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并吞咽功能障碍

2024-07-22

脑卒中并吞咽功能障碍(精选十篇)

脑卒中并吞咽功能障碍 篇1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病人共100例。临床主诉均有进食困难等吞咽障碍表现, 既往排除咽部疾患。入选病例100例, 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50例。早期康复组男38例, 女12例, 年龄38~88岁, 平均年龄63岁;对照组男35例, 女15例, 年龄45~87岁, 平均年龄60岁。其中出血性卒中31例, 缺血性卒中69例。2组病人的性别、年龄、伴发病及既往史, 吞咽障碍程度均无差异 (P>0.05) 。

2 饮食训练方法

2.1 基础的训练方法

对吞咽障碍评定3级以上的病人, 行基础训练。具体方法: (1) 感觉刺激, 用冰冻棉签刺激咽部、舌根部, 嘱病人轻吞咽。 (2) 空吞咽, 每日3次, 早、午、晚餐前, 每次20min; (3) 舌运动促通, 舌做水平、后缩及侧方运动, 用勺子或压舌板增强阻力, 使之做抵抗运动; (4) 唇运动体操, 可预防唇的僵硬和保持唇的最佳生理外形, 防止口腔的液体和食物外流。保持唇位置持续5~10s, 每日2次; (5) 咳嗽训练:努力咳嗽, 建立排除气管异物防御反射。

2.2 摄食训练

对吞咽障碍评定为3级以上的病人, 行摄食训练。具体方法: (1) 体位:让病人半卧位, 利用重力作用使食物主要集中在健侧口腔, 减少食物在瘫痪侧的残留, 使吞咽较顺利地完成。 (2) 食物的特点:提供容易吞咽的食物, 其特征为密度均一、黏性合适、不易松散, 通过咽及食管时容易变形, 不在黏膜上残留, 此外, 还应顾及食物的温度, 冷食比热食佳, 每餐前可供给30~50m L冰水饮用, 然后进食; (3) 进食量和速度:以3~50m L较为适宜, 速度应由慢开始, 不宜过快, 同时还要注意餐具选择, 开始以采用薄而小的匙子为宜。

2.3 针灸法:包括头针和舌咽

3 结果

(1) 2组病例在入院及住院1个月内, 分别对其摄食-吞咽能力 (1) ★★★广东省云浮市医药卫生科研课题, 2009B012。

进行评价, 康复疗效评价准则: (1) 达到Ⅰ级为治愈; (2) 原来Ⅳ级以上的达到Ⅱ级的为明显好转; (3) 原来Ⅳ级以上的达到Ⅲ级为好转; (4) 无改变为无效。

统计学方法:2组数据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经统计, 康复组:痊愈28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5例, 有效率90%。对照组:痊愈19例、显效7例、有效12例、无效12例, 有效率76%。康复组康复训练后评分较康复训练前明显改善, 并且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 P<0.01。

4 结语

(1) 吞咽障碍是急性脑卒中病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资料表明如能及时采取恰当的功能训练, 其有效率可达70%以上, 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病人早期进行吞咽功能训练, 可防止咽下肌群发生废用性萎缩, 加强舌和咀嚼肌的按摩运动, 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性。因此必须尽早改善吞咽功能, 早期实施饮食护理干预。

(2) 对吞咽困难进行有针对性的分阶段的吞咽训练, 使患者摄食-吞咽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有利于患者吞咽功能恢复,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减轻患者痛苦, 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摄食-吞咽功能,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意义。护士应尽早掌握不同类别和不同阶段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早期饮食功能的阶段训练和康复护理, 训练越早越好, 越有利于营养的摄入和均衡营养需要, 增强机体抵抗力, 大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对减少后遗症发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谢永肖.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进修杂志, 2004, 19 (1) :1016.

[2]赵玉香, 孙淑芳.老年吞咽困难病人误吸的预防与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 1997, 13 (1) :47.

[3]刘晓联, 靳晓玉, 于忠和.进食训练在吞咽障碍致吸入性肺炎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05 (13) .

[4]万诗燕, 王传英, 黄金萍.早期功能锻炼减轻鼻咽癌患者放疗反应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 2006 (15) .

脑卒中并吞咽功能障碍 篇2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早期康复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2-144-02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轻者表现为吞咽不畅,重者表现为营养和水摄取困难,直接影响患者病情的康复[1]。本研究对2011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46~82岁,平均年龄(62.3±2.4)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其中脑出血49例,脑梗死31例,病程25~72 d。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包括男24例,女16例,年龄47~82岁,平均(62.5±2.7)岁,脑出血25例,脑梗死15例,病程25~71 d;对照组包括男22例,女18例,年龄46~82岁,平均(62.1±2.5)岁,脑出血24例,脑梗死16例,病程25~72 d。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等一般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两组护理康复干预观察6个月。

1.2.1 心理护理 通常情况下,脑卒中患者不但伴有吞咽障碍,也常会伴有肢体、语言功能障碍,由于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又不能用语言表现出来,而产生焦虑、悲观等心理问题,为此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使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康复训练。

1.2.2 摄食前训练 (1)做摄食、吞咽器官功能训练指导,采用咽部冷刺激和空吞咽训练,用棉棒蘸冰水,抵住前腭弓部摩擦,刺激软腭、咽部,叮嘱患者练习空吞咽动作,并发出“a、o”音节,发音可抬高软腭,利于吞咽训练,诱发吞咽反射。空吞咽训练可增加前口腔咽部的机械运动,冷刺激具有提高咽部吞咽的敏感性,强化咽部吞咽功能。(2)加强舌肌、口腔肌群运动训练,采用湿纱布,引导患者上、下、左、右抬卷牵拉舌头,若患者舌头逐渐有力量,可应用压舌板阻抗增强肌力。指导患者开闭颌关节,做咀嚼动作、微笑动作、磕牙动作、鼓腮动作训练,以此加强吞咽肌群的力量。

1.2.3 摄食训练 (1)患者摄食体位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用于患者的体位,建议对能坐起的患者,指导患者垂直躯干,颈部前屈,最大限度保护气道,预防呛咳;对卧床患者,指导患者取躯干30°仰卧头部前屈,随着患者吞咽功能得到改善后,再逐渐抬高躯干仰卧角度;对偏瘫患者,指导患者将患侧肩部用软枕垫起,用健侧自主用餐,进餐后直坐15~30 min,预防食物逆流。(2)食物形态:选择利于患者吞咽的食物,再随着患者吞咽功能改善后再逐渐给予不同形态的食物,如早期给予糜烂、糊状等易吞咽的食物,再逐渐过渡到碎状食物、普食。进食量从1~4 mL小量开始逐渐增加,掌握每次喂入口中食物的量,防治食物外流或滞留口中,食物吞咽后,再反复空吞咽动作,每次吞咽后饮1~2 mL温开水。选择食物的温度和色香味要能够激活患者的食欲,促进患者能主动吞咽。(3)食物在口中位置:将食物置放于口腔健侧的后舌部,使患者口腔及舌部能感知到食物的在口腔的具体位置,利于吞咽食物。

