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歌曲与时代心理

2024-07-15

流行歌曲与时代心理(精选四篇)

流行歌曲与时代心理 篇1

一、产生的前提、来源

通过计划经济成功对接为市场经济,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经济的迅速发展也推动了上层建筑的进步和完善。在新媒体时代,依托网络平台顺势而生的网络流行语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民众沟通的必要需求。经济、网络和民众的需求成为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前提条件。

通过对近来频繁出现的20个网络流行语的分类,笔者总结出其主要的五方面来源:

第一,官方网络化,如“互联网+”。网络流行语之所以呈病毒式传播,很大程度得益于官方的支持。2010年,“给力”一词登上人民日报《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一文后,一度引发热议。随后不久,“正能量”以及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等词汇也立刻发展成网络流行语。2015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使“互联网+”成为年度网络热词。

第二,主流媒体报道,如“证明我妈是我妈”。2015年4月8日,人民日报锐评“怎么证明我妈是我妈”,斥责政府职能部门间的信息壁垒。随后多个媒体也爆出类似奇葩证明,引起网友广泛关注。2015年5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也通过讲述这则故事痛斥某些办事机构,确定进一步简政放权。

第三,地域文化特点,如“老司机”“我好方”。“老司机”出自一首经典而怪诞的云南山歌,指在各网站接触时间长,熟悉站内规则、技术且掌握一定资源的老手。“我好方”源于福建人的方言,很多直播网站的主播们容易将“我好慌”说成“我好方”,被水友们传颂开来。

第四,娱乐文化圈,如“撩妹”“主要看气质”“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你们城里人真会玩”“狗带”。其中,“撩妹”和“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源于韩剧《太阳的后裔》,“主要看气质”“你们城里人真会玩”“狗带”源于娱乐明星的言语。

第五,社交媒体及网络社区,如“你咋不上天呢”“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666”“吃土”“吓死宝宝了”“单身狗”“然并卵”“我想静静”“猴赛雷”“为国护盘”“日了狗了”。其中,“你咋不上天呢”“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日了狗了”来自微信和微博,“666”“吓死宝宝了”“然并卵”来自直播软件,“吃土”“单身狗”“我想静静”“猴赛雷”“为国护盘”来自网络社区或论坛。

通过以上来源可以现,网络平台是网络流行语产生的最重要来源。同时,由于网民对娱乐文化的追崇,娱乐圈也成为网络流行语生发的重要领土。

二、映射的社会心理

1959年卡茨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人们接触传媒是为满足特定需求,无论最后满足与否,都将影响到其以后对媒介的选择。网络流行语之所以得到广泛关注,正是吻合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倾向,并潜移默化成一种习惯或思维。如今,网络流行语已然成为网民日常交流、讨论、发声的通行证,怎样使用网络流行语看待社会事件,也成为他们的心理映射。

(一)娱乐心理得到满足

娱乐是一种审美需要。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理论”,并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探讨了另两种需求:求知需求和审美需求。虽未列入层次中,但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自我实现需要之间,即满足基本需求后人们所追逐的更高层次需求。现代社会快速运转,人们在不愁温饱问题后,进入节奏快的生活循环,单一、线性的生活需要娱乐的调节,上网成为他们缓解压力的重要渠道。其中,网络流行语的诙谐使用成为新宠。例如,调侃春晚吉祥物“康康”的“猴赛雷”一词,原是广东话“好犀利”的谐音。网友通过吐槽3D建模后过于呆板、不灵动、“丑哭了”的康康“猴赛雷”形象,体现时代发展下的新审美趋向。

(二)自我表现得以发挥

新媒体时代动摇了传受者的固定位置,自媒体的广泛应用成为网民自我表现的重要途径。根据今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收录的十大网络流行语,“主要看气质”正是网民这一心理的直接映射。事件源于著名艺人王心凌在微博晒出新专辑《少女的祈祷》,因打扮清新却手拿汉堡的形象引发网友吐槽,王心凌回复“主要看气质”。此言一出,迅速得到病毒式传播,网民们发一张自己的照片,并配以“主要看气质”的文字,开启了全民晒气质的网络狂潮。看似非理性的狂欢,背后却是网民实现个性化表达的需求。在人人玩手机、手机包裹人人的孤独时代,表达自我和收获关注成为现代网民匮乏的渴求。

