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动物隐喻

2024-08-09

英汉动物隐喻(精选十篇)

英汉动物隐喻 篇1

隐喻是一个概念而不是另外一个概念。在人类认知过程中有许多隐喻的现象, 动物是一个重要的隐喻。

2. 英语与汉语动物词之间的相同点

2.1 具有相似的文化内涵的同一动物词

由于人类思维所具有的共性, 各民族对某些动物表象认识相同, 因而, 即使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语境中, 总存在着共性的东西。偶合或近似现象联系意义相似, 比喻形象不变, 喻意不变。如:fox (狐狸) 在汉语和英语中的基本喻义相同, 都比喻性情狡猾、奸诈。汉语有“老狐狸”、“狐狸精”、“狐狸尾巴藏不了”等。英美文化中有as sly as fox;play the fox等。

另外, 还有一些动物的形象在两种文化中也基本相似。如:as busy as a bee (蜜蜂般忙碌) , as blind as a bat (瞎得像蝙蝠) , as bold as alion (狮子般勇猛) 等。

不难看出, 上述诸例中动物喻体的指称意义和语用含义, 都基本相似或完全对等。这种思维逻辑和语言文化上的同质性, 为我们等值传译特定动物形象所负载的语言文化信息提供了可能, 也为异域语言文化的交流, 洞开了方便之门。

2.2 具有相似的文化内涵的不同动物词

由于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的影响, 因而在汉英两种文化语境中, 动物词语具有很强的民族特征和文化色彩, 存在着文化差异。如“牛”, 英语是as strong as a horse (强壮如马) 。再如, 中国人说“害群之马”, 英美人讲a black sheep;中国说一个人“圆滑得像泥鳅”;在英语里则说slippery as eel。在汉语中形容一个人“脾气犟得像头牛”, 在英语中则说as stubborn as a mule (犟得像头骡子) 。像上述例子中, 英语和汉语虽使用不同的动物形象, 但表达的意义相近, 不会导致不同的联想。我们在翻译时, 可以将源语中的动物形象进行变通, 将它译成译语中相应的其它动物形象。这也要求翻译人员多了解英汉两种不同文化对动物比喻的使用, 才能做到准确, 不至于引起误解或冲突。如:养虎为患:to warm a snake in one’s bosom。

3. 英语与汉语动物词之间的不同点

3.1 由于社会心理与审美标准的差异

3.1.1 bear (熊)

中国人认为熊愚笨、无能、懦弱, 故口语中长说“熊包”、“瞧你那熊样”、“你怎么那么熊”。英语中bear意为a large, clumsy, or ill-mannered person (粗暴的人, 鲁莽的人;强壮、笨拙或脾气不好的人) , 因此英语中as sulky as a bear, like a bear with a sorehead均指脾气暴躁, 态度恶劣。在经济学中, bears指卖出股票、希望在其价值下跌时又买进以获利的人;bear market指行情下跌的市面, 俗称“熊市”。

3.1.2 dog (狗)

以前中国人养狗是为了看家, 因此汉语中狗是忠诚的象征。但是汉语中狗大多喻指贬义, 如“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胆包天”、“狗血喷头”、“鸡鸣狗盗”、“狗东西”等。在西方, 狗是人们最喜欢的宠物之一, 被认为是man’s best friend (人类最好的朋友) , 因此英国人常说“You are a lucky dog. (你这个幸运的家伙。) ”“Every dog has it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 ”。

3.2 由于宗教信仰和文化内涵的差异

3.2.1 dragon (龙)

中国人素以“龙的传人”自称。汉语中, “龙”总是用于好的意思, 如, “龙凤呈祥”、“卧虎藏龙”、“望子成龙”等。英文中, dragon意为A mythical monster traditionally represented as a gigantic reptile having a lion’s claws, the tail of a serpent, wings, and a scaly skin (一种传说中的怪物, 一般被描述成有狮爪、蛇尾、翅膀及带鳞的皮肤) , 是邪恶的象征, 所以常用来作为战争的旗帜。因此中国“龙”翻译成英文时被称为Chinese dragon。

3.2.2 owl (猫头鹰)

汉语中, 猫头鹰与前兆迷信有关。猫头鹰被认为是不详的鸟。然而英语中owl被看作智慧鸟, 是智慧的象征, 习语as wise as owl便是一例。

3.2.3 bat (蝙蝠)

汉语中蝙蝠的“蝠”与“福”同音, 被认为是吉祥的动物, 在年画上常有蝙蝠出现, 如有的画五只蝙蝠飞入大门, 取“五福临门”的谐音。西方传说中是一种丑陋、邪恶的动物, 总是与罪恶相联系, 因此英语中含有bat的成语as blind as a bat (瞎眼、有眼无珠) , crazy as a bat (精神失常;发痴) , have bats in the belfry (异想天开) 等都具有明显的贬义。

4. 结语

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 由于英汉民族文化上的差异, 造成动物词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通过英汉动物词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任何一种语言中的动物词都不仅仅是动物形象的符号代表, 文化差异给动物词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 动物词也因此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一动物词的异同, 不同动物词在英汉中的差异使我们能够了解一些英语、汉语的特点和各民族的习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我们不仅要注意语言, 更要注意能力;只有把文化和语言能力有机结合, 才能准确地传达语言和文化信息, 以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摘要:人类在认知较抽象的难以触及的经验域时总是根据熟悉的具体的经验域, 借用隐喻来认识、表述这些经验域。动物是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物种, 为人类的认知提供了最为熟悉的具体的经验域。人们常用动物显著的种属特性来转指或表达其他事物或人的不显著的特性, 而其基础就是认知隐喻。动物词汇的认知隐喻意义属于联想意义, 通过联想相似性而产生。这种联想相似性主要来源于动物特性映射、文化映射两大方面。

关键词:英汉动物隐喻,文化差异,认知对比

参考文献

[1]Brewer’s Dictionary of Phrase and Fable[M].London:Cassell Publishers Ltd., 1990.

[2]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英汉动物隐喻 篇2

英汉成语中的隐喻模式及其隐喻机制的研究

文章以英汉成语为研究对象,揭示和分析成语中诸如显性隐喻、隐性隐喻和类比等隐喻模式.隐喻在成语从字面意义升华的过程中起着工具和桥梁的作用,这一过程就是隐喻形成的.过程.

作 者:李四清 Li Siqing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34刊 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34(4)分类号:H313.3关键词:成语 隐喻 模式 机制

从认知隐喻角度探讨英汉动物词汇 篇3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隐喻 英汉动物词汇

一、引言

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离不开语言,人类重要的思想活动也是建立在对语言文字理解的基础之上,人类文明的进步促使交际领域中人类语言的形态学意义和句法意义得到了发展。动物词汇在人类多个领域的广泛运用,不仅可以增强世界各国间的思想交流及对话合作,而且能够促进全球多元化文化的形成。

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视作一种语言现象,视作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而当代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不仅仅属于纯语言范畴,而应属于更广的思维和认知的范畴。换言之,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一种基本的思维、认知和概念化方式(Ungerer & Schmid,1996:118-122)。由此可见,隐喻根植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是人类赖以形成、组织和表达概念的基础和手段。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喻的形成是从始源域向目标域之间的投射,即人类通过熟悉的概念来理解另一个不熟悉的领域。动物作为人类十分熟悉的事物之一,是人类实现隐喻化的一种重要的始源域,对人类的思维和认知具有重要的意义。人们常用动物词汇喻指周边的人和事。

二、动物词汇的功能

人类对于动物词汇的运用可以归纳到三方面的领域:科学领域,民族文化特色领域及少数民族图腾领域。

1.科学领域的运用。由于外表或形式的相似甚或精神实质的相似,动物词汇经常被用来命名天文学中的天体,植物学中的植物名称,医学领域中的疾病,以及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军事术语。

借用动物词汇命名的天体名称有很多,例如:the Crane(天鹤座),the Great Bear(大熊座),the Dog Star(天狼座),the Eagle(天鹰座),the Giraffe(天鹿座),the Goat(摩羯座),the Scorpion(天蝎座)等等。

鉴于发现了一些动植物的共性,植物学家便也用动物词汇对新发现的一些植物命名。

在医学领域里,一些疾病的产生也是由动物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因而对于这些疾病的命名自然也离不开某些特定的动物名称。例如:chicken pox(水痘),chick pest(鸡瘟),fishskin disease(鱼鳞癣),mosquito fever(疟疾),mouse pox(鼠疫)。

由于军事科学和仿生学的结合,许多军事术语中也包含了一些动物的名称。比如:bird dog(歼击机),butterfly bomb(蝶形炸弹),dogflight(机群混战),foxhole(单人战壕;散兵坑)等。

