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质量监控

2024-07-27

全程质量监控(精选十篇)

全程质量监控 篇1

关键词: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科学管理

0前言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电子仪器的数量、质量和复杂性日新月异。如何科学地管好、用好现有的医疗设备,为医院创造最大的效益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医疗设备的量值准确与否,直接涉及到对患者的诊断是否准确、可靠,以及治疗效果的好坏。因此,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得到院领导的大力支持。我院投入数十万元资金购买相应计量和检测标准设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使医疗设备的采购、验收、使用、维修、检定(检测和退役报废等文件资料档案,得到了全程控制,确保了我院医疗设备使用安全有效[1]。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管理体系的组成是由院领导、医务部、医学工程科主任、临床科室主任组成管理委员会,其任务是对新进医疗设备的论证,以及医疗设备应用中质量控制管理与监督,医疗设备的淘汰报废讨论等。

1 采购环节的医疗设备质量控制

(1)在购置渠道上选择技术力量强,经济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作为合作伙伴,保证购置仪器的质量和售后服务。

(2)通过经销商购置仪器,选择作风正派、经济实力强、售后服务及时的经销商作为合作伙伴。

(3)购置进口仪器时,选择经国家批准,有专业经营进出口业务的贸易公司进行合作[2]。

2 检测环节的医疗设备质量控制

2.1 检测环节

采购进院的医疗设备,首先要经过计量(检测)合格后,方能验收安装。确保仪器的性能、技术指标符合临床要求,这是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第一关,也就是说从源头上堵住不合格医疗设备进入医院。我院去年对新进医疗设备检测情况如下[3]:

(1)麻醉科新进2台脉搏氧检测仪,经检测一台脉搏氧检测仪和检测规范要求指标相差较多,严重不符合临床要求(检测设备:FLUKE index2,依据《军队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检测技术规范》),被退回厂家,重新换回一台合格仪器。

(2)在新进45台多参数监护仪中有3台监护仪检测不合格(检测设备:FLUKE ps420,QA-90全自动电器安全检测仪,依据《军队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检测技术规范》),不合格率为6.6%。其中一台电器安全不合格,绝缘阻抗远远小于检测规范技术指标,使用中存在事故隐患,强行退回厂家,更换一台合格仪器;另一台呼吸频率达不到临床要求,当心率和呼吸频率成倍数关系时呼吸频率值出现严重偏差,不能正确反映病人信息,给医护人员观察患者信息造成误导;还有一台显示屏显示不正常,不能工作。敦促经销商返厂换货直至满足临床要求。

(3)在对新进一批注射泵检测中发现,共34台注射泵经检测只有4台达到其使用说明书中技术指标表要求(检测设备:Lagu 1输液泵检测仪,依据《军队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检测技术规范》)。合格率非常低,仅占1.1%。不合格指标是阻塞值太低,厂家说明书出示值500mm Hg,实际检测值小于200mm Hg,造成使用中频繁阻塞报警,无法正常工作。通过与生产厂家协商,厂家用最短的时间派来维修工程师把不合格注射泵进行调试达到技术指标要求。

(4)麻醉科新购进2台高频电刀,检测结果是其中一台功率输出误差较大(检测设备:FLUKE QA-ES II,依据《军队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检测技术规范》),不符合高频电刀检测规范要求的参数。经销商又从厂家急调一台合格的电刀。

(5)对新进电子血压计的检测中20台中有5台合格,合格率25%(检测设备:FLUKE BP Pump2,依据《军队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检测技术规范》),主要是200mm Hg以上测不出数值,不能衡量其显示值是否合格。

通过以上事例说明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能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也为医院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质量保证,有效地保护了医院的合法权益[4]。

2.2 培训环节

我院对风险性较高的设备,除缩短检测周期外,还对临床科室的医生进行培训、指导,使上岗医生熟练掌握设备的使用。如对呼吸机的培训,由医学工程人员根据呼吸机的使用说明书,编制正确操作指导书及注意事项,对上岗医生进行详细讲解和操作练习,并对其进行考核。只有达到操作合格后方能对呼吸机设备进行使用;否则,继续培训,直至合格。通过培训上岗,使呼吸机的功能得到了较大的发挥,错误操作得到了有效抑制,人为故障率明显降低,有效地减少了差错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

3 使用环节中的医疗设备质量控制

对使用中的医疗设备,符合国家计量标准的,每年根据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制定周期检定计划,定期检定以确保医疗设备使用的安全性及出具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维修后的医疗设备,必须经过检定合格后方可投入临床科室使用。对于本院不能鉴定的医疗设备,我们申请上一级计量站或总站帮我们计量。部队没有建标的计量器具(如生化、血球计数器、酶标仪、1×10-5的电子天平、激光仪器、高压灭菌器、高压氧舱、安全阀等),医院拿出资金请地方计量局为我们检定,保证了在用医疗设备质量和使用的合法性,杜绝使用未经计量的计量器具。对于符合总后勤部规定检测规范要求的医疗设备,我们定期检测;部分使用率高、风险性高的医疗设备我们缩短检测周期。如呼吸机,麻醉机,高频电刀等不定期进行检测。另外,临床科室对医疗设备的应用质量提出疑意的我们随时检测。并把检测结果通知临床科室粘贴相应标志[5],使医疗设备的运行状态一目了然。

4 报废环节中的医疗设备质量控制

在淘汰报废的环节中,也要有医学工程科工程人员把控,分3类:(1)有些设备经多次修理后,检测仍不能满足技术指标要求,粘贴停用证;(2)设备使用年限已久,各项技术指标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3)无修理价值的设备,由医工人员出据技术鉴定意见,上报医疗器械委员会讨论淘汰报废[6]。对报废设备的处理:先由医工人员对其中有价值的元器件进行搜寻拆卸并保存,以备二次利用。这样此类设备下次维修既节省了时间,又节省了费用,真正的使医疗设备的价值得到最大发挥。

5 医疗设备档案管理

对新进医疗设备计量或检测合格的,由医学工程人员、厂家工程师,临床使用科室三方共同验收(包括零配件、使用说明书、合格证、维修资料仪器工作是否正常等),按订货合同逐项、逐件点验,归档保管。仪器投入工作后也要对运行情况、故障率、使用效率、维修记录(包括维修部位、维修日期、零配件的更换)进行统计做好详细记录一同入档,以便以后查阅,方便工作;最后淘汰报废撤出档案。

以上几点是医疗设备全程质量控制的几个环节,科学的管理好这几个环节,医疗设备的效能就会得到最大的发挥,为医院创造最大的价值,为医院的健康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7]。

参考文献

[1]杨丽晓,尚长浩.医疗设备质量控制[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6):110-111.

[2]姜远海,彭明辰.临床医学工程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刘锦初.医疗设备的全面质量控制管理实践[J].中国医疗设备,2010,25(7):24-25.