1.3 疗效评价

根据藤岛一郎吞咽障碍7级疗效评定法进行评价,7级摄食正常,无吞咽困难;6级摄食吞咽轻度困难;5级口腔问题;4级机会误咽;3级水误咽;2级食物误咽;1级唾液误咽。通过观察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吞咽障碍改变程度来评定临床护理干预效果。治愈:吞咽障碍恢复至7~6级,摄食吞咽无明显障碍;显效:吞咽障碍恢复至3~5级,有轻度吞咽障碍;有效:吞咽障碍恢复至1~2级,有中度吞咽障碍;无效:吞咽障碍物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的吞咽功能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易引发呛咳、窒息、吸入性肺炎、脱水等后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为此早期对吞咽障碍患者实施吞咽功能康复护理干预,有利于降低并发症,提高生活治疗[2]。脑卒中患者的舌部和口腔肌肉活动受限,因此应着重对此进行功能锻炼。同时遵循循序渐进,不可急求效果的原则,不断对患者口腔肌肉、舌头敏感性等进行训练,以此锻炼摄食和吞咽功能,防治发生吞咽、呛咳[3-4]。本研究中,对吞咽障碍脑卒中患者给予心理护理、摄食前训练、摄食训练,护理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的吞咽功能总有效率为92.5%,临床效果显著。

本研究认为针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护理应注重以下几点:(1)早期评价和干预:护理人员应及时针对患者的受损部位和临床症状,准确判断其吞咽功能,然后制定治疗和护理方案。(2)系统化人性护理:对于不同性质和症状的患者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模式,做到人性化、合理化[5]。(3)医患双方的相互配合: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此期间需要护理人员与患者及时沟通和交流,保证康复工作的顺利开展。(4)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由于身患该病的患者不免会有紧张焦虑的情绪,如担心自己的病症能否痊愈,后期甚至受病程迁延、家庭护理不当等因素常产生极端行为[6]。因此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康复训练。

综上所述,通过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系统化地强化吞咽和摄食功能训练,同时疏导患者负面心理,争取患者配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此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丽芳,王丽芳,张重梅,等.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河北医药,2011,4(12):236.

[2] 曾海涓,覃艳玲.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的进展[J].护理与康复,2012,7(15):145.

[3] 何桂兰.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及护理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2,7(6):152.

[4] 孙素侠.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7(9):134.

[5] 周金英,高媛,杨娇,等.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科学,2012,2(2):155,159.

[6] 李子渊,洪维意.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综合治疗与康复[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6):217-218.

脑卒中并吞咽功能障碍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脑卒中伴中重度吞咽困难的住院患者,从本院存在吞咽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中随机抽取80例,均符合1996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入选条件:(1)病程24 h以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出血、脑梗死或混合性卒中,原发性脑蛛网膜下隙出血除外;(2)发病前无代谢性疾病及内分泌疾病,并无重要脏器的器质性疾病;(3)将病程3 d内死亡的和有意识障碍的病例剔除;(4)所有患者均行洼田俊夫饮水试验[3],采用才藤氏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分级确定为中重度吞咽困难(Ⅳ、Ⅴ级);(5)所有患者神志清楚。总观察病程为28 d。其中男50例,女30例;年龄50~81岁,平均65.17岁;脑出血43例,占20%,脑梗死37例,占20%;既往有脑卒中病史34例,有高血压病史57例,有糖尿病史30例,有心脏病史20例。均已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禁食患者。男女构成比例分别为22:10和21:8;平均年龄分别为(67.3±7.6)岁和(66.8±5.7)岁,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A组予以常规治疗+早期功能训练及序贯营养支持,B组常规治疗。

1.2.1早期功能训练(1)咽部冷刺激及空吞咽功能训练,每日上、下午各刺激15 min;(2)口腔操包括唇、舌、颌渐进式肌肉训练,屏气,发声训练。触觉刺激及吸吮训练,用手指、棉签或压舌板等刺激面颊部内外、唇周、整个舌部等,每次5~10 min;(3)面部肌肉训练;(4)摄食训练:经过基础训练以后,逐步进入摄食训练。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培养患者的进食习惯。

1.2.2序贯营养支持首先提供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根据患者体重、身高及疾病需求计算每日所需量,平均毎人每日2000 ml。估算人群能量需要量,所提供的能量至少达到104.5 kl/(kg·d),蛋白摄入量至少每口每千克体最1g,存在分解代谢过度的情况下应将蛋白摄入量增至每日每千克体重1.2~1.5 g,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可各自占到总热量50%~65%和20%~30%。膳食纤维尽可能达到25~30 g/d,并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以鼻饲为主,当肠内营养耐受困难时,可加上部分胃肠外营养剂,逐步过渡到胃肠道功能完整。肠外营养主要是通过静脉输注营养混合液(内含脂肪乳、氨基酸、水溶性和脂溶性维生素、微量元素及电解质等)。

1.3 疗效判定

(1)入院28 d观察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l(ALB)、血红蛋白(Hb)、总淋巴细胞计数(TLC)等各项营养指标,同时观察其并发症。(2)采用Barthel生活指数对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价。(3)吞咽能力评价标准采用才藤氏吞咽功能障碍7级评价法[3],用治疗前后吞咽功能障碍改变的程度代表临床治疗效果。痊愈:提高到7级,摄食咽下没有困难;显效:吞咽功能障碍提高3~5级,但未到7级;有效:吞咽功能障碍提高1~2级,但未到7级;无效:吞咽功能障碍无变化,分级无改变。总观察病程为28d,分别在入院和出院时各评价1次。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组数据进行组间比较。

2 结果

2.1 营养学指标

两组治疗后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总淋巴细胞计数(TLC)评分比较,见表1。治疗组早期功能训练及营养干预支持后的各项营养学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 Barthel指数

两组Barthel指数分别为治疗前(26.20±12.62)、(27.32±11.67),治疗后(58.32±39.81)、(42.71±11.80)。治疗组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对照组有显著的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比较有显著的差异(P<0.05)。

2.3 治疗后吞咽障碍改变的临床治疗效果

治疗组:痊愈3例(7.5%),显效21例(52.5%),有效13例(32.5%),无效3例(7.5%);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9例(22.5%),有效17例(42.5%),无效8例(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并发症

