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刍议

2024-08-27

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刍议(精选十篇)

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刍议 篇1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 被普遍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而在全世界各地迅速推广。1863年, 托马斯·库克组织了到瑞士乡村的第一个包价旅游团。1865年, 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现代乡村旅游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以来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在欧美国家己经成熟发展为规模巨大的产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 在世界旅游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大力推动下, 乡村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开始向发展中国家推广。目前, 乡村旅游己成为现代世界旅游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我国的现代乡村旅游起步较晚, 20世纪50年代开始萌芽, 20世纪80年代末期才逐渐兴盛起来。伴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 置身激烈竞争旋涡中的人的精神不堪重负, 人们的呼吸急促、心跳加快, 甚至崩溃。在这样的情况下, 远离城市、远离污染、远离竞争、回归自然、寻找休闲的生活方式便成为人们生活的急切需求, 愈来愈多的城里人到乡村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1998年, 我国国家旅游局推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 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乡村旅游的热浪。21世纪初, 国家旅游局又推出各主题年活动, 乡村旅游也得到了大力发展, 出现了一大批具有鲜明乡土特色和时代特点的乡村旅游地与乡村旅游区。正是因为乡村旅游对于繁荣乡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就业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所以乡村旅游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国内外旅游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2006年中国乡村旅游的主题口号是“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 2007年的口号是和谐城乡游, 这些都大大地推进了乡村游, 己经渐渐成为旅游业的新亮点。

二、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现状

1. 产品开发项目单一、城市化、粗放型经营

目前, 我国乡村旅游的主体方式是观光旅游, 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 对其深度的挖掘不够, 使活动形式过于单调, 落入了“春季赏花、秋季摘果”程式化活动中。由于乡村旅游供给尚处于卖方市场阶段, 导致乡村旅游开发者片面追求效益, 不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 过分依赖非自然的技术手段, 大兴土木使其城市化、人工化, 从而失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忽视游客的满意度、旅游形象塑造和长远发展设计, 缺乏创新设计和文化品位的乡村旅游产品, 损害了游客的旅游感受和乡村旅游的形象, 从而大大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 采用低价的产品渗透价格

我国的乡村旅游在知名度、资金实力方面相对于风景名胜区都处于弱势, 目前, 我国开发的乡村旅游多是处于城市近郊或者景区 (点) 附近, 其客源以城市周末、节假日休闲度假游客为主, 家庭出游的比例大, 主要出游形式为散客旅游, 需求弹性大, 对价格敏感性较强, 所以在价格方面以低价为主, 采取慢速渗透策略。

3. 营销意识不强, 营销手段落后

我国乡村旅游目前的销售尚不成体系, 农户的自我销售意识不强, 我国不少地方现在仍存在着“先等当地旅游发展起来, 再拿钱来宣传促销旅游”的落后观念, 难以引起人们特别留意, 更不用说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预定和销售系统了。由于没有形成有序的横向和纵向的网络体系, 使开发乡村旅游的地区与当地或周边大城市的旅行社、附近的知名景区 (点) 联系不密切, 没有形成整体营销。很多地方的乡村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以当地农民为主, 文化水平较低, 缺乏先进的营销知识, 致使乡村旅游营销缺乏系统性, 营销方式毫无新意。目前, 我国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多依靠传统方式招徕游客, 采用最多的宣传促销手段是发传单或发名片。有少数经营者在互联网上设立了宣传网页, 取得了一定的营销效果, 但由于网页的知名度有限, 再加上信息量少、功能简单等原因, 还无法对乡村旅游形成强有力的支撑。这就使得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和旅游者双双蒙受效率损失。

三、营销创新是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

1. 激烈的市场竞争

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旅游市场越来越细分化, 旅行社经营进入微利时代。面对微利, 使旅游促销更加专业, 原来促销是单打独斗, 各唱各的曲, 各拉各的调。现在是集中促销, 既节省成本, 又容易出效果。从目前来看, 进入到营销主导时代的我国乡村旅游业必须用科学、先进的旅游市场营销来武装自己, 把现代先进的旅游市场营销理念引进中国乡村旅游事业。

2. 绿色营销的市场需要

农村是受污染和被破坏较轻的地方, 恰是人们向往“绿色”的最好去处。现在中央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而乡村旅游正是这个精神的强大推动力。耕地广阔, 提供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环境优美, 一些乡村处在山区里, 远离现代的污染, 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开展绿色营销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可持续发展优势。

3.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是指一种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要走新路, 就是要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必须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被动局面, 必须在加快发展中坚定地走生态经济、和谐发展之路。这就要求企业放弃传统的工业时代营销做法, 实行“洁净化”生产, 探索新的营销方式, 即进行营销创新。

四、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创新

1. 乡村旅游市场营销观念创新

观念创新是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先导。2l世纪的我国乡村旅游市场应追求与21世纪相适应的新营销观念: (1) 乡村旅游营销的亲情观。亲情的乡村旅游营销观念强调把游客当“朋友”或“亲人”, 通过“农家乐”的形式, 吃农家饭, 住农家, 参加农活劳动建立一种新型的亲情关系。; (2) 乡村旅游营销的知识观。乡村旅游应当集学习知识、考察、娱乐于一体, 对游客起着拓宽视野和增长见识的作用, 尤其对于青少年学生, 知识的乡村旅游为游客提供了一种深入了解农村、农业和农民的途径。 (3) 乡村旅游营销的绿色观。绿色营销观念强调经营者在营销活动中要把市场需求与环境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 大力开发绿色产品, 尽量减少乃至消除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危害。要努力探索发展旅游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内在规律, 杜绝破坏性开发。

2. 乡村旅游产品创新

全力打造富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 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第一要务。旅游资源的同质化, 导致旅游产品的同类化现象普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愈是乡土的愈是有个性, 愈是本土的愈有特色。因此, 对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时, 应更多地糅入地域的乡村民俗、怀旧的节事、农事农活、家乡菜等乡土化的素材。在实施产品策略时, 必须采用新思路、新方法, 提升产品的质量。

3. 体验营销

旅游业的本质是出售体验和旅游经历, 乡村旅游者期待的是不仅能观光, 而且能有乡村生活的经历。如“做一天茶农”、“当一天农民”。因此, 乡村旅游产品在设计时要注重体验、度假、休闲等生活元素的摄入。实现乡村旅游的体验营销, 应该从主题提炼、体验线索设计、场景设计、体验氛围营造、活动策划和体验过程等方面入手。其中, 主题是体验的基础和灵魂, 主题鲜明的旅游产品能充分调动消费者的感觉器官, 使之留下难忘的经历, 强化旅游体验;活动是主题的载体, 没有好的活动项目的支撑, 美好的体验只能成为泡影;在主题鲜明、活动丰富的基础上, 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场景、氛围等细节加以强化, 才能让游客的美好体验成为现实。

4. 口碑营销

乡村旅游口碑营销是指乡村旅游产品供给方或经营者运用各种有效手段, 引发顾客对该乡村旅游产品的品质、服务及企业形象的谈论和交流, 并激励顾客自发地向其周边人群介绍和推荐的旅游市场营销方式。正所谓“金奖银奖不如客户的夸奖, 金杯银杯不如客户的口碑”。 (1) “员工和顾客是上帝”, “先有员工的满意, 才有顾客的满意”。一线员工与游客接触的时间最多, 也最了解游客的需求, 他们的服务态度、服务知识和服务技能直接影响到游客的体验和感受。因此, 要使员工向游客提供满意的服务, 旅游企业就必须首先把员工当作自己的顾客, 搞好内部营销, 使员工掌握必要的服务知识和服务技能, 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要对员工进行口碑传播培训, 使之掌握口碑营销技巧;要注重收集口碑传播信息资料, 整理成《口碑传播信息手册》, 并不断更新, 使员工有信息可传播, 有标准可参照。 (2) 创新“4C”道路。20世纪80年代, 美国企业营销专家劳特朋 (Lauterbore) 针对4P理论存在的问题, 提出营销的4c理论, 4c即Consumer (消费者) 、Cost (成本) 、Convenience (便利) 和Communication (沟通) 。4C理论的关键在于真正重视消费者的行为反应。4C理论的提出, 使市场营销从过去的“消费者请注意”的模式 (4P) 转变为“请注意消费者”的模式 (4C) 。当旅游者感知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超过其心理预期时, 旅游者就会主动成为该产品和服务的正面口碑传播者。旅游者满意程度越高, 其口碑传播的积极性越强。反之, 当旅游者感受到的产品质量或服务品质远低于心理预期, 则可能引发负面口碑。

