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权报道

2024-06-29

维权报道(精选十篇)

维权报道 篇1

1 主动维权, 就要坚持做到“四个主动”

主动维权, 是做好维权工作的前提, 鲜明地揭示了工会履行职责的态度和责任要求。主动维权, 就是要有主动的意识、超前的预见和积极的作为, 实现从事后介入的被动维权向提前参与的主动维权转变。主动维权就是要对职工群众满怀深厚感情, 对维权工作充满激情, 把职工冷暖放在心上, 想职工所想, 急职工所急, 深入职工群众之中, 加强调查研究, 把握职工的思想脉搏, 发挥主观能动性, 把工作做在前面, 提高维权工作的超前性、预见性。要做到主动维权, 应该在四个方面体现主动性。

一是, 主动把握职工需求。职工需求, 是指现实条件下职工群众对自身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实现的思考、要求和期盼。工会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 不能“坐店等客”, 而应走出机关、走向基层、走进职工, 主动了解和反映职工权益实现的相关问题, 及时、准确、全面地把握职工需求。如在处理有关职工报酬争议中, 工会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 应提出自己的主张, 既为企业在最快的时间内解决问题创造条件, 又为制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供了参考, 同时更有效地维护了职工合法权益。

二是, 主动为职工排忧解困。主动帮助职工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主动上门慰问救助困难职工是我们一贯坚持的宗旨。几年来, 我们大力开展“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服务基层活动, 对困难职工“春送岗位、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冬送温暖”, 通过建立帮扶救助专项资金, 开展领导干部一对一“结对子”、互济互助、“三不让”帮扶等多种形式的帮扶救助活动, 切实为困难职工解决了生活、就业、医疗、法律援助、子女就学等多方面的实际困难, 推进困难职工帮扶救助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和常态化, 受到广大职工的欢迎。

三是, 主动参与源头决策。源头维护, 是最及时、最直接、最有效的维护。职工是企业的主体, 企业在改革发展中出台的改革政策、方案和举措与职工的具体利益是紧密相连的。工会组织要做到重心下移, 深入基层, 深入职工群众, 悉心调研, 形成积极有效的意见和建议, 围绕党政关切、职工关注的重要问题和突出问题, 加强源头参与和源头维护, 激发广大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 让职工理解、支持、参与改革, 保障职工和工会组织的参与权, 确保工会组织在源头参与和源头维护中取得实效。

四是, 主动赢得各方支持。首先争取党委领导。工会作为党领导下的职工群众组织, 其主动维权的根本体现就是要把广大职工的意愿需求主动地向党委作真实、全面的反映, 为党委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从而使工会在党的领导下, 更好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其次争取行政的支持。行政的支持是工会维权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因此, 能否取得行政支持, 也是对工会主动维权的检验。实践中, 我们坚持把工会重点工作情况及时向行政通报, 邀请有关领导参加工会的重要活动, 加强联系沟通, 与行政部门共同开展“集体合同履行情况专项检查”、“五比五杯”劳动竞赛等活动, 通过多种活动, 赢得了行政对工会工作的支持。

2 依法维权, 就要坚持做到“四个强化”

一是, 强化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职工权益, 就必须不断增强广大职工和工会工作者的法律意识, 使其明确法律赋予的各项权益。为了增强职工及工会干部的法律意识, 几年来, 我们开展了以涉及职工劳动权益的法律法规为重点的各种形式的普法宣传活动, 参加了各种普法学习班、培训班、职工法律知识竞赛活动, 开展送法到班组、送法到职工活动, 向职工、农民工发放《职工维权法律手册》以及《工会法》、《劳动法》等宣传资料1万余份, 促进了职工群众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是, 强化职工监督。组织广大职工对涉及自身利益相关法律执行的监督, 这既是依法维护其自身权益, 也是促进法治建设的实践。在强化职工监督中, 我们把职工的总体参与同发挥职工代表巡视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企务公开制度、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等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职工监督在依法维权中发挥出更加明显的作用。

三是, 强化维权手段。工会要积极以法律为武器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我们在工作实践中, 充分利用《工会法》、《劳动法》赋予工会的依法维权手段, 在劳动法律监督、劳动争议调解、支持帮助职工进行劳动争议诉讼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许多过去多次上访、反复协商无法解决的职工劳动争议案件, 通过我们对职工进行法律咨询服务, 帮助职工进行劳动仲裁、诉讼得到了解决。

四是, 强化维权机制。依法维权关键在于不断在实践中健全完善各项维权法律机制, 充分发挥这些维权机制的作用, 让这些维权法律机制真正成为工会依法维权的有力武器。当前, 重点要在增强三方协商机制、职代会制度、平等协商制度和劳动合同等制度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上下功夫, 防止制度形同虚设, 切实增强发挥工会维权机制的作用和法律效力。

3 科学维权, 就要坚持做到“四个统一”

科学维权就是要把握工会维权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与专业性强等特点, 用科学理论来指导, 用科学方法来推进, 使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一是, 坚持维护职工具体利益与维护企业整体体利益相统一。这是工会组织科学维权的前提要求。在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历史条件下, 党和国家对社会各阶层的不同利益都要合理兼顾, 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作为企业工会组织就必须以全局为重, 以党的总体方针和国家的基本法律规定为前提, 做好职工权益维护工作。对工会组织来说, 既要考虑企业的发展, 又要维护职工利益, 二者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二是, 坚持维护困难职工利益与维护全体职工利益相统一。维护全体职工利益是作为党领导下的工会性质所决定的, 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在企业深化改革过程中, 势必造成了少部分职工生活困难, 利益受到损害, 他们是最需要获得帮助的对象。因此, 维护职工权益, 首先就要维护困难职工的权益。抓住重点, 解决现实困难, 使这部分职工权益得到保障, 整个职工队伍就会稳定, 就会促进职工队伍整体利益的实现, 也才能真正做到维护困难职工利益与维护全体职工利益相统一。

三是, 坚持维护职工经济利益与维护职工其它利益相统一。职工经济权益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维护内容。因为没有就业权、劳动报酬权、安全与卫生权的实现, 职工其它权益就失去基础。所以, 在做好经济权益维护的同时, 不能忽略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的维护。实践中, 我们在确保职工的经济权益的同时, 还开展了大规模的帮扶困难职工的活动, 使维护职工经济权益与其它各项权益有机统一起来。

四是, 坚持维护职工利益与和谐企业建设相统一。工会的维权工作必须促进社会、企业的和谐稳定, 但也不能一味强调稳定而不去维权或者消极维权, 合理地把握维权和稳定的辩证关系, 科学地进行维权才能最终达到企业的和谐稳定目标。多年来, 我们始终履行职责, 不断加大职工切身利益的维护力度, 同时大力加强职工队伍建设, 广泛开展建功立业、岗位练兵、弘扬劳模精神等多种活动, 提升了职工队伍整体素质, 促进了和谐企业建设。