观察组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率和上消化道出血率分别为11%、6%和4%,与对照组(44%、16%、2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吞咽功能障碍是指由于与吞咽有关的中枢部位或神经损伤使吞咽的一个或多个阶段损伤而导致各种症状出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对吞咽功能障碍的有效处理,不仅有利于卒中后营养状况的好转,而且也能促进卒中的康复[3,4]。临床研究发现,本资料两组患者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期间用药原则大致相同,但治疗后治疗组早期功能训练及营养干预支持后的各项营养学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arthel生活指数治疗组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治疗组肺部感染发生率(1 1%)低于对照(44%),治疗组吞咽障碍改变的临床治疗效果分级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对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进行早期功能训练及营养干预有利于提高吞咽功能和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

脑卒中的吞咽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唇舌肌运动不协调,难以在口腔内控制食物团,吞咽反射的诱发困难,喉部关闭控制不良。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不仅可导致营养成分摄入减少,而且是导致肺部感染最主要的原因,加剧营养状况的恶化。脑卒中患者大多年龄较大,病前摄入少,病后需要依赖别人进食,恢复过程又需要更多能量,发生营养不良的机会较多。同时易引起患者悲观失望的心理,致使自我生存信心下降,影响脑卒中整个治疗过程。而卒中后吞咽困难障碍和营养状况的变化在卒中康复过程的作用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系统而有针对性的吞咽功能训练,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吞咽能力,以肠内营养支持为主的序贯营养支持方法具有缓解卒中后营养状况恶化、减少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感染的控制,最终全面改善机体状态的作用,对脑卒中的治疗和促进卒中后功能恢复的作用是肯定的[5,6]。

既往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中较多采用肠外营养支持,而单纯的肠外营养支持会出现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可导致肠黏膜萎缩,肠黏膜绒毛高度降低,蛋白质和DNA含量减少,同时肠腔内分泌型IgA明显减少;而肠内营养能促进肠道吸收及排泄功能的及早恢复,防止菌群移位和胃肠功能衰竭。通过肠内营养还可以补充谷胺酰胺及各种生长因子,改善氮平衡,有利于骨骼肌的合成,提高机体的免疫力[7,8]。另外从经济上考虑肠内营养要比肠外营养价格便宜的多,患者家属更能接受。

急性脑卒中是导致老年人群致残、生活依赖和丧失社交能力的首要原因,对并发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早期功能训练及营养干预应加以重视,不仅能缓解营养状况的恶化,而且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神经功能,最终可以降低脑卒中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参考文献

[1]刘再新,周树虎.吞咽及进食功能训练预防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吸人性肺炎效果观察.山东医药,2008,48(17):96—97.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符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孙伟平.11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标准吞咽功能评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2006,4:282—284.

[4]万桂芳,窦祖林,丘卫红,等.小组工作模式对吞咽障碍评价与治疗的作用.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9):539.

[5]Martino R,Foley N,Bhotga S,et al.Dysphagia after - stroke;incidence, diagnosis,and pulmonary complicationgs.Stroke,2005,36: 2756-2763.

[6]Scottish intercollegiate guide ine network(SIGN):Manage -ment of patients with stroke;iden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dysphagia.A national clinical guideline,2004:5.

[7]Kraus JJ,Metzler MD,Coplin WM.Critical care issues in stroke and subarachnioid hemorrhage.Neurol Res,2002,24(2);47 -57.

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早期康复护理 篇4

【关键词】 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

吞咽困难是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进食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甚至误吸误咽,轻者导致营养不良影响疾病康复,重者导致吸入性肺炎甚至死亡。因此早期康复护理,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非常重要。急性卒中患者可检出约30%~65%伴有吞咽困难[2],还有报道57%~73%的卒中患者发生吞咽困难[3],我们按照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确定患者的吞咽障碍程度[4],对34例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护理配合内科常规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为我院神经内科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住院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共有34例,男21例,女13例,平均年龄63岁。全部病例均经头颅MRI/CT检查证实;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确定的诊断标准;吞咽障碍诊断明确,程度不等。

2 康复护理方法

康复训练利用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确定患者的吞咽障碍程度。7级正常范围:没有摄食、吞咽问题,不需要康复治疗。6级轻度障碍:有摄食、吞咽障碍,咀嚼能力不充分,有必要制成饮食、调整食物大小,吞咽训练不是必需的。5级口腔问题:主要是准备期和口腔期的中度或重度障碍,对食物形态必须加工,饮食时间长,口腔内残留多,有必要对饮食给予指导和监察,应进行吞咽训练。4级机会吞咽:用一般的摄食方法可发生误咽,但采用一口量调整、姿势效果、吞咽代偿法(防止误咽的方法)等可达到防止水误咽的水平,需要就医和吞咽训练。3级水的误咽:可发生水的误咽,使用误咽防止法也不能控制,但改变食物形态有一定的效果,故需要选择食物,为保证水分的摄入可采取经口、经管并用的方法,应该接受康复训练。2级食物误咽:有误咽,改变食物的形态没有效果,为保证水、营养摄入应做胃造瘘,同时积极进行康复训练。1级唾液误咽:唾液即可引起误咽,应做长期营养管理,吞咽训练困难。3级以下,以功能训练为主;3级以上,以摄食训练为主。

2.1 功能训练

2.1.1 偏瘫侧面部肌肉的训练:嘱患者吸气鼓腮使气体停留在面颊部,而后双侧交替鼓腮唇角上抬。饮食过程中训练用吸管吸较为粘稠的液体。增强面部肌肉力量,从而代偿功能缺损。

2.1.2 口唇闭合训练:(1)用自制冰棒擦拭刺激口唇,方向从嘴角擦向中间,刺激病人张口。(2)吸指训练:将手指洗净放入嘴中做吸允动作可以改善食物和水从口中漏出。

2.2 摄食训练 即实际进食训练:进食前要注意休息,因疲劳有增加误吸的危险。卧床患者,躯干上台30°仰卧位头向前屈,偏瘫侧以枕垫起;能坐起者,坐于桌边头稍向前倾,身体可倾向健侧30°。食物选择宜选择密度均一带一定粘性不易松散,一般先选用胶冻样食物,根据吞咽变化调整饮食,逐步过渡到糊状食物。入口量从3-4毫升/次逐步增加到10-15毫升/次。进食方法宜选择小而浅的勺,从健侧喂食尽量将食物送向舌根,以利吞咽。每次进食吞咽后,应反复作几次空吞咽,使食块全部咽下,然后再进食。亦可每次进食吞咽后饮极少量的水(1~2 ml)与食物交互吞咽。这样既有利于刺激诱发吞咽反射,又能达到除去咽部残留食物的目的。吞咽过程中还可让患者头部分别向左、右侧方倾斜,做侧方吞咽,可除去隐窝部的残留食物。