[4]纪春雷.探索大型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新模式[J].中国医院院长,2008,(22):66-67.

[5]夏慧琳,高关心,安文昊,等.三级甲等医院开展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实践[J].中国医疗设备,2010,25(1):7-10.

[6]王晓敏,李怡勇,郭赤.医院医疗设备的管理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08,4(1):40-41.

病历全程质量监控评价标准 篇2

1.一级监控:带组主治医师。

2.二级质控:带组教授。

3.三级质控:负责病案质控的办公室护士。

4.四级质控:眼科质控小组。5.五级指控:科主任。

二、质控方法

1.经治医师书写病历后进行认真的自检。

2.上级医师(带组主治医师及教授)随时检查下级医师记

录的合理性、及时性、合法性、完整性,检查无问题后方可签名。

3.各医疗组长或质控医师经常抽查本组运行病历记录情

况,对出院病案进行全面检查,严格把关,评定病案质量等级,质控率为100%,严禁不合格病历出科。

4.科室质控小组每月进行一次病历书写质量分析会,对存 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整改措施和处罚意见。

5.科主任把病案质量管理作为科室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

容去抓,随时检查科室质控记录,抽查在架病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病案质量评价依据

全程监控 数据考核 规范作业 篇3

作为朝阳区区属的一支专业作业队伍,朝阳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朝阳环卫”)承担着全区道路清扫保洁、垃圾清运、粪便抽运等日常作业和环境应急保障任务;担负着全区240座垃圾转运站、500余个垃圾桶站、936座公共卫生间等环卫设施的日常运行、管理、保洁、维护等工作。为全面提升全区的环境卫生管理水平,适应广大市民对城市环境卫生的新需要和新需求,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朝阳环卫结合首都城市功能拓展区不断外延的新特点和新要求,以及环境卫生的作业特点,针对延续多年的作业分布点多、面广、“单兵作战”等诸多难点,不断探索创新管理模式,坚持从全程监管入手,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通过一系列信息化管理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有效提升了全区的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和作业质量。全区环境卫生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得到市民的好评,成功打造了“朝阳环卫”的新形象。

一、信息化发展历程

有效提升全区环境卫生的规范化、现代化、科学化管理水平,大抓环境卫生信息化建设是核心,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及时掌控作业车辆、清扫保洁、垃圾清运、粪便抽运等全程数据的目标。这些数据包括垃圾(粪便)的日产生量、清运量、处理量;道路作业面积、车次安排、作业规范、作业质量;环卫作业所需投入的人、财、物等等,既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为机关相关科室、部门、上级主管部门提供了有效的监管平台,又为日常管理考评提供了重要依据,为各基层作业单位协同作业、资源共享,提供了数据平台。

从2010年开始,朝阳环卫信息指挥调度系统开始投入运行。该系统是朝阳环卫信息化建设的一期项目,背景是基于朝阳环卫作业模式和作业流程的需要设计并开发。

信息指挥调度系统由信息指挥调度中心和下属的四个车辆作业单位组成。信息指挥调度中心接入环卫设施监控系统、各街道和乡镇道路的治安视频监控系统,配备了实时指挥对讲调度系统,对安装了GPS设备的1108台作业车辆进行全时段数据收集和实时指挥调度,在日常道路作业规范、人员调度管理和应急处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加强对作业车辆的全路段信息化管理,实现大数据共享和日常办公的信息化,2013年,朝阳环卫又开始了对信息指挥调度系统的三期升级开发建设。

三期系统开发引入了日常办公系统,机关各科室和各基层场队通过利用办公平台,实现了信息发布、数据资源共享、通知通告等功能。三期系统建设还对作业车辆路段的点线管理进行了全面细化,并为环卫一期和二期的系统建设车辆设备维护,建立了可操作性的反馈平台。

2013年12月,为进一步强化信息化建设工作,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和数据,为环卫工作的日常管理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朝阳环卫专门成立了主管环卫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专业科室——信息科。信息科在信息指挥平台三期开发的基础上,在不断完善信息化作业模式、信息化管理模式、信息化服务模式,以及信息化数据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二、信息化应用方向

(一)合理规划 分步实施

按照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制定环卫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按照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的标准和要求,统筹信息系统规划,坚持试点先行、分步实施;加快推进、逐步完善。

(二)统一平台 资源共享

信息指挥中心和各分中心统一开发、应用支撑平台以及软件系统,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数据库,实现了环卫作业信息共享,使之流程顺畅、步调协同,主管部门、各科室及基础场队信息一致。

(三)突出应用 讲求实效

坚持为环卫业务工作服务,牢牢把握“应用”核心,注重实效,结合区域特点和环卫作业的实际需求,坚持先进性与实用性并重。

(四)统一标准 保障安全

从环境卫生日常管理和创新发展的大局出发,在统一应用支撑平台、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的基础上,确保业务全面畅通、信息一致和系统安全,严格做到了符合整个环卫业务统一规范管理的要求。

三、信息化建设亮点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为逐步完善信息化制度建设工作,明确信息化工作细则,制定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规定及考评办法,涉及信息指挥调度中心、信息指挥调度分中心、维护运行人员、车辆驾驶人员、软硬件设备设施、机房管理等。管理规定和考评办法有《信息指挥调度中心管理制度》《信息指挥调度分中心管理制度》《信息指挥调度中心监控室管理制度》《信息指挥调度中心值班员管理制度》《信息指挥调度中心机房管理制度》《驾驶员GPS使用管理办法》《信息指挥调度系统软硬件使用维护管理办法》《分中心绩效考核办法》《信息指挥调度中心运行维护方案》《信息指挥调度中心维护管理考核办法》等,这些制度的制定和实行,收到了良好的管理和作业效果。

(二)创新 “闭环式”管理模式

结合环境卫生内部的管理实际和要求,朝阳环卫在科室之间和各基层场队建立了大数据应用制度,实现了日检查、周分析、月总结的“闭环式”运行管理模式,通过这一模式可以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各科室和基层场队的管理、作业、成本核算等情况。

运行管理模式主要分以下三个步骤:

一是由信息指挥调度中心负责汇总每周数据,制作数据分析报表,报送相关业务科室并下发到各基层作业场队;

二是业务科室和各基层作业场队根据指挥中心的数据分析报表,结合部门实际,进行整改并将整改措施反馈到中心;

三是信息指挥调度中心负责统计每周数据,根据各基层作业场队反馈的整改措施落实情况,并结合每周的数据进行检查对比,监督整改落实情况,整理出更加结合实际情况的数据分析报表后予以通报。

nlc202309020313

(三)规范车辆管理 监控效果明显

这项工作的主要特点集中表现在:

