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制造业基地

2024-07-09

先进制造业基地(精选十篇)

先进制造业基地 篇1

一、经开区具备了成为我国最具特色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优势

(一) 《规划》的实施为西安经开区加快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1. 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规划》提出了建设西安国际现代化大都市的目标, 明确提出, 到2020年主城区面积扩大到800平方公里。同时要求, 按照土地集约、产业集聚、资源集合、人口集中的原则, 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集聚和较高水平的工业园区。这为经开区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难得机遇。

2. 发展要素加速聚集。

《规划》确定在“关中—天水经济区”优先布局重大建设项目, 经开区主导产业的重大项目建设将得到国家的有力支持。《规划》的颁布实施也受到了国内外金融机构、大型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广泛关注, 表现出浓厚的投资合作意向。这为吸引更多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向经开区加速聚集创造了有利条件。

3. 政策环境显著优化。

为了促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 《规划》在财税、金融、投资、土地、环保和统筹城乡等六个方面制定了政策措施, 将为经开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等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4. 改革开放条件更加有利。

《规划》提出了“把经济区打造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先行区域、东西部互动和对外开放重点区域”的改革开放目标, 明确提出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新路径。这不仅为“关中—天水经济区”, 也为经开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指明了方向, 又赋予了先行先试权。

(二) 西安经开区具备了成为我国最具特色竞争优势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基础条件

1.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技工贸总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连续6年保持了40%以上的高速增长, 形成了中心区、出口加工区 (A区) 、泾渭新城、草滩生态产业园四大经济板块。规模以上企业近100个, 其中世界500强企业29个, 生产总值达到282亿元, 综合指标在西部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排名第二。

2. 主导产业优势明显。

初步形成了以陕重汽为龙头的商用汽车产业集群, 以西电公司为龙头的电力电子产业集群, 以西部超导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以中萃集团为代表的食品饮料产业集群。商用汽车、电力电子、新材料、食品饮料四大主导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58亿元, 同比增长22.7%, 占经开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6%, 成为引领经开区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3. 区位优势突出。

陕西省米字型高速公路枢纽、西安城市地铁主要换乘站、西安机场专线等省市核心交通资源都集中在经开区。随着亚洲规模最大的西安北客站的建成和高速铁路建设的推进, 将形成西安到北京、郑州、上海、武汉、重庆、成都、兰州等地的一日交通圈, 经开区将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4. 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商用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 带动了陕西、山东、乃至东南沿海相关省市配套产业的发展。西安出口加工区 (A区) 对青海、宁夏、甘肃、河南、山西等地外向型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把形成六大特色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竞争力和构建军民科技产业融合示范区作为打造我国最具特色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点任务

在建设千亿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基础上, 进一步把经开区打造成为我国最具特色竞争优势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是《规划》确定的“把西安打造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战略目标对经开区提出的内在要求, 是历史赋予经开区的神圣使命。主要目标任务是:

———形成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一是国内一流的商用汽车产业集群, 以陕汽集团为龙头, 完善配套产业, 2012年实现产值超过400亿元;二是国内产业配套最完善的风力发电设备和新能源产业集群, 以金风科技和盾安电气两家国内最大的风力发电设备生产企业和BP普瑞、香港瑞奇等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生产企业为依托, 2012年实现产值200亿元;三是国内规模最大、产业聚集程度最高的电力电子产业集群, 以西门子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和西电集团等一批国内行业龙头企业为支撑, 2012年实现产值100亿元;四是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以西部超导及上市公司西部金属等企业为核心, 2012年实现产值100亿元;五是国内外通用专用设备知名企业高度集聚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 以中钢西重和能源化工、冶金、交通建筑设备制造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为依托, 2012年实现产值60亿元;六是我国重要的精细化工产业集群, 以西化厂为依托, 以承接陕北能源深加工为重点, 2012年实现产值120亿元。2012年, 六大特色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 2015年达到2000亿元, 占关中—天水经济区先进制造业的比重达到30%。

———在全国先进制造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竞争力大幅提升。以经开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为中心, 以咸阳、宝鸡、天水为重点布局区域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先进制造业格局基本形成, 经开区优势特色产业与我国西部和北方内陆城市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度日益增强, 引领带动作用更加突出, 成为我市乃至全省制造业资源整合的重要平台和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战略目标地。2012年, 经开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800亿元, 占全市的35%, 占“关中—天水经济区”的25%。

———成为国内最具特色的军民融合统筹科技资源示范区。依托总投资150亿元的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 军民融合、以民为主的高新技术应用、信息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光电、化工及装备制造等产业迅速发展, 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军民融合为特色的产业聚集区域和国内最具特色的军民两用技术转化基地以及国内军民两用技术转化成果的重要交易平台, 实现了科技研发、产业发展、配套建设及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三、强化经开区对“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引领辐射作用

从经开区已有的基础、未来发展的趋势和《规划》对我市的要求来看, 应引导支持经开区在以下六个方面发挥引领辐射作用。

一是打造千亿元先进制造业基地, 加快泾渭新城建设, 促进渭北产业聚集区发展, 在培育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发展上发挥引领辐射作用。

二是加快兵器工业基地发展, 建设我国军民融合型工业科技产业发展示范基地, 在推进统筹科技资源改革, 构建创新型区域上发挥引领辐射作用。

三是加大对所在区县产业发展的支持, 强化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带动, 深化高陵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建设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在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上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四是加强与咸阳在产业发展上的合作, 打造西咸一体化先行区, 在推进西咸一体化, 加快西安与其他城市合作上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

五是加快西安出口加工区发展, 建设国内一流的出口加工区和我国中西部对外开放战略高地的先导区, 成为承接国内外出口加工贸易的主要基地, 在拓展对外开放空间,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上发挥引领辐射作用。

六是加快西安国际现代化大都市新中心建设, 把经开区打造成为我市的中央商务区, “关中—天水经济区”生产性服务业的承载区, 在发展总部经济, 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上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四、支持经开区在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实现六个新突破

(一) 树立“大经开区”理念, 在拓展发展空间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扩大泾渭新城规模。泾渭新城是经开区跨行政区域共建园区的成功典范。应进一步加大与周边区县的合作, 扩大泾渭新城规模, 将现有的25平方公里扩展到百余平方公里, 适时调整土地利用规划, 并对扩展区域进行超前规划, 建设产业集聚明显、服务功能完善的泾渭新城。

二是加快西安出口加工区A区扩区步伐, 支持设立C区。进一步发挥出口加工区物流保税功能和政策优势, 强化对周边省区外向型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能力和水平, 建设我国重要的加工贸易和保税物流聚集地, 打造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内陆港口岸, 使之成为我国中西部对外开放战略高地的先导区。

三是积极探索跨城市共建园区的新模式。依托经开区的政策、招商、管理和融资等优势, 加强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其他城市的合作, 积极探索经开区投资、建设、管理和利益共享、互惠共赢跨城市共建园区的新模式。

(二) 将泾渭新城打造成高端制造业聚集区, 在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将泾渭新城打造成高端制造业的聚集区。把高端制造业作为泾渭新城产业发展的重点, 实施“招大引强”战略, 围绕特色主导产业, 引导世界500强、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和研发中心等具有强聚集效应的企业向泾渭新城集中, 使之成为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和较强竞争力的高端制造业核心企业聚集区。

二是探索产业集群发展的新模式。围绕核心企业和主导产业, 积极引导周边区域发展为其配套的中小企业园区, 完善产业链条, 构建“核心企业+外围配套园区”的产业集群发展新模式。

(三) 加快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 建设生产性服务业承载区, 在引导大型制造企业由制造型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型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引导制造企业向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业务拓展。鼓励和引导传统制造企业向研究开发、系统设计、工程配套、营销服务、维护升级、回收与再制造等生产性服务环节拓展, 使得传统制造企业在做大做强制造业务的基础上, 从传统的产品制造向全方位服务升级, 实现从单纯的制造商向为用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的系统集成和服务商转变。

二是优化细化企业分工, 引导制造企业剥离产品价值链低端业务。改变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模式, 将制造企业中非核心的业务流程环节剥离出来, 交由社会化的专业服务机构承担, 努力使制造企业从制造业价值链的低端摆脱出来, 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建立为制造业实现转型的服务平台。以经开区制造业派生出的各类生产性服务需求为基本依托, 在已有的生产性服务配套的基础上, 继续引进科技研发、设计创意、市场营销、现代物流等各类生产性服务业。通过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 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高效发展和产业升级, 构建实现制造业转型的服务平台。

四是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用信息技术提升制造业的附加值。以骨干企业需求为导向, 以自主创新为动力, 推进信息技术在产品智能化、制造数字化、管理信息化中的应用, 引导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互动融合, 提升制造业的管理创新能力和产品的持续竞争力。

(四)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 在统筹科技资源改革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大力扶持先进制造业核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类型和性质的产学研合作, 积极承接国家和省市重大科技项目。

二是建设我国军民融合型产业示范基地。打破体制机制障碍, 加强兵器产业基地内部企业之间、军工企业与地方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 建立军民融合、资源共享的新机制。

三是积极培育和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支持建立企业技术联盟, 搭建公共服务、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 鼓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面向企业为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专业化服务。组织实施人才开发工程, 加快引进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

四是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加大高端领军型人才的引进力度, 建立高端人才创业体系, 构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为经开区人才自主创新型高科技企业集群的发展奠定基础。

(五)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 在完善城市新中心的产业体系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建设企业总部集中区。重点吸引跨国公司、国内大企业集团设立区域性总部和研发、营销等职能型总部, 大力吸引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省内外民营企业在城市新中心设立总部, 发挥总部经济的税收效应、产业乘数效应、消费效应、就业效应和社会资本效应。

二是建立中央商务区。把中央商务区作为西安国际现代化大都市新中心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载体精心打造。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在新中心设立分支机构, 大力发展保险、证券等金融业务, 实现西安各类金融机构在新中心的聚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信息咨询、会展中介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 发挥新中心“关中—天水经济区”经贸交流中心的作用。积极发展以文化娱乐、旅游、创意、体验为主的现代生活性服务业, 吸纳城市劳动力, 提高居民收入。

三是建立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在出口加工区建设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区, 建立专业孵化器, 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数据与灾备、嵌入式软件等。草滩生态园在推进城市新区建设、积极开展与咸阳合作的同时, 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行业应用系统与解决方案等, 使其成为经开区知识性现代服务业的主要聚集区。

(六) 加强与咸阳、宝鸡、天水等城市先进制造企业的合作, 在提高辐射带动作用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组建经开区与咸阳、宝鸡、天水等城市先进制造业企业联盟。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搭建信息交流共享平台, 促进企业之间的重组、联合, 提升经开区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先进制造业的核心地位。

二是强化产业辐射带动作用。鼓励经开区内的核心企业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其他城市发展配套加工基地或企业, 通过产业链条实现对其他城市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是建立技术服务体系。鼓励经开区的核心企业在“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主要城市设立技术服务机构, 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培训。

先进制造业基地 篇2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然要求,是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的重要内容,是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劳动就业的重要引擎,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重要契机。今年以来,我局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要求,立足当前,加强调研,制定对策,主动服务,着力在推进企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缓解瓶颈制约等方面下功夫,全心全意帮助我县制造企业做大做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

1、强化经济运行调节。突出规划引领作用。在“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起草了《高淳县基本实现产业现代化五年推进目标责任书》和参与起草了《高淳县“百企升级”行动计划实施意见》,加快我县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培育壮大现代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快改造生物药业、服装业、绿色食品等传统产业,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经济运行组织程度。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势和国家省市经济政策导向,及时掌握经济运行动态、市场供求和价格波动等信息,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政策咨询服务和信息服务,进一步提升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政府决策和政策支持的角度尽最大努力帮助企业降低运行成本,普受国家省市各项优惠政策。

2、强化重点项目推进。狠抓重点项目推进。上半年,开展了“重点项目推进突击月”活动,围绕国电电力、冠盛汽配、国睿新能、宏睿普林等新型重点制造业项目,加强横向沟通协调,主动对上衔接汇报,争取项目快速启动,形成实际工作量;围绕迦南制药设备和红宝丽EVA太阳能封装胶膜等制造业重点续建 项目,协助企业做好投产前的职工上岗培训和生产要素供给工作,引导企业准确把握市场和产品导向。积极组织南京“创洽会”高淳专场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集中开工制造业项目23个,项目总投资44.6亿元。强化项目管理和服务。借助网络平台,与软件公司共同开发、建立《高淳县重点项目及目标管理系统》,对我县项目推进工作实施信息化管理。协同监察局做好重点项目督察工作,深入现场一线,认真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为项目建设单位排忧解难。