2.3 摄食-吞咽障碍的综合训练: 吞咽障碍的患者仅有口腔和咽部的功能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应进行综合训练,包括肌力训练、排痰法的指导、上肢配合进食的功能训练、食物的选择与调配,口腔护理、护士及家属的协助与监护方法等,凡是与摄食有关的细节都应该考虑在内。因此,我们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和患者家属密切配合,针对吞咽障碍障碍的不同程度分别侧重训练。

2.4 心理护理 脑卒中患者由于沟通障碍,日常生活依赖他人照顾,情绪常不稳定,烦躁、易怒、不易合作。要向患者尽可能讲清病情、治疗过程和转归,积极疏导,尽可能地争取患者的配合。因患者注意力常不集中,或集中注意时间很短,进餐时要注意减少环境中分散注意力的干扰因素,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宽松、安静的进餐环境,采用鼓励、暗示,以及简短、夸张的语言刺激,待注意力集中时,抓紧训练、进食。

3 討论

住院脑卒中慢性期的患者约有6%~34%存在吞咽功能障碍,其中30%能进行训练,但训练有效者只占67%,而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康复有效率可达到85%[5]。因此康复训练越早越好。吞咽的全过程分为3个时相,即口腔时相、咽时相、食管时相,重点要加强口腔和咽部的功能训练,当患者意识清楚,对听觉、视觉刺激的简单指令能作出正确反应如吸吮、咀嚼等,即可进入饮食治疗,通过康复训练可防止咽下肌群废用性萎缩,促进舌肌、咀嚼肌的运动,提高吞咽反射避免误吸,促进有效进食,预防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为肢体及各方面功能的恢复奠定基础,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疾病早日康复。本组34例患者通过心理疏导、分级训练,饮食状况均有明显改善,肯定了脑卒中吞咽障碍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恽晓平.吞咽障碍的评定.康复疗法评定学,2006,20(7):530.

[2]孙启良.脑卒中患者涉食-吞咽障碍的评价与训练.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12(3):141-143.

[3]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学杂志,1996,29(6):379.

[4]周惠娥,张盘德,张薇平.易化技术治疗延髓性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3):207.

[5]梁爱华.脑卒中吞咽障碍62例康复护理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03.20(3)224-225.

脑卒中并吞咽功能障碍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2例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延伸组和普通组各61例。延伸组中男33例, 女28例;年龄35~84 (64.5±2.4) 岁;并发症类型:高血压19例, 糖尿病11例, 脑出血9例。普通组中男31例, 女30例;年龄33~85 (63.4±2.1) 岁;并发症类型:高血压17例, 糖尿病10例, 肺炎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 均进行常规检查和分级吞咽训练, 出院后普通组仅给予常规护理指导, 延伸组给予延伸护理:吞咽训练、心理护理、药物指导。

1.2.1 吞咽训练

每周对患者及其家属作吞咽功能训练培训, 告知患者家属训练方法。据患者等级采取不同训练方法, 5级障碍选择流质食物, 以鼻饲喂食, 刺激口、唇、咽喉;3、4等级患者选择半流质食物, 以间接吞咽法喂食, 训练吞咽;2级以下患者进食需缓慢, 避免发生呛咳。

1.2.2 心理护理

患者易产生抑郁、焦躁、烦闷等不良情绪, 影响疾病的恢复。医护人员对患者家属进行培训, 注意观察患者情绪的变化, 家属尽量满足患者的各项需求, 让患者保持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发放脑卒中的相关资料, 让患者了解疾病的特点, 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3 药物指导

患者在家用药依从性差是吞咽功能恢复效果不明显的又一原因, 定期做回访, 监督患者按时按量用药。尽量选取流质、半流质且高蛋白类食物, 每天进行适度的锻炼, 保持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若遇特变病情, 应立即送院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护理1个月后, 评定疗效, 采用洼田氏饮水法[2]:备40°温开水30ml, 记录两组患者饮完30ml水所需次数及饮水表现。共分5个判定等级, 显效:患者饮水次数为1, 且无呛咳表现;有效:患者饮水次数为2, 无呛咳表现;轻微改善:饮水次数为1, 有些许呛咳表现;无效:饮水次数大于2, 伴呛咳表现;恶化:饮水困难, 且呛咳表现严重。总有效=显效+有效+轻微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情况统计如附表所示, 护理前, 两组吞咽功能无差异, 护理后, 延伸组总有效率高于普通组,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脑卒中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尤其是中老年患者, 对中老年患者的晚年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 同时也加重社会负担。吞咽障碍是脑卒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 患者摄食、饮水困难, 机体营养不足, 还可诱发肺炎等疾病。患者住院期间可采用吞咽分级训练及护理, 对患者吞咽功能恢复具有积极作用。出院后, 缺少医护人员的护理及用药依从性差, 患者吞咽功能得不到改善, 甚至会加重疾病。本文研究患者出院后给予延伸护理的疗效, 对比普通护理, 疗效显著。

本文采用的延伸护理主要分为吞咽训练、心理护理、药物指导。相关研究显示, 给予患者不同障碍等级的吞咽训练, 可有效提高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水平。根据患者的吞咽障碍等级给予不同的吞咽训练, 如本研究中给予5级障碍患者以鼻饲法喂食流质食物, 温度控制在35°左右, 4次/d, 200ml/次。喂食前, 需将床头向上倾斜30°, 利于患者进食。保持鼻饲工具整洁, 保持口腔卫生。刺激患者口、舌、唇, 目的在于让患者有吞咽的意识。3、4级障碍患者, 间接吞咽法喂食半流质食物, 食物尽量放于舌根处, 量应适中, 过多会引起误吸, 过少会难以发生吞咽反射。2级以下则应进食缓慢, 做好空腔卫生。心理护理目的在于缓解患者焦虑情绪, 让患者建立战胜吞咽障碍的信心, 更有利于恢复吞咽障碍。药物指导旨在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以及提高突发情况的处理能力。两组患者出院吞咽功能无差异, 经过1个月的延伸护理后, 延伸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总有效率 (85.25%) 显著高于普通组 (67.21%) ,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延伸护理相比于普通护理, 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 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2例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延伸组和普通组各61例。延伸组出院后给予延伸护理, 普通组仅采取定期复查。护理1个月后, 对比两组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延伸组吞咽功能恢复总体有效率 (85.25%) 高于普通组 (67.21%) ,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延伸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吞咽障碍, 恢复吞咽功能。

关键词:延伸护理,脑卒中,吞咽障碍,吞咽功能

参考文献

[1]韦梅珍, 许小玲, 徐巧玉, 等.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系统化护理干预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12) :1387-1389.

