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军事人才

2024-07-12

创新型军事人才(精选十篇)

创新型军事人才 篇1

进入新的世纪,我军院校教育进入新的变革时期,教学人才资源与知识创新能力由此成为衡量军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人才成为院校所有资本中最为宝贵、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本。院校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人才强军战略关键在于人才强校工程的实施,强校重在强师,如何实现从人事管理到人才教育资源开发的转变,实现教育资源价值的最大值,必须着眼建设良好的人才使用管理环境和平台;创新人才资源管理模式和机制;不断提高人才资源管理效益。

1 积极搭建人才发展平台

军校人才教育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把人才的培养、使用、创新和发展等几个关键环节统一起来,为教学人才服好务。为此,要克服和摆脱传统人才观和服务价值观的束缚,真正在认识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行动上将人才的发展和院校的发展捆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挖掘人才资源的潜力。人才资源利用的如何?关键在于人才的管理。对于优秀人才而言,要使其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学术得到发展,除其自身加以努力、院校给予晋级和提升,以及生活上的高待遇外,更重要的是院校要为其创造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环境和空间,做好成才成长空间留人、特殊待遇留人,真正把优秀人才吸引到教员队伍中来。

2 创新人才资源管理模式与机制

2.1 建立创新教学管理体系

当前,地方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非常大,特别是在用人机制、引人机制、选人机制等方面有很多创新举措。如职称评定、工作考评等。军事院校要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使人才成长和使用价值永远走在世界军事前沿,取得长足进步,必须走创新教学管理之路,使人才资源得到深层的挖掘。事实证明,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军事服务的重要职责,既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又是高层次创新人才集聚的战略高地。目前,我军院校正处在变革的新时期,对创新型人才资源的管理也是多层次、多样化的。而且随着世界军事变革的发展,军事使命的需求在不断变化,院校人才知识结构和学科专业在不断调整,人才的内涵也在随之变化。因此,人才资源管理必须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创新和谐教学管理模式。

2.2 建立岗位责任管理机制

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力,人才发展是第一位的。胡主席:“人才的使用和管理必须坚持协调发展,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

目前,我军院校的人才管理主要以学历职称要求为条件,以专业技术职务管理为主要抓手,并且职务与待遇、地位、评价相对应。它一方面把人才的发展引入了“独木桥”,无论是培养人还是使用人都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的发展也以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为目标;另一方面也引起了管理人才队伍中的“仕而优则专”现象,就否定了管理是一门科学的理念。在西方军校人才资源管理中,人才管理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提倡术业专攻,让教官岗位成为军人最向往的职位,享有很多特权,实行院校教育岗位补贴制,院校教官工资水平普遍高于部队和机关同职衔军官,生活环境优于岗位的军官,采取不同军衔不同待遇,每晋升一级军衔增加工资10%的办法,激励教员安心工作,不断学习。每年除寒暑假外,俄军院校还组织教官定期疗养。由于俄军实行社会化保障,加之工作稳定,所以,教官队伍思想稳定,有荣誉感和进取心。对外军院校的做法,我们应该借鉴;对我们过去的一些传统做法,在落实的质量和效果上应该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质疑,如我们一直所提倡的“两员至上”“教员是核心”问题等。

2.3 综合系统地创新人才资源管理机制

教育的真正意图在于引导和发展人的个性、开发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注重个性的发挥,并给予其很大的发展空间。人才资源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效建设工程。必须改变只管使用、不管培养的做法,必须改变单兵作战、作坊式的管理方式,必须改变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缺乏系统思维的管理模式,对人才建设进行系统规划、统筹布局;必须形成竞争淘汰机制、激励机制、评价与约束机制之间的配套运作;同时,要在体制、制度、政策、岗位聘任四个层面进行系统创新。院校对人才资源管理要常抓不懈,要强调综合管理、目标管理、系统管理的理念,不能期望出台一项或几项政策就能解决人才建设的所有问题。

2.4 实现人才价值与院校作用的统一

人才资源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含量是一个变数,就像能买到学者的成果而买不到学者的智力一样。所以,在人才资源管理中,院校不仅要重视现有人才的实际能力,更要重视人才的发展潜力。对教学人才的考评,应以业绩为核心,建立由品德、知识、能力、业绩等要素构成的考评体系。在学历学位、政治思想、教学科研工作数质量等方面制定量化考评具体指标,改变“科研成果代替实际工作能力,论文数量代替质量”的现象,使人才评价更加科学合理,符合人才成长进步规律。随着市场意识的提高,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共享程度有所提高,人才竞争也更加激烈,使人才构成、人才管理和分配机制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无论是培养还是引进人才,都要有超常规的举措,要变静态式管理为动态式管理。

3 加强职工队伍建设,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良好氛围

3.1 加强领导和机关服务管理

各级党委、领导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坚持深入到教学第一线,调研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行政管理上,严密组织、科学管理、依法行政。在研究教学、科研以及学科建设问题上,应先听取专家组和群众的意见,按照教学规律进行科学决策、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在教学组织和管理上,要密切协调、相互配合,加强基础研究,统筹科研方向重点,拓展科研领域,在进一步搞好高水平科研的同时,注重促进学科发展,提高队伍整体水平。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实现以研促教,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2 加强教员管理

教员是教学管理的重要力量,教员的言谈举止对学员有着极强的示范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按纲施教、严谨治学,才能保证教学和人才质量不断提高。因此,要规范教学办公秩序,规范言谈举止,为学员做好表率,形成从严治教的良好教学氛围。改革管理模式,突出学员主体地位,引导学员自我设计、自我管理,使学员在管理中学会管理,增强管理带兵的意识和能力。特别是中青年教员,要加强军事训练和政治理论学习,牢固树立条令意识、军人意识,加强自身修养,切实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4 实施科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军队院校教育和院校建设是一门科学,既有部队建设的一般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如何在军校教学管理中既要保持军校的严肃性、纪律性又要不断创新教学管理方法,培养创造性军事人才以适应现代化军事斗争的要求,这就成为现今军校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难题。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教学管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动态性、周期性、规范性和适应性等特点,将这些鲜明的特点时时处处灵活地贯穿于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管理和发展的全过程中,实施有效的科学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工作的发展。

4.1 建立正规的教学秩序,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在教学实践中要以条令、条例、《院校教学工作条例》、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建立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统一教学指导思想,统一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质量评估标准,考核制度等,确保各项教学活动有条不紊、标准正规,使全体教学人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避免教学管理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体现管理的教育性,促进学员德、智、军、体的全面发展。并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创新性实施,激发学员的创造性潜能。这就要求在教学管理中要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围绕教学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周密计划,严密组织,科学管理,最大限度地促使教、学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思想、知识、能力等各方面向高层次转化,促进学员军政素质的全面提高,确保教学活动正规有序地进行。

4.2 加快现代化教学建设,创新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完善教学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改进教学方式,从以讲解教材、传授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学逐步转变为以开拓思想、发展能力为主的开放式教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员的的学习兴趣,使学员的学习态度由“要我学”逐渐转变为“我要学”。在教学方法方面可以通过设计性实验,增加学员的动手操作机会,不断激发学员的创造性思维,使教学过程与科研相结合,真正做到教学科研两不误。

4.3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教员、学员、管理者,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要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教员的主导作用,确立学员的主体地位,强化管理者的组织谋划、决策引导作用。特别是要注重学员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员的教育引导,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锻炼自我获取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只有充分发挥教学管理过程中三者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教学管理工作的目的性、针对性才能有效地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创新是创造性军事人才的主要特征。创新也是军校教学管理改革的必经之路,只有创新,我军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才能占领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制高点”,才能实现战斗力的跨越式发展。

摘要:随着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扎实推进,推进信息化条件下院校教育转型发展,是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培养新型军事人才的根本途径,是新时期军事教育训练领域一项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其中,培养新型军事人才是核心,创新军校管理模式是关键。

关键词:军校管理,新型,军事人才,创新

参考文献

[1]斯蒂芬.R.洛伦兹.空军教育的转型[J].外国军事学术,2008,3(68).

[2]李丽,李卫灵,刘臣宇.深化防霉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员创新实践能力[J].价值工程,2011(01).

[3]郝建中.浅谈学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现状及原因[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报,2007,(2):106~107.

