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类教育

2024-06-07

学校类教育(精选十篇)

学校类教育 篇1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专业设置要结合实际

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 人们的审美意识不断提高, 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已经覆盖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因此很多中等职业学校都开设了相关的专业课程, 无论是传统的工美、装潢设计还是如今的广告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 设计、建筑设计、游戏设计、网页设计等, 可谓名目繁多。各地中等职业学校一定要做好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建设规划, 优化资源配置和专业结构, 根据学校办学条件和区域产业结构情况设置各个学校的重点专业。

美术类专业设置情况必需充分考虑社会分工程度和劳动组织形式自身的特点。虽然社会对美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总量再不断的攀升, 但随着社会分工程度的日益精细, 对人才的专业化程度要求更加苛刻, 人数分布比较分散, 这给职业学校安排学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同时, 社会行业在招聘时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往往成为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门槛, 因为艺术类毕业生岗位适应期较长, 人才的流动性大, 工资待遇差别悬殊, 致使很多用人单位宁可花高薪聘请经验丰富的员工也不愿在培养新人上耽误时间。加之近几年高校扩招, 培养了大批美术设计毕业生, 对中等职业学校美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冲击巨大, 现在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主流是大专以上学历, 相比五年前对美术设计类人才要求的中专以上学历来说, 中等职业学校要想建设好的美术设计类专业无疑更难。因此, 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 准确定位好培养目标才能在这场教育教学改革中走好第一步。

二、积极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训, 加强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力和关键, 师资队伍水平决定学校专业建设的水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入到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新阶段。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进一步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美术类专业教师队伍要进一步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素质, 加快解决生师比过高、“双师型”教师和兼职教师比例偏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 必须要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摆在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 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 加强规划, 加大投入, 深化改革, 努力开创职业教育教师工作的新局面。

首先, 加强教师培训, 更新教师观念, 锻造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传统的教学理念制约了美术类教育教学的变革。目前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美术类骨干教师大部分都经过严格的造型能力的熏陶, 他们对传统的美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情有独钟, 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作用, 忽略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对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及信息技术工具的运用持怀疑或排斥态度, 这严重制约了中等职业学校美术类专业的革新。在当前形势下, 作为美术类专业教师, 必须要不断更新观念, 只有不断了解最先进的专业发展状况, 才不会成为传统的“卫道士”, 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上来审视美术类专业的各项教育教学改革。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是教育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加强教师队伍培养的整体规划, 创新教师培养模式, 强化企业实践经验。要根据区域经济特点, 既要让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美术得到传承, 也要加快新兴艺术设计人才的引进。要拓宽教师培训途径和引进渠道, 推进教师编制管理制度改革, 要积极探索实名编与非实名编相结合、设立附加编等编制配备和管理方法, 加强对专兼职教师配备的统筹, 不断优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配置。要研究制定相关的人事政策, 建立和完善技能型人才从教的制度, 形成更加多元的教师供给机制。

其次, 推进课程改革和教材创新, 加大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的力度。

课程和教材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 课程设置和内容的变化直接影响学习者的素质形成和能力获得, 而教材则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和技能的直接载体, 决定着课程目标和教学目的的实现。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类专业的教材编写要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 以技能为核心, 以学生为根本, 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尺度”的原则, 大力推进骨干专业的精品课程及教材开发, 大力推进以校企结合为代表的任务驱动型课程和教材的研究。校本教材建设是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美术类设计专业的课程和教材建设必须紧跟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积极开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结合专业自身特点, 建立更具吸引力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无论是基础类课程, 还是专业核心课程都应统筹规划实施。同时课程和教材是校校间、校企间、师生间共享和交流的有形物质, 影响着社会整体的教育培训效果。因此, 推进课程改革和教材创新至关重要。

教育科研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处于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地位, 是学校开拓办学思想、更新教育理念、谋求可持续发展、提升人才质量的重要保证条件。

三、结语

教师的专业化朝更高的标准发展已成为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也是对教师队伍进行管理的一个重要命题。其中最核心的内容便是用教育科研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不仅要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并能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进行合理的对接, 这些也正是专业化教师应该具备的特征。广大教师通过极参加教育科研和教学实验, 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由操作型的教师变成了专家型的教师, 由经验型的教师变成了研究型的教师。教师在教育科研项目的选取实施过程中体验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 在教育科研中寻找丰富多变的教育教学方法, 从而养成探索的思想态势和创新的思想境界。在教育科研课题活动的展开中、在经验反思的基础上体会素质教育思想的深刻内涵, 形成真正培养“人”的教育观念, 从而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使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摘要:2010年12月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会议的召开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规划。中等职业学校的美术专业要根据自身特点, 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开创美术专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关键词:专业设置,教学改革,教产结合

参考文献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N].中国教育报, 2010-12-5.

[2]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 (2010-2012) [N].中国教育报, 2010-12-29.

[3]谢海涛.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教育与现代化, 2010, (1) .

学校类教育 篇2

母题解说

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也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这里蕴含着无穷的写作素材。“直面校园生活,大胆吐露心曲”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直面早恋,早恋并非洪水猛兽,你可以大胆吐露心曲;直面教育弊端,呼唤新的教育理念,你应该解冻情感,敢于针贬;直面友情,拒绝“苦行”,你可以正视自己对友情的渴望;直面现实,正视后进的烦恼,有苦恼,有怨言,不应怕人笑话,应该勇敢戳破这层窗户纸。最为丰富的校园生活,是我们最贴近的最真实的,它是写不尽的琼花瑶草,我们要放开胆子,写感受,写心声,写欢乐,写烦恼;写弘扬正气的,也写揭不开锅的。撕下遮羞布,扔掉所谓的正笔意义,闯入所谓的“禁区”,完全能够写出自然的有个性的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

近几年来,学校教育类的作文通常包括以下一些类型:成才求知,如2001年江苏盐城市以“考题”为话题作文,2005年以“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命题作文;教育实践,如2006年四川资阳的给材料(陶行知修表故事)作文;感悟体验,如2001年四川省的例题“初中的路不好走”作文:择友交往,如2000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命题作文“校园生活二三事”等等。

中考链接

1.(2006年四川资阳卷)阅读下边这则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名陶知行,因他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才改名陶行知。一天他去修理母亲的表,向修表匠提出修表时要带学生在一旁观看。次日下午,他和学生们仔细地看着修表匠把表拆了又装的全过程。当晚,他到亨达利表店买到修表工具,和几个学生动手拆装一只旧表,直到午夜才告成功,他和学生高兴得不亦乐乎。陶行知修表一事生动地表明了他对实践的重视。

2.(2007年江苏无锡卷)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许多历史上的伟人、名人影Ⅱ向着一代代中国人的成长。如孔子、孟子、张衡、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施耐庵等伟人、名人的人格、学识、作品,对后人的教育意义是巨大的,许多后人正是在他们的引领下取得成绩、走向成功的。在你的三年初中语文生活中,你肯定也被这些伟人、名人感动过,激励过,以至不能忘怀。

请以“我在 的引领下”为题写一篇文章。

话题演练

1.材料一:许多年前,有个孩子用“像”造句:“我要让苍蝇变得像蜜蜂一样可爱。”老师大怒,狠狠地“批”了他一顿,说“荒唐”,并命令他“重写”。

材料二:许多年之后,人们发现,澳大利亚面值50澳元的纸币上,居然印着苍蝇。

材料三:去过澳大利亚的人说,那里特别干净,很难发现垃圾与腐物。

材料四:许多年后,当那位老师知道了苍蝇居然印在澳元上的消息后,恍然大悟并后悔不已。请根据上述材料,发挥想象,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结)(构)(指)(津)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应抓住“传统”与“现实”的强烈反差,充分展开联想构思行文。结构上可采用纵横排列法——通过重在比较的横向联想,寻找其包含的规律,通过比较可知,这是因为澳大利亚环保出色,不存在苍蝇生存的条件,由此生发开去,可写一篇谈环保的文章;也可通过寻根究底的探讨性联想,说明孩子的想法为什么美妙,引出孩子的美丽童真与爱心。还可通过自我检讨式的纵向联想,在前后对比中写人的发展变化:许多年后,当老师发现自己的过错后,他会做何感想?其后悔越沉重,其反思也就越有分量。当然也可用镜头剪接、标题连缀等方法成文。

2.在你的初中生活巾,有哪些美好的生活片断永远地留在了你的记忆里,抹也抹不去?请以“校园生活剪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结)(构)(指)(津)

本题可采用纵横式布局,也可用镜头式布局e可选择多件事来写,多角度“拍照”,尽情展现文章异彩纷呈的美感。此种布局的关键是列好小标题。以时间为小标题,比如“早上”“中午”“晚上”;以地点为小标题,比如“教室”“操场”“寝室”;以人物为小标题;以事件为小标题;以字母为小标题:以数字为小标题;也可用空格代替小标题。所选镜头应典型性强,角度各异。或于德、智、体、美中选点。或在苦、辣、酸、甜上生发。总之要能从几个精彩的镜头中反映出当代中学生的精神风貌。

名作引路

三角钱 口刘志远

在我渎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班上来了一位新同学。长得很黑、很瘦,头又小,眼睛却很大。老师说他叫叶雪城,刚随家人来到这里。

我们的学校建在半山腰,是几间平房,以前是用来炒茶叶的,所以教室里还残留着灶台。灶台成了叶雪城的舞台。课问休息时,叶雪城跑上山,折来树枝把自己打扮成君主,站在灶台上面,命令几位同学做他的大臣,向他行礼。

叶雪城的调皮捣蛋是在全校出了名的。他会在上课时突然站起大声说,老师,我要小便:会在前桌的同学回答完问题要入座时,及时用脚移走凳子;会在书法课上挥舞着毛笔在同学的衣服上画画。他什么事都会干,除了好事。最厉害的一次是与小豆子打架,小豆子在医院里面躺了半个月。他的妈妈隔三岔五到学校来,我们都认识她,可从来没见过他的爸爸。他妈妈总是义愤填膺说着同一句话,这个孬种,活不过十八岁。有时会歇斯底里地重复一遍:真的,他活不过十八岁。这句话同学们听了都很震惊,一个人有了死亡期限该是多么可怕。老师和同学们因了那句话一次,又一次原谅了他,毕竟叶雪城到了十八岁就会永远离开我们。可叶雪城无所谓,仍是一幅我行我素、特立独行的样子。我们也曾对叶雪城的死做出种种猜测,唯一能让自己接受的是他有先天性心脏病,到了十八岁,他的心脏就会停止跳动。毕业那年,粉笔盒中的三角钱不翼而飞,叶雪城成了最大的嫌疑人,同学们说叶雪城这次一定要被学校开除了。那时,偷窃的罪名很重。结果叶雪城不但没有被开除,还做了植物标本兴趣小组的组长。更让同学们不能理解的是。叶雪城从教师办公室出来时好像换了个人似的,整天捧着一本中草药教材埋头苦学.还与同学们一起上山采药。临近毕业时,植物标本获得了市兴趣小组成果展一等奖。

