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创新型人才

2024-05-20

物流创新型人才(精选十篇)

物流创新型人才 篇1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物流企业要加强产学研结合,与高校、科研机构加强人才培养,通过研究机构共建、设立实习基地等方式,缩短物流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要实现这一目标,抓好人才的培养与创新是关键。

1 物流及物流人才现状

当前,国家对于物流人才的重视与日俱增,但学校培养出的物流专业高层次人才与社会需求缺口较大。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后从事与物流相关工作的不多,即便从事与物流相关的工作,大多也是在装卸搬运等环节,工作后跳槽现象非常普遍。这自然与物流企业的发展现状息息相关,但更重要的在于物流专业毕业生对于即将工作的领域,即将从事的职业,缺乏了解,缺乏感性、系统的认识。因此,如何通过物流教学教学,提高物流人才的质量,对整个物流行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提出,可以通过构建虚拟仿真物流实验室,使学生及早接触具体的形象的物流,将知识从课堂引向实践,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应用能力。

2. 虚拟仿真物流实验室的建设

2.1 虚拟仿真物流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虚拟仿真物流实验室主要是使用物流软件对物流活动的作业环节进行模拟,利用计算机及相关的软件进行演示、模拟和设计规划,使学生掌握常用的物流管理软件的使用方法、各种物流功能模块的原理及使用方法、物流资料数据库的建立与使用、设计规划物流方案的技能。通过物流模拟,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亲手体验、主动探究发现物流运作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

2.2 虚拟仿真物流实验室的适用性

虚拟仿真物理实验室不仅能够满足本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需要,同时还能够兼顾经济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多个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需要,因此,实验室中的各个软硬件系统应既能够单独运行,用以满足完成单项试验项目的需要,同时也能够根据实验教学的要求进行灵活组合,满足综合实验教学的需要;除此之外,实验室还要兼顾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训练需要,并兼顾教师的科研需要。

2.3 虚拟仿真物流实验室的建设

2.3.1 虚拟仿真物流实验室的系统架构

图1虚拟仿真物流实验室的系统架构(参见下页)

本虚拟仿真物流实验室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不仅包含了物流基本流程中的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也涵盖了供应链管理和生产物流管理等综合性环节,在此基础之上,通过仿真软件对物流系统进行三维动画仿真,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对现有物流系统进行改进。

2.3.2 虚拟仿真物流实验室的功能

1)物流仿真优化系统

由于仿真技术是借助于计算机软件对物流系统进行真实模拟,通过实验得到各种动态活动及过程瞬间的仿效记录,进而验证物流项目的有效性、合理性及优化性,从而对物流决策起到切实可行的指导作用。物流仿真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物流理念的形成和创新能力、运用能力的培养。尽管仿真与现实物流管理之间存在差异,但在现代物流体系的建设中,管理和技术缺一不可,仿真技术的应用是理解物流管理活动的重要基础,只有真正掌握了物流仿真技术的人,才能真正推动现代物流的发展。

2)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功能

供应链综合管理系统通过配合供应链中各实体的业务需求,使操作流程和信息系统紧密配合,做到各环节无缝链接,形成物流、信息流、单证流、商流和资金流五流合一的模式,实现整体供应链可视化,管理系统化,整体利益最大化,管理成本最小化,进而提高总体水平。

3)客户管理模块的功能

客户管理报考配送管理系统和仓储管理系统两个子模块。仓储系统(WMS)提供的管理功能涵盖了从接到订单开始到货物装运的全过程。利用分布式网络的管理,提高库存的利用效率。WMS将关注的重点集中在仓储的有效管理和执行的优化上,同时延伸到运输配送计划以及与上下游供应商客户的信息交互,以达到有效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最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配送管理系统实质上是执行任务的管理系统,WMS的运行机制决定了它是否可以实现人员、设备、仓储、订单履行的最优化。从运输任务的产生直到运输费用的计算,配送管理系统通过对车辆的管理等,充分利用运输资源,实现作业的合理分配,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作业成本。

3. 构建虚拟仿真物流实验室的建议

随着物流概念及物流职能的不断扩大,物流的核心过程和活动也在不断扩大,目前来看,基本包括订单管理、仓储、库存控制、运输及配送、客户服务等五个方面,而其中具有流程性的活动又主要包括仓储、运输及配送,所以建设虚拟仿真物流实验室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在系统地掌握物流理念的同时,以流程性的活动为模拟和学习的核心环节;同时,要根据各个高校的不同层次、不同方向以及不同的经济条件,选择适合本校的物流教学系统及相应的软硬件设备,培养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翠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12)

[2]蒋长兵.我国高校物流实验室建设的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2009(5)

[3]白广梅.关于创新实验室建设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2)

[4]冯云,田哩.仿真软件Flexsim及其在物流教学中的应用[J].物流科技,2009(9)

物流创新型人才 篇2

创新型应用人才就是培养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观点,并且能够运用创新的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方式,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但笔者认为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部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基本培养目标定义为:具有较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熟悉物流管理相关法规,掌握系统的供应链及物流管理理论知识,能够从事物流系统优化、物流业务运作及物流管理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根据教育部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到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为30万至40万人,在职人员培训需求达到100多万人。在学科开设方面,自2001年北京物资学院正式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以来,到2008年,全国254所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本科专业,54所大学开设了物流工程本科专业。从现行各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上看,在物流课程的开设上一般有《物流管理概论》、《仓储管理学》、《运输学》、《配送中心规划与设计》、《物流系统设计技术》、《国际物流学》、《供应链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物流英语》等理论课程或类似课程,但在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1)重课堂理论教育而轻实践操作能力培训。由于场地、资金、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制约,一些高等院校缺乏物流专业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学生只能从课堂上教师的讲述和通过观看实务视频、到企业参观等形式获取理论知识以外的物流实务知识。从效果上来看,学生对实务技能的掌握程度较差,不能够达到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

(2)灌输式教育多于启发式教育。教授的知识多而杂,但都是抽象的理论,即使是案例教学也是就案例讲案例,没有尽享扩展性讨论。所以学生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遇到实际问题时不能举一反三,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去解决。

(3)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符。人才培养目标没有能够结合社会实际人才需求出发,导致培养目标广泛而没有针对性。学生完成四年学业后感到什么都学了,但什么都不精,更不用说从事管理工作。而企业需要的是能快速上手的专业技能人才,尤其是从事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作管理、国际物流事务的人才。所以现在的毕业生虽然工作容易找到,但大多数都是从搬运岗位干起。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落到实处,对于高校来讲,要利用好已有的实验室资源,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来可为当地企业输送合适的人才,服务当地经济,二来提高学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使学生拥有专业技能,在就业方面增强优势。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设计

柳州是广西及西南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是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全市工业涵盖30多个行业,已形成以汽车、机械、冶金为支柱产业,制药、化工、造纸、制糖、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并存的现代工业体系。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优势企业,如柳州钢铁(集团)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柳工集团、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等。柳州又是大西南重要的铁路枢纽,湘桂、焦柳、黔桂等铁路干线从柳州通过,向南可通过越南直达东盟各国,也可在防城港实现海陆多式联运,并且拥有国家一级口岸,水路可通过柳江深入广西中、北部广大腹地甚至湖南、贵州等地。随着柳州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对物流的需求与日俱增,柳州大型的物流企业现有五菱物流、桂中海迅、瑞泽物

