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的反思性教学

2024-07-23

初中历史的反思性教学(精选十篇)

初中历史的反思性教学 篇1

1. 反思性教学的特点

反思性教学并非简单地对教学过程进行回忆和思考, 而是教师、学生双方的反思, 具有以下特点。

1.1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深入。

反思并非简单地对教学过程的回忆, 而是通过反思教学实践中教师、目标、学生等之间存在的各种问题, 鼓励教师不断探究, 逐步完善教学理论, 并接受教学实践的检验。教师在反思过程中要更多关注学生, 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表现, 善于站在学生角度思考和探究问题。

1.2 以教学实践更优化为目标, 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增强。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实现教学实践更优化,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而反思性教学是通过不断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查找并解决教学过程存在的各种显性及隐性问题,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实现教学实践更优化。

1.3 以师生共同发展为前提, 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

反思性教学是通过教师不断反思自身教学、学生不断反思自身学习相结合的教学过程,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同时促进教师专业提高的过程。教师在反思自己教学过程时提出一定的质疑, 并有针对性地找出具体的解决策略, 不断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在整个反思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和智慧会不断得到提升。

1.4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促使教与学在循环往复中不断上升。

教学旧问题的解决, 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 教师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持续不断地对教学进行反思, 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 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增强教学效果, 进而促使教学过程不断完善。反思性教学就是这样循环往复、持续上升的过程, 要求教师必须持之以恒。

2. 初中历史实施反思性教学的价值

2.1 对促进历史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

2.1.1 反思性教学能促进初中历史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

一直以来,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教师只要研透教学大纲、吃透教科书、讲透教学内容就是很优秀的学科教师, 然而,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学生的能力日益提升, 对教师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不仅要求教师吃透教材, 还要了解历史知识。有一次学生看电视剧《武则天》后和爸妈讨论武则天的特殊心理对用人的影响, 由于父母的答案学生不满意, 就回学校问教师, 教师并未有所准备, 约定一周后和学生交流。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首先要加深对中国历史的学习, 其次要研究电视、网络流行的历史剧, 提高教师对历史专题的理解, 最后要时刻关注历史知识的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教师在解决学生历史问题的同时, 也拓宽了自己的知识视野。

2.1.2 反思性教学能提升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能力。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具有更高的要求, 专业技能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历史专业能力, 还包括教师的管理和科研能力。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 教师必须反思用何种教学模式和方法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分析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是否适合学生, 学生是否乐于接受。在教学过程完成后, 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 不断进行完善和改进。通过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反思, 教师的教学、管理和科研能力都能得到一定的提高。

2.1.3 反思性教学能提升初中历史教师的教育智慧。

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育人, 净化学生心灵, 启迪学生智慧。教师作为对学生最直接的教育者, 能够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情感调控等对历史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这就要求教师发展自己的智慧。反思性教学使历史教师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运用自己的洞察力、判断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并最终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

2.2 对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价值。

就传统的历史教学理念而言, 最受推崇的是经验型教学和操作型教学。经验型教学通常是要求教师按照以往已经成熟的教学模式进行历史课教学, 这就极易导致教师满足现状, 不思进取, 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难以充分发挥出来;操作型教学更重视教育的权威性, 通常将部门比较出名的教学模式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 而不考虑随着社会发展学生的时代性和独特性也在不断变化, 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性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存在很大差异, 不仅要求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还要求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影响教学效果的各种问题, 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以便提高教学质量。反思型的教师不仅要明确知道自己的教学效果, 还要及时对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 多问几个“为什么”, 这种经常性的“为什么”能促使教师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2.3 对促进课堂公平的价值。

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环节是课堂公平, 传统满堂灌教学模式并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公平, 主要表现如下:第一, 教师为课堂主体,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第二, 受升学率的影响, 教师对每个学生不能一视同仁。教师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最重要主体, 反思性教学是实现课堂公平的重要途径, 教师对课堂师生关系的反思是教学平等的前提, 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角色, 站在学生立场体验教学, 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完善, 实现师生平等。

3.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实施策略

3.1 反思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3.1.1 教、学、研相结合———从教师角度进行反思。

新时代的教师不仅仅要传道授业解惑, 还要及时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不仅要认真学习, 还要及时运用到教师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观察学生的行为, 总结存在的各种问题, 及时对问题进行反思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改进课堂教学模式,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成为反思性教师, 必须有效教学、学习和科研紧密结合起来, 实现教、学、研的有机结合, 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3.1.2 转换角度———从学生的视角进行反思。

教师也经历过学生时代, 对学生的想法和行为还是比较了解的, 因此教师可将自己当年的想法和信息化时代初中生的实际特点作为教学的参考,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模式进行调整, 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感受, 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为主导服务学生。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 社会交往和接触范围日益广泛, 认知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极大提升, 观察力、想象力快速发展, 各种思维具有较大的发展, 自我控制和评价能力明显提升,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及时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

