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教学实践

2024-08-13

读写教学实践(精选十篇)

读写教学实践 篇1

以读助写, 以写促读。读, 可以帮助了解文章的结构、体裁, 以及他人的写作方法、技巧, 为写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启发对相关写作话题的思考, 增加内容, 提升认识, 更新观念;而写, 能增强对阅读文本的深入, 强化对课文文本主题、结构、体裁的反思, 促进学生逻辑思维与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 教师在上课时, 若能坚持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整合起来, 加强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思维模式, 相信对学生读、写这两方面的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笔者经调查了解, 阅读与写作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分配不均:一方面, 大部分教师会强化学生对阅读的重视, 但也仅限于解题能力与解题技巧, 读的目的很单一, 不多元化, 局限了思维的启发, 不利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健全;另一方面, 写又仅仅单纯是写, 很多情况下是无输入的写, 写的类型单一, 导致写的内容生涩, 表达不得体, 词汇贫乏, 语法错误多, 词序不正确, 句语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缺乏逻辑性, 中式思维严重等。笔者认为, 这些问题的存在有以下原因:第一, 读与写的目的单一, 不能有效结合。高中阶段, 读与写经常脱离开来, 开设读写结合的课程较少, 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培养目的很单一, 为应试的高考服务。第二, 以读促写活动类型少。读仅仅是读, 写无内容可写, 通常是统一任务完成一篇应试作文, 思维僵化, 以应试为主, 写作时间不够灵活, 启发不到位。第三, 以读促写设计的原则不明确。目的性欠缺, 读写的相关性不强, 思维狭隘, 不能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进行有效启发, 缺乏主动性与灵活性。

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以读促写的模式, 以一堂课为例, 尝试利用以读促写的方式实现英语的有效教学。

二、读写结合的理论依据

Krashen (1985) 的输入假设认为, 大量的可理解输入是语言习得的重要条件, 且以输入语言材料的难度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为最佳。而Swain (1985) 指出, 仅仅依赖可理解的输入还不能使二语学习者准确流利地使用语言, 成功的二语学习者既要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入, 又需要产出可理解输出。输入与输出是语言习得中不可分割的两个环节。输入的过程, 大部分等同于阅读的过程, 是输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输出做好铺垫;而输出的过程, 则可理解为写作的过程, 但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写作, 是对阅读的消化、理解与运用。

结构主义语言学家认为, 写作和阅读是编码和解码的过程, 读写都是对同一书面材料进行积极的思维加工的过程, 具有一定相关性。语言行为理论renwi, 作为接受技能的读和作为运用技能的写分别负责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这两项技能通过具体的言语产生互动, 达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信息传递。

读写结合模式, 将阅读与写作巧妙结合在一起, 既对输入信息的了解、选择、组织、存储与运用进行了有机整合, 又对学生的输出创造了贯通的空间, 是输入的有效延伸, 也是以读促写。

三、读写结合的教学案例

1.教材内容介绍与构思。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中Module 6 Unit 2 Preject Making a happinesshandbook, 包含两篇文章:Golden days和My future life。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what is happiness to you, 笔者设计的是一节阅读与写作结合的课, 期望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学习, 使学生深入了解幸福的内涵, 找到寻求幸福的途径, 从而幸福的生活。

在对教材文本的处理上, 要求学生运用skimming跟scanning的阅读策略, 指导学生通读文本, 在各环节中设置相应的任务, 引导学生找出文本中幸福的观点, 以及作者找到幸福的途径。不断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幸福的认识、理解, 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层合作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解决学习问题, 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2.案例描述。

(1) 在阅读导入阶段, 笔者在投影中给出两张图片:一幅是学校隔壁广场上大妈跳广场舞的场景, 另一幅图片是每次跳广场舞大妈放音乐时, 笔者所教班级学生被打扰的反应。同时, 提问学生, 让其尝试描述这两幅图片所反映的问题, 最后以文字形式给出问题的实质:老年人跳广场舞, 一方面可以锻炼身体, 幸福生活;另一方面, 广场舞早上五、六点或晚上持续到很晚, 且音乐音量超大, 打搅到附近人的正常生活。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或者老人还可以做哪些活动不会打搅到其他人, 又能健康幸福生活, 让学生自己讨论。

(2) 问学生, 对于老人什么是幸福。依据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展开讨论。之后, 给出相关适合老人活动的图片, 钓鱼、下象棋、打太极拳、回忆往昔等, 让学生说出相应的英语短语。根据最后一幅回忆往昔的图片, 引到阅读文本中, 看看Golden days中作者回忆到了往昔的哪些幸福事。

(3) 信息处理阶段, 笔者重在培养学生skimming和scanning的能力, 通过扫读或略读的方法, 完成之前设计好的taskbased reading, 整合作者往昔的幸福事情。

The author had all friends around him.

The author was encouraged and guided by his family.

The author had no worries in life.

The author played in the sunshine.

The author talked with friends.

The author saw friends, visited grandparents, read books orplayed sport.

The author could run many kilometres.

所有这些事情, 在作者回忆起来都是幸福的。使学生了解到, 幸福就是平常生活中的点滴, 可以从日常生活中获取的。然后鼓励学生根据这些内容, 找出每段的topicsentence, 归纳出每段大意。最后, 引导学生解剖出文章的整体结构。也即:

Part 1: The author’s opinion about happiness

Part 2: Reasons why he thinks so (supporting ideas, detailsand examples)

Part 3: Conclusion

(4) 提问学生, 作为高中生的你, 觉得幸福是什么?未来的幸福又是什么呢?让学生依据Gold days中task-basedreading, 小组内分工分段找出My future happiness中作者认为未来幸福的事情以及原因。安排部分小组讨论, 在此基础上分享观点, 启发出语篇构建的思路。

笔者设计的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融会贯通的思维, 加深学生对文本结构、言语材料、信息的理解、记忆和强化。从而为输出做好铺垫。

(5) 在写作阶段, 结合本课所学内容, 笔者设计了几个任务:1、2两个小组, 根据两篇课文中作者的幸福之事, 尝试写一篇主题为what happiness is to you的诗歌;3、4两个小组可以写读后对幸福的感想;5、6两个小组写一段As for me, happiness meas……再写出两到三点理由;7、8两个小组尝试用一句话解释幸福的含义。

小组写作过程中, 有一个小组长, 一个记录员, 一个提供思路, 一个负责修改, 一个最好负责作品展示, 一个负责帮助的。写作过程中, 学生相互倾听, 相互交流, 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也有助于开拓思维。

