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

2024-06-10

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精选十篇)

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 篇1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定了内部控制的目标、要素、原则和总体要求, 是内部控制的总体框架。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基本规范》在以美国COSO委员会内部控制整合报告为代表的国际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上, 结合中国基本国情, 要求企业建立与实施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在内的内部控制。

我国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也逐步提高, 在内控的建设上取得了比较快的发展, 但是目前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从本质上可分为内部控制设计缺陷和内部控制运行缺陷等。因此, 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有利于帮助我国上市公司完善内控制度, 实现与国际接轨。本文主要通过案例分析, 以外部审计的视角深入公司内部控制体系, 发现并找出公司现有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一、甲公司简介及内部控制现状

甲公司为上市公司, 为了完善公司治理, 股东大会于2015年初重组了董事会, 引入3名独立董事。改组后的董事会包括7名成员, 董事会主席由公司总经理王某担任, 并成立了审计委员会等4个专业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由3人组成, 分别是独立董事某大学会计学教授李某、独立董事卫生管理部门退休医学专家张某和公司董事兼财务总监赵某。

在此期间, 独立董事张某分别就公司战略制定、总经理任免和公司高管薪酬发表了独立意见。独立董事李某就公司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大股东占用公司资金等问题发表了独立意见。审计委员会成立一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召开了1次审计委员会会议, 讨论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控制事宜;与外部审计师、总经理一起讨论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事宜。

二、甲公司内部控制方面的缺陷

(一) 甲公司审计委员会组成存在缺陷:

(1) 审计委员会应该全部由独立董事、非执行董事组成, 他们至少应该拥有相关的财务经验, 所以张某和赵某都不应该成为甲公司审计委员会委员。 (2) 作为前卫生部退休医学专家, 张某缺乏相关的财务经验, 不具备在审计委员会中的专业胜任能力。 (3) 公司董事兼财务总监赵某进入审计委员会违反了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原则。

(二) 审计委员会日常工作中存在问题:

(1) 审计委员会每年应至少召开3次会议, 并于审计周期的主要日期举行。甲公司审计委员会一年中只召开1次会议, 不符合规定。 (2) 审计委员会在与外部审计师见面讨论审计相关事宜时, 管理层不应在场。甲公司总经理参与审计委员会和外部审计师会谈, 损害了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 影响其工作质量。

三、针对甲公司内部控制方面的改进建议

(一) 明确相关部门的权利和责任, 设立内部审计部

门, 并确保内部审计部门的客观性和相应的组织地位, 保证内审部门可以直接与董事会主席接触, 并负有向审计委员会说明的责任。

(二) 加强内外部监督。

甲公司要加强对公司运行的内部监督, 将日常持续监督与定期单独评价结合起来, 建立严格的绩效考评制度, 对部门和个人进行严格的考核, 奖惩分明。同时, 定期聘请外部审计师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审计, 出具评价报告, 公司董事会、管理层等类似机构要重视内部控制, 积极主动地纠正内部控制缺陷, 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三) 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甲公司应积极主动地宣传内部控制相关知识, 提高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水平, 将内部控制置于企业的战略高度, 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实现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环节和执行环节的“我要控制”。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相互牵制作用可以防范企业员工的徇私舞弊, 有利于促进企业所有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完善内部控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企业要根据自己所处的具体行业、经营状况和监管环境建立适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对内控的监督和完善, 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

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其评价研究论文 篇2

(一)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以内部控制为相关目标的实现提供的保证程度或水平。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有两层涵义:一是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定政策和执行方案绝对不允许和国家法律法规相违背;二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结构完整、内容合理的内部控制能够得到坚决的贯彻执行并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因而企业可以从提高经营效率入手来达到提供可靠的财务报告的目标和遵循法律法规保证的目标。

(二)内部控制的评价

内部控制的评价是指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中的“设计”和“执行”两个环节,看是否具有完整性(健全性)、有效性和合理性。评价是持续改进内部控制的动力,也是内部控制循环过程中一个举足轻重的环节。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第一层涵义即绝对不允许有悖于国家法律法规,这是一切评价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满足了遵循国家法律法规这个条件才能考虑内部控制执行的效果。第二层涵义对企业而言是关键所在,即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在现实中,如果只遵循国家法律法规这个前提条件,而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不实施或者实施不到位,那么内部控制对此企业来说就形同虚设。

二、《萨班斯法案》背景下内部控制评价的现状

(一)相关法规和制度不完善

1996年12月我国财政部在发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中提出内部控制概念。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出台前,对于我国上市公司来说,仅能参照2001年10月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做好证券公司内部控制评审工作的通知》中对内部控制评审提出的明确性规定。我国财务报告中内部控制变得越来越重要的原因是我国上市公司出现经营惨淡和公司舞弊案件的越来越多,最终于2006年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颁布《企业内部控制指引》,这就意味着指引财务报告中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内涵更上一个层次。这项准则的颁布其主要目的在于突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作用和效果,以便达到将财务报告错误表述风险降低到一个恰当水平的目的,这项“指引”加强了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信息的强制披露。

(二)内部控制评价标准有待统一

目前我国的内部控制评价主要参考两个标准,一个是财政部发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这是企业高级管理层要为建立健全有效机制的内部控制来追求企业目标所参照,其主要内容是以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为主,同时兼顾与会计有关的控制;另一个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它是独立审计师对内部控制审核业务的唯一标准。但不同企业的各项环境指标差异较大,如控制环境和监督环境。如果没有具体标准和尺度,就会使得评价过于形式化,最终内部控制评价的合理性会受到影响。

(三)内部控制体系缺乏完整性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都出现了管理制度混乱和内部控制形同虚设,造成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内部控制环节不完整、内部控制的定义不明确的现象,导致应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模型得出的结论受到专业人士的质疑。企业可以聘请中介机构或相关专业人员(审计年报的注册会计师除外),协助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及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提高财务报告的编报质量,降低财务风险。

(四)内部控制对象范围受限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任存在很多缺陷,如内部控制的对象很少关注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而仅局限在中层以下管理人员以及普通的员工,长此以来就形成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漏洞导致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独立审计师在审计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时,仅根据财务报告中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点部分进行评价,这就导致了理论界与实务界尚未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达成共识。因此不能仅根据财务报告中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点部分进行评价,应将注册会计师与委托人达成的业务约定书和审核标准同时考虑在内。

(五)内部与外部审核步调不一致性

企业管理层应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承担责任,这就需要签署一份关于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说明,并选择适合企业的内部控制标准,从而做最大的努力来支持最后得出的评价结果。对于企业管理层最终出具的内部控制评价,审计师则需要为此提供充足的证据支持。目前我国对企业所制定内部控制规范时间尚短还存在许多缺点和漏洞,这就意味着建立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美国的SEC已经形成了最终的规则,而AICPA还没有形成最终的准则,如何借鉴404法案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有效的措施是经过筛选来仿效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可取经验和具体做法,但务必要要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制定出适合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完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

三、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提升措施

(一)组建专业队伍监督企业内部审计部门

2003年,《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由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所颁布,其中规定企业内部审计发挥的作用有“强化内部控制、改善风险管理、完善组织治理结构、促进组织目标”,这说明内部审计服务是企业的一种增值服务。评价的标准模式在设定时应以内部控制目标为前提,并充分考虑该企业经济活动的特点。逐一实现每个内部控制因素,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这就意味着每个内部控制因素极其重要,因为它是针对容易出错的业务环节来逐一制定的,不同的环节对应不同的内部控制目标,划分的越详细制定的内部控制因素就越有效,所以不同类型的企业应实施不同的内部控制措施来实现最终目标,即控制措施。这需要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有所要求,从而及时发现各种弊端。