5. 网络营销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 信息的网络化, 旅游业与互联网的结合使乡村旅游网络营销成为了可能。互联网是一个规模巨大的信息和服务资源。可以说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人们可以互通信息, 交流思想, 又可以获得各个方面的知识、经验和信息。目前有些地方的乡村旅游还是“羞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 仅仅靠“回头客”及口碑传播, 影响小, 见效慢。所以应该利用互联网发展乡村旅游, 也可以建设地方性的乡村旅游网站, 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摘要:近年来, 乡村旅游已逐渐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尚不成熟, 现有乡村旅游产品己很难适应快速发展的旅游市场新需求, 从而影响了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是提高乡村旅游竞争力, 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分析了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现状, 并着重对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创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现状,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国振:旅游营销管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3

[2]刘志远林云:旅游营销策略[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1

[3]高谋洲李红岩: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商业研究, 2006 (21)

[4]杨达源等:乡村旅游开发理论与实践[F].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5]李丹:乡村旅游开发中的营销行为[J].发展研究, 2006 (9) ;

[6]熊元斌邹蓉:乡村旅游市场开发与营销策略浅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1 (10)

乡村旅游市场前景 篇2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接待旅游者人数达13710万人次,将占世界市场份额的8.6%。旅游部门每增加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

就能增加4.3元;旅游部门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社会就能增加5个就业机会。

根据预测,欧洲每年旅游总收入中农业旅游收入占5%~10%。西班牙人非常重视乡村旅游,有36%的西班牙人的休假是在1000多个乡村旅游点度过的。随着现代人的“返璞归真”,渐成时尚的乡村旅游为农家旅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既休闲又赚钱,不失为投资的好选择。

北京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刍议 篇3

一、北京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现状

北京郊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近些年来,通过自筹和招商引资等方式,各区县利用各自资源优势,如自然风光、长城文化及其遗迹、宗教寺庙、陵墓等资源,陆续开发建成了一些景点,旅游景区和宾馆饭店接待服务都达到了一定规模。目前,全市郊区已有2000多个观光农业园区、220多个民俗旅游村、2万多民俗旅游户,乡村旅游的交通、餐饮、旅游条件都大为改善。2004年,北京仅观光农业收入就超过30亿元,从事民俗旅游和观光农业的农民将近10万人,接待民俗旅游客人893.9万人次;郊区民俗旅游收入达到7.57亿元。

北京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对郊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它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它放大了农业产品价值,增加了农民收入,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就业渠道。它还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交通运输业、建材、餐饮业、文化娱乐业、商业服务业、食品加工业、信息产业等的发展。

二、休闲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北京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总体态势很好,但毋庸置疑,休闲旅游发展的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规划缺乏可操作性,总体经济效益较差

科学有效的旅游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秩序和效率。各区县目前大都完成了旅游规划设计工作,但旅游开发基本上仍处于乡自为战、村自为战、户自为战的阶段,缺乏统筹规划、统一管理。这些规划目前存在的共性问题是:(1)重视形象、理念的设计,对具体景区如何根据自身特色,进行旅游规划建设,缺乏可操作性。(2)规划的实施没有落到实处。(3)规划层次低,缺乏可视性、动态性,没有利用计算机GIS、技术,将规划结果展示给领导决策者和技术人员,达到两者的互动和意见的反馈。这些问题的存在,就造成一些地方的乡村旅游因开发密度过高和重复建设等问题而惨淡经营。还有一些地方的投资者只注意旅游资源本身的旅游价值,而没有考虑旅游要素的空间匹配和组织,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

2.管理机构不健全,经营秩序不规范

在有些地方,乡村休闲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处于管理的真空状态。这种状况一方面与乡村休闲旅游经营的分散性有关,另一方面是现行旅游管理体制造成的。在我国现行管理体制下,乡村旅游资源分别隶属于农业、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而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后所形成的成果作为旅游产品又是旅游管理部门管理的对象。由于法律规章的阙如,从而造成了经营者经营无法可依,游客的权利无法得到保护,政府行政部门管理无章可循,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

3.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产品项目功能单调

乡村休闲旅游的内涵本来非常丰富,理应具有旅游观光、度假休闲、参与体验、增长知识、增强体质等多种功能。但在实际上,不少地方把乡村休闲旅游等同于“农家乐”,把“农家乐”等同于到农家去吃饭。目前北京乡村休闲旅游的主体方式是观光旅游,而可供游人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娱乐活动很少,整个观光过程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同时,丰富的各种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对其深度的挖掘不够,使活动形式过于单调。另外,部分经营者盲目追随其他成功经营乡村旅游的地区,不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搞特色经营,没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竞争优势。

4.郊区区县基础设施薄弱,旅游配套服务不规范

当前制约部分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问题之一是基础设施落后。道路、停车场、洗手间、工具室、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如怀柔山区部分发展农家乐的乡村至国道的公路路面狭窄,在路面改造过程中,乡村愿意自筹资金将路面拓宽,但有关部门未加以考虑(鄢毅平,2001)。另外,因为城乡生活方式差异等原因,从乡村休闲旅游兴起之日起,其卫生状况就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服务方面,很多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和从业人员从未受过正规的服务培训,对旅游行业的服务规范和要求知之甚少,服务意识不强,服务程序不规范,经常引起游客的不满甚至投诉。

5.营销意识不强,营销手段落后

市场研究不足,宣传促销力度不大,且方式单一,是制约北京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因素。由于乡村旅游地域分散、经营规模小,而且资金不足,专业人才匮乏,致使乡村旅游经营者无力从事全面的市场调查研究。从而导致乡村休闲旅游营销乏力,缺乏系统性,更没有充分利用“绿色营销”、“文化营销”和“网络营销”等新的营销方式。尽管有不少经营者在互联网上设立了宣传网页,取得了一定的营销效果,但由于网页的知名度有限,再加上信息量少、网页内容更新缓慢等原因,还无法对乡村休闲旅游形成强有力的支撑。这就使得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和旅游者双双蒙受效率损失。

6.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阻碍了休闲旅游业的发展

虽说乡村休闲旅游投资相对较少,见效较快,但并不是说不需要资金,尤其是建设上规模、上档次的乡村旅游区,既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又需对外宣传促销,必须有一定的资金保证。目前郊区旅游投资基本上是村集体、农户自筹,与日益兴旺的休闲产业相比,家庭单门独户经营,规模有限,信息缺乏,没有能力也不可能拿出多余的资金进行广告宣传和基础设施建设。

7.旅游带来的环境问题急待整治

资源与环境保护问题是伴随旅游业同步发展的老问题,乡村休闲旅游也不可避免。古老村落的村民为更多的接待游客增盖民居,威胁着村落的传统结构和应有的风格与环境氛围;固体垃圾、污水对水源的污染随着游客的增多日益加重。

三、北京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对策分析

要解决上述突出问题,保证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可采取以下方面的措施:

1.遵循乡村休闲旅游开发的规律,用大产业大系统的观点对乡村休闲旅游进行科学规划

将整个郊区休闲旅游作为郊区经济一个支柱产业,建立整体的框架体系。应由政府牵头,做好北京郊区休闲旅游宏观规划,各区域有各区域的特色,避免雷同和重复建设;山区、平原休闲重点应有不同,农业观光旅游和民俗旅游也要有不同。各区县由政府出面,采取逆向思维方式,对本区域的旅游业及产品进行整体的策划、设计和包装,对分散的旅游路线尤其要通过合理的组合,形成主题鲜明的旅游产品。

2.加强对乡村旅游的管理,规范其经营行为

乡村休闲旅游区政府职能部门要把乡村休闲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明确责任,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要强化、协调、管理、服务职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机制。可制定旨在规范乡村休闲旅游经营行为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主管部门的作用和权限,从法律上保证政府主管机构有效地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使乡村旅游的发展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组织地区性的乡村休闲旅游同业公会,制定乡村休闲旅游经营公约,通过行业自律来规范经营者的经营行为。

3.优化休闲旅游产品结构,多元化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乡村自然原始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本是有别于城市景观的最突出特征,也是乡村休闲旅游得以兴旺发达的根基。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过程中必须认真分析旅游乡村的历史发展过程,挖掘其特色魅力及其表现形式,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乡村旅游产品。同时要多元化地开发休闲旅游产品项目,以供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选择。

