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策略

2024-08-04

调控策略(精选十篇)

调控策略 篇1

一、提高教学调控能力应注重组织教法的合理运用

1.递进性的教学设计是高效教学调控能力的展现

教学设计不是练习内容的变化, 也不是练习次数的堆积, 而是学生的技能学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有效提升的过程。递进性、层次感强的课堂教学设计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有效把握课堂教学进程有利于教师的课堂调控。

优质课片段一:教师在基本部分安排了熟悉球性的各种练习。在拨球练习中, 教师先示范了动作, 然后安排学生进行模仿练习。根据“大部分学生有较好的练习基础, 能较好地完成练习”这一实际情况, 教师让学生跟着他的节奏进行拨球练习。在颈部绕环交接球练习中, 教师采用的是“先模仿练习, 然后绕环5次比谁最快, 最后比10秒谁绕环的次数最多”这一系列的环节。

在这个案例中, 教学过程安排的层次感较强, 即先模仿练习, 然后提高难度, 用改变节奏的方式, 由慢到快地增加要求, 使学生的技能进一步得到有效提升。一节高效优质的体育课, 教师的课堂调控首先应该思考这节课要达成什么教学目标, 再考虑达成这一目标需要哪些教学环节, 然后在每个环节中安排不同的练习, 每个练习有各自的层次目标, 为达成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服务。

2.合理的组织安排是教师课堂教学调控能力的体现

课堂调控, 换言之就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根据内容和学生的特点, 力求教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因此, 组织教法的新颖、多样, 也是提高教学调控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优质课片段二:教师在组织“攻关”练习中, 首先安排四组学生尝试“攻一关”, 让成功的学生与失败的学生站在不同位置, 进行技术动作讲解, 并再次安排练习;然后, 提高难度, 将四组学生合并成两组, 进行“攻两关”练习;最后安排“攻四关”练习, 将两个大组学生合并成一组进行练习, 同时用语言引导:“老师期待所有的同学都能闯关成功!”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理论中提出: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用期待的语言和目光, 从正面肯定学生做出的努力, 尽量避免打击练习失败学生的信心。该案例包含着教师对教材的理解, 也包含着教师组织教法的合理运用。看似平淡又很难组织的“攻关”, 被这位教师用优秀的组织教法, 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教师并没有用比赛这种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而是巧妙地运用有效的分组, 通过攻“关”关数的不断增加和教师“期待”的调控, 让学生在练习中逐渐克服被绳子打到的“恐惧、害怕”心理。此外, 还组织了优秀学生的展示与示范, 促进了学生对不被绳子打到的技巧的掌握, 提高了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

二、提高教学调控能力应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常常能听到教师抱怨现在的体育课难上, 上课时部分学生只管自己玩, 或故意跟教师找茬甚至顶嘴;教师要么不敢放, 要么就是放了收不回来, 导致课堂失控, 无法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这些现象都是新形势下体育教师会遇到的棘手问题。为了保证体育课的课堂教学能有效进行, 做到活跃而不失有序, 笔者认为, 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优质课片段三:教师在准备活动后, 安排了熟悉球性的练习。小学生对球类的练习都比较感兴趣, 热情较高, 表现欲望也较强。教师在练习前和学生做了一个约定——“听到老师‘嘀嘀’的哨音, 各位同学要立刻停下来, 用右手抱球在腰间。”然后, 进行第一个练习, 且教师检验一次“约定”, 效果很好。教师评价:“大家反应很快!很棒!”

调控策略 篇2

精彩生成

——《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

调控小组总结(胡明兰

执笔)

我校《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课题于2006年9月启动,2008年9月结题,分三个阶段运作。研究的内容是预设策略和调控策略。其中课堂预设策略重点从“教学结构、问题设计、板块教学、语言设计”这四个方面加以研究;课堂调控策略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研究:(1)抓“精彩”,促生成。(2)抓“肤浅”,促生成。(3)抓“争论”,促生成。(4)抓“意外”,促生成。(5)抓“错误”,促生成。根据课题组长的安排,我担任调控小组的小组长,具体负责并参与课堂调控小组的研究,搜集、整理小组的资料。在这研究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们勤奋探索,实践中有积累,努力中有收获。现将本过程中我们小组的所得总结如下:

一、课前预设,富有弹性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

记得在一次《小白兔与小灰兔》的观摩课上,当听完了小白兔与小灰兔的故事后,教师提问:你喜欢谁?大多数学生都说喜欢小白兔。教师又逼问了一句:有不同意见的吗?突然一个学生举手了,说“我也喜欢小灰兔,因为小灰兔能改正错误”。另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补充:“课文开头写小白兔和小灰兔来帮忙,表明小灰兔也是爱劳动的,所以我也喜欢小灰兔”。又一个小女孩站起来急着说:“我也喜欢小灰兔了,你们看,当老山羊送菜时,小灰兔说‘谢谢’,很有礼貌„„(边读句子边表演动作)。

教师的一个弹性预设赢来了一个充满个性的见解,课堂教学由此进入了高潮。我想这节课的成功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富有弹性,绝对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有了这个空间,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带

有个性的对文本的理解与表达便“生成”了。

二、捕捉信息,精彩生成 叶澜教授曾说过:“新的课堂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及时筛选,为我所用。自新课改以来,我们试着从高一级层次来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线,创造性地使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真正的生命活力。

1、抓“精彩”,促生成

课堂上有很多细节性的问题在预先的设计中是没有的,而课堂中最亮的点却正是由临时生成的问题点燃的。因为那是学生们自主地积极参与,思维活跃起来的标志,那也是同学们内在深层次的发展需求。语文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只有鼓励学生超越课堂,超越文本,超越教师,反常规地思考,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叶汇琴老师在教学《称象》一文

时,有位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曹操这听边点头微笑,他在笑什么?”出乎意料,这是老师课前没有预设到的,而学生提到了。怎么办?叶老师敏锐地感到这是一个富有价值的问题。于是立即让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讨论一下。原本沉寂的课堂立即活跃起来了。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纷纷发表见解。有人说:“他在笑儿子这么聪明,竟想出了大家都没有想到的办法。”有人说:“他在嘲笑那些官员连一个孩子也不如。”也有人说:“他在笑自己,怎么就想不到这个办法呢?”„„看来,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好好对待,不能轻易否定,要好好想想是否有可取之处。因为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灵丹妙药”。

张丽华老师在《威尼斯的小艇》的教学中,她在感悟课文后引导孩子们质疑,学生和老师一起提炼出了主干话题:作者写夜景与小艇有什么关系?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个孩子提出了跟讨论似乎毫无关系的问题:“课文前面说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而这里却说‘残破的桥梁横在水上’。这残破的桥梁破破烂烂的,不是有损威尼斯的美名吗?”张老师见学生普遍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便放弃原 2 来的计划,让学生讨论。经过讨论,学生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答案:

生:不是真的桥梁残破,而是桥的影子残破;

生:残破正好说明威尼斯的古老; 生:是威尼斯这个城市文物保护意识好的表现;

生: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因此桥不需要修;

生:残破也是一种美丽。从这个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很好地把握了即时教学资源,并将它整合到原先的教学计划中,生成了新的阅读话题,课堂出现了生动活泼的局面,碰撞出了精彩而独特的智慧火花。