(二)自我评价内部控制,重新定位企业治理机制

内部控制的实施对象是指影响企业战略实现和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个人或部门。通常按照委托代理层级划分成三个层次: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下级执行部门与个人。根据这三个层次,逐一进行分析:董事会通常认为商讨战略决策是否正确是内部控制评价目标的因素;

高层管理者通常认为企业在经营战略决策选择的贡献大小是内部控制评价目标的因素;而公司执行单位和个人认为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后是否企业业绩增长是内部控制评价目标的因素。由于不同客体的职能所在不同,因此对内部控制评价目标就各不相同。这种多客体的评价方式对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有积极正面的影响,尽早发现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悖于国家法律法规的现象和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是否存在缺陷的情况,越早发现越能及时作出挽救措施,并修改内部控制制度。

(三)随时检查和监督内部控制制度

由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必然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如企业外部环境改变、战略决策改变或业务性质改变,这些因素通通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少阻力,从而使内部控制不能适应新的情况。为了及早应对这些状况的发生,不得不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随时检查和监督,发现问题就及时调整和修正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指标。具体的做法是分析过去,面对现在和预测未来,如此可以发现企业经营活动业务中的缺点和漏洞,及时弥补,调整具体的指标和制定新的方案。因此企业各方面的信息反馈是重点,关系到内部控制制度是否需要修订。内部控制制度是否长期有效就取决于信息反馈机制配置的优劣。

(四)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实施内部控制系统人员的素质关系到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能被有效的实施,以达到人们的满意的效果。站在监管者的角度借助于企业的注册会计师来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进最大努力去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但是履行监管者的角色的评价方式往往存在严重的缺陷,主要表现在:成本收益原则限制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内部控制的评价是事后的、间断的;

控制方式很被动。目前我国企业只是被动的对内部控制进行建设和评价,通常只是由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是否遵循法律法规作出评价,即内部控制的合法性目标。要扭转这种被动控制局面,就要清楚内部控制目标定位和评价主体,实施全方位的转变,主要表现在由被动变主动;由注册会计师掌握主导权变成企业自身掌握主导权;由企业事后控制为主导转向企业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控制为主导;完善建设管理层的问责机制。

(五)不断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企业各个组织机构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全程监控构成了内部控制评价,企业管理人员要学会运用内部控制评价系统,从而进行检查和监督,时刻保持减少缺陷、防止漏洞、提高企业业绩为首任。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是内部控制的管理机构,主要是由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和公司内部审计部门所组成。其中:监事会的责任最重,其主要任务是对董事和经理内部控制实施的评价意见和对审计委员会工作的评价意见进行指导。审计委员会的职责是通过减低企业风险,把内部控制目标与企业战略规划紧密相连,具体而言就是检查和评价关键内部控制指标的制定及执行的有效性;检查和评价关键企业员工的责任感、成就感;监督内部审计部门。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要将工作重心放在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等工作上。这样安排的好处在于既可以将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主体变成被检查、被监督、被评价的客体,又可以利用“三道防线”把风险控制作用于内部控制执行人身上。最终的结果是企业对内部控制指标的编制能力大大提高,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效率也有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分析研究 篇3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有效性;审计意见

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不断致力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但总体而言,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还不是很完善。目前,多数企业内部控制意识淡薄,个别企业虽然已经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但是并不能有效地将其落实并进行监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外国日化品牌不断入驻中国市场,我国日化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日化行业而言,完善内部控制利于提高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并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一、案例概述

2001年上海家化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随后创造众多属于自己旗下的知名品牌,成为我国日化行业的龙头老大。按国家规定,上海家化建立了自己的内部控制体制,在2012年度报告中,有表明公司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进行了评价,并认为其是有效的内控,但尚未披露内控自评报告。在上海家化2013年财报中对审计费用有所披露,却并没有审计机构对上海家化出具过内控审计意见。同时,上海家化集团大股东平安信托和其原管理层之间的矛盾也让人对其内部控制产生质疑。2014年3月,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对上海家化内部控制有效性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报告,同时上海家化自身也出具了内部控制无效的自我评价报告。这两份报告都分别阐明了上海家化所存在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

二、导致内部控制缺陷的具体原因

1、关联交易问题

上海证监局的调查中显示在2008年4月到2013年7月,在采购销售和资金拆借等方面上海家化与沪江日用化学品厂(以下简称沪江日化)存在着关联交易,公司却没有在相应的年报中对其这一行为进行披露。2009年上海家化与沪江日化发生资金拆借行为所涉及的金额累计达3000万元,公司对这一数据也未能进行相关公告。从上海家化每年的年报中可以发现,上海家化不仅把沪江日化列于应收账款客户当中,也将其列入了预付款项供应商当中,沪江日化被认定为“非关联方”。

2、销售返利和运输费用核算

上海家化的相关责任方在进行销售返利和运输费等方面没有进行有效的计量,而这一方面的缺陷将会直接影响对公司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利润总额的计算,虽然上海家化在编制2013年财务报表时已经开始采取相关措施对销售返利和运输费等工作进行整改,但相关的会计差错对上海家化2012年合并利润表的影响金额仍有680.3万元。

3、财务人员培训领域问题

普华永道出具的审计报告当中指出上海家化内部控制存在的另一项重大缺陷为:“对财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尚不够充分、对最新会计准则的掌握不够准确、财务报告及披露流程中的审核存在部分运行失效,未能及时发现对委托加工业务、销售返利、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长期资产与流动资产的分类、营销类费用在应付帐款与其他应付款的分类等会计处理的差错,影响财务报表中多个会计科目的准确性。”其中的销售返利和运输费的计量问题又主要是由第二个重大缺陷中没有进行相应的预提所导致的。上海家化在其发布的公告中表示,上海家化委托沪江日化进行加工业务的过程中,主要是运用先由上海家化卖原材料给受托方,然后再将受托方生产的成品买回的方式,而这样的处理方式会导致收入和成本的虚高。

除了上述会计错误之外,上海家化的财务人员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了错误的重分类,导致例如其他流动资产等相关会计科目受到影响。

三、结合内部控制五要素得出的分析

1.内部控制

平安成为上海家化最大股东之后,其董事长童恺曾表示会将平安雄厚的资本实力等优势嫁接到家化。而上海家化董事长葛文耀也表示期待上海家化改制之后,能放开手脚去发展。然而,平安与上海家化之间出现了矛盾,上海家化致力于发展民族日化和时尚产业,而平安信托首要的诉求是避免投资风险同时取得高额收益,这就可以看出双方的战略目标是不一样的。

矛盾的不断升级导致双方关系的不断恶化,事情最后的结果是上海家化集团罢免葛文耀上海家化董事长和总经理职务,由平安副总经理取而代之。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内部分歧对公司的内部控制有着重要的影响,将直接导致公司内部控制体制的困境,使公司无法有效运转。

2、风险评估方面

根据上海家化的实际情况来看,其面临的主要风险有经营风险、人事风险和财务风险。由于管理层内部与最大股东平安信托之间的矛盾增加了上海家化的经营风险,其董事长的罢免与替换增加了上海家化的人事风险,而上海家化存在的关联方交易、销售返利和运输费用的核算等又进一步增加了上海家化在财务方面的风险。