4.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促进服务标准化

交通、水电、餐饮、住宿、通讯等行业与乡村旅游业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要加大对设施方面的投入,加强乡村休闲旅游区公共设施与食宿设施的建设。应与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城市市民游客出游提供方便。在食宿设施建设上,要注意旅游环境和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要通过职业培训使从业人员熟悉并掌握从迎客到送客的礼节和用语,了解一定的旅游常识和风土人情知识,促进乡村旅游服务的程序化、规范化和人文化。通过提高经营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素质,改善乡村旅游的管理和服务,为旅游者提供一个更安全、更卫生的旅游环境。

5.加强包装和宣传工作,采用现代化的营销手段

强化旅游促销理念,有重点、有步骤、多渠道、全方位地利用好旅游宣传媒体,拓展乡村休闲旅游客源市场。建议由地方政府或乡村旅游的同业公会进行统一的宣传促销,在有影响的宣传媒体开辟一个栏目,分年度或季度(月)专门宣传郊区整体的休闲旅游形象,穿插介绍一些经营得较好的景区、观光园区。除了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多种渠道进行促销宣传之外,还应该充分考虑到游客朋友之间的口碑宣传,如利用Web2.0技术构建旅游信息交流网上社区等。

6.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乡村休闲旅游的投资力度

资金是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条件之一,资金缺乏制约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从而影响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乡村旅游开发可通过四条渠道筹集资金:第一,由政府部门统筹,把对旅游业的扶持列入财政预算方案中,确保旅游业的扶持资金能够持续。第二,通过不同形式的招商引资,给乡村旅游开发注入新鲜“血液”。第三,鼓励村民出资合股联营,这有助于增强村民的责任感。第四,建立民间贷款信用制度,简化办证手续。在整体规划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有限资金完善旅游设施。

7.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乡村休闲旅游是以生态、观光农业为背景或载体的旅游形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尤为重要。一方面要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激发其对所在社区和地方文化的自尊、自爱和自豪感,提高其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对游客要加强尊重接待地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宣传教育,以保持乡村休闲旅游在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根据景区内植被、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划分核心区、缓冲区、旅游区。核心区严禁游客进入,缓冲区允许部分科研人员进入,而一般旅游者只允许在旅游区内活动。核定旅游区的环境容量,在旅游旺季超过环境容量时,实行旅游者预约制度。

休闲旅游作为旅游活动的高级层次,目前正成为北京市民的主要旅游活动内容。由于休闲旅游活动的初创性,活动区域的特定性,活动内容的特殊性,活动时间的经常性,如何使这项活动能够健康、有序、持续发展,推动郊区经济发展,还需要做多方面的基础研究,多部门的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伍延基:休闲、旅游及其相关概念辨析.旅游学刊,2006.12

[2]刘丽丽李红:北京郊区休闲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2

[3]黄郁成顾晓和郭安禧:农村社区旅游开发模式比较研究.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6

[4]王宏星崔凤军:我国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及其影响研究.西藏大学学报,2005.1

[5]梁明珠:观光农园旅游开发问题探讨.暨南学报(哲社版),1999.6

[6]林伯明:关于发展桂林乡村旅游的思考.社会科学家,1999.4

[7]高谋洲李红岩: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商业研究,2006.21

[8]龙茂星张河清: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析.旅游学刊,2006.9

河北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开发刍议 篇4

一、河北省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资源概述

在组成地区旅游发展的各要素中, 资源是决定因素, 这是国家或地区旅游发展现实的展现, 更是资源赋予理论的阐述, 乡村旅游发展亦是如此。河北省作为全国区域旅游发展核心地区之一, 作为全国农业大省之一, 在发展农业与旅游的结合事业中也拥有诸多优势, 其中, 资源是尤为重要的表现。

1. 以自然为基础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

以自然为基础的休闲农业环境是由水文、气候、地质、地貌、生物等要素的有机结合而形成的自然综合体, 是区域旅游发展的基底, 更是休闲农业核心景观特征之一。河北省发展农业旅游的地理位置优越, 有着许多得天独厚的自然休闲农业资源。这里是我国惟一兼有高原、丘陵、平原、湖泊、海洋等多样地貌类型的区域:素有“坝上高原”之称的张北农牧业资源、素有“燕山根基”之称的冀北山地资源、素有“华北粮仓”之称冀西北山盆和冀中平原资源, 都为河北成为农业旅游大省提供丰富多样的自然生态农业旅游资源。

2. 以人文为基础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

文化是休闲农业活动的特色, 缺少文化内涵农业旅游就如同失去灵魂, 没有生命力, 因此, 以人文为基础的休闲农业资源对区域农业旅游也具有重要意义。河北省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这里有众多可与农业相联系的文化发掘点。传统农耕文化、田园诗词文化、民间乡土工艺、淳朴民风民俗、乡间美食文化等都能成为休闲农业开展的有力支撑。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全省认定无公害生产基地2000多个、特产之乡115个, 魏县的剪纸、武强的年画、白洋淀的苇编、迁西板栗、沧州小枣、坝上口蘑等具有特定人文历史的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特色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这些以人文为基础的农业条件构成了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良好基础。

二、河北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开发模式

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更好地发挥、提高和改善旅游吸引物的形态, 让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乡村旅游资源的状态大部分是以分散的、专一化的形式存在的, 在当今潜在旅游者对旅游整体需求日益提升的态势下, 就必然要对其进行必要的资源开发和整合, 使其更能适应旅游者对乡村游的期望值。当前, 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开发模式众多, 依托河北乡村旅游资源特点, 笔者认为以下开发模式可能更适合当前乡村游的发展状态。

1.“以点带面“依托模式

“以点带面”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以“中心城市为依托”或以“著名景区为依托”进行圆点发散式乡村游开发。此种开发模式要重点考虑乡村旅游产品的类型、特色、区位和功能等因素, 开发中的乡村旅游产品要具有多样性和特色化开发, 要涵盖到产品开发的各个层面, 比如整体景区的可进入性等因素。河北省各地区拥有众多的乡土资源, 在开发过程中可以行政辖区划分的二级城市或重点地区为依托, 适时适度的发展以参与、观赏、品尝、购买等类型的乡村游产品, 借以提高乡村游的知名度。比如, 秦皇岛昌黎的葡萄沟地区, 紧邻河北省的二级城市, 依托所在地位于全球优质葡萄产地区域和当地的葡萄文化, 大力开发葡萄产品及其二次产品, 每年夏秋季节, 吸引众多游客前往, 为当地农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2.“公司农户”共赢模式

此种经营模式更适用于具有旅游特色的村镇, 通过引进有市场经营能力且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 改造村镇的硬件设施, 指导乡民开发餐饮住宿接待、组织特色民族风情活动, 形成具有特色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 从而招徕更多旅游消费者。“公司农户”共赢模式充分考虑农户利益, 利用企业资金和经营优势, 发挥特色村镇乡村旅游资源的最大作用。河北廊坊市永清县在壮大乡村旅游过程中, 积极引进休闲企业娱乐项目, 利用地方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产品, 在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中, 一系列大项目不断落户此地, 为永清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助推了本地旅游向高层次迈进。

3.“政府主导”带动模式

旅游活动作为政府发展本地经济的举措之一, 有地方政府在财力、政策等方面的倾斜, 必然会对旅游的进一步开展带来积极促进作用。政府主导型开发模式即由地方政府负责乡村旅游的整体规划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组建政府管理下的乡村旅游公司负责日常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建立民间团体组织协调村民参与导游、特色乡村演出、工艺品制作等活动;负责整体客源的招徕及市场开拓;协调公司或团体与民众利益分配等活动。政府要发挥主导带动作用, 积极协调各方利益, 促进本地整体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贵州平坝县天龙镇在发展乡村游时就借鉴了此种模式, 本地自2009年政府主导开展乡村游之后, 农户整体收入提高近五成, 同时带动此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使整个乡村呈现出勃勃生机。

4.“户户结合”自营模式

偏远地区的村民在远离市场的形式下, 往往对外部公司介入投资共同开发乡村游有一定的顾虑, “户户结合”即为农户自行联合发展农村旅游的模式。这些地区在“示范户”的带动下, 以土地或资金的形式加入到乡村游的经营接待中, 从“开拓户”学习经验技术, 短暂磨合后形成“户户结合”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湖南汉寿县的“鹿溪农家”即由“示范户”带动, 全村大部分农户加入到乡村旅游接待中, 并逐渐形成了“绿色蔬菜户”“家禽养殖户”“民俗表演队”等专业旅游服务组织, 河北省张北及承德坝上地区, 民风纯朴, 特色突出, 可借鉴此种经营模式, 实现了偏远农区的整体致富。

总之, 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是整体旅游大产业中不可或缺的形式, 是地方特色旅游的有益补充。河北省在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政策优势的大背景下, 应以特色休闲旅游资源为基础, 以地区农业发展特色形式为补充, 以各项农业休闲旅游模式为借鉴, 积极发展本地乡村旅游, 在提升农村整体效益的同时, 为河北大旅游时代的到来提供助益。

参考文献

[1]何景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 2003, (1) :5.