2、抓“肤浅”,促生成

由于受年龄和学历的影响,学生在理解、感悟上,难免会有所肤浅。如果我们把这种状况视为一种教学资源,那么,我们可以以学生的“肤浅”作为教学起点,运用“调控——生成”策略,引导学生浅入深出。高芳老师在教学《林海》一文后写了一则教后感:

在对大兴安岭的“美”进行赏析时,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问:“大兴安岭在哪里?”我便示意一举手学生对这个肤浅的问题作了回答:在内蒙。正待我想接着讲课,这个学生又问:

内蒙是怎样一个地方?当时我想:这不是有意捣乱吗?就含糊着说:这个问题大家课后去讨论,找找资料。没想到第二天,学生一个个向我展示了他们学习的成果,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有特色的内蒙风景,有:青年赛马图、篝火晚会图、草原牧羊图、青年男女对歌图„„充分展现了内蒙的人文和风俗。看着他们一张张兴奋的脸,看着他们那种仿佛身临其境的感受,欣喜之余,不免有一丝悔意,后悔当初课堂上没有珍惜这份“好奇”,这对三次感悟“亲切、舒服”将是一剂多么宝贵的良药啊!

夏家发教授说:“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促进者,他把自己的智慧融进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并由此实现自己的学习愿望,表现自己多样化的学习成果,实现基于自由的成长意志。生成性教学可以让师生的思想活动从预设性教学中摆脱出来,让个性的思想在文本中自由驰骋,在交流中急剧碰撞,在诵读中尽情展示,在探究中不断享受,让每一个个性生命在语文课堂上展现出精彩”。

徐申喜老师在教学《养花》这一课时,也是由“肤浅”生成了精彩。(具体教学实录和反思见我校《语文课题 3 研究实验简报》第二期。)

所以说“实践出真知”。课堂是一个富于变化的时空,在这个随时都处于不断转换状态的课堂中,时而会出现一两处令人兴奋的妙举,时而会同一时难以把握,而含糊过去,事后令人叹惜。关键在于,我们必须注重品位得失,不断提升“课感”素养。

3、抓“争论”,促生成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争论以其独特的优势,迅速融入课堂,成为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语文课堂上的争论,有其特殊的意义,即争论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因此,教师在争论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争论能力,也就是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进行语文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文学作品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因而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对话,往往会有很多多元的感受和独特的体验。学生与文本交流后,每人所获得的信息丰富多彩,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也充满个性化。教师及时组织学生交流,在生生交流中使信息联系和信息反馈在多层面、多方面展开,产生互动效应,或唤起认同,或触动联想,或产生争议,或激发疑虑„„从而使交流的内容“增值”,更趋于丰富、生动、全面、准确和深刻,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价值。

杨秀兰老师在教学《父亲和鸟》这篇课文时,有个学生在读完课文后,发表了他的看法:“我认为父亲以前一定是个猎人,因为他对鸟太熟悉了,一定经常和鸟打交道。”话音刚落,教室里开始沸腾起来,有反对的,有赞同的。杨老师示意孩子们安静下来,追问:“你从哪儿看出父亲对鸟儿很熟悉?”没等他回答,许多孩子迫不及待地举起手来。杨老师让大家带着问题细读课文,边读边动手画一画,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很快地,学生们一句一句地找出了依据。杨老师接着说:“其实,父亲以前是不是猎人并不重要,他可能从小就爱树林、爱鸟,也可能曾是一个打猎迷,后来意识到自己错了,就不再打了。读这篇课文,最重要的是要感受到父亲对鸟的喜爱,并且将这份爱传递给了他的孩子,传递给了我们。”事后想想,如果没有这节外生枝,课堂将是平平淡淡,孩子们也不会这么自觉、这么主动、这么投入地与文本对话。

如学到《草地夜行》最后一段时,班里一位学生质疑:既然是“无边的黑暗”,又怎么能看见一条光明大道呢?这不是前后矛盾吗?一言即出,4 班里部分同学表露出疑惑的神情,于是,教师便抓住这一可贵的机遇,让学生讨论要不要写封信给出版社修改这处“错误”?学生再读课文,便展开了热烈的争论,持反对意见的同学道出了一个个理由:

“看见了一条光明大道前还有‘仿佛’这个词,就说明不是真的看到。”

“小战士的眼里没有看到‘一条光明大道’,草地上哪来‘大道’。课文说的意思是小战士心里看到的。”

“我觉得这‘光明大道’不是说一条路,而是指小战士看到长征的光明前途。”

„„

热烈的争论,使整个课堂沸腾起来,利用这一即时性课程资源,学生的“头脑风暴”般的思维在这里进行了互动,得到了激发,使问题解决的过程成为孩子得到发展、师生生命力得到共同焕发的过程。

曾记得有位教师在为小学语文《麻雀》一课作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描述中,我们感到了母爱的伟大。”这时,有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母的还是公的。”老师听

后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看来老师的概括不太准确,那怎样说才确切呢?”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了,经过争论,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这堂课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因为教师当时那样做既保护了学生的独特见解,也激励了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内化了文章的思想。语文教学不正需要这样的教学行为吗?

学生各抒已见,思维在此碰撞,观点在此交汇,这些发自内心的表白说出了学生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以及对于展现自我和默默奉献等人生道理的自我感悟,与文本进行了一次平等的、多元的对话。

又如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在临近尾声的“拓展延伸”环节中,我出示了一个对话的问题:“文中的人与鸟是如此地和谐共处、互相依赖。读完课文后,你想说些什么呢?”思考讨论之后,有一名学生举手发言“我想对作者说:‘请放了这三只珍珠鸟吧,因为鸟儿长着翅膀,它们希望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不想被人关在笼子里受束缚当玩物,这是对鸟儿生命的不尊重。’”此言一出,我不由得一愣:这可不是我预设的结果啊!怎么办?可就在这一愣后,我突然又 5 感受到美丽的生成向我的课堂翩翩走来,于是我这样引导:“你的想法很好,很深刻,能从‘尊重生命’的高度来思考‘笼中养鸟’这个问题。那好下面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在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各执一词,不断撞碰出思维的火花,不断加深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与体验。在这里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多元对话中的有效生成,这种生成的平等对话使“教学相长”。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现况,解决问题,那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便会水到渠成,我们的课堂也会在“生疑——质疑——解疑”的必须马上作出积极反应,因时而变,因情而作,这样才能及时修正偏差或重新将课堂引向具有教育意义的方向上来。

对于课堂中突如其来的“惊人之语”,教师首先要判断这些语言可否为我所用,是否有利教学,然后再选择是及时转移、回归主题,还是顺学而导、升华主题。这些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教师要抓住它,放大它,让个别的创造成为全体的创造,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成”的智慧火花。曾看过于漪老师在讲《蜘蛛》一课时,一个学生突然问她:蜘蛛结网捕食蚊虫,为什么它自己却不会被蛛网粘住?备争论过程中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

课时并没有备到这个问题,怎么办?