(6) 作品展示。

在本案例中, 笔者分析了教材内容, 运用任务型教学法、交际教学法和信息技术, 将读写结合策略巧妙运用到教学中, 让学生阅读文本, 获取信息, 探讨观点和意见, 最后小组合作完成写作。

四、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思考

随着以读促写课的广泛开展, 如何促进以读促写的有效教学, 利用主课文的内容和篇章结构, 启发学生思维。先通过阅读获取信息, 然后在写作时再促进读的深化, 达到信息的有效输出。

笔者在以读促写的教学过程中, 根据有效教学的理念、二语习得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 通过实践和研究, 有以下几点思考:

1.读、写的目的应该都是多元化的。读的目的可以是怡情, 可以是为健全情感、态度、价值观, 可以是丰富思维, 学习知识, 也可以是很现实的——为饭碗。写, 可以是应试的, 可以是思考问题的写, 可以是表达观点的写, 也可以是抒情的写, 更可以是学习语言本身的写。

2.以读促写的目的也应该是多元的。以读助写, 促进学生对话题内容的了解, 积累言语材料, 了解文章结构、体裁, 提升对话题的认识, 启发对话题的思考。

3 . 读写活动类型是多样的。写作的形式, 有记叙、议论、诗歌、戏剧、邮件、信等;成果类型可以是感想、改写、仿写、说写。这些类型, 针对学生的水平不同, 可以灵活多样, 边读边摘抄, 也可依据文本观点, 让学生举出相应的例子。

4.以读促写中应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高度统一。如何在阅读中体现, 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

摘要:以读助写, 以写促读。阅读与写作是学生英语学习输入跟输出的一个反应。阅读可以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 而写作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文本结构的反思, 提高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从而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为加强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 本节课尝试以读促写的教学实践, 探讨了以读促写的目的、类型、活动原则, 以及以读促写是如何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阅读,写作,以读促写

参考文献

[1]Krashen, S.The Input Hypothesis[M].London:Longman.1985.

[2]Swain, M.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 put in its development[A].In S.Gass&C.Madden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on[C].Rowley, Mass:Newbury House, 1985.235-253

[3]刘俊梅.读写相关性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启示[A].穆林华, 张玲棣.写给中学英语教师的书——英语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C].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实践 篇2

新修订的2011版课标再次提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读和写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若有神。”这句话深刻揭示出了读与写之间的辩证关系。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进而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落实素质教育。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1.读中悟写,以写促读。

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只要多读书,就能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但是,只读不写也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通过读引导学生进行文字表达,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例一:教学《尊严》时,教师先让学生围绕尊严一词学习课文,通过品读文章中的重点词句,体会主人翁的尊严。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对尊严一词有了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这时,教师让学生写下自己对尊严的理解。这样的教学将学生在文本当中获得的理解认知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既升华了对文本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课例二:去年我执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中,为了引导学生体会德国奇丽的景色,我设置了情境教学,电脑显示:假如你是一位放学回家的小学生,看到这奇丽的景色,你会。假如你是心情烦闷的青年人,看到着如花的街头,你会。假如你就是留学在此的季先生,看到这美丽的街道,你会。

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想象,续写句子,在书写中,内心对德国景色的奇丽,对德国民俗的奇特有了更深的体会,并将自己的情怀倾诉于纸上。

2.阅读典范课文,模仿名人写法。

读书有利于写作,那么怎样指导学生读书呢?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阅读典范课文和名人名篇,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其次,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写作上的辅导,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进行多种形式的写作练习。例如,教学完《石榴》,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结合课文仿写一篇文章。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总结读写经验,挖掘内在潜能。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总结读写经验,从中找出一定的规律,使学生尽快进入读写结合的“快车道”。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便适应迅速生长的“读写萌芽”。

一、在阅读中悟写

阅读教学过程可分为两个步骤。第一、着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理清文章的“头绪”,弄清文章的内容,再通过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解决了“写什么”和“为什么写”的问题,即“语言文字、内容、思想感情”的过程。第二、进一步明白“怎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这个步骤侧重于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在教学中,认真落实文章的中心、结构、写法,突破重、难点,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这就是在完成第一个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即“思想感情、内容、语言文字“的过程。无论是篇还是段的训练,都不能只重形式,不重语言文字训练。因为语言文字才是思想感情的载体,是借助于阅读的积累,平时的观察方能积少成多,集腋成裘,以备不时之需,逐渐发展成能力。

二、读中学写,以写促读

阅读是吸收,作文是表达。写是一个经历严密逻辑思维的语言表达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文章为依托,充分挖掘和利用课文中内在的读写结合的信息,在“读”中学“写”,指导学生把从阅读中习得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去;在“写”中促“读”,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以读助写,促成读写一体,以此来指导学生的写作,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读和写是个互补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的吸收,才有理解的表达。读写一体化的作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化整为零”,阅读教学“化零为整”,读为基础,从读学写,写中促读,多读多写,把读写训练相互沟通,达到了读与写的有机融合。读写结合,不限于读什么,就写什么,有时可以先写后读。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除此外,结合作文,让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也是一种以写促读的方法,同样能收到以写促读的效果。

三、读写结合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一种方法,往往不止是一次练习就能掌握好,只有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读写结合,在反复交替的训练过程中,逐渐强化和内化,才能掌握一时难以掌握的东西,最终转化为一种能力。读写是个有机的整体,如同鸟之双翼、车之双轮,要同等视之,不可偏指,这样能完成小语新课程标准中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任务。提高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策略,促进语文教学的时效性。

创新英语听说读写教学实践 篇3

一、听

作为小学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多听,先感知英语、熟悉英语的发音、语调等,这样才能为“说、读、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1.上课听老师读。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读英语时要有不同的语速,切忌一刀切。

2.聽磁带。教师要让学生多听磁带,尤其是外籍教师或专家读的磁带。开始听磁带时,可以让学生边看书边听,经过一段时间,让学生脱离课本去听。

3.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边看边听或在语音室对学生进行“听”的训练。

4.听少儿英语广播或看少儿英语节目。如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周一到周五的“洪恩英语培训学校”制作的少儿英语,很适合初学英语的小学生看。

总之,通过以上途径既找到适合学生的特点,又能培养学生听力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听力,为学生的“说、读、写”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说

“说”是在“听”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说”从主体上分为“教师说”和“学生说”。

