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

2024-06-19

局外人(精选十篇)

局外人 篇1

关键词: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荒谬的本质,囚禁,孤独,反抗荒谬

一、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1] (这里所探讨的自杀仅限于因人认识到其存在的荒谬而产生的对生命价值的怀疑所引起的对人存在的必要性的怀疑, 并不是来自于传统的因某种失败与痛苦而产生的结束自己生命以求逃避的自杀。它的逻辑是如果人的存在有意义则继续下去, 反之则自杀。) 《局》所讲述的就是关于一个人自杀的故事。人物莫尔索因为发现了自己身上的荒谬, 以不反抗刑事处罚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哲学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所探究的一切, 最终要将目光放回到人自身上, 这时一个问题自然会生起——我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也许在不严肃和草率下会有无数的回答, 同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前提——死亡。在死亡很远时, 人们似乎有无数的理由存在下去, 然而当死亡被当作一个条件被考虑进来, 那么很多人都会收回他们的答案。人的存在一下子变得毫无意义 (也许还会有更多的谎言被一代代流传下来当做存在的意义, 如为了他人的快乐, 为了后代的福祉, 等等。加缪要求人们在论述这个问题时要保持严肃和认真的态度, 之所以会有人欺骗自己是因为任何人都不曾亲证死亡, 人们所认识的死亡是他人的——人们不曾体验过死亡) 。当一个真诚的人思考哲学时, 他最终会面临这个问题 (苏格拉底在两千年前所思考的人生中最后的问题就是它) , 自杀意味着自杀者认识到了存在的荒谬。在《局》中, 莫尔索是一个没有任何他人值得自己去付出和牺牲的人, 同时有安稳的工作无需奋斗, 无需照顾母亲, 没有任何亲人, 一切在他周围都达到了一个停滞和死寂的状态。作者把他放在一个可以做到真诚的情况下, 他无需去找任何借口为他的存在辩护, 也就是说, 在作品一开始作者就将主人公设置了一种情景:没有人需要他 (母亲可由养老院照顾) , 他也不需要别人 (他的生活自给自足, 无需多求) ——这正是现代西方人的生活境况。

对这个问题的追问在什么时候开始, 加缪写道“如果这个回答形象地表现了心灵的特殊状态——在这种状态中, 空无成为不容争辩的事实, 日常连续的行为中断了, 而心灵徒劳的寻求重新连接这些行为的纽带——那么它就被看成是荒谬的最初的信号。”[2]“空无”的“日常”状态正是莫尔索登场时的特点。这种空无感存在于人物的内心, 它时时刻刻伴随着他的每一个行动。《局》以莫尔索母亲的葬礼开始, 对于母亲的死, 人物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悲伤, 而是麻木地处理完这一切后继续他的生活, 去世的似乎是别人的母亲。这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段, 却足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 在接下来的生活中莫尔索继续保持着机械般的精神状态, 在作者的笔下, 看不出人物的情感活动和性格的流露。同时在作品中莫尔索从没有经历所谓的失败或失意, 正是在这种平常的生活中, 在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下, 人们会问:莫索尔的存在有何意义和价值?加缪没有将人物放在战争或复仇等环境中 (不像托尔斯泰将安德烈和皮埃尔那样放在战场中和宗教下提出人生意义何在的问题) , 如果那样很可能产生虚假的答案。极端环境也不具备普遍性, 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是在平淡中度过。加缪将一个纯粹的普通人摆出来, 然后问:这就是我们大家的样子, 看看他, 我们因何而存在?

生命需要一个理由吗?人在喜悦时是不会有这样的思考的, 这时生命全部的意义就是当下的欢乐, 痛苦只是欢乐的另一面, 人感到痛苦是因为失去了欢乐, 它的存在暗示了欢乐的存在。

“空无”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中是一片沙漠一样的世界, 在这片沙漠中一无所有, 欢乐, 痛苦都不存在, 没有任何值得留恋的了, 而人还在拖延着注定要走向死亡的生命, 既不去寻找走出沙漠的出路, 也不结束无聊的生命 (没有价值的东西还握在手里) ;如果生命是空无的, 人的出生就是无用的 (人还要接受没有价值的东西) , 无论从任何角度看人的存在都是荒谬的。

然而, 加缪没有满足于陈述事实。存在的荒谬这个事实一旦摆在人们面前, 人们就会开始思考这一问题 (无论是习惯, 流行的谎言还是不认真的人生态度使人们忽略了这一事实) , 这种思考最终的结果是要么人立即结束生命, 要么战胜荒谬, 加缪所希望的是战胜荒谬。

从生命外在的表象上看, 存在是荒谬的, 但是荒谬的原因是存在于这个所谓的“空无”中的, 真正的荒谬就是“空无”的生命, 加缪没有将它视为生命的本质, 而是有某些原因的, 也就是说, 人可以从“空无”中解放出来。这就需要知道它的原因。

二、荒谬的本质

“发现世界是密闭无隙的, 发现一块石头在哪一点上是怪异的, 在哪一点上是不可还原的。自然, 一种风景因为何种密闭无隙性能够否认我们。在任何包含某种非人因素的美的深处以及这些山丘, 这宁馨的天空, 这些树的倩影, 这一切突然在一分钟之内丧失了我们梦寐以求的幻想的意义, 从此就变得比失去的天堂还要遥远。经过千年变幻, 世界与我们的对立愈加强烈。我们在一瞬间突然不能再理解这个世界, 因为, 多少世纪以来, 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只限于我们预设的种种表象和轮廓, 而从此我们就丧失了这种方法的力量。世界逃离我们……世界的这种密闭无隙和陌生, 就是荒谬。”[3]

这里我们看到, 真正的荒谬来自一种对世界的陌生感, 是世界的远离和密闭性。这种陌生不是认识论上的无法认识 (不是对世界无法控制的无力感) , 不是理性无法把握世界。加缪认为正是科学式的理性认识方法造成了陌生感:“科学啊, 您曾像我描述过这些权力和力量, 并且教导我将它们分门别类。您概括了规律……我于是承认您从这个世界 (理性世界) 来到诗的世界, 而我永远不会认识这个诗的世界。”[4]这种陌生感是对诗的世界的陌生感。这就好像一个人在某段时间里, 突然感到平日和熟悉或爱的女人的面孔变得陌生, 而他曾经爱恋过她几个月或几年。加缪用这个例子表达这种陌生感, 正如莫尔索对他母亲的陌生。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萨特的《恶心》 (《厌恶》) 中, 洛根丁对其女友的陌生感是他对世界的厌恶的一部分。加缪进一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这种感觉:“在玻璃板内有一个人在打电话, 我们听不见他的声音, 却看见他毫无意义的动作, 我们不禁会问:他为什么还活着。”[5]一切意义与价值都只能存在于一种关系当中, 当关系消失, 意义与价值也随着消失。陌生感将关系斩断, 也就抹去了意义和价值。在加缪的《西》中出现了三种关系——包含了世界的一切关系——人与客观世界, 人与他人和人与自我的关系。加缪将人与世界的认识关系分为两种——理性认识 (加缪认为这种方式仅仅认识了世界的形式, 而非本质。与马克思不同, 马克思认为恰恰是理性认识了世界的本质) :理性的认识方式将三种关系都斩断了, 这种情况首先开始于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然后逐渐蔓延到其他两种关系, 最后人在这种完全的隔绝中就会感到失去联系, 理性所认识的世界就像我们看玻璃板后的人一样——丧失情感和灵魂。另一种是诗性认识 (理性与思想缺席的意识状态) , 这是一种能将人与存在 (世界, 他人, 自我) 直接融合的意识。

加缪认为理性的形式——思想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仅仅扮演次要角色, 是一种实用的工具。然而, 在人类的历史发展中这个次要的角色渐渐地成为了主角。诗性的关系被理性挤出了人类社会。而恰恰是诗性的世界给人以鲜活的体验和意义, 而理性世界给人的只是僵死的概念 (概念堆积之处必有僵死的生命——尼采) 。正是理性将世界简单化为概念, 而概念就像玻璃板把人同世界隔离。当理性统治了认识, 上述的三种关系就被毒化了, 结果是人与世界、他人和自我都被隔离起来, 人对它们都感到陌生, 关系消失了, 意义与价值消失了——荒谬出现了。

荒谬之墙就这样存在于莫尔索、洛根丁与世界、他人和自我之间。

三、消失的生命

“今天, 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 我不知道。”[6]莫尔索对母亲的去世表现出的是冷淡, 在整个处理丧事期间, 莫尔索从没有悲伤, 即使是一点惆怅也没有。相反的, 母亲在养老院的朋友们都显得比他痛苦。无论是院长、门房、母亲最要好的男朋友都在顾及莫尔索的心情, 不想碰到他的痛处, 然而在莫尔索看来这些善意的举动都是多此一举, 母亲的死就是一个事实, 就像太阳每天要升起一样, 与他没有关系。在玛丽得知他母亲前天才去世, 而他却在和她调情时, 玛丽惊讶地说“你是一个怪人”。[7]

是的, 不仅仅在对母亲的去世, 对玛丽的感情也是一样。玛丽几次问他:“你爱我吗?”莫尔索的回答是:“爱, 也许不爱, 我不知道, 这个问题没有意义。”玛丽问他, 他愿不愿意结婚, 他的回答是:“随便, 我没关系, 你没有问题就行。”此外, 当有人有求于他时, 他的态度是:“我没有理由拒绝。”——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在《局外人》上半部中还出现了两个人:老头萨拉马诺和流氓莱蒙。虽然这两个人算不上高尚, 却还是正常人——他们有人的感情。萨拉马诺脾气古怪, 和一条老病狗相依为命, 虽然每天老头和狗互相叫骂, 但当狗走丢了时老头很悲伤:“没有它我没法活, 我从它小的时候把它抱来养, 一起衰老……希望今天晚上别有狗叫, 我会以为那是我的狗。”[8]把他的事和莫尔索失去母亲比较一下, 莫尔索的不正常就很明显了。