(三)宣泄情绪得到释放

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了“能指”和“所指”的语言学术语。“能指”指语言的声音形象,“所指”指语言所反映事物的概念。网络流行语也不例外地体现了能指和所指,如源于微信朋友圈的东北段子“你咋不上天呢”。一直以来,东北话就以诙谐幽默的形象存在于春晚、欢乐喜剧人等多种综艺中,从而给人烙下了刻板印象。“你咋不上天呢”本身带有宣泄的情绪,并在如今趋于浮躁的社会里形成了网民的社会共识和心理共情,成为人们宣泄情绪的重要表达方式。另外,其诙谐的方言音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宣泄分贝,使怒火在玩笑中得以释放。这种表达不仅“叫嚣”出怒火,也通过调侃方式缓解了紧张的氛围。通过网友的再创作,如“我就是天上来的小公举”等接茬,人们原本内心的火种不仅会熄灭,甚至能照射进阳光。

(四)积极态度得以激发

新媒体时代也带来裂变式的信息爆炸。然而,供过于求的信息量使人们的思考空间逐渐缩小,思考能力停滞不前。人们并非没有选择能力,一旦接触正能量,激发内心所思所想,便会立即作出回应。例如,人民日报的锐评“怎么证明我妈是我妈”,戳中了每个遇到此问题的人。这样荒谬的要求也带来了全社会的关注,对于这种无端证明,网民不再冷漠,而是追随总理和官媒的脚步,用心发声,共同谴责相关部门的繁琐政权。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的有力发声代表社会的走向。因此,积极的社会态度和主人翁意识是网络流行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官方和主流媒体应该做好舆论导向工作,引导人民共同监督,促进社会发展进步。

三、带来的多面影响

网络流行语的病毒式传播和广泛应用,给人们线上线下的交流提供了轻松氛围,满足了快餐式步调下网民的心理需求,也推动了语言的现代化发展。然而,网络流行语是把双刃剑,带来益处的同时也相应带来了一些弊端。

首先,网络流行语并不都符合核心价值观,也存在低俗、不文明等现象,一旦走向有失偏颇,容易极端化。第二,我国网民虽然人口庞大,但仍存在非网民。如今,人们已经习惯网络流行语线下应用化,这虽然方便了同为网民的人互相交流,但阻碍了与非网民的沟通,无形之中产生了语言隔离。第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语言进化论暴露出网络流行语此消彼长、速度过快、暂时性强的特点。它要求网民必须紧随网络语言的发展,容易造成精神疲劳。第四,网络流行语作为新兴语言,缺乏对应的管理措施,部分网络流行语的肆意性强,不加之有效管理易引发网络暴力。

针对以上问题,应该从以下角度整改和完善:首先,官方应根据网络流行语的事态发展制定及时有效的管理方案,维持网络流行语在合适的范围内发展。第二,主流媒体应更加积极地发挥舆论引导优势,对社会热点进行及时的解释,以免引起网民的争议,改变舆论风向。第三,由于网络语言影响深远,“网络语言学”也在积极开展,但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还有待完善。第四,新媒体时代给网民提供了空前宽阔的个性场,然而维护网络的健康、网络流行语的积极使用,需要作为网民的我们进一步提高媒介素养,以期推进网络社会的更好构建和发展。

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网络流行语的发源提供了必要的平台,网民的社会心理需求为网络流行语的病毒式传播创造了膨胀的空间。在网络文化快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网络流行语已然成为网民重要的交流工具。不仅如此,从网络到日常,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人们沟通的重要方式。本文将通过网络流行语在新媒体时代产生的前提和来源分析其映射的社会心理,总结问题,提出针对性意见。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社会心理,新媒体时代