[2]张建雄.关于乡村旅游若干问题的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 2003, (2) :11~16.

[3]邱海蓉.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5, (5) :122~124.

[4]谭豹.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与途径[N].中国旅游报, 2006-05-19.

苏州乡村旅游体验营销策略 篇5

[摘要]体验营销是一种让顾客实际感知产品或服务的品质或性能,从而促使顾客认知、喜好并购买的营销方式。随着乡村旅游者需求的改变,“体验”已成为乡村旅游者购买乡村旅游产品的核心要素。本文通过剖析苏州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结合苏州乡村旅游资源现状,提出对策建议。

苏州市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抓手,更成为苏州旅游市场的助推器、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2008年9月,由苏州市旅游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依据国家旅游局《关于加快农村旅游发展的意见》、《苏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苏州市十一五旅游规划》编制的《苏州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年)》正式出台,表明苏州市政府对于乡村旅游的重视及理性思考。苏州的乡村旅游在取得了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因此,研究体验经济下苏州乡村旅游的营销问题,对于推进苏州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体验营销的概念

体验营销是指企业通过让目标顾客观摩、聆听、尝试、试用等方式,使其亲身体验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让顾客实际感知产品或服务的品质或性能,从而促使顾客认知、喜好并购买的一种营销方式。这种方式以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求为目标,以服务产品为平台,以有形产品为载体,生产、经营高质量产品,拉近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体验营销从消费者的感觉、情感、思考、行动、关联五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策略。体验营销的理念突破了“理性消费者”的传统假设,认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除了知识、智力、思考等理性因素以外,还包含感官、情感、情绪等感性因素。

旅游本身即是一个持续体验的过程。旅游者所购买的产品,实质上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这决定了旅游与体验营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区域为活动场所,以农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旅游对象,以农业旅游为主要形式,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情和回归自然为旅游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作为典型的体验型行业,乡村旅游必须提供给旅游者有价值的与众不同的顾客体验,根据不同的资源特征和消费环境,展现不同的体验诉求。旅游体验是由某些刺激而产生的内在反应,它产生于消费者所消费的真实的或是虚拟的有形产品或无形产品,能满足人们的某种体验需要。从旅游消费者的需求结构看,情感需求的比重在增加,旅游消费者在注重产品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的需求,偏好那些能与自我心理需求引起共鸣的体验。

二、苏州乡村旅游进行体验营销的必要性

虽然近些年苏州的乡村旅游得到了蓬勃发展,但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反映出市场需求和产品层次的初级化,也出现了盲目建设、项目雷同等无法忽视的问题。一批起步较晚的乡村,由于缺乏专业的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也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和学习,因而在实际乡村旅游中,乡村旅游主管人员和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官僚主义、“等靠”思想严重。目前,旺山生态园乡村旅游在营销上存在不少问题,如缺乏对市场的分析;经营理念低俗化倾向严重,仅停留在谋求经济利益的层面;忽视了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本质;未能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产品单

一、缺乏特色,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的需要;促销推广手段传统落后,客源市场开发不足。这些问题在整个苏州乡村旅游营销中也都普遍存在。

从乡村旅游的本质来看,“体验”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属性之一。乡村旅游的本质是向游客提供“一种或多种体验和经历”,给游客提供一个认识乡村、体验乡村生活和民风民俗的机会。从乡村旅游者的需求来看,他们已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农业观光游,更追求的是一种参与、一种体验,借助参与产生互动,加深与乡村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体验”已成为乡村旅游者购买乡村旅游产品的核心要素。从乡村旅游产品的发展来看,目前苏州乡村旅游对自然生态景观、农业生产、采摘活动、乡俗节庆活动仍有极大的依托性,造成了整个行业乡村旅游产品同构化严重。因此,乡村旅游经营者必须深入研究游客的体验需求,将体验营销的思想运用在产品开发设计中,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竞争力,以吸引旅游者并增强其忠诚度。

三、苏州乡村旅游体验营销对策建议

(一)整合各种感官刺激

感官式体验即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建立起感官上的体验。体验所设计到的感官刺激越多,就越是难忘。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与嗅觉建立起感官上的体验,营造田园诗意的吴地乡村景观。整合各种感官刺激,让旅游者参与其中,使其留下难忘的体验印象。

在各种感官刺激中,视觉是最主要的体验。视觉印象会在第一时间紧紧地抓住人的注意力,并留下难忘的体验印象。因此,苏州各地的乡村旅游地的视觉景观设计要注意在色彩上突出乡村景观特色。比如,景区建筑的风格和色彩应该协调一致,相得益彰,还要注意到购物场所、休憩场所乃至洗手间等的建筑设计风格,要力求这些乡村旅游设施的外观形态与主题保持一致。除了建筑的外观形态之外,暴露在游客视觉内的所有硬件设施,如游客休息的长凳、宣传栏等,也需要起到为主题服务的作用,达到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一致的效果。又比如,乡村的种植景观和一年四季各类花草果蔬的色彩变化搭配,也要注意带给旅游者不同的经历和感受。

另外,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也是感官刺激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会对旅游者的体验产生重大的影响,将它们有效地整合有助于旅游者形成难忘的旅游体验。比如在听觉方面,保留各个乡村旅游地吴侬软语的苏州方言、评弹、船歌等,让游客可以听到乡村特有的鸡鸣、犬吠、鸟唱、蛙鸣、虫叫等。

(二)满足多种情感诉求

情感式体验是指通过与消费者之间心理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激发和满足他们内在的情感,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偏爱,进而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体验方式。情感营销的核心是站在顾客的角度考虑问题,密切关注顾客的需求,牵住顾客的情感,扣住顾客的心,向顾客提供他们真正满意的产品和服务。顾客对于符合自己心意,能满足其实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会产生积极主动的情绪和情感,从而能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从旅游消费者的需求结构看,情感需求的比重在增加,旅游消费者在注重产品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的需求,偏好那些能与自我心理需求引起共鸣的体验。回归自然乡村、远离城市喧嚣、享受亲情天伦、怀念往昔等越来越多地成为乡村旅游者的基本情感诉求。情感体验是通过触动游客内在的情感和情绪来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的。在旅游过程中,触动消费者的内心情感,创造情感体验,使消费者自然地融入到情景中来。比如,在一些农耕文化园、农业博物馆等,展示和再现几十年前的农耕器具和场景,对都市旅游者特别是老年游客,能引发其童年回忆,从而获得他们情感上的共鸣。

(三)激发游客思考探究

思考式体验即通过开发人们的智力,创造性地让消费者获得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体验。思维营销诉求的是智力,以创意的方式引起消费者惊奇、兴趣和对问题的思考,让消费者获得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体验,从而使消费者获得一种自我成就感。乡村旅游可以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具有较好的引发思考的功能。

比如,可以将乡村旅游产品布局成观赏农田、瓜果园、花卉苗圃、动植物饲养场等区域,使游客身临其境,感受真切的农田风光和自然生机,也可以布局成浓缩的农业模式,展示特色农业生产景观和经营模式的示范区,传授系统的农业知识,使游客增长知识。比如,在一些高科技农业观光园内,可以对大棚蔬菜、花草树木、昆虫、家禽等进行生长知识介绍,激发都市游客,尤其是青少年的兴趣,激活其思考和探究的欲望,并由此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以苏州旺山生态园为例,可以充分利用茶园、葡萄园的现有资源,开辟游客通道,在满足采摘乐趣的同时,利用对农产品种植技术的知识传授达到启发游客思考探究的目的。

(四)增强参与互动内容

在产品或服务的设计、生产、消费过程中,努力创造条件并让广大消费者参与其中,按照消费者的意识和消费需求,使他们对最终产品满意,同时使其兴趣、爱好、想象力和抱负也得以实现。由此,顾客可以以个性化的方式参与其中,而不是传统地接受企业千篇一律的固化服务。通过角色来激发消费者,使其生活形态得以改变,从而实现产品的销售。