流、中铁物流园等。柳州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柳州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培养上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对柳州高校来说,针对柳州产业结构进行教学体系设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一条好的途径。柳州以汽车、机械产业为龙头,这些行业的物流运作涉及到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及废弃物物流。所以柳州高校的物流管理教学体系设计应紧扣这一流程,使学生熟悉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模式和其中具体的物流操作和细节,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物流管理学科要求以扎实的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科学及相关学科理论为基础,所以公共课程的设计要包括外语、数学、计算机基础、管理学原理、会计学、法律等。专业课程的设计要体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特点,要有一些工科基础课,使学生了解车间现场的车、磨、刨、铣、钻等工艺,使学生能看懂零部件三视图,在学生进入汽车、机械企业就业时,就能很好地理解生产物流,容易上手,并且在做采购业务时,能看懂零部件设计图,理解规格、精度要求,不会出现纰漏。另外在专业课的设计上,要体现汽车、机械产业链的特点,要有从采购到废弃物处理一系列的课程。实践课程的设计要具有综合性,以企业真实业务为依据,最大程度模拟现实企业经营管理环境(如表1所示)。实践课程解读

3.1 金工实习

通过车、磨、刨、铣、钻、焊接等工位的机床操作,以及参观企业的装配线,熟悉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现场,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产物流的含义,做好生产工位的JIT配送。

3.2 物流信息技术认知

包括条码操作能力训练、射频读写器操作、电子标签拣货系统训练、POS机操作、EDI操作、GPS和GIS操作能力训练、WMS仓库管理软件操作、海关报关报检软件操作。

条码操作能力训练:根据EAN编码原则编制条码,通过条码打印机打印条码,将条码贴在相应货架上,利用条码扫描仪扫描条码。

射频读写器操作:粘贴电子标签,利用手持式RFID读写器或固定式RFID读写器采集信息。

电子标签拣货系统训练:学生先在控制计算机加载本批次订单,按下启始按键之确认键,前往其启始通道区进行拣货,拣货完成时,蜂鸣器响起,则再查看下一通道指示器上所显示的信息,直到电子标签LED屏显示拣货完成,方可离开。

EDI操作:熟练进行EDI报文的收发。

GPS和GIS操作能力训练:熟练进行车辆监控(地图定位、绘图、距离测量、地名查询、面积测量)、车辆调度、载货管理、统计查询、网上查询。

WMS仓库管理软件操作:包括入库管理、出库管理、在库管理、预警管理、实时仓库监控、结算管理等。

海关报关报检软件操作:进行出口业务报关、转关、清关、报检、财务、查询等。

3.3 供应链综合实验

构建一条汽车供应链,学生分角色扮演零部件供应商、汽车制造商、销售商、物流公司,完成销售商下订单、汽车制造商查询整车成品数量、计算需要生产的整车数量,计算各个汽车零部件的需求量、查询库存零部件数量、制定出汽车零部件需求计划、向零部件供应商发送订单、供应商备货、第三方物流接货和入库、按生产计划排序拣货、配送至生产工位、汽车装配、产品检验、第三方物流向销售商发货、销售商客户管理一整套供应链操作业务。

3.4 第三方物流运作综合实验

包括入库流程、在库保管流程和出库流程、整车运输流程。通过硬件和软件的操作,尽可能真实地模拟汽车产业链中第三方物流的日常运作(如表2所示)。

3.5 物流建模与仿真

适合于高年级的本科生,可作为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的内容。学生对某一当地企业的物流系统进行调研,利用相应的仿真软件(Vensim、Flexsim)建立模型并进行计算,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设计实验内容及步骤,教师提出指导性意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 论

物流人才培养与创新教育 篇3

中国物流业的发展

物流在国民经济增长中起着基础性支撑作用,已成为国家或地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成为现代科技的应用领域。物流是现代经济的第三利润源泉。在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拉动下,我国物流行业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明显。

物流人才的基本要求

物流业的高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物流学科的综合性、物流产业的跨行业、跨部门性,物流人才必须是复合型的,既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宽泛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性,又要具备有效组织物流活动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高校物流专业应当致力于培养有扎实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信息科学技术方法与手段、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物流活动的能力、从事物流运作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从物流行业和全社会的角度来看,最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及其培养模式

1、创新型人才的定义

创新型人才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他们通常会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像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有可贵的创新品质;二是有坚韧的创新意志;三是有敏锐的创新观察;四是有超前的创新思维;五是有丰富的创新知识;六是有科学的创新实践。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具体包括四层涵义:①培养目标和规格;②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③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④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这是针对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灌输轻启发、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等弊端提出的,是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与精髓。

3、高等学校的创新人才培养使会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以校园为依托、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施创新教育,旨在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和开展创新活动的最重要的智能因素,创新能力是在诸多智能因素高度发展中经过凝聚和升华而形成的,它是各种智能因素相互作用、相互结合,并得到高度发展的结果。

建设一支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高等院校负有重要的使命与责任。学校只有转变教育观念,充分重视科技学术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独特作用,高度重视本科学生科研意识的培养,将学生科研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作为学校发展的一个重大组成部分,加大学生科研经费的投入,建立健全学生科研和创新的奖励机制,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与物流专业人才

1、创新教育

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把创新型教育作为核心问题来抓,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采用创新型的教育教学方法。在传授课本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要进行想象能力、设疑训练和多种思维方式训练等,使学生跳出教材,放眼世界。不仅要给学生展示知识“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能给出知识“为什么”是这样的内在原因和规律。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观念上的创新。要打破过去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坚定的创新意识。办好一流大学需要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师,教师水平的体现除教师科研水平以外,更重要的是要用他所培养出的学生的水平来衡量,用学生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资本来衡量。只有这样的创新意识,才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学生,学校才能高移升位,才能够参与世界竞争。

体制上的创新。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多种体制并存的局面和激烈的挑战与机遇。教育的创新不是对过去传统观念和教育手段全盘否定,它所显现的是对各种新因素的一种态度和取向,创新并不仅是对环境的适应,它更是一种对一流和卓越的追求。

方法上的创新。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把创新型教育作为核心问题来抓。由传统的教育方式改变为交给学生钥匙去开门无疑是一大进步,而创新教育的目的则是教会学生自己去配钥匙,从而能够打开任何知识殿堂的大门。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施网上教学及课件教学,采用多媒体教育技术逐渐替代教师传统的传授知识方法,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大胆研究、引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创新知识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的思想创新和方法创新,以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发现”精神。

环境上的创新。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和创新思维的形成有赖于长期的、综合性的陶冶和熏陶,而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精神环境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必备条件。抓好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的结合,积极开发第三课堂,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和科技发明创造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坚持课上与课下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广泛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充实和加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建设,促进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氛围;开设各种类型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加强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行为教育;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施展才华创造宽松的校园环境,这些都能有效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管理上的创新。在学生的生活管理和学习管理方面引入竞争机制。大学应采取宽进严出的策略,要有严格的竞争机制,充分发挥“鲶鱼”效应,以保证学校的办学质量。