3、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和沟通

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所生成信息的质量,对管理层能否做出恰当的经营管理决策以及编制可靠的财务报告具有重大影响。在会计信息方面,上海家化没有规范的对其进行披露,导致其对外传递的信息不全面、不准确,而造成的不利影响就是会使投资者对其不信任。此外,上海家化的管理者也没有很好的处理好与其投资者之间的沟通,导致后来双方之间出现矛盾并不断升级,对企业的发展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4、对监督的控制

管理层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建立和维护控制并保证其持续有效运行,对控制的监督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上海家化制定了《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工作方案》,同时有企业自己的内部控制项目组,虽然上海家化在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而这些不足之处再加上企业对该制度执行力度的不够导致上海家化出现严重的内部控制问题。

5、对控制的监督

上海家化虽然制定了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且有企业内部控制小组,但并没有证据可以显示其内部控制小组有很好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而本次上海家化内部控制审计的否定意见也可以表明,上海家化自身的内部控制机构并未能及时发现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偏差,也就没有很好的履行这个机构所应该有的职责。

四、结论

上海家化作为我国日化行业的龙头企业,在2014年成为第一个被出具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的企业,难免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虽然上海家化被出具了否定意见,但并不是说其内部控制就已经差到极点,相反,上海家化为同行业提供了更多相关的经验教训,同时其自身也在不断整改。

有效的内部控制對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应该不断优化其治理结构,建立良好的人员管理制度,强化内部审计职能并加强企业信息的沟通和企业的风险管理,以保证内部控制制度能合理有效,从而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明辉:《内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年第11期

[2] 马军生:上海家化内控怎么了[J].证券市场周刊,2014(19)

[3] 冯鹏程:家化“内斗”引企业家和资本怪谈[J].新产经,2013(8)

[4] 郑石桥:《内部控制实证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 陈志斌,陆瑶内:《内控规范制定机制研究》,载《会计研究》2008年第4期

[6] 苏立春:《浅谈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时代金融》2013年第17期

[7] 求嫣红:《企业内部控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8] 杨志国: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制定和实施中的几个问题[J].财务与会计,2010(10):14-17

[9] 向佳.内部控制审计案例分析——新华制药被出具否定意见[J].企业导报,2012,(11).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对比研究 篇4

关键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

内部控制一直是国内外政府机构、民间组织关注的重点, 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 形成了较系统的研究体系。对内部控制的研究目的不外乎追求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什么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及如何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作为企业管理者需要知道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 及时改善以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作为审计人员需要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并对有效性发表独立的审计意见。为

隐患, 提高项目管理的综合效益。

四、强化安全观念

安全生产是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汇总中需要时刻注意的问题。强化劳动安全生产的政策和规定及对违规者进行纪律惩处, 是安全工作的重点。必须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并合理划定不同层次安全管理职位的权力和责任。在项目部中营造一种安全氛围, 引导广大员工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 自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使安全要求转化为大家的行为准则。实现“三无”目标:个人无违章、岗位无隐患、班组无事故。

在某种意义上讲, 安全生产就是效益。而有些项目, 施工中不讲安全, 有了制度也不去严格执行, 在安全工作上舍不得投入, 敷衍了事, 致使事故频出, 而为此付出的代价十分惨重, 从而加大了成本支出, 损失了项目的正常收益。因此, 时刻警惕并随时做好安全防范在了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 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征求《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意见的通知”, 为内部控制的评价提供了思路。本文以此为基础, 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角度研究如何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一、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含义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界定。内部控制有效性是指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能够为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包括: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和运行有效性。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是指为实现控制目标所必需的内部控制要素都存在并且设计恰当;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是指现有内部控制按照规定程序得到了正确执行。

整个施工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五、提倡创新精神

当前施工企业管理普遍存在缺乏转劳动密集型为知识管理密集型的技术手段和动力;分散管理导致资源浪费, 有限的资源难以进行有效的集中管理;信息渠道阻滞, 信息收集不准确、不及时;缺乏生产、经营、管理的资料数据等多方面的问题, 施工中习惯于传统操作, 忽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 对施工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等“四新”成果不重视、怕投入、嫌麻烦、怕费时, 从而使该降下来的成本未降下来, 不该投入的地方却多投入了许多, 因此, 为适应发展的需要, 施工管理创新势在必行。

六、环境管理

施工场地平整、道路开挖等各种施工活动, 以及当建 (构) 筑物采用预制桩、沉管桩等挤土桩作为基础时, 挤土桩沉入地下, 桩身将

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主体

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 首先是明确评价的主体, 也就是谁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按照《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 (以下简称评价指引) 规定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层是企业的内部控制的评价主体, 并且由企业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负责领导本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 而且企业可以授权内部审计部门负责组织和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这是从企业内部的角度说明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评价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当局。但我们认为, 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主体除了企业管理当局以外, 还应该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等的外部评价主体, 在制度基础审计中内部控制是企业的内部制度基础, 内部控制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为此, 会计师事务所在接受审计委托对企业

置换等体积的土体, 使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土体发生竖向和水平向位移, 过量的土体移动常常导致邻近建筑物和构筑物产生裂缝、道路路面损坏、水管断裂、煤气泄漏、边坡失稳等一系列环境事故。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检查, 做好对施工现场的粉尘、废气的检测和监控工作,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减轻粉尘、废气和污水的污染, 并与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和文明施工现场管理一起检查、考核。

(作者单位:蚌埠市公路管理局五河分局)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正权.工程项目现场施工管理.广东建材, 2009.

[2]周道凡.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的团队建设和管理[J].山西建筑, 2007.

[3]刘健, 贾兴安.谈工程项目施工的环境管理.浙江建筑, 2009.

的财务报告发表审计意见进行审计时, 首先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调查和评价, 根据内部控制的有效程度确定实质测试的程序和范围;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也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任务之一, 随着《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 (征求意见稿) 》 (以下简称《鉴证指引》) 发布, 确定了企业内部控制鉴证业务, 是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 对企业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鉴证, 并发表鉴证意见, 注册会计师在实施鉴证工作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鉴证意见, 并对此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 会计师事务所也是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主体。

三、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目的

内部控制评价主体不同, 评价的目的也不一样, 我们对内部控制评价主体分为两个:一是企业管理当局;二是会计师事务所。

(一) 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目的。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当局设立的, 用于实现管理目的一系列控制活动。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目的, 在于发现企业设计、运行的内部控制是否存在影响目标实现的缺陷, 针对缺陷进行改进, 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最终目的是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二) 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目的。

会计师事务所是在接受委托的条件下进行审计业务, 接受的委托不同, 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目的也不一样,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接受内部控制鉴证业务的时候, 对内部控制的评价目的是通过调查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发表鉴证意见;二是在接受财务报告审计业务的时候, 是对财务报告发表审计意见, 在获取审计意见的过程中, 需要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其评价的目的是确定内部控制的可信程度, 进而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

四、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方法

(一) 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在评价指引中, 列举了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方法:个别访谈法、调查问卷法、比较分析法、标杆法、穿行测试法、抽样法、实地查验法、重新执行法、专题讨论会法, 管理当局根据评价的目的从以上方法中选择合适的方法。

(二) 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方法, 无论是在接受委托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提供鉴证服务的时候, 还是在接受委托对财务报告发表审计意见的时候, 其评价的方法应该是以抽样法为主, 这主要是由其评价目的决定的。在接受鉴证服务业务时, 是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发表鉴证意见, 为发表意见需要获得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证据, 考虑成本因素抽样法是合适的选择, 通过抽样获得内部控制在设计和运行中存在的影响有效性的证据, 为发表鉴证意见提供有利证据;在接受财务报告审计服务业务时, 是对财务报告是否公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发表意见, 为发表意见需获得充分的证据, 考虑成本因素还是选择抽样法, 从企业设计和运行的内部控制中选取样本, 通过对样本的测试, 来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是否健全、合理, 执行的是否有效, 由此判断下一步审计的重点和范围。