1.“教师说”,即教师课堂上用英语讲课和课下用英语和学生对话。小学英语教师面对的是确保所说的语音准确,语速适当。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用英语说,即英语授课,尽可能不用或少用汉语。

2.“学生说”,即在课堂上讲英语和在课下讲英语。首先,每堂课讲新课前,利用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结合自己学过的英语知识用英语讲一件事,或者介绍自己的家庭。其次,课下创办英语角,用英语互相交流。

总之,将教师说与学生说,课上说与课下说,利用课本说与现实说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将来说好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读

学生“读”,从场所可分为“课内读”和“课外读”:从是否读出声音可分为“朗读”和“默读”。笔者几年的英语教学实践感到:“读”在“听、说、读、写”四个教学环节中是一个较难的环节。

在课内,“跟读”都比较容易,难就难在学生自己主动地朗读。鼓励学生大声朗读,只有大声朗读才能达到一种忘我境界,才能融入真正的英语世界,体会英语本身的奥妙,逐渐培养出英语语感。当然这种大声朗读不仅要在课堂上读,还要在课外读,而且还要有时间保证。只有大声朗读加上足够的时间才能保证朗读的效率。

除了以上大声朗读外,还要默读,即要读英语课外书。在这方面,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一些与其学习水平相当的课外读物,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巩固课本上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又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益。

因此,通过形式多样的读可以为以后的写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起到桥梁作用。

四、写

小学阶段是英语写作的起始阶段,在这个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及良好的写作习惯至关重要。

1.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英语写作是一种既困难又枯燥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英语写作可以由易到难。例如,可以让学生用英语介绍一下自己或自己的家庭,然后再让学生写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这样由易到难,既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又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2.写作的内容要广泛。既可以写家庭生活,也可以写学校生活,甚至还可以写社会生活;既可以描绘一个人,也可以写一件事等。

3.写作的题材不限。既可以以记叙述文的形式出现,也可以诗歌的形式表现。

4.写作的形式不限。既可以让学生写日记,也可以命题作文,还可以采取其他形式。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找到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与学生知识水平相适应的一系列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范小丽.浅谈英语听力的创新教学.教育学,2011(02).

关于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实践研究 篇4

随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程度的不断加深, 当代教师已经对语文教学模式、方法和理念进行积极的创新。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教师逐步发现,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写作能力并没有得到平衡发展, 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成果。针对这一现象, 教师提出了读写结合的教学思路, 以求将阅读与写作相互融合, 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基于此, 本文在此对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研究, 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二、以读促写

读写结合是一种层次较高的语文教学理念。从本质上说, 阅读是学生吸收知识、巩固基础的有效途径, 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但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也是为学生的写作奠定基础, 为学生的写作提供素材与参考物。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实现读写结合, 首先要实现以读促写, 要通过阅读教学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学生对文章的认识与思考还停留在表面, 教师通常引导学生完成课文中生字词的积累, 并探究课文的思想感情。但是, 多数教师忽视了对课文写作思路的分析, 因此无法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换言之, 教师需要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去思考这篇课文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作者为什么要从这个角度进行描写等等。

以《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故事为例。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找出相应的生字词, 并利用字典等工具完成积累。在此基础上, 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分析这篇童话故事的内涵, 同时也要让学生分析这篇故事的写作思路。例如, 教师让学生思考在课文的最后, 作者为什么要花费大量的笔墨描写小女孩见到的幻想, 为什么又要在课文的最后突出已经被冻死的小女孩会带有微笑。

教师提出的问题直指这篇课文的中心, 不但能让学生对课文的深层次含义有进一步的理解, 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思考更层次的写作技巧, 并让学生在日后的写作中有意识的借鉴这种技巧达到提高文章质量的目的。

三、以写辅读

与此同时, 教师可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写作教学辅助阅读教学。首先, 教师可以在阅读之后, 要求学生进行仿写, 或者要求学生养成书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及时的阅读后通过写作将所领悟的写作技巧进行合用, 在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认知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例如, 在学习了《生命生命》这篇课文后, 学生对生命的概念和意义已经拥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还未触及学生的心灵, 学生还可以对课文的更深层次含义有进一步的理解。此时, 教师要求学生书写读书笔记, 要在读书笔记中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生命的认识。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无疑就是在进一步梳理对课文的认知, 在思维转动的情况下联想到生活中的感触, 进而对课文表达的内在含义有更高深的理解。

其次, 多数教师习惯于将写作置于阅读之后, 这是一种较为局限性的教学思维。因此, 教师也可以在阅读之前引导学生进行写作, 让学生在没有受到课文束缚的前提下去思考与构建, 进而在相互的冲击下对课文有更清晰的认知。

以《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 要求学生根据这个题目进行简单的写作, 要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或个人的见解进行写作。在此过程中, 学生就会在作文中表达自己对“给予是快乐”这个题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这就能够让学生将自己的思维与作者的思维进行冲击, 在相互印证和筛选的过程中, 学生才能真正认识到给予与宽容的真意, 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上一层楼。

四、读写结合

最后, 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 需要真正认识到阅读与写作是一体的, 两者应该相互融合与促进, 实现共赢。

例如, 在阅读了《桂林山水》这一篇课文后, 教师在阅读中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并对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课文中接触到的修辞手法描写校园的风景。简单地说, 教师的安排就是引导学生将理论获得的写作技巧通过实践的形式灵活运用, 使学生的写作技巧得到提升。

“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呀, 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以课文中的这一句景物描写为例。学生意识到这是明显的排比修辞, 因此在写作中进行借鉴, 以此描绘校园的景色。在写作过程中, 学生逐步认识到排比句的气势越来越强, 其表达效果也更加明显。

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 学生不但对修辞手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能够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同时, 随着认识的加深, 学生对课文描绘的景色也有了更清楚的认知, 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结束语

总的来说, 读写结合是小学语文教学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它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这就迫使众多教师不断探究和总结, 完善这一教学理念, 推动小学语文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凯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学刊, 2010, (18) .

[2]杨燕, 申贤波.读中学写读写结合[J].吉林教育 (教科研版) , 2007, (60)

[3]钟垂兰, 熊富生.读写结合提高能力——语文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10) .

[4]彭彪.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初探[J].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 , 2011, (3) .

[5]吴立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策略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24) .

