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免疫力

2024-07-05

人群免疫力(精选六篇)

人群免疫力 篇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照随机抽样原则, 在无锡市新区6个街道的成年外来人群中随机抽取非本市户口大于等于15岁的的健康人群作为调查对象, 分为<20、20~29、30~39及≥40岁4个年龄组, 共823人。

1.2 试剂和方法

按照GB 15983-1995《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附录C、WS 296-2008《麻疹诊断标准》及《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中规定的方法, 对调查对象进行基本情况调查并做好记录, 同时采集静脉血5 ml, 分离血清, -20℃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检测调查对象血清中麻疹Ig G抗体, 结果判定以血清抗体滴度<1∶200为阴性, ≥1∶200为阳性, ≥1∶800为显性感染保护滴度, ≥1∶3 200为完全保护滴度[1]。酶联诊断试剂盒为广东珠海经济特区海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并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2 结果

2.1 麻疹抗体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滴度

本次调查共检测血清标本823份, 合格样本823份, 麻疹Ig G抗体阳性率为30.13%, 保护性抗体阳性率为25.52%, 抗体几何平均滴度 (GMT) 为1∶179。

2.2 不同年龄组麻疹抗体阳性率和GMT

4个年龄组的外来人群中, 麻疹抗体阳性率和保护性抗体阳性率均为20岁以下组最低 (25.98%, 22.06%) , 最高均为40岁以上组 (22.06%, 65.38%) , 各年龄组间麻疹抗体阳性率和保护性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抗体阳性率χ2=17.939, P<0.01;保护性抗体阳性率χ2=23.132, P<0.01) 。麻疹抗体GMT也以20岁以下组最低 (1∶176) 、40岁以上组最高 (1∶389) , 各年龄组间抗体G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82, P<0.01) 。见表1。

2.3 不同性别麻疹抗体阳性率和GMT

本次抽样调查共调查男性452人, 女性371人, 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8.10%和32.88%, 两性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21, P>0.05) ;保护性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4.78%和26.42%, 两性保护性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29, P>0.05) ;GMT分别为1∶175和1∶184,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105, P>0.05) 。

2.4 育龄妇女麻疹抗体阳性率和GMT

共调查20~40岁之间的育龄妇女253人, 结果表明该人群抗体阳性率为32.81%, 保护性抗体阳性率为26.09%, GMT为1∶183。

2.5 麻疹病史和免疫史对麻疹抗体水平的影响

本次调查中, 共有822人能够回忆自己的麻疹病史问题, 其中回忆有麻疹病史者42人, 无病史者780人。有病史者麻疹抗体阳性率及保护性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8.10%和35.71%, 无病史者分别为29.87%和25.00%, 两类人群抗体阳性率差异及保护性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28, P>0.05;χ2=2.41, P>0.05) ;有麻疹病史者麻疹抗体GMT为1∶228, 无麻疹病史者麻疹抗体GMT为1∶177,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03, P<0.05) , 有麻疹病史者抗体GMT水平较无病史者高。

823名调查对象中有817人回忆了麻疹接种史, 其中回忆有麻疹接种史者555人, 无接种史者262人。有接种史者麻疹抗体阳性率及保护性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3.15%和26.31%, 无接种史者分别为24.05%和23.66%, 两类人群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00, P<0.01) , 但保护性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65, P>0.05) ;有麻疹接种史者麻疹抗体GMT为1∶184, 无麻疹接种史者麻疹抗体GMT为1∶167,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71, P>0.05) 。

