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性转换

2024-08-25

适应性转换(精选九篇)

适应性转换 篇1

作为一种成熟的金融工具, 可转换债券在资本市场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转换债券对于发行人和投资者来说, 可获得预期的“利好”效应, 在一定的市场条件和背景下, 有时甚至会成为企业首选的融资手段之一, 并吸引众多的市场投资者。据统计, 目前全球可转换债券市场的资本规模已近6100亿美元, 每年新发行的可转换债券规模超过了1000亿美元。我国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始于20世纪90年代。2008年下半年至今, 上市公司公告拟发行的可转换债券规模已近3百亿元, 可转换债券融资已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重要方式。

已经发行股票并上市交易的股份公司 (如机场转债) 和尚未发行流通股的股份公司 (如茂炼转债) 都是沪、深市场中可转换债券的发行主体。2006年《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的出台, 更为具体地规范了对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制度要求, 因此本文所分析的发行主体仅限于前者。

票面利率和转股价格是可转换债券发行条款中的关键要素。从目前可转换债券的发行条款来看: (1) 可转换债券的票面利率低于普通债券的市场利率, 大多为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的一半左右【1】 (如新刚转债各年利率分别为1.5%、1.8%、2.1%、2.4%、2.8%, 远远低于发行当年同期银行存款利率) ; (2) 可转换债券允许上市公司以高于现行股价的溢价出售股票, 转换价格通常高于新股发行价的10%—30%, 对于少数发展较快的公司;转换溢价比率可能高于30% (如G唐钢行权价格不低于募集说明书前20个交易日均价和前一个交易日均价的1.2倍) 。

国内学者普遍将可转换债券界定为一种廉价的资本融资工具。这些观点的提出是基于可转换债券低的票面利率和高于现行股价的转股价格:如果发行公司经营不好, 公司股价不升, 转换期权没有执行的价值, 可转换债券持有者不执行转股, 发行公司将获得低成本债务融资的好处;另一方面, 如果发行公司经营良好, 公司股价上升, 可转换债券持有者执行转股, 则发行公司不但摆脱了到期还本付息的压力, 而且获取了溢价。从目前可转换债券的发行条款上看, 上市公司将可转换债券发行规模定得很大, 主观上希望投资人按期转股的意思表示很明显。

然而, 上述观点只是从可转换债券融资成本的一个侧面来思考:它只比较了股价下跌时可转换债券与普通债券的优劣以及股价上涨时可转换债券与普通股的优劣, 而未比较股价上涨时可转换债券与普通债券的优劣以及股价下跌时可转换债券与普通股的优劣, 因此研究具有片面性。

如果发行公司股价在可转换债券发行后下跌, 可转换债券持有者会选择不转股, 可转换债券的融资成本比普通股更昂贵, 因为债务需到期偿还, 而且损失了发行普通股所能带来的溢价;如果股价在可转换债券发行后上涨时, 可转换债券的融资成本比普通债券更昂贵, 因为可转换债券的购买者将参与股东的利润分配。

可见, 当以上两种情况发生时, 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的成本是昂贵的。尤其是在股价下跌导致转股失败时, 这种情况表现更为明显。比如, 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第一家采用可转换债券融资的上市公司———深宝安, 在转股失败后, 虽然偿还了债券本息, 但其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受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所以, 可转换债券融资成本决定了可转换债券并非是所有公司筹资的最佳渠道。可转换债券最适用于那些规模较小, 有着数量较大、不断增长的融资需求, 且由于风险较大, 其债务融资额度受到限制的成长性公司。尤其是成长性较好的新技术企业, 可转换债券的发行不但可以创造持续增加的股本基础, 而且能够对外源融资的增长提供坚实的基础。而风险较小、业绩增长迅速的公司以及收入稳定、成长性一般的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并不能有效促进公司价值的提高【2】。

在国外, 可转债发行公司早已由大企业转向高成长、高风险企业。美国和欧洲市场的数据显示, 高成长高风险性行业 (如IT和生命科学行业) 、资本密集型行业 (如电信和医疗保健行业) 以及资本成本较为昂贵行业 (如金融和消费品行业) 是可转换债券的融资活动明显集中的行业。而从亚太地区 (除日本、中国外) 的统计数据来看, 2003年以来发行的可转换债券85%以上也都集中在科技、电信和金融等行业。

从我国已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企业看[注3], 87%以上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企业集中在钢铁、纺织服装、交通、能源、原材料和基础设施等行业。近期公告拟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上市公司, 其行业分布也多集中于此。这些企业无论从行业和成长周期来看均已进入成熟期, 有着稳定的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 但普遍缺乏足够的成长性 (股价少有活跃的波动表现, 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业绩滑坡的现象) 【注4】。

导致目前我国可转换债券发行主体的不适应性,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 (1) 证监会的发行标准限制了可转换债券发行主体的选择。证监会2006年颁布的《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第14条中规定:“最近3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 “本次发行后累计公司债券余额不超过最近一期末净资产额的40%”、“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实现的平均可分配利润不少于公司债券一年的利息”。证监会对发行主体设置这些限定条件的目的是出于对投资者的保护, 但这也意味着满足发行条件的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主体只能是以进入成熟期, 缺乏足够成长性的上市公司为主; (2) 上市公司并未从企业自身情况出发考虑融资方式。从目前已公布的可转换债券的发行条款上看, 几乎所有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公司都把可转换债券看作是股权融资的替代品。上市公司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的目的, 大多不是从改善公司的资本结构, 降低融资成本出发, 而是为了逃避资本市场严格的法律管制和严格的融资规定。进而出现了监管当局的发行标准就是适合发行的标准, 只要符合条件就试图发行可转换债券的盲目现象; (3) 我国可转换债券缺乏创新品种。虽然证监会分别于06年、08年推出了可分离交易可转换债券和可交换债券等新品种, 在可转换债券的设计中参照了一些国际经验, 但较之欧美等国, 仍然是较为原始的品种。例如, 近年来在国际市场上快速发展的零息转债在我国就难以实现 (我国可转换债券品种均为附息转债, 而海外市场零息转债占可转换债券市场的比重仅03年就到21.8%) 。可转换债券品种和特征的缺失也导致可转换债券并不是所有公司筹资的最佳渠道。

由此看来, 为了提高可转换债券发行公司的适应性, 证监会应考虑调整发行标准, 通过调整发行标准加强引导;不同类别的企业, 应该根据自身发展战略以及企业的成长周期, 理性的选择是否采用可转换债券融资;积极创新可转换债券品种的。提高可转换债券发行公司的适应性, 这对于推进我国上市公司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乃至资本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中国证监会.可转换公司证券管理办法暂行规定[S].2006.

[2]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实施办法[S].2001.

[3]国务院证券委[S].可转换债券管理暂行办法[S].1997.

[4]杨如彦, 魏刚, 刘孝红, 孟辉.可转换债券及其绩效评价[M].中国人大出版社, 2002.

[5]www.sse.com.cn/sseportal/ps/zhs/home.shtml.

快速适应形势 成功转换职能概要 篇2

—咸 安 区 农 村 财 政 财 务 管 理 局 工 作 开 展 情 况 介 绍

2005年, 我省农业税全面退出历史舞台, 农税的征收职 能已全部消失。农税的工作重心由面向千家万户抓收入的 “ 征 管型 ” , 向面向农民实施公共财政政策的 “ 服务型 ” 转变;由过 去负责农税征管的 “ 单纯业务型 ” ,向执行财政政策需具备的 “ 综合协调型 ” 转变;由以组织税收收入为主的 “ 收入型 ” ,向 以管理财政收支的 “ 收支并重型 ” 转变。面临这一新的形势, 我局及时调整思路,在最快的时间内完成了农税职能的正式 转型,成立了“咸安区农村财政财务管理局” ,实现了农税 干部的角色转换,并迅速开展了工作。主要作法和措施是:

一、领导重视,行动迅速

1、成立机构。收到鄂财便 [2005]8号文件后,我们及时 向区委书记、区长及分管财贸的副区长就农税职能转换的问 题作了专题汇报,区领导非常重视农税职能转换问题,并在 区长会上进行专题研究,经讨论,认为农村财政财务管理局 的成立已势在必行。随即又召集各乡镇办和区直有关单位主 要负责人召开会议,进行部署动员,赢得了乡镇领导的大力 支持。为了快速转换角色,开展新的工作,我们于 2005年 底及时向区编办、人事局递交了农税局更名的请示,得到了 批复(咸安机编 [2005]34号。2006年 2月“咸安区农村财