3、强化要素保障供给。一是为企业融资牵线搭桥,上半年,积极举办银政企融资洽谈签约会,协调110家工业企业与银行达成融资意向,贷款意向40.8亿元,涉及生物医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众多制造业企业。二是加强融资平台建设,帮助做好向上对接、审批等工作,积极推进开发区科技小贷公司、武家嘴村镇银行、宜兴商业银行高淳支行等金融机构营业运行;推进各类质押融资,积极推广基于应收账款、订单、知识产权、股权、动产等新型金融产品,积极打造与质押有关的信息服务平台,引进发展专业评估机构,为工业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服务。三是积极开展招才引智工作,整合全局各方资源,充分发挥高校招才引智联络员的作用,为中超线缆、彩云机械等企业对接高校和科研院所知名专家教授,努力促成双方达成合作意向,并申报“321”人才计划。

4、强化企业服务工作。一是立足自身职能,做好行政审批服务工作。上半年我局窗口热心服务,认真工作,无一起被投诉事件,多次被评为红旗窗口。二是推进红太阳集团、红宝丽公司、大地水刀等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年初,协调县科技局、工信局、工商局等近30个部门,挂钩帮助企业解决品牌争创、项目申报、人才引进等各项问题,目前相关工作有序开展,大地水刀上市工作,正等待证监会安排上会。三是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积极对上沟通衔接,落实“治太”五期第二批项目建设补助资金690万元,积极协助行业主管部门加紧梳理项目,完善分类项目储备库,为六期项目申报做好准备。同时,积极帮助争取中央和省市新增投资资金和相关扶持政策,加快推动企业发展,6月底已成功申报国家重点振兴专项资金项目3个。四是大力开展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组织3家企业申报了资源综合利用认定,享受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企业总数10家,年利用“三废”资源达到30万吨,年减免税收300多万元。五是优化投资环境,拓展发展空间。不断深入推进砖瓦窑和“三高两底”企业整治工作,目前共关闭3座砖瓦窑、拆窑1座;列入市第二批”三高两低”整治的15家企业已全部停产,为我县制造业企业发展提供了空间。

二、下半年主要工作思路及建议

下半年,我局将认真贯彻全市加快推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高淳、溧水)现场会特别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重要讲话精神,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结合高淳实际,提升发展理念、创新发展路径、优化发展举措,为我县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完善规划,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一是完善产业规划。按照“差异竞争、特色发展”的要求,着眼未来产业发展方向,配合县开发区进一步做好园区产业规划,全面提升园区功能水平,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绿色食品产业园、新型材料产业园、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规划建设,促进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二是切实做好清理整顿工业园区的工作。以完善园区规划为契机,按“禁、整、改、扩”的要求,对现有园区进行整合,着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投资密度和 经济密度,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用地需要。三是加快集聚区建设。全面推开以北翼产业区、南翼创新区为组团的20平方公里宁高高科技产业园开发框架,精心建设吸引高科技人才、承载高科技成果、集聚高科技企业的省级新型现代化高新技术产业园,重点打造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特种功能等为特征的百亿级新材料产业基地,以通讯技术、网络产品、光电图像等为特点的百亿级光电子产业基地,以重型机床、轨道交通、船舶设备等为主体的百亿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努力建成在全市具有空间承载优势和比较竞争优势的高端产业集聚区。

二、抢抓项目,提升我县经济发展持续力。一是抓好重点项目建设。跟踪“创洽会”签约项目,逐个项目分析推进进度,明确项目开工、封顶、竣工等时间节点目标,强化领导挂钩重点项目责任制度和重点项目考核办法,切实落实相关部门对项目的帮促措施。加强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千方百计解决资金、土地、拆迁等因素制约,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尽快开工,确保三季度末重点项目开工率达到90%以上。二是集中力量抓招商。针对后续重点项目不多状况,进一步拓展招商渠道,扩大招商范围,积极组织开展第十二届“螃蟹节”等重大招商活动。同时,大力组织专题招商、驻点招商、节会招商、以商引商,广泛收集招商信息,跟踪项目信息,着力在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和外资项目上下功夫、促转化,争取招商引资取得新的更大成果。三是加强项目储备和管理。定期梳理后备项目,及时调整补充储备项目,完善重点项目库建设,促使后备项目早日转化为开工项目。利用网络平台,完善重点项目及其目标管理系统,实施信息化管理,采取定期报送项目进度、照片展示、图表分析、跟踪督查等方法,提高重点项目推进力度和管理水平。

三、打造平台,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工商联合构建商业服务平台,以建设“大商贸、大流通”建设为契机,建立产供销、科工贸一体化发展模式,着重建立服装产供销贸易市场,为生产企业提供所需的原辅材料,特别是为自主设计制造的服装产品搭建销售平台;为机电产业搭建原材料供应及产品销售市场。二是深入实施科技创新3+1政策,努力搭建科技创新、人才培育、资本运作、融资服务及创优创先五大服务平台,为加速产业集聚给予重点行政服务及政策支持。三是强化产学研合作,以推动企业应用研发为重点,帮助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工艺。四是从体制创新入手,引导企业推行MBO等国内外有效激励人才的机制。充分挖掘知识和人才第一资源的潜能,着力构建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的新机制,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利用高素质的人才发展高水平的制造业。

四、整合资源,倾力扶持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在完善促进红宝丽公司、大地水刀、红太阳集团加快发展领导小组帮促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对美大集团、国睿三信机械、国睿博拉贝尔环境能源、华高软件、斯瑞奇医疗、贯通电气、东润橡塑等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中小龙头企业的帮促。根据县“百企升级”行动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帮促意见,围绕部门职能,确保做到四个“优先”。一是优先满足企业在土地、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需求,促进有市场、销路好的企业开足马力、多干多超、增产增效;二是优先为企业组织申报各级名牌产品及著(驰)名商标等,侧重推荐优秀企业参加省市各类评比竞赛及创建活动,努力为企业树立新形象、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三是优先为企业办理在扩能改造、提档升级等方面所涉及的项目市审批等事项;四是优先为企业申报项目资金,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

五、创新服务,为企业发展营造宽松环境。一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服务中介等现代服务业,积极为制造业产业集聚提供配套服务。加快推进物流基地建设,培育引进一批规模化、网络化、连锁化的现代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分拨中心。二是积极发展专业性技术服务业,积极推广“百千万”电子商务推进工程,引导扶持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培育扶持现代服务中介,包括广告、会计、审计、法律、管理、科技等服务中介机构。三是加大企业家、员工队伍培训,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培训,强化企业对现代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意识,通过ERP、电子商务等信息平台的建设,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信息引导,努力实现降本增效。

天津加快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 篇3

在新一轮发展中,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天津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重任,要求天津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天津信委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新旧动能转换相互交织。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突出,无效的、低端的供给多,有效的和中高端的供给少,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不断升级的个性化需求。因此,我们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攻坚战。对天津来说,必须主动作为,敢于担当,科学做好“加法”,引导增量、优化存量;倒逼做好“减法”,淘汰落后、化解过剩产能,主动减量;双创做好“乘法”,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大力发展分享经济;集约做好“除法”,做好工业的节能、减排、治污、降耗,实现向创新驱动、高端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转型,建成研发制造能力强大、占据产业链高端、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

一是向創新驱动转型。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建立和完善先进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快从土地、资金、劳动力等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提升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业研发中心,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和产业化。到2020年,建设10个产业公共技术平台、5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0家国家级科研机构。出实招,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设立60亿元的贷款风险补偿资金,补贴标准由去年的50%提高到70%;推动制造业企业加快装备改造升级,市政府筹集资金30亿元,通过融资租赁方式支持千家中小企业加快装备升级改造,拉动投资600亿元;实施科技型小巨人升级版行动计划,每年投入50亿元,推动“小升高、小壮大、小做强”,实现小巨人发展能力、规模、服务全面升级,到2020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万家,小巨人企业5000家。通过这一系列扶持计划,也涌现了一批创新型企业和产品,如飞鸽自行车从传统自行车升级为智能自行车,价格翻了10倍,一次订单40万辆;海鸥手表增加了北斗导航等新功能,成为智能终端,价格提高了2—3倍,借助科技使“老树发新芽”。

二是向高端制造转型。这些年,天津一直按照高端高质高新的要求,培育了一批中高端产品,如大火箭、空间站、高性能服务器、高档数控机床、高速离心机、高速机车、大型子午线轮胎装备等,形成了一定的产业优势。但是,一些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和基础材料还受制于人,系统总成技术还比较落后。“十三五”期间,天津要按照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定位的要求,着力培育航空、航天、集成电路、高性能服务器、海洋工程、特高压输变电、大型工程机械、高速轨道交通、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变速器10个国内领先的高端装备,抢占产业制高点,确立国内乃至国际领先地位。航空产业实现从普通A320到新型A320和A330宽体客机的转产;直升机填补重型直升机吨位空白,实现轻、中、重全产品系列。航天产业要加快发展新一代运载火箭、空间站等航天高端装备,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天城。集成电路在自主芯片、高端芯片和专用芯片实现突破。高性能服务器超千万亿次服务器形成规模。海洋工程大力发展海上石油钻进平台, 特高压输变电加快发展世界一流的超高压特高压成套装备,大型工程机械重点发展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智能工程机械,轨道交通重点发展地铁、轻轨、城际和高速列车,高档数控机床重点发展高性能数控、多轴联动加工中心、柔性制造单元等高档数据机床。自动变速器要形成完整产业链,成为国内最大的自动变速器生产基地。

三是向智能制造转型。天津把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方面开展试点示范。天河一号滨海工业云被国家列为“工业云创新示范工程”,4家企业成为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如天津长荣印刷面对传统业务增速趋缓的局面,推进智能化改造,开发了“云印刷”技术,实现了个性化的定制,利润大幅提升。“十三五”期间,天津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制造+互联网”的要求,推进设计、制造、产品、服务和管理的智能化,逐步建立面向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加快建设滨海工业云、企业云等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开展“互联网+协同制造”试点示范,在协同研发、众包设计、个性化定制、在线监控诊断等领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业态新模式。到2020年,打造5个智能工厂和100家数字化车间,实现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人性化服务,全面提升供给侧的质量和效率。

四是向绿色制造转型。这些年,天津市“万企转型升级”作为绿色制造的突破口,作为美丽天津建设的着力点。针对部分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装备水平低、生产粗放、污染严重的问题,通过产业提升、改造转型、关停重组、载体升级四个一批,全市累计1.22万家企业完成了转型升级,淘汰关停991家,节约标准煤消耗量29.7万吨,水消耗量380 万吨,减少各类污染排放量近30万吨,万元单位工业产值能耗下降15.4%。“十三五”要进一步落实“美丽天津·一号工程”,推广绿色制造,做好工业节能、减排、治污、降耗,开展重大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术等产业化示范,创建绿色工厂,建设绿色工业园区,开发绿色产品,打造绿色供应链,建设绿色制造服务平台,建成全球能源互联网天津示范基地,建设子牙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打造一批绿色示范工厂和绿色示范园区,推进产品循环、企业循环、社会循环,成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到2020年,形成南港石化、临港装备、临空航空、子牙循环经济、北辰高端装备等5个绿色制造示范园区和100家绿色示范工厂。

先进制造业基地 篇4

关键词: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科技服务业

1 当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制造业先进性不足

1992年先进制造业的概念首次被正式提出,美国政府认为先进制造业是拥有先进制造技术的行业。Zairi将“先进制造技术(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定义为“一类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技术群,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机器人技术等”[1]。

原磊、王家胜认为,先进制造业并不是一个横空出世的全新产业,而是通过综合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并将其运用到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检测、销售、服务、回收等全过程的制造业,具有高效、灵活、低耗等特点[2]。刘卓聪、刘蕲冈等指出,先进制造业是指能够不断吸收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并将先进制造技术、制造模式及管理方式综合应用于研发、设计、制造、检测和服务等全过程的制造业[3]。裴长洪等学者都指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是未来产业政策的方向和核心,有助于提高制造业的生产附加值和生产效率,丰富先进制造业的内涵[4,5]。

综合学者们的观点,本文认为,先进制造业是指能够不断吸收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并综合应用于研发、设计、制造、检测和服务等全过程,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的制造业,其先进性主要体现在:研发能力高端、生产技术先进、生产效率高效、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等方面。

2009年5月6日《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出台,指出海峡西岸经济区(以下简称“海西”)要“建设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要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两岸产业合作基地。

然而,当前海西区的制造业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小型企业,由于规模偏小、综合实力较弱,加上往往没有高层次的领军人才,因而研发水平有限,技术创新能力薄弱。虽然一些规模相对较大的制造企业具备一定的研发能力,但多数研发内容仍然比较初级,未能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进的生产技术[6]。此外,与先进制造业相比,当前海西制造业仍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业产出是靠大笔投入、大量消耗形成的,生产效率偏低、产业粗放经营,产品的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处于“微笑曲线”上利润空间较小的环节。