3 讨论

从全省来看, 流动人口发病直接影响了整个麻疹疫情形势[2]。从部分发达国家控制麻疹的进程来看也曾经出现过麻疹在小年龄得到有效控制之后发病向大年龄和未到免疫年龄人群转移的现象[3], 故成年流动人口的麻疹发病及免疫水平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无锡新区有众多的加工和制造型企业, 除常住人口外, 还有大量来新区务工的流动人口, 造成人口密度大大增加, 同时免疫空白人群也大量增加, 一旦病原输入, 就可能造成麻疹暴发疫情。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无锡新区成年外来人口人群中, 麻疹抗体阳性率、麻疹保护性抗体阳性率和麻疹抗体GMT水平均较低, 尚存在大量免疫空白人群, 无法达到形成免疫屏障的作用。在新区务工的外来人口以20~30岁的青年人为主, 该类人群活动范围广, 多在工厂、企业从事操作工等职业, 大部分人居住环境卫生条件一般, 工作、生活区域人口密度大, 一旦有人感染麻疹, 易造成迅速扩散, 造成聚集性疫情甚至暴发疫情[4]。据调查显示;2005—2009年, 无锡新区流动人口发病率均高于户籍人口, 2005—2010年麻疹病例中流动人口占总发病数的63.44%, 最高时曾达到3.50∶1 (2005年) [5], 该人群应成为制定麻疹防控措施的重点人群。

本次调查结果也表明, 外来人口育龄妇女体内低水平的麻疹Ig G抗体, 易导致胎儿由母体获得抗体的减少, 易造成8月龄内婴儿的麻疹发病。

在今后的免疫规划工作中, 除做好适龄儿童麻疹疫苗的基础接种和强化免疫之外, 政府还应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 在新区外来人群中加强宣传教育, 推广接种麻疹疫苗, 提高成人麻疹免疫水平。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工厂可以在新入厂员工中推广进行麻疹免疫, 可以大大避免因麻疹疫情造成的直接、间接经济损失和人力、物力资源浪费。同时, 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开展持续的麻疹免疫水平监测, 以长期的数据作为基础, 预测新区麻疹的发病趋势, 并为适时调整免疫程序提供参考资料。针对育龄期流动人口妇女麻疹免疫水平低下的问题, 建议从多种渠道做好育龄妇女的健康教育, 动员她们在生育之前提前做好麻疹免疫接种工作, 除增强自身抵抗力外, 还可帮助胎儿从母体获得保护性抗体, 降低8月龄之内婴儿麻疹发病的可能。

在做好免疫接种的基础上, 应进一步落实麻疹防控措施, 严格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011年2月下发的《关于加强全国麻疹监测和应急处置工作的通知》中要求, 对单例麻疹病例按照麻疹暴发疫情规范开展相应调查处置并做好应急接种工作, 防止聚集性疫情和暴发疫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兰芬, 张振国, 梁勇, 等.河北省1993年至2002年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J].河北医药, 2008, 30 (2) :235-236.

[2]贾成梅, 陶红, 陆培善, 等.江苏省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演变及消除措施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 (9) :1374-1378.

[3]Miller M, Williams WW, Redd SC.Measles among adults, United States, 1985-1995[J].Am J Prev Med, 1999, 17:114-119.

[4]吴晓虹, 王凤英, 齐俊峰.麻疹发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浙江预防医学, 2011, 23 (11) :8-10.

人群免疫力 篇2

特殊人群免疫规划工作管理方案

特殊人群儿童预防接种是免疫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为了搞好我镇特殊人群计划免疫工作,巩固和加强我镇计划免疫成果,特制定特殊人群免疫规划工作管理方案:

1、工作目的是为了提高特殊人群中儿童免疫接种率和免疫服务质量,消除免 疫空白,减少易感人群,降低计划免疫,针对传染病发病率,保护儿童身体健康。

2、工作措施

1)加强对特殊人群计划免疫工作的领导,成立领导小组,结合我镇实际情况,明确各科室职责,关注特殊人群中儿童免疫接种活动的开展,加大管理力度,保证每个儿童有均等机会获得免疫服务;协调各有关部门,加强对计划免疫工作的支持。

2)加强我院卫生人员填写常规接种报告表格、疫苗分发与记录表格等方面知识的培训,要强调并实施外来儿童与当地儿童、计划内生育与计划外生育儿童、参加保偿与未保偿儿童、有能力负担劳务费与无力负担劳务费用的儿童都应享受同等免疫接种服务,不属于接种禁忌症范围,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对适龄儿童的免疫服务。

3)提高卫生人员责任心,鼓励卫生人员,主动搜索特殊人群的适龄儿童,对发现特殊人群中的儿童要尊重家长意愿,不记录地址,实行匿名接种,但应建立接种证,由家长保存。每次接种后,填写接