一是依靠环卫作业车辆的智能监控调度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计算机技术、GPS/北斗定位技术、GPRS/3G网络数据传输技术、GIS图层管理技术、视频监控技术,将环卫作业精细化管理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实践表明,通过该系统实现了环卫车辆实时定位、作业路线轨迹查询、作业量及作业质量监督管理等。

二是油耗里程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实时展现环卫车辆的作业里程数据、行驶里程数据、作业油耗数据、行驶油耗等管理指标。特别是今年对环卫四清场的油耗统计采用了同行业技术含量前沿的OBD油量传感设备,油量采集终端通过接入原车油量数据,通过OBD传感设备采集瞬时油耗、平均油耗和当前油量给车载终端并上传到指挥调度系统,一改以往在油箱上打孔安装传感器的落后方式,既可以安全采集信号又不受干扰。

三是行车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自动统计作业车辆的违规情况,如超速、越界、超时停车、油耗异常等,实时统计工作量,自动生成考核报表,绩效考核有据可依。指挥人员通过GPS系统超速报警、路线绑定、漏油报警和油耗曲线实时监控,加强对作业车辆的监管力度,全盘掌握作业车辆的运行数量、作业状况、行车路线、位置、速度、行驶里程和油量消耗,对作业车辆进行合理调度,对作业路线进行监管。同时,建立了油耗管理机制,根据作业路线和油耗测算用油数量并登记备案。通过有效监控,车辆超速、疑似漏油车辆呈明显下降趋势,实现了作业车辆“零超速”和油耗“零异常”的目标。

四是车辆动态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计算机技术、红外传感技术、射频技术,实现了环卫车辆的大数据管理和无纸化办公。通过该系统可以及时查询环卫车辆的所有信息数据,包括基本信息数据台账、车辆照片、车辆使用状态(正常、停用、维修保养),以及驾驶员信息数据、油耗、作业、工作时间、车辆报修、维修、验收、外修等信息,统计相关报修人员,以及报修原因、维修记录等详细信息。

(四)有效监管车载设备维修

目前,朝阳环卫已联手运维公司,制定了完善的生产作业车辆车载设备维修流程,建立了三期GPS维修系统,通过近一阶段运行,在车辆监管上取得了一定效果,并通过不断修改、完善GPS设备维修流程,提高维修效率,实现了维修“有计划”、“有落实”、“有跟踪”的目标,既提升了工作效率又节约了维修成本。同时,通过对生产作业车辆的维修跟踪记录,对四个分中心车载设备的完好率起到了横向对比的作用。

(五)规范道路作业

发挥环卫车辆道路作业监控系统优势,结合环卫作业车辆特点,按照环卫车辆道路作业标准,监控作业车辆是否定时、定点、规范作业,实现了对作业时间、作业路段、作业频次等实时在线监控,当作业车辆不符合作业规范时,系统自动报警,大大提高了作业质量。

(六)业务数据统计分析精细化

为做好业务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朝阳环卫安排专人负责,做好每周的《信息指挥调度中心周数据统计分析》和《信息指挥调度中心月数据统计分析》工作,及时提供给领导和相关业务科室、基础场队管理人员,为指挥、管理、检查、决策提供依据,形成了齐抓共管,机关科室、基层场队联动局面,有效推动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七)建立分中心会商制度

信息指挥调度中心与分中心建立了定期调研制度,会议由信息科牵头,基层分中心负责人和设备厂家项目负责人参加。调研制度的建立可以及时发现、解决系统运行中的各类问题,通过阶梯式管理模式,分散基础设备信息管理,做到了集中数据分析应用。

四、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方向

在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的概念逐渐被大众认知的大背景下,朝阳环卫不断创新,有效改变了传统的城市环卫管理模式,这是朝阳环卫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必然选择。

朝阳环卫信息化建设通过采用数字模型、GIS、移动PDA、数据库技术、网络,以及图像采集、GPS定位等高科技手段,坚持“信息共建共享、样本科学匹配、监测联动绑定、评估预警智能”,有效破解了环卫作业传统管理模式评估水平落后、手段单一、管理滞后等在监管、协同、应急、考评等方面存在的难题,实现了城市市容环境卫生作业监管的规范化、高效化运作的目标。

下一步,朝阳环卫信息化建设将继续围绕全区环境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制定高效的全环卫业务模式信息化系统,项目包括垃圾收集、清运全程监控,垃圾收集来源监控;垃圾计量监控;粪井满冒监控;道路作业监控;公厕保洁监控;设施再建设监控等。在管理方面,进一步理顺信息专业与其他专业的管理关系,实行专业化管理,创新适应一流信息化建设水平的管理模式;在维护方面,确保已完成系统的正常运行,充分发挥信息化、自动化系统在生产管理中的引领作用。

(责任编辑:李静敏)

环境空气监测全程质量控制分析 篇4

环境问题是现在我国除了经济发展问题之外最为头疼的问题, 在改革开放初期, 由于经济落后, 我国国家相关领导人默认甚至准许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方针政策, 才导致了如今我国如此严重的环境问题, 但是现如今, 我国不能再执行这一方针, 迫于环境污染还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的深重灾难和国际方面的压力, 我国必须把环境保护提上会议日程,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要齐头并进。要对已经造成污染的环境进行治理, 就必须凭借一定的环境污染数据, 而要对未污染的环境进行保护和维持, 也需要监测数据作为依据, 因此, 空气质量的数据监测十分重要。

2 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现状

就目前现状而言, 我国的环境监测部门总体监测水平比较落后, 各个监测和数据分析部门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 在数据分析环节, 仍然采取的是人工分析, 而不是科学的智能分析, 其中差错不断、效率不高, 作为要适时、准时、及时地向生活在片天空下的人们反应天气现状和预计未来天气状况的关键部门, 工作效率太过于低下, 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现在很多天气预报都不能及时, 准确地反应未来预计天气状况, 而是马后炮, 原因就是这些监测部门的工作效率低下造成的。因此, 提高天气监测部门的工作效率、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度、高科技的运用能力都是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

3 自动化环境空气监测的运用

3.1 自动化环境空气监测系统的组成部分

通过对以往老套的监测设施的改良, 现在我国正在运用的是自动化环境空气监测系统, 其组件主要包括:实验室、计算机室以及各个下属的监测站, 其中实验室又分为质量保证实验室和系统支持实验室, 各个组成部分的工作性质主要是:质量保证实验室主要是对监测设备的管理和维修, 是整个庞大的监测部门的后勤保障, 对监测的数据进行审核等;计算机室主要就是数据分析, 对下属监测站传来的监测数据进行整理, 并入库分析;而系统支持实验室的工作性质与质量保证实验室大同小异, 主要是对系统仪器的运行进行监控和对出现故障的系统进行维修;最后, 下属监测站是环境天气监测数据的主要来源, 是监测的核心部分, 一切数据的根源都以来源于此, 除了数据的检测外, 它还肩负将数据整理、打包、传送等工作, 便于选一个承接部门工作的开展。这就是自动化环境空气监测系统的内部分工。