2 科技服务业对提升制造业先进性的作用

科技服务业是通过高新技术和知识向社会提供服务的产业,它既是生产性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知识密集、技术高端、专业精尖是它的三个基本特性。从产业上下游进行划分,科技服务业包括科技信息及文献服务业、科学试验与研发设计服务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移服务业、科技中介服务业等。

2.1 为制造业提升先进性提供先进的知识和信息

科技信息及文献服务业包括了科技情报中心、学术文献中心、公共图书馆与期刊馆、科技数据库、技术档案库等。科技信息及文献服务业能够收集企业与研究机构、大学、政府的信息,包含人才、技术、市场和资金等供求状况的信息,可以促进创新沟通、知识扩散和信息传播,为制造业提升先进性提供所需的知识和信息资源,指引制造业运用前沿的科技信息及最新的科技成果生产出市场上需要的产品[7]。

2.2 为制造业提升先进性提供先进的技术

科学试验与研发设计服务业包括了各类科研院所、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等研发机构。科学试验与研发设计服务业可以深入到制造业整个生产体系的细枝末节,能够以其高知识、高技术含量的优势攻克产业链的各个关键技术环节,帮助制造业由依靠劳动投入转为依靠技术创新,从而提高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以及整个生产过程的优化、生产效率的提高、资源消耗的降低。一般认为,研发服务每创造1个单位的收益,就能为服务对象带来5个单位以上的收益增加或者成本降低。科学试验及研发设计服务业还可以帮助制造业在技术上由动态追随转为自主创新,推动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加速制造业的产品研发、高效创新,引导制造业攀升价值链高端。[8]

2.3 为制造业提升先进性介绍和转移先进的技术

科技成果推广与转移服务业包括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产业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成果推广与转移服务业通过知识共享、服务贸易和交流等方式将先进的技术介绍、引进、转移到制造业,从而帮助制造业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

2.4 为制造业提升先进性提供科技中介服务

科技中介服务业包括科技咨询服务机构、科技评估与鉴证服务机构、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科技金融服务机构等。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专业分工的细化对制造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样的要求,没有任何一家制造企业能够完全拥有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当它们在生产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心有余力不足或是某类资源缺失时均需要科技中介服务。科技中介服务业具有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可以为制造业提供各种专业化的、全方位的科技中介服务。

总而言之,制造业若想摆脱价值链低端的环节、提升自己的先进性,必定离不开专业化的科技服务业的支持与辅助。在科技服务业各子行业的帮助下,制造企业可以实现增值、增效,提升创新速度与先进性。

3 当前海峡西岸经济区科技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科技信息及文献服务供给不足

首先,社会服务能力不足。就目前来看,在现有的科技信息及文献服务机构中仅有公共图书馆对外界公众提供服务,其他科技信息及文献机构一般不对外提供服务。另外,科技信息及文献服务机构对前沿信息的捕捉和搜集不够及时、前瞻性较差,导致经济建设需求在前,信息资源服务在后。此外,现有的科技信息及文献服务机构普遍规模较小、人员偏少,且服务手段单一,缺乏提供定制服务、个性服务的能力。

其次,布局分散、难共享、利用率低。海西区的科技信息及文献资源分散在高校、公共图书馆、科研机构等,主体的众多使得科技信息及文献资源布局分散。此外,由于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数据格式的不同或不兼容给科技信息及文献资源的共享、交流、整合及应用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另外,由于宣传力度较弱、宣传范围不够广泛,造成用户的数量偏少,使得科技信息及文献资源的利用率较低。

总之,当前海西区科技信息及文献服务能力满足不了制造业提升先进性的要求,以致影响制造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嗅觉”,使其落后于“起跑线”上。

3.2 科学试验及研发设计服务业发展落后

首先,研发经费投入较少。近几年福建省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4%,而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数据显示,日本、美国和德国的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则分别达到了3.26%、2.77%和2.84%。根据发达国家长期以来的发展经验,一个能够长期发展的企业其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应当不小于3%,世界五百强企业的这项指标的比例则高达5%到10%。“德国制造”的强大生命力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产品的技术含量,这又源于德国企业对研发投入不吝啬(企业承担了2/3的科研经费、政府负责1/3科研经费)。

其次,研发能力不强、服务能力弱。当前海西科学试验与研发设计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规模普遍偏小,并且缺乏清晰的市场定位、业务定位,许多研发机构没有稳定的服务业务、特色业务,服务手段落后、服务内容单一、专业化程度不高,在服务能力、服务范围、服务水平等方面尚不能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对制造业提升先进性的作用不明显。

再次,科研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当前海西科学试验与研发设计服务机构多由政府主管,民营比例少,运营经费也以政府拨款为主。有的科研机构虽然表面上已经是独立于政府部门之外,但是在内部运行机制上还残留着官僚的痕迹,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不强。受计划经济、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区域限制的影响,许多研发机构或相近或相似,重复建设,缺乏整合与专业化分工。

第四,研发成果转化率偏低。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在2011年指出,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25%,真正实现产业化的则不到5%,而发达国家的转化率则高达80%。海西区的情况也是这样———许多研发成果找不到需求者,而一些制造业的技术需求又找不到供应者,其原因就在于研发机构与制造企业之间关联不紧密、相互脱节。

第五,高层次人才匮乏。科技试验与研发设计最典型的特点就是高知识高技术密集、高素质人才聚集,并且要求从业者既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又具有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和丰富的创新经验。然而,当前海西高水平研发人才资源不足,整体素质不够高。例如,在相对具有人才储备优势的政府所属的科研机构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人员仅占8.2%,高级技术职务的仅占22.2%,与全国这两个指标的平均水平10.3%和26.2%还存在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发水平的提高。

3.3 科技成果转移与推广服务不力

当前海西各科技成果转移与推广服务机构的从业者素质不够高,推广能力和服务能力也有限,不能为研发服务业对接制造业起到“桥梁式”的作用。

3.4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当前海西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大多功能单一,规模偏小、运行机制僵化、服务效率低、服务意识淡薄。

4 基于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海西科技服务业发展思路

4.1 科技信息及文献服务业的发展思路

首先,推进科技信息及文献资源的建设。继续优化信息资源结构,优先发展电子文献资源,支持开发基于互联网的科技信息数据库、技术成果数据库、专利数据库和技术标准数据库,完善科技信息检索中心或科技电子图书馆等科技信息资源支撑平台的建设,增加对国外全文数据库的引进。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鼓励科技信息及文献服务从业人员参与国际、国内重大学术活动,与国内外同行开展业务研讨、学术交流,同时出台激励政策鼓励发表高水平的科技论文与研究报告。

其次,扶持科技信息及文献服务机构的发展。科技信息及文献服务机构要丰富服务内容、强化服务质量、延伸服务界限,不断提升科技信息及文献服务水平。要加强科技信息及文献服务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为海西区制造业发展提供专业化信息服务的能力。

再次,打破科技信息及文献资源分割的局面,提升科技情报服务功能。要加大整合力度,加强各专业信息网的互联和整合,建设科技信息及文献资源的共享体系和服务平台,加大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这样既避免各部门分散建设、低水平重复建设,又保障了科技信息及文献资源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促进科技项目对接、机构对接、人才对接、知识产权对接。同时,通过在各重点城市建立“分中心”、在各高新区建立“服务站”、在重点制造企业建立“工作站”的形式,将科技信息服务及文献服务向全海西区延伸。[9]

4.2 科学试验及研发设计服务业的发展思路

首先,采取积极的财税措施,支持研发服务业的发展。在财政政策方面,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重点研发机构的发展,增加其对科学研究的投入,并对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构想、试验、研发做出重大贡献的研发机构及个人给予奖励。制定扶持研发服务外包的政策,引导制造企业将业务重心放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把原本自行完成的基础性、非核心的研发活动剥离,外包给专业的科学试验及研发设计服务机构,而由政府对购买研发服务的制造企业进行适当补助。在制造业特色明显的重要区域,建设一批研发设计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攻克产业共性和基础性技术,提升制造业集群的产品研发设计能力。在税收政策方面,要出台鼓励研发活动的税收政策,落实已有的针对研发服务业的税收优惠,增加对从事研发外包服务的企业实施税收优惠。同时,对那些以服务社会为目的、从事科学研究且不计一己私利的研发机构要实行适当的免税优惠,对研发机构购置的技术设备、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进项税额实行增值税抵扣政策。

其次,扶持骨干研发机构、提高其研发能力。要支持现有研发机构的发展,支持海西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制造企业联合兴办技术创新机构或组建专业化的研发机构,整合资源,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研发机构,做优做强。研发机构要在与制造业进行分工协作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为制造业服务的经验与方式,开展专业化针对性的研发服务,不断提高研发实力和服务质量。此外,加强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品检测中心、博士后站点等平台,借鉴台湾工研院的经验,组建海西工业技术研究院,使之成为研发类服务业资源优化配置的平台。

再次,完善研发机构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加快研发机构社会化改革的步伐,使市场成为调动和配置研发资源的手段,鼓励研发机构产权多元化,鼓励政府之外的社会力量以多样化的形式参与研发机构的运作,促进研发机构之间的有序竞争和良性竞争。对研发机构实行分类改革,公益类研发机构按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公司类研发机构则按现代企业进行改制,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其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可申请政府补助。同时,大力发展研发服务外包,培育专业化第三方研发机构,促进研发服务集群发展。[10]

第四,引进高端人才、优化研发环境。研发与设计服务业具有知识密集的特征,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在科学技术方面有深厚的功底、浓厚的兴趣,还要有前瞻的视野、丰富的阅历。为此,要提高海西区对研发人才的吸引力,完善研发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构建人才引进、人才激励、人才使用等全方位的人才政策体系,落实税收、住房、户口、生活待遇、创业投资等优惠政策,以求贤若渴的心态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研发人才。鼓励研发人员积极投身科学研究活动,切实落实技术、知识、管理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同时要制定激励科技创新的分配政策、保障政策和奖励政策,对从事科学研究的优秀科技人才、创新团队给予创业启动资金或科研经费支持。对于高薪聘请的优秀科研专家,应在个人所得税上给予相当力度的减免,对其个人的技术转让或专利使用费等也应该减征相应税费。

4.3 科技成果推广与转移服务业的发展思路

首先,加快科技成果推广与转移服务机构的建设。要引导各类科技成果推广与转移机构向“四化”,即流程标准化、服务专业化、组织网络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创业服务业的建设,提高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孵化能力,大力开展技术成果中试熟化服务。

其次,加强科技成果推广与转移服务队伍的建设。要建立和推进科技成果推广与转移从业人员的市场准入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使科技成果推广与转移人才走上职业化的道路,要利用科研院所、大学、行业协会等机构的力量,对从业人员进行法律法规、职业素养、专业技术等的培训,从而壮大经纪人队伍。

再次,大力发展技术市场。争取与科技部共建海峡技术转移中心,吸引中国技术交易所设立区域分支机构,推进技术市场交易模式和机制创新,支持知识产权机构建设交易平台,开展专利检索、交易等服务。探索建设网上技术市场,加强技术合同网上登记系统和技术合同网上信息发布的系统建设,提升技术市场网络化、信息化、国际化水平。进一步举办好科技成果转化高峰论坛,发挥“4.8台交会”、“5.18海交会”、“6.18项目成果交易会”、“9.8投洽会”等在科技成果推广与转移中的作用。加强同有关国际科技组织和知名技术转移机构的合作,提供技术引进、技术收购、技术与知识产权入股等国际技术转移服务。[11]

第四,加强两岸科技交流推广与成果转化服务业合作。海西各类孵化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各类园区、合作基地要重视承接台湾科技创新成果的转移,积极承接、吸纳台湾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要在巩固发展现有科技园区及科技合作示范基地的基础上,推进与台湾科技产业相衔接的台商投资产业专业园区的建设,鼓励创建台湾科技人才创业园或成果转化基地。

4.4 科技中介服务业的发展思路

首先,营造法律定位清晰、行业管理完善、政策扶持到位、市场竞争公平的环境。要建立健全有关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划清政府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关系,明确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独立法人地位及权利义务,促其提高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建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资质认定标准,严格把关准入条件,加快海西各类科技中介机构的培育和发展。完善支持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同时规范科技中介主体的市场行为,确保科技中介服务业的规范化和有序化发展。

其次,培育科技中介各子行业的发展。积极发展科技创新、知识产权等咨询服务业,不断提升科技咨询服务水平;扶持发展科技评估与鉴证服务业,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社会化的科技评估与鉴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专业技术服务业,引进专业技术服务跨国公司,通过学习、积累国际经验增强海西专业技术服务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积极发展科技金融服务业,推动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建立并完善由多方资金、多个机构组成的科技金融体系,鼓励科技金融业务创新,推进产权交易、股权融资、科技保险、科技贷款担保,推广以股权、专利权、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创新抵押质押、发行债券等金融服务。

再次,加强两岸科技中介服务业的合作。要加快海西各类科技中介机构的培育和发展,使之成为联系两岸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纽带,同时吸引台湾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到海西设立分支机构,并且引入台湾科技金融机构、台湾创业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和科技保险公司等建立分支机构或创建科技创业投资公司。

5 小结

海西区要实现“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目标,亟需发展科技服务业来推动海西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海西科技服务业的发展要充分考虑如何提升海西制造业的先进性,以提升海西制造业的生产效率、附加值、科技含量为目标,努力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服务水平高、带动作用强的科技服务机构,这样才能推动海西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发展。

参考文献

[1]ZAIRI M.Measuring success in AMT implementation using customer-supplier interaction criteria[J].International of Operations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1992,12(10):34-55.