政财务管理局”(以下简称“农管局” 正式挂牌成立。农管 局为副科级单位,隶属区财政局领导,下设财务综合股和财 务管理股两个股,干部职工定编 10人(目前已到位 8人。农管局与税改办合署办公,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2、明确职能。农管局成立后, 根据省财政厅农税处 2006年工作要点,结合咸安区实际,我们确定了农管局成立后的 主要职能:①负责乡(镇、办财政财务管理;②负责农村 公益性服务 “以钱养事” 经费的预算、拨付和使用监督管理;③负责乡直行政事业单位及村级财务管理;④负责全区各乡(镇、办工资代发;⑤负责财政涉农补贴资金发放的监督 管理;⑥负责全区基本水费、易涝地区排涝水费和新型农村 合作医疗基金的征收;⑦负责农村财政管理信息化管理系 统;⑧负责乡(镇、办预、决算的编制及执行管理;⑨

负 责农村税费改革办公室日常工作等等。对于上述职能,我们 以文件、会议形式传达到各乡(镇、办财政所执行,待进

一步规范后还将以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方式向社会公开。

二、规范管理,措施得力

为了加强 乡(镇、办 财务管理,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 革,进一步规范 “ 乡财区管乡用 ” 财政管理体制,促进县域经 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我区在财政所、经管站合并改革及 人员分流的基础上,另外建立了 乡(镇、办 行政事业单位 和村级财务集中核算、集中管理的工作机构, 统一机构名称, 统一办公地点,统一工作职责,统一岗位设置。乡镇机构的 设立,为我们实现规范化管理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区机构名称统一为“×××乡(镇、办财务管理服 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 , “中心”与乡(镇、办财政 所合署办公,办公地点设在乡(镇、办财政所,其人员从 财政所分流人员中聘任。“中心”设主任、副主任、总会计、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村财务会计和资金会计等工作岗 位。

“中心”工作职责是对乡(镇、办行政事业单位和村 级财务实施受托监管,其收支实行集中核算、集中管理,并 承担协助乡(镇、办、村两级组织搞好财务公开、提供会 计信息服务和部门预算编制、财务收支决算等工作。

“中心”按照“四不变”、“四统一”和“两取消”的原 则,规范财务管理,保证单位的正当权益和权利,向单位提 供优质服务。“四不变”即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不变, 财务开支审批权不变,会计核算主体不变,债权债务关系不 变;“四统一”即实行账户统设,收支、票据统管,财务统 算,采购统办;“两取消”即取消单位的银行账户和会计核 算。根据这些原则,撤消了乡(镇、办财政预算和经费账 户, “中心”在当地金融机构开设“非税收入专户”、“基本 支出户”和“专项资金专户”。“非税收入专户”用于核算非 税收入收缴、拨付、上解;“基本支出户”用于核算乡(镇、办财政管理单位的收入和支出;“专项资金专户”用于核 算乡(镇、办财政专项资金的收支拨付。

为了指导各“中心”的业务,规范“中心”的运作程序。区政府办以 [2005]59号文件形式, 下发了 《咸安区乡镇(办 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实施办法》和《咸安区乡镇(办行政事 业单位和村级财务实行集中核算集中管理的有关规定》 ,农 管局制订出台了《乡镇办财务管理服务中心岗位职责》、《乡 镇办农村财务管理服务考核评分细则》、《收支报账流程图》 和《账务调整有关规定》 ,并以文件形式发到各乡(镇、办 财务管理服务中心,指导“中心”规范运作。

为了更好地实行“乡财区管乡用” ,加强乡(镇、办 财政管理和农村税费改革工作,根据新职能,凡涉及到乡镇 的工资统发、预决算的编制、“以钱养事”经费、公用经费、社区工作经费以及乡镇转移支付资金的拨付等工作已从预 算股正式移交到农管局,年终由农管局和预算股共同与乡镇 进行体制结算,资金由农管局拨付,实现了乡镇资金由预算 股管理到农管局管理的转移。

三、职能到位,突出重点

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及乡镇综 合配套改革成果的重大举措,也是农管局成立后的一项重要 工作职能,我们把它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职能予以加 强。这项工作牵涉面广、责任大、要求高,将其抓得更加规

范和完善,既能争取领导及部门对我们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又能赢得基层干部群众的满意和拥戴。争取和接受了这项任 务后,我们在春节前后针对过去“以钱养事”存在的问题, 深入开展调研, 反复琢磨方案, 请求领导多次召开会议讨论, 终于在今年 3月份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的文件规定,使这项 工作落到了实处。

1、明确“以钱养事”经费预算标准。“以钱养事”服务 经费预算标准在 2005年基础上, 项目和资金均有增加。2006年经费预算项目有 11项,分别为:农业技术服务、畜牧技 术服务、农机服务、水利服务、森林防火服务、计划生育医 技服务、文化体育广播科技服务、乡镇社区服务、农村财务 服务、水产技术服务及突发性

服务项目, 其中乡镇社区服务、农村财务服务和水产技术服务项目为新增的项目;服务经费 总额为 297万元,比上年增加 147万元。

2、积极筹措“以钱养事”经费。我区乡镇公益事业“以 钱养事”经费主要来源包括:①区财政原用于农村公益性服 务经费规模不减,并力求逐年有所增加;②农村税费改革转 移支付补助资金应用于农村公益性项目的部分,全部用于农 村公益性项目;③上级财政对农村公益性服务的补助资金;④上级拨付的其他农村公益性服务资金;⑤乡村自筹的农村 公益性服务资金等。

3、严格“以钱养事”资金管理。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

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加快农村公益性 事业发展的意见》,建立一套新的农村公益性服务机制,不 断提高农村公益性服务的质量,促进我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 会全面进步,结合我区两年来的改革实践,我们出台了《咸 安区农村公益性服务实施办法》(咸办发[2006]7 号)《咸安、区 2006 年农村公益性服务经费分配和管理方案》(咸办发 [2006]8 号)和《咸安区农村公益性服务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咸安财农管字[2006]19 号),对公益性服务的实施、资金 的分配和管理方法进行了规范。(1)资金专户管理。服务经费实行全区统筹,在区乡 两级财政都设立农村公益性服务资金专户,各条渠道的资金 统一进入专户,从专户统一支付使用,实行专户管理。区直 有关单位也要建专账,实行专款专用。(2)资金集中支付。各项服务经费的支付,由区财政 部门采取国库集中支付的办法,直接拨付到承担了服务项目 的区直部门和各乡镇财务管理服务中心的农村公益性服务 资金专户,再由各乡镇农村财务管理服务中心根据乡镇政府 和有关职能部门对服务合同考核意见,直达承担服务的单位 或个人。(3)资金按期拨付。分配到乡镇的农村公益性服务经 费,由农管局每年分三次按期预拨,一次结算。即在每年 3 月、6 月、9 月三次预拨,每次预拨 20%。余下 40%根据年终 6 考核结果一次性结清。分配到区直单位的农村公益服务项目 经费,要在 3 月份报项目计划,由各项目承担单位提出资金 使用申请报告,经乡改办(农办)签署意见后,由农管局拨 付。(4)资金逐年结转。对合同考核服务不到位扣除的经

职高英语课堂语码转换的适应性研究 篇3

关键词:语码转换;语言选择;适应性;职高英语

一、语码转换及语码混用

我们把语码定义为一种语言的任何一种可以区分出来的变体,它涉及:选择的系统性集合,而不管该变体是和某一具体的地理区域,某一社会阶层及某一功能任务相联系,还是和某一具体的使用语境相关联。如:标准方言,地区性方言,隐语或俚语,女性语言,行话,或将本族语简化为外国人的口谈(foreigner talk)。一种语言或语码并非一经选定就得一用到底。事实上,语码转换(code switching),一个指代语言或语码交替使用情形的术语,是一种最为常见的现象,也是口语语篇中特别偏爱的一种策略。语码转换可以实施多种不同的功能。(2)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可以定义为在一次语言交流中出现了属于两个不同的语法体系或亚体系的言语片段。说话者根据个人需要,在交际过程中,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或从一种方言转换成另一种方言。这种选择就是语码转换,体现了交际者的交际动机。因为使用语言,这个决策本身,就已经是从包括所有符号系统的选择集合中,做出了一个选择。使用语言必然包括连续不断地做选择,这种选择是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是由语言内部的同时也或者是语言外部的原因所驱动的。

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常常会出现语码转换和语码混用的情况,鉴于本文主要研究其中的交际功能,而非语法现象,故也采用语码转换这一词来分析英语课堂中出现的汉语和英语的转换现象。

