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内部审计

2024-07-07

现代内部审计(精选十篇)

现代内部审计 篇1

►►一、企业审计风险的成因

1.审计管理制度不健全

就目前来讲,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 企业审计人员的素质不够高, 审计控制制度不够健全, 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没有能力及时发现审计中的风险。有些情况下, 即使当审计人员发现被审计企业的关键环节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或者发现和审计制度不科学, 也没有能力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不一定适合此单位的审计活动, 所以这种修正案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

2.我国企业审计方面的法律不完善

虽然我国已经步入了法制社会, 我党一直号召要依法行政, 依法处罚, 但是首先应该有完善的各项法律, 才能实现有法可依。在审计工作中, 法律制度并不健全, 存在漏洞,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审计的风险。调查显示, 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时, 其 “适当的职业关注”和“应有的职业谨慎”已成为企业审计案件中的一个关注点, 这种不完善的审计法律一方面增加了审计诉讼案件的数量, 也加大了企业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和未来面临的风险系数。

3.企业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新事物不断出现, 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的专业和技术要求很高, 因为审计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技术性和专业性的职业, 如果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不够, 责任心差、职业道德低、技术较弱, 就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审计数据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审计风险系数。

4.企业审计技术因素的影响

我们知道, 审计工作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所以审计工作中是允许风险存在的, 对审计成本以及审计风险持一种均衡状态的观点, 也就促使审计人员须达到审计效率和效果之间的平衡。但是企业审计工作的具体实践中, 企业审计人员往往把审计的关注点放在各个重要组成项目, 审查的时候, 采取抽样的方式, 这种抽取的样本与整体主观结论和客观事实之间的有一定的差距, 可能存在一定偏离, 所以审计风险也就蕴含其中了。加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企业普遍采用了信息电算化技术, 促进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 也提高了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但是同时也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安全隐患。

►►二、加强和改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对策

1.企业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审计制度

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不断向前发展, 财会制度也应该与国际惯例接轨。所以现代企业内部审人员应该有超前意识, 要积极参与和了解会计审计改革, 明确可能改革的会计事项;同时在具体业务工作中, 企业审计人员应该注意运用柔性术语表述审计结论, 这样才能使审计结论既能符合会计制度, 又能符合审计现状。现代企业应该积极推行责任制。随着我国审计制度的不断完善, 责任制在逐渐确立, 审计制度很容易导致企业审计风险, 所以企业应该积极推行主审负责制, 这就要求企业应该选出来最有权威的审计人员严把审计各项关口, 并最终对审计项目负责。企业还应该不断地提高审计观念和服务意识,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降低内部审计风险的产生, 应广泛宣传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提高企业管理者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 从而减少审计工作中的风险。还应该不断健全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 从法律的角度减少审计风险。

2.企业应该采取措施, 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审计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和专业性的职业, 所以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较高, 企业应该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的业务水平, 加强教育培训等等。内审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对审计风险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 内审人员风险意识的强弱也直接关系到审计风险的出现。所以企业应该积极强化内审人员的风险意识, 降低内部审计风险。一方面企业应配备实践经验丰富、责任心强、业务水平较高的人员担任审计工作。企业可以建立内部审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考试和考核制度, 使内审人员掌握与内审有关的法规动态。还应该对新聘用者进行适当的培训和监督指导。企业还应该不断强化内审人员的责任心, 规范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 使内审人员具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要将职业关注和风险意识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 最大限度地防范审计风险。

3.企业要不断改善审计工作的环境

现代企业积极关注审计风险, 就应该不断改善内部审计的工作环境。目前来讲, 很多企业基层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强、审计任务过重、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审计质量, 审计环境改善就是应科学计划, 精心安排审计项目, 通过树立典型的形式扩大审计影响, 树立企业审计威信和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地位, 争取成立独立的内审部门。第二就是企业要重新构建内审机构的地位。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应该独立自主, 保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在企业内部设立审计委员会, 该审计委员会可由企业的董事、监事、经营领导层等按一定比例组成, 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

参考文献

[1]王君南, 陈微波.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险[M].山东人民出版, 2004;6

[2]吕学静, 张寿琪.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与监督[M].中国劳动会保障出版社, 2005;9

现代内部审计培训学习心得 篇2

内控的定位与作用

内控是指“董事会、管理层及各级员工共同实施的,涉及战略制定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的,旨在识别可能对企业产生影响的潜在事件,并根据企业的风险偏好来管理风险的,为企业实现目标提供合理保障的流程”,在意识上认知到风险是一把手应做到的。内控在中国经历了-的反舞弊需求,08年-的合规监管需求,12年后的管理提升需求3个发展阶段。内控有3个目标、两大原则、7个具体原则和5要素(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最终输出是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要多维度认识内控,尤其是风险观下的内控。风险管理涵盖了业务风险和操作风险,是对企业所有风险的系统化监控和管理,因此风险管理落脚点是模型。内控仅仅是对操作风险的防范,是对操作步骤的风险规避,因此内控的落脚点是流程。

基建工程审计实务

来自中国石化集团审计局周处长的一课,主要围绕两大方面,一是基本建设工程项目审计常识、二是基本建设工程项目审计实务。其中贯穿了项目定义、项目分类、实施模型对审计带来的不同影响、审计主要类型、审计主要对象、一般审计内容、项目总投资包含主要内容、常见问题清单、招投标及签订合同常见问题、三包一靠、主要依据以及案例分享等。让人最为深刻的是“中国石化审计信息集成管理系统”的先进性以及周处长补充的审计底稿6要素。

大数据环境下IT审计发展和应用

本课案例的延伸让我更清晰地了解到IT审计在未来审计工作中的地位及重要性。以“生产”为例,生产资料指审计内部数据还是外部?生产工具指手工计算还是电脑计算?生产方式指审计工作依托于个人还是依托于组织?案例讲解充分说明了审计能力等于组织能力不等于个人能力。学习审计署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的通知与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内容,让我感到未来已来,将至已至,我们必须加快自己的学习步伐及创新能力,此次学到的16版Excel新应用功能将组织内部学习。

内部审计的最新发展

最后一堂课是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胞国明老师授课,鲍老师有着深厚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整个课程围绕11号令及十九大报告开展和延伸,并穿插了诸多实战案例深入剖析,引人入胜。11号令新规定的出台,预示着我国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完善和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整体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由衷感到能加入万家审计职能线是一种荣誉,内部审计要围绕战略目标的实现开展,我感受到了更多的责任与担当。