2、物流创新人才的培养

全球物流业的迅速发展驱动了物流专业开办的热潮,也对物流职业岗位的复合化和专门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厚基础、宽口径、应变能力强,可以胜任多个物流岗位,是对物流人才培养提出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现代物流人才应该是社会人、职业人、专业人与发展人的和谐统一,更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探析 篇4

1 物流管理的学科特点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现代物流是包括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诸多功能要素的综合服务系统, 物流范畴已从流通领域延伸到生产领域、工程管理、设备维护等诸多方面。按照美国物流管理协会 (CLM) 的定义: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 是为了满足顾客需求而对物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产出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有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这一定义强调物流学研究的重点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 包括物流系统的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和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等。物流管理学科的学科特性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学科的交叉性。由于物流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 依赖于其他已经成熟的学科作为自身的理论基础, 包括: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等经济学基础;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学、组织行为学等的管理学基础;高等数学、线性规划、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运筹学基础;现代物流管理尤其需要包括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信息技术 (IT) ;此外, 现代物流的运作和管理涉及到流通领域、生产领域、交通运输领域甚至消费领域, 有关工程学、技术学、社会学的基本原理也必然反映到物流管理之中。由此可以看出, 物流管理学科属于有关学科相互交叉的新兴学科;二是学科的实践性。物流管理学科不仅来源于人们的物流实践活动, 是人们物流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更是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规律、设计物流系统、决策物流问题、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的实践性极强的应用性学科;三是学科的成长性。物流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相对于管理学门类下的其他学科来讲, 还是一门发展中的不成熟的学科, 正处在不断研究和完善的过程中, 同时, 在物流管理学方面的研究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互联网 (Internet) 的广泛应用, 物流的规模与形式正日益扩张和变化, 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物流管理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 物流管理学的学科理论与实践无疑需要不断的丰富和创新。

2 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探析

本文认为物流管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首先明确其培养目标。社会和企业具有不同的人才需求, 只有有了具体明确的培养目标, 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才能有的放矢、有依可循、有据可查。其次, 教师队伍的建设和课程体系的优化对培养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是关键, 对物流管理这门新兴学科来讲, 学科交叉性的特点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同时, 针对物流管理这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对培养创新型的物流管理人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步。

2.1 确定面向社会与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

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首先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我国物流业正处在起步阶段, 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尤其在人才培养方面。据交通协会统计, 我国物流人才缺口600万人, 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广东省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80万人/年, 上海需求50万人/年, 我国对掌握现代物流理论, 懂英语, 会电脑, 精通经济管理的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

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与培养也是多层次的。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的专家认为, 物流企业既需要大量有实际工作能力和丰富操作经验的基层“蓝领”, 也需要具体运作管理的中层管理人才, 更需要物流经营、管理、决策的高级复合人才。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专家通过对北京交通大学和北京物资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的去向跟踪调查, 发现目前我国物流企业急需战略管理、方案设计、系统设计等高端复合型人才。另外, 根据企业性质不同, 如工业企业物流管理方向, 商贸企业物流管理方向, 物流企业物流管理方向对人才的需求都有不同的要求。所以, 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一定要面向社会与企业的需要, 从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开始。

2.2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与优化物流管理课程体系

鉴于物流管理交叉性的学科特点, 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 物流管理课程设计的优化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易伟义等 (2008) 提出了物流管理模块化教学的全新模式, 以“企业管理学”为核心的经济管理基础模块, 以应用为导向的信息学和工程学基础模块, 突显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不仅能很好地拓宽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又提高了其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创新能力, 是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

2.3 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

实践性是物流管理的学科特点之一, 创新型物流人才的培养需要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通过实践教学, 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亲手体验、主动探究发现现实中的问题, 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培养创新性思维的习惯。在物流管理的实践教学方面应该从物流实验室的建设着手, 除硬件配套设施外, 更应注重软件方面的建设, 比如物流企业的经营模拟软件, 配送中心管理软件, 物流流程模拟软件等。同时校企联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在物流管理教学中非常值得推广。倪玲霖 (2008) 提到的校企联合主要模式包括学校和企业共建实验室, 建立实验实训基地, 请物流企业的物流管理者到学校给学生做讲座, 教师与企业深度接触, 企业通过奖学金的方式与学校联合培养学生。

3 结语

物流业在我国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新兴行业,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人才的需要量越来越大, 要求越来越高。因此, 在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方面需要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来指导高等教育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本文根据物流管理交叉性、实践性和成长性的学科特点, 针对目前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缺陷, 认为要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 首先要从社会与企业的需求出发, 明确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其次, 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和根据具体人才培养目标而优化的课程体系安排。同时,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

参考文献

[1]http://www.jxnews.com.cn/jxrb/system/2007/03/12/002444731.shtml.

[2]曹允春.特色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 2008.

[3]王海灵.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率关系的评估分析[J].物流技术, 2008.

[4]浦震寰, 邓传红.物流管理专业分方向教学模式探析[J].物流技术, 2008.

[5]王成林等.研究型物流实践教学研究[J].物流技术, 2008.

[6]张旭凤.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J].物流技术, 2008.

[7]易伟义等.基于学科特性的物流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物流技术, 2008.

[8]倪玲霖.物流管理专业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创新[J].物流技术, 2008.

物流创新型人才 篇5

论苏州的物流发展与高职物流人才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之一是服务地方经济,确定高职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时应考虑地方特色.近年来随着全球制造产业群在苏州的进一步集聚,和加工制造业联系肾密的物流产业也获得极大推动,苏州各层次的.物流人才需求大增.本文从苏州地区物流经济发展特点出发,思考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如何与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确定培养目标,以满足苏州地方物流发展的人才需求.

作 者:许英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104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年,卷(期):“”(24)分类号:G71关键词:苏州 高职物流人才 培养目标 定位

物流创新型人才 篇6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物流装备与工程 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近年来,广东省高职物流教育取得了较快发展。根据2007年招生目录专业设置,将近有40所高职院校开设有物流管理专业,专业方向集中在运输管理、仓储管理、国际物流、报关与货代等细分领域。这些高职院校累计培养物流专业人才近万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广东物流专业人才比较紧缺的现状。然而,在物流专业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广东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存在着与社会需求和发展相脱节现象。物流专业化、精细化程度越来越突出,对物流人才知识结构和专业技术要求也在不断更新,而广东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并没有跟上这种发展趋势,人才培养仍然按照“宽进宽出”模式,培养的学生似乎无所不能,但根据智联招聘网的物流有效职位需求统计结果显示,企业对综合性的物流专业人才需求日益萎缩,对物流细分领域的专业人才需求却在不断增长。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高职院校的重视,防止出现物流就业难问题。

进入21世纪,广东省明确提出将现代物流业发展成为重要的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物流装备作为现代物流技术载体,将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战略支撑。因此,物流装备制造业发展正在得到政府和企业的广泛关注。物流装备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需要大量的物流装备技术人才,广东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操作型物流专业人才的主力军,尚未有院校设置物流装备工程与管理专业方向,这将会影响到广东省打造制造业强省的宏伟目标。因此,如何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开展物流装备工程与管理职业教育,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培养物流细分领域专业人才已成为广东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二、广东物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1.物流装备制造业是广东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支持保障