3.2 空气监测全程质量监控

空气质量监测已经做到自动化, 但是如何保证监测质量能够过关, 这需要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的相互配合。首先, 硬件方面, 主要是设备和仪器的定时监测和调试, 还有设备的定时更新换代, 科技发展使高新产品的更新升级非常的快速, 因此, 对于要依靠自动化的科技产品进行工作的监测必须时刻关注产品的更新信息, 防止数据更新落后;对于设备的管理和保养, 质量保证实验室和系统支持实验室应该时刻对系统以其进行检测和维修, 监测系统一旦停歇相关数据也就中断了。而最为中要的就是软件方面了, 虽然监测实现了自动化, 但是其大局的操控还是掌握在人们手中的, 因此, 工作人员对待工作的态度和工作素质很关键, 每个岗位的人除了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 特别是这种关系到人们工作和日常生活的工作单位, 必须要秉承对人们负责的工作态度来完成自己的工作。最后, 工作员的数据处理能力也就是其专业素质, 这一行业需要具备相当高的业务素质, 因为其工作量十分的大, 而且, 工作的密度也很大, 在工作过程中, 很容易出现纰漏。

4 环境空气监测质量是关键

众所周知, 现在的科技日益发达, 网络上、手机上的天气预报软件不计其数, 但是其准确度令人咋舌, 往往上一秒的天气预报都预报不了下一秒的天气情况, 这也是现在好多人宁愿看天不愿看天气预报的原因, 这就是天气监测的质量控制不达标造成的, 环境监测的数据不仅要更新及时, 而且还要准确, 准确的是目前我国所欠缺的, 要使数据准确, 环境监测部门要时刻关注我国的卫星监测系统所传回来的信息, 并在最短的时间里将其转化为文字或者图片信息传达给人们, 这是块而准时目前我国环境空气监测全程质量有待提高的地方。

5 结语

综上所诉, 我国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在质量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虽然我国已经摒弃了以往的落后的人工监测时代, 已经向智能化、自动化转变, 其监测数据的更新已经大大的提高了, 但是, 数据的可靠性却没那么可观, 环境空气的监测主要是为了服务人们, 但是在片面提高数据更新速度的时候却忽略了数据的准确度, 这很显然违背了环境监测的初衷, 因此, 在环境监测上, 目前最紧要的工作是提高数据的准确度。

参考文献

[1]刘万全.环境空气监测全程质量控制研究[J].吉林省农安县环境质量监测站, 2014.02:2.

茶叶质量安全全程控制技术 篇5

1、优势基地建设技术

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应根据当地实际,以环保为前提,合理选择基地。选择远离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空气清新、水质洁净地理地势有利茶叶生产的基地。在基地发展新茶园时应注意早、中、晚良种的合理搭配,有利优化茶类结构和缓解劳动力紧缺的矛盾。茶叶优势生产基地的建设是提高茶园质量基础,也是保障茶叶鲜叶原料质量,提升茶叶原料质量安全水平的基本环节。

2、茶园管理控制技术

茶园肥培管理控制技术包括茶园耕作、施肥、治虫、修剪、灌溉、采摘等技术,其中茶园病虫害防治和肥培管理技术对茶叶质量安全影响最大。茶园肥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应按茶叶生产技术标准要求,严格茶园肥料、农药等投入品管理,科学肥培管理,减少化肥污染。

(1)茶园施肥。尽量选用氮磷钾合理配比的复合肥,避免单一元素肥料造成的污染。根据茶树对营养物质需求特点,在茶园施肥上掌握以下原则:做到重有机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重基肥,基肥与追肥相结合;重春肥,春肥与夏秋肥相结合;重氮肥,氮磷钾相结合;重根肥,根肥与叶面肥相结合。施肥量一般按每采收100公斤干茶计算,每年施纯氮12.5-15公斤,一般投产茶园,氮磷钾比例为4:1:1,幼龄茶园比例为2:1:1,基肥与追肥的比例为 40:60。施肥时间基肥为10月中旬;追肥强调早施、多次、足量,春肥在2月上中旬施入,用量占全年追肥用量的40%以上,全年追肥4-6次。施肥方式撒施、沟施并用,对土质疏松的茶园提倡免耕施肥。肥料种类基肥采用饼肥、栏肥、有机复合肥为主,追肥一般采用速效的化肥为主。此外科学根外施肥,注意钙、镁、硫、铁、锰、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的营养平衡。

(2)茶园病虫防治。突出“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防治措施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尽可能发挥生物防治手段作用、辅之以化学防治方法进行病虫草害综合治理。

A.农业防治措施,主要是合理修剪、科学施肥、合理采摘;新植茶园做到选用抗性良种,茶林配植。

B.物理防治措施,主要是推广频振式杀虫灯和色板诱杀技术,如利用昆虫的趋光习性推广灯光诱杀技术,灯光诱杀对茶叶上的茶毛虫、茶尺蠖、茶细娥、斜纹夜蛾成虫具有明显的诱集效果。

C.提倡使用生物农药,保护和利用天敌。

D.科学施用化学农药。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一是要按病虫害发生的情况适时、适量地选用对口农药进行化学防治,提倡农药的合理混配,按照农药安全使用准则用药,严格掌握使用剂量和次数,严格掌握安全间隔期。二是要减少普治,尽量做到挑治、一药多治,合理轮换农药品种;三是要科学选择施药器械,进行低容量喷雾,调整喷药时的高度,提高防效,减少农药用量。我们大力推广对蜘蛛杀伤力小,对害虫防效高的化学农药,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达到保护蜘蛛与控制害虫的协调。要改变见虫就治,乱用滥用农药的习惯,要做到达标防治。乱用滥用农药会导致害虫抗药性产生,害虫发生再猖獗,即虫越治越多,农药防效下降。

3、茶叶清洁加工技术

包括硬件和软件设施两方面的改进。硬件设施改进指的是茶厂优化改造,改善加工条件。软件设施改进指的是改进茶叶加工技术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新建的加工厂,加工厂的厂址应选择距离居民区、公共厕所、垃圾场30米以上,距离畜牧场、医院、粪池等污染源500米以外,且要处在污染源烟囱高度50倍以上,加工场的废物排放处理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已建的初制茶厂,对加工设备陈旧、机械设备不配套,设备老化;厂房环境差条件简陋、加工厂规模小;区域布局散、卫生质量状况差、标准化生产水平低的那些茶厂,要通过对茶叶加工厂的改造,实现茶叶加工按产品标准化、连续化生产工艺要求,力争做到茶叶加工不落地。茶厂加工设备定期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不使用重金属含量高的机械。茶厂质量管理制度健全,产品质量实施全程监控;加工人员要持健康合格证和上岗培训合格证上岗,要掌握茶叶加工工艺与操作技术,懂得茶叶加工卫生质量要求,具备茶叶加工所需的基本素质。加工制作、包装、贮藏和运输均要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的有关要求,以防产品污染,使茶叶加工实现企业化管理,建章立制,实现了加工过程规范化,消除了卫生安全隐患,实现清洁化加工。

