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概论

2024-05-14

经济法概论(精选十篇)

经济法概论 篇1

一、20世纪3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以前

虽然中国很早就有关于经济史的记述, 而且形成了延绵不断的传统, 不仅历代正史中有《食货志》、历代的会要和会典的相关项目也记载了有关经济财政的典章制度, 历代的类书相关项目则可视为有关经济史料的汇编;各地的地方志种亦有记述社会经济的内容;历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多有关于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 散见于历代文集中;甚至考古发现的地下文物和简牍文书也包含了大量古代经济发展的信息, 但是这种传统的经济史学并没有取得独立的形态, 更不要说形成独立的学科。

现代意义的中国经济史是在在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形成的。当时,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开始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或影响下的研究和讨论中国历史上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变迁, 即社会史的讨论, 这促使了中国经济史学的形成, 同时直接启动了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第一次高潮, 关于其方法论的讨论也形成了第一次高潮。所以, 这一时期的经济史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史的特点, 在时人眼中, 社会史与经济史基本是能够通用互换的名词。

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以前, 参与方法论讨论的力量, 一派信从唯物史观, 是为“理论派”, 以一批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为代表, 将唯物史观或唯物辩证法作为研究社会经济史的唯一正确方法;一派接近实验主义, 是为“材料派”, 以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以及和他们有密切联系的一批学者为代表, 将史料问题置于经济史研究首位, 是为实验主义。30年代中期以后, 则以陶希圣主编的《食货》半月刊及其联系的一批学者为主, 称为食货派, 他们通过《食货》杂志扭转了当时论战的不良风气, 使“理论派”和“材料派”能够求同存异、择善而从、良性互动, 将中国经济史研究引入正途。[1]他们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主张从问题入手、广搜史料和寻绎结论, 并强调借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比照西方经济史[2]。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以后, 中国经济史学的发展受到了压抑, 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困难的条件下, 仍有不少史学工作者和经济史研究者继续中国经济史研究, 取得不少成果。

总体上, 这一时期的经济史理论与方法研究处于较为宏观和理论探索方面, 但是这一时期主张的经济史与社会史的结合, 成为了中国经济史学的优良传统之一, 对以后中国经济史的发展影响深远, 其方法论的论战也为以后的经济史研究和经济史方法论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建国初到文革以前

这一时期, 属于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发展期, 全国史学界曾就中国古代史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农民战争、资本主义萌芽和汉民族形成这五个重大问题展开持久而热烈的讨论, 其中有四个属于经济史研究或者说与经济史研究有密切联系 (除最后一个) , 并且开始了以政府为组织的系统收集整理资料的工作。

在研究方法论方面, 由于受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的深入影响, 以前文提到的经济史问题在史学界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涌现出一大批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中国经济史学著作, 同时也有一些重大的理论创新。如资本主义萌芽理论体现出的比较史观, 具有中国特色的封建社会的理论创新。但也存在问题, 如在方法论上对苏联的马首是瞻, 而对其他西方国家的方法论盲目排斥, 使中国的经济史学游离于国际学术之外[3]。

三、文革时期

这一时期为中国经济史方法论研究的沉寂期。由于受历史原因影响, 中国经济史学研究和其他学科研究一同受到影响, 关于其方法论的研究也一同陷入低谷, 故步自封, 不注意了解和吸收外国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成果。同时学术的政治化, 导致经济史学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好在, 史学中的考古学仍然继续发展, 不少重要的考古遗址和简帛资料的发展, 为以后的经济史研究提供了资料。

四、改革开放以后至今

这一时期, 是中国经济史大繁荣期, 也是危机与机遇并存的一个时期, 在这种背景下, 促进了经济史学研究者对经济史研究方法论的探讨, 所以这一时期是中国经济史学研究方法论探讨的一个高潮期。

文革以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 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 中国经济史学开始走出“左”的思潮影响, 整个学科获得了极大发展, 研究内容突破了生产关系这一主要领域向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多个领域。部门经济史、专题经济史、民族经济史也逐渐展开。近代经济史成为独立的学科。收集、发掘、整理史料的工作在此时期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大批经济史的文献档案资料公布。

这一阶段是中国经济史发展的繁荣期, 同时也是研究理论和方法得到创新、发展的时期, 因理论和方法的不同, 中国经济史学逐渐形成了三个主要的学派, 即原先的社会经济史学派、新兴的社会史学派和经济史学派[4], 其中新兴的社会史学派和经济史学派都是由原先的社会经济史学派演化而来的。新兴的社会史学派以傅衣凌为代表, 特别注重从社会史的角度研究经济史;新兴的经济学派则以吴承明为代表, “当我国经济史学界还在生产关系的圈子里打转的时候, 他已经着手研究市场以及其他与经济近代化有关的问题了[5]”。

然而, 20世纪末受到西方经济史学危机的影响, 中国经济史学也受到了冲击, 一些经济史学者转向其他领域, 经济史著作也有所减少。就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史研究的黄金时代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 但90年代以来陷入危机[6]。

也就是在这种危机下, 关于经济史研究方法论的探讨就变得非常有必要, 中国经济史研究急需方法论的研究来指明发展的方向。因而在90年代以后, 关于中国经济史方法论的讨论变得非常活跃, 涌现出不少研究方法论的学者和著作。其中, 有对过去的食货派研究方法的回顾总结和再认识, 如萧国亮、王文军;有对社会经济史研究方法的探讨, 如黄宗智;有对某一学派研究方法的评价, 如瞿商;更有李伯重、吴承明等对中国经济史的定义、理论、研究方法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 亦有学者通过主要期刊杂志发表的经济史类文章来研究当今经济史研究范式的, 不失为一种新的研究角度[7]。

总体上说, 这一时期, 研究者和研究作品巨多, 质量也较高, 这些讨论对中国经济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和指引方向的作用。

面对21世纪的今天, 中国经济史学的发展仍然离不开经济史方法论的继续探索, 陈纪平就认为“经济理论在经济史研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于提供描述的概念体系和分析的基本逻辑框架”[8]。面对不同的研究方法我们又该持何种态度?我想吴承明先生的看法值得推崇:“就方法论而言, 有新老学派之分, 但很难说有高下、优劣之别”;“新方法有新的功能, 以致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但就历史研究而言, 我不认为有什么方法是太老了, 必须放弃”;“我以为, 在方法轮上不应抱有倾向性, 而是根据所论问题的需要和资料等条件的可能, 作出选择”。史料学和考据学的方法、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经济计量学的方法、发展经济学的方法、区域经济史的方法、社会学的方法, 乃至系统论的方法等等, 都在选择之列。由于治史可因对象、条件之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 因此可以说“史无定法”[9]。我相信, 在所有学人的共同努力下, 中国经济史研究会继往开来, 积极进取, 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摘要:现代意义的中国经济史研究从在我国初步形成到现在, 已走过了近八九十年历史, 在这期间, 关于其研究方法论的探索、讨论也一直伴随学科的发展, 成为该学科发展的一大特点。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相关研究方法与理论的文献, 来梳理这一探索过程, 并总结已取得成绩和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经济史,研究方法,四个阶段

参考文献

[1]邹进文.民国时期的经济思想史研究——来自留学生博士论文的考察[J].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5, (3) :54-65.

[2]苏永明.“食货派”的经济史研究方法探讨[J].史学史研究, 2007, (3) :82-88.

[3]李伯重.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207-212.

[4]李伯重.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215.

经济法概论 篇2

在学习经济法之前,我对经济法的了解是模糊的,哪些经济行为或事情可为或不可为,哪些行为或者事情符合规定,哪些行为或者事情会受到法律法规的制裁,都不了解。通过本学期对经济法概论的学习,我对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制度有了初步了解。

在我国,经济法是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成长而产生和发展的。中国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国家性质,要求国家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管理。对于经济管理和经济协作中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需要有一个从全局出发,以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和总量平衡为基础,直接作用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法律制度来调整,这种法律制度就是经济法。我国经济法的蓬勃发展,直接源于改革开放,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经济法将发挥更为重要的积极作用。

我感觉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管理和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定经济关系法 律规范的总称。它是一门独立而重要的法律部门,有特定的调整对象和范畴。

通过老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积累的经验,在讲解中穿插引用了许多生动的关于经济法

不同方面的案例,让我们在听的同时,看到了许多的真实纠纷实况。经济法包括企业法、公司法、证券法、合同法、票据法、企业破产法 而三资企业法是重点等的内容。我们学得津津有味,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经济法对维护社会的正常稳定所起到的贡献,也了解并体会了法律究竟是如何最大限度的维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在听过老师授课以后,我明确了曾经模糊不清的经济法的印象,经济法所要调整的社会关系是研究经济法所立足的社会基础关系,在当下,这个基础关系就是市场经济关系。所以,研究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应从分析市场经济的属性开始。重新建立了经济法的概念,全面认识了经济法的功能。

我说一下我对经济法的了解: 首先是为什么实行经济法,要实行市场经济,必须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培育市场体系,充分发 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要求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坚决打破条条块块的分割、封锁和垄断。这就需要国家介入,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在国家进行市场监督管理 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就是市场监管关系。市场监管关系应该由经济法调 整。这有助于完善市场规则,有效地反对垄断,制止不正当竞争,保护消费者合 法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实现市场功能。其次是我国经济法的重要社会地位。

我国经济法律的调解范围已经涉及社会、管理、经济协调、环境保护、资源 节约以及权利制约、国际经济纠纷仲裁等十分广阔的领域,并与社会道德标准相辅相成,成为了整个社会的调解器。但人类的经济行为是复杂多变的,经济法律