论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育 篇2

摘 要: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军队建设之基,是实现强军目标之本。我军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建设发展势头强劲,学历层次大幅提升,专业素质不断增强,信息素养逐步提高。但也有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偏低,现代作战指挥人才缺乏,高科技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等。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至关重要的是营造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良好环境,做到环境影响人,机制激励人。

关键词:培育;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主席强调指出:“要牢牢扭住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这个中心任务,深入研究现代军事教育特点和规律,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培养造就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优秀军事人才。”落实习近平主席的重要指示,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军队建设之基,是实现强军目标之本。

一、认清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育的意义和目的(一)人才强军是我党的一贯思想

从历史上看,我党一贯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军队发展的根本大计。在革命战争年代,人才极其缺乏,我军多渠道挖掘人才。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特别强调:“今天我们迫切需要的,就是要有大批能够掌握和驾驭技术的人,并使我们的技术能够得到不断的改善和进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邓小平人才思想的核心内容。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强调:要在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中取得重大突破,必须有一大批能够掌握和驾驭高新技术的高素质科技专家。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主席十分重视人才兴军。他明确指出“人才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资源。要坚持人才强军、科技强军,着眼于履行新形势下军队历史使命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把大规模培养人才、大幅度提高人才素质作为军队人才建设的战略抓手,健全培养体系,拓宽培养渠道,完善培养机制,努力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这表明人才强军是我党的一贯思想。新世纪新阶段,实现强军目标,必须把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作为强军之本。

(二)实现强军目标靠人才

习近平主席指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实现强军目标,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强军之本。“黄金累千,不如一贤”。“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对于军事领域来说,更是如此。翻开世界军事史,这样的事例俯拾即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戴高乐写出《机械化战争》一书,提出生产坦克打“闪击战”的思想,遭到法军首脑的冷遇。而希特勒花1.5马克买了这本书。戴高乐提出的生产坦克打“闪击战”的思想引起希特勒的重视。他指示德国装甲兵总监兼陆军参谋长古德里安建了3个坦克师。在二战初期的1940年5月,德军运用集群坦克闪击法国,横扫号称欧洲第一的法军,法国只支持了一个半月,就俯首称臣。人们戏称,德军花1.5马克赢得了战争。对我军来说,人才为政事之本,也是强军之本。没有高素质的军事人才,就无法创造先进的作战理论,无法形成高超的军事谋略和战法,武器装备再先进,也难以发挥应有的效能。越是先进的武器装备,越需要高素质的军事人才来掌握和运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高度政治觉悟、掌握现代军事技术、懂得现代战争指挥艺术的优秀人才,是实现我军现代化之基,是实现强军目标之本。

(三)扭住强军之要靠人才

新形势下,习近平主席指出:“要扭住能打仗、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强化官兵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思想,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按照打仗的要求搞建设、抓准备,确保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扭住强军之要,提高部队战斗力,靠的是人才。因为战斗力是军队克敌制胜的能力,它由人和武器装备两大因素构成。武器装备是战斗力的物质基础,人是战斗力的主体。毛泽东早就明确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武器装备无论怎样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但它终究是由人来掌握的,不可能代替和取消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仍然是战争的主体。科索沃战争中,北约调动了军用卫星、精确制导等多种高新武器,但南联盟军队利用复杂的地形条件,采取各种隐真示伪措施,使敌方作战效能大打折扣,甚至用比较老式的装备击落了美国最先进的隐形战斗轰炸机。这表明在信息化现代战争条件下,武器装备的发展不仅没有也不可能削弱人的决定作用,相反却显得更加重要更加突出了。无论军事高科技怎么发展、无论武器装备如何改善,人的素质始终是影响军队战斗力建设的重要因素。基于此,实现强军目标,扭住强军之要,提高部队战斗力,靠的是人才。我们要遵照习近平主席的指示,牢牢扭住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这个中心任务,努力培养造就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优秀军事人才。

二、正视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建设的成就和问题

(一)我军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建设取得的成就

从我军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建设的现状上分析,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军培养了大批人才,官兵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一是学历层次大幅提升。近年来全军生长干部培养基本实现本科化;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招生总量达到1万多名;全军共有博士学位授予点511个,硕士学位授予点1156个,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研究生教育体系。目前,全军干部队伍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达到72.4%,其中研究生达到12.3%,分别比1995年提高51和10个百分点。

二是专业素质不断增强。适应军队建设转型、军事专业分工越来越细的需要,通过加强专业培训、更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模式、强化岗位任职培训、组织新装备接装训练等措施,干部队伍专业素质明显提升。以复合型舰长柏耀平、全天候飞行员李中华、技术精湛的导弹发射指挥员曾满军、“陆航尖兵”孙凤阳、“航天英雄”杨利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专业素质过硬的新型军事人才,正在军事斗争准备一线担当重任。

三是信息素养逐步提高。适应信息化条件下作战需要,注重加大教育训练的信息化含量,广泛开展高科技知识培训,加强网上对抗演练和计算机仿真训练,干部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普遍提高。近年来,全军每年有超过10万人次通过国家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作战部队干部普遍能够熟练使用相关信息化装备及信息应用系统。依托培养工作全面推开。已有117所普通高校签约为军队培养人才,共招收选拔国防生近7万名,已有3万名毕业补充部队。每年选送1800名专业技术干部攻读普通高校“强军计划”研究生。上述表明,近年来我军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建设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

(二)我军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我军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我军官兵在学历结构、现代科技知识水平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军队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与现代战争的要求还很不适应。

一是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偏低。仅从学历来看,美国军官几乎都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其中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军官高达近50%。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陆军参战的第3机步师、第4机步师、第82空降师和第101空中突击师四个主力师师长,有3个是硕士,1个是博士,操纵“爱国者”防空导弹、“捕食者”无人驾驶飞机、“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等高技术兵器的军人有1/3是技术专家。俄罗斯98%的军官都受过高等教育,指挥军官全部是大学本科毕业,并有相当数量的博士和副博士。日军和以色列军队要求军官必须全部达到大学以上文化水平,以色列军队还要求少校以上军官必须获得硕士学位。即使波兰、印度这样的国家,其军官90%以上是学士。而我军目前全军干部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达到72.4%,研究生学历的达到12.3%。虽然学历不完全等同于素质,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素质的高低,并制约着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二是现代作战指挥人才缺乏。各级干部特别是高中级指挥干部中仍然是经验型、管理型的多,熟悉军兵种知识、军政兼通、指技合一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少,联合作战指挥能力普遍欠缺。当前,尤其是缺乏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当前部队培养信息系统体系作战指挥人才的观念还比较滞后、思路还不够开阔、有效的方法不是很多,没有真正形成切合自身特有规律、符合部队客观实际的培养模式。我国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界定过宽,存在着范围扩大化的问题。此外我军对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培养层次界定不明确,缺乏培养的连续性,尤其是对初级指挥人才培养的力度还不大。这样就导致我们对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明确、重点不清楚,使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不能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同时,我军院校培养模式还比较单一,难以形成适合信息化战场的有效战斗力。

三是高科技专业技术人才紧缺。作战部队专业技术保障干部缺编较多,全军通用装备科技干部紧缺。一些新建和扩编的部队不少技术岗位还是空缺,从事高新武器装备研制的高层次人才更是匮乏。特别是基层专业技术保障人员缺编,从事高新武器装备研制的高层次人才匮乏。这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的瓶颈。在军地之间,社会上的优秀拔尖人才也难以吸引进来,现在的人才资源开发利用不够,一些单位高学历年轻人才严重流失。在军队内部,人才存在逆向流动现象,造成人才资源布局失衡。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现在军队人才不但严重短缺,还严重流失。可见,如果不解决人才队伍建设这个“瓶颈”问题,我军的发展就受到严重制约。我们必须增强人才培养的紧迫感,把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作为军队建设的第一要务,视为军队建设之基,实现强军目标之本。

三、营造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机制

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措施是多方面的,但至关重要的是营造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良好环境,做到环境影响人,机制激励人。

(一)坚持用人的政治标准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营造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良好环境,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真正把那些政治可靠、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用起来。“选拔人,第一个是政治条件。”这是邓小平用人标准思想的一贯要求。从 50年代开始,邓小平在讲到用人的标准问题时,就着重强调要坚持用人的政治标准。改革开放之后,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干部队伍中出现的新情况,邓小平对用人标准问题不断赋予新的内容。80年代初,他提出选拔干部一定要坚持“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标准,到了90年代,他对这一思想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从而形成了邓小平用人思想的完整体系。

(二)按战斗力标准选人用人

我们在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使用上,要大力纠正用人不正之风,杜绝靠关系,找路子,跑官、要官等现象。坚持任人唯贤、唯才是举,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引导他们以素质立身,靠成绩进步。对军事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成绩突出者,要破格晋升职务,提前晋升专业技术等级。在部队要树起按战斗力标准选人用人的鲜明导向,努力形成人才竞相迸发的生动局面。为了确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突出“懂打仗、会打仗”的选拔标准,根据不同级别和方位,全方位综合选拔干部。如基层要突出一线“作战”能力,机关要强调指挥协调能力,司政干部则注重参谋助手作用,后勤干部要强化保障技能;营以下干部要求军政兼通,一专多能,营以上干部突出理性思维层次。

(三)搭建人尽其才的成长平台

要找到人才流失的症结所在,建立人尽其才的成长平台,形成才尽其用的发展机制。各级党委和领导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做到“深怀爱才之心、恪守为才之责、善谋育才之策、多办利才之事”,努力营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适当待遇留人”和“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良好氛围。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充分考虑专业优长,量体裁衣、扬长避短、用其所长,做到专业对口、学有所用。坚持在事业发展中培养人才,在建设事业中造就人才,使事业发展与人才工作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让人才创新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四)积极改善工作生活条件