种证,并由家长签字。

3)、加强社会宣传动员和信息传播。扩大计划免疫宣传效果。实行流动人口转卡、转证制度。对新迁入儿童,原免疫接种卡、证记录有效,按免疫程序要求完成免疫接种。对无接种凭证的儿童,视为未接种,按免疫程序要求进行免疫,以迁入本地时间为准,1年内完成基础免疫。定期开展对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的查漏补种活动。每3个月组织对流动人口中儿童的摸底登记工作,责任到人,通过与有关部门的协作,加强对漏种儿童的建卡、建证和查漏补种工作,并将情况报告上级卫生行政和卫生防疫部门。分娩时提供儿童免疫接种有关知识,提高母亲对计划免疫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医院儿科医生的培训,儿童寻求医疗服务时询问免疫接种史,并提供免疫接种服务信息。医院产科、儿科门诊张贴通俗易懂宣传画,传播计划免疫有关知识。

4)保证免疫活动覆盖所有村寨与地区,强调免疫每一个适龄儿童。所有儿童,不管何地出生和是否计划外生育,必须得到免疫。应鼓励乡村医生寻找和免疫所有儿童,要开展经常性的健康教育活动,直接向儿童家长提供有关计划免疫的益处、什么时间、在哪里获得免疫服务等信息,通过对在校学生开展健康教育,将计划免疫有关信息和学到的知识带给家长和邻居。加强对医院儿科医生的培训,儿童寻求医疗服务时询问免疫接种史,并提供免疫接种服务信息。医院产科、儿科门诊张贴通俗易懂宣传画,传播计划免疫有关知识。

5)加强对房屋租赁的房主、村委会的宣传,通过他们宣传有关

计划免疫信息,通知免疫服务地点与时间。

人群免疫力 篇3

【关键词】 HBsAg;HBV

【中国分类号】 R67.18【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141-01

乙肝表面抗原(HBsAg),核心部分含有核心抗原即HBcAg,e抗原即HBEAg及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即HBV-DNA、脱氧核糖核酸多聚酶即DNA-P[1]。人感染乙肝病毒后,血液内常有大量的表面抗原剩余下来,形成表面抗原血症。表面抗原本身不是完整的乙肝病毒,而是乙肝病毒的外壳,它本身没有传染性但有抗原性,它只是乙肝病毒感染的标志之一。它可以表示过去感染过乙肝病毒,或者目前正在受到乙肝病毒的感染。为此我们对慢性HBV感染人群以HBsAg浓度及自然史进行分组检测,采用捕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流式细胞术(FCM)分别测定血清双特异性免疫复合物及淋巴细胞亚群,以了解低浓度HBsAg人群的临床特征及宿主免疫功能。

1.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院接收检测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124份的检测病理资料,男84例,女40例,年龄16-65岁,其中低浓度HBsAg血清标本36份(A组),高浓度HBsAg血清标本共68份(B组),另收集健康体检者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 M)全阴性标本20份作为对照(C组)。上述所有受检者无其他类型肝炎病毒和HIV感染史,A组、 C组及B组的非活动期和免疫耐受期HBV感染者无保肝、 降酶、 免疫调节剂和抗病毒药物应用史,B组的免疫活动期HBV感染者在治疗前采集标本或近半年内无免疫调节剂及抗病毒药物应用史,血清标本置于-20℃保存待测, EDTAK2抗凝静脉血标本在2 h内测定。

2.检测方法

取EDTAK2抗凝外周血100 μL分别加入10 μL CD3FITC/CD16+56PE/CD19PC5、 CD4FITC/CD8PE/CD3PECy5和同型对照抗体进行标记,经孵育、溶血、洗涤后由专业人员在流式细胞仪上进行CD3+、 CD3+CD4+、 CD3+CD8+、 CD3-CD19+、 CD16+56+百分率测定,CD4+/CD8+比值通过CD3+CD4+、 CD3+CD8+计算获得。血清TCIC阳性率及(A)值、 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比较分别采用两样本的χ2检验或精确概率法和t检验。

