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性教学下高中数学

2024-07-15

反思性教学下高中数学(精选十篇)

反思性教学下高中数学 篇1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教学,教学反思,案例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教科书中的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教师作为教学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一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经验的积累,对教学也会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数学反思的内涵和意义

1. 教学反思的内涵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总结与研究,在分析优点与不足的同时,对整个教学活动的理念、方式、方法进行探讨和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过程。结合高中数学教学, 其教学反思主要包括针对教学大纲的要求,对课堂目标、教学内容、知识点讲解、例题选取、课后习题等整个教学过程有意识地进行批判和分析与再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高中数学老师根据学生的互动反馈,不断优化此知识点讲解过程中的侧重点、难点、例题的代表性选取等,这样就将反思与教学结合起来, 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活动的合理性。

2. 教学反思的意义

(1)促进高中数学教师对教学的深入研究。教育作为一门育人的学科, 需要不断地创新,教学研究的核心在于不断合理地修订教学目标,而教育反思正好与实现这一目标相符合。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与公开课评估的反思,在追求其科学性与合理性的过程中,可以对高校数学教学不断地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加强教学理论研究。

(2)促进教师向“学者型”转换。随着对教师要求的提高,传授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对教师的要求,向“学者型”转变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对教学结果、过程、目标进行逆向或正向的推敲,促进研究成果不断转化为教育教学行动,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与教学水平,使其逐渐向“学者型”转换。

(3)有效增强教师职业的师德感。教师作为比较特殊的职业群体,其道德感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增强师德感可以强化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验研究表明,教师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逐渐摒弃传统的呆板、机械的教学姿态,使课堂变得更有内涵、更加活跃,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数学教学有效的反思 方式

1.提高对教学反思重要性的认识, 变强制性反思为鼓励性反思

教学反思应该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制度性和硬性地要求教师完成,学校可营造教师自觉反思的文化氛围。学校可考虑在考评的过程中,如何为教师减轻负担,建立一定的激励体制,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研组的反思活动,使教师的反思形成一种学习文化,让氛围带动教师认识反思的重要性,将强制变为主动。在新课改的推进过程中,教学成为一个与学生互动的动态过程,此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及体会作为第一手的实践资料,教师应及时记录和整理下来。在“线性规划”这节课中, 其重点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探索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

2. 给予教师反思方法的指导,从具体教学问题着手反思

通过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的反思来提升教师自身教育理论的能力,根据课堂上学生反映的热烈程度进行教学反思。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准备阶段精心分析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进行例题选编;课后进行反思,发现在讲解两圆相交,则公共弦所在的方程为: (D1-D2)x+(E1-E2)y+(F1-F2)=0的证明这一知识点时,学生的表情和课后学生问问题的情况,有部分学生似乎懂了但感觉还是有点模糊。因此,在讲解的这节课的这个知识点时,调整速度以及思维转换的频率,让更多的学生较好地掌握此知识点。

3. 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反思方式

教研组、学校、教育部门可定期组织教师讨论会,共同探讨教学反思过程中的经验、疑惑,让优秀的教育理论得到沟通交流,共同探讨教学中疑惑的解决之道,使得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并且将教学理论更好地应用到高中数学的实践教学中,逐步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整体高度。

新课改环境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篇2

【摘 要】新课改是我国教育改革最重要的一环,而作为基础教育最重要的科目之一,数学教育改革已成为众多教师所研究反思的话题之一,反思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反思教学主体的实际情况,这些都将有助于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本文结合自身高中一线多年教学经验,畅谈下自身的教学方法和体会。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数学教学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来说不仅要上好每一堂课,还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的结果进行反思。因为数学教育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为关注结果是如何发生,发展的。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从教学目标来看,每节课都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关键的,处于核心地位的目标。高中数学不少教学内容适合于开展研究性学习;二是从学习的角度来看,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设计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我们能充分挖掘支撑这一核心目标的背景知识,通过选择,利用这些背景知识组成指向本节课知识核心的,极富穿透力和启发性的学习材料,提炼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这样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以下就是我结合高中教师培训联系自己在平时教学时的一些情况对教学的一些反思。

一、数学反思意义

1.促进高中数学教师对的教学的深入研究

教育作为一门育人的学科,需要不断的创新与与时俱进,教学研究的核心在于不断合理的修订教学目标,而教育反思正好与实现这一目标进行了有效的契合。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自我反思与公开课评估的反思,在追求其科学性与合理性的过程中,可以对高校数学教学不断地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加强了教学理论研究及突破。

2.促进教师向“学者型”转换

随着对教师要求的提升,传授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对教师的要求,向“学者型”转变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学者型”高中教师不仅应具备专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还应具备丰富的教育理论修养。教师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反思,对教学结果、过程、目标逆向及正向的推敲,促进研究成果不断的转化为教育教学行动,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与教学水平,逐渐向“学者型”转换。

3.有效增强教师职业的师德感

教师作为比较特殊一类职业群体,其道德感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增强师德感可以促进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验研究表明,教师在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可以逐渐摒弃传统的呆板、机械使得教学姿态,使课堂变得更有内涵、更加活跃、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学反思对教育的研究、教学改革的促进有着非常重大的价值和意义,不仅有效提升教学质量,还可以促进教师增强自身素养及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对实现教育品质持续的提升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数学教学反思的时间划分

教学反思从时间上可划分为三类:行动前反思、行动中反思以及行动后的反思。

1.行动前反思发生在备课阶段,提前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个教学内容是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的策略和方法。教学前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课堂的教学效率,并且通过以往经验写出新的教学设计方案。

2.教学中的反思是教师在研究自我教学行为的同时,揣测学生们的心理变化,既教学过程中的监控。教学中的反思要及时、主动地进行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师对教学的调控能力,提升教学中的教学质量。