现代企业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 篇3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其目的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

二、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相互促进、相互渗透

(一)在过渡阶段内部审计机构可履行内部控制部门职责

根据财政部对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实施中相关问题解释,一般情况下企业应当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及日常工作,对于少数企业受制于岗位编制、专业人员等条件限制,目前尚不具备成立专门的内部控制管理机构的,可暂将内部控制管理职能划归现有机构。笔者认为在过渡阶段将该职能划归内部审计部门较为适宜。

从内部控制部门的职责来看内部控制部门的职责包括制定内部控制手册并组织落实、确定各职能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权利和义务、指导内部控制与其他经营计划和管理活动的整合等等。内部审计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重要环节较为了解,容易发现缺陷和舞弊行为,并能有针对性的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有利于内部控制手册的制定。

内部审计机构为了保持其独立性和客观性,一般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但有权参与企业有关经营和财务管理决策会议、研究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等,因此内部审计机构对企业的业务流程、部门职责等有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所以在过渡阶段如果由内部审计机构履行内部控制部门职责,内部审计机构可凭借其对企业全面客观的认识组织落实、确定各职能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权利和义务、指导内部控制与其他经营计划和管理活动的整合,同时有利于降低内部控制建立的成本,避免重复劳动。

(二)内部审计的设立是内部控制建设的必然要求

根据美国C0S0发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内部控制包括五要素,分别是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

内部审计是内部环境的构成要素之一

1.内部环境包括治理环境、内部审计、企业文化等等,因此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建设必须根据法律法规规定设立独立的或兼职的内部审计部门、配备内部审计人员。

2.内部审计涉及风险评估的全过程。

企业在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可听取内部审计人员依据专业知识和独立地位提出专业的意见和建议,以选择合理风险应对策略减少企业运营中的风险。且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内部控制的审计时需要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

3.内部审计促进了控制活动的有效执行。

企业采取各项控制活动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而这些控制活动正是内部审计的重点之一。内部审计通过物资采购审计、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等对各项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进行审查,为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保驾护航。

4.内部审计的结果是信息与沟通的重要内容。

内部审计机构进行的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舞弊的检查与报告等审计结果是与企业内部控制相关的内部信息,需要在企业内部进行有效沟通,同时信息系统本身也是内部审计的内容之一。

5.由内部审计机构进行的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即是内部监督。

内部控制审计包括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进行的内部控制审计和由企业外部的注册会计师进行的内部控制审计,由内部审计机构进行的内部控制审计即是内部监督。

内部审计机构通过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向企业的有关管理层报告。

(三)内部审计为注册会计师进行的内部控制审计提供了可选择的基础资料

由注册会计师进行的内部控制审计和由内部审计机构进行的内部控制审计在审计主体、审计目标、审计结论等方面存在不同。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时可判断是否在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中利用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以及可利用的程度。当然,注册会计师利用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并不影响其对审计结果独立性的承担。

(四)内部控制为内部审计创造了良好的企业环境

1.内部控制为内部审计提供了良好的审计环境。

内部控制贯穿了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独立监督和评价企业行为的内部审计也在其中。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利于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为内部审计创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2.内部控制丰富了内部审计的内容。

内部控制要求企业建立的“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审批制正是内部审计机构进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重点。内部控制中关于资金活动的控制、采购业务的控制、工程项目的控制等内容也是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在进行经济性审计等审计工作时的审计重点。且内部控制本身也是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

3.内部控制保障了内部审计结果的有效利用。

内部审计是通过审计行为检查发现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风险,促使企业管理层重视并制定相关整改措施降低风险。内部审计的结果需在企业内部进行沟通,并通过完善内部控制的相关内容落实整改措施。

三、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滞后,员工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由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开展较晚,很多员工认为与己无关,对体系建设消极对待,形成了体系建设滞后的局面。对此,首先应通过参加体系培训班等方式提高企业高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其次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内容采取交流宣贯会等形式传递给内部各管理层和全体员工,以点带面,推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在企业的全面开展。

2.不相容职务在企业集团本部得到较好执行,在其下属单位则存在偏差。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跨地区、跨行业的企业集团发展迅速,同时也带来了管理的效率和效益问题。企业集团本部由于分工明确,能较好遵守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但在其下属单位出于节约成本原则在组织机构设置时未考虑不相容职务、或下属单位执行不到位,违反了内部控制的要求。企业集团在组织机构设置时需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对关键岗位的不相容职务坚决执行,对管理人员定期轮岗;同时也可在聘请事务所审计时听取事务所的相关建议。

3.内部控制制度固态化,未能随着企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有的企业虽已建立相对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由于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影响企业的经营方式、经营重点、经营领域等发生变化。若内部控制制度不随之发生变化,则不适用的内部控制制度只能是一纸空文,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企业应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变更,以更符合企业的需要。

(二)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差,内部审计人员能力有待提高。

现代企业一般都按要求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了内部审计人员。但内部审计与其他职能部门属于平行关系,无法保持其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接受企业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的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机构的负责人应直接向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负责,以确保其独立性。现行内部审计人员多由原财务人员转变而来,擅长的是会计知识,缺乏的是审计技能的配备,因此影响了审计的质量。内部审计人员应加强后续教育,提高其职业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确保审计质量。

2.内部审计有关的法律法规较少,且已有的法律法规侧重于审计实务的操作规范及内审人员的约束性条款,对内部审计人员保护的相关条款较笼统,可操作性不强。

我国现行的法律规范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及有关的地方法规、部门规章及内审准则等。这些法律法规一般都侧重于规范内审实务操作、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等,对于内审人员的保护性条款仅仅提到“审计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设置障碍和打击报复”,对内审人员的保护做到了“有法可依”,但违法时不知如何究,因此建议细化对内审人员的保护性法律条款,完善内部审计的法律环境。