而流氓莱蒙虽然为人下流粗鲁, 对从前的女人拳打脚踢, 这种关系也不令人欣赏, 说明莱蒙的愤怒, 但毕竟可以看出莱蒙在乎那个女人, 他对莫尔索说:“我们还是有感情的。”把他和莫尔索对玛丽的态度相比, 也说明了莫尔索的反常。

这种情况在很早就存在于他的身上:“在我小的时候, 妈妈就有凝视我的习惯, 我不明白妈妈怎么了。”他对母亲无言的爱很早就无法理解。莫尔索已经习惯与世隔绝很长时间。

无论是爱, 依恋还是恨都是一种人与世界的接触, 在莫尔索身上恰恰没有与世界的接触。然而在上半部莫尔索对这种冷漠是没有意识的, 加缪只从外部来表现这种冷漠。而萨特则从内部剖析这类人的心理世界。《厌恶》是一部日记体小说, 记录的全都是人物的自我分析, 显然洛根丁已经发现他生活中的某一部分出了问题:“有一种变化发生在我身上, 对这一点我再也不能怀疑了。他像疾病一样到来, 它不像通常的事物那样确实地、明显地出现, 却是偷偷地, 逐渐地安顿下来;我只觉得有些古怪, 有些不自在, 如此而已。一旦安顿下来以后, 它就不再动了, 它安安静静地, 使我能够确信自己并没有什么, 只不过是一场虚惊而已。而现在它发展了。”[9]萨特认识到隔绝感不是突然发生的, 它是渐渐占据人的意识的, 但它的确是一种病。 (人们常用一个热水煮青蛙的例子来说明这样的情况:将青蛙放在滚开的水中它会马上跳出来, 但把它放在凉水中慢慢加热, 它就死定了。) 同样, 隔绝感也是这样扼杀人的生命的, 莫尔索就是这样一只青蛙。当人们习惯于生活在隔绝中, 就不会感到生命出了毛病。

生命的或者说存在的疾病就是洛根丁所说的:“我发现我无法停止思想, 甚至想停下来的愿望本身就是思想, 只有在睡觉时它才会停下来。”[10]可以说, 现代派和后现代派作家们 (伍尔夫、乔伊斯、斯科特、艾略特、萨特、加缪等) 所面对的主要问题就是无法停止的杂乱的思想之流。在《尤利西斯》中, 整个故事就是由这样的妄念构成的。三个主要人物都在寻找与他人在感情上的相会, 然而这一切美好的愿望和处在萌芽中的情感都被淹没在一片头脑的喧嚣之中。

洛根丁看到, 存在着这么一种人——“自学者”式的人。“自学者”的理想就是在图书馆中按照字母的顺序把世界上所有的书都读完, 这样“我就可以了解这个世界了”。他认为, 了解世界只有一个途径——知识, 他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看法。科学在20世纪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随后而来的是对科学的崇拜。理性、逻辑、概念、思想泛滥于世界。作为普通大众, 没有谁会时时刻刻生活在科学的世界里, 但是科学的传播者——教育却教导人们只有理性世界才是真实的, 只有成为概念的世界才是可靠。如此, “自学者”诞生了。

在这种统治下, 人们渐渐忘记了诗的世界, 被牢牢地封锁在思想和概念中。洛根丁对世界的反映变成了对思想的反映, 他看到的, 听到的, 尝到的, 闻到的都只是概念, 其中没有任何新鲜感。概念永远是陈旧的, 为了保持新鲜感, 思想在一直努力地寻找新的发现 (人们每天要看报纸和新闻就是为了满足这样的需要) , 然而这种发现不是时时刻刻都能降临到人的头脑中, 所以通常的情况是当一个概念反复出现, 人们就会感到厌恶, 另一种情况就是昏睡, 洛根丁在书中常常只有两种行为:厌恶和睡觉。在这两种情况下都不会有存在感, 如此生命消失了。萨特的洛根丁与加缪的莫尔索是同一种人, 萨特用内部视角来描写人物, 而加缪则描写人物的外在表现, 这两个人物可以说是互补的。

然而加缪比萨特来的更深一些, 他从更多的角度来探讨造成灵魂消失的原因:首先是社会生活方式, 这是一种外在的原因, 而内在的原因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断裂——情感上的断裂, 当情感从心中消失, 人们就会感到灵魂的消失;同时, 另一种现代生活产物——对理性思维的崇拜加剧了心灵的消失。

四、荒谬的消失

“他走之后, 我平静下来。我累极了, 一下子扑到床上, 我认为我是睡着了, 因为我醒来的时候, 发现满天星斗照在我脸上。田野上的声音一直传到我耳畔。夜的气味, 土地的气味, 海盐的气味, 使我的两鬓感到清凉, 这沉睡夏夜的奇妙安静, 像潮水一样浸透我的全身。这时, 长夜将尽, 汽笛叫了起来。他宣告有些人踏上旅途, 要去一个从此与我无关痛痒的世界。很久以来我第一次想起了妈妈。我觉得我明白了她为什么要在晚年又找了个‘未婚夫’, 为什么她又玩起了‘重新再来’的游戏。那边, 那边也一样, 一个个生命将尽的养老院周围, 夜晚如同一段令人伤感的时刻。妈妈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 该是感到了解脱, 准备把一切再重新过一遍。任何人, 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我也是, 我也准备好把一切重过一遍。好像这巨大的愤怒清除了我精神上的痛苦, 也使我失去希望。面对这充满信息和星斗的夜, 我第一次向这个世界的动人的冷漠敞开了心扉。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 如此友爱, 我觉得我过去曾经是幸福的, 我想现在仍然是幸福的。为了把一切做得完善, 为了使我不那么孤独, 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看我, 希望他们对我报之以仇恨的喊叫声。”[11]

在生命就要走到尽头的时刻, 莫尔索的生命忽然觉醒了, 一种变化发生在他身上, 他似乎发现了一直在呼唤他, 而他却没有回应的世界。在这一夜, 他的生命转向了新的维度, 囚禁的生命在躯体被投入监狱后得到了解放。荒谬消失了, 他曾经所不理解的东西在这一刻显得那么清晰。从前冷漠的世界在这一夜对他说着存在的语言。他第一次渴望沟通, 渴望与人连接, 哪怕这种连接是别人恨他, 他也感到幸福——灵魂重新回到了他的身上。

当生命中的一扇新的门打开后, 从前的世界就像是在梦中一样。荒谬的世界结束了, 莫尔索有一种梦醒的感觉。这确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在加缪看来, 荒谬的发觉来自一种比较, 它存在于一种人的精神现状与一个超越于它的世界的比较, 然而这个世界是人们所不知道的, 或者说它是存在于人们模模糊糊的意识中。如萨特在《厌恶》的开头所说, 荒谬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它是渐渐地来到人的身上的。这就是说人处于谬感之中是失去了精神家园的状态, 是一种漂泊孤独感。在《尤利西斯》中斯蒂芬就是一个在漂泊中寻找精神家园的人, 而布鲁姆意识中隐约出现的情感就是消失的精神世界的遗迹, 洛根丁意识到自己的异样也是这样。

我们看到, 当莫尔索被投入监狱后, 他身上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在审判过程中通过别人的证词, 他发现了自己的异常——冷漠, 然而这点还不足以彻底改变他的精神状态, 这只是通过他人的眼光反观自己, 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在第一次开庭后他并没有因为那些证词而思考他的问题, 而是继续浑浑噩噩地打发无聊的时间——睡觉和回忆, 还有用一张废报纸上的离奇的故事打发时光等待死亡的到来。

无聊是人失去希望和目标时的精神状态, 然而对莫尔索来说, 在正常状态下和在囚禁中都是相同的, 所以囚禁并没有给他带来痛苦的思考。对他来说, 不知从何时起就已经存在于荒谬中而不自知了, 他从没有对他的经验以外的世界有所了解, 这样人无法认识荒谬。

最终给莫尔索带来光明的是黑暗, 永恒的黑暗——死亡。在人的意识中, 无论他是否觉察, 都有一种要求清醒和与真实融合的愿望。莫尔索无论与世界有多么隔绝, 他的肉体还是与世界相连接的, 虽然这是一种最低级的联系。死亡带给人的是永恒的隔绝 (这就是虚无的原因) , 在这种极端状态之下, 生命似乎处在爆发之中, 她希望在消失前体验到她所渴望的东西, 莫尔索突然从绝望中得到了永生。加缪对莫尔索这时的精神变化没有进行描写, 这种精神突变的机制可能对作者来说都是模糊的。然而, 我们所能看到的是莫尔索打破了洛根丁式的精神状态, 并且对于环境, 莫尔索似乎有一种爱的味道, 就像对待他热恋中的情人。此时此刻, 世界需要他, 没有他, 世界的美无法显现;他也需要世界, 没有世界, 他的存在也没有意义——一种更高级的联系建立在人与世界之间。荒谬由此消失, (遗憾的是, 加缪对这种精神状态没有精细地刻画, 以至于这种能给人以希望的境界没有能被充分表现出来, 然而, 这正是作品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加缪 (著) , 杜小真 (译) .西西弗的神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第1页.

[2]加缪 (著) , 杜小真 (译) .西西弗的神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第5页.

[3]加缪 (著) , 杜小真 (译) .西西弗神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第3页.

[4]同上, 第4页.

[5]同上, 第8页.

[6]加缪 (著) , 郭宏安 (译) .局外人.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3年版, 第1页.

[7]同上, 第19页.

[8]加缪 (著) , 郭宏安 (译) .局外人.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3年版, 第78页.

[9]萨特 (著) , 沈志明 (译) .厌恶.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版, 第2页.

[10]萨特 (著) , 沈志明 (译) .厌恶.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版, 第4页.