4、抓“意外”,促生成

教师总是处于意想不到的课堂情境中,“也许某些先行的技巧学生尚未掌握得像教师事先所想的那样好;也许前一堂课激起了学生们某种程度的情绪波动或将其兴趣集中到某一点从而分散了他们当前的注意力;也许总的课堂气氛不像计划的那样有助于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也许孩子们对课程的概念和理解与教师的期望很不相同;也许某种突发因素急转直下地干扰了课堂;也许学生的心理背景、学习体验未能充分调动起来”„„教师

于漪老师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坦然承认自己暂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她鼓励学生课后去查找资料,走访专家。在课堂向课外延伸的研究性学习中,问题竟然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学生获得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

还记得在学习《两小儿辩日》一课时,唐达君老师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三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时,有个学生自告奋勇地说:“老师,让我们上台表演吧!”这可不是老师教案中预设的呀!再说学生能行吗?看 6 到学生充满期盼的眼神,唐老师告诉自己:让他们试试吧,或许这将成为这节课中最美、最具活力的高潮呢!于是她赞许地点点说:“老师最喜欢对学习具有挑战精神的同学了!请上台表演吧!”老师的话音刚落,三个同学已走到前面,两小儿在争辩太阳什么时候离地球近,知识渊博的孔子背着手,口中念念有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步三晃地走了过来„„他们把课文内容表演得淋漓尽致。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们在愉悦中获得了知识,还学会了学习方法,课堂教学也由于学生的生成而事半功倍。这难道不是一个惊喜吗?

课堂与其它事物一样,也会出现突发因素,课堂上有时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与语文教学相关,是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产生的独特的阅读感悟。比如:石爱兰老师在教学《凡卡》时,一生质疑:“我感觉课文内容跟现实不相符,凡卡家里那么穷,小小年纪就给人家当学徒,他肯定没上过学,那么,为什么他却能写出这样一封字句优美、感人至深的信呢?”对这个问题,石老师一时难以给学生答案,于是坦诚相告:自己没有想过

这样的问题,真不知道答案。然后提议全班同学和自己课后一起去查找有关资料寻找答案。这样既有效捕捉了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又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待学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真态度!

课堂上有时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是与课堂教学内容不相关的,比如一只蝴蝶或蜜蜂飞进教室,顿时教室里大乱。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用教育机智及时作出反映和处理,变突发事件为教育良机,促成课堂教学的又一个精彩的生成。记得在今年雨季里的一天,我们正上着习作课,突然天色骤然变黑,接着电闪雷鸣,很快就下起了倾盆大雨。不少学生偷偷在看窗外,原本安静的课堂躁动起来了。此情此景我想继续上课已毫无意义,于是我让孩子们谈谈刚才见到天色骤黑和闪电的心情,以及听到雷雨声的感受;观察窗外的雨景并描述出来。这一下,学生可来了劲,纷纷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最后,我让学生以这场“雷雨”为主题把亲身的体验写下来,许多学生当堂完成了习作,并且出现了不少优秀之作。我想:之所以教学效果会这么好,是因为我抓住了一个良好的生成资源。学生心中涌动着现有的来源于生活体验的鲜活的写作素 7 材,笔端流溢出来的必然是能打动人的有真情实感的话语。这样的生成虽与课堂教学内容不相关,但它具有本来预设中所欠缺的实效性的价值,因而促使课堂达到高效,给予了我们又一个惊喜!

综上所述,我们欣喜地看到,有效的调控的确给课堂带来了精彩。当然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具有不确定性,不同的方向决定教育价值的大小,有的还可能产生负面效应。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教育机智把握好生成的方向,适时适度作出判断和调整。既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心灵的自由,又要潜移默化地渗透正确的价值观;既要有教师的宽容和学生的自主,又要有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在引导下开展的学习活动。这样才能达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实现课堂教学活而有序的最高境界,真正地让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从而走出一条通往高效语文课堂的道路。

5、抓“错误”,促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提到:要使学生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我们的课堂就是要引导学生去理解文章,感悟内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本理解无论正确与否都是正常的,出现错误

有时并不是坏事,关键是教师如何利用好这一“错误”所带来的契机,赋予它特有的价值,为我所用。当学生的思想与教师不一致,甚至偏离文本原意时,教师要有耐心,不要轻易打断它,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改正,把纠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生成正确的认识;或引发学生对问题的重新审视,激发学生的对话交流,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的理解更趋于正确、深入、全面,以体现良好的、动态的生成式教学。

我在教学《酸的和甜的》一文时,有学生发表意见:“这狐狸可真坏,自己吃不到葡萄,还骗小兔、小松鼠,害他们也没得吃。”很显然,这是学生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我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再仔细读读课文,认真想想:“真的是狐狸骗了他们吗?”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后,明白了: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那是自己在安慰自己,根本没欺骗别人。而小兔、小松鼠不吃葡萄,是他们自作聪明,以为狐狸说的一定是对的,自己不动脑筋想想,完全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怪不得别人。

所以课堂上,只要教师理智地对待突发的课堂生成,灵活地调整教案,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列为学习内容,8 迎合学生的口味,学生就会充满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自然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相反,漠视学生的课堂反应则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课堂调控策略初探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调控 策略

课上得好不好,不仅和教师的备课有关,还与教师对课堂的调控有关,积极有效的课堂调控是保证教师顺利上课的前提。《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端正教学思想,正确处理好文字运用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的关系,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课内和课外的关系,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意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为此,广大教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课堂调控能力。

一、课堂调控的涵义

课堂调控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和教师自身行为进行有意识地引导、约束和调控”。课堂调控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按照控制的人员的数量,可分为对个体的控制和对全班的控制;二是按控制的手段可分为硬控制和软控制;三是按控制的实现途径可分为积极控制和消极控制。

二、小学语文课堂调控策略

从课堂调控的涵义中可以知道,调控的策略有许多,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课堂的调控。

(一)把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落到实处

教学设计是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的规划、安排和决策,是至关重要的。下面以笔者的一份教学设计为例来谈谈教学设计的调控策略。

运用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我在教授《画杨桃》这篇课文时所运用的方法。在课堂的开始,我首先提问:“同学们看我手里拿的是什么?对,是我们很熟悉的杨桃。一种可口的水果。除此之外,你们知道杨桃生长在哪里吗?下面就让我们看一下教学课件,真令人陶醉(展示图画)。我们这节课的主题就是杨桃。”紧接着,我让学生观察我手中的杨桃,让学生回答自己所看到的杨桃的形状,并画出所看到的杨桃的样子,然后给学生2分钟时间来进行小组讨论。

又如,在教学《卖木雕的少年》时,我组织学生亲自去制作一个小型的木雕,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感知课文的深刻含义。首先,制作木雕。我发给学生材料,制作木雕。第一步,刻;第二步,弯(注意不要弯坏);第三步,修(修得要仔细)。其次,学生命名并说出命名的原因,然后美化一下自己的木雕,比如,在木雕上写上命名,或给木雕涂上颜色。再次,夸木雕。我让学生举起自己的木雕让大家看看,让学生夸夸自己的木雕。

总之,教学设计的调控策略就在于把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落到实处,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据可依。