教学中的反思不仅可以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积极处理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思路。教学中的反思是学生与课堂、与教师密切相关的现场互动,这一阶段的教学反思更应及时总结和反思。

3.行动后反思具有批判性的特点,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结束后进行的批判性的反思。在整个教学完成之后,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反馈以及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反馈,对后续教学中的教学设计、重点难点讲解等过程进行斟酌。总体来看,教学后的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进行教学实践和经验的总结升华,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及理论素养。

三、数学教学反思的方式

1.写好教学笔记

在新课改的推进过程中,教学成为一个与学生互动的动态过程,此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及体会作为第一手的实践资料,教师应及时记录和整理下来。比如在《线性规划》这节课中,重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探索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教师原计划的教学课件略显死板,可通过课堂的学生独立完成验证的过程,在今后的《线性规划》讲解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教师的自我反思与提升

通过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的反思来提升教师自身教育理论的能力,根据课堂上学生反应的热烈程度进行教学反思。比如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准备阶段精心分析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进行例题选编;课后进行反思,发现在讲解两圆相交这一知识点时,学生们的表情和课后学生问问题的情况,有部分学生似乎懂了但感觉还是有点模糊。因此,以后在讲解的这节课的这个知识点时,调整速度以及思维转换的频率,让更多的学生较好地掌握此知识点。

3.定期的教学反思讨论交流

教研组、学校间、教育部门间可定期组织教师讨论会,共同探讨教学反思过程中的经验、疑惑,让优秀的教育理论得到沟通交流,共同探讨教学中疑惑的解决之道,使得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并且将教学理论更好的应用到高中数学的实践教学中,逐步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整体高度。

四、总结

反思性教学下高中数学 篇3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数学 反思性教学 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0054-02

高中新课改为高中数学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指明了道路。时代呼唤研究型、学者型甚至是专家型教师,因此,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应认真学习高中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至理性层面,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尽快适应高中新课改的要求。那么,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反思?笔者拟以这一问题为基点,结合教学实践经验,论析高中数学反思性教学。

一、高中数学新课程理念向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随着高中新课改的不断向前推进,备受关注的四川省高中新课改于2009年9月浮出水面。这意味着高中教育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在解读新一轮课程改革标准的同时,不难发现高中数学课程确立了总的培养目标,即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这其中包含着如下一些重要内容:一是提高学生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等基本能力;二是提高数学表达与交流,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三是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四是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高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数学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高中数学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可见,高中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但是,如果教师对数学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重及时吸收课改的最新研究成果,又不做教学方面的认真总结思考,长期以往,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只能流于形式。因此,高中新课改要求一个称职的数学教师决不能局限于“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而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反思性教学

高中数学教师反思性教学不仅只是对数学教学一般性的回顾或反思,而是对整个数学教学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方法及策略等方面,具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与思考,防止教学目的流于形式,教学时间隐性流失,更重要的是有利于调节和控制教师认知行为,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之反思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一直倡导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想,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和学习。而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具有主人翁的学习意识,教师则必须从“主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正如华东师范大学的张奠宙教授所言,数学教学的根本在于把握数学实质,在于学生是否理解这一实质,掌握了多少数学知识,形成了怎样的数学能力。而这一目标不仅需要教师讲解引导,而且还需对教师的讲解引导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角色的定位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基于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适时、适度、适法地点拨思维受限的学生,并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引导其选择适宜的方法和技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引入他们喜欢的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从而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各环节之反思

课堂教学过程可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它们之间紧密相连,相互促进。新课改背景下,首先高中数学教师要以新课标为导向,突破传统的教学思想,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以学生实际、教材实际、数学所传递的文化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解决问题。以“学、问、思、辨、行”五步法为依托,选取教材的长处,深入浅出。其次,注重课中反思,及时、主动地调整数学教学方案、策略,反复检验教学行为是否明确,目标是否清晰,学生能否有效地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教师能否有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跟进教学节奏,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效和高质。再次,教师要善于进行课后反思。课堂教学的成败最直接地反映在课后教师与学生的感受上。作为教师而言,教然后知不足,则是课堂教学走向成功的风向标。因此,教师课后可在新知导语、课堂氛围、学生思维、板书设计、课件应用等方面做出反思,作为以后教学的借鉴和参考。

(三)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之反思

弗赖登塔尔认为人类知识有两类:程序性知识和思辨性知识,思辨性知识适合“探究”方式学习。数学中思辨性知识是指“怎么想”“怎么做”的,它的本质是指个人的理解力和领悟性,存于个人经验的体验中,又嵌入于实践活动,只能在探究活动中通过体验去意会升华。数学探究是数学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数学探究重在让学生动手实践,尝试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创造的激情,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重在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重在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高中新课改提出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是课堂“舞台剧”的“导演”,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但学生的日常经验还不能支撑全部数学,因此数学教学要把隐藏在背后的理性思考激活,要把数学的文化价值点穿,帮助学生体会“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数学解题意境,学生才会真正喜欢数学。

三、小结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内容的安排多以知识的逻辑为主线,忽视了教育的逻辑和接受的逻辑。授课方式上是“满堂灌”,灌知识,灌方法,鲜有师生互动,更谈不上激活体悟、启迪智慧、开拓潜能。鉴于此,教师不得不去主动反思数学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与问题,只有勤分析,善反思,不断总结,高中数学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而促进高中数学新课改的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乔建英.高中数学教学中反思能力培养的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4-5.

[2]高圣清.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思维能力的构建与培养[J].数学通报,2005,(6):14-15.

[3]倪红升.新课程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若干选题[J].数学通报,2007,(6):31-33.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研究 篇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越来越感到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当我们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 还没有把所备的课讲完的时候;每当下课回到办公室, 总感到这节课有些上得“不舒服”的时候, 我们越来越体会到课后进行反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随着“反思性教学”观念的增强, 我们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通过课后对自己教学的反思, 进行“自检”, 并通过学生及备课组其他成员的“他检”, 来完善教学设计, 寻找教学规律和探索教学艺术.

