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缺陷

2024-07-20

基础缺陷(精选十篇)

基础缺陷 篇1

1 地基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1) 换填土处理法, 这是指采用强度较大、压缩性小、性能稳定的纯净素土, 或砂卵石, 或灰土 (2:8或3:7) , 或煤渣等工业废旧材料代替一部分过硬地基或过软地基, 并压实至要求的密实度, 作为地基持力层的措施。其目的是使地基下的地基承载力得到提高, 使建筑物各处沉降差保持在许可范围以内。换土处理多用于建筑物建成后出现局部轻度塌陷, 或表现为建筑物的个别部位发生墙体开裂的情况。为保证换土质量, 应认真选择填料。若采用砂垫层以中粗砂为好, 可掺入一定数量碎石但要分布均匀;若采用粘性土, 塑性指标宜取7~14, 接近最优含水量。每层铺土200mm~300mm, 压实后需进行干重力密度测试, 必须达到合格标准。换填土处理的范围常用于多层或低层建筑的条形基础、独立基础, 这种方法既安全、又经济。

2) 化学加固法, 也称浆液处理法, 这是指采用水泥浆液或者硅酸钠 (水玻璃) 类、环氧树脂类、丙烯酰胺类等化学浆液, 根据地基土的颗粒大小、化学浆液的性状不同, 常用压力灌浆法、高压旋喷法、深层搅拌法和电渗硅化法。在已建基础两侧, 通过有孔注射孔, 在竖向、斜向或水平方向压入土中, 利用压力浆液的扩散作用强化基础以下周边的土体, 并与地基土发生化学变化, 胶结成新的坚硬物质, 达到提高这部分土体的强度, 减少其压缩性, 消除其液化、减少沉降量的目的。目前我国应用较多的是水泥浆液;浆液处理采用的条件是基础埋深较浅, 需加固处理的土层不太厚, 以及中等或较严重的湿陷性地基。

3) 加桩挤密法, 这是指在已建基础周围设置一排或多排砂桩、灰土桩、石灰桩或旋喷桩, 甚至混凝土桩的方法, 利用成桩孔时的侧向挤密作用加强基础底下的部分地基。

砂桩, 对于砂土来说, 可以通过挤压作用增加砂土地基的相对密度;对于粘性土来说, 可以使它与砂土共同作用形成复合地基, 它们都可以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基础沉降的作用。但砂桩仅适用于处理深层松砂、杂填土和粘土含粒量不高的粘性土, 而不适用于饱和软粘土地基。

灰土桩的作用是利用分层夯实灰土的效果在基础周围形成一个密实的土围幕, 使基础底部土体的侧向变形受到一定的约束, 在力学性能上, 可挤密地基从而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 减少其压缩性、消除其湿陷变形, 减小沉降量并使均匀。灰土挤密桩法以提高地基承载力或水稳定性为主要目的, 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地基。当地基含水率ω>23%及其饱和度Sr<0.65时, 不宜用此法。

石灰桩是指在成孔后灌入生石灰块, 使石灰吸收土中水分水解为熟石灰, 体积膨胀, 把周围湿土挤密, 从而减少土的含水量和孔隙比达到加固处理的目的。故石灰桩适用于地下水位较低、基础较窄的建筑物。

旋喷桩的原理是强制浆液与土体进行搅拌混合, 在喷射力有效射程内形成圆柱形的凝固柱体, 其极限强度可达3MPa~5MPa, 能起到加固地基的目的, 适用于静压灌浆难以改良的软弱地基, 尤其是N63.5<10的砂土或N63.5>5的粘性土。

4) 防水处理, 指遇到湿陷性黄土地基或膨胀土地基时的综合处理。其防治措施是围绕建筑物四周设置良好的排水系统, 确保建筑物内的管道、储水构筑物不漏水, 做好有灰土或砂石、炉渣垫层的室内地坪。

5) 预压固结法是指用砂石等材料堆在地基上或利用大气压力对地基进行预压, 使地基产生大量沉降而压密, 从而提高地基强度, 减少实际工程的沉降量。其原理是当固结压力逐渐增大, 相应土的孔隙比减少, 而土体的强度也逐渐增大, 达到提高地基强度的目的。预压法适用于处理深厚淤泥、淤泥质土和冲填等饱和性地基。预压法分为堆载预压法和真空预压法。

2 基础处理的方法如下几种

1) 扩大基础底面、增加基础刚度这是指采用钢筋混凝土套的方法扩大已建基础的底面积, 增加已建基础高度的措施。它是在以下两种情况下进行:

(1) 勘察、设计或施工错误, 造成基础底面积偏小, 不能满足承载力要求时;或者建筑物的沉降量超过允许值时;或者建筑物需要增层时; (2) 基础构件设计有误或施工有误, 使得它的承载力或刚度不足时。如砌体强度不足、混凝土标号过低、钢筋配置有误以及基础高度不足等。

增设钢筋混凝土套加固基础做法的关键在于新旧混凝土的连接。一般可采用锚筋连接或嵌入连接两种做法。前者是将扩大部分挖至与待加固基础的基底, 将柱子根部和旧基础表面打毛, 并在旧柱基四周直壁上钻孔, 用环氧树脂锚入短筋, 把新旧基础连接起来, 后者是将钢筋混凝土套的下端嵌入旧基础底部边缘, 同时将旧基础表面和柱子根部打毛, 这就能使新旧基础共同工作。嵌入连接做法的缺点是在施工过程中会扰动旧基础下的持力土层, 因而在施工时要对柱加临时支撑。

2) 组合联片, 这是指在做好单独基础扩大底面套的同时, 再做基础梁伸入混凝土套的两侧, 并在基础梁下设置底板, 利用钢筋混凝土底板将待加固的基础组合联片, 达到进一步扩大基底面积的目的。

3) 托换技术法, 这是指解决原有建筑物的地基处理、基础加固或改建问题。在原基础两旁新设基础, 把原基础承受的荷载通过另设的传力体系转移到新基础的地基上。通过的传力体系是在墙体两侧设置贴墙的托架次梁, 次梁所受的作用力传给穿越墙体的主梁再传给新设基础墩台。托换技术可分为4种方法: (1) 顶承式静压桩托换; (2) 锚杆式静压桩托换; (3) 灌注桩托换; (4) 树根桩托换。

近年来有采用锚杆静压桩托换基础, 它将压桩架通过锚杆与原基础连接, 利用建筑自重荷载作为压桩反力, 用于千斤顶将桩分段压入地基中, 通过静压桩承担部分荷载。锚杆静压桩适用范围广, 可用于粘性土、淤泥质土、杂填土、粉土、黄土等地基。其优点是机具简单、施工作业面小、技术可靠、效果明显。如清华大学供应科办公楼用静压桩托换技术成功, 多年来情况良好。

3 纠偏处理的几种方法

1) 挤 (冲) 土纠偏, 这是指利用挤出地基中一些土体的办法来纠正建筑物因不均匀沉降而产生的倾斜。其构成做法一般是在倾斜一侧设置若干沉井或者钻若干孔洞, 使得基础底部土体受压后向一侧挤出以纠偏;或者在沉井内向基础底部钻孔, 使得基础底部一侧土体受压下沉以纠偏;或者在沉井中连续抽水使一侧土体压缩以纠偏;或者在沉井中用水枪冲水掏走部分土体以纠偏等等。

2) 加压、牵引、顶升纠偏, 这是指采用各种在倾斜结构一侧施加作用力的办法, 使基础下部的部分地基土进一步压缩, 达到纠偏的目的。其中, 加压纠偏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可以用重物压沉或施加外力压沉, 使基础在附加偏心荷载的作用下所发生一侧附加沉降的过程中逐渐消除两侧的沉降差, 达到矫正建筑物倾斜的效果。它适用于地基沉降已趋稳定、上部结构不需再作加固处理的工程。而牵拉或顶升纠偏则是用牵引或顶升设备直接纠正倾斜的上部构件和基础就位的办法。由于倾斜的结构具有整体性, 牵引或顶升设备的作用力不可能将倾斜的整体结构矫正过来, 故往往要解除被矫正构件和基础的周围联系, 设置临时支护措施, 矫正就位后尚需用垫块临时固定, 最后才能作弥合处理。

对整个建筑物进行顶升纠偏可将建筑物基础和上部结构沿某一特定位置加以分离。在分离区设置若干支承点, 通过安装在支承点的顶升设备。使建筑物沿某一直线作平面运动或转动, 使有偏差的建筑物得到纠正。为确保与上部结构连成一体的分离器的整体性和刚度, 要采用加固措施, 通过分段托换, 形成一个全封闭的顶升支承梁结构体系。显然, 在实施顶升前, 应对顶升支承梁的结构体系、施工平面图顶升量和顶升频率进行设计。

4 结论

通过对地基基础缺陷的处理分析, 我们工程技术人员在以后的施工中要加强施工过程控制, 并且对已建成的建筑物进行定期的沉降观测,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 及时尽可能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进行地基基础缺陷控制, 消除工程质量隐患。

参考文献

[1]陈希哲.土力学地基基础[M].4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彭圣浩.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M].2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88.