3.2 反思性教学实施方法。

3.2.1 集腋成裘———撰写反思日记法。

反思性教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写反思日记, 教师在每节课教学完成后, 及时撰写反思日记, 具体好处如下:第一, 有助于学科知识的积累;第二, 有助于及时发现、记录课堂的精彩环节;第三, 有助于经验知识的升华。教师撰写反思日记的内容主要包括两种:其一, 有意思的教学过程。教师可及时反思教学中有意义的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及学生的反映记录下来, 并和之前的教学设计进行比较, 隔段时间回顾一下就能发现很多平时并不注意的细节, 及时总结经验以便下次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 长此以往, 就会积累一笔宝贵的财富, 促进教师的成长。其二, 教学过程存在的各种问题。每节课教学完成后, 教师在反思过程中总是很找到很多不足或问题, 要及时记录下来, 并找出问题的原因, 避免在下次教学中出现同样的问题。

3.2.2 博采众长———观摩讨论法。

教师要想成为反思型教师, 就必须经常和同行进行交流, 经常参加公开课、观摩课, 博采众长;多听同行的课, 及时和他们进行交流, 虚心听取别人对同样课程的教学观点。同时要用于展示自己, 让同行多听自己的课, 让他们对自己的课程教学过程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还要善于通过别人发现自己教学理念存在的问题。通过借鉴别人优秀的经验, 向别人学习并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 能够快速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

3.2.3 反观自照———对比反思法。

大多数历史教师在不同班级上课时, 通常都采用同一个教学设计, 不同班级学生的水平和特点不同, 若按照同样的教学设计, 必然影响教学效果。对比反思法主要指教师在对不同班级学生上课时, 将不同班级学生的状况和特点进行对比, 进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 并将调整部分用于下一个班级的课堂教学, 经过不断调整, 教学设计会越来越完善。具体调整步骤如下:首先, 教师根据第一个教学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其次, 在第二个班级上课时, 教师要及时反思上个班级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和精彩环节, 然后根据下个班的具体实际情况对教学设计进行适当调整;最后, 在整个教学过程完成后, 教师及时反思存在的问题和精彩之处并及时进行回顾、记录和总结, 长期坚持下去教师素质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4. 结语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诸多缺陷, 反思性教学模式则能很好地弥补不足, 不仅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而且对学生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在初中历史中应用反思性教学十分重要, 值得大力推广。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教师日益重视自身能力的提高, 以不断强化课堂教学实践效果。本文首先分析了反思性教学的特点, 其次研究了初中历史实施反思性教学的价值, 最后提出了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实施策略, 以便反思性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初中历史,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学鸿.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4.04.

[2]尹同雪.论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反思[J].山东师范大学, 2013.10.

初中历史的反思性教学 篇2

论文摘要:文章将反思性教学理论运用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力图把中学历史学科反思性教学实践做一个完整的呈现,从而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反思性教学自产生之日起,无论是作为一种思潮,还是作为一种运动,都一路高歌,势不可挡。主要是因为它给当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具体来说,反思性教学启发人们反思操作性教学的局限,不断探究教学中的新问题,在探索中把自己锻炼成学者型教师,从而改变凭经验教学或简单重复教学的现象。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课程实践方式,为此“教师应超越常规教学中对课程内容的机械复制,积极对自身的课程与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反思性教学理论传入我国,无疑是为广大教师理解新课改提供了新的视角,这对他们创造性地实现新课程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近年来,笔者一直坚持将反思性教学理论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实践,现结合中学历史教材,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体会,以求教于方家。

所谓中学历史学科反思性教学实践,就是在反思性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借助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行为研究,不断反思自我对历史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历史的规律,历史教学的方法、手段以及经验认识,以发展自我职业水平,努力提高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活动过程。

一、教学实践前的反思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第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师能否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前提。教师备课时,应对即将实施的教学目标、过程设计、采取措施、使用方法、时间安排等的合理性进行思考、预期和修正。例如:我在备《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Ⅱ)第4课]一课时,对课程标准进行了反思。课标的内容是“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按课标要求“资本主义萌芽”必须讲授,而人民版教材却没有相关内容,这是教材编者的疏漏,还是课标制定者的失误?究竟如何处理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才更合理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查阅了大量资料,结果发现大多数学者都否认中国存在所谓“资本主义萌芽”。著名历史学家萧功秦说:“实际上这种所谓萌芽的东西可能根本就长不大!在封建制度主张定于一尊,在这种‘求定息争、防争氓乱’为基本文化精神的社会里,哪怕长出来也是没有意义的。它总是会被扼杀掉,根本用不着西方势力动手。比如雇工制度,在宋朝就有了,可它永远是这个东西,几百年的时间里也没有长成资本主义的大树。因此,我认为称所谓‘资本主义萌芽’是一个误导的概念,改称为永远长不大的‘资本主义死胎’,可能更接近事实一些。”另一位学者任爽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我们在春秋战国时期,似乎已经可以依稀找到‘资本主义萌芽’,而在明清时期,似乎还可以发现大量的‘奴隶制’的残余。这些现象给我的感觉是,在中国,社会形态的演进似乎不可能被严格而明确地或者说是硬性地加以区分。因为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现同样的因素,或者说相同的因素往往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长期延续”。从上述学者的论述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目前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已遭到了学术界普遍质疑。虽然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但不能因为有争议就一字不提,况且课标中也有明确的要求,因此教学中不讲不行,关键是如何讲的问题。如果讲得太深学生难以理解,若是给学生一个定论更有悖于科学性原则。鉴于上述情况,我在备课时一方面补充了有关资本主义萌芽的基

