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探究性教学

2024-08-22

网络探究性教学(精选十篇)

网络探究性教学 篇1

关键词:网络平台,生物探究性教学,实验

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学而优则仕”旧思想的影响和支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上,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国家实施了新课程标准,而高中生物新课标倡导的是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人。而在网络信息不断深入的今天,如何将网络更好地植入到生物探究性实验中,并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摆在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我就在网络平台下对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将网络平台与探究性实验结合,进行开放教学和协作学习。

在一般探究性实验的课堂上,在探究之前,学生忙于搜集证据及进行解释和求证的活动,但如何根据有限的线索确定证据收集的方向?一般教材中探究性实验的探究思路及其设计理念,教材都已提示,留给学生自己探究挖掘的空间很小。而网络时代的来临正在改变着我们身边的世界,也正在改变着我们的学习方式与思想。每一个正在经历变革的教师都在思考:“如何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也许答案永远不会确定,但是,探求永远比答案更重要。网络可以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及探究欲望,提供广阔的研究范围,诱发内心的探究动机。教学模式应该与网络密切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跨越时空,体验网络带来的惊险刺激,享受到一道前所未有的“饕餮大餐”,也为学生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原本在实验室、教室进行探究的学生可以在其他地区进行探究与分享;学生们能够查询到非常丰富的资讯,包括各种类型的图片、视频,并且可以随时交流。不会因为教学时间和探究实践范围等限制而降低学生学习的效率,从而形成开放和相互协作的学习氛围。

二、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讲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形成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丧失。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曾有描述:“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于研究自然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美国探究教学专家萨奇曼说过,学生本能地对一切新奇的事物感兴趣,他们会想方设法弄清这些新奇的事物的背后发生了什么。探究活动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愿望外,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原有的知识背景下,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等进行自主探究,在丰富知识的同时锻炼动手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探究性实验实际上是学生能力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揠苗助长、急于求成的现象,注意因材施教,注重细节,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角色调整。

三、精心创设探究情境,激发探究欲望与兴趣。

探究性实验,可以是直接来自教材上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学生确定探究内容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思路是呈现活生生的现象,使之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产生认知冲突,或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如在学习生物选修1“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时,就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拿出两袋洗衣粉,一袋是加酶洗衣粉,一袋是普通洗衣粉,同学们猜哪一种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好些?学生讨论,老师引导“为什么加酶洗衣粉在温水洗涤时效果最佳呢?”……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活动,促使学生在好奇与思考中获得知识,并发现新的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精心创设探究的问题情境后,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被激发,学习的潜在能力也就显现出来了。现阶段的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习新知时具有的能力就是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每个学生都具有发现并丰富知识和经验的潜能,只在于教师如何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生物探究实验的过程中要注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自主发掘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心理因素,提出富有启发性、诱导性、趣味性、挑战性的探究性问题,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积极思维,从而激发认知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适时鼓励表扬,增强学生的探究信心。

自信是一个人做事成功的基础,而鼓励与表扬的方法则是使学生获得自信的有效途径而表扬,也被心理学家马斯洛称之为“尊重的需要”。适时的鼓励表扬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上进心及战胜困难的勇气,消除学生的不良行为,还能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单纯地讲授课程,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细节与进程,并适时做出表扬或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增强自信心,从而找到学习的乐趣,爱上生物,乐于探究。

五、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中通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合作小组一起学习,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告诉我们,当一个小组聚合为了某一个目标的时候,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相互依靠对个人提供的动力,使他们互勉、互助、互爱。在探究性实验过程中,合作是必不可少的获取知识的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共同合作,发现问题,共同探讨,找到解决方法并得出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间的互帮互学,相互启发,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综合能力。

六、及时总结,善于反思,不断进步。

及时总结、善于反思是现代教师必备的素质。反思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时间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冷静思考和总结,在反思中不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超越自

激发兴趣是提高生物课堂有效性的催化剂

姬小花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兰州市七里河区杨家桥学校,甘肃兰州

摘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关键词:生物课催化剂学习兴趣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生物与环境构成了一个瑰丽奇妙的世界。生动有趣充满活力的生物课是吸引学生自愿、自觉学习生物课的有效途径,怎样使生物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吸引学生,使学生在快乐中接受知识和提高能力是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强化课堂效果的催化剂。下面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做法。

一、利用文学,将诗词、谜语、俗语融入课堂。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其中诗词、谜语、俗语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在生物课堂教学中适当挖掘其中的生物学知识,解析背后蕴含的生物学原理,不仅能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够乐于学习,更有益于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增强师生的文学修养。例如:学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时,我们可以借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又如:学习植物的种子和果实时可借用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了个白胖子”;在学习遗传与变异时可借用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和“龙生九子,连母十样”。在教学中成功地导入人人皆知的诗词、谜语、俗语,不仅使学生易于理解、接受新知识,还会大大增加趣味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就可以使他们学得主动、生动。当然,激发兴趣关键还在于教师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在遵循教学规律、把握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这样才能使生物教学达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和谐统一,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开动脑筋,精心设计新课导入。

教师对新课内容的巧妙导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现代心理学认为“第一印象”是重要和深己。通过反思,可以对探究课堂进行知识的梳理、整理、回味,从而获得更加清晰的自我意识,使自己的教育观念从无意识、无序状态上升到有意识、清晰状态;通过反思,老师能够发现问题并为解决问题做好铺垫。总结和反思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上公开课、集体备课、专家集体研讨等,反思的内容可以是教学上的,也可以是教法上的。反思也要注重细节,比如创设探究情境能否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课堂气氛是否很融洽,探究的问题是否科学等。总之,总结与反思对教师改进自己工作有独特的作用,是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面对新的时代,教育最大的任务

刻的,它影响着以后认知过程的展开和实效。导入便是新一课的“第一印象”。通过导入,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新课的知识体系,了解所需掌握的中心问题,从而消除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与距离感。学习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时,我就从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广告入手,如:聪明的妈妈会用“锌”,高楼大厦平地起,层层都是“钙”起来入手;学习神经调节时,我先让同学们做一个测量反应时间的游戏,再让同学们做膝跳反射试验直接将学生领进和谐愉快的课堂,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究学习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导入作为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部分也以其不容忽视的作用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引起充分的重视。教师讲好导入犹如港口的引航员一般,能顺利地引导学生在把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从而较好地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与交接。只要我们愿意在引言的讲解上下工夫,讲点技巧,那么我们在讲课时就会少了许多“开头难”之叹。

三、借助课件,让生物课堂动起来。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课堂教学之中。它能充分发挥声、电、光、影、形、色等多元素的功能,把抽象、复杂的生物学知识转变成生动活泼的文字、图像、视频,使动画与视听相结合,让学生的听觉、视觉同时得到刺激。课件中的内容会给学生提供独特的视角、清新的画面和准确的动态过程,这不但给学生带来了新的视听效果,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尿液的形成内容时,通过播放flash制作的“尿液的形成”的动画,“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这个教学难点一下子就解决了。比起教师直接地对着教材口述讲解,学生被动地听不但要生动,有趣得多,而且便于记忆和理解。在学习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时,通过观看视屏,学生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动物及他们的运动方式:沙漠上奔跑的鸵鸟;天空中展翅高飞的老鹰;冰天雪地行走的北极熊;土壤中蠕动的蚯蚓……在全神贯注地观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被不由自主地带动起来。借此趁机引导大家进行点评和生物学原理分析,并及时对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不足之处或不甚理解的知识点马上进行讲解,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师生情感十分融洽。

总之,生物老师应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潜心研究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过程,选择最有效、最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灵活多样,才能使学生乐学、爱学、好学,从而引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应用价值的认同,焕发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生机勃勃,学生兴趣盎然。

是如何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生物实验探究正是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基本策略,也是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在探究性实验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小组团结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如何在探究性学习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4月.