局外人经典句子 篇2

1、每个心智健全的人,多多少少都曾盼望自己所爱的人死去。

2、那时候我很想把她搞到手。她也想要我,我觉得。

3、不被爱只是不走运,而不会爱是种不幸。

4、他们好像是同类,却相互憎恨。

5、他还想逛妓院,我拒绝了,因为我不喜欢。

6、每个日子都丧失了自己的名字。对我来说只有“昨天”与“明天”这样的字,才有一定的意义。

7、真正的疾病是衰老,而衰老是无法治好的。

8、我已经以一种确定的方式生活过,也本可以以另外一种不同的方式生活,只要我喜欢。

9、你的影子,一直藏在我心里。在覆水的心里,暗暗涌动,是我初遇时的惊喜,许多年以后的回忆。通往你的旧路,已经遥不可及。

10、真是无动于衷的人们呵。可是,现实中的自己和他们又差的多远。人人都事不关己,关在自己的笼子里生活,快乐何在。

11、在我的概念里,有意义的只有“昨天”和“明天”这两个字眼。

12、最后我对自己说,最通情达理的作法,是不要勉强自己。

13、屋子里很暖和,咖啡让我发热,门开着,飘进来一股夜晚和鲜花的气味。

14、既然在我们现已分开的zz之外已没有任何东西联系着我们,已没有任何东西使我们彼此想念,我怎么能够知道呢?再说,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我对玛丽的回忆也变得无动于衷了。

15、女人意味着自由,而你们恰恰被剥夺了这种自由。

16、困难的是念念不忘“所以”这个词所代表的是逻辑力量。

17、我生于贫困,但在幸福的天空下,在大自然中,我与之感到一份融洽,而绝非敌意。我的生命因此并非始于痛苦,而是始于圆满。

18、然而他以为,他的病是衰老,衰老是治不好的。

19、走得慢,会中暑;走得快,又要出汗。到了教堂就会着凉。她说得对。进退两难,出路是没有的。

20、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不在他母亲葬礼上哭泣的人,都有可能被处以死刑。

21、他这样对我说话并不是因为我是一个被判死刑的人,在他看来,我们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被判了死刑。

22、他说他一直在研究我的灵魂,结果发现其中空虚无物。他说我实际上没有灵魂,没有丝毫人性,没有人任何一条在人类灵魂中占神圣地位的道德原则,所有这些都与我格格不入。

23、为了把一切都做的完美,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

24、对于我真正感兴趣的事我也许没有绝对把握,但对于我不感兴趣的事我是有绝对把握的。

25、人的性格到行为之间,存在一个断崖。

26、有两件事对我极为珍贵,我也难以将它们分离:我对光明与生命的热爱,以及试图描述绝望经历的隐秘执念。

27、不可逆转的进程压垮一切:一个人被处死,却没有引起什么人的注意,这种死,带着一点羞辱和极大的准确性。

28、到头来,人什么都能习惯。

29、但是它真正的病因是老化,而那是永远没有办法治愈的。

30、我以前有理,现在有理,将来永远有理。

31、我并不绝望,我只不过是害怕,这很自然。

32、沥青在太阳的暴晒下爆裂开来,脚一踩就陷了进去,留下一个个裂口,上面还有泥浆油光发亮。

33、没有对生活绝望,就不会爱生活。

34、真正的救赎,并不是厮杀后的胜利,而是能在苦难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

35、我们既无力作恶亦无力为善。

36、这便是身体与瞬间的双重真相,面对这出由美组成的汇演,怎能不将它们紧握,仿佛牢牢抓住唯一期待的幸福,使我们狂喜,却也终会消失。

37、我真想亲切的,甚至友爱地试着向他解释清楚,我从来不会对某件事情感到真正悔恨。我总是为将要发生的事,为今天或明天操心。

38、既然只有一种命运选中了我,而成千上万的幸运的人却都和他一样自称是我兄弟,那么,他所说的上帝,他们选择的生活,他们选中的命运,又都与我何干?

39、意识形态渗入了法律领域,决定了司法人员的态度与立场,从而控制了法律机器的运作。

40、马朗戈和大海之间的山丘上空,天空一片红光。从山上吹过的风带来了一股盐味,看来是一个好天气。

41、于是我悟出了,一个人即使只生活过一天,他也可以在监狱待上一百年而不至于难以度日,他有足够的东西可供回忆,决不会感到烦闷无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愉快。

42、一方面,这事不像真的,另一方面,却又很自然。

43、与其说是真正的悔恨,不如说是某种厌烦。

44、不过,无论如何,对于我真正感兴趣的事,我也许没有绝对把握,但对于我不感兴趣的事,我是有绝对把握的,恰好,他跟我谈的事情正是我不感兴趣的。

45、我在书里读过,人最后都会失去时间概念,但是对我而言,这并没有太多意义。

46、一个人哪怕只生活过一天,也可以毫无困难地在监狱里过上一百年。

47、我们很少信任比我们好的人,宁肯避免与他们来往。相反,我们常对与我们相似、和我们有着共同弱点的人吐露心迹。我们并不希望改掉弱点,只希望受到怜悯与鼓励。

48、无论如何,对于什么是我真正感兴趣的事情,我可能不是确有把握,但对于什么是我不感兴趣的事情,我是确有把握的。而他对我说的事情恰恰是我所不感兴趣的。

49、我一夜又一夜,一心一意等待黎明,我从来不喜欢措手不及,要发什么什么,我喜欢有所准备。

50、在一个个生命凄然去世的养老院的周围,夜晚就像是一个令人伤感的间隙。

51、所有的事都进行得那么快速、具体、合乎常规,所以我现在什么都不记得了。

52、跟平时一样,当我想摆脱一个我不愿意听他说话的人时,我就作出赞同的样子。

53、但是在他看来,它真正的病是衰老,而衰老是治不好的。

54、人生在世,永远也不该演戏作假。

55、我们在海滩上走了很久。太阳已经炽热难耐,阳光在沙滩和海面上散落开来。

56、当然,她有权利选择她所喜欢的。

57、人们永远也无法改变生活,什么样的生活都差不多,而我在这里的生活并不使我厌烦。

58、人只要智力健全,都或多或少地希望自己所爱的人死去。

59、我希望今天夜里那些狗不要叫,我总觉得那是我的狗。

60、除了这些烦恼,我还不算太不幸。最根本的问题,我再说一遍,仍是如何消磨时间。自从我学会了进行回忆,我终于就不再感到烦闷了。

61、所有健康的人都或多或少盼望过他们所爱的人死去。

62、微风吹过我度过的那段荒诞的岁月,平衡了当时人们强加在我身上的所有观点。

63、妈妈以前常说,一个人总不会完全只有痛苦。

64、毫无疑问,我很爱妈妈,但这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所有健康的人都或多或少希望过他们所爱的人死去。

65、我可能不确定什么是我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但我非常确定什么是我不感兴趣的事情。

66、所有身心健康的人,都或多或少设想期待过自己所爱的人的死亡。

67、那隐约的哀伤的声音穿透沉睡中的房屋缓缓上升,就像一朵从寂静和黑暗中生长出来的花。

68、日子,过起来当然就长,但是拖拖拉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后就混淆成了一片。

69、我已经没有时间去对我不感兴趣的事情再产生兴趣。

70、确认生命中的荒诞感绝不可能是一个终点,而恰恰是一个开始。

71、一个人对他所不了解的东西,总是会有一些夸张失真的想法。

72、当我听某个人说话听烦了,想要摆脱他时,就装出欣然同意的样子。

73、还是这个人,在他母亲死后第二天就去干了件最荒淫无耻的勾当,为了一些毫无意义的理由就去杀人,只为了结一件伤风败俗的丑事。

74、食一碗人间烟火,饮几杯人生起落。闻一竖花开花落,听几许悲欢离合。

75、在那个生命之火渐渐熄灭的养老院,夜晚是一种悲哀的慰藉。

76、她正是因为这点才爱我的,但将来有一天也许会由于同样的原因而讨厌我。

77、人们永远无法改变生活,什么样的生活都差不多。

78、他们看起来是同类,但他们彼此看不顺眼。

79、大部分人总是表里不一,他们做的往往并非他们内心真正渴望的。他们都有一种群居意识,惧怕被疏离与被排斥,惧怕孤单无依靠。

科龙“局外人”? 篇3

2000年3月,原北京派力营销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屈云波“空降”科龙电器公司就任主管营销的副总裁。

2000年12月22日,科龙电器发出预亏公告,而1999年的年报表明公司一直保持着不错的业绩——连续3年净资产收益率均高于13%。

屈云波很被动。上任之初,业内外就对没有家电行业实战背景的他持怀疑态度,尽管他撰写过上百篇专业营销文章,培训过数万名中国营销人员;尽管他曾为许多著名企业做过项目咨询,但那只是号脉开方,由企业自己掌握节奏参照执行。与如今的身体力行毕竟不同,上任伊始便遇到了与科龙创业老臣在地位和利益方面的冲突;他还遭到了来自科龙的资深员工对其试图改变营销部门工作节奏的抵制;在以“成败论英雄”的时代,他缺乏骄人的业绩令人折服,在融入科龙文化上他可谓举步维艰,而他又曾出豪言:3年内赶上和超过竞争对手,5年后各项综合指标居全国同行业第一!