用心

爱心

专心

本知识,同时也简单介绍了学术界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这样一来,既贯彻了课标要求,也弥补人民版教材的不足。

二、教学实践中的反思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对教学情境、进程、态度、内容、方法及时反思,以便验证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同时还要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调控。例如:我在讲授《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Ⅰ)专题二第1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主要介绍了1840~1900年西方列强侵华史实,第2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讲述的是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而其他版本的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都是将列强侵华史与中国军民抗争史同时介绍的。人民版之所以另辟蹊径,把中国人民的斗争史单独拉出来,专门设置一课,主要是为了进一步落实突出课程标准关于“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主题。我在备课时基本沿袭了教材的这一思路,而没有把两课内容按时间顺序进行整合。在讲授第一课时,学生都能按时间顺序掌握列强侵华的重大事件。而在上第二课时,我却惊奇地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中法战争”(第1课中的内容)发生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第2课中的内容)之前。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初中阶段历史教学没有到位,学生连最起码的时间概念都没有。怎么办?如果仍然按原来的教学设计授课,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当时我立即调整了教学进度,先给学生补习初中历史,等他们形成必要的时间概念后,再按原来的设计进行教学。虽然这一节课没有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但由于及时调控却使得课堂教学更趋合理。

三、教学实践后的反思

课后反思也是反思性历史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对实践结果的归因、总结评价、寻找差距,以便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指导现今、未来的教学活动。承前所述,上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课后,我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效果进行了反思:1.如何解决教学进度与课时不足的矛盾。高中历史课每周只有两节,如果在讲授新课过程中,还要补习初中的教学内容,肯定无法完成课标规定的教学任务。增加课时显然不可能,怎么办?能不能挖掘隐性课时呢?如果能设计一份预习提纲,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预习,事先解决上课时的“拦路虎”,到授课时的进度自然就加快了;同时,预习题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而且这也是反思性教学目的——两个“学会”的具体体现。这样看来,设计一份既科学又经济的预习提纲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经过一番思考,我设计了如下提纲:(1)按时间顺序列举列强侵华的事件及其后果?(2)针对列强入侵,中国军民进行了怎样的抗争?结果如何?(3)将列强侵华事件与中国军民的反抗斗争一一对应起来。(4)在课本中找出中国军民反抗斗争的典型事件。这份预习提纲能否奏效,还有待于下一节课的验证。

2.如何完成情感教育目标。我在授课过程中侧重史实讲解,忽视了情感渗透,这堂课本应该上得生动感人,结果却变成了简单史实的罗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查阅了有关情感教育的文章,其次还虚心向老教师请教,最后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拟定了如下措施:(1)采取情景式教学。激活学生情感世界,不是靠教师简单的灌输,而是要学生亲身体验。上课时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再现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感人场面,让学生从中体会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2)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教材选取的中国军民奋起抗争的事例都是具有其特有含义的。“三元里抗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颂扬了政府官兵为收复国家失地而作的积极努力;“黄海海战和反割台斗争”,表现了政府官兵、人民群众为维护国家主权,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义和团反帝运动”,则谱写了广大农民群众高举“反帝”大旗,与列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壮丽诗篇。上课应选择典型事件,从“中华民族”的视野来讲授。面对着列强的入侵,用心

爱心

专心

无论政府官兵,还是民众百姓,尽管他们形式不同,手段不一,或自发,或有组织,但他们都是站在民族的立场上,为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而英勇抵抗外来侵略。(3)启发学生主动参与。情感教育自然离不开学生的全程参与,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参与,直接影响到情感教育的效果。在讲授中国军民抗争时,可启发学生进行讨论,谈谈各自的感想,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体验中国人民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从而把本节课的情感教育推向高潮。我将教学反思后形成的改进方案用于另一个班级的教学。相比之下,这节课有了明显的进步,但又涌现出一些新的问题。由于部分学生预习不充分,再加上学生讨论持续时间过长,教学进度再次被延误。这些问题又将成为反思性教学新的起点,反思性教学就是在这种不断循环中推动教学日趋合理的。

历史学科就是让人通过认识过去来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矫正自我、超越自我。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但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都是现代的人,我们所教所学的历史,实际是今人对前人的理解学、解释学,由于社会的进步,时代的不同,人们对历史的解释与认识也就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历史都是现代史,历史教师应当自觉树立反思意识,与时俱进,引领学生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培养学生富有时代意义的历史思维。综上所述,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反思性教学必将成为中国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