网络探究性教学 篇2

白远勤

新课程教学要求课堂模式应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要求教师要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当然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的书橱,而是教学生学习如何思维,从求知过程中去自主建构他自己的知识体系,而这些体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会文本,发散思维。

对于在现行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下生存的高中学生来说,他们的阅读没有多少自我选择的空间。按照指定的内容和指定的方式来阅读几乎构成了他们在校语文生活的全部。学生阅读的主体能量并未充分释放,因此依靠有效地途径促使学生有计划有准备尤其是有兴趣有动力的自主探究性的阅读是激发学生阅读潜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当务之急。

计算机网络在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悄然改变着传统的语文学习。在庞大的信息网络中,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查阅到各种各样的阅读信息;在计算机上,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阅读、快速地摘录(录制)、方便地搜索。在信息网络时代,人们可以足不出户而读万卷书,知天下事,晓世间理。如果可以将网络的资源和语文阅读练习起来,学生借助网络自主探究阅读,这不但可以弥补现行学生阅读量有限,方法单一的不足,还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信息时代,倡导终身教育的今天,我们学校教育要培养的是可持续发展的人,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一位美国著名的学者曾说过:“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可以说,语文是教育资源最丰富、与现实生活联系最密切的一门学科,而网络则为语文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教育空间和丰富的资源。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仅仅依赖于“教参”把有限的知识和所谓的标准答案传授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以一些课文的背景材料为例。输入关键词通过有关网站的搜索引擎可检索到的相关网页资料便多达数百条,这是“教参”望尘莫及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应局限于课本内容,应适当利用网络引进相关材料,以此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语文学习之中,培养其语文能力。

如教学《赤壁赋》时,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上网查找阅读关于苏轼一生文采风流的资料,尤其是苏轼被贬黄州时的作品,学生在利用网络查阅、搜集的时候,对《赤壁赋》的相关背景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这样在具体学习这篇文本时就事半功倍了。正所谓论世知人,知人论世。通过自主查找资料,学生甚至能对苏轼在黄州的作品娓娓道来,对苏轼在作此篇赋的时候的心境描摹的入情入理,这样,既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了效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语文的主要凭借是文字,而文字是实际生活的反映,所以通过多媒体将文字与具体的事物进行转换,更能显示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如一种哀愁的思绪,戴望舒用“丁香般的姑娘”等文字来表达,多媒体可用一支乐曲、一幅图画等来表现。如教授《边城》时就可以运用影视片段教学或者历史资料图片再现湘西凤凰城美丽风光画面,达到让学生对作品的形象美、人情美、语言美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再如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当清华园的月色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完全被清华园的月色,荷花的美艳,周围的景物所折服,被朗诵者磁性的语言所吸引,真正感悟到散文情与景融合在一起的文体特点和通感的修辞手法,理解文中“淡淡喜悦,淡淡的忧愁”的主题。小说中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动作小说家用文字来描绘,学生无法通过平面媒介来体会文本,而多媒体可以直接立体的展现,如群英会蒋干中计、林黛玉进贾府,鸿门宴等,可以通过视频的播放让学生绘声绘景从而对情节和人物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这种多项的艺术联想与转换增设了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生语文课的兴趣,增添了教学效果。另外,如《阿房宫赋》是传诵千古的名篇,被称为“诗人之赋”,既有赋所固有的辞藻华美、尽情铺排、比喻生动、想象瑰丽、夸张奇特的特点,又能以精当的议论借古讽今,表现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故此,教学内容当围绕熟读成诵进行,并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总体设想是以理解促诵读,以诵读促理解,读而有感,感而能发。首先欣赏Flash制作的课文朗诵,老师在网上搜集大量能表现阿房宫特点的古画、摄影、连环画等图片,结合著名播音员夏青的朗诵、《十面埋伏》古乐和动态文字,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激发了学习动机,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接着在教师的诵读方法指导下,学生在多媒体的指导下,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有感情的诵读。继而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 谈谈自己的诵读体会,这样一番诵读之后,学生已经对文本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感悟,接下来的深层次的阅读就水到渠成了。

还有自主探究性阅读要求学生自选主题,自我解决,这完全尊重了学生的能动自主意识,积极培养学生的个性。但由于当前学校图书的藏量、学生个人文化的积累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个人的力量往往难以解决复杂的问题。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要求布置一些探究性的作业,让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引导学生之间充分交流、切磋,展示探究成果,将自己的信息资源共享,最大程度地占有资料,相互启发,相互争论,从而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探索出未知的知识。

网络探究性教学 篇3

关键词:网络技术 高中探究性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c)-0071-01

随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今时代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持,目前网络技术在教育事业上已获取了令人满意的结果。网络技术的应用在高中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担当重要角色,教师利用网络技术能便捷获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信息,消除传统探究性教学中信息匮乏这一弊端,从而完善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水平,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达到语文阅读教学目的。

1 概述网络环境下高中阅读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

现阶段,在高中阅读教学中,探究性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先导,这一理论已在国内及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可。建构主义应用于高中阅读教学中,概括而言实指反复的阅读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基于网络环境的前提下,学生这一个体与网络环境的有机结合旨在提高阅读效率,提高阅读水平[1]。其次,网络技术以生动形象、直观的画面展示了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抽象理论,可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乐于阅读、乐于思考,为自行探索知识,发散思维及知识探究提供有利条件。

2 探究性教学模式的设计、选择

目前,广泛应用于高中阅读探究性教学中的模式重要以支架式、抛锚式及随机访问式等教学模式为主。其中,(1)支架式教学模式。教师根据大纲教材内容为学生对阅读知识的理解制定基本概念框架,框架成金字塔,塔底为基础性知识,塔身为由简过度为难的渐进学习过程,塔顶则为需求一定判断力及潜力才能获取的知识。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小组集体探讨的方式展开阅读训练,带着教师布置的问题从阅读中探讨问题的答案,最终由教师做评估,分析各小组的阅读效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2)抛锚式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需借助于网络环境下创设的情景,但情景需尽可能来源于现实生活,教师作为教学指导者应视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其设置与情景有关的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借助信息技术寻找答案[2]。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实时予以学生帮助,也可与学生一起探究问题,将情景与现实生活对等起来,将问题视为现实生活中的“锚”,与现实情景有关的各个“锚”通过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下将其置入知识的海洋中,让学生对知识海洋中的各个“锚”进行剖析、探究,从而达到阅读探究性教学的目的。(3)随机访问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普遍应用于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学往往针对于同一知识点进行反复多次探讨,从重复探讨中对知识点有新的认识,因此,该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思维及创造力均要求颇高。其次,随机访问教学模式的实施通常是以理论知识真实或类似情景相结合,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从实际中探究问题的各个侧面,由此不断深化知识点,提高自己的判断力及应变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以上三种探究性教学模式各具特点,教师应从教学实际与学生主体角度出发对教学目标、学生接受能力及教材内容等作整体分析,后选择探究性教学模式,从而具有针对性的开展阅读教学。例如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设置总体目标,即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然后将总体目标细化、分解为各个单元目标,但各个单元目标中的理论、实践目标均应与总体目标的内容相关,以便于实现各单元目标间的串接,完成通体目标的整体性、连续性,提高阅读教学质量[3]。阅读始终应从学生主体角度出发,教师阅读教学的总体目标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阅读教学需循环渐进,教学各阶段需视学生接受能力而定探究性教学模式,从而促进教学模式与教学对象的合理搭配,才能真正获取优越的阅读教学质量。