(二)掌握好教学思路,把握好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的调控是比较难的,小学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掌握好教学思路,把握好教学时间。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是教师的讲解,因此教师要掌控节奏,使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比如,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将课堂教学环节串联起来。在讲授《妈妈的账单》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接着提出两个简单的问题,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媽妈的账单中欠款”的意思是什么?学生会回答:“我”替妈妈做了一些事,并列出了我所做的事情和要得到的报酬,妈妈也同样列出了养我的账单,却没有要钱。“妈妈的账单中欠款”意思是说妈妈给儿子的爱是不要钱的。接下来,我抛出第二个问题:你是怎么看待妈妈对孩子的爱的?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学生会回答:妈妈养育孩子十年不要钱,教育孩子也不要钱,可以看出妈妈对孩子的爱。文中的句子写到:“彼得欠他的母亲如下款项:为在她家里过的十年幸福生活0芬尼,为他十年中的吃喝0芬尼,为在他生病时的护理0芬尼,为他一直有一个慈爱的母亲0芬尼。”这些都可以体现出母爱的无私、伟大。本文教学主要是以问题来驱动或调控课堂的教学节奏的,这样有益于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有益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进行激励性的评价,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教学评价也是影响课堂调控的重要环节,作为一线的教育者,我们都知道,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是我们所推崇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积极予以评价。

例如,在一次小学语文公开课中,我有幸成为一名观察员,当时我的任务就是观察一个学生小组的学生行为。当教师提第一个问题的时候:读一读,大胆推测一下,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我观察的这组学生有6个人,其中四人举手了,但是教师没让这组的学生回答。当教师第二次提问时,依然是有四个人举手,但是教师依然没让这组学生回答。当教师第三次提问时,机会终于来了,但是回答问题的学生没答出要点,只是把前面学生的答案复述了一遍:当暴雨冲走泥土后,父亲一筐筐挑土,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块新菜园。因此,教师也没给予评价,只是说了一句:“坐下。”当教师第四次提问时,这组学生只剩下一个学生举手了,而其他的几个学生有的在小声嘀咕,有的低着头。由此可见,教师的关注和评价是多么重要。试想,如果是一节常态课,这些被忽略的学生就会慢慢地由举手回答问题变成课堂问题的制造者,那样,必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做好小学语文课堂调控,需要教师把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落到实处,掌握好教学思路,把握好教学时间,并且进行积极的教学评价,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调控课堂。

参考文献:

[1]刘海娇,黄丽祥.对小学语文课堂调控的几点思考[J].教育科学,2014(11).

[2]邵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调控策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12)

浅析西方国家舆论调控策略 篇4

关键词:意识形态斗争,舆论调控,引导策略

当前,意识形态斗争形势复杂严峻,舆论斗争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当今信息大爆炸时代,人们通过互联网获取资讯平台增多,谁的信息量大,谁就赢得了舆论斗争的主动权,谁就有可能影响甚至决定事件的走向。舆论作为社会公众对公共事务的评价性意见,反映着社会群体的主要意识。具有道德规范、意识整合、社会监督等重要社会功能的舆论,对社会公众精神领域的构建至关重要。舆论想要发出声音,就必须利用新闻界加以组织。

西方国家标榜“新闻自由”“新闻专业主义”的旗号,大肆批评谴责中国言论自由不够开放,信息传播不够通畅等。西方媒体所构建的自身社会,真正像他们描绘的一样完美无缺吗?事实并非如此。西方媒体所发布的新闻中,其中有事实,亦有以偏概全、夸大事实的信息,甚至包含有政治目的的言论。如果说中国对于信息传播的控制,需要人们对事实加以猜想,那么西方国家对于信息无限制的传播,就需要人们对事实加以过滤辨别。

提到“舆论调控”一词,许多受众对此十分反感排斥。如何正确引导舆论,使舆论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不仅需要政府进行合理的调控,更需要舆论接收者,即受众平和地接受舆论对其产生的影响。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自由,标榜自由的西方国家利用媒体对政府的依赖,实行各种非强制性的调控措施,对舆论进行控制。美国前总统里根的第一任白宫联络员戴维曾说:“我们要尽我们的所能控制人们看到的东西。我们要塑造它而不是让电视塑造它。你必须想办法把它控制在有利于你的方面。”

一、通过资本运营控制传媒集团

经济控制传媒方式多种多样,西方部分政府直接向媒体提供财政资助,如英国BBC受到政府资助等。政府允许财团垄断传媒,再借以施压财团操控媒体,表达权力声音的方式更为普遍。

西方传媒是商业的一部分,传媒企业的资本运营活动离不开人的行为,资本运营的方式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资本家所掌控的行政权力远胜于记者个人。记者作为新闻事件的记录者和传播者,理论上来说在信息的公开和发布上拥有自主权,但受控于资本家的现实因素,使得新闻报道与资本家的控制密不可分。新闻事件的隐藏或曝光不再是记者自主选择所能实现的,更多体现了资本家的意志。如美国传媒大亨默多克作为传媒资本的代表,他痛恨“平衡”和“客观”,要求更多的“坚定信念”。[1]一篇名为《资本比自由硬,默多克胜利了》的评论中曾提及:“美国新闻人不得不面对一个悲凉的现实:他们只是圣徒,不是主。主的名字叫资本。”[2]这些斥巨资于传媒行业的媒体寡头,其目标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资本所特有的趋利性决定了其新闻事业无法摆脱资本的束缚与制约。

“当军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建构起来时,传媒即开始了国家化、政治化的行程,始终受控于政府。”[3]西方政府由于受体制的局限,虽然不能直接控制新闻媒体和新闻报道,但通过政策倾斜、政治压力等软性手段的控制,施压于新闻媒体及媒体寡头。新闻媒体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离不开政府和政客的支持和帮助。例如,西方选举政治活动中,政客需要通过媒体宣传达到巩固其政治地位的效果,媒体亦需要通过其获得新闻资源,主动向政府靠拢。从西方传媒产业趋利性角度来看,政府实质上掌握了部分新闻主动权,更好地对舆论实施监管控制。

二、通过信息发布左右传媒人士

西方国家因制度制约,无法直接管控媒体。因此,除常规化信息发布之外,部分西方政府会利用新闻媒体和知名传媒人士操控新闻。《纽约时报》专栏作家William Safire曾任尼克松总统特别助理和演说词撰写人,美国国防部发言人Bernie Kalb曾任ABC和CNN的记者。这些人具有丰富的传媒从业经验、熟悉媒体特性及操作程序、与政府密切相关等特性,更容易被政府操控利用。

在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政府安排媒体记者坐次席,媒体公开发问等对象的选择也根据政府意志所决定。美国前总统尼克松非常讨厌记者,入主白宫之初,他便拟定了一份记者黑名单,将其分为“友好”、“中立”及“不友好”三类,又因与不友好记者为敌,几乎废止了记者招待会。里根在任时期,由于不善于回答记者的问题,记不住记者的名字,新闻办公室会提前给记者安排座位,几大电视网和通讯社知名记者坐在特定位置并提出事先安排的“友好”问题,使得点叫与问答过程顺利完成。美国传播学家唐·米莫说:“总统记者招待会与其说是一个自由的集合,不如说是一场排练好的,制造新闻的演出。”

