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布置设计

2024-07-25

系统布置设计(精选十篇)

系统布置设计 篇1

1 采准巷道多巷布置

在煤矿采用连续采煤开采过程中, 采用连续采煤机掘进巷道和回收巷间煤柱, 能确保采准巷道多巷布置的巷道准备速度, 调整采掘平衡关系。采用锚杆机对采准巷道及工作面进行支护, 能实现主动支护及支护的机械化, 支护速度快、效果好。开采方向灵活, 能沿走向或倾向推进;开采顺序灵活, 可顺序开采或跨采;工作面连续推进距离长, 能力大;顶板稳固, 采空区处理简单, 可任其垮落或局部打锚杆支护;低瓦斯矿井, 对通风条件要求不严等。这些优越条件加上采准巷道多巷布置的实施, 使巷道布置方案掘进出煤量增加;多巷布置使运煤、运料、通风、行人等方便灵活, 在一条巷道维修时, 其余几条巷道也能保证工作面正常生产, 确保采煤工作面的高产高效。这种多巷布置方式, 常用的有三巷布置。三条下区段平巷中, 一条铺设带式输送机, 一条运煤兼进风巷, 一条为专用进风巷。上区段平巷有两条, 都在回风巷。为确保巷间保护煤柱的作用, 要科学合理设计煤柱尺寸, 通常采用以下留设方式:一是煤柱的长、宽等长留设, 通常采用18m×18m或20m×20m。二是煤柱的长、宽不等长留设, 通常采用 (18~25) m× (25~30) m。三是三条区段平巷中, 靠工作面采空区一侧的两条巷道间留设大煤柱25m×30m, 靠未采区一侧的两条巷道间留设小煤柱25m×5m。

2 走向长壁双工作面布置及生产系统设计

走向长壁双工作面布置, 根据区段共用运输平巷的设置情况, 采用以下两种布置方式。

2.1 共用一条区段集中运输平巷, 即煤层中间运输平巷

上、下区段工作面共用一条煤层中间集中运输平巷, 该中间集中运平巷一次掘出, 沿巷道中线掘进。而上、下轨道平巷要沿腰线掘进。因下区段工作面的煤上运至中间集中运输平巷, 运输较为困难, 设计时的工作面长度要比上区段工作面短一些。

为保证区段巷道的良好维护及生产安全, 上、下区段工作面错距要不大于10m。如果工作面顶板淋水较大, 也可以设计成下区段工作面超前于上区段工作面。双工作面运料系统由上、下区段各自的轨道巷承担。上区段工作面为串联掺新通风方式。

2.2 共用一条区段岩石集中运输平巷

此布置方式的特点是, 上、下区段间设置共用机轨合一岩石集中运输平巷, 此巷道一次掘出, 为上、下区段运煤共用。上、下区段设置各自的岩石集中回风平巷, 此巷道一次掘出, 为上、下区段通风专用。上、下区段运输、回风煤层平巷采取超前掘进, 随采随掘, 随采随废, 可以解决区段煤巷维护费用高的问题, 能充分利用岩石集中平巷易维护的优点。

上、下区段工作面的煤经各自的超前区段运输平巷运到共用区段岩石集中平巷运出。上、下区段工作面和超前区段回风平巷掘进需要的材料, 经上、下区段岩石集中回风平巷和上、下超前区段回风平巷运送。上、下区段超前运输平巷掘进所需的材料经共用的机轨合一岩石集中运输平巷运送。该双工作面的通风方式为W型, 中间的机轨合一岩石集中运输平巷进风, 经上、下区段的超前运输平巷进入上、下区段工作面, 在冲洗工作后的乏风经上、下区段的超前回风平巷、上、下区段岩石集中回风平巷排走。通常, 上区段工作面超前于下区段工作面, 上、下区段工作面的错距不严格控制。

2.3 走向长壁双工作面布置方式的适用条件

一是因其下区段工作面的煤要上运至中间煤层集中运输平巷或中间岩石集中运输平巷, 它要求煤层倾角较小。二是因以上共用一条区段煤层集中运输平巷布置方式存在上、下区段工作面串联通风问题及上区段工作面风速可能超限, 而共用一条区段岩石集中运输平巷布置方式下区段工作面存在新风下行问题, 要求煤层瓦斯含量要小。三是对共用一条区段煤层集中运输平巷走向长壁双工作面布置方式, 上、下区段工作面的错距要较小, 这要求上、下区段工作面的推进速度应保持基本一致, 所以, 对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然, 中间共用区段集中煤层运输平巷的上侧为采空区的一段较长时, 维护困难, 且费用较高;其上侧采空区的漏风量也在增大, 难以保证上区段工作面有充足的风量, 影响通风效果。

3 往复式开采设计

往复式开采是工作面的推进方向相对上山或大巷为前进式和后退式相结合, 它综合了前进式与后退式开采的优点而发展的新工艺。其巷道布置的特点是, 变采区中央上山为两翼边界上山, 回采巷道由边界上山直接准备。第一个工作面若自左翼向右翼上山推进, 则第二个工作面接下去自右翼向左翼上山推进, 如此循环推进下去, 直到采完整个采区为止。根据工作面运输巷的留设方式不同, 往复式开采工作面布置形式可分为“Y”型和“Z”型工作面, 这两种布置形式是折返往复式, 其工作面回风巷随采随废, 工作面运输巷需留下作为下一个工作面的回风巷。如果工作面运输巷预先一次掘出, 采后留下, 这就是“Y”型工作面布置;随着工作面向前推进而紧跟工作面后方成巷, 就是“Z”型工作面布置。

往复式开采的优越性:

1) 巷道准备工程量较少, 这可简化巷道布置, 降低巷道掘进率, 尤其是“Z”型工作面, 运输巷随采随掘, 能减少巷道维护费。2) 对采掘接替、采煤工作面搬家有利。工作面设备搬迁的距离短, 缩短了搬迁时间, 能增强开采的连续性, 这对综采工作面有利。如倾斜长壁往复式开采, 在综采工作面采到停采线后, 要把工作面刮板输送机拆除, 转移到新工作面;再在原刮板输送机道上铺轨, 其上设置爬犁车, 拆除的支架装在爬犁车上, 通过绞车拉到新工作面。因搬迁距离短, 运输环节较少, 搬迁时间和用工量比其它开采能减少一半, 也不需开掘专用的拆架巷道。3) 因区段间能实现无煤柱开采, 可提高煤炭回收率, 节省煤炭资源, 并能消除应力集中, 对区段巷维护有利。4) 因采区巷道工程量较少, 工作面留巷的费用大大低于掘进巷道费用, 采区吨煤费用降低, 采煤效益明显提高。

往复式开采沿空留巷的维护, 能采用锚一梁或锚一网一梁等联合支护方式。留巷的巷旁支护应采用矸石墙加细砂袋, 细砂袋要填满隔绝空间, 起挡风墙作用。而巷旁支护可采用砌矸石带墙或预制混凝土墙等方法, 为避免漏风, 要采用黄泥或化学试剂等堵墙缝。

《设计布置舞台》教学设计 篇2

设计题:《设计布置舞台》

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教学时:2时

活动设计:根据人教版七年级实验教材下册《校园艺术节》这一活动内容,结合实际引导学生为学校第二届文化艺术节设计舞台背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重、难点,探索美术与信息技术程整合新型教学模式。

前准备:微机室、体现舞台艺术的影视资料、教学。

教学目标: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各种艺术活动的图片、影视资料,体会和了解舞台艺术的特点及意义。

2指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以组为单位,设计构思如何布置学校艺术节的舞台与会场。

3通过欣赏和设计活动,启发学生认识和体会特定环境设计的艺术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

教学重点:舞台艺术美感的设计和构思。

教学难点:运用信息技术设计舞台背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

放映春节联欢晚会精彩片段,调节学生的心情。

教师导入:同学们喜欢看春节联欢晚会吗?一台成功的晚会除了演员精彩的表演外,还有哪些地方比较吸引你?