二、对反思教学的认识

1. 教学反思, 又称反思性教学, 是教师着眼于自己

的教学活动过程, 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结果的过程, 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改善教学行为, 提升教学水平, 提高教学质量.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既要对自己的教学情境进行感知, 又要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实践操作进行反省.而学生则是通过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和内容的反思, 巩固所学知识, 并把已知的知识材料重新组合, 产生出新的内容或思想, 重构自己的理解.因此“反思性教学”是将教学作为一种师生互动的、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 以学生为主体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发展或再创造的过程.

2. 教学反思的特征

2.1表现为教学反思的自觉性.良好的教学反思是建立在教师的教育信念、职业精神和责任感之上.教师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支撑的教学反思是被动的、短暂的反思, 是教师教学上的失误的弥补或外在压力的被动行为.

2.2表现为教学反思的超越性.教学反思的真谛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一切, 特别是怀疑自己, 在怀疑中肯定自己的成功之处, 积累成功经验并把失败作为借鉴实际上这是教师不断的突破自我、超越自我, 从而向高一层次迈进的一个层面.

2.3表现为具有个性化.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审视, 无时间、地点、条件限制, 具有别人不可代替的作用, 是教师的自我培育的过程.形成的是教师的个性化人格特征.

2.4反思的时机性.教学中捕捉到的灵感、信息, 教学中的独到之处, 新的见解, 教学中某一问题的百思不解或散步、睡梦中的奇思异想, 要及时记录下来.或充实到教案中或写成教学随记, 都需及时记录, 否则“情境一失永难摹”.

3. 反思什么

3.1反思所得, 发扬优势

作为教师, 每一堂课总有自己满意的地方, 或是教学中达到了预先设定的目的, 或是课堂教学中对突发事件的应变如意, 或是教学方法上改革与创新上的灵感和火花, 等等.无论是哪一方面有受益的收获, 课后都及时反思, 这样日积月累, 持之以恒, 并把它们归类整理, 形成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 供以后教学时参考,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 推陈出新.

3.2反思所失, 汲取教训

众所周知, 任何一节课, 即使教师的备课十分周密, 慎之又慎, 也不可能十全十美.例如:对教材处理不当, 对教学中偶发事件估计不足, 对某个问题的处理力不从心等.我们要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 并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探究, 使之成为引以为戒的教训.是遗憾就是遗憾, 是失败就是失败.丝毫不需回避, 这样诚实而真实地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 有利于弥补缺憾, 及时汲取教训, 走向成功.这既是教师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表现, 也是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客观需要.

3.3反思创新, 精益求精

一节课下来, 教师应静心沉思, 教法上有哪些创新, 知识上有什么发现, 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等.及时记下这些, 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 仔细考虑一下, 假如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如何改进, 并写出新的教学设计.这样, 教师就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与教研水平.有位教育名家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教学反思, 就能成为教育行家.”这句话很有道理.长期写教学反思, 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学生的发展, 将会从思想走向实践, 从认识走进课堂.人格的丰满, 灵魂的净化, 品位的提高, 境界的升华, 也将会伴随着教学反思日趋高远.一句话, 教学反思———教师成长的阶梯.

4. 教学反思的类型

4.1对活动的反思 (行为后的反思或课后反思)

教师关心学生, 是能否上好每一节课的重点, 一节课下来教师可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学生的反映、评价, 或走下讲台观看自己的板书、文本或梳理自己的教学思路.要使课堂具有一定的真情感和实效性, 记好课后记事, 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尤其重要.

4.2活动中的反思 (行为中的反思或教学机智)

教师不仅注重教学情境, 更注重学生, 注重教学理念, 注重教学机智, 注重教学策略.不仅是做好课后记事, 还应写出高质量的反思心得, 反思论文或反思报告.

4.3为活动反思 (行为前的反思或课前反思)

这种反思是以上述两种教学反思为基础, 通过总结以往经验来指导将进行的教学活动.反思的不仅是知识、学生, 而是教学理念或教育思想.这时教师的反思行为是高层次的, 瞬时头脑中教案的形成, 优质教学论文的发表等都是这类反思的产物.

反思虽然是建立在个体自我认识上的活动, 但更应该把反思看做是教师的一种社会性的实践.如果不给教师提供和创设一个反思的平台, 那将桎梏教师的个性发展.因为当教师的个体反思进行到一定阶段的时候, 需要交流, 需要展现, 需要变成一种公共性的实践活动.

反思性教学下高中数学 篇5

高中数学新课程对于学生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如何处理好新课改下数学的教与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也成为当今数学教师的重要责任。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充分认识新课改下教材发生的变化

1.新教材结构体系发生了变化

变化不仅在知识性、趣味性甚至在印刷版面上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如增加了名人科学家的知识背景简介、阅读材料、插图等新内容,使学生开阔视野,贴近生活,理论联系实际,还增加了不少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2.新教材对原有的数学知识体系进行调整

对原有的繁难问题进行了删减,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分散处理。新教材最重要的编写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能动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本质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创新。

3.新教材重视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教材就知识讲解分为“问题提出、抽象概括、分析理解、思考交流”。因此,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教学设计时刻突出一个“变”字,这也是教学中最为关键之处,教学方法要不断创新,突出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方法上,教师提出问题允许学生质疑,不唯书本,不唯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其次,要重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不仅以其生动、直观、形象、新颖的特征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数学背景,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多媒体来演示,同时能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提高讲解效率。在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来完成,教学时省时省力。通过教学方法的“变”,使学生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个性得到发展,思维品质得到优化,达到会学习的目的。

二、充分突出课堂知识重点、化解难点是教学的重要内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留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如讲解《椭圆》第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的直观图、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

