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培养

2024-06-25

高职学生培养(精选十篇)

高职学生培养 篇1

一、“素质冰山”理论视角下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岗位对个体内在的规范和要求, 是个体在职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方式, 即个体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道德操守、职业态度与兴趣、职业设计与创造的情感、规范、能力及其水平等, 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四个方面。其中前三项是内化素养或隐性素养, 仅属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 是职业素养中最根本的部分。而职业技能则为外化素养或显性素养, 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根据美国学者提出的著名“素质冰山”理论模型,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 浮在水面以上的部分代表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 是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资格技能证书或专业考试来验证的, 只占冰山的1/8, 属于显性职业素养;隐藏在水下的部分占整体冰山的7/8, 指一个人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职业人格等短时间内不易鉴别的职业素养, 只有通过相当的实践或时间才能展现或检验出来的, 属于隐性职业素养。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构成了其全部职业素养 (图1) 。

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 隐性职业素养是根本和基石, 决定并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仅代表表层的特征, 不能完全区分绩效优劣, 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教育来改变和发展, 而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等隐性职业素养, 则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才可改变, 但却对人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靠知识和技术, 其他85%靠做人做事的能力和方法。”因此, 高职学生要实现顺利就业, 具备较强的职场竞争力, 必须以显性职业素养培养为基础, 努力强化隐性职业素养的锻炼与提升。

二、“素质冰山”理论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调查分析与启示

(一) 调查分析

调查对象:甘肃10所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群体和50家企业。

调查形式:问卷调查。其中, 向10所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 回收986份, 向企业发放调查问卷500份, 回收478份, 问卷回收率均达到95%以上。

调查内容:高职院校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知与培养情况 (见表1) , 企业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与要求 (见表2) 。

调查结果显示, 高职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知比较模糊, 对自己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应具备的职业素养认识不明确, 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在影响就业因素、在校需要强化的职业素养、学校培养途径等选项中, 比较看重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对敬业、责任、团队协作、基本道德修养、吃苦耐劳等隐性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校期间缺乏有目的的锻炼, 忽视对自身职业素养的综合提升。

调查结果显示, 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职业素养的整体评价不高, 认为比较欠缺的职业素养有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心不够, 沟通协调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不强, 吃苦精神差, 承受挫折与压力的能力弱, 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 遇到困难与问题依赖性强, 缺乏积极主动进取的精神;职业道德意识薄弱等。选聘高职毕业生时将基本道德修养、敬业精神与责任心、团队合作意识、吃苦耐劳、心理素质等素养排在前面, 而必备的专业技能则排在了相对靠后的位置, 说明企业在选聘毕业生时比较看重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高低。建议学校在学生的品德与人文修养、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及职业生涯规划方面进一步加强。

(二) 结果启示

在职业素养结构要素中, 决定职业竞争力和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是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等隐性职业素养。而从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看, 学校较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 对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培养体系不完善, 培养模式单一、缺乏整体设计, 教学、管理、服务工作中对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缺乏有效统合。学生自身对职业发展认知模糊, 对社会需求不了解, 缺乏职业规划, 不重视隐性素养的养成与塑造, 致使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形成显性与隐性的“长短腿”, 成为综合素养的“跛子”, 与企业选聘人才的标准与要求不“吻合”, 不仅影响自身的就业与职业发展, 而且势必影响高职教育功能作用的发挥。因此, “素质冰山”理论视角下, 高职院校必须立足社会需求, 深化改革, 转变观念, 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中, 统一规划, 多方联动, 形成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合力, 使学生显性素养与隐性素养得到同步生长, 从根本上提升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和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后劲。

三、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对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

“素质冰山”理论视角下, 协同提高学生显性与隐性职业素养, 是贯穿于教学与学生管理多层面全过程的一项系统工程。教学体系是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 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 将专业教学与职业素养培养相融合, 让学生知识、素养全面提高;学生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 是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育人”工作, 对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因此,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必须将学生职业素养养成与教育、管理、服务等职能工作有效对接, 构建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养成的多维空间和多元体系, 探索创新培养模式, 挖掘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与职业人格的潜质, 最大程度地发挥隐性职业素养对学生职业发展的核心支撑作用。

(一) 强化隐性职业素养养成的外在约束

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 学习动力不足, 社会责任感、进取意识、奉献精神、心理素质、是非能力、受挫能力、认知能力等相对较弱。显性素养的不足和隐性素养的欠缺, 使高职学生在目标和行动上处于迷茫状态, 极易悲观失望, 失去成才信心而放任自流。因此, 健全科学、完善、符合学生实际的学生管理制度, 制定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明确学生的基本要求, 使学生锻炼有目标, 行动有导向。同时, 引进企业管理模式, 完善“激励+预警”机制, 加大先进群体的宣传奖励力度, 强化学生突出问题的分类指导与帮助, 把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融入到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 将自律和他律、内在约束和外在约束、督促检查和考核评比、正面引导和反面警示有机结合, 使职业素养在管理制度与管理行为的激励、约束下由强制养成向自觉养成转变。

(二) 突出校园文化活动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活动是锻炼学生组织管理、交流沟通、团结协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是强化学生责任意识、纪律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的有效平台, 是促进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提高文化品位、净化心灵、培育健全人格与情趣的最直接形式, 是养成教育“知”向“行”的转化、升华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要围绕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院的办学特色, 培育和打造与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质培养相融合, 具有塑造品格、陶冶情操、崇尚科学、激发潜能、增强信心、促进能力开发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 在“润物无声”中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等隐性职业素养。同时, 高职院校要利用与企业合作的有利契机, 积极探索优秀企业文化与校园教育文化结合的载体和切入点, 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平台, 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受到优秀企业文化的熏陶, 增强学生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和职业素质的认知, 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 为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和向“职业人”的转化搭建桥梁。

(三) 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对隐性素养的认知转化

社会实践是实现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养成知行统一的主要载体。高职院校必须创造条件, 搭建学生职业素养的认知转化平台, 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 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活动、社区服务、“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 把“学”和“做”有机结合, 在职业行为中实践职业道德规范, 践行纪律观念、爱岗敬业素质、沟通合作能力、职业创造能力, 陶冶职业情感, 养成良好职业习惯, 磨炼隐性职业素质, 增强社会责任感, 提升就业竞争力。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途径, 是隐性职业素养锻炼的重要平台, 高职院校要发挥社团第二课堂的作用, 强化对学生社团的支持、管理与活动指导, 使学生的能力与职业素养在自我锻炼中不断得到生长。