3. 结果

低浓度HBsAg血清标本36份中,32例分布于非活动期,呈低浓度表现达9个月-6年,平均1.6年,其中2例免疫耐受期患者HBV DNA分别达1011copies/L和107copies/L,2例免疫活动期患者中,1例HBV DNA达109copies/L, 1例HBV DNA达106copies/L,ALT在50-70 U/L之间,32例非活动期患者中,2例HBsAg/抗HBc阳性,2例HBV DNA达106copies/L;未发现低浓度HBsAg家族聚集现象及职业差别。血清标本TCIC测定结果:aP<0.05, cP<0.05 vs非活动期; bP<0.01, dP<0.01 vs B组;外周血标本淋巴细胞亚群测定结果:aP<0.05, bP<0.01 vs非活动期; cP<0.05, dP<0.01 vs C组.

4.讨论

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非常健康的人在查体中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便以为自己得了乙肝,心情非常沮丧,而其周围的人也非常紧张,害怕自己被传染,尤其是未婚青年更为自己的前途担忧。事实上,单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是不能断定其有无传染性的,而主要取决于病毒在肝内的复制程度。如果病毒的复制很活跃,大量的病毒颗粒釋放到血液中去,这个人的血液就有很强的传染性。反映乙肝病毒复制的指标很多,如HBsAg,HBV-DNA、抗-HBclgM等,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查一下乙肝五项指标。如果HBsAg、HBeAg和抗HBc三项阳性(即为大三阳),其血液就有高度传染性;如果抗-HBe阳性,其血液的传染性就较低。 

一般来说,HBsAg阳性者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参加工作、学习和社交活动,他们对周围的同志不构成明显的威胁。HBsAg阳性携带者结婚前最好先查一下本人的HBeAg和抗-HBe,如果抗-HBe阳性,说明传染性较低,可以结婚;如果HBeAg阳性,就要再查对方的血清,如果是抗-HBs阳性,说明对方对乙肝病毒已有免疫力,不会再感染。如果对方HBsAg、抗-HBs和抗-HBc都是阴性,则可注射乙型肝炎病毒灭活疫苗,待体内产生保护性抗体后再结婚。 

把患者血清稀释2-12倍后,与已知浓度的表面抗体相混合,产生凝集反应的最高值便为表面抗原滴度。从这里可以看出,稀释数愈大而出现凝集时,说明血清中表面抗原含量愈多。血清中HBsAg含量与传染性成正变关系,但非肯定的一致关系。高滴度的HBsAg可作为有传染性的参考指标。临床可根据乙肝表面抗原滴度的高低估计患者传染性的大小。滴度越高,e抗原(HBeAg)、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DNAP)、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阳性的可能性越大,传染性也越强。 肝炎的严重程度和HBsAg的滴度间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譬如相同的HBsAg携带者,既可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也可见于肝硬化甚至肝癌。有些无症状HBsAg携带者,肝功正常,HBsAg滴度往往很高,而在一些重型肝炎肝功能严重损害,HBsAg滴度却较低,有时甚至是阴性。 

通过测定3组人群淋巴细胞亚群发现:低浓度HBsAg组非活动期的CD3+CD8+低于高浓度HBsAg组非活动期的CD3+CD8+(P<0.05),CD4+/CD8+则相反(P<0.01);低浓度HBsAg组非活动期的各淋巴细胞亚群与C组无统计学意义,而高浓度HBsAg组各分期中部分或全部的淋巴细胞亚群与C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果提示, 低浓度HBsAg组非活动期也存在免疫耐受现象,我们认为属于低剂量耐受(低浓度HBsAg),而高浓度HBsAg组免疫耐受期存在的耐受现象[2]应属于高剂量耐受(高浓度HBsAg),高浓度HBsAg组非活动期、 免疫活动期则存在免疫功能紊乱现象。综上所述, 低浓度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人群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传播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低浓度低浓度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产生并较长时间的存在不仅与机体本身的免疫复合物形成和清除能力低下有关,还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低抗原浓度诱导机体淋巴细胞产生完全或不完全的免疫耐受有关,而且还可能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有关,检测低浓度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人群免疫耐受产生的机制及免疫耐受的打破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传播,清除及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学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金明. 感染性疾病血清学检验中应重视对弱反应性标本的确认[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7, 22(7): 57-58.