在进一步求标准方程时,学生容易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化简出现了麻烦。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化简含有根号的式子时,我们通常有什么方法?学生回答:可以两边平方。教师问:是直接平方好还是恰当整理后再平方?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对于这个方程,直接平方不利于化简,而整理后再平方,最后能得到圆满的结果。这样,椭圆方程的化简这一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也解决了以后将要遇到的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的化简问题。所以在一堂课上,教师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有利于重点突出、难点化解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三、充分关注学生课堂表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精选例题,关键是讲解例题的时候,要能让学生也参与进来。教师应腾出十来分钟时间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做做练习或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解答学生的提问,以进一步强化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若课堂内容相对轻松,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提出适当的要求,为下一次课做准备。

众所周知,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直接把公式、定理、推论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理的过程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肤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不少学生说:现在的试题量过大,他们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

由此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反思性教学下高中数学 篇6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情境教学;故事;活动

中国分类号:G633.6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深入发展,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呈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产生了一些新的方法和手段,在众多方法中,情境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青睐。高中数学课堂开展情境教学不仅顺应了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课改理念的完美体现。情境的引入不但化解了数学课堂的单调和枯燥,还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同时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创建一个适应的、有效的情境就成为高中数学情境教学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这也是广大同仁为之实践,反思,再实践的根本原因。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开展高中数学情境教学谈几点个人的实践反思。

一、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趣味性的数学故事情境

曾有人说过:“数学可以给人以知识,而数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 数学史的发展离不开前人历经挫折、反复琢磨的长期探索过程,这其中还包含了许多名人志士的引人自豪的小故事。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具有趣味性、科学性的数学史实或数学小故事,创设趣味性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在了解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中,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认识过程。同时,在故事情境中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会大大增加,从而促使他们去思考,去探究,最终通过自我认知去解决各种数学问题,这也将极大地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们讲述数学王子高斯的小故事。面对老师提出的1+2+3+…+100的求和问题,当其他同学忙于依次相加计算时,小高斯却另辟蹊径,采用首尾配对的方法实现了求和,从而很迅速的计算出了老师提出的问题。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尝试着去解答同样的问题,进而引出本节课的重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算法问题。这样的一个小故事在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內容记忆深刻,让学生们在惊讶小高斯的成就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考问题和探知问题的学习习惯。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应用型问题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认知也往往源于一些生活实例和生活经验。因此,学生的生活经验也可以成为教师创设情境的依据。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最为熟知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相关的数学问题,化抽象问题为具体问题,从而让枯燥的问题变得生动、有趣,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这样不仅能够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还能让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现学习数学是很有必要且有价值的,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来。

例如,在教学“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时,笔者就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实例:如今大部分大型超市都用“优惠”来吸引顾客,例如在超市生活区有一块醒目的牌子,上面写着购买指定漱口杯和牙刷(漱口杯20元/个,牙刷5元/个)有大幅优惠,具体优惠方法有两种:(1)买漱口杯送牙刷;(2)购买三个及以上漱口杯可以打9折。面对这种优惠,我抛出了我的问题:如果我需要买4个漱口杯和一些牙刷应该选择哪种优惠方式?这样,在实际情境中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使函数定义域与值域问题变得富有生活气息。学生们在积极解答的过程中,对于数学知识的本质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整个课堂气氛也进入高潮。

三、结合学生特点,创设适宜的活动情境

爱玩是孩子们天性,每一位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渴望能在“玩”中“学”,“玩”与“学”的相互融合既能化解数学课枯燥,单调的氛围,也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与教师形成积极的有效互动,从而促进高效课堂的生成。因此,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针对性的、可行的、适宜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体验数学,并获得相应的数学观念,从而增强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平面的基本性质”这一节内容时,对于枯燥的性质教学,我就创设了一个活动情境,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我拿出一支铅笔和一个硬纸板,向学生们提问:有没有同学可以拿这一支铅笔把硬纸板支撑住,并且持续10秒钟?不少同学上来尝试,但是均以失败而告终。然后,我拿出两支铅笔,依然让学生来实验,看能不能撑起硬纸板。学生们试验后发现,仍然无法支撑住。接着,我再拿出一支铅笔,让学生用三支铅笔来尝试撑起硬纸板。实践发现,有的学生用三支铅笔将纸板撑起来了,而有一位同学因为把三支铅笔摆成一条直线而未撑起硬纸板。针对这个实验结果,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总结出了关于平面的一些基本性质。实践证明,这样的活动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也让他们在动手中完成了对知识的认知。

四、总结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数学情境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于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教师也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反思,探索出更为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情”与“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强化,从而促使其保持高昂的情绪,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杜芬.高中数学情境教学方法的运用思考[J].现代阅读,2013,(01).

[2]刘新海.新课标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J].教育教学论坛,2013,(18).

[3]高羽.也谈高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J].考试周刊,2012,(54).

反思性教学下高中数学 篇7

我曾听过一位教师的课, 内容是高中“不等式证明”习题课.其中一个环节是回顾了这一节的一道课本例题, 想对课本的这个典型例题加以解题深化, 让学生用多角度的分析来解决问题, 扩展思维空间, 丰富解题策略, 但我觉得这堂课值得去商讨及反思.

师:前一节课我们是用什么来证明这个不等式的?

生: (异口同声) 用比较法、综合法或分析法.

师:对, 这三种证明方法是不等式证明的最基本方法.大家动脑筋再想想, 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 你们还能用别的方法来加以证明吗?

学生陷入了沉思 (时间在慢慢地流失, 学生无人应答) .

师: (教师有些急躁) 如果我们把求证的不等式看成是两个函数值的大小, 你们又会有什么想法呢?可以利用什么来证明……?

生: (过了一会儿, 听见教室里有名同学细声细语) 应该可以用单调性来证明.