由于在制定时需要严谨的思考和斟酌。这种差别造成了我国经济法律制度的相对不太完善,被投机份子有机可乘,对一些损害国家人们利益的行为无法可依。但只要努力做好普法工作,树立以及强化公民的相关经济法律意识,让人们在经济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都寻求经济法律的保护,才能有助于经济法律的完善,才能真正的做到知经济法,守经济法,不犯经济法。再次是我们大学生学习经济法的重要意义。经济法律知识是大学生必备素质 之一,我们必须通过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用它来促进和规范市场经 济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确的处理市场经济中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公平交易,合法赚钱。而我们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更应该在生活过程中,遵守经济的相关法 律,享受个人权利,履行义务。

经济法是国家利用其公权力对市场经济主体以及运行的调控、管理、监督、引导,所以经

济法主体双方的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即一方为国家相关主管机关,另一方为经营者。它们之间是调控和被调控、监督和被监督、管理和被管理、引导和被引导的关系,是双方法律地位不平等的关系。

经济法作为一个新兴的法律部门,有着不可比拟的独立性、优越性和特定性等。他有其自身的独立特点,与其他法律不同;但是,经济法与其他法律有着密切联系,离开了其他法律,他是无法独立生存下去的。他作为独立的一个法律部门,虽然他只是一个新兴的法律部门,但是经济法在社会中的地位却越来越重,在社会中通过其作用而完善其不完备的地方,使得其越来越完善。

学习经济法有很大的社会现实意义,首先是因为我国颁布和施行了大量的重要的经济法法律。这些法律是适应国家经济调节的需要而颁行的,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方面和重要部位,关系到社会经济的总体结构和运行,而且同其他部门法性质的法律规范相分离,独立组合为性质较纯一的法律规范性文件。其次我国经济法之所以是一个重要的法律部门是因为,当我们遇到了经济纠纷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拿法律来保护自己,在签合同的时候有这个法律我就知道什么地方应该是有规定的,什么地方规定是违法的,意义很大,要不然学校怎么会有专门的一个课程是让我们学习这个的。我通过学习了半学期的经济法。知道它有助于我们了解和认识国家干预经济生活、调节市场的法律原则和理论基础;经济法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法律有机联系、整合统一的纽带,学习经济法更有助于我们运用法律武器规避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风险,从而确保国家经济健康稳步快速发展。同时也为我们以后的经济行为提供可行的模本。

仅仅通过一个学期的经济法的学习想获得足够的法律知识那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但是我还是可以发自内心的大声说:我收获很多,因为它让我收获了一种意识,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

浅谈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

作者

马飞

浅谈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

一、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在任何一种经济体制下,要使经济生活正常化,就要有一定的经济秩序。计划经济的经济秩序是和行政秩序是同一的。可以说,计划经济实质上是行政 经济。而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宅的经济秩序是通过法制形式和维持的,或者说,是一种法律秩序。现代市场经济并不是单纯的自由竞争,而是一个有序化,制度化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法律制度来实现的。与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可以更有效地配置资源。但是,市场只有具备合理而完备的法律前提,才能发挥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新说:“没有合适的法律和制度,市场就不会产生任何体现价值最大化意义上的效率。”①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或者说,法制是市场经济的法律特征。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具体表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各个主体的权利、义务的行为规则、政府行为等方面都以法律的形式全面规范,即一切经济活动法制化。

(一)通过法律来治理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内在要求。

1、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需要法律规范。

市场主体是经营的企业,它有两个广大,两个方面需要法律规范:一方面企业的产权问题,企业能够行使全部法人财产权而不受侵犯地自主经营需要法律保证;另一方面企业在自主经营中,必然要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那么,一旦企业对利益关系采取非正当竞争手段,损害其他自主经营的企业或国家的利益时,这也需要法律规范。没有上述法律规范,市场经济就

难以正常运行。

2、市场运行的规则需要靠法律来构筑维系。

市场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市场运行就是市场经济的运转,而市场运行的各次规则要靠法律来构筑。市场运行有众

多的规则,如生产资料市场规则、金融市场规则、劳动力市场规则、技术市场规则,等等。这些规则都要用法律手段加以规定。因为法律手段具有严密性、规范性、公开性,以及国家的法制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点,可以从根本上规范经济和社会生活运行。没有行之有效的法律,市场经济就不可能有效运转。

3、市场竞争的公平竞争需要法律保障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公平竞争。公平竞争就是自由、等价交换。没有自由交换,商品就很难流通;生产再多的产品,不能实现等价交换,就不能实现其内在价值和获得利润,生产者就没有生产和再生产的积极性。商品生产者要求平等、自主、自由地等价交换,进行公平竞争,就要求法律保障。同样,消费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要求法律保护。没有这种法律保障,市场经济同样不可能有效运转。

4、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和特殊性需要法律来强制体现市场经济的一般性表现为在各个市场经济国家都发挥作用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一旦为人们所认识,就将在理性的度上用法律来规范,使遵循经济规律成为具有法律得来的行为,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反映社会制度的本质特征,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制度的要求,它不仅表现在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之中,更重要的是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用法律确立起来。

5、市场经济的自主性需要法律来确认

市场经济是自主性的经济,即承认和尊重市场主体的意志自主性。这就要求用法律确认市场主体资格,明确产权,充分尊重和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财产权及其意志自由。同时,规定市场主体行使权利的方法、原则和保障权利的程序。如果没有法制,市场主体的财产权以及其他权利就无法实现,市场就是一句空话。

6、市场经济的契约性需要法律来确认保护。市场经济的基地在于市场,而市场交换或市场经济的具体动作,主要是通过市场主体之间经过自由、平等的协商新订立的契约来进行的。契约是市场的法律原型,市场经济最主要的法律特征就是经济关系的契约化。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契约成为经济交往的主要形式。通过契约的形式来建立经济关系和实现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不同于计划经济的最本质的区别,而契约这种法律形式,市场经济就寸步难行。而契约这种法律形式对契约原则、方式和法律的确认与保护为前提。

7、市场经济的竞争性需要法律来保障。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命脉,没有竞争就没有市场经济。通过竞争达到优胜劣汰,合理配置资源,这是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之一。但竞争必须是公平合法的竞争,否则,市场经济就可能失灵或扭曲。因为在竞争过程中,有些竞争者为了贪图利益不惜冒最大的风险,采取各种不正当手段如制造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广告、资取别人商业秘密等,这就必然妨碍市场竞争的正常运行。如同球赛一样,球员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比赛。没有规则,比赛就无法进行。因此,必要的法律是维护正当竞争的保障。

8、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平等原则需要法律来确认和维护。

与计划经济不同,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主体是通过契约发生关系的,这就是意味着双方当事人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因此,必须通过法律确认所有人的平等地位,至少在形式上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如果没有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市场主体之间的平等就失去了前提和保障。

9、市场经济开放性要求有完备的法律制度以适应加入国际经济法律体系的需要。

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它一方面要求统一开放的国内市场体系;另一方面也要求市场国际化。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必须有统一的调整手段和相应的规则。要使我国市场与国际市场接

轨,就必须按照现代法制的要求,加入国际经济法律体系。

(二)、通过法律来治理是市场经济发展形态的反映。

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法律反映不同市场经济形态的特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历了自由竞争阶段的市场经济和垄断阶段的市场经济两种发展形态,每个时期都有相应的法律规范。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期,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确立的前提,即在“剑与火”的文明中把直接生产者转化为工资劳动者,把货币转化为资本。经济法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其中英国最为典型。从17世纪开始,英国就推行了“圈地运动”,把广大农民从耕地上赶走,土地改作“牧场”。为此,英国国会于1700—1760年颁布了208个圈地法规,1761—1801年又通过了2000个土地法令。这些法律反映了把封建土地所有制改为资本主义所有制,使农民从土地上游离出来,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雇佣劳动者。与此同时,为了转化和积累资本,开展自由贸易与自由竞争,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制定和实施了《氏

法》和《商法》,以保证让“看不完的手”调节市场的运行。

19世纪未到20世纪初,金融机构与工商业相结合,以金融为主的垄断资本形成以后,美国国会于1899年制定了《谢尔曼法》,1914年又制定了《克莱顿法》和《联邦委员会贸易法》,统称为反托拉斯法。它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出发,对托拉斯进行了若干限制,以调节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垄断资本主义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一般垄断阶段转变为国家垄断阶段。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进一步社会化,促使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进一步提高。同时,为了减弱经济危机对经济的实现调控。因此,经济法得到全面的发展,深入经济生活的主要手段。

随着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商品化程度的日益扩大和提高,自由市场经济日益暴露出它的弊端,重复出现的经济危机和周期性波动,表明自由市场经济无法有效地完成资源配置任务。因此,在市场竞争的基础上,需要国家通过经济杠杆、法律手段和非经济手段间接调控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不论资本主义市场还是社会主义经济,无不通过法律来反映不同发展形态的要求,体现国家对市场经济的不同调控形式。国家运用法律手段逐步加强对市场经济实现调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法治的过程。法律制度同市场经济发展安密不可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

在质的方面,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法律与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所需要的法律有着根本的区别。与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相比,市场经济在法律上表现出来的独特之处,主要不在于它有更多的法律,而在于这些法律体现了不同的原则,精神和程序。例如,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要求经济主体合法经营,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的合法经营意味着它对行政权力的绝对无条件地服从。法律的任务就在于用强制力将经济主体限制于行政权力的直接控制之下。因此,计划经济的法律是以行政权力为核心的命令法体系。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的合法经营首先在于经济主体具有法定的、任何行政权力都不得侵犯的独立权利。法律为经济主体的合法经营留下了广阔的、可以选择的自由空间。因此,市场经济的法律是以经济发主体的权力为核心的选择法体系。