脑卒中并吞咽功能障碍 篇6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针刺疗法,吞咽治疗仪

现代医学认为,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病因是由于两侧大脑皮质或皮质延髓束受到损害,引起假性或真性延髓麻痹,致使软腭、咽喉、舌肌运动障碍,致患者进食障碍[1]。目前本病暂无显效药物治疗。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恢复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我科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我科住院的的患者,采用针刺配合吞咽治疗仪的方法治疗,可使患者恢复正常吞咽功能,疗效明显。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选患者均为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河南省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患者。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2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48~72岁。病程15d~2个月;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50~73岁,病程15d~2个月。两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62例患者,均经颅脑CT或MRI确定为脑卒中患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按常规给予西医综合治疗以消除脑水肿,控制血压,抗感染,营养脑神经,改善脑血液循环,同时配合常规运动、作业等康复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配合吞咽治疗仪治疗,对照组只采用吞咽治疗仪治疗。

1.2.1 治疗组:

①针刺疗法:主穴取廉泉,旁廉泉(廉泉左右各旁开1寸),天突,咽后壁,金津,玉液,风池。配穴取翳风,列缺,照海,颧髎,地仓。具体操作:常规消毒,先点刺咽后壁。让患者张口,发长“啊”音,清楚暴露咽后壁,用3寸毫针点刺双侧,以微微出血为度。同时点刺舌下金津,玉液,进针深度0.5~0.8寸;廉泉穴选用1.5寸毫针向舌根方向刺入1.2~1.5寸,行提插强刺激手法,留针于1.2寸深度;旁廉泉于廉泉两侧旁开1寸处进针,斜向舌根方向,若延长廉泉及旁廉泉三针,针尖应相交于舌根处,行针手法同廉泉;天突穴用3寸毫针在天突穴处向下斜刺进针,到达胸骨上缘骨面时,稍向后退,边退边下压针尖,再进至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进针2~2.5寸,行捻转强刺激(小幅度,每分钟>200转)1min后缓慢退出[2]。风池穴用4~5寸芒针,斜向喉结方向透刺,右手捻转缓慢进针,左手于颈侧皮下感知针体,至喉结附近时,停止进针,捻转行针1min后缓慢退出。翳风,颧髎,地仓,列缺,照海用1.5寸毫针常规针刺,列缺,照海取双侧,照海双侧同时捻转行针1min。所有穴位得气后均留针30min,15min行针1次,每次1~2min。肢体穴位常规用穴。②仪器治疗:采用吞咽治疗仪(Vocastim master,德国菲兹曼公司生产)。把两个电极的正极放在第7颈椎处,负极放在颌下与甲状软骨之间,根据菜单选择T/R低频刺激,刺激时间(T)为1s,休息时间(R)为3s,电流强度因人而异,以患者能忍受并见到吞咽动作为佳,同时嘱患者小量频频饮水,配合吞咽动作。每次治疗时间为20min。

1.2.2 观察组:

采用吞咽治疗仪治疗,用法与操作方法同治疗组。

以上各项治疗,每日1次,每周5次,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评价疗效。

1.3 疗效评定标准[3]

疗效评定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为标准。

治愈:吞咽困难消失,饮水试验评定Ⅰ级;

显效:吞咽困难明显改善,饮水试验评定Ⅱ级;

有效:吞咽困难改善,饮水试验评定由Ⅳ级或Ⅴ级达到Ⅲ级;

无效:吞咽困难改善不显著,饮水试验评定无变化。

2 治疗结果见附表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1]

3 讨论

吞咽障碍是神经系统疾病中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营养及生活质量。中医历代医家认为本症属本虚标实之证,肝肾亏虚为其本,风、火、痰、瘀为其标。下元虚衰,阴不维阳,虚阳上浮,气血逆乱,痰浊与瘀血互结上泛舌本,阻塞喉舌之窍,舌体、咽喉失其所用,遂发为吞咽困难、饮水反呛。本研究遵循传统中医学理论,又充分结合现代康复医学理论,针对功能障碍所在部位取穴和远端取穴相结合,从而达到利咽开窍,恢复咽喉部功能之目的。

电刺激疗法治疗吞咽障碍,把电极放置于患者的颈部,通过输出电流,对喉返神经、舌下神经、舌咽神经等与吞咽功能有关的神经进行刺激,促进麻痹受损的神经复苏,电流刺激同时引起肌肉收缩,加强吞咽肌群的运动,强化肌肉的协调性,改善喉部血流,实现吞咽反射弧的恢复与重建。治疗同时嘱患者频频饮水,较易诱发吞咽相关肌群的兴奋,改善其协调性,恢复吞咽功能。

本研究证实了针刺配合吞咽治疗仪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有效性,此方法疗效确切,操作简单易行,易于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汪军,翟晓,瞿培育,等.针刺配合吞咽治疗仪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4):225~227.

[2]钱宇斐,樊小农,李雅洁,等。针刺不同穴位对脑缺血模型大鼠脑血流量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9,29(3):215-216.

脑卒中并吞咽功能障碍 篇7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低频电刺激,疗效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病, 具有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国内文献报道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为30%~50%, 其误吸发生率为40%~70%, 吞咽障碍可导致严重的内科并发症如:脱水、营养不良、误吸性肺炎和意识障碍。我们采用低频电刺激治疗早期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显著,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早期脑卒中患者共50例, 经CT或MRI检查证实并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1]。同时经饮水试验检查明确有吞咽障碍且无严重的心、肝、肾功能障碍, 无心脏起搏器或安置金属支架者, 无严重肺部感染。患者年龄39岁~78岁, 病程1周~4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 在生命体征稳定后1周进行, 能理解指导语, 保持一定的注意力。治疗组脑出血10例, 脑梗死15例, 男15例, 女10例, 年龄50岁~80岁, 平均年龄68.5岁;对照组脑出血15例, 脑梗死10例, 男17例, 女8例, 年龄49岁~78岁, 平均年龄69.8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内容包括: (1) 改善口面肌群的运动训练; (2) 增强吞咽反射的训练如:冰棒刺激舌后部、软腭、咽弓等; (3) 头颈部的放松运动; (4) 舌肌运动训练; (5) 软腭上抬训练如发“a”、“h”音, 双手向前推物体等; (6) 增强喉上抬能力训练; (7) 呼吸训练; (8) 咳嗽训练; (9) 声门内收训练:躯干及四肢用力时数数; (10) 吞咽模式训练包括空吞咽, 交互吞咽, 侧方吞咽, 点头吞咽;11直接摄食训练:体位代偿, 食物性状选择, 一口量及进食速度的调整;12健康教育及心理支持。根据患者的吞咽障碍程度进行个体化训练, 每天2次, 每次45 min。

1.2.2 治疗组

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的基础上, 采用PHYSIOMED吞咽言语诊疗仪进行治疗。治疗部位是阴极放置于颈前喉头上方, 阳极置于颈后C7处, 刺激电流模式根据电诊断选择, 电流强度根据患者适应并能见到吞咽动作为最佳。