师: (教师如抓住了救命稻草般, 如释重负) 对, 我们可以构造函数, 用高一学过的函数的单调性来证明, 下面我们具体用这种方法来证明它……

在教师事先安排下, 陆续采用放缩法、增量法来证明, 教师看了看时间发现一堂课马上接近尾声, 正准备让学生进入教师精心设计好的另一种证法的时候, 此时有名学生举起手, 示意发言.

生:老师, 我们以前学过定比分点知识, 我想用它也能证明.

师: (对突来的想法, 喜出望外) 用定比分点可以证明吗?定比分点至少要知道点的坐标, 能行吗?由于时间问题, 你可以在课后再去思考整理一下.我们大家接下来看看下面一种证法, 非常巧妙……

教师打断了学生的思路, 这名学生一脸无奈地低着头, 再无心听老师讲课, 看似有点委屈.随着铃响, 教师在这样一堂例题讲解分析下宣告结束了, 而带给学生的到底有些什么呢?

教学反思:针对这个课本例题的深化教学, 我觉得这几方面是值得反思的.

失误一缺乏创设情境, 不能激发学生兴趣

失误二学生被动接受信息, 教师缺乏引导启发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习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信息, 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 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构建、自我生长的过程, 这种构建必须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上面的教学情境中, 对运用函数单调性这一方法来证明不等式, 几乎看不到教师的引导启发, 或是太空洞, 没有把原有的知识作为支撑点, 让学生通过联想, 建立起新旧知识的桥梁, 从而才会出现学生“启而不发”, 教师“自问自答”的场面.虽然学生在教师的暗示下得出了用“函数单调性证明”的方法, 并非学生积极思考所得, 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锻炼, 积极性也没有得到激发, 绝大部分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这种证明方法的巧妙性.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如果对新学知识不作认真思考, 不下一番功夫, 是难以形成能力的.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自己去感受, 去体会, 去反思, 去经历痛苦的思索过程;教师不能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给学生, 使学生的思维僵化.新课程新的理念主张采取“发现式”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精神, 强调课堂教学应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探索的空间, 要有意识地引导、鼓励学生去主动地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要改变过于强调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传统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意义, 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失误三扼杀了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

对教师而言, 课堂教学就必须给学生自由的空间, 依据学生的志趣、才能、资质和特长, 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鼓励学生自由探索, 大胆猜测, 大胆质疑, 敢于发表不同意见, 甚至是异想天开, 而不是扼杀、摧残.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 教师上课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和学生一起分享、理解, 实现自我, 提升自我.教师的角色也不再是照亮着别人, 燃烧完自己的“红烛”, 而是既照亮别人, 又不断进行自我充电, 自我提升, 实现教学中的“双赢”.教师的课堂职责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 而越来越多地鼓励思考、探索, 给学生的思维搭建一个自由飞翔的平台, 引导着他们进行自我调试、自我选择, 引导着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如杜郎口中学, 课堂实施“10+35”模式, 即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 35分钟时间交给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学生动起来, 课堂活起来, 效果好起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相互交流, 发展创新思维.在上面例题教学情景中, 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把课堂上的主要时间都拿来讲解题目, 少了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 即使让学生思考, 也是想尽办法把学生的思路引到自己安排好的设计轨道上来, 面对学生中途的提问, 却加以搪塞、阻止或当场否定, 这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一种严重的挫伤, 扼杀了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对那名同学用定比分点的知识去证明这个不等式, 我起初也感到惘然, 课后从他的解答来看, 的确是一种非常具有想象力而且巧妙的证法,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他的证明过程:

证: (构造定比分点公式)

我在为这名同学的证法拍案叫绝的时候, 也为这位老师错过这个展示绝妙证法的机会而感到惋惜.新课程强调,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 并且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的教学习惯.因此这个问题一旦提出, 教师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良好契机, 立刻紧紧抓住它, 在其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 使课堂教学更完善.

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能否把新的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是新课改能否成功的关键.通过教师一个例题的分析讲解, 我们不难发现还存在一种现象:新课程标准是新的, 教材是新的, 然而课堂教学涛声依旧.说明课改之路任重而道远, 作为教师的我们, 必须进一步学习新的理念, 走出传统教学观念的阴影,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摘要:新的教育改革正在蓬勃开展, 新课程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 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 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把教学活动的性质框定在“特殊认识活动”的范围内, 上课变成是执行教案的过程, 老师讲, 学生听, 采用“满堂灌”的教法, 这样不仅会导致课堂教学沉闷, 而且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教师“以纲为纲, 以本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理念下的教学, 更不可能完全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因此学习新理念转变教学观念已成为广大教师最重要的课题.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篇8

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对自我行为表现及其依据的“异位”解剖与修正, 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效能和修养.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 对课堂教学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教师进行课后反思主要是指回忆教学体验, 思考教学行为的得与失.它包括对教师教学理念的提炼、教学行为的分析, 对教学成败、得失的理性审视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及心理状况的解读.从这个角度来说, 课后反思是课堂教学的外延, 是对“有源之水、有木之本”的再生思考, 是品味教育阳光、承接文化精髓、构筑教改未来的创造性活动.

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 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重新审视.现笔者就教学反思中得到的认识与体会与同行分享, 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教学理念反思:建立现代的数学教学观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必须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 更新教育观念, 真正做到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 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 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在教学中, 让学生自己观察, 自己思考, 自己表述, 自己动手, 自己得出结论, 进而正确认识自我,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奋斗.

[案例1]在讲“统计”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统计中的随机抽样的中奖等概率的含义, 我安排学生买了十个乒乓球, 九个白色球, 一个黄色球, 让学生做实验.通过实验, 学生体会到中奖与抽奖先后顺序无关, 这样既增添了趣味性, 又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学会了道理.这样做给原本很枯燥的等概率概念的理解注入了一股清泉.