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经济和政治的分离,这就更要求对行政权力的范围和行使方式进行限制。市场经济造就了独立于行政权力之处的经济力量—市场主体,它可以对抗行政权力的不合理、不正当行使,改变过去那种行政权力不受约束的状况。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也援引法律来实施控制和干预,但政府的权力本身已经受到了

法律的严格限定。市场经济对行政权力的经济限制构成了对权力法律约束的基本条件。总之,法制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制度和特征都是在经济市场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在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条件下,法律再多、再完备,也不可能实行法制。市场经济需要以权力为核心,具有极大权威和独立运行机制的法律制度,这正是法制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动因。可是,并不是任何一种法律制度都可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只有法制才能成为市场经济提供它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法律形式。

从法制史来看,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之所以不存在法制,根本原因在于自然经济无法提供法制生长的土壤。法制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法制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的法律制度是随着社会主义的国家的产生而建立的。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否定市场经济,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结果导致法律长期以来不仅得不到重视和发展,反而屡屡遭到削弱和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的法制。从此,我国社会开始朝着法制化方向发展,但当时还没有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提示出社会主义法制的经济动因,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标志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目前还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初始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一个有待实现的目标,而不是已经建成的现实。因此,建立社会主义法制的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这就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法制化程度还很低。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为社会主义法制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法律制度在市场经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法律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而经济法制则是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为了适应自由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意义上的运用经济立法手段调整经济关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主要参战国出现的。当时在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已经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国家干预经济已成为垄断阶段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为了克服战时经济中出现的物资供应困难,有关国家采取经济立法手段,进一步实行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控制。为什么经济法首先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出现并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呢?有以下原因:

经济法概论 篇3

[关键词]中医院校 药学专业 经济法 教学建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具有较强的法治观念和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中药专业的学生来说,熟悉和掌握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经济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并能在今后的实践工作中加以运用十分重要。但是,由于对中药学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及教学定位的特殊要求,面向该专业学生开设的经济法概论课程有其特殊性。针对这些特殊性,我院经济管理学教研室的任课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对中药学专业营销等方向经济法教学的定位及培养目标等问题进行思考,并作为教学研究课题作了相应的调查和实践摸索。

一、中药专业营销等方向经济法概论课程教学的特殊性

经济法课程是各大专院校法律专业所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与之相比,中药专业营销等方向的经济法概论课程有着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培养目标与教学定位特殊。法律专业培养的是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法官、律师及法学研究人员,因此在教学中更注重立法研究、学理分析及适用法律、事后诊断案件的能力培养。而中药专业营销等方向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中药经营管理人员及营销等管理人员,开设经济法概论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提高中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及营销人员追求交易稳定,确保交易安全,事前防范交易风险的知识和能力,即不出错、不受骗、不越界、以法保权,因此,在教学中需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实用能力。

可见,对中药专业营销等方向学生培养目标的不同导致了在教学中对这两类学生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定位必有所不同。

2.前期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有差异。 法律专业学生有着较为系统的法律知识体系,其课程开设严格按照法律专业的课程体系的顺序。而中药专业营销等方向的学生在学习经济法概论课程前开设的法律基础课程甚少,通常只有法律基础一门课程。法律基础在我院于大一上学期开设,该课程为考查课,要求学生对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作一了解即可。这就导致了中药专业营销等方向学生对法律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与法律专业学生的差距较大。因此要使学生在无甚多法学基础、课业负担沉重的情况下尽可能掌握与企业经营有关的可操作和实用的经济法知识。

二、对中药专业营销等方向学生经济法概论课程教学的思考

由上可见,由于对中药专业营销等方向学生开设经济法概论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定位等不同,对该方向学生的教学必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我院经济管理学教研室的几名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认真的思考、调查和实践,现就教学中的一些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浅拙建议。

1.要重视教材的选用。中药专业营销等方向学生由于就业后主要从事中药经营管理或中药营销方面的职业,这就要求其所学习的经济法概论课程涵盖面更为广泛,是“与经济相关的法律”,只要是在以后就业中可能碰到的常用经济法律问题都应该涉及。因此,其课程体系不可能是法律专业学生所学的课程体系,而应该更为丰富,超越了严格的经济法体系内容,涵盖了民法、商法、社会法中的一些与经济相关的法律。因此在教材选用上,针对该特点,应把好教材选用关。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几位笔者认为中药学专业营销方向学生在教材的选用上应至少考虑涵盖如下体系的教材:经济法基础理论、市场主体法、市场秩序法、宏观调控法、社会保障法五大部分。

2.重视教学内容的体系性安排。上面提到经济法概论课程在教材的选用上应基本涵盖经济法基础理论、市场主体法、市场秩序法、宏观调控法、社会保障法五大部分的内容。但就教材的實际情况来看,目前许多市面上的教材并未严格按照相关体系规划教材内容,呈现的基本是一种离散状态。这就要求我们在编制教学大纲时要下足功夫,要根据课程的相关性从一定的角度、从有利于学生掌握的基本层面进行分类,给学生总结提炼出一条学习主线。在课程开始讲授之前教师应先向学生介绍该门课程的体系,使学生在脑海中有一个印象,然后在课程的讲授中再按照提炼的主线由浅入深进行讲授。

3.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对中药专业营销等方向学生最基本的培养目标是追求交易稳定,确保交易安全,有事前防范交易风险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对该两方向学生在教学中就不能像对法律专业学生一样特别强调纯理论知识的掌握,而更应重视对经济法律知识的实际运用。几名任课教师在多年的摸索实践中,教学方法和手段几经改进。

早期由于该课程于我院来说是一门新课程,几名教师在教学中大多采用的是单纯知识传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主要采用传统的黑板教学方式。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该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虽然可以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经济法基本理论知识,但学生在课堂上容易产生疲乏感,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参与度不够高。此后,为解决这种状态,任课老师开始采用借助知识培养能力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教室为载体,变黑板教学为CAI课件教学,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化教育设施的有机结合,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易于接受。且经济法教材中几乎每一章都有几个案例需要分析,案例文字较多,在黑板上书写浪费大量时间,而采用CAI课件教学可节省黑板上写板书的时间,有利于开展案例教学。且经济法律知识日新月异,CAI课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加大课堂上传授的知识量和信息量,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

此外,经济法概论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改变传统教学以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变成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非常有必要。基于此,在教学中结合适量的案例会使教学内容丰富且生动。因此,引入案例教学应是经济法概论课程教学的一大特色。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用的案例教学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从例到理型,即引导学生运用案例,经过自主合作,群体思维撞击,寻找知识形成规律,发现基本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二是从理到例型,即给出基本知识,启发学生运用基本概念,发散思维,以例释理,以例证理,从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两种类型中,第一种类型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要求较高,故在目前的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第二种教学类型,相信在后续的摸索实践中,教研室将会加大一型案例教学的比例,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尽显为运用型教学服务。

4.重视习题的灵活运用。在高校素质教育的本位下,我们不倡导题海战术,但是在经济法概论课程教学中适当地、灵活地运用习题对于学生的学习能起到较大的提升作用。

我们一再强调经济法概论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而任一学习法律的人都知道,单纯的法律条文十分枯燥,难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任课老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贯穿一些习题。这些习题的讨论和分析可使学生快速理解法律条文,激发学习热情,同时,适当的习题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表达能力。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对课堂习题讨论的参与度非常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通过习题的讨论和分析,大部分学生能摆脱对枯燥法律条文的厌倦,增加了学习积极性,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但在这一方法的运用上要求教师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要把握好度,切不可搞成题海战术,否则会适得其反;第二,习题的选择上要下功夫,要精炼,切不能滥;第三,运用的方式上要灵活,切不可“死”。

三、结语

由于对中药专业营销等方向学生培养目标的特殊性,该方向经济法概论课程的教学必须做到规范与灵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特殊性,在内容上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同时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学阅读相关资料。教师在随时掌握经济法教材新增内容的前提下,更要不断了解经济法理论与立法的最新动态,根据发展变化动态,调整自己的讲授内容,并借助多媒体、网络信息等现代教学手段,不断补充、更新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吸收量,在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更需要学生能够通过经济法学的知识去认识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宋毅.经济法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06(16).