维权报道 篇2

一、国有企业工会维权难到位的原因剖析。

第一,企业工会存在的主客观因素使维权难到位。从客观因素看,由于传统的工会组织体制所决定,国有企业的工会经费为行政所拨交,工会干部的工资、奖金为企业所发放,工会干部的使用管理纳入企业党政干部的使用管理,因此,国企工会在企业中依附性、从属性不可避免,当职工与企业出现矛盾,工会干部在进行维权时,存在着各种束缚。从主观因素看,由于工会体制改革滞后于企业体制改革,工会理论创新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工会干部的思想观念、政策水平、工作能力,与做到切实维权的要求相比,都有着明显的差距。

第二,现行维权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和滞后使维权难到位。一是如《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社会保障法》等重要法律法规未正式出台,尚未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体系。二是《职工代表大会条例》、《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有关条

1例规定已实施了二十年,面临着利益冲突、职权划分等多种新情况的挑战,使工会维权难到位。

第三,维权对象需求多样化使维权难到位。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中职工群体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国有企业职工群体主要有:经营管理人员、技术骨干、一般工人、领取生活费人员、“农民工”等。由于这些不同的职工群体所处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不同,改革受益程度不同,文化层次和综合素质不同,他们自身的需求以及对企业、工会的要求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但是大多数国企工会在维权方面的针对性并不强,仍然采用以往的老套路,适应性不强,使维权工作难到位。

第四,劳动关系矛盾的隐蔽性使维权难到位。由于劳动力形成买方市场,国有企业员工雇佣观念增强,对于侵权行为和自身利益是否遭受损害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使劳动关系的矛盾具有隐蔽性,给工会维权工作带来了消极影响,也使维权工作难到位。

二、国有企业工会做好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的思考

王兆国同志在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十四届执行委员会主席团第九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强调:企业工会要围绕促进企业发展、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确定工作目标和重点,坚持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不断创新活动载体,进一步增强企业工会活力。王兆国同志的这番话科学总结、明确指出了新形势下工会组织履行维权职责的方向和途径,也有力地回答了如何解决好国企工会组织存在的维权难到位的问题。因此,国有企业工会应当认真理解并全面把握“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的深刻内涵并进行全面实践。

第一,在工作定位上强调主动维权。

在维权工作上,国有企业工会要准确定位自身应承担的历史责任和职责内涵,要主动运用法定的职能,积极探索维权新途径,才能使工会维权随着形势的发展而发展。

1、主动务实的工作作风。工会要履行好维权职能,良好的工作作风是做好维权工作的重要保证。工会干部必须要了解新形势下职工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方面的需求,学透、吃透相关政策法规,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掌握工会维权工作面临的各种问题,找准维权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2、主动争取党委领导和行政支持。国企工会要定期主动向同级党委汇报工作,定期与企业党政召开联席会议,就企业出台的规章制度,职工群众需求等进行通报沟通,并提出工会的建议和主张,使企业党政及时了解职工的意愿和要求。

3、主动参与源头决策。从源头上参与、从政策上参与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关键环节。企业工会要做到凡是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都让职工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审议权,都要充分表达职工意愿和工会主张,都必须经过职代会讨论通过方能实施。

4、主动拓宽职工理性表达的渠道。通过收集职代会提案、合理化建议,开设热线电话、厂务公开网,实行厂长(经理)接待日等各种措施,使职工在涉及企业发展以及自身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上,能通过理性合法的表达渠道,提出主张和表达意见,充分发扬发挥参与、管理、监督作用。

第二,在工作开展上注重依法维权。

工会组织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不能单靠感情、也不能凭义气,关键是要会用、善用、能用法律法规和制度解决劳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把维权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1、以法为据,建立健全企业的维权机制。

一是要建立工会与行政的联席会议、积极参与企业规章制度的研究制订等为基本形式的源头参与机制。二是要建立以劳动合同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及工资协议为基本形式的维护职工经济权益的机制。三是要建立以职代会、厂务公开为基本形式的保障职工民主权利的机制。四是要建立以劳动争议调解为基本形式的协调劳动关系的机制。五是要建立以配合企业有关部门做好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为基本形式的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机制。六是要建立以送温暖活动、法律援助、维权热线电话、金秋助学等为基本形式的困难职工帮扶机制。

2、依法行事,注重维权机制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企业工会要把好维权的每一道关口,防止制度形同虚设。一是要高度重视,做好平等协商集体合同的签订、履约工作。二是要切实发挥职代会作用。使职工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决权、评议监督权和选举权真正落到实处。三是要大力推进厂务公开。使职工真正参与到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中,成为企业的主人。四是做好对困难职工的帮扶。切实解除或缓解职工的后顾之忧。

3、立法参与,加大源头维权力度。

职工的政治权利和劳动权利是工会维权的重点,国有企业工会一是要积极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法律政策、规定,并依据党和国家有关法律、政策、规定,参与制订本企业的实施办法或规定。二是要

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对工作失职,导致职工严重不满甚至造成职工集体上访产生恶劣影响的,要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三是要把企业劳动保护作为重点,加大劳动保护工作的监督力度,切实保障广大职工的生命权和健康权。

第三,在工作实施中把握科学维权。

工会要实现科学维权,一定要立足实际,注重实情,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营造良性的维权氛围。把党的主张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有效地结合起来,缩短职工与工会的距离、增强企业与职工沟通、操作起来简便可行、党政和职工都满意的维权新平台,从而不断丰富科学维权的内涵。一是处理好维权与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引导职工充分认识到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不断加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壮大企业的经济实力,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和实现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二是处理好维权与支持行政领导依法行使职权的关系。在维权的过程中,要注意政策性、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获得职工的理解,使政策合法、合理、合情地执行。三是处理好工会维权与企业整体维权的关系。应是协助式的,同心协力,同舟共济,共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

“维权大姐”这样“维权” 篇3

郑美琴是海陵工商分局的一名普通干部,但在泰州,她是个名人,人称“维权大姐”。近30年来,她的调解成功率超过99%,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佼佼者。

上午9点,一身编号“05119”的制服,一只挎包,郑美琴匆匆赶来,连声说“不好意思”。边走边聊,原来,一大早,她已经去金鹰、中百一店两个大商场转了一圈。“元旦、春节‘两节’销售旺季快到了,我去和商场的客服经理一起交流交流销售注意事项。”

按照“计划”,接下来的一天时间,是跟着郑美琴处理投诉。记者问:“我们在哪里等消费者来投诉呢?”