在平时教学中, 我常让学生归纳解题方法与思路, 每一道例题、习题都让学生主动思考, 每个结论都让学生去归纳总结、完善.每章知识学习结束后又让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知识拓展延伸, 结合实际撰写小论文.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让学生长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会主动学习.

二、教学过程反思:捕捉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灵感

灵感是教师创造性劳动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是教师行为发展、完善和学生成长、进步的结晶, 是一种带有必然性的偶发现象.新课程带给我们一些以前无法预见的教学新情境, 对教师是一种强大的灵性点击, 对学生是一种强大的顿悟刺激, 师生大脑中的许多智慧细胞随时有被创造性冲动激活的可能.课堂教学中, 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 教学新情境的出现, 师生思维的发展, 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的启迪产生瞬间灵感, 这些渗透着欣喜的“智慧的火花”和“奇思妙想”常常是不由自主, 突然而至的.教师应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师生释放出的灵感, 分析灵感产生的背景和人为因素, 否则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案例2]在教学中, 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教过的知识学生没有掌握, 教师就忙着赶进度;讲过的题目学生还似懂非懂, 新的题目又发到学生手中了.长此以往, 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 学生手中的题目也越积越多.最后造成的结果是:考试的时候学生对题目“熟视无睹”, 看似相识, 但却很难做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尝试这样做:每一次做题之前先发给学生一张纸条 (我认为纸条可以设计得尽量美观一些, 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 要求他们在做题的过程中留意自己不会的或者比较重要的题, 把它们写在纸条上 (只抄题不写答案) 交给老师.然后学生可以在课下找老师, 让老师帮助解决纸条上的问题, 也可以在老师讲完答案, 自己真正弄明白之后找到老师, 由老师“监考”, 完成纸条上的题目.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在学生中形成一种自由竞争的气氛, 我还专门设计了一个“数学问题积分榜”.这样一来,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谁都想得高分.于是问题越来越多, 问题的质量也越来越高.这样实行了一段时间后, 我们班学习数学的气氛变浓了, 在期中考试、数学竞赛中, 我们班的成绩都比同年级其他班高很多, 在优秀率和及格率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

三、教学手段反思:创设不同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

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背景下, 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显著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课堂容量, 原来40分钟的内容在35分钟或更短的时间内就能得到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 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 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 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堂教学结束时,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 让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 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 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的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都可以借助投影仪来完成.教学中还可以自行设计课件, 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电脑来演示.

在教学中, 我们积极倡导探究式学习, 它是一种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思维为目的的教学手段.实践证明, 单纯靠传授灌输是不能真正学到有实际意义的、有价值的知识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积极合作, 师生互动的过程.

[案例3]在讲授“线性规划”这部分内容时, 我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寻找素材、编制应用题, 师生共同完成.其中学生贾×就针对我校师生共用一个饭堂, 从硬件出发到软件选择, 利用“线性规划”探索这些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情况, 分析教师与不同年级同学吃饭的时间的规划, 撰写了一篇论文, 很有创意.由于有了亲身经历, 又将数学应用于实际, 学生学习兴趣很浓.

四、教师角色定位反思:建构教师多元化角色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的张奠宙教授在透视《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报告中指出:数学教学的根本是把握数学实质.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主要看学生是否理解数学本质, 是否掌握了数学知识, 是否形成数学能力.我们把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知识, 取其精华, 在很短的时间内, 要让学生掌握, 并形成能力, 不但需要教师讲解引导, 而且对教师的讲解引导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课堂应是充满火热思考的课堂, 而不是游离于数学本身的表面形式上的活跃和探究.而教师角色的定位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 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谈话, “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迷茫的学生, “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 “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数学中概念性知识 (包括数学思想方法) 的教学需要学生对每一个数学概念构造自己的理解, 使得“教”的作用不再是演讲、解释或者企图去“传送”知识, 而是为促使学生进行心智建构, 适时、适度、适法地创设问题情境, 进行启发式教学.

[案例4]在《数学 (必修5) 》数列概念的学习时, 我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特征和表示数之间的关系, 适时地体会数列的各项的顺序与其序号的对应关系.在归纳出数列的定义后, 为了加深学生对数列概念的理解, 设计如下问题:“1, 2, 3, 4, 5”与“5, 4, 3, 2, 1”是同一个数列吗?与“1, 3, 2, 4, 5”呢?请尝试用文字叙述这一特点.

当学生理解了“在两个数列中, 相同序号上的项相同时为相同的数列, 否则为不同的数列”后, 再设计如下问题:数列中的数和它的序号是什么关系?哪个是变动的量, 哪个是随之变动的量?你能联想到以前学过的哪些相关内容?

这些问题促使学生对数列定义进行反思, 并透过数列定义的文字, 用已有的函数知识去构造对数列概念本质的自我理解.是以教师要建构自身的多元化角色为学生学习和数学教学服务.

新课程提出教师的教要体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教师是课堂“舞台”上的“导演”, 是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而培养理性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但学生的日常经验还不能支撑全部数学, 因此数学教学要把隐藏在背后的理性思考激活, 要把数学的文化价值点穿, 帮助学生体会“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数学解题意境, 这样学生才会喜欢数学.

五、结语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 对学校管理, 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 教师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 要树立新形象, 适应新课程, 把握新课程.只有这样, 才能与新课程同行, 才能让新课程下数学教学更加流畅.