[2]原磊,王加胜.传统产业改造和先进制造业发展[J].宏观经济研究,2011(9):18-24.

[3]刘卓聪,刘蕲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以湖北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0):52-54.

[4]裴长洪,郑文.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J].当代财经,2010(1):81-88.

[5]周晔.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及其启示[J].企业战略,2010(6):118-121.

[6]胡蝶,张向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发展评价分析[J].经济地理,2011(6):961-967.

[7]王卓,郭洪范.科技服务机构参与产业集群管理创新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6):5-6.

[8]张晓欣.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战略升级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0(5):87-89.

[9]李淑翔,黄章树,谢凌云.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福建省信息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关联性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26):93-94.

[10]李霞,陈宁宁.福建省高技术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产业关联效应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2(23):102-103.

宝鸡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情况 篇5

装备制造业是宝鸡的优势产业,全市现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60多户,200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约为38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8%。《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一年来,宝鸡作为关天规划的次核心城市,我们按照率先发展的要求,以石油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机床工具和电子电器为重点,着力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1、石油装备产业

我市石油装备制造产业比较优势明显,规模以上企业13家,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有30余家。全市石油装备制造业从业人员1.3万人,总资产125亿元。200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约为17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7%以上。

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和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市也是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产业的龙头企业,隶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CNPC),是国内规模最大、制造能力最强的石油装备制造业的研发和制造企业,目前都处于规模扩张的快速发展阶段。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钢管占国内陆上油气长输管道钢管用量的80%。2009年,宝鸡石油钢管公司产值、销售收入双双突破百亿元大关,产值达107.18亿元。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在超、特深井钻机研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其主导产品陆地石油钻机、泥

浆泵产量连续4年居全球首位,其钻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泥浆泵达60%。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宝鸡石油机械公司产值为38.86亿元,同比下降30.9%。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企业经营状况正在好转。

下一步,宝鸡石油钢管公司将重点以油气输送管、石油专用管制造为主业,形成油气输送管、石油专用管、钢管防腐、钢管辅料四大系列产品,使产品质量始终保持在国内领先地位。充分利用资本市场,通过收购兼并、合资合作、战略联盟等方式,整合社会资源,实现企业低成本扩张,重组资阳钢管厂、辽阳钢管厂,提高规模化经营,加强专业化分工;整合系统内制管企业研发资源,组建宝鸡国家级企业焊管技术中心,加大配套产品的研发能力,推进产业化进程。重点发展连续油管、大口径埋弧焊管等产品,形成科研、制管、防腐、辅料上下游一体化的钢管制造产业链,把宝鸡石油钢管公司建设成为“国内第一、国际一流”的中国石油钢管制造专业化公司。到2015年,年产钢管300万吨,年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

宝鸡石油机械公司通过占地1300亩的易地搬迁项目建设,实现其泥浆泵、石油钻机产能和铸锻配套能力的大幅提高,建成中国西部的石油钻采设备制造中心。通过巩固发展陆上石油机械市场,抢抓海洋石油装备市场,积极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到2015年,宝鸡石油机械公司年实现销售收入

100亿元,在其带动下,我市石油机械产业实现产值达到150亿元。

2、汽车及零部件业

目前,宝鸡有2户整车生产企业,3户改装汽车企业;规模以上零部件生产企业27户,另外还有300余个以汽车零部件为主的小型机械加工企业或个体加工户。宝鸡已在高新区及蔡家坡开发区形成以陕汽、华山为龙头的整车生产,以法士特、汉德为中心的部件生产,大批零件加工企业依附于整车和部件生产企业的产业格局,形成了近百亿元的规模。

下一步,根据关天规划要求,我们将大力推进汽车产业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协作化发展,抓好新扩技改项目,通过工业园区建设和中小企业配套,促进大企业大集团快速成长,形成产业发展的带动力,引导中小企业加强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形成从蔡家坡到高新区“一带两基地”的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把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打造成我市千亿元级的工业支柱产业。到2015年,全市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要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其中:载货汽车制造业500亿元,专用特种车制造业和叉车制造业各200亿元,汽车零部件制造业300亿元。实现利税总额125亿元,年均增长20%。工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对全市工业增加值总量和增量的贡献率达到30%

和35%,逐步把宝鸡建设成为中国西部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基地。

3、机床工具产业

机床工具产业是我市工业的重要支柱之一,规模以上机床工具企业共12户,其中上市公司1户,宝鸡机床集团已经进入中国机械500强。2009年,秦川机床工具有限公司产值为31.71亿元。今年,在省政府的支持下,秦川机床工具集团又注资控股了宝鸡机床,这将更加有利于我市机床工具产业的资源整合,形成龙头企业的整体优势。

下一步,我市将充分发挥秦川机床集团的龙头带动作用,按照大型、精密、高效数控及成套化的发展方向,不断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同时,我们要大力推动协作配套,努力形成集群化发展态势。到“十二五”末,秦川机床集团产值到达130亿元,全市机床工具产业总的产值到达200亿元。

4、电子电器产业

我市集聚了宝成仪表、凌云电器、长岭科技、烽火通信、秦明电子、恒通电子、渭河工模具、陕开电器、宝光真空电器、施耐德电气、长岭纺电、宝成精密制造、恒鑫纺机等几十家在行业或一定区域有影响的企业,现有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10家,从业人员1.4万人,总资产50.13亿元。在飞行安全设备、传感器、开关设备、纺机纺电等产业领域具有明显优势,一些重点产品成为全国生产、科研基地。

江苏:打造国际制造业基地 篇6

中国第一个以制造业为专门内容的区域发展规划——《江苏国际制造业基地建设总体规划》,已于去年冬在江苏编制完成。

根据这项规划,江苏提出到2010年初步建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优势产业为支撑、关联产业集聚发展的国际制造业基地。《规划》提出江苏要成为全国新型工业化的先行区和全球低成本制造业的密集区,其制造业增加值在规划期末要达到1200亿元,占全国的17%,占全球的1.65%。

江苏制造业发展的重点将覆盖9个制造业领域。其中电子信息、机械、化工、冶金、纺织五大支柱产业是构成江苏国际制造业基地的主体;医药、汽车、环保、食品是江苏制造业的重要增长点。据统计,江苏五大支柱产业目前均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增加值在江苏省制造业中的比重均超过7%。

发展三沿,做全球基地

江苏将以沿沪宁线、沿江、沿东陇海线“三沿”为轴线,推进省内产业大布局,进一步强化产业集聚,构建分工合理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加快建设国际制造业基地。

建设国际性制造业基地,是江苏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大战略目标。据了解,江苏制造业经过多年的结构调整,特别是近几年加快承接国际产业和资本转移的速度,逐步形成了沿沪宁线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产业带、沿江以基础工业产业为主的产业带和沿东陇海线以资源加工为主的产业带,这三条产业带已发展成为江苏制造业的主体力量和建设国际制造业基地的重要基础。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10年,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产值将达1万亿元,沿江基础产业带产值将达2万亿元,沿东陇海线工业带产值将达到4千亿元,将基本形成国际制造业基地。

然而,相对于国际性制造业基地的要求,“三沿”产业带还需要各自定位,抓好自身重点建设。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面临的最迫切问题是技术创新,包括从加工制造向研究开发升级,从贴牌生产向创牌生产转型等等。为此,江苏需要大量引进国际人才,该省内的中小企业也会通过为跨国公司搞配套提升自身发展水平。此外,该产业带还面临降低商务成本和创新机制等改善发展软环境的任务。沿江基础工业产业带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莫过于产业发展,其中重点是发展装备制造、化工、冶金和物流四大产业集群。同时,沿江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并跳出行政区划的制约来发展区域经济,跨江开发,两岸联动将成为必然。沿东陇海线则需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充分利用该地区的农副产品、林产品、海洋产品和矿产品等资源优势,通过引进资金、技术等要素,进行深加工。

有关人士认为,从宏观上看,“三沿”发展好了,将为江苏提供良好平台;从微观上看,江苏应抓紧培育产业集群。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10年,江苏产业集群的产值要达到6000亿元,三大产业带和重点产业集群的规模占全省工业的比重将达到90%。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江苏将实施工业项目“千亿工程”,着力推进大产业发展,建设7个千亿产业;并实施“百亿企业”工程,推进大企业建设,争取到2010年,培育营业收入500亿元以上企业3~5个,200亿元以上企业20个,100亿元以上企业50个,50亿元以上100个。

开拓引资渠道,江岸待价而沽

要把沿江建设成国际性制造业基地,没有国际资本、跨国公司以及国内其它地区资本投入,是难以实现的。江苏省政府在开放的基础上,找到了4条引进国外资本的道路,为沿江开发注入新的“血液”。

首先是紧紧抓住国际产业和国际资本向长江三角洲地区转移的机遇,积极引进外资,力争使外资投入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25%以上;其次是充分利用社会资金,放宽市场准入,广开社会融资渠道,促进社会投资快速增长;再次是积极发挥金融作用,沿江开发将作为今后几年信贷投放的重点,积极拓展金融业务,全面为沿江开发提供金融支持;最后是有效利用国家各类资金和各级政府的有限资金,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和实施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和工程。

江苏长江沿岸开发目前已可以“待价而沽”。如今,外商要在此间找一块有长江水岸的“地盘”已非易事。上世纪90年代依港而建的镇江开发区,港口以东2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已被外资大项目布满。后来的总投资10亿美元以上的22个项目,都没能找到紧贴江岸的黄金位置。目前,石油化工、冶金、木材加工、化纤、造纸、造船等产业是江苏长江沿岸的主要产业,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需要大量淡水,而这正是江苏沿江城市对外招商的独门利器。

由于历史的原因,“天堑”长江成为江苏发达和落后的分界线。近年来大批外资在苏南落户,更拉大了南北差距。而“沿江开发”正是要使这条财富线逐渐北移。鼓励企业投资苏北,是因为此间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人力资源充足,劳动力成本较低。苏北已是江苏新一轮沿江开发的重点区域和后续基地。

近20年的发展令江苏沿江的八百里水岸线周围已经具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现已有南京长江大桥、江阴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二桥,以及在建的润扬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三桥和苏通长江大桥等大桥令长江两岸连为一体。与这些大桥相通的高速公路总长度达到570公里,密度可与发达国家相媲美,为中国之最。它们同纵横的铁路以及吞吐量位居全国第一的内河航运一起,铺设在沿江区域,如畅通的血脉,沟通着人流、物流、信息流。此外,沿江港口群已经初步形成,众多的港口像璀璨的明珠,把长江两岸串联成线。在这条黄金水道上,万吨级及万吨级以上的泊位达到134个,港口的吞吐量已突破两亿吨。

院士献计,谋制造业未来

2003年10月9日,15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云集南京,对《江苏国际制造业基地建设总体规划》进行论证,发表高见。

制造业是“翻两番”的主体

通信技术与管理专家朱高峰认为,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要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20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主体还是制造业。具有经济科技文化等多种优势和产业基础的江苏,提出建设国际制造业基地的规划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也是从江苏实际出发的战略选择。他认为,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城市的建设发展不能只有服务业,要把工业作为发展重点;发展工业,首先要发展制造业,通过制造业带动工业经济的发展;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必须提高产品的价值量,其途径包括新品开发、现有产品价值量提高、形成自己的品牌等。

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专家李京文说,江苏抓住制造业发展作为实现“两个率先”的突破口方向是正确的。江苏今后的发展主要靠工业的再提升,而工业的发展又主要由制造业来支撑。他建议,江苏在制定具体的产业发展规划时,除了考虑资金、人才因素外,还要对市场、资源、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

工程设计与咨询专家郭重庆则表示,21世纪中国最大的看点就在沪宁线上,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要捆绑在一起进行思考,不能单独提制造业工业化,而国际制造业基地路径的选择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为此,他建议,要突出抓好体制与机制的创新。

以自主创新为“发动机”