4、茶叶质量可追溯技术

茶叶质量可追溯指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茶叶农事档案,记录茶叶产地、采摘日期、加工时间、茶树品种、投入品登记、源头检测记录、加工企业、从业人员、成品茶检测记录、包装时间、经销网点等内容。目前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和环境保证体系)和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国内外认证都要求申报企业建立茶叶质量可追溯制度。消费者可以通过信息码查到茶叶的生产过程、基地认证情况,甚至还可以查到具体生产责任人的姓名。

5、两端质量检测技术

茶叶两端质量检测技术包括茶叶原料质量端检测和成品茶质量端检测。茶叶原料质

量检测重点是茶叶源头检测体系的建设,对农药经营单位和农药田间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从源头上控制茶叶农药残留,建立茶园农残监测点,推广茶叶农残速测技术,定期或不定期对农残项目进行检测。并做到鲜叶进厂分级验收,毛茶收购源头检测。成品茶产品质量检测要求茶厂必须配备茶叶农药残留和卫生质量检测设备,完善产品出厂检测体系建设,有效降低和杜绝茶叶超标事件的发生。

茶叶质量安全涵盖了茶叶从生产、加工到商品茶包装销售的全过程,只有把握好每一个生产过程,才能实现茶叶质量安全。

全程质量监控 篇6

【关键词】环境;空气;监测;质量;控制;建议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如今,我国许多大城市的人们都在遭受着由于环境污染而引起的雾霾的侵害,各种大气污染物严重超标已经威胁到人们的正常生活甚至健康。因此,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工作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环境空气监测质量控制是由环境监测部门对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和分布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监控,并对环保行为是否有效进行的验证,对污染问题的治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及意义。

1、环境空气污染现状

现如今,各种自然灾害、人口的日益增多、自然资源的短缺等现象已经和物质文明的提升相背离,这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所面临的重大发展问题。我国相当一部分城市地区的环境空气质量也开始呈现出不断恶化的发展趋势,由于空气污染而引起的环境事件频繁发生,并且影响范围广,包括京、津、冀在内的多个城市及地区均被列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名单当中。特别是近年来的雾霾问题,明确告知我们:PM2.5污染程度已然十分严重。在2014年2月,环保部门发布了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及省会城市、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等共计74个城市地区的环境空气质量情况,大量的数据调查表明:74个城市地区的环境空气质量平均超标比例是39.7%,在这些城市中,京津冀的13个城市空气质量严重超标,比例高达68.5%。面对严峻而又复杂的环境形势,这就对监测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2、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现状

当前,我国环境空气监测部门的技术水平落后于国外环境空气监测的水平,国内各个监测站和实验室分析部门的工作相对比较对立,不能有效地进行合作,导致监测数据得不到及时分析。其次,国内大部分数据分析部门无法有效利用先进的设备进行科学智能分析,导致分析的结果与实际情况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偏差,从而阻碍了环保部门及时有效的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加剧了大气污染问题。所以,提高环境空气监测部门的工作效率、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度、高科技的运用能力均是需要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3、气态污染物的监测控制方法

对于气态污染物的监测,其方法主要包括:手工监测法、点式空气自动监测法以及长光程空气自动监测法。本文采用的是手工监测法,其他方法不做赘述。就采样时间方面而言,手工监测法需要在24小时之内持续不断的来进行样本采集,与此同时,每天采集的样本仅仅能够监测到该日的日均值;就采样空间范围而言,手工监测法采集的是采样口周围狭小范围以内的空气。大气污染源监测、大气环境污染监测以及特定目的监测,是环境空气污染监测的三大主体,具体的监测内容划分为气态污染物、大气降水和固体颗粒物。在环境空气监测的过程当中,不仅要确保所测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并且还应当采用更为便捷的气体浓度测定方法。所以,在实际的环境空气监测工作中,需要切实按照监测对象的状况及监测目的来选取与之相应的方法,以保证所测结果的可靠、真实。

4、加强空气质量监测的几点建议

即便是近年来我国环境空气监测全程质量控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及显著的改进,但是不可避免地也出现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基于此,下述笔者提出了几点加强环境空气监测全程质量控制的措施。

4.1严格确保采样质量。简单的来说,采样也就是采集空气样品。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过程中,经常涉及到的一个术语即“24小时连续采样”,所谓“24小时连续采样”指的是在24小时内连续的对一个环境空气样品进行采集,并且对污染物的日平均浓度进行监测的空气样品采样方法。除了24小时连续采样以外,还包括间断采样,而间断采样指的是在某1小时或者亦或是某个时间段来对一个环境空气样品进行采集,以便实现该小时或者时间段污染物平均浓度的监测。所以在手工监测时,要确保监测结果的可靠性,首先要要确保采样时间的充足,采集的样品具有代表性。

4.2切实把握好采样时间及采样频次。现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所涉及的污染物,它们的采样时间和采样频次需要按照标准当中不同污染物监测数据统计有效性规定予以确定。在监测特定污染物的过程中,采样时间和采样频次可以根据污染物浓度水平、监测目的以及监测分析法的检出限加以确定。举例而言,要想获得1小时平均浓度,其样品的采样时间通常会有硬性规定,一般不低于45分钟。而要想得到日平均浓度值,则气体污染物的采样时间累积不可低于18小时。如果是颗粒物,其累积采样时间应当不低于12小时。

4.3及时上交数据资料,提高监测效率。环境监测部门要保证监测数据的客观性,并且客观全面的保存数据,及时将数据提交给中心计算机室,保证整个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效率。与此同时,中心计算机室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分析方法对监测单位的数据进行合理的统计分析,并将结果及时的提交给环保部门。

4.4落实国家现行监测标准,有针对性的选取分析方法。为了确保监测结果及监测方法的可比性,应当尽可能的采取国家现行的监测标准,并且还要对不同的监测对象采用多种分析法,由此选择出最理想的方法进行监测。比如,要按照样品中的待测浓度分别选择仪器分析方法亦或是化学分析方法。如果被测组分含量相对较高,应当采用较高准确度的容量法进行测定,而如果被测组分含量较低,则应当选择仪器分析方法。

4.5增强监测人员的责任意识及能力。环境监测部门应制定明确的规定来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保证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一旦工作人员对自己负责的工作出现敷衍情况,将会严重的影响到检测部门的整体的工作效率,以及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此外,还要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对检测流程的认识,保证工作人员的操作规范性和准确性。

4.6推进环境空气监测全程质量控制的建设工作。我国各级环境监测部门和环保部门应该相互合作,积极地响应国家环境保护法,并运用最新的环境监测技术来准确的对环境状况进行监测,保证监测工作的质量。环境监测部门应该提高组织能力,明确的将各阶段的任务分配到各个单位,并保证各单位之间能够高效的合作,积极地解决实际监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监测部门和环保部门应该定期的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促使环境监测工作持续稳定地发展。

5、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人们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越来越关心社会环境保护工作,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是大气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前提,但当前环境监测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监测数据与实际的环境情况之间存在着诸多差距,所以,环境保护工作者及监测人员必须将加强环境空气监测全程质量控制作为主要任务,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从根本上提高检测工作的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孙立杨.环境空气监测全程质量控制探析[J].魅力中国,2011,(18):412-413.