3.内部审计机构在完成审计项目,出具审计报告后较少运用外部评价,不利于内部审计质量的控制。

内部审计机构根据审计计划运用审计程序实施审计过程,形成审计建议和结论后,给被审单位出具审计报告,这是当前企业内部审计的一般流程。企业出于成本效益原则出发或其他原因,在出具审计报告后较少运用内部审计质量的外部评价,不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企业可委托注册会计师、专业咨询公司或其他组织的内部审计师每3~5年开展一次内部审计质量的外部评价,内部审计机构根据外部评价结论采取措施,改善管理提高内部审计质量,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同时作为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手段,两者职能上有重叠、实施上有差异。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从企业内部的不同方面降低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风险,提高企业的“自身免疫力”,促进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首都机场餐

关于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研究 篇4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分析

(一) 企业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不到位

目前, 一般企业的内部审计都是事后审计, 主要起监督作用。而单纯的监督可能而且必然引起被监督者的反感, 导致工作开展的低效。有的企业领导甚至将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当作异己力量, 不愿意、也不敢配备精通业务的人员, 目的为了“防患于未然”。另外, 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 部分企业领导人片面地认为, 内部审计就是检查内部经济问题, 会影响企业职工的团结和稳定, 分散管理人员的精力;有的还认为, 内部审计限制了自己的经营自主权, 削弱了自己的权威。所以, 内审机构形同虚设, 内审人员无职无权的现象普遍存在。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得不到企业领导的信任, 就不容易了解到企业重大经济活动的详情。这样, 就会导致内审人员进退维谷, 很难进入角色。

(二) 机构设置不合理, 隶属关系不明

实践表明, 内部审计机构的级别越高, 独立性越强, 效果就越明显。而我国的内部审计由于企业管理者对其认识的不到位, 导致了机构设置不合理、隶属管理不明。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表面上是对董事会负责, 实质上受经理层及其他部门的制约和影响, 独立性太差, 甚至有的企业的内审部门的领导是由财务部门负责人兼任, 其监督制度形同虚设, 导致监督不力。由于内审部门与其他部门处于平行的地位, 致使许多内部审计流于形式, 缺乏自身应有的地位和威信, 根本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三) 专业人员配备不全, 限制了审计工作的开展

目前,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普遍存在着专职人员少的现象。不少企业都是象征性地安排一两个人, 用于对外应付, 企业内部审计几近形同虚设, 兼职人员身份不恰当。不少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与财务会计机构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既当会计, 又当审计, 自己审计自己。还有一些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偏低, 直接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二、强化企业内部审计的措施

(一) 领导重视, 健全制度, 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和生命线, 不能有效地保证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在业务工作中的自主性和权威性, 就不能保证审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在实际工作中, 审计人员屈从于某种压力, 失去了审计的独立性, 出具不真实的审计报告, 使审计风险转化为现实的审计损失。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必然要求企业建立健全监控与约束机制, 以保护所有者权益。内部审计在这一制度建立过程中, 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充分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应负的责任, 开拓内部审计新领域。作为企业内部职能部门, 工作重点应围绕着保护所有者权益来确定。内部审计部门要正确处理代表所有权监控与服务于管理部门的关系。在企业中, 无论是在谁的领导下, 都必须明确这点。另外, 要加强内部审计行业管理, 完善内部审计道德规范体系, 使内部审计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对内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属于违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 要分析其出现违规现象的原因, 如属于主观原因的, 要报请企业决策层坚决予以查处, 责令有关部门及时纠正;如属于制度设计缺陷的, 要尽快完善有关职能, 及时对制度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完善, 以保证内控制度的先进性和权威性。内审中如发现违法、违纪案件, 要决不姑息手软, 积极和司法部门取得联系, 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并在公司内部给予通报, 以起到警戒作用。

(二) 科学定位内部审计的职能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企业内部审计应冲破制约作用的范围, 扩展到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盈利水平等方面。通过评价企业组织内部的控制, 揭示企业内部存在的潜在风险, 确保企业高效运作, 以顺利地实现企业的目标和战略。

内部审计日常工作的开展是以财务审计及经济效益审计为基础的, 而且要立足于服务, 要树立寓监督于服务中的思想。不能因为可以代表所有者监督就凌驾于各职能部门, 以至于遭到各部门的反对和工作上的不配合, 最终影响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相反, 在以高科技和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外部制约机制不断加强, 内部管理水平也不断提高。同时, 会计电算化日益普及, 账务表面的错弊会越来越少。因此, 内部审计应依赖自身对企业管理控制深入了解的优势, 在企业管理控制协调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 内部审计的职能应从传统的监督检查转向为内部管理服务。

(三) 提高审计风险防范意识, 加强审计质量控制

审计风险防范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加强审计质量控制, 严格执行审计规范, 收集具有充分证明力的审计证据, 认真、严格地编制和复核审计工作底稿, 对重大问题实行报告制度, 规范领导交办事项的审计报告制度。领导交办的审计事项较多, 而且大多是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这些问题复杂、涉及面广、审计较棘手、处理较难, 容易产生审计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应规范领导交办事项的审计报告制度, 审计人员要把已查实的问题和未能查清的情况如实向领导汇报, 听取领导指示, 主动取得交办领导的支持。对已查实的问题, 要根据法律法规提出处理建议, 尽可能消除主观因素引起的审计风险。

为有效地规避审计风险, 每个审计人员都要牢固树立审计风险意识。要真正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 关键是提高审计质量。审计人员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 改进审计方法, 规范审计程序, 监督与评价并重, 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在审计方法上, 可以引进目前最先进的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 以风险分析与控制为出发点, 以保证审计质量为前提, 统筹运用各种测试方法, 综合各种审计证据, 以控制审计风险。

(四)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要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 应设计良好的激励机制吸引优秀的专业人员加入内部审计队伍。同时, 要建立内部审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考试和考核制度, 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 使内审人员及时更新知识, 掌握新的审技技能和方法, 使企业内审人员成为既懂财务会计、熟悉审计业务, 又具备经营管理、工程技术、经济法律等各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从而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多元化、专业知识技能化、技术职称资格化的企业内部审计专业队伍, 切实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实践表明, 内审工作质量和风险的高低, 取决于内审人员开展工作的能力、所付出的努力以及真实报告审计查证事项的意愿。其中, 开展内审工作的能力受制于内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审计程序、审计技术方法等, 所付出的努力以及真实报告审计查证事项的意愿, 则取决于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因此, 正确认识内部审计职业道德的内涵, 不断加强内部审计职业道德教育, 是提高审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的必然要求。当前,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必须着力抓好内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内审人员优秀的品质和职业素养, 以更好地适应内审工作发展的需要。为了约束内部审计人员执业行为, 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 应当严格遵守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其他规定;不得从事损害国家利益、组织利益和内部审计职业荣誉的活动;应当做到独立、客观、正直和勤勉;保持廉洁, 不得从被审计单位获得任何可能有损职业判断的利益;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并合理使用职业判断;应当诚实地为组织服务, 不做任何违反诚信原则的事情;应当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等职业道德规范。