今年79岁的王守觉是我国微电子专家。他表示,世界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就在于信息科学的落后。电子信息产业不仅仅是这个产业本身,更重要的是它对其他产业信息化、数字化的影响力。目前国际上产业发展呈现研发、市场两头大、生产制造中间小的格局,因此,我们光谈加工制造是不够的。对于电子信息业来说,首要的是知识创新。他举例说,20世纪70年代,英特尔研究CPU时,IBM曾经笑话它,可没过几年英特尔就对IBM的生存构成了威胁。

药学专家彭司勋认为,江苏的医药产业具有相对优势,产值、利润、获证新药等几项指标都名列全国之首。但是新药研发明显不足,企业创新意识和能力弱。医药产业要实现双倍增长目标,必须以建立南京“药谷”为契机,以高校、研究机构为依托,建立若干个实验室,加快产学研结合,带动企业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

强调自主创新,如何处理从国外引进的关系?朱高峰认为,不能因为要自主研发而关闭引进的大门,关键是“模仿性创新”,在引进后真正做到消化吸收,改变过去企业与研究机构“两张皮”的现象。进行自主创新的根本是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建立研发机构,形成高效的运作机制,以企业为主导,做什么由企业决定,科研机构则解决如何做的问题。政府要建立公共平台,突出共性技术、基础技术的建设。

计算机专家顾冠群也认为,电子信息产业是结合型、带动型产业,具有周期短、变化快等特点,产品设计环节尤为重要。江苏现有的工业园、高新区、软件园、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等各种园区,应该对其总体功能进行集成,实现相互联合,特别注意异构组织的集成,将研发、工程化和优质服务结合起来,抓住应用和产品环节,以渗透来争取突破。

引入“清洁生产”和“绿色核算”

“钱多了,命短了”,曾经是一些地区经济发展付出的代价。环境生态学家金鉴明提出:江苏打造国际制造业基地,必须强调可持续发展思想,通过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此,企业要树立清洁生产的理念和模式,从源头开始,进行全过程控制。企业效益要引入“绿色核算”,即计算经济增长要扣除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环境损失成本。他建议江苏省建设一个生态示范工业园,企业进行清洁生产,企业与企业间形成循环,上家的污染物成为下家的生产原料,实现企业共生。

先进制造业基地 篇7

高校是先进技术的人才培养基地、技术示范中心、产品研发中心, 具备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装备集成、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等方面的优势。然而目前各类工科院校的教学工作与学生就业需求普遍存在结构性矛盾。传统教育的内容与先进的现代化设计制造模式脱节, 学校缺乏符合现代先进制造业需求的数字化教学和实训环境。为适应制造业信息化的趋势, 高校要充分融入产品数字化设计技术和虚拟制造理念, 实现与现代先进制造产业的无缝对接。本课题的研究技术将会对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设计制造改造起到推广示范作用, 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衡水职业技术学院是衡水市唯一的高等职业类院校。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以能力为本位, 大力实施“特色立校、人才强校、开放兴校”战略, 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学院为高质量的完成中央财政支持的数字化设计制造实训中心建设项目, 联合北京数码大方科技有限公司、衡水中铁建橡胶股份有限公司探索怎样利用“CAXA数字化设计制造教学平台”, 培养符合现代制造业需要的高级技能型技术人才, 为社会输送大量掌握数字化设计制造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本文结合衡水职业技术学院获中央财政支持的“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项目编号为:13103141769) 对原有实训室型改造的实际情况, 对数字化设计制造实训中心进行研究。研究数字化设计制造实训中心的总体方案、体系结构、层次结构。分析功能设计, 建立功能模块之间的信息模型。研究“数字化设计制造教科研实训中心”所利用的工业软硬件和数字化工厂技术。本课题所要达到的目标:实训车间实现数字化集成与管理;能建立起整套创新设计平台、数字化工艺平台、网络化制造平台以及生产实时监控平台, 形成统一数据源的设计、工艺、生产一体化流程, 做到无纸化、数字化的生产过程管理。课题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系统建模;数字化实训工厂联网、通信、管理等关键技术;系统集成技术。课题的关键技术:基于IDEF方法构建数字化设计制造教科研集成系统的体系结构模型。数字化实训工厂联网、通信、管理等的集成技术。本课题的研究建立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之上, 该课题组拥有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 敬业精神强的研究人员, 能确保本课题顺利研究。

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一、通过期刊、书籍、网络等渠道分析分析国内外资料, 理解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掌握产品数字化建模、设计、分析、制造的过程。研究数字化设计制造集成所利用的工业软硬件和数字化工厂技术;写出分析报告。通过分析有关材料研究, 得出一般性结论或者发现问题, 寻找新的思路。确立研究方案。二、通过走访、电话采访等方式向相关专家学者进行请教。调研有关学校、企业设, 对行业专家、从业人员进行访谈, 掌握一手资料。三、要充分研究以前的试验设备、装置, 通过纵向与横向比较, 吸取以前的经验教训, 使该研究少走弯路, 提高研究正确性。进行多次试运行, 通过试运行系统。对试运行效果进行总结, 就新发现的一些技术问题进行补充试验。

数字化设计制造实训中心包含数字化设计制造实验室建设、数控机床联网、生产管理系统, 主要用于实践教学, 让学生通过实践亲身体验现代企业的生产过程。本项目主要研究数字化设计制造实训中心的机床、软件等配备情况;如何利用实训中心, 形成拓展性综合训练课程。按照企业项目管理模式组织, 学生按照真实的角色进行协同工作。研究如何将各门课程融合到综合性实训流程中, 让学生按项目组织方式协同完成一个产品或零件的完整生产过程。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 (案例式) 教学。

通过本项目的建设, 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锻炼师资, 加强校企合作关系, 使之成为为企业培养人才并研发新产品的现代化综合性实训中心。实现企业面向产品的订单、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数控编程及仿真、生产派工、检验、进度跟踪、工时核算等整个产品制造过程的模拟与组织。研究了如何将制图课程、CAD课程、CAM课程、工艺课程等融合到综合性实训流程中, 让学生按项目组织方式协同完成一个产品或零件的完整生产过程。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 (案例式) 教学。研究了如何将机床操作、机床编程、机床维护等技能性课程融汇到生产管理流程中。并将课程拓展到生产组织与管理领域。

在体验式实训中心学习模式下, 通过信息化手段将设计、生产训练流程固化下来, 以便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并不断改进, 也需要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将这种模式展示出来;同时也需要建立起先进的设计生产模式, 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用, 引领企业的发展。实验室建立起数字化设计平台、数字化工艺平台、数字化网络化制造平台以及数字化生产管理平台, 形成统一数据源的设计、工艺、生产一体化流程, 做到无纸化、数字化的生产过程管理。同时将企业中产品设计、工艺、生产流程体现出来, 集中培训师资力量, 固化成企业化实训项目。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 利用自身师资、设备、技术、场地等优势, 对接当地支柱产业, 为衡水市企业技术改造, 解决技术难题, 为企业发展增添后劲。

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 中小型企业的技术研发往往又缺乏先进的设备及研发团队。衡水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合作建设了数字化设计制造实训中心项目, 对促进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先进制造业基地 篇8

一、构建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急需技术技能人才

(一)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是国家开发建设最早的工业基地之一,经过近60年的建设,积淀了一大批装备制造业存量资产,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1581.7亿元。黑龙江省云集着一重集团、哈电集团、哈航集团、齐重数控等优秀的制造业企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为全国提供了1/3的电站成套设备,1/2的铁路货车;为北京奥运、青藏铁路、西电东送、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神舟”飞船等国家重点工程提供了大量的重型装备和国防设备,“黑龙江制造”是这个老工业基地最值得骄傲的资本。“十一五”期末,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分别比2005年增长2.5倍、2.2倍、1.3倍和3.6倍,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9.9%、17.5%、18.4%和35.6%。

(二)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人才开发状况

虽然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特别是人才结构和知识结构己经成为装备制造业向前发展的最为关键的制约因素。

经过建国后60年的建设积累,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产业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特别是几个骨干企业,更是聚拢了大批人才,形成了一定的人才优势。但同时,我省装备制造业人才开发存在的问题更不容忽视。主要有:一是工人技师、高级技师人数偏少,学历结构偏低,高技能人才年龄偏大,缺乏相应的培训。二是高端管理和科技人才比较缺乏,适应战略发展需求的人才缺口较大,而同时党政管理人员的总量较大。三是受到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优厚待遇的吸引,高级管理、技术人才大量流失,特别是在年轻一代的心目中,本地企业越来越缺乏吸引力,“孔雀东南飞”的现象非常普遍。

(三)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形势政策

“十二五”时期,黑龙江省将继续发挥装备制造产业基础优势,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装备业的需求,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通过体制机制和产品创新,带动装备制造业整体升级,全面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国家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装备制造业新的发展形势和重大机遇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2008年5月,在哈大齐工业走廊装备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现场会上,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思路。2011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装备制造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2012年8月,黑龙江省委组织部和省人保厅印发了《黑龙江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20年)》,为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载体

(一)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展历程和概念表述

集团化办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职业教育市场化改革全面展开,学校之间采取“抱团取暖”的方式,开始出现以校际合作为主的职业教育集团。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以深化产学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内涵建设成为职业教育的核心工作。集团化办学的成绩和优势,受到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集团化办学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建立444个职教集团。

关于职业教育集团的概念或特征的表述,理论界研究很多,但又难于达成共识。笔者认为,可以参考浙江省教育厅《关于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试行意见》中的阐述:职业教育集团是以集团章程为其共同行为规范,由职业学校和相关企事业单位自愿组成的产教联合体,不具有事业单位法人资格。职教集团应坚持以服务经济建设为宗旨,以专业和人才培养为纽带,以校企双赢为基本准则。成员间的教育和经济业务往来,应遵循优先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以协作、参资、参股、转让、托管、租赁等多种方式进行。

(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功能

集团化办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样的发展历程,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一个缩影。总结实践,职教集团化办学所呈现的主要功能有四个方面:第一,增强职业院校抵御市场风险;第二,带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第三,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第四,突破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障碍。随着集团化办学的不断深入发展和完善,其功能也将不断创新,将呈现出以下功能:一是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二是创新职业教育办学运行机制;三是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四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五是,推动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六是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七是整合职业教育资源。

集团化办学是我国职业教育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出来的一种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进程中,集团化办学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三)以职教集团为平台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

《黑龙江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20年)》中指出“健全和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参与主体具有多元性,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职业院校和其他社会组织都可以通过集团化办学这一平台参与职业教育。可见,在健全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上,职教集团大有作为,必将发挥重要作用。在职教集团里,依托重点职业院校,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联系科研院所、行业学会等社会组织,加强各方的沟通与合作,可以使职业教育更好地对接产业发展需要,提高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吻合度,准确把握产业升级动向、脉络、趋势与动态,办学方向更准确。在职教集团中,职业院校和企业形成利益攸关方,更好地促进了教学链、产业链和利益链的有效连接。职业院校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实用型人才,缩短企业人才培养周期,为企业技工提供培训进修机会, 业务咨询和技术服务;企业为职业院校提供真实生产设备与环境、承担时间技能教学任务或课程的兼职教师等职业教育资源,解决职业院校学生实训实习和实践技能培养方面的困难与不足。行业企业及时反馈对成员院校的人才需求信息和技术市场信息,参与成员院校的专业建设等教学工作和招生、就业指导工作。协会、学会和科研院所成员为企业和院校提供各种业务指导,为双方合作牵线搭桥,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加快形成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机制。在职教集团里,是一种多方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运行状态,为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提供有力支撑。

三、黑龙江省装备制造职教集团的探索性实践

(一)集团概况

2008年5月,黑龙江省教育厅、省国资委和当时的省经委、省中小企业局联合下发了《关于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意见》,此后,经过认真细致地调研论证和充分酝酿,决定成立包括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在内的八个覆盖全省各经济领域的职业教育集团,并于2011年9月27日顺利召开揭牌庆典。黑龙江职业学院是黑龙江省装备制造职教集团牵头单位,并被选举理事长单位。在政府的指导扶持下,集团吸纳了理事成员单位39个, 其中企业17家、行业协会1家、高职院校12家、中职学校7家、科研院所2家。

(二)集团运行状况

集团实行理事会制。理事大会是职教集团最高权力机构。理事长由黑龙江职业学院院长担任。集团成立一年多来,集团成员之间加强合作,共谋良策,发挥整体优势,在为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上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集团于2011、2012年连续承办了两年黑龙江省院校学生就业与企业用工合作对接大会,集团全体成员单位参加大会,利用集团内资源,为对接大会提供就业岗位,为装备制造行业的企业、院校、学生搭建起广泛交流、深度合作的平台。

集团理事长单位作为第一参与人,承担2011年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牵动项目《黑龙江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研究》。省内10个职教集团分别承担分项目和子课题研究。通过项目研究,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集团化办学范例;明确目标任务,研究行业建设中具有高附加价值、高技术含量产业所需要的人才培养问题;研究政策措施,争取政策支持,推动政策完善,建立政策运行的长效机制。

四、黑龙江省装备制造职教集团化办学的思考与建议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职教集团成员单位都是独立的法人,结构较为松散,要充分发挥职教集团化的办学功能,培养适合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和装备制造业升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力黑龙江省构建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一方面有赖于集团组织各成员单位集中力量,探索实现集团所有成员均能受益的多赢路子,形成合力。通过建立职教集团专题网站,加强成员单位的信息交流;加强集团内部的校校、校企交流,不断扩展校企合作范围;加强资源共享机制建设,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加强集团内部制度建设,创新集团运行体制机制;加强集团品牌化运作,增强集团影响力和辐射力。另一方面更有赖于政府对集团化办学的引导和支持。地方政府要切实加强对集团化办学的领导,完善财政支持政策,出台并实施促进集团化办学的法规和政策;以政府投入为基础,吸引多方面投入支持集团化办学,用于共享性产学研中心建设项目、集团人才队伍建设项目、专业建设项目、公益性培训等社会服务项目。

参考文献

[1]高松凡.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统计与咨询, 2012 (1) .