(四) 搭建职业素养拓展训练的多维空间

素质拓展训练是培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学生管理部门不能简单以管理代替教育, 要在管理的基础上, 以学生人格养成为主线, 探索和建立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职业人格等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养成体系, 拓展训练空间, 组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创业设计、应用职业能力、个性才艺、读书交流、书法美术、人文讲座、“5S”文明宿舍创建、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素质拓展活动, 让学生在素质拓展活动中认识自我, 发掘潜能, 增强自信心, 乐观面对竞争与挑战, 理性处理挫折与矛盾, 增强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使学生职业素养在“做中学”中得到拓展与提升。

(五) 完善全程指导的就业创业教育体系

根据学生不同年级需求, 分阶段开展专业认知、企业观摩、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培养、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等活动, 建立全程化、多方位的职业指导体系, 强化学生对专业及职业的认知, 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特长与职业能力倾向, 找准职业方向, 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 树立正确的就业和创业观念, 指导学生在知识技能等显性素养学习中, 按照职业发展需求, 结合自身特点, 有目的、有重点的主动进行态度、意识、情感、行为等职业隐性素养的锻炼, 提升就业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 强化学生素质评价的导向作用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中, 缺乏科学的、可操作性的隐性职业素养评价办法, 对学生的评价存在重显性、轻隐性, 以偏概全的现象。学生工作部门可借鉴企业员工考核评价制度, 构建学生职业素养考评指标体系, 探索创新考核方法和测试评价手段, 健全完善考核档案, 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与顶岗实习过程中的态度、情感、意识、行为等职业素养要素进行测评记载, 并将考核结果与校内外奖学金评定、评先评优、推荐入党等挂钩, 加大评优工作的宣传与奖励力度, 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职业素养锻炼, 提升适应岗位工作的基本素养, 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魏景荣.论隐性职业素养与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3) .

[2]欧阳建友, 李星星.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分析[J].当代职业教育, 2012 (12) .

[3]陈伟民, 郑印乐.构建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 2011 (33) .

[4]庞捷敏, 卢志米.以职业活动模式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J].宁波大学学报, 2013 (2) .

高职学生干部培养探究 篇2

邬维佳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6 摘 要: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对我国造就21世纪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具有重大的影响。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分析了我院学生干部群体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客观而深刻的探讨,寻找到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最后,本文从学生干部的选拔机制、培养机制、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学生干部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选拔与培养机制

一、引言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组成的重要一部分,担负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和造就适应21 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 已成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高校学生干部应当成为这种人才中的先锋队,但在现实中,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不良的思想和风气开始在学生干部中蔓延,成为影响他们飞得更高、更远的障碍,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二、存在问题探究

1、缺乏学习意识

青年人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的过程。由于自身素质的差异,许多青年人在进入大学后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学习上的不适应。一方面是没有把专业学习放在首位。他们认为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的必备素质,而忽视了业务素质特别是思维素质方面的学习和实践。另一方面不能正确处理专业学习和社会工作的关系。当二者发生矛盾时,他们想到的首先是专业学习为社会工作让路,从而拉下了步子。在我院中就存在此类现象,一方面忙于学生组织或者班级工作的安排,并且取得了很多成绩,而另一方面却因为工坐的繁忙导致了学习成绩的下降。最终不利于这些学生的成长。

2、缺乏表率意识 在实践中,许多学生干部特别是非主要干部,对自己要求不严,思想上不求上进,行动上不求先进,学习上不求优秀。有的学生当了干部,就觉得高人一等,在同学面前摆架子、指手划脚;在工作面前,说得多、做得少,缺乏脚踏实地干工作的精神;在荣誉面前,存在“非我莫属”的思想;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搞特殊化,让广大同学很反感。

3、服务学生的观念不强

主观上有为学生服务的想法,但客观上围绕上级精神和自己主观想法转得多,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活动少,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办实事、办好事的更少。而且缺乏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不知道该做什么、该怎么去做。

4、缺乏机遇意识

有许多同学当不上干部千方百计想办法争,当上了但不是把它看作锻炼自己的舞台,而是出入于各种应景场合,陶醉于学生干部的头衔。还有一些不能正确对待配角。只想当主要学生干部,不甘心唱配角。更多的是看重学期末的综合测评的加分,从而导致了部分学生开始拉帮结派,来达到目的。

三、问题根源分析

针对当前高校学生干部存在的这些问题,通过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认识偏差

就学生而言,大家更多地关注的是干部的头衔。学生们普遍认为,“学生干部”是能力和水平的标志,他们将当“学生干部”看作是满足自己虚荣心的形式,看作是权力大小的标志,看作将来找工作的资本,而不是把它当作锻炼自己工作与生活能力的实践岗位。许多学生干部过分看重这一岗位的育人功能,而忽略了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

2、机制滞后

机制上的滞后是认识误区的集中体现。当前 ,我国高校新生“学生干部”的选任和管理方法基本上坚持的还是老办法。一种是任命制。一般是在档案考察、短期观察的基础上,在第一学期确定人选。也有采用直选式的办法,但都是在确定临时负责人一段时期后进行,在客观上形成了“先入为主”的现象。另一种是终身制。学生干部人选一旦确定后,无论合格不合格都要经过一段时期的使用才能知道是否胜任,但是在我们目前大多数高校中,低年级学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所以除了学生会干部外,班级学生干部到高年级后就“清闲”了下来,组织管理工作相对地少多了。

3、管理误区

(1)补偿误区。学校认为学生干部承担了大量的学生工作,牺牲了学习时间,在综合奖学金评比中应按岗位主次加不同数量的“学生干部”分,以求得评优的公平,孰不知又形成了新的不公平。实际上,学生干部除了能争取综合奖学金外,还可争取“优秀学生干部”等层次的先进,机会本来就比普通学生多。因此,这种补偿本身就是一种不该补偿的补偿。

(2)关系误区。这一方面主要是指学生干部只对组织、对学校负责,而不对广大学生负责,客观上形成了与我们育人目的极不相称的关系误区。

(3)怂恿误区。由于对学生干部重使用、轻管理,再加上有补偿心理,实践中对学生干部在学习、生活上要求不严,对一些不良习气采取得过且过的做法,甚至对他们提出的某些不合理要求,能满足就满足,客观上形成了不该鼓励的怂恿误区。

四、解决方案与建议

要解决高校学生干部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高校中的作用,本文认为需要从对学生干部的选拔、培训、考核等方面入手,来解决这些问题。