【感悟】现代内部审计培训心得体会 篇5

原创: 李昭

8月13日-16日,在总部的支持下我有幸参加了内审协会组织的《现代内部审计培训》。本次培训分为内审在内控中的定位与作用、基建项目审计实务、大数据环境下的IT审计发展和应用以及内部审计的最新发展四个主题。通过学习,了解了近几年国家对内审工作的重视和未来发展趋势,获益良多。

善用内部控制助力企业价值提升

目前,内部控制已从反舞弊需求提升到内部控制与业务主体一体化的管理需求。在对内控基本概念的理解基础上,通过多维度视角提升对内控的认识高度,旨在达到“增加公司价值”的作用。同时,随着管理水平的持续提高,内部审计的作用不应限于事后监督,更多的是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对企业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大数据环境下IT审计技术变革势在必行

IT技术是大数据环境下国家倡导的技术变革趋势,内部审计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创新审计技术与方法。通过学习,了解到传统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之间的区别。精彩的案例分享让大家了解到企业之外现代信息科技的在审计中的应用,认识到大数据环境下IT审计在未来审计工作中的场景应用。结合目前西北区审计项目多、人员少的现状,更认为审计技术的创新及尽快落地势在必行。

审计署11号令为内审工作保驾护航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11号令)的出台,预示着我国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完善和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整体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在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从立法角度保证内审更优的工作环境,提高职能站位。

11号令不仅对内部审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强化了组织内部管理层和党委会在审计工作中的管理作用,在后期的工作中也会争取在合适的场合将11号令的内容在组织内部进行宣导,为内部审计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新时代的内部审计,日后工作更需要明确审计思路,关注组织重大风险,以风险为基础开展审计工作,提升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职能地位。

通过本次理论和案例知识的学习,让我对内审的发展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为日后的审计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明确了如何应用审计更好地服务企业,学习内容引人思考,使我日后的业务工作真正获益。同时也让我对从事审计工作有了更深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新态势 篇6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问题;措施

企业内部审计是指通过采用系统的规范方法来对其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它对企业内部的审计进行强化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企业内部审计的措施,为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加强提供参考。

1.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1 结构设置不健全

关于企业内部审计,政府审计署有明确的规定,要求企业内部审计对企业的经营、内控和财务收支等进行审计。我国现阶段企业内部审计相对而言独立性差,容易受到其他部门的影响和制约,而且只局限于财务领域,从而使内部审计工作具有财务性质,由财务人员负责内审,不能形成有效的监督[1]。很多企业将财务部门和内部审计合二为一,甚至将内部审计划属财务部门管理,使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和公正性。

1.2 内部审计工作职能定位不明确,执行力欠缺

关于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比较模糊,影响了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对企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正确的企业内部审计应该是审计未实现事前的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应在检查和监督职能基础上增加上分析和评价职能,注重监督与服务并重。审计客体、审计对象以及审计环境更加强调审计由单纯的事后审计向全过程审计的演进,强调由相对静态的审计向动态审计的演进,强调审计的预警和防护的功能,更加强调审计对企业的管理功能。

1.3 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视度不够

很多企业领导者对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视度不够,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也往往是随便拼凑,没有形成完善稳定的内部审计部门,从而也不能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和服务职能。同时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往往与其他部门属于同一个级别,进行审计工作时,其监督结果将受到很大影响,对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将大打折扣[2]。

1.4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缺乏

良好的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素质,现阶段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大多只对财务会计有了解,对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了解缺乏。政府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具有明确的规定,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统计、财务、管理、规划、审计及法律等各方面的知识,但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往往只具备部分专业素质,对各种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欠缺,科学审计和创新意识不足,对企业深层次的问题掌握不够,不能充分发挥审计的各项职能。

1.5 企业内部审计法律意识不够

政府审计署有明确的规定,要求企业内部审计对企业的经营、内控和财务收支等进行审计。现阶段,企业对审计的法律意识淡薄,不够重视审计工作,在当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环境中,企业更需要依法依规开展各项工作,更加注重审计程序、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更加注重以法律法规为审计依据,拿法律条例依据说话。

2.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措施

2.1 提高企业内部审计意识

企业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只有提高认识才能逐步重视企业的内部审计,才能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的强化领导。管理者应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制度,明确审计职能定位,对于审计人员在开展中遇到的问题应予及时解决,注重审计过程由单纯的事后审计向事中、事前审计的推进,发挥审计的保驾护航作用。

2.2 树立风险意识

企业管理者应该树立风险管理的意识,切实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氛围。企业应对员工进行风险意识方面相关的培训,让员工充分认识违规行为可能导致的危害及后果,从而实现企业内部员工树立全面的内部控制方面的责任意识,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内部控制涉及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员工。企业应当通过树立风险意识来保障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发挥内部控制的免疫系统作用。

2.3 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内容[3]。企业应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抓好基础工作,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业务能力和素质,实现审计人员一专多能,同时还要不断充实审计人员队伍,实行竞争上岗机制。另一方面,企业应该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良好的氛围,提高岗位的吸引力,不断完善内部审计的人员结构,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各项职能。在当前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要扎实推进审计工作转型升级,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审计人员依法依规审计和科学审计的能力,从严监督,严肃问责,提升审计价值,为企业依法合规经营、提质增效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2.4 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奖惩制度

只有建立完善的审计奖惩制度,才能保障审计工作的进行。企业一方面要给审计人员履行职责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内部审计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可能会损害部分员工的利益。因此,企业应该给予尽职尽责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一定的经济奖励、精神鼓励和行政方面的支持,切实保障审计人员有效开展工作,并对由于审计的工作的疏忽而使企业利益受到损失的审计人员要进行适当处罚,充分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各项职能。

3.小结

企业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只有强化审计工作,才能对企业的经营风险进行有效的管控。企业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内部审计工作的意义,切实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结构,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审计环境,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并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耿慧敏.现代内部审计的新态势:风险导向[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1):60-62.