小学毕业后,叶雪城又随母亲去了另一一个县城。

再次见到叶雪城,我几乎认不出他,倒是他一眼就认出了我。他笑起来一脸的肉,拍着我的肩膀说:“老同学,20年过去了,奇怪吧,我还好好活着呢。”后来,叶雪城告诉我说,就是那三角钱救了他。叶雪城说,那三角钱是他拿的,买了几颗糖。是褚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褚老师跟他说了一句话——一个人本质变了就无药可救。叶雪城无限感慨地说,那时他才恍然大悟自己这样下去真的活不过十八岁。他很害怕,于是就请求老师再给他一次机会。叶雪城说,没有褚老师,我一定活不到十八岁。

结构点评:

作者采用纵横排列法结构成文,按照极为简单流畅的写作顺序.将“在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毕业那年”“小学毕业后”“再次见到叶雪城”不同时间段的故事情节排列起来,非常清晰地显示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文章借旁观者“我”的眼光冷静客观地打量文章主人公——叶雪城的种种“超人”行为,表达简单流畅,从容不迫,仿佛作者在娓娓地诉说一个遥远的故事。作者在行文中还巧妙地不失时机地穿插了句子“活不过十八岁”。使文章在一种淡淡的感怀中多了一分戏剧美。同时,凤头豹尾的结构特点也使文章增色不少,让我们在细细怀想中怦然心动,发生在叶雪城身上的奇迹,让我们明白:尊重、宽容、信任、鼓励„„才是真正创造奇迹的力量!这是——爱的奇迹。

让“儒雅”之气充盈课堂

口余养健

儒雅,谁还能找到第二个更准确的词来涵盖语文教师的气质?谁还能没想出一堂比没有被儒雅之气所充盈的语文课更可怕的情景?儒雅即是语文教师的根,语文课堂的本。有了这样的根和本,你的品格之木才会茂盛,你的个性之花才会鲜艳。

让语文课充盈儒雅之气.语文教师必定要饱读诗书。只有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然后儒雅之气方能油然而生。为什么闻一多先生的课场场爆满。鲁迅先生的课听者如潮?这和他们本身的学识不无关系。试想,一个常写错别字的老师,一个词汇贫乏的老师,一个没有文字功底的老师,他的语文课能上好吗?恐怕连一般水平都达不到,更别说具有儒雅之气了。因此,虽教书多年.我始终不敢放弃学习,每天两个钟头,是我的最低底线。当今社会,要学的东西很多,尤其是语文老师。文学作品、其他社科作品、音乐、书法,甚至电脑、外语都不可不涉猎。两个钟头能学到什么?“吾生也有涯而学也无涯”,不能不令不唏嘘感叹。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不得不经常提笔涂鸦,虽然生性愚钝,文思浅弱,但凭着一个“勤”字,居然也在《人民教育》《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等众多刊物上发表了几十篇文章,我以为语文教师只有这样不断充实自己,才能使自己具有“儒”之气,“雅”之质,在课堂上才能纵横捭阖,尽情发挥,才不至于沦落为只能背教参和念教案的教书匠,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是在上语文课课而不是在为文章作尸体解剖。让语文课充盈儒雅之气,语文教师必须温文尔雅。只有态度和蔼可亲,语言亲切得体,才能制造一个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你看那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他对学生极其和蔼,他一般不直呼学生的姓名,而是“回也”“由也”的叫得很亲切。他上课气氛极为宽松,学生不但可以自由发言,而且还可以做点小动作,那个名叫点的学生,就是在放下手中的瑟时回答了孔子的问题而受到称赞的。试想,那种恶言厉色,那种面目可憎的老师。那种学生避之而唯恐不及的老师,能把课上好吗?因此,修养生性,陶冶情操,就成了语文老师的必修课。因此,多年来,我以文学大师、语文大师为精神榜样,不断地从他们身上汲取丰富的养分浇灌自己几欲干涸的心田,不断学会宽容、忍让、温和、文雅,即使有天大的怨气、怒气,也绝不带到课堂。而是让泪水流往肚里,把微笑留在脸上。

让课堂充满儒雅之气.语文教师必须灵动洒脱。只有充满灵气、飘逸洒脱,才能熟练地驾驭一堂语文课。因为语文课较之于其他课更具有灵性、更需要情感c为什么于漪老师的深能让人情绪高昂,钱梦龙先生的课能让人如醉如痴?灵动洒脱之谓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语调平平而不会抑扬顿挫的老师,一个表情冷漠而不知激情为何物的老师能上好语文课?因此,多年来,我不断训练自已,时常研渎名师的教案,观看名师的教学录相,取名师之灵气,集名师之洒脱,以此强化自身素质,尽量使语文课上得飘逸灵动,富有儒雅气蕴。

让语文课充满儒雅之气,这是我终身奋斗的目标,作为语义教师,我不敢有半点懈怠,除了孜孜以求、默默以作外,别无选择。

结构点评:

文章采用了段落排比法。作者用“让语文课堂充盈儒雅之气。语文教师必定要饱读诗书”“让语文课堂充盈儒雅之气,语文教师必须温文尔雅”“让语文课堂充盈儒雅之气,语文教师必须灵动洒脱“等句子提契全文,在结构上形成大气流畅的排比段落,清晰简洁、圆合无痕。同时,作者采用一线串珠法,紧扣题目“儒雅”二字串接全文,自然流畅、发人深省。

学生佳作

诊断书 口郑洁静

病号:54321 姓名:阿毛 性别:男 年龄:l7 典型病例:

4岁时,该病人在幼儿同学画画,老师出题为《我的家》,他交的卷被老师批了个零分,原因是答卷上只有一只狼,一只鹿和一只小白兔。

老师控诉:偏题甚远,让人无法接受。

本人辩护:绿眼睛的狼很凶,代表爸爸:梅花鹿很温和,代表妈妈。爸爸很凶,经常打妈妈,我很害怕,那只在哭的小白兔就是我。

医生诊断:非典型性精神分裂症初期,建议严格按标准办事。

家长回执:竟然有这样的儿子,一定得好好管教。

附标准答案:两个大人(爸爸和妈妈)拉着小孩的手在公园里玩耍。10岁时,该病人在市中心小学学习。一日老师让学生以“可爱”造一句子,他造的句子使老师当机立断:错!因为他造的句子是:春天的风儿很可爱。

老师控诉:句子成分搭配不当,重写!本人辩护:春天一到了,我和小朋友去放风筝,春天的凤儿不仅把小风筝送上了天,好高好高的,风儿还抚摸着我的脸,好舒服啊,春天的风儿难道不可爱吗? 医生诊断:病情已开始恶化,建议加重药量,绝对不得离开标准半步。

家长回执:看来管得不够严,以后不能再让他到处乱跑。

附标准答案:小猫很可爱。

15岁时,该病人在市中心中学学习,一日老师教完《气压》一章时考试,试题为:请用一个气压计来测一座大厦的高度。当老师改到他的试卷时差点被气昏了,因为他的答案是:将气压计送给大厦管理人员,再请他告诉自己大楼的高度。

老师控诉:投机取巧,完全没有掌握课本知识。

本人辩护:其实不止一种答案,我还可以把气压计用绳子系起来挂下,量得绳长即可;或者将气压从楼顶扔下,测完时间后,计算便可——而交上去的最为便捷。

医生诊断:病人膏肓,无可救药,建议送入疯人院,以免影响他人。

家长回执:我们也毫无办法,同意送人疯人院。

附标准答案:用《气压》一章公式详细解答。

于是,阿毛被送入疯人院。他一个人在那儿学习生活,没有了约束,他的思维更加活跃。

十年后,爱因斯坦的设想得到了证明,化学元素周期表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歌德巴赫猜想变成了定理,生物细胞学得到了质的飞跃——一个接一个的震惊世界科学界的成果展示在世人面前,因此阿毛从疯人院出来了,于是,世界上多了一句名言:不要拘泥于标准,因为它只是一个相对的东西,只能作参考。

结构点评:

作者巧妙地借用文体,采用诊断书这一特别体式,揭示了教育拘泥于标准,扼杀少年儿童创造力这一现状。尽管全文以喜剧结局,但仍然引人深思,发人警醒。全文用语精练,结构明朗,实在不失为一篇委婉含蓄的针刺文。

初三的“光盘”

口王 俊

A面

初三就是上学路上匆匆忙忙回家途中慌慌张张。

初三就是男老师上课洋洋洒洒女老师下课拖拖拉拉。

初三就是早自习时迷迷糊糊晚自习时蒙蒙眬眬。

初三就是无数资料纷纷扬扬无边题海浩浩荡荡。

初三就是七科老师晕晕乎乎莘莘学子浑浑噩噩。

初三就是奔入食堂跌跌撞撞跑进寝室哼哼唱唱。

初三就是考试之前咿咿呀呀考试之后呜呜咽咽。

初三就是老师的教诲拉拉杂杂父母的叮咛唠唠叨叨。

初三就是蒙长会前平平安安家长会后风风雨雨。

初三就是金榜题名风风光光名落孙山凄凄惶惶。

B面

初三就是一匹纵横驰骋追逐落日的不羁野马。

初三就是一朵邂逅在青春街El的绚丽彩云。

初三就是一抹蓬蓬勃勃流泻生机张扬希望的新绿。

初三就是一片让三月霏雨洗得湿漉漉的花瓣。

初三就是一只让五月阳光凝住了翅膀的快乐青鸟。

初三就是一阵被九月秋色点亮双眸的季风。

初三就是一束被腊月雪花擦红的俏丽的寒梅。

初三就是花雨一般的五彩缤纷的通灵音符。

初三就是一首清纯浪漫的抒情的散文诗章。

初三就是一篇含蓄隽永的玫瑰色的美丽童话。

结构点评:

此文是一篇创新意识极浓的佳作。一是选“点”创新,全文用散点辐射的方式,从两个“面”中拉出若干的“点”,展现了初三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是构思创新,作者将初三学生的生活巧妙地浓缩在一张“光盘”之中,并借用文体,以诗歌的形式展现出来,读“A面”的内容,我们能感受初三生活的紧张与无奈;而读“B面”的内容,我们既能感受初三生活的浪漫清纯,亦能感受初三学子的青春活力。三是语言创新,“A面”的每一句中都运用了两组叠词,语言不乏哀怨,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初三生活的酸辣苦涩,如同交响曲,嘈嘈切切。“B面”的每一个句子充满了青春张力,语势舒缓,展现初三学子的蓬勃朝气,如同一支小夜曲,温馨而迷人。

押题王

1.同学少年,你或许因种种原因从未触网,你或许是热情甚至痴情的网虫网迷,你或许至今只是网络的获益者,你或许就是网祸网患的当事人„„回顾与网络结缘的经历,你一定有自己的独特体验;面对网络这把双刃剑,你一定有自己的思考;看到或听到怵心惊心的网络灾祸,你一定有诸多感触„„请以“面对网毒网祸”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应考结构库

1.冰糖葫芦法

◆小时候,奶奶曾对我说:“天上有一颗星星,地上就有一个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星星„„”

那时,我总喜欢仰望星空,只为找到属于自己的那颗星星„„

上周,接到好友的电话。(描写听到恩师重病的消息时,自己的内心活动。)昔日的一切,立刻在眼前闪过„„

张老师,您还记得吗?(回忆老师一件事,体现老师的恩情。)张老师,您还记得吗?(回忆老师对我的关怀的一件事,体现我感激之情。)今夜,又是一个满天星星的夜晚,我还是坐在老地方,望着那颗最大最亮的星星许愿——祝您永远快乐!