[2] 林春景, 吴金明.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免疫耐受机制的研究进展[J].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05, 12(4): 27-28.

人群免疫力 篇4

1 材料和方法

1.1 血清标本的采集

随机选取445名0~40岁健康人群采集静脉血,分离血清待检。同时在综合医院产科中选取就诊的孕妇29名及产房出生的新生儿20名,采血样(新生儿采脐带血)进行麻疹、风疹和腮腺炎Ig G抗体检测。

1.2 实验试剂及方法

抽取静脉血(新生儿抽脐带血)2 ml,分离血清于-20℃保存备用。在相同的时间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麻疹、风疹和腮腺炎Ig G抗体,采用德国IBL公司生产的试剂。该试剂作为深圳市疾控部门麻疹监测的常用试剂,其灵敏性及特异性较国产试剂的效果好。

1.3 检测结果判断

麻疹、腮腺炎Ig G抗体滴度≥1∶10为阳性,风疹Ig G抗体滴度≥1∶15为阳性。

2 结果

2.1 人群麻疹、风疹、腮腺炎免疫抗体水平

本次在检测麻疹Ig G抗体的494人中,其中Ig G抗体阳性339人,抗体阳性率为68.6%;检测风疹Ig G的422人中,其中抗体阳性312人,抗体阳性率为73.9%;检测腮腺炎Ig G的402人中,其中抗体阳性302人,抗体阳性率为75.1%。结果显示,健康人群中麻疹、风疹和腮腺炎Ig G抗体阳性率随年龄升高呈升高趋势,其中0岁组(新生儿组)的麻疹、风疹Ig G抗体阳性率只有70.0%和50.0%,显示部分新生儿未能从母体中获得足够的保护性抗体,出生后面临感染疾病的风险;同时低年龄组中麻疹、风疹和腮腺炎Ig G抗体阳性率普遍偏低,显示免疫措施落实不够,查漏补种及麻疹复种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另外0岁~和1岁~组的风疹、腮腺炎Ig G抗体阳性率偏低,与深圳市儿童多在1岁半后接种麻风腮疫苗有关系。

注:因新生儿血液标本量不足,未进行腮腺炎抗体检测。

2.2 同性别人群中麻疹、风疹、腮腺炎免疫抗体水平

本次检测显示,不同性别人群之间麻疹、风疹、腮腺炎抗体阳性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2=1.596,P=0.207;!2=0.278,P=0.598;!2=0.399,P=0.527)。

2.3 重点人群中麻疹、风疹免疫抗体水平

在本次调查中,为了解育龄期女性及胎传抗体的免疫水平,我们另外选取了部分育龄期妇女、孕产妇及新生儿,检测其麻疹、风疹Ig G抗体水平,结果显示育龄期妇女、孕产妇麻疹免疫水平偏低,胎儿从母体获得的保护性抗体水平不高甚至空白,存在早期感染疾病的风险。同时部分母亲风疹免疫水平偏低,存在发生新生儿先天性风疹综合症的隐患[1]。

3 讨论

国家免疫规划以及扩大免疫规划的实施,使儿童中疫苗可预防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并保持逐年下降趋势,麻疹、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等疾病的发生和流行,通过疫苗接种也得到有效控制[2]。随着免疫规划的深入发展,消除麻疹目标的提出,政府对疾病控制的重视和投入,风疹、腮腺炎疫苗将逐步纳入国家免疫规划,麻疹、风疹和腮腺炎联合免疫也将进一步得到推广和应用。我们通过对人群的麻疹、风疹和腮腺炎免疫水平的监测和评估,了解现有人群的免疫状况,为进一步预防和控制相应疾病,完善现有的免疫策略,更好地开展免疫规划管理提供数据。

近几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易感人群累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麻疹的发病率有所回升,深圳作为人口密集及流动频繁地区,麻疹的发病率居高不下,近2年全市的麻疹发病率在10.0/10万以上,局部流行时有发生,一些学校、工厂也成为疫情爆发的重灾区。同时,近几年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疾病经常出现局部爆发流行,新生儿先天性风疹综合症(CRS)发病率上升[2],因此,及时调整免疫策略,实施国家免疫规划管理,是目前疾控部门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