读写教学实践 篇5

叶圣陶先生曾在四十年代针对文言文教学说过:逐句讲解是最省事的办法。长期以来,文言文以“串讲法”垄断教坛,久盛不衰。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这种教法极不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更与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那么怎样才能把枯燥乏味的文言文教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喜于接受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将听说读写巧妙地贯穿到具体教学中去,注重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摈弃满堂灌式的串讲翻译,学生就会从“之乎者也”中品出无限的韵味。下面就《项脊轩志》一文的教学,谈谈听说读写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培养。

一、恰当的导语设计,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果说诗是一幅或浓或淡的工笔或写意画的话,那么优美的散文则是一杯清冽香醇的美酒,品后让人齿颊留香,回味绵长。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品读明代被黄宗羲誉为“明文第一”,被时人称为“今之欧阳修”的散文家归有光用他的真情酿造的美文——《项脊轩志》。

这个导入语简洁明了,但又含有较多的信息,通过教师满怀激情的叙述,既揭示出了课题,又能起到感染学生,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也是对学生听的能力的训练。

二、适当的配乐范读,营造情感氛围

教学前选择好一首节奏舒缓的曲子,如《二泉映月》,在导入新课后播放此曲,配乐范读。并要求学生:①听准字音;②明确句读;③体会文章的感情,找出表露作者感情的语句。

这个环节主要是训练学生听的能力,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感受散文的魅力,这样既解决了文章中重点字的读音和句子的节奏、停顿(如“呱呱而泣”的“呱”的读音等),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住文章的感情线索。听完范读后,学生大多能抓住表露感情的句子,这就抓住了全文分析的纲。

三、学生齐声朗读,体会“喜”的感情

(一)要求学生齐读文章第一部分,感受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明确作者“喜”的原因及抒情方式。

(二)默看文段,找出自己认为写景中最美的语句。学生大多找出的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五句,然后要求学生反复玩味品读背诵。教师只作简要的点拨,即要求学生用思维作笔,以文字作颜料,勾勒“月夜桂影图”。其中一学生是这样改写的:“月圆之夜,我静静地呆在南阁子里,享受着夜的恬静,一任如泻的月光透过窗棂,洒落在我的心间。月光下,庭中的桂花树枝叶斑斑驳驳,美丽的倩影将皎洁的月光筛成满地的碎银。伴着轻送的夜风,桂花的清香一阵阵扑鼻而来,不绝如缕,让人心旷神怡、如痴如醉。在这月白风清、花香袭人的夜晚,一个人静静地读读圣贤书,与古人进行心灵的交流,这种乐趣哪有穷尽呢?”

这部分主要是读写的训练,根据不同的要求分为齐读、默写、精读、背诵;写既锻炼了学生的想像和表达能力,更加深了学生对“融情于景”的写作特色的认识和理解。

四、静心默读,品味“悲”的感情

(一)要求学生默看文章三、四、五、六段,思考作者回忆了哪些人?写了哪些事?让学生回答教师总结:① 念亡母关爱;②思先祖期望;③痛爱妻早逝。中国云购网 http://

(二)品读写母亲、祖母、爱妻的语言、动作,体会作者写人叙事的特点。可抽生读写母亲的内容;抽生模拟祖母的语言和动作;齐读“庭有枇杷树”一段。最后教师总结:最应记住的最易忘记,谁记得母乳的甘甜,最应感激的最易忘记,谁亲吻过脚下的土地?归有光笔下的家庭琐事,不也像那甘甜的乳汁、脚下的土地一样吗?它浸透的不正是至大至真的弥足珍贵的人间真情吗?像这种选择生活琐事来抒发感情的写法,就能达到“无意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情溢于言表”的效果。让学生明白文章“写琐事,抒真情”这一写人叙事的重要特色。

(三)启发学生“说”。教师首先诱导: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同学们,这弥足珍贵的人间真情你感受过、感动过吗?请举出你生活中的实例来与大家共同分享吧。于是有的学生说最难忘童年天黑时,母亲声声的呼唤;有的说最感动的是每次回家时父母的嘘寒问暖;有的说常常出现在脑海中的是离家时母亲深情的眼神;有的回忆中考失败后父亲的鼓励;一女生回忆自己生重病后母亲焦急的脸色和关爱的话语以及背她走十几里山路去医院的情景,禁不住哭出了声来。

这部分的学习较好地将听说读写结合在了一起,“读”为体会写法服务,分析写法为“说”服务,“说”又为写作服务,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了并非惊天动地的大事才能打动人心,事虽细只要情深照样感动人,所以没有哪一环是多余的。

五、反复诵读课文,想象对比

在前面范读、精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读全文,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特色。

(一)思考文章主要表现的是“喜”还是“悲”的情感。教师结合归有光的身世加以点拨:归有光九岁能文,但仕途不顺,三十五岁才中举人,后连续八次考进士不第,六十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都不得志。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悲”隐含了光阴易逝,有负亲人的感慨。然后要求学生放飞想像的翅膀,思考归有光六十岁中进士后,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在淡淡的月光下,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站在亭亭如盖、高大婆娑的枇杷树下,他的感情是怎样的呢?

(二)将本文与《岳阳楼记》、《滕王阁序》、《石钟山记》等篇目进行比较阅读,体会它们在抒情方式上的联系与区别。总结出本文的抒情方式一是“寄情于景”,二是“融情于事”则水到渠成。

这部分的阅读,主要着眼全篇、新旧关联,既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又让学生的思维进行了一次飞跃,特别是补志感情的“喜”、“悲”的确定,在全班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将课堂教学推到了高潮。

六、有计划的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体悟深情

教师深情并茂地朗读语文读本上袁枚《祭妹文》中的“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而亦与为证印者矣”片段,教师作简要点评,说明该文在写法上与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然后要求学生课后认真品读该文,并与本文比较,写简要的评论。参考题目①血泪铸情悼亡灵——谈《项脊轩志》与《祭妹文》抒情的特点;②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谈“事细而情深”的写作特色。

这一环节的指导学习,将学生由课本引向了读本,并将二者较好地使用了起来,这样既拓宽了学生阅读视野,又将听、读、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了。课堂教学在这里戛然而止,学生亦余味无穷。

总之,文言文的教学并非简单的解释、翻译,只要我们教者树立起了大语文教学观,敢于打破传统教学的条条框框,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恰到好处地运用到教学中去,我们的教学就会赢得学生的亲睐,我们的教学就会卓有成效。