(《最亮的星星》节选)

2.标题连缀法

◆2007年O5月O5日星期六l0:37 曾经有人说:“小学生太单纯,大学生又太世故,只有中学生的生活最丰富多彩。”的确是这样的,中学生活就像一盘怪味豆,充满了酸甜莆辣。

自从进入了初中三年级,学习的重担便压得我透不过气来。(描写学习的重担之“苦”。)

昨晚刚完成数学题,还来不及看英语就挺不住诱惑,悄然进入梦乡。而今天偏偏是英语早自习,这可怎么办?老师已经开始提问了。(刻画内心之“酸”。)

今天的太阳格外明媚。该做的数学都做完了,英语也背熟了。,真希望老师提问我,或者来个测试,让自己好好发挥发挥!把自己掌握的都记牢。(所有知识都能应答时的“甜”。)没有苦和酸,哪会有甜。快乐者中学校园生活的主旋律。在我初中牛活的每一天的同时,自己都在成长。校园的花含苞待放,校园的树茁壮成长;校园的人真诚热情;校园的生活多姿多彩。

(《校园生活二三事》节选)3.对话互动法

„„

◆(白天,在教师办公室,涵静跟着李老师上)李:(先坐下,喝口水)你今年多大了? 涵:l6岁。

李:几年级?

涵:初三,老师,我„„

李:为什么不完成作业? 涵:(不语,扯衣角。)李:我承认你有写作天分,你的小说很感人。可是现在是初三,你知道吗?初

一、初二,你写多少我都不管,初三毕业后,你怎样写都是对的,现在你还把心思泡在这上面。这就大错特错了!好好考虑吧!涵:我„„(白天,办公室)涵:我考虑过了,我决定休学。

李:你说什么,你疯了!涵:我想我是对的。

李:你父母怎么说,他们也疯了? 涵:他们反对,可是我会让他们明白,我是对的。(涵转身下)李:(望着涵)哎„„

学校类教育 篇3

关键词:翻转课堂;特殊教育;聋哑学校;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4-0031-03

一、引言

伴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一场革命,对教育模式、学习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已在全球开始盛行,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的思想理念。

聋哑生由于先天或后天造成的听觉和语言器官的障碍,使他们在感知事物的途径上与普通学生有较大差异,并且他们的思维特点、认知方式等方面并未形成完善的系统结构。鉴于聋哑生的视觉补偿作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可以针对具体科目及教学内容,让多媒体技术服务于特教群体。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使用图形、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样化手段加大对聋哑生的感官视觉刺激,使接受教育者通过清晰、逼真的多媒体资源感受信息化教学,进而启动聋哑生大脑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达到更深更快理解的目的。

本文通过问卷分析探究了翻转课堂的普及情况,并通过具体实践情况归纳了聋哑学校应用翻转课堂的有利因素。笔者希望能够在特殊教育学校课堂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丰富聋哑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模式,促进翻转课堂科学地融入到我国聋哑中小学课堂教学中。

二、特教学校聋哑生认知特殊性分析

聋哑学生由于听觉障碍而丧失语言能力,这给他们感知外界事物带来极大的困难。同时,也对他们的心灵造成了一定的创伤。导致他们只能单一地用眼睛摄取信息,因此,聋哑儿童常常会表现出缄默状态。其反应表现出迟滞或异常,其实聋哑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视觉在他们的认知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他们的观察力极其敏锐。

信息技术推动了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发展,同时也为特殊教育领域提供了发展机遇。应用信息技术来促进特殊教育已成为国内外的共识。翻转课堂成为了目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将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恰到好处地运用于特教领域将会是一大突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发布调查报告《特殊教育中的信息通信技术》的基础上,2006年又出版了培训教程《针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们的信息通信技术教育》。《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要求针对特殊教育需要,立足于教育公平,要建设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的可行性

为了探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应用情况,笔者对山西和河北省内几家聋哑学校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包括山西聋人学校、邢台市特殊教育学校、邯郸市特殊教育学校等。问题的设置是根据老师们对于翻转课堂的了解程度、目前信息技术水平等多维度结合;聋哑学生的问卷是以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学习习惯、信息技术水平等各方面因素来设计的。

主要调查对象包括: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语文、数学、英语这四个科目任课教师。并对石家庄特殊教育学校的高三信息技术教师及班主任进行了访谈,通过实际访谈了解学校和学生的基本情况及翻转课堂实施效果。结合各个学科自身特点,并不是所有学科都适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问卷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特殊学校的利用情况,为本次研究提供了更为可靠的理论依据。

本次调查计划发放问卷120份,实际回收问卷109份,其中有效问卷共106份。下面笔者将逐一对本次调查内容进行分析与总结。图1为任课教师所教科目是否适合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由于从前期的数据中得知,部分任教时间较长的老师,接受新型教学模式存在一定困难,例如: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微课程的制作等。从图1中的数据可以得出:有43.4%的教师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展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对于特殊教育领域的老师来说,一方面受到教学环境的限制,只能在课上实施翻转,达不到让学生课下观看视频的条件;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有限,既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又要关注整个班级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时注重多维度结合。

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较,翻转课堂的教学效率是否达到了教师们的期望值,结果如图2所示:

根据所调查的106份有效问卷的数据显示:仅有11.32%的教师表示翻转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并且达到了预期设想;47.17%的教师表示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较好,还有少部分教师甚至觉得其效果非常差。这并不代表翻转课堂在特殊教育学校不可实施,只是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这也表明教师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设计、视频制作、答疑解惑等过程中要注意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才能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是否更有利于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图3是对该问题的调查数据分析:

从图3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58.49%的教师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有利于聋哑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在访谈过程中,笔者观察到学生之间的沟通特别少,仅仅局限在课外活动中。

而在课堂上,只有老师问问题,学生才能和老师有交流讨论,学生缺乏主动交流互动的机会。但是通过课上翻转,我们可以让学生分组观看视频,这样当学生们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可以先在同学之间进行讨论。而有13.21%的老师表示翻转课堂对学生沟通能力是非常有利的,也有极少数教师觉得会对学生产生不利因素。存在这两种极端反应,不仅和教师授课方式存在联系,这也与学生本身的知识水平有密切关系。

由于各个学校师资条件不同,特教老师们的信息技术水平也普遍存在差异,对于翻转课堂的特点和优势也有不同的理解,以下是老师们对于翻转课堂应用时的理解和优势体现。

本题型为多选题,从图4中的数据显示:很多教师对于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及其优点的理解是很贴切的,45.28%的特教老师认为学生观看的教学视频应该是短小精悍,并且42.45%的教师认为教学信息及内容要清晰明确地呈现给学生。约一半的教师认为翻转课堂的运用可以重新构建学生的学习流程,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单向传授型教学方式。通过翻转课堂,提高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交流。

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优势

1.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近两年来,翻转课堂在普通中小学的应用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经过实践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聋哑学生缺乏自主性。一般情况下,他们都是以教师课上教过的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课下完成老师规定的作业,业余时间比较多。将翻转课堂运用到特殊教育教学中,可根据学科特点,将其恰当地融合。

这就要求教师在制作视频时,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习惯,设计好教学情境和教学环节,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生活、学习等实际情况,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这些知识对自己有用,并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才能有足够的信心和毅力。

特别是对于个别学困生,他们的基础知识、操作能力、学习自主性都弱一些,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阻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各类学生都加以激励,同时视频中的教学内容应适当降低要求,在课堂上交流时,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必要的帮助,促其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2.有利于分层教学,使学生获取成功的喜悦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单一的“一对多”教学模式,面对全体学生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要达到的高度也是统一要求的,这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效果的多极分化:少部分学生基础较好,课堂上能紧跟教师的教学进度,从而获取成功;而多数学生成绩处于中等,课上时间有限他们不能及时地向老师请教,导致一些学习问题一直存在;甚至一些学困生因长期不能达到教师的要求,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很难再坚持学习下去。

而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困生对于该小节知识点或者内容不清楚的地方,可利用课下时间观看视频,进行二次学习。同时,对于那些掌握的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倡导提前预习下一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如果有个别学生有特殊情况学业耽误,教师也可以将视频和任务单独发送给学生,这样被缺少的课程也可以及时补上,这种学习方法也体现了翻转课堂最本质的初衷。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翻转课堂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中,学生很少能够有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教学活动形式较为单一、机械;而翻转课堂显著的特点是学习活动丰富、灵活化和个性化。课前,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的支持下,进行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确定问题,课堂上针对问题进行小组探讨,寻求解决策略、成果汇报、参与评价等活动。因此,翻转课堂对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4.翻转课堂教学能够促进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模式的改革对每一个教师都会提出新的要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颠倒了传统的教学结构的同时实施个性化教学,对特殊教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转课堂除了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之外,还需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对教师的课堂把控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也提出较高要求。总之,在特殊教育领域顺利地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是一个不断鞭策教师自我专业能力提升的过程。

五、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青睐。对聋哑生的教育教学研究是特教领域近一两年来的研究热点,但国内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对翻转课堂应用的研究并不多。

本研究通过分析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翻转课堂应用情况,归纳总结了教学模式的优势,分析了其教学效果,由于地域不同,学校教学设备和教师水平差异,本研究分析情况难免存在不足。

总之,作为特教战线上的教师,应该牢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把聋哑学生看作是发展中的人,努力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在聋哑类学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过程中,要更新教学理念,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聋哑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宏洁,朱赟.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电化教育研究,2013(8):79-80.