本次调查显示,健康人群中麻疹、风疹和腮腺炎血清Ig G抗体阳性率大年龄组比小年龄组要高。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免疫水平较高,这与疫苗接种有直接关系,但人群总体免疫水平偏低,与目前疫苗接种主要集中在低年龄段人群,同时风疹、腮腺炎的疫苗接种率偏低有很大关系。因此,深圳目前已具备相应的经济能力,政府对疾病控制高度重视,因此,将麻腮风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管理势在必行,通过政府承担相应费用,医疗机构开展接种,进一步提高人群的免疫力,提高对麻疹、风疹和腮腺炎疾病的防控水平。另外,人群中0岁~组(新生儿组)麻疹、风疹母传抗体水平不高,只有70.0%和50.0%,育龄期女性的麻疹免疫保护水平也偏低,只有63.9%(46/72),显示目前大部分青年女性多为通过人工免疫获得保护性抗体,而且多为早期接种,因此免疫抗体水平不高同时存在部分免疫空白人群。婴幼儿从母亲中获得的保护性抗体也存在抗体水平不高、抗体消退加快和免疫空白等现象,使儿童在疫苗接种前暴露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这也是目前0~1岁儿童麻疹、风疹发病率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在目前麻疹初免程序(8月龄)不能提前的情况下,一方面要严格执行现行的免疫接种程序,加强麻疹疫苗的初种工作,另一方面对青壮年特别是高中女生和育龄期妇女开展疫苗的加强接种,建立更为牢固的免疫屏障。

目前,我们对麻疹、风疹和腮腺炎疾病的免疫预防工作多数着眼于儿童,不论是疫苗初种还是加强免疫,受保护的重点均是以儿童为主。成人的麻疹抗体水平偏低,难以防御麻疹病毒的侵袭,他们仍有可能是麻疹、风疹等疾病的易感者和传染源。因此,如何提高成人的免疫水平,防止麻疹、风疹和腮腺炎疾病在这部分人群中爆发或流行,也是当前疾病防制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同时也是减少儿童传染病发生的关键。另外,要争取政府的支持,将疫苗特别是联合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管理,可进一步提高疫苗的覆盖率,也是造福于民的一件大事。

参考文献

[1]徐爱强.6~18月龄风疹胎传抗体与母亲风疹抗体关系的研究[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1997,3(1):81-82.

[2]迮文远,主编.计划免疫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54.

人群免疫力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0年5月30日前出生的人群,按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考核标准进行随机调查,每个年龄组不少于30人。无接种记录者一律视为无乙脑疫苗免疫史。同时采集被调查对象的末梢血或静脉血一二毫升,分离血清后置-20 ℃保存待检。

1.2 调查方法

按容量比例概率(SPP)法抽样,在全县范围内随机抽取3个乡镇9个行政村, 每个行政村按4个年龄段(8月龄~<3岁、3~6岁、7~14岁和≥15岁)进行调查。

1.3 检测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乙脑特异性抗体(EV-IgG),试剂由上海贝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批号为20110517,效期为20120517。结果判定采用深圳雷杜生命科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RT-2100酶标分析仪进行判读,S/N≥2.1判为阳性。

1.4 统计方法

所有调查对象信息及血清检测结果,均采用EpiData 3.1与SPSS15.0软件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乡镇人群乙脑疫苗免疫与血清抗体

在调查的3个乡镇中,人群乙脑疫苗免疫率>63.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抗体阳性率平均为89.53%,最低为78.40%,最高为97.60%,乡镇间人群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不同年龄组人群乙脑疫苗免疫与血清抗体

在调查的382人中,按年龄进行分组统计,≥15岁组人群乙脑疫苗免疫率最低为19.15%,而血清抗体阳性率最高为95.74%,各年龄组间乙脑免疫率、血清抗体阳性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3 不同性别乙脑疫苗免疫与血清抗体

在调查的382人中男性190人,乙脑疫苗免疫率为72.63%,抗体阳性率为90.00%;女性192人,乙脑疫苗免疫率为64.06%,抗体阳性率为89.06%。性别之间疫苗免疫率、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24,0.09,均P>0.05)。