在对学生干部的选拔过程中,要坚持民主原则,尽量做到不埋没一个人才。首先是在活动中发现学生干部。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抓住青年学生的特点,既重视那些慷慨陈词者,也不能轻视那些沉默寡言者。其次是在工作中发现学生干部。学生干部的组织才能、领导艺术,只有在实践工作中才能表现得最为明显,我们给所有的学生一次同等的机会,这样我们才会发现谁是最优秀的。最后要坚持民主推荐。辅导员应充分听取基层组织的意见,重视系、班提出的意见,使基层能够把优秀的学生干部推荐到干部岗位上来。

为学生干部创造展示自己才华的条件和外部环境。学生干部是学生的带头人,要想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学生干部就必须是德才兼备,文武全才。因此,应下大力气为学生干部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和条件,对有突出贡献的学生干部要加强宣传的力度,使广大学生干部能够理直气壮地工作,从而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着重提高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首先,当今科技一方面是高度细化,另一方面又是高度综合,从而出现大量的综合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中间学科、横向学科等,这就特别要求加强对学生干部学习能力的培养;其次,作为学生干部,除学好文化课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管理水平、组织能力,因而要注重对他们进行管理科学、领导科学及人文科学方面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

着重培养学生干部的创新精神,激发其创造力。人类的创造力和其他各种能力一样,也是逐步形成、不断发展的,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必须依靠创造性教育。在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将“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造力”作为重点,是创造性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切实加强对学生干部的教育和管理。学生干部在高校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要求学校在教育管理上要做到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就是要加强对学生干部的教育培训,通过学生干部培训班、工作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会等多种形式,提高他们的理论修养和政治素质,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工作和学习的关系;帮助他们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使用上要注意因人而宜,合理分工,尽可能让学生干部发挥其兴趣和特长;在把握大局的前提下,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放手鼓励他们独立开展工作;在遇到困难和阻力时,要为他们补台撑腰,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在工作有失误时,要引导他们做好总结,调到他们的工资积极性。

第三,在工作指导上,要放手让他们干,但不是甩手让他们自己干,该过问的要过问,该鼓励的要鼓励,该阻止的要阻止;在管理领导上,可以给他们出主意,指导他们定计划,检查他们工作的进度和效果,但不应该事无巨细,越俎代庖, 管的过多、过细,就限制了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最后要对学生干部有严格的要求,工作上有计划,学习上有目标,生活中树形象;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严格的考核机制,并及时将考核结果反馈给他们本人,该肯定的要肯定,该批评的要批评,该调整的要调整,违反校规校纪该处理就处理,要让学生干部时时处处有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五、结论 随着国际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为社会输送大批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有领导和管理才能的人才,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和教育,探讨和解决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干部队伍中出现的新问题,认真做好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同时也要注意做好学生干部的考核工作,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

个人简介: 姓名:邬维佳 出生年月:1982.10.02 籍贯:江苏南京 民族:汉 学位:学士

工作单位: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职务和职称:机电学院辅导员 助教

就业助理指导师

浅析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篇3

一、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

必须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地位。

1.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积极探索丰富多样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组织学生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加强“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学生,构筑学生的坚定的政治理念和精神支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如:利用党校、邓小平理论研讨会等形式提高青年学生对党的认识以及思想政治素质;围绕国庆节、 “五.四”运动等纪念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活动;开展报告会、图片电影展、知识竞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教育活动;做到寓教于乐,在全校形成一个多渠道、全方位的思想教育网络。

3.深入发掘校园互联网络潜力,借助于互联网的传播优势,让学生通过网络互联,阅读、观看思想教育为主题的影片、影视剧和书籍等。另外,还可以举办网上征文比赛、网页设计比赛等活动宣传先进思想,使学生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4.深入开展思想道德实践活动,做好青年志愿者服務活动,加大“三下乡”扶贫教育活动参与面,开展扶贫、助残、敬老、献血等公益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人民的精神;加强学生“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教育资源,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通过道德实践,使青年学生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过程中提高素质。

二、加强学风建设,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和技能素质

1.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育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关键在教师的引导和教育,高职院校必须从师德建设、专业结构、工作能力等方面重视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2.深化课程教育改革,淡化专业的界线,积极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选修、主辅修等不同学科之间交叉和融合的教育形式,促进学生知识结构形成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多层次发展。以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加强和普及写作、计算机应用等实用学科的教育培养力度,使学生既具有广博的基础应用理论和本专业技术技能,又掌握现代化社会必备的高端知识和高新技能。

3.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减少教师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修时间,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教师授课时要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教学手段上,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启迪学生向科学化、现代化方向不断进取。

4.强化学生实训环节的教育,加大实践课程的教学比重,健全实验实习等校内、校外实训条件建设;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实施“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半工半读”等实习实训教学模式的推进;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能得到真正的职业教育和训练,使学生成为技能过硬的人才,毕业后不用培训就能马上适应工作的需求。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文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1.坚持“时境育人”原则,规范校园环境建设,通过干净整洁的校园教育和培养学生爱护环境讲究卫生的习惯;加强学生日常管理,规范学生行为,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2.广泛开展多种校园文化活动,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写作、口才、文艺、体育等比赛活动,提高学生的文体素养;鼓励和指导学生社团建设,让学生自发的组建自我个性与综合能力的展示平台,让学生有更多锻炼机会,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

3.大力推进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指导学生深入社会、服务社会,了解社会,开展社会调查、“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勤工助学活动、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在为社会服务的工作中学习、锻炼和成长,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和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精神。

4.鼓励和帮助学生开展创新、创造活动,举办创新能力、创业辅导讲座,开展如电子电路设计、程序设计、数学建模、手工制作、创业设计等突出创造性、创新性与实用性的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观念和创新意识。

5.强化就业教育与职业指导。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分阶段、分层面进行职业指导,开展就业知识讲座,把职业道德、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和人生观、价值观、理想教育内容深入到学生就业指导的方方面面,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四、加强学生安全卫生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成长

1.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把防火、防盗、防电等安全知识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过程,既能有效保障学生的人身生命财产安全,又培养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开展学生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并掌握一些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平衡的方法,学会及时应付和处理好各种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经常保持愉快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3.改革体育教学模式,把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树立“健康第一,终身锻炼”的体育观念;扩大运动场地面积,配置多样锻炼设施,加强学生课余体育的组织与指导力度,扩大学生课余体育参与面,帮助大学生养成自觉参加健身活动的习惯;另外,为了结合高职院校特点,采用按专业和职业特点进行体育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对职业环境适应力。