基础缺陷 篇2

20xx年2月23日上午,班组组织了总装工段基础知识与缺陷模式的培训。通过此次培训,使我获益颇多,掌握了更多的理论知识,对如何提升效率和质量管控有了一些新想法。

讲师是我们的工段长张飞,他风趣幽默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讲解了总装工段各个工位的专业术语,让各位老师傅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总装实施的各个项目的优缺点,使之更容易接受并对实施过程中的细节提出宝贵的意见。让公司的标准化与自动化实现的更高效快捷。

在培训过程中,大家积极发言,讨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不良品流出的主要原因。让更多的人了解各个产品的问题点与关键点,从而杜绝不良品的流出,提高产线的工作效率。

也有一些名词大家虽然熟悉,但没有了解它真正的意义,例如:设备综合效率OEE、产线生产平衡率。经过张工段与各位班长巧妙的分析与计算,在数据上更直观地体现了产线平衡率的提升是直接提升效率的最好途径,设备综合效率的提升可以降低公司成本。

通过小小计算题,我们可以了解到产线平衡率提升最大的难题在于瓶颈工序的时间缩短,流程中存在的瓶颈不仅限制了一个流程的产出速度,而且影响了其它环节生产能力的发挥,故而抓住问题的关键点~提高平衡率首先要缩短瓶颈工序的.用时。并且缩短瓶颈工序用时,可以使各个工序流转更加顺畅减少积压,并对质量的管控更严格,反应更迅捷。

我们都知道,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发展的基石。但我们对质量的管控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并没有清晰的思路如何对质量进行严格的把控。通过张工段的分析,使我们对质量管控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思路,使之更快速高效的对产品质量严格把控,杜绝质量事故的发生。

“单件流”是一种提升质量水平的一种有效生产方式。初期工段内实施单件流效果并不明显,主要原因就在于大部分员工对单件流的概念模糊,并不太认可这种生产方式,甚至对其排斥。通过近期产线布局调整,并结合此次培训的内容,让大家更深入理解了单件流的优点,认可了单件流生产模式并积极配合单件流的实施。相信在领导和员工的上下一心,共同努力下,总装各产线都能在短期内实现单件流。

高校会计确认基础的缺陷与改革探讨 篇3

建国以来,政府财政拔款一直是高校重要的办学资金來源,高校资金运动实质上是财政预算资金运动。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作为确认收入、支出发生的依据,能够直观地对高校的资金运动进行记录,基本上能满足财政预算收支管理的需要。随着高校投资主体多元化办学格局的形成,高校的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确认基础反映的会计信息已经不能满足众多利益相关者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面临着进一步改革完善的需要。

一、收付实现制会计确认基础的缺陷

(一)未计应收学费总额和欠费金额,债权性资产信息不实

长期以来,高校一直被学生欠费现象困扰,欠费现象相当普遍且欠费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正常运转。在收付实现制下,会计记录仅仅反映的是已收学费,而应收学费总额和欠费金额却无法直接反映在财务报表信息中,只能通过备查簿或学生缴费系统另行查询。由于欠费金额不在财务账上反映,高校收入与支出无法遵循配比原则,不仅影响成本计算,而且容易形成资金管理漏洞,导致资产负债表中所反映的债权性资产信息不真实。

(二)负债信息披露不充分,存在大量隐性债务

在收付实现制下,很多已经发生的实际债务由于未履行支付手续而未能在会计核算和报表中反映,存在大量的隐性债务。如:银行债务中应由本期负担,以后年度偿付的贷款利息;基本建设过程中拖欠或垫支的工程款、材料款和设备款;引资修建学生宿舍应付以后年度的学生住宿费等。一方面高校不自觉地夸大了可支配财务资金,造成虚假的平衡现象,不利于防范和化解高校财务风险,对高校持续健康运行带来隐患;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相同会计期间受托权力和责任不相匹配,有可能出现代际的债务转移,导致权责不清,不能客观、全面地评价和考核领导层的受托业绩。

(三)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资产虚高

在收付实现制下,高校购置的固定资产均是在采购时直接作为事业支出,固定资产在受益期内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在资产负债表中均是按固定资产购置时的原始价值反映。随着时间的推移,固定资产在不断使用、磨损、消耗,但在固定资产报废前,账面价值却一直不变。其他资本性支出也是直接进入当期支出,而不是在受益期内合理分摊。从而造成高校资产虚高,固定资产净值无法反映,净资产严重不实。

(四)不能进行正确的成本和费用核算,不利于提高效率和绩效考核

收付实现制在核算支出时不区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也未实行收支配比原则,从而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教育成本耗费和绩效水平,难以满足成本绩效考核的要求。另外,高校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两种不同会计确认基础的同时存在,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两种业务很难区分,使得费用不能合理分摊,成本不能准确核算。这既不利于高校加强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又很容易使一部分国有资产价值得不到应有的补偿而转化为经营性业务的利润或个人收入,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五)未实行收支配比,虚增收支结余

在收付实现制下,由于未能实行收支配比原则,高校普遍采用的是将九月份的学费收入作为当年事业收入,抵减当年事业支出后计算收支结余,这种方法在两年学生人数差距不大的情况下较为适用。高校扩招后,经常出现当年招生人数与毕业生人数差距较大,因而按新增学生计算的学费收入抵减与按毕业生计算的支出而得出的收支结余也就不真实,导致收支结余虚增,从而难以正确反映高校财务状况和办学效益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财务政策的实施。

二、高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改革探讨

由上可知,收付实现制会计确认基础存在较大的缺陷,亟待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当前,世界各国采用的会计确认基础主要有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以及在此基础上变化产生的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和修正的权责发生制。高校究竟应当采用哪一种会计确认基础?笔者认为,取决于会计确认基础的目标与高校财务报告目标是否匹配。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目标在于提供主体一定会计期间现金的来源、使用及结存信息。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侧重于反映主体经济资源、经营或服务成本、财务状况与经营绩效信息。在计划办学体制下,报告主要反映预算收支资金运动,财政预算管理侧重于预算收支执行考核,收付实现制较为合适。在当前多元化投资办学模式下,财政预算管理重点由预算收支考核向绩效考核转变,报告要全面反映财务状况和办学绩效,满足众多利益相关者需求,显然权责发生制更能达到这一目标。

因此,笔者认为,按照需求者导向原则,高校会计确认基础目前应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并逐步向权责发生制目标过渡。即高校在会计核算时原则上采用权责发生制,根据管理需要对某些特定业务进行“修正”,如对财政拔款、科研拔款、捐赠收入等采用收付实现制。这样既能满足政府财政预算收支管理的需要,又可以消除现行收付实现制存在的缺陷。权责发生制的优点在于:

(一)有利于成本核算和绩效考核。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基础,有助于高校正确计量办学收入成本,真实反映学校财务状况和运营绩效,同时又能有效地将预算支出与预算责任联系起来,有利于对高校管理层的经管责任做出客观评价,促进高校支出的“代际公平”,为以绩效管理为导向的高校改革创造条件。

(二)全面准确反映负债信息。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基础,能够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高校显性债务、隐性债务以及或有债务方面的信息,增强高校财务报告信息的完整性、可信性和透明度,同时正确反映高校办学的持续能力,为高校规避风险、实施稳健的发展战略、制定长期的发展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三)符合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需要。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基础,有助于将高校会计对象由预算资金运动扩展为价值运动,更好地反映高校办学活动和履行的受托责任的连续性,提供全面、连续、系统、完整的财务信息,符合财政预算管理由预算收支考核向绩效考核转变的改革需要。

(四)有利于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全面、可靠、及时的信息是实施有效管理的依据,权责发生制的信息生成功能,为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绩效考评、提升服务质量、合理配置资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有利于学校管理者理念的转变和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地基基础缺陷处理及地基加固 篇4

地基基础处理的措施有:对上部结构进行维护;对上部结构进行加固或减荷, 基础加固、地基加固。上述几种措施有时不单独采用, 有时需多种措施采用。这些措施的选择, 往往需要对上部结构和地基作全面的考虑, 提出不同的方案, 进行经济和技术上的比较, 从而选用合理的方案。必要时还应对缺陷形成的原因及现实, 从使用和维护上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地基基础缺陷处理的一般原则如下:当地基基础的变形已经稳定和趋于稳定时, 一般可不作地基或基础的加固。当地基不均匀沉降尚未趋于稳定时, 一般考虑“等待沉降稳定”、“加固沉降稳定”和“制止沉降”三种方法处理。

等待沉降稳定的目的是不对基地进行处理, 而仅从对上部结构进行修补, 从而减少地基处理费用, 并避免上部结构的再度处理造成浪费。

加速地基沉降的目的和适用条件基本上与等待地基沉降稳定的方法相同, 但可以缩短消极等待沉降稳定所需的时间。一般适用独立基础下的地基处理, 具体做法是临时地增加载荷, 人为地有控制地进行地基浸水等。