学生回答:喜欢。灯光、道具、音响、服装……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大家说的这些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舞台美术”。舞台美术是除了表演人以外的各种造型因素的统称,包括化妆、服装、道具、灯光、音响、布景。这些内容为演出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演出的设计者可谓是幕后英雄,大家愿不愿意当这个幕后英雄?

生:愿意。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舞台美术的设计。一台成功的晚会离不开舞台设计,可见舞台美术的重要。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些优秀的舞台美术作品,大家边欣赏,边体会其意义和艺术美感,思考舞台设计与表演内容的关系。

2教师利用屏幕广播,伴着背景音乐,通过放映几个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晚会画面。引导学生讨论舞台背景的布置与表演内容的关系。

师:同学们观察得都很认真,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生:结婚、热闹、气氛热烈、以暖色为主……

师:我们现在把背景改变成为蓝色为主的图像,同学们现在有什么感受?

生:不像结婚,像逼婚,凄凉、惨淡……

师:因此可以看出舞台背景的布置必须与节目的气氛和谐统一、呼应。

二、讨论舞台设计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那么多优秀的舞台美术作品,大家是否愿意参与设计、布置一台晚会的舞台呢?

生:愿意。

师:下周我们学校就要举行第二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了,如果聘请你当导演,你认为舞台的设计应体现什么特点?

生:积极向上、生动活泼,体现学校特色,符合我们学生的年龄特征。

师:同学们总结得都非常好,我们先来看一下其他学校同学设计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生:利用电脑设计的,色彩搭配得很好,但构图太满。

师:同学们可以吸收他们的优点,注意构图忌满、忌散。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这节就运用微机来为学校第二届艺术节设计一个舞台背景,舞台背景需要根据节目的不同随时变换不同的背景,结合我们前面学习的内容,同学们认为哪个软最适合完成这个任务?

生:Perpint──幻灯片制作软。

师:是的。前面我们学习了文本框、图文框、剪贴画、艺术字、幻灯片背景的设置、自定义动画等等,这些都可以用来设计舞台背景。现在老师把艺术节的节目单从网上传输给同学们,同学们要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和自己的素材库,使用Perpint进行艺术节舞台背景的构思和设计,你们可以小组讨论,分工协作,大胆创新,制作出各种艺术效果。

三、总结与整理

师:现在,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将作品发送到网络中,选出一个代表讲述设计思路。

师:通过刚才各小组长的介绍,现在我们进行小组间互评。

四、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了舞台背景,大家在活动中既提高了微机的操作水平,巩固了Perpint的操作技巧,又掌握了舞台背景的设计方法,提高了同学们的综合设计水平,效果很好。大家可以根据堂上设计思路做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下一节我们一起到报告厅去现场演示同学的设计作品。

五、后拓展

系统布置设计 篇3

【关键词】工业锅炉房;设计;布置;系统节能;环保效益

一、前言

锅炉房是工厂正常生产与运行的关键,其中主要包括送风机、引风机、水泵等。这些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噪声,对于机房周边的环境以及室内工作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全面分析,根据我国现行的相关规定要求对其进行设计,选择适当的设备与系统对锅炉房进行设计,从而使其具有节能环保、安全性、可靠性等优点,尽可能地降低其噪声,确保室内工作条件的良好。

二、对锅炉房进行设计,使其具有节能环保的目的

在对锅炉房进行设计与改造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根据其正常运行状态提出了一种节能环保的设计方案。

1、该方案的消声效果

根据对原有锅炉房进行分析,由于送风机、引风机等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噪声,因此我们可以将其设立在一个独立的机房当中,并在其中设置隔音门,避免噪声较大而影响到周边的工作条件。在锅炉房与辅机房顶部,工作人员还可在其开口处设置一根进风管,并且在进风管的入口处设置一个消声器,这样也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辅机房设备运行产生的噪声传递到锅炉房。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应当根据送风机吸风口来选择进风管的截面积,要求进风管的截面积为吸风口的1.2~1.5倍,从而使其达到隔音、消声等目的。

2、该方案的节能效果

在对锅炉房进行分析之后,工作人员将进风口直接设置于锅炉房内,通过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具有较好的节能效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计者还可将进风管直接设置在热空气较为集中的地方,这样也就能够将锅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散热损失充分利用起来,达到节能的效果。另外,由于锅炉表面的温度要比锅炉房内空气温度高许多,在其生产过程中必然会散失一些热量,而该设置也就能够再次利用这些热量,达到了节能的目的。在对辅机房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将进风管从散热面较集中的顶部伸向锅炉,并在其中设置了相应的装置,这样也就能够提高人少材料的燃烧效率,达到理想的节能效果。

三、系统经济性与环保效益的影响因素

当相关工作人员对工业锅炉房进行分析与设置之后,将改造后的系统引入到锅炉房中使用,达到了设计的要求。但是我们也需要清楚的知道,该设计依然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其不具有经济性、节能环保效益等优点。根据分析发现,其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受到进风温度方面的影响

通过我们对锅炉房进行分析,金风温度是影响系统节能及环保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取风口是从室外直接深入到锅炉房当中,取风口的实际位置不同,那么其传热系数(k)也就有所不同,由此可以看出,取风口的具体位置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节能效果。

众所周知,普通锅炉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散热损失一般为2~3%左右,而如果我们将这些散热损失全部加热并传递到送风机上,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送风机的送风温度,但是锅炉房还具有较好的透气性特点,因此其送风温度却不会得到明显的提高,由此可以看出,设计者可以直接将进风口设置在锅炉房内,这样才能够提高散热损失的燃烧效率,达到节能的效果。但需要说明的是,取风口在锅炉房的设置位置不能影响锅炉房内系统及设备的工艺布置及美观;在保证锅炉房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可通过增加锅炉房的密闭性,合理组织锅炉房的气流来充分利用锅炉的散热损失,达到增加的目的。

2、辅机房内空气扰动的影响

空气扰动对系统热经济性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空气扰动速度越大,则因加强了空气侧的换热,使空气与烟气的传热得到了强化,空气吸收烟气余热量增加,故系统的热经济性提高。设计实例表明,辅机房的空间较大,采用此方案时,室内空气流速在之间,流速较小,因此笔者在进行经济性分析计算时,空气侧按自然对流计算,偏于保守,其换热系数相当于烟侧的,热阻很大,是控制传热的关键环节。其计算结果相当于纵轴上的点。该曲线表明,在设计过程中,若当辅机房布置的散热面较小时,可以在房内增设风机,加强室内空气扰动,将达到明显提高系统热经济性的效果,当然该措施要另设风机且须耗电,必须在技术经济比较的基础上决定是否采用。

四、方案的技术性限制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系统的热经济性提高越多,锅炉房的运行费用减少越多,环境效益也越高。我们可以采取各种措施,降低烟气温度,加热空气,充分利用烟气的余热,以保证整个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理论上△η可达7%~12%,但在技术上受到一定限制,排出辅机房的烟气温度随△η的增加而降低,送风温度t"k随△η的增加而增加。由于烟气中含有SO2及水蒸气,使烟气温度不能低于烟气露点温度,以免在散热面内壁形成酸液产生腐蚀,因此烟气出口温度不能低于ty*(一般不低于150℃;另一方面,由于送风机入口在机房下部与引风机大致在一个平面上,而引风机电机靠近散热面较集中的区域,土作环境较差,因此送风温度t"k必须低于保证引风机电机长期稳定土作的温度tk*(一般在60℃以下),要同时满足以上两个条件。在设计中,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尽量使系统热经济性提高到接近△ηmax的水平,经过分析计算△ηmax一般在4%~6%之间。