3 讨论

华宁县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人群中使用乙脑疫苗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以来,乙脑疫情大幅度下降,乙脑发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发病率呈显著下降趋势,发病率由80年代的2.18/10万下降至目前的0.50/10万。本次人群调查结果显示,华宁县人群乙脑疫苗平均接种率为68.32%,而血清抗体阳性率平均高达89.53%。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低于余庆福等[1]报道的玉溪市人群流行性乙型脑炎免疫状况调查的94.28%。可能与调查过程中大年龄人群免疫时间长、免疫接种记录登记不全、免疫史判定标准等有直接关系。而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高于免疫率也不排除部分人群长期处于暴露状态,因个体隐性感染而获得较持久的免疫保护,从而出现调查人群免疫接种率低而抗体阳性率高的现象。

2007年,华宁县与全国一致正式将乙脑疫苗免疫纳入免疫规划,对所有适龄儿童均实施乙脑疫苗免费接种,从而乙脑疫苗接种进入按程序规范化实施管理。本次调查8月龄~<3岁儿童95人,乙脑疫苗接种率达98.95%,抗体阳性率为88.42%。与国内有关报道乙脑减毒活疫苗初次免疫后抗体阳转率为77.78%~96.00%[2,3,4,5]的结果基本一致。而人群抗体平均阳性率为89.53%,证实华宁县人群乙型脑炎免疫屏障比较牢固,能有效地预防控制乙脑的流行。

根据华宁县近几年乙脑疫情报告分析看出,当地乙脑发病呈散在流行,虽然发病率较低,但预防控制形势也不容忽视,要真正实现完全控制乙脑还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加强病媒生物的监测,详细了解当地传播乙型脑炎的病媒生物种群,适时调整预防控制措施。②进一步加强适龄儿童的疫苗免疫接种工作,严格按现行免疫程序对8月龄~3岁儿童进行2针次的疫苗接种,对所有易感者提供高质量的疫苗免疫,保证低龄幼儿的保护。③加强各哨点医院对不明原因发热或有脑膜刺激征病例的主动监测,对发现的疑似乙脑病例要及时做好隔离治疗和管理工作。④加强农户对生猪饲养场所管理指导工作,做好防病宣传,提高个人防范意识。⑤加大人群卫生防病宣传力度,利用现代媒体对群众进行预防知识的宣传,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居住区环境卫生,清除房前屋后积水,减少蚊虫孳生地,夜间睡觉时尽量采用蚊账进行防蚊。只有做到多种措施并举,最大限度地减少易感人群,最终才能实现控制和消除乙脑。

参考文献

[1]余庆福,王卫华,李秀华,等.玉溪市人群流行性乙型脑炎免疫状况调查[J].卫生软科学,2012,26(1):56-58.

[2]白智泳,赵广法,刘军.两种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基础免疫的血清抗体观察[J].中国计划免疫,2000,6(4):206-207.

[3]李万军,王世清,王志勇,等.两种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观察[J].实用预防医学杂志,2007,14(3):699-701.

[4]曲水,黄相波,吴萍,等.流行性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与灭活疫苗免疫效果观察[J].职业与健康,2006,22(4):282.

人群免疫力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7年5~12月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经B超诊断为脂肪肝的老年人 (≥60岁) 112例作为研究对象, 并排除各类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 无嗜酒史, 其中男60例, 女52例, 平均年龄 (65.2±5.1) 岁;对照组92例, 其中男50例, 女42例, 平均年龄 (64.3±4.2) 岁, 为健康体检者。

1.2 方法

B超检查采用Acuson 128×P/10彩超诊断仪, 脂肪肝诊断标准符合B超检查, 显示结果: (1) 肝实质回声>肾回声; (2) 近场回声密度增强而远场衰竭; (3) 肝内静脉结构模糊不清; (4) 肝脏可轻度或中度肿大。所有患者均为清晨空腹采血3ml, 37℃水浴30min, 1 500r/min离心10min, 分离血清置-70℃冻存备检。血清IgA、IgG、IgM检测, 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血清HA、IVC、LN检测采用RIA法, 试剂盒由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 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1.3 统计学处理