2.民族文化特色领域的运用。文化与动物词汇的意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分化制约着动物词汇的意义,反过来动物词汇又折射出文化丰富的内涵。为了比较或强调某种特征行为,使要表达的形象更加精确缜密,有关动物词汇的英汉习语通常被用在“as…as”或者“like”(“像……一样”)句型结构中。英汉文化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as cunning as a fox像狐狸一样狡猾;as mild as a lamb像绵羊一样温顺;as silly as a donkey像驴一样笨。

与此同时,人类为了便于记忆还发明创造了很多形象有趣的谚语。如:A cat has nine lives.猫有九命(吉人自有天相);Every dog has his day. 人人皆有得意时;The best fish swim near the bottom. 好鱼常在水底游。

3. 少数民族图腾领域的运用。所谓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无机生物当做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它们不仅能保护自己,并且能给自己带来超人的力量、勇气和技能。图腾崇拜一般分为三类:动物图腾、植物图腾和无机生物图腾。事实上,图腾狭义上讲就指的是动物图腾。在原始宗教中,对动物的崇拜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人类最初的经济活动是狩猎,因而动物是人类在自然界中最感兴趣的对象。原始人要靠捕捉动物果腹,还要躲避那些威胁自己生命的凶猛动物的袭击。在这个过程中,原始人对鳄,鲵、蛇、鸟及昆虫等某些动物的体态,以及这些动物奇异的能力产生了崇拜和幻想。

图腾行为创自中华民族祖先时期,在历史长河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他民族文化也有各自的图腾行为。印第安人有空中俯瞰出现的鸟图腾和其他人兽动物遗迹;印度埃及有人首狮身、人首蛇身、人首牛身图腾;希腊雅典有人首蛇身图腾;苏俄有龙、蛇、鹰、凤凰、狮图腾。

三、英汉动物词语的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英语及汉语中都不乏用动物来构成隐喻的现象。由于人的认知能力、思维过程大致相同,并且享有共同的世界知识和社会经验,进而对动物的感知和认知也有相似之处。但是受到英汉两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民族风俗习惯、社会地理环境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两种语言中关于动物的隐喻表达方式亦存在着许多个性和差异。

1.语义重合:英汉动物词隐喻认知的对应性

英汉两种语言中动物词汇的隐喻有些是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也就是说,英汉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全部或部分重合。例如:英语单词“pig”(猪)喻义“贪婪的”、“肮脏的人”;“ass”(驴)指代“笨蛋”、“傻瓜”;以“wolf”(狼)比喻“残忍凶狠的人”等,汉语喻义也基本对应。特别是以“fox”(狐狸)喻义“狡猾的人”,英语和汉语中有着惊人的一致。例如:Be on your guard!He's a sly old fox. 提高警惕,他是一个狡猾的老狐狸。

2.语义碰撞:英汉动物词隐喻认知的非对应性。所谓语言碰撞是指一种语言中的某个动物词语能够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对应词,这对词虽然字面意思完全相同,但其联想意义却不完全相同甚至相反。(王璐:2005:111) 非对应的动物隐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喻义对应,喻体不对应。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用不同喻体表达相同含义的现象。例如:英语中用“as timid as a hare”形容一個人胆子小,汉语里则用胆小如鼠来比喻。类似的例子还有“as strong as a horse”(健壮如牛),“a cat on the bricks”(热锅上的蚂蚁),“as slippery as an eel”(像泥鳅一样狡猾)等。

(2)喻体对应,喻义不对应。英语和汉语中有时存在着相同的一个喻体,但在各自的语言中喻指的含义却不同,甚至大相径庭。例如:“dog”(狗)和“owl”(猫头鹰)这两个在英语中具有积极喻义的动物词在汉语中的意义却截然相反。人们常用“狗仗人势”来形容坏人依靠某种势力欺侮人;猫头鹰在中国文化中被认为是“不祥之鸟”,是厄运和死亡的象征,民间有“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的俗语。反之,汉语中象征着美丽、吉祥、尊贵的“peacock”(孔雀)、“dragon”(龙)、 “magpie”(喜鹊)在西方文化中都有消极的象征意义,有“blind as a bat”、“proud as a peacock”等习语。

(3)喻体和喻义都不对应。有些动物词语在中国文化中几乎没有什么喻义,但是在西方文化中却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同样,在汉语中的某些动物隐喻在英语中往往找不到与之对应的喻体和意义。如英语中用“crocodile tears”(鳄鱼的眼泪)喻义“假慈悲”;用“eager beaver”(卖力的海狸)比喻做事过于卖力气以讨好上司的人,这些在汉语中都没有相对应的喻义。而在汉语中象征“长寿”的“crane”(鹤)或“tortoise”(龟)在英语中几乎没有象征意义。

四、动物词汇对认知语言学的贡献

动物词汇的认知语义概念与隐性范畴概念有着很大的联系。隐性词义范畴是动物认知概念最为普遍的实现方式。人类与动物的对立遍布在许多领域里。家禽身体几乎所有的部分都可以划分成一组反义词:[+edible]和[-edible]. “适食性”就是这些动物的区别性特征。然而,人的身体部位不具备这样的语义特征。因此,人类与动物关于“适食性”的对立体现了“强普遍性特征”。但是,“强普遍性特征”是基于整体性原则的一种现象,不能完全运用在某一特定的部分。在英语中,“flesh”可以被用来描述人和动物两者;而“meat”只能被用来指代动物的肉和人类食用的肉。所以,“meat”反映出人与动物间的“强普遍性特征”。其实,在绝大多数领域里语言对立的普遍性反映出它的“弱普遍性特征”,正如量词领域里汉语的“只”可以修饰牛、羊、鸡、狗等所有种类的动物,可是它从来不会被用来修饰人。

尽管人类语言中表现出人与动物的对立很是复杂,但其中二者文化含义的对立更为显著。关于“人”与“动物”概念的划分是基于以人为中心的意识形态为分界线。换句话说,人是“自己”,而动物是“别人”。因而,我们看到动物词汇转用于人时一般引起降格。汉语里,“一窝”这个词组常指动物幼仔的出生,当“一窝”被用来描述一群人时,降格含义就很显著。另外,动物一般不与人同时并列指称。

五、结语

英汉动物隐喻 篇4

语言是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结晶, 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社会特征。词汇是语言的最基本的部分, 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cultural connotation) , 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正如邓炎昌&刘润清 (1989) 所言:“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 就没有文化!”

人类生活与动物息息相关。英语和汉语语言中都有大量有关动物的习语和谚语。由于受历史、习俗、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诸方面文化因素的影响, 英汉两种语言赋予动物词汇各自特定的文化内涵, 社会所赋予的引申义、隐喻义、借代义、联想义、象征义等感情色彩和含义可能会相同或相似, 也可能会完全不同。因此, 要使得英语学习活动, 特别是英汉动物词汇的翻译顺利进行, 就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紧密结合起来。本文将从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隐喻角度出发, 分析英汉文化的差异, 并探讨相应的动物词汇的英汉翻译策略。

二、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

人类在与动物的长久交往中很自然地根据某一种动物的特征, 赋予其某种喻义, 用来比喻人或事物。本体是指动物词汇的字面意义或基本意义, 喻义就是指比喻意义。英汉文化的差异可以从动物词汇的本体和喻义对比中反映出来。

1. 本体相同, 喻义相似。

动物作为人类的朋友, 与人类共同在地球上生存。世界上有很多动物为人类生活所常见, 各民族对这些动物表象认识相同, 加之人类思维所具有的共性, 因此, 英汉两种语言中不乏动物本体与喻义非常一致的例子。

例如汉语中的“猪”和英语中的 (pig) 字面意义都是指一种头大、眼睛小、耳朵大、腿短、身体肥的哺乳动物。在汉语中常有“肥得像头猪”来形容人肥胖;英语中也有“as fat as pig”之说。“猪”和“pig”在这两种语言还喻指“懒惰、贪婪”, 汉语常说“像头懒猪”, 英语也用“He is a pig.”来表示相同的喻义。“狐狸”一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喻义都有“精明, 狡猾, 多疑”的联想, 汉语里“狐媚、狐狸精、狐狸尾巴”等词多带贬义, 英语中的fox也表示“诡计多端”之义, 如“He’s a wily fox.” (他是个诡计多端的老狐狸) 。wolf (狼) 本性贪婪、凶残, 专吃弱小动物, 且又伤人害畜, 因此在英汉文化中, 它臭名昭著, 象征着为人所切齿痛恨的坏东西。源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的“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和汉语的“披着羊的狼”均指表面友善、温驯、实则凶残的伪君子。所以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相似的表达方式as cruel as a wolf (像狼一样凶残) 。此外, “狼”在英语中还可指追逐、玩弄女性的无耻之徒, 这与汉语的“色狼”不谋而合。