“呵呵,哪有这样等投诉的?我向社会公布了手机号码,他们有投诉全直接打电话过来。没电话的时候,我们得多跑跑。”郑美琴说。

说话间,在商场超市,一对80多岁的老两口拎着一袋速冻虾仁与营业员起了争执。“买的时候差不多一斤,一解冻虾仁剩下不到三两。”老两口很气愤。郑美琴看着眼前的虾仁和半碗水,笑了。原来,为了防止变质和脱水,速冻虾仁都需要在虾仁外包一层冰衣。一般速冻虾仁的计量算的是毛重,而不是虾仁的净重。郑美琴向老人家说清了道理,老人家明白了原由,但情绪一时难以平复。“人家那么大年纪,大老远跑来不容易。”郑美琴还是劝说商家补偿了老人家一袋虾仁。“干我们这行,光讲是非不行,调解要有人情味,连心理学什么都得懂一些,要不然消费者不会满意。”

快到3点的时候,她的手机响了,是分局转来的。原来,市民赵先生投诉,上午10点多,他在城北一家超市购买同一规格白砂糖,价格却不相同,一个是15.79元,一个是14.38元,双方争执不下。

细问才知,原来两个价格一个是原价,一个是促销价,营业员为了图方便,没有把先前的标签撕下。郑美琴把商家和消费者拉到了一起,说:“这虽然是个别营业员工作失误,但错在超市,当然得认错。你们应该好好感谢他。”前后两个多小时,最终,超市负责人当面向消费者道歉。

像这样两三个小时处理一个纠纷的事每天都有。“绝大多数消费纠纷事都不大,要调解成功,需要有耐心,更要有理有据,唤起双方的理性。”郑美琴说,这是她30年来的最大体会。

文峰大世界一位营业员告诉记者:“为消费者维权,一般不受商家欢迎。然而在泰州,商家遇到消费纠纷,都愿意请郑美琴来调解。维权大姐不仅用心维护消费者权益,还能细心为商家着想。”

她告诉记者这样一件事,就在不久前,有市民在超市买了一瓶水果罐头,打开后却发现已经变质。接到投诉电话,郑美琴立即赶来现场查看,发现罐头虽未过保质期,确已变质。交涉后,对方按有关规定给了10倍赔偿。按理说,事情到这里可以结束了。然而,送走消费者后,郑美琴却没有急于离开现场。她走到货架仔细察看,发现罐头盖口存在松动迹象。原来有顾客不讲道德,悄悄将瓶盖拧开后又放回原处。这揭开了罐头未过期却变质之谜。郑美琴把自己的发现向负责人作了说明,并提醒他们加强柜面管理。

接近6点,天已经完全暗黑下来。郑美琴才从超市出来,嗓子哑得说话都显得吃力:“今天投诉不算多。”郑美琴指着手中的笔记本向记者告别,她还要回一下办公室,“昨天有一个市民买了一个电脑,投诉有质量问题。商家说是使用不当。电脑我不太懂,今天晚上还约了一个电脑专家,具体再请教请教。”

如何报道好新闻的专题报道 篇4

随着电视新闻摄制、传播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 新闻专题报道已由原来的纯纪录片形式向主持人现场采访、报道的直播或录像形式传播的方向发展。在我国, 新闻专题报道一段时间以来也是以专题片的形式出现。在电视上, 我们的新闻专题片多是用来对先进人物、先进集体做典型报道, 因此, 人们常常把新闻专题片与典型报道联系起来。

典型报道在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它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是新闻报道的主体。典型报道常常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 反映时代精神, 对观众具有教育、指导意义。2008年我市政府倡议对下岗再就业的典型进行宣传报道, 通过电视这个媒介, 以专题报道的形式, 把他们下岗再就业的典型事迹以及创业的艰辛和取得的成绩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用他们的创业经验, 影响着正在创业和即将创业的群众。一些下岗再就业典型专题片的播出, 就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我拍摄的《创业路上俩姐妹》就热情地讴歌了俩姐妹下岗之后用几百块钱起家, 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 战胜了疾病和创业的艰辛。现在不但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门店, 还安排几十名下岗工人和待业青年就业, 每年向国家上缴一定的税金。我们在报道中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再现他们是如何发家致富的过程上, 而是把他们创业的酸甜苦辣以及失败的痛苦, 成功的喜悦, 以一个丰满的有血有肉的女企业家形象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把俩姐妹不断创新, 不断追求理想, 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充分地体现出来。所以说这种类型的专题报道很受观众的欢迎。而往往有些专题报道为了突出典型意义, 为了体现某一精神, 把人物和事件拍摄得特别完美, 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只有高、大、全的形象, 而缺乏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这类专题片往往是为了配合政府工作, 作为一个时期的宣传重点, 这样的专题片往往是不受观众欢迎的。我们拍摄专题片一直秉承人物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曲折化, 这样的专题片才好看, 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

对先进人物及先进集体的报道、宣传永远是媒体需要重视的, 问题是如何使报道能深入人心, 使观众愿看、爱看、能接受。今天的观众要求报道是沟通、交流式的, 他们反对硬性灌输。现在的观众有较高的文化层次, 他们要求不能简单地下结论, 而是能启发思想。新闻专题报道要用事实说明被报道的人或事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从思想高度展示典型报道的实质意义和它对人们的启示。它所表现的人物都应该是典型的实质的, 是生活在每个观众身边的活生生的“人”, 而不是完美无缺的“神”。

新闻专题报道也是深度报道的重要的节目形态, 它题材广泛, 报道面广。集体新闻事件、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等都是报道的题材范畴。新闻专题报道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创新之中, 由最早的新闻纪录片形式发展到今天的多种形式, 并由“电视片”的概念逐渐向“节目”概念发展。由当年的纯纪录片的形式, 发展到现在用演播室节目主持人与新闻现场相结合的采访方式进行采访, 与采访对象就某一专题共同探讨、交流。每年的高考填报志愿都是许多学生和家长必须经历的一次煎熬和历练, 那么针对这种现象, 我们就把资深的高中老师和部分学生家长请到我们的演播室来, 就学生填报志愿遇到的问题, 现场进行解答和咨询。采访中记者提出问题, 再加上家长提出的问题, 现场的老师都能够一一做出回答, 解决了许多家长比较困惑的问题, 使整个现场报道具有较强的指向性, 使观众能根据现场老师提供的建议来合理地、科学地填报志愿。像这种形式的专题报道就深受观众的欢迎, 这也是成功的专题报道对观众思想的引导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对一些重大题材的报道也采用现场直播的形式, 如我们国家人代会、党代会等会议的开幕式都采用了直播的形式。这类报道是专题性质, 但他仅仅是把事件平铺直叙地直播出来, 而缺乏了事件的深层意义, 这样的专题报道只是时间比较长, 信息量比较大, 报道比较详尽, 但它所有的信息都是来自新闻事件的现场, 没有经过加工, 那我们只能认为它就是一个纯粹的新闻, 也不能算是一个有深度的专题报道。一个好的专题报道, 必须是记者、编辑、主持人事先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经过充分阅读材料和采访内容, 明确采访的报道思想, 在对专题的报道中, 还要不断穿插有关的背景资料和知识等, 这样才能报道出一篇好的专题片。我拍摄的《一个铁路工人的三十年》, 由于该片是想反映老王三十年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奉献, 创造了他负责的路段三十年没有发生过一次事故这一内容, 我们大量地运用了老王刚参加工作时的老照片, 并对当年工友和领导进行了采访, 以及现在这些工友和领导对老王工作的肯定及老王勤勤恳恳工作的画面, 勾勒出了一个老铁路工人对最平凡工作的热爱, 展现了一个普通巡道工为了工作那种忘我的奉献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把一个普通巡道工的生活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颐和家园维权群维权程序草稿 篇5

1、收集问题(把所有人能想到的开发商的侵权事项以及我们应该诉求的权益由我整理记录下来)

2、讨论(一人智短众人智长,集思广益大家共同探讨应对方案)

3、结论(讨论结果最终由我及管理员归纳成文档,放在群空间里供大家查阅)

4、确定维权方式(①约谈开发商②信访办上访③市政府上访)