中国云购网 http://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实践 篇6

一、在“读写结合”的理论指导下开展“读写结合”教学

辩证唯物主义论认识告诉我们,“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需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首先先教给学生读写结合的理论知识,再组织和指导学生用这个理论知识去阅读和写作。如,会读题目与会拟题目,就是先讲这方面的理论知识:题目,即文章的标题,它是文章的窗口,眼睛。一个拟的好的题目,或总领全文,或昭示主旨,能充分展示作者的才思,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掌握了会读题目和会拟题目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课文加深理解。

其次,学生用教师“导”中给予的“钥匙”去开读与写这两把“锁”,从“读”和“写”两方面的训练中去把握它。实践证明,能力的形成是在理论的指导下,又将其用于实践中,即知识转化为能力。这种训练就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这也正是人们学习语言的规律。这个规律是语言训练转化为动态语言,也就是我们用语言的一般读写知识规律,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实践训练活动,转化为个体的言语。所以这样的读写结合教学是高屋建瓴的,其效果不言而喻。

二、以读促写,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读能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因为大脑中储存的经验信息百分之八十五左右来自视觉。读什么?叶老说,课文无非是例子。研读在写作上有借鉴作用的课文,这是前提和基础。也可以诵读《青年文摘》《读者》《演讲与口才》等优秀期刊上的时文精品。

阅读的作用在于以读促写。读课本中的名家名篇,先让学生当一回“作家”,要求学生针对课文题目说说自己会怎样写,进行猜读,然后再阅读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在比较中提高。读课文的具体要求是:①猜中审题构思,②听中感悟比较,③读中分析领会,④说中表情达意,⑤写中操作提高。

以读促写,关键在于领悟“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道理。只有在猜读中培养兴趣,激发灵感,才能在读写中比较提高。

读小说,用小说的笔法指导学生写好记叙文。如《警察与赞美诗》,读完后可让学生学习“亨利式结尾”的写作手法。然后通过对学生的一篇习作进行续写,将一个平平淡淡的故事延伸出一个不平常的“亨利式结尾”,将使人耳目一新,也能使学生的作文升格。

读诗歌散文同样也能使学生的作文锦上添花。具体写作要求是进行仿写或改写。如读古诗《琵琶行》,让学生从名诗中听妙曲,学会以声喻乐,以行喻乐,以意喻乐。学会了便写,写风声、雨声、歌声、哭声,绘声绘色。

学古文,古为今用,也多表现在以读促写上。如读《荆轲刺秦王》,学会写作。先找题眼,明确“刺”为瞬间动作;后猜内容,写刺前准备、诀别,再写行刺场面;最后读课文,找出“劝”、“别”、“刺”三段描写。读后学写片段:介绍自己或别人曾劝说某人的方法;描述你曾见过或亲身经历的一个离别场面。

三、读写结合,相互促进

新课改内容之一就是积累和梳理,有了读和写的积累,学生的语文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我们既要重视读,也要重视写,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事物的整体常常大于其各部分之和。语文就是一个系统,为了获得“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整体”内容,我们的教学必须坚持由整体到部分,部分到整体,亦即整体性原则,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利于阅读,又有利于作文,读和写的能力便会相辅相成、和谐发展。

在读写结合目标的训练中要遵循一个完整的训练序列,即“读写指导→示例简析→读写训练→反馈检测”,除保证完成读写训练目标外,它更能体现“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互促进”这一特点。在整个训练序列中,“读”要经过范读﹙教读﹚→自读﹙操练﹚→迁移读﹙运用﹚或拓展读,“写”要经过“初步写→具体写→深入写”。这个读与写的步步深化就是通过层层的序列训练完成的。在范读,自读中,领悟“写”,在深入理解的读中更透彻明白“写”,在初步“写”后再去“读”,使“读”觉得更有味。带着具体写和深入写的困惑,再去读,更能“读”出文章的奥妙,“读”出文章的真谛。学生在这个读与写有机联系的系列反复训练中变思维的模糊为明确,变思维僵化为灵活。在探寻类同点,形成知识链,领悟其规律性之时,又可促其能动的感悟读写知识的规范,构筑起高层次的知识体系。

读写教学实践 篇7

一、借助插图, 欣赏乡村田园的宁静质朴

1.看图读词解词意。

上课伊始, 我让学生边读课文边仔细观察课本上的插图, 让学生感受到这一首小令就是一幅美丽的“田园农家乐图”。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结合插图, 对照课文, 说说已经读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根据学生的回答, 我适时对他们的发言或评价, 或补充, 或纠正。

生:这是一幅农村景色图。我知道了“村居”就是居住在农村院落。

师:你很会看图。当时, 词人辛弃疾因奸官弹劾落职, 长期隐居乡村。

生:我看到图上的茅屋, 懂得了“茅檐低小”就是说茅草屋子很矮小。

师:你说得很对, “茅檐低小”写出了农村茅草屋的特色。

生:从图中知道“翁媪”就是指一对老夫妇。

生“:溪上青青草”就是说村子前小溪边长满了浓郁的青草。

师:农村的环境多优美!看着这幅画面, 我们仿佛感受到了这和谐的山水, 和谐的村寨, 和谐的家庭。

课文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 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有效利用插图, 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可以让原本难以理解的文言文化难为易, 化抽象为具体, 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进而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

2.看图命题悟词境。

师:你感受到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如果给这幅插图取个名字, 你想取什么?

生:田园人家图。因为图中描绘了美丽的田园风光。

生:和谐的村居图。因为词中的人们各忙各的事情, 其乐融融。

生:五口之家幸福图。因为图中一家五口人相处得很和谐。

生:世外桃源图。一家人自得其乐, 与世无争。

学生被村居和谐的环境所感染, 被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所打动, 大家仿佛置身于一幕田园生活的情景短剧中。虽然见解不一, 答案五花八门, 但显然学生感受到了词中的意境———乡村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 人们平和无忧的生活画面。

二、品味语言, 感受田园生活的和谐美满

1.品味溪水的灵性, 感受田园风光的魅力。

在这幅美丽的图画中, 环绕在茅屋前的一条开满荷花的溪流格外引人注目, 给这幅画卷平添了几分灵性。课文中三次出现了“溪”字, 我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这个短短的小令为什么竟然三次出现了“溪”字?随之课件出示“因为有溪水, 所以就有”, 让学生去感悟, 并填空。