此外, 在两种文化中用相同的动物名称喻人, 并具有相同的比喻意义的动物词还有:bear (熊) 粗笨的人, bitch (母狗) 坏女人、淫妇, ass (驴) 愚钝、固执的人, dove (鸽) 主张和平的人, scorpion (蝎子) 心肠狠毒的人, jackal (豺) 贪婪卑鄙的人, deer (鹿) 胆小温驯的人, rat (鼠) 令人讨厌之人, monkey (猴子) 顽皮淘气的人, 等等。

2. 本体相同, 喻义不同。

有些动物词在英汉语言中的指示意义相同, 但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 人们对其赋予了不同的情感和喻义, 因此, 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例如在英汉语言中狗的基本意义是一致的, 都表示家养的, 有四条腿, 可帮人看家护院的一种动物, 但其文化内涵意义却差异甚大。狗在英语中大多数场合是褒义词, 可用来形容值得同情信赖的人, 如help a dog over a still (助人度过难关) , lucky dog (幸运儿) , an old dog (老手) ,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很显然, 这些说法反映了英国人的文化心理, 他们视狗为可爱的同伴、人类最好的朋友。但在汉语中, 关于狗的文化源远流长, 且都是贬义。如:“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狼心狗肺”、“走狗”等。可以看出, 狗在英汉文化中除了个别词, 其喻义基本不同。

又如, 在英语文化中的owl (猫头鹰) 是一种聪明、机智的鸟, 因而带有“精明、智慧”等文化内涵, 是智慧、博学的象征, as wise as an owl就是佐证。英国一首民间童谣是这样描述的:“A wise oldowl lived in an oak.The more he saw, the less he spoke.The less he spoke, the more he heard.Why can’t we all be like that wise oldbird?”英语文化中猫头鹰的这种喻义在汉文化里是不存在的, 猫头鹰常常被认为是一种不祥之物, 民间有忌读“夜猫子 (指猫头鹰) 进宅, 凶事自来”, 其喻义指的就是猫头鹰会带来厄运。

3. 本体不同, 喻义相似。

由于英汉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 以及英汉民族对客观事物认知角度的不同, 英汉语言中某些不同的动物词被赋予了相似的喻义或文化内涵。

较为常见的有“狮子 (lion) ”和“老虎 (tiger) ”的对比。虎在汉语中喻勇猛威武, 还可喻露凶相。从关于虎的词语可以看出, 如:“虎背熊腰、虎将、虎劲、虎踞龙盘、虎口、虎视眈眈”等。在汉语文化中, “虎”是百兽之王, 王者象征。而在英语文化中, 狮子则是人们心中的王者象征, 狮子被认为是百兽之王, 英国人以狮子作为国家的象征, 英王理查德一世 (the British Lion) 由于骁勇过人而被称为“the Lion-Heart”。因此lion可用指“名人”, 如the lion’s heart可以译成勇敢的心, the lion’s den即是汉语中的“龙潭虎穴”, an ass in lion’s skin即指“狐假虎威”。

又如, “兔子”在英语中喻胆小鬼, 如as timid as a hare (胆小如兔) , 汉语则说“胆小如鼠”, 因为“鼠”在汉文化是胆小的象征。

所有这些习语都是本体不同, 喻义相同, 用不同的动物词表达相同的意义, 展示了文化的差异性和相通性。

4. 本体相同, 喻义缺失。

由于英汉文化传统的差异, 一些动物词汇在一种语言文化里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意象, 而在另一种语言文化中却不具备等值的文化内涵。也就是说, 文化的非等效性使得英汉语中的某些动物词只在英语或汉语中具备独特的文化意象, 这就形成了文化喻义空缺的现象。

如英语中goat (山羊) 常被描绘成魔鬼的化身, 及好色、淫荡的典型。albatross (信天翁) 喻指“a thing that causes problems or prevents you from doing sth.”。cock (公鸡) 在英语中有头头和风标的意思, 习语和汉语不相同, 如:cock an eye at sth. (侧耳倾听;凝神细看) 。lobster (龙虾) 可喻指红外套英国兵, 和脸色红的人, 还可指蠢货、易受骗上当的人。汉语中有喻义英语中没有喻义的动物词:鸳鸯 (mandarin duck) 喻指夫妻, 如“棒打鸳鸯”, 还可指成双成对的事物, 如“鸳鸯火锅”。还如鹗 (osprey) 在汉语中可喻有才能的人, 而英语中无喻义。

对于英汉语中动物词汇喻义的缺失比较, 我们可以更好地领会中西动物文化的不同。翻译工作者在处理这类词的喻义时, 更要注意其独特性。

三、动物词汇的英汉翻译策略

翻译的目的是要把源语的全部信息输入译语, 同时取得最大限度的等值效果。著名翻译理论家Ellgene A.Nida提出的“功能对等” (functional equivalence) 或“动态对等” (dynamic equivalence) , 其中心要旨是指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三个方面, 其中, 隐含意义是最重要的。

具体到英汉动物词汇的翻译上, 就是要以民族文化为依据, 在不导致误解、不影响读者理解的前提之下, 注意传达不同动物在母语民族中的文化含义, 准确体现它们在译语民族中的形象。下面具体谈谈动物词汇英汉翻译的处理策略。

1. 直译法。

直译法是指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化的基础上, 在不引起错误的联想或误解的基础上, 保留原文的比喻形象及民族色彩。人类具有大体相同的生理条件, 人类为生存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及生活活动的客体基本相同, 因此人类的思维有共性, 文化之间也有许多共性的认识, 人们对于某些动物及其文化内涵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感受。因此, 对于这类英语动物名词的翻译, 可以采用直译法。如:

as fat as a pig (肥得像猪一样)

as gentle as a lamb (温和得像羊羔一样)

as proud as peacock (骄傲得像孔雀一样)

as slow as a snail (像蜗牛一样慢)

as happy as a lark (像百灵鸟一样快乐)

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pring. (孤燕不成春。)

He who rides a tiger is afraid to dismount. (骑虎难下。)

He that hath been bitten by a serpent is a afraid of rope. (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

这样的翻译既有利于英汉文化的交流, 又能丰富译文语言。

2. 意译法。

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 当译者在翻译时无法保留源语的字面意义, 而不得不舍弃原意, 以求译文与原文内容相符、语用功能相近时, 就应采用意译法, 以符合译语读者的思维方式、审美心理和表达习惯。意译法不拘泥于原文形式或脱离原文形象, 重点在于正确表达原文的内容, 通常译其比喻意义及语法意义。如:

have a bee in one’s bonnet (胡思乱想)

as sick as a cat/dog (病得很重, 直想呕吐)

the lion’s share (最大的部分, 绝大部分)

fishing in the air (水底捞月)

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个幸运儿。)

采用意义法, 虽然译文会失掉一定的民族文化成分, 但它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 从而能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把握原文的思想内涵, 避免读者因不解其意而产生茫然之感, 好的意译可使译文神形兼备, 使两种文化水乳交融。

3. 借译法。

英语和汉语均为历史悠久的语言, 都有丰富的关于动物的词语, 但是由于英汉文化背景的不同, 在一种语言中用某一动物来表达的形象, 而在另一种语言中要用另外的动物形象来表达。这样就需要用借译的方法。如: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 (害群之马)

a cat on hot bricks (热锅上的蚂蚁)

a drawn rat (落汤鸡)

like a duck to water (如鱼得水)

as timid as a hare (胆小如鼠)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The danger is certainly a lion in the path;you can go ahead or turn back.Which will you do? (危险当然是拦路虎, 你可以往前走, 也可以退回来, 你准备怎么办?)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 借译法的好处是既考虑了语言的民族特色和语言结构, 又反映了译语的文化背景和表达习惯, 给读者一种生动感和亲切感, 更加通俗易懂。

四、结语

综上所述, 英汉动物词汇的隐喻文化内涵有相同, 也有差异, 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因此在动物词汇英汉翻译的过程中, 译者必须深刻领会英语中的文化内涵, 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 使其文化内涵最大限度地体现在译语中。这样才能使动物词语的翻译既有特色, 又不失原词的文化内涵, 从而达到准确传递文化信息的目的。

摘要:语言中的动物词汇蕴含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 反映出各自民族特定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特征。文章对比分析了英汉动物词汇所具有的共同文化内涵及存在的差异, 指出在翻译过程中, 应掌握其文化内涵, 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来处理。

关键词: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陈莉莉.英语中动物词的转义用法及翻译[J].解放军外国语学报, 1998, (1) .

[2]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188.

[3]廖光蓉.英汉文化动物词对比[J].外国语, 2000, (9) .