5、业主动员(共同商讨确定维权前集合的时间、地点、路线等各项要求并提前2周的时间通知尽可能多的业主来参加)

6、发言人(吸取上次维权我们业主的谈判代表受到质疑的经验,这次我们采取在群业主共同确定行动方案,选举或者邀请3位发言人来执行我们的方案,而不是像上次由代表牵头做主,信息公布不及时造成大家的误会。)

7、未取得成果(维权失败或者部分事项没有达成协议,我们将维权程序重新启动,由第二步“讨论”直接开始,直到取得成果为止。)

维权报道 篇6

案例:少则数千、多则三五万元的定金打了“水漂”,很多购房者都有过这样的“心头之痛”。南京购房者张先生去年在江宁看了一处门面房,当时听了销售人员天花乱坠的描述,当下便付了2万元定金,签了认购协议书。但是事后他通过熟人到规划部门一打听,销售人员所说的周边配套情况与事实不符,因此,决定终止购买。开发商以认购协议书中条款为依据,坚决不肯退还其定金。

专家点评:根据司法解释,如果是买房人一方不愿意签合同,开发商可以没收定金。但朱晓飞律师指出,如果购房者碰到张先生这种情况,可以先不表露退房的意愿,而是继续去签合同,但是在签合同的过程中可以提出书面的修改意见,比如要求将销售人员描绘的周边配套规划内容作为合同附件写进合同。如果双方因此争执不下,导致合同签不下来,那么定金退还就有希望了。因为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中有一条, “因不可归责于当事人双方的事由,导致商品房买卖合同未能订立的,出卖人应当将定金返还买受人”。但是这种做法最好在律师的指导下进行,以便积累足够的证据。

二、“货不对板”愁煞人

案例:邵先生购买了南京宁南板块某楼盘的一套景观房。从楼书上看,这套房的旁边就是小区中庭,绿化非常漂亮,邵先生为此每平方米多掏了1000元左右。等到2004年年底快交房时,邵先生突然发现中庭上竟然建起了一个规划中没有的物管监控中心,实在是大煞风景。而原来小区内规划了一条路直通规划中的玉兰路,业主沿着这条路到附近的农贸市场非常近,但是现在这条路已经“不翼而飞”了。

专家点评:南于开发商的虚假宣传而引起的房产纠纷现在为数不少。精美的楼书再加上销售人员的巧舌如簧,不由得你不动心。等到房子快交付了,购房者才发现t了当,这时候要求退房吧,房价已经涨了,不退房吧,总觉得心里憋得慌。朱律师指出,从诉讼结果来看,因为虚假宣传而引起的房产纠纷,很少最后是由开发商承担责任的,这主要是因为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而且消费者对法律了解的程度不够,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建议购房者在签订合同时应当有预防意识,要求将广告宣传内容及销售人员的口头承诺写进合同,并明确开发商的违约赔偿责任。如果开发商不愿意签,那购房者就要好好考察一下开发商的资信度,尽量选择品牌开发商。

三、“偷梁换柱”中圈套

案例:大丰市大中镇河口村宋某想购买该市一小区的14号楼204室,看房时房产公司的销售人员称没带204的钥匙,让他看看隔壁一套,声称这两套一模一样。宋某看后很满意,交了15万元的房款。直到他拿到钥匙后,这才惊讶地发现,204室虽然与看过的房型相同,但客厅、厨房、地面都有长短不一的裂缝,而房产公司只同意维修。经过该市消协多次调解,最终房产公司退回15万元房款并承担银行利息。

专家评点:这种情况应该说并不多见。宋某主要是过于相信销售人员,以致落入了“圈套”。专家建议,购房者在付款前应当实地多走几趟,深入了解所购房产的具体情况,并仔细考察楼盘周边的交通、配套设施等,不要轻信销售人员的描述和承诺。在签订合同时也应尽可能详细,明确出现问题之后开发商应当承担的责任。

四、房价上涨毁契约

案例:2002年9月,南京河西一楼盘尚未开工,开发公司就和60位业主签订了该楼盘4-01幢的内部认购书。2004年4月初,该楼盘4-01幢、02幢、03幢同期封顶。同月14日,3幢房屋的预售许可证下发。但开发公司以“房价上涨”为由,拒绝与已签订认购书的01幢业主签正式的《商品房买卖契约》,并做好了赔偿定金的准备。与此同时,开发公司还给楼盘换了个名称,重新公开销售。

专家点评:楼盘在未拿到销售许可证之前是不允许认购的,但事实上还是有部分楼盘采取发售VIP卡甚至直接收取定金的方式进行内部认购,固定客户。由于近年来江苏各地房价的上涨幅度总体较快,往往等到开发商拿到销售许可证时,房价已经涨了一大截,因此,一些缺乏诚信的开发商不惜毁约以牟取更大利润。购房者要避免此类情况发生,最好在确定楼盘已取得销售许可证的基础上再交纳定金;其次,在签订认购协议之后,购房者应尽快签订正式合同,并及时到房产部门办理鉴证手续;此外,如果消费者一定要购买该房产的话,也可以考虑适当增加定金数额,这样开发商双倍返还定金的毁约成奉就比较高,购房者的损失会小一点。

五、质量问题不胜烦

案例:2004年6月3日,无锡钱某购买了该市锡山区的一处商品房,在装修时发现室内地面有空鼓现象,即粉饰层与混凝土层有脱壳现象,大小共30余处。房产公司认为商品房结构无问题,只要将地面空鼓地方修补即可,不愿意赔偿。后经过消协调解,施T单位一次性补偿钱某3000元。

专家点评:现在商品房结构方面的质量问题比较少见了,常见的是一些漏水之类的质量通病、墙体裂缝等等,尽管不至于产生严重后果,但是却让购房者烦恼不已。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因为房屋主体结构质量不合格而不能交付使用,或者房屋交付使用后,房屋主体结构质量经核验确属不合格,以及因房屋质量问题严重影响正常居住使用的,购房者可以请求解除合同和赔偿损失,但事先必须做鉴定。至于其他质量问题,如在保修期内,开发商应承担修复责任;如果开发商拒绝修复或在合理期限内拖延修复的,购房者可以自行或者委托他人修复,修复费用及修复期间造成的其他损失由开发商承担。

六、逾期交房“没商量”

案例:宿迁市宿豫区赵某等160户消费者于2003年6月前后向某开发公司购买了商品房,合同约定于当年9月18日交房,但开发商拖到2003年11月才开始陆续交房,有的甚至拖到2004年1月才交付。根据原合同约定,逾期交付要按房款的万分之五至万分之十赔偿违约金。但是当消费者按合同约定提出赔偿要求时,开发商却以建房时雨天多、停电等理由予以拒绝。后经消协调解,开发商最后同意赔偿赵某等共计16万元。

新闻报道中报道对象权利研究 篇7

知情权是指受众公民具有某些方面的知晓的权利。知情权并不只是媒介的特权,它是人民的权利,为人民大众所有。受众作为一般的公民,理所当然也享有知情权,其中就包括通过媒介了解公共信息的权利。隐私权是指公民的各个刚面的信息不能被泄露,公民的一项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隐私权是个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这一点已经深入人心。公民隐私是要不为人知的,但新闻却要广为人知,由此冲突就产生了。新闻的公开性和公民的隐私,受众的知情权的需要和被报道对象隐私权的保护就处于对立当中。知情权和隐私权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知情权受到了隐私权的明显的约束。