制止沉降的目的是终止地基和上部结构的发展。具体做法是上部结构减荷和加固, 基础加大底面积, 地基加固等。这些措施的单独采用或综合采用应根据有关措施的适用条件并做经济比较后予以选定。

采用减少上部荷重的措施时, 应考虑生产和使用条件的具体要求, 并通过地基强度、地基变形的验算确定减荷的具体数据。在地基强度破坏丧失稳定以及上部结构严重破坏威胁安全的情况下, 减荷也可作为紧急情况下的安全措施或加固施工期间的安全措施。

上部结构加固是当上部结构安全度不足时采取的必要措施。而在地基基础加固比较困难时, 亦可考虑用上部结构加固替代或配合地基基础的加固。其具体方法有增设圈梁等措施。

基础扩大底面积的加固, 适用于地基承载力不足等情况。增大底面积应由地基强度验算确定。当地基强度满足要求而缺陷仅仅表现为不均匀沉降, 变形过大时, 采用增大地基底面积的加固, 主要由地基变形计算来加以确定。增大地基底面积的加固具体方法增设新的独立的基础, 加宽原有的条形基础、用四面套层加大独立基础等。

在建筑结构修缮中, 地基加固常用的方法有:分批分段更换病弱地基土、加桩加固、用挖钻孔灌桩加固、压力灌浆加固 (包括硅化法加固地基) 等。地基加固方法的选定应充分了解地基范围内的地质情况。地基加固工作是在建筑物存在情况下进行的, 因而施工比较困难。它即应保护地基加固质量, 收到地基加固的效果, 有应采取措施保证上部结构的安全。

更换地基和振动打桩加固都可能引起地基附加沉降, 上部结构变形会有新发展。采用此类方法应对生产附加地基沉降有所估计, 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 挖钻孔灌桩, 压力灌桩加固地基不使用权地基避免受到附加影响, 但施工也比较复杂。地基加固后应作必要的质量检查, 如贯如度实验等。加固前加固后都应做好沉降的观测记录工作。

更换病变的地基是基础加固中比较直观的一种。它适宜病变地基土层分布较浅、厚度较小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加固可导致地基的进一步沉降和破坏。因此加固施工的组织应视具体情况分期分段逐步进行。挖除软弱土层后常用砼、砖砌体或碎石夯实等材料加以填充。

打桩加固地基的设计原理有的是在打桩时使周围土壤加密, 有的是用桩承重, 也有两者同时采用的。被打入的桩可为木桩、钢管桩、钢筋砼桩等。在加固量较大时易将桩拔出重复使用, 而在桩孔内填实粗砂、砼、石灰等材料。

挖钻孔桩加固地基的原理相似于打桩加固地基。挖孔桩的典型方法是石灰灌桩。它用挖孔代替了打桩拔桩成孔, 用生石灰吸水膨胀的原理是周围土加密。生石灰熟化吸水也不降低地基的含水量, 该方法适用于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及含水率较高的软弱地基。这个方法效果较好而且费用较低。

基础缺陷 篇5

【关键词】地基基础;缺陷;处理

引言:

任何一个建筑物都应具有一个牢固的地基,建筑物全部的重力都是由地基来承担的。受建筑物影响的那一部分地层就是我们所说的地基,基础就是建筑物与地基相接触的部分。在现代化建筑工程项目中,工程质量与基础工程质量紧密相连,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对于地基基础施工措施和加固工艺的选择显得较为重要。地基在施工的过程中是承担整个建筑物结构荷载的关键,其在施工的过程中是基于一定的土层之中的工程结构方式,它在建筑结构的坚固和稳定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地基作为房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稳定程度是保障建筑物质量与使用安全的主要基础和前提。

1、常见的地基基础缺陷和处理因素

当前的地基基础缺陷处理中,需要注意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地基缺陷处理中对于要结合建筑物上部结构的整体性、安全性和质量要求进行综合分析,从而确定地基处理措施和施工方法;其次,对于地基土质结构进行分析,避免受到土层的变动而出现结构变形、数值变化以及发展问题严重的措施;再次,地基基础缺陷的种类以及施工的过程中存在的相关因素影响,使得在处理的过程中造成周围建筑结构安全性、耐久性等各方面影响,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对这些环节深入分析与研究;最后在施工的过程中对于基础中存在的相关缺陷进行分析,并对其上部结构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深入研究,以确保结构处理的经济性与耐久性要求。

2、地基基础缺陷处理的原则

当地基基础的变形已经趋于稳定时,一般可不作地基或基础的加固;当地基不均匀沉降尚未趋于稳定时,一般考虑等待沉降稳定、加速沉降稳定和制止沉降三种方法处理[1]。加速地基沉降可以缩短消极等待沉降稳定所需的时间。一般适用于独立基礎下的地基处理,具体做法是人为的有控制的进行地基浸水、临时的增加载荷等;等待沉降稳定的目的是不对地基基础进行处理,而仅对上部结构进行修补,从而减少地基处理费用,并避免上部结构的再度处理造成浪费;制止沉降

的目的是终止地基和上部结构的发展,加大基础底面积,上部结构减荷或加固,地基加固等。为了达到相应的加固目的,施工建设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多种方法的综合利用。

3、地基基础缺陷处理的措施

基础加固、对上部结构进行加固或减荷、地基加固等几种手段[2]。施工人员必须综合考虑建筑施工的各种影响因素,选择合理的处理办法,是由于每种手段都有其内在的优势和局限性。同时,建筑施工必须为建筑单位和开发商赢得部分经济效益,因此,在选择处理手段时不仅要考虑其实用性更要充分考虑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确保缺陷处理工作经济有效。

4、地基加固的基本方法

强夯法强夯地基在现阶段工程施工中主要应用在处理砂土、碎石土、低饱和度的粉土和湿陷性黄土之中。在施工中对现场监理工作进行分析和总结,发现现场施工工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与隐患,需要不断地在工作中进行处理和创新。在强夯地基处理中通过掌握有关技术指标,对工程中存在的各种隐患及时的处理,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

强夯法地基加固处理技术的优势:加固效果明显、适用范围广、施工简单方便、机械化程度低、工程造价低和工期短的优势。经过多年的社会实践与发展,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断地引进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措施和管理方式,逐步形成了以机械化为主的新型夯实加固方式,大大拓宽了强夯法在传统地基加固处理中,仅仅适用于砂性土层和碎石土之中的应用范围。这种措施的应用在当前的地基处理中被广泛的应用在各种不良土质中,尤其是软土地区的应用更为明显。

在建筑结构修缮中,地基加固除了基本措施强夯法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常用方法:加桩加固、分批分段更换病弱地基土、压力灌浆加固、用挖钻孔灌桩加固等。地基加固方法的选定应充分了解地基范围内的地质情况,地基加固工作是在建筑物存在情况下进行的,因而施工比较困难,它既应保护地基的加固质量,又应采取措施保证上部结构的安全。

5、地基加固时应注意的问题

5.1、更换病变的地基注意问题

更换病变的地基,是基础加固中比较直观的一种,它适宜病变地基土层分布较浅,厚度较小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加固可导致地基的进一步沉降和破坏[3]。因此加固施工的组织应视具体情况分期分段逐步进行,挖除软弱土层后常用砼、砖砌体或碎石夯实等材料加以填充。

5.2、挖钻孔桩加固地基注意问题

原理相似于打桩加固地基,挖孔桩的典型方法是石灰灌桩,它用挖孔代替了打桩拔桩成孔。用生石灰吸水膨胀的原理是,周围土加密生石灰熟化吸水也不降低地基的含水量,该方法适用于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及含水率较高的软弱地基。

5.3、更换地基和震动打桩加固注意问题

这种加固方法,都可能引起地基附加沉降,上部结构变形会有新发展。采用此类方法应对生产附加地基沉降有所估计,需要时挖钻孔灌桩,采取相应措施。

这种加固办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地基的受重能力,但是实际中耗费经济成本高,施工难度大,对加固的全过程进行及时的监控,以期能够保证其施工质量,做好数据的详细记录,发现异常数据及时上报处理。

5.4打桩加固地基注意问题

打桩加固地基的设计原理有的是用桩承重,有的是在打桩时使周围土壤加密,也有两者同时采用的。在加固量较大时宜将桩拔出重复使用,而在桩孔内填实粗砂、砼、石灰等材料。被打入的桩可为木桩、钢管桩、钢筋砼桩等。

5.5、压力灌浆加固注意问题

压力灌浆加固地基是将某种液体灌入地基基础中,填塞孔洞,缝隙,胶结土壤颗粒,从而达到减少增大强度的目的。压力灌浆加固地基基础的具体方法很多,应用十分广泛。其中硅化法加固,其原理是将硅酸钠等溶液压入到地基中,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硅胶,将土的颗粒胶结起来,从而增大地基的强度,减少其压缩性和透水性。硅化法加固虽然建筑物的地基效果很好,但费用较高,一般仅用于重要部位的加固。硅化适用于粉质土和有一定渗透系数的粘质土,视土纸渗透性的大小可选用压力单液硅化法、压力双液硅化法;电动双液硅化法;。