4.加强学生卫生保健教育,通过卫生知识讲座,保健类课程选修,普及卫生保健知识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身体保健知识,指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强化学生保健意识,以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

高职学生培养 篇4

1 高职课程结构与高职培养目标的关系

1.1 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有利于制定科学的课程结构

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决定了学生未来发展方向, 也决定了课程目标, 决定了课程结构整体设置所应达到的最优目标。如果将学生的培养规格定位在中等技术性人才, 那么课程结构构建时就应该重在强化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 如果将培养的人才类型定位为适应未来生产、管理需要的高水平高技能型人才, 那么高职院校就需要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慎重定位好学校的培养目标, 这样才不会对课程设置, 学生的培养方向产生错误的引导。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有利于制定高效的课程结构, 而且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也依赖于拥有科学、适用的高职课程结构。

1.2 高职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完善高职课程结构

1.2.1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

高职院校一旦确定好人才培养目标后, 就会根据培养目标来确定课程、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 及教师应该完成的课程教学任务。高职院校主要通过以上这些课程载体来实现对学生的培养, 实现劳动力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1.2.2 课程结构决定着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实施

课程的选择以及各门课程之间的排列组合、比例关系即课程结构其直接影响并决定着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实施。如果高职院校只是把课程简单的堆砌根本达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所以高职课程结构应该根据专业特点、教学内容相互承接关系、教学难易程度、教育教学规律、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等原则来统筹构建。课程结构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类型、质量等方面达成的基础, 直接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的, 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 把握好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制定明细具体的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指高职院校根据社会需要和专业特点而对所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规格的特殊要求, 主要包括培养规格、培养要求两个方面的内容。培养规格通常指的是同一专业中不同类型人才的差别, 主要反映了社会上对人才要求的多样化。培养要求则是指按照一定规格所培养的人才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和知识、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压力下, 高职院校要想获得良性发展就需要准确定位好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能够更好的实现高职人才的培养, 开展好一切教学活动, 高职院校才能够设置出高效的课程结构, 发展学生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但是因为不同地区所需要的“专才”岗位结构有所差别的, 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时应该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不能够搞全国性的“一刀切”。

由于传统高职培养目标的模糊和不具体, 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一向定位不准确, 那么构建具体有效的培养目标必须改变原来以传统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 切实做到根据岗位群及岗位的需要来整合专业课程结构, 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实际操作能力强, 具有较好职业素养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这样才能满足就业市场对人才的多元性、多变性需求。[1]目前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社会急需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那么高职院校在办学指导思想及人才培养模式上, 不能与当今市场需求相脱离, 这也是社会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潜在要求。

高职院校要制定具体、明细的人才培养目标, 应重视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重视及时收集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的信息反馈, 重视教师在行业、企业的实践调研及体验, 重视相关行业专家及教育专家的指导, 重视学校教学软硬件条件建设和资源的利用。另外, 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还应进行就业市场分析、行业 (企业) 分析、职业岗位群分析、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教学条件分析及学生分析。总之, 高职院校应该根据上面的信息积累和分析, 制定出各个专业更加具体和明细的培养目标, 然后将人才培养目标转化为课程教学目标, 最后落实于每位任课老师的教学目标和每位学生的学习目标。

3 围绕高职培养目标, 设置有效实用的高职课程结构

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类型是高技能应用型, 其课程结构要服从于此类培养目标, 因此高职课程结构的设置应该要更加的实用, 有效, 在满足学生直接就业需要的同时还要尽可能满足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1 如何设置高职课程结构

高职课程结构的设置既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既要有利于学生目前的发展, 还要有利于他们应对未来的挑战, 同时使现有的教学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用来。因此高职课程结构进行构建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对职业岗位群及职业岗位所需知识、技能必须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要进行职业分析, 岗位分析, 任务分析, 准确把握完成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 (2) 高职课程结构中要注意实践课程的设置, 高职课程结构不应处在杂乱、松散状态, 而应使实践课程能够形成一个体系, 这样才能够真正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 对毕业生要做典型的跟踪调查, 调查所培养的学生受企业欢迎程度, 所学的哪些课程对学生实际工作产生了作用, 哪些课程的设置虽然没有发挥作用但对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哪些课程是冗余的与实际工作脱离, 对学校的课程设置进行重新调整。 (4) 对课程的结构要优化, 虽然有些课程很重要, 但是不需要占用过多的课时, 教师在教学时要学会黑箱, 白箱, 灰箱的处理办法。[2] (5) 课程结构在设置过程中应紧密围绕教学目标, 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合理设置人才培养方案, 突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实效性, 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中应做到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相结合, 技能训练标准与岗位要求相结合, 实践课与理论课实现有机结合,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6) 高职课程结构不一定要遵循先基础后专业这样的教学计划, 学生入校后可以先学习专业课, 对职业先获得感性认识, 比如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中的汽车构造课程和高等数学课程就没有很大的前后知识间的关系。 (7) 课程结构要针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使人才培养的规格、能力结构更加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技术型产业为主的地区其在培养过程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 在以综合性经济为主的地区要多注意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因此课程结构的设置需要针对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职业领域岗位标准、职业能力要求进行整体化设计, 以确保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3.2 课程结构的设置中要落实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高职课程结构设置是否科学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落实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 达到职业资格标准可以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 特别是对学生的操作能力的训练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落实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也成为了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

在落实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时, 要实现高职院校课程标准与行业职业资格标准的融通, 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通, 切实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高职课程结构中, 形成高职课程对职业资格标准在教学内涵上的覆盖关系或者专业核心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之间的对应关系, 形成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的“双证”课程, 使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密切结合。[3]“双证”课程在开发过程中, 需要吸收行业、企业一线专家参与专业课程标准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在修订时可以针对目前的课程内容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相脱节及与行业、企业发展的需求相滞后等问题进行改革, 按岗位的要求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将职业所要求的必需知识与技能以及行业发展中最前沿的知识、技术整合成课程教学内容, 把它嵌入到课程教学计划中, 从而保证课程开发具有较高技术含量, 保证培养方案的设置能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开设过程中考证内容可以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 也可以渗透到多门课程中。

总之, 高职课程结构的优化设置是高职课程和教学改革的重点, 需要广大职业教育爱好者不断的探索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方绍正.校园物理环境在高校隐性课程中的作用[J].科技资讯, 2006.