[4]吴友富.英语动物词汇用法词典[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英汉“红色”隐喻对比分析 篇5

[关键词] 颜色隐喻 英汉对比 翻译

人类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周围的一切都有其自己的颜色——蓝天、白云、碧海、红花绿草,等等,这些仅仅是颜色词的基本意义的使用。颜色词不只是那些字面意思,而是有了更多的隐喻意义和与之密切联系的特质。本文以基本颜色“红色”为例,通过汉英红色隐喻的比较研究,探讨跨文化隐喻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在加深理解的前提下,以促进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

一、隐喻

隐喻是一种被人们普遍使用的修辞手法,它是利用两种概念之间的相似性,借助一种概念来表达另一种概念。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隐喻是由源域(source domain)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之间的投射(mapping)产生的,即用一个范畴的认知域去建构或解释另一个范畴。人们对颜色的认知,是以人的生理机制、自然环境及社会文化等因素对颜色的影响为基础的。这些因素既有普遍性,又因各民族的文化而不同,所以反映在各语言中的颜色隐喻,既有相似,也有不同之处。

二、“red”&“红色”隐喻意义对比研究

根植于文化土壤中的隐喻认知,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类思维的共性,但也不可避免地表现出鲜明的文化特质。人类生活在五彩斑斓的世界里,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颜色词也同样展示着它们所承载的文化特性。所以,中西方在颜色词的使用和达意上存在着很多异同。下面,我们讨论一下英汉“红色”隐喻意义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一)英汉“红色”隐喻意义的相似性

红色是各民族语言中的基本颜色之一,颜色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上的隐喻表达的。人类对红色有相同的视觉效果和认知基础,因此,红色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感知和反映就具有相似性。

1.表示“喜庆”、“成功”等

无论是在西方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都象征着温暖、喜庆、快乐和幸福,都与庆祝活动和愉悦的情境相关。比如,英语中“red-letter days”是指纪念日或喜庆的日子(在日历中,这些日子常用红色字体印出),虽然汉语中没有类似的表达,但是中国的节日在日历中也通常被印成红色字体。在中国,每到春节来临,人们都会高挂大红灯笼,贴上红色的对联,到处是喜庆的节日气氛。而英语中还有“paint the town red”则指为狂欢而痛饮;“roll out the red carpet for somebody”means”意为“(铺上红地毯)隆重地欢迎某人”。

和西方人相比,中国人对“红色”表现出了更多的喜爱。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崇尚红色的心理,这源于对古代日神的崇拜。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象征着希望和力量。所以,古代的达官贵人都住在“朱门”、“红墙碧瓦”里,代表着“富贵人家”。除此以外,在汉语中,“红”与“鸿”谐音,所以“红”又有“吉利、成功”之意。如“生意红火”形容“生意兴旺发达”;“开门红”指“一切顺利”;“红人”指“受宠信、受重用的人”。

2.表示“愤怒”、“羞愧”等

在英汉文化中,“红色”也都用来表示羞愧、愤怒、嫉妒等。如英语中有“become red-faced”表示“羞愧,难为情”;“to see red”指“勃然大怒”;“a red rag to a bull”表示“可能激起愤怒、憎恨等”,比如,Her remarks were like a red rag to a bull: he was furious with her.她的话惹得他暴跳如雷。同样地,汉语中也有“面红耳赤”、“气得脸红脖子粗”、“红眼病”(形容嫉妒)等。

(二)英汉“红色”隐喻意义的差异性

世界上有不同的语言,各民族有不同的历史传统、风俗文化以及宗教信仰。所以每种语言文化都带有自己民族的特色。而文化的多样性也反映在颜色隐喻中,这样许多颜色隐喻也会打上该民族独特文化的烙印。因此,不同的语言文化中,红色常带有自己的文化特征和隐喻色彩。

1.汉语中的褒义

在中国的传统婚礼上,新郎要披红绸带,新娘则会穿着红色的礼服,还有红盖头、红“囍”字、红蜡烛等,这不但给婚礼带来了喜庆吉祥的氛围,还会让人联想到婚后的生活会更加红火。但是在西方的婚礼上,新娘身穿洁白的婚纱,代表神圣和纯洁,西方人根本无法把红色与婚事联系起来。

汉语文化中“红色”也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代表着中国特殊历史时代。如文革时期,人们称颂毛泽东为“红太阳”;每天诵读毛主席的著作——“红宝书”;“红小兵”等在文革期间最为流行。红色在汉语语言文化中,也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如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苏维埃政权”、“红军”等。由此可见,在汉语中“红色”的隐喻意义多为褒义。

2.英语中的贬义

和汉语中的褒义用法不同,西方文化中的红色(red)是主要指鲜血(blood)的颜色,在西方人心目中,“blood”是人体的“生命之液”,一旦鲜血流淌下来,生命之花也就凋谢。所以“red”表示“不受欢迎、令人讨厌、不感兴趣”。如英语“red-biddy”是掺酒精的劣质红酒;“red-bag waste”专指医院中装细菌感染物的红色废品袋。它还象征着“残忍”、“灾难”、“紧急”、“暴力”、“危险”和“警告”等,例如,(1)“red revenge” 指“血腥复仇”;(2)“a red battle”指“血战”,其中的“red”让人想到战场上血流成河的场面;它还象征着放荡、淫秽,如(1)“a red waste of his youth”指“他那因放荡而浪费的青春”;(2) “a red light district ”指“花街柳巷(红灯区)”。它还有“极端”、“愤怒”等意思,如斗牛士用来激怒牛的红布“red rag”被喻为“令人恼怒的事物”,发火愤怒为“see red”,美国小说《红字》鲜红的字母A表示对情欲的惩罚和警示

总之,在跨文化交流中,红色一词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在汉英两种语言里具有不同的用途、文化价值、文化意蕴。这就要求我们要加深了解该语言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风土人情,并把握和细究红色词语的隐喻意义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从而有效地进行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不断促进和加强各国人民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参考文献:

[1]Kramsch,Claire.Language and Culture,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英汉动物隐喻 篇6

一、明喻与隐喻

明喻和隐喻是修辞手法中最常见的两种。人们想要了解或描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世界时, 经常会进行比较。明喻和隐喻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

(一) 明喻。

明喻是常用“as”或“like”将两种或两类具有相同或类似特征的事物联系起来的修辞手法。经常表达为“甲像乙”, 即本体像喻体。汉语中的一些比喻词例如“好像…”、“似…”、“仿佛…”等, 都是常用的表达手段。

(1) Army and people are inseparable like fish and water.

军队和人民像鱼和水一样不可分离。

(2) My hands are as cold as ice.

我的手像冰一样冷。

除此之外, 英语中还有一些不太常用的明喻结构, 如“as…so…”表示“像…那样”, “as if/as though”表示“好像, 仿佛”, “may/might as well+V…as+V”表示“正如不能…, 也不能…一样”等等。

(二) 隐喻。

隐喻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判断式隐喻, 常用“是、成了、变成”等判断词连接;二是偏正式隐喻, 就是本体和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 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表达两者关系;三是注释式隐喻, 本体与喻体以破折号相连, 注释说明两者关系。例如:

(1) Some people think that marriage is a lottery.

有些人认为婚姻是缘分。

(2) A stranger then is still dogging us.

一个陌生人仍在跟踪我们。

从以上举例中可以看出, 明喻的本体和喻体分属于不同性质的事物, 但同时出现在句中;本体和喻体必须在某一点上形似, 如声色, 形状, 功能等。而隐喻试图给人更深思考空间, 因此它相对更难理解, 但又更简短、准确、隐秘。

二、英汉动物明喻与隐喻的对比

由于动物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 不论英文还是中文中都有许多与动物相关的成语、谚语、俚语等表达。但是文化的不同导致了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所蕴含的意义既有相似也有差异。

(一) 喻体表达相似含义。

人们经常会把某些性格或特质与某些动物相互联系。这些性格或特质会让人们产生一些反应或情绪。联想到的画面和产生的情绪或因民族不同而各异。但人类的共同发展进步决定了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有共性存在的。因此, 英汉中有一些关于动物明喻和暗喻的成语、俚语等表达意思十分相似。例如:

(1) He’s as sly as a fox.He’s foxy.You’ve got to watch him.

他可滑得像个狐狸。十分狡猾。你可要当心点儿。

(2) You ass!You stupid ass!How could you do a thing like that?!

你这头驴!你这头蠢驴!怎么会干出那种事儿来?!

(3) He doesn’t have an idea of his own.He just parrots what other people say.

他没有自己的观点, 只会鹦鹉学舌。

(4) The Children were as busy as bees, making preparations for the festival.