五、结论

(1)新方案有效地利用了锅炉的散热和排烟余热,可以提高系统的热经济性。在保证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上,热经济性提高可达△ηmax,该值可达4%一6%。

(2)利用该方案在不采取其它措施,△η,可达1.7%一2.5%,要达到理想的系统热经济效果△ηmax的设计措施有:合理的取风口位置、有利的气流组织、空气扰动、散热面增加等。

(3)该方案可实现机房主要噪声源的有效治理及环境公害气体减排,具有良好的环保效益。

参考文献

[1]马建中.建筑节能标准对锅炉房设计的要求[J].山西建筑,2007(11)

系统布置设计 篇4

一个良好的设施布置设计可以使物料搬运的成本最低, 使人员走动的距离最短, 从而使办事效率最高。通常物料搬运和运输的成本约占制造业总成本的20%~50%, 同时许多工伤事故来源于物料搬运。而物流中心的设施布置设计, 关系到物流中心的建设能够减少不必要的投资, 减少物料搬运, 减少运营成本, 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能够有效地利用空间、设备人员和能源, 为职工提供方便、舒适安全的生产条件, 使其较好地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若设施布置设计不当将会对日后的经营运作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理查德·缪瑟 (R.Muther) 提出的一种工厂布置方法—SLP (System Layout Planning, SLP) 法, 提出了作业相关单位相互关系密集表示法, 使布置设计由定性阶段发展到定量阶段。因其在定量设计等方面的优势受到广大工业工程师的青睐, 因此已发展成为一种较具代表性的工厂布置方法。Russell D M和Gau K Y提出了平面设施布置的流程图法, 从各种产品的生产流程角度进行设施布置。Gomez A等人将遗传算法引入了平面设施布置的计算中, 开创了平面设施布置的新思路。相应的国内的琚科昌和叶慕静分别从流程型制造企业和引入遗传算法的角度在国内企业中进行了实践和扩展。刘旺盛等人针对SLP方法的历史局限性在动态性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进, 但不全面。

为了适应从大批量少品种向多品种小批量或大规模定制生产转换, 竞争的焦点从价格的竞争过渡到以客户快速反应准时供货等方面的竞争, 就需要在经验性劳动的基础上对工作内容加以量化评估, 并逐步深化量化内容, 以保证工厂设计最优。本文正是基于此目的, 采用物流系统分析原理, 先应用系统布置设计SLP方法进行定性化设计, 再对物料进行系统搬运分析 (System Handling Analysis, SHA) 方法进行定量化评估研究, 以期为工艺专业改进工作方法做出有益探索。

2 基本理论介绍

2.1 SLP方法解析

2.1.1 SLP五要素

SLP方法将研究工厂布置问题的依据和切入点归纳为五个基本要素, 抓住这些就是解决布置问题的“钥匙”。五个基本要素是:①P产品 (材料) ;②Q数量 (产量) ;③R生产路线 (工艺过程顺序) ;④S辅助部门 (包括服务部门) ;⑤T时间 (时间安排) 。

P、Q两个基本要素是一切其他特征或条件的基础。只有在上述各要素充分调查研究并取得全面、准确的各项原始数据的基础上, 通过绘制各种表格、数学和图形模型, 有条理地细致分析和计算, 才能最终求得工程布置的最佳方案。

2.1.2 SLP阶段结构

系统布置设计采用四个阶段进行, 称为“布置设计四阶段”, 如图1所示:

阶段Ⅰ——确定方针:无论是工厂的总体布置, 还是车间的布置, 都必须先确定所要布置的相应位置。

阶段Ⅱ——总体规划:在布置的区域内确定一个总体布局。要把基本物流模式和区域划分结合起来进行布置, 把各个作业单位的外形及相互关系确定下来, 画出一个初步区划图。

阶段Ⅲ——详细规划:把厂区的各个作业单位或车间的各个设备进行详细布置, 确定其总体位置。

阶段Ⅳ——规划实施:编制施工计划, 进行施工和安装。

总体区划和详细布置这两个阶段的工作是规划设计人员的主要任务。这四个阶段顺序交叉, 每个阶段的成果都要经过上级批准。各阶段所需要的资料, 随着阶段的进展而逐步加深。

在阶段Ⅰ前称之为预规划, 主要是确定目标, 进行设施要求预测、估算生产能力及需求量;阶段Ⅴ表示的是规划实施后的试运转, 是对整个项目的施工、安装、试车、总结等管理工作。

2.1.3 SLP法工作程序

系统布置设计 (SLP) 程序如图2所示:

2.2 SHA方法解析

SHA方法适用于一切物料搬运项目, 是一种条理化的分析方法。SHA方法基本内容包括:阶段构成、程序模式和图例符号。

2.2.1 SHA的四个阶段

每个搬运项目都有一定的工作过程:从最初提出目标到具体实施完成, 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Ⅰ阶段是外部衔接。这个阶段要弄清整个区域或所分析区域的全部物料搬运活动。在这之前, 先要考虑所分析区域以外的物料搬运活动, 就是把区域内具体的物料搬运问题同外界情况或外界条件联系起来考虑, 这些外界情况有的是能控制的, 有的是不能控制的。

第Ⅱ阶段是编制总体搬运方案。这个阶段要确定各主要区域之间的物料搬运方法。对物料搬运的基本路线系统、搬运设备大体的类型以及运输单位或容器作出总体决策。

第Ⅲ阶段是编制详细搬运方案。这个阶段要考虑每个主要区域内部各工作地点之间的物料搬运, 要确定详细物料搬运方法。

第Ⅳ阶段是方案的实施。任何方案都要在实施之后才算完成。这个阶段要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 订购设备, 完成人员培训, 制订并实施具体搬运设施的安装计划。然后对所规划的搬运方法进行调试, 验证操作规程, 并对安装完毕的设施进行验收, 确定它们能正常运转。

上述四个阶段是按时间顺序依次进行的。为了取得最好的效果, 各阶段在时间上应有所交叉重叠。总体方案和详细方案的编制是物流系统规划设计人员的主要任务。

2.2.2 SHA要素

SHA要素进行物料系统搬运分析时所需输入的主要数据, 包括:

P:产品或物料 (部件、零件、商品)

Q:数量 (销售量或合同订货量)

R:路线 (操作顺序和加工过程)

S:后勤与服务 (如库存管理、订货单管理、维修等)

T:时间因素 (时间要求和操作次数)

2.2.3 SHA程序

SHA程序如图3所示:

2.3 SLP与SHA方法的相互关系

一般而言, SLP和SHA二者具有共同的目标, 其出发点都是力求物流合理化, 因此将两种方法互补使用, 取长补短, 效果更佳。

SLP重点在于空间的合理规划, 使得物流路线最短, 再布置是位置合理。尽可能减少物流路线的交叉、迂回、往复现象。

SHA重点在于搬运方法和手段的合理化, 即根据所搬运物料的物理特征、数量以及搬运距离、速度频率等, 确定合理搬运方法, 选定合适的搬运设备, 使搬运系统的综合指标达到最优。

需要指出的是, 物流各项活动之间存在着“效益背反”的现象, 因此, 追求任何一项目标, 都不能无视其他目标的存在。这样也才更好地结合了SLP和SHA。

3 实证研究

3.1 实例流程概况 (分析阶段)

某石油机械厂的主导产品是阀门, 其中止回阀产量居多, 而且大多数阀门的加工生产过程与止回阀的加工生产过程很相似。所以, 笔者主要研究止回阀的生产工艺过程以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该阀的生产工艺流程如图4所示:

原材料库→热处理 (调质) →机械加工车间 (车) →热处理 (淬火) →机械加工车间 (磨) →钳工→测压→零件库→装配→试压→油漆→总检验→成品库

该生产部门主要是由机械加工车间、五金仓库、零件、成品车间、原材料库、热处理、电焊区、测压检验区、装配、油漆区、总检验区、钳工、工具库等组成。该工厂的平面布置及物流路线如图5所示:

由实例可看出:设施布局属于产品布局。产品布局是按照产品制造程序, 将所有相关设备或工作, 连续排列而成生产线的布局方式, 其基本流程是由一个工作站移至相邻的工作站。

该车间常年稳定生产阀门, 属于大量生产类型, 生产工艺比较单一, 其生产物流状态决定了全车间的系统状态。

目前, 该厂由于产量不断增加, 一方面搬运次数增加, 另一方面原料在生产线的储备增加, 其物流方面存在的问题就凸显出来, 大大增加了运输费用和生产成本, 使生产效率下降。

就该厂现状进行分析, 设施再规划和减少物料搬运工作量是车间布置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任务。因此, 笔者先用SLP对该厂各设施布置进行重新设计规划, 提出两个可行方案, 然后灵活运用SHA方法通过计算物料搬运费用的差异评估出最优方案。

3.2 利用SLP原理改善车间布置 (设计阶段)

通过对该车间的物流分析, 在工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以物流搬运量最低为目标, 应用物流系统分析原理与方法对该生产车间物流进行分析研究, 笔者得出了作业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表1:

原因代码及含义:1—工艺需要, 2—物料搬运, 3—管理和后勤服务, A、E、I、O、U—SLP中物流强度 (A—超高物流强度, E—特高物流强度, I—较大物流强度, O—一般物流强度, U—可忽略搬运, 依次可量化为关系级数4、3、2、1、0)

经过关联性分析之后, 根据不同作业区之间的定性测量值, 即“接近程度”, 根据关联线图法, 可以简化整个布局的过程。首先, 将上述作业单位相互关系的基本资料转换成“关联线图底稿”如表2所示:

按照关联线图法, 分析上述底稿, 整理成方块样板图6。图中方块样板用于代替各个工作区, 在相对位置确定以后, 即可依照各作业区的实际尺寸, 完成最终的工厂布局。

但因为在某些情况下, 定性关联性资料也不是布置设计的唯一依据, 也要考虑工艺水平以及管理水平、人员的能力、工作条件、环境保护等多种因素, 位置的设置相当主观, 所以可能产生多个布局方案。因此, 在条件和环境允许的情况下, 进行了几次调整, 对比选取了如下两个方案。

3.2.1 方案一

由于实际需要, 此方案未对车间原物流图进行大范围调整, 只是对在X (左) 、Y (中) 、Z (右) 三个工作区中的工作单位的位置进行了些许变化, 按照图6的方块样板进行调整, 如图7所示:

3.2.2 方案二

经分析, 方案一中X工作区的物流活动较多, 与Y、Z两个工作区的联系都比较密切, 所以试将X、Y两个工

作区位置调换一下, 并适当进行工作区内工作单位的内部调整, 如图8所示:

数字代码含义与图7相同

3.3 运用SHA原理进行优化评估 (评估阶段)

此阶段运用SHA原理评估以上两个比较方案, 目的是要从其中选择一个较好的方案。

由前所述, 物料搬运的基本内容是物料、移动和方法。因此, 物料搬运分析就是分析所要搬运的物料, 分析需要进行的移动和确定经济实用的物料搬运方法。

该工厂仅生产阀门, 工艺较单一, 可以选定工厂内搬运设备为叉车;且物流系统中物料的流动过程是均匀的、连续的、确定的。因此该工厂在不同路线上的物料搬运成本差异是可以忽略的, 也就是说各条路线上的物料搬运费用与系统量距积是成正比关系的。故想要求得哪个方案较优, 即哪条路线上的物料搬运费用最低, 就要先求得各个方案的系统量距积和S。

方案主要采用最小系统搬运量作为目标。全过程按以下几个步骤逐步进行:

(1) 通过分析计算得出各作业单位之间的总物流量 (即物流强度) , 如表3所示:

(2) 根据工厂车间原物流路线测量出各有关联工作单位之间进行物料搬运的距离, 并结合实际情况估算出两个新方案中各工作单位之间进行物料搬运的距离, 如表4所示:

续 表

各表格中自上而下三个数字分别表示原物流路线方案、方案一、方案二的工作单位之间距离

(3) 进一步计算系统量距积和S, 公式如下:

①设i表示从作业单位序号, j表示至作业单位序号, fij表示物料搬运发送作业单位 (从) 至物料搬运接受单位 (至) 的物流强度, dij表示物料搬运路线长度 (即两单位区间距离) 。则可以计算系统量距积和S (或称为系统搬运工作量) , 公式为

undefined

②根据上述公式可计算出各方案系统量距积和S, 如表5所示:

③评价结果表明:方案一和方案二都优于原方案, 方案二优势尤为明显。方案一的量距积和S比原方案小了4345;方案二的量距积和S比原方案小了25639, 是原方案的66.4%, 是方案一的70.4%, 总工作量明显下降。所以选择方案二, 该方案节省了更多的空间, 明显缩短了物料搬运路线, 大幅度降低了该部门的搬运成本, 为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起了重要作用。

新的布置设计较为综合地考虑了物流、作业单位综合接近程度及与其他设施的联系, 同时, 兼顾了建筑形式的美观、整洁和消防。

4 结论

SLP和SHA具有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关系。如前所述, 良好的设施布置和合理的物料搬运系统相结合才能保证物流合理化的实现。

SLP和SHA交叉进行、互相补充。SLP是SHA的前提, 对大的步骤SLP先于SHA, 在设计中可以根据设备的规格尺寸和经验数据为物料搬运系统留出必要的空间。但是由于搬运设备等尚未选定, 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当SHA设计之后, 可以对SLP的结果进行修正, 相互补充, 使这两部分工作能得到较为完善的结合, 实现比较理想的物流合理化。此例中因仅生产阀门, 工艺较单一, 可以选定工厂内搬运设备为叉车, 所以使得盲目性降低, 结果更加优化。

参考文献

[1]张文杰, 张可明.物流系统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231-245.

[2]Russell D M, Gau K Y.The facility layout problem:Recent and emerging trends and perspectives[J].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ys-tems, 1996, 15 (5) :351-366.

[3]Gomez A, Fernandez QI, et al.Using genetic algorithms to re-solve layout problems in facilities where there are aisl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3, 84 (3) :271-282.

[4]琚科昌, 王转.基于SLP的流程型制造企业物流设施布局分析方法及应用[J].物流技术, 2006 (10) :79-82.

[5]叶慕静, 周根贵.SLP和遗传算法结合在工厂平面布置中的应用[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6) :371-376.

[6]刘旺盛, 系统布置设计———SLP法的改进研究[J].物流技术与应用, 2006 (11) :90-97.

[7]马汉武.设施规划与物流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3-30.

[8]董海.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89-102.

[9]林立秋.设施规划与物流中心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156-180.