在乡村旅游景区的布局上,可将其设计为村舍民居、社区活动场所,营造游客能深入其中的乡村生活空间,使游客参与农耕活动,学习农作物种植技术、农家产品加工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管理等,体验农村生活,也可以布局成采摘果园、乡村工艺作坊、乡村集市的产品区,让游客充分体验劳动过程,以自采自制自买的方式亲身体验农产品制作过程,并购买乡村旅游产品。比如,开展新村新貌和特色产业参观体验、农业DIY、农耕体验等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活动,让游客亲自参与乡村生活、生产的某一过程,住农家院、品尝农家饭,感受浓浓的乡情和淳朴的民风;还可以自己下地种植采摘瓜果、自己动手制作农副产品等,切实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创造的喜悦。

四、结论

浅析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篇6

一、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现状

虽然乡村旅游在我国发展较快, 但是面对游客市场需求不断更新和选择日益多样化的趋势, 加上旅游淡旺季的影响, 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 主要归入以下几大方面。

第一, 营销观念普及率差、渠道少、方法简单。乡村旅游景区景点营销理念尚未完全形成, 大多数仍停留在推销阶段, 个别乡村甚至还停留在销售阶段。原因一是我国大陆乡村旅游的经营者许多是个体农户, 会销售已经是其思想解放迈出的一大步;二是一些乡村地区在政府部门推动下、在 (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 外来经营者的示范下, 农户从事乡村旅游会推销也是其一大进步。

第二, 采用低价的产品渗透价格。我国的乡村旅游在知名度、资金实力方面相对于风景名胜区都处于弱势, 目前, 我国开发的乡村旅游多是处于城市近郊或者景区 (点) 附近, 其客源以城市周末、节假日休闲度假游客为主, 家庭出游的比例大, 主要出游形式为散客旅游, 需求弹性大, 对价格敏感性较强, 所以在价格方面以低价为主, 采取慢速渗透策略。

第三, 缺乏区域乡村旅游市场规划和整体营销策略。目前国内乡村旅游活动政府比较重视, 但容易导致一哄而上, 缺乏区域市场规划, 农户们和经营者不了解、不重视市场容量, 重复建设, 盲目滥搭乱建, 自然乡村旅游经营的效益差。由于缺乏规划、经营者各自为战, 无法形成区域乡村旅游整体市场营销合力, 更无有力的营销策略。

二、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创新

第一, 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应该积极发挥领导推动作用。从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历史看, 先发展、后规范、政府介入发挥主导推动作用是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道路。对于乡村地区旅游业的市场营销工作, 首要的策略是建议加强政府领导, 发挥政府旅游和农业等职能部门的组织、规划、协调、宣传、推动作用, 指导引领乡村旅游经营者在旺季积极进行市场营销工作, 努力吸引游客, 尽可能延长旺季乡村旅游活动的接待服务时间。

第二, 乡村旅游产品创新。全力打造富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 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第一要务。旅游资源的同质化, 导致旅游产品的同类化现象普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愈是乡土的愈是有个性, 愈是本土的愈有特色。因此, 对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时, 应更多地糅入地域的乡村民俗、怀旧的节事、农事农活、家乡菜等乡土化的素材。在实施产品策略时, 必须采用新思路、新方法, 提升产品的质量。

第三, 注重环境的复杂多变性, 完善乡村地区旺季的基础设施环境建设。注重环境的复杂多变性, 尽量协调处理好当地没有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的农 (牧、渔、林) 民的生产、生活活动与乡村旅游活动之间的利益关系;使这些居民能够分享到乡村旅游市场活动所带来的道路、卫生、通信、信息服务等便利的间接利益, 或游客从其那儿购买当地土特农副产品等直接经济利益;使这些居民不反对当地进行乡村旅游活动, 并以后逐渐参与到乡村旅游经营中来。

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刍议 篇7

任何一种旅游形式的出现, 都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乡村旅游也是如此。但从我国目前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认识水平来看, 发展乡村旅游必须有科学的宏观指导和合理的总体规划, 以便形成资源互补, 市场共建的优化格局, 避免重复建设及区域内部的恶性竞争。

一、乡村旅游格局影响因子体系

一般来讲, 资源特色是规划区域旅游格局应考虑的首要因素, 但格局是否能够形成, 格局形成到什么阶段, 区域格局内乡村旅游点发展分析、统计等, 需要考虑多种要素, 占有多种数据, 并要有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持, 才能得到直观、科学的结果。

乡村旅游具有其独特属性, 如客源市场的单一性、集体经济的薄弱性、环境治理的艰巨性、从业人员意识的滞后性等, 这些, 都是乡村旅游旅游格局分析必须依据的数据因素。表中以河北省部分乡村旅游试点为例, 分别列出了影响乡村旅游格局的主要因子及试点旅游发展情况。

乡村旅游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由点及面的过程, 区域乡村旅游格局形成表现为区域内各子区域旅游资源、旅游文化特色鲜明, 乡村旅游点接待设施完备, 资源互补, 市场共营。从表1的分析可以看出, 区域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成熟程度、乡村旅游格局的形成是各级影响因子 (如图) 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般来讲, 旅游资源特色是一般景区、也是乡村旅游生存发展的基础;由于市场条件决定区域乡村旅游的经济发展水平, 在某种程度上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及其格局的形成起到关键性作用;乡村旅游发展基础条件是区域乡村旅游格局能否形成的关键保障;其他外围条件会区域乡村旅游格局形成起到推动作用。

二、基于GIS技术的乡村旅游格局分析方案

影响乡村旅游格局形成的要素综合而复杂, 对其分析需要占有大量基础数据, 并且要充分考虑要素的时代特征和基础数据的变化更新, 这就要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 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统计, 从而能得出全面、正确、直观的结果, 以便对区域乡村旅游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GIS是目前发展较为成熟、应用较为普遍得信息技术。GIS的数据图形化显示功能、专题电子地图功能、拓扑关系和图层叠加分析功能、空间分析功能等, 对于乡村旅游格局形成的阶段性分析, 具有具有强大的支持能力。利用GIS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有机结合的特点, 可以把乡村旅游格局根据历史数据和预测数据图形化展现出来, 从而能够得到形象直观的分析结果。下面我们介绍基于GIS技术的乡村旅游格局分析设计方案。

1.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是实现分析统计和其他一切功能的基础, 可依靠GIS软件平台提供的数据库技术 (如ArcGIS、MapInfo、SuperMap平台等) , 同时结合Oracle、SQL Serve等大型网络数据构建。

(1) 影响因子数据库。

根据图构建的乡村旅游影响因子指标体系, 建立影响因子数据库, 随着指标体系的不断完善, 数据库结构应适时做出调整。

乡村旅游资源数据库。

旅游资源数据库数据库包括特色资源和一般资源两部分, 其中特色资源数据库是分析乡村旅游格局的主要依据, 一般旅游资源数据库作为乡村旅游格局后期完善和调整的参考依据。各种旅游资源不仅要进行点、线、面类型划分, 还要对其相关属性信息做出具体描述, 描述可以是文本、图片或视频。

市场条件数据库。

在市场条件数据库中, 区位、交通、客源消费水平都需建立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 空间数据库存储各子要素的空间坐标信息, 属性数据库存储子要素关键性描述。

乡村基础条件数据库。

基础条件数据库中, 乡村经济发展水平、村民发展旅游意识是以乡村行政范围为单位的描述信息, 可作为乡村行政区面状信息的属性数据存储;接待条件 (包括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 需要建立空间和属性两种数据库。

外围条件数据库。

外围条件作为乡村行政区面状信息的属性数据存储。

(2) 基础图形信息数据库。

由于图形是乡村旅游格局影响因子及各种分析统计结果展示的主要载体, 所以, 基础图形信息数据库是各项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 应包括各级行政区、交通干线、区域乡村旅游格局划分、区域旅游资源总体分布等图形信息。

(3) 乡村旅游景区信息数据库。

本数据库的建立针对区域内已具备基本接待条件的乡村旅游景区, 具体内容应包括景区内景点分布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服务设施信息、游客接待情况、经济收入状况、管理措施等。本数据库的不仅是分析区域乡村旅游格局形成阶段的重要的数据源, 而且为区域内部其它景区的建设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

2. 功能设计

(1) 数据录入和编辑。

包括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录入和编辑。由于乡村旅游格局分析需要的数据量大, 一些数据 (如旅游收入、旅游产品更新、接待设施改善等) 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录入和编辑功能应设计拥有适当权限的客户端应用程序, 以增加工作的效率, 保证数据的实效性。