各级党委和领导要当好“后勤部长”,关注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注重从政治上关心、从精神上减压、从生活上分忧,真心实意地为他们解难题、办实事。在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婚恋、随军家属就业、子女入托入学、转业安置等方面的实际困难,积极申请上级和协调地方帮助解决。最大限度地调动官兵成长成才的积极性,把主要心思和精力聚焦到强军实践上来。在生活上坚持办好部队食堂,不断提高伙食质量,努力创造栓心留人环境,并注重对干部战士的人文关怀和精神抚慰。

(五)大力宣扬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典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不少同志立足本职工作岗位,埋头苦干,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为让他们香起来、响起来,引导大家见贤思齐,要大力宣扬这些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典型。同时,通过大力宣扬这些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典型,使他们看到自身的价值,可以更好地激励他们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编印:《习近平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选编》,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4年版,第187页

[2]中华文本库-/f...2014-04-26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第40页[4]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编印:《国防和军队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选编》,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0年版,第29―30页[5]《解放军报》2013年3月12日

创新型军事人才 篇3

【关键词】任职教育;信息化;军事;人才培养

随着部队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向前推进,对人才的需求加大,特别是对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的新型军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任职院校作为军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如何适应部队建设转型的大环境,如何完成由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的转型,探索任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努力为部队培养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的新型军事人才,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加强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军队信息化建设整体转型的迫切需要,根据部队现实与长远需要,作为任职院校,目前重点培养以下4类急需技术人才:

1.信息化建设的高端人才。这一部分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通信、电子对抗、信息处理、情报侦察、测绘气象等岗位,师以上机关每个岗位至少各培养3至5名研究生以上层次学术技术带头人和专业技术人才。

2.信息化建设的骨干型人才。这一部分人才的需求主要岗位有:通信站长、指挥自动化站长、高工及相关专业的技术骨干。要加速培养一批理论素养高、精通本职专业、熟悉相关业务、善于创造性地开展科研攻关活动,能解决部队建设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具有信息素质高的专业技术骨干队伍。

3.信息化装备维护管理型人才。这一部分人才的需求主要是通信部(分)队和相关兵种专业,主要岗位是通信、情报、电子对抗、侦察和相关兵种专业的分队长、技术员,这一群体的需求量较大,急需培养大批专业对口、熟练掌握各类信息化装备维护和维修技能的人才。

4.信息化新装备操作型人才。这类人才的需求量最大,分布最广,也是目前最为紧缺的人才,这支队伍以士官为主体,需要专业技术知识基础比较扎实,能熟练掌握武器装备的操作和管理,具有较强的组训和管理能力。

二、突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

1.突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信息素质培养。指挥军官的信息素质,是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的核心要素,是军队建设向信息化整体转型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军正处于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的关键时期,武器装备的信息化含量还不够大,官兵的信息化素质还不够强,信息系统的联合作战能力还不够高,要解决制约军队信息化建设的“瓶颈”问题。当前,不仅要加速推进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转型,更为紧迫的是要努力实现指挥军官信息素质的跨越式发展,加速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较高信息素质的优秀联合作战指挥军官。因此,院校在任职培训中要加大相关课程教学力度,始终把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信息素质当作第一要务。

2.突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组织指挥能力培养。由于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是以一体化作战指挥信息系统为支撑的,它通过数据网、信息链已经把各种作战要素,作战单元逐级联接为一个整体。目前,通用一体指挥平台已经装备在多数单位,基本实现或正在实现指挥信息系统与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互联、互通、互操作,以及主战武器装备与信息系统的无缝链接,并在逐步集成各军兵种指挥作业平台,为指挥机构内部各要素之间,指挥机构之间,同步进行指挥作业,协同推演,提供支持。因此,院校任职教育要适应部队建设发展需求,对中级指挥军官的培训重点应是培养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的组织指挥能力。

3.突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军兵种交叉知识培训。我军的联合作战是以军种间协调一致的作战行动战胜敌人的一种作战形式,并特指两个以上作战力量为完成共同的作战任务所进行的相互独立,但在总体上又是相互配合,以整体作战效能打击敌人的作战形式。这就要求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必须掌握相关军兵种知识,现在,部队普遍采取依托院校培训,跨多军兵种交叉代职锻炼,依托重大军事活动锤炼等方式培养。在院校任职教育培训中可采取引进来(引进军兵种专业教员),请进来(请相关兵种专业教员授课),扎下来(选配本院教员任教)的方法,逐步建立和完善军兵种课程培训体系,加大军兵种知识的培训力度。

三、强化指技结合人才队伍培养

1.合理确立培养体系。多年来,我军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着指技分训,条块分割,军兵种,司、政、后壁垒较为严重的问题,在实际运行中衔接不紧,难以培养出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的军政融合,指技合一,兵种兼通的复合型指挥、技术、管理人才,着眼提高我军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我们必须从整体上对军队人才培养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统筹协调,搞好顶层设计,合理配置,特别是找准初、中、高三类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经此来分别谋化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措施。

2.创建特色学科体系。着力体现信息化条件下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特殊标准,准确把握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人才培养特点,加大学科专业优化重组和建设力度,形成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

3.认真梳理课程体系。根据任职教育特点,明确培养目标,完善培训体制机制,着眼信息化战争体系作战能力培养的基本需求,建立一套特色鲜明、指技结合的课程体系,培养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的新型军事人才。

创新型军事人才 篇4

国防科技经过了多年的发展,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还远没有达到世界前沿的水平, 在某些领域甚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因此部队的发展迫切需要高精尖的科技创新和大批量的优秀的高科技人才。长期以来, 这两者之间的发展互为乔木。作者结合多年从研从教的经历, 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这两方面的内容作深层次的阐述, 并以这两方面的联系为基础, 提出一些举措, 使之能更加相辅相成。

二、深入了解部队情况、丰富知识结构

军事科技创新需要从事科技工作的人员不但要精通专业, 对所从事的技术领域有全面的、系统的认识, 还要对部队情况有深入的了解, 才能提高相应领域的军事科技创新水平, 研究出真正有用的科技创新成果。

(一) 科技创新需要宽厚的理论基础和精深的专业知识

要实现科技的创新发展, 需要有超前的创新思维, 这是建立在丰富的创新知识之上的。创新是通过不同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融合而达到对原来知识和能力的超越, 即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来思考所遇到的问题, 提出新的解决办法, 是对已知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因此, 科技创新要求科技人员知识结构既要有广度, 又要有深度, 且具有广博而精深的文化内涵。既要有深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 了解相邻学科及必要的横向学科知识, 又要精通自己的专业, 掌握所从事专业的最新科学成就和发展趋势。从院校教育的角度来看[1], 广博的知识是从本科教育起就需要积累的, 宽厚的基础知识会让将来的工作受益无穷。本科四年是学生知识量快速增长的一个阶段, 院校应该为学生提供门类足够宽泛、深度适中的课程。例如中国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钱学森先生在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时, 曾亲手制定力学系教学计划, 并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明确指出过所有学生在大学里要打下扎实宽广的基础, 在授课门类和时间上应有切实的保证。由此, 只有基础理论宽厚、专业知识精深, 才能为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条件, 才能在实践工作中发挥综合能力, 产出创造性的成果。

(二) 军事科技创新需要深入了解部队情况, 找准真正对部队有用的创新点

要实现海军科技创新发展, 除了知识广博、专业知识精深, 还必须对部队的情况有深入的了解。仅仅学问多了, 不与部队实际相结合, 就容易滋长盲目。目前战争形态、作战模式都在发生着根本的变化, 只有切实了解部队需求, 才能用战略思维牵引创新, 才能找准真正对部队有用的创新点, 结合部队实际是关键。“一个技术工作者的知识面必然是很广阔的, 不仅知识广, 而且他还必须要能够灵活地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 创造出有科学依据的工程理论”, 钱学森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提出了这一科技创新的观点, 且这一观点在今天依然对我们产生了巨大的有指导作用。在部队院校, 部分教员部队经历和工作经验不足, 刚从院校毕业就到院校任教, 这就造成了其知识结构简单, 缺乏部队工作的实际经验, 对部队装备的使用、管理、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了解不够等现象。现在每年都有军队教员到基层部队代职、任职, 使部队和院校的交流有所增加, 为教员了解部队的训练、装备、需求提供了通畅的渠道。但在实际代职、任职过程中, 由于种种原因, 一部分代职和任职人员不能真正融入到部队的工作中, 任职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只有深入部队工作, 了解部队情况, 掌握部队面临的具体任务, 在军事需求分析中, 提炼科研项目, 才能产生真正提高战斗力的创新。

三、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人才培养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科技创新尤其是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创新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很可能需要“十年磨一剑”。但现在, 在我们周围存在一些浮躁的现象, 比如看重“几年之内发表了多少篇高水平论文”, 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 过于关注专利申请、科研项目评奖。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完善的科研机制及合理的政策导向和约束, 这其中又包括评价、考核、激励等相关机制, 所有这些用来构建一个有利于科研创新和人才成长的环境[2]。当然, 也应该认识到相关科研规章制度的完善需要一个发展过程, 而目前从个人角度来说, 首先要克服这种浮躁的情绪, 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具有良好的品格, 其次是要对科技创新工作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认识到科技创新本身就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需要长期艰苦的工作积累。