“走出大山, 回头一看, 山原来是这样的.”走出课堂, 回头与教学得失对话, 原来自己的教学有这么多遗憾的地方.如果我们不及时反思, 进行总结, 这些遗憾或许永远隐藏在背后, 不被发现, 重蹈覆辙, 再现课堂.当然, 我们反思并不全是反思错的, 还要反思成功的经验.只有认真地、及时地总结每个教学过程的得与失, 用高层次和水平来思考, 我们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 探索教研之路, 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教训, 创造出新的教育方法,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张奠宙, 宋乃庆.数学教育概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反思性教学下高中数学 篇9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利用信息技术, 把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数学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肯定其成效的前提下也应看到, 在整合实践过程中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值得反思.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优势

目前,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效果较为明显, 通过将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有机地融合, 能够基本实现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和优化教与学效果的目的,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利用信息技术形象化的特点, 解决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各类数学学习软件和模拟实验系统或平台迅速出现并普及, 它们具有形象化的特点.教师通过使用教学软件模拟实验系统或平台, 演示并讲解高中数学中的重点或难点, 将抽象的数学概念情境化, 将复杂的问题图像化或图形化, 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时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例如, 在讲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 利用Authorware软件制作直线与圆位置关系动画, 根据数值的改变直线和圆呈现出相切、相交和相离等位置关系.

2.利用信息技术灵活性的特点, 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中数学中有很多性质、定理和推论, 是数学家在大量的观察、分析、归纳的基础上通过证明、证实和演绎进行拓展而得来的,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认同感较小.利用信息技术软件灵活可变的特点, 学生在课堂中改变参数进行知识的主动探索, 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亲自体验总结、归纳和演绎的过程, 在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 提高他们的主体地位.例如, 将数学模拟实验系统引入课堂进行“二项式分布性质”教学, 学生通过自己实验、互相交流, 探讨它的均数μ及其标准差σ.

3.利用信息技术的丰富特点, 增加课堂资源和容量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获得丰富的教学和学习资源, 开发并向学生提供这些资源, 借助资源的丰富性、交互性等优势给高中数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通过教师正确地指导, 学生可以上网查阅资料, 解决疑难问题, 开阔知识视野, 丰富课余知识.同时可以利用如PowerPoint制作课件, 将课上所用的板书、练习等内容存储在计算机上, 课堂中适时地再现, 可以节约课堂时间, 使高中数学课堂真正实现优质且高效.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在实践过程中也不免会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反思.

1.师生情感交流过程受阻

高中数学课堂上, 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一个眼神或是一句提示都有可能激发学生思维, 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并迅速思考, 及时给予教师相应的回应, 这对教师授课和学生理解内容是十分有益的, 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然而引入信息技术的高中课堂在这方面则有所欠缺, 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较为缺失.由于教师对信息技术缺乏熟练的掌握, 造成无暇关注学生;学生过度关注多媒体演示的内容, 又忙于记录其内容, 对于教师的细微体态语关注较少, 进而师生交流甚少.

2.教学过程和结构欠灵活开放

教学是一个相对有序的过程, 并不是绝对的, 要能够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需求.一方面, 在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设备进行教学时, 常常能看到由于设备故障造成教师原有的教学计划难以进行, 而不能灵活变通地采用其他方式继续授课, 或者授课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另一方面主要表现在多媒体课件制作完成后, 教师的教学过程也随之固定.课堂中, 教师按照既定程序进行教学, 并试图将学生的思路也引入至该程序, 不能适时脱离多媒体的控制, 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禁锢了课堂的灵活性与开放性.

3.课堂教学过分依赖信息技术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 既是数学的特点, 也是数学的优点.学生应该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并使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在运用数学模拟实验系统或平台进行数学教学时, 往往出现学生频频更换参数, 简单记录, 浅尝辄止, 不会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由来, 不能进行详细的数字演算和严谨的数学推理;教师在教学设备的选择上也存在过分依赖, 在没有深入研究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的情况下, 只一味地使用信息技术设备, 为使用而教学.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建议

首先, 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加强教师信息素养的普及, 定期进行培训, 并采取相应的考核制度, 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熟悉程度和对设备的操作能力, 使他们在数学教学中能够灵活多变地处理课堂内容和进程.

其次, 加强师生交流与沟通.为避免信息技术设备带来师生间的陌生感, 要适时沟通师生情感, 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针对不同意见同学间相互讨论, 进行互助式学习;教师根据同学需要给予提示, 进行启发式教学.

再次, 恰当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虽然可以提高课堂效益, 但我们应该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来使用计算机, 不应该为使用计算机而使用计算机.凡是利于课堂教学、利于突破重、难点且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都可以使用.

总之,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整合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不断地实践、总结和改进, 只有不断探索、研究, 注重实效, 优化整合, 才能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张栋财.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一些思考[J].科技信息基础教育, 2006 (3) .

[2]刘淑娟.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三个优势[J].中小学电教, 2010 (3) .

反思性教学下高中数学 篇10

一、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

1.课程安排方面。高中数学课程安排通常是“2+1”模式, 也就是前两年就将高中所有的数学知识全部学完, 最后一年用来集中复习, 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但这样的课程安排, 压缩了新知识的学习时间, 分配到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很多, 教师又想将知识点讲全、讲透, 时间就很紧张, 出现时间少、任务重的现象。

2.学生方面。由于高中的学习科目较多, 学习数学的时间相对减少, 数学知识的难度加大, 刚刚初中毕业的学生大多数较难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3.教师方面。随着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中, 能够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但教师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学习时, 耗时较多且很难讲到关键点而造成课堂教学效益低下, 甚至无效, 迫使教师不得不放弃这种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沦为了满堂灌。

二、概念的界定

1.问题导学模式。问题导学模式是以导学案为载体, 以学生的“成长为本”为灵魂, 以问题为主线, 以问题的解决为基石,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 使学生高效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一导二主四联动”:一导是指利用导学案;二主是指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四联动是指教学中要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达标检测四个基本环节联动导学, 达到高效的教学效益。

2.微课。微课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 (重点、难点或疑点) 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 其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按课堂教学主要环节 (进程) 来分类, 主要包括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理解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

3.基于“问题导学”模式的微课。基于“问题导学”模式的微课是在问题导学模式中合理嵌入微课,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教学模式。