浅谈厨房设计与布置 篇5

关键词:厨房设计 布置

案台及煤气炉灶最好为柜体式,高和宽应与水池规格相统一;灶台与水盆最好置于不同的工作台上,以免互相干扰,且水盆应尽量置于窗前,灶台应设在防风、顺光、便于操作处。

如今,家庭厨房电器化程度较高,设计时要考虑上、下水管道、电及煤气管道的走线,要给各种电器留出专用空间。水盆的选用应考虑耐用;易于清洁且易与地柜相结合,水龙头应采用有冷热水功能的专用厨房龙头。地面可选用防滑地砖;墙面则以光洁度高、易清洁的瓷砖为宜,色彩应采用冷色调;吊顶可选用淡色的塑料扣板。厨房内一般用吸顶灯作为照明,局部照明可用小灯嵌人吊柜以照亮工作台。

厨房是储存生活必备的食品和享调食品,以提供全家人的餐饮。其空间大致可分为储存、洗涤和烹调三个区域,其中的家具,材料应牢固,各种设备应耐用并便于清理,要考虑厨房功能需要的防热、防潮、隔音等特殊要求。

厨房设计的基本原则是:

(l)厨房的设计应以人体工学原理出发,考虑减轻操作者劳动强度,方便使用。

(2)厨房设计时,应合理布置灶具、脱排油烟机、热水器等设备,必须充分考虑这些设备的安装、维修及使用安全。

(3)厨房的装饰材料应色彩素雅、光洁、易于清洗。

(4)厨房的地面,宜用地砖、花岗岩等防滑、防水、易于清洗的材料。

(5)厨房的项面、墙面宜选择防火、抗热、易清洁的材料。

(6)厨房的装饰设计不应影响厨房的采光、照明、通风的效果。

(7)厨房装饰设计时,严禁移动煤气表,煤气管道不得作暗管,同时,应考虑抄表方便。

合理的厨房布置,可为主妇操作方便、提高效率、节约时间创造条件。任何厨房设计,均应以食品贮藏和准备、清洗和烹调过程为依据。厨房中,通常包括三个主要设备:炉灶、电冰箱和洗涤槽。在这三个设备间布置食品、用具的贮藏和工作面,主妇在三者间的活动路线形成一个三角形,称工作三角形。一般,专家建议其三角形三边立和应不超过6.7m,并以4.5-6.7m为宜。大多数研究表明,洗涤槽和炉灶间的路程来回最频繁,因此,建议将此距离缩到最短。围绕每一设备的工作面和贮藏柜应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需要情况放置。

“厨房”虽小,五脏俱全。对没有完全步入现代化的家庭来说,窄小的面积,是厨房最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在有限的空间中,合理的家具尺度选择和合理的功能布局就显得非常重要。厨房的家具主要有三大类:带冰箱的操作台、带水池的洗涤台以及带炉灶的烹调台。这三个部分的合理布置是厨房家具布置成功与否的关键。应按照烹调操作顺序来布置,以方便操作,避免人的过多走动。

厨房的设计应适合主妇的身高。工作台的高度应以主妇站立时手指能触及水盆底部为准。过高会令人肩膀疲累,过低则会令人腰酸背痛。

一般,工作台分为高、低两级:

高的尺寸是890-910mm。

低的尺寸是810-840mm。

现在,有的厨柜可以通过调整脚座来使工作台面达到适宜的尺度。工作台面到吊柜底,高的尺寸是600mm;低的尺寸是500mm.廚柜布局和工作台的高度应适合主妇的身高。

用双头炉的灶台高600mm,灶台放上双头炉后,再加上150mm或200mm,就与8l omm高的工作台面大致相平。若灶台高过600mm,主妇炒菜时,就会感到不方便。若用平面炉(四头炉、炉柜),炉面高宜为890mm工作台与灶台深切10mm,至少不能小于460mm,地方大时,可取用600mm.排油烟机的高度应使炉面到机底的距离为750mm.冰箱如果是在后面散热的,两旁要各留50mm,顶部要留250mm空间,否则,散热慢,将会影响冰箱的功能。至于吊柜深度,在同一个厨房内,最好采用300mm及350mm两种尺寸(一边墙,一种深度),才能置放大碟。

家庭主妇站立时,应垂手可开柜门,举手可伸到吊柜第一格,在这600-1830mm之间的水平空间中,放置常用物品,叫“常用品区”。厨房工作台台面,不可小于900mmX 460mm,否则,不够摆放物件。如地方不够,可考虑将微波炉、烤炉等放到高架上,以腾出工作台面。

厨房和厕所都经常要渗水。一个渗水的厨房柜,大约只可用l- 2年,不渗水的柜,则可用10年以上,所以,一定要注意厨房的防水措施。工作柜最容易渗水的地方有三处。近来流行做100mm的石地台,然后将柜身放在上面(不用垫板),工作柜靠墙的地方可用档水板。现在已有一些台面板是与档水板“一气呵成”的。这种台面叫企口合面板,有很好的防水能力。 厨房内放有的冰箱,要远离灶台。

厨房灯具的设置布局,不仅与人们的视力健康、活动安全和工作效率直接有关,而且还会影响环境气氛和人的精神情绪。所以,厨房灯具的选择,必须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要有足够的照度以使操作者有舒适感,同时,光线的对比度要适中。使用者要依据空间面积和具体环境进行构思设计。

厨房人工照明的照度应在200lX左右,除了安装散射光的吸顶灯或吊灯外,还应按照厨房家具和灶台的安排布局,选择局部照明用的壁灯和照顾工作面照明的、高低可调的吊灯,并安装有工作灯的脱排油烟机,有条件的,贮物柜可安装柜内照明灯,以使厨房内操作所涉及的工作面、备餐台、洗涤台、角落等都能有足够的光线。此外,从清洁卫生的安全用电的角度来安排厨房灯具是十分必要的。安装灯具应尽可能远离灶台,以免油烟水汽直接熏染灯具。灯具造型应尽可能简洁,以便于经常擦拭。灯具底座要选用瓷质的并使用安全插座。开关要购买内部是铜质的,且密封性能要好,要具有防潮、防锈效果。

系统布置设计 篇6

总布置在汽车设计中是一项非常重要、非常复杂的设计过程, 总布置设计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车身上各个零部件、总成件的连接关系、搭接间隙、是否存在干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和法律规定, 对产品质量和开发周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客车总布置系统的传统流程及基于知识工程的虚拟总布置系统进行简单的对比, 进而可知知识工程对于客车总布置系统的重要性。

1 客车总布置系统的传统流程

1.1 竞争车型对比研究

在新产品开发之前, 首先要选择一些客车的竞争品牌, 进行广泛对比, 为新产品在未来市场上的精准定位奠定基础。

1.2 编制设计任务书

客车设计任务书即为客车设计说明书, 是设计人员依据市场需求和生产现状, 对客车的设计项目提出的具体任务和技术指标, 主要包含技术原理、结构功能、技术参数、用途范围和使用要求等。其主要作用是全面阐述新产品设计思路, 向后续设计、生产部门明确产品必须达到的基本目标, 以保证产品结构合理性和质量可靠性。

1.3 造型工程可行性分析

对比标杆、设计任务书完成后便进入造型工程可行性分析阶段, 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制作小比例油泥模型, 对外观评审完成后, 再制作1:1油泥模型, 此过程需要进行多次总布置验证, 多方面验证造型的可行性。这个阶段费时最长, 一般需要1年左右的时间, 且不包含后期从设计到量产阶段伴随的设计、试验和不断的修改的设计改进的时间。

1.4 人机工程设计及校核

此阶段主要是从人体姿态角度、座椅使用舒适性、内部空间尺寸的合理性等方面进行设计和校核, 以人为中心, 通过测量分析人体的尺寸, 研究验证车内空间布置和设备, 使客车适应人的需要, 设计一个最佳的人-车-环境系统。

1.5 法规符合性校核

客车生产和销售必须满足销售区域的汽车法规和相关产业政策, 中国有汽车相关的国标GB、国家推荐GB/T、汽车行业标准QC/T, 出口到国外的还需要符合当地的法规标准和国家政策, 还要遵守质量缺陷召回制度。

1.6 性能计算、硬点确定以及总布置图绘制

客车的设计任务书确定后, 还要根据结构变化重新计算动力性、轴荷分配、转弯直径和燃油经济性。根据车身的边界条件和各总成的布置要求确定布置硬点, 硬点确定后绘制整车总布置图。