参考文献

流行歌曲与时代心理 篇2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时常遇到挫折也是所难免的事情。人们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那么我们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人在成长过程中适当的经历一些挫折是有益的。那些挫折能激励当事人增强韧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创造性的变迁。能通过倾诉和宣泄,表达出心中的委屈和痛苦,并从中得到安慰和鼓励,通过释放情绪达到心理平衡。然后正确认识挫折,对于那些属于客观必然性的或不可避免的挫折,要用正确的心态去对待;对于另外一些属偶然性或主观因素造成的挫折,则必须以顽强的意志力去克服,并通过不懈的努力摆脱挫折的阴影,那样才能获得最合适状态。

学会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自我的心理承受力,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挫折也许每天都会遇到,想要去逃避和防御那都是消极的方式,我们应该学会积极的去面对,以挫折来激励自己,让其变成自身的动力,在挫折中让自己内心不断强大,不断加强自己的心理承受力。那么我们该怎么去面对挫折,又怎么去加强自身意志力呢?

首先,我们得学会如何面对挫折,怎么样接受挫折给我们带来的益处。

当代青年人在其成长过程中,父母总想给他们最好的教育、生活,把孩子保护得好好的,让其顺利成长。父母们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忽略了一些重要的东西:孩子成长时会缺少甚至没有应激和磨难。他们以后的适应力又会从何而来,遇到挫折又怎能输得起呢?在人的一生中,必定要品尝酸、甜、苦、辣,有着乐观心态的学生不是没有痛苦,而是能懂得用什么样的方法非常快的方法让自己从疼苦中学会解脱,学会重新振奋。

简单的说这种学习是指能从别人或外界的给予中得到快乐,自己寻找快乐的本能。这样在任何困难禾垤折面前才能心态平和,永远乐观。挫折未必总是产生负面影响,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对学生来说,同样的挫折也许会使他们产生负面的情绪,也许会磨练他们的意志,使其懂得发愤图强。学生主要分成三个类型:

1、性格外向的学生。他们性格活泼开朗、对待生活学习积极向上,但与此同时他们也会容易感到骄傲自满;

2、性格内向的学生。不爱和人交流,不善于表达自己内心的世界,和人相处比较慢热;

3、性格抑郁的学生。他们一般内心比较悲观,情绪容易悲伤,常常会感觉到无助和失望,自尊心脆弱,经常容易感觉自己很疲倦,遇事心烦的时候容易发脾气,处理事情则是优柔寡断,喜欢逃避些自己处理不好或者无法面对的事情。

总之这一切主要还是由学生的自身的性格、自身基本素质的优劣、自身文化程度的高低、自身社会阅历的丰富与否以及各自实际的家庭状况而决定的。然而每个学生对于挫折的忍耐能力都有着非常大的差别,那么对于不同的学生我们要用怎么样不同的方法去面对呢?当然当学生们遇到挫折时首先要克服内心的恐惧,不要害怕。学习中必然会有挫折和磨难,这些困难会给人以一般或者较强烈的打击,并给他们造成悲伤和疼苦,但同时也可能使他们变得成熟、勇敢、和坚强。要让他们清楚明白人的一生之所以如此的绚烂多姿,是因为他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要不断地克服种种困难,不断与失败斗争,并且最终能战胜它们的缘故。如果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要是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毫不犹豫的选择放弃,那是不对的态度。因为有了挫折,生活才有滋有味,这样会增强学生战胜困难挫折的勇气和自信心。意志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养成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学生们乐于参加的,在活动的过程中,同样会遭遇到成功和失败、欣喜与失落。此时正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良好机会。多多开展学校或班级中的文体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坚韧了学生的挫折感。

最后,我们要明白在正确认识了挫折感的基础上应该如何培养学生们的意志力。

学生该如何去克服每一个障碍,都离不开其自身的意志力,面对着一个又一个艰难的决定,人们所依靠的是内心的强大力量。实际上,人们身上存在的意志力并不是生俱来的或者不可能改变的一种特性。它是一种能够培养和发展的技能。“意志力”即为“控制人的冲动和行动的力量”,其中最关键的词是“控制”与“力量”。“力量”是客观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问题在于我们该如何去“控制”它。