孩子们为节日而准备, 忙得象蜜蜂一样。

中国人对以上动物的联想同西方人如美国、英国等一样。实际上, 在汉语中也有“蠢笨如驴”、“鹦鹉学舌”、“狐狸一样狡猾”的说法。在这两种文化中, 联想相似的其他动物还有:肮脏贪吃的猪, 顽皮淘气的猴子, 天鹅高贵优雅, 蜜蜂代表勤劳, 蝴蝶代表美丽等, 英语中“as cunning as a fox”, “as graceful as a swan”等。

(二) 喻体表达不同含义。

由于地域因素, 宗教信仰影响, 传统文化不同等原因, 动物在不同民族人们心中的地位和代表性也不尽相同, 英汉动物明喻与隐喻的不同之处可谓大相径庭。

在中国, 龙 (dragon) 和凤 (phoenix) 被认为是皇权和尊贵的象征。成语中“望子成龙”也是蕴含了这个寓意。同样, 凤也是吉祥的动物, 是神话传说中的百鸟之王, 因此中国成语中“凤毛麟角”等词, 都有珍贵稀少的寓意。但是在西方文化中, dragon是邪恶的象征, 在西方许多描写英雄的传说中, 都有英雄们与龙打斗的描写。同样, 凤凰在西方文化中与复活、重生有关, 但跟中国文化中吉祥、尊贵的寓意相比, 仍有非常大的区别。

除了神话中的动物形象之外, 英汉文化中关于动物明喻和隐喻的差异还有很多。例如, 对中国人来说, 蝙蝠是幸福的象征。这些联想来自于蝙蝠的名字———“蝠”与“福”, 象征财富、幸福。但英语中有have bats in the belfry (异想天开) , as blind as a bat (瞎得跟蝙蝠一样, 有眼无珠) , he’s a bit batty (他有点反常) 。因此蝙蝠在西方人的眼里就有了丑陋、凶恶的形象, 人们通常会联想到不好的特性。

另外, 西方人对于狗的感情十分深厚, 有“men's best friend”之说, 把它当做人类最好的朋友。但是在中文成语中, 关于狗的成语或习语等却没有蕴含这么美好的含义。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挂羊头, 卖狗肉”, “狗仗人势”, “狗急跳墙”等。当然, 西方人欣赏的狗的一些品质, 中国人也有同感, 比如狗对主人忠诚, 聪明, 可靠等。

英汉动物明喻与隐喻中喻体含义的不同, 使得我们在学习对方文化时要格外注意与本民族文化的差异之处, 留心并深刻理解喻体在对方文化中的含义, 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达到顺畅交际的目的。

三、英汉动物明喻与隐喻的翻译

由于英汉文化的不同导致关于动物明喻和隐喻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 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 我们需要考虑到这些差异, 采取适当的翻译方法, 既能够保留原文的文化精髓, 又能使译文读者清楚明了, 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一) 喻体表达相似含义。

在英汉动物明喻和隐喻的翻译过程中, 如果英语与汉语的喻体表达含义相似, 则可用直译或完全对应原则, 既可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 译文读者也可轻易理解, 例如

(1) Bring the child down to me for a fortnight.I have a huge old garden where he can be as free as a bird and perfectly safe.

把孩子带到我那里去玩两周吧, 我有个很大的花园, 在那他可以像鸟儿一样自由地玩, 还很安全。

鸟儿可以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 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这样的表达。鸟儿在英汉文化中都被赋予自由, 快乐的含义, 因此直译在这里是比较好的翻译方法。

(2) I’ll have to stop all these between-meals snacks.I’m getting as fat as a pig.

我得戒掉餐间零食, 我就要胖得像个小猪了。

当人们体重增加时, 总是看起来像个“小猪”, 这是英汉文化中人们共有的概念。尽管猪不是世界上最胖的动物, 人们还是把它当做胖的象征。

(3) It is no use expecting Sam to stand up for himself:he is as timid as a mouse.

别期望山姆会为自己说话, 他胆小如鼠。

“Timid as a mouse”恰好对应汉语中“胆小如鼠”。本体和喻体在英汉这两门语言中完全对应, 说明对于“胆小”和“老鼠”的联系在两种文化中都存在, 在翻译时完全对应的方式来表达既形象又贴切。

因此, 在遇到英汉文化寓意相似的动物明喻或隐喻时, 可以采取直译或完全对应原则, 在保留了原文语言特色的同时达到顺畅交流的目的。

(二) 喻体表达不同含义。

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 喻体表达不同含义的动物明喻和隐喻还是有相当的数量。这种情况下, 翻译可以采取意译或不完全对应原则及完全不对应原则。例如

(1) All the men in our family have been as bald as coots by the time they reached forty.

我家所有的男人到40岁的时候头顶就光得像灯泡。

“Coots”是一种喙部带有白斑的水鸟。西方文化人们将这个词作为形容完全秃顶的喻体。但不熟悉这种鸟类的中国人不会将这个词跟秃顶联系起来。汉语中经常会用“光得/秃得像个灯泡”来形容秃顶。因此在翻译中要注意这个文化现象。

(2) He is as stubborn as a mule.

他犟得像头驴。

在西方国家, 牛是用来产奶和肉的, 驴帮助主人做农活, 背重物。所以当牲口不愿意干活时, 人们会说“犟驴”。但是在中国农村, 牛的使用率比驴高得多, 所以形容性格倔强会用“犟牛”一词。

对于喻体不同的的英汉动物明喻和隐喻的翻译, 以上例子分别采取了意译和不完全对应原则甚至完全不对应原则, 采取让译文读者容易理解的语言, 同时尽可能保留原文的风格。

四、结语

明喻与隐喻展示了语言修辞的独特魅力。英汉动物明喻与隐喻的不同体现了两种文化间所存在的差异与一致, 也说明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译者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 在翻译的过程中尽量做到对原文忠实, 让译文可读。

参考文献

[1] .Newmark, 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na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 .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5

[3] .陈定安.英汉修辞与翻译[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

[4] .刘宓庆.中国翻译论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7

从隐喻的视角对比英汉隐喻性成语 篇7

关键词:英语,汉语,隐喻,隐喻性成语

1 隐喻的简述

隐喻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诗人等文人墨客所创造的,对语言起修饰作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就是把某事物的名称用来指称另一事物,其主要功能是装饰作用,只可用于诗歌中,是添加在语言上的一种修辞手法。在古代中国,比喻也是不可或缺的修饰手法。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20世纪80年代以Lakoff和Johnson为代表的语言学家们开始把隐喻看作一种认知方式来研究,Lakoff和Johnson指出,“隐喻是从有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隐喻是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李福印,2005)他们指出,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式,把熟悉的、已知的、具体的范畴概念投射映现于抽象的范围概念,而形成的隐喻性表征的人类认知和思维的基础。(高和顺,2002)。人类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往往以比较熟悉的概念来描述和理解比较陌生的事物,从而认识人类自身及其周围的世界。在成语的形成过程中,隐喻成语成功地说明了隐喻这种认知方式,人们用自己熟知的人和物、体验到的事情去比喻难于理解的抽象的事情和概念。例如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fish in the air:水中捞月,to plough the sand:白费力气,have a bee in one’s bonnet:想入非非等。

2 隐喻成语的简述

什么是成语?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和短语。”(现代汉语词典,2002)。成语作为语言中的精华部分,是人们用精辟凝练、内涵丰富的语言词汇对在频繁的社会活动和实践中获得各种知识和经验的表述,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下来,成了今天的成语。成语是一个语言宝库,彰显的不止是语言知识,更有对社会生活经验的精妙总结,包括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真知灼见。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对成语这样定义:“a group of words whose meaning is different from the meanings of the individual words.”(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2004)。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成语,英汉语言中的成语是词汇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经常使用,极大地丰富了语言。汪榕培教授在其《英语词汇学教程》一书中将成语划分为隐喻成语、明喻成语、短语动词、成对词和谚语五类。(汪榕培,2005)。其中隐喻成语是英语成语的核心。汪榕培教授将隐喻成语这样定义:“英语中有很多成语借助某一具体形象来表达意义,以形象来比喻某个意义,这类成语叫做隐喻成语。也就是说,包括隐喻的成语叫做隐喻成语,这是英语成语的主体。”(汪榕培2005)。例如new wine in old bottles旧瓶装新酒――旧形式不适合新内容。a dog in the manger:狗占马槽,比喻不让别人享受他自己不能用来享受的东西的人。在汉语中也存在很多比喻性的成语,其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如:胸有成竹,挥金如土等。

3 英语中的隐喻成语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一直以来是哲学家、语言学家以及很多学者思考的问题,语言的形成和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语言,人类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对语言的形成起着很难重要的作用,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在语言中也得以体现。英语中的隐喻性成语很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人类借助于隐喻手段去丰富自己的语言,在隐喻性成语中,人类找出不同事物和事件的相识性,用一种事物和事件去描绘另外的事物和事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隐喻。一般来说,成语的意义不等于其字面意义或者该成语的单个词的意义之和,在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其渊源和深刻的比喻含义。下面根据一些常见的英语隐喻成语来说明这些成语的隐喻性。