政府提供新闻资料和来源,新闻机构省去挖掘原始材料的开支,发行新闻的大型新闻网络向制作新闻的政府机构和播出新闻的地方电视台收费,“共赢”局面运作成熟。新闻媒体大多选择与政府同一战线,而非对立面。

三、通过媒介事件引导社会舆论

西方政府无法直接控制媒体,媒体也无需对政府负责。制造媒体事件是引导舆论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制造一些激发媒体兴趣的事件,可以将媒体的关注点从其他事件上转移,或借以争取媒体的支持与信任,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将其行动正规化、合理化等,实现特定的预期和目标。西方政府通过消息透露发布,诱发传媒事件,制造并引导媒体舆论的事例屡见不鲜。

媒体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会不自觉地与政府、军方站在同一战线,成为其代言人。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国防部宣称找到了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并将萨达姆描绘成残酷的暴君。《新闻周刊》曾撰文指出,当年国际社会没有及时采取行动阻止希特勒带来的灾难,如今伊拉克战争是防止萨达姆给人类带来更大规模灾难的不情之选。经事实证明,伊拉克并不存有此类武器,而美方所谓的证据其实是伪造。但媒体作为叙事主体,利用受众共有价值观,通过文字语言所暗含的意义,传递出潜在意图,引导公众鼓励并支持政府打赢了这场战争。

四、通过媒体沟通加强舆论管控

西方新闻发言人制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得到催生,不断发展完善至今。它的主要任务是发布关于战争的信息,协调政府与媒体间的关系。各家媒体必须保证避免刊登会对敌方有帮助的材料。

政府作为新闻信息,尤其是政治新闻传播信息的主角,它需要借助媒体建立与公众的关系,媒体也需要通过新闻报道来吸引受众。因此,新闻发言人就成为沟通政府与媒体间的重要桥梁。新闻发言人的职能在于:定期和不定期地面向媒体及记者举行新闻发布会,主动披露相关重要信息;回答记者的提问甚至质疑;表明本部门、本机构的观点立场。新闻发言人虽然是具体的个人,但是作为官方的代表,代表着政府意志和政府形象,负载的是政府的公信力。[4]美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内外有别:对内,为了维护政治统治和安定民心等需要,往往正面回答记者问题;对外,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和限制外国媒体与公众的知情权,对意识形态宣传进行巧妙包装,具有较强的欺骗性。政府所表现出的主动,能够为其巩固培养与新闻界的良好关系,更好地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

西方国家新闻发言人多由具有媒体从业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具有相当过硬的专业素养,熟悉传播理论。在信息发布过程中,尤其是危机信息发布时,发言人敏捷的反应速度、风趣睿智的语言,在增强亲和力的同时,能够提升政府的良好形象,赢得受众好感。

五、结语

纵观中西方国家对舆论的态度我们可以发现,不受政府调控的舆论是不存在的,只是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舆论控制手段和方法。平衡舆论监督责任、公众权利、政府利益三者间的关系,对国家长治久安的发展至关重要。世上没有绝对的新闻自由,更没有不受控制的新闻自由,即使在号称自由至上的西方国家也不例外。不管在什么时代,不管以何种方式,政府对媒体的控制都不会终结,更不会消亡。媒体是政府牵在手中的一根绳,不管跑多远,始终在政府手中。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西方新闻自由与言论自由的固有矛盾[J].新闻大学,2008(3):7-10.

[2]http://luxury.qq.com/a/20070828/000026_1.htm[DB/OL].中国新闻网,2007-08-08.

[3]唐娟.传媒、政府、政党——对近代欧美国家传媒与政府关系之演进的历史考察[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04):14-20.

调控策略 篇5

从组织层面看,以Trevino(1986)和Wiener(1988)为代表的学者普遍认为组织中员工个体的行为与组织文化体系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部分情况下,组织文化价值体系会对员工个体的行为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以Holinge(r1980)和Clark(1982)为代表的学者基于社会控制理论对组织员工个体行为与组织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组织文化和组织文化价值体系对组织员工的积极和消极行为都有显著的影响。此外,Hollinger和Clark(1982)认为组织文化对员工个体行为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组织员工个体会将组织文化内化进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组织员工也可以借助外在的力量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Barker(1993)在Hollinger和Clark(1982)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发现,组织文化是员工行为的控制形式的核心,这些控制形式根本上都受组织文化的控制;国内Trevino和Youngbloods(1990)通过对组织员工不道德决策行为的研究发现,影响组织员工个体不道德行为的首要因素为组织伦理气氛。Murphy(1993)提出通过对销售人员个体行为改变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员工个体行为会随着组织伦理氛围的变化而改变。国内学者张志学指出,与规章制度相比,组织文化对员工行为的控制效果更明显。刘文彬()通过对国内多个城市和企业的356个调查样本的实证分析,以社会控制理论从组织伦理氛围视角对组织文化与员工反生产行为的关系进行分析,结论表明,自利导向、关怀导向和规则导向的组织伦理气氛对员工的反生产行为的主要维度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综上所述,从国内外组织文化与反生产行为关系的研究表明,组织文化对员工个体行为会产生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

2组织员工反生产行为的组织文化诱因分析

在组织员工管理实践活动中,对于组织文化建设认知和组织文化重要性的理解依然停留在较低层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组织员工管理体系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会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甚至会诱发组织员工反生产行为的发生。第一,组织文化建设中存在价值取向背离。在组织员工管理实践活动中,组织文化在提升组织管理绩效、增强组织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等方面的成效已为实践所证实。因此,要高度重视组织文化对员工管理的指导和引领作用。但在组织文化建设实践活动中上,由于组织缺乏科学指导思想,缺乏创新发展的思想观念,导致组织文化建设滞后,制约了组织文化在组织员工管理实践中应有作用的发挥和显现。基于以上这些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因此在价值取向上,组织文化建设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和与时俱进的工作理念,要坚持组织员工持久性和包容性增长,要自觉地剔除那些不合时宜的思想和行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组织员工包容性增长的工作理念,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人性的不断释放提供一条发展途径,要从组织员工的切身利益和组织的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调动组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优秀组织员工的培养和开发搭建一个优秀的平台,使组织员工的创造力得以充分的展现,从而为组织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保障。第二,组织文化建设中人本理念的缺失。在现代管理活动中,人是管理的主体,因此,组织文化建设中,组织员工管理活动中,要以人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一切工作为了组织员工和为了组织员工的一切的原则,把人的管理工作做好、做大和做强。但是,部分组织却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在组织员工管理活动中,没有充分发挥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功效,没有依靠文化的力量去熏陶、感染和影响人,没有借助文化的心理暗示力量去实施组织员工管理,而仅仅依靠一定的制度规范和约束,加上如果缺乏一个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这样的以人为本就基本上是一个形式和口号。还有,组织起初名义上高举着以人为本的大旗,并兴师动众地打上五花八门的宣传标语与口号,高高挂在工作职场中让人觉得真是那么回事,但是实质上并没有采取任何富有成效的手段或措施去落实曾经仅是停留在书面上的美好理想。第三,组织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组织文化对组织员工的开发与管理,使得组织文化价值观念影响员工效能的充分发挥。因此,组织员工的开发不仅是对组织员工对象的加工改造过程,而且是培育与建构组织文化的过程。社会组织要培育和构建自己的组织文化,需要将其融入到组织员工的开发活动中,充分的发挥其在员工开发上的积极作用,从而有效的实现员工效用的最大化。然而,有的组织在开发员工方面却一味地追求时髦,而不顾组织的发展需求和员工的管理。