五、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时间

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时间根据评价主体和评价的目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一) 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评价的时间。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评价的时间, 可以在年末也可以在年中。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评价目的是发现并改进对控制目标实现有影响的缺陷, 在年末通过评价目标的实现情况, 进一步评价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的缺陷, 并及时修正, 但这种评价具有滞后性, 是结果出现和的补救措施, 不利于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企业应在年中,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 在内部控制执行中, 适时地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修正, 能为目标的实现提供事前的保证。

(二) 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评价的时间。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时间主要是在期末。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评价, 无论是在接受委托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提供鉴证服务的时候, 还是在接受委托对财务报告发表审计意见的时候, 应该选择在期末, 与会计报告提供最接近的时间, 能为内部控制鉴证和财务报告发表意见提供更有利的证据。

六、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结果

(一) 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结果。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评价结果是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针对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缺陷提出具体改进措施, 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二) 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结果。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评价结果有两种:在接受委托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提供鉴证服务的时候, 要形成鉴证报告, 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发表意见;在接受委托对财务报告发表审计意见的时候, 是形成审计工作底稿, 作为下一步确定审计范围、获取审计证据的依据, 对存在的重大缺陷, 需要给管理当局出具管理建议书。

七、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内容

(一) 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

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设计的内部控制健全性、合理性、适应性。企业要参照《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以下简称《应用指引》) 的要求, 设计适合企业自身实际的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 但由于受控制成本因素的影响, 企业不可能完全按照《应用指引》的要求设计内部控制, 但要有相应的替代程序, 或者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监控;二是运行的有效性。对运行有效性的评价是评价内部控制在某一时点上是否准确运行了, 在一定期间是否持续的运行了。

(二) 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

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评价与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内容是基本一样的, 也是从设计与运行的两个方面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征求意见稿) .

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 篇5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阶段;监理控制;施工质量

水利工程作为国民建设的主要内容,工程施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水利工程建设的成败,影响着国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必须要加强施工阶段的质量监控工作,确保施工的安全。监理人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有效的监督,加大监理控制力度,确保水利工程施工效率和质量。

1水利工程施工监理内容

水利工程施工监理工作,主要是针对工程质量做好严格的把控工作,配合其他工作。做好施工前准备工作,检查施工材料的质量,避免由于施工材料质量问题,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同时,还需要做好施工图纸审核工作,标注水利工程施工监理控制重点,列出相应的施工图纸数据,做好基础承载力与混凝土参数测量以及试验工作等,确保工程参数能够满足设计要求。除此之外,还需规范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监控程序,做好开工报告的审核工作,确保施工文件的科学性和合法性。

2水利工程施工监理现状

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 篇6

关键词:内部控制有效性;审计延迟;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0-0128-02

1 概 述

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是否正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披露质量。而披露质量的好坏一方面体现在财务报告是否真实可靠,另一方面体现在财务报告是否及时。及时性的财务报告要求企业及时披露财务报告,也要求审计师能够及时提交审计报告。但是审计报告签署日与会计年度结束日之间存在着“时间滞后”。这段时间的长短可以用审计延迟来量化。审计延迟越短,财务信息的可利用价值就越大。上市公司通过内部控制来防止或发现并纠正可能由错误或者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然而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大多存在缺陷,而且这一缺陷会增加财务报表发生错报的可能性和发现错报的难度,注册会计师为了降低审计风险就需要扩大审计范围、进行更多的审计程序,从而导致审计延迟更长。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对审计延迟的影响,本文从实证角度分析了这一问题。

2 文献综述

DeAngelo(1981)发现审计延迟与审计师更换正相关。这是因为在注册会计师与客户的“磨合期”中,后任注册会计师必须要了解公司的相关情况以及前任审计师的工作底稿,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Carslaw和Kaplan(1991)发现审计延迟与公司规模呈负相关,规模较大的公司对审计师施加影响的可能性和实力更大,会要求其尽早完成审计来以提高投资者获取财务信息的及时性,从而减少审计延迟。张国清(2010)发现,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类型也会影响审计延迟。非标意见程度越深,审计延迟越长。但是对于内部控制有效性与审计延迟二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很少。

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本文将审计延迟界定为资产负债表日和审计报告日之间的时间差,其直接关系到财务报告使用者能否及时获取财务信息。本文的目的是分析内部控制有效性程度与审计延迟的关系。

在我国,内部控制的目标可以概括为经营目标、财务报告目标、合法性目标和战略性目标,而在审计准则的指导下,财务报表审计目标为合法性和公允性。可见财务审计目标是包含在内部控制目标里面的。我国实行的是风险导向模式审计准则体系,将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测试融入到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的过程中,并最终服务于审计风险控制(冷薇薇,2007)。可见在我国审计模式和内部控制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和广泛的一致性。

我们知道,审计风险是重大错报风险与检查风险的乘积,而重大错报风险又是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积。其中固有风险是注册会计师不能控制的,当检查风险处于某一可接受水平时,审计风险与控制风险同向变动。在审计工作中,审计师通过实施审计程序来控制审计风险。他们会通过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判断来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审计师对内部控制进行了解和测试,主要是为了确定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能够依赖内部控制的程度,从而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进而提高审计报告的及时性。因为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时,扩大要求更大的审计范围和实施更多的审计程序,从而导致更长时间的审计延迟,所以根据上述理论,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越有效,审计延迟越短。

4 研究设计

4.1 变量设计

4.1.1 被解释变量设计

审计延迟(AD)是指资产负债日和审计报告签署日之间的天数,其直接关系到信息使用者能否及时获取财务信息。

4.1.2 解释变量设计

我们通过内部控制审计意见ICA来衡量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当企业获得了标准的无保留内部控制审计意见时,内部控制是有效的。审计意见是标准审计意见时,ICA取1;否则ICA取0。

4.1.3 控制变量设计

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包括公司规模,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亏损状况。 其中公司规模(SIZE)由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资产收益率(ROA)由当期净利润除以期初期末总资产均值表示。资产负债率(LEV)等于总负债除以总资产。亏损状况(LOSS)由公司期末净利润来判断,净利润为负代表公司当年发生亏损,企业发生盈利时为1,反之为0。

4.2 模型建立

本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来检验假设:

模型I :

AD=β0+β1ICA+β2SIZE+β3ROA+β4LEV+β5LOSS+μ

其中,β0为截距项,β1、β2、β3、β4、β5为回归系数,μ为残差项。

4.3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深、沪证券市场上2014年已经上市的2633家公司为原始研究样本,并且剔除了样本中的金融类公司、财务数据异常及数据缺失的样本,最终得到2 529个实证研究样本。本文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CSMAR和上市公司年报。

5 实证结果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AD的最小值是13,最大值为119,两者差别悬殊,说明有些公司的审计延迟很短,而有些公司的审计延迟较长。ICA的均值为0.736 654 804,说明内部控制质量较好的上市公司所占数量较多。SIZE的自然对数最小值是14.94 164 113,最大值为28.50 872 735,公司之间在规模方面相差很大。ROA的平均水平只有0.036 035 961,说明上市公司总资产收益率并不是很强。LEV最小值为0,最大值2 292.512 614,两者差别巨大,说明上市公司债务规模存在较大差异。LOSS是用来衡量公司是否亏损,当公司净利润大于0时,处于盈利状态,LOSS的均值为0.897 192 566,说明上市公司整体经营状况较好。