[2]何德生.环境空气监测全程质量控制探析[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4,(10):376-377.

[3]沈荷美,宁涛.环境空气监测全程质量控制探析[J].工程建设标准化,2014,(8):284-286.

我国将建立果品质量全程控制体系 篇7

据了解, 过去5年, 是我国水果产业发展速度最快、成绩最显著的时期。全国水果生产规模大幅度增长。2007年, 全国水果面积1.57亿亩 (1亩=1/15ha) , 产量1.05亿t。与此同时, 结构不断优化, 苹果、柑橘、梨、葡萄等优势产业带已基本形成。

此外, 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批发市场快速发展, 传统果业正向现代果业稳步迈进。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全国苹果优势区域内贮藏加工企业2200多家, 苹果浓缩汁年加工能力达115万t以上。柑橘优势区域内有各类柑橘协会或合作经济组织196个, 会员17.3万人。

危朝安说, 在新形势下, 转变水果产业发展方式, 提升水果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势在必行。未来几年内, 将以优势区域规划为指导, 发展最适宜区和适宜区水果生产, 坚决压缩非适宜区面积。到2015年, 果园总面积稳定在1.5亿亩左右, 其中, 苹果、柑橘、梨分别为2800万亩、2600万亩和1600万亩左右。同时, 还会大力发展特色水果, 调优早、中、晚熟品种比例, 逐步实现果品周年均衡供应。

浅谈全程护理质量控制的应用 篇8

1 制定和规范各项护理服务流程

制定和规范各项护理服务流程:如入院病人服务流程,急诊危重病人抢救流程,各护理操作流程,输血及血制品校对及医疗废物处理流程,根据临床实际护理操作的改进,制定和修改各项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操作流程及考核评分标准,及时补充新开展的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制定各护理应急预案等指引。

2 确定质控点

2.1 预测质控点

根据护理服务流程设置中各环节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问题,各项护理操作流程存在的问题,提出质控点。

2.2 实测质控点

在护理质量管理检查中发现的质量问题,特别是存在护理安全隐患的质量问题进行重点分析,提出质控点。

2.3 拟定整改措施

根据质量管理标准,针对问题提出相对应解决办法,拟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提出实施整改的具体预期目标,制定整改期限,并将存在问题,问题可能造成的护理安全及护理纠纷隐患等相关分析,对焦点质量问题实施整改。

3 定期追踪检查整改效果

针对性地对护理质量问题进行专项跟踪检查,通过满意度问卷,环节反馈(下班次反馈上班次问题、科室与科室间相互反馈等),出院评价等方法,让病人参与护理质量控制决策。

病人满意是现代护理质量控制的最高标准,护理质量的评定不可能脱离病人进行评价。护理服务要达到病人满意,就必须高度重视病人的意见,并作为不断改进护理质量的动力。让病人参与全过程的护理质量评价重视病人意见并分析和制定改正措施,确保护理质量达到病人满意。

4 结果

4.1 病人满意度提高

全过程护理质控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重视护理每个环节的服务质量,质控内容侧重病人需求的满意程度,强调护理服务全面性、主动性,不仅为病人提供规范化护理,并为病人提供方便和舒适。环节反馈不仅可及时发现护理服务过程中的缺陷,解决病人对护理服务的需求,而且通过病人对质控的严谨性、连续性的感受,提升病人对护理服务的认同和理解。

4.2 护理质量改进

全过程指控的不间断性要求为病人提供一条龙的优质服务,并将病人满意度作为护理质量的最高标准.每个护士把自己班次工作作为整个护理质量过程中的一个节点,并重视的把工作一次性做到位,不重复性工作,增强质量零缺陷意识,确保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连续性护理服务。全程护理质控起到了导向作用,使护士按照指控引导的方向做好护理服务,也使病人明了护士服务质量应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对护士工作给予监督。这种有意识的导向对提高“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质量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4.3 增强护理协作

全过程护理质控的全员参与,增加了护理质控的透明性,调动和激发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环节反馈促进了科室间的交流,密切了临床科与非临床科间的沟通,增进了对彼此工作性质的了解,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4.4 提高管理效率

全过程护理质控反映出的问题可避免己经发生的偏差连续发生,变终末质量管理为环节质量管理,使护理质量管理更加有意义。反馈法弥补了原来由护士承担的信息传递工作,缓解了护理服务人力与时间紧张的状况,护理工作效率提高。非临床科的护理服务质量由临床护士反馈,解决了长期以来非临床科室质控流于形式的难题,对量化考评全院护理单元工作业绩提供了依据,提高了护理管理效率。

冠脉CTA检查全程的质量控制 篇9

目前,64排螺旋CT已经成为冠状动脉病变有效且经济的无创筛查工具[1]。心脏为快速搏动的器官,因此冠状动脉成像成为CT血管成像中的难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随心率的增加而下降,心率影响图像质量表现为心脏搏动造成的运动伪影。冠状动脉运动方向和速度在心动周期内不断变化,心率与扫描速度如果不能匹配,造成重建中心角度不能重合,就会产生阶梯状伪影,影响图像的质量。因此,患者检查前准备对CT心脏成像的成败至关重要[2]。适当控制被检者的心率有助于减轻或消除冠状动脉的运动伪影,改善冠状动脉CT图像质量[3]。通过深入、细致地分析影响患者心率变化的原因,对不同的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是提高检查质量的有效途径。

2 检查前准备是关乎全程质量的重要环节

2.1 预约及询问病史,排除禁忌症

(1)糖尿病患者服用二甲双胍需停药48 h以上。

(2)嘱患者扫描前12 h内不要饮用含咖啡因类饮料(如茶、咖啡),正常服用降压药。

(3)有药物过敏史、碘剂过敏史或有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禁止做此项检查。

2.2 接诊及告知

(1)患者应提前30 min到达检查室,饮水、静坐以稳定心率。

(2)患有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前列腺肥大、房室传导阻滞、低血压的患者,要事先调整心率药物的使用。