[2]郭国侠, 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功能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 (15) .

[3]何岩枫.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人才开发现状研究[J].科技纵横, 2009 (7) .

先进制造业基地 篇9

一、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国际分布及其特征

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是指产业集中度和企业集中度极高, 总量规模居世界前几位, 主要产品行销全球, 产业大类均衡发展的装备制造产业集聚的区域。国际上比较典型的装备制造业集聚区有美国“五大湖”集聚区、日本“阪神—名古屋”集聚区以及德国“南部两州”集聚区, 这些集聚区也是公认的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

(一) 美国五大湖装备制造业集聚区

五大湖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地处五大湖中心, 由伊利诺斯、密歇根和俄亥俄三个州组成, 总面积约为50万平方公里。装备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底特律、克里夫兰、辛辛那提和皮奥里亚等城市群构成的约20万平方公里的弧形区域内, 其他外围区域主要为农业种植区域。底特律的汽车、克里夫兰的电气机械、重型运输车辆、辛辛那提的机床业和皮奥里亚的专用设备业都具有很强的实力。

1. 装备制造业集中度极高, 增加值占全美25%。

根据《美国2002年制造业普查报告》, 该区装备制造业总产值3564亿美元, 约合人民币24343亿元, 占全国的22.6%,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1570亿美元, 约合人民币10723亿元, 占全国的21.9%, 在美国统计口径的金属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设备和零部件、通讯和电子计算机和仪器仪表7大产业 (产业大类) 中, 前5项产业产值占全国的17.5%~33.3%, 增加值占全国的17.7%~31.6%, 是全美装备制造业最集中的区域, 号称美国工业的装备部。

2. 汽车制造业为主导, 其他行业规模普遍较大。

按照中国的行业分类标准, 装备制造业共计56个中类, 我们把这些中类统称为行业, 据此对美国的有关数据进行了重新分类整理, 共划分出40个行业。其中, 产值超过1000亿元 (人民币, 下同) 的有1个, 即汽车制造业, 达到13520亿元;产值在500~1000亿元的有4个, 产值在200~500亿元的有11个。

3. 聚集了一批世界级企业。

据统计, 福布斯世界500强企业共有11家公司将总部设立在五大湖地区, 其中有7家是装备制造业企业。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是美国汽车工业三巨头。其中通用和福特公司分别在2008年福布斯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名第9和第13位, 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823.5亿美元和1724.7亿美元。

4. 高额的研发投入和充足的研发人员。

根据《美国2002年制造业普查报告》的结论, 其研发投入占到全美国的29%。以密歇根州为例, 其汽车研发投入居全美之首。全州有330家汽车研发企业, 平均年研发投入107亿美元, 约合人民币730亿元。据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统计, 五大湖地区汇集了20所全球排名前100名的高等学府, 从事与装备制造业相关领域的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 源源不断的技术外溢及校企技术合作为装备制造业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 大量的私营研究机构在研发活动中以协作体的方式同当地大学的实验室和研究所密切合作, 形成了完善的技术创新网络。

(二) 日本“阪神—名古屋”装备制造业集聚区

该集聚区包括两县一府, 即兵库县、爱知县和大阪府, 含名古屋、大阪、神户3个主要城市。大阪和神户是日本吞吐量排第一位和第二位的贸易港, 两港口城市之间的临海区域形成了阪神工业带, 再加上爱知县的名古屋市, 整个阪神—名古屋集聚区面积约1.54万平方公里, 是日本规模最大、产业集聚度最高的装备制造业集聚区。

1. 产值约占30%, 装备制造业集中度为全日本之首。

根据《2006年日本制造业普查报告》, 该集聚区装备制造业产值约433165亿日元, 折人民币约28848亿元, 占全日本的27.4%。增加值140933亿日元, 折人民币约9386亿元, 占全日本的25.2%。其规模远高于装备制造业集中度排名日本第二的京滨集聚区 (京滨集聚区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约为4000亿元) 。

2. 门类齐全, 汽车产业规模最大。

从产业内部结构来看, 阪神—名古屋集聚区装备制造业的各行业 (产业中类) 都比较强, 内部结构非常均衡, 为阪神—名古屋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按照中国的分类标准, 将日本的相关数据整理为47个行业。从产值看, 超过1000亿元 (人民币, 下同) 的有2个, 分别为汽车制造14786亿元、电子元件1155亿元。500~1000亿元的有5个, 200~500亿元的有12个。

3. 汇集了多家世界级企业集团和行业领军企业。

该区域内有多家世界级装备制造业企业, 在全世界和日本国内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丰田汽车、住友电工、爱信精机、电装集团、日本车辆集团、三菱重工、三菱电子和小松重工等8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行列。

4. 自主创新能力突出, 重视产学研合作的创新体系。

上述企业都设有本部直属的专门研发机构。三菱重工的高砂研究所位于兵库县高砂市, 三菱电子分别在尼崎市和神户市设有专门从事电力控制系统研究的科研机构。此外, 其他主要企业研究机构还包括昭和电工 (堺市) 、松下电器 (门真市) 、三洋 (守口市) 、船井 (大东市) 、川崎 (名石市) 等研发机构。产学研合作也为该集聚区的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该区域拥有京都大学、大阪大学等众多知名大学, 政府组织的“关西文化学术研究都市”坐落在横跨京都、大阪、奈良三府县的辽阔丘陵上, 集中了高水平的研究机构, 致力于探索性课题的基础研究, 通过产业、学术界、政府三方的通力合作。

(三) 德国南部两州装备制造业集聚区

德国装备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州和巴登符腾堡两个州构成的集聚区 (以下简称德国南部两州装备制造业集聚区) 。巴伐利亚和巴登符腾堡州是继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之后经济实力在德国居第2、3位的两个州, 面积分列德国第1和第3位, 合计约10.63万平方公里, 人口2210万。2007年两州的地区生产总值合计为7906.2亿欧元, 折人民币71154.2亿元, 占全德国的比重为32.7%, 集中了德国最知名的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电气机械和通讯电子类企业, 是德国乃至欧洲名副其实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1. 产值占全德国30%以上, 产业集中度极高。

根据德国统计年鉴及两州的统计年鉴 (此分类主要是依据巴伐利亚州的统计年鉴, 对巴登符腾堡州统计年鉴的行业数据进行了分类合并) , 2006年, 德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折合人民币78657亿元 (汇率按1欧元=9元人民币计算) , 增加值折合人民币约19323亿元, 约占总产值的25%。巴伐利亚州装备制造业产值约13640亿元人民币, 由于没有巴登符腾堡州的产值数据, 根据其他数据估算, 产值约为10000多亿元人民币, 因此, 两个州装备制造业产值折合人民币约为24000亿元, 约占全德国的31.2%, 其中巴伐利亚州约占17.3%, 巴登符腾堡州约占13.9%。

2. 优势行业及其产品地位突出。

以巴伐利亚州为例, 产值最高的为汽车及其零配件业, 2006年为6021亿元 (人民币, 下同) , 约占全德国的19.8%。在2006年巴伐利亚州统计年鉴所给出的48个装备制造业行业中 (未包括全部行业) , 产值超过1000亿元的有2个, 即汽车制造业4641亿元, 汽车零配件1178亿元;500~1000亿元的有2个, 200~500亿元的有13个, 100~200亿元的还有5个。如果加上巴登符腾堡州 (由于没有数据, 只能推测) 的数据, 超过200亿元的行业应超过20个。

3. 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德国南部两个州的装备制造业呈现明显的集聚效应, 装备制造业产值占德国的比重达到了31.2%。在机床行业, 2006年两州聚集着德国69%的机床企业、72%的就业人员和72%的产值。其中在巴登符腾堡州的首府斯图加特及周边聚集着110多家机床企业, 仅巴登符腾堡州的机床产值及就业人数都超过德国的一半, 分别达到54.1%和52%。

4. 具有一批世界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

在斯图加特及周边地区, 云集了一批知名的装备制造企业。通快公司的机床在技术和规模上位居世界前列, 利勃海尔集团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 费斯托公司是一家全球领先的自动控制技术供应商。此外, 海德堡印刷机械有限公司也是业内赫赫有名的龙头企业。慕尼黑地区更是云集了包括西门子、宝马汽车、曼恩商用车辆股份公司、商曼公司等一批行业巨头。在两州集聚区内, 西门子、宝马、戴姆勒—克莱斯勒、保时捷, 博世、曼恩商用车辆股份公司和采埃孚集团等7个企业进入了2008年世界500强企业名单。

5. 创新能力居欧盟地区首位。

该集聚区装备制造业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拥有最优秀的工程师和专业技术人员, 以及高强度的研发活动所带来的大量专利、专有技术等技术成果。2008年, 巴登符腾堡州的创新能力在欧盟区域内排名第一, 巴伐利亚州名列第四。专利成果数量居德国首位。巴登符腾堡州在欧盟范围内属于高度发达的区域经济体, 在世界市场上的高竞争力主要归功于其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2007年, 巴登符腾堡州申请专利13638项, 居德国各州首位, 仅居其后的是巴伐利亚州13616项, 两州的专利登记之和占德国全部专利登记的57%。

6. 独特的创新文化和众多高水平的大学。

为促进科技、产业及社会的融合, 巴登符腾堡州基金会推出大量的研究项目和计划。目前, 巴登符腾堡州计划推出“家庭研究计划”, 把创新融入家庭, 融入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环节, 把创新作为一种理念融入社会最基本的单元中, 这样的创新文化不断提升创新氛围, 不断促进巴登符腾堡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此外, 大学的科研和教育为这里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利的支撑。巴登符腾堡州汇集了德国最有名的大学, 其中有6所大学进入2005年德国《焦点杂志》大学排行榜的前10名。巴伐利亚州的慕尼黑工业大学、慕尼黑大学、维尔茨堡大学、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奥格斯堡大学、班堡大学、拜罗伊特大学、帕骚大学等也是世界闻名的学府。

根据对美、日、德三个世界级装备制造业集聚区的分析, 我们发现世界级装备制造业集聚区通常具有这样几个具体特征:集聚区由两至三个相邻州 (县) 组成;规模总量上, 装备制造业产值约为25000亿元 (人民币, 下同) , 增加值在9000亿元以上, 占本国比重在20%以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均为第一大产业, 金属制品和通用机械的增加值都超过了1000亿元;产业内部结构也比较均衡, 美日两大集聚区分别有5个、7个产值超过500亿元的行业, 德国仅巴伐利亚州就有4个, 三大集聚区都有15个以上 (包括500亿元以上的行业) 产值超过200亿元的行业;企业规模和产品品牌方面, 都有7个以上的世界500强企业, 有一批世界知名品牌;都具备了核心关键零部件的生产能力和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 都有很强的原始创新能力并掌握了大量核心技术及若干领域的前沿技术。

二、辽宁距离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有多远

综合三大世界级装备制造业集聚区的基本特征, 结合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可以看出两者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总结这些差距, 有利于我们找准今后工作的着力点, 有助于稳步推进辽宁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

(一) 辽宁装备制造业整体规模约相当于世界级集聚区的四分之一

世界范围内几个典型的世界级装备制造业集聚区的产值都在25000亿元上下, 其占全国的比重:美国为22.6%, 日本为27.4%, 德国为31.2%, 平均来看, 产值应占全国25%左右。增加值都在9000亿元左右, 占本国的比重都在25%左右。辽宁2007年装备制造业产值为5594.6亿元, 占全国的4.1%。相比之下, 辽宁装备制造业产值大致相当于美日德三大世界级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平均水平的22%。