1.3 评定方法

1.3.1临床常规评估:

评估患者意识状态、智能、肺部感染和营养状况及下颌、口唇、舌、软腭、颊肌运动、喉头运动及咽反射情况。

1.3.2以饮水试验[2]为基础, 并采用该标准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周, 对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具体方法如下:

让患者在坐位状态下饮用30 m L常温水, 观察全部饮完的时间。评定标准: (1) 能1次饮完, 无呛咳和停顿; (2) 分2次饮完, 但无呛咳停顿; (3) 能1次饮完, 但有呛咳; (4) 尽管分2次饮完, 但有呛咳; (5) 有呛咳, 全部饮完有困难。 (1) 为正常; (2) 为轻度异常; (3) ~ (5) 为异常。

1.3.3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吞咽障碍恢复正常;显效:吞咽障碍缓解2~4级;有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 吞咽分级提高1级;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障碍评分比较

见表1。

2.2 2组疗效比较

见表2。

3 讨论

吞咽是最复杂的躯体反射之一, 完成这一复杂动作可分为五期:认知期、准备期、口腔期、咽喉期、食管期, 任何一个阶段发生障碍都可导致吞咽障碍。脑卒中后由于大脑皮质、皮质下行激动系统受到损害, 其相应的脑神经核受损, 所支配的下颌、双唇、舌、软腭、咽喉、食管上括约肌或食管功能受损, 引起进食障碍, 可导致严重的内科并发症如脱水、营养不良、误吸性肺炎和意识障碍等[3]。如果吞咽功能不能恢复, 将对患者营养的维持, 疾病的控制及康复, 生活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 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同时加重经济负担。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 , 分析其治疗机制如下:一方面低频电刺激直接作用于喉返神经、舌下神经及舌咽神经等吞咽相关神经, 可促进受损神经元功能复苏, 提高吞咽肌群运动功能, 加速吞咽功能恢复[4];另一方面, 低频电刺激作用于颈部吞咽相关肌肉, 使其运动终板处外周神经去极化, 引起肌肉收缩, 反复刺激训练增强肌力而改善吞咽功能[5];咽喉与脑部之间的直接与间接联系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加速反射功能修复与重建。有研究表明低频电刺激通过体表咽部电刺激, 可促进咽部器官血液循环, 改善咽部吞咽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也可调节或增加大脑皮质血流[6]。

综上所述, 低频电刺激联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的治疗效果明显, 患者无痛苦, 易于接受, 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值得一提的是康复训练越早, 脑的可塑性越大, 吞咽功能及其他功能恢复得越好。因此脑卒中患者早期采取强化和个体化结合的训练方法, 可以改善咽部肌肉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防止咽部肌肉萎缩, 并重建失去的功能, 恢复患者的吞咽功能, 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项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1.

[2]方定华, 陈小梅, 李琦, 等.脑血管病临床与康复[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106-110.

[3]张通.脑卒中的功能障碍与康复[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48-51.

[4]秦杰, 杨坚, 尤春景, 等.低频电刺激结合冰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J].中国康复, 2012, 10 (27) :325-326.

[5]王杨春, 罗伦, 李攀, 等.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9, 31 (12) :839-842.

脑卒中并吞咽功能障碍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0月在我院内科住院的脑卒中后伴吞咽功能障碍的病人82例, 并经颅脑CT或MRI确诊, 病人生命体征平稳, 意识清醒, 无明显理解障碍。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男30例, 女11例;年龄40岁~78岁 (60.08岁±3.04岁) ;出血性脑卒中14例, 缺血性脑卒中27例。观察组男28例, 女13例;年龄39岁~77岁 (60.18岁±2.09岁) ;出血性脑卒中16例, 缺血性脑卒中25例。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病情及吞咽功能障碍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病人均予以常规治疗和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早期口腔运动干预。自干预之日起, 由受过统一训练的研究者给予病人口腔运动干预, 具体如下:戴无菌手套对病人进行口腔按摩刺激, 每天3次 (09:00, 14:00, 19:00) , 每次10min, 连续21d, 口腔运动干预的操作方法源自Boiron等[3]的研究方法, 并借鉴美国学者Fucile等[4]制定的口腔运动干预方案。具体干预方法及操作流程见表1。

1.3 评定指标

吞咽功能采用洼田饮水试验[5], 1级:一饮而尽, 无呛咳;2级:两次以上喝完, 无呛咳;3级:一饮而尽, 有呛咳;4级:两次以上喝完, 有呛咳;5级:反复发生呛咳, 无法将水喝完。效果评定[6], 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有效:吞咽功能较前有改善, 吞咽分级提高1级以上, 可顺利进食流质饮食;显效:吞咽功能明显改善, 吞咽分级提高2级以上或接近正常, 基本恢复进食。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秩和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3 讨论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病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病人常表现为饮水或进食呛咳、误吸及吞咽困难, 易引起吸入性肺炎, 甚至引起窒息;不但造成营养成分摄入不足和营养不良, 增加病人的医疗费用, 延长住院时间, 延缓病人的康复, 同时病人常因吞咽功能障碍出现烦躁、易怒、抑郁、悲观等负性情绪, 使病人治疗依从性下降, 甚至放弃治疗, 出现自杀倾向, 严重影响病人的康复治疗, 致使其生活质量下降, 病死率增高。因此, 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实施早期干预, 提高病人吞咽障碍治疗效果, 尽早恢复病人的吞咽功能对改善病人的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可使病人尽早恢复进食能力, 增加营养的供给,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病人尽早康复, 提高其生活质量。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在结构上或功能上具有重新组织的能力或可塑性, 在一定的条件下, 只要神经系统未完全损伤, 其轴索树突与突触均可发芽、再生、功能重组。口腔运动干预可促进功能性神经通路形式, 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促进残留神经系统功能重组, 增强口腔运动功能和协调能力, 改善病人的进食能力, 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病人吞咽功能恢复[7,8]。同时, 对脸颊、嘴唇、牙龈、口腔四周、下颌、舌头、软硬腭等组织或肌肉给予叩打、按摩刺激, 可提高口周、咀嚼肌、舌部及咽部等肌群的敏感性、收缩性及强度和定向放射能力, 有利于训练病人的吞咽行为。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吞咽功能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早期口腔运动干预能有效减轻脑卒中病人的吞咽功能障碍程度,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且越早进行越好。长期以来, 对脑卒中致吞咽障碍病人大多采用留置鼻饲管的传统方法, 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 还使病人失去了恢复吞咽功能最佳的时机。本研究结果表明, 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尽早给予早期口腔运动干预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病人的吞咽功能, 恢复正常进食, 促进疾病痊愈。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口腔运动干预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病人的影响。[方法]将82例脑卒中后并发吞咽功能障碍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 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与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行早期口腔运动干预。[结果]干预3周后, 观察组病人吞咽功能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脑卒中后并发吞咽功能障碍病人实施早期口腔运动干预可显著加速吞咽功能的恢复, 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口腔运动干预,护理

参考文献

[1]马艳平, 宋成忠, 岳寿伟, 等.脑卒中后真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综合治疗[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0, 25 (2) :165-166.