(3)简单介绍检查过程以及对比剂注射可能出现的反应。

(4)认真填写增强检查同意书,并保留患者有效联系方式。

2.3 检查前准备

(1)检查前给患者做静脉穿刺并留置套管针以备检查中注射对比剂(BD18#,Y型)。

(2)检查时患者最佳心率为65次/min左右,心率过快者,事先于心内科治疗或调整,或于检查当日在CT室用药适当调整。

(3)筛选:心率合适、屏气佳者计算BMI值[2],便于前门控扫描[4]。对于高龄、糖尿病以及高危患者应特别重视。

(4)在保证诊断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对比剂的使用量,使用对比剂前后应充分水化。

2.4 对比剂的应用

对比剂的选择和准备将直接影响冠脉成像的效果,正确选择对比剂类型和注射方式是确保冠脉成像成功的又一重要因素。常用的CTA对比剂按浓度分为350 mg I/mL和370 mg I/mL,均能提供对冠脉远端和细小分支的显示。

(1)对比剂的用量:由于在5 s左右即可完成整个冠脉的扫描,因此对比剂的用量可减少至45~50 m L,但是为了精确设定造影的扫描延迟时间,需要额外的15~20 m L对比剂来测定循环时间,因此对比剂的总用量约为60~70 m L。

(2)Ulrich离子泵型注射器(2个通路为对比剂,另一个通路为生理盐水)在高流通量时更能发挥它的优势。

(3)对比剂的注射速率:由于扫描时间的缩短(5 s),使我们有机会使用较高的注射速率以增强对比剂的团注效果,通常注射速率为4~5 mL/s。

2.5 扫描前准备

在开始扫描前,应细致的做好每一项准备工作,一些小细节的忽略,如呼吸训练或心电监护仪电极的位置等往往导致功败垂成:

(1)患者的摆位:患者的体位为脚先进,且应除去紧身内衣,使患者处于较舒适的状态,同时也可避免内衣对电极的摩擦;由于整个检查过程可能较长,应为患者盖上薄毯。

(2)心电监护仪电极的放置:确保电极与皮肤的连接处的导电胶没有失效(如变干燥),放置电极处的皮肤应保持清洁、干燥;在放置电极之前,应让患者将双臂举至头上,即处于扫描时的位置。再按要求粘贴电极,否则电极会因为手臂移动时牵拉皮肤导致电极移位,从而造成心电信号的降低或减弱。

(3)连接高压注射器的抗干扰接地电极。3个电极按监护仪上的颜色指示分别置于两侧锁骨下和肋弓下,注意勿将电极放置于骨头上,否则,会导致电信号减弱。在连接好导联电极后,患者的心电图会显示出来。

(4)呼吸训练:呼吸训练对扫描成败至关重要。对患者进行屏气训练,通常为吸气后屏气。虽然冠脉的扫描时间为5 s,但为了获得稳定的心率,建议在患者屏气5 s后再开始扫描,这样患者的实际屏气时间为10 s左右,因此在进行呼吸训练时要对患者进行超过10 s的屏气训练。建议患者吸气幅度为7~8成,切忌过深,并注意每一次吸气屏气保持幅度一致。另外,告知患者在对比剂注射过程中可能出现注射局部疼痛、全身发热等反应[5],属正常现象,切勿慌张。认真注意屏气指令,绝对不能说话,以免检查失败。部分患者由于外周血管条件不好,可能会出现注射部位对比剂外漏现象,导致局部肿胀、疼痛,医护人员会事先用生理盐水检查确认注射通路是否在血管内而尽量避免对比剂外漏。在开始扫描后,建议用人工通话代替自动语音,且最好与为患者进行呼吸训练者为同一人发出指令,因为在呼吸训练过程中患者已经熟悉这种呼吸控制的指令,比较容易遵守。

3 扫描过程中的质控是获得完美图像质量的关键

3.1 登记患者信息

选择心脏扫描程序。如果在扫描定位图之前心率没能显示在屏幕上,点击红色的门控键“Gating Check BMP”,以显示即时心率。

3.2 扫描定位像

用正、侧位定位像来确定心脏的扫描范围,扫面范围上缘为隆突下1 cm,下缘为左膈下2 cm,通过使用page up、page down来进行正、侧位定位像之间的切换。

3.3 峰值时间的测定

(1)将定位线放在心底部(通常在隆突下1 cm)或通过之前的轴扫来选定监测位置(通常为左冠状动脉开口层面);对比剂用量20 m L,流率:4~5 m L/s。

(2)时间-密度曲线:扫描结束后,选择“Measurement”中的“MIROI”,在升主动脉上划定一个圆形的感兴趣区,选择“OK”键后,会出现一条时间-密度曲线,选择并计算该曲线的峰值时间,并在此基础上增加2~3 s,作为冠状动脉扫描的强化时间。

3.4 心脏螺旋扫描

(1)扫描程序设定:根据患者配合情况和心率确定是否用低剂量前门控扫描方式[4,6]。

(2)对比剂用量:45~50 m L,4~5 m L/s(具体流率同监测时);扫描类型:cardiac helical;螺旋时间:0.35 s;扫描范围是心底部至心尖部。

(3)需要为ECG的计量调制设置4个参数:full管电流的开始和结束阶段以及最小(min)和最大(max)管电流设置。

(4)若需进行多期重建,可以在扫描结束后进入后重建“Retro Recon”界面,点击“Phase”按钮,重建出70%~80%R-R间期的图像(0%~99%的图像均可以重建)[7]。并将重建后图像传入AW4.4工作站即可进行冠状动脉分析(包括VR、MIP、CPR及心脏及冠状动脉的三维成像等)。

4 扫描后细心观察和护理是质量安全的有利保证

4.1 扫描后观察

患者检查后30 min后才能离院,以便观察。如遇药物过敏将终止CT的增强检查,并采取以下措施处理:

(1)使患者平卧,必要时吸氧。

(2)密切观察病情,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并及时报告医生。

(3)一般性过敏反应,病情轻者,对症处理。过敏性休克者,就地抢救。保持静脉通畅,应即刻给予肾上腺素静脉注射;地塞米松静脉注射及扩容;送往急诊室进行生命体征监护,进一步抢救治疗。

(4)呼吸、心跳骤停者立即行心肺复苏,同时通知心内科送往监护室进一步抢救治疗。

(5)登记不良反应记录本:记录姓名、病历号、过敏反应发生时间、临床症状、过敏处理情况及患者联系电话。

(6)记录发生过敏反应的药物名称、批号,报告药剂科并将药品及包装送药剂科检验。

4.2 教育及随访

嘱患者检查后多饮水,尽量不吃海鲜类富含碘的食物,保持良好心态;检查后有特殊情况及时返回就诊;出现对比剂外渗和不良反应的患者留下联系方式,以便随访。

5 结语

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要想获得完美安全的冠脉CTA检查效果,从患者踏入CT室到检查完毕离开,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应做到细致入微。只有护士、技术员和医生良好配合,才能使患者安全地完成检查,并获得完美的图像及准确的诊断[8]。

参考文献

[1]Leber A W,Becker A,Knez A,et al.Accuracy of 64-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to classify and quantify plaque volumes in theproximal coronary system:a comparative study using intravascularultrasound[J].J Am Coll Cardiol,2006,47(3):672-677.