[2]谭峰.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南方论刊,2006(2).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的创新 篇4

《世界经济概论》是教育部规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又是世界经济、国际经济、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等专业硕士研究生必修课《世界经济专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正确理解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规律、运行机制、发展趋势、世界基本政治经济格局和当代世界主题,也为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对外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客观依据。《世界经济概论》课程主要借助于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分析工具,研究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运动规律以及发展趋势,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考察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转轨国家与中国经济特点,认真分析现代世界经济运行与发展中面临的热点和重点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经济发展态势引人注目。伴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快,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也在加快,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在大幅上升,同时受世界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需要大量熟悉世界经济运行规律、掌握世界经济知识的专业人才,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创新迫在眉睫。依据本人多年教学工作体会,就《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创新谈一些初浅看法。

二、课程现状

1、课程体系不够成熟

《世界经济概论》是一门新兴学科,我国对世界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60年代初,学术界提出关于世界经济学科建设的问题,并就世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及与其它学科的关联性展开初步讨论。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才全面展开该领域的学科建设,由于世界经济课程学科建设时间较短,最初各学校的世界经济课程与“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国家金融”、“国际投资”等课程相混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世界经济概论》、《世界经济》、《世界经济学》为名称,或与此名称相近的教材已不下二三十部,这些教材构建的体系框架各有特点和优点,并从不同角度研究世界经济的历史、现状和趋势,探索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力求构建科学、完整的世界经济理论体系,为世界经济学科建设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对世界经济的课程体系仍然没有统一的认识,有的按学科的逻辑顺序进行设置;有的以实践为中心进行设置。课程体系建设远不够成熟和完善,导致课程内容与相关专业课程内容交叉重复,课程体系特色、重点和优势不突出,这既给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带来了巨大挑战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2、课程内容不够前沿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世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新的事物、新的现象不断出现,其课程内容也应反映当代世界经济的新发展、新变化。然而《世界经济概论》教材内容却具有较大的滞后性,且不同时期不同版本教材,其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教材侧重于世界经济一般规律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教材侧重于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和特点的研究,21世纪的教材侧重于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区域化以及全球化、区域化所带来的世界性问题研究。尽管在内容上力求不断更新,但仍然滞后于世界经济的现实发展。如,现有的大部分教材中都没有包含欧债危机、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亚洲投资银行、TPP等最新内容。同时,很多教材以数据佐证观点,但缺乏理论上的深入分析,显示出理论深度不足,也进一步凸显出时间上的滞后问题。此外,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选择越来越多,这更进一步要求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

3、课程教学手段比较单一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是一门前沿性和综合性很强的理论经济学,既反映当代世界经济的新发展、新变化,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呈现的新趋势、新规律,又与世界经济中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有机结合,使之既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往往存在一种误区,即该课程是一门纯理论学科,与实际联系不大。并且,现存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参与度偏低,课程安排中缺乏学生讨论和实践环节,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严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导致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提高。

三、课程教学创新

1、课程体系创新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体系创新应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世界经济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世界经济学的主要思想观点为理论指导,立足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新变化,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系统分析世界经济的矛盾运动,深入揭示世界经济基本规律的共识性成果,得出既符合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进程,又体现世界经济发展内在规律性的结论,系统完善世界经济学科体系和理论框架;《世界经济概论》课程体系创新应充分反映世界经济研究领域的最新理论共识,在借鉴以往教材的基础上,针对世界经济学科特定的研究对象以及需要探讨的基本问题,吸收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学科体系建设和理论框架设计上,既要体现世界经济的历史性与时代性,又要反映世界经济的整体性与各国各地区经济的区域性,实现体制结构安排和理论分析层面上新的突破;《世界经济概论》课程体系创新应充分反映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总体态势,将当代世界经济新特征、新趋势与世界经济中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之既有一定的科学体系,又具有较强的时代特色,并将世界经济理论和知识自觉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不断检验所学理论,进而深化理论学习。

2、课程内容创新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是一门发展着的学科。因此,本文提出“把握世界经济最新发展趋势,紧密联系中国实际”的改革思路,不断创新课程内容。

(1)把握最新发展趋势。为保持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课程内容应密切关注世界经济最新走势,依据国际形势的新发展、新特点、新变化,及时调整、补充课程新内容、新资料和新数据。近年来,世界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重大变化,如:当今世界经济大调整、大变革,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国际经济新秩序构建,世界经济重心转移,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危机的发展动态,国际金融监管与协调问题,世界经济下行与经济增速放缓等。这些变化不仅涉及世界经济的走势和前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世界的前途和命运。对于这些重大问题的回答显然是不可回避的,为此,世界经济课程内容应广泛吸取近年来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引用最新的数据资料,把世界经济发展的最新概貌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分析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基本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紧密联系中国实际。学习世界经济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国是世界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会对中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的发展变化也深刻地影响到世界经济。因而,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努力将中国改革与发展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力求将世界经济的理论知识和中国实际有机结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问题有机结合。例如突出当代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特别是随着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中国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日益提高,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转变,中国的发展道路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不仅要在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同时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治理机制改革,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构建公正合理、和谐共赢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同时也要努力探讨中国面对世界经济新趋势的融入程度、所承受的影响和需要采取的战略与举措。例如,当前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中国在提倡适度扩大总需求改革的同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等。除此之外,添加一些有关世界经济热点问题的专题分析,诸如“中国的亚投行”、“一带一路”“自贸区”等热点问题的专题研究,不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3、课程教学方式创新

(1)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陷于被动,忽视学生自我完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呆板,能给他们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能提高学生独立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造性活动的经验、特点和程序。授课教师在讲授每一个知识要点以前,先提出问题,并向学生提示思路,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阅读参考书籍,在课上让学生充分讨论,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讲解世界经济运行中面临的共同性世界问题“债务危机”的内容时,欧债危机就可以作为一个讨论题,让学生自己搜索相关资料,进行课堂讨论,从而使其深刻理解欧债危机的来龙去脉及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讨论结束后,老师给予点评。

(2)课堂讲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就《世界经济概论》的学科性质来看,实践教学是本门课程的难点之一。因为《世界经济概论》属于理论课,又是涉外经济,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应依据实践教学的总体设计思路和课程大纲的具体实践教学指导方案,将课堂讲授与社会实践有效结合。例如组织学生开展微型社会实践、从课堂学习走向社会学习,从理论学习走向实践学习,从理性学习走向感性学习,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运用到现实世界经济问题的分析中,这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体现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同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外贸单位实习;组织学生听外籍学者、国内学者、政府官员、企业界人士的专题报告,从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达到学以致用。

(3)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案例教学法即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引入相关章节的案例分析,这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式。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世界经济概论理论教学过程中,紧扣世界经济基本理论和教学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选择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对《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将他们从枯燥的理论中解脱出来,让学生明白《世界经济概论》是一门理论和实际联系非常密切的课程。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案例要有针对性,所选案例应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的联系;二是案例要具备生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在讲述新能源革命相关内容时,可以与美国经济危机之后为何率先复苏结合起来,这有助于学生对新能源革命以及美国新能源开发的了解。在讲授汇率一节时,可以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实行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汇率制度?中国为什么不愿意让人民币大幅升值。

摘要:《世界经济概论》是一门内容涉及面较广的综合性经济学课程,是高校经贸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态势引人注目,这为学术界研究世界经济问题带来了空前的挑战。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急需大量熟悉世界经济运行规律、掌握世界经济知识的专业人才。然而,我国现行的《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却难以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必须对《世界经济概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创新。

关键词:世界经济概论,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蒋春明,佟家栋.世界经济概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2]管延芳.《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04):173-174.

[3]王钰.《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1(08):258-259.

[4]时宏远.《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理论观察,2013(6):158-159.

[5]易先桥.《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

[6]赵梅等.关于改进《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12(02).

《经济法概论》教案 篇5

第一章

绪论

前言 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西方国家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经济法”一词最早于1775年由摩莱里在其著作《自然法典》中提出。但其“经济法”一词的含义与今天自有很大的区别。

经济法在西方的产生时间: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

经济法在西方的产生原因:市场调节手段固有的矛盾及其失灵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与爆发。

于是,资本主义国家从“守夜人”转变为“经济警察”,开始实行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政策。经济法由此而开始产生、发展、兴盛。

二、中国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经济法的存在基础是中国的公有制经济性质,要求国家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管理。这从中国经济法的诞生、成长的历程可以观之。(它随新中国的诞生、成长而产生和发展)。

这显然与西方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大的不同。西方是先有了市场的充分发展,而后出现市场失灵,才有了国家的介入和干预,经济法产生;而中国是先有无所不包的“计划经济”,对经济生活、甚至社会生活进行全面控制,在此基础上的经济法是否是严格意义上的经济法,对此问题还得存疑。然后,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才开始得以起步。也就是说,中国的“市场”一开始就带有浓重的“计划”或“控制”的色彩。由此而形成的经济法是否也有着一定的问题呢?看看中国的足球市场可以让我们了解一二。

第一节 经济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和主要内容

一、经济法的概念

经济法是调整经济管理和经济协作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产生源于国家对经济运行管理和协调的必要性,它通过确立国家管理、协调经济运行的方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为实现市场机制和宏观调空的有机结合,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在经济管理和经济协作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1、国民经济管理关系。指各级国家机关之间,国家机关与经济组织、公民之间在国民经济管理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关系。

2、经济协作关系。指法人、其他经济组织以及公民相互之间在经济往来中产生的经济关系。

3、市场经济主体在内部经济管理中产生的经济关系。指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在内部经济管理中产生的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一方面是经济组织内部机构相互之间的组织管理关系,另一方面是经济组织内部贯彻实行经济责任制过程中产生的经济管理和经济协作关系。

4、涉外经济关系。包括涉外经济管理关系和涉外经济协作关系。

三、经济法的主要内容

1、市场主体法律制度。主要有:公司法律制度、合伙企业法律制度、个人独资企业法律制度、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全民所有制企业法律制度、集体所有制企业法律制度等。

2、宏观调控法律制度。主要包括:计划和统计法律制度、固定资产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银行法律制度、价格法律制度以及自然资源和能源法律制度等。

3、市场规制法律制度。主要有: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反垄断法律制度、证券法律制度、产品质量法律制度、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和房地产法律制度等。

4、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主要有: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社会福利法律制度、优抚安置法律制度和社会救济法律制度等。

第二节 经济法律关系

经济法律关系是由经济法确认和调整的在经济管理和经济协作过程中所产生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有主体、客体和内容三要素构成。

一、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参与经济管理、经济协作和经济组织内部活动,并依法享有经济权利、承担经济义务的当事人。

1、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民所有制财产(包括土地)所有权的惟一主体,又是国民经济的领导者、组织者、管理者,在宏观调控、协调国民经济运行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2、国家机关。直接行使国家经济管理职能的经济管理机关是经济法律关系的重要主体。