二、适应性理论

适应性理论是Verschueren在1999年出版的《语用学新解》一书中提出的一个研究理论。国内许多学者如何自然,何兆熊多将其译为“顺应论”,但钱冠连在《语用学阐释》(其对Verschueren的《语用学新解》的译本)中强调Verschueren认为适应性不是单向的。一方面,我们根据业已存在的环境进行语言选择,另一方面,选择的环境也会适应于所做的选择。故将其译为“适应性”,而非“顺应性”,因为适应是双向的,而非一方顺从另一方的问题。笔者赞同他的观点,故采用“适应性”这一说法。

Verschueren认为使用语言必然包括连续不断地做选择,这种选择是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是由語言内部的同时也或者是语言外部的原因所驱动的。这种选择可以出现在语言形式的任何一个层面上:语音/音位的,形态的,句法的,词汇的,语义的。要理解“做出选择”过程,需要理解三个关键概念。它们是变异性,协商性和适应性。

变异性(variability)是这样一种语言特征,它限定选择的可能范围。变异性意味着语言使用者在一系列可能的范围中作出选择,而可供选择的范围并非静态、稳定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

协商性(negotiability)是导致这样一个事实的语言特征,即选择不是按机械的方式或按严格的规则或形式—功能间的固定关系做出的,而是根据具有高度灵活性的原则和策略做出的。协商性也暗含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

适应性(adaptability)指这样一种语言特征,它使我们得以从一系列范围不定的可能性中进行可协商的语言选择,以便逼近交际需要达到的满意位点。即这种特征使我们能够理解为何语言总能取得某种程度的成功。适应性不是单向的。一方面,我们根据业已存在的环境进行语言选择,另一方面,选择的环境也会适应于所做的选择。

这三个概念处于不同层次而又相互关联。我们可以理解为变异性为协商性和适应性提供条件,协商性为适应性奠定基础,而适应性是变异性和协商性试图达到的效果,并反作用于变异性和协商性。三者缺一不可。

任何语言使用者所进行的成功交际(适应性),都是根据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协商性),在一系列可供选择的范围中(变异性)所获得的;同时,这种成功又会反过来影响到所选取的范围及选择的的原则和策略。三者都是动态的。

多语环境无疑是最具适应性的。任何一种语言接触情景,都有可能导致种种模式的趋同(convergence),分化(divergence),语言维护(maintenance),语言干涉(interference),语言转变(shift),语言扩散(spread),语言优势化(dominance),语言的劣势化(minoritization)以及有时甚至会出现语言死亡(death),或者亦确有复活(revival)。言语趋同指不同语言间语言特点的相互采纳,而言语分化指语言间的差异得到了强化。

语言和语言使用的语境是一种相互适应的关系,英语课堂语码转换的适应能给教学带来许多有利因素,适应教学活动,应该允许教师适当地使用语码转换,以便更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高军,戴炜华.语言教学中的语码转换研究和实验分析[J].外语教学,2007(01).

转换教师角色,适应新课程改革 篇4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转换,教师角色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进入21世纪以后, 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越来越取决于科学技术及知识的创新水平, 同时, 科技的发展使得知识的更新日趋加快, 人类已经进入可以无限制进行信息的低成本复制的新阶段, 过去对学生的批量式生产, 以及纯记忆型的教育必然会普遍贬值, 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将越来越重要。利用长期以来盛行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在当今信息时代背景下来看, 即使在一个很窄的专业领域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灌输给学生, 学生没有也不可能有被“填”满的时候, 因此,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必须进行课程改革。这就使在教育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教师必将无法回避地面临着对其原有角色的巨大冲击和挑战。教师角色转变, 意味着原有的不适应的角色将不断地被解构、被消除、被更换, 而整合为新的角色, 即将由知识内容的传递者、园丁、教书匠、课程消费者、“终点裁判”、教育教学的管理者逐渐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过程裁判”、“社区型”教师、人际关系的艺术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不再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 而是与专家、学生、家长、社会人士共同创建新课程的合作者;不再是“教书匠”, 而是有科学教育观、会自我教育、善合作的探索者;不再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 而是与学生合作共同成为新知识的创造者。所以, 如何转换教师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新课程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改变教学内容和方法, 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师角色的转换。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教师角色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转换。

一、教师应从知识内容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

教师即“启发者”, 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单一的角色中解放出来, 为学生提供生动、丰富的实际情境, 指导学生通过多样化的知识信息渠道, 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是学生的权威, 是控制课堂的主宰, 教学的成功与否要看学生能考多少分数, 即有多少知识“灌输”给了学生。教师充当的是知识的“传递者”的角色, 因此, 许多教师很自然地将自己喻为“一桶水”, 学生则为“一杯水”。新课程改革后, 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已经动摇, 教学方法也由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启发建构。另外, 四通八达的网络信息源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广泛途径, 这就使教师的“讲”必定大为减少, 许多知识需要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主动实践、体验和探究,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尽可能地去重新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和领悟, 探究和发现, 把握和发展。所以教师充当的不再是知识内容的传递者, 而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 在学习活动中起引导者的作用, 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 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合作者, 是学习水平的诊断者。

二、教师应由“园丁”转换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作为引路人, 教师不能仅仅向学生传播知识, 而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 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实践证明, 教师在学生中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巨大的, 又是全方位的。教师的言行举止, 提问题的方法, 乃至衣饰、姿态、表情, 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因此, 教师不仅要积极主动地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 而且应在这个过程中千方百计地通过示范作用来有效地引导学生按预定目标发展。引导学生的特点是含而不露, 指而不明, 开而不达, 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 而且包括价值和做人。例如, 引导学生勤奋学习, 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观察人生, 发展个性特长, 并依此成就人生;引导学生发展情趣, 对世界充满关怀和爱心, 丰富人的生命价值, 等等。但要注意, 这种引导不是以往教师对学生不遗余力的“喂养”, 那只会使学生养成“唯师是从”的习惯, 影响理性的生发, 失去用来观察事物的独特的眼光和独立思考的大脑, 最终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再者, 对于那些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 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 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引导, 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 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 因为它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没有任何一个教育家不是因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三、教师应从“教书匠”转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在以往的教学中, 长期实行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 教材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变,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对学生“教教科书”而不是“用教科书教”, “教书”已成了一种技艺, “教师”也就成了掌握一门技术的技术人员———“教书匠”, 鲜有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机会。新课程改革后, 对教育的要求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 要求教师从“教育方法”时代进入“教育内容”时代, 教师不仅是一个课程的使用者, 而且是一个课程的开发者。这表明, 在新课程中, 要求教师既是一个教育、教学的实践者, 又是一个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作为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进入到课堂教学实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 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 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 使其形成规律, 就是说要求教师成为一个“研究者”, 并成为一个对自己实践不断反思的“反思实践者”。课程改革的原动力来自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而非教师本身的需要, 但如果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经常注意研究社会、学科、学生的发展, 就可能产生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需要。如果教师具有和社会相一致的需要, 那么教师为了满足这种本身的需要, 就必然会促进课程改革的进步。为此, 课程改革首先需要教师成为一个研究者。

四、教师应从课程“消费者”转换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 教师的任务只是按照由国家教育权力机构组织专家所开发的课程去教学, 是课程的执行者、消费者。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 同时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其中校本课程主要由教师根据教师的专长、爱好和学生的需要, 以及当地和学校的实际进行开发, 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结合, 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所以, 教师不只是课程的实施者、消费者, 同时也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教师由原来的课程消费者一跃成了课程的开发者和主动设计者。

五、从“终点裁判”转为“过程裁判”

传统的课程与教学比较注重学业成绩, 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往往以某一次考试的成绩来判定学生的优劣, 着眼点在于教育的最终结果, 教师相当于田径比赛中的“终点裁判”, 简单化地将学生的学习结果“一锤定音”, 而且往往以学习成绩来评定学生的优劣。新课程改革后, 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作出有效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定着眼于学生学习的态度、过程和方法及个人的特长, 以发展的、立体的层面来评价一个学生, 采用多元化评价, 淡化一次性评价。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张扬个性, 发挥特长, 教师相当于运动会上的“过程裁判”, 采用结果与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真正开发学生的潜能, 达到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

六、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成为“社区型”教师

随着社会发展, 学校渐渐地不再只是社区中的一座“象牙塔”而与社区生活毫无联系, 而是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一方面, 学校的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 引导和参与社区的一些社会活动, 尤其是教育活动。另一方面, 社区也向学校开放自己的可利用的教育资源, 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 学校教育社区化, 社区生活教育化。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 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在这种情况下, 相应地, 教师的角色也要求变革。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了。教师不仅是学校的一员, 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 是整个社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因此, 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仅仅是专业型教师、学校型教师, 拓展为“社区型”教师。