目前,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来看,现代物流业一般具有三大体系:一是比较完善的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装备体系,包括网络化的交通线路、现代化的运输工具、仓储、装卸、搬运及包装、流通加工的设备;二是拥有计算机系统技术和通讯技术有机结合而构成的高效的物流信息体系;三是比较发达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组成的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体系。其中的物流装备体系,主要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硬件设备和工具。物流装备制造业即是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先进技术装备和设备的先导性行业,是为物流生产提供劳动手段要素的行业,是对传统机械制造业的改造和创新,是当前新兴的装备制造业之一,已经成为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重要基础。在全世界范围内,物流业发达的国家和城市都拥有发达的物流装备制造业,如日本和韩国。广东省十分重视现代物流业发展,多次出台相关政策与文件,鼓励与支持物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提升做大做强。技术创新与管理提升必然需要物流装备制造业的支持保障。

2.物流装备制造业是广东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趋势及机遇

进入21世纪,广东物流业面临着重要的产业优化与升级问题。从市场需求来看,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必然拉动物流技术装备市场的需求。据有关资料表明:近年来以叉车为主的激动工业车辆的市场需求增长一直保持在40%左右;轻小型搬运车辆的产量增长保持在50%~60%左右;各行业投资建设的自动化立体仓库越来越多;托盘等单元化产品的需求量增长至少在30%以上;货架市场需求出现爆发式增长,货物运输车辆市场进入超常规发展阶段;无人搬运车、自动货柜、机器人等现代化物流装备的市场需求也快速增长。此外,近两年以条码、RFID、GPS/GIS产品为主的自动跟踪识别技术在物流业也得到广泛应用。从运作效率来看,传统物流方式将受到跨国企业挑战,这将导致广东大量工商企业物流设施和设备更新换代。于2006年对外开放的物流市场将随着企业的激烈竞争和效率提升发生深刻的变化,物流装备制造业也将迎来全面升级的良好机遇。

三、物流装备工程与管理专业方向设置可行性分析

广东省物流装备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必然需求跨越机械学科与物流管理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在一些航海、交通运输类院校由于其自身特色和资源优势,相继开设了一些与物流行业相关的装备工程专业(或专业方向),如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广东航海高等专科学校的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专业。有些院校在设备管理专业基础上,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下开设物流设备与管理方向,等等。上述学校开设的专业(或方向)其培养目标主要是定位于培养掌握港口机械、设备设计和开发以及管理的中高端方向,其定位面涵盖机械专业方向内容较多。目前,在广东省尚未有本科高校开设物流装备工程与管理专业方向,高职类院校由于基础设施、师资条件等资源约束的限制,对新型物流装备技术人才的培养更是缺乏详细的可行性论证。

1.社会需求分析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装备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数据显示,广东省物流装备制造及其相关企业近千家。由于广东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良好机遇,物流装备市场空间较大,物流装备企业发展规模处于急速扩张阶段。据有关资料分析,预计在今后10年物流装备人才需求速度将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但具有机械与管理知识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较小,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2.基础条件分析

广东有些高职院校理工科实力雄厚,行业特色明显,在师资力量、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推动产学合作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他们都已初步具备开设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方向的基础条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完善。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较早,物流管理教研室教学科研骨干曾在多家国有企业担任过技术管理骨干和业务中坚,并承担过国家物流行业标准制订工作。75%教学骨干老师具有工科背景,可从事物流装备领域的技术开发及管理工作。2004年,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东莞市威特隆仓储设备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广东轻院威特隆物流设备研究所。研究所主要职能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物流仓储货架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攻关。威特隆物流设备研究所的成立为开设物流装备工程与管理专业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行积极的探索。

3.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分析

物流装备工程与管理不仅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电子、材料、交通运输等,也涉及到管理、经济等学科方向,因此,它是一个涉及面广、技术含量高的学科。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应定位于:使学生初步掌握物流装备工程的开发、管理和应用能力,了解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与方法,成为具有跨越工科、管理、经济学科的,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四、新型物流人才培养机制探讨

1.“双循环交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一些物流装备制造企业的网络调查和市场调研,以及学校的办学特色和资源条件,根据职业岗位技能要求,通过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的创新,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与企业共同构建实施“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理论)—工厂(实践)—学校(理论)—工厂(实践)”“双循环交替”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见图1所示。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实现学校教育教学和企业顶岗实践的无缝衔接与有机融合,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构建学生企业顶岗实践或实习实训评价与考核制度,通过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和问题反馈,不断完善补充双循环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内涵。

图1 “双循环交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双导师培养模式做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衔接配套和顺利实施。“请进来”是指引进、聘请具有丰富生产和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来学校进行物流专题讲座、专业教学,通过师徒传帮带,培养学校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实训。“走出去”是指选拔教学骨干勤下企业,到企业实践锻炼,通过产学研合作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工学结合的双循环交替,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层层递进,职业素质全面提升,在生产中逐步实现学生向生产者的转变。这种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工学结合为手段、双循环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带来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的全面改革,从而促进专业建设的全面提高。

2.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

物流装备工程与管理专业方向性质为工管并重,以工为主,以管为辅。因此,专业课程体系应主要涵盖物流装备机械、物流管理等领域。选修课程可以参照物流管理课程体系开发一些关联紧密的课程进行设置,以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表1 物流装备工程与管理专业方向课程体系

3.实训及实习基地建设

物流装备工程与管理是一个技术性、操作性极强的专业方向。为了实现培养目标,使学生掌握从事物流装备工程与管理领域必须的知识,具备从事物流工作所应有的能力,试验实训及实习基地的构建是关键环节。

(1)以项目为导向组织校内生产实训。一方面通过购买教学模拟软件(如AUTOCAD软件、仓储管理软件等)使学生熟悉物流机械设计、物流管理专业技能知识;另一方面,以工程项目为导向与其它相关专业联合组织生产性实训,这种模式不但具有实用性和实践性,而且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如针对某仓储建设项目为依据,生产实训流程见图2所示。

图2 以仓储建设项目为导向的生产实训流程

(2)以工学结合为纽带建设校外参观实习、产学研基地。双循环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学校能否与企业紧密合作。通过产学研的合作,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与运行机制,通过学校教育教学和企业顶岗实践的工学结合,大力推行定向或订单式培养。

(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与物流协会、劳动保障部门、物流企业四方合作联合成立物流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中心。按照“提供优质服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利益共享、成本分担”原则,发挥各自优势,各司其职,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将职业资格证书引入实践教学,按照市场需求和职业技能需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的社会服务工作。如物流装备操作证书(如叉车证)市场需求量大,但这方面提供培训与鉴定服务的院校或培训机构较少,甚至有些机构根本是滥竽充数,学员质量不能保证。根据企业调研和毕业生就业情况反馈,一些物流企业非常欢迎能在一线操作的技能型物流专业学生,因此,让学生在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的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培养中具备职业技能,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就业,提高学生就业率。

五、结束语

发展现代物流需要物流装备制造业的支撑与推动。面对物流市场的全面对外开放,广东现代物流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这种挑战主要就是物流细分领域的专业人才缺乏。因此,面对新的形势,广东高职院校应针对物流市场中出现的新型物流专业人才需求积极思考不断探索实践,以期为我国高职物流教育提供示范性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朱洪前等:物流工程课程体系探讨[J].物流科技.第29卷(125)