3、企业等法人。机关法人和企业法人是经济法律关系中最为活跃、最为重要的主体。

4、非法人经济组织。指依法取得营业执照,具有生产经营资格的非法人组织。主要包括:合伙企业、分公司、个人独资企业、不具备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

5、个体工商户。公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依法经核准登记从事工商业经营的,为个体工商户。雇工在8人以下。包括个人经营的个体工商户和家庭经营的个体工商户。

6、农村承包经营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城镇科技人员、企业家等,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承包合同规定从事商品经营的,为农村承包经营户。

7、公民。指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自然人。

8、外国经营者。指与我国进行经济技术合作和往来的外国公司、其他经济组织及个人。

二、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

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的经济权利和承担的经济义务。权利——可以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资格;义务——必须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资格。

1、经济权利。经济权利是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在法定范围内享有的,自己从事或要求他人从事一定经济行为和不为一定经济行为的资格,是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在经济管理和经济协作活动中实现其意志或利益的可能性。

(1)经济职权。是国家机关进行管理时依法享有的权利。包括决策权、资源配置权、指挥权、调节权、监督权和其他经济职权。经济职权既是权利也是义务。(2)财产权。

(3)工业产权。法律赋予的对无形的智力创造性成果享有的权利。包括:专利权、商标权、企业名称专用权等。

(4)债权。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权利和义务关系。债权是一种请求权,享有权利的人是债权人,负有义务的人是债务人。债权人有要求债务人依照法律规定或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的权利,债务人有义务满足债权人的要求。(5)其他权利。

2、经济义务。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在经济管理和经济协作过程中依法必须为一定经济行为和不为一定经济行为。

三、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享有的经济权利和承担的经济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包括物、行为和无形资产等。又称为载体、标的等。

四、经济法律关系的保护

经济法律关系的保护是通过法律手段确保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经济权利实现,确保经济义务得到履行,以保护主体的合法权益。主要手段有:

1、奖励。是国家行政机关或其他单位依法对贯彻执行经济法、履行经济义务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或个人采取的鼓励措施。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2、制裁。是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经济管理义务、经济协作义务和其他违反经济法的行为给予惩治和处罚。

(1)经济制裁。赔偿经济损失;偿付违约金;罚款;强制收购;没收非法所得。

(2)行政制裁。是由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对违反经济法的单位和个人依法采取的行政性措施。

(3)刑事制裁。是对违反经济法并已触犯了国家刑律的经济犯罪分子,依法给予刑事处罚。

3、经济法律关系保护的监督管理机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

中国经济法的重要作用

1经济法有利于培育真正合格的、活跃的市场主体,从而奠定发展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2、经济法有助于培育完善、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3、经济法有助于保证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4、经济法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进行有效的管理。

5、经济法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

6、经济法保障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中国经济法的未来发展

1、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法的发展。

2、知识经济与中国经济法的发展。

1)、中国经济法应将促进和保障科技进步作为重要任务。2)、中国经济法应研究解决知识经济带来的新问题。

3、WTO与中国经济法的完善

经济法概论 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经济法概论课程;运用及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9-0155-02

一、《经济法概论》课程教学的特点

《经济法概论》课程是贵阳中医学院中药学专业营销方向学生的一门专业课程。我们知道,经济法课程也是各大专院校法律专业所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但与之相比,我院营销方向的经济法概论课程有着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定位与培养目标特殊

法律专业开设经济法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法官、律师及法学研究人员,因此在教學中更注重立法研究、学理分析及适用法律、事后诊断案件的能力培养;我院营销方向经济法概论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提高中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及营销人员追求交易稳定,确保交易安全,事前防范交易风险的知识和能力。由此可见,对中药学营销方向学生经济法教学课程的要求远远低于法律专业学生的教学要求。

(二)前期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的差异性

法律专业学生有着较为系统的法律知识体系。而我院营销方向的学生前期开设的课程仅有法律基础一门课程。可见,要使学生在无甚多法学基础、课业负担沉重的情况下尽可能掌握与企业经营有关的可操作和实用的经济法知识,要求就更高。

(三)内容多、课时少

《经济法概论》课程中,需要把握的法律知识涵盖了民法、商法、经济法等多个领域的内容,仅单行法就有二十个左右。由于培养要求的特殊性,该方向学生还需掌握大量中医药学相关基础知识,因此《经济法概论》课时数较少。这就使得我院《经济法概论课程》呈现出内容多、课时少的局面。

二、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概论》课程中运用的意义

案例,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普遍来看,经济法是一门学起来比较枯燥但实用性又很强的课程。我院营销方向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将会面临大量的经济法律问题。从该方向学生课程安排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前期法律基础理论知识的相对欠缺,要让学生在有限的课程中掌握好教材内容是有一定困难的。这就须尽量变理性知识为感性知识,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便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案例教学可以将抽象的法律知识具体化甚至生活化,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法律原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三、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概论》课程中的运用及探讨

(一)教学案例的选取

1.案例的选取要与教学定位及培养目标相吻合。教学案例的选取,首先要与教学定位及培养目标相吻合。课程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生专业特点予以精心构筑的教学纲领性文件,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把教学内容理解透彻,了解实际,了解学生,才可能在众多的案例中选出适合我们学生的案例。任课教师切不能为迎合学生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兴趣片面选择一些热点问题或现实性、针对性强但却脱离教学目的、偏离教学定位及培养目标的案例。针对我院的情况,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以地选取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学习到防范交易风险的知识及能力。

2.案例的选取要在教师的驾驭范围内。在教学中运用案例,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在多年的教学中也深有体会,要能真正把案例运用于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把基础理论知识吃透理解,还需教师有较强的逻辑分析、要点概括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此外,教师应当在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下,尽量选择在自己知识范围内能驾驭的案例,这些案例应是成熟、典型、针对性强的案例。

3.案例的选取要具有多角度性。多角度性一方面体现在知识点上,案例内容要体现一定的专业知识性,不局(下转157页)(上接155页)限于某个知识点,而是要涉及多个知识点,有时还可以适当涉及专业以外的更多领域,做到点、线、面相结合。多角度性的另一方面体现在规模性上,案例的选择要做到大中小相结合,做到小的随时穿插,中的小结,大的总结。

4.案例的选择要注意时效性。案例教学的优势之一就是将理论和现实联系起来。社会经济生活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经济法概论》课程中涉及的法律法规众多,法律法规往往会根据社会经济生活作出更新及调整,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时效性,要根据社会热点教学难点,及时更新案例,提高经济法教学的实效性。

(二)案例教学在课堂中的实际运用

1.案例的呈现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案例的呈现方式有多种,可以口述,还可以是板书、复印资料、多媒体演示等。各种不同的呈现方式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环境。口述节约时间和精力,但是由于学生瞬间理解能力的不同,学生不易全面地把握案情,因此口述一般只适用穿插于课堂中的微型案例;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中,板书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板书占用的课堂时间较多,因此已较少采用;多媒体演示是目前广为流行的教学方法,其运用在案例上优势更显突出,既节省时间,又能使教学有声有色;在遇到大案例时,课前复印资料不乏是一项较为不错的选择。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呈现方式,如情景演示等等。

2.案例的分析方法。案例的分析采用何种方法,任课老师应视教学的具体目的及情景而灵活选取。微型案例,在课堂中的任何环节均可穿插采用,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对知识点更为感性,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对于这种案例教师可以采用课前、课中或课后思考的方式,让学生带着思考学习,自己发掘答案;小中型案例一般在每一节结束后用于本节知识点的小结用,主要考察学生对每一节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于这种案例,因为涉及的知识点不太多,且学生刚学完,可趁热打铁,任课教师可以采用个人分析为主的方式,让学生自行分析案例材料、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独立提出自己的建议或思考,最后任课教师略作小结即可。大型案例,一般在一章或几章结束后方运用,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各章或几章综合知识点的掌握并加强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这种案例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且融合了不同章节的内容,是难度较大的案例。由于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耗时较长,因此教师对这种案例在课前要有一个精心的设计,并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相关知识点的复习,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而这种案例的分析最好采用常规的四步骤分析法即:学生个人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总结。

3.案例教学中需注意的一些细节。在案例教学中,任课教师还应注意一些细节性问题。首先,一定要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思考和创造会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着良好的激励作用。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在案例分析中,学生肯定会有着不同的观点,礼貌地倾听和尊重别人的意见,是我们在案例教学中应该恪守的基本原则,也是基本素质的体现。公开而有礼貌地表达不同意见,形成了一个大家共同分享的“思想平台”,做到求同存异,达成共识,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才是案例教学要达到的真正境界。

总的来说,在贵阳中医学院《经济法概论》的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作为任课教师,我们一定要谨记,任课教师的整个教学的过程都是为教学定位及培养目标而服务的,运用案例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切不能哗众取宠、为了博得学生暂时的关注歪曲了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宋毅.经济法教学的思考与探索.现代企业教育[J].2006,(16).