用心

爱心

对初中历史教学的点滴反思 篇3

一、历史教学要突出形象性与情感性特点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在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历史人物事迹和故事。我们现在使用的新编历史教材,里面有好多历史图画、历史地图、黑体字史料等,内容丰富多彩,故事性、趣味性强,教师授课时应紧紧抓住教材的这一特点,对学生因势利导。如讲“陈胜、吴广起义”的内容时,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大泽乡起义》这幅图来讲起义爆发时的激烈场面,可以这样叙述:“同学们请看图,当时天上乌云翻滚,狂风怒号,农民兄弟们斩木为兵,揭竿而起,杀死了押解他们的官吏,发动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就这样在大泽乡点燃了。”通过教师有声有色的叙述,学生仿佛进入了图中,亲眼目睹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壮烈情景。这样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要讲清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所谓关联,包括三个方面:①两堂历史课之间的关联;②一堂课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③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前两点教参上多有说明,而对于后一种联系,教师一般重视不够。如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我们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等。教师对此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残酷性。再如讲“明治维新”的内容时,可从日本向西方学习获得巨大社会进步的事实,联系日本在奴隶社会末向中国隋唐学习使其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历史,让学生了解: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除了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之外,还需要有开放的胸怀,学习外国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先进东西。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对当前改革开放的认识。这样的联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听来饶有兴趣、易于接受,思想觉悟、认识能力也随之得到了提高。

三、要善于运用“教学留白”的策略

“教学留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教师不直接把一些学习内容明确告知学生,而是通过语言激发、提出问题、布置作业等方式留下“空白”,诱发学生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实践与操作、联想与想象、思考与探究,利用自己的想象填补空白,更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学留白”不是避而不谈,也不是简省,更不是避重就轻,而是引而不发。学生的许多智慧火花是在“教学留白”中、在表面上看起来的“冷场”中迸发出来的。如在教学“经济全球化”的内容时,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纷纷议论起眼下的热点新闻,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学生们的注意力也开始分散了。这时不妨提出一个问题:“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问题的提出会使学生由动变静,使学生们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问题上来,起到欲擒故纵的效果。

网络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反思 篇4

一、网络环境在历史教学中的优势体现

(1) 丰富的网络资源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历史教材是我们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 但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一些经过筛选和整编的内容, 虽然教材内容都是精华, 但如果历史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教材, 这样难免会桎梏学生的知识面。然而, 课堂教学毕竟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 如果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 就会与教学时间发生矛盾, 最后恐怕连基本的教学任务都难以完成。怎样才能既丰富教学内容, 又保证正常的教学进度呢?这时候, 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 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搜集一些教学材料, 然后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编制, 制作成教学课件, 到了课堂上, 教师只需要花上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将这些事先整理的材料呈现给学生。这样不仅可以对历史教材进行一定的补充, 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完整, 同时这种信息化的资料展示也不会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 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

(2) 网络技术的交互特征加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互性是网络技术的一大重要特征, 而这一特征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可以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我们知道, 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教与学进行交互而实现目的的活动, 而网络技术的这一交互性特征刚好与教学活动的本质相符。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 很多学生往往不敢当面向教师提出问题, 不善于发现问题, 使得教与学常常发生脱离。而在网络环境下, 由于网络技术交互性的特征, 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我们可以在校园网的BBS上设置一个历史专区, 就一些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和讨论。如, 在“五四”青年节之际, 可以让学生就“五四”精神进行探讨。在抗战胜利纪念日, 可以让学生围绕着抗战的历史意义和精神以及它对今天的影响谈一些自己的看法等等。如果把这些课题放在现实的课堂环境下, 学生可能就不会那么积极参与, 但放在网络环境下, 很多学生更愿意畅所欲言, 所以说, 相较于传统的环境, 网络交流平台更能够激发学生讨论和交流的主动性, 强化师生、生生的互动。

(3) 网络技术的应用突破了历史时空限制。历史学科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 它研究的对象都是在过去的时空所发生的事情, 生活在当今的学生要想了解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往往就会在时空观念上发生一定的矛盾, 导致学生对历史知识不感兴趣或者不能理解。如果我们能够积极地利用网络技术, 把一些过去的历史场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用声音、图像等方式还原出来, 让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历史事件、曾经出现的历史人物、曾经存在的历史事物重新出现在学生眼前, 这样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例如, 在讲到近代屈辱史的时候,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纪录片, 《甲午风云》《鸦片战争》等影视作品。通过网媒体, 可以将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重新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同时也为学生创造出了一个更有利于品味和把握历史的环境, 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应当注意的问题

(1) 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在很多教师看来,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起来的新型教学模式, 在网络环境下, 教师的地位不再那么重要了, 于是有些教师在网络教学中开始扮演起了隐形人的角色。例如, 有些教师会在课堂上采用放电影的方式给学生播放一个个教学课件, 或者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段材料和几个问题, 剩下就不闻不问, 把所有的时间都留给学生。这种完全忽视教师作用的教学方式, 当然出现很多弊端。要知道,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知识和经验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无论在什么形式的教学活动中, 都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如果教师过度放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偏离方向或者流于形式, 这样势必会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 即使是在网络环境下, 即使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作为教师, 也要扮演好自己教学主导者的角色, 积极地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控。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2) 恰当利用网络材料。网络资源的丰富性给历史教学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教学资源, 但由于资源量巨大, 教师在选用资源的时候一定要把握适度的原则。由于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快速收集和显现功能, 使得一堂课的容量可以大幅度提升, 这样就让很多新型的“电灌”教学开始出现。相较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这种“电灌”的方式往往会产生更大的负面作用。因此, 在网络环境下, 教师一定要学会恰当地利用网络材料。