[2]张滢.“黑箱—灰箱—白箱”策略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J].经济论坛, 2006.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论文 篇5

一、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前者重视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效果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对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性应予以重视。

(一)学生的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四年制本科教育,它是高等教育的一种,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要宗旨,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方向是以就业为导向,秉持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的职业能力不仅包括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动手能力,而且包括岗位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能力时还应注重实用性、针对性、适用性,真正实现毕业和就业的无缝对接。

(二)具备职业能力的应用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势头迅猛,企业及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日益增高。首先,科技知识更新速度快,更加信息化,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学科边缘化、领域交叉化、知识综合化是目前社会发展的特色,因此,学生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综合性的能力,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最后,针对现代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能力要求,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只有具备综合性的职业能力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三)全面的职业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以就业为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的性质决定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其培养目标,只有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才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当今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如果不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就很难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在科技、工业、生产高速发展的现在,高技能人才紧缺,但是某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仍十分困难,其根本原因是毕业生并没有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熟练职业技能,无法满足企业岗位对于人才的需求。反观,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毕业生均具备全面的职业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他们能够较快适应工作岗位,发挥优势,为企业服务。因此,高职学生必须加强学习锻炼,夯实专业基础,熟练技能操作,全面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现状

(一)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视不够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服务区域经济,为现代化建设输送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但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普遍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清晰,因为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没有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动手能力和业务素质,学生的职业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和提高,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更正认识偏差,实现以知识为中心到以能力中心的转变,切实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精神和业务素质。

(二)课程体系建设不合理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职业教育的理念在慢慢渗透,一些高职院校对于课程体系做出了一些改革探索。比如增加实训课时,开设顶岗实习,秉持产学研一体化的思路,但是总体来说,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还没有根本变革,无法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首先,部分高职院校的教材内容陈腐落后,难度大,知识点琐碎,专业实践性的特色不突出,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理实一体化和重视技能培养的理念。除此之外,现用教材的科技性和前沿性有所欠缺。目前,科技发展极为迅速,各种科技知识信息更新交替,新技术新技能在现有的教材中无法学到,造成毕业到岗后无法得心应手地工作。其次,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实训课程的重要性,但是理论课时和实训课时的比例还不够合理,实训课程的内容不具有专业或者职业针对性。最后,学生的毕业顶岗实习没有达到学校和企业预期的效果。高职院校会在第五学期或者第六学期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定岗实习,但是由于企业有时提供的岗位和学生的.专业不对口,或者由于学生懒惰不参加顶岗实习,使顶岗实习形同虚设,没有体现其应有的价值。

(三)师资队伍业务能力薄弱

高职院校的一线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也就是说,从事高职院校教师工作除了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相关知识外,还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背景和良好的实践能力。虽然现在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掌握了熟练的操作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但是适应市场需求的岗位的综合性能力还有所欠缺,师资综合能力弱制约了高职院校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

三、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途径

(一)转变教育理念,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中国存在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理念,重视学历教育,轻视技能,以获得文凭和学位证书为最终目标。加上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晚,职业教育定位不清晰,职业教育理念没有深入渗透,导致学生对于职业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因此,高职院校一方面应顺应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进行企业岗位调研,开发建立对应的课程体系,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另一方面要建立突出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方式,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仅掌握专业知识,而且熟练操作技能,具备较强的综合性的职业能力和较高的职业素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二)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应该以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设置课程,课程内容应该与岗位职业标准相对接。原有的课程结构的特点之一是学习的课程科目种类繁多,基础知识零散,知识体系不完整。我们要精简必修课,重视基础课,尤其是计算机应用和英语课程,让学生扩大知识面,学会利用多媒体和信息化手段充实自己,提升自己。课程设置之前必须经过企业岗位调研,所开设课程必须满足企业岗位对于该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要求。高职院校了解企业需求,与企业紧密合作,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除此之外,专业开设和课程设置还应考虑企业岗位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探讨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学生干部素质与领导能力比较符合领导行为论,因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学生干部素质与领导能力是可以经由后天的训练加以发展,同时通过各种不同的学习活动及训练方法,而有不同的能力展现。尽管高职生学生干部与成人领导有许多不同之处,高职生仍旧需要熟练的人际关系处理技巧,及认知能力以处理团体事务,进而完成任务达成目标。

一、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的重要性

(一)干部经验让学生干部素质与领导能力大幅提升。研究参与者在接任班集体和学校干部前后其学生干部素质与领导能力是有所改变的,许多研究参与者均表示,在担任干部之前,都只是单纯地参加活动或练习,直到接任干部后,开始学习到许多领导的经验,通过办理活动的过程,吸取经验,适时调整自己,并且渐渐了解凝聚共识、分享权力以及充分沟通的重要。同时学会在合作过程中出现意见不同时,先冷静控制自身情绪,避免因情绪而出言伤人坏事,而是以就事论事理性沟通的方法,进行彼此意见交换,达到共识,进而凝聚班集体和学校成员的向心力。而许多研究参与者也表示,通过班集体和学校活动学习到去发现自身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学会发掘他人长才,并且善加分配利用,让自己在领导他人推动任务时,能够更顺利成功。

(二)同学教师的肯定强化学生干部素质与领导能力。同学与班集体和学校指导教师的支持鼓励,对于学生干部素质与领导能力的培养也是有所帮助的,当研究参与者感到彷徨无助,无所适从想放弃的时候,会找同学或是班集体和学校指导老师沟通,而指导老师都能够给予实质的建议以及正面的响应,使内心的压力得到抒发,也使其更有信心留在班集体和学校里继续发展,而这些对学生干部素质与领导能力的发展都是有所帮助的[2]。

二、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的策略

(一)利用班集体和学校活动,发掘自身能力。班集体和学校活动可以是帮助自己获得更多能力及经验的地方,根据过去的文献及本研究的结果发现,班集体和学校对于处事的能力及态度、人际沟通能力、学生干部素质与领导能力及情绪控制上皆能带来正面的影响,而通过班集体和学校活动参与过程,发现班集体和学校内的成员均有各自不同的长处,同时也会发现自己的渺小与长处,在经过班集体和学校活动的训练后,能够更容易发掘自己隐藏于内的能力,进而将这些能力进行强化与发挥。班主任通过民主选举,定期轮换等方式组织起相对稳定而又富有竞争力的班组织。设置班、团委干部人员岗位并将班内事务分组分块管理,将每个岗位的主要职责、管理范围予以公示。然后通过自愿报名的方法进行竞选,在竞选之前对参选者的基本情况予以公示,欢迎学生对参选者提出意见。为充分调动积极性、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可对学生的管理水平进行综合考评,实行每周一小记,每周一评比,通过多渠道、全方位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学生在演讲、协调关系能力上得到了锻炼,也培养了踏实、进取的精神 ,增强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