(一) 科技创新需要科研工作者具有良好的品格

军队技术工作者应该具有的良好的品格包括正确的价值观、坚韧的意志、团结合作精神, 等等。对军队的技术工作者来说, 正确的价值观非常重要。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冲击着我们每个人的价值观, 我们的价值观也经受着考验。军队技术工作者要有献身部队建设的理想、抱负, 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具有良好的献身精神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具有求真探源的精神, 不追逐名利, 自觉净化学术环境, 把精力放在解决工程技术问题上, 放在提高武器装备的战斗力上。科技创新需要技术工作者具有坚忍的意志。创新是对一个未知领域或对已知领域破旧立新的过程, 可能遇到重重困难、挫折甚至失败, 这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现代是大科学、大技术、大工程的时代, 科学技术“规模之大是空前的, 无论从科学技术人员之多或每年经费之大来看, 都是如此。”[3]现代科学技术“是系统的、有结构的、组织起来互相关联的、互相贯通的”[4]学问。任何一项工作都不是单枪匹马能完成的, 需要多家单位协作, 这要求我们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心胸开阔, 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充分发挥人才集群的作用, 实现知识互补、能力互补, 集中力量, 合作研究。

(二) 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人才培养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按照钱学森的科技认识论, 科学技术划分为三个层次, 即: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这也从理论上揭示了“科技创新”概念有不同的层次与不同的内涵。

1. 基础科学的创新:原始创新———新发现、新观点、新规律、新原理。

2. 技术科学的创新:第二次创新、自主创新。

3. 工程技术的创新:模仿吸收, 自主创新。

众所周知,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基础, 在基础研究上投入越多, 科研发展的后劲才能越大。由此可见, 基础科学的创新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它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工作积累。1977年,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迁往长沙, 组建国防科技大学, 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钱学森, 就强调在工科院校中要加强基础理论的教育, 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在部队中的科研工作者, 绝大多数面对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舰艇、舰载机、雷弹及相关武器装备或各种战法, 工作的目的是提高武备作战性能, 从而部队提高战斗力, 这主要是工程技术和技术科学领域的工作[5]。例如作者所从事的技术工作就分属于工程技术领域。区别于基础科学的创新, 工程技术的创新需要科技工作者根据基础科学理论, 运用技术科学原理, 开发新技术, 并将它付诸实施。即对于部队的科研工作者来说, 其迫切任务是把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领域的新发展应用到装备上, 利用基础科学的结果解决装备上存在的问题, 在装备建设上产生创新, 将它迅速转变为战斗力, 让基础科学的创新为装备和战斗力服务。

工程技术领域的创新同样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事情, 钱学森老先生也告诉我们要把自然科学理论应用到工程技术上去是一个非常困难、需要有高度创造性的工作。科学不同, 其创新也不同, 但每一次小小的科技创新都需要长期艰苦的工作积累。这就需要技术工作者克服浮躁, 耐下心来, 踏踏实实做研究。

四、结论

军事科技创新需要科研人员具有宽广而扎实的理论基础, 明确理解部队的需求, 在此基础之上, 还需要认识到创新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 具有能动作用的科研人员, 既需要具备这种创新能力又要有集聚后劲而薄发的魄力, 这样一种人才的培养与创新过程互为依附, 需要部队院校制定一种长期的人才可持续发展和培养计划。

参考文献

[1]温成涛.论高校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开展科技拥军工作[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7, 28 (4) .

[2]郑文超.着眼部队干部队伍和人才建设需求不断创新军队人事管理教学体系[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2013, 26 (5) .

[3]钱学森, 等.论系统工程[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4]钱学森.创建系统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创新型军事人才 篇5

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上

一、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是新时期军事斗争最重要的准备

高素质军事人才在未来战争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使得军事人才的培养成为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关键。

1、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是我军应付未来战争挑战的需要

信息化战争的出现对决定战争胜负的人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使得战争的形态发生了质的变化,机械化战争逐渐为信息化战争所取代。在高技术条件下的信息化战争中,人仍然是战斗力的主体,其作用贯穿于武器装备、体制编制、军事思想作战理论、后勤保障等要素之中,是战斗力的灵魂。战斗力其它要素作用的发挥,一刻也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离不开官兵的士气、意志、体质、谋略、创新精神。“人”依然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同时,信息化战争表现出与机械化战争不同的特点,对军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在信息化战争中,军队的行动越来越依赖信息的支持,数字化部队的建设成为重点;战场空间空前扩大,战争将在陆、海、空、天、电五维空间中展开,诸军兵种联合作战成为典型作战样式;武器装备在软件系统的支撑下,更加智能化;指挥手段更加多样、更加迅捷。信息化战争新特点表明,传统型的军事人才已经滞后于战争形势的发展,复合型军事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新型军事人才要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能适应政治性更强的未来战争的需要,精深的科学文化知识,符合打高技术战争的要求,先进的军事思想和高超的作战艺术,胜任对战争的有效指导,健全的身心素质,能应付快节奏、大压力的现代战争。

军事人才的竞争成为当今世界军事争夺的制高点。世界各军事大国都认识到人比武器装备在未来军事斗争中更重要。美国《2010年联合构想》指出:到达2010年,科技力量将极大地提高美军的战斗力,但美军的最大优势是官兵的适应能力、创造精神、集体观念和献身精神;“人”是最根本的力量源泉,胜利最终取决于美国武装力量的每一份子。美国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克拉克上将在谈到美国如何打下一场战争时说:“最重要的是我们仍将需要有才能的、足智多谋的和勇敢的男女战士,以实现和指挥我们的军事行动。”俄罗斯的《2005年军事建设构想》,日本的《新防卫计划大纲》,印度的《1995—2015年国防建设规划》,都强调人比武器更重要,要求以人为中心全面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各国都着眼于军事人才的竞争,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保留和培养高素质的军事人才。如通过提高军人生活待遇,改革兵役制度,实行募兵制,严格招募标准等,来吸引优秀青年入伍;通过设立超期服役奖金,实施军人各种福利,解决军人后顾之忧,完善晋升激励机制等来留住优秀军事人才;通过依托国民教育拓展军事人才培养渠道,抓好信息战人才的素质教育来培养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需要的军事人才。伴随着军事人才的激烈竞争,各国军事人才的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头号军事强国的美国,26万军官中,硕士就有9万多人,博士近3千人,高学历军官占军官总数的三分之一强。

2、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是我军质量建设的客观要求

我军的现状迫切要求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军事人才。面对未来高技术战争的挑战,我军领导人对我军人员素质的现状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邓小平同志在《军队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中指出:“现在的问题是,由于受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我们军队的素质确实不如以前了,特别是各级干部的指挥、管理能力弱,指挥现代化战争,包括我们老同志在内,能力都不够。要承认这个现实。”江泽民同志在国防大学学员座谈会上也指出:“邓小平同志早在1977年就曾针对我军的状况指出‘两个不够’的问题„„。十八年过去了,这两个能力现在够不够?我看还是不够,而且按照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来衡量,差距增大了。”我军人员素质的低水平与现代战争高要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成为我军战斗力提高的制约因素。这就要求我们下大力气培养一大批适应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适应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既懂政治又懂军事、既懂指挥管理又懂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是一项根本性的战略措施。首先,高素质军事人才的培养是长期性的战略任务。信息化战争对人的素质的高要求,决定了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而需要很长的周期。如果说在传统战争中,参战人员只需经过短期的训练就能驰骋战场,那么现在这种情况已不复存在了。没有专业化的知识,没有经过长期的训练,要适应高技术局部战争是不可设想的。美国前国防部长切尼曾坦言:美军在“沙漠风暴”中的出色表现,是数十年的精心准备的结果。其次,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是加强我军质量建设的重大举措。现代化军队战斗力的生成,不仅需要用高技术物化了的武器装备,更要有能够掌握并发挥其作用的高素质军事人才。江泽民同志指出:“迎接新的军事发展的挑战关键在人才。没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就无法掌握新的武器装备,无法创造和运用新的战法,也就不可能赢得未来战争的胜利。”人才的储备是战略性的,具有巨大的优越性,有利于战斗力的迅速生成,有利于跟上世界军事发展的潮流。因此,要坚持“宁可人才等装备,也不能让装备等人才”的人才先行战略,把有限的经费投入的重点放在人才的培养上。这样既符合国情,又能投入少、效益大。

二、时期我军复合型军事人才的素质要求

军事人才的素质随着历史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战争形态的演变、武器装备的更新而不断发展、丰富。高技术条件下的军事斗争对军事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合格的政治素质

我军新型军事人才是未来战争的主导者,要适应政治性更强烈更细腻的高技术局部战争,就必须具备合格的政治素质,即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坚定的政治信念。政治坚强、信念坚定、精神崇高一直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军队都无法比拟的优势。高技术战争作战环境极端险恶,战争的破坏力空前增大,没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坚强的革命意志,就不能在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战场上临危不惧,战胜困难取得胜利。所以,坚定的政治信念是我军新型军事人才第一政治要素。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革命化是第一位,必须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突出政治上的忠实可靠和坚定性。”江泽民同志也把“政治合格”放在“五句话”总要求之首。