新课程下科学课堂的调控策略 篇6

关键词 调控策略;兴趣调控;情感调控;方法调控;反馈调控;激励调控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科学课堂上“合作式”、“体验式”、“探究式”等新学习方式不断涌现。这些师生互动的活泼的教学形式,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大大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焕发出课堂的生命活力。然而也有不少青年教师的课“活跃”过度,放开了收不拢,教学秩序混乱,教学效率低下。过于喧哗的课堂难以使学生冷静思考,科学课堂呼唤“宁静”!“宁静”就是要让科学课堂“活”而不“乱”。要做到“活”而不“乱”,我们教师必须要提高教学技艺,掌握科学的调控策略,使自己具备“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的课堂驾驭能力。

一、兴趣调控——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科学教学中,创设某种情景,把问题隐藏在“情景”之中,便会引起学生迫不及待的探索兴趣,问题情景在激发学生求知兴趣方面是种巨大的力量。如果教师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趣激疑,以趣激思,科学课堂教学的主动权能牢牢地掌握在教师的手中。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途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创设问题情境激趣,实验探究激趣,游戏活动激趣,多媒体激趣,“走进生活”激趣,“感受自然”激趣,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激趣,等等。

二、情绪调控——以情优教 愉快和谐

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是影响学生注意力最敏感的因素之一。如果教师上课无精打采,情绪低落,则学生也将会情绪低落,甚至睡意朦胧。教师要努力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满怀激情,声情并茂。这样,学生势必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这种激情的感染,情绪高涨,思维活跃。

沉闷的课堂气氛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但过于喧哗的课堂又难以使学生冷静思考。教师要及时把握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控课堂,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在兴奋活泼的状态。要巧妙地运用教师的激情、教师的语言艺术、难易恰当的提问、学生主体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对学生准确、及时、恰当的发展性评价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及时地调控学生的激情度。

三、学法调控——动手动脑 合作探究

有些教师怕“放开了收不回来”,只好一味用唱独角戏、搞满堂灌,结果弄得自己手忙脚乱,满头大汗,这样让那些不自觉的学生就感到“轻松自在”,因此就有更多“各显神通”的机会。科学有着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优势,可更多采取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动手脑,合作探究,这非常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应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组织者、促进者、启发者、激励者,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要根据科学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就会使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热情兴而不衰。心理学有研究表明,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在前15分钟和第25至35分钟的10分钟是脑力的最佳状态。所以教师应通过调控,使课堂的重点问题在这一段时间内加以解决。而第15分钟至25分钟这段时间是学生课堂疲劳的波谷期,是学生情绪状态上相对平衡的时段,以处理一般性问题或学生自学为好。

四、反馈调控——随机应变 因势利导

教学机智是教师成熟的标志,是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反馈调控过程是一种“应急”的智力活动过程。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千变万化的动态系统,为了实现系统效果的最优化,就要重视和强化教学反馈功能,善于根据反馈信息因势利导,及时调控教学进程。教师要善于及时捕捉学生的听课情绪、神态等间接的反馈信息,透过学生的眼神、情态去识别他们那灵活跳跃的思想火花。有时顺水推舟,不露声色;有时抓住机遇,生成资源;有时旁敲侧击,迂回前进;有时主动出击,积极控制。努力把教与学有机地统一在一个最佳的程序之中,使科学课堂教学收到满意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遇到来自自身、学生和外界的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对于这些偶发事件,若处理不当,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会导致一堂课教学的失败。教师应根据当时的情况灵活采取一些方法手段(如:暗示法,个别提醒法,幽默法,利导法,停顿法,冷却法、糊涂法等)作出及时的调控。如在作演示实验时,由于客观原因实验不成功或出现结果异常,学生议论纷纷,这时教师可顺水推舟,请学生寻找实验为什么不成功的原因,就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五、激励调控——激励评价 点石成金

有位著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激励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从不同角度给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开展激励性评价重点在于如何抓好契机,也就是说要成为“及时雨”。在课堂上,当学生有创意时,就应立即表扬他;当学生答错时,也应先肯定他勤于思考,勇于回答,然后再鼓励他从多角度去思考。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全面关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鼓励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

小学课堂教学的调控策略 篇7

一一、课前对文本情绪的调控

教师和学生的情绪会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袁振国认为:“要学生有感受, 首先教师要有感受;要学生能体验, 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学生动情, 教师首先要动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的情绪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小学生的情绪会受教师的情绪和教材的双重影响, 所以教师在课前要对这些方面熟练掌握, 才能在课堂上保持相对平稳的情绪状态。在上课前一定要把“情绪”当作备课的一个环节来对待, 教师对文本情绪做有效准备, 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的积极情绪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对课堂教学产生积极影响,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二、课上教学情绪的调控策略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难免会出现意外的情况, 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调控, 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教师的教学调控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 语言幽默法。

有关调查显示, 小学生喜欢乐观、富有幽默感的教师;不喜欢死板、一本正经、严肃的教师。古人说:“教人而不见意趣, 必不乐学。”幽默能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下学习,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上课铃响过, 老师走进教室, 发现一位学生正在擦黑板, 粉尘弥漫, 还有不少学生仍大声吵闹。对于这种情形, 老师幽默地说:“粉尘飘飘洒洒如瑞雪, 教室吵吵嚷嚷像闹市。”乱嘈嘈的教室不仅成了老师导入新课的话题, 而且有效地维护了课堂教学秩序。

2. 注意力转移法。

小学生在上课时, 往往会把课前发生的事件所引发的情绪带到课堂上来, 如果不及时处理, 就会影响整个的课堂气氛。如上课前, 学生正在讨论最近发生的事件, 老师可以先从这个话题着手, 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学习时间, 努力学好知识。有时在上课过程中也会出现意外情况, 如打雷下雨, 或有蝴蝶等小昆虫飞入课堂,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这些情况, 等学生不再好奇了, 再将注意力引导到学习内容上来, 这样教师就把握了课堂教学的主导权, 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学生注意力回归到课堂教学内容。

3. 降温处理法。

许多时候, 课堂上出现的偶发事件, 是由学生的恶作剧引出来的。有经验的老师, 一般会沉着冷静, 留待心平气和的时候再从容解决。学生间打架斗殴和其他的违纪行为, 对老师可以叫停后继续上课, 把问题留到课后再解决。偶发事件发生时, 学生多半头脑发热, 情绪不稳, 很难心平气和地接受教育。这个时候, 老师最好是采取冷处理的方法, 等待有利的时机再进行处理和教育。

4. 将错就错法。

当老师上课时发现自己板书有错, 可以让学生找出来, 加以改正;或者刚好有学生指出读音等错误, 可以让学生指出错在哪里并将错误改正。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动态的过程, 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也是千姿百态的, 远远不只上述所说的几种,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处理。处理课堂的偶发事件, 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课堂应变能力和教学机智, 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 积累练就一套摆脱困境、从容应变的本领, 才能沉着处理好各种突发事件。