现代社会中人人都有隐私,隐私权是以保护个人私生活的秘密,避免他人对自己的私人信息领域的干涉,新闻媒介就要尊重个人隐私权,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即使知情权作为公众的一项基本权利,也不意味着公民所有感兴趣的事情公共媒体都可以传播出来。

其二,隐私权受到了知情权的明显约束。

新闻的定义是公开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所以新闻本身就具有公开性和公共性,向社会大众传播报道信息,揭露更可能多的消息,就满足了公民知情权的需要。人事处于社会之中的,并非所有人的隐私都可以受到保护,当个人隐私破坏法律或政治结构时,其就无法保有隐私性。

其三,知情权对隐私权的大肆破坏。

知情权和隐私权都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但两者的性质和价值取向有所不同,这就构成了二者的冲突,但更为严重的是,知情权对隐私权的破坏。例如:非法入侵他人住宅;未经他人准许擅自使用他人肖像;未经允许泄露他人隐私信息;非法窃取他人隐私。

随着受众知情权的扩大,受众对于社会公共事件的关注和参与也愈发活跃。然而,近年来对于社会公共事件的报道中侵犯隐私的问题时有发生。这不仅事关新闻媒体的公信力,而且关系到每一位公民的合法权益。尊重并保护公民的隐私权是一个重要原则。新闻媒体应重点解决在报道社会事件中如何尊重被报道对象的隐私权的问题。这不仅体现了媒体的专业精神,也成为维护自身的社会公信力的必然举措。

第一,健全法律法规。

隐私权是现代法律的产物。法律尊重和维护公民的各种自由和权利。但同时,新闻自由业受到法律的保护。新闻报道承担着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等职能;同时,新闻受众的知情权也受到法律法规的保护。这就要求我们依据法律,明确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依法办事。由于我国新闻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所以我国要加快健全法律法规,明确各自的范围在哪,使其更加规范化,以保障公民的隐私权等额各项权利不受损害,让社会秩序正常运行。

第二,加强公共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

公众对于新闻事件本身以及背后的原因的知情权需要很强烈,新闻媒体应将力量放在对事件的深刻剖析上,而不是费尽心思去挖掘被报道对象的隐私。如果一家媒体挖掘隐私是很容易分散公众的广泛注意力,人民很难对这些新闻事件严肃对待,庸俗化满足了公众的偷窥欲。用不正当的手段吸引公众的眼球,短时间内或许可以获得经济效益,但新闻媒体在公众中的公信力将荡然无存,《世界新闻报》的倒闭再次印证了这个定理,新闻媒体忘记自己本身的责任和使命,依靠挖掘他人隐私不会得到公众的尊重,最终会被历史淘汰,并且遗忘。作为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闻媒体,应树立保护公民权利的意识,尽可能的保护公众的隐私权,以专业的手法去报道新闻事件,引导舆论。只有这样,才会被社会认可,增加其公信力,同时伴随的是经济利益。

第三,完善新闻媒体职业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

完善职业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对新闻媒体而言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也比较现实的做法。对于隐性采访来说,有与其方式带有隐蔽性,很容易引起社会质疑并且最后遭到抵制,公众有可能更同情采访中的弱者。久而久之,人们会对媒体的采访行为投出不信任的眼光,进而产生抵触情绪,最终,导致新闻媒体的社会公信力下降。因此,应加大对新闻媒体的教导,规范其行为,明确其为人民服务的职业理念,端正严肃、严谨、认真、踏实的职业态度,并尽一切的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消息是绝对准确、真实的。只有坚守新闻专业理念,制定新闻法律法规来培训新闻从业人员,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才能确保新闻媒体持续健康的运行下去。完善新闻媒体职业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事关传媒业的存亡兴衰,是传媒业从业人员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具体体现。

第四,划分公众范围。

隐私权保护是公众必不可少的一项权利,但其也有相对性。因此,判断是否属于侵权行为,必须严格区分该报道主题是公众人物还是一般公众。因为公众人物是从社会大众那里获得了普通人无法获得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牺牲他们一部分的隐私方面的利益,是对其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交换,对其部分的暴露是为了满足公众的兴趣。另外,公众人物利用新闻媒体的报道可以使自身得到更多的曝光量,使自己的声望在社会公众中得到提高,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因此,他们也同意新闻媒体在其隐私领域的有限度的挖掘来满足公众的广泛兴趣。如果他们只享受公众给他们带来的利益,而不去付出某些代价,显然对于公众是不公平的。由此看来,在对于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和一般公众的知情权来看,一般公众的知情权是更重要些。但这又有个限度的,当新闻媒体为了满足一些公众的低下兴趣而对公众人物大肆渲染,无中生有。这对于公众人物而言,是极为不公平的。因此,对于公众人物来说,挖掘其隐私也是有限度的,在不超越这个限度内报道公众人物的隐私,满足一般公众的兴趣是合法的。对于新闻事件的报道,新闻从业者有权保障公民知情权,尽力舆论监督的责任,如果新闻工作者的采编、报道、评论等受到不必要的限制,公众的知情权就会受到很大削弱。然而,在保障受众知情权的同时不能以任意牺牲公民的隐私权为代价,特别是那些是那些非自愿成为公众人物的普通公众,新闻媒体必须懂得尊重他们的个人隐私。因为在一个现代社会中,如果公众的隐私权不受到保护的话,人人都可以对他人隐私进行偷窥,那么社会也就没有法制可言了。

第五,新闻媒体要增强补救意识。

新闻媒体每天报道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难免会有一时疏忽。一旦被报道对象提出质疑是,新闻媒体就要高度重视,及时进行补救措施。如果正式是新闻媒体的责任,还要立即跟新闻的当事人进行联系说明情况,取得被报道对象的原谅,并运用尽可能多的手段来消除或者减少损伤;此外,还要在公开道歉,必要时给予一定的物质补偿。

第六,采访新闻时要征得本人同意。

会议报道如何突破常规报道方式 篇8

关键词:会议报道,突破常规,报道方式

社会发展进步, 国家有许多决策, 而这些决策多数是通过会议确立而来。民众无法切身参与到每一个会议中, 而民众了解会议内容的方式之一即通过“会议报道”。会议报道的形式多样, 可以是文字版的报纸杂质, 可以是广播电视的传播, 也可以是网络的传播, 新闻联播即为其中一种有30多年历史的主要方式。会议报道发展至今, 取得了一些成果, 然而还有更大的进步空间, 社会发展的局势下, 其发展有必要突破以往的报道方式。