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是我们观察分析战争的科学武器,它的许多基本原理仍然是我们在进行高技术局部战争所必须遵循的,如: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义的战争终究会胜利等。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是我军新型军事人才所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是军事人才认识战争规律、驾驭战场环境的强大武器。

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是我军军事人才的动力之源。军事人才具有了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在未来反侵略、反分裂的斗争中,就会激发出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就会充分发挥出军事人才的聪明才智,整个军队就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政治目的的有限性和打击手段的灵活多样,增加了战争的可控性,也增加了战争的敏感性。新型军事人才在指挥参与战争时,就必须具备这种政治敏感性,善于从政治的高度来看待指导战争,善于协调战争政治目的与军事目的的关系,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整体利益和政治斗争的需要。

2、过硬的军事指挥能力

过硬的军事指挥能力是复合型军事人才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素质,它包括强烈的战略意识、快谋速断的决策能力、一流的信息作战能力等。

强烈的战略意识。自古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战略、战役、战术衔接更加紧密,战争的整体性进一步增强,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时一个局部的战斗行动就会关系到整个战争的成败。因此,各级军事人才都要有战略意识,从全局着眼,服从大局。军事人才的战略意识主要表现在:从政治斗争的高度看待军事斗争;立足战场全局看问题;着眼于战局发展趋势看问题。

快谋速断的决策能力。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诱发因素众多,战争的突发性增加;参战兵种多,涉及地域、空域广,组织计划工作复杂,作战准备时间延长;高技术兵器的使用,战场节奏加快,信息情报的临界时间缩短;„„这就要求军事人才快谋速断,及时做好战争准备,捕捉稍纵即逝的战机。军事人才的快谋速断的决策能力包括:理性的决策思维;科学的决策方法;深刻的洞察力;迅速的决策能力;合理的冒险能力等。

一流的信息作战能力。随着战争的发展,信息作战能力的强弱已经成为衡量军事人才指挥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为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我军军事人才必须具备一流的信息作战能力:一是要有高质量筹划信息作战的能力,能够精通熟悉信息战的作战规律,通晓信息作战的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二是要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包括信息识别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制造能力、信息防护能力;三是要有熟练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能够精通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熟练掌握运用计算机网络系统、现代指挥系统和各种决策系统,能把信息化技术为特征的高技术战法研究与教育训练结合起来;四是要有高超的信息谋略水平,对信息谋略的特点和规律有全面的把握,能熟练地组织运用信息谋略,在错综复杂的信息化战场上能识破、挫败敌方的谋略。

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

科学文化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军事人才智慧的源泉,胆略的前提,是军事人才政治思想素质、军事指挥能力得以提高的基础。作为军事人才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它包括科学文化基础知识,高科技知识,军事专业知识。

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它是军事人才知识结构体系的基础,是军事人才文化程度高低的主要标志,它由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组成。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在未来战争中占有重要地位。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生动描绘出我军军事人才应该达到的文化层次:“军以上干部普遍获得博士学位,师团干部获得硕士学位,所有干部都大学本科毕业。”

高科技知识。军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一个动态开放的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充实提高。高技术战争要求我军军事人才必须具备丰富的高科技知识。战争史反复证明,每当新的武器装备以及随之而来的新战术出现之后,那些缺乏新知识新技术的军队,总免不了要吃大亏。例如,伊军在海湾战争中,花巨资购买的“幻影式”战斗机、“飞鱼导弹”、T—72型坦克等先进的武器装备,由于官兵没有掌握相应的科技知识,都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军事专业知识。我军的军事人才的知识应是博与专的统一,即不但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精通自己的本行专业,是军队专业分工的行家里手。现代军事科学领域的广泛性,决定了任何人都不大容易成为精通一切的“全才”,然而,成为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专才”是应该努力去办到的。军队有了各种专门人才,才能构成一个优秀人才的最佳组合体。

4、良好的身心素质

高技术局部战争充满了艰难、危险、牺牲,军事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才能做到准确判断、灵活思维、科学决策、严密组织、正确指挥。强健的身体素质。高技术局部战争突然性、连续性强,电子战、火力战、心理战等交织一起,作战节奏快,作战形式转换频繁,战场环境异常艰苦,部队极易疲劳。这就要求我军军事人才要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具有适应各种气候条件和生存条件的技能和连续工作的高强耐力。

良好的心理素质。高技术战场激烈残酷的程度、毁伤破坏程度和心理震慑程度都是传统战争所无法比拟的。高素质军事人才必须具有高强度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在紧张激烈的情况下,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能坚定沉着地应付困难;能够始终拥有必胜的信念;能够刚毅果断,而不优柔寡断犹豫不决;能够英勇无畏、临危不乱。

三、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全面提高我军军事人才素质

1、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教育观

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首要的必须解决好思想观念问题,解决人才观和教育观问题。思想不解放,观念不更新,高素质军事人才的培养就无法深入。

树立新的人才观。军事人才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它随着人类战争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信息化战争时代的军事人才应从传统的事务型、经验型、现实型、保守型,转变为知识型、学者型、未来型、开拓型,即要有丰富的知识、渊博的学识,能适应未来作战需要,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新的复合型军事人才。

树立新的教育观。新军事革命要求新型军事人才,新型军事人才又牵引着军事教育的变革。为适应未来战争对军事人才的要求,军事教育要转变传统的人才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一是要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着眼打牢军事人才的素质基础;二是要树立开放教育的观念,利用社会和国外的教育资源;三是要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增强军事人才的自主意识;四是要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不断更新充实军事人才的知识结构。

2、制订规划,分类指导

不同层次、担任不同工作的军事人才,素质要求是不同的。因此,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要根据不同人才的不同特点、不同成长规律,区分层次、任务,制订规划,分类指导。

指挥干部的选拔教育。指挥干部是军队中负责作战训练、行政管理、政治工作、后勤保障的各级领导,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初级指挥干部是基础,必须把好入口关,必须经过初级指挥院校培训合格后,才能进入干部行列。中级指挥干部是中间环节,在军队建设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对他们的培养要采取进院校深造和在职培训锻炼两条途径。高级指挥干部是军队的顶端,是军队领导的中枢。他们的培养着重在于长期的实践锻炼和系统的理论学习。

科技干部的充实提高。科技干部是军队中各种科技工作的骨干和领导,他们或献身于国防科研战线,或执教于国防教育战线的三尺讲台,或奉献在军队医疗卫生事业。对这类干部的培训要在保证政治思想上合格的前提下,特别重视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科研、教学能力,特别重视发现和培养尖子人才。要实行军队自己培养同从地方引进相结合、院校正规培训同岗位锻炼提高相结合、国内培养同送国外留学深造相结合的多途径、多形式的办法,努力提高科技干部的综合素质。

3、抓重点、抓薄弱环节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军的军事人才的素质有了较大提高,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行政管理能力、作风纪律等方面都较强。但应该看到,我军军事人才科学文化水平低,对信息化战争还不熟悉,现代战争的能力素质不能适应“打赢”的要求。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应抓住重点,抓住目前存在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搞好教育和培养。

着眼长远发展,打牢军事人才的文化基础。科学文化知识是军事人才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也是适应未来高技术战场的基础。没有高的文化素质,没有现代科技知识,就不能驾驭自动化指挥系统,不懂得高等数学就无法掌握军事运筹学,不懂电子技术就无法掌握电子计算机系统和人工智能武器。

着力丰富我军军事人才的信息化战争的理论知识。信息化战争有着自身一套独特的作战理论。不熟悉这套作战理论,就无法组织指挥现代高技术战争,就会在战争中吃大亏。因此,军事人才应自觉地加强信息化战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熟悉了解信息化战争的作战理论、作战方法,以达到掌握信息化战争基本规律目的。

4、拓展渠道,建立人才培养使用机制

依托国民教育,拓展军事人才培养渠道。我军军事教育机制与军队现代化建设和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生长干部多年来以部队士兵为主,文化基础薄弱;军校办学条件有限,专业覆盖面窄,高新技术知识比重小:等等。相比,地方高等院校则数量多、规模大、学科齐全、课程体系完善、师资力量雄厚。因此,依托国民教育的资源办国防教育,能够弥补军队院校整体办学能力的不足,对于解决我军军事人才培养的矛盾和困难,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建立科学的人才交流机制,促进军事人才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军干部交流渠道的不畅,不仅严重地制约了复合型人才的形成,而且干部容易失去锐意进取的动力,有的甚至形成小圈子和滋生腐败。建立科学的人才交流机制,实行部队与机关、院校与部队、军兵种之间的交流制度,就能从组织制度上促进军事人才的健康发展。据报道,美军认为,培养一名能够胜任现代战争指挥的师长需要25年,要担任过各种职务。有学者认为,我军的师长第一学历应是本科,之后要有硕士学位,应担任过连长、作训参谋、营长、团参谋长、团长、师参谋长,最好还要当一当院校的教员或军科的研究员,23—25年到师长位置。这样的师长既有必要的理论水平,有带兵、练兵、用兵的实际经验,既了解部队的实际,又具有宏观控制能力。