学生各抒己见:“因为有溪水, 所以就有碧绿的小草。”“因为有溪水, 所以就有盛开的莲花。”“因为有溪水, 所以就有庄稼的茂盛。”“因为有溪水, 所以就有美丽的田园风光, 就有和谐的农村生活。”我适时点拨:“这哗哗的溪水流过溪头的荷塘, 流过农家的茅屋, 流过长满禾苗的庄稼地, 给这美丽的田园带来了灵性, 给农家带来了幸福的生活。茅檐、小溪、青草、翁媪, 这一切巧妙地组合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难怪词人辛弃疾如此热爱、向往这恬静的农村生活。同学们, 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诵读全词, 一起来感受这份恬静的农村风光吧!”此时学生的读书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 琅琅书声和溪水一样充满了灵性。

2.共享翁媪的乐趣, 走进和谐的农家。

“醉”字, 是本文的词眼。老俩口为风景的迷人而醉, 为夫妻的亲密而醉, 为孩子们的懂事而醉。在阅读中, 学生眼前出现了一幅温馨的“翁媪恩爱图”:一对老夫妇坐在茅屋前, 带着酒意聊天。此情此景, 令人陶醉, 也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想象一下这对恩爱翁媪会谈论些什么。”

生:老爷爷可能说, 老婆子, 今天的酒真好喝, 我喝多了。

生:老奶奶可能说, 你看咱家大儿子多么吃苦耐劳, 二儿子多么心灵手巧。

生:老爷爷说, 我看最讨人喜欢的还是小儿子, 他躺在那儿剥莲蓬吃, 嘴里还哼着儿歌呢。

在充满诗意的想象中, 学生仿佛走进了这幅生活画卷, 和文本中的人物对话, 感受着诗词独有的意境之美。于是, 词中的人物形象也逐渐丰满起来。

三、展开想象, 拓展田园生活的宽度

教古诗文同样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采用随文练笔的方法, 用现代语言再现词中描绘的情景, 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课后练习第5题是这样的:“想想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先说一说, 再写下来。”此时, 学生早已被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幸福的农家生活感染。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迅速拿起笔, 展开想象的翅膀, 再现词中的田园风光, 领略和谐的农村生活。有的学生写得还真精彩。如其中一位学生的小练笔片段:“满头白发的老爷爷和老奶奶坐在茅草屋前, 老爷爷两杯小酒下肚, 脸上红通通的, 老两口互相依偎着, 开心地谈论自己的三个儿子。”

读写教学实践 篇8

最近几年,我国愈发重视培养高水平的英语人才,但就英语人才的整个培养过程来看,高中是正处于一个关键期。在该阶段打好学生的英语基础,将会在今后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就当前的高中英语课堂来看,不少教师依然遵循过去的教育模式,只是简单地拼凑内容之后灌输给学生,没有在教学过程中贯穿英语的几项重要技能,即培养他们的“读”、“说”、“听”“写”的能力。

二、高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

1.话题导入。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端,在教学各环节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教师设计良好的话题精心导入,从而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好的导入就能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极大地激发出来,使其有兴趣参与到课文的读写活动中来。例如,“Getting a job”一节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在正式上课之前先进行一项游戏,主题就是让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工作类型,这样往往就能将活跃的课堂气氛营造起来。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教师就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同学知道,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存在形形色色的职业,那大家知不知道怎样才能得到一份工作呢?这就很自然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开始关注文章阅读的主要话题。

2.读前预测。读前预测是作为课前准备活动来进行,要求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文内容先做好准备,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进行课文阅读需要完成怎样的任务和目标。读前预测的开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可以说是最有效的方式,设计让学生一起预测课文中将要学习的内容,还要准备相关的背景知识,以便学生能够清除可能存在的文化和语言障碍。

3.快速阅读。快速阅读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快速阅读之后,大体上掌握文章的思想,同时可以先寻找和捕捉文章中的一些具体信息。还可以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推测文章中个别生词的意思,并且探讨文章作者所表达的更深层次的语义。但是在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中,快速阅读的主要任务就是获取文章的中心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等。而我们的高中教师英语教师也应该按照实际阅读情况来进行有关的写作设计。

例如,对高中英语中“Helping people around world”这一课的教学。此时教师的问题设置可以是:“What are waysto help others?”而且要求学生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留意文章的一些细节,将文章的大意把握住。因为设置的这一问题是从课文中提取出来的,也就是学生即将要阅读的文章,所以,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就要学会正确提取课文中与该问题有关的重要信息。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将另一篇文章推荐给他们,这篇文章会有着相似的内容但更为明确的结构。要求学生在浏览新文章思考问题“Which words in thispassage can supportauthor's point of view?”[1]在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关键信息之后,教师再带领学生来讨论关于结构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一起朗读课文,同时讲解课文中一些比较重要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以便帮助学生储备好一定的基础知识,从而带领其进行之后的讨论和写作。

4.写前训练。写前训练主要是为后面的写作任务做好准备工作。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在写前训练的基础上将良好的写作能力培养起来。写前训练的开展方式,则以描述课文内容有关知识和练习写作技巧为主。还是就“Helping peoplearound world”这节课来看[2]。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阅读准备写前训练之前,把一些相关的生活实例及其伟大成就提供给学生,并且让学生据此来开展相关的内容提炼和讨论。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根据由浅入深的原则设置问题,同时开展相关写作训练以及进行技巧点拨,从而为学生的后续写作打好基础。

5.写作与评改。写作初稿的主要要求就是要让学生独立地思考并独立地完成英语写作。教师在此环节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树立写作提纲,这就要基于之前阅读文章时提炼的内容要点,同时要求在写作中运用到之前学习到的新的语法和单词。最后,学生要按照英语教师给出的写作要求,同时以教师描述的优秀女性的性格特点为中心来将初稿的写作顺利完成。初稿写作的评改就是要让学生来对自己的初稿进一步修改润色。在评改的这一环节,教师可安排学生之间相互评改,而教师的任务主要就是为学生答疑解惑。

在学生初步完成写作任务之后,英语教师需要把制定的评价标准告诉学生。与此同时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评改。关于打分标准,主要从结构和语言两方面来分别定不同的等级。主要分为三级:excellent、satisfactory和need improvement。学生之间也要从这两方面来评定不同的等级。这这一过程中,英语教师也可以先进行示范性评价,以便学生评改的更加准确。随后再进行更为广泛的自评和互评,最后上交评价结果。