客观地说,科龙2000年业绩不升反降不能作为评价屈云波能力的依据。科龙在一年内发生了两次人事剧变,1998年王国端替代潘宁执掌科龙帅印后,又进行了“科龙革命”,高层一番大换血,引进了3位专家型副总裁,原来的4位副总裁中硕果仅存的宋新宇也在不久后辞职,3位新人突然间走到了一个共同的决策平台上,而管理学上说,大规模的引进人可能会直接影响企业已有的文化氛围,导致“人和”丧失。按国际惯例,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本引进每年不得超过人力资本总量的三分之一,一般员工的引进每年不能超过五分之一。糟糕的是屈云波亦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上任一个月就换掉了营销系统中一半的中层干部,结果是一些零售商往往因为找不到科龙原来的熟人而纷纷离科龙而去。据悉,科龙组织转型后的“磨合”过程一直不如人意,内部的不和谐对其业绩造成的打击可想而知。

屈云波说:“中国找不出几个真正懂营销的人。”他认为国内企业正处于由销售时代向营销时代的过渡时期。他给科龙开的药方是“把一个生产导向的家电巨头,改造成营销导向的现代企业”,并为此组建了200人的“整合传播部”,这在国内家电业是破天荒的。他说这个过程要耐心一点,稳健一点。他的确需要时间,因为企业的问题并不是单凭几个“空降兵”就能解决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还有一个对称性关系。屈云波的营销理念被他的营销队伍理解和接受,还需要对后者进行培训,以迅速增长能力,使得双方能相互提升,形成良性互动。然而瞬息万变的市场似乎不能给他给科龙足够的时间,在这个矛盾中,科龙不可避免地会浮躁。在市场份额和屈云波带来的营销理念之间,科龙选择了前者,选择了在价格战中降价这一屈云波极力反对的市场竞争策略。

因此不难理解当徐铁峰取代王国端之后,人们会对屈云波的去留问题表示关注。

解读《局外人》中的荒诞意识 篇4

关键词:荒诞意识,莫尔索,局外,本真

一、荒诞之下的真实

第一人称的简单叙述,所想即所言的陈词、以及“怎样都行”的态度言说,都让我们以为《局外人》的主人公莫尔索是个冷漠、麻木、无动于衷,甚至一无所成的人。然而《局外人》的艺术魅力让我们不得不去思索冰封的水面下暗流涌动的真相。

1.不爱母亲?

当我们更关注莫尔索的命运,莫尔索的冷漠,却忽视了他作为人性的东西。当莫尔索用冷淡的语气讲述萨拉马诺和那条丑陋不堪的狗时,我似乎闻到了冷淡中少有的不寻常的气息。“八年来,人们看见他们总是厮守在一起。”,“他们好像是同类,却相互憎恨。”,在这一片段,我们看到的也许是一条多么讨厌的狗和一个多么邋遢的主人。就在后来,莫尔索得知老头的狗丢了。[1]而当莫尔索透过墙壁,却分明听到原来他在哭呢,莫尔索想起了已经去世的母亲。或许哭是一种表达思念的方式,回想也是。只是“在我们的社会里,凡在母亲下葬时不哭者,皆有被判死刑的危险”。

老头看起来十分憎恶他这条狗,对它不是打便是骂。拥有的时候认为这是一种必然,一旦失去了,才意识到原来打骂并不是憎恶和仇恨,却分明是种依赖,是种长期以来不易察觉的无声却深沉的爱。为此,莫尔索想起了母亲,他始终坦诚地承认,“并不是不爱我的母亲”,他也为此在与萨拉马诺老头聊天的过程里,认为只有这个老头才是正在地明白他对母亲的爱。

2.意图杀人?

莫尔索的审判结果,是检察官自导自演的独角戏。检察官那看似严密的逻辑推理,下出的却是一个根本没有人格,没有灵魂的东西。母亲下葬那天,莫尔索感到了令人头晕目眩的太阳;开枪杀人那天,莫尔索感到了太阳:“那太阳和安葬妈妈那天的太阳一样,头也像那天一样难受”;莫尔索变成了杀人犯,尽管面对着法官那些令人惊讶的陈词,他曾想很友善地告诉别人他没有杀人的意图,可他只能告诉别人事实的真相:太阳——当时的太阳。可是莫尔索并不是完全没有理智的,他意识到他的理由是多么可笑,一个很明显没有人会相信的理由,所以他放弃了辩解。

对他而言,说谎便是一种自我背叛。莫尔索讨厌压抑,厌恶束缚,他无视社会道德准则,按照自己内心深处的意愿来生活。尽管与他人而言他是个另类,但他从不撒谎,他拒绝假的东西,眼泪、谎言、上帝。

3.漠视死亡?

死亡,在《局外人》中是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人们都避讳死亡,可莫尔索选择死亡。如果生的机会是可以争取的,恐怕没有人会主动放弃,若有人放弃生的机会,一定会被认为他对生命是漠视的。莫尔索这种看似荒诞的选择,更让人们误以为他不理性的。事实,如此吗?在我看来,正视死亡,是对生命本真的最单纯的尊重,正如莫尔索并非轻视自己的生命一样。

当面临自己的死亡时,莫尔索并非始终是漠视的。一个人在狱中度过的日子,是莫尔索自认为最不愿意提起的。于是莫尔索选择回忆。回忆,从他生活过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件家具,每一个细节。单单是这些,就足够莫尔索回忆很久很久。此时此刻,我对莫尔索充满了同情,更多的是尊重。莫尔索自己并没有认为自己有多么大的不幸,他最大的不幸是不能回到自己的家,不能重新拥有自己的生活,不能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就这样,带着对生活的回忆,莫尔索在监狱中倏然度过了五个月。[2]这样的人,你能认为,他不珍视生活么?虽然莫尔索也一度幻想活下来,但他的希望又显得如此脆弱,他在他人的不理解中默然认透了这个世界。他看清了世界的内核,彻悟了现实的无奈,因而面临死亡,这种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实,也变得无所畏惧了。

二、对《局外人》中荒诞哲思的追问

在现实社会中生存着的人们,无法逃离社会的准则,无法回避社会对人们不同方式的审问。单就我们的生活而言,我们发自内心地渴望幸福,追逐着那个仅仅两个字却韵味丰富的“生活”。作为社会的一员,人们无一不向往价值的实现、自我的认可、生命的确认,人们无一不期待着理性的世界可以被自己真实地把握。可是,现实却往往扮演嘲笑命运的角色:人性被扭曲,真善美成为缪谈,生命遭到蔑视,这也许是个荒诞的世界。

在《局外人》中,加缪以这样一种不动声色又深藏着内在力量的语调塑造了惊世骇俗的“莫尔索”,一个对一切都漠然置之的荒诞的人,将荒诞表现得尤为深刻,给人一种一切都是没有出路的感觉。[3]莫尔索的死亡,也许是一种微乎其微的小事件,却以应有的力量,震撼了能够跳出局外而客观审视这个人类群体的人们的心。莫尔索的死亡,似乎蕴藏着无限的力量。一个杀了人的人,并不一定要死;而一个脱离了社会道德标准并否认其存在的价值的异己,却一定会被人们判以死刑。死,不是失败,死,昭示着呼唤。莫尔索并不是个邪恶的人,但他却是可怖的:他对这个社会上大多数人所依赖的信仰、理念漠然置之,他不关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不信仰人们心目中高高在上的上帝,他甚至也不关心自己的未来。因而他顺理成章地成为一个可怖的人。这是因为人们早已在活生生的世界里习惯了信仰,习惯了说假话,习惯了伪装。

加缪的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无法改变,人的存在毫无意义,但人可以勇敢地坚持,慷慨地执着。莫尔索执着地走向荒谬人生无意义的谷底,但是,面临死亡他却从这种绝境中获得了超脱,这是希望的光芒在闪烁。当莫尔索不再存在,当生活又在重复昨天,世界重归平静,我们还会继续带着假意的面具表演未完的生活么?我们该审判自己的心,该跳出自设的圈套,去重新认定自己,重新认识生活。人生究竟该怎样度过。

参考文献

[1]郭宏安译:加缪中短篇小说, 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 1985

[2]赵艳:试论加缪<局外人>莫尔索形象之意义, 青海师专学报, 2007 (2)

读书笔记《局外人》 篇5

首先是关于“局”,也就是这个世界。加缪认为世界是荒谬的。其实这个咱中国人理解起来是最简单的:想想身边的事情就行了。

有了这个局之后,也就有了局外人默尔索——他的“出局”是由于一次意外的杀人,在此之前,他是一个游离在这个“局”边缘的怪人:冷漠,貌似迟钝,对一切事物感到厌烦。甚至连母亲死了,他的反应仅仅是: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但默尔索对这个“局”的认识是清晰、准确无疑的:进退两难,出路是没有的。在杀死人之后,他认识到:那却好像是在我的苦难之门上短促的叩了四下。也许仅仅是处于厌烦,他才生性孤僻,什么话都懒得说,什么事都懒得做。

之后他参加的法庭辩论是造成他出“局”的直接原因,也使得他本人同这个“局”的对立日益尖锐,“全部希望就是在奔跑中被一颗流弹打死”。读到此我总是悲观的。荒诞的世界,出路是没有的,可能的选择有:一是死,自杀或者被杀;二是妥协,也就是思想上的自杀。但是不对,局外人默尔索在最后一刻想起了他死去的妈妈,他明白了她为什么在死之将至,时日无多的时候仍然玩起“重新再来”的游戏,他醒悟了:我觉得我过去是幸福的,现在仍是幸福的。(他当然没有“在精神上杀死自己的母亲”,检察官对他的指控在这一刻显得多么可笑!)他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通过人们的仇恨,他感觉到了自己的在局外的存在,并以此为幸福。他是真实的。他以自己的真实存在完成了对这个荒谬世界和悲惨人生的一次打击和胜利。

局外人(节选) 篇6

养老院是在马朗戈,离阿尔及尔八十公里。我明天乘两点的公共汽车去,下午到,赶得上守灵,晚上即可返回。我向老板请了两天的假。事出此因,他无法拒绝。但是,他显得很不情愿。我甚至对他说:“这并不是我的过错。”他没有答理我。我想我本不必对他说这么一句话。反正,我没有什么须请求他原谅的,倒是他应该向我表示慰问。不过,到了后天,他见我戴孝上班时,无疑会作此表示的。似乎眼下我妈还没有死,要等到下葬之后,此事才算定论归档,一切才披上正式悼念的色彩。

我乘上两点钟的公共汽车,天气很热。像往常一样,我是在塞莱斯特的饭店里用的餐。他们都为我难过,塞莱斯特对我说:“人只有一个妈呀。”我出发时,他们一直送我到大门口。我有点儿烦,因为我还要上艾玛尼埃尔家去借黑色领带与丧事臂章。几个月前他刚死了伯父。

为了赶上公共汽车,我是跑着去的。这么一急,这么一跑,又加上汽车的颠簸与汽油味,还有天空与公路的反光,这一切使我昏昏沉沉,几乎一路上都在打瞌睡。当我醒来的时候,正靠在一个军人身上。他冲我笑笑,并问我是不是从远方来的。我懒得说话,只应了声“是”。