3.1 以动物和事物喻人

常言说“羊马比君子”,动物和人类的关系密切,在很多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在人们的生活中人们对动物很了解,通常用所熟悉的动物特征来比喻人。例如:

A cat has nine lives:猫有九命,富于生命力的人。

Every dog has his/it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日。

a dog’s life:牛马不如的生活。to work like a beaver:像河狸那样工作。

as strong as a horse:健壮如牛。as busy as a bee:像蜜蜂一样忙碌。

A cat may look at a king:人人平等。hungry as a bear:饿得像狼。

Each bird love to hear himself sing.孤芳自赏。

dumb as an oyster:守口如瓶。as wise as an owl:猴精。

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爱吾及犬。

Every bean has its black:粒粒扁豆有黑点,意译为“凡人各有其短处”。

the apple of one’s eye:掌上明珠

3.2 以人体的一部分喻人

人们对自己的身体很熟悉,人们往往用身体的某一部分来代替人,也就是常说的以部分代替整体;或者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动作代替一些概念。所以人体的各个部位或者描写人们的行为动作的词语都可以构成一些习惯的表达方式。例如,

lay heads together:共同商量。shut one’s eyes to:装作不知。

knock people’s heads together:。

bite somebody’s head off:呵斥某人。

work with the left hand:工作马虎,效率差。

marry with the left hand:和身份低的人结婚。short of hands:人手不够。

get into the right hands:到可靠的人手里。

pull sb’s leg:愚弄某人,开某人的玩笑。

3.3 以物喻事

生活中的常见的事物也可以用来比喻一些抽象的概念和事情。例如:

not to care a straw:毫不在乎。to have other fish to fry:另有事情要做。

not to let sleeping dogs lie:惹事生非The dogs of war:战争造成的破坏。

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

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物产富饶之地。

3.4 以具体的事情比喻一个道理

一些简单的事情里面蕴含了一些大道理,所以这些事情被人们用来比喻一些道理,例如:

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

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to pour oil on the flame:火上加油。

to wake a sleeping dog:打草惊蛇。

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对牛弹琴。

to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雪中送炭。

as easy as falling off a log:易如反掌。

4 汉语成语中的隐喻分析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和思维方式,在每一个民族中都有所体现。中国人民在历史的实践生活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寓意深刻,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的成语,其中隐喻性的成语的数量也不少,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里面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下面的例子将说明隐喻在汉语成语中的体现。

4.1 以动物和事物喻人

对牛弹琴如虎添翼破镜重圆老牛舐犊打落水狗狗仗人势狐假虎威

铁面无私铁石心肠井底之蛙一丘之貉良莠不齐滥竽充数白璧无瑕

川流不息声名狼藉虎视眈眈生龙活虎气冲牛斗作茧自缚翻江倒海金兰之交冷若冰霜落花有意气味相投山高水长水性杨花冰壶秋水良金美玉冰清玉洁璞玉浑金老马识途秀色可餐

4.2 以人体的一部分喻人

瞠目结舌手足情深扬眉吐气总角之交妙手回春袖手旁观出手不凡手疾眼快眼高手低撕心裂肺手到擒来洗心革面指手画脚

4.3 以物喻物

雨后春笋象牙之塔百花齐放雕虫小技一帆风顺粗枝大叶灯红酒绿泾渭分明明日黄花

4.4 以具体的事情比喻一个道理

卧薪尝胆悬梁刺股岁寒知松柏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入木三分海阔天空琳琅满目味同嚼蜡鬼哭狼嚎东施效颦按图索骥掩耳盗铃拔苗助长鱼水情深破釜沉舟画蛇添足

5 英汉隐喻性成语的对比

隐喻性成语都是英汉两种语言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成语都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地理环境,社会背景,风俗习惯,历史等知识。也是我们了解一种文化的重要的途径,更能让我们理解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成语作为语言的一个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体现出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点。隐喻性成语的特征在于其比喻性,所以下面将从比喻的层面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部分隐喻性成语进行对比。

5.1 英汉隐喻成语中的喻义相同,喻体也基本相同

在人类的生活中,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他们生活的外部环境地理条件,自然环境必定有相似之处,更重要的是人们在认知的过程中也会存在相似的认知和思维。例如人类和动物的亲密关系,花草树木给人类带来的益处。因此,英、汉成语的比喻,两者之间不时存在着完全对等的对应关系,喻体与喻义完全一致。例如: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hang by a hair:千钧一发。

one’s hair stands on end:毛发倒立。as light as a feather:轻如鸿毛。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show one’s cards:摊牌。

to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杀鸡取卵。

to give him an inch and he will taken an ell:得寸进尺,得陇望蜀。

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turn over a new leaf:揭开新的一页。

an eye for an eye,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5.2 在英汉成语中有些成语的喻义相同,但喻体不同

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用熟悉的,具有鲜明特点和突出形象的事物来比喻有相似点的人和物,但是,由于不同民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性等的差异,所以对相同的事物可能有不同的认识,例如,如英语说胆小是as timid as a rabbit,而汉语则说“胆小如鼠”。汉语中的“虎胆英雄”,英语为hero as brave as a lion,“大海捞针”和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一个用“海”喻,一个用“haystack”(干草堆)比喻,喻体不同,但意义一样;“瓮中之鳖”和like a rat in a hole也是喻体不同但喻义一致,都指“陷于绝境”。如dumb as an oyster和汉语的“守口如瓶”意思一致;hungry as a bear和汉语中的“饿得像狼”喻义一样;to 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应译为“挂羊头,卖狗肉”,而不译为“叫嚷酒,却卖醋”。

5.3 英汉成语中喻体相似但喻义不同

在英语成语中有一些成语同一些汉语成语和习语在形式上很相似,但是其意义却大相径庭,例如:

pull sb’s leg:愚弄某人,开某人的玩笑。dog-eat–dog:相互残杀。

child’s play:简单的东西。move heaven and earth:想方设法。

throw a sprat to catch a whale:小虾钓大鱼,吃小亏,占大便宜。

eat one’s words:承认自己说了错话。

6 总结

英汉语言中的隐喻性成语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所得出的结晶,与思维密切相关,在隐喻性成语中,不仅体现了文化特征,也体现了思维特点,英汉两个民族在文化和思维方面都有异同。在隐喻性成语中也得以体现。在文中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性成语的分析和对比,可以使我们对两种文化下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更好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李福印.语义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6-87

[2]高和顺.英汉语中隐喻的映射现象[J].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113-115.

[3]李伯利,官品.成语及其认知理据[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9(2):80-83.

[4]刘学丰.概念隐喻与文化意象[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6):33-35.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60-160.

[6]Wehmeieret S.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873-873.

[7]隋晓蕾.从隐喻角度理解汉语四字成语[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46-48.

从英汉狗的隐喻看隐喻与文化 篇8

1 隐喻的含义

Metaphor, 即隐喻一词,源于希腊语中的metapherein, 其中的meta意思为“超越”,pherein一词意思为“负载”。它指的是把一种东西从一个地方搬运到另一个地方,它呈现给人们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隐喻一次的含义自诞生之日起,历经了值得变化和飞跃。亚里斯多德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一种修辞手段,强调两者是一种对比关系。这种观点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被Richards所发表的《修辞哲学》打破。他提出了隐喻的认知和创新功能并提出了互动论。这为隐喻的研究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到了1980年,Lakoff提出了概念隐喻的观点。他认为隐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不仅存在于语言之中,也存在于思想和行为中。我们所赖以生存的概念系统,从本质来讲都是隐喻性的(Lakoff&Johnson 1980:3)。隐喻的本质就是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Lakoff的理论被称为现代隐喻理论,它不但引起了中西方学者的兴趣,更掀起了隐喻研究的狂热。本文中的隐喻即指Lakoff所提出的概念隐喻。

2 中文中狗的概念隐喻

在汉语文化中,和狗相关的词语及句子既有褒义之色彩,也有贬义之色彩,但由于狗的形象在汉民族人民的心里不是很好,所以绝大部分与狗有关的词汇和句子都是贬义的,大多是表达令人生厌,贬低咒骂等不好的情感。从狗这一具体的小动物,人们通过捕捉其身上的特点,将其映射到各种抽象的概念域。现就一些与狗有关的隐喻作如下归纳:

2.1 表示地位低下,生命卑贱

在古代汉文化中,狗是被人们所豢养的宠物,或用于看家护院,地位很低下,所以人们常用“犬”字以示自谦,用以抬高对方的身份,贬低自己的身份。如:犬子,犬马。我国北方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有一种迷信的说法,认为狗为避邪之物,命贱者可长寿,因此给孩子取名有狗蛋,狗剩,狗娃等。