6.结语

地基基础的牢固程度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安全程度,为了保证建筑的基本质量,提高我国建筑事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建筑施工单位应该落实做好地基工作的处理,当地基基础缺陷时管理人员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对受损坏的地基基础进行加固。一方面及时妥善的处理好已有的地基基础缺陷,另一方面对现有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物及时进行加固处理。加固地基基础的措施有多种,工作人员可根据地基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更为合适的加固措施,以此达到最佳的加固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洁.浅谈地基基础缺陷处理原则及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3,05

[2]孙维莎.浅谈地基基础缺陷处理及地基加固[J].民营科技,2010,05

《材料科学基础》教学中的晶体缺陷 篇6

“晶体缺陷”与前面章节“晶体结构”紧密相连, 同时也是后续章节“材料的形变与再结晶”学习的基础, 在《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内容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此外, 由于本章节涉及到晶体的内部微观, 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抽象, 是历届学生反映最难理解掌握的章节。如何清楚讲解该部分内容, 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掌握起来更透彻, 笔者就自身的课堂教学及具体知识点的讲解谈一些切身体会。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目前比较普遍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 能够优化教学过程。由于内容可以丰富多彩, 多媒体教学也能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并能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具有非常好的直观优势,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学生在学习晶体缺陷时三维空间想象力的不足。

材料科学基础中, 对晶体缺陷的定义是“在实际材料的微观结构中原子的排列或多或少地存在离开理想的区域, 出现不完整性, 通常把这种偏离完整性的区域称为晶体缺陷”。该部分内容是微观的东西, 且非常抽象。若教师在教学中仅仅依靠板书和相关模型教具, 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 也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采用多媒体教学, 将抽象内容以生动的二维或三维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学生可以直观的理解, 并能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弥补传统教学在实践和空间等方面的不足。

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清晰地观察和理解实验现象、材料结构以及原理,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螺位错”和“位错的运动”是大多数学生认为最为抽象的部分, 它是如何形成以及如何交互运动的?如果教师仅靠平面图来辅助讲述, 学生很难理解, 尤其是螺位错的形成更是抽象。通过使用软件, 可将位错结构进行三维旋转, 从而能使学生从各个方向来观察位错, 理解位错结构;通过动画, 学生能清晰地看到不同位错的形成, 通过观察位错线和伯氏矢量的关系, 可以理解刃位错、螺位错、混合位错的区别, 也能直观地观察到滑移和攀移这两个不同过程。同时多媒体还具有的很大的优势在于, 教师讲解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需要, 随时暂停和回放, 使学生能够彻底明白。

二、将抽象概念与实际晶体相联系

在材料科学基础中, 晶体缺陷是从原子水平的微观方面, 分析讨论实际晶体中由于原子 (或离子、分子) 的热运动及晶体的形成条件、冷热加工过程和其他辐射、杂质等因素造成的缺陷。由于是从原子水平研究, 所以很多分析的图形都是局部的原子排列图。局部的原子排列图使学生很难跟宏观物体联系起来, 因此讲解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注意将抽象概念与实际晶体相联系。即每次看完局部原子微观图后应该看一下宏观物体图, 使学生明白这微观的图是属于宏观的哪一部分。而我们研究缺陷是因为缺陷对晶体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比如结构敏感的性能如屈服强度、断裂强度、塑性、电阻率、磁导率等, 此外还与扩散、相变、塑性变形、再结晶、氧化、烧结等有着密切联系。“掌握内部规律, 改变宏观性质, 为我所用”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从这个角度, 也必须在教学中时刻将抽象概念与实际晶体相联系。

如讲晶体缺陷中刃位错的相关知识时, 从图1 (a) 宏观图形介绍刃位错的基本知识, 强调多余的半排原子面, 指出滑移面和位错线。然后用图1 (d) 从微观方面介绍, 同样指出多余的半排原子面, 将微观图形中的滑移面和位错线与宏观图形相比较。图1 (b) 和图1 (c) 是侧面图的宏观和微观图形, 在用这两张图形讲解相关知识时, 一定要回过来看图1 (a) 和图1 (d) , 使学生明确正确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如在讲解伯氏矢量大小的确定的时候, 为了清晰, 通常是用图1 (c) 来讲解闭合回路。如果只看这张图, 学生容易理解混淆, 而结合图1 (a) 和图1 (d) 来讲解, 可以让学生把位错及伯氏矢量归集在一个整体中, 建立清晰的概念。而讲解刃位错的滑移时, 应该将图1 (d) 和图1 (e) 结合起来, 使学生能够在微观和宏观中建立联系。

三、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互动式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的交流和探讨, 使学生在教师已授知识的前提下, 对知识掌握的一种具体反馈。师生间的互动可以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课堂互动过程中的训练, 学生能够逐渐爱学、会学和善学,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鉴于晶体缺陷这部分知识的难度大, 所以互动式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的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在教师授课时, 应更多地面向学生, 及时观察学生的表情, 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若大多数学生的表情较为轻松愉快, 说明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较好;若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反应较为迟缓, 或部分学生甚至出现皱眉等困惑表情, 说明学生对所学内容存在理解和掌握的困难。此时, 教师应将授课速度减慢, 或对所传授的重点内容进行重复或更为详细的解释, 有动画的可以重复放慢播放, 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讲解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多次向学生抛出启发式的问题, 通过学生的回答情况来判断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课堂讲解的过程中也可以配以简单小测验, 以达到较好的互动效果。如位错反应这部分知识, 可以给出例题让学生判断位错反应能否发生, 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位错反应发生的两个基本条件, 即几何条件和能量条件。学生做完后可以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理解:两条挨着的位错线是不稳定的, 通常为了降低体系能量是以分开的状态存在。

四、不可摒弃的板书讲解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应完全依赖多媒体教学, 而忽视了板书的魅力。教师应该根据所讲内容的具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整个的教学环节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 必要的时候配以板书讲解。板书教学时教师始终是处于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可以对一些知识点着重强调, 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在晶体缺陷的知识点中,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板书的优势。如位错反应这部分知识点强调了位错反应发生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几何条件, 反应后诸位错的伯氏矢量之和应该等于反应前诸位错的伯氏矢量之和;二是能量条件反应后各位错的总能量应小于反应前各位错的总能量。为使学生透彻理解和掌握, 给出学生判断位错反应能否发生的练习题。首先可以带着学生板书复习伯氏矢量的表示及模的求法, 以及位错的能量与伯氏矢量模的平方成正比。在学生自己练习的基础上, 带学生板书讲解求算过程, 使学生能够清楚自己求算过程中的问题所在, 可以比较好的掌握该知识点。

五、结语

本文针对《材料科学基础》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晶体缺陷”, 就自身的课堂教学及具体知识点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鉴于晶体缺陷知识点的复杂抽象, 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直观优势, 使抽象知识具体化, 解决学生空间想象的困难;由于该部分知识是从原子水平研究, 所以很多分析的图形都是局部的原子排列图, 因此在教学中应将抽象概念与实际晶体相联系, 便于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掌握晶体缺陷;讲授过程中, 教师应该特别注重师生间的互动, 及时观察了解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最后,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板书的优势, 结合多媒体教学, 使学生对知识点有更好的掌握。

参考文献

[1]贾淑果, 宁向梅, 田保红, 王顺兴.材料科学基础多媒体教学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 (5) :87-89.

[2]王熠, 徐世文.网络环境下计算机基础教学互动模式探究[J].文化市场, 2010, (1) :109.