拓宽对外交流渠道,开阔军事人才的视野。军队建设需要吸取外军建设的有益经验,以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加强与外军交流,可以使军事人才感受新军事革命带来的冲击,而自觉地在新军事革命的大背景下观察、思考问题,能够强化对外军的感性认识,提高增强自身素质的紧迫感和训练改革的针对性,能够使军事人才正确看待我军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能力。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开阔我军军事人才的视野。

5、改革院校体制和教学方法

改革军队院校体制,奠定军事人才复合的基础。我军院校经过多年的建设,形成了较为完整、具有我军特色,符合我军实际和军事人才生长规律的较为完整的院校教育体制。然而,按照“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要求来衡量,我军院校教育体制存在着规模小结构不合理、生长干部培养层次低、合成性不强、军兵种各自为政、轮训体制不健全等缺点。因此,院校体制的改革调整方向应当是:提高培训起点,切实打牢基础;初、中、高三级联合办校;办综合性院校;指挥院校与技术院校联合办学;强化干部轮训,促进知识更新;各军兵种交叉培训。

创新型军事人才 篇6

一、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我军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人才的成长既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又有一个从小到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军事人才成长也是如此。但是,由于我军建设跨越式发展的迫切性,需要迅速缩短我军与外军的差距,这就要求我军在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对军事人才培养要有新的举措,实现军事人才培养上的超常规培养,以满足我军跨越式发展的人才要求。

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军事装备的发展、战争技术的变革决定了人才成长过程必须是一个连续不断的、与时俱进的过程,生活在一个不断发展变化世界中的每一个军人,都会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要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要想在新形势下有所作为,任何一个希望成功的军人都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接受来自外界的新观点、新技术。新战略,使自己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更新、不断地提高,适应变化的新形势的需要。正因为如此;军事人才的成长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终身受教育的过程。

另一方面,由于我军面临着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要尽量缩短人才成长的周期。因为,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军事变革迅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广泛应用,引发了战争形态、作战样式、军事理论等一系列根本性变化。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进行军事战略调整,形成了以高技术质量建设为标志的军事竞争新态势。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如果我们在人才培养上按部就班,尾随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就会坐失良机,拉大与世界发达国家军队的差距。只有抓住机遇,走超常规发展道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胆跨越某些阶段和环节,才能跟上世界军事变革的潮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军事人才的培养之路,为实现我军的跨越式发展做出贡献。

军队院校在这一方面可以大有作为。因为军队院校人才密集、学科专业齐全、信息畅通、设施设备条件好、人才培养有相当大的潜力和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军队院校必须以新的视角和超前意识,统筹谋划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方略,确保大批高素质优秀人才在较短时间脱颖而出。军队院校可以紧密结合部队的作战训练实际情况,联系世界先进军事技术和装备的变化,通过继续教育的形式,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提高我军干部的军政素质,并在此基础上造就一批新型的高素质军事人才。

二、军队院校在继续教育过程中应确立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基本原则

军队院校在培养高素质的军事人才过程中,继续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势在必行。但要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就必须坚持以下五种基本培养原则:

前沿性:要全力关注现代战争的发展动向和现代军事装备发展的动态,全力关注新战法和高新技术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始终坚持盯住现代军事技术和装备的前沿、盯住外军最新信息化装备、盯住信息化战争的新特点,做到高起点建设,便参加培训干部的知识结构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综合性:要依据军事领域的特殊性、高科技性等特点,扩大参加继续教育学员的知识面、增强所教知识的广泛性,注重各学科专业领域的交叉与渗透,让受训学员更多地了解相关专业和相关领域的知识、技术,并能灵括运用各种领域的有关知识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避免知识结构单一和解决问题思路方法狭隘的缺点。

实践性:在军队院校的继续教育过程中,应该既要考虑培训理论的先进性、前瞻性,又要注重培训的实用性,既要有远景展望,又要有现状研讨,既要有理论探索,又要有实际操作,使教育的内容和部队的实际与今后的发展密切地结合起来。

创造性:在继续教育的培训过程中,要注意部队建设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的解决,加大课程中教员与学员之间的研讨环节,通过研讨来提高受训学员的创新能力;同时也要提高教员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能力,使用新的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手段,以激发学员学习兴趣。

规范性:在继续教育过程中,要统筹安排,分类设置教育层次和教学内容,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多类别、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的继续教育新机构,要突出重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按需施教、注重实效、加强考核,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培训与操作相结合,注重学员的能力与素质的提高;根据不同的对象和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优化教育内容,精心编选教材,着力提高师资水平,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管理,严格考核制度,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估体系。

三、发展军队院校继续教育,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模式

人才是兴国强军之根本。充分发挥院校培养人才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完善人才的培养模式,坚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是提高继续教育效果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军队院校的继续教育可以灵活运用以下四种培养模式:

知识更新模式:这种模式是以改善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为主要目的,它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与现代军事技术与装备相关的前沿性内容,通过科学方法组织成密集的知识,在全面熟悉、了解和运用新知识的基础上,扩展学员的知识面,改善其知识结构,适应现代军事技术和装备发展的要求。

能力提高模式:这种模式是以提高学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它根据不同学员工作职务的不同和岗位要求,找出其现实的能力水平与岗位能力要求的差距,通过运用多种教育培训方法来提高学员的岗位工作能力,缩短上述差距,尽快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岗位工作的要求。

行为修正模式:这种模式是以修正学员的传统习惯行为模式为目标的教育。通过对军人管理行为的修正和强化,提高学员的理论、管理和实际工作水平。每个军人在某个相对固定的单位或岗位工作中往往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模式,并产生一定的思维定式和行为定式,这种情况在经验丰富的军人身上表现尤为突出,因此,需要通过教育使学员不断修正不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旧习惯、旧思维和旧定式,以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临床诊断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对症下药、针对性强的教育与培训模式。主要通过对学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诊断,使学员认识以往工作中的误区与误差,从而改进工作思路和方法。这种诊断可以是自我诊断,也可以是他人帮助诊断,通过诊断,使教员与学员共同找出答案,促使其工作有所突破。这种模式要求把临床诊断、学习研究、拟定方案与具体指导结合起来。

上述四种培养模式可以在继续教育过程中选择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通过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有的放矢,达到提高教育质量,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目的。

四、我校近几年在面向部队开展继续教育中的主要做法与体会

近几年来,对培养跨越式的新型军事人才,海军首长和机关都极为重视。不仅明确提出了海军人才培养的任务规划,而且赋予了海军院校更高的地位和使命。海军首长在今年四月份到我校第三次现场办公时指示:“大学必须要在人才培养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大学要成为培养海军顶尖人才的主渠道”:“大学要成为海军新装备战斗力建设的生力军”。按照海军首长的指示和机关的部署,我校自1999年组建以来,承担了较大规模的海军中高级干部轮、培训和海军新装备技术骨干、新装备技术保障培训及函授教学任务。在实践过程中,我校注重五项原则的融和及四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近期完成的两期海军高级干部高技术知识培训班上,这一特点体现得更加突出。

根据参训学员担负的领导职责和学习特点,我校将培训模式确定为知识更新和能力提高并重,要求参训学员的学习不是仅仅停留在对高技术知识的了解上,而是站在推进海军信息化建设,加紧军事斗争准备的高度,从思考解决海军建设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出发,注重高技术知识的应用研究,在研究探索推进海军特色的军事变革上下功夫,在研究探索现代条件下海上信息化战争的特点规律上下功夫,在研究解决军事斗争准备的重点难点问题上下功夫。

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突出了前沿性和综合性,涵盖了最新中外军事思想,及时跟踪伊拉克战争进程,紧密结合高新技术在海军的实际应用,涉及军事指挥、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海军兵器、舰船动力等多个专业领域。在培训方法的设计上注重实践性、灵活性和创造性,聘请了包括多名院士在内的军内外几十位专家教授,结合本人多年的科研工作实际,讲授了海军军事领域的高新技术发展变化和最新成果,剖析了对当代的典型的海军作战战例的得失成败,研究了伊拉克战争对海军信息化建设的影响,组织参观了驻地的军事院校、企业和科研院所,见学了军事高新技术成果的应用。培训结束前,要求每位学员均要独立撰写一篇以“高新技术推进海军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为主题的论文。

通过培训,学员们普遍感到,一是提高了谋略能力。能够以更宽广的眼光分析判断形势,以更敏锐的前瞻意识开拓创新思维,以更强烈的大局观念思考研究问题。二是提高了决策能力。通过理论学习、参观见学等教学活动,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科学决策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三是提高了打赢能力。从学习研讨的情况和提交的论文来看,高技术知识的学习比较系统,研讨的问题比较广泛,基本掌握了高新技术的现状、发展和军事运用,以及海军新装备的性能和作战使用。

通过开展干部继续教育,我们深深体会到:各级首长高度重视,上级机关支持、指导,是确保培训任务圆满完成的重要前提;周密计划、严密组织、精心准备、相互配合,是完成培训任务的根本保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精心施教、注重实效,是提高新型军事人才培训质量的关键。