三三、课后积极的教学反思

一堂课结束并不意味着课堂调控的结束, 课后积极的教学反思对做好课堂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课后对自己刚结束的课堂教学过程, 认真反思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虚心倾听同事和学生的意见, 从他人的角度来检查自己是否有过失。“吾日三省吾身”, 时时静下心来反思课堂教学过程, 时间久了就会使自己的教学慢慢走上积极的轨道。

用调控学习策略指导英语教学 篇8

1、设计导学案例,引导学生预习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先学后教,就是要求教师给学生更多自主、自由预习的空间和时间。设计导学案例来指导预习,能使学生有更为明确的预习方向,让学生始终带着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导学案例运用能帮助学生更好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

在设计导学案例过程中,应根据英语教学的课程知识体系和目标任务进行有效设计。导学案例的设计,一方面突出指导性,通过延伸文化背景、知识点归纳、预习提醒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发现他们在预习过程中的问题;另一方面突出体系性,即能够让学生在自我预习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围绕课程知识体系进行综合思考,让他们能够带着疑问进行主动预习。学生通过导学案例的引导计划自己的学习思维方法,不仅能使他们的理解感知更为深刻,还便于他们有计划地安排学习,增强主动学习的激情。

导学案例的运用能使学生的计划安排更具有条理性。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三Unit 1 The worldof our senses的Reading B Fog教学中,教师不妨针对学生的整体阅读和理解差异布置适当的预习案例,要求他们围绕“What happened to the fog?”、“What did theauthor want to tell us?”、“How do you think of theblind man?”进行预习,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表达信息,以此来强化感知。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预习,能使学生的整体理解感知更具有深度。

2、运用群体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表达交流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让他们在相互合作交流中深化理解,使其语言表达更为灵活和娴熟,更能够满足他们的学习发展需要。群体合作探究模式的运用,能在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基础上,给学生更多自由表达的机会。群体合作不仅能起到活化课程教学资源的作用,还能让学生在富有情境的学习过程中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群体合作模式的运用,使得课堂教学过程更富有情趣性,使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更为积极主动。在合作探究过程中,一方面应该突出任务特征,为学生设计具有多样性和层次发展化的学习思考话题,让他们能够带着问题任务进行相互交流,以此来帮助他们深化感知;另一方面,关注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动作用,鼓励他们通过同桌、小组、师生等方式来进行交流。以这样的形式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能使他们保持一定的学习激情和兴趣,让他们在主动思考和积极合作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主动调整学习思维方法。

这样的模式运用能加深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的整体感知印象,便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主动调整。例如 ,在模块一Unit 3 Looking good, feeling good的Reading Dying to be thin的教学中,学生可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尝试和同桌进行交流,完成Reading A中的思考题目,以形成一定的整体感知能力;可建议学生围绕“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article?”“What wouldyou do when in the same situation?”进行小组互动讨论,引导他们将阅读理解感知转化为主动交流互动,增强综合感知运用能力。

3、借助形成激励评价,帮助学生调整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形成性评价方式,能帮助学生在丰富自身学习思维感知的基础上更好开阔知识视野,形成有效的学习感知思维。通过激励评价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能改变被动学习的尴尬境地,激活学生学习的潜在动力。

形成激励评价方式的运用能使学生对自身学习过程有更为全面的总结反思。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在情境对话、讨论交流、角色模拟等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总体参与和情感态度;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多运用激励的方式来帮助他们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动力,将自我效能感转化为积极学习的内生动力,满足多元化学习发展需要。通过这样的教学评价,能使学生充满自信地参与课程学习,在自我调整过程中不断消除学习疑难问题,让他们在肯定和鼓舞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思维感知,提高英语学习的整体计划协调性。

论声乐演唱艺术心理调控的策略 篇9

一、声乐演唱心理的定义与重要性

声乐演唱心理是演唱者在演唱的现场过程中所发生的心理活动表现。如注意力高度集中、气氛紧张、情绪激动等。声乐演唱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较高的表演艺术。通过音乐语言, 注重运用正确的歌唱方法, 发挥呼吸、发声、咬 (吐) 字、共鸣等技术, 表现声乐艺术作品的人物、事物及景物, 描绘抒情、叙事、赞美的传情达意, 完美准确地诠释声乐艺术作品韵味与风格, 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因此, 演唱者通过一定时间的声乐演唱训练和观摩学习后, 就要积极的参加各种类型的声乐演唱表演活动, 如班级晚会、师生音乐会、院 (校) 级艺术节、社会各层次的演出活动等, 这些都是声乐学习的演唱者所必须要面对的艺术实践, 社会广阔的表演大舞台。同时, 也是歌唱者心理素质得到充分锻炼的好机会。声乐演唱表演的效果与歌唱者心理状态有着直接的关系, 积极向上、好强和霸气的心理是歌唱者获取成功的关键因素;消极下气、心情低落的心理, 极之容易出错, 便使歌唱者出现紧张, 大汗淋漓, 歌唱器官机能僵硬, 致使声乐演唱失败。

二、影响演唱者声乐演唱心理的相关因素

演唱者演唱心理的形成与声乐曲目、演出环境、技术难度、文化底蕴、作品理解以及心灵体验等有关, 与个人性格、气质、情绪、特征及爱好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演唱者的文化修养, 歌唱技巧是对声乐艺术、思想内容创新的前提, 任凭演唱者运用歌唱技巧, 对声乐作品的内容、风格和情绪的解读, 通过个人的自身条件和情感体验、独特的创意与设想, 用精妙细的表现手法从听觉和视觉冲击人的感官。如果演唱者在性格、爱好或是气质上存在问题, 如信心不足, 自卑自弃、孤僻羞怯, 或是因为特别重要的演出任务和比赛, 演唱歌曲难度太大, 技术技巧要求太高, 演唱者感觉难以胜任, 自身压力太大, 这些都会引起演唱者在现场演唱中出现情绪低落, 消极下气的心理现象, 最后导致演唱者的演唱发挥失常。这种失常表现如果是一时的偶发性, 那么经过实践锻炼或是指导教师简单调节指点就会避免发生。但是, 如果这种失常是经常性或是长期的, 每到上台演唱都出现这样的失常现象, 这就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心理病症, 这对进行心理状态的调整出现很大麻烦。在平时训练、合乐和彩排中, 应加强与指导教师、乐队配合, 高度重视, 积极引导, 调整情绪和气质, 为演唱提供稳定的心理素质。

三、指导演唱者声乐演唱心理调节的策略

在声乐演唱过程中, 因为演唱心理状态的不好致使演唱技术脱节, 甚至发挥失常而全盘崩溃。因此, 演唱者充分理解作品内涵基础上, 围绕作者所表达主题思想和情感内容, 服从于作品的风格进行二度创作。声与情的结合、内涵与表象的融汇感染听众, 反之, 直接影响心理因素稳定和演唱水平的发挥, 指导教师要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指导演唱者根据自身特点, 调控演唱心理状态。