[2]王健:我国物流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6(2)

[3]王应红:物流装备业走向繁荣[J].市场周刊.2006(9)

物流创新型人才 篇7

现代物流系统中,运输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物流资源和最具活力的构成要素,而铁路是陆路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对于构建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铁路拥有基本覆盖全国的设施、信息和经营网络,对于大批量、中远距离的物流运输具有明显的技术经济优势,能在各主要货流方向提供强大通道运输能力;其次,铁路部门有很多闲置的货场设施、装卸机械、仓库等,这些硬件设施都为组建地区性的以仓储、配送、运输为服务特色的物流公司打下基础;第三,铁路拥有众多边境口岸站、港口站等设施,具备开展国际物流服务的基础条件[1]。因此,铁路对于构建中国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纵观我国近几年各种运输方式的货物吞吐周转量,表明铁路运输所占的比重在逐年下降,铁路运输的发展将面临来自国内外激烈的竞争,铁路运输参与物流市场的竞争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第三方、第四方等更多个性化物流服务形式的出现,使得我国现今的铁路物流业出现了新的挑战,同时对其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目前,我国铁路物流努力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相接轨,已从过去单纯性的货物位移性的物流业转变为对客户进行全方位个性化服务的现代铁路物流业[2]。随着我国现代铁路物流业的发展,我国铁路物流业的服务形式正发生着新的变化,基于铁路运输特色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迫在眉睫。

陕西铁路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陕西高职院校物流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势头迅猛。目前为止,陕西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有70多家,每年毕业的学生上万人。但是目前陕西物流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很多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设置存在口径过宽,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明;有些高职院校可谓是本科的压缩版,学科性质强,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与职业岗位缺乏对应,培养模式相对单一,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还有一些院校质量不高,培养实践能力的基础设施与设设施设备严重缺乏等;而基于铁路运输特色的创新型物流人才培养就更是凤毛麟角[3]。

基于铁路运输特色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当前我国铁路建设正处于超常规建设的阶段,全国各地对铁路运输需求量都非常强劲,这为我国铁路物流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铁路物流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承担联合运输或多式联运,实现“门到门”的服务[5]。铁路物流强劲的发展势头,就对铁路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目标与要求,而这种目标与要求直接导致了我国基于铁路物流企业的高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现工作的迫切性的凸显[4]。

1. 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体现铁路运输特色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通过对几届毕业生工作的动态跟踪,以及对铁路运输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的调查访谈,我们对铁路物流企业各岗位的工作性质、任务、责任、相互关系以及各岗位工作人员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条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将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立足于西部地区和铁路行业的发展,培养铁路运输特色的物流人才,培养可从事铁路货运安全检查、铁路货运结算、铁路货运装车方案制定、装卸车监督等铁路第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

为此,我们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作了如下的调整和改革:

(1)增加了选修课程《铁道概论》。该课程主要学习铁路线路、铁路车站和枢纽、铁路车辆、铁路机车、铁路通信信号、动车组、重载运输等,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视频演示以及现场参观等教学方法达到学生对铁路设备的基本认知和了解,为后续铁路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拓展《货物运输操作》内容。将《货物运输操作》课程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使学生掌握货物运输操作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明确运输方式的选择,运输路线的确定,掌握运输成本分析、控制:熟悉运输费用的计算方法,掌握公路、航空、水路、管道、多式联运等货物运输操作的作业环节和流程等。第二部分以铁路货物运输操作为主,主要学习普通货物、特殊货物(阔大货物、鲜活货物、危险货物)在铁路车站货场的托运、受理、保管、装车、承运、卸车、交付作业方法,以及铁路货物运费计算与核收、铁路货物的装载加固、铁路货运事故处理等内容。《货物运输操作》课程已建立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包括货物运输设备图库,货物运输视频库、案例库、习题库等,在满足课程教学需求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全方面开放,满足学生自我学习提高的要求,为学生考取“铁路货运员”资格证书奠定基础。

(3)在《仓储业务操作》中,除了对普通货物的入库、在库、出库等内容进行熟知和掌握外,根据铁路货物储存的特点,增加了危险货物、阔大货物、易腐鲜活等货物的相关知识,掌握他们的储存条件、管理方法及注意事项等。

(4)由于铁路运输中,集装箱运输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课程设置中开设了《集装箱业务操作》,要求学生认知与集装箱运输相关的设备、工具和设施,能进行集装箱的保管、交接发放等箱务管理工作,能编制和管理集装箱运输相关单据,能进行集装箱使用计划调度,优化集装箱运输路线等。

(5)与西安铁路局货运处、西安西站联合开发了《铁路行车组织》,该课程拓展学生对铁路车站工作组织、调车工作、列车编组、列车运行等方面的知识,学习车站与列车、列车及货车在技术站的作业过程、中间站调车工作、车站作业班计划和调车作业计划的编制方法,列车编制计划、列车运行图、铁路调度指挥等内容。了解铁路基层运输生产、列车调度指挥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便学生考取“连接员”资格证书。

2. 师资队伍多元化建设

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毕业生质量的关键,教师队伍知识结构等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大多数没有铁路专业背景,因此,教师的跨专业多元化培训就尤为重要。我院教师培训分为校内培训和校外培训。我院有很多铁路行业资深教师,他们既有深厚的专业背景,同时还有丰富的现场经验,应该多进行研讨和交流,可定期有针对性地开展“知识大讲堂”等形式的专题讲座,来补充物流教研室教师铁路知识上的欠缺与不足,做到校内教师信息和资源共享。同时,可采用定期轮岗或者假期组织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进入西安西站等铁路企业一线进行挂职锻炼,进入北方交大、西南交大等铁路院校进行进修培训,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造就一支铁路特色的物流教学团队。

3. 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选择学生实习单位的时候,不能盲目,要有针对性。我们可借助铁路丰富的资源,应加强与铁路运输企业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加强对铁路专业和物流专业进行融合,强化企业实践指导。我院物流管理实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大一的认识实习,带领学生去西安西站、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新丰编组站等铁路企业参观,让大家对铁路企业有感性的认识;

第二阶段———大二的专业实习,可以安排学生进行铁路车站、铁路货场各岗位实操练习,熟悉铁路各岗位的工作流程与性质,也为铁路货运员、连接员等技能鉴定考试等做好准备;

第三阶段———大三的顶岗实习,学生、学校、单位签署三方协议,以保证实习质量,明确责任与义务。通过三个多月的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与工作环境中,在校内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双方指导下,提高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练就过硬的岗位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结束语

随着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的进一步转型,发展我国铁路物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利用空前发展机遇,深入调查研究,培养铁路特色创新性物流管理人才是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目标,也是这类有着铁路行业背景的并开设物流管理专业高职院校的热切诉求。

摘要:铁路与物流都处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第三方物流等物流服务方式的出现,使我国铁路物流出现了新的特点,由此对铁路物流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针对铁路物流人才需求趋势和规律特征开展调查和研究,通过分析铁路物流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阐明在新形势下铁路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特点,以期形成了铁路特色的物流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铁路特色,物流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汉明:《高职铁路第三方物流企业人才培养研究》,《物流管理与工程》2013年第5期,第13-14页。