读写教学实践 篇9

一、小学中高年级采取“读写结合”等方式进行语文教学的意义

小学作为知识启蒙的重要时期, 这个阶段的学习成果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知识成就, 因此, 在教育上不容马虎。汉语作为我国的国语, 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 在实际教学上, 只有将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才能真正发挥语文教学对学生启蒙的重要作用, 其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学习进入到中高年级, 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理解能力与阅读能力, 学生通过文章阅读能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进而获得类似的表达与写作能力, 在文章阅读中, 学生只有敢于交流与辩论, 才能获得文章的更深刻理解, 并且根据自己积累的知识, 在以后写作中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 在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 应该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并且在学生阅读的同时教导学生如何熟练运用作者的表达手法来描述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 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还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 学生在阅读文章中, 注重对优秀语言与素材的积累, 不断提升自身的表达能力, 为后期作文写作积累素材, 只有阅读与写作之间相互配合, 相互补充,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进而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质量。

(二) 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一般而言, 判断一个人是否优秀从来都不是从单方面来评价的, 而是考察个人的综合能力。对语文能力而言, 同样不是单纯的只看学生阅读能力或者写作能力, 而是对两者共同结合进行评价, 学生的阅读水平与实践水平的提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能力的提升, 因此, 在语文课堂教学上, 语文的学习不但要重视文章的阅读, 还要加强语文知识的实践与运用, 比如利用阅读中积累的语句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 利用优秀语句来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等。所以, 只有读与写的有效结合, 才能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知识水平, 进而转换为一种得心应手的能力, 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不断提升。

(三)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因为读与写的分离, 课堂气氛并不理想,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教师往往将阅读课变为文章背诵课, 将考核得分作为目的, 在这种负担下, 学生接受的是被动式的教育, 学生主观能动性受到压迫, 这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较为不利。而采取读写结合的方式, 能构建出灵活自由的课堂氛围, 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揣摩作者的写作感情, 并将其作为表达自身个性语言的寄托工具, 在这种刺激下, 学生的语文水平必然会得到有效提升。

二、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利用“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

(一) 媒体引入, 展现教学动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多媒体教学已经深入到各年龄段的教学中, 因此,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来构建高效课堂, 利用图像工具在学生脑海中构建一个与作者当时情景相同的画面, 通过多媒体视频和语音展示,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更好地理解文章, 并且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做到声情并茂。比如, 在学习《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 将庐山以视频的方式进行展示, 带领学生全面了解庐山, 授课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瀑布, 可以描述庐山的雾及湖泊, 通过远景、近景、全景等交替展示, 使学生能更好地领略庐山的美, 根据学生对“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理解,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用同样的表现手法来描述庐山的雾, 学生可以通过比喻、夸张的手法进行描述, 将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 使得课堂学习更加生动、活跃, 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 培养学生积极乐观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再比如, 《秦兵马俑》课文中, 描述了西安大型兵马俑宏大的场面, 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先民的智慧与才能。因此, 在教学中, 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 利用PPT或者视频展示秦始皇兵马俑的具体场景, 并且利用三维立体模型, 从各个角度展示兵马俑的具体构成, 让学生对其有初步的认识,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学生通过对文章的具体阅读, 掌握描写雄浑庞大的词语, 可以为今后写作类似文章时提供参考。

(二)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延伸课本内容

小学语文读写能力的结合能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迸发出新的灵感, 在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 一些课文常常留有一些未叙述的事情或者故意留有空白, 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 学生在进行阅读时要仔细分析文章前后描述的具体事件, 结合自身想象方能进行合理的思考。因此,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类文章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在操作方法上, 可以进行课堂答疑, 让学生对课文留白部分进行补充写作。比如, 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学习中, 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小女孩觉得有一个温暖的火炉就是幸福的?小女孩一共划了几次火柴, 每次她都想到了什么?小女孩为什么会在大年夜卖火柴, 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小女孩在最后一刻看到了什么?”鼓励学生积极调动想象力进行空白部分的描写, 大胆想象空白部分的真实情况, 通过设置这样的疑问, 学生必然会积极投入到课文的阅读中, 获得对文章的深刻理解, 实现了课堂教学读与写的有效结合, 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延伸课本内容,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进行角色扮演, 提高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这一年龄段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比如分小组阅读训练、角色扮演, 朗读比赛等, 其中角色扮演是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 学生通过对文章中人物的语言进行重现, 并结合自己的理解, 将当时人物的情绪通过语言来表达, 这不但有利于调动课堂学习气氛, 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发挥学生的主观创造能力。比如, 在《完璧归赵》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后进行角色扮演游戏, 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 分别扮演蔺相如、赵王、秦王、宦官、门客等, 通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还原当时的情节, 并且深刻揣摩当时任务的内心情感, 大大提高学生阅读与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表演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角色扮演人物刻画的形象与否直接取决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学生在表演中反映的人物情绪可以作为学生未来写作的基础。在小学语文课程中, 对人物的形态、外貌、心理等描述的文章还有很多, 教师设置角色扮演这一教学活动, 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对事物描述的能力, 这些能力都能为学生今后的写作提供更好的帮助。

(四) 回归生活, 提高学生读写能力

课堂教学知识并不能涵盖语文的全部, 语言的精彩及语言能力的提升更多是从生活中获得的, “一切知识源于生活”即是最好的概括, 因此,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倡导学生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从生活中体会语言的魅力, 通过课堂所学来描述生活中遇到的种种, 这也是人类文化不断提升的重要基础。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生活素材来提升读写结合在语文能力提升中的作用, 实现教育回归生活,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欣赏文字语言的优美, 提高学生的精神修养, 并能通过文字再现生活的美好。例如, 学习课文《开国大典》、《猴王出世》后, 教师可以倡导学生利用课外阅读与长辈交谈来获得有关开国大典以及西游记的典故, 并通过自己的整理编写成一本学习指导册, 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使学生获得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增加学生了解历史的兴趣, 提高学生语文文学修养, 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同时, 教师还可以经常带领学生进行户外学习, 比如学习《钓鱼的启示》这一课程时,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户外钓鱼活动, 学生通过钓鱼获得心得体会, 将其记录在文本上, 并对照课文中作者给出的心得体会, 加深认识, 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

三、结语

总之, 在新课改背景下, “读写结合”必然是未来语文的基础手段, 阅读作为吸收知识的过程, 结合语言表达的写作过程, 必然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理清读与写的关系, 结合课文内容充分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来实现读与写的有效结合, 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进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汉语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不断提升, 汉语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 尤其是中高年级的语文教育, 读和写能力的有效结合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进而使课堂教学效果成倍提高。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小学语文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建立“读写结合”式的语文教学已经成为现代高效教学的有效手段, 可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及教师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高年级,读写结合,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刘丹娜.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究[J].赤子 (上中旬) , 2015, (02) .