[2]顾欣,冯凯琳.VCT X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方法[J].Journal ofComputed Tomography,2009,10(1):2-5.

[3]Raff G L,Gallagher M J,O′Neill W W,et al.Diagnostic accuracyof non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using 64-slice spiral computedtomography[J].J Am Coll Cardiol,2005,46(3):552-557.

[4]张森,杜湘珂,李剑颖.心电图调制电流对于容积CT心脏扫描图像质量及曝光剂量影响的评估[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9):974-976.

[5]李学文,顾欣,孟凡超,等.碘海醇静脉团注致过敏性休克[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0,12(1):61-63.

[6]Morin R L,Gerber T C,McCollough C H.Radiation dose in com-puted tomography of the heart[J].Circulation,2003,107:917-922.

[7]Hsieh J,Londt J,Vass M,et al.Step-and-shoot data acquisition andreconstruction for cardiac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J].Med Phys,2006,33(11):4 236-4 248.

全程质量监控 篇10

关键词:审计,关口,监控,强化,成效

一加强领导, 增强审计工作氛围

为防止基本建设工程项目中腐败现象发生, 规范建设程序和建设管控, 打造“阳光工程”, 审计部门必须做到“贴身防卫”, 做维护建设单位利益的“防火墙”。

1. 营造良好的审计工作氛围

审计部门要积极适时地向建设单位分管审计工作的领导汇报审计情况, 及时与承建方、监理方等单位沟通, 努力解决基建审计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审计部门内部, 要大力支持审计人员按原则办事, 并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财经法纪, 积极引导相关单位树立自觉接受和配合审计监督的意识。

2. 增强审计部门自主参与的能动性

审计部门负责人应参加基建工作领导小组, 为审计部门提前介入、跟踪监督、全程参与创造有利条件, 并及时发现和消除可能诱发问题的苗头和隐患, 从源头上遏制违纪违法问题的发生, 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的“免疫功能”作用。

3. 强化审计结果的运用

在基建付款程序中必须增加审计认证环节, 明确要求工程项目每笔基建付款必须经审计部门审计把关, 没有审计部门意见, 财务部门一律不予付款;同时, 充分利用基本建设审计成果, 为工程投资审批、计划下达和资金拨付、竣工验收等重要环节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前移关口, 增强审计实效性

工程建设中较普遍存在盲目上马、规模控制不当、招投标行为不规范等是突出问题, 对此, 审计部门应前移审计关口, 通过抓源头、抓关键、抓重点, 恰当的解决此类问题的发生。

1. 严格项目决策程序

审计部门要提前介入, 积极参与项目可行性评估、初步设计评审等的研究论证, 正确评价基建项目的合规性、合法性、有效性及真实性, 判断基建项目是否符合国家政策, 是否有超计划现象, 使建设方案更加趋于科学化、合理化, 充分发挥审计咨询和服务功能, 为基本建设决策提供参考。

2. 严格评审项目预算

审计部门要对基本建设预算实施严格的审计, 组织专业人员, 对基建预算, 进行科学合理的审计, 审减不合理资金, 实现挤干水份再投标的目的, 节约建设资金。

3. 严格项目招投标程序

依据有关招投标的法律法规, 对招投标文件、市场价格等进行认真分析、科学筛查, 防止围标、串标等行为的发生, 特别是要加强项目“标的”的审核, 防止招标价恶意高估, 审计部门要对所有项目的招标行为进行现场审计监督, 达到有效维护建设单位经济利益的目的。

4. 严格项目合同审核

重点审查合同与招投标文件、补充条款和注意事项等, 防止因合同内容有误或遗漏而造成建设资金的损失浪费, 确保合同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 维护建设单位的合法权益。

三全程监控, 发挥审计动态监督作用

为加强和改善建设项目管理工作, 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防止资产流失, 杜绝暗箱操作, 审计工作必须贯穿于整个项目建设期, 在预算审计的基础上, 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实时介入与重点介入相结合、静态控制与动态管理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对工程的跟踪问效。

1. 定期监督

审计部门要定期派出审计人员对基本建设资金运行情况和工程进度情况进行跟踪监督, 重点审查工程价款结算依据是否充分, 程序是否规范, 手续是否完备。

2. 审查建设资金

审查建设资金是否做到专款专用, 有无转移、挤占、挪用的问题;审查是否存在超概算, 有无搞计划外工程、超标准建设等问题, 规范建设资金使用管理, 保证建设资金做到专款专用, 防止挪用、变相挪用和造成损失。对于在建工程及安装工程, 要根据工程进度情况随机进行现场监督, 深入施工现场进行实地丈量, 察看核实工程量, 特别是对隐蔽工程, 审计部门要提前介入, 掌握第一手资料, 防止基建管理部门将虚假的基建支出列入签证中, 并监督施工单位, 防止其提高材料价格, 甚至购置劣质建筑材料, 以次充好的情况发生, 特别要注意其在不同的结算书中重复计费的问题, 从而为工程结算审计打牢基础。

3. 关注定额信息

审计机构应准确确定审计重点, 认真核对工程量, 严格审查定额的套用和材料价差及其他费用的计取, 要在掌握定额定期发布的材料信息的基础上, 积极开展市场调查, 了解材料的市场价格及各厂家的产品质量, 从而做到审核时有理有据。

4. 创新方法, 提升审计质量

审计部门要注重创新研究, 不断探讨新的审计方法, 坚持以创新为动力, 不断提升审计质量。一是事前审计和事后审计分离。为有效的发现跟踪审计过程中没有发现的问题、督促结算审计人员进一步做好本职工作, 形成纵向监督, 降低审计风险, 参加跟踪审计和预算审计的审计人员不再参加最终的竣工结算的审计。二是组织联合审计。联合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与外部审计机构或外部审计机构之间组成联合审计组, 对建设工程进行审计。通过联合审计的相互制约作用, 实现作用互补、资源共用、信息共享, 从而规范审计程序、加强审计质量, 进一步提高审计结果的权威性。三是构建多级复核机制。复核机制是指审计人员相互复审、主审复核、审计小组集体复议的程序。每个审计项目成立审计小组, 设主审一名, 审计人员若干名, 审计项目完成后, 先由审计人员相互之间进行复审, 复审后交由主审复核, 最后交由审计小组会议集体复议。这种做法较好地减少了审计工作中出现的失误, 保证了审计工作的质量。

5. 注重人才培养, 提高基建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上一篇:媒体背景下人才管理下一篇:金斯伯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