七、教师应从教育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在传统教育中, 教师往往是教育教学管理的代言人, 扮演“教育教学管理者”的角色。他们根据社会的要求, 接受社会的委托, 以知识信息传播为中介, 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全面影响, 把他们培养、塑造成社会所期望的合格公民, 又因教师掌握知识在先, 所以, 教师具有至上的权威, “师道尊严”不容侵犯, 这样容易造成师生以知识为中心的授受关系、主从关系和不平等的权威和依赖关系, 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减少, 感情联系变得淡漠。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打破了时空的界限, 拓宽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渠道, 使师生交往多样化、平等化。因此,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 渊博的专业知识, 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 优良的人格魅力, 努力成为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确立以情感沟通为核心的学习交往, 共享教学民主的现代型的师生交往的“师生场”。

教师要成为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必须做到: (1) 教师应树立新的师生关系观。即转变传统教育中“唯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 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 (2) 教师应进行角色互换。通过扮演学生的角色, 设身处地体验学生的思想感情, 创设宽容理解的心理氛围。同时, 教师应具有真诚的同情, 无条件积极关注和乐于接受学生的博大胸怀。这样师生就可以在理解中不知不觉地拉近距离, 进而达到和谐融洽的状态。另外, 新课程改革打破了校园的砖墙, 使学校、家庭、社会连成一体, 这就要求教师不可能像以前那样“躲进小楼成一统”, 而应和各种各样的人交往, 成为一名新型的、开放式的、具有社会活动家色彩的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总之, 新课程改革理念与旧课程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角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重塑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新的角色, 改变教学方法, 更新教育观念。如果教师仍固守于传统的角色, 将自己限定为知识内容的传递者、课程体系的呈现者、教育教学的管理者, 就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 只有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转换自己的角色, 才能顺应历史潮流, 适应新世纪的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胡凡刚.浅谈e-learn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换[J].电化教育研究, 2002, (04) .

[2]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适应性转换 篇5

【关键词】“5+3一体化”医学新生 角色转换适应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48-02

新生角色转换一直是各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基于同年龄层次学生中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优越感,“5+3一体化”医学新生更容易出现角色转换缺失、自我意识定位偏差和自我控制能力不足等各方面问题。如果在这一基础教育阶段没有进行积极的角色指引和调整,很容易造成学生在思想行为上的迷茫与消极,对其以后自身和职业生涯的成长与发展也会有极为负面的影响。“5+3一体化”医学新生能不能尽早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以及能不能顺利完成从高中生到医学生的角色转换,不仅关系到其个人今后的发展,还关系到国家医疗新模式教育体系下高素质医师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本文剖析“5+3一体化”医学新生在角色意识、角色行为和角色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浅谈从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个体适应性的教育对策。

一、相关理论基础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讲人的需要分成五层: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安全需要(safety need)、归属和爱的需要(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尊重的需要(esteem need)和自我实现的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其中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及尊重的需要统称为缺失型需要,自我实现为成长型需要;只有在缺失型需要得到满足后,自我需要才能在前者基础上全面地促进人的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2]。

2.自我表露理论

所谓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即向他人把有关自我的信息、内心的想法及情感展现给他人。广义上说,社会交往的过程包含情感交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基于交往双方在情感交流与自我表露方面的密切结合。

二、角色转换存在的问题

1.角色意识转换

凭借高中阶段优异成绩进入“5+3一体化”医学专业的新生们,随着陌生环境,专业要求及学习方法等变化,在“高手如林”的新班集体中,只有极少数新生能够维持在高中阶段确立的中心角色和重要地位,许多新生会不像高中时那样优势明显,由原来的“风云人物”转变成“普通角色”。这种角色的转变和理想现实的巨大落差使得很多学生根本无法适应,理想和现实很难在新生的内心深处达到平衡。由于刚从优越的学习中脱颖而出,很少受到挫折的新生们在自我调整方面备感吃力、焦虑和无所适从,不同程度的出现角色转换不足、缺失等问题,随之而来的就是角色行为上的偏差。

2.角色行为转换

随着“5+3一体化”医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新生们已经不能将高中时期的学习、交往模式套用到大学中来。加上学校对“5+3一体化”医学生的精英培养要求颇为严格,学校规章制度在各种形式的挂课、补考、留级乃至退学都有清晰的标准和规定,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作息也有不同程度的规范。另外,由于高考填报志愿的限制以及对专业认识的偏差,有些新生在高考填报的志愿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或者是迫于家庭的压力,或是迫于经济条件,选择了与个人理想有很大偏差的志愿。以上种种都造成了新生在入学后对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抵触情绪。再加上医学专业极为繁重紧密的课业进度和自主性学习等特点,巨大的学习、生活、心理方面的压力和不适应,在进入大学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学习松散,逃课、旷课、出走、厌学等不良行为,没有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动力,缺乏自律意识,甚至自暴自弃、对自己的未来丧失信心。

3.角色环境的转换

地域的差异、饮食习惯的不同、地理环境的差异、语言及风俗习惯的差别,也使得大多数新生在环境转换方面遇到了强烈的不适应感。由于心理上的孤独感,寝室关系的不协调,感情寄托容易出现“无所寄托”的现象,特别是一些女生,因想家、思乡、怀念老同学等感情的空白,特别容易产生烦恼、焦虑、抑郁、敌对、低落的情绪,甚至会出现抑郁的症状[3];进入大学后,缺少了父母的呵护,缺少了朋友的关怀,缺少了老师的悉心监督和指导,“5+3一体化”医学新生独立生活能力的缺陷立即凸现了出来。新生脱离了熟悉的环境,以往自我为中心的生活被打乱,顺应则产生了一系列不适应情绪和行为。

三、引导角色转换的适应性教育对策

1.学习方面

“5+3一体化”医學新生入学后,部分新生摆脱了高压的高中生活和父母的鞍前马后,犹如脱缰的野马,加上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各种压力,找不到学习生活目标,浑浑噩噩,迷失自我。因此,针对新生个体的智力水平、接受能力、家庭因素等,开展针对性的学习生涯规划。在任重道远的医学长征路上,仅仅凭借勤奋、努力、刻苦的精神是不够的,需要制定出严密的阶段性学习计划并掌握学习规律才能够完成某一学科具体的学习任务。为切实有效的帮助新生了解大学学习特点、掌握学习方法,通过不同高年级“三好学生”、国家及校奖学金获得者分科目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让新生与优秀师兄师姐们面对面交流各自学习心得,通过优秀典型展示,督促新生调整学科学习心态与方式,从中找到和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便尽快、顺利地适应大学学习。在此之外,由班级导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开设专业专题讲座,就专业学习、思想疑惑等提供有效的交流平台。继续推进和完善低年级“导航学长制”优秀指引队伍的培养,选取优秀高年级学生干部,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医学专业学习。

2.生活方面

提前做好“5+3一体化”医学新生入学前准备。在发放录取通知书时,附录学校优势现状的相关介绍,3年内毕业就业情况,学校所在地的介绍等。鼓励父母陪同新生提前入校感受环境和学习氛围,让即将面临陌生环境的新生有一定的思想准备;推行高年级与低年级对口班级结对联谊及同年级班级之间的班级活动,以以老带新和新新互动的学习生活模式,在切实生活中对新生起到适应性帮扶。丰富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给新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找到成就感与归属感,另一方面也能够让新生在陌生的大学环境加以自我适应性调整,在轻松自由、和谐安逸的环境中加强交流,让新生以更加良好的状态投入到校园生活中。另外,目前我国大学的费用日益增高,很多学生和家长不堪学费的重压。在相应教师办公室开设助教岗位,鼓励家庭贫困的新生在课余时间兼职办公室工作赚取生活补助,相应的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到班内部分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做出指引和纠正。

3.心理方面

优良的学风建设是引导大学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奠定良好人际交往的有效心理环境。校园氛围直接影响着“5+3一体化”医学新生的成长。鼓励新生积极参与各类活动的组织和策划,热心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和讲座,让他们在自我心理适应和梳理的过程中发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有进一步的适应助力,树立正确的学习生活的自我期待值,合理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大学生活中存异求同,与同学融洽相处。建立班级心理档案对大学生心理状况发展的动态呈客观性记录,包括学生的一般情况、家庭情况、每学期或每学年的心理测验情况、综合印象(含辅导员或班主任的鉴定、同学之间的相互测评和学生的自我总结)和心理咨询记录等内容,以它能真实地反映和记录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引导理性思考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结合自身情况,不拿自己的缺点和同学的优点进行比较,同时也不拿自己的优点和同学的缺点进行比较,对于自己的优点要继续保留,对于自己的缺点要努力克服。使得“5+3一体化”医学新生对自己和他人有一个全新的定位,克服心理失衡,树立良好的前瞻意识,梳理个人的学业生活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王長远等.七年制急诊医学临床见习教学方法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09.8(9) : 1111-1113.