5.2 相关性分析

从表2可知,内部控制有效性ICA与审计延迟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048,与理论预期一致,即内部控制越有效,审计延迟越短。同时各控制变量与因变量AD的相关系数大多呈现显著,比如资产收益率ROA与审计延迟AD,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相同。同时,内部控制有效性指标ICA与资产收益率ROA、资产负债率LEV,公司亏损状况LOSS也呈现了显著的相关性。

5.3 回归分析

从回归结果来看,内部控制有效性程度较高的公司与审计延迟的系数为负数,具有较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内部控制越有效,控制质量就越高,可以降低企业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管理方面出现差错的可能性,所以注册会计师在设计审计程序时会相应缩小审计范围并减少额外的审计程序,使得审计的整体难度降低,进而缩短审计延迟。同时可以发现,公司亏损状况与审计延迟呈正相关,且在1%水平上显著,因为当公司的净利润为负时,意味着较大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会导致更长的审计延迟。资产收益率的回归结果符合预期,因为较高的资产收益率意味着着较高的经营效率,经营风险较小,可以降低审计延迟。 公司规模与审计延迟也呈现正相关在1%水平上显著,即公司规模越大,审计延迟越长,从而使得年报披露时间延长。 最后从表中也可以看出资产负债率与审计延迟也呈显著正相关,当资产负债率较高时,公司面临着较高的财务风险,从而导致审计延迟加长。

6 结 语

本文以2014年沪、深两市共2 529家样本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类型来衡量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通过SPSS13.0软件对两者进行回归分析,从实证角度对内部控制有效性与审计延迟进行了检验。得出结论:审计延迟与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成反比关系.内部控制越有效,审计延迟越短。

参考文献:

[1] 谈礼彦.内部控制有效性对审计延迟影响的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 学,2013.

[2] 顿巧玲,李勇.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上市公司审计延迟实证研究[J].财会 讯,2014,(33).

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因素研究 篇7

2004年9月, COSO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以下简称ERM框架) , 内部控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该阶段将内部控制的重点转向风险管理。2010年4月26日, 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连同2008年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内部控制问题由热点转化为焦点, 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也由国外走向国内。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国内外学者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 本文依据ERM框架引入风险变量进一步探索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因素。我国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 因此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内涵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陈汉文 (2008) 指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内部控制为相关目标的实现提供的保证程度或水平, 有效性不同的内部控制可以提供不同程度的保证。程晓陵 (2008) 用内部控制能否合理保证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与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循来衡量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本文利用迪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数据库, 该数据库在参考国内外内部控制相关标准的基础上, 构建了综合反映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的内部控制指数体系。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借鉴已有文献, 本文划分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 提出如下假设:

(1) 外部因素。第一, 外部治理环境。我国资本市场处于一种弱法律保护的环境, 且不同地区具有明显不同的治理环境, 不同地区的治理环境又对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产生影响。治理环境较差地区的投资者对高质量盈余信息的需求要高于治理环境较好地区的投资者。由于内部控制是保障财务报告可靠性的一种重要机制, 高质量内部控制有助于提高盈余质量。杨德明 (2011) 研究认为, 治理环境越差的地区, 内部控制治理效应越高, 内部控制越有效。外部治理环境数据根据樊纲编制的各地区市场化进程数据来表示。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外部治理环境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负相关关系

第二, 披露要求。我国2010年五部委颁布了《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要求上市公司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 并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根据时间要求, 从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实行, 自2012年1月1日起在沪深两市主板上市的公司实行, 但是对中小板和创业板没有强制要求, 仍然是自愿披露。随着我国对内部控制披露要求的逐步加强, 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有效性也越来越好。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国家要求强制披露的与自愿披露相比, 内部控制更有效

第三, 审计意见。随着审计准则的逐渐完善, 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越来越高, 如果出具标准的审计报告, 则说明企业财务报告可信, 也可以说明内部控制是有效的。De Angel (1981) 、Shu (2000) 认为审计失败给大事务所名誉造成的损失高于小型事务所, 因此大规模的事务所更倾向于提供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 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标准审计报告, 内部控制有效性高

(2) 内部因素。第一, 风险因素。首先是风险偏好。每个企业都面临着外部和内部的风险, 内部控制全面阶段的一个重大的特点就是强调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引入了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要实现有效的内部控制就要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 风险偏好是企业在追求价值增值过程中愿意接受的广泛意义的风险的程度, 管理层的风险偏好直接影响公司内部控制程序的执行以及有效性。程晓陵等 (2008) 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作为管理层对风险偏好的替代变量, 本文考虑到提取固定资产减值的公司比例较少, 因此选取坏账比例来表示公司的风险偏好。坏账比例越大表示管理层越谨慎厌恶风险, 控制效果也越好。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管理者越厌恶风险, 内部控制越有效

财务风险。由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严峻, 总的来说包括财务风险、经营风险、会计风险、内部审计风险和信息系统风险, 但是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财务风险。企业的财务结构不合理就可能导致企业丧失偿债能力, 从而面临财务风险。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较大时, 管理层实施内部控制的难度也加大,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就会减弱。本文运用资产负债率来表示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负债比例越大, 表明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也就越大。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5:财务风险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负相关关系

合规风险。企业的合规性是对法律法规的遵循, 是指企业未因违规而被司法、证监会及交易所处罚。相应的合规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 具体来说包括未及时披露公司重大事项、定期报告, 业绩预测结果不准确或不及时, 信息披露虚假或严重误导性陈述, 未依法履行其他职责等。本文中若企业2010-2012年之间存在以上违反法规的行为, 则表示企业存在合规风险。企业存在合规风险, 表明企业的管理存在漏洞,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弱。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6:合规风险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负相关关系

第二, 治理结构。控制环境是构成内部控制的五要素之一, 而治理结构是控制环境的主要内容。企业治理控制直接影响下层管理控制的效果, 因此良好的治理控制能够为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Doyle (2007) 、Abbott (2007) 、Hoitash (2009) 和Ranjini (2009) 认为公司的治理机制越健全内部控制发生缺陷的可能性越小, 即内部控制越有效。程晓陵等 (2008) 、李育红 (2011) 和何醒 (2011) 的研究均发现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产生影响。本文选取以下5个因素来研究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主要包括:股权制衡。股权结构决定着一个公司所有权的配置效率, 进而影响管理层的决策行为。多数学者认为随着大股东对公司控制权的增大, 大股东的决策权也就越大, 更容易发生舞弊行为。Doyle (2007) 、吴益兵 (2009) 、张颖和郑洪涛 (2010) 的研究均表明股权过于集中会弱化内部控制质量。李颖琦等 (2012) 专门针对股权制衡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做了案例研究, 结果表明当实际控制人是国有时, 非国有制衡股东能达到较优的内部控制状态, 而国有股东的制衡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不明显。本文用Z值来表示股权制衡, Z值越大表明第一大股东的优势越明显, 股权制衡的作用就越弱。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7:股权制衡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正相关关系

董事长兼任总经理。根据企业代理理论, 董事长代表董事会, 对股东负责;总经理对董事会负责, 两者之间应该分离, 才能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Molz (1998) 认为董事长兼任总经理会削弱董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职能, 不利于公司报告目标的实现。杨微、姚涛 (2006) 认为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使得公司更容易发生舞弊行为。程晓陵 (2008) 研究发现董事长兼任总经理与内部控制的报告目标呈负相关关系。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8:董事长兼任总经理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负相关关系