3 教师于网络环境下实施探究性教学模式需注意以下问题

为促进探究性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教师于网络环境下需注意三点:第一,科学且合理的利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教师需根据教材内容选择符合阅读教学的相关资源,切忌过于重视趣味性,而忽视了教学目标。因多媒体教学自身已体现了一定的直观、生动及形象等元素,如若教师所选资源富有高度的趣味性,一旦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虽然课堂教学氛围欢快十足,但学生的吸引力完全集中于娱乐之上,令思维的发散及思考能力难以得到锻炼。因此,教师于网络环境下所选的信息资源需具有针对性,以满足于阅读教学需求。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对网络信息进行科学且合理的筛选,针对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具备可靠性及安全性的网址,让学生从该网站中具有选择性的阅读,满足个性发展需求。第二,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均需互相联系。网络环境下的高中阅读探究性教学重视教师的主导性及学生的主体性,提倡教师通过网络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学生作为阅读探究性教学的主体,从学生主体角度出发,运用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思维及创造力[4]。教师应将自己视为探究性教学模式下的指导者、促进者及协助者,切忌将自己视为旁观者,探究性教学是学生借助网络技术途径获取优质信息的学习过程,教师需引导其学会科学且合理的应用网络技术,从而实现网络环境下阅读的实效性及有效性。第三,教师不断提高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现代网络环境下的高中阅读教学已逐渐面向于多媒体教学发展,因此,新课改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一定要求,例如是否能熟稔操作幻灯片办公软件设置教学课件;此外,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电子邮箱、QQ聊天及博客等与学生进行交流,为共同探讨、分析及解决问题提供便捷条件,从而促进探究性教学顺利进行。

4 结语

以上论述,网络环境下高中阅读探究性教学模式的设计与选择需从学生主体角度出发,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学生作为探究性教学的主体参与者,唯有两者互相配合,才能促进阅读探究性教学的顺利进行,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水平,才能实现探究性教学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山松.探究性教学中的网络资源利用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2010,4(47):102-103.

[2]唐步龙.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教学模式探讨[J].重庆学院学报,2009,4(10):114-115.

[3]赵晓丹.基于网络环境下探究性模式的研究[J].沈阳干部学刊,2010,2(15):117-119.

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初探 篇4

1 整合网络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的意义

1.1 尊重和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内容的选择

高中生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 拥有各自的潜能和兴趣爱好, “一刀切”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例如, 在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择中, 喜欢动手的学生往往选择以实验为主的研究课题;而擅长资料收集整理的学生可能选择调查类课题;而对文史类有兴趣的学生则可以选择化学史类的课题。显然这些课题的研究不可能以统一的时间、统一的方式来完成。其次, 高中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也难以完成这些课题的研究。另外, 作为一名教师要同时指导多个课题的研究也是不现实的。面对这些矛盾, 网络无疑是最恰当的工具, 它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按自己的需求去获取知识, 从而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并促进整体教学向个性化、自由化的方向发展。

1.2 突破时空限制, 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实验教学的核心是学生思维的培养, 它需要经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将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拓展为探究性实验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受时空或教学条件的限制, 课堂内很难将实验教学进行充分的拓展延伸。利用网络实验课件则能较好的解决这一矛盾。以教材上的实验内容为基础,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新的实验意境、设置新的实验条件,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去观察和思考。让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去主动探索未知的领域, 这样既帮助学生积累了创新思维所需的原始素材, 也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

1.3 有利于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实验是一种探究性活动, 但是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决定了他们还不能成为独立探究的主体。实验探究活动还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下, 依照教师的组织引导来进行。在活动中,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参与多个小组的学习, 及时得到学生的信息返馈, 及时作出指导和督促。同时, 网络化实验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去主动探索、主动尝试。

1.4 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中, 不应该只停留在教师做做课件, 学生动动鼠标, 而应该变教师的“讲”为学生的“动”。引导学生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去主动获取知识, 这不仅是课堂知识的廷伸拓展, 更是要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效的“调节、选取、组织、传递”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感受收获,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意识与能力。

2 网络技术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整合的几种常用模式

2.1 用多媒体模拟技术再现化学实验

在实验课件中, 我们可以利用视频重现课堂演示实验, 并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现实验细节、强化实验步骤。另一方面, 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技术演示课堂上无法完成的实验, 如: (1) 演示易燃易爆和有毒物质的性质与制备, (2) 演示工业生产的流程, (3) 模拟微观结构及反应历程; (4) 演示一些错误操作所带来的危险后果等。这些实验以生动、直观、形象的画面表现出来,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各种感觉器官, 使学生对学习过的内容理解更加透彻, 记忆更加深刻。

2.2 建立师生交互生动活泼的实验课堂

探究性实验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更注重实验过程与方法的训练。教师要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让他们在自己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去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但学生主体的不成熟性决定了他们最初还不能成为独立探究的主体。实验探究活动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来进行, 老师和学生共同构成“主导—主体”合作探究模式。在这个模式中, 有师生间的交流和返馈, 也有学生间的讨论和优化。学生能否在探究性实验学习方面取得成功, 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是关键。其具体的模式可以如下: (1)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 组织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 指导学生按“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着手实验→解释原因→形成结论→发散应用”的基本思路展开实验探究。 (2)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 在网上发布实验研究的课题, 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进行小组讨论并制定实验方案的粗稿。 (3) 各组提交方案, 大家共同讨论, 经教师审议形成实验实施方案。 (4) 实验过程中, 教师随时指导学生如何去测量记录, 如何去控制条件, 如何去处理数据等。 (5) 用实验事实去验证问题假设, 最终形成相关结论, 完成学习探究的全过程, 最后教师给予全面的评价。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咨询者和学习伙伴出现。

2.3 建立网络化学实验室, 让学生自主学习

将制作好的实验课件放在校园网络上, 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要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课件可采用模块式, 在每个大模块下再分若干级子模块, 并建立相应的目录, 通过点击按钮在各个模块间完成转跳。按照常规的学习思路, 设计模块可按“在线学习→跟踪训练→资料集锦→问题讨论”四步进行。在“在线学习”模块中, 提供实验课程标准及要求, 教学设计参考, 实验方案设计以及实验视频等内容。在“跟踪训练”模块中, 提供随堂知识检测, 潜能测试开发、综合性实验习题等内容。教师收集一些相关的例题、习题, 和开放性研究课题, 让学生进行训练巩固。并附上相应参考答案或设计方案让学生进行自我反馈和评价。在“资料集锦”模块中, 收集与本节内容密切联系的各类资料, 提供如化学实验史实, 相关实验参数、科技动态消息, 从不同的角度拓展学生的视野。在“问题讨论”模块中, 提供教师解答, 学生论坛等内容, 学生可将自己的设计方案提交给教师, 及时得到反馈。同学之间也可在学生论坛上交流讨论、以不断完善提高。