[2]尤小红.理工科大学新生人际关系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2010. 9.

适应性转换 篇6

作为版权保护的一种有效手段,数字水印技术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从现有的相关文献来看,绝大多数研究的是单一水印算法。实际应用中,由于多媒体产品版权信息的多方性及版权保护功能的多类性等特点往往要求嵌入多重水印,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单一水印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1]。多重水印技术是用来解决多著作权问题以及数字产品在发布、销售、使用等不同阶段版权认证问题的有效手段[2]。与单一水印相比,多重水印方案一般要求宿主信号能够隐藏更大的信息量,其透明性与稳健性均衡问题更加复杂,不同水印在嵌入和提取时应互不干扰,这就需要更好地利用人的视觉或听觉系统特性[3]。文献[4]提出了一种基于混沌序列的多重图像水印算法,采用二维混沌映射将不同水印置乱后随机均匀地叠加在图像小波变换的中低频系数中。该算法嵌入的水印是随机序列,信息量较小且版权意义不够直观。文献[5]将图像水印DCT变换的部分重要系数经Hadamard正交变换和置乱加密后嵌入到原始载体图像中,实现了不同图像水印在图像载体中的多重嵌入及提取。该算法在水印提取时需要用到原始图像,不能实现盲提取,因而实用性较弱。文献[6]提出了一种基于提升小波的多重音频水印算法,在音频载体信号的低频小波系数和高频小波系数中分别嵌入多重水印。

现阶段,多重水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图像及音频方面,而视频多重水印算法却鲜有报道。随着数字视频媒体的广泛应用,研究基于视频的多重水印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利用置乱技术、颜色空间转换及离散余弦变换,结合人类视觉系统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原始视频的稳健性自适应多重盲水印算法。该算法以包含不同意义的二值图像作为水印,以高清彩色数字视频作为水印载体,将置乱后的不同水印嵌入到视频帧YCbCr颜色空间亮度分量的DCT中低频系数中,较好地实现了多重水印的嵌入及盲提取。仿真实验表明,该算法在不影响视频质量和保证透明性的同时对常规攻击具有较强的稳健性。

1 颜色空间转换

RGB空间是最为常见的颜色空间,大多数彩色摄像机都使用这种格式。由于RGB空间对目标物体的描述较为复杂,各个分量之间的冗余信息相对较多,因此为了更有效地压缩数据量以节省存储空间,数字电视系统及许多视频压缩算法大都将图像序列从RGB颜色空间转换至YCbCr颜色空间上进行处理[7]。YCbCr空间是数字视频和图像中常用的颜色空间,用Y表示亮度,Cb表示蓝色分量相对于参考值的坐标,Cr表示红色分量相对与参考值的坐标。将彩色视频图像从RGB空间(包含R,G,B分量)转换到YCbCr空间可以更好地利用人的视觉特性,在保持透明性的前提下提高稳健性。RGB空间与YCbCr空间的转换关系如下

2 多重视频水印嵌入算法原理描述

视频帧经过DCT变换后,DCT系数矩阵从左上角至右下角依次为直流、低频、中频和高频分量,其能量依次递减。人眼对直流分量和靠近直流的低频分量比较敏感,对此区域进行改动容易引起人眼的注意[8]。中高频系数取值较小,在这一区域嵌入水印其临界可见误差较低,水印提取时将会产生较大误差,且这一区域易被各种信号处理破坏。而中低频系数介于低频和中频之间,其系数值较大,因而视觉容量和嵌入信号的临界可见误差相对较高,并且经过常见的信号处理和噪声干扰后仍能得到较好地保留,在这一区域嵌入水印既可以保证算法的透明性,同时又能够有效地提高算法的稳健性。因此,文中选择将多重水印信息嵌入在视频帧YCbCr颜色空间亮度分量的DCT中低频系数中。以二重水印为例,嵌入原理如图1所示。

1)为了加强算法的安全性和稳健性,多重水印在嵌入视频之前先要进行预处理,即采用置乱的方法使其失去本来的面目,从而达到保密的目的。本文采用Arnold变换对N×N大小的水印α和水印β分别进行置乱,得到置乱后的二值水印。

2)对宿主视频进行分帧处理(设视频帧大小为L×H),并将视频帧由RGB颜色空间转换到YCbCr颜色空间。

3)在视频帧的YCbCr颜色空间提取Y分量分割成k()个互不重叠的8×8子块进行DCT变换,并将所得DCT系数按如图2所示的“之”字形扫描路线排列。

4)在k个Y分量8×8 DCT子块中选取合适的子块嵌入置乱后的水印α和水印β。考虑到视频画面特点及人类视觉特性,人眼的注意力一般是由画面中的主要内容向四周展开,视频画面的4个角落区域通常是次要的背景内容,相对比较模糊,是人眼比较容易忽略的位置,因此考虑在这一区域选择σ个DCT子块嵌入多重水印。如图2所示,水印α和水印β的嵌入是通过修改8×8 DCT子块的17号和18号中低频系数的取值η17和η18来实现的,嵌入水印后的系数值由其周围的4个近邻DCT系数的均值δ17和δ18决定,其关系为

设置乱后的水印α、水印β数据分别为λαi和λβi(i=1,2,⋅⋅⋅,N×N),则多重水印嵌入后有

式中:ξ为嵌入系数;η17为17号DCT系数嵌入λαi后的取值;η18为18号DCT系数嵌入λβi后的取值。由于实际的嵌入深度δ17ξ和δ18ξ可以根据视频帧内容的不同实现自适应调节,因而可以较好地利用视觉掩蔽效应,提高水印的不可知性。

5)对DCT子块进行IDCT变换,得到含多重水印的视频帧亮度分量Y′,并将视频帧由YCbCr颜色空间转换到RGB颜色空间。

6)按照上述方法,依次将所有多重水印数据嵌入到个视频帧中,经颜色空间转换和视频帧重构,最后得到嵌有多重水印的视频。

3 多重水印盲提取算法原理

由于嵌入位置可以确定,因而水印提取时不需要原始视频的参与即可实现水印的盲提取。仍以上述二重水印为例,提取算法原理如图3所示。

1)对嵌有多重水印的视频进行分帧处理,将每一个视频帧由RGB颜色空间转换到YCbCr颜色空间。

2)在视频帧的YCbCr颜色空间提取Y分量分割为互不重叠的k个8×8子块进行DCT变换,并将所得DCT系数按如图2所示的“之”字形扫描路线排列。

3)选取视频帧中嵌有多重水印的8×8 DCT子块进行二值水印数据的提取,具体方法如下

式中:η17和η18分别为17号和18号DCT系数的取值,λαi为17号DCT系数中取出的水印α数据,λβi为18号DCT系数中取出的水印β数据。

4)按照上述方法,依次对所有含多重水印数据的视频帧进行水印提取,得到N×N个置乱的水印数据

5)对提取出的分别进行Arnold逆置乱,得到提取出的水印α和水印β图像。

4 实验结果

实验所用水印载体采用24 f/s,960×540的24位高清数字视频,图4a所示为原始视频帧(任取)。水印α和水印β采用64×64的二值图像,如图4b和图4c所示。图5a为嵌入二重水印后的对应视频帧,其与原始视频对应帧一致性较高,人眼很难区别二者的不同,且整个视频播放速率保持不变,说明算法对视频质量的影响微乎其微。图5b和图5c分别为正常提取的水印α和水印β,其与原始水印的相似度分别为0.993 4和0.992 9,说明在无攻击时提取算法效果较好。

为了检测算法的稳健性,对嵌入二重水印后的视频进行了多种强度的各类攻击实验,并通过比较提取水印与原始水印的归一化相似度NC值来进行稳健性的评估。表1、表2、表3和表4分别为帧剪切攻击、高斯攻击、马赛克攻击及椒盐攻击实验后提取水印与原水印的相似度统计。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虽然经过不同强度的上述攻击,但提取水印与原始水印的相似度仍然保持了较高的数值,即使是在攻击强度较大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有效识别提取水印的内容。实验结果表明,该多重视频水印算法对上述攻击具有较强的稳健性。

5 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视频的自适应稳健性多重水印算法,将相互独立的不同水印嵌入到视频帧亮度分量的DCT中低频系数中,较好地实现了多重水印在原始视频中的嵌入及盲提取。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较好地平衡了透明性与稳健性之间的关系,且具有复杂度低、不同水印在嵌入和提取过程中互不干扰及盲提取效果好等特点,在视频作品的多著作权问题和不同阶段的版权认证问题等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如何将人类视觉特性和视频压缩编码技术有效地结合,设计技术上更为成熟的多重视频水印算法将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LIU Y W,SMITH J O.Multiple watermarking:is power sharing betterthan time sharing?[C]//Proc.2004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Multimedia and Expo.[S.l.]:IEEE Press,2004,3:1939-1942.

