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就业质量

2024-07-12

四川省就业质量(精选三篇)

四川省就业质量 篇1

十八大指出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并强调人的城镇化是城镇化的核心,而实现人口城镇化的基本途径是让农业人口在城镇就业,即推进就业结构的转变。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随着技术进步、分工深化以及需求结构的变化、产业政策的调整,产业结构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从而导致就业结构的同向变化,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配第一克拉克定理揭示了三次产业间劳动力的变动规律。克拉克认为,随着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为第一产业将减少,第二、第三产业将增加。库兹涅茨在克拉克的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更深人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随着经济发展,农业从业人员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下降之中,随着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上升,工业部门从业人数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的从业人数相对比重趋于上升。

四川省是农业人口大省,经济发展水平位于西部十二省的前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影响四川省经济和就业的重要因素。但是四川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明显的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结构的变动却相对滞后。基于这一发展现状,本文对四川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及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期对四川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同步发展提供可实施的建议。

1 四川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

四川省在2001-2014年,经济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民生产总值从2001年的4293.49亿元,飞速增加至28536.66亿元,年增长率为15.68%。三次产业产值分别从981.67亿元、1572.01亿元、1739.81亿元增长至3531.05亿元、13962.41亿元、11043.2亿元(见表1)。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也发展很大的变化,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增加值陡然下降,第二产业独占鰲头,第三产业整体比较平稳,形成了“二三一”的结构格局。从就业结构看,第一产业比重仍然是保持第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都得到了提升,但第三产业增速要快于第二产业,整体呈现“一三二”的格局(见表2)。

注:数据来源:《2014四川省统计年鉴》。

注:数据来源:《2014四川省统计年鉴》。

1.1 产业结构的演进

从产业结构来看(表2,图1),四川省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呈现出波动下降趋势,从2001年的22.86%下降到2014年的12.4%,下降10.46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产值却一直增加,在2007年最高达20%的增长率,之后增速慢慢减缓,近年来维持在5%左右。第二产业比重稳中有降,在2011年之前一直在增加,2011年后在缓慢降低,整体上保持增长的趋势;而第二产值增速波动比较大,在2010年最高达到22.6%的增速,在2014年增速达到3.5%的最低点。第三产业维持了年均15.28%的年均增长率,产业比重稳中有升,整体维持在40%左右上浮动,但从2011年开始有所增加,从33.36%增加至38.7%。

从图2,可看出: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很小,基本保持在2%以下,第二产业贡献率近几年渐渐降低,第三产业贡献率陡然上升。四川省第三产业贡献率在2014年已经达到71%,充分说明第三产业将要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

权衡四川省产业结构和总体结构变化情况后,我们发现:第一产业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特别是最近几年这种趋势愈加明显;第二产业比重呈现上升趋势;第三产业比重历经波折,终于迎来了春天,近几年有所提高。因此,从整体上看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合理,第二、第三产业将会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第三产业成为其新生力量。

1.2 就业结构的演进

从图3可看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幅度很大,从2001年的55.65%减少到2014年的39.5%,下降16.15个百分点,这说明四川省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第一产业的相对劳动率提高,劳动力将逐渐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第二产业进入2005年后,从停滞不前骤然变为持续上升,达到26.4%,但是比重仍然低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总量呈增长态势,在2006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与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之差达最大,产值达516.1万人,就业比重达31%;就业比重平稳增长,从2001年的25.75%上升到2014年的34.1%,增加8.35个百分点。但总体上,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基础依然很高,就业结构还是以第一产业为主。充分说明二元经济结构现象依然存在,就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需要的周期还很长,第三产业成为其主备力量,承载着大部分转移劳动力。

1.3 产业结构和就业变动趋势比较

将图1和图3相比较,可看出产业结构和就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相似性,说明两者是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构成特征不同。第一产业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第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并不相似。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方面增长速度大于第三产业,然而在就业结构方面却远远落后于第三产业。纵观总体格局变化,可得出四川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滞后于产业结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外转移面临长期压力。

2 四川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度分析

为了准确分析目前四川省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是否对称及相关程度,我们运用结构偏离度(SDEV),即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离程度,也就是各产业的就业比重与对应产业增加值比重之差。从结构偏离度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越大,说明两者越是处在不同步变化和不对称状态,反之,则越接近对称状态。分析结果见表3。

2.1 结构偏离度分析

(1)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一直呈上升趋势。这充分说明第一产业就业结构与产出结构非常不对称,结构效益极低,第一产业中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从表2可看出第一产业的就业比例越来越小,说明第一产业转移出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但是随着四川省城乡统筹的加快,还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释放出来,劳动力的转移周期会持续很长。