[2]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2-63.

[3]王昕,王毅.特殊教育学校培养听障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制约因素的调查报告[J].甘肃科技纵横,2012(6):149-151.

[4]全国特殊教育研究会.聋校教学文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2-15.

[5]张宁生.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27-28.

[6]邓晓娟.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及应用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25-28.

学校类教育 篇4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热潮,体育课程进行了内涵与结构的整体改革,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现了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新理念。2003年4月教育部颁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2005年6月颁发《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田径类课程作为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其教学评价要充分体现“健康第一”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考核不仅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运动能力进行评价,还要重视对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学习态度等的评价。因此,在新时期内,构建一个客观、合理,有效的田径类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田径类课程教学评价的现状

2.1 评价内容不全面

传统的田径类课程评价内容单一,缺乏对学生全面、综合的评价,具体表现在:(1)注重基本技能、技术的评价,缺乏对学生教学能力的评价。(2)重竞技能力评价,轻健身意识、健身能力和健身习惯评价。(3)注重田径运动的生物评价,缺乏对学生传承田径运动文化方面的评价。(4)注重现有知识水平的评价,缺乏对灵活运用的实践能力评价和社会适应能力评价。

2.2 评价方法的单一性

在田径教学评价中,对学生成绩的评价完全是以绝对成绩作为评价依据,忽视了不同的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过分注重终结性评价,缺乏对适应中小学体育教学综合能力进行评价的过程性评价。在对学生成绩的评价中,对于技术的评价属于客观的容易定量的评价,而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意表现及合作态度等则属于主观、定性的评价。由于田径教学主要是以学习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成绩、挖掘运动潜力为目的,导致了在评价的过程中注重客观性评价,缺乏主观性评价,注重定量评价,缺乏定性评价。

2.3 评价主体的单一性

国内大部分体育院校在教学评价时依然是以教师为主,缺乏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传统的体育教学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性,导致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厌倦。实践证明,任何评价如果没有被评价者的积极参与,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在许多评价中,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都成了重要的组成部分。强调被评价者的主体作用,不仅可以促进他们积极配合,保证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还能促进它们通过参与和交流,主动客观地检查和评价自己的工作和成就,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吸取他人的经验,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自我[1]。

2.4 评价结果的功利性

运用客观标准对体育教学进行检查,并通过认真分析和评判,得出结论,然后进行信息反馈,以进一步改善教学,这是体育教学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自己主动评价时,这种指导思想容易得到体现,一旦评价的结果同教师的评优、晋职等直接联系起来时,就会蒙上功利性色彩,评价结论往往就会变得复杂起来,这就使得评价结论失去了客观性,不能反映评价的真实情况,评价所具有的多功能就无法得到体现,体育教学评价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

3 教学评价改革的依据

3.1 教学评价要体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指导思想

新的《课程方案》和《指导纲要》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有关精神和要求,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以培养面向21世纪高质量的体育师资为出发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扣素质教育的要求,主动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2]。田径课程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教学评价要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始终把增进学生的“身、心、社”健康作为课程基本思想,从身体健康的角度出发,重视对学生基础运动能力方面的评价,评价内容不仅包括对学生走、跑、跳、投等基本技术的考核,还包括对学生以多种方法与手段发展体能的运用能力的考核。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角度出发,增加对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考核,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志品质、个性发展、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表现。

3.2 教学评价必须为培养目标服务根据课程方案,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胜任中、小学体育工作,具有创新精神的“多能一专”的复合型体育人才上,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期望构建一条“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并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途径。评价为目标服务,切实可行的课程评价体系是保证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一个保障,它可以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3.3 教学评价要适应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体育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合格的中学体育教师。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要从中学体育教育的实际需要出发,考核内容的选择要考虑中学教学的实际,特别要突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技能。教学能力的培养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多环节的、不间断的过程,要使学生了解中学教学实际,要用考核的内容去引导[3]。

4 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考核与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也是制约课程改革的瓶颈,长期以来滞后于课程教学改革。田径类课程的考核与评价应与课程教学目标紧密结合,从单一的评价方式向多元的评价方式发展,在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重新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彻底改变以前田径课程评价的单一形式,达到全面、综合地对学生进行评价的目的。新的评价体系如下:

4.1 评价内容

过去的评价内容单一,仅是对运动技能、技术的评价,田径类课程评价内容应力求全面、多样,既重视基本知识和理论的评价,又注重学习态度和能力的评价,强调专业技能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突出了传承田径运动文化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根据课程目标多元化的要求,应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4.1.1 基础运动能力方面

4.1.1.1 走、跑、跳、投等基本技术的掌握程度

走、跑、跳、投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技能,是田径运动项目中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其重要作用表现在:(1)以走、跑、跳、投为主要动作方式的田径运动,直接以人的基本运动形式发展人的基础运动能力,为发展生活、生存能力奠定重要基础。(2)走、跑、跳、投等各种身体练习,对强身健体,发展力量、速度、耐力、协调等身体素质有独特的作用和良好效果。(3)掌握良好的走、跑、跳、投等运动技能,对学习田径运动项目和其它运动技术项目,提高运动技能,有良好的基础性作用。田径健身运动按照人体自然运动的方式分为走、跑、跳、投四大类,其中健身走包括:散步、齐步走、正步走,快步疾走;健身跑包括:慢跑、快速跑,集体协作跑;健身跳包括: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跳跃;健身投包括:肩上和肩下两种方式[4]。

4.1.1.2以多种方法手段发展体能的运用能力

体能是人们生活、工作和体育运动中所表现的生物学综合能力。它是由人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及心理意志品质决定的。体能与身体健康密不可分,良好的体能是提高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水平以及运动技能的重要物质基础。学校体育的最终目标是达到终身体育,通过锻炼应培养学生运用各种方法、手段锻炼身体的能力,尤其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的是中小学田径教学,更应掌握这方面的能力。因此对体能进行评价时,不仅要评价学生以传统的方法与手段发展体能的运用能力,而且还要评价以多种健身方法、手段发展体能的能力。

4.1.2 掌握教学基本技能方面

长期以来,在体育院校的田径类课程教学中,重技术,轻理论、重运动成绩,轻教学能力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师把跑得快、跳得高、掷得远作为衡量学习成绩的优劣,阻碍了教学能力的培养,导致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教学能力的问题已成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4.1.2.1 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合理运用专业知识与熟练掌握基本技能是学生毕业后能否胜任中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必备条件。中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知识面广、有创造性、适应能力较强的特点,他们既要掌握体育科学、人体科学、运动科学等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卫生保健及健康等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各项运动的知识、技术、技能,只有这样才能胜任各级学校体育工作,成为名符其实的合格体育教师。

4.1.2.2 主要运动项目的技术水平

技能是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体育教学基本技能就是指掌握和运用在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工作的全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专门技术的能力。实践证明,体育教师的示范动作规范准确、熟练轻快,能提高在学生中的威信,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项目有短跑、中长跑、跨栏跑、接力跑、跳远、跳高、铅球(介绍项目),标枪(介绍项目)[5]。在对技术、技能定量评价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定性评价。

4.1.2.3 教学组织的基本能力

田径课的组织教学是衡量教师能否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因素。教学组织能力就是体育课堂教学控制能力、应变能力、诱导能力的组合,这是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重要能力。在教学中,要特别对学生进行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并列入教学计划当中,使学生明确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程序,控制教学的速度和强度,以适应学生的适应能力。对课堂出现的意外事件,教师应沉着、冷静,善于借助启发式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体育教师还应具有课前和课后教学组织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独立锻炼的能力,达到课内外相结合,完成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

4.1.2.4 健身锻炼的指导与管理能力和竞赛活动的组织与裁判能力

现在,健康体育、终身体育已成为时代的潮流,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无论是作为教师还是社会指导员等都必须具备健身锻炼的指导与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对学生体育活动课进行科学指导的能力(2)能对社区群体活动进行科学指导的能力(3)能将各种运动技术融入到健身活动中去,并在实践中能针对不同群体开出适应的运动处方的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建立田径健身俱乐部让学生去做健身指导,也可以让学生到社区去给老年人做健身指导锻炼。

竞赛活动的组织与裁判能力包括:(1)组织小型田径竞赛的能力(2)协调能力(3)编排能力(4)解决问题能力(5)胜任裁判员各岗位的能力。对于竞赛活动的组织与裁判能力,学校应该尽量给学生创造各种机会,多组织一些田径运动会以及其它比赛,让学生做裁判,最好让学生编排,学生自己也可以自发的组织一些小型的田径健身比赛以此来锻炼自己的裁判能力。

4.1.3 传承田径运动文化方面

当今田径运动“物化特征”日益彰显,长期以来人们对田径的认识只是就田径论田径,田径运动的人文精神逐渐丧失,如何挖掘田径运动文化,充分发挥田径运动文化的功能已成为田径类课程改革的需要,为此《指导纲要》把学生对田径运动文化方面的知识的掌握作为考核的内容。评价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田径运动各个项目起源的了解(2)田径运动文化的特征和功能的了解(3)田径类课程主要项目的竞赛规则的掌握程度(4)田径运动的场地方面的掌握程度(5)田径运动器材与装备方面的了解与掌握。关于学生传承田径运动文化方面的评价可以把其列入平时的考核之中。

4.1.4 社会适应能力方面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是田径类课程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指导纲要》中将培养目标明确规定为:掌握田径类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达到一定的运动技能水平,具备田径类课程教学的基本能力和指导课外田径健身锻炼的组织管理能力,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田径类课程内容增加了定向越野、户外运动和野外生活生存等项目。定向越野是依据地图、使用指南针辨别方向,在野外按照指定的顺序快速寻找检查点的一项军事体育项目[6]。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定向越野和野外生活生存等项目对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在田径类课程评价体系中也将会占有重要的一席。

4.2 评价方法

4.2.1 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田径类课程评价基本上是一种终结性评价,它的基本特征是教师习惯使用一块跑表,一根皮尺,用统一的运动成绩作为对学生学习的主要评价标准和方法。终结性评价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但单独使用时,局限性很大。体育的本质特点是身体活动,进行终结性评价时,往往都是以身体活动能力作为评价指标。目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在体育课程中已普遍采用过程评价,它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所进行的评价。其着眼点在于学习的整个过程,通过各种评价方法和工具,经常对学生的进步幅度、学习态度、情意表现、技能掌握程度,体能锻炼效果等方面进行评定。这种评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应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4.2.2 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