浅谈地基基础缺陷处理及地基加固 篇7

地基基础缺陷的处理应综合考虑下列因素:一是地基基础缺陷的种类及其对建筑物使用、安全、耐久性等方面的影响;二是上部结构的整体性、安全度、使用要求等具体情况对地基基础变形的适应性;三是地基基础变形、结构变形的数值, 发展速度和趋势;四是地基基础缺陷和加固上部结构的可能性和经济性。

地基基础处理的措施有:对上部结构进行维护;对上部结构进行加固或减荷, 基础加固、地基加固。上述几种措施有时不单独采用, 有时需多种措施综合采用。这些措施的选择, 往往需要对上部结构和地基基础作全面的考虑, 提出不同的方案, 进行经济和技术上的比较, 从而选择合理的方案。必要时还应对缺陷形成的原因及现实, 从使用和维护上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地基基础缺陷处理的一般原则如下:当地基基础的变形已经趋于稳定时, 一般可不作地基或基础的加固。当地基不均匀沉降尚未趋于稳定时, 一般考虑“等待沉降稳定”、“加速沉降稳定”和“制止沉降”三种方法处理。

等待沉降稳定的目的是不对地基基础进行处理, 而仅对上部结构进行修补, 从而减少地基处理费用, 并避免上部结构的再度处理造成浪费。

加速地基沉降的目的和适用条件基本上与等待地基沉降稳定的方法相同, 但可以缩短消极等待沉降稳定所需的时间。一般适用于独立基础下的地基处理, 具体做法是临时的增加载荷, 人为的有控制的进行地基浸水等。

制止沉降的目的是终止地基和上部结构的发展。具体做法是上部结构减荷或加固, 基础加大底面积, 地基加固等。这些措施的单独采用或综合采用应根据有关措施的适用条件并做经济比较后予以选定。

采用减少上部荷重的措施时, 应考虑生产和使用条件的具体要求, 并通过地基强度、地基变形的验算确定减荷的具体数据。在地基强度破坏丧失稳定以及上部结构严重损坏威胁安全的情况下, 减荷亦可作为紧急情况下的安全措施后加固施工期间的安全措施。

上部结构加固是当上部结构安全度不足时采取的必要措施。而在地基基础加固比较困难时, 亦可考虑用上部结构加固替代或配合地基基础的加固。其具体方法有增设圈梁等措施。

基础扩大底面积的加固, 适用于地基承载力不足等情况。增大底面积应由地基强度验算确定。当地基强度满足要求而缺陷仅仅表现为不均匀沉降, 变形过大时, 采用增大基础底面积的加固, 主要由地基变形计算来加以确定。

在建筑结构修缮中, 地基加固常用的方法有;分批分段更换病弱地基土、加桩加固、用挖钻孔灌桩加固、压力灌浆加固 (包括硅化法加固地基) 等。地基加固方法的选定应充分了解地基范围内的地质情况。地基加固工作是在建筑物存在情况下进行的, 因而施工比较困难。它既应保护地基的加固质量, 收到极地加固的效果, 又应采取措施保证上部结构的安全。

更换地基和震动打桩加固都可能引起地基附加沉降, 上部结构变形会有新发展。采用此类方法应对生产附加地基沉降有所估计, 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 挖钻孔灌桩, 压力灌浆加固地基不使用权地基避免受到附加影响, 但施工也比较复杂。地基加固后应做必要的质量检查, 如贯入度实验等。加固前加固后都应作好沉降的观测记录工作。

更换病变的地基是基础加固中比较直观的一种。它适宜病变地基土层分布较浅, 厚度较小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加固可导致地基的进一步沉降和破坏。因此加固施工的组织应视具体情况分期分段逐步进行。挖除软弱土层后常用砼、砖砌体或碎石夯实等材料加以填充。

打桩加固地基的设计原理有的是在打桩时使周围土壤加密, 有的是用桩承重, 也有两者同时采用的。被打入的桩可为木桩、钢管桩、钢筋砼桩等。在加固量较大时宜将桩拔出重复使用, 而在桩孔内填实粗砂、砼、石灰等材料。

挖钻孔桩加固地基的原理相似于打桩加固地基。挖孔桩的典型方法是石灰灌桩, 它用挖孔代替了打桩拔桩成孔, 用生石灰吸水膨胀的原理是周围土加密。生石灰熟化吸水也不降低地基的含水量, 该方法适用于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及含水率较高的软弱地基。

压力灌浆加固地基是将某种液体灌入地基基础中, 填塞孔洞, 缝隙, 胶结土壤颗粒, 从而达到减少增大强度的目的。压力灌浆加固地基基础的具体方法很多, 应用十分广泛。其中硅化法加固已有建筑物的地基效果很好, 但费用较高, 一般仅用于重要部位的加固, 其原理是将硅酸钠等溶液压入到地基中, 发生化学反应, 产生硅胶, 将土的颗粒胶结起来, 从而增大地基的强度, 减少其压缩性和透水性。硅化适用于粉质土和有一定渗透系数的粘质土。视土纸渗透性的大小可选用三种方法:一是压力双液硅化法;二是电动双液硅化法;三是压力单液硅化法。压力双硅化法是将水玻璃与氯化钙轮流压入土中, 适用渗透系数为0.1~80米/昼夜以下的各类土加固。压力单液硅化法是将水玻璃压入土中, 适用渗透系数为0.2~2.0米/昼夜的地下水位以下的湿陷性黄土和粉沙土加固。硅化法不适用于为沥青、油脂、石油化合物所浸透的土壤以及PH值大于0.9的土壤。施工前须作出硅化加固的施工组织设计, 其内容包括:注液管及电相管的布置和打入深度、化学溶液浓度和用量、注液方法、灌注速度以及硅化后的加固效果的估计等, 必要时硅化设计前应先做实验。

参考文献

[1]叶观宝.地基加固新技术 (第一、二版)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8.

浅谈地基基础缺陷处理及地基加固法 篇8

1 物理加固

物理加固是用大型机械对强度不够的地层进行处理, 这个过程不会影响土的内部组成, 主要用以土换土, 水分排除, 增加钢筋数量的方法来实现。

1.1 置换的方要方法有挖填法、抛石法、爆破法。

1.1.1 挖填法:

如果软弱层在地面的表层, 很容易将水分排除, 并且利于操作, 那么挖填法是很好的方法, 把不和要求的土清理掉, 并选择合适的材料补充进来, 通常进行操作的深度要小于2m。

1.1.2 抛石法:

遇到不容易排水的低洼处, 或者土处于流动的情况, 并且其厚度小于3m, 表层没有过硬的外壳, 并且石料的采集比较方便的状况选择大于30cm的片石, 抛投的位置在路堤的中部, 方向向两边, 这样软弱的土和泥就会被挤到两边, 待抛石填出水面后, 用重型压路机压实在其上铺设反滤层, 在进行填土。

1.1.3 爆破法:

如果建设的时候出现软土深度较大并且比较稠密, 泥沼状况还不太稳固, 可以选择先填充后爆破, 爆破之后填料就会沉下去, 杜绝淤积。

1.2 排水的主要方法有砂垫层和砂井两种方式

砂垫层是在路堤底部的地面上铺设厚度一般为0.6~1.0m砂砾或碎石材料。它适用于软弱层薄和路堤高度不大 (小于2倍的极限高度) 情况。但施工时须严格控制填土速率, 因而工期较长。

砂井常用于软弱层厚度超过5m而路堤较高时, 用钻探, 沉入钢管或高压射水等方法在地基中形成井孔, 再灌以粗、中砂, 砂井法系三向排水固结。一般砂井直径为0.2~0.3, 井距 (中心间距) 为井径的8~10倍, 范围为2~4m, 平面上呈矩形或梅花形布置, 井深应穿过地基可能的滑动面和主要受压层、若软土层较薄或下卧透水层时, 则贯穿整个软土层, 对排水固结更有利。

1.3 挤密的方法有强夯法、干振法、振冲法、加筋法

强夯法适用于加固碎石、砂土、粉土、低饱和度的粘性土, 湿陷性黄土、杂填土、素填土、粉煤灰、冶金碴等地基的加固。强夯法应用物理学中的功能原理达到地基加固的目的, 这个过程的变化也是动能以及势能不断两向转移的。利用起重机的重量, 不断向下击打, 让地基受到强大的捶打, 形成震动, 而质地变得更加紧密和稳定, 进而其强度增加, 使土更加密实。但是这种方法不合适在有密集施工的地方, 击打会产生噪音, 使人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 因此如果居民较多的地方不适合选择这样的地方, 来筹划建筑。

干振法用于加固杂填土和高压缩性非饱和粘性土, 可以大幅度提高承载力, 减少建筑物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干振法地基加固的有效深度在6m以内, 其工作原理是在振动成孔器水平振动力作用下, 地基中形成40~70cm直径密实砂石桩, 承载力可高达500~1000kpa.在上部荷载作用下, 桩和桩周挤密土体共同构成复合地基。因为作业过程是干爽的, 因此不会因为泥浆导致污染, 而化学管桩与置换法需要花更多。并且此法很节约钢筋水泥, 有利于保护环境, 提高经济效益。

振冲法在水含量较大, 浓度很大, 渗水的能力很小, 粘度较差的地基增强方法, 这个过程是把振冲器用起重器吊起来, 并且利用水泵喷射强度很大的水流, 经过水的冲击和震动的过程, 把振动器放在已经计划好的深度, 清理好孔内的杂物再向其中放入碎的石头, 因为土经过震动之后就会向下挤压, 等到密实度已经达到之后才提高振动器。这个过程需要反复进行, 直到变成一个有密度, 有坚实度的圆柱体, 振冲法根据土所形成的压力来组成形状并有承重能力, 这个过程会导致一定的变形, 压力不但是从上到下的状态, 并且这种压力从中间传递向四周, 这种情况会使承载力得到提高, 因此下降变得更加温和平稳。

加筋方法目前在业界使用的是树根桩加固地基法, 所谓树根桩, 就是在套管导向下用旋转方法钻进, 钻孔直径100~300mm, 穿过原有建筑的基础进入地基土中至设计标高, 清孔后再下放钢筋, 钢筋数量从一根到数根, 视桩孔直径而定, 再用压力灌注水泥浆、水泥砂浆, 边灌边振, 边拔管, 最后成桩。树根桩的稳定处理过程比较容易, 并且花的不多, 很快就能完成, 并且质量较强, 在对从前的建筑展开修理的效果展示出很强的优势特点。