3 在网络化实验教学中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3.1 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一方面, 课程内容要注重自主学习和开放性问题的设置, 引导学生通过构建自身的学习行为来获得知识。另一方面, 学生的学习行为要在老师的规划和引导下进行, 不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让学生的思维脱离教学实际任意发展。

3.2 注重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和协作精神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相互讨论, 更要让他们学会倾听, 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 培养他们对学科知识优化组合的能力。在完成实验探究的过程中, 每位小组成员要承担具体的工作, 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工作对完成集体整体目标的重要性。这样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也让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到了提升。

3.3 教学内容的启发性和层次性

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要符合学生心智发展的客观规律, 要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以满足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另外在自主学习等版块中, 针对教材上的同一个实验设置多个不同的实验方案, 让学生在学习中去比较、去筛选、通过归纳和组合让学生的思维灵感得到激发。

3.4 课件的固定性与化学实验的灵活性相结合

课件是编制者教学思想和策略的具体体现, 具有相对的固定性, 往往只适用于某一特定的教学情景。而在真正的实验教学中, 常会出现许多不确定性因素, 故课件的开发设计应充分考虑课堂的灵活性, 应尽可能适应不同的教师和不同的实验教学情景。

3.5 课件的设计要注重评价的教育功能

赏识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于学生的每一点成功, 我们都可以借助网络的辐射作用给予积极的的评价和鼓励。既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也让其它同学分亨他的喜悦。

3.6 在课件开发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

无论是动画制作还是视频录制, 学生的思维往往给我们带来新的感受和启发。从教学层面看, 这样的课件体现了学习者的想法, 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更容易为他们所接受。

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篇5

探究性阅读教学是提高初中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逐渐在观念上接受了探究性阅读的先进理念,并且运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一、探究性阅读的概念

探究性阅读这个概念是由“探究性”和“阅读”两个关键词构成的。其核心是阅读,探究性是阅读活动采用的一种方法。阅读是“阅读者从书面语言获取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是个体内化意义的过程,学生阅读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经验,学会阅读方法和技巧,从而增长智慧并培养能力”①。阅读是读者和文本、作者之间独特的沟通方式和对话过程,过程和效果与读者自身的能力、采用的方式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初中生由于各种能力尚在提高之中,需要老师的引导、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这恰好是探究性阅读的特点。

按照《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探究是一种搜寻研究、调查和检验、提问和质疑的活动。《辞海》的解释是“深入探讨,反复研究,即探求学问、真理和探求本源,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所以,探究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研究活动。

阅读活动综合体现了学生的语文赏析能力,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探究性阅读更重视研究性、个性化和体验性阅读等要素,是贯彻新课改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因此,探究性阅读是教师积极引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讨论学习方式。

二、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特征

探究性阅读教学因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需要更重视个人的知识储备、理解力、感受性、生活体验等因素,必须清晰地把握探究性阅读的基本特征讲,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1.把握好探究性阅读教学的问题性。将教学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让学生在思考问题中阅读文本并尝试回答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活跃性,以创造性思维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

2.重视教学的过程性。重视探究性教学法的过程分为两方面:一是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方位参与,一是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计划、执行、反思、评价和改进。过程是结果的有效保障,因此,探究性教学法更重视过程。过程体现学生的阅读体验、讨论积极性、理解和阐释的准确性、个性化的阅读快乐性等,是考评学生参与探究性阅读的重要指标。老师真正掌控这个过程是教学自评的关键。

3.保持教学的开放性。探究性教学法是对知识能力、认知能力、情感体验、个性表达、独特思考等诸多个体因素的一次考验,教师务必充分开发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以多种形式参与,真正检验能力,促进提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探究性阅读教学法对教师有着极高的要求,必须讲究一定的策略和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这一教学任务。

1.转变师生角色,打破常规教学模式。一般教学活动中,老师是教学主体、知识权威,学生是被动的学习者和知识的接受者。探究性阅读教学中,老师更应该扮演教学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指导者、评价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是整个活动的主要执行者②。这种角色转变更好地让学生从被灌输和被接受中解脱出来,在共同探讨和相互交流、讨论、分享中获得知识、阅读体验和审美享受。所以,探究性阅读教学活动体现了问题性、开放性和过程性的特征,要求老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精心组织教学过程,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将讨论活动组织得张弛有度,使教学活动更自由、平等、有序。教师还是阅读的榜样,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能使指导、评价和塑造更具说服力。

学生的角色实现了转变与重塑,在积极主动的探究性阅读中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不但探究和实践老师指导的学习方法和理念,以此完善自身的学习习惯和知识结构,还成为主动的学习者、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初中生的学习惰性应该由此进行修正。

2.深入挖掘文本,制订教学计划,做好教学准备。初中生的阅读水平有待进一步系统开发,按照教材要求和已有材料,老师深入研究教学文本,结合学生各方面条件制订教学计划,为教学做好准备。

(1)有意留白,造成问题和惊喜。

文学作品中本身就有艺术性的“留白”,老师能否有意识地抓住这些要素,在探究性学习中给学生思考留下空间和必要线索,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在前两句的景物描写之后,接着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结尾,让读者拥有更大的联想空间,作者和元二的友谊,西出阳关之后为什么没有故人了等问题都值得学生深入探究。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想,才能让教学生动,让学生兴趣盎然。

(2)寻章摘句,抓住文眼和结构。

抓住文学作品的文眼,充分把握好结构,是探究性阅读的重要方法。

首先,对关键词句的探究。阅读教学应该对文本的意义进行有价值的理解,分析文本离不开对关键词句的品析。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探究关键词“直”、“圆”等字,是理解诗句的钥匙。

其次,比较探究出新意。比较阅读是探究性阅读的重要方法和策略。如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把《少年闰土》、《风筝》作为延伸材料,让学生对比分析。在比较中发现问题、享受审美是探究性阅读的重要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探究性问题的提出不仅是教师的任务,既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探究问题,由学生自由挑选,又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与教学目标相关的问题,然后明确界定,还可以完全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然后师生共同选择最有价值的问题。当然这三种方式各有利弊,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主题难易度灵活选择。

探究性阅读教学法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对初中学生基础及阅读中出现的问题的分析,针对性地设计阅读教学中的探究性问题和方式,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以此深化探究性阅读教学法对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这是教学任务,也是研究任务。

注释:

网络探究性教学 篇6

【关键词】网络环境;探究性学习;思维模式

【中图分类号】F22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8—0021-02

在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多的运用到计算机,从办公到娱乐,电脑为我们带来了无数的便利,到了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其重要性越发不可小觑。因此,学会使用计算机,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就变得尤为重要。普及计算机也是一种必然趋势。然而,如何能够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更快、更好的掌握相关技能,就成为了老师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接下来,就让我们对探究性学习概念及现状进行了解,就思维模式的改革进行思考。

一、明确什么是探究性学习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一词的解释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做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课程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是当前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思想和学习理念,是一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的学习实践活动。是一种学习方式、学习观,是相对于接受性学习方式而言的另类学习方式。