2 知识工程的引入

知识工程, 简称KBE, 其概念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1977在第五届国际人工智能会议上提出的,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知识工程技术被工业领域广泛应用。最初主要是用类似CAD的软件设计飞机冲压件, 其实是把专业领域方面的知识, 还有一些历史资料、参数等相互结合, 并与三维的设计软件进行结合, 共同应用到设计当中, 使得所涉及的产品能够趋于智能化, 并且在此过程当中, 知识得到了积累和更新, 使得知识得以保存。

知识工程的客车虚拟总布置设计KBE系统是吸取了大量客车设计过程当中的经验、知识、标准和一些成功的案例, 模仿专家技术团队的思想以三维的方法进行设计实施, 从而形成了客车虚拟总布置系统, 这种系统能够做到总体设计参数, 总布置方案, 总体选择, 从而得到满足设计要求的客车的总体布置图及效果。

3 知识工程的设计理念

KBE是继承一些专家所积攒的知识、经验等的再次利用, 是一种知识的重复利用, 把以往CAD等技术的知识应用到人工智能化和数据挖掘技术。KBE在知识获取、知识的表示、知识库三方面最为突出。

3.1 知识获取

知识获取是知识工程研究的核心问题, 它将一些研究的知识、经验跟公知常识相结合, 从中进行选取、分类, 梳理成一套完整的信息、知识体系, 为今后的系统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客车的车身除了要新颖的外观, 最重要的是安全可靠的行驶, 这就需要知识工程获取关于车身材料、制造工艺要求、空气动力学、人机工程学、竞争对手的产品、专家小组的评审建议等等一些相关的知识。

3.2 知识的表示

知识表示是为了方便运用和掌握知识而设立的, 在客车虚拟总布置系统设计中经常会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根据规则进行推理;另一种是根据实例进行推理。

第一种方式所依据的是事件的因果关系。第二种方式是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 将所得的问题跟实例进行对比, 如果相似度在规定的范围内, 可以使用同样的方法解决这类问题。

3.3 知识库

知识库顾名思义是用来储存知识的地方, 这些知识可能包括多方面的:理论性的、经验性的、实例性的等等。知识库从一些机构获取知识, 同时为推理提供知识, 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不可分割的。进行客车虚拟总布置系统设计时, 将以往客车设计结构作为开头, 再融入新思路, 新技术, 这样既包含了以前的知识、经验、数据等, 同时又包含创新技术。知识库种类有很多, 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

4 客车虚拟总布置

基于知识工程的客车虚拟总布置系统设计与分析平台是要为客车的实际生产建立一套基于总布置系统设计的专用工具, 在功能上满足需求。

4.1 客车虚拟总布置系统工作步骤

首先打开系统, 保证系统是在开启的状态下, 在主页面当中我们可以选择四大模块, 分别为添加、删除、维护的知识库管理和维护模块, 用以布置驾驶区、例如座椅的安装位置、仪表板的放置位置、方向盘的摆放等的驾驶区布置模块;其次是车身内乘客区模块的布置, 主要是布置座椅的数量、空调的摆放、安装位置等;最后一个模块式参数调校模块, 主要是在原始数据传入后, 系统进行数据处理, 并从原始的知识库中寻找类似的数据, 进而进行参数化修改, 完成对所有零件参数的微调及校准。并依据国家或行业、企业内相关标准将不合适的零件进行调整或修改, 保证所有参数的正确性。

4.2 计算客车虚拟总布置系统

我们要把客车的总体参数, 以及车身的基本参数输入到计算表中, 经过多次的计算, 将结果做成三维虚拟装配, 对零部件进行虚拟装配和干涉检验, 并对主要受力件进行性能分析, 最后得出客车的总布置结果, 确定一个合理的结果。

5 对比

传统的客车总布置系统技术主要是依赖软件进行绘图, 仅仅将设计人员从手工绘图中解救出来, 软件起到的作用是为常规设计提供某些帮助和支持, 但不能对设计工程师的思维活动提供有效的帮助;知识工程的应用实现了设计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并行化, 有效地提高了客车生产能力以及产品更新换代的车身开发能力, 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 提高设计质量, 降低设计成本, 使产品最大限度系列化, 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 增加了产品市场竞争力。

6 结语

总布置系统的设计直接决定了后期产品的制造问题, 传统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客车产品的开发需要, KBE功能为客车设计提供了非常快捷的技术手段, 顺应了设计需求, 展现了其强大的应用前景。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各种辅助设计软件的开发, 知识工程利用计算机或网络平台将设计开发更趋于自动化。知识工程是以知识为前提的工程, 是一种用智能软件代替专家进行工作的系统。本文分析了传统的客车总布置系统与基于知识工程的客车虚拟总布置系统, 对比得知, 基于知识工程的客车虚拟总布置系统, 可提高客车总体设计的效率和质量, 可满足对客车系列化的开发需求。

关键词:知识工程,客车虚拟,总布置系统,对比

参考文献

[1]罗海玉.参数化设计及其关键技术[J].甘肃科技纵横, 2003, 32 (5) :23-25.

[2]陈明星, 沈荫红.CATIA环境下基于知识的机械产品参数化造型设计研究[J].机械, 2003, 30 (6) :57-59.

[3]胡运发, 数据与知识工程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4

[4]王智明, 杨旭, 平海涛.知识工程及专家系统[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34-36.

桥梁支撑系统的布置 篇7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一座钢筋砼板拱桥, 桥净跨为16M、净高为4.954M、净矢高为1.264M, 两侧为2M宽的侧壁, 桥顶板及底板均为弧拱形结构, 顶板及底板半径分别为25.948M和27.267M, 跨中板厚为0.8M, 边部为2.0M, 桥面宽为30M, 拱轴系数M=3.5, 其施工静载和动载都较大。此时的支模方案就要经过精确计算, 以确定在大荷载、高净空下合理安全地布置支撑系统, 以确保其能满足要求。

2荷载说明

a.新浇筑的钢筋砼重量:26KN/m3 (含筋量>2%)

b.木模板及配件自重:500N/m2

c.木材采用7.5KN/m3 (采用防腐型松木)

d.施工设备机具及作业人员的荷载:3.0KN/㎡ (以上人面层考虑)

e.振捣砼时产生的动载:2000N/m2

3材料说明

支撑系统包括立柱和水平拉杆都采用50钢管, 重量为3.33kg/m, 模板全部采用胶合板, 板厚为25MM, 模板下的小楞采用松木枋, 大楞采用50钢管。50钢管的截面积A=489mm2, 设计抗压抗弯强度f=205N/mm2, 抗剪强度fv=125N/mm2, 弹性模量E=2.1 (105N/mm2, 惯性矩I=12.19 (104。

4模板支撑系统的设计及验算

4.1荷载计算

A.钢筋砼重力:26*350=9100KN

B.模板及配件重力:0.5*16*14.79=118.32KN

C.方木料重力:共 (702根*1.2*0.03*0.05+9.34) *7.5=79.5KN

D.机具及施工人员重力:3*16*14.9=715.2KN

E.砼振捣时产生的荷载:2*16*14.9=473.28KN

故荷载组合时的力:Pmax=10244.38/ (16*14.9) =42.97KN/m2

4.2支撑每根钢管的受力F:

F=42.97k N/m2 (1.22=18.95k N

4.3强度 (承载力) 验算:

4.4稳定性验算:

由于跨中的支撑钢管受的压力及高度都较大, 故取其计算。又因为其为满堂红钢管脚手架, 其横向及纵向刚度基本相同, 固只要满足其局部稳定性, 其整体稳定性也必满足要求。其计算数据查得为:

由欧拉公式得

N-立柱的设计荷载K2-附加系数, 取K2=2

A-单根钢管的截面面积

fy-钢管立柱设计强度取170N/mm2

η=0.3 (μL/100i) 2=0.33 (1/334.831033/100315.78) 2=0.308

则N=219.46 (216.72–112.83) =22.8KN

F

4.5刚度验算:

A、抗弯计算

B、抗剪计算τ=2 (VMAX/A

(符合要求)

C、挠度验算:

故刚度符合要求

5结语

除灰系统布置优化专题论述 篇8

关键词:机械输送,气力输送,设备布置,技术,经济分析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新建工程, 位于哈南新城牛家工业园区内, 循环水补充水及生产用水采用磨盘山水库地表水, 厂区生活及消防用水采用工业园区自来水;厂区内排水系统采用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雨水各自独立的分流制系统。生活污水收集后, 集中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站处理, 达标后作为厂区绿化用水。

2 工程原始条件

2.1 锅炉燃煤量

本项目是将农作物的秸秆作为燃料, 主要是采用玉米秸秆作为电厂燃料。根据五常市秸秆分布情况, 初步考虑设置10个收购站, 均布在厂址周围30km范围内。每台锅炉在B-MCR工况燃用设计燃料时燃料消耗量为34.81 t/h;每台锅炉在B-MCR工况燃用校核煤种1时耗煤量为36.28 t/h;每台锅炉在B-MCR工况燃用校核煤种2时耗煤量为41.55 t/h。

2.2 灰渣量

锅炉底渣量为总灰渣量的10%;布袋除尘器收集的飞灰量为总灰渣量的90%。

3 除灰渣系统布置方案

3.1 除渣系统布置

本次投标锅炉为循环流化床锅炉, 根据循环流化床锅炉排渣特点, 我们按常规除渣方案进行设计, 即:炉膛渣→滚筒冷渣器→刮板输送机→斗式提升机→储渣间。

3.2 除灰系统布置

由于本工程灰渣按全部综合利用考虑, 结合秸秆电厂灰渣全年都能综合利用的特点, 我们按以下两种方案考虑, 并进行对除灰系统布置的优化:

方案一:机械除灰方案。本工程采用布袋除尘器收集锅炉烟气中的飞灰, 布袋除尘器下设8个灰斗, 每2个灰斗出口通过三通连接为1个卸灰口, 共4个卸灰口, 4个卸灰口下布置1台出力为60t/h的刮板输送机, 刮板输送机头部出口布置一台汽车散装机以便于将灰装入运灰罐车外运综合利用。其中, 刮板输送机及汽车散装机均布置在除尘器4.5m平台上, 为防止干灰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我们考虑将除尘器灰斗至除尘器4.5m平台之间区域进行封闭, 汽车散装机下装车空间封闭。详见FA05131CB-C0101-003。

方案二:气力除灰方案。气力除灰系统采用正压浓相气力输送系统, 具体流程为:灰斗→灰闸门→进料阀→仓泵→出料阀→灰库→汽车散装机→外运综合利用。其中, 除尘器下灰斗设计方案与方案一相同, 共设4个卸灰口, 每个卸灰口下设置1台0.75m2仓泵, 共4台。气源制备系统采用螺杆空压机+组合式微热吸干机方案, 一套运行一套备用, 并相应建设空压机房一座。设置有效容积800m3灰库一座, 灰库内5.50m设汽车散装机等卸料设备及气化风机等气化设备, 库顶设置布袋除尘器、压力释放阀等排气设备。

4 两种输送方案技术比较

下面我们对本工程采用机械除灰方案 (方案一) 和采用气力除灰方案 (方案二) 技术特点进行比较, 比较内容见表1。

5 两种输送方案经济比较

下面我们对两种方案进行经济比较, 其中两个方案相同部分例如灰斗气化风系统、汽车运输系统、运行水费等不列入比较范围, 具体比较参数详见表2。

Á1、上表是以本期1×130MW机组时锅炉燃用设计煤种在BMCR工况时排灰渣量为基础计算、比较的。2、运行费用按成本电价0.2元/KWh计算。3、灰库按有效容积800m3混凝土灰库考虑。

从表2不难看出, 从投资上看采用方案一较方案二节省投入-250万元;从运行费用上看, 方案一较方案二每年节省运行费7.2万元。可见方案一经济性高于方案二;另外方案二运行中管道磨损极为严重, 将来不可预见的检修维护费用较大, 方案一的经济性和安全可靠性方面优势十分明显。

6 结论

综上所述, 通过以上对两个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 我们知道这两个方案都是可行的, 每个方案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方案一:初投资及后期维护费用都很小, 能耗低, 布置简便, 无需增加新构筑物, 节省能源、节约用地。方案二:初投资和运行费较高, 故障点也较多, 唯一的优点在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虽然方案一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但我们只要强化运行管理, 采用环保型设备, 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系统决定布置, 从布置优化层面来说, 我们选择机械除灰方案, 并把卸灰场地放置在除尘器下的方案是可行的、经济的、合理的。故本次优化推荐方案一, 机械除灰方案。

参考文献

煤粉集中配送中心生产系统布置探讨 篇9

由于煤粉集中配送中心 (以下简称配送中兴) 属于新兴产业, 国内没有相关规范和设计标准, 设计依据主要参考燃煤电厂炉前制粉系统或者水泥建材的粉磨系统。但由于使用环境并不完全相同, 很多建成的配送中心大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笔者调研了国内十几个已建成的配送中心, 结合他们的运行经验和教训, 提出一些设计见解, 以供其他设计人参考交流。

配送中心生产系统根据生产工艺流程主要分为如下三个子系统: (1) 备煤系统; (2) 磨粉系统; (3) 储运系统。

1 备煤系统

配送中心经济运输半径约为150km, 而煤粉锅炉一般用于工业园区或城市采暖, 这就决定了配送中心一般建在大城市郊区或县城周边。煤粉制备的主要原料为煤炭, 且以神府地区的长焰煤为主, 来煤方式多以汽车运输为主。原煤在运输、倒运时会产生大量扬尘, 造成二次污染, 因此备煤系统的设计应给与足够重视。

现有的原料煤储存形式主要有露天存放、干煤棚存放、混凝土圆筒仓存放等方式。目前因环保压力较大, 露天存放一般不允许;混凝土圆筒仓占地面积小、自动化程度高、安全环保, 是一种比较好的储煤方式, 但因造价较高, 实际建设中很少采用;干煤棚在小型燃煤电厂应用较多, 其投资相对较低, 环保效果好, 但其卸煤采用汽车自卸, 往磨粉系统上煤采用铲车+受煤坑形式, 自动化程度很低, 工人劳动强度大, 工作环境恶略。目前已建成的配送中心大都采用干煤棚形式, 效率普遍不高。

笔者认为可将干煤棚改进为如下方式:汽车来煤卸入受煤坑, 通过给料机、破碎机给如斗式提升机, 然后给入干煤棚配煤皮带, 可采用梨式卸料器或卸料小车配煤;上煤时, 干煤棚内布置一台侧式悬臂取料机代替铲车。这样既减少了地下通廊投资, 而且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 工作环境友好。

2 磨粉系统

本环节是整个生产系统的核心环节, 目前国内煤粉加工系统主要分为两种工艺:“一步法”生产工艺 (只适用于立磨) ;“两步法”生产工艺 (立磨、雷蒙磨均适用) 。主要区别在于系统中是否加设烘干设备。

2.1“一步法”生产工艺

首先干煤棚内原煤由皮带送入磨前仓, 然后均匀喂入磨机进行磨制, 其中磨机采用的热源来自燃煤粉热风炉。符合粒径要求的煤粉随气流进入袋式收粉器, 收集下来的煤粉由链式输送机和提升机送入成品仓, 洁净乏气由排风机排入大气。