由专人用Excel表进行数据录入和检验, 并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老年脂肪肝患者血清HAIVCLN水平

见表1。脂肪肝组HAIVCL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2.2 老年脂肪肝患病血清IgA、IgG、IgM含量

见表2。脂肪肝组IgA、IgG、IgM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

2.3 老年脂肪肝患者血清IgA、IgG、IgM与HA、IVC、LN的相关性分析

见表3。IgA、IgG、IgM与HA、IVC、LN含量呈正相关 (P<0.01或P<0.05)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注:*P<0.01 (IgG与HA、IVC, IgM与HA、IVC) ;#P<0.05 (IgA与HA、ICV、LN, IgG与LN、IgM与LN)

3 讨论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脂肪代谢紊乱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 如脂肪代谢异常、肝微循环障碍等。由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不易被患者重视。不同国家和地区脂肪肝的发病有所不同, 日本脂肪肝的发病率为21.8% , 我国大陆为10.2%~12.6% , 台湾地区高达36.9%[4,5,6]。丘惠嫦等[7]报道老年人 (≥65岁) 脂肪肝患病率男性 (30.06%) 高于女性 (13.15%) , 老年人为脂肪肝高发人群。脂肪肝是一个不断进展的疾病, 10%~25%的患者在10年后会出现肝硬化, 甚至为肝源性死亡[8] 。贾一韬等[9]实验证实, 慢性肝炎患者血清IgA、IgG、IgM均可升高, 并与γ球蛋白升高相平行, 随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加重而升高, 并与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有相关性。窦文霞等[10]报道, 根据肝炎患者肝细胞上Ig沉积, 提示存在与HBsAg无关的自身免疫机理, 肝细胞损伤可释放特异性抗原, 使宿主致敏并使肝损伤持续存在, 使Ig水平升高。另外由于肝脏代谢障碍, 产生内毒素 (LPS) 和吸收增多, 引起LPS血症, LPS能刺激机体产生抗LPS抗体。HA是一种蛋白聚糖, 肝脏受损时HA摄取和分解功能障碍, 导致血中HA升高, 胶原是基质的主要成分, Ⅰ、Ⅱ、Ⅲ、Ⅳ、Ⅴ及Ⅵ型胶原在肝脏发现。当发生纤维化时, 胶原合成增多、降解减少, 血清IVC增加。LN是一种多结构域构成的糖蛋白, 由肝内皮细胞和贮脂细胞合成, 肝脏内炎性时, LN合成增加, 肝窦内明显沉积。大量实验研究证明, 血清HA、IVC、LN水平改变可反映肝纤维化程度[11,12,13]。本实验结果表明, 脂肪肝患者血清HA、IVC、L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血清IgA、IgG、IgM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并且IgA、IgG、IgM与HA、IVC、LN正相关, 说明上述指标与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可客观地反映了脂肪肝病变程度。

摘要:目的探讨60岁以上老年体检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NAFLD) 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 (Ig) 水平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112例老年脂肪肝患者和92例健康体检者 (对照组) 血清IgA、IgG、IgM含量及采用放射免疫吸附试验 (RIA) 测定其血清透明质酸 (HA) 、IV型前胶原肽 (IVC) 及层黏连蛋白 (LN) 水平, 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老年脂肪肝患者血清IgA、IgG、IgM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肝纤维化指标HA、IVC、L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 而且患者血清IgA、IgG、IgM与HA、IVC、LN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P<0.01或P<0.05) 。结论老年非酒精性脂肪肝有较为明显的肝纤维化倾向。检测其血清IgA、IgG、IgM与HA、IVC、LN含量, 对于脂肪肝纤维化的诊断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人群免疫力】相关文章:

特殊人群计划免疫工作管理方案05-19

吉日嘎郎吐镇中心卫生院特殊人群免疫规划管理方案04-26

人群网络05-19

职业人群06-08

中国人群06-25

老年人群06-26

正常人群07-01

流行人群07-02

高危人群07-11

教师人群08-15

上一篇:腰椎功能位下一篇:中职校足球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