军事竞争情报人才培养刍议 篇7

关键词:军事竞争情报,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竞争情报, 又称竞争性情报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简称CI) 。《竞争情报理论和方法》一书给出的定义是:“竞争情报是关于竞争环境, 竞争对手, 自身竞争策略的消息产品和研究过程, 是为了提高竞争力而进行的合法的专门情报活动。”i竞争情报应用于经济领域, 可以为企业创造丰厚的利润, 提升企业的的竞争力。而军事竞争情报是以国家为竞争主体, 在具体问题上进行的一切有关竞争主体, 竞争环境和竞争策略的信息收集与分析利用活动, 是为获取国家利益而服务的。军事竞争情报人才培养是获取军事竞争情报优势的关键。

一、新形势下我国对军事竞争人才的需求

当今世界, 虽然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 但随着美国战略东移, 中国和越南、菲律宾等国的南海争端, 中日之间的钓鱼列岛争端、中印领土争端等问题的突显, 已经威胁到我国的核心利益。在这种情况下, 军事竞争情报显得尤为重要, 主要表现在:

(1) 军事竞争情报是国家间战略决策的依据

根据军事竞争情报成果, 国家可以得到最优化的决策方案, 提高科学决策, 取得良好的效果, 获得最大的利益。谁能率先获得最有效的军事竞争情报, 谁就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2) 军事竞争情报是国家的预警系统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在遭遇竞争对手的攻击威胁时却毫无事前准备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二战期间, 日本海军空袭珍珠港, 致使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受重创, 最终将美国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然而在袭击前, 美国驻日大使曾获得了日本可能偷袭珍珠港的消息, 并将一封从日本外交部获取的电报递交给国务卿科得尔·赫尔。五星上将马歇尔将军在读过后立即向夏威夷发送了一张紧急警告, 但由于当时美军内部传送系统的混乱, 这篇电报不得不通过民用电信局来传达, 在路上失去了紧急标志, 袭击数小时后一个年轻的日裔美国邮递员将这张电报送到美军司令部。最终因为情报的传送不及时, 使得太平洋舰队共有232架飞机, 18艘战舰被击沉击毁, 3681名官兵阵亡。军事竞争情报由于实时关注竞争对手的动向, 在一定范围内有预警的效果。

(3) 军事竞争情报是获得国家利益的工具

国家利益实际是指国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要素的集合, 这一集合是国家居民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是国家施展其国家影响力的基础。国家制度、军事力量等是国家得以独立自主发展的重要条件, 通过军事竞争情报研究国际变化局势和其他国家对本国的政策、态度, 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局势以及适合本国发展的国防政策, 有利于国家更好地调整发展战略, 实现国家利益。

正是因为军事竞争情报的这些重要性, 我国在客观上迫切需要大批优秀的军事竞争人才, 对涉及到我国国家安全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分析竞争对手, 监控竞争环境, 推断竞争环境, 推断竞争策略, 给相关部门提供最及时, 最行之有效的竞争情报, 确保我国的国家利益。

二、军事竞争情报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素质

胡主席在纪念建党九十周年重要讲话中, 对青年和青年工作进行专门论述, 深刻揭示了新形势下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的基本规律, 为做好青年工作提供了根本规律。竞争情报青年人才培养, 尤其应该遵循这些基本规律, 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培养, 使他们有过硬的素质, 这些素质包括:

(1) 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竞争情报青年人才正处在成长成才的奠基时期、关键阶段, 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 对于培养新一代举旗人尤为重要。通过政治教育课教学和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 使理想信念深入人心。只有这样, 才能在搜集情报的过程中, 自觉抵制竞争对手的渗透, 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2) 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当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 随着网络的普及, 网络出版物呈爆炸式增长。在网络上发布消息, 相对宽松, 信息安全技术审查技术还不够成熟, 许多信息还没有处理就发布在了网上, 如此多的安全隐患和海量迅速的信息使得网络已经成为各国军事情报活动的重要平台。网络公开军事情报的搜集必然需要充分利用智能搜索引擎、信息自动推送、隐含数据挖掘、敏感词汇过滤、海量数据管理等信息技术手段。同时在竞争情报的收集过程中, 由于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 涉及到资料大部分都是外文资料, 由此可见, 在现代信息的收集过程中, 竞争情报人才应该具备敏锐的竞争情报意识, 能够在海量的信息中发觉有价值的资料;也应该具备良好的外文水平, 能够在第一时间搜集到原始信息;同时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操作计算机的能力, 人机结合, 提高情报的搜集效率。

(3) 要有严明的保密纪律。由竞争情报的本质特性指出, 在不影响情报效力的前提下, 在流通的过程中要尽量隐蔽情报来源和分析方法, 在涉及竞争情报的处理过程中, 要严格执行标准化程序, 避免无关人员接触, 在竞争情报传递过程中, 要使用特殊的传递手段, 并对竞争情报进行有关的技术处理;在情报产品的处理上, 严格控制范围。

三、军事竞争情报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国内外军事竞争情报的发展状况, 根据我国对军事竞争情报人才的迫切需求, 结合军事竞争情报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我国军事竞争情报人才的培养可以采用如下模式:

(1) 在军校以及国防生中开展军事竞争情报课程。军校学员以及国防生, 是未来军队建设和发展的骨干力量。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军队的发展, 在执行任务时越来越多的会涉及到国际问题, 需要军人有一定的军事竞争情报学知识。随着各种非战争军事行动增加, 军队在国外进行情报共享和对抗的次数就会增多, 这在客观上决定军人不仅仅需要具体从事竞争情报工作的专业人才, 也需要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的人员具备军事竞争情报知识, 具有一定的竞争眼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普及军事竞争情报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2) 依托国民教育开展联合教学。当前,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全球资源竞争的加剧, 导致了在商业领域最近几年竞争情报教育和培训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军内虽然也有培养, 但是资源相对分散, 且规模较小, 不能满足军队对竞争情报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为了克服这一矛盾, 在军校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把竞争情报学的专家学者请进校园讲学, 开拓学员视野, 增强学员的竞争情报学意识;在国防生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直接依靠地方学校资源通过开设必修课或选修课, 开展竞争情报学教育。通过联合教育开展竞争情报学教育, 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资源开展教育, 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竞争情报人才培养速度和质量。

(3) 立足军事竞争情报教育实际开展实践教学。军事竞争情报学本身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特别是在战时, 竞争情报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我们进行情报学教育, 强调情报的收集和分析的方法较多, 但是通过竞争情报学角度对竞争对手, 竞争环境, 竞争决策的角度考虑较少。因此, 在进行军事情报学教育过程中, 应该加大案例分析教学, 引入虚拟模拟等手段, 丰富竞争情报学的教学和实践。加深学员对竞争情报学的理解, 提高他们通过竞争情报方法,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要使军事竞争情报教学要规模化, 形成规模效益, 使军事竞争情报深入军心, 就必须要有完善的课程体系, 进行标准化教学。军事竞争情报教育旨在培养军人对信息的收集、整理、研究和分析的能力, 培养军人敏锐的竞争眼光。因此, 笔者认为竞争情报教育体系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军事竞争情报概论, 军事竞争情报收集, 军事竞争情报工作历程, 军事竞争情报分析方法, 军事竞争情报案例分析等课程。

四、结语

本文通过论述新形势下我国对军事竞争人才培养的需求, 进而探讨军事竞争人才培养方面的若干问题。目前, 我国的竞争情报人才培养正处在成长成才的奠基时期、关键阶段。我们必须依靠科学的培养方式, 加快竞争情报人才培养, 使更多的人才服务于军队, 服务于社会, 服务于国家。

注释

军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其前景分析 篇8

一、军事人才培养的基本渠道

当前, 为部队培养人才主要的渠道有以下几种: 第一, 着眼于全军培养新型军事人才。全军范围内建立起军官培养机制。第二, 依托全国高校培养合格的军事人才。随着军队与学校之间交流的增加,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有一百多所高等院校与部队签署了代培协议, 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学科优势, 为部队培养出了一大批后备军官, 即人们口中所说的国防生, 这已经成为我国军事人才培养的最主要渠道之一。第三, 加大与国外的军事人才交流。随着全球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频度不断增加, 我国与国外之间的军事交流也更加频繁, 通过向国外派遣军事留学生的方式增加向国外高新军事技术学习的机会, 这些军事留学生在学成回国后成为了高新武器装备和军事科研的骨干力量。

二、军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 军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军事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的必然要求, 通过改革军事人才培养模式, 可对当前多样化的培训模式进行整合, 有助于人才培养, 对促进军事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 军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助于促进现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改善办学环境, 充分利用军队和地方院校各自的优势, 从而实现军地并举, 培养高素质的军事人才。

再次, 军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时代的需要, 当前的内忧外患要求我国军队必须具备同时应对多个冲突的能力, 而且现代战争对于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 谁掌握了信息, 谁就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性, 这就需要大批的高质量军事人才的支撑, 而军事人才的质量要想在现有程度上得到质的提升, 就必须对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三、军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前景和发展趋势