[2]魏蔚雯.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当代经济,2009(5):138-139.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 篇7

一、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原则

1、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生命,只有当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具备了应有的独立性,在工作中不受企业其他部门、人员的影响和制约,才能顺利、有效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2、内部审计机构的客观性。

客观性要求内部审计师在执行审计工作时,始终站在客观、公正、公平的立场上,不与任何方面达成重大的质量妥协,而且不能把内部审计师对其他事物的判断凌驾于对审计事务的判断上。

3、内部审计机构的专业高效性。

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应该是专门从事审计工作的机构和人员,他们应该是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和胜任能力的专业人士,并且在工作中保持职业审慎性、高效的工作效率,促进持续的专业发展。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结构要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专业和高效。

二、我国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模式

国际和我国在实践中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模式很多,目前我国主要的设置模式有:

1、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财务会计部。

对财务报告和相关财务信息进行审计是内部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模式下作为下属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很难保证。内部审计机构只能开展部分日常性的审计工作,独立性严重受损。因此,此模式不可取。

2、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企业的纪委或监察室。

纪委是党的纪律检查监督机构,监察室为行政监察机构,这种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企业(比如民营企业),而且容易造成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等状况,不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这种模式下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检查职能突出,但内部审计的其他职能则会相对削弱,使内部审计职能的全面发挥受到限制。

3、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总经理。

总经理是企业最高层的经营管理人员,负责组织实施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事项,主持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总经理有利有弊。有利之处是从机构设置方面,内部审计机构作为与财务部门、销售部门等同级别的职能部门,从地位上可以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相对的独立性,但同时限制了内部审计机构对总经理决策、经济行为及其领导的下属部门进行监督审计。

4、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监事会。

监事会是股东大会领导下的公司的常设监察机构,执行监督职能。监事会独立地行使对董事会、总经理、高级职员及整个公司管理的监督权。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监事会,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地位,但内部审计机构虽然突出了检查监督职能,却容易忽略内部控制和咨询服务等职能。作为监事会的下属机构,内部审计部门与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及管理层接触的较少,对公司的运营情况和管理水平了解不到位,不利于内部审计机构开展工作。

5、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董事会。

董事会是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政策规定,按公司或企业章程设立并由全体董事组成,执行股东大会的公司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负责公司或企业和业务经营活动的指挥管理,对公司股东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董事会,能够形成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系统,即股东大会通过监事会对董事会实施内控,董事会通过内部审计对总经理及其领导的经营层实施内控。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董事会,使内部审计机构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较高的地位,有利于内部审计机构有效开展工作。此模式的缺憾是董事会为集体讨论制,而且一年中董事会会议次数少,集中研究公司重大问题,使内部审计机构的日常工作汇报、执行受到影响。

因此,一般在董事会下增设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设立的专门工作机构,主要负责公司内、外部审计的沟通、监督和核查工作。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1)审核及监督外部审计机构是否独立客观及审计程序是否有效;(2)就外部审计机构提供非审计服务制定政策并执行;(3)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4)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5)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6)审查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对重大关联交易进行审计。

审计委员会的主要目标是督促提供有效的财务报告,并控制、识别与管理许多因素对公司财务状况带来的风险。公司面临的风险涉及竞争、环境、财务、法律、运营、监管、战略与技术等方面。

审计委员会作为董事会的一个机构,主要使董事会、高层管理者与内、外部审计员关注有效的财务报告与风险管理(关键风险的识别和控制)的重要性。对于内部审计机构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按程序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董事会的模式是目前存在的最为合适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方式。这种模式下,内部审计机构地位最高,在工作中越能体现独立性、客观性和专业高效性,才能更好地履行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职责,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提高和经济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高级会计实务》编委会编.高级会计实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6.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发展趋势研究 篇8

随着我国企业制度的初步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之得以不断完善, 与此同时, 国际经济市场竞争以及国内经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与管理风险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国家在拉动内需和加大投资方面, 相继对诸多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加以实施, 这便需要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企业的投资者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对企业内部审计提起高度的重视。我们相信, 未来影响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不良因素势必会不断减少, 而企业内部审计必然能够将各种制约因素所造成的羁绊摆脱, 并且进入全新的一个发展时期。

二、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

目前, 面对激烈的经济市场竞争, 面对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面对经济市场格局的不断变化, 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内部审计所起到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突出, 但是以往传统的内部审计也暴露了一系列弊端, 因此,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便随之出现了诸多全新的发展趋势,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企业内部审计不可或缺的应用手段——计算机审计

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在我国会计电算化得以大普及, 相当一部分的企业在处理会计数据、核算工资以及编制会计报表等诸多方面均对电算化加以实行, 并且计算机还在企业的各个领域诸如建设生产、管理经营等得以广泛应用, 这便使得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得以大大加强, 极大的冲击着企业的内部审计, 企业内部审计的标准、对象和内容均处在不断的变化、不断的发展中。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审计手段, 准确程度相对较差且效率相对较低, 而电算化会计在会计信息提供及处理的可靠性、及时性、准确性和稳定性上, 展现出了尤为突出的优势。借助于计算机对电算化会计信息内容进行审查, 能够极大的将企业审计工作的速度加快, 促进审计效率的提高。在不久的将来, 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必然会成为计算机应用专家, 而以往传统的手工财务审计势必会被高效而又先进的计算机所代替, 其发展趋势具体体现于以下几方面:1、审计档案与审计证据电子化;2、由部分审计工作逐渐向全面审计工作的计算机化转变;3、从定期的现场审计向在线定时网络审计转变;4、审计重点由以往的事后静态审计向事前动态审计及事中动态审计转变;5、财务报表单一审计向整个信息系统审计转变。在审计工作过程中, 计算机的应用将更为深入、普遍和广泛, 势必会对企业审计水平的提升发挥出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 计算机审计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应用措施, 在企业今后的审计工作中将逐渐的得以推广。