[2]WONG P,AU O,YEUNG Y.A novel blind multiple watermarkingtechniques for images[J].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2003,13(8):813-830.

[3]张帆,刘亚丽,苏育挺.数字图像多重水印及容量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36(6):1325-1328.

[4]纪震,肖薇薇.基于混沌序列的多重数字图像水印算法[J].计算机学报,2003,26(11):1555-1561.

[5]马义德,陆福相.一种多重数字水印技术[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40(6):162-165.

[6]王让定,徐达文.基于提升小波的多重数字音频水印[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6,28(10):1820-1826.

[7]江玉珍,朱映辉,杨群生.基于三维小波低频域的彩色视频盲水印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45(21):103-105.

适应性转换 篇7

人生就像一个大舞台,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这个大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将从学校迈向社会, 将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一种角色的重要转变。然而面临社会的复杂多样性, 想要更好的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 首先就应该明确自己即将扮演的是什么社会角色与所处的环境, 然后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领悟以及与现实条件的不断磨合, 解决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适当的进行心理调适, 完成职业适应, 最终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成功过渡。

1 大学生进入职场扮演的角色与所处环境

大学生毕业以后, 将开始他们的职业生涯, 在职场中书写他们的人生, 这时的大学生将会出在一个新的角色集里面, 会承担一些重要的社会角色, 从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人际关系中的位置来看, 应届毕业生将在职场中扮演以下角色:

1.1 员工———与工作本身的关系。

大学生刚毕业后进入企业、公司或是事业单位, 无论从事的是工程师或者是秘书工作, 都是某个组织的一份子, 是其中一份工作的执行者, 是这个组织的雇员和员工, 这样的一个角色就意味着大学毕业生要开始熟悉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 适应企业的文化, 掌握自己的工作职责, 成为一名称职的员工。

1.2 下属———与上司/领导的关系。

大学毕业生初入职场, 只要不是自主创业就一定会成为某人的下属, 那个人就是你的上司或领导, 要担当下属这样一个角色, 就要有一点智慧和技巧, 因为下属和上司的关系是一种十分微妙和复杂的人际关系, 工作中, 毕业生和他的上司是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然而私下里, 也可以成为朋友或者是对手, 因此如何担当好下属, 做个领导赏识的好下属都是初入职场的大学生们将要面对的问题。

1.3 新人———与新环境的关系。

对于初入职场的应届大学毕业生, 虽然在学校有着十几年的学生经历, 但在学校里面的“学生角色”和进入社会的“学生角色”有着本质的不同, 在校的学生角色是与教师相对应的,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是一种责任和天职, 而在职场后, 没有人有义务对他们承担这样的责任, 这种学生角色, 是由于经验、能力的差异和进入职场的时间先后等因素自然形成的一种角色, 是人际关系和职场政治的自然体现, 因此, 在职场中大学生仍然要扮演学生角色, 但是不会再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出现, 这就意味着大学毕业生要不断探索和尝试扮演好这样的角色。

1.4 朋友/对手———与同事的关系。

在学校期间与你的同学成为朋友、对手或者是敌人是十分常见的, 然而进入职场后与他人的同事关系比起同学关系要更加复杂微妙一些, 如果处理妥当会让工作事半功倍, 如果处理不当, 则可能倍感压力, 乃至自动出局。然而这样一个角色虽然不好扮演却也不可避免, 因此如何处理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也是大学毕业生需要面对的。

2 大学生角色转变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由以上几点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所要扮演几类角色的转变, 可以看到这些应届毕业生将进行的是一个艰苦的角色转变过程, 由于受到自身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双重影响, 大学生在转变角色的时候可能就会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大学生在角色转变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不适应新的环境而产生畏惧心理。

有些大学毕业生在面对新的环境, 接手新工作时, 缩手缩脚, 不敢大胆开展工作, 究其原因, 与其从小到大的人生轨迹均由其父母设计密不可分, 这就导致这些毕业生独立处理问题的经验不足, 担心自己做错事会给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因而难以进入状态, 总觉得不适应, 这样就产生了急躁、畏惧的心理。

2.2 心理期望过高, 与现实有落差。

刚刚进入职场的大学生, 每个人都有很高的理想抱负, 期望一开始就能脱颖而出, 但真正开始工作后, 领导在安排任务时总会把重要的工作交给有经验的老职员去做, 留给新人的只是一些琐碎的小事, 这时毕业生就会认为自己的工作内容不够理想, 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 与原来设想中的岗位相差甚远, 虽不甘于平庸, 却又无法改变现状, 因而容易产生失落的心理。

2.3 过高估计自己而表现出自傲心理。

有些大学生自视甚高, 认为自己接受过高等教育, 有着良好的知识储备, 在工作中不去认真的了解、熟悉工作单位的情况, 常常对一些管理方法随意发表高谈阔论, 或者轻视实践, 不愿意到基层去锻炼, 这种心理产生的后果就是眼高手低, 在实际工作中大事做不了, 小事不愿做, 从而很难完成角色的转换。

3 大学生角色转换问题的调适

大学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积极调整心态, 尽快度过毕业初期的心理断乳期, 完成职业的适应和发展。

3.1 充满自信, 保持良好的心态。

大学毕业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路中都是在拼搏中走过来的, 步入社会, 更需要有年轻人的朝气与自信, 要相信任何困难都不可怕, 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虽然在角色转变过程中会出现心理上的波动, 或因环境陌生而孤独, 或因条件艰苦而失落, 或因周围人才济济而畏惧等等, 都是正常的, 不必大惊小怪, 重要的是保持心理的平衡, 莫让不良的情绪左右自己。

3.2 安心本职, 甘于吃苦。

安心本职是角色转换的基础。为了更快的完成角色转换, 大学生应该持有“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 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和积累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当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 有能力胜任更加重要的工作时, 会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的, 要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3.3 认清自己的角色, 了解角色的特点和要求。

上岗伊始, 大学生一定要充分认清自己的角色位置, 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职责, 以及组织对这一角色的期望等等, 只有如此才能明确如何开展新的工作———做什么, 怎么去做, 怎么做好等等。除此之外, 尽可能主动的与主管领导交谈, 向老员工请教, 阅读相关管理规定和制度, 尽快熟悉自己的角色。

3.4 勤学好问, 积极参加工作。

大学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绝非意味着学习的结束, 而是新的学习任务的开始。进入新的工作岗位通常会有这样的状况:大学里学过的知识一时用不上, 工作所需的又是学的不够深入甚至完全没有学过, 因此, 为了使自己在竞争中把握主动权, 就需要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中一边干一边学, 多向周围的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同事虚心请教, 要做到不断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通过不断总结提高自己, 同时, 养成虚心好问的品质, 也会给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有助于未来职业的发展。

摘要:大学生从学校步入社会, 经历的是一种角色的转变过程, 在扮演了十几年学生角色的影响下, 进入崭新的社会角色后必然会有诸多不适应, 因此准确把握大学毕业生角色转变过程的心理是有效解决帮助大学生适应职业生涯的前提和基础, 这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职业发展。

关键词:毕业生,角色转换,职业适应

参考文献

[1]陈军.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6, 2.

[2]张新娟.大学生职业决策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 2006, 3.

[3]王彦峰.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问题与应对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39) :18-19.