(2) 专题图形展示及叠加。

分析统计结果不仅需要总体展示, 也需要单项显示, 即专题图形功能。根据影响因子分析, 一般应设计特色资源专题、市场等级专题、乡村基础条件专题等展示功能, 也可设计更详细的影响因子专题图形, 如特色文化资源专题、区位等级专题、服务设施专题等。各专题图层应具有叠加分析功能。

(3) 格局形成模拟。

根据乡村旅游格局基础信息数据, 以年为单位动态展示区域乡村旅游格局形成的过程、各影响因子的动态发展变化过程。区域格局形成动态可以色彩变化、面积变化、曲线变化等多种形式展示。

(4) 空间查询、分析、统计。

空间查询、分析、统计是核心功能, 为区域乡村旅游发展决策服务。以地图为载体, 设计乡村旅游点资源状况、旅游接待情况、设施建设情况、旅游产品开发状况等查询、统计功能, 设计区域旅游格局形成阶段分析功能等。

3. 模型和方法设计

模型和方法是一切功能实现的理论支持。依靠GIS软件自带的地图投影、拓扑分析、图层叠加、专题地图、属性查询等功能和方法, 可解决乡村旅游格局分析的绝大多数问题, 动态模拟展示等功能可以通过程序语言代码设计市场等级划分、影响因子权重分析等, 可以通过引用或数学方法构建。

三、结束语

乡村旅游虽然是我国旅游业的生力军, 但在我国起步较晚, 目前还没有成型的发展模式, 其发展还需要有宏观的调空和指导, 以便形成区域旅游格局合理、竞争有序、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构建区域乡村旅游格局影响因子体系, 利用先进、成熟的GIS技术对其进行分析, 是合理而可行的方案, 能实现对区域乡村旅游的全面管理、实时监控, 从而服务于区域整体旅游经济。

参考文献

[1]肖根如 帅菲:GIS技术在区域经济分析中的应用.地理空间信息, 2007/01

[2]张立明 赵黎明:城郊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与空间格局.商业研究, 2006/06

[3]高卫国:关于旅游空间格局与旅游区位的思考.思想战线, 2001/03

[4]地理信息系统_GIS_组成原理其发展的趋势

[5]吴焱 惠军 赵直 荆耀栋:强化空间格局突出资源特色_以石羊古镇旅游总体规划为例.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03

[6]吕君 刘丽梅:草原旅游发展的实践及空间格局研究.世界地理研究, 2006/04

[7]杨新军 刘军民:城市旅游开发中的产品类型与空间格局.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1/02

对河南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思考 篇8

一、河南乡村旅游市场特征分析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 连南贯北、承东启西, 是中国内陆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拥有人口9, 406万, GDP排名全国第五。便利的交通设施、经济实力的日渐雄厚, 再加上基础人口数量比重, 这都使得河南乡村旅游拥有巨大的潜力。目前, 河南省乡村旅游市场最稳定的客源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中等收入人群。这些人群选择乡村旅游的深层需求归纳起来主要有体验、养生、求知三种。据统计, 目前参加河南乡村旅游的人大多数年龄在25~45岁之间, 因此青年市场和学生市场是河南乡村旅游的支柱市场, 且在河南乡村旅游市场所占的比例正逐年升高;男性和女性游客比重基本相等, 大量游客选择乡村旅游仍是着眼于较低的支出费用, 对于深层次体验的需求并不强烈。

河南乡村旅游者主要以家庭、亲朋好友自助游的方式为主, 以单位组织、旅行社组团等团队集体出游方式为辅。现阶段以短线旅游为主, 平均出游时间较短, 一般为1~2天。不过近年来, 游客在旅游地逗留的时间正在逐渐延长。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包括:体验乡村生活、欣赏田园风光、了解人文历史、调剂假日生活等。其中, 几小时式观光客逐渐减少, 度假、休闲、考察、体验类游客的比例正在逐年提高。

二、河南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旅游配套建设落后。

河南省虽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扶持乡村旅游, 但是由于未设立用于宣传和促销的专项资金, 大部分乡村旅游基地都是针对河南省境内旅游人群进行服务。而目前河南乡村旅游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经营活动, 所以在宣传资金上的投入有一定难度, 政府专项资金的短缺严重制约了开拓省外市场的力度。

目前, 乡村旅游还未成为全国主流旅游形式, 加之河南省名胜古迹繁多, 政府资金投入有限。在古迹名城的光辉下, 乡村旅游自然暗淡许多。由于政府资金投入的不足, 一些乡村的交通设施和旅游配套都远远无法满足现今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以中国传统村落河南郏县张店村为例, 村里很难找到一个设施齐全、干净卫生的公共厕所。在游玩的途中不时还能看见污水长流, 垃圾成堆。每逢旅游旺季, 停车管理较为混乱, 一旦出了问题互相推卸责任, 整个旅游行程让人感到没有安全保障。同时, 村民对于文物保护的意识较为淡薄,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村落历史、生态、人文环境的破坏。加强乡村旅游基地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合理维护原生态环境势在必行。

(二) 旅游层次较低、管理人才匮乏。

河南乡村旅游多数还处于初级状态, 以“农家乐”形式出现为主, 游玩模式为自种自摘、喝茶打牌、嬉水钓鱼、农家茶饭等, 其缺少了在乡村旅游特色、文化和民俗上的深层次挖掘。河南省各地乡村旅游多如牛毛, 但有特色能让人流连忘返的基地却没几个。旅游项目的开发和规划, 旅游设施的建设与管理都需要大量专业人才, 而河南乡村旅游项目多数以本地村民自我管理为主, 缺少专业的管理人才, 综合开发和管理能力严重不足, 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一个弊端。其结果就是未掌握乡村旅游之精髓, 使游客乘兴而来、扫兴而归。

三、河南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科学路径选择

(一) 政府主导, 规划先行。

加强政府主导, 做好合理规划, 提高旅游服务认识。要使乡村旅游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就应采取当地政府为主导、村乡民参与、社会配合和市场运作的模式。合理制定乡村旅游发展的未来规划, 依地挖掘特色旅游资源, 在追求特色的过程中, 不能以牵强附会的方式“挖掘”历史的凝重内涵。它要求经营者正确认识当地乡村旅游资源的独特点, 例如:文化历史、劳动生产的智慧、山清水秀、民族风情等。只有这样, 才能在制定旅游项目规划时, 制定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最终将特色旅游资源与特色旅游产品形成产业一体化, 达成有农有特, 以特吸旅, 以旅兴农。

(二) 培育人才, 优化管理。

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行业中一支大军, 在不断地向前发展。景点为吸引高端客户群, 提升服务水平, 提高旅游产品质量, 打造旅游文化品牌, 都离不开“人才”。因此, 各乡村旅游基地应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同时, 要开展针对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 使其成为有大局观;能服从管理;讲诚信、受礼仪的现代乡村旅游从业者。

为了更好地管理旅游从业者, 相关管理机构也应当制定出系统的考核办法, 有奖有罚。例如:可以实行“旅游接待证制度”, 对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农户进行评定考核;实行“上岗证制度”, 对接待人员进行培训考核, 并定期检查。实行“星级评审制度”, 推行评优活动, 对条件较好、服务质量优秀的农户或单位进行星级评审, 并挂星级牌。同时, 还应该建立乡村旅游投诉点, 对旅游过程中的违法违规现象进行及时处理。通过采取这些切实有效的举措, 来规范经营、塑造形象、打造品牌, 使乡村旅游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三) 调动资源、创新营销。

随着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 营销方法层出不穷, 如何能更好地通过现代化的营销手段来宣传自己, 是其在众多乡村旅游资源中脱颖而出的制胜点。

1、获得游客良好的口碑是现代旅游业营销的一种有效手段。

通过良好的服务和特有的旅游定位, 给游客带来美好的回忆, 并激励顾客自发地向其周边人群介绍和推荐的该旅游项目。正如服务业的一句老话“金杯银杯不如客户的口碑”。

2、21世纪是信息网络化高速发展的时代, 互联网搜索成为普通老百姓出门旅游观光的主要资讯来源, 这也使乡村旅游网络营销成为了覆盖面最广、投入经费最低、收益较大的营销手段。

目前, 河南有些地方的乡村旅游还处于“酒香不怕巷子深”, 仅依靠人际口碑传播, 影响小, 见效慢。所以, 河南的乡村旅游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宽覆盖的影响力, 及时创建本土的乡村旅游网站, 并积极推动与全国旅游门户网站的合作, 实现真正的乡村旅游资源全国共享化。

除了上述的两种方法外, 乡村旅游基地还可以通过与媒体合作, 旅行社合作, 举办特色节庆活动等方式, 宣传乡村旅游产品。与此同时, 还应该利用河南名胜古迹多的优势, 加强与周边旅游景区的联系, 尝试开辟出一条新的旅游套线, 从而达到互惠双赢的局面。

摘要:本文在阐述河南乡村旅游发展优势的基础上, 从政府扶持力度、旅游配套建设、乡村旅游品牌塑造力、人才管理水平等方面, 分析河南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进而从观念、人才、品牌等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河南,乡村旅游,科学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河南乡村旅游100问.三门峡旅游网.http://www.smxly.com/news.aspx?id=2667&aid=300.