本工艺设备相对较少, 占地面积小, 投资成本偏小, 但由于是热态磨粉, 成品煤粉温度偏高, 系统安全系数低, 潜藏自燃、爆炸等危险。

2.2“两步法”生产工艺

首先干煤棚内原煤由皮带送入烘干前储仓, 通过电子皮带秤计量和除铁器除铁后进入回转烘干机进行烘干, 其中烘干机采用的热源来自燃煤粉热风炉。烘干过程结束后, 低温乏气经布袋除尘器过滤后由引风机排空。干燥后的煤料由密闭刮板机和提升机输送至磨煤车间的磨前仓, 再经称重给煤机计量后, 均匀喂入煤磨机进行磨制, 符合粒径要求的煤粉随气流进入袋式收粉器, 收集下来的煤粉由链式输送机和提升机送入成品仓, 洁净乏气由排风机排入大气。

该工艺采取干燥和磨制分离, 设备布置成“串联”, 可以巧妙解决煤粉冷却问题, 使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但其占地面积偏大, 投资成本偏高。目前国内已建成煤粉加工项目部分统计如下表所示:

2.3 推荐技术工艺

从上表可以看出, 无论“一步法”还是“两步法”均有使用实例, 这和原煤水分大小、煤粉加工后在煤粉仓储存时间长短、用粉地点距离煤粉加工项目远近有很大关系。

从安全角度考虑, 高温立式磨操作简便, 可靠性高, 可实现磨制、烘干同步进行, 但在煤粉加工后进行长距离配送领域应用较少, 尤其对高活性煤种, 工艺安全性目前无法保证。因此本项目推荐采用更可靠的烘干、磨制分步进行的工艺, 即“两步法”工艺;同时配备CO检测系统及惰性气体保护系统, 可以保证系统安全运行。

3 储运系统

本环节主要是储存成品煤粉, 并将煤粉装罐车外运。煤粉仓多采用钢板仓。通过调研已建成配送中心, 普遍发现煤粉仓单仓容量较小, 数量较多。其优点是造价较低, 装车口多;缺点是粉尘跑冒点较多, 除尘设备较多, 除尘困难, 设备运行费用较高。建议采用大直径钢板仓, 钢板仓容量约占生产系统3~5天产量为宜, 并宜减少钢板仓的数量。

4 结束语

小学生作业的设计与布置 篇10

一、作业的意义

1. 知识积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所需要的、所学习的知识掌握好、运用好,也需要一定的过程。作为学生,每天所学习的东西也不少,即使课上十分专心,但人脑毕竟不是电脑。人有记忆也伴随着遗忘,为了多积累丰富的知识,有必要进行适当的作业,巩固所学的知识。

2. 知识衔接。作为教师,都熟知各门课程的编排一般都是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如果落掉一步,下一步不说寸步难行,也是有一定困难的,尤其在理科教学中更为突出。那么,作业就具有温故知新、为新知与旧知架设桥梁的作用,从而扫清下一步学习的障碍,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3. 知识运用。一堂课结束后,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个句号。作业应当是课堂的延伸。无论是口头作业还是书面作业,都可以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从而达到学习运用的目的,这也是作业发挥的重要性。

4. 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在作业中通过动手、动脑、动口,促进了自身协调发展,提升了操作、表达、运用、探究能力,甚至包括书写、布局设计等综合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二、作业的布置

作为教学环节中的作业布置,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好的作业,对于教学工作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相反,长时间的、不合理的作业,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我们经常听课任教师说,有的班级作业字迹工整,及时上交,效果不错。而有的班级作业毛毛草草,质量不高。这与一个班级学生的素质有关,但是更关键的因素应是作业的布置、评价等不同造成学生不良习惯的滋生和养成。但是,我们的孩子又不能个个是神童,也不能个个是天才,适当的作业是必要的,那么在作业的布置上就应当讲求一定的科学性、艺术性、实效性。

1. 巩固基础类作业。课改中“能力”、“素质”、“创新”等词屡次出现,但是也并非是放弃基础性的、工具性的知识,根据课文的特点及本课的重难点,适当巩固与强化是必要的。我们不能丢掉双基搞教改,基础不牢,何来创新呢?但对于基础的巩固又有一定的学问。比如同是一堂课中的生字巩固,有的老师设计的作业是一个字写一行;有的是一个字写两遍,扩两个词;还有的是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你把它记住,明天早上我听写时,你都能写出来就行。三种方法,各有利弊,正如美国教育一样,美式教育是发展了能力,却忽视了基础,而我国教育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手脚。

再看三种作业的布置,“每字写一行或多行”,的的确确能将所学知识牢牢记住,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负面效应也是显而易的。写得过多,有的学生龙飞凤舞,一塌糊涂,一把鼻涕一把泪,在家长的“一哄二喝”甚至是拳脚相加下,也难以完成,不但没有达到作业的目的,久而久之,反而养成了拖拖拉拉的坏习惯,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能力的发展更是有限;而在“写一遍字、扩两个词”中学生除了掌握字,又了解了词,在词中记字,在记字中学词,一举两得,学生还有一定的新鲜感。相对前一种来说量又小,完成起来较容易。因此,对于基础知识的巩固性作业,我们要扬长避短,革新除弊,灵活设计作业,既利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又避免徒劳。

2. 创新类作业。我们知道,如果每顿饭总是吃一种食物,即使是“熊掌”也会变得不如窝窝头。孩子每天都学习新知识,针对实际,作业的布置上也要有新意,切忌千篇一律。有的老师一说留作业,学生马上脱口而出,而且相差无几。前几年的一次教研课中,张教师在《世纪宝鼎》一文中,作业设计有好几种,不但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以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选择,同时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让学生选择喜爱的,爱好的才是最好的。“一个人的鲜花可能是另一个人的毒刺”,虽然有些言之过甚,但是也体现了人之不同,选择喜欢的,才会竭尽全力去完成。下面提供几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1)学完一篇课文后,回家给父母讲故事,让父母写一张简单的回条,为高年级的复述课文打下基础。

(2)创编诗歌、故事新编等,多在课堂上进行的一种口头作业。

(3)变答题者为出题者,让学生针对规定范围的内容出题,然后班内相互答。在出题的过程中是一个更好的自主学习的机会。(高年级可以出一些综合试卷,低年级也可以出几道题,考考爸爸和妈妈)

(4)让学生做自己喜欢的作业。在教学中,我曾经尝试过几次让学生自己给自己留作业,学生兴奋不已,都能找到相应的作业,教师再有针对性地选择几种学生留的作业,供大家参考。

(5)实践性作业。实践性作业大体上可以分为学习后的应用探索性实践与学习前的搜集性实践。学习前的实践,比如数学课上需要的一些物体的相关数据,让学生提前测量,语文课中学生先参加一次家务劳动后,在课堂上进行口语交际、写话、作文等。而学习后的实践性作业因所学的内容而定,如学习完课文“骆驼和羊”后,布置学生选择一处合适的场所,与爸爸尝试骆驼和羊的不同。这样的作业,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社会实践等综合能力。

3. 制作类作业。绘画和手工是孩子的共同爱好,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此为突破口,投其所好。在学习古诗时,大部分学生倒背如流,但是一旦默写,往往錯字连篇。因此,我经常让学生制作一份份简单的古诗报,学生趣味盎然,积极性极高。有的在图案中插诗,有的给诗配画。这时,我逐步提高要求,给古诗配上一幅符合古诗内容的图画,学生仍然欣然前往。这样一举多得,巩固知识的同时,学生的审美能力、设计等综合能力得到锻炼,也体现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

上一篇:雷贝拉唑钠胶囊下一篇:轻质氧化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