三、基于野问题导学冶模式的微课的教学结构

基于“问题导学”模式的微课的教学结构可分为五个教学环节:微课引领,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解决疑难;知识迁移, 展示提升;归纳小结, 建构知识;达标检测, 完成评价。

1.微课引领, 自主学习。为了使课堂的探究活动高效, 教师要在课前将本节课的知识点 (重点、难点、疑点或者是易错点) 制作成精美、条理清晰、趣味性强的微课, 通过QQ群、微信、云盘或者利用班级多媒体设备播放等多种方式, 发放给学生, 并制作优质的“导学案”资源, 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问题链”的方式呈现, 提前发放给学生, 让学生利用微课, 完成“导学案”, 实现课前自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合作探究, 解决疑难。教师首先要根据收集的“导学案”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 指出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中的优点和不足, 抛出课堂上需要解决的问题。

“合作探究, 解决疑难”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 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学期初按照“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进行分组, 并选好小组长, 对课堂上遇到的疑难问题, 通过小组讨论, 合作探究, 相互协作得出结论。同时, 开展小老师的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巡视并及时给予指导, 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对于经教师提示和启发, 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 教师精讲, 帮助学生有效地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3.知识迁移, 展示提升。教师将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高考的考点, 给出变式题目和拓展题目, 适当深化知识, 满足各个层次的学生差异所接受知识需求, 让完成任务的小组, 派代表上前展示, 共同提高,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归纳小结, 建构知识。由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学习的收获、不足和努力方向, 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对学生总结不全面的地方, 教师补充。

5.达标检测, 完成评价。教师发放课前设计好的5至7分钟的课堂检测试卷, 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并由互相竞赛的两个小组交换试题, 当堂批改。教师通过回收检测试卷, 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下次课的教学及时进行调整, 实现高效课堂。

四、基于野问题导学冶模式的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本文以高中数学人教版教材必修一“函数的奇偶性”第一课时为例, 分析基于“问题导学”模式的微课的具体应用, 先利用微课讲授偶函数, 再通过对比, 课堂上自主学习奇函数, 加深记忆, 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建构。

1.微课引领, 自主学习。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能利用偶函数的图像特征、定义判断辐射奇函数的图像特征及定义判断, 进而实现函数奇偶性的应用。首先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问题链。

问题1: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问题2:观察下列函数图像, 找出规律。

问题3:函数y=x2是不是偶函数?

问题4:请画出y=x2函数的函数图像, 观察f (-3) 与f (3) , f (-2) 与f (2) , f (-1) 与f (1) 的关系, 猜一猜f (-a) 与f (a) 的关系。

问题5:请你试着说出偶函数的定义。

问题6:请尝试用偶函数的定义判断函数f (x) =3x2+1是不是偶函数?

对于偶函数的学习, 通过设计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以上述问题链的形式呈现, 让学生在利用微课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2.合作探究, 解决疑难。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对学生掌握较好的问题, 请学生代表进行展示,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1:请说出偶函数的图像特征、定义。

问题2:请利用偶函数的定义求值:已知函数y=f (x) 是偶函数, f (2) =7, 则f (-2) =________。

接下来, 教师抛出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

问题3:请利用偶函数的定义, 判断函数f (x) =x2+x4是否为偶函数?

问题4:若函数为偶函数?求倩的值。

以上问题, 教师要求学生自主探究, 发现疑难, 可以小组讨论, 集体解决,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 给予适当的提示与指导。五分钟后, 小组代表进行展示, 如果还有问题, 其他小组的学生来解决。对于学生都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进行精讲, 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将时间还给了学生, 对于利用定义判断偶函数这样属于经验类的知识,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总结经验, 得出解题步骤, 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3.知识迁移, 展示提升.教师结合高考的考点, 给出函数奇偶性求值和判断的变式题目和拓展题目, 题目分层设置, 难度适宜, 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让学生都有收获。

(1) (2015.广东理3改编) 下列函数中, 既不是奇函数, 也不是偶函数的是 () 。

(2) 若函数是偶函数, 且定义域为, 则a=_____b=_______。

(3) 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4) (2014.全国Ⅰ3改编) 设函数f (x) , g (x) 的定义域都R, 且f (x) 是奇函数, g (x) 为偶函数, 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F (x) =f (x) g (x) 是偶函数B.F (x) =|f (x) |g (x) 是奇函数

C.F (x) =f (x) |g (x) 是奇函数D.F (x) =|f (x) g (x) |是奇函数

完成后, 小组派代表上前展示,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归纳小结, 建构知识。请学生根据课堂评价细则, 对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与不足谈感想, 实现对知识的自我建构的形成。

5.达标检测, 完成评价。教师发放检测试卷, 基础题占70%, 提高拓展题占30%, 让每位学生学有所得, 学有所乐, 体验数学学习成功的乐趣, 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 课后及时改进, 达到以测促学的目的, 实现高效课堂。

五、反思

笔者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尝试应用了基于“问题导学”模式的微课, 通过实践研究, 构建了“微课引领,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解决疑难;知识迁移, 展示提升;归纳小结, 建构知识;达标检测, 完成评价”五个环节, 这五个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的基本步骤, 它与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截然相反。在教学中, 通过有效的整合信息技术, 利用微课这个新兴的教学资源, 有效地解决了高中数学课时间少、任务重的教学现状,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经过笔者的教学实践, 发现要想更好地实施该教学模式,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应注意提高微课和“导学案”的质量, 课前让学生熟悉课堂操作流程, 有一套详细、合理的课堂评价方法, 灵活地优化和完善这五个教学环节。

参考文献

[1]涂荣豹, 宁连华.中学数学经典教学方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1.

[2]黄河清.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教学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3.

[3]李本友, 吕维智.微课的理论与制作技巧[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5.

上一篇:视觉表现下一篇:集中识字教学方法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