[2]胡劲.抚触与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食欲及体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11) :37-38.

[3]Boiron M, Da Nobrega L, Roux S, et al.Effects of oral stimulation and oral support on non-nutritive suckiry and feeding performance in pretern infants[J].Pev Med Child Neurol, 2007, 49 (6) :439-444.

[4]Fucile S, Gisel E, Lan G.Dral stimnlation acielerates the transition frpm take to oral feeding in preterm infants[J].J Pediatrics, 2002, 141 (2) :230-236.

[5]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康复医学与治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786.

[6]王拥军.神经病学临床评定量表[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5:217.

[7]何静杰, 崔利华.66例吞咽障碍者吞咽功能训练疗效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1, 7 (2) :81-82.

脑卒中并吞咽功能障碍 篇9

【关键词】 脑卒中 ; 吞咽障碍; 康复护理

【中国分类号】 R26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483-01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病人常见的并发症。吞咽障碍可造成营养成分摄人不足,且易出现吸人性肺炎、窒息,同时易引起患者悲观失望的心理,致使自我生存信心下降,影响脑卒中整个治疗过程[1]。因此尽早实施康复介入,改善其吞咽功能,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显得尤为重要,我科对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200例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有计划地进行系统有效地以吞咽饮食训练为中心的康复护理,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均为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住院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界心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2],并经颅脑CT或MRT确诊的急性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入选标准:经过筛查有卒中相关的吞咽困难,无明显智障或感觉性失语等影响患者理解指令情况,并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康复护理组100例,男 56例,女44例,年龄为39~76岁,平均为年龄为51.4±l0.1岁;对照组100例,男58例,女42例,年龄为34~78岁,平均为年龄为51.8±9.8岁。吞咽功能评价标准参照日本洼田氏饮水试验:让患者按习惯饮下30ml温水,根据饮水结果进行分级:1级:能不呛地一次饮下30ml温水;2级:分两次饮下,能不呛地饮下;3级:能一次饮下,但有呛咳;4级:分两次以上饮下,有呛咳;5级:屡屡呛咳,难以全部咽下。康复组中评价结果是5级26例,4级40例,3级20例,2级14例,对照组5级28例,4级38例,3级18例,2级16例。两组在性别、体重、病情程度差异无显著意义(P >0.05)。

1.2 方法:① 两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护理,康复护理组入院后第一餐即进行以吞咽饮食训练为中心的康复护理训练。②心理护理 脑卒中发病急,致残率高,且伴有多种障碍并存,尤其合并吞咽障碍时,患者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受到影响,易出现烦躁、易怒和抑郁情绪,甚至拒食等心理。有效的沟通与良好的护患关系、适时的健康教育和舒适的住院环境可以使患者增强自信心,配合治疗。③ 吞咽功能障碍的训练 (1)功能康复训练:一般安排在饭前,每日三次,每次20分钟。训练时,先清洁口腔,再用蜂蜜按摩口腔粘膜及舌。颈部活动度训练,即做头颈部前曲、后伸,左右旋转,左右侧头;呼吸训练,深吸气-憋气-咳出;面颊、唇等吞咽相关肌群的功能训练,即做吸允动作,张口、闭口、鼓腮、吐气动作;咀嚼动作,即舌运动训练:舌向前、左、右、上、下各方面的主动运动,训练者用纱布包住患者舌头,各方向牵拉的被动运动,舌在口内将两侧面颊顶起,也可以在面颊稍加阻力;下颌向两侧运动,逐渐加速。唇力量训练,包括闭唇、撅唇和嘴角上抬,每个动作维持5s。冷刺激,即在患者吞咽前用冰冻的棉棒沾少许水,轻轻、长时间触碰软腭、舌根和咽后壁,然后做吞咽动作。(2)发音运动:发音与咽下有关,先利用单音、单字进行训练,让患者从“你、我、他”开始每字每次两遍,通过张、闭口动作,声门开闭促进口唇、肌肉运动和声门的闭锁功能;(3)特殊的吞咽技巧训练:空吞咽、侧方吞咽,当患者吞咽时,咽喉上提,让患者在上体位时停止吞咽动作,保留5s。④ 摄食训练 (1)体位:可抬高床头30~90度,颈部垫一靠枕,使头颈轻度20度向前,这种体位可以到达最大的气道保护[3];偏瘫者以垫枕起,身体也可倾向健侧30度,使食物由健侧咽部进入食道,若患者头部能转向瘫痪侧80度,此时健侧咽部扩大[4],使食物容易进入,防止误咽;(2)食具选择:宜用薄而小的勺子从健侧喂食,尽量把食物放在舌根部;(3)入口量:先以3-4ml开始,然后酌情增加至1汤勺大小为宜,约10-20ml;(4)食物的形态:根据患者吞咽障碍程度选择,原则是先易后难。糜烂食物最易吞咽,固体食物最难吞咽,糊状食物不易误吸,液状食物易误吸。患者如能够咀嚼,但不能向口腔深处送进食物,可用汤勺每次少量将食物送至舌根处,让患者吞咽,偏瘫患者应向健侧送食。如为中度吞咽障碍者,可将少量稠粥至健侧舌后方,指导患者用舌搅拌食物,抬起舌头,舌顶向上腭。教患者先有吞咽意识,后做吞咽动作。重度吞咽障碍者及早实施鼻饲。进食环境安静,少说话,不能进行任何处置,避免分散注意力而引起呛咳。患者食物应食细、软、易消化、密度均匀、有适当粘性而不易松散、易变形为原则。煮好的粥用搅拌机搅匀,可以扩大食物范围,同时避免了因为骨刺、大的菜丁不能吞咽的问题。喂食者要耐心,应为患者提供足够的进食时间,进食后清洁口腔。禁食辣椒、芥末等刺激性食物。⑤ 观察指标 每天记录进食后疲劳感及程度,是否存在呛咳、误咽及程度,每次进食所需时间,进食后口腔残留食物的数量,每次进食食量及种类,需帮助程度等。⑥疗效评定 根据吞咽功能恢复状况及日本洼田饮水试验等对吞咽功能训练疗效进行评价。显效:吞咽障碍症状基本消失饮水试验提高1~2级,营养状况良好,无并发症;有效:吞咽障碍症状明显改变,饮水试验提高1级,营养状况好;无效:吞咽障碍症状改善不明显或无变化,饮水试验无变化或在3级以上。⑦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2.0统计软件,检验水准a=0.05,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t 检验和 x2检验。