1. 养成优良的演唱习惯

声乐演唱艺术要从细节入手, 指导演唱者养成优良的演唱习惯。例如, 凡演唱不满意或是演错, 定会从头再来, 这是很多学生的做法。这此学生争强好胜的心很强, 追求完美无缺, 无法接受自己在演唱中有微小错误出现, 正是因为太过高要求自己而导致心理压力大, 过分紧张而状态欠佳。这种方法指导教师要严格制止。平时要注意观察演唱者练习或走台过程的具体表现, 启发与引导演唱者调节好心理状态, 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训练和演唱, 使自己养成优良的演唱习惯。

2. 演唱者要积极认真的反思

不论是哪个级别的演出, 当演唱结束后, 指导教师尽快组织演唱者展开深入认真总结和反思。对声乐学习的人来说, 每一次演唱都是经验的积累, 更是宝贵的财富, 唱好与否并不是主要, 重要的是认真的总结。帮助演唱者对作品难易、完成尺度、心理稳定情况、技术发挥如何, 现场环境与氛围, 舞台灯光与音响, 演出服装与化妆等细节问题进行全面反思和总结。同时要求所有学生一定要发言, 说一说自己的心理话和演唱的体会与感受, 取得的收获和失去。讨论其他同学所提出的问题, 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并形成自己的学习“日记”, 互相的交流、互相的查找存在问题与不足, 以利于今后学习和钻研, 提高声乐水平和歌唱心理的稳定状态, 争取更大的进步。

3. 给演唱者创造更多的机会

积极地创造条件, 为演唱者提供更多的演出演唱锻炼机会, 使演唱者获取深厚的演出实践经验。如果能定期组织举行班级、年级、本校或是校外联欢等演出活动, 让演唱者适应各种类型演唱环境, 掌握室内室外的舞台氛围, 掌控舞台的变化。同时, 使班级之间、年级之间、校与校之间的声乐演唱得到交往交流活动, 增进学生之间友好往来, 开阔视野。这些都是能够加强和提高演唱者声乐演唱心理素质, 培养意志、锻炼毅力, 提升胆量, 增强舞台演唱适应能力, 对心理和生理发展具有极大的帮助。如果能够将这样的形式长期的坚持下去, 把演唱会变成一种良性的习惯, 自然而然地运用优良的心理素质应对演出, 这样定会能够在不同类型晚会的声乐演唱中更好地表现。

总之, 我国声乐演唱艺术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是民族音乐文化大发展的具体体现, 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和多元文化的国家, 促进声乐教育艺术继续繁衍和发展。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演变, 在音调、唱腔、和声、节奏和色彩上呈现多姿多彩, 特色各异的方法和技术, 丰富声乐演唱艺术的内涵而更加趋于成熟。因此, 演唱者认真重视每个细节, 调整和摆正自己演唱的心态, 建立起调控演唱心理的能力。通过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探索, 全面提高我们声乐演唱艺术技术技巧方面的素质, 用正确观点理解和领会声乐表演艺术的现实意义, 并积极稳妥的处理和调控自己的心态, 在声乐演唱艺术道路上不断攀登新高峰, 使我国声乐演唱事业在新形势下更上一层楼, 成为声乐表演艺术领域上的优秀人才。

摘要:声乐艺术的演唱者其心理素质, 对于临场演唱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声乐训练、合乐或彩排中, 指导教师积极运用范唱和启发手段, 引导和鼓励演唱者模仿或体会, 调整和控制声乐演唱艺术中不良的心理现象。本文通过对演唱者声乐演唱中的心理定义, 影响声乐演唱心理的相关因素, 如何调控声乐演唱艺术心理的策略等展开全面探讨, 使演唱者演唱艺术更好地发挥水平。

关键词:声乐演唱,心理调控,策略

参考文献

[1]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年.

[2]李学丽.《浅谈歌者的歌唱心理素质的培养》[J].天津音乐学报.2001年3月.

[3]韩勋国.《声乐艺术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探析小组合作交流的有效调控策略 篇10

一、分组随便

许多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过程中分组不科学, 没有关注到学生性别、学业成绩、能力的倾向性等差异的互补, 不能保证竞争的公平性, 无法体现交流技能、协作技能评价技能、监督技能。这样, 当小组成员围坐在一起后, 学生或在谈论与学习任务无关的事情, 或在静静看书;有时会发生讨论或操作被个别能力强的学生所“霸占”、一些能力弱的学生充当“看客”的情况。

二、滥用合作

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不考虑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 也不考虑有没有必要采用这种学习方式, 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 让一些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 甚至不用讨论的问题也充斥其中。

三、缺乏指导

教师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教师要么过分相信学生, 让学生自由放任, 不加管理和限制, 学习讨论无法深入, 课堂出现放羊式现象, 教师无法收场。要么, 教师不相信学生的合作能力, 无关紧要的问题也进行提示, 没有等到学生讨论成熟, 教师自己给出结论, 以保证教学进程的顺利进行。这样就导致合作学习名存实亡。

针对现状, 为了更好解决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下我就结合自己的实践, 谈谈自己粗浅的做法:

(一) 分工明确

在操作中, 如果小组成员没有明确的责任, 就容易出现成员不参与群体活动, 逃避工作的责任扩散现象, 从而降低合作的效率, 甚至会因为某一个成员的马虎使整个合作前功尽弃。只有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支持配合, 在共同的人物中明确各自的分好责任, 形式才能在合作中活而不乱。操作型合作可以通过操作人物的细化来明确小组成员的个人责任, 使他们相互依赖, 荣辱与共, 以实现小组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合作。

(二) 学会思考

从学习的职能来说, 独立学习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 合作讨论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没有独立学习作基础的讨论犹如空中楼阁, 没有经过个体独立思考而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离开形式的独立学习和深入思考, 相互间的交流和讨论就不可能有深度, 不可能有真正的互动和启发, 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观点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 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成分, 修正、充实自我观点。

(三) 学会表达

要使交流有效地展开, 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 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表达方法。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思。学生由于年龄小, 词汇量少, 表达时往往词不达意, 或只说半句, 因此, 教师要耐心地引导学生, 把话讲完整、讲正确。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 耐心地引导学生说清楚, 说具体。真正为学生搭建内化语言、发展语言的交流平台, 是学生知道如何表达。教师应注意训练学生完整、有条理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思考, 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四) 学会评价

学会评价即引导学生在倾听他人交流的同时, 学会客观地分析、辩证地思考。经常问自己:他的意见正确吗?为什么?如果有不同意见要及时补充。同时, 学生们在评价别人的同时, 自己也会加深认识, 甚至对问题的理解也上升了一个层次, 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成为学习主人, 使之善于交流。

(五) 机会均等

许多教师认为, 只要开展讨论活动, 学生就会自然地合作, 不指导、不监控学生的交往活动。这样的讨论往往演变成优秀学生讲, 后进学生听, 表面上很民主、活泼的合作学习气氛, 实则上内含着种种阴影。在讨论中, 教师要特别关注保持沉默的学生, 可以采用小组首席发言人轮换制, 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要多给后进生一些关爱, 使其原本封闭、排异甚至是自卑的心态向开放、接纳、自信的心态转变。

课堂中有效的交流过程应该是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沟通的过程, 是学生思维成果共享的过程。使学生在思维交锋中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不同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学生实现了“互补”, 实现了共同提高, 取得交流的实效, 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上一篇:作用方式下一篇:PPT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