一、当前会议报道的常规模式

(1) 当前会议报道多过于空乏。会议报道是对新闻会议的报道, 然而当前采编者对新闻会议的报道却更像是流水日记, 内容过于空乏, 难以引发受众的兴趣。就现状而言, 一篇会议报道通常字数不多, 而主要内容皆围绕着会议中的礼数、套话、出席会议者等进行简单的描述, 甚至无论任何新闻会议, 其报道均可模版化, 首先导语, 其次简单列出会议的议题, 而后交代参与者有谁、主持者是谁, 又摘录领导的讲话, 最后对现场的氛围进行交代, 使会议报道毫无实质内容和心意可言。 (2) 当前会议报道多缺乏价值。会议均有其特定的流程, 同时也有其所追求的目的, 会议目的的实现可以说是会议的价值。而当前会议采编者对会议的报道通常止步于其流程, 而对会议的深层目的缺少关注, 因而忽略了会议报道的价值。当前会议采编者所关注的重点多为参会的主要领导, 只是单纯地对领导的讲话内容加以描述, 而没有透过现象寻找本质, 由此而成的会议报道也往往难有价值可言。 (3) 当前会议报道多写作手法拘泥。一千个受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可见不同的观察事物的角度可以达到不同的效果。对于当前会议报道而言, 会议采编者却拘泥于相同新闻视角, 缺乏在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创新。例如, 对于会议报道的标题, 多充斥着口号化的味道, 最为常见的即是“XX会议召开”。几乎篇篇会议报道中均有领导的讲话, 而几乎所有领导的讲话都以“X X指出”展开, 会议报道中的语言过于死板。同时会议报道的内容多为并列式, 使受众很难找到会议报道中所要表达的重点所在。

二、当前会议报道的突破方向

(1) 当前会议报道应调整新闻理念。会议报道的突破, 首先采编者应该改变传统的新闻理念。传统会议报道基本上缺乏有价值的内容, 而更多的是流水式的会议记录, 难以引起受众的兴趣。对此, 会议报道新闻理念的调整可针对三个方向:第一, 使内容充“实”。会议报道的内容应该真实而充实, 不应是为了报道而报道, 而应是为了传播主旨而报道。第二, 使内容精悍。会议报道内容应以宁缺毋滥, 应避免凑字写作的现象, 同时报道的数量也应该压缩。第三, 使新闻更可读。在众多基本上如出一辙的会议报道中, 受众已经产生了“免疫”, 失去了对会议报道的兴趣, 对此, 采编者应努力创新, 重新寻回受众的关注。 (2) 当前会议报道应突破采编技术。新时代背景下, 传统的会议报道模式需要改革创新, 即采编技术的创新。首先, 会议报道的形式应当有所突破。传统会议报道多为记叙文或议论文的方式, 对新闻会议整体进行交待, 其突破则在于其报道形式的转换, 如以专题、专访等新形式来对会议进行报道。其次, 会议报道的观赏效果有待加强。对于文字类的会议报道, 应优化排版设计增加其观赏性;对于广播电视类的会议报道, 则应优化其视听效果。其三, 应加重会议报道的互动性。受众有了更多的表达愿望, 今后的会议报道应增强其互动性, 给受众参与其中创造条件。

三、当前会议报道的突破方式

(1) 跳出会议来写会议。会议报道虽是对新闻会议的报道, 然而其关注点却可有多种选择。多数新闻会议报道均侧重为交代会议的大体流程, 而局限于会议之中。对此, 会议报道应跳出会议来写会议, 如突破传统的记叙性报道方式, 寻求会议中的新亮点, 抓住这个亮点着墨, 使内容充实而有价值。同时, 会议的报道可突破开会的会场, 而将视角扩散至会议的准备、召开背景等方面, 写出会议的前因后果。此外, 会议报道的标题应有所创新, 向能引发受众关注的方向努力。 (2) 突出会议报道的会议性。会议报道是“会”与“议”的结合, 采编者应对会议的“议”即会议所商议的内容更为关注, 善于在“议”中发现新闻。同时, 会议报道的采编者常将目光聚焦于会议的主办者上, 而忽略了会上的参与者即民众的重要性。由此一来, 会议报道不接地气, 与受众之间有着无形的距离, 也难以获得会议报道的目的。此外, 会议中可能不止一个重点内容值得报道, 采编者应发散视角与思维, 可采用多种写作形式从多角度对新闻会议进行报道。 (3) 使会议报道的形式更为多样新颖。会议报道有多种写作体裁可供选择, 如消息、特写、通讯、专访等方式均可, 采编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为适合的写作体裁。在新闻会议写作中, 可把握住不同侧面, 从不同角度展开而有所重点, 使报道内容充实而有层次, 透过现象看本质, 将死材料活用, 强于议论, 重于说理, 拒绝空乏、死板的语言出现。例如, 新华网以“留住APEC蓝, 人努力天才会帮忙”为题对APEC会议的报道。

四、结束语

会议报道对国家和民众而言均十分重要, 是需要不断发展和创新的会议传播方式。当前会议报道的现状并不理想, 表现在会议报道的内容过于空乏、缺少价值, 且会议报道的形式过于拘泥。对此, 其突破方向主要在于对新闻理念的创新以及对采编技术的改进。具体可通过跳出会议来写会议、突出会议报道的会议性和使会议报道的形式更为多样且新颖等方式来实现。

参考文献

[1]毛产民.对改进会议报道的思考[J].中国报业, 2013 (12) .

[2]周咏南.会议报道的“加与减”[J].新闻实践, 2013 (06) .

为两会报道赋予鲜活的报道形式 篇9

关键词:两会报道,多角度运用,鲜活生动

每年一次的两会报道,是各级广电单位和部门每年必不可少的重头大戏,更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工作和任务。关于两会的报道形式,从央视到各地方台都早已形成了一个大致相同的模式。随着媒体时代的迅猛发展,各级广电单位和部门都在不断探索,既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又要满足广大电视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要求。创新报道模式,积极探索群众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对于做好两会的宣传报道,及时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都很有必要。

1 现场出镜,感同身受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好头,起好步对于整个两会的报道,都至关重要。

以灯塔电视台的两会报道为例,在整个报道的开头,采用的是主持人现场出导语的形式,由主持人在现场亲口告诉观众朋友,两会召开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与会的人员和会议日程安排等情况。主持人现场导语的背景,选择的是会场的大外景,鲜红的标语、条幅、彩旗都在其中,熙熙攘攘的人群向会场里走,气氛和谐、融洽,让观众在观看电视时,切身感受到现场浓重、热烈的会议氛围,以此为切入点,进入两会的报道。

2 画龙点睛,用好现场同期声

在十余年的记者生涯中,运用好现场同期声,对于整篇新闻报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为报道增色的作用。在我台的两会报道中,经常用的是大会主持人宣布开会的同期声,会场的国歌同期声,作报告的市领导的部分同期声。

主此人宣布开会的现场同期声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和开头播音员现场导语相呼应,承接以后的报道,进入正式的会议日程报道。国歌的现场同期声,让人听起来热血沸腾、肃然起敬。此时此刻,配以委员或代表站立行注目礼的画面,庄严肃穆,突出会议的神圣和庄严,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增强了报道的现场感、真实感和感染力。

3 多角度调动,做好政府工作报告报道

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报道是两会报道的一个重点,一方面,政府工作报告内容重要,对过去的一年进行回顾,对新的一年做出安排部署;另一方面,政府报告篇幅较长,占会议比重较大。因此,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讲,全面做好政府工作报告的报道,都是一个重头戏。