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方式:

抱着积极主动的态度。这时绝对不要把意志力和自我否定这两种概念相互混淆了。同时也要建立积极向上的目标,这种目标将会变成一种巨大的力量,推动你前进。而且要从主观能动性上发挥意志力,这样能让你很好的克服自身的惰性,把你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当你遇到阻力的时候,想像下你在克服阻碍和困难之后的快乐;以实现自我价值为目标,你就能坚持到底。有的人属于优柔寡断型,决策事情的时候比较慢,结果导致你无法付诸行动。为了下定决心,可以更好的规划下自己的目标;

2、权衡事情的利弊,明确自己的目标。假如你因为看不到实际的好处而对正在处理的事情三心二意的话,只有愿望的话是无法使你办好任何事情的。千万不要让自己变成总是许下空口承诺的人;

3、改变自我,注重精神。一个人光知道收获是远远不够的,最根本的动力产生于改变我形象和把握我生活的愿望。道理有时可以使人信服,但只有在感情因素被激发的情况下,自身内心才能有真正的共鸣。很多事实都证明了好像我有顽强意志力去支撑自身行动,注重内心的真实感受有助于使我成为一个具有顽强意志力的人;

4、磨炼自身的意志,坚持到底。在1915年间,心理学家巴雷特曾经提出一套锻炼意志的方法。其中包括从椅子上起身和坐下30次和把一盒火柴全部倒出然后一根一根地装回盒子里。在实验结束后巴雷特认为,这些练习能增强意志力,对于以后面对更加严重更加困难的挑战时会有很多帮助。巴雷特约的具体建议和思路确实能给人启发。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其中就有与困难作斗争并且将其克服的意思;

5、本着实事求是,逐步培养的原则。如果规定我在3个月内减肥25公斤,或者一天必须从事8-10个小时的学习任务,那么对这样一类无法实现的目标,最坚强的意志也无济于事。最终失败的后果会将再试一次的愿望化为乌有。在许多情况下,我们总是会把单一的大目标分解成许多小目标,这样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要有坚强的意志力,那也不是一夜之间就会突然拥有的,它在也是在逐渐积累的过程中一步步地慢慢形成的。中间也许还会有不可避免的挫折和失败,必须找出使我斗志涣散的原因,才能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根本。

综上所述足以证明,任何一次成功都将会使自身的意志力不断提高、不断增强。某天你用自身顽强的意志力克服了一种不良的嗜好或者习惯,那么你就能获取与另一次挑战困难的机会,并会再一次获得很大的信心。每一次成功都能使自信心增加,给你在攀登悬崖的艰苦征途上提供一个坚实的“立足点”。或许面对的新任务更加艰难,但既然以前遇到困难时能克服,那么以后遇到困难时也一定能够战胜。

新媒体时代用户使用心理与需求分析 篇3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它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状态: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如今,只要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媒体,任何人都可以经济而便捷地向他人传播信息。新媒体使大众传播的状态和大众传媒的业态,发生了并且还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新媒体的新特征

数字化——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划界。互联网的出现对于传播媒介的发展来说确实有着划时代的影响,但是由于媒介不断走向融合的趋势,如果要对新旧媒体之间作一个分界,按原来的惯例走下去,再以载体区分显然已经越来越无法清晰表现出新旧传播特征的不同。早在上个世纪末,尼葛洛庞帝就提出了“后信息时代”的概念,认为世界正处于传播发生巨变的临界点,“计算不再只是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虽然数字化现象在人类传播历史上出现时间不长,但已对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现代社会的传播状况产生质的影响。当代传播媒体的内容数字化,当整个社会的结构和管理都数字化,不管它们是依托旧体系建立自己的网站、手机短信平台,还是另起炉灶打造全新的传播形式,由于信息载体发生了改变,它们的传播形态也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数字化成为它们的共同特征,“數字化”也成为现代传播方式和传统传播方式更合适的区分词。