2.2 表示令人反感,讨厌

人们经常用下列词语如狗仗人势,狗汉奸,痛打落水狗,狗娘养的,狗屎,狗嘴吐不出象牙来来等用以表达自己的厌恶,痛恨之情,用狗身上的一些缺点和特征来描述具有此类特征的人。

2.3 表达凶狠,残忍的一面

狗给人的印象都是对主人言听计从,摇尾乞怜,而对陌生人却呲牙相向,显得凶恶无比。人们经常用狗咬狗这样的短语用以表示两种凶狠或行事让人讨厌的人互相争斗在一起。用狼心狗肺来描述残忍、心肠狠毒、贪婪、而不懂得报恩的那类人。

2.4 趋炎附势

人们经常用狗仗人势来描述那些倚仗某些权势背景欺负百姓,胡作非为之人。

2.5 相互勾结

人们经常用狐朋狗友,狐群狗党这样的词语来描述一些勾结在一起不干什么好事,或无所事事只顾吃喝玩乐的人。

我们可以简单地从下表来看“狗是人”这一概念隐喻的投射。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狗身上所具有的各种特征被部分地投射到形形色色的人上,人们基于对狗的认知丰富了描述人类的语言,使得语言变得多样而丰富。狗在汉语文化中多为贬义,则与中国文化中人们对狗的认知密不可分。

3 英文中狗的隐喻

在西方文化中,狗的待遇与在中国大相径庭。狗在大多数情况下被用作褒义词,主要源于西方历史发展过程中狗对人类的贡献。狗不再像在中国那样被贬低和轻视,而是被作为人类的好伙伴,好朋友那样对待。

3.1 表示重要性和赞美

英语中人们经常用a lucky dog表示一种赞美。用top dog来表示优胜者,获胜的一方。

3.2 地位高,有价值

英语中,狗被视为人的朋友,享有很高的家庭地位,在人的眼里,狗非常有价值,所以人们常说“love me, love my dog”。人们也用dog’s business来指事业。

3.3 经验丰富

人们用old dog来指虽以上了年纪却有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和阅历的人。

3.4忠诚可信

英语中用doglike、as faithful as a dog表示非常忠诚的人。

3.5 混沌潦倒

英语中有一些与狗有关的词汇表示混沌潦倒,食不果腹的人的生活。

如:He has been living a dog’s life since he got divorced.他离婚后一直过着混沌潦倒的日子。She is sick as a dog.她病得很严重。

以下表简单地表示一下英语中“狗是人”这一概念隐喻的对应关系。

从上表可以看出英文中关于狗的隐喻大部分为褒义词,多用于上进,勤奋,忠诚等语义域,同汉语中狗的隐喻有明显的差异。

4 中英两种语言中狗的隐喻差异及产生原因

隐喻是以一种事物体验和经历另一种事物,它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身体经验(Lakoff 1980)。人们身体经验的获得源于不同的生活背景。中国自古以来是个农业大国,人们几乎对狗没什么依赖,养狗也不过是为了看家,所以狗在人们心目中没有那么高的地位,也就导致在语言中演变出很多含有贬义的关于狗的词汇。同样是狗,在英国人们心目中却有着很高的地位,深受英美国家人们的喜爱。狗不但可以被看成家庭中的一员,狗也确实为他们帮了很多忙,如够可以帮助主人看护牛羊等等。对狗的喜爱完全体现在语言之中,所以英语中大多与狗相关的词汇都是褒义词。

5 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也是隐喻的载体,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不同的隐喻概念。虽然人类普遍存在共同的一些文化背景,但差异也是确确实实就存在在那里的。从以上英汉两种语言中关于狗的词汇中所体现的隐喻对比可以看出,不同的国家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反映出了不同国家文化差异对语言产生的影响。这种文化的差异也同时体现了语言中隐喻的差异。了解语言背后的隐喻知识对语言的学习非常重要。作为一个英语学习者,为了能更好地学习和运用语言,就应该更多地了解文化差异,并将隐喻的知识融入语言的学习中来。

摘要:近年来, 隐喻已经成为中外学者颇为关注的一个研究话题。语言, 不仅是隐喻表达式, 也是文化的载体, 把隐喻和文化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本文试图分析文化和隐喻的关系, 使英语学习者注意到语言学习过程中文化对隐喻的影响。另外, 提醒语言学习者挖掘语言背后的隐喻, 从而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关键词:隐喻,文化,影响

参考文献

[1]Lakoff G&M.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3.

[2]Richards, I.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1936.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5]许国璋.文明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0 (2) .

英汉植物隐喻对比研究 篇9

一、植物的隐喻现象与人类的认知行为

无论在英语中还是汉语中都包含了丰富的植物词汇, 同时这些植物词汇有着丰富的隐喻意义。首先植物的隐喻现象在语言学范畴内是一种修辞方法, 同时它也是人类认知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寻找共性, 利用熟悉的植物的特征反映人们熟悉的事物的特征, 这种隐喻方式是语言巨大的交际功能以及认知功能的具体体现。在英语语言中和汉语语言中植物隐喻方面有很多共通之处, 也有许多的差异性。这些植物隐喻差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文化环境中人类认知上的对等和差异。首先, 不管使用任何语言的人类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 人体方面和自然环境方面有很多共性, 这种共性在语言中有具体的体现, 反映了人类认知经验上的相似性。这种认知经验的相似性在英语和汉语中植物隐喻方面可见一斑。

二、英汉植物隐喻比较

(一) 英汉语言环境下植物隐喻的差异

1.英汉语言中相同植物的不同隐喻。在英语和汉语环境中存在着很多字面意思相同但隐喻意思不同的词汇, 下面我们来具体看一下。

首先说“柳树”,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折柳惜别”的习俗。因为“柳”和“留”读音相似, 所以在古代人们分别的时候就会折下柳枝互赠以寄离别情怀, 同时用柳树形象表达对远方亲朋的思念和人生羁旅中的思乡情怀, 对于柳树的隐喻意义诗人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有着美丽的阐释:“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在英语环境中柳树形象表达由死亡引起的忧伤, 这是英国人戴柳条帽子表达哀思的习俗引出的隐喻意义。在英语中成语“sing willow”是“痛失爱人”的意思。

在汉语语言环境中“红豆”形象是对于恋人间相思的美丽诠释, 红豆颜色艳丽、质地晶亮, 红豆给人热烈、温润又玲珑剔透的体验和感受, 这些外表和性格特征都很好的诠释了男女爱情的质地。红豆形象对爱情的诠释淋漓尽致, 这点流传千古已经为国人普遍接受[3]。诗句“此物最相思”已经成为我国人民的默契和共同的感情体验。在英语环境中红豆则有“见利忘义”的联想。

2.英语中独有的植物隐喻:

①英语单词cabbage的释义为甘蓝, 其隐喻意义为“胸无大志的人”、“纸币”和“脑袋”。

②英语单词apple释义为苹果或者苹果树, 其隐喻意义为“宝贝”“掌上明珠”“瞳仁”等。

③英语单词lemmon释义为柠檬或者柠檬树, 其隐喻意义为“讨厌的东西, 无聊的东西, 无价值的东西”。

3.汉语言中有特色的植物隐喻:

①梅、兰、竹、菊在汉语中实指四种植物, 根据这四种植物傲、幽、坚、淡的品质, 国人将其隐喻为“四君子”, 正是人们对于这些植物清华淡泊的人格境界的向往, 使之成为是个和绘画中的常见题材[4]。

②词语苦瓜本身是一种蔬菜, 根据其苦涩的感受隐喻意义中将其与“苦难的, 难受的”等感觉相连。

③在汉语中“葱”有着美好的隐喻意义, 《孔雀东南飞》中“指如削葱根”千古流传, 所以“葱”又指“女子纤细玉手”。

以上这些植物隐喻只能在汉语中出现, 因为这种隐喻是以我国文化传统和认知经验为基础的, 具有深刻的民族特征。

4.英汉语言中不同植物的相同隐喻现象。因为生态环境和气候等方面的差别, 在不同地域相同植物在品种和数量上具有差异性, 这就决定了不同地域的人对植物的感觉和体验的差异, 出现不同的植物具有相同的隐喻意义的现象。比如岛国英语常年湿润多雨, 蘑菇在英国这种生态环境下生长的非常好, 所以英语中会用mushroom隐喻事物蓬勃发展的情况, 在汉语环境中我们却用“笋”来表达这一隐喻意义, 例如“雨后春笋”。

(二) 英汉植物隐喻中的共性

由于人类认知行为的共性,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英语和汉语植物隐喻方面的共性。比如英文“lily”百合花形象在英语和汉语中的隐喻意义都是指美好脱俗的纯洁少女。玫瑰 (rose) 在汉语和英语中的隐喻意义都和爱情、青春以及美女有关。英文诗作中有着大量引用玫瑰形象的爱情诗, 在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作者也将探春比做“玫瑰花”, 美丽而带刺。