养老院离村子还有两公里。我是步行去的。我想立刻见到妈妈。但门房说我得先会见院长。由于院长正忙,我就等了一会儿。这期间,门房说着话,而后,我就见到了院长,他是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接见我的。这是个矮小的老头,佩戴着荣誉团勋章。他用那双明亮的眼睛打量打量我,随即握着我的手老也不松开,叫我不知如何抽出来。他翻阅了一份档案,对我说:“默尔索太太入本院已经三年了。您是她唯一的赡养者。”我以为他有责备我的意思,赶忙开始解释。但他打断了我:“您用不着说明,我亲爱的孩子,我看过令堂的档案。您负担不起她的生活费用,她需要有人照料,您的薪水却很有限。把她送到这里来她会过得好一些。”我说:“是的,院长先生。”他补充说:“您知道,在这里,有一些跟她年龄相近的人和她做伴,他们对过去时代的话题有共同的兴趣。您年纪轻,她跟您在一起倒会感到烦闷的。”

的确如此。妈妈在家的时候,一天到晚总是瞧着我,一言不发。刚来养老院的那段时间,她经常哭,但那是因为不习惯。过了几个月,如果要把她接出养老院,她又会哭的,同样也是因为不习惯。

由于这个原因,自从去年以来我就几乎没来探望过她。当然,也由于来一次就得占用我的一个星期天,且不算赶公共汽车、买车票以及在路上走两个小时所费的气力。

【读者心声】

《局外人》是加缪的成名作,如此荒诞的基调,如此犀利的笔锋,用一个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的淡漠主人公,讽刺了不健全的法律,挑战了谎言堆砌的现代文明。经典作品值得翻来覆去拜读,因为你始终觉得吃不透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所有信息,把握不住其精髓。

《局外人》中默而索形象分析 篇7

一.“局外人”的“局外”生活

默而索, 确实存在着很多与众不同、让常人难以理解的行为。文章是从“今天, 妈妈死了, 也许是昨天, 我不知道”这句话开始。就这么一句话, 就以这种不动声色而又蕴含内在力量的平静语调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与普通人生活很不一样的局外人的世界。从默而索面对母亲逝世的消息开始, 以及下文中陆续写到的默而索与女友玛丽、邻居和好朋友们的相处, 可以看到默而索不仅是在亲情, 而且是在爱情、友情等感情方面都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淡漠。

在文中, 默而索为其母亲守夜之后的第二天, 有这样一段描写:“我出去时, 天已大亮。马朗戈和大海之间的山岭上空, 一片红光。从山上吹过的风带来了一股盐味。看来是一个好天。我很久没到乡下来了, 要不是因为妈妈, 这会儿去散散步该多好啊。”这句话的叙述, 实在是很难想象是一个刚为逝去母亲守完夜的人会说的话。乡下的天气固然是好的, 但是, 默而索却能全然忘记了刚逝世的母亲, 甚至想起在乡下散步的舒适而没有想到他逝去的母亲而感到无法压抑的悲伤。默而索拒绝看他母亲的最后一面, 默而索在面对母亲去世的这一事情上没有流过一滴眼泪, 甚至在完成下葬仪式后, “我想到我要上床睡它十二个钟头时我所感到的喜悦”。暂且不说默而索对母亲去世这一事没有哭, 摆出的一副漠不关心的架势, 以及在为母亲守灵的时候, 表现出的困倦和厌烦, 还不断地去抽烟、喝咖啡、打磕睡等等一切。光是在母亲刚刚下葬完的第二天就与女友玛丽一起厮混, 游泳、看费尔南德主演的喜剧片, 这一行为就很难让世人接受, 或者说, 就很难让“局内人”接受。

此外, 面对女友玛丽, 默而索也是时常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态度。“晚上, 玛丽来找我, 问我愿意不愿意跟她结婚。我说怎么样都行, 如果她愿意, 我们可以结。于是, 她想知道我是否爱她。我说我已经说过一次了, 这种话毫无意义, 如果一定要说的话, 我大概是不爱她。她说:‘那为什么又娶我呢?’我跟她说这无关紧要, 如果她想, 我们可以结婚。再说, 是她要跟我结婚的, 我只要说行就完了。她说结婚是件大事。我回答说:‘不。’一个女人在爱情上, 是很需要不断地得到对方的肯定的。就像“你爱不爱我”这个问题, 每天问一次也是不过分的。大部分的女人在爱情上的自信有很大部分便是通过这么一次次询问的确定回答建立起来的, 可是, 默而索对于玛丽的这个问题却是一次次的敷衍忽略。对一个女人来说, 只有爱了才能想到结婚一事, 或者说对大部分的“局内人”都是如此。可是默而索却不是这样认为, 他认为爱不爱与结不结婚没有紧要关系。就像默而索对待邻居兼好友的雷蒙, 他的态度也似如此若即若离。他对他们之间的往来也是如此的淡然态度。“由此, 至少可以看出, 玛丽和雷蒙作为莫尔索生活圈子中的交往对象, 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的认识有着一定的因果联系, 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和形式将它确定下来, 比如婚姻或者友谊都可以让人在感情上得到一种安全和安宁的状态。但是, 对于莫尔索来说,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是一种偶然的相遇, 不可能是一定的, 它只是人生存中的一种可能, 也正是因为他将人的生存理解为一种可能, 在莫尔索的眼中, 任何可能都是可能的, 所以他才会有、‘怎么都行’、‘无所谓’、‘冷漠’的态度。”

二.“局外人”同于“局内人”的生活

“局外人”往往是相对于一个常人能够接受的大众生活之外而生活着的人。那么, 对默而索来说, 他并不是所有的生活都能在大众生活之外的。可以说, 虽然作者有意把默而索定义为一个“局外人”, 让默而索的生活方式和个人行为等与普通人有很大的不同, 但是, 通过对文本细节的研究, 仍会让我们发现默而索与常人相似的“局内人”的行为。

仅以默而索对母亲的态度来看, 其实我们就能发现, 母亲的去世默而索没有哭泣, 这并不能说明默而索不爱他的母亲。文中有许多地方都流露出默而索对母亲的爱和想念。当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开头这句话“今天, 妈妈死了, 也许是昨天, 我不知道”。“妈妈”, 不是“母亲”。对默而索这样的一个成年男子来说, “妈妈”似乎是一个过于稚嫩的称呼, 就如同一个孩童亲昵的呼唤。而且通篇浏览下来, 默而索提及母亲的时候都是以“妈妈”来称呼的。尽管默而索拒绝了见母亲的最后一面, 但是在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乘车去养老院的路上, 文中这样写道“养老院离村子还有两公里, 我走去了。我真想立刻见到妈妈”。在守夜的时候, 默而索确实表现出疲倦, 但是这也并不是不可以理解的。默而索是在一个大热天, 乘下午两点的车去的, 而且“为了及时上路, 我是跑着去的。这番急, 这番跑, 加上汽车颠簸, 汽油味儿, 还有道路和天空亮得晃眼, 把我弄得昏昏沉沉的”。可见, 经过这路途奔波, 默而索是很疲劳的。而且, 在守夜的时候, “我喝了咖啡, 想抽烟。可是我犹豫了, 我不知道能不能在妈妈面前这样做。我想了想, 认为这不要紧。”可见, 默而索也对自己在母亲灵柩前喝咖啡、抽烟有犹豫过, 但是他想想, 这也并没有什么很大的关系, 所以才会喝咖啡、抽烟的。默而索在面对母亲去世整件事经过, 都没有表现出悲伤, 也没有哭泣。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了我国的一个古代故事———周庄的鼓盆而歌。默而索对人生生死的态度或许跟周庄是相似的。“莱蒙对我说不该灰心丧气。开始, 我没明白。他就解释说, 他听说我妈妈死了, 但这是早晚要有的事情。这也是我的看法。”在默而索看来, 人生老病死这是终将会发生的事, 因此, 并没有什么可悲伤的。就像在狱中的默而索想起玛丽时所想到的, 他也表现了这种类似的, 对生死的态度。“很久以来, 我第一次想到了玛丽。……我也想到她也许病了或死了。这也是合乎情理的。既然在我们现已分开的肉体之外已没有任何东西联系着我们, 已没有任何东西使我们彼此想念, 我怎么能够知道呢?再说, 就是从这个时候起, 我对玛丽的回忆也变得无动于衷了。她死了, 我也就不再关心她了。我认为这是正常的, 因为我很清楚, 我死了, 别人也就把我忘了。他们跟我没有关系了。我甚至不能说这样想是冷酷无情的。”逝者已逝, 生者能做的便是更加好好地生活。这是一种生活态度, 并不能让人诟病。

又如将母亲送到养老院来说, 实在是现实所迫, 并非是默而索嫌弃自己的母亲。“我认为把母亲送进养老院是件很自然的事, 因为我雇不起人照顾她。”而且, “很久以来她就和我无话可说, 她一个人待着门得慌。”在养老院里母亲或许会生活得比较好, 这才是默而索的初衷。又比如说, 在看到雷蒙和他老婆的相处之后, 默而索曾这样说, “也许是第一次, 我真想到我要结婚了”。在对待女友玛丽的态度上, 默而索确实是曾经想过和她结婚的。

种种表现, 都让我们看到了实际上并不是完全脱离局内的默而索。默而索确实是有很多方面表现出冷漠、无所谓的态度, 但是默而索这个人物是不能用冷漠、无所谓来概括的。他真真实实是存活在常人所生活的“局内”生活的, 他也是有很多内心方面是跟大众一样的。可能是因为他经历的磨难让他看透了“局内”的生活, 打磨着他的外在和内心, 使得他最终将自己从“局内”的世界默默地退出来, 退至边缘。用自己的思维和态度打造出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 就这样, 无法被人们理解的世界, 因而游离在“局内”与“局外”。