[2]《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8号)。

[3]杨华龙、腾川川、徐奇:《基于校企“3+1”定向培养的物流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航海教育研究》2015年第1期,第33-36页。

[4]唐怡、于慧祥:《浅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科技信息》2008年第5期,第584-586页。

物流创新型人才 篇8

关键词:高职物流,数学,教学改革

数学是高职物流专业中一门不可或缺的基础理论课程,让学生学习与物流专业有关的数学知识及技能,同时能熟练掌握和应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专业知识,扎实学习基础。当前高职物流专业的数学教学课程存在教学定位不明、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等问题,为顺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物流人才培养形势,对高职物流数学教学改革极为必要。

一、高职物流数学教学现状剖析

1.教学定位未能明确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都开了经济数学这门课程,但不管从教学内容,还是知识架构上看,均为单纯的数学教学,主要是函数、导数及微分、极限等内容,其教学未能基于物流专业来定位。具体而言,在知识架构上,经济数学课程的章节设置、教学内容编排等和本科院校高等数学基本相似,可以说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单是在知识难度、讲课深度等方面有所调整;在教学内容上,不管是例题,还是习题,都是单纯性数学问题,和物流专业相关的实际性问题相对较少。

2.教学内容和专业脱节

一方面,现阶段高职院校的经济数学的教学任务是由数学专业教师来完成的,但大多数教师不具备经管、物流专业的学科基础,对高职数学在物流专业中的应用缺乏足够认识和实践,很难将数学教学和物流实际应用充分结合起来。而另一方面,数学有其独有特点,为充分体现数学知识的逻辑性,部分教师会花较多时间去讲解基础理论知识和解题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未能考虑到为物流专业的后续学习及学生的未来就业做铺垫,使得高职数学未能有效地和物流专业问题结合在一块。在实际教学中,缺乏对学生的物流专业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就可能导致物流专业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和专业脱节,这不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物流专业技能及能力。

3.教学方式方法固定单一

现阶段,高职物流专业在数学教学上,教师更为注重数学理论、数学方法、解题技巧等方面的教授,未能充分考虑到高职专业学生的数学能力及职业培养需要。同时,传统教学方法也固定单一,无法针对高职物流专业特色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来教学,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课堂教学的参与感,进而使得学生逐步失去学习的兴趣,而无法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在学习考核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仍采取单一的传统闭卷测试,测试内容也基本是单纯的数学知识及运算能力,以常规题型为主,很难全面考查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物流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高职物流数学改革的可行性对策

1.从独立编写高职物流数学教材

为有效解决传统高职经济数学教材偏于单纯数学知识而缺少和专业实际应用相结合的问题,应遵循高职公共课程教学的“理论够用,方法实用”的原则独立编写出一个针对物流专业的数学教材,教学内容上必须和现代物流业相关,要具备较强的实用性,目的在于推动应用型高职数学教学改革,强化公共课程和物流专业的融合,全面考虑数学知识架构和物流数学的知识点。同时,要结合院校物流专业课程设置,将教学内容分成多个模块,每个模块不仅要有数学理论知识和方法的讲解,还要有该知识点在物流业中的实际应用。教材编排的例题和习题均应结合高职物流专业的实际,进而真正实现数学理论和物流专业的良好结合。

2.积极开展项目化数学教学

为更好地培养和提升高职物流专业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和兴趣,实现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以及更好地实现模块化教学,应积极开展项目化教学。可通过情境模拟、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比如,“物资调运”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先将实际生活的物质调运问题阐述出来,创设一个实际情境,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设置一定的悬念,再对数学建模、线性规划等基础数学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创建物质调运相关数学模型,然后基于该模型指导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同时,考虑高职物流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弱,数学问题分析能力不强等因素,因此,在课堂教学上,应集教、学、做于一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先让学生对概念内容进行学习,再由教师进行讲解,然后指导学生进行练习,最后教师进行辅导及评价。

3.灵活合理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应改变以往固定单一的教学方法,把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法如:应用问题法、启发法、探究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应用到物流数学的教学中。比如,通过“刘徽割圆术”导入极限教学内容,这就是问题法;对于复合函数教学则可应用启发法;对应极限、导数等基本的概念教学,则可应用使用探究法;对于普通年金计算的内容教学,则可应用案例法进行教学;对于“货物集散场地设置”的教学中,则可尝试应用合作学习法。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材料,灵活应用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此外,应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已在高职院校普遍应用开来,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从以往的单一媒体往不同类型媒体应用转变。充分应用好多媒体的图像、文字、视频等功能,基于视觉、听觉层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为培养高素质的物流人才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

4.积极改进物流数学考核方式

首先,物流数学测试题目不应是单纯数学问题,应以与物流生产作业计划、配送及运输、车辆配装等物流业相关的实际应用题,更为注重考核物流专业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物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应实施教学和测试分离制度,也就是担任物流数学教学的教师均不得参与测试题目的拟定和阅卷工作,而是由院校其他教师自题库中随机选出题目,这样不但更为客观、真实地检验物流专业数学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督促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另外,为更好推广物流数学教学改革成果,还应充分应用计算机网络、云空间等新型技术,为物流专业学生提供学习和交流数学的心得平台,增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结语

总之,高职物流专业数学教学改革是新时期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期物流行业发展的需要,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高素质物流人才为目标,了解并分析当前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考核方式等进行全面改革,以培养高职物流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

参考文献

[1]孙国芳,赵静.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5).

[2]曹雄彬.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法初探[J].时代教育,2015,(14):132.

[3]郑丽.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数学教学探析[J].物流技术,2013,(9):487-489.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篇9

1 我国物流人才的供求现状

物流业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域运作的产业, 具有系统性和一体化的特点。物流业所需要的人才, 不仅是学习物流专业的人才, 还是具有更宽泛专业的人才, 如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英语、法律、交通运输、计算机, 等等。总体而言, 物流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大概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战略型物流人才;二是管理型物流人才;三是技能型物流人才。清华大学的陶经辉, 张晓萍等对美国、日本等国的物流产业增加值和产业人才状况的相应数据的分析研究表明:物流业发展与物流人才数量增加互为因果关系, 物流产业增加值与物流人才需求量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线性关系;并结合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情况, 预测出2011—2025年各年度我国物流人才需求量, 如图1所示:预计2011年我国物流人才需求量达2581万人, 到2025年达3044万人。

目前, 我国物流人才缺口达600万, 尤其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如:广东省、上海市、浙江省等, 依靠良好的区位优势, 发达的制造业, 集中了我国大部分的物流人才需求, 特别是对中高级物流人才的需求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智联招聘发布的网上人才招聘的数据显示,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顺利进行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 到2010年我国本科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为30万~40万人, 物流规划咨询人才、物流外向型国际人才、物流科研人才三种人才在业内最为缺乏。