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课内外一体化评价。长期以来,田径类课程教学评价偏重于课内体育理论、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内容,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对学生课外终身体育能力这个领域的研究,这势必影响田径类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因为学生良好的体育态度、兴趣、运动行为、习惯和健康意识的形成都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综合教育的影响,尤其是当今信息化社会,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已呈现多种渠道和方式。体育教学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体质和健康水平,提高身体素质。体育教学目标体系包括体育课显性教学、隐性教学两个层次相结合。显性教学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指导,反映本学科的本质技能。注重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态度,掌握基本知识、技能,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隐性教学的目标,以课外体育俱乐部和各种竞赛活动为例,其目标是提高学生自主参加体育运动、自主锻炼身体能力,促进终身体育的发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体育教学的显性和隐性教学考核评价目标应放在课内与课外体育能力的考核上实现这一目标。

4.2.3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高校体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战术等学科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就是说要注重在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知识技能和人文素质之间保持平衡。非智力因素、人文因素等内隐性质的素质底蕴,它们没有明显的定量特征,是难以用量化实现的,而这些又恰恰是素质教育关注的内容,因此单一的量化评价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个体特征[7]。从体育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看,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应是其发展的方向。在田径课程的成绩考核中,运动成绩、身体素质、体能等可测量性指标比较容易量化,一般采用客观评价方法就能有效地测评出所要评价的内容,但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情意表现,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则难以量化,一般采用定性评价方法。

5 结论

1.田径类课程教学评价改革必须要以社会的需求为基础,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所需求的必定是具备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田径类课程教学评价要根据社会的需求,注重对学生多种能力的评价。

2.田径类课程教学评价要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突出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新理念。高校体育教育与中小学体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对田径课程教学评价的改革应适应中小学体育改革的形式。

3.改变评价内容单一的局面,不仅要重视对学生基础运动能力方面和教学基本技能方面的评价,而且还要重视对学生传承田径运动文化方面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评价,进而达到全面、综合的评价学生的目的。

4.应注重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努力做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主观性评价与客观性评价相结合,课内外教学评价一体化。

参考文献

[1]韩桂凤.现代教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6.

[2]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研制及其主要特征[J].体育学刊,2003.

[3]陈艳武.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

[4]周兵.田径健身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

[5]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S].2004.

[6]钟大鹏,洪元舟.论定向越野运动及其形式和特点[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

学校类教育 篇5

办学资质学校名单

石家庄市学前教育中等专业学校

石家庄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石家庄市艺术职业学校

石家庄市第一职业中专学校

正定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新乐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承德市工业学校(承德幼儿师范学校)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兴隆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承德县综合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滦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丰宁满族自治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隆化县职教中心

宣化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阳原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张北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怀来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万全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张家口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秦皇岛市中等专业学校

唐山市职业教育中心

固安县职业中学

廊坊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三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保定市女子职业中专学校

涞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蠡县启发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涿州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曲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易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泊头职业学院

沧州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黄骅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青县幼儿师范学校

河间市职业教育中心

任丘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衡水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衡水科技工程学校

邢台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邢台技师学院)

南宫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威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邢台现代职业学校

沙河市综合职教中心

内丘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邯郸学院武安分院

邯郸学院曲周分院

邯郸学院大名分院

邯郸市职教中心

定州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辛集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河北经济管理学校

石家庄工程技术学校

论中等职业类学校计算机教学思考 篇6

[关键词]中等职业 ;计算机; 教学; 思考

当前,目前职校生源素质普遍低下的现状,作为计算机教师应对现状进行分析,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再结合计算机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中等职业教育既要适应社會的需求,又要顾及现阶段职业学校学生发展的需要。通过近年来对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教改实践,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阐述自己的看法。

一、认清现状,激发兴趣

职业教育发挥着直接为社会、经济服务的特殊重要作用,处于不可替代的位置。但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目前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从考试的学生,有的初中未毕业,甚至已经有在社会工作再回炉。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素质不高,文化基础薄弱,对学习缺乏兴趣,对自己缺乏信心,并围绕职业教育投资歧视的目光,他们没有所谓的心态对职业学校学生。这无疑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了能够让他们在新的学习环境,转变学习态度,及时改变自己的想法。

上机操作几乎是每个计算机专业学生最感兴趣的事,但若没有明确目标或任务,则很有可能让学生三分钟热情后,因无所事事而造成混乱的局面。比如:在学习photoshop图形图像平面设计课时,老师可列举在街边的广告牌、专卖店、手提袋、宣传单。这样让他们有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而且在这一物品上切切实实存在着设计,而这些设计现在都是用计算机进行的,这自然能使之产生一种亲近感,学生也对课程有更大的兴趣。因此,老师在教会学生电脑技术的同时,应结合专业特点,启发和引导学生如何运用电脑技术去创造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新形态或广告设计作品。当学生看到自己学习得到肯定和承认时,学习积极性会更高,学习效果会更好。

二、示范教学,提高理解能力

在计算机程序操作的教学中,由于每一个学生都存在着自己不同的个人习惯和理解习惯,所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究其原因还是教师的示范作用不够到位,导致学生由于个人习惯的不同在操作过程中出现步骤错误、环节偏差以及顺序颠倒等失误,导致最终的结果出现偏差,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强示范作用,亲自为学生演示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步骤,先让学生照样模仿,在学生熟练了之后再允许学生有个人的发挥,甚至是发明出更简练更有效的操作方法来,这样,不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得到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各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和互补,让每一种教学方法的功效都能够发挥到极致,这种有机的方法结合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融入自己的元素,发挥自己的理解能力,构建自己的知识架构,以不断创新的姿态来完成自己每一个阶段的学习。

三、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感到头疼的是,学习到的知识与社会实际脱节,无法在他们已有的知识体系中进行建构,于是学生就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笔者在这几年的计算机教学中深深体会到,给学生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学习情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例如:在讲授Word软件中的“表格制作”部分时,以往都是让学生制作课程表或是成绩统计表,学生没有兴趣。现在上课创设情境时,将“月历的制作”引入进来,学生觉得很新颖,既有图片又有表格,学习兴趣很高;再如:在讲授Flash中的“沿着路径的补间动画”时,我将“全日空马拉松比赛路线图”和“走迷宫”引入进来,让学生利用动画制作路线示意图,学生觉得教学实例很贴近社会生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自信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差,学习内驱力弱,认知水平和能力弱都是计算机教师要面对的现实,这些学生在以往屡次的失败中渐渐地失去了学习兴趣,学习中不会的知识也在逐步积累,累积到一定程度,学生会丧失学习动力,产生放弃的念头。为了避免学生进入这样的恶性循环,笔者尝试着给学生增加机会,利用“重测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但是这种方法并不是意味着就要采取迁就的策略,在每次纪录成绩时,笔者会采取不同颜色的笔,并在每次学生获得成功时给予学生鼓励,希望他们能在今后的测试中一次通过。

五、假设对手,学会竞争

在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小组,组与组之间形成竞争对手,在任务的完成内学生又有团结合作,使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得到培养。例如:在前面提到的“沿着路径的补间动画”的教学中,笔者利用“走迷宫”的游戏形式,在小组间展开竞赛,组内学生团结一致,互相帮助,学生的学习气氛很浓。再如:在进行打字课程的教学时,笔者利用组内教师自己研制的软件,通过局域网对学生的打字速度进行实时监控,学生也通过大屏幕投影能看到每个学生的打字速度,学生练习打字的劲头更高了,都想赶超前面的同学,学习兴趣很高。

通过近年来的计算机教学实践的探索,笔者发现:当课程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能力、创造力便会在短时间内迸发出来,如果教师再加以科学的引导,效果就会更好。

参考文献:

[1]王润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12,(2).

[2]赵智.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35).

学校类教育 篇7

关键词:高校,田径,教学方法,改革

1 前言

体育教学方法改革是当今体育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现在体育教学研究中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近年来,随着田径类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技术为中心”的田径教学方法影响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人才培养的需要,成为田径类课程改革中主要障碍之一。因此,田径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迫在眉睫,本文旨在为田径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参考。

2 田径类课程教学方法发展的历程回顾

体育教学方法在不断进步和发展。它的发展除了来自科学技术的发展外,还受到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与变化等影响,因此不同时代的教学方法有着不同的特点。1991年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对于田径课程,只提到以跑、跳跃、投掷为重点内容[1],尚无对于田径课程教学方法的专门论述。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九门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在“教学的基本要求”的第三点提到,“不断改革教学方法。要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革,不断将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教学。要特别重视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充分调动学生学好田径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04年,在《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3](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田径类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在田径类课程教学中,要转变传习式技术教学的倾向,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积极引进多媒体辅助教学,努力开发教学课件,积极创设、改造教学条件,保证田径类课程内容的实施。

认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探讨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加强组织与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田径类课程的教学质量。

3 现阶段田径类课程教学方法分析

田径类课程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对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有着独特的优势。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教学改革中,如何改革传统的田径课程教学方法,使得新时期田径类课程的教学符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时代要求,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中,学习田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掌握田径运动健身方法,使教材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更有趣味性,就更加需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3.1 现阶段田径类课程教学方法的弊端

3.1.1 教学方法程式化,缺乏灵活性

由于受传统田径课程教学思想与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从事田径类课程教学的教师对教学方法不愿意主动去认真钻研和积极开拓,遵循的是程式化、缺乏灵活性和现代气息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导致田径类课程教学死板单调、沉闷乏味,千篇一律地套用一个模式,忽视了学生心理和田径文化的特点,压抑了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学习主动性,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的培养。

3.1.2 过于注重技能知识灌输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观念保守,对新的教学方法缺少大胆地尝试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系统性、完整性。这种教学思想,很难适应培养多元化、多层次、高素质、综合性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目前普通高等学校开设的田径类课程教学内容多、教学任务重,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导致学生的“学”完全从属于教师的“教”,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严重的限制,学习效果大大降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注重教学方法的综合性,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3.1.3 教学手段过于单一

目前田径类课程教学手段过于传统、单一。传统的教学手段,导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按固定的模式讲课,教师的特长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只能按教师的讲解示范“依葫芦画瓢”,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制约了学生潜力的挖掘。把传统的田径教学与现代教学方法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录像、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就能取长补短,加深对技术动作的记忆和提高对田径类课程的兴趣。