二、探究性学习的现状

探究性学习面临多重考验和压力。学校教师方面的问题,学生课上讨论交流,老师嫌教学秩序混乱;学生外出活动,学校怕安全状况没保障;国家规定探究性学习每周3课时。有的学校每周安排1课时;有的学校每周安排2课时外加一个课外活动;有的学校们安排3课时,但只是课表上的表面现象(备查),早在暗中被其他的学科课程瓜分了。学生也面临诸多无奈,比如说:学生上网查资料,家长有可能会说他们玩物丧志;学生课后做实验,家长可能会说他们不务正业;学生出门搞调查,家长会说他们不知深浅……从理论上讲,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大受益者。他们对自主选择的研究课题,自主搭建的研究团队,自我规划的研究流程,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充分的信心。然而,面对家长的不解,教师的敷衍,学校的欲说还休,面对巨大的学科考试压力,他们备感无助,不得不收敛自己的酣畅淋漓地研究的态势。目前在高中阶段开展“基于网络的探究学习”,尤其强调教师在网络环境中起到导航作用,因此教师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但是目前教师在信息技能方面还是非常有限的,从实践意义上看,通过网络能够有效促进教师走出封闭的现状,尤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观念,从而迅速提高学生在知识准备和研究能力。

三、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实施方法和措施

1、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

网络是一个丰富的海洋,在这个海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非常渺小的,但是教师的引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正确处理教师的角色变换,因为探究性学习没有什么固定的教材,而是由师生在交互研究过程中共同建构的,是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在网络环境下大家获取信息资源的机会是均等的,因此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伙伴关系;通过教学中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惊喜地发现,无论是对老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首先,研究性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变老师讲学生听为真正学生自己学、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掌握、运用、分析信息材料的能力,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和思维能力,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学到的知识,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思维方法,形成了一系列良好的思维品质。研究性学习给我们的教学方式及老师提出了更新的挑战。研究性学习让我们的学生大胆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学生人多,思维不受限制,老师的引导如何发挥作用,这就给我们老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随着涉及的面越来越广,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从科学研究的上讲,通常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得真知的关键一步,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假如提不出问题,那么就很难想像他真正地学到了什么。

2、信息技術与其他学科尤其是探究性学习进行必要的整合

在网络环境下,基于网络搜索引擎,探究性学习才真正有了用武之地。一些计算机软件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探索、实践的工具。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常用的工具。这样既学会的软件的使用,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举两得。在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的内在需求,服务于具体的任务。教师和学生都已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的融到课程的教学与学习中去。

3、建立探究性学习专题博客,便于交流协作

学生可以建立自己的探究性学习专题博客,通过建立自己的博客,提高小组中人与人之间合作意识,增强小组与小组之间合作交流,发挥更高的研究效率。博客是教学活动中交流与协作的工具,可以作为教师和学生课后在网上的交流平台,也可以是教研室的虚拟教研平台,在网上探讨教学和研究、合作编写教材等;也是展示教师和学生采华的平台。它充分记录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展示教学中的成果。表现教师与学生外在或内在的心理状态。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相互了解!也可以作为学生和老师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平台;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都可以通过博客进行交流,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评价的工具;老师的教育成果或学生的学习成果都可以将博客来作为教学评价的一种手段,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运用正确的评价来完成教学中的各项任务。

4、重视探究性学习资源库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

可以在学校网站上开辟出专门的空间来,来展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成果。这样便于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跟踪,评价,将相关的资料上传到网上,实现资源共享。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作用,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展示自己的成果并与人分享是一种幸福。专题学习网站不仅为学生提供完备的知识系统,而且还创造了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良好环境,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有了专题网站可以调动学生的情趣,倡导自主学习,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究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这对人的认识活动具有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专题学习网站要创设乐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专题学习网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外,还根据学习专题构建网上协商讨论区、答疑辅导。学生可以利用网络,通过专题论坛、留言板和E-mail等形式,从他人那里获取有关事实,听取意见,也能发表意见,为他人提供帮助,进行人机协作、生生协作、师生协作,实现学习者之间的互动。

5、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可以采用阶梯式方式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成果进行评价。首先学生自评,因为学生自身是自己成果的第一个评价主体;其次学生可以互评,这样可以充分体现个性;再次教师根据学生的设计方案充分肯定他们的成果的基础上指出不足之处;最后把部分学生的作品放在学校校园网上,让社会也参与到学生成果评价中来。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中学生电脑作品比赛,对学生作品给出一个更科学、更客观的评价。

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于课堂,发展于课外。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上就应给学生提供从事探索活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刘菊凤.《德为师之本爱为师之魂》

[2]周红.《研究性学习》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李春玲.《教师职业道德》人民文学出版社

网络探究性教学 篇7

一、把握高校教学档案的特点, 是实现网络化管理的前提

教学档案是一种具有参考价值和凭证作用的文件, 其直接来源于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活动。教学档案既是学校档案的一个门类, 具有一般档案的共性, 又受到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和专业化程度的制约, 区别于其他门类的档案, 具有鲜明的特性。一是来源分散。教学档案直接反映了教学整体工作的各个环节, 它们形成于上级教学主管部门、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二级院系、教师和学生, 点多面广, 能够直接反映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二是形式多样。高校教学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 所形成的教学档案材料同样是多种多样。就材料载体而言, 有纸质文档、电子文档、光盘、磁带和影像等, 不仅记录档案信息内容的方法不同, 而且内容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 在材料形式和规格上也不尽统一。然而由于纸质档案相对于光盘、磁带、胶片、光盘等基于电、光、磁学理论基础上的物理介质为载体的电子档案, 更具有原始性、稳定性和不可更改性, 经过实践的检验, 它具有不可替代的凭证作用, 并被人们加以法律形式的确认, 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三是专业性强。专业内容各不相同, 不同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各具特色, 所形成的教学档案材料也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四是周期性强。高校教学活动时间是以学年为单位安排的, 学年是它的活动周期, 每个学年的活动是有规律的, 其内容大致相同。由于这一特点, 高校档案内容在时间上呈现出对应的周期性。以教学档案为例, 学年初发的教学计划, 学期进行中的教学质量监控, 期末考试等活动的记录, 内容上的周期性非常明显, 尽管高校档案的收集、整理、存放都是以自然年度为单位排序的, 但并不影响高校档案在内容上呈现周期性特点。我们只有把握好教学档案上述四个特点, 才有可能实现教学档案的网络化管理。

二、坚持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 是实施网络化管理的关键

根据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与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的要求, 凡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图表、声像载体材料均属教学档案。教学档案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衡量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 是高等学校档案的主体、核心和重点。教学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要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确保完整、准确、系统和安全, 便于开发利用;二要实行“三纳入”、“四同步”, 即纳入教学计划、规划, 纳入教学管理制度, 纳入各级管理人员岗位责任, 作为考核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标准之一;三是各教学管理和教学业务部门要确定分管档案工作的负责人和配备相应的专 (兼) 职档案干部, 统一管理本部门的教学材料, 并按期向学校档案部门办理移交;四是要努力实现教学档案从手工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 逐步建立教学档案数据库, 并纳入全校信息系统统一管理和开发利用。

三、掌握教学档案归档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是实现网络化管理的资源保障

首先, 确定教学档案的归档范围。应将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 并对学校和社会具有参考价值和凭证作用的文件材料纳入归档范围。归档的文件材料必须反映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保证完整、准确、系统;还必须遵循其自然形成规律, 保持有机联系, 符合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活动的成套性特点。其次, 确定教学档案归档的主要内容。它包括反映教学管理、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等活动的文件材料以及学科与实验室建设、课堂教学与实践、教材等。归档内容的重点是学校的教学工作, 特别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不同载体的文件材料。