经济法概论 篇7

《世界经济概论》是经济学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特别是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 是其基础必修课程, 他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 对世界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及当代世界经济的概况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并能结合实际进行分析与应用, 为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培养计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世界经济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充实新内容;加强理论分析;采用案例教学, 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开展课堂讨论, 增加作业和小论文次数, 提高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利用网络, 帮助教学。

2 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方法上

在大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活动多, 学生活动少。基本上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述为主, 课堂气氛不活跃, 讨论和实践环节的学习较少。忽视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是大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世界经济学概论是是一门知识涵盖面巨大的课程。包括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和科学技术等对世界经济的促进作用, 世界经济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以及各类国家经济发展特征及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等。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加快, 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逐渐增强, 同时受世界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然而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严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导致了学生上课听讲, 下课背笔记, 考试靠死记。

2.2 教学内容上

时代发展至今, 各种社会信息和信息传播渠道飞速发展, 学生能够接触到的信息量大增, 其接受知识途径的选择面越来越多。所以, 作为知识的传授者, 一定要注意让自己所授的内容在形式编排、内容重点等方面具有新意, 能够吸引同学的注意,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而传统的教学,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世界经济作为发展中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体系、内容还没有完全统一, 不同时期和版本的教材根据教学需要, 侧重点各不相同。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教材, 比较着重于世界经济一般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教材更着重当代资本主义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的研究。从体系和内容的角度看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教材设计更加完善和合理。但是, 由于世界经济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中, 新的事物、新的现象不断出现, 而教材的更新难以跟上实际的变化, 所以在讲授《世界济概论》的过程中, 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 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而是要注重充实新内容, 紧跟世界经济发展潮流。

此外, 因为课本素材的滞后性, 所以老师在讲授过程中, 要注意引用新的素材。如果讲解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现状时, 只是依照课本引用2004年的数据, 那么说服力肯定不及引用2007年的数据, 甚至是2008年上半年的数据。必要的数据更新, 需要授课老师花费精力去寻找。而且为了保证新数据的来源准确、可靠, 老师应尽量使用各国官方、国际组织公布的数据。这些数据一般可以从各国官方统计网站、国际组织的官方网站上获得。这不仅有利于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 吸引学生,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而且有益于学生今后继续深造和工作。

3 关于《世界经济概论》教学改革的建议

3.1 大力发展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就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 以案例为教材。把案例作为的一部分穿插理论其中, 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理论问题。这一形式主要适用于理论讲解过程中对重点、难点的理解。

在《世界经济概论》学习中, 学生常常认为这门课程是一门纯理论课, 和实际没有太大关联。如果老师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 让学生身处特定的案例情境中, 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 在涉及到国际经济一体化问题时, 如果采取案例教学, 具体到中国当前参与到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情况, 学生通过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 将会加深对不同类型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式的理解以及中国目前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情况。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案例的阅读与分析及在集体中共同讨论, 并拟身在其位, 如临其境地解决问题, 以培养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的方法和过程。

在案例教学中, 案例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和实际性。因此, 要求老师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合理加工, 选出适用于教学的素材, 进行修正和更新, 使案例适合于世界经济教学的要求。这从另一方面使老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得到提高, 起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3.2 举办专题讲座或报告

邀请一些学院内外专家、企业家围绕一些基本理论, 结合实际经济问题开展专题讲座或报告。报告前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组织和辅导, 讲座结束后让学生通过提问与专家直接对话交流。此外, 还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其他形式, 如一些有代表性的新闻摘录、评论、背景资料, 或引出问题, 或印证所述原理, 或讨论评议, 加强对学生经济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3.3 充分利用多媒体, 加强与学生的学习联系

在网络时代, 教学方法也可以网络化。除了与学生在课堂上的面对面交流外, 老师可以利用网络, 向学生提供一些学习素材。

另外, 随着电脑在课堂上的普及, 可以制作电子教案辅助教学。制作PPT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接收、掌握所学知识, 我们教师不是专业人员, 需要的是最简单的工具, 就像黑板粉笔一样, 而PPT就是这样的好工具。PPT的主要优点在于教学内容的展现效率高、方式多, 制作较简单易学。PPT对于教师来讲, 可以省去写板书的烦恼, 比如粉笔尘的危害, 粉笔字写的不好, 节约课堂时间, 生动, 图文并茂, 感观强。但是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用PPT。千万不能因制作课件而忽视了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好坏, 取决于多种因素, 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学内容 (设计) 及教师本身。PPT不是教学的主要手段, 而是配合课堂教学开展的辅助工具, 因此关键还是要重在教师个人驾驭课堂的能力, 与自我才能发挥的能力, 而不是让华丽的课件喧宾夺主。在课堂上使用课件的确能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只是老师备课时就耗时太多, 特别是想制作完美。当然, PPT的设计制作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其实教师在设计制作PPT的时候, 已经把自己的一些教育理念和方法、教学程序都表现出来了。

3.4 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 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

以往《世界经济概论》的考试是到学期末举行一次性的考试, 这种考试实践证明是不科学的。它不能了解平时学生学习的情况, 也容易助长学生的惰性。对此可以进行一些改革如:在一学期中, 针对所学的每章课程内容布置作业并进行检查;布置一次学习论文;平时的到课率;平时提问发言等都可以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这种考试方式使学生不处于被动状态, 而是积极主动, 又能多学知识, 也能活跃课堂, 使学生的口头表达、写作能力都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 由于世界经济学科的自身特点, 决定了教学方法与其他学科相比, 有其特殊的要求。所以, 老师在授课过程中, 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情况因材施教, 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 使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骆祚炎.课堂讨论与案例教学的选题原则及其运用[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6 (2) :58-60.

[2]胡碧玉“.世界经济”教学改革探析[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5) :63-65.

经济法概论 篇8

众所周知, 人类从地理大发现开始逐渐步入世界经济体系,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将世界各国都深深地卷入了世界市场, 各国在科学、技术为先导, 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逐渐走向一体化进程。在此过程中, 世界资源的争夺和矛盾日益突出和激烈, 包括人口、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全球性经济问题。与此同时, 世界各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 世界经济中心不断转移, 格局不断变化, 跨国公司、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也加剧了这种动荡。中国虽然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时间不长, 但也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还要明确很多意识和思想, 因此普及相关的知识是尤为重要的。

《世界经济概论》是经济类专业课程的基础课, 作为经济学门类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对于学生的知识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向学生展示了世界经济的整体脉络和走向, 客观而辩证地透视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经济发展框架, 明确世界经济运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知悉各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形成原因, 为以后其他各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为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 应当对教学的形式进行改革。传统地按照教材从理论观点到数据图表演示的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要求了。比如在介绍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时, 如果仅是单纯从观点上去说教, 学生是很难深刻领会的。所以一般要把历史的一些经典情况进行还原和说明, 再结合有关国家的发展史来说明每一个历史阶段上所发生的事件。有时许多经济事件的发生与政治、军事行为密不可分, 这时也要简要地向学生介绍相关国家当时的状况和事情的来龙去脉。例如在讲授廉价石油时代结束这部分内容时, 要向学生交代清楚石油危机一共有几次, 每次的起因, 持续的时间和最终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于所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全面认知, 也才能更好地掌握将要学习的知识点。当然这种改革还不应局限于教学内容的补充, 还应该包括教学方法的创新, 终极目标的核心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喜欢这门课, 并通过这门课夯实经济学基础知识, 提高能力。

二、《世界经济概论》现有的教学方法和特点

教学方法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具有重大意义。当确定了教学目的, 并有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后, 就必须有富有成效的教学法。否则, 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就要落空。就一定意义来说是关系着教学成败的重要问题。

目前《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开设虽然在国内比较晚, 但发展比较快, 例如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和仰恩大学都比较重视该课程的建设, 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也做了不少有效的改革和尝试, 使得目前该门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已经比较完善了。如仰恩大学的刘政永主张以“把握最新发展趋势, 紧密联系中国实际,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特征的教学改革思路, 进行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范, 还重点对教学方法和手段作了改革和探索。武汉大学已经将本门课程建设为国家级精品课。

总体上看,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目标多以提高学生的洞察力和思考力为主;二是授课以多媒体方式进行, 以便对资料和数据进行演示;三是考核方式摆脱了以考定成绩的做法, 选择能考评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方式, 如通过课堂讨论、小论文写作等给出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和体现了本门课程的特点和要求。

三、《世界经济概论》的教学改革思路探索

(一) 课程内容体系扩展动态化

《世界经济概论》的授课内容包括世界经济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一个大跨度时间段内的问题, 所以基础性的内容主要是涉及过去的历史和现在的状况, 前沿性的内容是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之道以及相关的争论。又由于世界经济涵盖了众多的领域,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这些事情都在不停地发展变化着, 因此只讲历史是不完整的, 只讲问题也是不全面的, 只有三者都结合了才是完美的。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我们以池元吉主编的《世界经济概论》为蓝本, 协调其他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的基础上, 编排教学内容。不断地结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问题, 不断地补充新的教学内容。介绍前沿问题时, 博采众长, 不只讲一家之言, 应该让同学能了解不同人的不同思想, 自己进行评判。允许解放思想, 各持己见。

对于某些课堂上涉猎而不能一一介绍的内容给学生列明书目或是直接提供电子版的阅读、视听材料, 提倡学生自己赏析。

(二) 教学方法灵活化, 手段多样化

教师的教法制约着学生的学法, 同时对学生智力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生, 就会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例如教师的在教学中经常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老师给出知识点, 学生先记笔记后背诵。这样老师讲授, 学生听受, 不给学生以独立思考与独立活动的机会, 学生就会缺乏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就很难培养出一批勇于思考, 勇于探索, 勇于创新的人才。因此, 好的教学方法就应“理论联系实际”, 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要经过“深思熟虑, 融会贯通”, 使学生成为具有聪明才智、科学头脑的合格人才。好的教学方法至少应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教学气氛轻松;二是知识掌握牢固;三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必要的能力。

为此,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教学核心以引发思考, 培养思想为重。丁学良教授在北大的《何谓一流大学》的演讲中指出:“在21世纪, 一个中等规模以上的国家, 如果不拥有世界水平的大学, 那么它就永远只能充当国际分工的小配角, 拣人家的残余, 当‘大脑国家’的‘手脚’。要看21世纪究竟是谁的世纪, 不看别的, 就看谁拥有更多世界水平的大学。”由此可见, 大学是培养思想家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学生到大学里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拥有一个更智慧和更会思想的头脑。世界经济的历史已经不能重演, 我们只能从过去得到一些经验和教训, 为未来的发展作好准备, 因此了解世界经济的过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所以《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经济思想, 养成思考的习惯和爱好, 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去认知、分析和解决问题。