(2)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一直维持1左右。说明四川省近年来产业结构份额和就业结构份额比较均衡,就业权重大大低于产值权重,相对劳动生产率极高,但就业吸纳效应日趋下降。从理论上讲第二产业具有很大的就业潜力,应该能接纳更多的劳动力使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能保持在一致。实践上,并非如此。随着投资经济的兴起,技术密集型企业和资金密集型企业比重的越来越多,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就业壁垒愈加凸显,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变得越来越弱。然而,最近几年偏离度有缓慢下降的趋势,从2010年的1.07变为0.97,还是能说明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增加,具有一定的吸纳劳动力的潜力。

(3)第三产业结构不断趋于均衡。四川省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从2001年的0.57下降至0.13,下降幅度较大。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值越越小,说明就业权重与产值权重具有较好的对称性,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逐步增强。结合表2,可看出四川省第三产业产值结构比较稳定,再加上第三产业本身的特点———以服务业为主,技术含量低,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就业比较容易,使其成为转移劳动力的主要战场。

数据来源:根据《2014四川统计年鉴》数据计算整理。

2.2 就业弹性分析

就业弹性分析就是借用就业弹性系数来衡量产值增长引起就业增长量的变化程度,能进一步明确三次产业产值与就业增长的关系。就业弹性系数是从业人数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该系数越大,则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分析结果见表4。

(1)总就业弹性。四川省从2001年至2014年总就业弹性呈现一定的波动,但都是正数,最近几年呈上升趋势,表明经济增长一直对就业有拉动效应,且拉动效应越来越强。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对劳动的需求。而且从最近几年总弹性系数的上升趋势看,四川省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逐渐增强。

(2)三次产业就业弹性。各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的程度不同。四川省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一直都是负数,说明经济增长的变化方向和就业变化方向相反,农业经济的发展对就业产生了“挤出效应”。究其原因,随着科学技术在第一产业的应用,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释放出大量的劳动力。其中在2009年绝对值达到了2,说明农业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挤出效应”达到最大。经过2009年至2012年就业弹性的绝对值减少后,2012年开始增大,证明农业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挤出效应越来明显,第一产业可转移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正与上面与利用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的结果一致。第二产业就业弹性都是正值,说明从2001年至2014年四川省的经济增长的方向与就业变化的方向方面一致,经济增长能带动就业的增加。其中在2007年达到0.598,效果最明显。尽管之后一直到2011年在陡然下降,但是最近有慢慢回升的趋势,从2011年的0.085达到0.478,可得出第二产业依然存在一定的吸收转移劳动力的潜力。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都是正值,说明第三产业经济增长对就业有拉动作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强。

数据来源:根据《2014四川统计年鉴》数据计算整理。

2.3 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

比较劳动生产率指产业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与产业劳动力相对比重两者之间的比值。如果某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小于1,该产业部门的劳动力就会向其他部门转移,并导致该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当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趋于一致即都趋近于1时,将会有利于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分析结果见表5。

数据来源:根据《2014四川统计年鉴》数据计算整理。

在2001—2014年期间,四川省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缓慢降低,下降了0.1个百分点,远远小于1,劳动效率低,滞留大量的劳动力,可向其它产业转移。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远远大于1,说明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高。究其原因,不难发现随着高科技技术在第二产业的应用,机械化增强,大量地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稳步下降,从最初的1.98下降到1.52,逐步向1靠近,说明第三产业结构的经济效应逐渐增强,能吸纳大量的劳动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四川省的第一产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对称,比较劳动生产效率低,滞留大量的劳动力;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份额和就业结构份额比较均衡,比较劳动生产率高,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比较弱;第三产业结构不断趋于均衡,比较劳动生产率比较小,吸纳劳动力的潜力比较大。

3 四川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

通过对四川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度的分析,可得出现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对称,非常有必要纠正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偏差,以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就业结构的优化,合理配置劳动资源,提高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度,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

3.1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结构的升级

推进第一产业劳动力对外转移。四川省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等自然资源,可利用实施现代农业的战略机遇,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成都平原和安宁河谷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积极探索丘陵山区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提高第一产业的生产效率。逐步将第一产业的剩余人口转移到工业、建筑业和商业等非农业领域,促进就业结构的合理化。

加大第二产业的发展力度。结合四川省第二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提升工业结构。充分利用全省的教育与科研资源,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大力发展高科技技术产业。综合考虑本省的工业基础,确定工业主导产业,大力培育主导产业集群,提高工业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充分发挥第二产业吸纳第一产业转移来的劳动力的潜力。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四川实际出发,突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通过产业政策积极引导,重点发展金融、贸易、旅游、交通等现代服务业,物流、会展、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信息服务、法律服务、社区服务等社会性服务业,加快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拉动就业增长。同时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和辐射效应,促进企业的集聚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最大力度地发挥第三产业的就业拉动作用。