然而我国物流教育滞后于物流业发展的需求, 造成现代物流人才的严重匮乏。物流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政府、教育部门、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 是一个包括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岗位教育、继续教育多层面互为补充的人才培养体系。日本是世界上物流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 并且是工业化生产和物流管理相结合最为有效的国家。在日本许多大学都设有物流专业, 许多企业也都有物流研究、咨询、培训机构。物流教育与培训已成体系, 有效地解决了物流人才短缺问题。我国的物流高等教育是从2001年北京物资学院首次招生物流管理本科生起步的, 虽然近年来高等教育本科物流专业发展迅速, 目前全国共有318所高校开设物流本科专业, 48所高校在一级学科下面设有硕士点和博士点。但总体上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存在许多问题, 突出体现为培养模式趋同, 专业定位不清晰, 学科体系不健全, 师资力量薄弱, 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不足, 培养出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而大多工商企业几乎没有自己专门的物流研究与培训机构, 更没有长远的员工在职培训战略规划。社会培训机构近年来虽然得到一定的发展, 但大多数培训机构没有自己的培训师, 师资大多来源于高校教师, 实践经验不足, 仅停留在重复的知识培训与职业认证推广培训, 质量良莠不齐。综上所述, 我国物流人才培养还处在起步阶段, 物流人才的供求在总量与结构上存在双重矛盾, 严重制约着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因此, 实施物流人才培养工程, 造就一大批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精通物流业务、懂得物流运作规律的专门人才, 尤其是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 成为当务之急。笔者认为, 高校毕业生是物流人才的主要来源之一, 加强高校的物流学科和专业建设是提高物流人才各项知识和技能的最有效的途径, 高校物流教育在实施物流人才培养工程中起着主要作用, 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物流人才培养工程的成败与我国物流人才的质量。因此, 我国高校应该如何整合自身资源优势, 改变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性培养出能适应物流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 已成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2 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的技能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运代理和信息等行业的复合型服务产业, 现代物流业兼有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 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的特点, 涉及领域十分广泛。现代物流管理是基于全球供应链管理环境的集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于一体的资源整合管理。因此, 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应是具备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美国学者Murphy和Poist将物流管理人才的技能分为管理技能、物流技能和商业技能, 并多次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表明, 三大技能按重要性排序是管理技能、物流技能、商业技能。根据Murphy和Poist对三大类技能的定义, 管理技能是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能使他们在物流环境中取得成功的与规划、组织以及个人特征相关的技能;物流技能是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具备与各物流领域相关的知识;商业技能是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具有的与商业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知识, 例如, 企业各功能领域知识以及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可见, 现代物流管理人才需要具备“T”形技能结构, 既要具有宽广的相关商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字母T的横) , 又要有精深的物流专业技能 (字母T的竖) 。如何建立起一套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课程体系, 从而培养出具有“T”形技能结构的物流管理人才, 这是对于今天物流教育者提出的挑战。

3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求物流管理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因此, 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是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指导思想。不同的学校应当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特色、传统和外部需求各自准确定位, 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多样化的人才。山西财经大学物流管理专业是200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新设专业。在专业建设上以国家关于高等教育的有关精神特别是以“质量工程”为指导, 本着“为社会输送在物流管理领域具有宽阔学术视野、扎实理论基础、综合素质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强的合格人才”的办学宗旨, 借鉴国内外物流教育成功经验, 分析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和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状况, 结合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全面整合山西财经大学在经济、管理、法律方面的学科优势资源, 结合学校物流管理学科发展的特点, 在专业规划建设、教学计划建设、教学条件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科研工作等方面精心组织、落实, 不断完善。目前物流管理专业已形成清晰的专业定位与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的定位是:立足山西、面向全国。把为全国培养物流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作为专业的根本任务。以本科教育为主, 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以教学为核心, 以学科和专业建设为龙头, 以科研带动教学, 把科学研究的理论创新和实际物流运作能力相结合,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稳步形成物流管理专业的特色, 逐步将其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专业, 实现本专业的跨越式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为“特色与综合”。所谓“特色”:一方面是发挥经济、管理学科特色与优势,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经济学、管理学以及财经法学的通识教育, 使山西财经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具有基本的财经人才学养;另一方面是体现“明礼诚信、艰苦创业”的晋商精神内涵。所谓“综合”, 就是要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 更加注重能力培养,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基础训练与创新导引、共同提高与个人发展等方面的有机结合,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

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要素。做强课程研究, 立足校本实践, 这是我国高校21世纪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追求与路径选择, 也是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有力保障。山西财经大学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是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重创新”的基本原则, 基于物流管理专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的要求, 深入研究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内容, 从全球供应链管理的视角, 构建培养具有“T”形技能结构的物流人才动态课程体系。目前形成了“通识课程+专业 (学科) 课程+公共选修课程+科研训练与素质拓展”的动态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其中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与学校管理大类共享的基础平台, 主要课程有:政治经济学、管理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会计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金融学、ERP系统分析;另一类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平台, 主要课程有: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管理运筹学、电子商务、物流系统论、物流信息系统与物流信息技术。根据市场需求与学生就业走向, 我们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凝练成四大模块:企业物流模块、第三方物流模块、区域与城市物流模块、国际物流模块, 供学生根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选择。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减少必修课, 增加选修课, 实行弹性化教学。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偏好及学习能力情况, 也可根据就业市场的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同时, 鼓励学生选修哲学、文学、历史、晋商文化、艺术等课程, 以拓宽学生知识面, 增强学习兴趣, 完善知识结构, 提升人文和科技素质, 增强社会责任感, 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积极开展以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和扩展学生物流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知识为目标的公益劳动、社团活动和科研活动, 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5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教学方法是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它直接影响到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教学的成败。教学方法的合理组合、正确运用, 是实现教学最优化、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在进行教学方法整合时, 以现代课程观和教学观, 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本, 瞄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育品德“三维教学目标论”, 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以保证在教师导向性信息的指导下, 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只有强化对知识的亲身体验, 注重学生的内心感悟, 激起学生心灵的震撼, 才能培育出一代代创新型、开拓型人才。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 我们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 形成了“基于案例或项目的研究性学习法”, 即将“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与“研究性学习法”有机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综合运用知识, 发现与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基于案例或项目的研究性学习法, 在教学过程中, 以实际案例或项目的问题为载体, 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因为研究课题的结论是未知的、非预定的, 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 查资料, 做实验, 经过假设和求证, 来解决问题, 获取结论。这种教学过程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 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 使学生在关注现实社会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 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思维品质。由于整个教学过程, 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 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设计和自我控制。注重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强调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很强, 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和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来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应根据培养目标和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技能的要求, 确定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 合理安排各实践环节的时间点, 制订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山西财经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实验、物流管理综合模拟仿真实践、ERP系统模拟实验、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社会实践与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 (设计) 。在物流管理的实践教学中, 应该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造性。为了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 我们实行专业教师导师制, 对学生因材施教。在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分组确定专业教师担任导师, 由导师定期进行专业上的指导答疑, 指导学生的学术科研活动、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论文 (设计) 。我们坚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 把实践教学贯穿到本科阶段的整个学习过程, 组织学生到第三方物流企业、商业连锁企业的配送中心、大型国有企业的物流管理部门等参观, 通过物流管理现状调查以及相关专题讲座等方式让学生对物流管理有直观的认识。由专业教师牵线或指导, 定期举办各种校内校外的活动, 广泛建立起与当地物流协会、各种物流公司间的联系, 先后与10多家企业签约, 建立了专业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建立, 既为学生提供了专业实习场所, 也为学生开辟了通向社会的途径。定期邀请企业的各种层次的管理人员与学生通过报告和座谈会的形式进行多层次的交流, 让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 确定自己的人生定位及发展目标。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全国性的竞赛活动, 特别是“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亲密接触企业、物流专家的平台, 通过对来自于企业的真实案例的研究分析, 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和动手能力, 学习企业经营的思维, 激发创造能力。在组织“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时, 我们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为主要组织者, 先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校园大赛, 要求大多数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参加初赛。对初赛或复赛被淘汰的队伍, 组织他们继续进行研究, 可以作为课外研学获取学分。另外, 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训练与素质拓展活动, 将科研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陶经辉, 张晓萍, 等.物流产业发展与物流人才需求模型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2009 (1) :106-110.