摘要:加缪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 于1942、1943两年分别出版的《局外人》和《西绪福斯的神话》所表述的基本思想则构成了加缪文学创作的基本母题。其中, 《局外人》一书所创作的主人公默而索的形象尤其深入人心, 一个看起来缺少生活激情的人物, 让读过此书的人捉摸不透, 也让学术界保持着对默而索和《局外人》一书的研究。本文就以默而索这一人物的生活来讨论他是处于局内还是局外, 是真的麻木不仁还是他其实并非对一切完全无所谓。

关键词:《局外人》,默而索,局内,局外

参考文献

[1][法]加尔贝·加缪著:《局外人》, 柳鸣儿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论默尔索的“局外人”形象及内涵 篇8

一、社会的“局外人”

默尔索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 却不按照社会普遍的价值、规范来生活和行动, 他与社会是一个对立。这主要体现于他在亲情、爱情、择友、信仰等方面的与众不同。默尔索在母亲死后的一系列行为如听闻噩耗后很安静地说母亲死了、守灵时抽烟、葬礼中第二天便去享乐, 这些表现冲击了社会的道德要求以及子女在母亲死后应该悲痛难当的共识, 成为法院定罪的主要理由, 检察官认为他没有人性, 是“一个在精神心理上杀死了自己母亲的人”1。在爱情上, 理想的人类爱情是性本能、感情与责任的结合, 但莫尔索对玛丽似乎只有肉欲而无情感, 他认为爱不爱这样的问题“毫无意义, 但我似乎觉得并不爱”2。在交友上, 雷蒙被认为是一个拉皮条的道德败坏之人, 而莫尔索并不受限于道德评价, “我也没有任何道理不和他讲话。”3但这也成为检察官责难的一点, “检察官朝着陪审团大声说……而我则是他的同谋他的朋友。”4在工作方面, 当遇到了获得更好发展机会的时候, 他不考虑名利财富地位, 拒绝去巴黎工作, 被老板认为是没有雄心壮志的人。默尔索没有信仰, 审判及定罪后, 神甫一直劝导莫尔索信仰上帝, 真诚忏悔以洗尽罪恶, 但是莫尔索拒绝皈依上帝。

但是莫尔索并不是法院所判定的一个没有人性的人, 他有感情, 有自己的行事原则和对事情的理解。在妈妈死后, 他多次提起母亲, 觉得妈妈在的时候房子大小才合适, 在沙拉玛诺的狗丢后想起妈妈, 在判刑后回忆母亲等。他说过“毫无疑问, 我很爱妈妈, 但这并不说明什么”5“爱, 和别人一样。”6只是在他的理解中, 爱母亲并不意味着要在她去世后痛哭流涕禁欲绝乐。在母亲的葬礼上, 他曾犹豫过是否能抽烟, 基于自己的判断, 他觉得无伤大雅, 而这成为法院控诉理由之一。默尔索与玛丽之间并不是单纯的性关系, 在描写她们相处时, 一起游泳晒太阳的欢乐是显而易见的。他并非像动物一样为了性欲任意追逐, 他拒绝了雷蒙邀请他去妓院。莫尔索拒绝到巴黎工作的原因是现在的生活不使他厌烦, 而且他认为生活不会有改变, 什么生活都一样, 这是他的生活哲学。此外, 在邻居的狗走失后, 他安慰沙拉玛诺, 为他想办法。

莫尔索对很多事都持无所谓的态度, 这并不代表他很淡漠。他在有些事上有自己的判断和坚持。他明确表示自己从来不喜欢警察;在雷蒙与阿拉伯人对峙时, 他避免惹怒雷蒙以致开枪。加缪在《局外人》英译本序言中曾说“他不耍花招,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他就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里的局外人。”7莫尔索非常真实, 即使他知道撒谎有利于境遇的改变, 但撒谎意味着向这个社会价值准则妥协。如果他装作撒谎并诚心悔过的模样, 他必然不可能被处以极刑。但他坚持以自我本来的面目来反抗这个社会对人的规范和理解。

正因为默尔索的想法、行为、特点与社会所普遍认可的规则不同, 因为他不在已建立的道德伦理框架之内, 甚至根本就不想去尝试接受普遍的信仰, 法院才会认为默尔索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但导致默尔索死刑的原因, 不仅是他意识及外化的行为与社会产生冲突, 还在于案件的审理程序和法官的荒诞推理。

二、法庭的“局外人”和认识的深化

小说第一部分是对默尔索普通生活的展现, 为第二部分的审判做了充分的准备。默尔索的行为被抽出来展现在众人面前, 他被迫审视自己, 同时听见别人对他不同的、正确或错误的认识, 而渐渐意识到了自己“局外人”的身份, 并在言语中触及到了更深层次的哲学问题。

就默尔索对自己的认识而言, 他是从“非局外人”转变为“局外人”的。在犯罪之前, 他很正常地生活着, 但在杀人后, “一切从这时开始了”8, 他的命运产生变化, 也开始认识自己。

在开庭前热烈的气氛中, 默尔索觉得自己很多余;在审判中他感到被别人厌恶, 并且发现“一切都是在没有我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 我的命运由他们决定, 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见”9。默尔索作为被告成为了审判程序中的“局外人”, 也体会到了自己与社会格格不入。在小说里, 法庭是社会的缩影。默尔索生活中接触到的人几乎都来当了证人;法庭里的观众是社会上不相干的看客;而检察官的宣判代表了社会的规范准则对默尔索的驱逐, 他认为默尔索“既然对社会的基本法则都不承认, 当然已与社会一刀两断。”10

《局外人》被萨特看为是对《西西弗神话》最形象的的诠释, 加缪并未对此表示异议, 他本人也说“小说从来都是哲学的形象化”。11加缪的荒诞哲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局外人”形象的内涵以及这本书所呈现的世界。“荒诞是在人类的需要和世界的非理性沉默这两者的对立中产生的。”12“所谓荒诞, 是指非理性和非弄清楚不可的愿望之间的冲突”13法官和律师都想弄明白默尔索的行为, 对默尔索的解释他们都认为不理想或不合理, 而他的很多行为如杀死阿拉伯人并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由于不能得到合理解释, 检察官和律师都按照自己的逻辑、观念和目的解释默尔索的行为。以理性逻辑来解释本无逻辑联系的事件和非理性的行为, 这本身就是荒诞。而默尔索却因此被判处死刑, 死刑是对社会权威的理解和判断不可靠性的讽刺。而且, 检察官把默尔索的案件和一桩弑父案联系在一起, 强词夺理地认为前者预示了后者的发生。在不可知的世界上, “一个哪怕是能用邪理解释的世界也不失为一个亲切的世界。”14检察官觉得他的解释很合理, 而默尔索体会到的是不被理解的荒诞和局外之感。默尔索在法庭上成为“局外人”与这个世界的荒诞有关。

默尔索的价值判断与现行的价值体系只是两类不同的思想, 是对存在方式的不同选择。由于理性有限, 我们并不能肯定后者就是绝对正确的, 社会中人有选择不遵从它们的可能, 莫尔索就是这样的人。在感受到了荒诞认识到了“局外人”的身份后, 他进一步明白唯一能把握到的是自己的生命和死亡。

三、向死而生——甘当“局外人”

在被判死刑后, 默尔索曾渴望一条生路。在担心黎明脚步声的到来和对死亡命运的思考中, 他认识到了人类死亡的必然性。早在第一部分, 默尔索便同意雷蒙的看法即妈妈去世是早晚要发生的事。在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时, 他更加深刻地理解到所有人都会被判死刑。“人类的命运注定了生存的无意义, 抹去了存在的价值差异。”15既然今生必死, 而又没有来世、地狱和天堂, 默尔索则认识到“所有一切彼此之间不再有高下优劣的差别了”16, 一切都不再重要。早在第一部分, 默尔索就认识到人们永远也无法改变生活, 什么样的的生活都差不多。当深刻了解到所有人都有的死刑命运时, 他认识并深化了自己的思想。

默尔索也似乎明白了妈妈为什么要在晚年找一个“未婚夫”, 重新开始生活。加缪认为在荒诞中坚持生活会产生激情, “重要的不是生活得最好, 而是生活得最多。”17接受必然的死亡、认识到荒诞的默尔索不再愤怒, 也不再抗拒濒死的时光, 而认为现在依然幸福, 感到自己准备好把一切再过一遍。而默尔索一直以来的生活“幸福自在”, 尽量满足自己的生理和感官需求, 从未表达过生活的厌倦, 也从不违背自己的内心。

默尔索最终以反抗的姿态处于社会, “他们要去的天地从此与我无关痛痒”, 他希望在处决时听到仇恨的叫喊, 心甘情愿的当一个“局外人”, 彻底退出这个社会。

摘要:在《局外人》中, 加缪塑造了同名主人公默尔索, 著名的局外人形象。本文对默尔索“局外人”形象的体现进行分析, 尝试揭示他意识自己是局外人的心理发展过程, 以及局外人形象深层的成因及内涵。

关键词:局外人,社会伦理 (规范、价值) ,荒诞,法庭,死亡

参考文献

[1]加缪, 柳鸣九译.局外人[M].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0.

[2]张容.形而上的反抗—加缪思想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8.

[3]加缪, 沈志明译.西西弗神话[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4]G.J.Gillis, Selena Ward.局外人双语名著导读[M].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2008.