适应性转换 篇8

关键词:适应与选择,多维,旅游翻译,青城山

1引语

随着中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 我国旅游业有了越来越多对外交往的机会。1982年, 青城山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景区国际知名度不断提高, 旅游翻译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国家形象, 关系着旅游业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影响着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

2“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本内涵

“作为人类行为的翻译活动, 与生物界的活动不管是直接的, 还是间接的, 总体是关联的和通融的”。[1]。在此基础, 借用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的基本原理和思想, 将翻译理论放入“翻译生态环境”中进行重新审视, 论证和构建了一个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适应选择论”, 对翻译活动的本质、主体、过程、原则、方法和标准等加以解释, 从而探索和建构翻译研究的生态学理论新途径。

“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源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 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2] (p2) 翻译过程=译者的适应+译者的选择。“适应”是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选择”是译者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2]可见, 翻译的实质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过程, 是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因此, 最佳翻译应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 译者在产生译文时, 在语言维、文化维与交际维等维度的适应和继而依次照顾到其他翻译生态翻译环境因素的适应性选择程度的综合。换言之, 如果译文的“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程度最高, 那“整合适应选择度”越多;因此,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只有真正做到“多维度适应特定翻译生态环境”和做好“三维”的选择转换, 才能使译文恰当准确。

3“多维”转换

翻译适应选择论从一个全新的视野分析了翻译活动和翻译现象, 译者应从“三维”出发, 在翻译生态环境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上应力求适应, 做出适应性选择转换, 即在保留原文内涵的基础上对原文信息进行适当整合和转换, 增加在译入语环境中的可读性和延展性。译者在旅游文本的英译时, 应结合旅游文本的功能, 既要准确传达旅游景点的需求性信息, 也要使译文能被译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1) 语言维

在充分考虑翻译的整体生态环境, 译者应首先考虑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4]所谓“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时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2] (p2)

英汉语言分属不同语系, 英语是形态型语言, 以行制意, 强调显性;而汉语是语义型语言, 以意驭形, 语法是隐形的。“英语旅游文体大多风格简约, 结构严谨而不复杂, 行文用字简洁明了, 表达直观通俗, 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语言的实用性来吸引游客。”[4]汉语讲究音韵和谐、用词华丽而富于变化, 句子讲究对仗工整, 整体风格协调一致, 渲染情感气氛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因此, 英译时, 译者应充分考虑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从选词、句式、简洁性等多方面着手, 将汉语隐性逻辑用显性语言形式手段予以呈现。

例 (1) 青城山素有“幽甲天下”的美誉。它层峦叠嶂, 峰峰竟秀, 林海莽莽, 四季葱郁, 青翠欲滴, 状如城郭, 故名“青城”。它背靠岷山雪峰皑皑, 朝观日出, 夜览“神灯”, 风光十分秀丽。

例 (1) 用字凝练, 文采浓郁, 诗意盎然, 从整体意境而言, 给游客留下“峦叠”、“峰秀”、“林海”翠绿葱郁的一番美景, 和“青城”的由来;句内有较为明确的因果关系。该文是典型的旅游景点简介, 翻译时应以信息介绍为主, 语言维转换时需考虑译入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习惯, 以便译文其读者能理解和接受。试译为:

Known as“the most tranquil mountain in China”, Mt.Qingcheng enjoys its serenity and beauty, whose range upon range of rolling mountains and luxuriant forests are green at all seasons and naturally made in a town-like shape, hence the origin of the name“green town” (known as“Qingcheng”in Chinese) .With its back against the snow-shrouded Minshan Mountain, it presents very beautiful scenery, especially its marvelous sights:the“Sunrise in the morning and the“Supernatural Lights”in the evening.

译文将汉语中的隐性逻辑以语言形式手段在英语中予以表现, 行文如行云流水, 避免了汉语措辞中的同义反复;考虑英语特点, 对“观”和“览”灵活处理进行适当地删减, 调整了句式逻辑顺序, 将“风光十分秀丽”置前, 去掉重复、溢美夸张之辞, 用词凝练考究, 取得英汉文本在语言功能和表达风格上对等的效果, 成功实现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旅游文本翻译的目的是让游客准确无误地理解、获得译文所传递的信息, 起到一定的对外宣传效果;因此, 译者应充分考虑翻译的整体生态环境, 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适应目的语世界的“语言维”, 对语言进行选择性调整, 转换语言。

2) 文化维

所谓“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这种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于关注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 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 译者在进行原语语言转换的同时, 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5] (p3)

翻译是跨语言交际, 也是跨文化交际活动。著名的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对词汇和习语意义的影响如此广泛, 以至于不认真考虑文化背景, 任何文本都无法充分加以理解。”[5] (p163) 译者既要准确传递原文内容和风格等, 又要满足特定文化背景下读者要求, 考虑文化因素, 进行相应的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例 (2) 云中三百步

相传, 张三丰游青城山, 见一病弱之人在路旁依杖喘息, 叹登山路难。便作歌曰:一百步病去体健;二百步身轻如燕;三百步羽化成仙。歌罢便悠然而行, 病人闻之, 便尾随而去。果然在云中三百步后诸病全无。从此, 在第一峰修炼十年后, 白日飞升, 成为仙人。

该景点简介涵盖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文化信息, 这些神话传说国内游客大都能理解参透, 而于外国游客而言则带有较为浓厚的异国文化风情, 理解难度颇大。原译 (图1) 有部分信息传递错误, 表达不够清楚, 不利于游客获取信息并了解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翻译时, 译者应适应汉语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 注重传递和阐释双语文化内涵, 关注汉英差异。“译者要有一种‘文化自觉’意识, 不能一味‘译者隐形’而是多采用‘异化’或者‘译者现形’的翻译方法, 结合脚注、尾注、解释等辅助翻译技巧, 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6] (p53) 因此, 试改译为:Yunzhongsan⁃baibu (Three Hundreds Steps in the Clouds)

It’s said that when Taoist Grand Master Chang San-Feng once was traveling in Mt.Qingcheng, he saw a feeble man gasping and sighing how difficult it was to climb the mountain while leaning against a stick.Thus, he sang the song:after one hundred steps, you can keep in good health;after two hundred steps, you can become agile like a swallow and after three hundred steps, you will become immortal ascending to heaven, after which he walked away skillfully.Having heard of the song and followed him, the sick man did become healthy after three hundred steps.Afterwards he ascended to the paradise to become immortal after 10 years’practice and cultivation in the First Peak.

改译后, 景点名“云中三百步”运用音译加注法, 有助于外国游客对景点内含文化信息的较好理解。“张三丰”改译为“Taoist Grand Master Chang San-Feng”, 典故人名在旅游文本的译法采用了韦氏拼音来处理, 更容易让游客记忆深刻, 增加的“Grand Master”这一重要的身份介绍, 增添了原文缺失的文化信息, 避免因文化空缺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播受阻。

因此, 旅游文本翻译不仅需要传递原语文本所含的旅游信息, 译者在进行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时, 还应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意识, 把相关旅游文化传递给译文读者, 以便游客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景点信息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 从而产生较强的文化感受力。

3) 交际维

所谓“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 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 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5]在进行适应性转换过程中, 如果很难兼顾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三个层面的转换时, 还是要“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维层面上, 重点关注原文的交际意图能否在译文中得到体现, 也就是能否引起读者的反应。”[7]翻译旅游文本时, 译者应关注交际层面的选择交换, 尽可能在译文中取得和原文一样的交际意图。

例 (3) 三潭雾泉

“三潭雾泉”, 由三潭、涌泉洞、龙宝岩和回音壁等组成。三潭是溪流入岩窝成上中下三级幽潭, 俗称“金娃娃沱”, 传说上天金童玉女常在此戏水而得名;三道飞泉, 狂啸而下, 气势磅礴, 蔚为壮观, 大有蛟龙出世, 银河落天之气势。雾泉在三潭上百米处, 岩壁下有洞穴, 泉流从洞中喷涌而出, 水雾弥漫而得名。雾泉上行百米, 有岩壁为“回音壁”。三潭右侧有巨大圆包名龙宝岩, 岩周有五条山脊直伸圆包, 称为“五龙抢宝”, 五龙沟也因此而名。

例 (3) 句式工整, 词藻华丽, 气势磅礴但过于夸张, 体现了汉语旅游文本的特点。在该景点有两处中英双语介绍 (图2和图3) 。两个版本将景点名分译为“Three Pools with Fog Spring”和“Santan Fog Spring”, 而该景区官网[8]将此景点又译为“Mist Spring with Three Ponds”;“金娃娃沱”分译为“Jinwawa Bay”和“Jinwawa Tuo”, 该景区官网[8]又译为“Golden brighting”。显然混淆不清的译文会严重影响游客的对信息内容的接受和理解。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应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能在译文中得以体现”, 译者在翻译中要充分考虑译本能否为外国游客所理解, 交际的目的是否能够顺利实现, 因此, 试改译为:

Santanwuquan (Three Pools with Mist Spring)

Santanwuquan is composed of Santan (Three Pools) , Yongquan Cave, Longbao Rock and Echo Wall, etc..Three Pools are the pools in three grades formed during the course of water inflowing to the inner rock, which is called“Jinwawatuo” (Golden Kids Bay) for it’s said that the fairy boy and girl from the Heaven invariably came here to play water.Three Cliffside Springs roar along turbulently with an overwhelming power and majestic vigour just like the dragon cruising out in an imposing manner.Along 100 meters forwards from Three Pools comes Mist Spring where there are caves underneath the rock cliff and springs with mists gushing out of caves, hence the name“Wuquan” (Mist Spring) and 100 meters more forwards from Mist Spring comes the Echo Wall.On the right side of Three Pools, there is a huge round rock named Longbao Rock, around which there are five ridges spreading to the round rock.Thus, this marvelous spectacle is called as“Wulongqiangbao” (Five Dragon Robbing Treasure) , hence the origin of the name“Wulong Valley” (Five-dragon Valley) .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能在译文中得以体现”, 考虑到外国游客的信息接受能力及思维习惯, 经过改译后, 对汉语原文进行选择性适应, 保留原文主旨大意, 以使译文清楚明了, 从而消除了交际障碍。

4小结

在翻译适应选择论下, 翻译是译者适应生态环境的一种选择活动, 是一种多维度 (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 的“适应”。译者应提高主体性, 分析研究原文的翻译生态环境, 在进行语言维转换时, 要考虑原语与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 避免主观地从原语文化观点出发来传递原文信息, 而应尽可能地在文多维上做相应调整, 选择最佳策略, 最终做到“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 从而译文读者才能真正理解原文意图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因此, 只有从多维角度立体思考, 遵循这样的翻译策略, 才能提高景区旅游文本的英译质量, 促进城市的旅游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2]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 2008 (2) :1-5.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 2008 (6) :11-15.