3.1.4 教学训练程度高

教学过程中,重技术、轻理论,教学方法的运用趋向于训练化。大部分学校田径类课程的理论教学时数偏少,理论教学的实用性、科学性不强,教师在理论教学时照本宣科的现象严重。教学过程中,大量枯燥的训练使学生身心疲惫,兴趣锐减,甚至产生厌恶心理。掌握田径主要运动项目的技术,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只是田径类课程的目的之一,而绝不是唯一。

3.2 田径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

现代教育提倡终身教育,在新的科学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知识需要不断地补充和更新。田径类课程的教学如果不能教会学生如何掌握使用工具、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就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就无从谈起。综观近几年田径类课程教学的改革,可看出现阶段田径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思路。

3.2.1 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手段。在田径教学中使用幻灯、投影仪、录像、电影、电视教材等,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既增加了向学生输入的信息量,加深了学生对技术动作的理解和感受,也为田径教学的现代化提供了保证;另一方面,根据田径运动各项目教学的特点,进行了教学手段方法和教学辅助器材的研究,可以大大充实田径运动教学理论的内容。例如,跳远助跑准确性的音响控制研究、短跑起跑犯规动作声响犯规及反馈的研究等,这些研究从田径运动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从教学手段的研制到对这些教学手段的方法应用,为田径运动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促进了田径运动教学的发展[4]。

3.2.2 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综合运用

田径类课程内容内涵广,教学环节多,组织教学较为复杂,依靠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具有启发性、开发性、多向性的特点。因此在田径类课程教学中,将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相互补充,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启发学生掌握田径技术技能及科学的健身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3 注重教学情景的合作性

田径类课程的教学活动由“教”和“学”两部分组成,是一种双向的交流活动,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田径教师在教学时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努力创造一个愉快、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以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让学生以主人的姿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合作教学形式,不仅是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而且教师之间也应加强合作,齐心协力使教学计划更加完善,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2.4 注重技术与理论的全面发展

重运动技术教学、轻理论知识传授,在田径课程教学中是长期困扰田径课程改革的发展与深入的一大障碍。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不能适应终身体育发展的需要。重视田径类课程理论教学,首先要增加理论教学的课时数,经常开展田径锻炼、户外运动的基础知识、田径竞赛组织及裁判的讲座,让学生了解田径运动的文化内涵及健身价值。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发挥出课程的价值。

4 田径类课程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4.1 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精神是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学习和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倡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获取知识。传统的田径课程教学思想以“竞技为主线”,以“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为基本特征,以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身体活动规律为主线,它缺乏学生自我目标追求的动力机制,教学环节偏重教师一方,单纯强调了“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主要采用“注入式”的教学,即教师从主观愿望和经验出发进行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教师纠正错误动作,给予评价。整个教学过程只有教师的教学安排,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只有模仿,没有创造,没有思考、探索问题的余地。课堂学习气氛沉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不强,不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相矛盾。“启发式”教学能转变传习式技术教学的倾向,注重培养学生田径教学和田径健身的指导与管理的基本能力,符合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要求。

4.2 研究式学习教学法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在田径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5]。

研究性学习在田径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层含义:

4.2.1 学习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研究性学习是在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有别于个人在自学过程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在田径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教师的指导或帮助,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景和途径。并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4.2.2 科学研究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形式。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通过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拟体验、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在田径类课程实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尤其需要这种学习方式,一方面此种教学方法打破了“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田径类课程的学习延伸到社会与生活中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积极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全面发展,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2.3 学习过程

整个学习的过程包括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研究过程中与人交流和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研究的成果等等,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之间良好的合作精神,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如在野外生活生存的教学活动中,就要以野外生活生存活动的设计、组织与注意事项为基础;在实践过程中,要将所掌握的练习方法与技能运用于具体的环节中,并且必须有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知识的来源是多方面、多渠道的,即除了学习教科书中的间接知识以外,学生还要广泛地获取未经加工的第一手资料。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言而喻。

4.3 合作学习教学法

合作学习教学法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合作、互动的情景中探索问题、掌握技术,并以团体成绩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进行成绩评价,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在教学目标上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学的认知、情意和技能目标的均衡;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形式上,强调以班级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小组为基本形式;在运行机制上,强调启发、引导、探究,强调团体合作与竞争的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4 自选式教学法

田径类课程内容丰富多彩。自选式教学法是让学生根据自己身体活动能力、运动能力、适应能力及兴趣爱好等来选择田径类课程项目的教学方法。田径类课程教学时自选式教法的运用,应把“健康第一”和“快乐体育”作为指导思想,改变过去以竞技体育为主的“三段式”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安排、练习同伴的自选自定,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学习兴趣与爱好被充分激发,积极性与主动性被调动起来。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1. “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妥善地选择教学方法。知识的明确性、具体性、根据性、有效性、可信性,有赖于对教学方法的有效利用。”[6]田径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课程目标和内容的改革有机联系,不可分割。教学方法的改革关系着课程目标的实现和课程内容的完成,是课程改革中一个关键的环节。

2.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广大一线教师不仅要掌握各种教学方法,还应在工作实践中学会科学地选择、使用多种方法;另一方面,还应拓展思维,勇于创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和创造更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3. 现阶段田径类课程教学方法尚存在较大弊端,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面对时代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形势,在田径类课程中需要运用和引进多种新的教法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最终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

5.2 建议

1. 在田径类课程的教学中,要大胆地吸收国内外先进教学方法的精华为我所用。当今世界各国的教学方法不断推陈出新,已经积累许多先进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吸取其中所包含的先进思想和科学理念,在已有的基础之上进行改造,形成自身富有特色、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2.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所培养的人才素质的高低,所以必须加强田径师资队伍建设,使教师具备现代田径教育观念和变革、创新意识不断补充新知识,形成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S].1991.

[2]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九门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S].2004.

[4]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修订版)[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5]研究性学习[EB/OL].http://www.kcjx.net.

学校类教育 篇8

一、“类学校”管理概述

1.“类学校”管理的内涵

“类学校”管理是级部管理者在学校统一工作思想的指导下, 结合级部自身特色, 明确级部全体成员的各自责任, 将个人目标、级部建设、学校发展融为一体进行管理。同时, 通过加强级部管理权限的信度和效度, 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发挥管理组织中各方面的主动精神, 协调和控制工作进程, 检查和评估各项教育工作活动, 使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从而实现人人参与、高效务实的管理方式。

“类学校”管理模式是指构成学校管理主体的各年级部类似一个“微缩”版的学校。在级部管理格局中设立权责对等的组织机构, 不仅可以减少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衰减和失真, 提升信息沟通的广度和深度, 而且可以激励年级部管理群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拓宽管理宽度, 逐步实现对学校管理团队内耗的改变, 进一步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

2.“类学校”管理的特点

“类学校”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探索模式, 它改变了以往管理中执行效率低、决策反应慢的不足, 通过关注管理结构的科学性、系统性和管理过程的连贯性、创造性, 能进一步将管理的重心下移, 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参与级部工作的主动性, 充分发挥级部在提升学校管理方面的创造性, 逐步形成级部在自身管理方面的独特性、自主性。

(1) 系统性、科学性。在“类学校”中, 级部管理者要依据学校发展的总体方向, 结合级部自身的年段特征、教师和学生特点, 科学地确定级部的发展目标, 继而再将目标层层分解, 逐级展开。为了保证这个体系的系统性, 同时实行年级部管理委员会的运作方式, 设立多个与学校相应部门对接的岗位, 保证教师人人有岗, 实现全员参与、全面细致落实;通过整体规划、集体协商, 从而形成一个自上而下层层展开、自下而上层层保证的管理体系。

(2) 独特性、自主性。“类学校”管理强调级部在管理中的权力自主、结构自主, 重视级部管理的自主性, 把管理权、评价权、经费权、活动策划权都相应地下放到年级部, 使年级部管理检查、考核评比有了话语权, 真正反映过程管理中的优势与不足, 提高管理实效。在级部管理过程中, 主张被管理者自定目标, 个性发展。在实施管理过程中鼓励各个“类学校”凸显自身的特色, “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3) 主动性、创造性。“类学校”管理在保证教师人人有岗的同时, 又要求大家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确立自己的人生格言。同时, 鼓励教师为级部工作献计献策, 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成就感, 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大家的工作热情和智慧。

3.“类学校”管理的作用

(1) 激励作用。“类学校”管理将级部整体成就与个人自我发展充分结合起来, 在激发每位成员工作积极性的同时, 不断提高大家的工作自觉性。作为学校管理组织的一员, 每一个“类学校”又以自觉的管理者的眼光发现问题, 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校的全面管理, 通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逐步完善健康和谐、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2) 整合作用。由于“类学校”中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 从而有效地将学校、部门、年级的管理资源统一起来, 形成了整合一致的管理链。将教师团队建设与教师个人发展、年段特点有机地统整, 使得教师团队具有共同的使命感、归属感和认同感, 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征, 既开展全面连贯的教育教学活动, 又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

(3) 保障作用。“类学校”中的评价方式为学校的考核机制做出了有力的保障和相应的补充, 使学校原本模糊笼统的评价工作变得更加清晰具体、客观公正。学校可以总体考察级部的工作, 级部又可以依据各部门考核结果考察教师个人的工作, 各循其法, 各用其度, 从而确保学校各项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

二、“类学校”管理过程

1. 完备的组织结构是“类学校”管理的前提条件

“类学校”管理中, 年级部与学校职能处室 (课程教学部、教师发展部和学生发展部等) 互相配合、对接管理, 既保证了学校的工作精神能够及时有效地落实, 又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既理顺了各处室与年级部之间的关系, 又凸显了年级部的管理优势。根据管理要求, 年级部形成了由蹲点校长引领, 年级部主任、副主任、语、数、外备课组长和班队研究组长组成的年级部管理委员会, 年级部管理委员会成员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选聘上岗, 对年级部的教育教学等工作负责。同时充分尊重教师的意见、建议, 发挥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在实践中锻炼人才, 选拔人才。“类学校”管理实行“工作周简报”制, 在每周的校务会上各蹲点领导如实简要汇报蹲点年级部情况;课程教学部和学生发展部分别从教育、教学两方面制成简报分发给校务会成员;各年级部主任要召集年管会成员总结回顾一周工作, 反思得与失, 有计划地安排好下周工作, 并在校务会上汇报, 一方面便于校长熟悉指导, 另一方面便于各年级部之间交流学习, 取长补短。

2. 特色的团队建设是“类学校”管理的活力之源

为了更好地履行义务与职责, 在和谐的氛围中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 级部必须从工作实际出发, 构思有利于全体教师主动发展的、富有特色的校园生态环境方案, 要培植和谐、竞争、协作的文化氛围, 关注教师团队精神的培养和团队力量的凝聚, 形成并确立一种团队精神。