在我台的政府工作报告报道中,采取了现场同期声、工作成绩回顾和现场采访资料相结合;多层面、多角度综合运用的报道方式,现场同期声、会场画面、原有资料画面穿插运用。现场同期声主要采用市政府和市人大或市政协领导报告中的部分讲话内容,经常用到的是三段内容;一是总结过去工作中的重特大项目建设、进展及其他方面显著的成绩;二是新一年的工作安排部署;三是对美好愿景的展望。

过去的一年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不是面面俱到,而是要有代表性的部分;现在应如何做,具体措施是什么,要完成哪些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如何统一思想,第二部分要这些内容;灯塔市未来美好蓝图是什么样?未来的灯塔市经济政治、社会将是一个什么样的愿景?第三部分主要回到这个问题。

在报道中,适时地插入三段市领导政府工作报告同期声,可以让政府工作报告的新闻更加鲜活。在播放同期声的同时,配以相应的画面,特别是回顾工作成绩一段,配以回顾成绩的资料片画面。这样一来,就做到了有的放矢,声画对应,让观众在收听政府工作报告的同时,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

4 采访与会人员,深度报道会议

在两会休会期间,我台经常安排对一些代表和委员进行访谈,让他们畅谈参加会议的感受,特别是对相关报告的看法和意见、建议以及将来如何深入贯彻和落实报告精神,将这些采访的内容适时地穿插在两会的报道中,通过对与会人员的访谈,借代表和委员之口对两会的内容深入挖掘,让观众对两会内容有一个更深入、更透彻的了解和认识。

新闻工作是一种政治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工作中,必须坚持相关的和基本的原则和方法,不能毫无原则的求新求变。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在可能的情况下有责任为新闻报道赋与更加鲜活的报道形式。

5 结论

维权报道 篇10

一、“少报领导, 多报群众”源于马克思的人民报刊思想

作为革命民主主义者, 在反对德国封建专制的斗争中, 马克思提出了人民报刊的思想。1843年, 马克思在《〈莱比锡总汇报〉在普鲁士邦境内的查禁》一文中提出:“报刊只是而且只应该是‘人民 (确实按人民的方式思想的人民) 日常思想和感情的’公开的‘表达者, 诚然这种表达往往是充满激情的、夸大的和失当的’……它生活在人民当中, 它真诚地同情人民的一切希望与忧患、热爱与憎恨、欢乐与痛苦。”[1]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年代的新闻实践中,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1942年4月《解放日报》改版社论首次明确提出, 党报必须具有群众性 (还要有党性、战斗性和组织性) ;报纸要“密切地与群众联系, 反映群众的情绪、生活需求和要求, 记载他们的可歌可泣的英勇奋斗的事迹, 反映他们身受的苦难和惨痛, 宣达他们的意见和呼声。”[2]

“少报领导, 多报群众”的核心要求是充分反映人民的心声、活动和生活状态。马克思提出报刊应反映人民的思想感情;中共进一步提出党报应反映人民的奋斗事迹、生活状态和情感呼声, 为新中国成立后完整地提出“少报领导, 多报群众”的新闻思想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除文革这一特殊时期外, 历届中央均支持“少报领导, 多报群众”

(一) 历届中央的相关阐述

1950年4月, 《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提出:“适应全国逐步转入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任务的情况, 全国报纸应当用首要的篇幅来报道人民生产劳动的状况……无论是中央的、大行政区的或省以下的报纸, 都应当减少关于会议、机关活动、负责人员的不重要的言论行动, 没有广泛重要性的文告文电的篇幅。”[3]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会议公报指出:“根据党的历史的经验教训, 全会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 健全党规党法, 严肃党纪……全国报刊宣传和文艺作品要多歌颂工农兵群众, 多歌颂党和老一辈革命家, 少宣传个人。”[4]

1980年7月《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少宣传个人”的几个问题的指示》再次提出, 当前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歌颂仍有一些过于突出个人, “报纸上要多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多宣传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工、农、兵、知识分子为四个现代化奋斗的成就, 多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决议, 少宣传领导人个人的没有重要意义的活动和讲话。”[5]

1990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提出:“电视、广播、报刊要多宣传群众, 充分反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解放军指战员的创造性劳动、先进思想和模范事迹。领导同志的一般性活动和一般性工作会议, 不作公开报道。”[6]

2000年1月, 江泽民在《通报中央政治局常委“三讲”情况的讲话》中指出:“现在上上下下的电视、报纸报道我们领导人的活动太多, 群众有反映……这件事也要从我们常委带头做起, 制定一个办法, 尽量简化, 比如说在报道的篇幅上做个限制。”[7]

2003年3月,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提出, 要按照从工作需要出发, 注重新闻价值和社会效果, 使新闻报道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要求, 进一步改进、精简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新闻报道。地方媒体的新闻报道更要多反映基层干部群众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 多为人民群众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健康有益的新闻信息。[8]

2008年6月, 胡锦涛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 坚持以人为本, 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深入实际, 多报道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 多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 多宣传人民群众中涌现的先进典型, 激励全体人民信心百倍地创造美好生活。[9]

2010年“两会”开幕前, 胡锦涛就做好“两会”新闻报道工作作出指示, 要求尽量压缩领导同志报道篇幅, 更多地反映代表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反映领导同志与代表委员的互动交流。[10]

(二) 历届中央提出“少报领导, 多报群众”, 各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建国之初, 鉴于全国性大规模战事已结束, 党的工作重心已转入生产建设, 中央相应提出报道重点也要转移到这个中心上来。改革开放之初,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这一思想, 其着眼点在于纠正文革期间盛行的个人崇拜问题, 恢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真正的英雄的地位, 恢复民主集中制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1989年政治风波后, 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挫败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活动, 十三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加强党的建设、民主和法治建设, 坚决惩治腐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少报领导, 多报群众”作为密切党群联系的一个方面。

党的十六大以后,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将这个问题提高到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进一步改进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领导作风, 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高度。“少报领导, 多报群众”成为胡锦涛“以人为本”新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少报领导, 多报群众”不但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也是一个重要的报道艺术问题

(一) 这是由人民群众、党的领导干部和新闻媒体这三者各自的角色定位决定的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主要推动力量, 是国家的主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和推进改革开放大业最生动的实践者, 是党全心全意服务和依靠的对象, 是党的执政智慧和执政能力的最大来源, 是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主要受众和工作成效的主要检验者, 理所当然要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

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 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 不是高高在上的老爷, 不应当在新闻媒体占据过多的篇幅、镜头和时段。

再从我国新闻媒体的性质来看, 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 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 不是少数领导人的私器;媒体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 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不是为少数领导人服务。

概括地说“少报领导, 多报群众”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 是党的“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在新闻事业中的反映, 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观点, 是社会主义媒体要坚持的一条重要的政治原则。

(二) 从报道实效来看, 对领导个人的报道、尤其是流水账式的报道泛滥, 违背了新闻宣传规律, 害处颇大

这些害处主要表现在:第一, 强化了少数领导干部的特权观念, 破坏了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 不利于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新闻改革。第二, 极易引发受众的逆反心理, 令受众反感, 反而损害领导同志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第三, 极易让其中真正有传播价值、受众感兴趣的“闪光点”淹没在茫茫信息海洋里, 让受众不得要领, 反而达不到预期的传播效果。第四, 对领导个人的报道过多过长, 受众对媒体不满意, 必然削弱媒体尤其是党报党台的实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就是说, 对少数领导人的报道过多过滥, 不论对党的事业, 对人民群众, 对领导个人, 对新闻媒体, 都是“共输”。