(3) 注意避免喧宾夺主的网络课堂的出现。网络技术的应用给历史课堂带来了很多生机和趣味, 很多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制作课件的时候会把课件做得美轮美奂。然而, 有些时候, 由于过分注重课件形式, 把形式做得过于花哨, 反而使得教学内容被湮没在了华丽的形式之下, 这样就会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因此, 教师在设计网络课堂教学的时候, 一定要把握针对性的原则, 不能本末倒置, 避免网络课堂上出现喧宾夺主的问题。

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反思 篇5

榆中县周前学校

张小伟

在从事初中历史教学这几年来,有成功,也有失败,有付出,也有收获。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春风,我不由地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深深地反思:那些个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甚至被津津乐道为“改革”的种种看法和做法,以新课程的理念加以审视,恍然而有所悟。反思使我们“与时俱进”,在深层次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真正更新、转变;反思使我们对教学更充满着希望。作为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施者,通过对比本学科特色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主要谈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的做法与体会。

在课程改革和打造高效课堂的背景下,究竟什么样的课才算是“满意课”呢?对这个问题,可以说,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说法。现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谈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反思。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于这一理念,我想新课程背景下的一节好的历史课它应该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面向每一位学生和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要想达到这一目标,一堂满意的课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应具有创新性。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使教学活动中师生活动有明确的共同指向,它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尺度。所以在创新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确定创新性教学目标,如果没有创新性教学目标作统帅,那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创新的、高效的。

例如在讲《郑和下西洋》一课时,我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按照创新教育理论要求思考后,确定了“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国家的综合国力成就了郑和远航这一伟大壮举,增强民族自豪感;体会和平外交有利于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这是一个含有创新要求的教学目标,打破了过去常常用的“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意义”、“如何评价郑和下西洋”等教学目标的制定。所以在引导学生学习这课时,不是对这一事件本身进行再一次浓墨重彩地描述,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郑和是如何如何的伟大;而是挖掘隐藏在这一事件深层的思想教育因素,把教学重点放在解析这是航海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壮举上。而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探究活动,对郑和下西洋所展现出的我国领先世界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航海水平及航海智慧有了充分的了解与认识,激发了他们勇于创新、勇于开拓的胆识和胸怀。当老师让他们谈对这一事件的感受时,很多学生都由衷地说出了“震撼” 2 这个词!可见这一目标的确定很好地体现了创新性,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在思想情感上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2.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还必须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选择合适他们的教学方法,并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同一教学内容时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就这一点来说,其实也就是我们认为的一节有意义的课。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所以在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们提倡拉近历史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创设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感受、认识和探究历史的氛围,而不是让学生消极被动地去记诵历史。讲授八年级下册第9课《改革开放》的内容时,就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那一课的内容承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具体介绍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是如何取得突破的,在城市是如何展开的。教材介绍的这部分内容对成年人而 3 言非常熟悉,觉得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但它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难度比较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采用谈话法、借助老照片、材料了解、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合作学习法等方法,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空间。比如,教师为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身边的生活与改革开放有着密切的联系,积极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调查,向身边熟悉的人(父母、邻居、学校的老师等)调查,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感受的到的变化,学生把搜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生对这种活动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从课堂上学生展示的调研成果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成果内容非常充实,反映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由于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这么一个合作学习的平台,学生通过这种探究活动,生成了自己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认识,亲身体会了历史学习的方法。而且这种体验活动是学生能做到的、也愿意做的,它远远比让学生坐在教师里凭空设想“如果你生活在哪个年代你会有什么感受?”要实际的多。同时,由于全班同学都参加到了调查活动中,且分工合作,因而使得每一层次的学生都有了学习的收获。

当然,不管你用的是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地自主学习的时空;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4 只用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样做了,当然也就是一节好课了。

3.一节好课,它还应该是教师为学生构建的和谐、民主、自由的生态课堂,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好的课堂应当是,能够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而宽松和谐的环境并不完全依靠讲故事、做游戏或生动的情景来创设。教师形象生动、富于智慧的语言,一个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一个激起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探究活动等等,都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形成技能,同时也获得情感上的丰富体验。

《新文化运动》这节课上虽以讲授为主,但我把课讲得主线突出、条理清晰,情绪饱满、语言亲切,继承了传统历史教学中的精华。它不仅有利于学生迅速、准确、简约地把握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落实历史课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导入这一环节上,我没有按照教材的编写顺序和传统的教学方法,从按背景说起,而是从初中语文课鲁迅小说《故乡》片段切入,引导学生重温小说的核心内容,并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这篇小说的地位,使学生认识到,它反映了当时文学革命蓬勃开展的社会现实,它是新文 5 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这种设计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渴望学习的环境,引起了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探究的欲望。同时,娓娓道来的细腻讲授,也使学生受到了感染。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可以看到,他们被老师的情绪所感染,甚至下课了,还有许多学生围着我,要记录下本课结束时引用的陈独秀的诗《青春》的片段。个别学生感受到了教师语言的魅力,和谐课堂的魅力!