(二) 装备制造7大产业及行业规模辽宁约相当于世界级集聚区的八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1. 世界三大集聚区的主要产业 (产业大类) 产值占本国20%以上, 辽宁省仅占全国3%至7%, 产值是辽宁省的2倍至8倍。

2. 在行业 (产业中类) 上, 三大集聚区都有约6个产值超过500亿元的行业、10余个在200至500亿元之间的行业, 辽宁则分别有1个和8个。

(三) 辽宁企业规模偏小, 扩张速度明显偏慢

1. 世界级集聚区都有7家以上的世界500强企业及一些行业世界级企业;辽宁没有世界500强企业, 仅有几家行业世界级企业。三大世界级装备制造业集聚区都有七八家世界500强企业, 这些500强企业或是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集团, 或是行业内领军企业, 主营业务收入都在1000亿元人民币 (约160亿美元) 以上。近年来, 辽宁装备制造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张, 一批企业已处于国内行业领先地位, 并在国际上具有了一定影响力, 但总体上看, 仍然规模小、效益差, 具有行业影响力和牵动力的企业少。

2. 与三大集聚区企业或国内优秀企业相比, 辽宁企业扩张速度还不够快。行业扩张是企业多元化发展的主要手段, 是依靠自身发展向大企业集团过渡的主要方式, 国内外大企业集团无不通过自身行业扩张, 然后再吞并整合外部生产资源, 最终形成了多元化企业集团。德国西门子公司从指针式电报机和远程电报线路通信的发明,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 如今已成为雄居欧洲之首、世界排名前6位的跨国公司。国内发展速度较快的企业也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成立于1989年的湖南三一集团, 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 已全面进入建筑机械、路面机械、挖掘机械、桩工机械、起重机械、非开挖施工设备、港口机械、煤炭机械、风电设备等全系列工程机械制造领域。

3. 三大集聚区的世界级企业都有一批成就斐然的企业管理者, 辽宁缺乏最优秀的企业家队伍。纵观当今世界500强企业的发展历史, 每一个企业都是由几代最优秀企业家采用稳健扩张的发展战略造就出来的。美国福特公司由世界著名的“汽车大王”亨利·福特 (1863年~1947年) 一手缔造, 李·艾柯卡38岁成为福特公司副总裁兼总经理, 46岁升为公司总裁。在他的任期内, 创下了空前的汽车销售纪录。创立于1926年的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 经过了两位创始人及后来数代掌门人的不懈努力, 才发展到今天的汽车帝国。

国内较为成功的企业家也有海尔的张瑞敏、海信的周厚健等人, 在他们领导下, 企业也取得了高速的发展。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领军企业都是伴随着共和国的诞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改革开放后辽宁省老牌装备制造企业没有发挥出产业基础好、技术能力强的优势。发展速度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辽宁省缺乏具备行业发展态势洞察力、行业发展变化应变力、产业扩张开拓力、全球行业影响力的企业家队伍, 尤其缺乏具备产业扩张雄心和开拓能力的企业家。

(四) 辽宁技术创新能力远远落后于三大集聚区

从三大世界级装备制造业集聚区的分析中, 不难看出一个共同的特征, 就是它们都完全具备了原始创新能力, 技术来源渠道主要是依靠自主研发的技术内源化方式。与之相比,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 技术积累不足, 技术来源仍大比例依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技术水平上只有少数行业接近世界前沿水平, 多数行业居于世界中游水平。总体比较来看, 整体技术仍落后于三大世界级装备制造业集聚区10至15年时间。辽宁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差距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世界级集聚区中平均每个企业的研发机构都在1家以上, 辽宁省平均每20个企业才有1家研发机构;拥有核心技术的数量差距明显。

2. 辽宁研发人员数量不足, 仅为三大集聚区平均数的20%左右。

3. 研发投入总额辽宁仅为三大集聚区平均水平的5.7%, 占销售收入比重辽宁为1%, 三大集聚区约为5%。

(五) 世界级集聚区都有完整、高水平的产业链, 辽宁省的产业链仍处于低水平配套阶段

1. 产业链不完整, 核心零部件不能自主生产。

由于产业布局的原因, 辽宁一些支柱产业虽然产量、产值居国内前列, 但自身零部件配套率不高, 大量从省外或国外采购, 表现出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空心化”的特征。

2. 不掌握零部件的核心技术, 导致大量依赖进口。

由于技术方面原因, 辽宁装备制造业很多产品的核心零部件不能自己生产。盾构机的刀盘、定位装置等关键零部件均需从国外采购, 以致产值国产化率低于40%。再比如机床辽宁是机床生产大省, 实力居全国之首, 但数控系统一直是技术上的薄弱环节, 高端产品的数控系统几乎全部要从西门子公司和法纳克公司购买。

3. 缺乏供应成套工程装备的能力, 不具备工程总承包的能力。

辽宁虽然在重大成套设备产品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但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 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国际的一些大型跨国企业集团, 如美国的通用电气、德国的西门子、日本的三菱重工等企业都具备一些大型工业项目的工程总承包能力, 而辽宁的企业还把精力主要集中在提高单机的设计制造能力和水平上, 在大型成套设备的系统开发、设计、成套及服务方面还十分薄弱。

(六) 三大集聚区的企业都有完善的体制机制, 我省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

1. 从总体上看, 辽宁装备制造业国有企业仍占有很大比重, 体制机制上的弊端仍然制约着我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速度。

辽宁的装备制造企业中, 国有企业仍占很大比重。从资产总量来看, 2007年, 辽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资产总计为5368.9亿元,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2541.1亿元, 占前者比重为47.3%。同年, 全国该比重为29.3%, 辽宁高出18个百分点。再以铁西装备制造业示范区为例, 全区国有控股装备制造业企业拥有资产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4.1%,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2个百分点。国有企业普遍缺乏约束机制、激励机制的弊端, 仍然制约着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2. 从微观上看, 一些在行业内颇具实力的国有企业因为改制缓慢已经明显延缓了企业的发展速度。

虽然名义上多数企业都实施了改组改制, 但众多知名企业实质上仍然是单一所有制性质。沈鼓集团、北方重工、大连机车、大连重工等企业, 仍然存在国有企业的种种弊端。所有权与经营权纠缠不清, 缺乏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约束机制, 导致经营者缺乏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规划, 没有扩张动力, 虽然企业在不断发展, 但速度缓慢。

以沈重集团和沈鼓集团为例, 两大集团均是老牌国有企业, 分别建于1937年和1934年, 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都用了70多年时间。而三一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 始创于1989年, 仅用了16年时间销售收入就达到58亿元。

此外, 辽宁一些装备制造业企业隶属于中直企业, 在某些发展方面企业和地方没有决策权, 难以进行横向资产整合和产业配套, 这也是影响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一个体制因素。

三、打造辽宁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战略对策

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表明, 世界级经济体的形成都由1个以上的世界级装备制造业集聚区作为支撑, 美国、日本、德国都是如此, 其原因在于其他制造业的发展需要装备制造业提供基础设备。2008年, 我国经济总量已超过德国, 跃居世界第三位, 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工业化阶段, 对装备制造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按照国外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律, 势必要在具备比较优势的区域, 优先形成一个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从基础条件看, 辽宁基本具备了这样的比较优势, 有条件建成世界级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一) 瞄准9000亿元增加值、25000亿元产值规模, 以打造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为产业发展战略的总目标

美、日、德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均体现出两大基本特征, 一是反映总量规模的产值约在24000亿元至28000亿元之间, 增加值在9300亿元至10700亿元之间。二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5%左右, 技术水平居世界前沿。2008年辽宁GDP为13461亿元,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1894亿元, 占GDP的14.1%。考虑到国外三大集聚区均有2至3个行政区域组成, 而辽宁只是一个行政区域, 因此, 可以将25000亿元产值、9000亿元增加值和占销售收入5%的研发投入, 作为辽宁打造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总量标准, 这个规模已经进入世界装备制造业集聚区的前列。

辽宁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25000亿元、增加值9000亿元的规模总量, 以近3年的平均速度, 有可能用时7年即可达到。2005年辽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为732亿元, 2008年达到1894亿元, 3年平均增速 (现价) 为37%, 高于全省生产总值平均增速, 也就是说辽宁仅用了2年半的时间,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就翻了一番。保守计算, 今后如每年保持25%以上的增长速度, 7年后辽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就能达到9000亿元。按照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产值的比例关系, 届时, 辽宁装备制造业产值也将达到25000亿元。

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甚至比共和国的历史还要长, 通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雄厚的产业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产业工人和科研人员, 孕育了浓厚的产业文化。与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国内装备制造业大省相比, 辽宁的总量规模虽不占优势, 但技术上呈现出高端化、密集化的特点, 符合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核心特征, 这些优势是其他省份不可比拟的。

(二) 深化国企改革, 加强国企监管, 培育优秀企业家队伍

1. 继续推进股权结构多元化, 建立企业扩张式发展的动力机制。

体制机制是最重要的生产力。打造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 必须加速国有企业改组改制, 吸收私有经济主体参与, 形成多元化的股权结构,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激活企业发展潜力和扩张动力。

2. 培育和选拔最优秀企业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包括选拔优秀的管理团队, 对国有企业来说, 企业家是代表政府经营企业的第一责任人, 是企业的总规划人和企业发展的引擎, 决定着企业的兴衰。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辽宁的装备制造企业纷纷倒闭, 而广东、江苏、浙江的企业却纷纷崛起, 这一上一下, 造成了改革开放以后到上世纪末这段期间辽宁装备制造业占全国的比重不断下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辽宁缺乏能够驾驭市场经济的企业家。因此, 培育和选拔优秀的企业家, 是发展壮大辽宁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手段, 有了优秀企业家, 企业才能做强, 产业才能做大。

(三) 加强研发机构建设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充分利用省外国外研发资源, 提升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

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最终体现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核心标志是技术达到国际前沿水平, 因此, 提升企业技术能力是打造辽宁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首要任务, 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选择以下几个环节作为突破口:一是强化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提升企业技术能力。二是引导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三是要通过“双百工程”, 优化技术引进模式。四是加强产学研合作, 充分利用外部科技资源。

(四) 培育产业集群, 突出重点区域, 扶持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

要利用比较优势, 实施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式, 突出发展重点区域, 扶持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

1. 在区域重点上, 要重点发展沈阳“沈西工业走廊”和大连“两区一带”两个装备制造业集聚区。

世界级装备制造业集聚区都是依托两个以上的城市形成的, 辽宁要在重点发展沈阳、大连两个城市的同时, 在其他城市再培育一些装备制造业优势产业, 如盘锦的船舶及海洋钻井平台制造业、石油机械制造业, 鞍山和本溪的冶金装备制造业, 葫芦岛的船舶制造业、金属制品业, 锦州的光伏发电设备, 丹东的仪器仪表, 铁岭的改装车辆等产业, 都有可能成为辽宁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支柱行业。

2. 在行业重点上, 通过培育产业集群, 做强现有优势行业, 推进一批有潜力的行业加速发展。

三大世界级集聚区的金属制品业产值在2500亿元至3750亿元之间, 辽宁2007年为523亿元, 仅为三大集聚区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 未能充分发挥出辽宁钢铁产量大的优势。通用设备、专用设备辽宁具有一定优势, 产值约为三大集聚区的50%左右, 是能最先赶上的行业。交通运输设备差距较大, 有待于辽宁加快船舶、飞机及轨道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发展。电气机械的产值辽宁省仅相当于阪神—名古屋的25%, 通信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的产值约为三大集聚区的30%, 都具备较大的增长空间。做强支柱产业的有效方式是发展产业集群, 降低交易成本, 形成比较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适合于辽宁的所有城市, 尤其那些产业优势不突出的城市, 更要通过产业集群方式, 形成一两个优势行业, 如丹东的仪器仪表、铁岭的改装车和电线电缆、盘锦的修造船和石油机械、锦州的光伏产业等等。

3. 在企业重点上, 要发展壮大一批企业, 打造出一两个世界级、领军型的多元化企业集团。

选择最有潜力、最有希望的重点企业进行培育, 发展一批500亿元产值以上的行业世界级企业, 最终通过资产重组和整合, 形成一两个多元化、世界级领军型企业集团。

(五) 抓住“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出台的机遇, 实现重大装备国产化, 大力发展新兴装备制造业

1. 积极利用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大好机遇。

今年2月国务院在“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中提出了“依托高效清洁发电、特高压变电、煤矿与金属矿采掘、天然气管道输送和液化储运、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的重点工程, 有针对性地实现重点产品国内制造”的对策措施, 并将进一步出台“投标主体中必须有国内企业, 并参与制造”等保护国内企业的条款, 迫使国外装备制造企业必须与国内企业联合竞标, 并将部分制造交付国内企业完成, 这无疑会使国内企业掌握这些重大装备的核心技术。我们必须抓住这样的机会, 抢占重点产品国内制造的先机, 以这种方式再介入一些新行业领域, 促进我省装备制造行业扩张式发展。