(二)提升学生干部素质与领导能力。班集体和学校常有许多活动的举办、会议的进行及社务的处理等,这些事情是每个班集体和学校成员参与班集体和学校重要的学习机会,同时也是每个干部磨练自己能力的最佳时机,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试着聆听众人的意见、解决班集体和学校成员的冲突、学习承担责任、发现自己及他人的专才,并且善加利用每位成员的专长与优点,进行任务分工与调整,进而领导班集体和学校成员完成任务,为自己的学生干部素质与领导能力大幅加分。不但可以让自己可以拥有更多元化的学习机会,也能够将自己的人脉触角延伸至更广泛,使眼光不局限在一个小小的框架中。事实上,生涯发展的过程也需要多方面的试探,参加班集体和学校活动能够提升自身能力,而这些能力在创造未来成功的生涯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三)加强学生干部间的工作交流。高职院校应定期举办班集体和学校交流活动或是班集体和学校干部训练,通过不同性质班集体和学校的交流,让同学们彼此相互观摩,交换经验与意见,而举办班集体和学校干部训练活动时,通过活动设计规划、人际沟通技巧及探索教育等课程,加强同学领导沟通协调能力培养,都有助于班集体和学校活动发展与推动。诚然,无论制度有多严、多细,缺少了监督就不会得到好的结果。为了让制度得到落实,让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学到更多的知识,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风,建立了一个由班委领头老师参与的督察小组,对各项管理进行随时抽查,并采用老师意见箱和写周记的形式向老师反映情况,让老师能在最快的时问内,得到最准确的信息。这样学生不敢轻易违纪,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使班级管理形成良性循环。

三、结论

由研究结果分析归纳出高职院校班集体和学校活动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学生干部素质与领导能力的影响部分可以发现以下几点结论:参与班集体和学校活动有助学生干部素质与领导能力的展现,通过共同协力完成任务的过程,可以让同学去发现且善用自己的能力,领导、协调、沟通众人,使任务顺利遂行;同时,班集体和学校活动经验有助学生干部素质与领导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班集体和学校的干部经验及同学教师的肯定对于学生干部素质与领导能力均有强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磊.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04:133-134.

高职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初探 篇7

一、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培养

高职学校的生源是经过重点高中、普通高中选拔之后进入高职学校的, 进入高职学校学习的学生知识水平都比较薄弱, 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掌握得不扎实, 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对知识探究的能力有待提高。由于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不扎实, 致使很多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知识都没有掌握。所以, 在教学中, 语文教师既要让学生学习新的语文知识, 还要把他们在初中阶段落下的知识不上来, 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

高一阶段尤其要重视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使他们的语文知识基础不断增强。在给学生补初中落下的知识时, 教师可以让他们把初中课文中的优美文章进行朗读, 并对重点段落进行记忆, 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量。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增强语文语感, 提高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同时学习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技巧, 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

二、重视学生基本功的训练

由于高职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较差, 他们在学习新知识时会受到影响, 使他们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在教学中, 教师要从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入手, 对学生的书写提出更高的要求, 并要求他们提高普通话技能, 通过进行口头表达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1. 要求学生写好字。

让学生从练习写好字开始, 每天抽出半个小时进行练习。教师要让学生领悟到写好字对他们的重要性, 使学生能在自我约束力下养成每天练习的好习惯。

2. 要求学生练好普通话。

高职学生毕业后, 他们将走向社会各个地方, 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说好普通话, 为以后和他人进行交流提供便利。所以,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普通话运用的监督, 让他们都说普通话。在日常学习中, 要让学生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教师必须起到带头作用, 和学生进行交流时要使用普通话;要求学生每天听新闻联播, 注意区别和纠正自己的方言;鼓励学生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 用普通话进行交流, 营造普通话的语言环境;班上由普通话较好的学生组成推广普通话协会, 带动大家说普通话;组织学生参加国家语言文字工作会的普通话过级考试。

3. 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 也是二十一世纪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对于高职学生而言, 在将来的工作生活中, “说”是体现语文能力的关键, 通过“说”来向别人传递自己的信息。但在实际教学中, 语文课堂上存在一个不良的现象, 许多学生要么自认为“沉默是金”, 要么说话时意思表达得残缺模糊, 词不达意等, 造成课堂上呈现出一片“肃穆”的情形。针对高职生“自信心不足, 畏惧心理严重, 顾及面子, 担心说不好, 被别人笑话, 害怕当众说话”的心理特点, 通过课前5分钟展示、主题辩论会、专题演讲比赛等形式提高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课前5分钟展示, 就是每堂课利用课前五分钟, 让五个学生做一分钟的口头演讲。全班学生轮流循环安排, 每个学生都必须上堂锻炼展示。通过课前5分钟演讲, 让学生克服了怯场心理, 培养学生的胆量和勇气, 锻炼了学生当众讲话的能力, 使他们在和他人进行交流时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让他们树立了和他人进行交流的信心。

三、强调语文教学的实用性

高职学校是为社会输送专门人才的学校, 在教学中需要让学生掌握真正实用的技术, 提高他们的技术能力。所以, 在进行语文教学时, 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使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用性突现出来, 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对他们职业技术能力有促进作用, 才能让学生积极地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

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专业知识中涉及到的实用文体来进行教学, 提高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同时, 也提高了他们对专业技术知识的理解。

在培养学生语文知识素养过程中, 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只有具备较高的能力, 专业性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才能更好地融入到工作和社会中。

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具备通过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 还要让他们具备说和写的能力, 用于向他人传递信息, 进行有效交流。

四、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一切知识根本就是德, 若不在德行上扎根, 纵有知识并无是处。”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就是让学生受到语文学习的吸引, 积极主动地走入语文课堂, 融入到课文中来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和作者进行沟通, 情感发挥共鸣, 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使他们通过探究语文知识获得面对困难积极乐观的心态。教师要引导他们把坚强乐观的品质正确地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以及生活中, 使学生在面对理解不了的难题时不再气馁, 始终保持乐观的情绪。

由于大部分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 在学习和与他人交往时, 会产生自卑的情绪, 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在教学中,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 鼓励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语文课堂行动中, 用教师充满爱的语言和行动来关怀学生, 使他们的情感得到满足, 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情, 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质, 并能根据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不断前进。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 篇8