大容量和易检性。在新媒体技术所能够提供的海量信息中,无论你在哪个新闻网站阅读新闻,你所看到的相关信息链接都是非常丰富的,事件背景信息、相关话题报道、各种专家评论甚至网友意见还有图片及音像信息,这都是传统的平面媒体无法给予的。报纸版面有限,广播电视有时间性,而新媒体通信网络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限制新媒体的容量的因素仅仅是计算机的存储空间和网络的带宽——这两者都很容易千万倍地扩大。从理论上讲,只要满足计算条件,一个新媒体中心即可满足全世界的信息存储需要。除了大容量之外,新媒体还有“易检索性”的特点:新媒体可以随时存储内容,查找以前内容和相关内容非常方便。与之相比较,纸媒体可存储,但不方便查询;电视媒体本身不能暂停阅读(播放)而存储,需借助第三方介质。

高交互性。传统媒体的交互性弱,相对于用户,媒体地位更强大,它决定着用户“选择什么信息”,用户的反馈往往是弱的,无力的。纸媒体互动性弱、对象感弱。还停留在读者热线、读编往来阶段,虽借助电子版本,但属辅助手段;电视媒体交互性只表现在专题节目中。新媒体交互性极强,独特的网络介质使得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关系走向平等,用户不再轻易受媒体摆布,而是可以通过同媒体以及其他用户的互动发出更多的声音,影响信息传播者。高交互性还表现在目前几乎所有的在线聊天软件都可以实现文件的互传,其中有一些更已经实现了硬盘内容的直接共享。例如从2001年开始的P2P技术,所谓的P2P就是Peer to Peer(对等网络),引导网络计算模式从集中式向分布式偏移,所有的网络节点上的设备都可以建立P2P对话。这种技术在目前受到大力推广,成就了如BT和Emule等一系列著名软件,更使得新媒体技术拥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高度交互性。

手机媒体的传播特点

及时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结合。手机短信作为一种全新的相对独立的交互模式,模糊了传统的大众传播者和用户的角色地位,在传播事件中没有明确的主导者,传播活动处于一种自组织的状态,信息可以犹如核子裂变一般迅速扩张传递,任何一个传播系统内的个体既是用户又可以成为传播者。短信有人际传播的功能,它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点一面传播”或者“面一面传播”,而是在一些方面回归了传播的“点一点模式”的人际传播。这使得任何一个用户都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信息、笑话幽默、图片文字等等内容随心所欲地传给另一个用户终端,人们在玩拇指游戏的同时,也在随时随地地传送着各种信息和情感。另一种主要是移动网络运营商的平台服务器和网络业务提供商提供的服务,前者如1860发送的短信,后者如各网站发送给手机用户的信息。它们可以像其他的媒体一样广泛发布信息,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这种就是大众传播的方式。

信息落点明确、渗透性强。一方面,传统媒体的传播,都是批量传播,某一个特定信息总是与其他信息混杂在一起,对于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习惯于信息的快餐式消费的用户来说,这使他们获得某个特定信息的成本较高,且报偿未必成正比。而手机传播,可以做到一次只发送一条信息,如有必要还可反复发送,这样,可以帮助用户快速聚焦于某一特定信息内容,提高信息接收的效率,增强信息传播效果。另一方面,传统的大众传播是一种面向不定量的多数用户进行的传播,每一条信息发送后,最终被哪些人接收到,是很难进行准确测量的。而通过手机媒体,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这种状况。因为手机传播中每一个具体的信息传播过程,都是点对点的,信息发送给谁,是否发送成功,都可以做出判断。如果手机实名制得以推行,则可以进一步提高落点的准确性。落点明确,可以有效地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也有助于对传播效果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落点的明确性也意味着信息传播中更强的定向性。在公共信息传播中,特别是在一些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中,这种定向性将可能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手机短信实现了瞬时传播且落点明确,传播效果好。

