必须切实地实施农村的富民工程, 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 解决好“三农”问题, 以适应新的农村经济发展形势。解决农民问题是发展“三农”的根本, 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归根结底取决于农民的进步和发展, 农民的进步和发展又取决于农民的培训程度。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是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职责, 我们必须创新培训思路, 创新培训机制, 创新培训内容, 创新培训方式, 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 全面开展现代农民致富技能培训工作, 不断摸索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新模式, 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让农民既懂得了一些理论知识, 又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操作技能;既推广了农业实用技术, 又致富了一方百姓。

2农民培训工作的传统模式

2.1课堂式培训

这种培训模式是指农业部门组织农民、种植大户等, 在统一时间、统一地点集中进行培训, 采用的是“老师讲, 学员听”“老师做, 学员看”的传统培训方式。培训中由农业技术专家, 针对农业生产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采用制作课件的方式进行讲解, 在课堂上相互交流、解答, 课后组织实地观摩学习, 进行现场指导。在培训中传播新知识, 推广新技术和新品种, 让农民掌握新的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 从而提高了农民素质。

2.2走基层式培训

这种培训模式是指深入农村, 由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或村委会组织农民在本地集中进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培训的一种形式。这种培训模式主要是针对农村交通不便、农民农忙时节、农民家禽家畜饲养离不开人等实际困难, 农民进城培训成本高, 组织人员难度大, 采取“请进来、走基层”的培训方式, 在农闲时节、春播时节、病虫害多发时节, 深入农村, 组织农民, 采取集中在当地村委会采取电教模式、发放学习资料书籍、农资农具鼓励农民积极参与。

2.3田间教室式培训

这种培训模式是指在农村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讲解、示范、操作和解答等活动的培训形式。直接面对农民, 指导教师与培训农民零距离交流, 把教室搬到田间地头开展培训, 着重解决实践生产中的问题与推广运用新技术, 针对性与操作性强。培训内容紧密围绕实践生产所需的知识, 诸如种植、追肥、除草、病虫害的防治等。

2.4多媒体网络式培训

这种培训模式是指建立农业知识多媒体网络教室, 在网络教室里传播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知识音像资料, 并聘请农业技术专家, 建立“多媒体专家诊所”, 针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热线服务, 必要时还可出诊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 真正做到有针对性地答农所问、释农所疑、解农所惑。

这些培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知识得到了更新, 素质得到了提高,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远远不能达到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要求和效果。

3农民培训工作的新模式的探究

根据湖北省农业厅《关于做好2015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要求, 巴东县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作为全县人才工作的重点突破、亮点打造。我们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 继续在“转型、创新、融合、提升”四个方面全面推进, 以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为重点, 对农民进行职业化、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培育, 增强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着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 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职业农民。根据我县目前农业培训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结合我县实际情况, 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新模式进行几点探究。

1) 依托产业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助力县域经济发展。巴东县沿渡河镇泉口村, 曾是全省“农业学大寨”的典型, 也是一个老茶叶生产基地, 在确定对其大户进行培育并组织外出参观时, 他们第一反应就是“历来都是别人到我们这里参观, 哪有我们参观别人的”, 坐井观天、残存的老“先进”意识根深蒂固。在经过几天课堂学习, 又组织他们到宣恩、恩施等地观摩考察以后, 他们才知“天外有天”, 痛感自己产业发展的不足。通过培训, 该村当年就改造老茶园53.33hm2, 新发展茶园66.67hm2, 人们正在全力打造“泉口生态茶乡”。

2) 依托经营主体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推动农村经济转型。由水布垭镇农业产业化领军人才张周金领办的“恩施州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 其成员来自全州八县 (市) , 均为各地龙头企业。基于农经财务管理需要, 2015年我们与该联合会共同举办了一期农民专业合作社农经财务管理培训班, 反响尤为强烈, 各县 (市) 安排专人带队, 州、县经管局主要负责人跟班监督指导达十天之久, 通过培训, 在恩施州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的指导下成立了2家联合社 (恩施州硒恩贝畜牧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湖北金土源药材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 有力推动了农村经营主体的规范管理和抱团发展之路。

3) 依托“热点”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扩大自身社会影响。一是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人才工作有机结合, 拓展空间。县委组织部、县人才办在边远的金果坪乡泗井水村驻点, 我们主动将培训班办到那个村, 获得组织部、人才办的高度认可。二是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平安农机”创建有机结合, 凸显价值。为了服务我县“平安农机”创建工作, 2015年我县专门安排了一期专业服务型培训班, 对“平安农机”创建重点人群进行培训。

摘要:要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在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必须切实地实施农村的富民工程, 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 解决好“三农”问题, 以适应新的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是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职责, 我们必须创新培训思路, 创新培训机制, 创新培训内容, 创新培训方式, 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

参考文献

上一篇:授课策略下一篇:网球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