实际控制人的性质。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代表国家行使国有股的职权, 但是由于国有股先天存在产权缺陷, 导致代理人对管理者舞弊行为进行监督时非效率, 更甚者还可能出现虚置的现象。张颖、郑洪涛 (2010)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实际控制人性质是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张先治、戴文涛 (2010) 认为国有控股会对内部控制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9:国有控股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负相关关系

高管薪酬。高级管理人员负责内部控制的设计运行, 因此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越高, 越会尽职尽责的为企业服务,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就越好。Henry等 (2008) 、李育红 (2011) 、付增贵 (2012) 认为高管的薪酬机制能够对管理人员起到激励作用, 从而可以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0:高管薪酬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正相关关系

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下的工作机构, 负责监督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 评估内部审计职能在企业整体风险管理系统中的角色和有效性, 对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的作用。Forker (1992) 、程晓陵 (2008) 、付增贵 (2012) 指出, 设立审计委员会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1:审计委员会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正相关关系

第三, 企业特征。主要包括:企业规模。一般来说, 大规模公司与小规模公司相比有更多的人力物力, 因此也会有充足的资源来进行内部控制建设。同时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的原则是成本效益原则, 要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最有效的控制, 而小企业会因为实行内部控制的成本过高而放弃。Kinney (1989) , De Fond (1991) 认为公司规模可能对内部控制产生影响, Doyle (2006) 和Mcvay (2007) 认为规模越小的企业内部控制越容易出现问题。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2:公司规模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正相关关系

成长性。Kinney (1989) 、Stice (1991) 认为公司业务的快速增长会导致公司内部原有的内部控制不合适, 从而需要建立新的业务处理流程。Dolye (2007) 发现成长性越好的公司, 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可能性越大。本文选取上市公司营业收入的增长率来表示成长性。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3:成长性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负相关关系

上市年限。林斌 (2009) 认为我国上市年限短的公司, 由于后期市场监管环境的加强, 逐步强调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因而内部控制制度较为健全。何醒等 (2011) 研究发现上市时间与内部控制有效性显著负相关。因此提出如假设:

假设14:上市年限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负相关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12年在沪深两市上市的A股公司为研究对象, 并做了如下处理: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剔除数据不全的公司, 最后取选2009家上市公司组成研究样本。样本观察值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 色诺芬数据库, 各公司的内部控制指数和行业平均指数来自DIB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数据库。本文利用SPSS完成回归分析。

(二) 变量定义和模型构建

本文的因变量是内部控制有效性, 解释变量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各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四、实证分析

(一) 内部控制有效性程度分析

如表2所示。根据迪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数据库统计得出, 2010年至2012年沪深两市上市的A股公司内部控制指数在逐年上升, 高于行业平均值的公司比例从50.15%上升至59.54%, 也就是说内部控制水平呈上升趋势,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程度在不断增强。

表3是样本的单因素分析, 将内部控制有效性分为强弱两组, 比值大于1为内部控制有效性较强组, 小于1为较弱组。结果表明各解释变量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同假设一致, 显示了显著的组间差异。

(二) 回归分析

本文对模型的残差进行检验, 发现残差的DW值为2, 说明残差独立, 即不存在自相关问题。同时还考察了模型中自变量的VIF值, 发现所有变量的VIF值都小于2, 说明模型没有共线性问题。因此可以得出模型的拟合度较好。具体的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 (1) 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风险偏好、高管薪酬和公司规模在1%的水平上与内部控制有效性显著正相关。表明管理层若是风险厌恶者, 则其在公司治理的过程中越谨慎, 内部控制也越有效。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是对公司治理的一种有效的监督, 注册会计师发表无保留意见说明公司的财务报告在所有重大方面不存在重大错报, 符合合法性和公允性的要求, 反映出公司管理层的治理达到要求, 从而内部控制更有效。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机制能够对管理人员进行激励, 薪酬越高管理人员越会尽职尽责地为公司服务, 内部控制越有效。大规模的公司使得可以提供更充足的资源来进行内部控制建设, 规模越大内部控制越有效。 (2) 财务风险、合规风险、实际控制人性质在1%的水平上与内部控制有效性显著负相关。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和合规风险越大, 企业的管理存在漏洞, 进行内部控制的难度就加大,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就越低。当实际控制人是国有性质时, 国有股的代理人在对管理者进行监督时效率低下, 导致管理者怠于管理, 从而内部控制效率低下。 (3) 外部治理环境和董事长兼任总经理在10%的水平上与内部控制显著负相关;披露要求和设立审计委员会在10%的水平上与内部控制显著正相关。公司成长性和上市年限的假设没有得到验证。

注:*、**、***分别表示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

(三) 稳健性检验

通过内部控制有效性模型得出的结论是否可靠, 依赖于本文选取的变量的质量, 该部分将用一些替代标量来检验模型的稳健性。首先, 将模型中表示外部治理环境的市场化进程指数用政府干预指数替代, 建立模型2;其次, 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用审计费用代替, 建立模型3;最后将表示高管薪酬的前三名高管薪酬用前三名董事薪酬代替, 建立模型4。各模型的多元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 显著的变量在稳健性检验结果中仍然显著, 说明模型构建是稳定的。

注:*、**、***分别表示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 系数下面括号里的数是相应的T值。

五、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将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部分。通过上述分析, 可以看出外部因素对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能够产生影响, 其中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的影响最显著, 外部审计的监督能够促进公司内部控制的建设, 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外部治理环境比较弱时, 投资者需要从公司取得利好信息才会选择投资, 因此就要求公司本身的管理良好, 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外部监管要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实施情况, 也就是把公司推向了公众, 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公司必须使得自身的内部控制符合期望。内部因素是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决定因素, 其中风险因素的影响最显著, 公司管理者厌恶风险时, 表明管理层处理事务小心谨慎, 内部控制的建设也会稳步进行, 因此控制效果更加明显;公司面临的风险较大时, 表示管理者的管理出现漏洞, 实施内部控制更加困难, 内部控制的效果也会表现出非效率。要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管理者要学会如何面对风险和管理风险。内部因素中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建设的基础, 必然会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产生影响。治理结构越健全, 表现为各大股东之间的股权相互制衡, 不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高管的薪酬激励机制能够有效促使管理者尽心地为公司服务;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实际控制人为非国有以及设立审计委员会, 都会提高对管理层的内部监督, 内部控制越有效。公司特征这一因素中只有公司规模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产生影响, 规模越大, 能够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内部控制建设, 内部控制也越有效。由以上结论可以得出, 企业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的有效途径是在适应外部坏境的情况下从自身入手, 设立专门的风险机构, 提高公司分析风险的能力以及加强应对风险的能力;加强治理结构的建设, 设计合理的高管薪酬机制, 设立内部审计委员会, 提高董事会的监督能力等。尽管本文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 但是在内部因素和内部控制方面仍有许多领域进行探索。比如内部因素中风险只考虑了财务风险和合规风险, 由于数据来源有限风险种类考虑的不够全面;治理结构中高管薪酬机制股权的比例没有剥离出来, 监事会的特征也没有考虑, 而这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怀明、程晓陵:《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 《审计研究》2008年第4期。

[2]俞俊利、李颖琦:《股权制衡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基于2008—2010年酿酒类上市公司的案例分析》, 《会计研究》2012年第2期。

[3]张宜霞、陈汉文:《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 《审计研究》2008年第3期。

[4]付增贵:《董事会治理、高管薪酬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来自沪、深两市采掘业上市公司2008~2010年经验数据》, 《企业经济》2012年第9期。

[5]郑洪涛、张颖:《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审计研究》2010年第1期。

[6]Doyle, Ge, Mc Vay.Determinants of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ournal of accounting&economics, 2007.