[2]李丹.乡村旅游开发中的营销行为[J].发展研究, 2006.

[3]孙延红.基于旅游消费者行为的旅游营销引导[J].商业视角, 2008.2.

[4]李晓红.乡村旅游问题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报, 2007.1.

乡村旅游的青年旅游者市场开发 篇9

青年人的消费特点

1. 消费观念超前, 注重精神消费

青年人思想开放, 紧跟时代潮流, 易于接受新事物、接受新的消费观念。他们崇尚时尚新奇的事物, 有标新立异、彰显自我个性的心理特点;他们不再单纯注重吃穿等物质消费, 转向文化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

2.消费方式多元化, 消费行为个性化

当前青年人已由单一保守的消费转向多元的开放式消费, 如信息、婚庆、体验消费等;消费行为快捷化、个性化, 追求较快的生活节奏, 如信用卡消费、网络购物等, 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挑选个性化的商品, 力求展现自我, 追求个性独立。

3.消费需求旺盛, 经济收入有限

青年人的消费需求旺盛, 特别是青年学生处于一生中精神最旺盛时期, 希望通过消费来获得自己想要的物质或精神享受。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在校学生, 主要靠父母补贴或勤工俭学, 收入有限;而刚刚工作的收入也不高, 有些正处于交友、婚恋时期, 除去生活基本消费外, 剩余的钱并不多。

青年旅游者在乡村旅游中的消费行为分析

笔者2009年5月在成都三圣花乡、郫县农科村、龙泉驿三地对18~30岁的青年人进行了问卷调查, 发放抽样调查问卷220份。调查结果显示, 根据青年人的消费特点, 开发乡村旅游的青年旅游者市场大有可为。

1. 青年旅游者受教育程度高

2007中国人口信息网的一项报告显示, 我国的青年人受教育程度近年来有了大幅度提高, 与2000年相比, 人均受教育年限由4.5年增长到8年, 其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增加了2139万人, 具有高中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分别增加了974万和3746万人。调查中还发现, 在乡村旅游的青年人中, 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占近90%。随着青年人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他们了解世界的欲望也随之增强, 这就为开发青年旅游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青年旅游者在乡村旅游中的消费特点

(1) 调查数据显示:在乡村旅游中, 青年人每年出游一次的占31.4%, 2~3次的占47.1%, 4~5次的占6.7%, 5次以上的占7.8%, 也就是说每年至少出游一次的比例高达93%。这说明, 乡村旅游具备相当大的青年旅游者市场开发基础, 他们是发展乡村旅游应牢牢抓住的客源。

(2) 在乡村旅游中, 青年旅游者选择1日游的占39.2%, 2~3日游的占43.5%, 4~7日游的占16.7%, 8日及以上的占0.5%。可见, 多数青年旅游者喜欢短期乡村旅游。选择1日游的比例较高, 是因为他们认为过夜会增加消费;选择2~3日游的比例最高, 是因为他们受工作限制, 大多在周末出发, 小住一晚即返回;还有部分青年旅游者选择在黄金周或小长假到乡村旅游景区度假休养4~7天。

(3) 多数青年旅游者选择与亲戚朋友和同学结伴而行。调查结果显示 (此为复选题) :在结伴出游中, 与亲戚朋友的占41.6%, 与同学的占39.1%, 与家人的占26.9%, 与同事的占16.8%, 而随旅行社出游的占3%, 自己出游的占2.5%。可见, 青年旅游者在乡村旅游中大多为散客。在校学生大多是三四个同学结伴而行, 在岗人员大多与家人、亲戚朋友一起出游。散客对旅游价格的敏感性较高, 乡村旅游经营者应注意这个问题。

(4) 青年旅游者出游的交通工具, 首选公共汽车, 占48.2%;其次是自驾车, 占40.1%;步行占16.2%, 其他方式占7.1%。在校学生出游多选择公共汽车, 一部分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在岗人员偏爱自驾车出游。许多青年旅游者在接受调查时表示, 公交车不直达、等车时间长、收车早。自驾车游客反映沿途的路标、路牌指示不清, 停车位紧张。

(5) 青年旅游者的总体消费水平不高, 消费集中在50~100元, 占36.5%;其次为100~200元的占28.9%, 30~50元的占18.3%, 200元以上的占13.2%。他们住宿大多选择价格低的乡村旅店, 占68.9%;其次住在朋友家的占16.4%、住帐篷的占9.3%, 住高级酒店的只有5.5%。许多受访者表示, 住宿费用在旅游消费中占较大比例, 他们因收入有限, 只能选择乡村旅店, 或在朋友家借宿。有些学生之所以住帐篷露营, 是因为他们追求个性和时尚。

(6) 青年旅游者偏爱参与性强的游乐活动, 多样、新奇是主要吸引因素。乡村旅游活动分为10个类型, 有65个具体项目。旅游者选择类型的前三位分别是:水上活动 (垂钓、游泳、漂流、快艇、湿地等) 占64.5%, 旅行活动 (徒步、骑马、摩托车、长距离自行车等) 占64%, 观光休闲活动 (赏景、观鸟、写生、摄影、酒吧休闲等) 占59.9%;其次, 健身疗养占57.9%, 文化活动占57.4%, 主题性农业活动占40.1%, 务农活动占39.6%, 童玩活动占33%, 空中运动占28.9%, 商务活动占27.4%。青年旅游者喜爱的旅游项目呈现多样化、新奇化的特点, 表现为体验参与性强。一些传统的观光休闲项目, 如泛舟、摄影、垂钓等, 对他们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开发乡村旅游中青年旅游者市场的策略在乡村旅游市场上, 青年旅游者是消费的主力军, 应把开发青年旅游者消费市场作为促进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开发乡村旅游市场不能把青年旅游者等同于其他旅游者, 而应针对他们的需求特点, 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1.大力开发参与体验型、教育型的乡村旅游产品

青年旅游者热衷于探险性、娱乐性、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 抓住他们的这一特点, 推出针对性的专题旅游产品, 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各项旅游活动, 激发他们的旅游热情, 是开发乡村旅游市场的一个较好途径。比如, 推出播种、灌溉、收割、采摘、酿酒、农产品加工、放牧等主题性的农事活动, 让旅游者感受农业劳动的艰辛和喜悦, 让他们在与当地农民交流中体验农家生活的乐趣。青年旅游者不仅对乡村的田园风光充满向往, 还希望在旅游中扩展视野、学到知识。因此, 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应为青年旅游者提供一个丰富知识的平台。还应整合乡村丰富的自然资源, 挖掘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 开展如乡村生物观光游、农业科技探秘游、森林徒步科普游等专题活动, 让青年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了解农村, 探索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 寓学于游。

2. 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青年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住宿价格较低。实际情况是, 虽然价格他们可接受, 但是住宿的环境和卫生状况较差、配套设施不佳, 令他们很不满意。开发乡村旅游市场应兴建适合青年旅游者住宿的如青年旅馆、小木屋、帐篷露营地等, 配备便捷的预订系统, 提供免费接送服务、完善餐饮设施等。另外, 由于公交车仍是青年旅游者出游的主要交通工具, 因此应完善直达乡村旅游景区地的公交系统, 增加班次, 延长收车时间等。

3. 制定合理的消费价格, 开展网络旅游营销价格是旅游市场非常敏感的因素。

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刍议 篇10

关键词:乡村旅游,市场定位,营销,策略

一、柳州旅游概况

柳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中北部, 地处北纬23°54′~26°03′, 东经108°32′~110°28′。东与桂林市的龙胜、永福和荔浦为邻, 西接河池市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和宜州市, 南界新设立的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象州县、兴宾区和忻城县, 北部和西北部分别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 贵州省黎平县、从江县相毗邻。