2 化学加固

化学加固法是指利用水泥浆液 (粉体) 、粘土浆液 (粉体) 与土颗粒发生化学反应胶结起来, 以改善地基土的物理和力学性质的地基处理方法。化学加固地基的方法主要有搅拌法、高压喷射注浆法以及灌浆法。

2.1 搅拌法一般适用于与松软土层地基加固中, 通过填充孔隙、离子交换和结硬反应, 而获得加强。浅层搅拌法, 将石灰、水泥等结合料掺入表层土内, 加以拌和, 并进行碾压从而形成一硬层。它的处治深度不超过1.5m;深层搅拌法, 利用特制搅拌机械在地层内边压送结合料边搅拌, 形成加固土桩体或墙体 (加固深度可达20m以上) , 以提高地基承载力, 限制软土的侧向挤动及截阻地下的渗透水流。

2.2 高压喷射法是用高压脉冲泵使浆液通过特殊喷嘴高速喷出, 强制土和浆液混合, 胶结硬化后就在地基中形成柱状或壁状的加固体。喷射的浆液材料常用水泥浆, 如果地下水流速快, 为防止浆液流失, 需掺速凝剂 (如氯化钙) 。

2.3 灌浆法是指利用机械压力或电化学原理通过注浆管把浆液注入地层, 浆液以填充和渗透等方式赶走颗粒间或岩石裂隙中的水分和空气并占据其位置, 经过一定时间后浆液将原岩土层胶结成整体。

3 地基加固的原因和注意事项

既有建筑的地基因勘察、设计或使用不当, 因功能改变增加荷载、纠倾、移位、改造、古建筑保护, 以及遭受临近新建筑物、深基坑开挖、新建地下工程或自然灾害的影响等, 需要让地基变得更加坚固。进行改造的前一个阶段, 通常在对原有的构件进行处理, 要关注检查过程是否科学, 清理过程是否能收到效果。技术者要马上到达现场, 看到是否存在意外。一旦发生意外要马上停止工作。在进行加固的时候, 需要特别注意新的材料和旧的材料的结合处, 这种地方容易发生粘结不牢的状况。

4 扩大基础底面积法

如果地基的面积达不到需要的时候, 能够选择混凝土外套或者钢筋来增大面积。如果基础收到的压强来自中心位置, 可以利用加宽尺寸来使整个受力面积增大, 保持对称, 如果原来的基础收到的重力较偏的时候, 或者被周围的建筑限制, 或者位置正好的沉降缝隙的位置, 为了杜绝室内使用受阻, 因此可以单面加宽, 这是不对称的。进行混凝土的灌注的时候, 要把混凝土的接触面进行凿毛之后再铺上等级相当的水泥浆, 以提升粘合效果, 得到更强的粘结, 对加宽的地方要进行垫层的设置, 这种材料的厚薄要和前面的部分一样厚, 素混凝土套的台阶高度比应符合地基基础规范的要求。沿高度方向应设置锚固筋以加固新老部分连接和抗剪。钢筋混凝土套亦应在新旧混凝土间设置锚筋、锚栓或灌环氧树脂。条形基础加宽时可沿纵向分段进行, 分段长度为1.5~2m。扩大的宽度部分底面应不低于原有基地。

5 石灰桩、石灰砂桩地基加固法

石灰桩的工作办法是对软弱地基进行穿孔, 并加入一定颗粒的生石灰, 通过夯实之后变成有坚固程度的桩体。因为生石灰和在地基中存在的土以及水发生一些物理和化学性的反应, 使得土的稳定性更好, 水的含有量减少, 并进行土体压密。

5.1 施工准备

5.1.1 要利用试装过程确定地质状况, 确定材料填充数量并验证资料是否合格。

5.1.2 对土地的水分含量进行控制, 要对地面的水分的处理和地下水的多少进行观测。

5.1.3 掌握孔以及桩的处理办法, 选择合理的钻孔装置, 并选择质量过关的检查器具。

5.1.4 选择能够确定质量, 进行安全工作, 并特殊考虑季节, 选择相应技术办法。

5.1.5 石灰桩要选择生石灰作为主要材料, 若加入火山灰或者粉煤灰等材料的时候, 这种材料和生石灰的比例最好配合在3:7, 粉煤灰的含水量必须控制在5%以下。

5.2 施工工艺

桩机就位———投入石灰拌合料———振动器压实拌合料———达到设计长度、素土压实

5.2.1 桩机就位在地面上确定好桩孔位置, 将垫块安排好, 安设好起吊架, 使其更加稳定牢固。

5.2.2 成孔启动振动锤, 将套管一并打入土中至桩底标高, 拔出套管, 露出桩孔。

5.2.3 投料叫配制好的石灰料投入桩孔, 每次投入料的深度在0.5~1.0m。

5.2.4 振动器压实拌合料开动振动锤, 将刚下的石灰料压实, 完成一次投料。

5.2.5 到达设计所需要的长度, 根据上面的要求, 对材料进行投放, 最终达到设计标高的需要。使用素土完成顶部封实, 用一根桩就能完成。

5.3 质量保证措施

5.3.1 生石灰必须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其粒径为5~7cm, 含粉量不大于10%, CaO含量不低于80%。工作中, 要对生石灰的含有量是否过关, 不可使其接触水。

5.3.2 灰料一定需要均匀搅拌, 搅拌完马上使用。

5.3.3 投放的数量需要配合桩体的形成, 获得相应程度的长, 终止击打, 而要保证实际形成的长度值和设计结果一致。

5.3.4 套管 (钻管) 拔起前, 应左右前后敲击套管, 以防套管与土层粘连, 难以拔出或造成塌孔等。

5.3.5 桩位允许的水平偏差为半个桩位, 允许的垂直度偏差为1.5%, 施工中应严格控制。

5.4 质量检验

石灰桩加固软土路基, 用下列方法进行检测:

5.4.1 土工试验:

检查加固前后土的含水量、容重、孔隙比、压缩模量等, 并进行比较。

5.4.2 静力触探试验:

检测加固前后触探深度与灌入阻力的关系。

5.4.3 侧压试验:

检测加固前后挤密土体中的侧压力与非挤密土体中的侧压力值, 并进行对比。

5.4.4 复合地基的静力试验:

检测不同荷载作用下地基的沉降情况。强夯法常用来加固砂土、粘性土、杂细土等各类地基, 可提高地基的强度并降低其压缩性, 并改善其抗振动液化能力和消除土的湿陷性。

6 对缺陷的处理主要从下面方面考虑:

地基的基础的不完善的的类型和对建筑物的各种影响, 包括寿命以及安全;上方的结构的完整性和使用标准等某些状况和地基基础出现变形的符合性;基础在结构上的变形参数的变化, 未来发展方向;地基缺陷以及在稳固性方面的经济合理的原则的考虑。

7 地基基础处理的措施有

对上层结构稳定性的保持, 对上面结构形状的保持并减少压力。对基础的稳定和固化处理。上面几个方法并不单独应用, 鼓励多种方法的相互配合。在手段上的选择, 需要考虑结构的上层和下层多个方面, 提出不一样的几种方案, 在资金花费和技术可行性上讨论, 选择最佳。需要的时候还要明白缺陷为何存在, 使得维护过程具有针对性。

8 地基基础缺陷处理的一般原则如下

如果地基基础不再进行变形, 就不用单独考虑加固的问题。当变形还在进行的时候, 通常要等待变形停止, 使变形的速度更快, 或者迫使沉降停止三种方式。

对沉降的等待并不是对地基采取措施, 而是将工作重点放在上层结构, 进而地基花费将大大减少, 并杜绝上层结构的二次需求处理而产生浪费。

9 提升沉降的速度和等待沉降完毕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在态度上更加主动, 并有助于减少等待时间。通常在独立基础的建筑中采用, 运作方法是加载临时性的重荷, 对地基入水的状况进行充分控制。

让沉降停止的目的是让沉降提前实现。通常的方法是将上方的重荷减轻或对结构进行稳固处理, 提升建筑和地基的接触面积, 使得地基更加稳固, 这些方法可以单独使用, 也能相互配合, 进行对比后选择其中一项。

通过降低上方的重量, 要对生产与应用的具体需要来考虑, 对地基的稳定性和强度和变形参数进行计算, 来获得减轻多少重荷为宜。在地基的稳定性被破坏或者上方建筑受到损伤的可能性情况下, 减少荷重也可以当做紧急状态对稳定性进行加强的一个方法。