四、建立独立的教学档案管理系统, 是实现网络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建立独立的教学档案管理系统, 要利用数据库集中管理。档案管理系统应以数据库为基础, 凭借浏览器/服务器体系结构, 把全校档案按二级学院所设置的专业进行设计, 实行集中管理的原则, 搭建起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管理平台。各二级学院任命教务秘书为管理员, 负责对本院的教学档案信息资源进行上传、分类、管理, 形成学校档案馆专职人员为一级管理员对其进行管理的系统, 二级学院的教务秘书为二级管理员管理本院资源。管理系统还要设置用户的不同访问权限, 以确保档案资源的安全性及保密性。教学电子文档通过管理员上传到已设计好的相应板块中, 用户通过注册, 即可登陆访问系统, 查看教学文档信息, 满足日常教学工作的需求。

1. 设置用户的使用权限。

用户是管理系统的形成者和使用者, 根据用户的不同身份, 赋予它不同的使用权限, 使每个用户都能各尽其责, 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的功能。一是系统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在系统中拥有最高权限, 能够管理系统里所有资源及用户的权限。二是各二级学院管理员。二级学院用户注册后, 由系统管理员确认并赋予其管理二级学院的资源, 可以对其所在的学院档案信息进行添加、删除, 以及管理其所在院系用户的权限。三是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人员。二级学院教学用户注册后, 通过所属二级学院管理员的确认, 赋予他管理所在学院的教学档案及相关的教学信息资源。四是教师。教师注册后, 通过所属院系管理员确认, 也具有赋予学生的使用权限。同时档案馆在其主页上提供相应的登陆窗口和帮助窗口便于各个部门录入, 可以在网站上提供有限制或非保密的电子文件查询、利用服务, 实现教学电子文件信息资源共享。

2. 设置系统资料的存储方式。

系统资料的存储应该按二级学院分专业存储, 每个学院再按学籍管理模块、课程管理模块 (理论课、实验课、教材等) 、试题库、毕业论文库、教研模块、科研模块、教学资源模块等划分。这种以二级学院为单位划分的存储方式便于管理和查询。

3. 设置教学档案的管理系统模块。

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高校各类档案都是学校的重要财富, 应由学校综合档案室集中统一管理, 开发利用。因而, 学校综合档案室是整个档案系统的统管部门, 也是教学文件、监督管理的部门。在系统中, 公共管理资源是所有用户都可以访问的资源, 由综合档案室管理。专业管理模块、教学研究模块、科学研究模块均由各个二级学院管理, 其中专业管理模块还设置学籍管理模块、课程管理模块 (理论课、实验课、教材等) 、试题库、毕业论文库、教学资源模块等, 由各二级学院分专业进行管理, 便于教学档案资料的整理、分类、存储, 提高系统的查询速度, 方便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开发利用。

4. 管理系统的数据存储方式。

管理系统的数据存储是整个系统的关键, 因为管理系统的数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 在考虑数据的存储时, 应该考虑使用硬件的存储设备, 利用校园网通过光纤和交换设备, 提高数据的读写能力和系统的工作效率。在考虑数据存储时还要考虑数据的备份问题。教学档案是学校的重要信息资源, 它的数据不仅要备份, 还要异地备份, 同时应建立完善有效的容灭系统。

网络探究性教学 篇8

网络环境下开展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网络创设的多媒体环境中完成发现问题、设计方案、实施探究、互助交流等探究性活动的各个环节。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 笔者认为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实现网上的多媒体信息传递和多媒体信息资源共享, 在生物教学中达到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 同时又强调教师在学生建构知识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以使学生的理解进一步深入,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形成了一种理想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学习环境。以下是在实践中形成了教学的基本流程。

一、发现问题———确定学习的主题

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说过:“要教学生学问, 必须首先从教学生学会发问开始”。没有自己的问题, 就永远没有发展和前途, 因为“问题”能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茫然, 从而产生认知冲动,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所以“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化的源头, 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结合的网络环境可以将学生带入通过教师事先收集的生活中各类便于激发学生产生问题的情境中, 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个人思考产生疑问, 发现问题。在众多问题中确定好探究的主题是很重要的, 既要是学生感兴趣的, 又要是学生能够完成的, 同时问题更要具有研究的价值且要明确、具体。比如在学习《开花结果》一节时, 主题的确定可以采取以下程序:

(1) 教师通过网络视频剪接春暖花开、花谢果熟的情景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植物开花结果这一生理过程, 进而提出“花为什么能开?”“花开了后为什么能结果?”“是不是所有的花开后都能结果?”“结果一定要先开花吗?”等形形色色的问题。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情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

(2)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自己的需要初步确定主题, 并列出选择该主题的原因。教师提示从现实性———问题是否有价值和可行性———是否有能力进行探究两点考虑。在这个原则下, 学生开始思考和讨论, 合并一些相似的问题, 并确定要探究的问题:花和果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

(3) 全班交流, 确定学习主题。通过进一步的交流, 学生发现要研究花和果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弄清楚花的结构是怎样的?从而最终将学习主题确定在“花的结构”上。

二、分析问题———制订方案

仅有目标而无科学、具体的方案是不可能完成探究任务的。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探究能否成功的关键。在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包括了很多实验方法和研究方法的使用, 因此既是探究过程中的重点, 也是探究过程中的难点。这一过程可先由小组讨论设计, 草拟方案, 然后进行可行性分析, 最后确定学习方案。当然这个方案可能还会存在很多问题, 可在后面的具体实施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侧重于方法的指导, 引导学生使用更科学的研究方法。制定方案时要求学生从几个方面讨论:探究的主题是什么?具体的步骤是怎样的?包括从哪几个方面探究、应用怎样的探究方法。如何处理探究结果 (包括数据的记录和分析、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等) 。比如在《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学习中, 学生通过讨论后明确:

(1) 探究的主题是: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水、土壤、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等因素;

(2) 可以通过实验法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 还可以通过这些因素对植物体生活的作用来进行理性分析。因而全班被分成了两个大组:实验组和理论组。每一大组又进行了讨论和分工, 确定了可采用对比的实验方法, 而进行理性分析的资料可以通过网络来查找, 同时把每项任务具体落实到了小组;

(3) 实验要保证材料的可靠性, 同时准确记录下不同环境条件下种子的萌发率。通过网络查找的资料要进行筛选, 注意跟种子萌发是否有直接关系, 能否成为有说服力的证据。

在制订方案的过程中, 教师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加讨论, 在讨论中提出一些学生考虑不周全但很可能出现的问题, 对讨论给予适当的指导、提示或建议。

三、解决问题———开展探究

生物课中的实验大多需要几天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观察到实验现象, 课堂上根本无法很快得到结果, 更无法对结果进行分析。针对这种情况, 根据实际需要教师可利用“Flash”“Authwere”等软件制作模拟实验的课件, 学生可在网络上模拟完成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装置的安装、实验现象及数据的观察和记录等操作。再对这些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加工整理, 得出结论。还有一些微观的、动态的实验现象及分析, 也可以利用课件通过网络形象生动地提供给学生。

网络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 这些资源正是某些探究性学习开展探究时所需要的证据。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如何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是教师在这个环节中重点考虑的问题。教师可从两个方面提供帮助:

(1) 课前根据学习内容, 将网上繁多的资源进行一些筛选, 链接到学习网页上, 使学生更快捷地获得所需资料。这些资料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准备的, 帮助学生剔除掉重复的、没用的或利用价值不大的信息, 因此可以有效地降低探究的难度, 提高探究的效率;

(2) 对于教师无法预料的, 又是学生必需探究的信息, 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自己去寻找。大量的信息往往会让学生眼花缭乱, 不知如何是好。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探究的主题及方案去判断, 哪些有用、哪些无用、哪些是以前没想到但可以补充的。最后完成对资料的整理和加工。

四、问题反思———交流成果

完成探究后, 学生可将自己的探究结论或成果以多种形式进行展示, 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汇报又是一个小小的信息库, 学生在探究中获得了对学科新知识的了解与掌握, 加深了对新问题的认识。在相互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完成了信息的“互补”资源的“共享”。

这个阶段是探究性学习的巩固阶段, 也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方法。通过展示和交流, 学生辛勤的劳动结出了果实, 得到了认同, 学生会产生成就感, 感觉到自己的成功。同时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的评价, 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继续探究的动力。

网络探究性教学 篇9

一、在网络环境下构建基于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必要性

(一) 丰富的智能化网络学习环境为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必要条件

1. 网络资源与多媒体网络环境为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物质基础

互联网上提供的网络化学习资源 (如网络精品课程、学习交流论坛等) , 为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研究、探索、实践的材料, 这些材料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强大的学习资源保障, 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基于问题探究式学习的进行。

2. 工具软件为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辅助工具

基于网络的搜索引擎、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工具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 使教育资源共享得以实现, 学习选择的自由度大大提高了。学生可根据所做出的猜想, 利用网络提供的资源探索未知领域、寻求客观真理,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探究, 是知识的发现者。学生带着问题独立地通过网络访问网络资源库上的资料, 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进行自主学习。

3. 交互平台为基于问题的网络环境下探究式学习提供了交流手段

基于网络的教学支撑平台, 特别是基于Web的协作学习平台, 为基于问题的网络环境下探究式学习提供了交流、协作和项目 (活动) 管理工具。利用网页、电子邮件、即时通信软件, 如:QQ/MSN、网上支付、博客等手段进行互动。利用网络工具进行学习交流是基于问题的网络环境下探究式学习常常用到的学习方式, 网络能弥补课堂的不足, 学生通过人机协作进行自主探索的同时, 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各种形式的协作学习, 还可以通过网络将各自学习的结果进行网络交流。它不但提供了师生、生生进一步交流的渠道, 还能使交流变得平等融洽, 减少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二) 网络学习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中开放的学习资源已经相当丰富, 这些开放的学习资源无疑是一笔相当宝贵的财富, 但是这些资源真的发挥其优势了吗?值得我们思考。众所周知, 网络学习资源极其丰富, 学生在利用其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学习的自主性大大增强, 但网络资源也有不利于学习者探索的特点, 学生在利用网络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 目前学生利用网络学习资源进行的学习更多的是一种无序的状态, 学习的随意性很大。在许多大学生的观念中, 互联网更多的是一种娱乐工具或者通讯工具, 而对其蕴涵的强大的学习功能还没有真正充分认识和利用。

其二, 学生利用网络学习资源的过程未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在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 一方面, 部分学习者缺少利用网络教学的意识, 还未真正意识到网络学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 学习者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素养、缺乏利用网络学习的方法指导和过程监控, 使网络学习并未真正发挥作用。

其三, 网络学习者在利用网络学习资源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迷航现象。网络学习资源的信息内容大而泛, 查找到的信息与要找的内容相关性小, 学生很难一下子进入主题, 容易产生迷茫;网络资源丰富, 但也有很多不健康、不科学的内容, 可能会使学生堕入其中无法自拔。

(三) 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

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要求我们不仅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通过更多的方法把知识学到手。随着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完善和发展, 利用网络进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已经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实验研究, 我们发现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学生的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 学生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 而是利用网络平台和数字化资源, 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探究、发现、创造、展示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 增强了学生完成任务的信心, 有利于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 更能全面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在这样的大趋势下, 构建基于问题的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模式为学习者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提供理论指导是必须和必要的。

二、在网络环境下构建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与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相比, 建构主义更加关注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只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 更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 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也就是说, 知识是学习者在教学情境下, 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 对来自外部的教学环境的主动建构的结果。该理论强调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的生成过程, 它是从学习者的角度揭示学习的发生机制的。

(二)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 其创始人为马斯洛和罗杰斯。与传统的注重研究学习的性质、动机和学习后的迁移、保持等内容的学习理论不同,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并不认为上述内容是值得研究的, 因为在它看来, 进行上述内容研究的学习理论都是站在第三者的位置上的。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根本看法是认为学习理论应是从学习者本身立场和意义出发, 学习不能脱离学习者的情绪而孤立地进行。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 注重学习者的情绪及协作学习、自主学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又给我们提供了关于构建基于问题的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模式的方法论指导。

三、在网络环境下构建基于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模式

为了发挥网络学习资源的优势, 提高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学习的效率, 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本文在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和主导性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构建了一个基于问题的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模式 (如图1) 。

(一) 明确问题

明确问题是基于问题的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模式的首要步骤, 只有明确问题, 才能有的放矢。问题是基于问题的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的核心, 是凝聚、汇集、激活学生知识技能的“触发点”, 它更依赖于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悟、把握和理解。

(二) 搜索相关网络学习资源

明确了问题后, 接着就要搜索相关网络学习资源。搜索相关网络学习资源的主要方法是资源检索, 搜索的主要工具是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就是在Internet上执行信息搜索的专门站点, 它们可以对主页进行分类与搜索。如果输入一个特定的搜索词, 搜索引擎就会自动进入索引清单, 将所有与搜索词相匹配的内容找出, 并显示一个指向存放这些信息的连接清单。

(三) 筛选网络学习资源

搜索到的学习资源多而杂, 我们如何在这些资源中找到有用的资源, 这就需要我们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 主要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组成。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 它包括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分析、信息的加工。学习者只有具有这些能力才能在庞杂的网络学习资源中寻找到有用的学习资源。

(四) 探索学习

这个过程学习者要利用筛选的资源进行探索性的学习, 并归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利用Word进行文本编辑时, 不知道如何实现同一篇文档中插入不同的页眉与页脚, 我们通过网络检索获得一些有用的资源, 对这些资源进行探索, 归纳出解决办法:

首先, 我们在需要插入不同页眉与页脚的页面 (也许有很多页面) , 在这张或这些页面的第一页插入“下一页分节符”, 插入时, 光标放在上一页处 (如图2) 。

其次, 我们再单击“视图”菜单下的页眉和页脚。这时, 在页眉和页脚处便会显示有第几节, 页眉与页脚处还有“与上一节相同”的字样, 这是“WPS文字”插入分节符时默认的, 即缺省每一节与上一节的页眉与页脚是相同的, 此时如果您就急着插入的话, 就会发现文档中每一页的页眉与页脚仍然相同 (如图3) 。

最后, 我们单击图4中鼠标所指的图标, 取消“同前节”, 这个图标选中时, 就会使当前节的页眉与页脚与上一节相同。取消“同前节”的命令后, 就可自由插入该节的页眉与页脚了, 通过上述的方法, 您就可以得到一篇具有不同页眉与页脚的文档了。

(五) 求助

如果在对资源探索后还没有解决问题, 就要利用网络媒体的交互性寻求帮助。寻求帮助的对象可以是相关专家也可以是学习同伴。通常寻求帮助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讨论区:学习者可以在与解决问题相关的论坛上发帖子。然后对他们回馈的信息进行探索, 以解决问题。

聊天室:学习者可以进入与要解决问题相关的聊天室, 向在线用户寻求实时帮助。

邮件地址:学习者通过发电子邮件向专家和学习同伴求助, 专家和学习同伴通过回邮件给学习者反馈信息, 学生对这些反馈信息探索, 以求解决问题。

四、实例分析基于问题的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模式

为了能够更加形象地理解构建的基于问题的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模式, 本文通过以下一个具体的实例来分析基于问题的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模式。

理解“放声思考法”

其一, 明确问题。笔者在阅读专业论文的时候, 看见一个专业名词“放声思考法”, 笔者不理解其含义, 不知道它具体是什么方法, 有什么用处。笔者将问题具体化为“什么是放声思考法?它有什么用处?”