谈《局外人》的存在主义文学特征 篇9

加缪笔下的《局外人》便很好地展现了主人公默尔索在荒诞与绝望之下的精神自由, 及其他为自己人生所做的自由选择。虽然最终他被无奈地结束了生命, 但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成全了他在那个荒诞世界中一些追随心声所产生的行为。本文也将根据存在主义文学理论从多个角度对该作品进行解读。

一、荒诞世界中的“荒诞”之人

(一) 荒诞的世界

荒诞的世界, 这一点毫无疑问, 从默尔索被审判的过程与他的结局就可见一斑。审判默尔索的过程就像是一出闹剧。审判当天, 开庭之前, 法院里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 法官、检察官和记者, 大家互相握手、打招呼、谈话, 就像所有人表面上为这个案子到来, 实则来参加一场盛会一般。默尔索的律师到了, 与记者、同行打趣、大笑, 十分自如。面对眼前的这一片场景, 默尔索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局外人”, 一个置身于他自己的案件之外的多余人, 仿佛这一切都与他无关。他的律师取代了他, 他与那个法庭的距离很远。

审理案件时, 检察官、法官一直在问他一些母亲下葬时的行为举止, 而不是枪击案件的本身。检察官在控诉他时竟还理直气壮地吼出:“是的, 我控告这个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最终他被判死刑也是因为在母亲下葬时没有哭泣。这个社会的法律制度就是一种荒谬的存在, 没有人想要探求事情的真相, 而是要在道德伦理层面为自己的主观臆断下一个结论。

一次媒体记者还对默尔索道歉说, 由于夏季是报纸的淡季, 没什么吸引人眼球的新闻, 所以夸大了他的案情, 请他见谅。多么可笑的理由, 只是为了制造舆论, 为了自身的利益, 完全置他人的声誉而不顾。养老院的门房在出庭做证时有意隐瞒实情, 说出对默尔索不利的证词, 后来还是在默尔索肯定他说的一切之后才有所醒悟, 说出实情。人心的不可测, 着实让人心寒。神甫三番两次找默尔索聊天, 想让他相信上帝, 所幸作为无神论者的默尔索丝毫不为他所动。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 莫非也是那个荒诞世界的生存法则之一。

荒诞世界的存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促成的, 也不是凭借一个人的力量就能撼动的。它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也是那个时代但凡有点清醒意志的人都想要逃离的地方。

(二) 并不荒诞的人

小说的开篇便是默尔索母亲的葬礼, 对于默尔索的表现, 读者心中难免不会有冷漠无情的印象。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 读者会发现自己当初完全是妄下论断。

关于他的母亲, 他对她的爱绝对无异于任何一个人。葬礼上, 他没有掉一滴眼泪, 他记不住母亲的年龄, 甚至不想打开棺材看母亲最后一眼, 可以说这只是他的性格使然。他觉得一切都无意义, 一切都理所应当。他认为没有人有权利哭他母亲, 因为她的死亡于她自身而言是一种解脱, 是重新开始。只是一般人都理解不了, 只有他清醒地看透了这一切。他时常会想起母亲, 无论是与玛丽在一起时, 还是在牢房里时, 他会想起母亲的话, 以及那些话对他价值观的影响。

默尔索的想法很简单, 他不愿意花太多精力在无意义的事上, 对许多事都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玛丽想要与她结婚, 他无所谓;玛丽问他是否爱他, 他觉得无意义;众人都觉得莱蒙品行不端, 可默尔索仍能和他做朋友, 因为他觉得自己能帮助莱蒙, 那就是朋友。他甚至还觉得自己的案情很简单, 可结果却被判处死刑。他很执着, 即便在法庭上他也不愿意说谎。他的行为准则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

其实默尔索对自己的人生一直有着清醒的认识, 只是他的思想太过于前卫, 以至于旁人无法理解, 认为他是个异类。他根据自己的认识掌握着自己的命运, 跟着自己的心意选择喜欢与不喜欢。唯一一次他觉得自己的命运被决定是在法庭上时, 他作为被告却没有发言权。但仅此一次, 并且也只是在法庭上短短的一段时间而已。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神父再一次劝他相信上帝时, 他瞬间爆发的愤怒使他对自己内心的肯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认为神甫虽信上帝, 但是连自己的生与死都把握不了, 因为他活着也和死了一样。而他自己对一切都有把握, 对他的生命和即将到来的死亡有把握。他做过什么, 没做什么, 他未来的命运如何, 一切都十分明了, 他并不认为未来的生活会比以往的更真实。默尔索对于自己命运的掌握也恰恰体现了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

生命的最后, 他看淡了一切, 现实让他失望, 愤怒让他已无力再做任何挣扎, 他决定就这样接受。他说第一次向这个世界的“动人的”的冷漠敞开心扉, 他体会到世界是如此“友爱”———多么讽刺的形容———他希望处决的那天有很多人来观看, 向他报以仇恨的喊叫。与其说这是他对于现实的妥协, 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他临死前对于这个世界最后的哀叹。

默尔索的结局与其说是一个悲剧, 不如说是一个喜剧, 是一种和他母亲一样的解脱。许多文章都提到加缪在美国版《局外人》序言中说的, 他远非麻木不仁, 他怀有一种执着而深沉的激情, 对于绝对和真实的激情。这句话足以证明他绝非是这个荒诞世界中的荒诞之人。

二、哲理性大于形象性

存在主义小说的显著特点之一应该就是哲理性大于形象性。小说不刻意营造跌宕起伏的情节发展, 也没有对人物形象展开生动的描写, 而是旨在对主人公的精神状态进行具体的刻画, 从而阐发一些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局外人》也正是如此。

整部小说的情节无非就是默尔索的母亲去世, 他去参加葬礼, 葬礼结束后回家继续上班, 与玛丽约会, 之后在帮助邻居莱蒙时埋下祸根, 发生枪击案, 被囚禁在监牢, 判决审理案件, 最终被处死。整一个故事没有复杂曲折、动人心魄的情节发生, 小说主人公默尔索也没有特别鲜明的形象特征, 一切都如白开水一样寡淡, 但绝不是无味。

小说中处处可见人生的智慧, 无论是默尔索直接说出口的, 还是他通过回忆转述妈妈的话语。例如在母亲下葬之前, 前往教堂的路上, 小护士说走得慢会中暑, 走得快出汗后到教堂会着凉, 默尔索认为她说得对, “进退两难, 出路是没有的”, 他当时的这个想法似乎也预言了他后来的命运。他被关押在牢房里, 案件还没受审判时, 终日待在那个狭小闭塞的空间中, “没有人能想像监狱里的晚上是怎样的”, 他又一次想到了当时和小护士说的话, 出路是没有的。他内心的绝望与挣扎, 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现实人生中的窘境。

起初在牢房时他难以接受那样的生活, 那时的他还有自由人的念头, 可持续了几个月后, 他就只有囚徒的念头了。他说他会逐渐习惯这一切, 仔细想了想甚至觉得自己还算是幸运的, 因为妈妈常说, “到头来, 人什么都能习惯”。这样的习惯到底是主观上的欣然接受, 还是面对残酷生活的无奈妥协。其间流露的悲哀不言而喻, 而这句话带给我们的感慨又是何其之多。

妈妈还说过“一个人从来不会是百分之百的痛苦”。每天天色发红, 新的一天进入他的牢房时, 他便会想起这句话。在暗无天日, 无休止的等待中, 也许这句话能稍稍舒缓他内心的苦闷。希望是会有的, 每一个细小声音的靠近都给他带来一缕期待, 然后失望, 第二天继续期待。日复一日的等待, 能给他以精神支撑的也只有这句话。最终他的生命被结束, 也算是从痛苦中的一种解脱吧。

小说的结尾部分, 默尔索的内心独白是他生前最后一次也是最强有力的感情喷发。他看透了一切, 看穿了继续活着毫无意义, 看明白了这个世界冷漠丑恶的面庞。他理解了之前一直困惑他的问题, 究其原因无非是他所处环境的荒诞与冷漠。离开那里无异于一种逃离, 更是一场解脱。小说结尾的厚度使得每一次阅读之后都平添无尽的悲哀。

哲理性是一部小说的灵魂, 而《局外人》的灵魂自始至终贯穿其间, 从未有过分离。

三、语言特色

(一) 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

小说是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展开叙述的, 从“我”的视角去看发生在“我”身上及周边的所有事。虽说第一人称属于有限视角, 没有第三人称那么全知全能, 但是这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另一个毫不相干的第三者在叙述主人公的故事, 小说里的“我”只是一个佯装的“我”, 它不是更靠近全知视角, 而似乎是离有限视角也更远了。对于默尔索的内心世界, 有时如同雾里看花一般, 琢磨不透, 此时就真如局外人一般在看那个畸形扭曲的世界。小说中也有许多主人公的内心独白, 但即便如此仍觉得像隔着层纱在看他, 平静冷淡的语气使他的一切话语就算是从第三个人口中转述, 效果也不会相距甚远。

(二) 客观冷静的叙述口吻

虽然小说主人公的命运遭受了许多常人眼中巨大的创伤, 但是自始至终小说的叙述十分平静, 即便发生了诸如海滩上的枪杀案件, 叙述的基调还是冷静、平淡的, 丝毫没有显示出默尔索内心的波澜起伏。包括他面对母亲的死及最后自己的死, 叙述口吻一如既往地冷静、客观。平稳有序的叙述节奏, 不是为了给读者带来惊险刺激的阅读快感, 而是为了呈现出一个客观冷静的画面, 从而恰当地表现出这个冷漠、荒谬的世界的本质。不惨杂过多作者的主观情感, 将一切留给读者自己体会、判断。当然, 这种叙述口吻也恰恰在某种程度上为表现默尔索的形象做了补充, 更显露出他对一切都无所谓的人生态度。

(三) 简单朴实的语言

小说的语言十分简单, 没有过多的修饰及华丽的辞藻。比喻、拟人的手法在文中很少出现, 但是一旦运用就又十分巧妙。例如第一部的结尾, 他将自己又对尸体开的四枪比作是在苦难之门上短促地叩了四下。书中没有对当时紧张情绪的大量心理描写, 而是用了简单的几个字及一个朴实的比喻交代了当时的情况, 还引出了第二部的内容。同样是发生枪击案的那一部分, 在他开枪之前, 在描写当时阳光猛烈, 空气燥热的环境时, 他写道“大海呼出一口沉闷而炽热的气息”。同样都是寥寥数字, 再一次精准且又形象地表现出了当时的环境特点。小说的语言虽然朴实、简单, 但其更注重的是文本引发的思考。一部充斥着理性色彩的作品完全不需要通过华丽的外表来吸引他人的注意, 过多华丽的语句也是累赘。

《局外人》作为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 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定位, 还是语言风格的确立———尤其是其哲理性的抒发———都完美地展现了存在主义文学的各种特征。小说的内涵丰富而深厚, 默尔索的人物形象引人深思;发人深省。作者将说理与小说文本结合在一起, 糅合得不露痕迹。阅读这部小说既是对存在主义文学的一次了解, 也是对人生的又一次哲思。

参考文献

[1]魏金声.人本主义与存在主义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4.