传播迅速、信息接收具有贴身性。手机短信实现了瞬时传播。手机媒体传播信息的速度极快,几乎做到了与新闻事件同步,这一点已经被事实所证明。由于手机媒体普及率高,且兼具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种特质,使得信息在用户之间以极快的速度扩散。对于手机的拥有者来说,手机媒体是一种贴身媒体,是一种真正的无时不在、无所不在的媒体,这充分保证了信息接收的时效性,这是它明显优于传统媒体的一个方面,因为传统媒体的时效性往往只能体现为信息发送方的时效性,信息传递过程中“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往往使得这种时效性失去意义。而在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公共危机应对方面,这种接收的时效性又显得格外重要。

新媒体用户需求特点:主动性

“使用与满足理论”告诉我们:用户接触媒介是有其特殊目的和动机的,人们通过使用媒介从而获得某种满足。媒介不过是人们满足其需要的工具。对于这一理论,施拉姆还有一个十分经典的比喻:用户使用媒介就如同到自助餐厅就餐,吃什么、吃多少都由用户的口味和食欲决定。作为媒介,不可能强迫用户接受自己单方面传送的信息,而只能尽可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美国传播学者丹尼斯·麦奎尔通过大量研究,总结出用户的四项需求,即消愁解闷、人际关系、自我确认和监视环境。

用户,字面解释是接受的大众。这种接受的状态强调了其被动性,容易造成一种来者不拒的误导。实际上,用户

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相反是积极的参与者,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传播活动最活躍的决定性因素。如今,无论是从具体的新闻实践来看,还是考察不断发展的大众传播学理论,用户的主体性正日益得到各方面的重视,被看作是一个能动的主体。这种主体性共有三层内涵:

使用媒介的目的性

用户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新闻媒介来满足自己的不同需求。传播学者指出,用户从媒体获得满足具备三个社会根源:其一,由于性别、年龄以及社会角色不同会使人们产生对传媒的特定需求和期望;其二,更多地接触媒体带给人们社交的机会,或是由于缺少各种社交机会,从媒体那里得到补偿;其三,个人对自己的社会状况的主观反映或调整。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不是媒介“运动”用户,而是人们使用媒介做了什么,关注的是大众传播的哪些功能可以为用户所用。媒介只有成功地满足了用户的这些多层次需求,才是实现了自己作为“工具”的价值。进入新媒体时代,用户较之以前的传统媒介使用者变得更为主动。

近年来,我国媒介的发展趋势是从“大众”走向“小众”,电视设专业频道,广播提出窄播,就是意识到了不同的新闻用户多种多样的需求,并极力地去满足这些需求。而各省级电视台纷纷上星后,为了吸引用户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都力图确立自己的形象特色。比如湖南卫视喊出“快乐中国”的口号大打娱乐牌,满足人们休闲放松的心态;浙江卫视追求文化品位,满足人们的求知欲;中央电视台则以新闻当先,帮助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满足求新的需求。总之,都是抓住观众的某一需求大做文章。

解读文本的多样性

传播学界现在的观点建议以积极的“解读者”来代替“用户”一词,认为无论是报纸、电视、广播还是网络,提供的都是一种信息文本,而用户是这一文本的解读者。信息文本提供的只是潜在的待开发的意义,意义是特定的用户在特定的解读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文本和用户之间是互动的,用户“阅读的乐趣在于控制意义”。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百个人读《红楼梦》,就会有一百个林妹妹。正是基于解读文本的多样性而言的。

用户这种主动解读的过程将导致不同用户对同一信息文本产生不甚相同乃至迥异的理解。之所以会产生多种多样的意义,是因为用户的文化能力、知识结构、社会经历、人生阅历等各不相同,从而使他拥有了独特的理解文本的能力。比如齐售电视台《拉呱》节目前不久播出了一条反映婆媳不合的新闻,写实的拍摄和非导向性解说将婆媳矛盾赤裸裸地呈现于镜头前。然而同样一则新闻,观众的反馈却截然不同:有的同情老人,指责尖酸的媳妇;也有人将矛头对准刻薄的婆婆,为媳妇开脱。可见,受众解读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极富主动性。

参与传播的能动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新媒体时代传者与用户的界限正在慢慢消融。面对其他传者的传播者也是用户,而用户则越来越多地介入传播活动,担当起传者的角色,他们也很乐于这样去做。