(二) 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风险审计

在世界金融危机中, 我国相当一部分的企业均受到了程度不同的冲击及影响, 所以, 这便更需要企业对风险管理予以密切的关注, 将自身防范风险的能力和应对风险的能力提高, 将系统化的风险预警机制建立起来。企业内部风险审计指的是在企业管理当局及内部相关管理层风险管理履行方面, 内部审计人员评价及证实受托管理责任的情况, 同时将与之相应的管理控制风险和防范风险的建议所提出的一种活动。风险管理指的是对实现目标与战略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环境、行为及事件所实施的管理。众所周知, 企业随时随地均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风险, 尤其是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的加快与金融衍生工具的迅猛发展, 在很大范围内使得企业面临一系列风险, 而企业内部审计所占据的独特地位, 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内部审计在控制风险与评估风险中能够将重要的作用发挥出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不但要将所存在的风险加以确切的指出, 还应当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控制风险, 在风险发生前予以有效的防范。

(三) 企业内部审计的重点——效益审计

所谓经济效益审计具体指的是分析和审查独立单位或者独立机构经济业务的效益性, 根据相应的标准对企业的经济责任和经济效益进行评价, 将有着较强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提出, 促使被审计企业能够提高效益, 改善管理。虽然国内外尚且未提出“经济效益审计”的理念, 但是企业的审计业务中却有着经济效益审计这一重要环节, 比如美国的经济效益审计被称之为经济、效果及效率的审计, 简单的来说也就是“三E审计”。恢复在审计监督制度的初期, 我国就把经济效益审计放置在尤为重要的地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健全, 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必然会得以不断加剧, 企业在追求竞争优势及赢利方面必然会变得越来越强烈。所以, 企业内部审计的重点应当尽快实现财务会计领域向管理领域的转移, 这样便会使得经济效益审计成为内部审计的一大重点。只有这样, 才能够高层次且多角度的完善企业内部审计, 才能够推动企业的良性运转。应当明确的是, 在激烈市场竞争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大背景下, 企业要想得以长足发展, 就应当想方设法的将自身的经济效益提高, 而企业的内部审计则有助于经济效益的提升, 这便会引起人们重新审视内部审计的作用, 并且更加强调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将强化效益审计的工作开展。

(四) 企业内部审计的新动向——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

现阶段, 国内外均纷纷出现诸多企业把部分乃至全部内部审计职能委托给相关专业人员或者外部有关单位予以实施, 也即是人们常说的“内部审计外部化”。企业对外部审计人员加以选择, 使其从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它有助于企业财务预算开支的节省, 与此同时, 企业外部的审计人员可以将优质且高效的内部审计服务切实的提供给企业。因此, 在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之后, 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必然会迎接全新的发展机遇及挑战。企业当前的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所承担着双重角色, 也就是“裁判者”与“参赛者”, 因而无法从源头上将委托代理关系下所构成的道德风险问题与逆向选择问题加以有效的解决, 而只有真正的将企业的内部审计外部化, 才能够从根本上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所存在的独立性问题解决。企业对外部审计人员进行选取, 使其切身参与到企业的内部审计业务当中, 还能够大大的节省企业财务预算开支, 并且企业外部的审计人员可以提供良好的内部审计服务, 所以, 企业内部审计的外部化将成为企业内部设计的发展趋势。

首先, 企业内部审计外部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当前, 我国已经有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供需市场的存在, 国内外的诸多审计组织也不断的向服务领域拓展, 将内部审计服务提供给企业, 并且有着尤为夏津的审计技术以及较高的审计水平。另外, 国外审计人员与审计组织也开始向我国的经济市场涌进, 使得内部审计外部化的趋势在客观上得以加大;其次, 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能够将审计独立性提升, 将最大化的企业价值实现。作为企业的职能部门, 企业有着独立性较强的内部审计机构极有可能间接亦或是直接受到企业管理层的不良影响, 无法真正的具备应有的独立性, 甚至还会共同与管理者欺骗所有者。而企业内部审计当中的外部机构并不存在较大的利益关系与企业的管理层, 企业对内部审计外部化加以实施, 有助于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缺陷的克服, 并且无论是在形式上, 还是在实质上, 均有助于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强化, 能够切实的站在较为客观的角度, 审计企业组织管理运行的实际情况, 同时对审计结果客观的进行报道, 将有效的审计意见提出, 帮助降低雇佣成本、节约财务开支, 进而将最大化价值的目标实现。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重要产物便是企业内部审计, 旨在增加组织价值目标、提高审计独立性和实现成本降低, 有助于企业充分利用优势资源, 有助于内部审计方式的转变及领域的开拓, 从而集中精力对具备战略意义的目标加以追求, 从整体上促进竞争优势的提升。因此, 现代企业应当切实的立足于自身管理及发展的实际, 紧紧的抓好市场发展的方向, 把好时代发展的脉搏, 并且顺应内部审计发展趋势, 以便于进一步推动企业综合效益的提高,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近些年以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 我国企业的管理也得以逐渐加强, 在企业管理中内部审计的作用以及地位也日益凸显。现阶段,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复苏时期, 各个国家均纷纷对一系列措施加以实施, 以对经济发展进行刺激, 这便使得企业审计开始面临全新的调整及发展要求, 并且也促使企业内部审计事业步入崭新的发展阶段。本文针对我国企业管理及发展的现状。对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作了深入的研究, 旨在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杨欢.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探讨[J].老区建设, 2009, 12 (12) :49-51

[2]方利平.浅议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J].中国总会计师, 2008, 13 (6) :35-37

[3]王芳兰.浅议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发展趋势[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15 (9) :34-36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 篇9

21世纪之初, 伴随着现代化企业的不断出现, 人们对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在不断升温, 同时, 根植于传统企业模式下的内部审计, 在现代企业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也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尤其是针对公司治理发展的迫切需要, 学术界和实务界掀起了对现代企业内部审计适当定位的热潮。内部审计能否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公司治理可否提升内部审计功能?这是我们目前必须要认真思考并慎重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当前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几种观点

(一) 管理审计

1、我国管理审计的倡导者和积极的支持者王光远教授将由内部审计人员开展的管理审计称之为内向型管理审计, “内向型”一词的出现, 是相对于外部独立审计机构开展的管理审计而言的, 他把公司外部人员针对企业开展的管理审计称为“外向型管理审计”按照他的观点, 内向型管理审计是对组织内部的各种管理活动进行独立的、客观的、综合的、建设性的、面向未来的检查和评价, 以帮助管理当局这一资金受托人改进决策, 提高获利能力和经营能力, 更好地完成受托管理责任。所以, 内部审计也常被称作管理审计、业务审计或效益审计、责任审计。它是内部审计发展的最高阶段。