当然,课堂教学也不会只是上述几个特点,平时的课堂教学也不可能是每一节都是精品课。但只要我们瞄准目标,不断学习,经常反思,将教学的某一方面发挥到最佳,使课堂教学具有自己的特色,又深受学生的欢迎,那这就是一节“满意课”了。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6

关键词:教学反思;听评课;备课

《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育学家波斯纳也提出了“经验+反思=成长”的公式,明確强调了反思的作用。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材、学生课堂表现、听课状态的认识和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在从事初中历史教学的几年中,深感历史教学对初中生的重要性,历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还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有挖掘不完的乐趣。

教师要转变观念。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说:“如果没有学生积极地、自觉地学习,任何教也不会产生预期的教育效果。”教师要自觉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中,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要让学生主动思考,发表不同的观念看法,让学生在历史课中感受到一种享受。下面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

一、通过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的45分钟,有的学生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在某节课上却比较沉默,这很有可能是对教学内容不理解,课后我主动寻找原因,对课堂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

同时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记重点、记难点、概括、归纳、比较、总结等,倡导学生及时整理笔记,课后通过阅读笔记,再沿着教师归纳的内容、思路或方法认真消化,让学生养成温故知新、善于总结归纳、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通过同行之间的听评课提高自己的素质

听课评课是教师全面提升专业素养的一种有效的反思。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听课的老师要善于学习同行的先进教学理念,整体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吸收他人有益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提升自身专业能力。

评课不仅是对讲课教师的反思,也是对自己教学过程的反思,例如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其他教师怎样做,而我们自己又该如何去做。在讲授新课时,其他教师如何导入新课,我们该如何导入,我深信经过反思一定会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

三、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提升教学水平

1.自我积累就是在自我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教学的自我认识,不断对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及时调整,写好教学后记;也可通过学生问教师答,找到教学中的盲区,这样及时对课堂教学进行改进,积累宝贵的教学经验。

2.学习积累就是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资源进行学习,利用“三通两平台”、研修网、网联学习等形式进行充电,不断从中积累教学经验。

3.交流积累就是通过听课评课、集体备课、小组合作、同课异构等形式,相互交流,不断积累经验,这样让教师真正达到“脑力资源共享”,使我们的教学水平有所提升。

四、认真备课,向课堂要成绩

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不同于其他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环节多下功夫,充分备好每一节课,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认真设计教学环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写出切合学生需要的教案,使每一节课都能做到“有备而上”。同时,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达到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使现代教学方法走进课堂,并做到课堂形式的多样化。通过自身课后的反思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在教学中愉快学习的目的。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要及时反思,为学生提供新型有趣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爱上历史课堂,同时也让历史教师在反思中真正领悟历史学科的独特性,培养反思习惯和创新意识,提高专业素质。

初中历史的反思性教学 篇7

一、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历史本身的发展是一个客观的过程, 它不可再现, 亦不可重演。这个特点决定了只能通过历史遗迹、遗物、文物资料和文字记载等历史资料来研究历史。这也就决定了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寓教于乐, 激发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内容丰富、生动直观的史料, 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因, 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讲述“发明家的科学精神”时, 我选取了爱迪生的相关史料, “爱迪生 (1847~ 1931) , 美国著名发明大王, 一生完成了2000多种发明, 平均每12天半就有一项发明, 其中包括电灯、留声机、发报机、电影、电车、蓄电池、打字机、水泥, 等等。1931年月10月18日, 爱迪生在西奥伦治逝世, 终年84岁, 1931年10月21日, 全美国熄灯以示哀悼。”学生一看这一史料, 不禁为爱迪生的科学精神所吸引, 在教师的引导下, 结合教材相关知识, 得出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并不难。

2. 论从史出, 增强历史感

中学历史教学应具有浓郁的历史感, 这也是历史教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适当引用同时代人特别是名人的原话和原文, 可以增强历史感, 使历史教学富有时代气息。如在分析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时, 引用了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 “资产阶级, 由于一切工具的改进……采用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工业革命对世界联系的影响, 也进一步说明了蒸汽机出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 深化教材, 培养学生历史的领悟、思维能力

历史知识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过去性。因此, 作为中学生, 理解历史必然有较大的难度, 领悟历史的能力也较差, 倘若一知半解地死记教材结论, 就会严重制约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 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史料教学的方法

目前, 史料教学的这种现状, 不利于完成新课程的要求, 更不利于学生自主思维的培养。那么,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 除了教师提高自身认识, 加强对史料知识的学习之外, 笔者认为还可从以下几个方法入手:

1. 充分和合理地利用课文中的史料

课文中的史料不仅内容丰富, 而且形式多样,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选择并利用。初中新课程教材针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 精心选配了大量的史料, 教师可充分进行利用。选配的史料中有些设计了较高质量的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但更多的则没有搭配思考题。对于这些史料不能简单地让学生一“阅”而过, 教师可以联系课文的内容, 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 促使学生进行思考, 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史料的兴趣。