用户参与传播的能动性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博客。博客(Blog)是web109的简称,又称网络日志,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作为一种毫无技术门槛的网络传播载体,它迅速颠覆了以即时互动见长的灌水发帖等网络交流方式的领导地位,成为网络传播的新宠。这是一种比讨论群组更简单和容易的交流方式,网络的海量性、开发性和即时互动性得到了充分展示。自主性、能动性,是博客最大的特点。在博客上,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观点。也正因如此,博客被人们称为“自媒体”。

个人行为、思想的自主性是博客吸引网民的本质特征,从个体性的角度来说,“以人脑作为网络搜索引擎和思想发源地,依然是任何技术无法实现的极致!”我国早期博客的顶梁柱“博客中国”以及后来居上的新浪博客频道,正是看到这种网络交流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潜力而大行其道。现如今,无论名人还是普通人,写博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徐静蕾等人的博客相继突破百万点击量,便是博客火爆和受欢迎的最好注脚。

用户是主动的,传播是互动的,这一点在新媒体时代体现得尤为突出。用户不仅有获取信息的权利,而且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的权利,新媒体时代的用户已经越来越频繁地同时扮演传播者与用户的双重角色。

流行歌曲与时代心理 篇4

关键词:郭敬明,青春文学,审美心理,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

郭敬明的最新作《小时代》一上市就卖120万册,与其他畅销作家不同,郭敬明已经在“独一代”这个群体中成为偶像人物。他出身于这个群体,他了解这个群体的特质,他的作品在这个群体在引发共鸣,很自然地,他成为了一个标识。了解郭敬明就是了解独一代。

郭敬明的读者群正是这样一群“独一代”——中国第一批独生子女。郭敬明的出现恰好填补了他们脆弱、无助的心灵,匮乏的精神,成了他们的信仰和追求。郭敬明的作品至少能够给他们最后的支撑和感情的宣泄之处,他们看郭敬明的作品,仿佛是在聆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忧伤。也许郭敬明的走红并非是郭敬明个人的成功,而是这个时代的孩子需要一个自己心声的代言人,于是郭敬明来了。郭敬明的忧郁完全是个人式的,而恰恰整个80年代出生的人往往因为远离公共生活,使他们以一种十分个体的姿态生存着,没有特殊的历史事件让他们有一种集体的制约感甚至荣誉感,郭敬明把这种心情用个人化写作的方式传递出来,却没想到引起一大批读者的追随。以下将从《小时代》文本接受层面来分析郭敬明青春文学在独一代中流行的原因:

一、最根本的流行元素:强劲的产品力和接受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同化与顺应

郭敬明个人的独特个性成为一个亮点,把作者与受众的心理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因为独一代们基本上就是这样自我主义“全然不顾他人感受”,给他看非洲难民儿童的照片他可能会落几滴眼泪,但事实上他从来不会认同自己和他们在任何层面上是一样的,实际上他根本不认为自己和任何其他人会一样。总体来说他们是讨人喜欢的可人儿,与众不同、 品味独特;有着也许还未被发现的非凡才华、敏感善良;但是经常被孤独折磨,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饱经忧患,值得每个人同情……而且基本上如果你不这么说,就会被他用任何想得出来的词汇大骂一番。而这一切都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产品力,造成接受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同化与顺应。

二、基本的流行动力:青春的文化力和情感的共鸣

郭敬明的商业图谋就在于掌握了生命行走,说到底还在个“情”与“爱”字。他谈到自己的写作初衷说:“我们提到上海,脑海里永远都是张爱玲的风花雪月、王安忆的《长恨歌》,但没有2008的上海。北京反而有这样的小说,王朔、 石康都在写。上海是无人书写的。我生活在那里,本身又是作家,所以我希望来书写。这是我创作小说的目的,也是小说命名的目的。我希望以后提起新上海,人们就会想到我的 《小时代》。反映这其中的一部分年轻人,有些是普通的大学生或是比较穷的年轻人,用这个小团体折射出这个时代。”