2. 结果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治疗14 d后康复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別为88%、62%,其总有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康复组的总有效率高。

3.讨论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独立危险因素[5],其发生率可高达30-65%[6]。正常吞咽分为口腔、咽、食道三个时相。食物入(口腔相)时,需要舌上举,使食物沿着硬腭从舌尖被推至舌根,抵达诱发咽反射的部位,随之发生吞咽动作。吞咽困难的康复训练越早越好,此时患者还没忘记自己的咽下习惯,咽下肌群还未发生废用性萎缩,及早进行发音,舌及咽下肌群的的锻炼,细致耐心地教会患者正确的吞咽方法,不但能有效的防止误咽,而且对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大有益处。脑卒中患者早期进行康复干预是最大限度降低残疾的方法,同样对于吞咽障碍进行早期康复锻炼亦能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我们的临床实践也证明了这点。

参考文献

[1] 贾海燕,肖爱军.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评估和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1):12—15.

[2] 中华神经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杂志,1996,29(6):379—380.[3] 张连菊.脑卒中患者摄食-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J].2007,22(20):1911-1913

[4] 朱小玲,何红.循证护理在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11A):15-16

[5] 袁智敏,黄利荣,陈紫玲.凝固剂加肠内营养剂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8):3834—3835

[6] 方丽波,王拥军.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康复及治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l(5)404-405

脑卒中并吞咽功能障碍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选取我院201 4 年7 — 12 月神经内科收治的240 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为观察对象。入选标准:患者神志清楚, 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诊断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由康复师经洼田饮水试验[3]证实在Ⅱ~Ⅴ级。按住院号单双数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120 例。对照组:男69 例, 女51 例; 年龄3 9 ~8 2 岁, 平均 (48 .2 ± 11 .6 ) 岁; 洼田饮水试验:Ⅱ级47 例 (39.2%) , Ⅲ级41 例 (34.2%) , Ⅳ级20 例 (16.7%) , Ⅴ级12 例 (10.0%) 。观察组:男71 例, 女49 例; 年龄42 ~79 岁, 平均 (50. 1 ± 10. 9) 岁;Ⅱ级44 例 (36.7%) , Ⅲ级40 例 (33.3%) , Ⅳ级26 例 (21.7%) , Ⅴ级10 例 (8.3%)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接近。

1 .2 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

1 .2 .1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 包括住院期间常规的吞咽康复训练及指导、饮食宣教, 教会患者或家属洼田饮水试验方法。出院指导采用口头讲解, 回答患者及家属的咨询, 不进行主动随访。

1. 2. 2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出院指导基础上采用延续性护理: (1) 组成延续性护理小组, 由科室专科技能扎实及沟通能力强的人员组成, 包括护士长1 名、责任护士4 名、康复师1 名、主管医生1 名, 小组成员需具备独立评估患者各种护理风险的能力和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处理问题的能力。 (2) 住院期间责任护士负责建立患者档案:包括患者的基础训练信息、疾病概况、出院情况和院外跟踪随访表。 (3) 延续性护理包括出院后1 个月电话咨询答疑解惑、出院后2 个月专科门诊症状咨询康复指导、网络咨询及出院后3 个月电话回访, 主要给予吞咽康复训练的指导、并发症的预防、饮食相关知识的指导。指导患者循序渐进进行口腔感知觉刺激、咽部冷刺激、空吞咽、屏气- 发声运动等基础训练。待洼田饮水试验Ⅳ级者开始逐步给予糊状饮食, 以汤匙为喂食工具, 将食物放在口腔健侧, 从3~4ml开始酌情增加至1 汤匙[4], 鼓励主动把食物送进口腔、合唇及咀嚼。嘱患者饮水呛咳时不得喝水, 如需服药可将药片混合在少许糊状食物 (如藕粉、食物增稠剂等) 里同服。延续性护理小组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指导培训, 准确记录每次随访内容, 及时解决疑问, 如遇疑难问题则开小组会议, 与康复师及主管医生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后回复患者。

1. 3 观察指标出院后3 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洼田饮水试验评定, 比较吞咽能力恢复情况、饮食依从性及有无出现误吸、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

1.4 评价标准洼田饮水试验Ⅰ级者视为吞咽功能正常, Ⅱ~Ⅴ级者视为吞咽功能障碍。Ⅲ~Ⅴ级者无饮水行为视为饮食依从性合格。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0 软件包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出院后3 个月, 观察组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情况和饮食依从性均好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延续性护理是通过一系列的行动设计, 以确保患者在不同的健康照护场所 (如从医院到家庭) 及同一健康照护场所 (如医院的不同科室) 得到不同水平的协作性与连续性的照护, 通常是指从医院到家庭的延续, 包括由医院制定的出院计划、转诊、患者回归家庭或社区后的持续随访与指导[5]。脑卒中后患者在医院、社区康复机构度过危险期及早期康复训练后, 进入艰苦而漫长的恢复期康复训练, 家庭将成为继续康复治疗的主要场所[6]。由于没有医生和护士的指导, 生活环境有所不同, 家庭康复护理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导致患者服从医嘱能力下降, 疗效得不到保障[7]。

吞咽功能的康复训练是一系统化整体治疗护理模式, 患者更需要得到科学正确的指导。本文观察组主要通过电话形式, 辅以微信平台、门诊系统随访等方式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延续性护理, 将医院医疗服务延伸到患者家中, 既缩短医患之间的距离, 又向患者及家属普及医疗知识, 对脑卒中二级预防等有重要意义[8]。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情况和饮食依从性均好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不足之处是由于人力资源有限, 未能进行家庭访视、上门服务的延续性护理方式, 建议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 将延续性护理进一步落实下去。

参考文献

[1]Crary M A, Carnaby Man n G D, Gr ohe r M E, et al.Functional benefits of dysphagia therapy using adjunctive s EMG biofeedback[J].Dysphagia, 2004, 19 (3) :160.

[2]曹丽萍, 黄慧, 林伟, 等.路径护理对脑卒中伴吞咽障碍康复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 2013, 21 (12) :301.

[3]支淑华.早期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效果观察[J].临床护理杂志, 2009, 8 (4) :27.

[4]隋广兰.急性脑卒中摄食-吞咽障碍的早期康复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11) :672.

[5]Boockva RK, Vladeck BC.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ransitional care for persons with complex care needs[J].J Am Geriatr Soc, 2004, 52 (5) :855.

[6]乐碧芳, 刘伟香, 罗东霞.电话回访在脑梗死偏瘫患者院外康复指导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 (8) :26.

[7]李灵芝.阶段化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能力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 (11) :2122.

上一篇:我国高中学生历史教学下一篇:语文与情感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