3.2 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促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加强职业培训教育,提高就业人员素质。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比较大,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但是这部分劳动力素质比较低,不能完全被二、三产业吸收。而且第二、三产业中也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员。通过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和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包括技能素质、文化基础,道德素质、法纪素质等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可增加其就业机会,促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支柱产业所需的高素质劳动力,使专业结构、人才需求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为产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

创造良好的劳动力市场环境,提升就业效率。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加快“互联网+”在劳动力市场的应用,建立为劳动者服务的信息平台,促进劳动力供求信息交流,整合劳动力市场政策和其他经济政策资源,促进劳动者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3.3 大力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

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从融资支持、税收优惠、政府采购、鼓励投资等方面对小微企业进行政策扶持,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减轻小微企业税费负担,多措并举解决好启动资金不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大力发展小微企业创业园、创业基地和各类孵化园,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的结合。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引导大中型企业为小微企业发展留出足够空间。加快健全小微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服务。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等重点对象的创业创新指导,解决小微企业发展急需的人才问题。

3.4 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经济和就业同步发展

实施扩大就业的经济社会政策。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不断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促进劳动者的高效就业。实施城乡一体的就业政策,城乡所有就业的人员都可享受就业援助、职业培训等政策服务。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通,增加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把农民工纳入到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范围,促进劳动者的有效转移。扩大就业政策的扶持范围,使其包括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充分吸收世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并建立配套的协调机制,发挥政府的引导协调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洪潮,宗香涛.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与城镇化发展关系研究[J].商业时代,2014,(12):46-48.

[2]陈桢.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失衡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0):32-37.

[3]张抗私.就业问题:理论与实际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王传荣.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就业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5]赵元笃.产业结构优化与农地规模化经营研究——结构偏离度与农地流转的动态计量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10):45-47.

[6]李婷,雷良海.提高我国就业弹性系数的税收政策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7,(06):360-361.

四川省就业困难人员申请认定办法 篇2

为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工作的通知》(川府发[2009]13号)精神,规范就业困难人员申请、认定程序,切实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制定本办法。

一、认定范围

就业困难人员是指办理失业登记、难以实现就业且无其它生活来源的下列人员:

一)“4050”人员:指在申请认定时女性年满40周岁、男性年满50周岁及以上的人员。

(二)残疾人员:指持有《残疾证》且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

(三)低收入家庭人员:指家庭成员人均收入和家庭财产状况符合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城市低收入标准的城市居民家庭的人员。

(四)按城镇人口安置的被征地农民:指承包土地被征用,按城镇人口安置的人员。

(五)连续失业一年以上的人员:指在申请认定时已进行失业登记且连续失业满一年以上的失业人员。

二、申请材料

申请人应持身份证、户口本、就失业登记证等证明材料,填写《就业困难人员认定申请表》,下列人员还需提供以下材料:

(一)残疾人员:《残疾证》;

(二)低收入家庭人员:当地民政部门出具的城市低收入家庭证明或正在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证明;

(三)被征地农民:有关部门出具的承包土地被征用、按城镇人口安置的证明。

在申请认定时,申请人向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出示上述材料原件,交复印件留存。

三、认定程序

(一)申请人本人持申请材料向户籍所在地的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出申请(社区未设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向街道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出申请)。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接到申请后,应核实相关情况,并在社区张榜公示。公示期满后,签署核实意见,报街道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复核。

(二)街道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收到材料后,应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复核工作,在《申请表》上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报县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审核。

(三)县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认定工作。经审核认定符合条件的,在其《就业失业登记证》上“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情况”一栏中盖章,并在就业失业登记中记载。

四、退出机制

建立就业困难人员退出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对已经认定的就业困难人员出现下列情形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不再将其纳入就业困难人员范围,并在就业失业登记中记载:

(一)入学、服兵役、移居境外的;

(二)被判刑收监执行或被劳动教养的;

(三)终止就业要求或多次拒绝接受公共就业服务的;

(四)已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或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

(五)已就业,且享受就业援助政策期满的;

(六)不应当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的其他情形。

四、社会保险补贴

四川省就业质量 篇3

【关键词】独立学院、就业信息网站、网站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3-0157-01

为了提升四川省独立学院就业率,各院纷纷建立面向本校学生的就业信息网站,以期望搭建起用人单位与学生的就业信息沟通桥梁。但在实际的网站建设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函待解决。

一、独立学院就业网站建设的现状

(一)就业信息网功能单一。四川省独立学院就业信息网站还停留在传统网站的信息发布功能上,即由用人单位将需求信息传递给学院,由学院将信息发布网上提供给学生查看,这未能从实质上建立起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交流平台。除此之外,学院就业信息网站设有政策信息板块,但该板块仅为相关政策的陈述,并没有学校相关领导和管理人员对就业政策的进一步解读,在校大学生往往不能全面深刻地了解相关就业政策法规,使得在就业中迷茫和被动,这也一定程度会影响到学院的就业率。