上层结构的稳定是在上层结构如果不够安全时需要选择的方法, 但是在加固有一定难度时, 也可以选择对上层结构和下层地基相互配合加固的方法。可以加圈梁来实现加固。

底面积的增加来进行稳固, 在地基承受能力较低时通过加大下方受力面积来达到分摊重量的目的, 如果地基的强度已经达到了标准但是仍然有沉降不够均匀导致变形的状况, 加大底面积以及增加稳定性, 其数值确定由变形计算来达到。

在建筑结构修缮中, 地基加固常用的方法有;分批分段更换病弱地基土、加桩加固、用挖钻孔灌桩加固、压力灌浆加固 (包括硅化法加固地基) 等。对地基的加固选择怎样的方式要对地基的内部状况进行考察。地基加固时建筑物并不可能移除, 因此有一定阻力。它对地基的保护和质量提高都有效果, 又要采用相应的办法来维护上层结构的稳定。

对地基进行处理和打桩的过程都会产生额外力导致沉降, 会导致上层结构有新的变形状况。这种方法要对额外力导致的沉降程度有估计, 必要的时候选择与之相应的办法, 钻孔进行压力灌注地基的加固需要使得附加影响减小到最低, 不过施工也因此增加复杂度, 地基加固需要有充分的质量检验作为支撑, 如进行贯入度测验, 加固过程的前后都要进行相应的观测处理。

更换病变的地基是基础加固中比较直观的一种。它适宜病变地基土层分布较浅, 厚度较小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加固可导致地基的进一步沉降和破坏。因此加固施工的组织应视具体情况分期分段逐步进行。挖除软弱土层后常用砼、砖砌体或碎石夯实等材料加以填充。

打桩加固地基的设计原理有的是在打桩时使周围土壤加密, 有的是用桩承重, 也有两者同时采用的。被打入的桩可为木桩、钢管桩、钢筋砼桩等。在加固量较大时宜将桩拔出重复使用, 而在桩孔内填实粗砂、砼、石灰等材料。

挖钻孔桩加固地基的原理相似于打桩加固地基。挖孔桩的典型方法是石灰灌桩, 它用挖孔代替了打桩拔桩成孔, 用生石灰吸水膨胀的原理是周围土加密。生石灰熟化吸水也不降低地基的含水量, 该方法适用于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及含水率较高的软弱地基。

压力灌浆加固地基是将某种液体灌入地基基础中, 填塞孔洞, 缝隙, 胶结土壤颗粒, 从而达到减少增大强度的目的。压力灌浆加固地基基础的具体方法很多, 应用十分广泛。其中硅化法加固已有建筑物的地基效果很好, 但费用较高, 一般仅用于重要部位的加固, 其原理是将硅酸钠等溶液压入到地基中, 发生化学反应, 产生硅胶, 将土的颗粒胶结起来, 从而增大地基的强度, 减少其压缩性和透水性。硅化适用于粉质土和有一定渗透系数的粘质土。视土纸渗透性的大小可选用三种方法:一、压力双液硅化法;二、电动双液硅化法;三、压力单液硅化法。压力双硅化法是将水玻璃与氯化钙轮流压入土中, 适用渗透系数为0.1-80米/昼夜以下的各类土加固。压力单液硅化法是将水玻璃压入土中, 适用渗透系数为0.2-2.0米/昼夜的地下水位以下的湿陷性黄土和粉沙土加固。硅化法不适用于为沥青、油脂、石油化合物所浸透的土壤以及PH值大于0.9的土壤。施工前须作出硅化加固的施工组织设计。

1 0 结语

在具体施工作业时, 各种地基加固方法并不是单独使用的, 而是相互之间杂合使用的。因此, 在选择施工方法时应结合具体的土的性质、地质条件、周围建设环境、客户施工要求以及施工工期、技术、机械等要求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 以提高施工的质量及施工效率。

参考文献

[1]叶观宝.地基加固新技术 (第一、二版)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8.

基础缺陷 篇9

桩身砼强度不足原因:砼遭受孔内水的危害, 引起砂浆稀释, 砂石下沉, 严重破坏砼的强度。

防治措施:

1.1对于孔内有地下水, 水位低、水量小的桩孔, 在浇捣时把砼拌均, 水抽干, 可以采用串筒迅速浇捣, 但是在水位以下部分, 必须调整砼配合比, 适当减少用水量并增加水泥用量等;

1.2对于水位高、出水量大的桩孔, 在水位下必须采用水下砼配合比与导管灌注法灌注, 在水位之上, 为了避免水下导管灌注通病──桩身上部砼强度低, 则可采用简单串筒浇捣, 但是水必须抽干, 泥浆、浮浆要清除干净, 两种不同方法施工的交接层, 用插捣器穿过反复插捣。

2 孔灌注桩的缺陷及防治措施

2.1 桩底地基承载力不足

原因:桩端没有支承在持力层上面。防治措施: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复杂地层, 这种地层一般最好取芯检验, 如不能孔孔取芯, 要参照邻近取芯情况、钻速、泥浆返上的岩屑及钻进情况 (一般钻进至微风化岩时, 钻头不蹩钻, 主动钻杆振动不很厉害, 钻进声音感觉较好) 、工程地质资料进行综合考虑。

2.2 缩径 (孔径小于设计孔径)

原因:塑性土膨胀。防治措施:成孔时, 应加大泵量, 加快成孔速度, 快速通过, 在成孔一段时间, 孔壁形成泥皮, 孔壁不会渗水, 亦不会引起膨胀, 如出现缩径, 采用上下反复扫孔的办法, 以扩大孔径。

2.3 桩底沉渣量过大

原因:检查不够认真, 清孔不干净或没有进行二次清孔。防治措施: (1) 认真检查, 采用正确的测绳与测锤; (2) 一次清孔后, 不符合要求, 要采取措施:如改善泥浆性能, 延长清孔时间等进行清孔。在下完钢筋笼后, 再检查沉渣量, 如沉渣量超过规范要求, 应进行二次清孔。二次清孔可利用导管进行, 准备一个清孔接头, 一头可接导管, 一头接胶管, 在导管下完后, 提离孔底0.4m, 在胶管上接上泥浆泵直接进行泥浆循环。二次清孔优点:及时有效保证桩底干净。

2.4 钢筋笼上浮

原因:①当混凝土灌注至钢筋笼下, 若此时提升导管, 导管底端距离钢筋笼仅有1m左右的距离时, 由于浇注的砼自导管流出后冲击力较大, 推动了钢筋笼上浮;②由于砼灌注过钢筋笼且导管埋深较大时, 其上层砼因浇注时间较长, 已近初凝, 表面形成硬壳, 砼与钢筋笼有一定握裹力, 如果此时导管底端未及时提到钢筋底部以上, 混凝土在导管流出后将以一定的速度向上顶升, 同时也带动钢筋笼上移。防治措施:①灌注砼过程中, 应随时掌握砼浇注标高及导管埋深, 当砼埋过钢筋笼底端2~3m时, 应及时将导管提至钢筋笼底端以上;②当发现钢筋笼开始上浮时, 应立即停止浇注, 并准确计算导管埋深和已浇砼标高, 提升导管后再进行浇注, 上浮现象即可消除。

2.5 断桩与夹泥层

原因:①泥浆过稠, 增加了浇注砼的阻力, 如泥浆比重大且泥浆中含较大的泥块, 因此, 在施工中经常发生导管堵塞、流动不畅等现象, 有时甚至灌满导管还是不行, 最后只好提取导管上下振击, 由于导管内储存大量砼, 一旦流出其势甚猛, 在砼流出导管后, 即冲破泥浆最薄弱处急速返上, 并将泥浆夹裹于桩内, 造成夹泥层;②灌注砼过程中, 因导管漏水或导管提漏而二次下球也是造成夹泥层和断桩的原因。导管提漏有两种原因:a.当导管堵塞时, 一般采用上下振击法, 使混凝土强行流出, 但如此时导管埋深很少, 极易提漏。b.因泥浆过稠, 如果估算或测砼面难, 在测量导管埋深时, 对砼浇注高度判断错误, 而在卸管时多提, 使导管提离砼面, 也就产生提漏, 引起断桩;③灌注时间过长, 而上部砼已接近初凝, 形成硬壳, 而且随时间增长, 泥浆中残渣将不断沉淀, 从而加厚了积聚在砼表面的沉淀物, 造成砼灌注极为困难, 造成堵管与导管拔不上来, 引发断桩事故;④导管埋得太深, 出时底部已接近初凝, 导管拔上后砼不能及时冲填, 造成泥浆填入。防治方法:①认真做好清孔, 防止孔壁坍塌;②尽可能提高混凝土浇注速度:a开始浇砼时尽量积累大量砼, 产生极大的冲击力可以克服泥浆阻力。b快速连续浇注, 使砼和泥浆一直保持流动状态, 可防导管堵塞;③提升导管要准确可靠, 灌注砼过程中随时测量导管埋深, 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④灌注水下砼前检查导管是否漏水、弯曲等缺陷, 发现问题要及时更换。