[7]RICE S C, WEBER D P.How Effective Is Internal Control Reporting under SOX 404?Determinants of the (Non-) Disclosure of Existing Material Weaknesses.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12.

关于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 篇8

(一)认识理解因素。

一些人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内部控制就是整章建制,就是各种规章制度的汇总,忽视了内控是业务运行过程中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动态机制;将内部控制简单地等同于企业管理制度,等同十会计控制,认为加强内部控制是财会部门的工作;对内部控制的方式、方法与手段缺乏整体认知。

(二)激励机制因素。

一些企业激励机制欠缺,管理者自我提高的动力和压力不足,造成了管理层整体素质偏低与懒惰的现象;还有一些企业的激励制度很好,但出于种种原因执行效果不佳。在没有恰当的考核激励机制的情况下,内部控制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内部审计因素。

一是许多非国有企业未能建立有效的内审机构,内部审计监督作用更无从谈起。二是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有些企业虽然设立了审计委员会,但是内审机构直接对总经理负责;有些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这使得内部审计部门难以发挥作用。三是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存在偏差。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为财务服务,审核会计账目,而在内部稽查、风险评估、内部控制评价等方面,却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

(四)外部监管因素。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如财政、审计、税务、证券监管等部门的监督)和社会监督(如注册会计师、社会舆论等的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然而,其监督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各种监督的功能交叉、标准不一,再加上分散管理、缺乏横向信息沟通,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二是各种监督没有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有的甚至以平衡预算和创收为目的,监督弱化问题严重。三是不规范的执业环境和不正当的业务竞争,以及对注册会计师监督不力,使得外部监督的作用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五)计算机和网络因素。

实现计算机和网络系统后,只有输入的数据正确、计算机程序正确和设备正常运转三者具备才能保证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如果任何一方出现差错,就会使处理结果错误。现实中,由于储存在计算机磁性媒介上的数据容易被篡改,有时甚至能不留痕迹地篡改,加之数据高度集中,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因此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发现计算机舞弊的难度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大。

二、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对策

(一)构建和谐的内部控制环境。

一是要增强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人是组织运营的执行者,也是风险的控制者与制造者,企业内部控制从根本上说是针对人的行为的控制。因此,要加强人力资源培训,增强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使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原则要求真正成为企业的自主行为。二是要建立长效激励机制。良好的内部控制除了在牵制、约束并监督人的各种行为等方面发挥作用外,还应当是一种激励与引导机制,能够建立起一种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协调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二)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系统。

一是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二是强化内部审计职能。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部分,也是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的主要力量。重视并强化内部审计可以促进控制环境的建立,为改进控制制度提供建设性建议,并保证各项控制措施能够得到贯彻落实。三是控制自我评估。企业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估,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施效果,及时发现和解决内部控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三)构筑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

对风险实施控制,既是内部控制的起点,也是内部控制的终点,是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精神实质所在。针对我国当前很多企业风险意识淡薄的现状,必须增强企业风险管控意识,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以及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按照战略目标,管理层要找出关键的风险点,设定相关的经营目标、报告目标、资源目标等,并根据所设定的目标合理确定主体风险承受能力和具体业务层面上的可接受的风险水平。通过风险识别、预警、评估、分析和报告等措施,对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随时关注内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以识别潜在的风险事项,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与自身的最大风险容忍度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四)降低内部控制的成本。

严谨的内部控制,不仅要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行全方位的有效控制,而且要坚持重要性原则,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面、重要环节实行重点控制。这不仅符合成本效益的控制原则,也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重点是找准关键的控制点。只有做到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有机结合,加强关键控制点的管理,内部控制才能发挥良好的效率。

(五)完善企业外部监管体系。

一是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要合理分工,并注意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定期沟通,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了解、检查与监督,加大执法力度,增强威慑力。二是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职业质量的监管,使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职责到位。三是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对企业违法违纪行为曝光,强化外部监督,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六)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馈系统。

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建立适合本企业的信息系统工程,使企业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有关信息,从而有效地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企业信息系统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应确保企业的每个员工都明确自身的职责;二是信息系统应具备全方位的信息沟通渠道,不仅要有纵向沟通,还要有横向沟通。

(七)加强内部控制信息化管理。

内部会计控制有效性措施研究 篇9

一、建立制衡均匀的岗位编制

会计岗位的有效控制, 应该引申到整个财务岗位的有效控制。岗位的有效控制, 主要是要求岗位的分工应该清晰明确, 每个岗位的职责与这个岗位所产生的工作效果都应该清晰明了。具体到会计岗位的控制上来, 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实现岗位之间的相互监督与牵制。由于会计工作的复杂性, 在整个流程中可能会涉及到多个不同的工作方面, 每一个岗位的单独工作都可能会出现无法避免的各种错误, 这就需要会计工作内部能够互相监督, 在流程内部的每一个工作岗位除了对自身的工作负责以外, 还要起到对相关的同事的工作予以监督和改正的作用。这样才能保证在遵守分工的前提下又能实现部门内部的高效统一。另外, 任何一个岗位的权利独大都可能会带来腐败或者其他消极问题的产生, 岗位的有效控制必须避免这种权利独大局面的出现, 应该均衡好每个岗位的权利与职责, 让每个岗位的权利都彼此牵制, 这样是控制会计工作出现内部腐败问题的最好方式。这也是我们提倡岗位制的一个重要原因, 企业必须重视好整个系统结构的良好运转, 用制度来规避由于人为的原因可能会出现的多种不利情况。

二、实现会计工作人员与会计岗位的衔接控制

会计工作落到实处还是需要有相关的专业人员来操作, 会计人员的状况与素质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着一个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加强会计人员的有效控制, 首先是要严格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准入制度, 这包括对企业会计人员的人格素质、业务素质、道德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考虑, 这个岗位所接触的对象与工作所带来的效应, 决定了对这个岗位的工作人员要求要更为全面和优秀, 因此严格的准入制度是保证企业的会计人员质量优良的重要措施与途径。其次, 企业的会计人员控制, 还表现在会计工作岗位的安排上, 应该选择与岗位相匹配的工作人员来予以委任, 在这个方面, 除了对会计人员的职业技能有要求以外, 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根据会计人员的性格或者特长来进行安排。因为虽然同属于会计工作系统, 但是不同的岗位的工作性质还是有所差别, 每个岗位所需的气质品质也各不相同, 必须根据岗位的特殊性来选择与其最佳匹配的工作人员来进行委任, 这是一种人性化、科学化的人事管理方式, 同时, 也是保证会计工作效果最大化的一个途径。因此, 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必须重视对会计人员的控制。

三、制定成文化的会计控制制度

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工作, 除了上面提到的岗位与人员控制以外, 还要从制度规范上予以控制。企业会计工作所涉及到的范围广泛、人员复杂, 必须有相关的规范制度予以明文规定, 使各项工作的开展进行都有明确的理论依据。具体到会计控制工作上来, 首先是必须制定明确的财务制度, 明确的财务制度设计的内容主要有审批制度, 报销制度, 这其中又可以细分为程序、票据、内容等各方面的细节问题。会计在整个企业的财务制度领域里, 更多的是起到一个监督的功能, 这个功能也是会计得以存在的最基本意义。其次是必须明确企业的财产制度, 财产制度是除了财务制度以外另一项与会计工作密不可分的重要制度, 在会计控制中, 财产是其控制的重要内容, 企业应坚持“量入为出”以及配比原则, 加强对现金流量的预算控制。同时, 企业的财产控制还包括固定资产折旧等方面的内容, 明确的制度规范能够帮助企业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最后, 企业的其他方面的控制规范。在会计控制中, 企业除应建立上述财务控制制度财产控制制度外, 还必须对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内容进行控制。体系清晰的控制规范, 会给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带来积极而长远的影响。