2.授课方式的选择应视授课内容而定。《世界经济概论》的授课内容有这样三部分构成:对历史的评述, 对现状的分析和对未来的探讨。由于历史上东西现在的人基本已经有定论了, 所以可以采取讲授式的教学方法, 辅之以数据和视频材料, 就可以让学生了解过去所发生的一切。对于现在出现的问题就应在介绍和了解时事的基础上, 让同学们讨论, 甚至是争论来得出结论, 主要是分析这种局势的影响, 然后找到对策。对于学术前沿的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 应介绍学术大家的经典文章或是组织同学们收听、收看其学术讲座来掌握学术动态, 之后可以用提交论文或讨论的方式促使学生思考并拿出个人的观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对世界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全貌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 又可以充分关注和参与具体问题, 对其发表个人见解,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适当填充影音资料, 增加感性认识。经济学的许多问题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有一些因素在教材或是学术文章中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概述, 无法详细说明当时的实际背景。如果只是单纯讲授, 学生没有实地调研, 很难理解或是形成感性认识, 因此有一些重要的历史性事件可以通过填充影音资料来帮助学生提高认知度。例如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大国崛起》、《货币战争》、凤凰卫视的《经济制高点》等都是极佳的辅助材料, 可以提供给学生供其在课后观看。对于比较热点的问题还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专家学者们的讲座或是演讲视频来开拓学生的视野, 提高认知水平。

4.在校内网站上建立交流学习互动平台。为了方便学生在课下学习和复习, 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公共资源, 通过下载可以使用, 例如课件、资料、电子书籍等。随着网络的普及化, 学生上网的便利性增加, 在课下复习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如果能看到上课用的课件和其他辅助性材料, 将极大地提高授课效果。上课时间有限的条件下, 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 扩展知识储备, 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一对一的问答和讨论。尤其是对于当前的热点问题, 可以设定题目, 让学生通过留言的形式展开讨论, 学生可以将自己思考成熟的观点提交上去, 没有课堂上面对面讨论的拘谨, 可以畅所欲言, 既能加强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 又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表达能力, 教学效果将得到较好的提升。

(三) 考评能力化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成绩考评如果采用传统做法是很难考出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水平的。对此也有一些成熟的解决办法。结合教务管理部门的要求, 我们将考评成绩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布置作业作为期末成绩的10%;布置一次学习论文作为期末成绩的10%;平时签到作为期末成绩10%;期末考试成绩为70%。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较为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知之者不如乐之者”, 考评方式的改革有利地增强了学生的思考意识和习惯, 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世界经济概论》对授课教师的要求较高, 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将知识点讲透并结合实际进行有力地分析。再进一步结合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喻教于乐, 从喜欢学到乐于思考,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池元吉.世界经济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刘烨.如何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浅谈《世界经济概论》的教学思路[J].科技资讯, 2008, (21) :172-173.

经济法概论 篇9

“参与式”教学是国际上普遍推崇、欧美等发达国家较常采用的教学方式之一, 其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师和学生都置于主体地位上, 让师生双主体在教与学之间相互参与、相互激励、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和相互统一, 充分发挥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主体的作用, 使师生在互动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

二、世界经济概论课程运用参与式教学法的必要性分析

(一)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特征

世界经济概论是一门综合经济学课程, 涉及面比较广, 不仅要研究各国的国别经济、国际经济的传导机制, 还要研究全球性的经济问题。而这些内容所涉及的理论又都非常丰富, 所涉及的相关问题也错综复杂, 需要学生深入地探讨, 这使课程学习难度较大。同时, 随着时代的发展, 世界经济概论的教学内容也随之不断丰富, 尤其是理论研究还处于不断发展完善的阶段, 如国际贸易理论、国际投资理论、国际金融理论等纷纷由传统的理论向新理论的方向发展。

(二) 世界经济概论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学生往往依赖于教师灌输理论, 不利于自主性和创新性的提高。高等教育与初等教育的不同在于高等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尤其是像世界经济概论这类的经济课程, 其理论抽象、复杂以及逻辑性极强, 更需要学生自己反复推敲, 认真思考。这就要求学生要做好课前预习, 收集相关的数据和资料, 并对所收集的数据和资料展开分析。

2.师生之间交流与合作的渠道不畅, 致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的效果了解不足, 教学整体效果较差。在世界经济概论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大多采取“填鸭式”方法尽可能地将世界经济概论的所有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 但这种一厢情愿的做法未必被学生所认可, 而单方面的讲授方式也无法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 致使教学的整体效果不理想。

3.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不能准确判断学生学习的真实能力。通常世界经济概论的考核是到学期末举行一次性的考试, 实践证明这种考试是不科学的, 它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平时学习的情况, 而“临时抱佛脚”的作法也容易助长学生的惰性和应付心理。

(三)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中运用参与式教学法的意义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 参与式教学法更加突出师生双主体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一方面鼓励学生参与、讨论,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强调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 从而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同时, 参与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建立科学的、立体多维的考核评价体系, 打破传统的“千人一卷”的考核模式, 通过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的回答问题、参与讨论、撰写小论文等多种渠道给予评定, 从而更加科学地判断学生的真实学习能力。

三、世界经济概论课程运用参与式教学法的模式选择

(一) 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把教材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 掌握知识, 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解世界经济的形成过程时, 可以先让学生讨论判断世界经济形成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而在讲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时, 也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反全球化运动, 分析为什么反全球化运动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展开, 参加者涵盖各行各业, 不仅包括工人、农民、环保主义者、宗教人士、中小企业主、人权组织、工会组织, 甚至还包括一些学者和政界人士, 从而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二) 角色互换法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理论性较强, 知识点较多, 如果采取传统的讲授模式可能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对此可以通过师生的角色互换, 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一章为例, 该章内容涉及面较广, 不仅包括纯理论方面, 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成因、作用等, 还包括众多的实践案例, 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东盟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其中的实践案例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事先选择一个展开研究, 分析其形成的原因、现状、对成员国乃至非成员国的影响、现阶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 撰写学习报告, 并制作成精美的PPT, 最后选择完成较好的几组上台讲解, 讲解完后允许其他小组提问, 相互探讨。

(三) 专题讲座法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知识点较为分散, 有些知识点需要补充大量的时事材料及背景资料等, 对此, 不妨采取专题讲座法, 从而使学生思维清晰连贯, 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结构。如在分析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时, 可以援引相关背景资料和时事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的理论与政策的演变。

(四)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运用典型案例, 让学生现场进行案例分析, 从而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解当前国际分工的性质时, 可以引入“国际分工陷阱”这一案例要求学生分析当前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地位不平等的现象。而在讲解世界资源状况时, 也可援引“世界粮食危机”案例要求学生分析世界资源分配的不合理现象。

(五) 实践教学法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与现实生活联系较为紧密, 教师可以从课程内容和现实问题的实际出发, 设计实践教学的具体任务, 指导学生撰写科研论文或进行暑期社会实践, 将所学的经济学理论和专业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如在讲解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时, 可以指导学生针对现阶段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发展中所存在的某些问题撰写科研论文。

四、世界经济概论课程运用参与式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 注重参与式教学的整体安排

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充分利用参与式教学法是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为此, 课前教师需要对拟开展参与式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合理的安排, 并利用校内网或公共信箱事先公布自己的教学内容方案。此后, 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应随时掌握学生对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意见和建议, 根据反馈信息对教学内容与方案进行及时调整。

(二) 注重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课堂组织能力

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 要求教师不但要充分掌握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最新的研究动态, 更要时刻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及时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使整个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思维有效融合,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和课堂组织能力。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 参与式教学中教师的主要工作并不在课堂, 而在课前准备, 课前充分的准备需要花更多的精力、时间。

(三) 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性

在参与式教学中, 学生对世界经济概论知识的掌握可能是孤立的、跳跃式的, 而整体和系统性较弱, 因此, 在运用参与式教学时, 教师需要留有一定的时间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理顺知识体系。可以是课前先将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知识体系告知学生, 也可以是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

(四) 注重教学的整体效果

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能力较强的学生踊跃参与, 而能力较弱的学生羞于参与或不愿参与的现象, 致使学习效果不够均衡, 而这显然不符合教学的最终目的。对此, 教师应对后者给予鼓励并创造更多的机会, 有意识地进行培养训练, 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 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作为一门综合经济学课程, 世界经济概论的教学内容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教学要求, 有必要实施参与式教学方式。通过开展问题教学、角色互换、专题讲座、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式, 可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改善教学整体效果, 优化考核评价体系。

关键词:世界经济,参与式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尚宇.参与式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8) .

[2]易先桥.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9) .