(三) 不论是“少报领导”还是“多报群众”, 都不只是简单地调整报道数量的问题, 还应力求通过这种调整来提高整体的宣传报道质量和传播效果

一家媒体的报道容量是有限的和相对固定的, “少报领导”和“多报群众”是此消彼涨的关系, 只有下决心减少对领导个人的报道量, 才有可能增加对人民群众的报道量。

当然, “少报领导”是针对长期以来媒体对领导个人的活动报道量过大、内容过于空泛、传播效果不理想等种种弊端提出的, 并非要求一味减少对领导人的报道量, 而是要求根据宣传方针和新闻传播规律, 根据领导活动的性质和重要程度, 根据媒体的定位和实际情况, 当长则长, 比如充分报道那些能生动形象地展现领导干部坚持执政为民的先进事迹;该短则短, 比如简化报道领导干部那些单纯行踪性的活动;不必报的不报, 比如略去领导干部那些无关痛痒、走走过场的讲话。

同时, “多报群众”也不是简单要求增加对群众生产、生活的报道量, 胡子眉毛一把抓, 而是要精心提炼能真实反映群众的喜怒哀乐, 能生动体现群众在创造新生活中表现出的智慧和力量, 能充分说明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的光辉业绩的那些东西, 通过新鲜活泼的语言和形式予以表现。

总之, 既要把人民群众作为报道的主体, 又要充分报道好领导干部有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活动, 根据实际情况, 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和各方的共赢。

四、“少报领导, 多报群众”在实践中难以很好贯彻有两方面原因

“少报领导, 多报群众”是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方面和突破口。建国以来, 各级各类媒体在这个问题上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总体上似乎与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的距离。

造成这个现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 不少领导干部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官本位思想, 媒介素养也比较欠缺

一些领导干部还不能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还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 存在较浓的封建等级观念。他们很在意自己在媒体亮相时的“规格”, 认为媒体对自己活动的报道少了、短了就是不尊重自己的权威;同时, 他们不重视对人民群众的报道, 将之看作一种点缀。

此外, 有相当多的领导干部媒介素养还亟待提高。在现行的新闻体制下, 领导干部特别是一个地方的主要领导和宣传部门的领导媒介素养如何, 直接决定了当地媒体特别是党报党台如何进行涉及领导同志活动的报道。比如有的领导干部不了解新闻规律和宣传规律, 错误地以为, 领导同志“出场”的频率越高, 有关报道在报纸版面上、广电节目中的位置越突出, 占的“块头”越大或播发的时间越长, 宣传效果越好, 越有利于领导同志在群众中树立威信, 而不考虑这类报道有多少“含金量”, 群众爱不爱接受, 结果常常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

(二) 不少媒体不敢、不善或不愿作为

“少报领导, 多报群众”, 也有赖于媒体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当前, 一些领导干部观念的转变、媒介素养的提高还有待时日, 在这种情况下, 媒体的决心和智慧是促进这一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推手。

然而, 不少媒体在改革面临困境之时, 不敢、不善或不愿作为。这里又分几种情况:

有的媒体相关人员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也愿意改革, 但过于计较自己的利害得失, 担心操作起来把握不好, 惹有关领导不高兴, 影响自己的位置和前途, 不敢放手去做, 或浅尝辄止, 稍遇不顺就回头。

有的媒体相关人员在改革前筹划不够周密, 未与有关领导作充分沟通, 操之过急, 方法失当, 导致改革因未能取得有力的支持而失败。

有的媒体相关人员因循守旧, 不思进取, 抱着“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的态度, 得过且过。

还有的媒体相关人员抱着一已私利, 试图以对领导同志活动高规格、高频率、大块头的报道取悦对方, 甚至不但不愿进行改革, 反而强化原有的老套路。

五、以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为契机, 积极实践“少报领导, 多报群众”

当前一些媒体, 特别是部分党报党台, 以官本位思想指导工作, 即以少数领导人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办媒体的标准, 而不是以广大群众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为标准, 导致大量新闻报道脱离实际, 脱离生活, 脱离群众。“对各种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报道空洞冗长”、“报喜不报忧”、“语言程式化”、“宣传偏多, 新闻偏少”等一系列问题都源于此。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 在对走转改活动作出的一个重要批示中指出:“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更好地履行新闻工作服务人民的宗旨要求, 大力推进改革创新, 把镜头更多地对准基层, 把版面和荧屏更多地留给群众, 想群众所想, 急群众所急, 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 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 把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联系党和人民的纽带作用。”[11]

李长春同志的批示, 对媒体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 媒体应摒弃官本位的指导思想, 切实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新闻思想, 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 讲究宣传艺术, 努力按新闻传播规律报道, 努力增强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努力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 多报道他们火热、生动、有代表性的劳动和生活, 多报道他们想知道和应当知道的新闻信息;报道领导同志时应抓住那些对工作有指导意义、到基层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和群众关心的实质性内容。

在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的过程中, 新闻媒体应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媒体的长远发展为重, 开动脑筋, 积极作为, 善于利用自己独特的政治资源, 讲究方式、场合和时机,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设法帮助一些领导干部逐渐转变观念, 提高媒介素养, 使其切身感受到改革的好处, 慢慢赢得其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比如, 将受众问卷调查结果呈报有关领导, 使其知道, 群众对媒体充斥着大量对会议和领导人活动的空洞报道比较反感;动辄用“冒着寒风”、“发表重要讲话”等语句来报道领导活动, 反而不利于树立其亲民爱民的形象, 等等。

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是新闻改革的一个关键和老大难。如果走转改活动能够推动“少报领导, 多报群众”在新闻界得到全面、深入和切实的落实, 啃下这块硬骨头, 我国新闻改革必将取得具有转折性意义的突破, 部分媒体尤其是党报党台的面貌必将焕然一新, 其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必将大大提高。

摘要:“少报道领导个人, 多报道人民群众”是中共一个重要的新闻思想。这一思想不但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也是一个重要的报道艺术问题。除文革这一特殊时期外, 历届中央均支持“少报道领导个人, 多报道人民群众”。目前这一思想在实践中还难以很好贯彻, 这主要有部分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欠缺、部分媒体不敢不善作为两方面的原因。新时期积极实践“少报道领导个人, 多报道人民群众”, 对推动走转改活动深入开展下去, 进一步推动新闻改革取得新突破, 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共新闻思想,领导,群众,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352.

[2][3]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 (下) [G].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0:50-51, 75.

[4][5]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G].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7:13, 202.

[6]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 [G].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938-939.

[7]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文选 (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574.

[8]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 [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285-290.

[9]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8-06-21 (4) .

[10]新华社.中央领导同志两会活动新闻报道受到广泛好评[N].人民日报, 2010-03-16 (1) .

上一篇:输尿管中段结石下一篇:希望与忧虑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