其二, 搜索相关网络学习资源。笔者选择百度这个搜索引擎, 以“放声思考法”为关键字进行资源搜索, 搜索后发现搜索的无关资源太多, 为了缩小搜索范围将关键字改为“放声思考法and心理学”搜索到了一些有用的相关学习资源。

其三, 筛选网络学习资源。笔者对搜索到的网络学习资源进行信息分析, 筛选出有用的学习资源。利用“一种Word中自动生成目录的简单方法 (http://hi.baidu.com/%D1%A7%CF%B0521kenriy_lqq/blog/item/9bc0d517e703b108c93d6de1.html) ”进行探索学习。

其四, 探索学习。笔者对筛选出的网络学习资源进行探索, 发现思路混乱, 不能归纳出用来解决问题的知识。

其五, 求助。进行资源探索不能解决问题, 笔者选择通过论坛发帖进行求助。笔者在心理学论坛 (http://www.xlxbbs.com/) 上发“请教:什么是放声思考法?它有什么用处”, 然后对别人回馈的信息进行探索归纳出用来解决问题的知识。归纳的知识如下:心理学家把让受试者把心里所想的大声说出来, 好让研究者了解他们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叫做放声思考法。用来了解受试者回答问题时的心理想法和为什么如此做答。

五、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模式, 这个学习模式在理论上是完全可行的, 依据这个模式学习者可以有效地利用网络学习资源进行学习, 从而发挥网络课程资源的优势, 提高网络课资源的利用率。但是由于相关研究很少, 可以参考的资料不多, 所以研究还不够深入, 笔者以后将会继续进行相关研究, 以使本研究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美]国家研究理事会著.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

[2]冯锐.论人本主义理论对现代教学技术的影响[J].中国电化教育, 1996.

[3]张筱伟主编.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透视研究性学习[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4]文萍主编.心理学理论与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5]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 2000, (6) .

[6]宋丽.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渊源[J].现代教育科学, 2002, (10) .

[7]徐学福.“研究性学习”之我见[J].课程·教材·教法, 2001, (6) .

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方法探究 篇10

一学生方面

1.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也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自主学习是一种学生把自己置于主人地位上的学习模式, 这样学习也就变成自己自觉自愿的事了。数学文化博大精深, 不仅体现在数学知识本身, 还体现在其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明上。我们都知道, 要想学好一个本领, 首先要对其有充分的了解, 从而才能对其产生一定的好奇和兴趣, 而不是走进学校, 老师将数学知识强加给学生。因此, 老师可建议学生借阅一些有关数学史、数学小故事、数学名人轶事方面的书籍, 在闲暇时间扩充课外知识的同时, 对数学产生热爱, 从而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2. 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学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 比较困难和枯燥。处于这一阶段的小学生, 正处在具体思维、形象思维发展的主要阶段, 其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缓慢, 他们对枯燥的数学知识接受和理解起来较困难, 再加上传统的教学方法, 以老师为中心,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 使学生丧失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教学效果无从谈起。因此, 在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后, 我们可以结合数学知识的规律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效地利用多种教学工具辅助教学, 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3. 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合作学习既是帮助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催化剂, 又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激情的兴奋剂。在问题的探究上, 学生的个体独立探究很重要, 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同样重要。要通过相互间的讨论与分析, 进而揭示所学知识的规律, 并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这样的合作交流, 能让学生学会如何相互帮助, 在学习上达到互补, 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也提高了个体的表现和交往能力。合作学习是老师将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 使他们有机会合作解决问题, 共同提高。小学生在参与探究性学习时, 其对数学知识的获取, 如概念的形成、法则的推演、公式的推导等一些数学问题所产生的猜想, 往往不是逻辑上的演绎论证, 而是依靠观察和实验。合作学习, 能为观察和实验提供可能与保证, 如对某一数学问题的验证与推导, 可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 大家一起查阅资料, 搜寻解题公式,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更调动了学生全员参与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师方面

1. 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第一个阶段。所谓“创设情境”, 是指将相关数学问题放入特定的情境 (一般指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或实践活动) 中, 并在这一特定情境下说明这些问题的缘由, 最后对情境下的相关数学知识加以提炼、总结, 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 进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让他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与经验, 在教学中加入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 对枯燥的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的补充和调节, 能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如在教学四年级“小数的加减法”时, 创设情境:如果今天让你来当家, 和家人一起去买一些生活用品, 你能解决涉及到的数学问题吗?教师逐一在黑板上贴出一些生活用品的图片, 然后说:“你能根据老师给的提示猜出这几种电器的价格吗?如在购买了标价为560元的电饭煲时, 收银员在收过你付出的600元后, 应找回多少钱?”这样看似随意而常见的生活场景再现, 不仅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拉近了生活与学习、老师与同学的关系, 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习惯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思见于问。有了问题, 就能激发探究的欲望。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因此, 让学生形成主动提问的态度显得至关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大多数时候都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这样的问答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主动思考。实践证明:只有通过自身努力而获得的成果, 才能拥有较长的时间, 才会把握得牢固。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 鼓励他们积极提问, 在学生回答完后, 无论对错, 老师都要对学生的提问勇气给予表扬。慢慢地, 这种主动提问的氛围将会在班级内部形成, 无时无刻不感染着身在其中的同学们, 使其形成主动提问的习惯, 从而为今后更好地学习打下“善问”的基石。

3. 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不仅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而且能产生浓厚的探讨氛围, 老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轻松, 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也才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无拘无束、专心致志地去探究、合作、交流。作为教师, 我们必须放下架子, 摆正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位置, 学会“蹲下来跟学生说话”, 走入学生们的情感世界, 以学生为中心, 一切为了学生。另外, 学生尚未成年, 是非观念还未完全成熟, 在学习上难免犯错误、遇挫折。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理解、包容学生。对于犯错误的学生, 教师应热情地伸出双手, 敞开温暖的怀抱, 用爱去关心、教育他, 这样才能保障探究性学习有效开展。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乐趣还给学生、把和谐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基础上, 爱学、好学, 善于交流与合作;让教师在创设趣味横生的教学情境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习惯, 与学生牵手建立起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要让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贯穿始终, 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 以合作交流为过程, 以共同探索为目的, 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教”与“学”的方式都要改变, 本文围绕探究性学习方法, 从教师和学生出发, 谈一些看法。

上一篇:会计理论道德建设下一篇:地籍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