2. 大力发展新兴装备制造业。

随着不可再生能源的逐渐枯竭, 光伏太阳能、生物质能在不远的将来必将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能源。因此, 新能源发电装备蕴藏巨大的商机, 有可能成为未来最有前途的装备制造行业。谁抢先一步进入这个领域, 谁就有可能形成竞争优势。辽宁应该抓住机会, 利用装备制造业基础好的优势, 大力发展包括光伏能源设备、清洁能源设备、锂汽车动力电池等新兴装备制造业。

(六) 加快发展金融、物流等服务业, 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1. 营造适应产业发展的金融环境。

辽宁装备制造业仍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 企业盈利不佳;同时, 装备制造业又普遍要求高研发投入, 造成辽宁企业普遍资金紧张, 因此, 必须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一是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二是加大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支持力度, 包括财政贴息, 申请重大装备的科技专项资金等。三是鼓励银行对企业并购重组提供贷款支持。

2. 建立完善的物流体系, 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支撑。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运代理和信息等行业的复合性服务产业, 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国外的经验表明, 体量较大的产业都伴有便捷的物流业服务体系来支撑。制造企业分离出外包物流业务, 建立便捷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能够使企业重新整合生产要素、优化营销环节、简化生产过程和培育核心竞争力, 从而推动物流业与装备制造业联动发展。因此, 伴随着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 必须建立社会化和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体系, 形成装备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的新局面。

先进制造业基地 篇10

一、东莞制造业的现状与特点———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全球影响力“罕有”

1. 东莞概况及东莞经济发展沿革与现状

东莞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北接广州,南连深圳。得益于改革开放和地缘优势,20多年前,东莞引入加工贸易产业,形成了后来令东莞人自豪的“东莞模式”,东莞在“三来一补”模式上发展起来,小工厂、小作坊可谓遍地开花。这种资源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曾经为东莞创造了经济腾飞的神话。

多年来,全市经济以年均22%的增长率蓬勃发展,是中国综合经济实力30强城市之一,外贸总量连续七年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三,居全国地级市之首,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东莞市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以电子资讯产业为支柱的外源型经济结构,是国际性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

2. 东莞制造的影响力

稍微留意我们的日常生活,平时穿的衣服、鞋子,用的电子产品,还有小孩玩的玩具等,不管品牌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相当一部分产地其实都在东莞。统计显示:全国1/5的服装由东莞制造;世界每10双运动鞋就有1双产自东莞;超过30%的玩具在东莞生产;每5部电脑就有1部出自东莞,———“东莞塞车,全球缺货”,描述的是东莞在全球电脑制造业的重要地位。

3. 顶尖的制造业技术

(1)东莞拥有顶尖的模具制造技术,很多世界知名产品在东莞制造,如NOKIA, NIKE等。

(2)东莞已经形成众多专业镇,如长安的模具,厚街的家具,虎门的服装,大朗的毛织品等。

(3)有资料显示,很多对制造技术要求较高的产品都能在东莞寻求到制造技术支持。

二、政府的危机意识———产业转型和升级瓶颈、区域竞争

持续多年高速增长之后,东莞这个制造业重地最近几年却接连遭遇“劳工荒”、“电荒”、“油荒”,土地、劳动力、能源价格都出现大幅上涨,而在国际市场上,随着人民币升值和一些国家实施贸易保护,珠三角这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又受到严峻挑战,特别是美国暴发金融危机引起世界经济危机后,东莞制造业企业的日子越来越难过,大量企业出现亏损、停产,甚至倒闭。

1. 东莞制造业面临的问题

(1)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末端。东莞制造业处于国际分工产业链末端、核心技术缺乏、核心产业薄弱。虽然拥有顶尖制造技术,但低附加值为主的产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处于边缘位置,滞后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国内生产体系中也处于边缘位置。

(2)民工荒。廉价劳动力聚集的比较优势不会长期存在,“民工荒”是已经存在的事实。靠吸引外商投资进而实现产品外向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逐渐开始受到内外因素的制约。这是东莞长期发展后劲从长远看有些不足和乏力的根源所在。

(3)边缘化危机。东莞经济正陷入“双边缘化困境”。一方面,东莞所引进的产业仍是以低附加值的加工环节为主,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处于边缘位置;另一方面,东莞的产业成长空间受到挤压,未能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尤其在自主技术和自由品牌上处于落后地位,在国内生产体系中也处于边缘位置。

(4)区域竞争。近几年,长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及最近提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都在迅速崛起,都在提升区域竞争力上,且上海为首的长三角经济增速2003年起开始超过珠三角,且双方差距呈扩大之势。面对不断恶化的环境、越来越稀缺的土地等资源、激烈的区域竞争,地处珠三角的东莞怎么办?东莞按照原来的发展模式走下去,将难以为继。

不能持续发展的繁荣,并非真正的繁荣。东莞危机折射出中国制造业的现状,那就是低成本、低利润、缺乏自主品牌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一旦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丧失,面临的危机就不单纯是生产危机,而是生存危机。要解决这些问题,东莞亟待走一条设计创新的路,不仅需要企业提高品牌意识、加大研发投入,也需要地方政府升级产业配套。

2. 东莞政府的应对措施

东莞市政府每年将拿出10亿元来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帮助企业提升研发技术,鼓励企业在莞建立研发中心。连续五年,每年市财政投入十亿元用于实施“科技东莞”工程,致力于提升装备制造业现代化水平。其目的在于:推动东莞制造业由单一的加工制造转化为自主创新,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并将产业升级明确提上议程。

3. 克服产业升级的瓶颈

(1)政府的困惑。首先,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低素质劳动力从事加工制造业工作。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是指以劳动力为主要劳动因素的产业,它一般有大量的工人,主要是农业、林业及纺织、服装、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业。其次,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20世纪80年代后期,东莞市广阔的农村地区大力发展工业区,办乡镇企业,“三来一补”的加工企业等。这些企业曾给农民带来了不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挖到第一桶金,但遗憾的是,由于无序发展,它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其结果是:

(1) 无序发展,随意性很大,只要有人投资,没有充分的论证就上马,只看眼前效益,亏了就关闭,关闭了再开,在同一镇区或不同镇区之间,重复上马同类项目的现象比比皆是。

(2) 资源浪费,东莞市人多耕地少,土地资源十分宝贵,加上地方政府的项目审批形同虚设,乡镇企业一般都是比较分散的,细小化的布局,土地利用率不高,造成土地浪费。

(3) 环境污染,通常是先发展再治理,而不是发展与治理并举。东莞的中小企业更加缺乏治理环境污染的能力,而且企业经营者环保意识淡薄,急功近利,短期化掠夺式的经营导致乡村工业的污染更难治理。

(4) 生态破坏,一些地方肆意乱挖、乱砍、乱伐、乱采,美丽乡村不再美丽,“只图今日利,不管身后事”,把子孙饭都吃了,生态破坏相当严重。

在大量使用低素质劳动力的情况下,没有技术带动,因此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2)企业的茫然。作为企业,对产业升级有着各自的考虑和困难:

(1) 如果现有订单尚能赢利,有必要进行产业升级吗?采用来料加工贸易形式,有利于充分发掘人力资源,增加外汇收入,提高工业生产技术,促进经济发展。进行来料加工的企业多布置在劳动力或土地费用较低、交通方便且进出口贸易自由度较高的地区。东莞的第一桶金就是通过来料加工获得,现在还能够赢利,有必要进行产业升级吗?

(2) 产业升级必须是整个产业链的升级,单靠自己能走上升级之路吗?产业链即从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若干产业层次不断向下游产业转移直至到达消费者的路径,它始于自然资源、止于消费市场,但起点和终点并非固定不变。企业是链条中的一环,担心仅靠一、二家企业并不能完成产业链的升级。

(3) 产业升级是厂房改造还是自主创新?有些企业以为把厂房加大,产量上一定规模就是产业升级。

(4) 创新投入能得到相应回报吗?自主创新开发,是个系统工程,投入大,周期长,风险大,企业往往担心自己的投入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不敢随便投入。

三、产学研创新设计平台的建立———创新引擎、产业转型新路子

1. 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与园区十大产学研创新平台的建设

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设立于2001年11月,是在原东莞高新区基础上加以扩大的省级高新区,规划控制面积72平方千米。松山湖园区的发展方向是成为国内外著名企业聚集中心、研发服务中心、人才教育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利用松山湖产业园区平台,近年陆续与中科院合作成立的广东电子研究院、与成都电子科大合作共建的东莞电子研究院、与华中科大合作共建的机械研究院、与广州中医药大学联合共建的中医数理研究院、与中山大学联合共建的生命科学研究院及与广东工业大学合作成立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等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了8个省级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达58家。

2. 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对东莞地区自主创新的推动

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是以缔造企业品牌为核心,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集产品创意概念、产品企划与策略,产品设计、结构设计、模型手板制作、功能样机制作为一体的一站式产品创新与孵化服务, 为企业提供产业整合解决方案。自开业以来,已建成设计平台和产品开发工作室,与500多家企业建立了业务关系;为东莞市及珠三角其他地区200余家企业提供了产品设计、产品开发等设计创新服务,其为企业所设计的产品,大部分已成功投放市场,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约2.8亿元人民币,获得东莞市政府和业界的高度评价。目前正与有关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关系,共同开发电子类、家电类及机械类产品。设计院并不甘于现状,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

探索之一:与营销企业结成合作伙伴

改良设计、开发设计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打造企业品牌、走产品创新开发之路,是企业升级必然的选择。设计院和香港森泊有限公司于2007年开始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致力于开发IT类电脑周边产品和休闲电子运动产品,以欧美为主要销售市场。双方共享市场信息、捕捉潮流脉搏、合作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当已经成为双方默契的合作模式;至今工作室已开发的6款产品,其中超薄鼠标畅销殴美市场,每月都有几十万美元的订单,取得骄人的销售业绩,双方取得丰厚的回报。

探索之二:自主开发新产品,建立自有经营模式和销售渠道

设计院已成立产品开发部,针对市场需求定期举行头脑风暴,研发新产品,并利用创新设计能力优势,通过专利战略或自主建立的销售渠道,创新品牌,进行产品销售。

探索之三:进军新能源领域的开发

随着石油资源的枯竭,寻找新的替代能源已经迫在眉睫。作为区域创新的引擎,设计院十分关注能源问题。设计院依据国家政策和能源发展的趋势,提出一系列可再生能源———风光互补的概念,已经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并与东莞市星火机电工程设备有限公司合作,进行风光互补能源设备的开发。

3. 激发和唤起企业自主创新需求

东莞企业对自主创新的需求不活跃。企业主多数已经习惯了这种依靠订单的简单“生存”方式,不会轻易拿来之不易的成果去冒风险,甚至宁愿让企业倒闭,保住多年来赚到的老本。这样的思维成为东莞企业经营者的一种普遍心态。怎么激发企业自主创新需求?

(1)自主抗风险能力。东莞几乎所有鞋厂的产品都是外销,拿到来自香港或国外的订单,然后生产,转销欧美。简单的加工模式使它受制于国外市场,抗风险能力也很低,人民币升值更是让这些企业几乎无法承受。

(2)利润更大吸引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可有效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国际议价能力,改变行业地位,提高国际竞争力。

(3)政府支持保证力。东莞政府提出要推进经济和社会转型,大力推进资源主导型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型经济。

案例一:东莞星火机电工程设备有限公司委托设计院对静音箱发电机进行全新的改良设计,企业意识到在展销会上缺乏自主创新的产品无法打动客户。经过详尽的产品调研和市场分析后,设计院决定以产品安全性能为切入点,对该企业产品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和设计,投产销售半年,营业额达一千八百万美元。

案例二:东莞正业电子公司的测试仪器和试验设备并非普及型产品,其外观设计以往被重视的程度不够,与产品具有的高端精密性能极不相符。为此委托设计院进行重新设计,在分析研究用户需求、使用环境及国内外同类产品后,决定五款产品的设计除了要满足美感、精密、高端的外形设计理念外,同时也应该赋予产品一致的识别性。该系列产品现已经在大陆市场上击败美国CECO公司,在本行业中所占份额最高,取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四、展望未来———自主创新成为经济源动力

由于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在这种条件下,东莞市政府已抛弃走传统工业化的道路,而采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和支持发展先进生产能力,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开发和孵化有望成为经济发展驱动力,将成为东莞、珠三角地区乃至整个中国今后调整产业结构的主要工作;以政府为主导的官产学研合作中,不断探索以工业设计促进东莞产业转型升级实践;以追求节约、环保、安全的发展方式将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上一篇:论坛经济下一篇:孔子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