随着高等教育大发展进程,我国高职教育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高职学院的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教育目标的设立、教学指导思想和方法及教学手段上, 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应有的地位。这种状况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就业和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在高职教育领域倡导创新教育,培养出大批创新型人才,即能真正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现高职院校教育目的的要求。但高职教育由于受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在许多方面存在弊端.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社会经济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迫切要求改革现行教育,开展体现时代精神.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奏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2 提高高职学生创新力的方法

2.1 创新教育,创造性使用教材

对于新知的探究需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实现知识内化,即通过解决是什么(陈述性知识)和为什么(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的问题,把握知识规律 ;二是形成学科技能,即通过知识的应用,把握知识应用规律。它要求教师进一步树立课程意识,以新的课程观(高职学生观、教材观、课程资源观)来重新审视、规划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以更高、更宽的眼光来设计教学、看待高职学生,而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和一时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创造性使用教材中应充分认识教学目的重要性。每节课、每次活动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否则容易形式化——为活动而活动,为体验而体验,为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轻率、刻意地去更改教材内容,等等。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和谐一致的原则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本着眼点与归宿。

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指导高职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 ( 观察、实践、调查、实验等 )、体验性 ( 动脑、动口、动眼、动手等 ) 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教师应该更新观念,摆正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让高职学生明白具备了自学创新创新力就有了更新原有知识的创新力、学习新知识的创新力和整合各门学科知识的创新力。通过考试考察培养高职学生自学创新创新力,通过考试考察督促高职学生自学,同时进行教学反馈,以改进下一步的教学工作。

2.2 激发兴趣。培养高职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和最大的动能,又是一个人事业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有了兴趣才能发挥无穷的力量。在模拟实验时分成几个小组,每一个小组在室内的布置上按一般的财务工作设置相应职能岗位,包含出纳、制单、审核、记账及主管等,象征性地组成一个财务组,进行职业岗位模拟实验操作,并实行岗位轮换制度。在这种仿真模拟环境中,学生根据实验内容的要求,自己动手,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各种账簿、编制会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仿佛置身于实际单位的财务部门一样。从这里看出,兴趣确实是事业取胜的第一要素。因此激发和培养、保护和利用高职学生的潜在兴趣,是老师在开展创新教学中绝不能忽视的教育艺术和手段。

2.3 强化实践,培养高职学生的科学精神

强化实践就是知识的应用,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既要完成巩固知识,进行技能性的转化,又要完成把知识转化为创新力的任务,还要考虑适应高职学生不同智力水平。

如果高职学生有了知识,不去引导他们用于生产实践,也就不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所以培养高职学生的创造创新力,一是要培养高职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二是要严格遵循科学理论和规律。比如以会计创新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即 :基本技能训练一专项技能训练一综合技术应用创新力训练。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主要在院内完成,综合技术应用创新力训练由学院和企业共同完成。一条主线、三个层面的技术应用创新力培养新体系随着科技进步、课程内容综合化的深入需要不断完善,尤其是在具有复合的会计专业的综合课程等领域更是需要深入进行研究,使之成为可供借鉴的一种创新力培养模式。在教学中应坚持培养会计创新力为主线的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体系,“理论实践一体化”是指在特定的实训中心,通过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该模式具有应用性、综合性、先进性、仿真性等特点,使教学更接近企业发展的水平,并与企业实际同步滚动 ;营造浓郁的职业氛围,达到创新力与素质同步培养的目的 ;借助先进的生产和教学装备,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服务与生产为一体。具体实施方案是 :组建了实训中心 ;合理精简、整合理论教学内容,打破了过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段集中进行的方式,将原来单独列出的实验分别融入到各门课程中。高职学生们感到带着实践中的问题学习,越学越有劲,诸多问题和想法,都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找到了答案。

摘要:教育如何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是新时期的紧迫任务。创新能力教育对高职教育影响重大,提出了关于我国目前高职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思考,为全面发展创新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研究 篇9

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工艺、新技术、新理念、新产品层出不穷,社会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社会职业的变换也随之加快。这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培养高职毕业生具备这样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让高职毕业生不仅可以“零距离”适应现有的工作岗位,在谋求职业时具有更大的流动性,还能够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技术变革、岗位变换和创业等需求,具备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这种能力就是我们所说的“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的概念是1972年梅腾斯先生在德国最早提出的。他认为“关键能力”指的是具体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强调当职业发生变更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还能起作用并成为劳动者的基本素质,从而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这种能力对劳动者的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因此被称为关键能力。[1]关键能力的培养是近年来世界职业教育的新热点。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也开始重视对关键能力的研究。

深刻认识高职教育能力培养的内涵,要认识到“关键能力”和“专业能力”是能力获得的两个不同方面,是处于同等重要地位的。[2]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变高职教育偏重于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倾向。要与时俱进,深化对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意义认识,对高职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让其可以就业,更应该强调人在未来职业适应和发展的潜力。关键能力的培养不是单一的依靠某一个课程就可以形成的,高职毕业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生在校接受教育的每一个过程和每一个细节中。因此,只有在认真贯彻人才培养目标,将关键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放在同等地位,树立学校教师学生关键能力的意识,提高对关键能力的重视,将其融入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当中,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关键能力。结合我国高职教育实际,笔者谈谈自己关于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建议。

1 树立培养关键能力的意识

树立培养关键能力的意识,无论是高职教育管理者,还是一线教师、学生,都应该学习什么是关键能力,了解关键能力的重要内涵,认识关键能力对高职教育及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培养关键能力的意识。只有强化这一意识,高职教育管理者在进行教育管理工作时,才能够将关键能力与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开展有利于关键能力培养的活动与措施。而教师只有强化这一意识,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将关键能力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紧密结合,从而开展专业改革课程改革,巧妙设计教学环节,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将关键能力的培养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关键能力。学生只有树立了这一意识,理解了关键能力在今后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才能有学习的动力,才会自觉地配合教学活动,学会自我学习,主动地形成关键能力,在实践中锻炼提升关键能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整合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全球生产力的大发展,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经深入民心。个性化的发展,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已经成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我国职业教育理念应该打破传统的职业教育壁垒,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与时俱进,人才培养方案除了强调对学生某一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并促使课程目标有机整合,从单一的课程技能型目标向以关键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多元型发展,即发展“学科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