“类学校”内部教师的差异恰恰是发展的潜在资源。要激“潜”为“能”, 开“源”为“流”。“类学校”教师梯队建设的目标应是:第三梯队:缩短差距, 提高底线, 合格主动;第二梯队:补弱为强, 创造特色, 目标晋位;第一梯队:集强为优, 高端稳定, 形成风格。同时多层架构、互动共进。一是带动与互动。带动———各层次的责任人带动, 提升引领力、研究的策划力、现场学习力……分层带教平台, 一带一、一带几、几带一、几带几, 形成磁场效应, 实现整体提升。互动———教师之间的互动, 圈圈互动, 形成良好生态;交流研讨的催化场———每周一次研讨活动, 实现思维的碰撞、智慧的交融;年级舞台, 实现骨干的辐射作用。二是能动与主动。专业自信的能动———骨干辐射, 组块推进;研讨自觉的主动———发言机制, 点评机制;校内三带头:带头开课、带头评课、带头成型;校外三主动:主动学习、主动评课、主动辐射。过去的激励机制有些“一统化”:一个标准、一个层面、一个活动, 在完善过程中力求照顾不同梯队教师的竞相提升, 在同一个活动下对不同梯队教师有分层要求。

3. 丰富的学生活动是“类学校”管理的具体表现

活动是育人的平台。“类学校”管理始终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整体性、阶段性。在策划开展活动时, 要注重前移后续, 彰显学生立场, 构建立体评价指标, 全面客观地评价每位学生的发展。如二年级数学文化月活动中先后分别安排了四大版块活动:“我是小小设计师”、“我是计算小能手”、“我是读报小明星”、“我是数学小博士”, 活动持续半学期, 全员参与, 达到3800人次, 孩子们在活动中玩出了创意, 体验着成功的乐趣。再如, 四年级与市特校共办“同在蓝天下, 幸福共成长”实践活动, 提前一个月就召开了部分教师和学生座谈会, 在倾听多方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进行策划。活动前学生通过阅读相关书籍了解残疾人的不易, 并动手做心愿卡等;活动中, 级部学生与特校孩子一同上课、一同游戏, 真切地感受到了聋哑孩子生活的不易以及他们坚强的意志;活动后给特校孩子写信互相鼓励, 在浓浓的爱的氛围中, 两校孩子手拉手、心连心, 共同分享成长的快乐。还有春游秋游和“五节” (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英语节) 等工作, 级部也总能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与其富有个性化的需求, 努力使活动的育人价值最大化。同时, 依据学生需要, 注重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 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如三年级的“春天———成长的季节”蒜文化探究活动, 种植、观察、测量、微聚焦、品尝劳动果实。再如在中秋节、国庆节、冬至、圣诞节、元旦节之际, 六年级部提前把活动的策划和实施权交给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分批深入到幼儿园的各个班级开展“大手拉小手, 快乐你和我”的社团活动, 以策划者、组织者、引领者的身份, 向幼儿讲解这些节日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 同时自行主持、设计联谊活动, 锻炼他们的诸多能力, 塑造“阳光鸾娃”的崭新形象。通过将学校体验教育、年级特色鸾娃活动、学科教学与主题教育活动整合融 通,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学习的兴趣, 也使得活动的内涵得以提升。

4.完善的评价方式是“类学校”管理的必要保证

追求“精细化”管理是“类学校”的管理目标。为了确保真正做到事事抓落实, 落实到人人, 高标准、高质量地达成各项目标, “类学校”建立了更具活力、更加丰富的考评机制。首先是建立考核小组, 由蹲点校长亲自挂帅, 职能处室和年管会成员以及教师代表共同组成, 负责对级部进行考核;其次要明确年度目标, 学期初就将学校和级部的年度工作考核目标、要求向全体成员传达讲解, 让级部全体同仁做到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再次强化过程管理, 各分管校长、职能处室负责流程管理, 分工协作, 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检查, 详实记录, 并及时反馈到各级部, 以便改进工作;最后注重评价激励, 在学期结束的时候, 除了组织测评外还要根据《级部工作考核细则》及年级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考核, 根据考核结果给予不同奖励, 考核情况作为教师晋升、任命的重要参考;同时, 实行捆绑式奖惩。以学年度为届, 一届到期后, 依据教育教学成绩对年管会成员给予相应的奖励, 级部再根据各班主任、各备课组、各科任教师工作情况予以表彰, 并接受全级部师生的监督。

在活动开展和日常工作中注重“三推”, 即:推榜样、推经验、推问题。“3分钟晨会制度”发现问题, 第一时间指出并落实改进;“常规管理公布栏”一周工作提醒, 及时反馈检查情况, 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 切实提高了管理的时效性、灵活性和针对性。“类学校”要遵循“有布置、有检查、有完善、有再查”的“四有”管理原则, 科学地将学校、部门、年级和班级层面的活动整合, 做减法, 不做加法, 降低管理重心, 提高管理效率, 使整个年级管理呈现出教学秩序、行为规范、文明礼仪、卫生状况的良好态势。

三、“类学校”管理反思

1.实施“类学校”管理要做到统筹兼顾

“类学校”管理使学校的工作重心聚焦在年级部, 无形中导致学校各部门间缺少沟通, 影响部门间工作的配合和协调, 不利于学校整体发展的需要, 另外不同职能的中层管理者在对实际问题作出决断时常常困难重重。采取的弥补措施是:要求每一位中层管理者领会学校总体的思路, 了解其他部门的工作目标和重点, 坚持每周一次的校务例会, 加强部门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汇总一周的主要工作并挂在校园网上和办公平台上, 使各部门和老师都能在同一层级上获取信息。

2.实施“类学校”管理要做到灵活融通

学校的上级行政部门以完整的垂直式管理模式统领着各基层单位, 学校原来的管理模式也遵循着垂直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 “类学校”管理的推行和实施受到的影响和挑战比较大。学校行政领导在肩负“部门管理职责”和“蹲点年级 指导职责”双重责任的情况下, 其工作重心往往还是倾向于学校部门管理, 意识的进一步转化、方法和措施的进一步落实都有待于“类学校”管理这一管理模式持之以恒的推进。学校管理者必须及时把脉 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重新审视学校已制定的制度、规则, 以师生发展为根本, 以精神、物质鼓励和信息激励的有机结合、灵活运用为原则, 逐步建立健全“类学校”管理体系。

3.实施“类学校”管理要打造团队文化

文化可以塑造人, 也可以成就级部。“类学校”管理为了更好地履行义务与职责, 在和谐的氛围中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 就必须在工作中真正形成一定的级部文化。从“师生立场”出发, 构思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主动发展的、富有特色的校园生态环境方案, 要培植和谐、竞争、协作的文化氛围, 让师生幸福、充实、有意义地工作、学习和生活, 从而成为“类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技工类学校学生心理现状分析 篇9

关键词:技工学校,人际交往,就业心理

随着国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 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心理状态也逐渐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尤其是职校生被看做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受忽视的弱势群体, 这也造成了现阶段职校生整体素质的下滑。通过调查, 职校生的心理状态主要在学习、交往、就业三个方面存在问题。充分了解目前职校生的心理状态, 从他们的立场和角度出发, 是做好职校生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一、学习状态

1.学生来源

随着普通高校的扩招, 技工类学校的生源素质也越来越差。统计结果表明, 学校学生来源59.73%为初中毕业生, 36.31%为高中毕业生, 另有3.34%为职高或中专毕业生, 0.53%为大专生。

2.学习基础

从不同生源来看, 中技学生基础很差的比例最高, 达11.53%, 技师和双高的学生, 基础很差的比例明显低于中技学生, 为6.58%。另外, 整体有70.94%同学认为, 自己的学习基础一般。由此可见, 职校生的整体学习基础较差。

3.入学动机、专业选择与厌学情绪

统计数据显示, 学生入学是为满足家长意愿的占5.02%, 表明这一部分人学习是被动的, 必定影响其积极性;学生入学是为了将来能有好工作的占44.47%, 为学习一门技术的占36.78%。

在专业选择上, 只有28.17%的学生是依据个人爱好, 另有71.83%的学生所选专业是遵从父母意愿或受就业形势的影响。由此看来, 没有专业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 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9%的学生选择基础差, 自控能力差。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原因, 34.30%的学生选择学习没意思, 无压力无动力;24.03%的学生选择上课听不懂;24.16%的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不当。

4.学习压力

在学习压力方面, 有59.61%的学生认为学习压力一般, 9.3%的学生认为没有学习压力, 二者合计, 有近70%的学生感受不到学习压力。

二、人际交往

统计数据显示, 有49.26%的学生很少或偶尔与父母沟通;有87.37%的学生很少或偶尔与老师沟通, 有76.15%的学生渴望与老师建立朋友式关系;有32.95%的学生有网上交友的情况;有69.4%的学生有与异性交往的愿望。

1.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沟”隔阂明显

不少职校生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交流比较困难, 经常埋怨父母不理解、不尊重自己, 轻视父母的存在和价值, 与父母的矛盾冲突不断, 甚至可能产生严重的行为冲突。

2.师生间交往缺乏信任感

由于初中阶段不良的师生关系, 经常被老师忽视、排斥、指责, 一些职校生对职业学校的老师自然会有一种条件反射式的疏离感或压抑感, 担心老师会向家长告状, 怀疑老师会与自己有意过不去, 想与老师亲近但又怕受到冷落。一旦老师在处理或对待与自己相关的事情不够恰当时, 便会产生强烈的不满或偏见, 形成对立情绪, 出现逆反行为, 不配合、不支持老师的工作。由于沟通不到位, 学生有与老师亲密接触、沟通感情的愿望, 却不能走出心中的阴影。

3.在异性交往的的过程中出现行为偏差

随着性意识的觉醒, 职校生已经逐步度过了异性疏远期, 而走进了异性接近期。他们渴望与异性多接触交往, 和异性谈话交流会觉得十分高兴, 和异性在一起活动感到特别兴奋、愉快。他们渴望有能够亲近的异性朋友, 希望建立良好的异性交往关系。由于情感的冲动性, 不少职校生分不清友谊和爱情的界限, 不能理智对待自己朦胧的情愫, 过早地追求所谓的爱情, 因而职校生早恋现象比较普遍, 由此而引发的职校生品德心理问题和性行为过错等违纪现象比较多见。