[2]赵群, 何家蓉.日本现代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带给我国的启示与思考[J].物流科技, 2008 (2) :85-87.

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篇10

国务院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2014-2020年) 中明确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 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国民经济竞争力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目前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的物流行业, 面临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物流服务体系完善的转型发展阶段, 整个行业将以人力、资源大量消耗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逐步转入以科技、知识技能和先进设备为主的精益化发展模式, 随着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货运代理、国际转口贸易的快速发展, 推动着物流行业不断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快速发展。此外, 在“一带一路”的战略下, 跨境电商发展强劲, 跨境电商物流无论在时效、成本, 还是包装、收发货以及信息服务等方面都要求极高的技巧和服务能力。在这种背景下, 国内物流企业想要“走出去”实现”国际化”, 就必须培养高层次、国际化的物流人才队伍, 尤其需要复合型物流人才。调查数据显示, 我国目前物流人才数量缺口巨大达600万, 其中就包括大量国际物流人才。我国国际物流人才的状况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 始终无法达到逐步迈向国际化的物流行业对人才的迫切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对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设计, 通过人才教育为实现物流国际化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 拓展物流人才的国际化市场等成为物流业广泛关注和必须积极面对的问题。那么, 在物流国际化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国际物流人才, 又该怎样去培养这些人才呢?

1 现代国际物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国际物流业是横跨多个行业、多个部门甚至跨国界的新兴复合型产业, 是现代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业务范围涉及生产、流通、储运、代理、保险、单证、信息、通关、商检等许多领域。国际物流随着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发展而发展,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的逐步成型, 使得物流全球化的趋势愈发明显。

电子物流、绿色物流、逆向物流及外协物流等在国际物流活动中广泛应用, 跨境电商物流模式的飞速发展, 使得现代国际物流人才在自身的知识结构、专业基础和职业素养方面都面临严峻的考验。对于企业来讲, 如何加快培养高级应用型国际物流人才, 改进国际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改善国际物流人才的教育质量, 以适应现代国际物流产业的需求, 是当前职业教育领域必须常抓不懈的严肃课题。

2 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之下, 国际物流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高校为代表的各类高校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 按照培养职业能力的教学要求对专业设计、课程安排和师资结构等进行了一系列改进, 但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 培养目标过于笼统、宽泛。缺乏足够的市场调查和论证, 不符合目前企业对国际物流人才的专业、实用的需求。 (2) 专业定位不清晰, 受与国际物流专业相连的国际贸易、物流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影响。 (3) 课程结构不合理。各所高校所编排的专业课程都套用同一个课程模式, 缺少各自的特色。在课程开设顺序和教学所学时间确定上缺乏科学的安排。 (4) 课程教学与企业实际脱节。目前许多高校受师资和教学实践条件限制, 大学生难以在课程学习中获得国际物流的实际操作能力。

除高校对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外, 社会一些培训机构也参与其中。但当前的物流培训机构大都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为了考证而办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物流专业理念, 但是严格来讲, 以考证为培训目的的培训办学并不能满足物流国际化的发展要求。此外, 许多企业也开设了内部员工培训课程, 但是所讲授的内容都局限在本企业所涉及的业务层面上, 并且急于让员工上岗操作, 所以大多数培训活动都是“走过场”, 所讲的内容并不充分。

3 国际物流人才职业面向及职业能力要求

当前国际物流企业业务范围也由传统的代理国际货物运输、参与国际贸易环节的操作和管理, 扩展为参与国际商品物流中有关包装、装卸搬运、运输、仓储、流通加工、配送等服务功能, 企业迫切需要那些具有本行业专业知识、具备系统的物流知识, 具有相当广泛的业务沟通能力和业务管理能力、能够进行供应链流程优化与设计的高端人才, 能够真正引领企业做大、做强, 成为世界级物流企业的人才。目前, 国际物流人才所面向的主要岗位及职业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

4 国际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4.1 明确培养目标及专业定位

要满足现代国际物流业发展的新要求, 高级应用型国际物流人才必须具备国际贸易、通关、国际货物运输及代理等方面的知识及技能以外, 还需熟悉现代物流理念和现代物流管理, 精通物流国际惯例与规则, 并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国际商务能力及信息系统分析处理能力。

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要做到既要做到“宽带式”又要“精细化”。“宽带式”培养, 做到:厚基础、宽口径、应变能力强, 可以胜任多个国际物流岗位。“精细化”是指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由低至高有不同层次的专门化, 即物流人才经过“订单式”、“定向式”等多渠道培养, 构建起从一线物流操作到物流运营、高级物流管理及物流决策, 以及同时精通国内物流与国际物流运作的各个层面的合理能力结构。

4.2 搭建“政、校、行、企”四位一体培养平台

针对国际物流人才培养成本过高, 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不匹配等问题, 要把握国际物流企业的发展态势和人才的需求, 搭建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政、校、行、企”四位一体合作发展平台。加强校企合作, 强化教学实践环节。与企业共建教学实践基地, 由企业轮流指导学生怎么操作、经营,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让学生有顶岗实习的机会, 让学生体验实际工作的流程。在建设期内将以行业组织为桥梁进一步改革创新校企合作专业建设运行机制, 增强办学活力,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3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以国际物流相关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 参照职业资格标准, 以项目课程为主体, 构建“能力素质融合”的课程体系并对教学能容进行相应的改革。M类课程指管理类课程模块, 主要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及提升管理能力。T类课程指技能操作类课程模块, 主要以培训报关、货运等实际操作技能能力。L类课程指外语类课程模块, 提升学生外语运用能力。I类课程信息技术类课程模块, 提升学生办公自动化、物流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MELI课程体系将体现知识、技能与素质的深度融合, 缩短与企业实际的距离。

4.4 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完善以学校为主体, 就业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特别加强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监控。引入第三方机构对毕业生毕业后至少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 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指标。

5 结束语

培养一批知识面广, 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复合型国际物流人才是我国当前物流业实现现代化并逐步迈向国际化的首要任务。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为目标, 不断完善国际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搭建“政、校、行、企”四位一体培养平台, 对专业、课程和培养途径进行调整与优化;完善人才质量保障体系。探索出适合学校、专业实际情况, 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方法, 以促进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小迅.高级国际物流应用型人才素质要求及培养对策[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0 (6) :179.

[2]陈伟.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的能力定位与知识结构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2 (11) :207-208.

[3]金鑫.探析提高国际货运代理人才竞争力的途径[J].中国商贸, 2011 (3) :207.

上一篇:网络热点事件下一篇:微观视角下的国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