3 大力开展教学改革突出关键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专业课程教学,还是基础课程教学;无论是理论课教学还是实践课教学;都应该围绕培养学生关键能力进行教学改革。关键能力应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实际的“做”,即“行动”来获得发展,强调“做”的过程中的思考及总结经验,使关键能力在实践中提升。全面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彻底改革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模式,建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体系,使高职毕业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渗透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从而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的高职课程开发的理念是: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中心组织理论或实践教学,将工作过程细分为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和制作有使用价值的行动成果,学习任务应尽可能完整并具有适当的问题成分;所反映的职业工作过程应该清晰透明,学习任务的解决应富有层次变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创设尽可能大的决策、行动空间、交互学习空间,促进交流与合作;把传授知识与培养关键能力相结合。关键能力的获取是与在完整的任务中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完成逐渐复杂的工作任务,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而且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分析、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等关键能力都会得到提升。

4 以学生活动为载体,渗透关键能力的培养

高职毕业生在校期间除了课程学习,还可以通过各式各样的学生活动培养关键能力,使关键能力的提升贯穿于学生在校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通过组织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通过开展辩论赛、演讲赛、创业活动、知识竞赛、运动会等活动,让学生在享受校园文化活动乐趣的同时,也以学生活动为载体,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培养其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等等,让学生的关键能力在学生活动平台得到锻炼与升华,通过实践、总结,潜移默化,形成全方位的关键能力获得。

5 改革课程评价模式

“只有当评价能够扩充学生的学习机会,而不是限制他们的学习机会时,评价才是有价值的。”[3]传统的课程评价模式主要是采取书面形式的学术性评价模式———纸笔测验形式,所评价的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却不能如实的反映学生技术能力和关键能力的掌握情况。基于对评价结果的追求,学生往往关注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忽略了对于专业技能和关键能力的学习。教师也无法通过评价结果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改革课程评价模式势在必行,开展新的课程评价模式———真实性评价,是高职发展的必然趋势。真实性评价强调教育评价的发展性功能,这种评价需要整合多种知识和技能,充分运用评价者的判断,从多种情景中收集证据,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与反思的机会,强调评价主体的互动和参与、评价内容与方式的多元化以及评价过程的动态发展。要求评价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他们在学习中的态度、情感以及与他人合作、解决能力等关键能力。在真实性评价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测验接受者,而是评价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学习者将在评价过程中不仅获得对自己专业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的综合评价,还可以测量反思性劳动者的反思品质,即从实践中学习的能力。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4]这样的目标定位决定了高职教育要特别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除了职业技能以外,尤其应重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未来中国能否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高职教育任重道远。加强对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及其培养策略的研究,使高职学生无论从事什么岗位都可以体现高职人才的价值,对于高职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要:近年来,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关键能力的研究已经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都相继提出要把培养关键能力作为今后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现状,笔者在本文中提出自己对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

谈高职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10

1 改革教学方法

1.1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学生学会学习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在小学和中学阶段, 一个人获得知识的过程主要靠老师的“灌输”。也就是说, 学习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在这两个阶段, 由于知识的积累量相对较小, 因此, “灌输”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而对于高职学生, 一方面, 学习针对性较强, 且相关专业的知识量是非常大的, 要掌握的知识就更多, 课堂教学时间又有限, 仅靠老师的课堂“灌输”是绝对不够的, 另一方面, 当今时代, 知识飞速发展, 要不断的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不被时代所淘汰。因此, 高职学生就必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会学习, 提高自学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以适应将来工作的要求。

1.2 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竞争能力的基础, 也是发展的基础。传统的教育使学生习惯于常规学习, 常规处理事物。因此学生很难适应竞争所产生的职业流动, 尤其是在未来社会信息密集而传播速度加快、社会交流日益频繁、市场经济变幻莫测和社会职业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新时期的高等职业教育就要通过对学生独立创造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多角度回答问题能力、积累创造方法能力的训练, 激发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追求真理、敢于创新独立思考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 并把培养创造性与发展个性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

2 改革教学内容

许多高职教育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基本上是本科教育的“压缩版”, 虽经多年改革, 但仍以课程为主, 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缺乏职业性课程, 难以适应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因此必须加快教学内容的改革。

2.1 突出课程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 应以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需求为依据, 以从事该职业岗位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为标准, 分析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 针对职业岗位的要求设置课程。以社会需求设置课程, 既要考虑未来择业的宽泛性, 又要考虑未来升学知识与技能的延续性。同时, 课程设置要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既要考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又要考虑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三类课程的比例,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还要给学生一定的选择课程的自由度, 选修课与必修课相结合, 适应学生的专业需要和个人兴趣的要求, 同时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

2.2 与生产一线紧密结合

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过程中, 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进步及产品的升级换代, 对生产、管理一线的劳动者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职业教育课程必须不断更新。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因此, 要加快高职课程改革。以职业为基础, 以能力为本位。目标和规格必须根据不同职业岗位来确定, 同时还必须迅速及时地更新教学内容, 使学生就业后能很快适应岗位的要求, 实践能力强。

3 注重实践环节,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

3.1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走产学结合的道路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 因此, 学生的理论知识不是够用就行, 实践能力才是重中之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讲解和演示是远远不够的, 应该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实践, 在学习中实践, 在实践中学习, 走产学结合的道路。因此, 学校应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或者与相关企业联合,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场地, 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 满足社会的需求。

3.2 加强模拟仿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为了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 应加强模拟仿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这样可以将生产现场搬到教室, 学生在教室与生产一线零距离接触, 使教学内容可以更好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并且可以模拟生产现场, 进行生产操作, 另外还可以灵活地人为设置生产故障, 由学生分析原因, 自己排除故障, 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将来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使学生到企业后能很快地达到岗位的要求, 能够直接进入生产第一线, 或者是经过短暂的岗前培训就能够进入生产实践。

4 考试方式

为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 突出职业能力的考核, 应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 根据课程的具体特点, 选用口试答辩、课题论文、技能操作、笔试等方式。

5 结论

高职教育只有改革教学方法与不断改革教学内容, 同时注重实践环节, 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适应社会的要求与发展。

摘要:本文根据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出发, 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践环节三个方面论述了高职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关键字: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践

参考文献

[1]孙良诚.职业教育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J].现代技能开发, 2003 (5)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高职学生培养】相关文章:

高职学生07-30

高职学生能力培养06-26

高职学生现状06-03

涉农高职学生07-19

高职学生特征07-29

高职学生创业08-17

高职学生权益08-28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12-10

高职学生干部培养探究08-25

高职学生创业心理培养05-27

上一篇:文化深层次结构下一篇:民族音乐会音频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