[2]师玲春.小学高年级语文读写教学探析[J].学周刊, 2015, (22) .

[3]钟福萍.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实践分析——以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 2015, (09) .

[4]杜银凤.关于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实践研究[J].才智, 2015, (27) .

[5]邱丽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实践研究[J].才智, 2014, (11) .

[6]伏凤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析[J].黑龙江教育 (理论与实践) , 2014, (09) .

[7]魏佳.小学高年段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思考[J].写作 (上旬刊) , 2015, (10) .

读写教学实践 篇10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日趋激烈, 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今全国各地都把改革和发展教育作为参与竞争的首要对策。我国确定了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 这对培养和造就新一代人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语文教学如何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语文教学如何使学生全面发展, 使每一个学生不仅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而且能在智育、德育、体育、审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即各方面充分发展, 还具有独创性、独立自由的个体的人。

二、读与写的关系

语文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阅读是通过大量的课内、课外阅读, 获得大量的信息, 认识生活, 掌握辨别真假、善恶、美丑的标准。写作是运用语文反映生活, 表达自己的思想, 并服务于生活。

读写结合, 第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通过实践把课内的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第二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课文作为写的材料, 省去搜集材料之苦, 可以直接投入写作, 尤其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因此, 只有把读写结合起来教学, 学生才能把阅读能力转化为写作能力, 反过来写作能力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读写能力在互相促进中得到提高。

三、读写结合的教学实践方法

(一) 阅读能力的培养

1.阅读习惯的训练

(1) 一读 (整体感悟, 基本疏通, 初见梗概)

①用红笔在生字 (含义音字) 上方注音。

②用红笔划出被注释的词语, 引起注意。

③用红笔划出需补充注释的词语。

④在作者的右侧加[ ]注明时代、主要作品或国别。

⑤在作者下方补充作者及背景介绍材料。

(2) 二读 (整体把握, 逐句细读, 钻研要点)

①在篇名右侧注明文章的体裁。

②在关键词语下面加圈 (宜精勿滥) 。

③用波浪线划出表示文章的中心句子。

(3) 三读 (整体提高, 综合归纳, 查练补漏)

①用“‖”标出文章大层次。

②用“?”标明较难理解的句子。

③简答思考和练习。

④在篇名下方归纳一两条中心要点。

2.阅读方法的教学

第一, 整体感悟:

理清思路, 体验情景, 把握意蕴, 品味语言。便于写作实践。

第二, 整体把握:

用质疑、分析、讨论的方法开展活动,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品味重点段落, 进行鉴赏、评价。

第三, 整体提高:

在上述两步的基础上进行专题设计, 同时指导学生熟读、背诵重点篇或段。

3.阅读练习的要求

(1) 掌握精读、略读、浏览的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讲读课文精读, 反复品味, 各方面吸收精华, 课内自读课文略读, 掌握文章大意, 掌握文章写作特色, 课外自读课文及报刊、文摘、文学浏览, 掌握基本内容, 获取生活信息。

(2) 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在朗读中体味作品的情感和美感, 培养语感和积累语言材料, 掌握略读、快读的实践技能。通读课文, 大体感知课文内容, 理清思路, 迅速提取重要信息;精读、默读课文材料, 体会和推敲重要语句的意义和作用, 学会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 并深入鉴赏性、研究性阅读。

(3) 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 培养阅读速度的能力, 要求学生利用假期有计划地阅读长篇名著。通过多读, 培养阅读兴趣, 提高阅读能力, 为提高写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写作能力的培养

写作能力包括:审题、立意、布局, 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同时体现观察能力, 分析能力, 想象、联想能力。

1.写作习惯的训练

阅读不能代替写作, 要想提高写作能力, 不仅要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而且要根据一定的规律, 掌握正确的写作方法, 教会学生, 运用语文反映生活, 表达自己的思想, 形成阅读和写作之间的“桥梁”。

(1) 教会学生掌握材料

写作材料是生活的全部, 无所不有, 无所不包。主要问题是怎样取舍。我的方法是通过一件事的记叙;一段景物的描写;一个场面的描写;一个人物的刻画;一件物品的说明;一个观点的阐述;一段感情的抒发。

(2) 在掌握取舍材料的基础上, 写出较高质量的文章

写作的任务是写什么?怎么写?这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两个基本概念。写什么比较简单, 不管是片断作文、命题作文, 出题者都要提示写作范围, 只要能理解题意, 都知道写什么。怎么写是重点和难点。

2.写作方法的教学

(1) 根据单元体裁的安排, 结合各类文学知识的教学, 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会一种文体的写作方法。集中学习一种文体的写法。

(2) 注意区别、比较不同体裁的异同点, 在一个单元体裁过渡到另一个单元体裁时, 要及时比较不同体裁的不同点。重点区分记叙和说明, 记叙和议论的差异, 再区别描写、抒情和记叙的细微差别。

3.写作练习的要求

(1) 紧密联系教材, 学什么写什么, 记叙、说明、议论等文体, 各年级都有侧重, 适当穿插片断作文, 既有随意练习, 也有命题作文。

(2) 写作练习掌握一个原则:“从简单到复杂, 从写片断到写全篇”。抓住课文的形象, 把它作为理解作者思想与感情的凭借。

四、读写结合的启示

读写结合, 提高能力的教学实践, 让学生在阅读、积累和写作实践中把握语文的规律, 使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动, 写作实践促使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激活思维, 激发情感,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这样的教学方法至少有以下四个好处。第一, 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不再把写作当作是苦差使, 可在轻松活泼的情景中进行写作。第二, 使写作有一定的情景、目的、对象和场合, 有效地杜绝了把写作当做文字游戏的不正常现象。第三, 学生平时苦于写作无材料, 阅读和写作的结合, 这个问题迎刃而解。第四, 阅读辅写作, 写作促阅读, 符合语文教育规律, 可以大大提高语文阅读效率, 快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而且终生受益无穷。

摘要:“读是接受, 写是表达, 在语文教学中, 读写是紧密相连的。”特级教师沈衡仲如是说。本文通过探讨读与写的关系, 提出读写结合的重要性, 并重点对读写结合的教学实践方法做了综合性论述, 希望能对语文教学有所帮助。

上一篇:农村语文教学下一篇:魏晋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