1. 生态特征

柳州石山奇特秀美, 岩洞瑰丽神奇, 泉水幽深碧绿, 江流弯曲明净。清澈的柳江穿越而过, 像一条绿色的玉带, 把市区环绕成一个“U”字形半岛, 呈壶状。柳州市区内外由石灰岩构成的奇山峻峰拔地而起, 千姿百态, 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自然景观, 而且柳州气候温和, 四季长青。柳州市生态环境优越, 是开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的绝佳目的地。

2. 交通区位

柳州处于东部和西部的结合地带, 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铁路和公路交通枢纽城市和国家一类口岸城市, 也是中国45个公路主枢纽城市之一, 目前已经形成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相结合的立体交通网。

柳州与全国各地的交通联系十分便捷。柳州白莲机场达到国家4D级标准, 已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等航线;柳州距桂林两江国际机场仅需一个半小时车程。铁路方面, 柳州是沟通中国西南与中南、华东、华南地区的中枢。水路方面, 柳州是国家一类口岸, 柳江航运可直达香港、澳门。公路方面, 柳州与广西重要的旅游城市桂林、南宁和北海有高速公路相连, 境内有多条国道和高速公路交汇。总体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良好交通区位。

柳州内部交通联系欠通畅。柳州市区通往景区的公路质量等级普遍较低, 位于北部的融水、三江等县交通条件较差, 公路多属于山区三级和四级公路。从县城到景区的交通条件差, 多数通往景区的道路都是石沙路面, 雨雪天气, 不能通车。这些都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因素。柳州市及鹿寨、融水、融安、三江等县水系发达, 河网纵横, 内河航运条件较好。稳定的水路交通和沿线的喀什特风光是柳州发展水上旅游的潜在优势。

3. 城市辐射力

柳州东临粤、港、澳, 南接北部湾, 西靠云、贵、川, 北抵长江中下游, 形成了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和东部沿海的经济区位。柳州既是西南地区的工业重镇, 也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 素有“桂中商埠”之称, 在广西具有较强的中心辐射力。柳州距南宁、柳州、广州等城市距离较近, 同时可以受到这些大城市的核心辐射。大桂林旅游圈的发展可对柳州旅游产业起到一定的联动作用。

4. 文化特征

柳州市是汉、壮、瑶等多民族聚居的城市, 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几千年来柳州一直是汉族和岭南土著民族经济和文化交流、融合的汇聚点, 具有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沉积。“壮族的歌、苗族的节、侗族的楼、瑶族的舞”风情四绝, 构成柳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主要特色。

二、柳州乡村旅游产品定位

笔者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 在柳州市繁华地段三中路一带对当地居民对就乡村旅游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在调查期间共发放300份问卷, 其中有效问卷281份, 有效问卷率为97.23%。通过对柳州市客源地问卷调查分析而知:游客的需求偏好主要集中为乡野观光、吃农家饭、亲自采摘瓜果、野餐度假、访问历史古迹、古村古寨。55%以上的游客认为乡村旅游吸引人的原因在于其清新空气、田野风光;乡村旅游的80%游客旅游目的为休闲度假和观光游览;潜在游客的产品偏好主要为农家乐旅游产品。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可以得出, 游客对柳州乡村旅游的感知映象集中在乡村体验、度假游乐。但由于柳州乡村旅游并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开发, 导致各旅游区旅游整体形象不鲜明, 旅游精品不突出, 造成旅游形象的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不高。

通过对旅游乡村旅游资源的了解和对主要客源市场的调研, 将柳州乡村旅游定位为三个模式。

1. 休闲文化

未来的旅游产业更多的是向绿色、文化、健康、创新和猎奇方向发展。从游客的角度出发, 随着城市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 收入、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环境污染, 城市居民回归自然, 迷恋绿色的兴趣会越来越浓。柳州乡村旅游应契合旅游者这一需求, 打造城市近郊的休闲文化场所。

2. 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是我国文化中比较清逸、恬静的文化, 其寄托了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与世无争、安静无为、享受田园的情趣,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是当代大都市人们向往的生活意境。柳州乡村旅游资源中有山有水, 有花有草, 有农有田, 有石有林, 孕育了朴素而又浓厚的柳州乡土文化。游客可以体验到瓜果采摘, 住农舍, 吃农家饭等原滋原味的乡村文化产品。

3. 民族文化

柳州是一个多民族相聚而居的地区, 居民的民族构成达30余种。柳州是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典型区域, 几千年来一直是汉族和岭南各土著民族经济和文化交流、融合的汇集点, 具有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沉积。壮、苗、侗、瑶等少数民族构成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三江县拥有以侗族风情为主的人文旅游资源以及独具特色的侗乡景观。融水县所展现的苗家“吃、穿、住、行”则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画卷。

三、市场营销策略

1. 有选择的利用传播媒体

首先要考虑成本比较低, 影响面又比较大的传播方式, 特别是在引资期和开发期。例如, 传播媒体可选择目标市场地区的地方日报、晚报、早报等, 它们具有较高的当地市场覆盖率和读者量大的特点。也可以在目标市场地区召开旅游产品说明会或组织旅游中介机构采线活动。而中后期则可以考虑选择层次较高、影响力较大的电视台和报刊。

2. 影视营销

拍摄宣传片, 借助电视广告、纪录片等影视媒体形式, 提高柳州乡村旅游知名度, 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同时, 如果有电视、电影、广告等题材需要, 可免费提供场地等。这种方式适用于对于乡土气息, 田园氛围的宣传。

3. 节庆营销

柳州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主要是短距离的一日或两日游, 及清明、端午等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十一黄金旅游周。因此, 促销宣传的时间相对集中在节前, 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 在较短时间, 以较密集的宣传攻势, 争取达到在节假日的旅游高峰。同时, 充分利用当地的节庆习俗, 进行促销、宣传, 开拓大众市场。

4. 网络营销

近年来,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 有相当一部分人是通过网络了解旅游目的地及相关信息的, 加上乡村旅游的受众多为自主游客。因此, 在柳州乡村旅游的营销过程中, 要注重网络营销。

(1) 在政府旅游网站中, 针对柳州乡村旅游区进行推介, 对旅游资源、交通区位、旅游项目、旅游线路进行介绍。

(2) 可与国内著名的旅游网络营销商合作 (如携程) 共同推出柳州乡村旅游的独家产品, 以扩大旅游区知名度和档次。

(3) 在网站中搭建互动平台, 比如, 旅游论坛、驴友日记专栏等。给旅游者交流旅游心得和潜在旅游者一个交流的平台, 使景区特色以这种更有可信度的方式展现出来。

5. 关系营销

柳州市政府及旅游部门, 在协调好各旅游区、各利益相关群体、游客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 可以通过各旅游目的地旅游公司建立稳定、牢固的业务联系, 邀请相关部门学习考察等, 扩大柳州乡村旅游知名度。在乡村旅游区打造商务型度假山庄、大型拓展项, 有针对的对柳州集体、企事业单位推广。

6. 政府推介

参照桂林等旅游城市发展旅游的营销模式, 由政府组织在重点客源城市和主要旅游区进行旅游项目推介, 并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旅游宣传, 策划旅游专线, 吸引更多游客, 同时树立政府形象, 扩大知名度。比如, 在柳州近郊的进德推广生态农业的科普教育功能, 政府可以专门在柳州各中小学范围推广前去参观, 既开阔了柳州青少年的视野, 也提高景区的科普氛围, 同时对经济效益起到带动作用。

7. 与商家联合推介

跟商家联合, 在促销、抽奖等活动中设立柳州乡村旅游某功能区免费两日游等的奖项, 以此来树立景区形象, 扩大知名度。

四、结语

柳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其自身优势和空间, 应当成为柳州市旅游业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如何使之成为市旅游业中的一个特色亮点, 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加大宣传和投资力度, 做好资源和市场的调研工作, 为乡村旅游的整体规划布局、准确定位、推出特色旅游线路、打造特色产品做好支持工作。

参考文献

[1]刘莉.柳州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8, (02) :276-277.

[2]范文赫.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的实证研究——基于什川镇乡村旅游的调研[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8, (10) :52-53.

[3]张晶晶, 陈秋华.基于循环经济理论发展乡村旅游的策略研究[J].现代农业, 2006, (10) :118-119.

上一篇:广告语的言语行为研究下一篇:中医治疗皮肤病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