四、建立会计评价机制加强内部控制

进行内部会计控制评价, 就是对会计控制的恰当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及价值的评定工作。它直接影响着一个企业的工作绩效和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内部的会计评价, 其实相当于企业内部的自我反思与发现, 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与不足, 都自身的工作作出如实全面的评价。这样既有利于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改进与完善, 同样也会给每个工作个体发现自身问题, 创造改善环境提供机会。进行会计审计工作, 这是一般企业每年都会定期开展的工作, 特别是对大型的公司, 会计审计的功效就更为突出, 不同营业机构之间能够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然后运用到各自的会计工作中去, 这其实是会计工作内部控制之间的相互融合。

结语:企业的会计工作, 关系到企业的诸多方面。一个企业是否有完善的内部会计工作制度, 不仅关系到会计工作本身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 更是会对企业的整体运行带来重要的影响。因为会计工作会对公司的资金运转带来最直接的影响, 而企业的各项战略规划、管理方案都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对企业资金的分配与运用,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没有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工作, 就无法保证企业的账目真实有效, 企业的资金运转能够有序进行。如果没有这些前提保障, 企业的各项战略管理工作就会形同虚设, 企业的发展就会陷入由于其自身管理控制不足而带来的僵局之中。由此可见, 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工作是理应受到重视的重要工作内容。

摘要:内部控制是一个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近些年, 伴随着大量上市公司的涌现, 社会民众对企业财务状况的透明度要求越来越高, 会计的内部控制开始为各大企业所重视。任何一个企业, 要想保证财务状况的清晰明朗, 资金运转的顺利流畅都必须加强企业会计的内部控制, 本文主要探头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会计,内部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胡冷夫, 孙瑞虹.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理论研究[J].2007, (2)

[2]、冯丽霞.企业财务分析与业绩评价[J].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2, (3) .

[3]、于增彪, 张双才.国企绩效评价体系:逆向演进特征及误区[J].财务与会计, 2007 (9) .

[4]、蒋燕辉.会计监督与内部控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5]、于静涛:强化内部审计, 防止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实效[J].理论学习, 2007, 8。

集团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篇10

一、集团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基本了解

在集团内部实施内部控制, 则主要对其管理进行强化, 在经济迅速发展背景下, 集团内部控制同时也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对外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一个过程。集团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指集团所实施的内部控制政策、措施与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求能否适应;其二指对内控控制完整、合理的设计前提下, 集团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对其持续贯彻并促使其作用的最大化发挥, 促进集团经营效果及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等得以提高。内部控制较早的定义由COSO委员会于1992年发布, 即企业内部控制是在集团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职员的影响下, 为促进企业经营效果和效率的提高而进行的一个过程[1]。

二、集团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因素及应对

(一) 内部环境

在集团发展过程中, 内部环境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同时在集团内部要素中更是具有核心和基础作用, 内部环境对其他控制要素作用能否发挥具有决定性作用, 是内部控制执行是否有效的必要保证。集团内部环境包含内容很多, 其中影响集团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因素主要有集团组织架构、人力资源政策和集团文化三大部分。组织框架主要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 是内部控制环境中的基础部分。集团只有对治理结构建立健全, 对内部机构科学地设置, 对职责权限合理地分配, 才能促进集团内部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的有效性, 对集团内控的建立和实施发挥推动作用。人力资源则是内部环境中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集团的发展和措施执行主要靠“人”来完成, 没有“人”一切都免谈, 虽然人力资源是集团内部控制的实施者但同时也是一些风险的制造者,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与否与人力资源中“人”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息息相关, 只有具备一定能力的人才能使集团内部控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集团中的管理者必须具备高素质, 只有如此才能对内部环境中的舞弊环节明确洞察, 设计出合理、合当的内部控制体系, 集团执行人员的称职与否, 对内部控制执行效果有重要影响[2]。集团文化是集团内部环境中的软环境, 其在集团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集团在紧抓经济的同时, 如果注意培养员工内控意识, 对集团内部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加以建立, 将有利于集团整体环境的改变, 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整体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得到充分发挥, 不仅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很有利, 同时能够使集团内部控制处于持续的有效状态。因此, 内部环境是影响集团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对集团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和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有直接影响。

(二) 风险评估

现代内部控制属于风险导向型, 集团生产经营整个过程几乎都有风险的存在, 同样内部控制也包括其中, 想要对集团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有效提高, 就必须要实施良好的风险评估。关于集团内控作用的有效发挥, 则在内控设计过程中必须对集团经营的内部外环境有详细了解, 对集团的资产风险、经营活动风险等明确确认。并在确认的基础上对集团风险分别实施定量或者是定性分析。集团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 必须要加强自身风险防范及管理, 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程度大小, 在对集团的风险承受能力考虑的基础上, 确定集团内部控制的重点, 积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针对每一个可能会发生的风险, 均要制定相应的控制和保护策略, 以此强化集团内部控制效力, 控制集团可能发生的风险也是集团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一种体现, 是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精神实质所在。因此, 集团风险评估, 是影星集团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键因素[3]。

(三) 信息的收集、沟通和内部监控

内控信息的收集、传递以及沟通, 在集团内控实施中, 同样也具有重要作用, 是集团管理层对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和措施进行制定时必须参考的部分, 因而对集团内部控制有效性有密切影响。集团只有立足自身发展战略与实际, 对适合本集团的信息系统加以建立, 对信息及时准确地获取和分析、沟通, 才能促进其经营、管理目标的更好实现。内部报告信息系统的完整与否, 关系着集团内部信息传递的是否通畅准确, 从而关系着集团是否能最快速度内做好有利于集团的科学决策, 进而影响到集团生产经营运行是否有序, 并影响其相关政策措施及时落实。所以集团必须要采用多种方式对信息获取和传递, 加强员工在内部控制系统中信息传达的责任, 形成集团内外部良好沟通环境。另外, 内部监督也是影响集团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因素。集团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做好内部监督, 明确落实内部审计机构以及其他机构职责, 完善内控监督机制和相关程序、要求。内部监督不仅能够为集团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应的实现得到保证, 同时能在监督中发现问题使其得到不断完善, 所以集团应对内部控制制度做好定期的检查和考核, 对于集团内部控制的执行在监控手段下进行详细了解, 并针对其具体成果做出衡量, 可以说对内控监督制度的完善, 能够有效的确保提高集团内控有效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内部控制是集团风险管理的一部分,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集团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强对集团的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便是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集团必须关注的重点内容。以上本文主要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基本了解出发, 对集团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和对策进行分析, 以供参考。

摘要:内部控制在集团的实施, 其有效性不仅会受到内部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的影响, 还会受到信息的收集、沟通和内部监控等因素影响。集团内部控制要取得长足发展, 就必须注意内部控制中的每一个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 不断改进自己。本文则主要对集团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关键词:集团,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辛明胜.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2 (6) :124-125.

[2]叶燕.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J].商, 2013 (22) :201-202.

上一篇:集体效率下一篇:机场消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