(二)就业信息网站认知度不高。学院就业信息网站在学生和用人单位中的认知度不高,影响力不大。目前,四川省独立学院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分别来自于社会的各类招聘传媒、以及亲朋好友的介绍,而用人单位发布人员需求信息的渠道则主要为网络、报纸的媒介。一份面向四川省独立学院就业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毕业生在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首先是各类求职网站,其次为各类招聘会,再次为亲友介绍,而学院所建设的就业信息网站则排在最末位。

(三)存在安全隐患。就目前而言,对网站信息的安全性隐患还偏重于杜绝网站信息中的欺诈行为,而忽视了网站的硬件服务器类和软件程序类的安全隐患,网站软硬件安全防护一旦薄弱,便容易被黑客和病毒入侵而使得网站不能正常运行。与此同时,网页信息交互方面存在许多缺陷,当信息未按规范录入时,易出现网站信息不能正常被浏览的问题。

二、学院就业信息网站建设的目标

(一)就业信息网站的功能更丰富适用。除了发布基础的信息,如毕业生综合情况信息和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之外,还应增加一些适用性较强的就业策略,以及毕业生应聘技巧以及进入职场后的工作能力提升等适用的综合信息,同时还可对毕业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自我潜能挖掘和自我认知等方面进行指导的信息,使学院就业信息网站的信息更加丰富,减少毕业生的就业进入社会的各种迷茫。

(二)就业信息网站的信息更丰富全面。向用人单位和学院毕业生提供有效的人才供需信息资源是学院建设就业信息网站的主要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学院就业信息网站的工作人员须做好供需信息资源的收集和整合,尽可能多的将学院毕业生的信息展示给用人单位的同事,确保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信息准确、广泛、丰富、有效。与此同时,四川省独立学院负责就业工作的相关部门还要主动与用人单位加强信息交流,获得用人单位的后期的用人计划,再通过就业网站提供给学院的毕业生。

(三)就业信息网站具有更现代化的信息服务。过去学院的就业信息网站的服务体现为信息资源的发布和共享,显得单一、广泛和盲目,这一定程度阻碍着学院就业信息网站的建设。而更应和时代发展的就业网站应在传统信息录入并发布的基础上拥有信息采集、整理和监管的服务,使就业信息更有针对性和准确性,使学院提供的就业信息交流平台更为高效。

三、学院就业信息网站建设的对策

针对四川省独立学院就业信息网站建设所出现的问题,相关工作人员应就此完善信息资源的建设工作。具体的对策如下:

(一)四川省独立学院的就业信息网站建设必须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学院就业信息网站要在传统就业网站上有所改进和提高,努力形成多种形式的就业联盟,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借助媒体市场和有形人才市场等人力资源方面的开发经验,更好地位网站建设服务。此外,在加强人才信息管理的前提下,还要改进人力资源开发的市场化服务,努力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学院就业信息网站的优势和特点,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资源。应建立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四川省教育厅就业网站同步的人力资源开发的模式,促进人力资源信息、数据库的全面建设。一方面要合理定位重点信息资源的采集,另一方面要依托网络技术等媒体工具、人才市场,实现毕业生人力资源的网络化。

(二)就业信息要有效化,信息传递要主动。学院就业信息网站的建设,对于用人单位而言,能为用人单位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信息,同时对于毕业生而言,在网页上发布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信息,能为毕业生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让广大毕业生在竞聘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就业网站只有做好信息服务和信息质量工作,才能真正发挥就业网站的优势和作用,更好地为毕业生服务。当前,学院的就业信息网站要改进以前就业信息等待查询的方式,转变为主动投递的形式。随着无线网络的拓宽和手机的普及,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就业管理处可充分利用现在的技术和设备,及时掌握就业信息,并将就业信息发送到毕业生的接收端,使就业信息资源的传递更加主动,毕业生能较快地获取就业信息。

(三)制定严格的审核制度,杜绝虚假信息,防止出现欺诈行为。针对网络就业信息的虚假和欺诈现象,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就业信息网站的管理者要加强对就业信息的控制和管理,做好信息的审核工作。首先,要建立学历查询机制,为用人单位的选拔、聘用和调整人才提供准确的参考资料,坚决杜绝出现虚假学历的现象。其次,要加强对用人单位的审核,认真审批网页上发布的招聘信息,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以免不法用人单位或传销组织欺骗毕业生,杜绝虚假信息的产生。

四、结束语

上一篇:营运出租车下一篇:高等医学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