3 砼灌注桩质量的判定

3.1人孔挖孔桩强风岩承载力的判定

如果端承桩荷载要求较小, 而且地层是由强风化逐渐变到中、微风化, 这时在桩底就可能遇到残积强风化物夹硬碎石层, 这种情况桩底的承载力就视风化物的结构紧密、软硬情况、硬碎块的大小及含量而来判断地基承载力, 即参照碎石土的承载力;但是对于风化成砂土状者, 则参照砂土的承载力。由于工程勘察的局限性, 这一层的承载力在报告中往往误差很大, 这是由于该类岩层标准取值的误差太大, 再加上缺乏必要的荷载试验作对比, 又因为工程勘察时, 取土的样不全面。作为质监部门, 有条件的话要尽量做荷载试验作对比, 对于人工挖孔桩, 要下孔全面了解桩底岩石情况, 参照有关经验知识来鉴定。

3.2中微风化岩承载力判定

影响桩底承载力的因素有:结构情况、桩底嵌入岩石深度、岩石单轴抗压强度。一般承载力的判定方法是依据岩样的单轴抗压强度乘以回归系数, 换算成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f=yfrk式中f──岩石地基承载力的设计值 (kPa) ;y──折减系数;frk──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 (kPa) 。上述的式子是规范中判定地基承载力的公式, 该公式只反映所取岩样水化能力与单轴饱和抗压强度, 在单轴抗压强度相同的情况下, 由于岩石围岩压力阻碍了桩底岩石的破坏, 因此桩嵌入岩石的长度越长, 桩底地基承载力越高;在岩石段, 对于人工挖孔桩, 桩周摩擦阻力非常大, 使得岩石对桩的承载力大增强;当然构造上的问题影响更大。

综上所述, 砼桩质量监督的关键环节在于地基承载力的鉴定, 审查砼施工工艺是否合理, 掌握桩缺陷的防治措施。这样才能对砼桩质量进行控制, 达到质量监督的目的。

摘要:桩基础作为建筑工程强制控制内容之一, 是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重中之重。由于桩基工程的隐蔽性, 给质量监督带来一定难度。本文主要探讨了钻孔灌注桩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及采取的防止措施。

基础缺陷 篇10

1 桩基础局部缺陷的成因

桩基础各种局部缺陷, 如不经处理, 其后果均会导致桩身强度减弱和寿命缩短, 因此需要作补强处理;而采取废桩重做的办法, 则工期损失与费用太大, 一般在万不得已时是不采取这种措施的。公路桥梁桩基础局部缺陷, 其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的:

1.1 人员。

在公路桥梁的建设施工中, 施工人员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 所有的材料选用、机械操作、施工技术以及监督管理都是由相关人员来实现的, 若施工人员在进行桩基工程施工中不能严格按照技术要求或相关规范标准去施工作业, 那么就很难保证桩基的施工质量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1.2 机械。

机械性能良好与否, 关系着桩基础施工能否顺利开展实施, 若选用的机械设备较为落后或机械设备存在一定的故障隐患, 就极有可能在施工中出现问题, 使得工程进度不得不停止, 进行机械检修, 这样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也使得桩基施工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常有断桩现象发生。

1.3 施工方法。

对于不同类型的桩基础, 需要从地质、环境、施工条件、工艺的熟练程度去选择合适的施工工艺与方法, 如果施工方法选择不当, 则很容易造成质量问题。

1.4 地质条件。

由于公路桥梁涉及到的范围较广, 在施工中, 其桩基的持力层所在的土质特性是具有很大差异的, 有些桩基的持力层所在位置的土质较为软弱, 不能承受较大的荷载, 此时就需要根据不同的地质水文条件, 对地基进行处理加固。而若在施工中没有严格勘查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 就会因地质问题而影响到公路桥梁的施工质量。

1.5 材料。

所有的桩基施工都不开优质的建筑材料做基础, 在公路桥梁的桩基施工中, 除了要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必须符合技术标准以外, 还必须对混凝土的配合比以及拌制做出严格控制, 确保其配制质量。

2 桩基局部缺陷处理方法

为了减少因桩基础存在质量缺陷而对公路桥梁的正常使用带来不良影响, 必须要采取一定的处理方法对这些缺陷进行有效处理。笔者在长期的工作经验中总结出几种常用的桩基础局部缺陷处理方法, 这些处理方法都已经经过实践, 证明其良好的处理效果。

2.1 压力注浆法

压力注浆是在桩基础检测完成后, 通过地质钻机在缺陷部位钻取的取芯孔或桩基础原有的预埋注浆管, 将水泥或其它化学浆液采用高压注入桩中或桩侧 (底) 。这些浆液经过渗透、压密、固结的方式, 对缺陷桩体进行补强, 使桩的整体性和受力状况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以达到设计要求。本方法适用于各种直径、地层和成孔工艺的局部缺陷桩基础, 在砂砾石层中尤其比较理想, 处理效果也较好。

2.2 反套护筒法

护筒反套根据地层情况可采用水泥护筒或钢护筒, 水泥护筒主要用在粘土中, 钢护筒可用在各种地层中, 护筒外径与桩径一样大, 厚度根据需要选择, 护筒压采用锤击、振动或葫芦反拉法下沉到位。采用反套护筒法可处理20m以内的各种直径桩基础。如某高速公路三期工程沿江特大桥5-3#桩。该桩位于主河槽边, 渗水量大, 在灌注过程中, 遇停电, 造成离桩顶14.8米处断桩;经过方案比较, 决定采用钢护筒下压法处理5-3桩基断桩, 其具体方法是:采用8mm钢板卷制钢护筒, 护筒内径1.8m, 外径1.816m, 护筒分节制作, 总长度15.1m, 每节护筒上下口各加1条高12cm, 厚1.2mm的钢护圈, 以增加护筒钢度。压入时, 在要压入的护筒上口, 放置2条25号工字钢, 工字钢上再放2条26号工字钢, 沿圆周等距悬挂4只10吨手拉葫芦, 在桩基钢筋笼上焊接4个吊环。葫芦倒挂在吊环上, 然后用人工拉动葫芦, 把护筒压入孔内, 在钢护筒压入过程中, 要保持护筒上口水平。然后连接上第二节护筒, 护筒连接处用电焊焊接牢固, 并保证不渗水, 接着用与第一节护筒相同的方法压入第二节护筒, 直至全部护筒压到指定位置。护筒压到位后, 即用泥浆泵抽干孔内泥浆, 清理桩头浮浆, 凿除砼, 直至露出新鲜砼面, 在凿除砼的过程中, 应一边抽水, 一边压入钢护筒。砼面应凿成凹形, 然后清除孔壁和钢筋旁的泥膏, 在钢护筒四周嵌入橡皮圈止水, 然后采用干浇法灌注砼至桩顶标高, 并保持至少50cm的凿桩头高度。在砼灌注时, 应加设串筒, 串筒下口至砼面高度不超过2m, 分层浇筑砼厚度不超过50cm, 并用振捣棒振捣密实。

2.3 人工挖孔法

人工挖孔即是采用桩基成孔工艺中的人工挖孔成孔法处理局部缺陷桩基的方法。适用于在无水、少水且较密实地层中的桩基础。可处理缺陷深度在20米以内的各种直径桩基础。采用此种办法处理过的有代表性桩是某高速公路二期工程的大桥28-4#桩, 此桩采用人工挖孔工艺成孔, 混凝土灌注采用干浇法, 在浇筑过程中, 发生停电事故, 造成距桩顶18米处断桩, 后经此方法进行处理后, 桩基检测为Ⅰ类桩, 达到设计要求。

2.4 大开挖法

在地开较开阔, 地表与地下水能排除的地方, 如机械设备比较齐备, 可采用在原桩位处大开挖, 在缺陷部位处理完毕, 经检测合格后, 再用原状土回填捣实。采用此类方法处理, 一般深度不超过10米, 覆盖层较厚, 有条件的桥梁基本都能采用, 但一般情况下不能开挖到持力层, 否则会改变地层结构, 影响桩的受力。

2.5 补强法

在经过处理后, 经过复检桩基础质量仍不能达到设计要求时, 则只能采取补强, 即在原桩位处重打捞成桩或在原桩周围补桩进行补强, 此法是最终处理办法, 不到万不得已时轻易不使用, 否则, 造成的代价与时间损失是相当巨大的。上例大桥5-1桩由于位于主河槽内, 采用筑岛、改移河道的方法进行施工, 在灌注水下混凝土过程中, 由于遇上游暴发洪水, 水流速度增大, 筑岛底部泥砂被水冲走, 造成桩身严重离析, 经分析后确定在原桩位重新补桩的方法完成本桩的事故处理。

结束语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基础缺陷】相关文章:

创建零缺陷班组夯实企业安全生产基础06-29

砼灌注桩基础缺陷及防治措施论文04-19

制度缺陷08-16

故障缺陷05-05

缺陷成本05-07

缺陷透视05-08

特殊缺陷05-09

安全缺陷05-11

生产缺陷05-15

记录缺陷05-30

上一篇:小学语文课本下一篇:人民币流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