三、就业心理

择业就业是当前职校非常关心, 因为择业就业是职校生人生道路上的一项重要抉择, 伴随着这种抉择而来的往往是兴奋、紧张、忧虑混杂于一体的矛盾心态。

1.依赖退缩心理

对于就业途径的调查数据显示, 62.09%的学生选择学校推荐;21.71%的学生选择市场就业。这说明, 虽然现在实行的是“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 但许多职校生还是寄希望于学校或家长帮助解决自己的就业门路或去向。对于职业学校承诺保证毕业推荐就业的专业, 职校生往往是十分喜爱、情有独钟。这也说明不少职校生在内心深处还是惧怕或不愿意自主择业, 更缺乏创业精神和能力。

2.紧张焦虑心理

能不能顺利就业, 成为许多职校生的一大“心病”。一些职校生担心自己的学历低, 专业技能水平低, 害怕“毕业就是下岗”, 有的职校生甚至为此寝食不安。还有的职校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没兴趣, 自己又没有办法改变现实, 整天心绪不宁、唉声叹气、愁眉苦脸。

3.思维定势

一些职校生为所学的热门专业所困, 希望找到有社会地位的、体面轻松的、收入高待遇好的理想的就业岗位。46.58%的学生希望选择本专业并且技术含量较高、本人知识能力可以满足的岗位;12.11%的学生表示可以不计报酬, 愿意选择工作环境好, 劳动强度低的企业或岗位。专业、能力、报酬、劳动强度四个因素从四个维度影响和制约着学生毕业后的择业问题, 然而一旦要放弃所学的专业, 一些职校生就显得无所适从, 心理极度矛盾。

4.择业中缺乏准确定位

关于就业方向, 49.06%的学生选择外资企业;22.26%选择股份制企业;另有23.32%选择自己创业;只有5.36%选择民营企业。

对于未来工作岗位, 52.91%的学生选择作为企业技术骨干;24.01%选择企业班组长、工段长;6.84%选择一般技术工人, 16.24%选择其它。

以上两组数据显示, 学生的就业期望值相对较高, 更偏重于中层管理以及技术含量高, 而劳动强度相对较低的岗位, 说明部分学生对自身及未来的就业去向存在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想法, 缺乏准确的定位, 对企业与岗位的需求认识不足, 就业观念有偏差。针对这些问题, 学校应加强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择业观, 从而确保培养的学生能充分满足企业的需要。另外, 不难看出, 几乎全部的学生都认为只有进入企业生产是他们的唯一出路, 就业观念存在明显的就业偏差。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 技工类学校学生的现状不容乐观, 其产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 非只言片语所能透析。初中阶段学习生活的不良经历、教师以及家长的教育观念方式不当、普遍存在的社会认知偏见、特殊的时代和社会环境、特别的职业学校专业教育、特定的青春期年龄阶段和独特的身份 (如独生子女、特困生或孤儿) , 再加上一些职业学校所做的工作不尽如人意, 都使得职校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多样, 更加普遍。这也说明, 职业学校的相关工作必然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参考文献

[1]谭建兵.浅析当前中职德育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2]潘光.职校生为何不爱学基础文化课.中国教育报, 2008-2-23.

高等学校医药类教材发展商榷 篇10

1 高校医药类教材教辅发展的大环境

1.1 基于理论层面指导的科学发展观

十七大报告始终贯穿着一个鲜明的主题, 就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深刻指出,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要优先发展教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材不仅是传承知识的载体, 也具有育人的功能, 必须体现国家意志, 体现爱国主义精神, 体现各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的统一。高等学校作为国家科技研发、转化、提高的中坚力量, 教材的编写, 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砌, 不是知识点的随意呈现, 而必须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 必须遵循教学规律, 尤其医药类教材必须符合中国国情。

1.2 基于高校扩招形势下的需求增长

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 为高校教材教辅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从1999年起, 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1]。此后的数年间, 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和数量上急剧增长。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08万人, 2002年增至275万人, 至此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5%, 已经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随后的5年间, 毛入学率度大都以2%的速度增长, 截止2006年普通高校招收本专科生超过546万, 净增势头回落, 但是仍保持较高水平增长。本专科生的增长直接刺激了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转变, 但就招生人数来看, 增长依然迅猛。高校扩招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效应, 首当其冲的就是教材教辅的出版发行和制度建设。

1.3 基于行业利润的社会资本转移

社会资本的流动方向总是从低利润率、低回报的行业到高利润率、高回报的行业, 在国家政策支持, 高校扩招等利好因素刺激下, 我国出版业一直是教育出版一枝独秀。2004年, 我国出版社资产总额为443.44亿元, 其中教育类出版社占出版总资产的63%, 为279.54亿元。33家教育社总资产为101.76亿元, 占总资产的近23%。就盈利能力而言, 教育类出版社的平均税前利润3946.80万元, 远远高于其他类出版社, 这表明了教材教辅类图书对出版社盈利能力的影响, 也说明教育市场仍然是中国图书出版产业利润的重要来源[2]。在这样的情况下, 不少非专业出版社纷纷涉足医药卫生类教材的出版, 都想从这里分得市场份额。国家出台相关的中医药振兴计划也为中医药类出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 新形势新要求下产生的问题

医药卫生出版工作在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中, 尤其是在培养医药人才传播医药知识和文化, 推动医药科技进步, 保障人民健康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我国医药类高校有160多所 (其中高职、高专有100多所) , 在校学生有十多万人。这样庞大的群体规模, 再加上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医药类教材市场自然成为严重诱人的大“蛋糕”。国内570多家图书出版社中, 有400来家出版社或多或少地出版过医疗保健类图书以及教材教辅, 更有不少的民营书店也介入其中。高校医药类教材良莠不齐, 普遍缺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利益驱动, 盲目出版不规范

为了赚钱, 有些非专业出版社在缺少出版质量保证体系 (高职业水准总编和编辑、高专业素质作者) 的情况下, 临时拉上几个人组成所谓的“编委会”, 就开始编写出版市场上热销的医药类教材和教学辅导材料, 这样编写出来的教材通常质量不高。高校教改以及招标也成为教材教辅类出版的幕后推手, 一些教师出于评职称以及个人私利, 不顾受众, 不计质量, 这种情况下出版的图书势必造成很坏的影响。

2.2 压缩成本, 印刷质量差

教材印刷质量不好, 价格偏高是大学生历年来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由于教材出版季节性比较强, 一些出版社为了赶时间, 压缩出版周期节省成本, 选择一些工价低廉、设备陈旧、印刷专业人员严重不足的中小印刷、装订厂, 用纸也一味追求价格的低廉, 而忽略品质保证。这样就出现了书没翻几遍就破了的现象, 学生根本无法长期保存。

2.3 淡化特点, 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

医学、药学的实用性相较其他学科为强, 然而现今出版的一些教材往往淡化这一特点, 无论从章节设置上, 还是从文字表述上, 以及出版印刷上都没有突出这一特点。主编和编辑都未对出版的教材进行严格推敲把握。主编驾驭文字内容的能力缺乏, 再加上出版社利益成本的考虑, 往往忽略了当今时代的快速、快节奏发展, 缺乏图文并茂、紧密联系生活、生产实践、联系临床的医药类教材。

2.4 各版本内容重复严重, 新学科教材缺乏

现代医学、药学发展迅速, 很多新的学科不断从大专业中独立出来, 拿药剂学来说, 工业药剂学、物理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临床药剂学、医药情报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等分支学科相继建立, 新兴学科缺乏权威教材。由于缺少权威部门统一的有效衔接, 各学科教材之间的重复现象日趋明显。如基础课里有病理学, 而免疫病理学又与专业课中的免疫学重复。现在一些高校开设了新的学科和专业, 有些以前相对独立的学科在实际应用和科学研究中被频繁地共同应用, 但这些变化并没有在教材中体现出来。大多数传统学科教材重复现象十分严重, 而一些新兴学科的教材仍然缺乏。除此之外, 各学科教材对本学科外的相关知识涉及很少, 教材普遍存在内容重复现象、学科交叉现象、缺乏横纵向联系情况, 从而导致学生无法灵活应用各学科知识[3]。

3 多方合作的和谐发展之路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经验作出总结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其核心内容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根本要求就是统筹兼顾。十七大更是点明了: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正所谓有什么样的发展观, 就有什么样的出版发展, 因为发展观对于出版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鉴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 笔者认为医药类教材教辅必走和谐发展、科学发展之路, 才得以做好, 做大, 做强。

3.1 教育主管部门着力体制、机制建设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 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 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教育主管部门在这当中应当起着协调、监督的作用, 力求建立一种“教育行政宏观管理、各领域专家严格把关、高等学校积极参与、出版社能者为先”的教材教辅建设机制。加强教材建设, 势必体制、机制先行, 逐步实现医药教材的多样化、个性化、现代化, 形成具有层次、专业特点的高质量医药学教材、教辅体系。

3.2 教材编写者要提高专业素养, 力求质量, 服务受众

医药类教材教辅出版的目的是服务教学、培养人才, 是一件十分严谨的事。市场经济条件下, 高校扩招众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经济利益的刺激、评职称压力等众多利好因素的影响, 医药类教材教辅大量涌现, 其中不乏不顾医药学科特点、专业水平不高、内容拖沓冗长、知识未被充分验证的教材教辅, 这对学生的医药学知识学习、专业把握, 甚至对人民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 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由此可见教材编写者的专业素养至关重要, 要排除外界的干扰因素, 潜下心来, 耐心细致造精品。

3.3 吃透政策, 领会精神, 出版社能者为先

对以教材为产品支柱和利润支柱的出版社, 高校教材招标制度及全球经济危机的到来使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变局、及时调整是很多出版社不得不深思的问题。可以肯定的说, 只有吃透政策, 领会精神, 抓住医药学科特色的出版社才能先发制人, 占领市场, 做大做强。出版方式从以往的粗放型向精耕细作的集约化增长方式转变, 及时突出特色;从品种规模扩张向市场规模扩张的转变, 理顺发行链条中的各种关系, 规范教材发行市场;从产品的内容提供商向内容与服务并重者转变, 做好终端市场等, 这些都是亟待出版社考虑和解决的问题[4]。

以上三个方面并不是孤立的, 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统一整体。只有协调做好这三个方面的工作, 医药类教材教辅才能走上良好的出版发行之路, 学生才能学的好, 教师才能教得好, 高等教育才能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闫广芬, 苌庆辉.高校扩招政策的制定、实施、效果及其调整[J].现代大学教育, 2008, 3:70~75.

[2]周蔚华.中国教育出版:现状、问题及对策[J].出版发行研究, 2006, 6:17~22.

[3]胡文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校医药教材出版应着眼未来[N].中国医药报, 2005-11-29:B6.

上一篇:使用电动农机具要点下一篇:并行分析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