而月桂树 (laurdl) 在英语和汉语言环境中都作为“胜利”和“辉煌”隐喻, 在西方社会这种隐喻出自古希腊神话, 神话中为了纪念阿波罗, 在皮蒂亚运动会上发给胜利者月桂树做成的花环作为奖励。

在汉语言中, 表示女人美貌就说成人面桃花, 这是桃子 (peach) 在汉语中的隐喻, 关于这点崔护在《题都城南庄》中有美丽的阐释:“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在英语中“peach”也有“美人”的意思。

而草 (grass) 这个词汇在英语和汉语环境下都有“众多”和“默默无闻”的意思, 例如“grass roots”在英语中是基层的意思, 汉语中“草”表示多, 例如“草木皆兵”, 也表示轻贱, 例如“草菅人命”[7]。

三、导致英汉植物隐喻差异的原因

(一) 植物隐喻差异原因

1.历史方面的影响。在世界发展史上, 英国几乎将整个世界纳入其殖民地体系。这种殖民地扩张模式给英语扩张提供了机会[8]。同时丰富和发展了英语语言词汇, 让更多的植物纳入到英语语言体系, 极大的丰富了英语语言中植物词汇的隐喻意义。

2.多国语言融合的影响。由于西方国家的开放性和融合性, 多国语言都曾经对英语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英语语言保留了纳威亚语、法语以及拉丁语等等各种语言的特色和痕迹。英语极力从这些外来语言中吸收营养, 将外来语言中的植物隐喻意义纳入自身语言体系, 为英语中植物隐喻内涵的扩展和丰富提供了广阔的基础。

3.英语的广泛使用的影响。现阶段, 在世界范围内使用英语的国家非常多, 例如加拿大、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都是以英语为主的国家, 英语使用的地域上的广阔性为英语植物隐喻增添了丰富性以及多样性, 同时也赋予了英语植物多重性的隐喻意义[9]。

4.汉语言的独特性影响。在汉语中植物隐喻意义基本都是建立在象征的基础上, 也就是所说的抽象化了的概念, 这种隐喻特征受到我国深刻的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 英汉语言中植物隐喻存在共性的原因

隐喻概念的产生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同时也是人类认知行为进步的一种体现。英语和汉语环境中的共通性是因为人类社会面对世界的认知行为具有一致性, 这种一致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大脑对于植物实际意义认识上的一致, 另一方面是人类对于植物词汇在实指意义上引申的隐喻意义的心理约定的一致性。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英语和汉语语言中植物词汇隐喻意义存在共性的本质原因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对于世界的认知行为存在共性[10]。

结束语:所谓的隐喻是将对一种事物的理解用另一种不同的事物的感受和体验表达出来的语言现象。首先隐喻是一种认知对象, 同时也是概念构成的一种。在人们对于各种植物特色和性状的熟悉和掌握的基础上渐渐形成了植物隐喻的语言现象。它的实现过程是在人或者事物身上投射反映出不同植物的特性和感觉, 让人们通过对特定植物的特征的感受和体验认识到这种人和事物的特征。文中对于英汉植物隐喻中的现象做了简要的说明和论述。

摘要:人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植物的影子和芬芳, 可以说植物和人们的生活关系是非常亲密的。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中都包含了丰富的植物方面的词汇, 这些词汇除了表面指代的植物之外还有着隽永的隐喻意义。虽然在世界范围内学术界对于英汉语言词汇中植物的隐喻意义进行了一些研究, 但是总体来说研究范围较小, 提供的文献非常有限。

关键词:英语汉语,植物隐喻,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映戎.英汉植物隐喻的跨文化理解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2.

[2]王璞.英汉植物隐喻对比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 2007.

英汉“喜悦”情感隐喻的认知对比 篇10

【关键词】喜悦;情感隐喻;认知对比

一、引言

人的情感丰富多彩,例如喜、怒、哀、乐。为了让人们更容易理解人类丰富却抽象的情感,我们通常使用隐喻的方式表达。Kovecses说过“表达情感的语言绝大部分是隐喻化的。”本文以情感中的“喜悦”的隐喻表达为研究对象,对英汉情感隐喻进行分析对比,从而帮助人们了解情感认知隐喻存在的普遍性和其文化差异性。

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隐喻

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但认知语言者G. Lakoff和M.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概念隐喻理论的认知框架,他们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而不是纯粹的语言的现象。他们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Lakoff,1980:3—5)。隐喻是源域向目标域进行映射的过程,并且源域和目标域之间须具有相似性。隐喻大致可分为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

莱考夫(1981)把隐喻看做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即隐喻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赵艳芳,2005:105—106)人的思维过程是隐喻的,其表现形式——语言——中的隐喻来自人的概念体系中的隐喻。据统计普通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是源于概念体系中的隐喻。(赵艳芳,2005:106)由此可见,隐喻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英汉“喜悦”隐喻相同点的举例分析

喜悦是人最基本情感之一,是基于身体经验的反应,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上的情感隐喻表达通常具有某些相似性。

(一)方位喻“喜悦”情感

根据Lakoff和Johnson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英语中表示“喜悦”的隐喻大锁跟空间方位有关,常用身体直立向上表示快乐和喜悦,因此形成了“Happy is up (喜悦是向上的)”的概念隐喻。(Lakoff &Johnson,1980:15)

从以上例子中,rose,boost,lift等词都与“向上”有关,同时可以看出汉语中也有类似表达,“高兴”“兴头上”等。这是因为作为人类,我们都有向上的躯干,直立的姿势,这往往和正面的情感状态、良好的精神状态相关,因此根据人的身体经验就形成了“happy is up”的概念隐喻。

(二)液体喻“喜悦”情感

容器隐喻是最常见的实体隐喻。我们有“喜悦是容器中的液体”的概念隐喻。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容器,身体分界面、里外等。(赵艳芳,1995:109—110)如果把人的身体理解为一个容器,而情感则是里面的液体。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英汉语言把人体理解为容器。当人们喜悦兴奋时,当人体这个容器要满、情感膨胀时,强烈的情感就会冲出来。

(三)天气喻“喜悦”情感

“人的认知过程是用熟悉的思想、概念去理解难以理解的、复杂的、抽象的活不确定的概念。这种语用因素认知化的结果,就是把一个领域的知识在概念上映现到另一个领域上而达到一致的概念化机制”(Goossens Louis,1990,(1):323—340)天气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人们也通常用这些自然现象如风雨雷电,表达自己的情感。

天气晴朗通常使人心情愉悦,基于人们共同的生活经验,英汉语中都有用天气隐喻喜悦情感。

(四)动物喻“喜悦”情感

生活在大自然中,人与动物关系紧密。很多动植物的词都被用来表达人的情感。基于人类共有的身体经验。英汉语言中,人们都有用动物来表达人们的“喜悦”情感。

四、英汉 “喜悦”隐喻差异的举例分析

英汉两国不同的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导致英汉语表达之间的差异。

(一)方位喻“喜悦”情感

英汉空间方位“离开地面”的隐喻表达

英语国家的人比较直接,通常采取直接的方式表达感情,感情外露受人赞许,因此,英语中关于“离开地面”的隐喻来表达“喜悦”。然而汉民族则比较含蓄、委婉,感情不轻易外露。因此,在汉语中“离开地面”的表达用来骄傲自满。

(二)人体器官喻“喜悦”情感

英汉语中都有把“喜悦”看成是容器里的液体的隐喻表达。但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英语中容器大到身体,而汉语中的容器多指心,比较注重人体的具体器官,这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英语中则没有。

(三)英语中,“喜悦是眼睛在动”的概念隐喻

例如:His eyes were shinning但在汉语中,表示喜悦的隐喻并不仅体现在眼睛还有眉毛。如:眉开眼笑。从此,我们还可以看出,英汉的文化有差异外,捕捉情感的视点也不全相同。

五、结语

本文对“喜悦”情感隐喻进行了英汉对比,我们发现英汉语在隐喻表达方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是基于人们共有的身体和物质经验,使人类在思维上存在一定的共性。在另一方面,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喜悦”情感隐喻也存在差异和个性。这是由于两个民族在文化传统,事物感知、社会背景等存在差异。

【参考文献】

[1]Goossens L. Metaphtonymy: the in teraction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expressions for linguistic action [J]. Cognitive Linguistics,1990(1).

[2]Kovecses Zoltun. Metaphor and Emotion Language,Culture,and Body in Human feeling [M]. Cambridge Unversity Press,2000:5.

[3]Lakoff George & Mark Johnse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Richards,A. 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5]唐振华.论汉译英中的文化负迁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1).

[6]叶奕乾.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7]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上一篇:鞍区占位性病变下一篇:历史论证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