经济法概论 篇10

世界经济概论作为一门综合经济学课程, 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研究生的专业必修课程, 涉及面比较广, 不仅要研究各国的国别经济、探讨当代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规律和国际经济的传导机制, 还要研究现代国际经济关系以及影响国际经济关系运行的动因、周期和机制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内容所涉及的理论都非常丰富, 所涉及的相关问题也错综复杂, 不仅局限于经济学领域, 还涉及政治、文化、历史和社会学领域, 需要学生能够运用综合知识深入地探讨。同时, 随着时代的发展, 世界经济概论的教学内容也随之不断丰富。

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李曼丽, 1999) , 是一种人才培养的模式, 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 即具备远大目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 (陈向明, 2006) 。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与依赖性的增强, 社会对于经管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向学生展示世界经济的整体脉络和走向, 客观而辩证地透视国际经济关系及其运行机制,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思考世界经济运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全面提升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将在教学过程中变得极为重要。基于此, 以在专业教学实践中有效实现通识教育为导向, 结合高校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现状, 对其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情况进行调研, 调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对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的一些感受和看法, 进一步完善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二、东北财经大学世界经济概论教学调查结果分析

鉴于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重要地位, 结合其自身特点和教学现状以及东北财经大学世界经济专业建设的发展阶段, 为更好地推进课程的精品化建设, 全面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于2013年5-7月展开相关调查。本次调查样本具有代表性, 以东北财经大学2012级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研究生为调查对象, 涉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世界经济两个专业。调查问卷内容共设计12个问题, 重点关注学生在专业课学习、知识体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性, 反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了使数据真实有效, 问卷采用匿名填写的方式, 共发放调查问卷70份, 收回有效问卷61份, 回收率87%。

(一) 满意度分析

1. 课程设置满意度情况

课程设置满意度调查包括了对课程总体的满意度, 对教学内容的评价以及对授课教师的评价。对课程总体的满意度调查显示, 在回收的61份调查问卷中, 有52名学生对世界经济概论课程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 占学生总数的85.2%, 可见学生对课程总体的满意度很高。在课程设置内容方面, 39名学生认为课程内容能够抓住当代世界经济格局, 紧贴时代, 有2名学生认为课程教授的理念和内容比当今主流研究更为超前, 但也有20名学生认为课堂呈现的内容有些过时, 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由此可见, 在课程设置方面, 教学的内容和主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对授课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 有27名学生对教师总体教学质量的评价是“优秀”, 占总数的44.3%, 有25名学生给出的评价是“良好”, 占学生总数的41%。在访谈中得知绝大多数学生都对任课教师的素质表示赞赏, 并希望得到教师更多的指导, 可见教师的个人素质获得了学生的广泛认可。

2. 学生对课程的参与程度

学生对于课程的参与程度往往是一门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量度, 对于学生课程参与程度的调查包括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学生课堂出勤率的调查。调查显示61名学生中有40名学生一学期的世界经济概论课程从未缺勤过, 有19名学生缺勤过1-2次, 缺勤3次以上 (包括三次) 的学生只有2名, 说明从整体上看, 学生出勤率较高, 课程内容足够吸引人。第二部分是对学生参与课程方式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间通过小组讨论等合作方式完成课程题目频率均数约介于1.5~2.0之间, 其频度接近于“有时”, 说明了课程学习方式比较理想, 但是距离频度“经常”还有不小的差距, 说明传统授课方式仍支配着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仍有待提高。

(二) 通识教学模式影响效果及反馈意见分析

1. 课程对学生知识储备和人文底蕴的影响

相对于专业教育, 通识教育模式更加强调对学生多层次、全方面、非功利性的培养, 世界经济概论采用通识教育模式的目的是在专业学习中挖掘各种培养方式, 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 从而在专业实践中有效实现通识教育。对于通识教育模式实际效果的调查结果也体现出了这一点, 有39名学生认为,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符合时代要求, 能够扩宽知识面并且开拓国际视野和意识, 同时有11名学生表示课程学习使得专业技能得到了强化, 对于未来的就业更有竞争力, 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64%和18%;另外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75%的学生认为世界经济概论课程对于他们的知识储备和人文底蕴提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2. 学生对于通识教育的理解和自身观念

要使通识教育课程对学生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就必须深刻把握当今学生对于自身的定位和对于教育的理解。从调查结果来看, 25%的学生表示对通识教育“没有一点认识”, 认为“稍微知道”的占75%, 他们的认识就是“除专业课外的增加知识的课程”, 其中还有4%的学生认为通识教育课就是全校公共必修课, 而没有一个学生真正理解通识教育的意义。在关于学生自身观念的调查中, 认为“社会最需要通才”和“社会最需要专才”的学生各占30%和70%的比例。而在“你个人现在最需要提升什么方面能力”的问题上, 比例最高的选项是“专业水平”和“眼光视野”, 分别占42.6%和24.6%。可见在研究生阶段, 专业教育模式依然深入人心, 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和对专业技术的掌握是学生自身培养的中心目标。另外, 在对学校组织的其他形式通识教育的参与度调查发现, 学生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 有超过50%的学生选择选修课只是为了单纯修满学分;在学校和研究生院组织的各种类型讲座和论坛活动中, 接近60%的学生一学期中只是自愿参与过1-2次。由此可见, “重专业技术, 轻人文素养”的理念在当今校园根深蒂固, “重专业培养, 轻人性教养”的做法始终存在, 学校和教师必须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技术的同时注重培养思维方式和人文精神。

3. 有关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意见反馈

调查的最后栏目侧重于学生对于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反馈意见。在教学方式方面, 有25名学生希望课堂教学可以多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 另外有25名学生建议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学生报告等多种方式并存, 各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1%。可见越来越多的学生希望成为课堂的主体, 在实践操作中获得感性的认识, 获得真实的体验。此外对于课程其他方面的改进意见中, 有60%的学生认为课程体系应该进一步优化, 以拓展广度和宽度, 教学方式、教师水平、评价方式也都成为学生关注的重点。

三、优化和推进通识教育创新的建议

从本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目前通识教育的主要问题存在于学生认识、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从学生认识角度来看, 大多数学生对于通识教育的认识还十分模糊, 专业教育意识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从课程设置角度来看, 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仍有待提高, 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也有待提高。基于上述问题, 可从以下几方面推进和优化通识教育的创新。

(一) 转变观念, 深化对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的认识

根据通识教育的理念, 大学教育应给予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 通识教育既体现在专业教育, 也体现在非专业教育中。世界经济概论虽然以研究国际经济问题为核心, 但是需要有政治、文化、社会、历史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做辅助才能将问题分析得明白透彻。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 就是学生知识面狭窄, 仅限于专业知识的运用, 而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换言之, 就是学生由于知识结构存在短板, 从而在专业学习中可能在知识、思维和方法中存在一些局限。这反映了高校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通识教育的匮乏,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因此, 应大力加强通识教育的宣传工作, 进一步深化高校师生对大学通识教育的理解, 使全体师生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到通识教育是对过去高度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纠正和改进, 在全体师生思想观念达成共识的基础上, 加大对通识教育的投入, 推动通识教育改革纵向深入发展。

(二) 改善教学方式, 努力提升通识教育质量

首先, 优化设计通识课程的授课内容。区别于专业课程的性质, 通识课程更加注重于知识的广博, 既要讲到“点”, 更要覆盖“面”, 在教学目标上, 它与专业课程也有很大不同, 两者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不同。考虑到课程性质的差异, 课程内容需经过精心筛选、设计, 以提高通识教育课程的质量, 达到预期目标。其次, 优化整合通识教育的课程形式。根据通识课程的广博性特点, 可以针对不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选择不同的教材, 进行不同的课时分配。在通识教育的课程设计上应注意与其他相关课程教学的衔接, 突出教学内容的基本知识与重点难点。教学形式提倡多样性, 可采取讲座、论坛等形式。总之, 分门别类, 统筹通识教育的教学时间与教学方式, 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三) 加强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通识教育课程质量的保证, 因此学校应该加强通识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 引入合适的通识课程师资力量。通识课程贵在其“通”, 因此应该选择既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开阔视野, 也有教学热情, 同时又熟谙教学技巧的资深教师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其次, 建设通识课程教师的合理梯队, 确保通识教育的持续展开。一方面要倡导知名学者和教授上通识课程;另一方面也要鼓励优秀的年轻教师开设通识课程, 并通过教学观摩等形式, 畅通教师学习通道, 形成专家学者与青年教师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良好梯队。另外, 高校应把通识教育教师的素质提高作为通识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一方面安排通识教育专家给不同学科领域的通识课程教师开设讲座, 帮助教师提高其通识课程教育的学科观念, 寻找个人能力和特点与通识教育的契合点;另一方面鼓励通识教育教师积极参加相关学术研讨会, 不断增强其通识意识, 提高其教学技巧和教学水平。

(四) 创新通识教育教学模式

随着学生在学术研究中的自主性不断增强, 高等院校中的教育教学模式应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转化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笔者在这里提倡以下三种教学模式:首先是“课研组”的教师合作教学模式。即将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组建起来, 通过教师之间的彼此沟通、组织, 使得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更具有综合性。教师间合作可实现教学经验互补与资源共享, 使得个人的认知结构得以改善。科研组各教师的融合程度越高, 其课堂教学成果将会更好。也可以有效运用激励机制去促成“课研组”的生成与发展。第二种教学模式是“平行教学”与“交替教学”的课堂协作模式。即教师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 以一门课两个或多个教师的方式参与课堂教学的知识呈现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如果能和第一种模式相结合, 则可以弥补“科研组”模式中可能出现的教师知识融合不足的情况, 发挥优势互补作用。第三种教育模式是教师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即教师通过当代社会的众多资源不断筛选、吸收知识, 提高知识储备量。教师通过课堂内外的团队合作与自身的学习, “课研组”模式和“平行教学”、“交替教学”相结合, 再进一步融合个人的学识和努力, 最终践行了教师个人、团队、课堂、学生的通识教育, 促进通识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曼丽, 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999 (1) :96-101.

[2]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3) :64-68.

[3]孙玉红, 蓝天.基于调查问卷的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以东北财经大学为例[J].对外经贸, 2012 (2) :136-139.

上一篇:阴影分析下一篇:稻米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