(二) 经营审计

经营审计是评价一个组织管理当局控制下的经营活动的效果、效率和经营的经济性, 并将评价结果和改进建议, 报告给有关人员的系统过程。它的目标, 是为评价一个组织的绩效提供手段, 以及通过改进建议, 提高该组织的绩效。经营审计要求评价实际成果与可接受标准的符合程度, 并着眼于管理部门的计划和控制制度。制度的完善性以及符合即定方针和程序的程度, 也要予以评价。在进行评价时, 要求独立于被评价活动的人员, 获得并评价他们认为经营活动的效果、效率和经济性有关的证据。审计报告包括向那些需要知道审计人员绩效评价和改进建议的有关人员传送信息。

(三) 内部控制审计

内部控制主要是管理层的责任, 但组织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应共同来承担这一责任。内部审计的作用是帮助管理层监督控制结构, 并提醒管理层注意内部控制各环节的强弱。成功的企业经营来自全体人员的努力。内部审计是整体人员中的成员, 负责检查企业各层次为经营需要而建立的各项控制。审计人员评价这些控制如何联合才能最有效、最有利地服务于整体经营。简而言之, 审计人员的任务就是保证这样一种管理, 那就是合理地设计企业的经营控制

笔者认为, 上述三种关于内部审计的描述具有本质上相同的特征。之所以产生这样三种概念, 完全是因为定义内部审计时选择的角度不同。经营审计、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都在一个平台上探讨扩大了的财务审计问题, 因此, 我认为, 没有必要再进行如此具体划分, 我们将它们统一称为内部管理审计。

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席卷而来, 导致了人们对“更有用的审计”的需求, 公司治理实践也表现出了对“内部管理审计”的失望。2001年颁发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 第一次提出了内部审计应关注风险管理、治理程序与内部控制问题。李维安设计了股东会主导的治理审计、董事会知道的治理审计、监事会主导的治理审计以及董事会与监事会共同主导的治理审计等不同状态的治理审计模式。有效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离不开审计, 而审计也只有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运行框架中, 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终于, 我们看到了冲破现有内部审计理念束缚的内部治理审计概念的衍生。

二、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应是内部治理审计

笔者认为,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应是内部治理审计。至今, 没有人明确地定义内部治理审计的概念。时现在《现代企业内部治理审计研究》中是这样描述的:由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人员依据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企业内部的章程、管理原则和相应的制度, 对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设计、内部经营行为的决策与执行等情况进行的咨询服务与审核监督。其目的是合理地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帮助企业增加价值。

内部治理审计概念的出现, 是否意味着对内部管理审计的否定?答案是否定的。管理审计应该成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内部管理审计看做是企业内部审计的本质功能, 那么, 内部治理审计体现出的如下3个方面的突破则可以认为是其本质功能的衍生功能:

1、在纵向上, 内部审计重心上移, 即从战略执行情况审计上升到战略设计过程审计;2、在横向上, 内部审计内容拓展, 从内部控制审计拓展到风险管理审计;3、在组织管理模式方面, 转变内部审计的责任主体, 变现在管理审计模式下内部审计向组织的管理层报告这种关系为向公司的资产所有者报告。我们不能否认, 内部管理审计是内部治理审计的构成部分, 内部治理审计是内部管理审计的延伸。

三、现代企业内部治理审计的理论性思考

(一) 现代企业内部治理审计的目标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 从管理审计到治理审计, 首先表现为内部审计目标的变化, 它不是一种“摈弃”的过程, 而是不断“兼容”的过程。

现代企业内部治理审计的目标, 其实质是帮助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经营效率, 帮助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目标的转换, 意味着内部审计必须更多地参与未来事件, 参与管理层规划现在与未来的决策工作。因环境快速变迁, 组织所需要的是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时时关注。内部审计目标与组织目标、作业及改变作更进一步的链接, 将内部审计的重点置于组织全体, 强调内部审计主要关心组织整体目标的达成, 而非个别作业部门或个人。现代企业内部治理审计已经不能仅将焦点置于控制系统审计和单位决策之外, 应该更积极了解、确认单位风险并加以评估、管理, 而风险管理审计则可以提供内部审计整合风险管理的利器。内部审计也将因提供单位附加价值的服务而更接近单位的价值链, 其专业形象将更加肯定。

(二) 现代企业内部治理审计的内容与范畴

审计内容要服务于审计目标。企业内部审计目标的演变过程是从最初的查错纠弊, 到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履行职责, 再到帮助企业增加价值, 与之相应, 企业内部审计也经历了从财务审计到内部管理审计, 再到内部治理审计的发展过程。财务审计是指在评价内部控制的基础上检查凭证、帐册、报表, 核实货币资金、财产物资, 查证各项财务收支债权债务, 判断财务成果、财务状况是否真实、可靠, 从而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活动是否合法合规, 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无论企业形式如何变化, 其财务审计始终是基础,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也不例外。现代企业内部治理审计主要包括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和战略审计等相关部分内容。

1、内部控制审计。如前所述, 现在我们所提到的内部控制审计有两重含义, 一是针对内部控制系统开展的审计;另一是以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开展的内部审计。在第一种情况下, 内部控制是审计的对象和内容, 在第二种情况下, 内部控制是一种审计导向, 是内部审计的依据和突破口, 是内部审计的技术与方法。在本文中, 我们提到的内部控制审计, 更多地倾斜于“针对内部控制而开展的审计”方面, 而非指以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进行的内部审计。

2、风险管理审计。风险管理审计是近几年出现的新定义, 它的实质是指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行为进行审计监督。风险管理审计与战略审计一脉相承, 都是应内部治理审计的需要而产生。它与传统的管理审计之间的最大区别是将审计的触角延伸到风险管理层面, 并以风险管理为导向, 有针对性地战略问题有所涉及, 以便更多地提现出内部审计的预防性功能。

3、战略审计。顾名思义, 战略审计就是指审计人员对企业战略所进行的审计。本文所及的战略审计是指由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 依据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企业的章程等对企业的战略设计和战略执行过程进行的审计和监督。战略审计概念的提出, 是对传统内部审计范围的突破, 它更贴近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实践, 更符合现代企业内部治理审计目标要求, 更能体现内部审计理论的发展性和科学性特征。将战略审计纳入现代企业内部审计范畴, 既是探索, 也是创新。