2. 史料教学应与教材相联系

有的史料往往是“断章取义”, 或是一句话, 或是一段事。学生要准确理解史料的内容, 就必须将其与所处时代、社会背景、人们的观点、作者立场等相结合, 否则, 理解就可能有误差。

3. 在充分利用教材中史料的基础上, 还要进行适当的课外补充

在史料教学中, 有的教师往往只是机械地使用教材中的史料而不加补充。不可否认, 教材中的史料是经过精心编写的, 是史料教学的主体, 但这并不意味着死板地运用教材中的史料。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史料进行整合, 也可根据需要对史料进行适当的补充。当然, 补充史料应注意精心选择、合理设计, 要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而非“多多益善”。

三、对史料教学的反思

1.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 人的认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 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建构的。同样, 历史知识学习的目的不是仅仅让学生记忆和复制一些历史知识, 更重要的是, 让学生经过思考和探究, 建立起学生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而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探究历史问题, 就是培养学生用事实说话的证据意识, 帮助学生构建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和评价, 这对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念, 都是十分有益的。

2. 要有意识地传授学生一些探究历史的方法

长期以来, 历史教学侧重于传授具体的历史知识, 没有把历史认识的方法看作是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好像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完全是历史学家的事情, 与中小学历史教学无关。学生掌握一些分析史料的方法, 如鉴定真伪、判断史料是否有用、比较不同来源的史料、判断史料中的矛盾和偏见成分, 等等, 可以培养他们探究历史的兴趣, 提高分析和判断事物的能力。

3. 运用史料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 史料的运用, 不仅用来进行史实的说明, 更重要的是, 让学生在运用史料或证据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 练就一种批判性的思维能力。例如,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 可以就某一历史事件为学生提供不同学者或有关人士和政界等的不同观点, 并附上大量支撑他们观点的原始资料,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研究方法独立地分析原始资料, 对各种观点展开研究、批判。在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运用证据材料大胆地建构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这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 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且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它的地位将越来越稳固。目前, 史料教学的这种现状不容乐观, 急需广大的历史教师共同来改变! 要改变这种现状, 历史教师应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的需要, 不断地探索史料教学的方法, 从而更好地为中学历史教学服务。

摘要:史料是教师进行历史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各种典籍、图表、碑文、笔记、图画、文物、民谣等。通过对史料的学习, 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真实感受, 促进学生直接参与历史问题的探索活动。

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反思 篇8

一、创设问题情境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 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 只需死记硬背即可, 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 所以, 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总是缺乏一种内驱动力。我认为, 要想改变这种情况, 教师必须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 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 让他们亲自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发展他们的智力。如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 这样可以全方位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 要科学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疑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 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 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 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另外,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还要把握好度, 做到难易适中。太容易会流于平淡, 学生不屑于回答, 更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又会使学生如坠迷雾中。

二、编写学习提纲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 也是培养学生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 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 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 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 时常抓不住重点, 所以, 在起始阶段, 我一般选择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 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 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学生逐渐学会了模仿教师编写提纲。这时, 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编提纲的练习机会。如学习新课时, 多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试编;学完一个单元后, 可让学生编写单元知识结构, 抽象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

三、理清历史线索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 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也比较多, 并不容易掌握。所以,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 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 教师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 并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我认为, 广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 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二, 能够说明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三, 教科书上有插图, 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第四, 属于“中国之最”“世界之最”的内容。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 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培养正确的世界观。

四、教给记忆方法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 我常采用以下方法, 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 效果良好。第一, 提纲记忆法。即引导学生记忆纲要。第二, 分散记忆法。即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习, 当时看一遍, 一周后再复习一遍, 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 这样记得就会比较牢固。第三, 故事记忆法。如讲商朝历史时结合《封神榜》的故事,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下课了仍意犹未尽;或者提供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 让学生自己讲解, 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第四, 归因记忆法。如“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之所以在1919年5月爆发, 巴黎和会上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是导火线, 这是历史的偶然性。这样讲解, 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总之, 初中历史课教学的基本要求是, 变“灌”为“导”, 注意师生双边活动。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的“教”应服从于学生的“学”, 以教带学, 以教助学, 以学论教, 同时还要注重教学与学法、课内与课外、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 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为前提, 寓学于乐, 乐中求知, 让历史课堂教学不再仅是教师在“动”, 而是以学生的“动”为主的师生互动。

在十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 我一直坚持通过学生、教师及阅读教育专著与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让我欣慰的是, 我的课得到了任课班级学生的普遍认可, 成为了他们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

参考文献

[1]康琼.中学历史教学反思的三个阶段[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1 (4) .