局外人 篇10

一、加缪及其《局外人》的概况

1. 加缪其人及其创作手法。

阿尔贝·加缪 (Albert Camus) , 法国文学家, 作家、剧作家。1913年加缪出生在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 小时候父亲去世, 靠着奖学金完成了中学教育。坎坷的生活和境遇让加缪尝尽了生活的酸甜苦辣, 为了谋生, 他曾做过演员、写过剧本, 后来法西斯主义在欧洲盛行, 他参加了反法西斯抵抗运动, 并加入了法国共产党。加缪的文学创作有着极高的造诣, 著名中篇小说《局外人》通过对书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清晰地展现了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现状, 深刻诠释了对人性的理解, 在欧洲乃至世界文学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2. 加缪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

加缪在文学创作中, 擅长运用白描的写作手法, 通过对人物言行的刻画, 形象地再现了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此外, 在加缪的文学作品中, 我们总能看到他以简练的文笔、流畅自然的文风和朴实的语言勾画出他所理解的社会。在其细腻的文字内容里, 能看到一个哲学家对社会的思考与反思。正是这样的创作风格, 让加缪在世界文学中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加缪在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奠定了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3.《局外人》的内容及其影响。

《局外人》酝酿于1938年至1939年, 不久之后即开始动笔, 完成时间基本上可确定是在1940年5月。这时的加缪刚过二十六岁的生日。小说于1942年出版, 大获成功。对于一个青年作家来说, 这似乎意味着一个创作与成功的黎明。事实上, 《局外人》正是加缪文学黎明的第一道灿烂的光辉, 在完成它之后, 加缪才于1941年完成、1943年出版了隽永的哲理之作《西西弗斯的神话》, 他的另一部代表作《鼠疫》完成于1946年, 发表于1947年。因此, 从加缪的整个文学创作来说, 《局外人》是他一系列传世之作中名副其实的“领头羊”。

二、加缪《局外人》勾画的社会现实

《局外人》篇幅不大, 仅有五六万字, 却成了法国二十世纪一部极有分量, 举足轻重的文学作品。简言之, 加缪在其作品中赋予的文化内涵可从两个角度理解。

1. 从内容上来看, 《局外人》这部作品的内容算不上很多, 其故事情节也不波澜壮阔, 简单点讲, 这部作品其实写的是一个小职员在平庸的生活中糊里糊涂犯下一条命案, 被法庭判处死刑的故事。

通观全书, 不免感觉故事的主干单一, 并无繁茂的枝叶, 那么它为什么会成为当代世界文学中一部意蕴深厚的经典名著呢?笔者认为, 一方面, 它是以传统的现实主义风格写成的, 其笔法简约精炼, 内容含蓄内敛, 另一方面, 加缪在文学创作上赋予了这部作品人性的思考, 对社会现实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让这部作品赋予了特定时期的时代内涵和社会价值。

2. 从题材上来讲, 《局外人》这部小说就是法律题材、监狱题材, 即是对刑事案件与监狱生活的描写。

因为在这个方面所存在的状态与问题是广大社会层面上的人们都有所关注、有所认识、有所了解的, 不像夏多布里盎的《阿拉贡》中的密西西比河, 洛蒂的《洛蒂的婚姻》中的太平洋岛国上的生活, 对绝大多数的人来说都是一个陌生的领域。而且, 这方面的题材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反映与描写, 也是早已有之, 甚至屡见不鲜的。雨果的名篇《悲惨世界》中芳汀与冉阿让的故事与法朗士的中篇小说《克兰克比尔》都是有关司法问题的著名篇章, 足以使读者对这样一个“公共场所”不会有陌生感。

三、加缪《局外人》阐述的人性内涵

1. 从司法角度看人性的内涵。

《局外人》着力表现的正是法律机器运转中对人性、对精神道德的残杀。每件司法不公正的案件都各有特定的内涵与特点, 而《局外人》中的这一宗案件就是对人性与精神的迫害, 小说最出色处就在于揭示了这种迫害性的运作。本来要对默尔索这宗过失杀人的命案进行司法调查, 其真相与性质都是不难弄清楚的, 但正如默尔索所感受到的, 调查一开始就不是注意命案本身的实施过程, 而是专门针对他本人。这样一个淡然超脱、与世无争、本分守己的小职员平庸普通的生活有什么可调查的呢?于是, 他把母亲送进养老院, 他为母亲守灵时吸了一支烟, 喝过一杯牛奶, 他说不上母亲确切的岁数, 以及母亲葬后的第二天他会了女友, 看了一场电影等这些个人行为小节, 都成了严厉审查的对象, 就此形成了一个可怕的司法怪圈。

由于这些生活细节是发生在一个日后犯下命案的人身上, 自然就被司法当局大大地加以妖魔化。被妖魔化的个人生活小节又在法律上成了“毫无人性”与“叛离社会”等判语的根据, 而这些结论与判语导致对这个小职员进行了“罪不可恕”的严厉惩罚, 不仅判处他死刑, 而且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判处他死刑。这样一个司法逻辑与推理的怪圈就像一大堆软软的绳索把可怜的默尔索困得无法动弹、听任宰割, 成了完善的法律制度与开明的司法程序的祭品。

2. 从默尔索的性格分析人性内涵。

默尔索的性格与生活态度显然是不足取的。说得好一点, 是随和温顺, 好说话, 不计较, 说得不好一点, 是冷淡、不通人情。总而言之, 是现代社会中没有适应能力与生存能力的人。实际上, 加缪几乎是以肯定的态度描写这个人物的, 塞莱斯特在法庭上作证时把默尔索称为“男子汉”、“不说废话的人”, 这个情节就反映出了加缪的态度。后来, 加缪在《局外人》英译本的序言中, 对这个人物写下一连串溢美之词:“他不耍花招, 从这个意义上说, 他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里的局外人。”“他拒绝矫饰自己的感情, 于是社会就感到受到了威胁。”“他是穷人, 是坦诚的人, 喜爱光明正大。”“一个无任何英雄行为而自愿为真理而死的人。”

加缪对这个人物可谓是爱护备至, 他还针对批评家称这个人物为“无动于衷”一事这样说:“说他‘无动于衷’, 这措词不当, 说他‘善良宽和’则更为确切。”在加缪自己对这个人物作了这些肯定之后, 我们再论证这个人物的积极的一面, 就纯系多余了。

四、《局外人》的人性思考

《局外人》是一篇中篇小说, 是一篇优秀的小说。这篇小说有着厚重的分量。因为小说在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反思的时候, 有着独特的切入角度和简洁有力的笔调。这篇小说用独特的精神情调、沉郁的感情和深刻的哲理透析将人性较全面地展现出来, 并且最大限度地将默尔索这个主人公的形象刻画出来。默尔索是一个平凡的人, 老实本分、温顺善良, 对当时的社会和其他人没有一点攻击性, 也没有一点危害性。他只是一个过失犯罪的人, 但是司法当局通过一大篇极度夸张、严厉的语言将他刻画成了一个十足的坏蛋。将默尔索的品行同司法当局的言论对比, 就能够看出司法当局将这个人当做人类的敌人, 其实是在法律公正之外的一种司法专政, 同时也暴露出司法当局的精神暴虐。假如这篇小说的主题是对精神暴虐这一“硬件”的揭示, 那么默尔索在被执行死刑前被忏悔神父反复劝慰就是对精神暴虐的“软件”的揭示。在默尔索即将被执行死刑的时候, 神父对他基本上是一种强行的逼迫, 让默尔索对上帝进行忏悔。神父同样是将默尔索当做人类的敌人进行劝慰的, 是将他作为一只羔羊摆在了祭坛上。

如果说从司法程序来看, 默尔索是死于他作为当事人却被置于局外的这样一个法律荒诞的话, 那么从量罪定刑的法律基本准则来看, 他是死于意识形态、世俗观念的荒诞。默尔索发现, 在整个审讯过程中, 人们对他所犯命案的事实细节、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并不感兴趣, 也并未作深入的调查与分析, 而是对他本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感兴趣。他的命运并不取决于那件命案的客观事实本身, 而是取决于人们如何看待他这个人, 取决于人们对他那些生活、对他的生活方式、甚至对他的生活趣味的看法, 实际上也就是取决于某种观念与意识形态。

由此可以看出, 意识形态渗入了法律领域, 决定了司法人员的态度与立场, 从而控制了法律机器的运作。加缪的这种揭示无疑是深刻有力的, 并且至今仍有形而上的普遍的意义, 意识观念的因素对法律机制本身的侵入、钳制与干扰, 何止是在默尔索案件中存在呢?笔者认为, 这部作品唤起了人们对人性弱点的思考。

摘要:中篇小说《局外人》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代表作, 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典范作品。本文对《局外人》这部作品中所表达的社会现实, 以及通过对作品主人公形象的描写所折射的人性内涵进行了分析论述, 为《局外人》的赏析和深刻理解加缪通过这部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做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加缪,《局外人》,社会现状,人性内涵

参考文献

[1]李森.从“局外”到“局内”的反抗——加缪“局外人”、“鼠疫”阅读笔记[J].花城, 2003 (04) .

[2]王冰冰.浅析加缪“局外人”之含义[J].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09 (05) .

[3]杜渐.解读“局外人”中的荒诞意识[J].青年文学家, 2010 (16)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局外人】相关文章:

局外人05-03

局外人范文05-15

局外人论文范文05-12

无局外人范文05-17

局外人作者范文05-20

局外人内容范文05-20

局外人评析范文05-20

局外人中文范文05-20

读局外人有感04-19

加缪《局外人》感想04-28

上一篇:现实主义精神下一篇:观念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