[4]刘亚琴.英汉旅游文本语言特色及其翻译处理[J].商场现代化, 2009, (4) :248-249.

[5]Nida, Eugene.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6]黎丽.生态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城市旅游文本英译策略研究——以烟台市为例[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2 (7) , 52-54, 69.

[7]董爱华, 高越.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实用文本翻译的语用等效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 2011 (3) 129-132.

适应性转换 篇9

目前常规的补偿方式有一次线性补偿和分段线性补偿两种。但这两种方式产生的补偿量都相对固定,容易造成过补偿,这将导致系统瞬态响应慢和带载能力低等问题。本文在分析斜坡补偿原理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自适应斜坡补偿电路,其补偿量自动适应系统占空比的变化,消除了过补偿现象及由此引发的不良影响。

1 斜坡补偿原理分析

图1是Buck型DC-DC转化器峰值电流控制原理图。误差比较器(Error AMP)对输出电压采样信号VFB与基准电压Vref的差值进行放大,得到控制信号Ve。在一个开关周期内,VFB的变化很小,因此可以近似认为Ve在一个开关周期内保持不变。Ve与斜坡补偿模块(slop)产生的斜率为k的斜坡电压Vslop相减,产生一个斜率为-k的周期性控制电压V∑。电流采样放大器(I SENS)对开关电流进行采样并放大,得到电流采样信号VS,输入到PWM比较器(PWM CMP)正向端,当电流上升,VS=V∑时,PWM比较器翻转输出高电平,关断功率管,电感电流线性下降,直到下一个时钟周期到来。可以得出结论: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控制电压V∑为本周期内的电流设定了最大值。故称为峰值电流控制模式。

1.1 扰动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图1所示电路在未加斜坡补偿模块时,在占空比D>50%的情况下系统是不能稳定工作的,这种情况可由图2形象地说明。图2中,Ve=V∑是电压反馈回路的误差放大信号,实线所示波形为电感电流,虚线所示波形为叠加扰动△I0后的电感电流,k1、k2分别为电感电流上升和下降的斜率,△I1为经过一个周期,由△I0引起的电流误差。

由图2可得,没有引入斜坡补偿的情况下,有:

由(1)式可以看出,当占空比D<50%(|k2|<|k1|)时,电流误差△I周期性地减小,系统是稳定的;当占空比D>50%(|k2|>|k1|)时,△I周期性地增大,系统是不稳定的。

1.2 固定斜坡补偿

峰值电流控制模式在占空比D>50%的情况下,系统存在不稳定的问题,因此需要引入斜坡补偿。

图3是引入斜率为-k的斜坡信号后扰动对电感电压的影响情况,由图可得:

经过n个周期,电流误差△In为:

由(3)式容易得出,要保持系统稳定,就要满足:

由图3可以看出:

由(5)式可得:k1=(1-D1)k2,代入(4)式:

式(6)即为系统保持稳定所必须满足的条件。由(6)式可知:当k>-0.5k2时,在0

然而,这种固定斜率的补偿方式在占空比较小的情况下,会产生过补偿现象,过补偿会加剧补偿信号对电感电流限制指标V∑的影响,从而导致系统的带载能力降低。

1.3 自适应斜坡补偿原理

对于图1所示的Buck型DC-DC转换器,忽略功率管M0的导通压降,有:

其中,L为输出滤波电感值,将(7)、(8)式代入(5)式可得:

将(7)、(8)、(9)式代入(6)式有:

可见,只要斜坡补偿信号的斜率与输入输出电压的关系满足式(10)所示的关系,系统就可以保持稳定。因此,可以根据输入、输出电压的变化采用不同的补偿斜率,即在占空比较小的情况下采用较小的补偿斜率,从而减轻或消除过补偿现象对系统带载能力的影响。

2 自适应斜坡补偿电路分析

本文基于CMOS工艺,设计了一种可以根据输入、输出电压的变化而自动调整补偿信号斜率的自适应斜坡补偿电路,如图4所示。图中M0与R0构成源极跟随器,将M1的栅源电压VGS1偏置在恒定状态,使得流过M1、M2的电流保持恒定;R1与R2组成分压网络,将Vout分压后得到V0;M1与M2组成PMOS源极跟随器:V1=V0+|VGS2|,由于流过M2的电压恒定,所以VGS2恒定;M3与R3组成源极跟随器:V2=V1-VGS3,由于R3阻值较大,因此,流过M3的电流I0较小;又因为M3的宽长比较大,所以可认为VGS3是近似恒定的。由以上推论可得:

合理调节相关参数,使得|VGS2|=VGS3,有:V2=V0,由此可得:

由M4、M5组成的电流镜将I0镜像为I1,设置M5与M4的宽长比为A,可得:

设置M11与M12的宽长比为B,同理可得,流过M11的电流I2为:

根据KCL定律,电流I1和I2在点P相减,得到电流I3,由M8、M9组成的电流镜将I3镜像为I4,设置M9与M8的宽长比为D,可得:

I4对电容C进行充电,得到斜坡补偿电压Vslop,Vslop的斜率k为:

合理设置式(16)中A、B、C、D的值,即可满足(10)式关于自适应斜坡补偿斜率的要求。

3 仿真验证

基于标准0.6μm CMOS工艺模型,运用Cadence Spectre对图4所示的电路进行仿真验证,结果如图5、图6所示。

由图中可以看出,该电路所产生的补偿信号斜率随输出、输入电压差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实现了补偿斜坡斜率随占空比的变化而变化的自适应补偿,因此可以消除由于过补偿所引起的带载能力低等缺点。

本文从基本的斜坡补偿原理出发,设计了一种适用于Buck型DC-DC的自适应斜坡补偿电路;利用源极跟随器和电流镜得到与输入输出电压差值成正比的电流,从而建立起占空比和补偿斜率之间的关系,实现了斜坡斜率自适应调节。最后通过了仿真验证。

摘要:从斜坡补偿的基本原理出发,设计了一种用于Buck型DC-DC转化器的自适应斜坡补偿电路。该电路可以跟随占空比的变化,相应提供适当的补偿量,从而避免了因过补偿而引起的系统瞬态响应慢和带载能力低等问题。该电路基于标准0.6μm CMOS工艺设计,经Cadence Spectre验证达到设计目标。

关键词:斜坡补偿,Buck型DC-DC转换器,自适应

参考文献

[1]陈富吉,来新泉,李玉山.一种自适应斜坡补偿电路的设计与实现.半导体学报,2008,27(3):494.

[2]LAI Xin Quan,ZHOU Li Xia,CHEN Fu Ji.Design of a dynamic slope compensation circuit for boost DC-DC converter.Microelectronics,2005,35(4):420.

[3]PHILLIP E A,DOUGLAS R H.CMOS analog circuit design[M].Second Edition.Beijing: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Industry,2002:167-438.

[4]RAZAVI B.Design of analog CMOS integrated circuits[M].陈贵灿译.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50-63.

[5]LI Yan Ming,LAI Xin Quan,WANG Hong Yi.Design of a self-regulation slop compensation circuit for buck DC-DC converter.Microelectronics&Computer,2005,22(3):274.

[6]PRESSMAN A I.Switching power supply design.Beijing: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2005:107.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适应性转换】相关文章:

新护士角色转换适应的影响因素与对策12-02

生理适应性05-14

适应性策略05-18

职业适应性05-25

适应性研究06-12

工作适应性06-21

部队适应性06-28

安全适应性07-02

地方适应性07-14

适应性气候07-22

上一篇:环保建筑材料下一篇:管理困难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