[2]王玉兰.论历史教学的困境和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 2008 (6) .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9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 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 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 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 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 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 下至地理, 各方面都知道一些, 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 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 关注现实, 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 却似是而非, 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 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 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 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 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 从教学方法来看, 还比较单一、陈旧, 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 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 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 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 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 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 新课程实施后, 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 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队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 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 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 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 那个人物是爱国的, 学生是茫茫然, 似懂非懂, 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 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 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 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 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1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 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 我在上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一课时, 让学生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 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 思维活跃, 发言踊跃, 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 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 他说, 对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 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 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2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 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 讨论的时间比较多, 但教师必要的引导, 适当的点评, 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 时常卡壳, 使得学生满腹疑虑, 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 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3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 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 上课时得心应手, 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 但如果青铜市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 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4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 从中吸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对比, 不断反思, 使自己不断提高。

总之, 在十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 我从未间断过写教学反思, 我的课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成为了他们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进行教学反思, 可以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主要通过教育学生、教师自己本身进行反思、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等方式进行教学反思。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反思,历史教师

参考文献

[1]吴洪洋.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J].安徽教育, 2007 (01) .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篇10

对于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古人云:“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只有对历史学习有兴趣, 才会积极探索、敏锐观察、牢固记忆、丰富想象。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还应该注重教学反思, 反思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而且可以指导教学, 使教师找到更适合更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此外, 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真诚的赞美都会使学生得到很大的激励, 让他们对学习历史充满信心。

一、从学生方面思考教学的实际问题

多年来我经过客观冷静的思考, 发现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好多学生不发问、不思考, 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 没有学生会提出问题, 主动请求教师帮助解答。学生这样学习, 是很难提高学习能力的。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教师日常教学对学生引导不足, 没有打开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之门;二是学生认为历史就是“贝多芬” (背多分) , 根本不用思考。

实际教学中, 女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普遍低于男生。历史学科偏重记忆, 女生应该更勤奋, 记得更准确, 但事实上毕业生的中考成绩女生平均分是低于男生的, 女生不及格人数占不及格总人数的80%, 得最高分的基本上都是男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情感较为细腻而丰富的女生对血雨腥风的历史战争、政治斗争并不感兴趣, 对频繁的朝代更替更是一头雾水, 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所以在今后的初中历史教学中, 应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女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从教师自身方面思考历史教学并总结历史学习方法

近年来中考历史题注重引进新情景, 教师在教学中对此做得还不够, 主要表现在对历史课文的相关资料如图片、图表、搜集的信息等补充太少, 没能很好地开拓学生视野, 启迪学生思维, 以适应中考历史的变化趋势。此外, 教师还应做到“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所以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 教师都应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淋漓尽致地发挥自身学习潜能, 学生或读或记或写或答或练或议, 学习的方式可多种多样。下面简单介绍学习初中历史的几种方法。

第一, 课前认真预习, 至少通读两遍历史课文。然后据课文内容写出比较详细的提纲, 提纲的格式可以模仿教师上课时的板书。学生必须弄清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的名称、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学生应该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把自己要提的问题也写出来, 以便在教师讲课时获得解答或者向教师提问。

第二, 学生上课应该认真听讲、思考, 课堂笔记根据自己预习的情况来记, 认真听教师讲解, 注意自己的理解有哪些地方与教师的讲解不一样, 自己那些地方没有预习到, 自己预习时存在的问题教师是否讲了, 自己是否明白了, 如果教师讲到了需要立刻记录下来。教师讲完后, 学生再详细回忆一遍教师讲的内容, 想一想, 还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 如果有新问题, 还要向教师请教。

第三, 课后复习、巩固课堂基础知识, 复读一遍课文和预习提纲, 根据课堂上教师的讲解, 修改自己的预习提纲。然后完成课后作业, 做作业时不能照书抄, 要尽量根据自己的记忆做出答案, 确实写不出来时, 看看书, 记一记, 然后再写出来。作业不能拖延, 要及时完成, 而且要书写工整、条理清晰。最后, 不要忘记过三天要把学过的内容快速读一遍, 以便及时巩固。

第四, 阅读课外书籍或做课外练习,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扩充知识面, 阅读与所学内容有关的课外书籍或做课外资料上的一些练习题, 不仅可以扩充自身的知识面, 而且所学的知识还能得到巩固与运用。总之, 历史需要多看、多读、多背、多记。

从现代教学论来看, “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 学生如何学, 教师只有让学生学会读书, 学会学习, 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 学生只有掌握学习方法, 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因此, 在平日的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该尽量摸索出“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 实践证明, 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 培养其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包括培养学生利用已学历史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 以及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认识现在、预见未来、鉴古知今、鉴往知来的能力。未来学家预言, 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 而是一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不会自己钻研问题、缺乏预见能力的人。所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成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历史这一学科的知识具有具体性, 包括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条件、过程、地位诸要素及其内在联系, 即每一社会、每一个国家的发展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这就要求学生锻炼思维, 独立钻研, 通过动脑、动手、动口自主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总之, 通过教学实践, 教师会真切体会到反思对教学的反馈指导作用, 对教师成长也至关重要, 经验+反思=成长。因此, 教师要积极参与教学科研, 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 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 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

摘要:素质教育目标要求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是重中之重。因此,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点燃学生探索的欲望,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应该尽量让学生在轻松、幽默、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 并经常进行教学反思, 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 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 改进教学策略, 提高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李天祥.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家, 2004 (9)

上一篇:完善建筑劳务市场下一篇:路桥建设公司内部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