(三) 现代企业内部治理审计的作业重心

从监督评价与咨询服务。“监督评价与咨询服务”的观念并不是要摒弃以往合规性的传统审计工作, 而是将内部审计的内容延伸。在即重视事后审计的同时, 关注事中、事前的审计, 关注系统化的风险管理。在对经营风险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制定风险管理的战略、建立风险管理的模型。风险管理意味着前瞻性的思考, 意味着责任和均衡性的思考, 风险管理为促进有效决策提供一个框架。从对战略执行的审计, 拓展到战略设计审计, 关注决策过程, 以符合组织对于内部审计治理功能的强烈要求。将内部治理纳入到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中, 为内部审计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样, 内部审计的活动更靠近组织的价值链, 而所提供的高质量的服务将愈受到肯定。同时, 也强化了内部审计传达基本信息的作用。

摘要:目前, 随着现代化企业的不断出现, 根植于传统企业模式下的内部审计, 在现代化企业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了空前的挑战, 因而, 如何提升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功能是一个必须要认真思考并慎重回答的问题。本文分三部分阐述了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内部审计

参考文献

[1]、时现 现代企业内部治理审计研究 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4年

[2]、黄世忠等 会计舞弊之反思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年

[3]、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编 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 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4年

[4]、唐予华等 内部会计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 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3年

[5]、张坤等 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年

现代内部审计的定位以及发展趋势 篇10

在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剧增、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广泛采用的条件下,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经济全球化进程被推升到新的阶段。内部审计作为企业风险的综合评价和监控部门,如何有效防范经营风险、提高企业价值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为了降低管理成本,对企业组织管理结构实施大幅度的改组,企业内部推行“扁平化”管理模式,同时也在探索将内部审计外包给专业的社会中介组织。因此,各类组织中的内审部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若要继续保持其在组织中的独特地位,必须努力作为,提高工作效率,为增加组织价值服务。

二、内审呈现出三种发展趋势

1、开拓风险管理新领域。内审应顺应加强风险管理的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公司经营环境日趋复杂,经营风险大为增加。推动内审有财务审计为主逐步向以风险管理审计为主转变,既是内审发展的结果,更是受托责任关系发展变化的体现。内审的核心是站在公司治理的高度,从企业整体上看企业所面临的各类风险。要求内审人员首先有一种风险意识,以被审单位的风险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评价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目标,经营管理及内部控制。并以此确定实施审计范围及重点。其目的是揭示问题促进内控的健全有效,防范风险,促进组织实现经营目标。把审计的焦点转向分析,确认揭示企业经营和管理中的高风险区域,切实完善公司治理,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2、内审更深介入内部控制。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维护公司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保证其管理或者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遵守有关法规,而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程序和措施的过程。现代企业市场竞争激烈,集团公司面临经营地点分散控制,跨度增加,控制权利层次增多等难题。内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的重要管理手段,是企业加强风险和危机管理、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监督,防范和控制企业制度性风险,发挥审计预警、揭示、抵御的免疫系统功能,既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内部审计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3、内审呈现出推动更有效的公司治理趋势。公司治理是指借助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或股东大会、监事会、执行董事会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来实现的内部治理。及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和制衡机制,以合理配置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权利和责任关系,防止经营者损害所有者的利益,保证所有者利益最大化。适用于各类存在委托—受托经营关系的公司性质组织。目的帮助组织提高公司治理能力,改善公司治理状况,合理地保证组织经营目标的实现,促进组织价值的增加。

三、现代内部审计类型;

为了实现内审的增值功能,各内审机构都积极开展以下审计类型。

1、财务审计:是指对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监督,对被审计企业会计报表反应的会计信息依法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发表审计意见的监督活动。是开展最多的审计类型。

2、经济责任审计:指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在审计期内对其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以及企业资产、负载、损益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审计基础上,对领导干部在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进行审查,以评价其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3、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是指内审人员依据一定时期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技术经济指标、运用审计技术对建设项目建设全过程的技术经济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各项工作进行审查监督。

4、经济效益审计:内审机构和人员依照审计标准,运用现代科学的审计技术,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系统的审查分析,收集和整理审计证据,据以判断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简而言之,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直接目标的一种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和评价活动。

5、物资采购审计:是指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物资采购各部门和环节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等进行的独立监督和评价活动。是财务审计与管理审计的融合。是对物资采购全过程实施的监督和评价。

6、信息系统审计:是指由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对信息系统及其相关的信息技术内部控制和流程开展的一系列综合检查、评价与报告活动。信息系统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实施信息系统审计工作,对组织是否达到信息技术管理目标进行综合评价,并基于评价意见提出管理建议,协助组织信息技术管理人员有效地履行其受托责任以达成组织的信息技术管理目标。

7、风险管理审计:是指内审人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独立、客观地对本组织风险管理进行监督、评价,提出改进和加强风险管理的意见或建议的行为。

8、内部控制审计:是审计部门和人员通过检查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和内控措施的执行情况,对企业内控体系是否完整有效提出评价意见,并就进一步完善内控体系提出审计建议,以预警和预防企业经营管理风险的相关过程。

9、公司治理审计;是指组织内部审计结构和人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独立、客观地对本组织公司治理环境、状况进行监督、评价和咨询,提出改善公司治理的意见和建议的行为。

由此可见,现代内部审计已经由重检查纠错、轻评价治理向检查与评价、纠错于治理并重转变。在审计地位上,由维护财经法纪服务于执行力建设向提升公司价值,服务于公司战略实施拓展;在审计职能上,由单独监督向监督与服务并重转变,更多服务于组织增值和目标的实现;在内审内容上,由财务收支向经营管理全方位延伸。在内审审计方式,由事后审计向全过程审计转变。我们相信内部审计挑战与机遇并存。实现内审的增值功能,必将把内部审计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内部审计必将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摘要:现代内审为适应环境,迎接挑战,内部审计应重新定位。2009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中提出对内审的最新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审的增值功能,是内部审计前进的方向,也是内审的生命力的所在。

上一篇:农药使用行为下一篇:舞蹈本科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