笔者采访的身边喜欢郭敬明的独一代们都说,郭敬明的作品很温暖,让人感动的东西很多,能够让人爱不释手立刻把它读完,反正有一种吸引人的魔力。还有人说,郭敬明的文章虽然感动人却欠缺适度的理性高度。感性充足,而理性却反映出了他的真实年龄,他还不能超越自己思想年龄的局限。大家都认为郭敬明的语言唯美、飘逸、华丽、空灵,他的作品风格是忧伤的,感性的,似乎有点像写给自己看的心情日志,杂乱而细腻。或许这就是移情作用吧。但对青春俗文学的读者来说,已经足以引起共鸣。

三、流行推力:现代图书的传播力和“粉丝经济”至上的市场范式

郭敬明的青春文学与偶像价值,已为他培养了一大批固定的粉丝。郭敬明的卖书,就好比歌星签名售碟一样,内容好坏可以先放一边,明星签名本身的诱惑力就足以产生市场价值了。加之春风文艺出版社除了使用广泛组织作者签名售书等常备营销“武器”,还把青少年读者相对集中的《萌芽》 网站作为重点宣传的阵地之一,以及各种粉丝设立的网站和博客、微博、微信等把各种出版消息都在第一时间公之于众, 而这都见证着现代图书的传播力。

此外,郭敬明办《最小说》的成功正是源于这个偶像消费年代的“粉丝经济”的功劳,粉丝们因追捧一个人购买他的书,这种行为跟消费者冲着某个品牌而购买某个产品从本质上来说并没有差异,偶像明星和偶像作家的消费机制是一样的。在这文化多元化的“读图时代”和“快餐文化时代”, 信息爆炸的同时却也失足落入信息的陷阱,无法选择正确有效的信息,使独一代们无法更好的理解和认知世界。于是, 知识的匮乏导致了精神的悬浮,精神的悬浮则易造成信仰的暧昧。他们不知道相信什么,什么才是最真实的?似乎只有自己才是最真实的。他们从郭敬明的作品中了解到自己,并且相信郭敬明了解自己,对郭敬明顶礼膜拜。于是,独一代们存在着这样一个理念——不必苛求一个文化商人具有高尚的良知操守、道义担当。喜欢郭敬明的书,读读无妨,不喜欢,一笑而过。所以说“市场至上”是当代中国的图书文化、 娱乐业市场化运作比较成功的范式。

四、流行层面:易行的实践力和毫无道德负担地规模化的挪用和移植

80年后出生的独一代无疑是这个衣食无忧、科技发达、 各种文化艺术形式芜杂昌盛的时代的享用者。综合来说,平安时代对于成长起来的独一代具有最大影响力的主要包括: 电视、网络与通俗青春文学。

在信息接收方面,互联网的庞大优势几乎冲垮了前几代人获取知识的主要传统渠道。而书的价位则是其实践力的基础。在春风文艺出版社的努力下,除常规渠道外,网上书店、 图书俱乐部也都给予郭敬明作品很大的上架空间。天涯猫扑网等和郭敬明博客、微博以及各大粉丝网站等广铺渠道地大力宣传新作上市,这一切无疑强化了读者的购买气氛,给郭敬明作品的实践力增加了砝码。如此轻易地获取知识的捷径,一方面让独一代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宽广视野,新鲜与陈旧、真实与虚假在一个网络世界里纵横交错,对于生活学习经历平淡无奇、无惊无险的独一代来说,它显得过于庞大和强盛,甚至让人迷失其中,难辨方位。而另一方面,多方位多渠道的知识来源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独一代们对于知识以及其创造过程应有的重视和尊重。独一代情感、生活的单一化,模糊了他们对于何为独创何为模仿的界限,于是“独创” 渐渐已经退化成为了一个空洞抽象的动词,造成了毫无道德负担的规模化的挪用和移植,而独一代无疑是这一切的集大成者。这些偶像崇拜和模仿拼贴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独一代们的道德标准,限制了其追求崇高的想象力,容易导致利己主义。

结语:

上一篇:业务值班表下一篇:战略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