( 一) 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 合理设定军事人才培养目标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对于军事人才培养来说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 在确立军事人才培养目标的时候, 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 即明确所培养的既是军队的骨干力量, 更是活生生的人, 因此不能简单将军事人才看做是战争机器, 不能只是培养人才现代化战争的能力, 而要从其自身的特点出发, 给其自由发展的空间, 因势利导, 从而使军事人才得到更人性化、更全面的发展。可见, 坚持“以人为本”的军事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包括满足现代化信息需要的军事知识, 更应当是一个自由发展的完整的人, 这是未来军事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

( 二) 立足于创新精神, 推进教学改革

第一, 改革当前的课程和教学体系。调查发现, 当前军事院校培养的人才普遍存在与部队的需求脱节的现象, 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明当前军事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已经无法满足部队建设的需要, 因此加强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使之与作战需求相适应应当是军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着力点。

第二,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适应未来瞬息万变的战争环境, 现代军事人才的培养应当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有所创新。摒弃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 采用更加科学的方法, 例如创设情境教学法, 即教师创设一个情境,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能最大限度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教学效率。

第三, 改革教学过程管理和效果评价。传统的教学中, 对于教师来说备课和授课是课堂教学的两个独立过程, 而且备课本身是为特定的课堂授课服务的, 而这种方式显然与新时代军事人才的培养不相适应。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应当将备课、授课等均纳入到教学管理的范畴, 实现教学的动态管理, 并将教学过程与科学的评价结合起来, 通过教学评价一方面可实现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规范, 增强责任心, 另一方面也可调动教师投身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使其充分发挥教学主导的作用, 逐渐将教师打造成为学者型教师。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在未来军事活动中, 人才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军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当务之急, 为做好改革, 应当转变思想观念, 推陈出新,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方法, 理论与实践并重, 使所培养的人才真正发挥其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伟, 孙博, 曹中华.对军校创新型军事人才培养问题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10 (2) .

中国军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 篇9

为建立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型人民军队作为自己独立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 党非常重视革命军事人才的培养。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 党专门从各地选派大批党员、团员和革命青年到黄埔军校接受教育, 并强烈推荐周恩来等共产党员到黄埔学校作为政治领导展开教学指导工作, 为后来创建新型人民军队积累了诸多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1927年, 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办我军第一个教导队后, 各根据地都以红四军为榜样, 迅速积极地建立了红军随营学校。1929年1月, 根据毛泽东的建议, 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所学校———井冈山红军学校成立。1931年10月, 毛泽东在江西省宁都县指出, 北伐时期有个黄埔, 我们现在要办一个“红埔”。1933年, 中央军委决定将两年前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高级班和上级班, 改为“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6年, 这所学校改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和各分校共培养各级干部20余万人, 被誉为“制造抗日干部的烘炉”、培养干部的“重工业”。但是, 从50年代后期, 由于面临严峻的国际局势, 军队建设在“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思想指导下, 长期处于临战的状况, 致使军队的战斗力被削弱, 延缓了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进程。

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

1977年, 邓小平指出, 从排长级别起, 以上各级军官都必须经过军官学校的严格训练, 军官的晋升也要制度化。每个阶段的晋升都必须经过学习, 掌握现代化战争知识这一程序。我军人才培养工作在邓小平这一思想的指导下, 坚持士兵先培训、后提干以及现职干部任职前的再培训等制度, 保证了军事人才培养的规范化、连续性和与时俱进的先进性。邓小平于1977年12月28日的《在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的讲话》重点指出, 把军队办成一个大学校的思想, 与此同时还要兼具做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这两项能力, 朝着无论是军队还是地方都适用的全能人才发展。考虑到战士复员到地方工作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对战士的培养教育就要做到一兵多能。要学政治、学军事、学技术, 还要学点数理化, 学点工农业知识, 学点外语。要使我们的干部和战士, 经过训练, 既能打仗, 又能搞社会主义建设。这一决策适应了军队现代化建设和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需要, 受到全军官兵的衷心拥护和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在军委和总部的统一部署下, 全军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工作蓬勃开展起来。

邓小平指出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是从国家建设和军队建设两个方面的需要来考虑的。首先, 从整个国家建设这个大局来考虑。随着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 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以后, 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急需大量的各种人才, 对经过部队培养和锻炼的政治素质高, 纪律严明, 埋头苦干, 不怕困难, 同时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的人才特别受欢迎。无数事实表明, 以往凡是从部队转到地方的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干部和战土, 都受到了地方的重用, 并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其次, 军队培养两用人才的工作真正做好了, 部队干部战士转业复员到地方就容易了。由于我国国防现代化的程度还比较低, 为了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 国家不得不拥有较大数量的军队。军队具有服役年限的特点又决定了它每年要有相当数量的干部战土转业复员到地方。安置转业复员军人也就成为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转业复员军人能否得到妥善安置, 固然同地方政府的安排有关, 但关键在于转业复员军人的具体条件是否符合地方上的需要。由于一些转业复员军人的条件不符合地方上的需要而难以被地方妥善安置, 为部队和转业复员的干部战士造成许多困难。通过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才能解决上述矛盾。在一些先进的国家中, 许多军事项目的研究都是由地方上的科研和教学单位完成的。这种情况决定了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员既可以在军队工作, 也可以在地方工作。由此可见, 军队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同军队本身教育现代化是相一致的。

三、依托国民教育培养

从第十四次全军院校会议以来, 院校建设取得了新的成就。成功地建立了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海军工程大学、信息工程大学、理工大学、和空军工程大学等综合大学, 使我国军院校逐渐朝着综合办学、规模办学的方向发展, 重点培养了大批懂政治、懂军事、懂专业技术又懂指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了从更宽广的范围进行谋划军事人才培养问题, 江泽民同志提出要把军事教育融入国民教育的大系统之中。他深刻指出:军用与民用技术相互融合、转化的趋势正在进一步发展, 一些管理科学的方法既适用于地方也可运用于军队, 基础知识更没有军民之分。军事教育和国民教育有很多相通之处。在1997年12月7日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江泽民明确指出, 军队培养干部要逐步走军队自己培养和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并举的路子, 要从更宽广的范围选拔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 是适应世界军事变革和加速我军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而做出的科学决策。为此, 国务院、中央军委于2000年5月正式颁布了《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 一是有利于我们从更大范围内选拔优秀人才;二是有利于优化军队干部队伍的整体结构;三是能从根本上扭转军队接收普通高校毕业生难的被动局面, 使接收培养工作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四是能对军队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强化创新意识等方面带来深刻的有益的影响。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 是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一条必由之路。它是做好未来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础性工程, 也是新世纪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希望工程。建立“并举”制度, 将促进部队各级领导人才观念的进一步更新。党的十四大以来, 全军共接收普通高校毕业生36577名, 其中研究生2740名, 占7.5%;本科生30101名, 占82.3%。回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历程, 毕业于地方大学的干部为之谱写了辉煌的篇章。在高新科技领域铭刻着他们的贡献, 在作战部队、在基层也活跃着他们的身影。大批优秀的普通高校毕业生进入部队, 带来了丰富的知识和先进的科技, 带来了智慧和活力。正因如此, 拥有高素质的军事人才, 才能使得军队建设出现质的飞跃, 从而为科技强军拥有更强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阎成礼.构建教育创新体系培养军事创新人才[J].海军院校教育, 2000, (1) .

[2]杨芝朝, 祝汉清, 刘勇.树立全新教育观培养军事创新人才[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 2000, (3) .

[3]曹小先, 郭传杰, 江崇廓, 刘乃泉.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是教育观念的更新[A].中国老教授协会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

军事信息化人才培养研究与探讨 篇10

意义:军事信息化人才是军队信息化建设成功之本

江泽民指出, 迎接新军事变革挑战的关键是人才, 宁肯让人才等装备, 也不能让装备等人才。所谓军事信息化人才, 是指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精通信息化知识, 能够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 圆满完成本职工作任务的各类优秀人员。这里所说的“人”, 首先是指信息化的专业人才。因为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需要人来研究、开发和创新;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人防各个方面, 各个环节的结合也是通过人来实现的, 信息化人才是信息化建设各要素中最具活力和创新性的因素。如果没有大批高素质的各类信息化人才, 军队信息化建设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说, 信息化人才建设是整个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决定性因素。

举措:军事信息化人才要落到实处

确保把军事信息化人才培养战略工程落到实处, 既要有超常举措, 又要注意循序渐进;既要注重知识, 也要关注能力;既要着眼长远培养人才, 又要用好眼前人才。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 谈谈以下看法:

一是要顶层设计, 科学制定培养规划。实施信息化人才培养战略工程, 抓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非常重要。培养人才必须要有前瞻性, 要着眼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 立足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 科学制定和组织实施人才战略工程。一方面各级要对现有的各类信息人才科学分类, 摸清底数, 解决好如何培养、保留、使用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 院校要及时调整新型人才培养规划。培养其信息化意识, 信息化思维和信息化观念, 从根本上促进人才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二是要主管主抓, 创造良好用人环境。主要领导要当“第一责任人”。“信息化人才培养是长期任务, 又是当务之急。”高科技部队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尤其迫切, 在推进我军向信息化军队转型过程中, 担负着十分重要的职责, 必须将信息化人才培养战略工程具体化、阶段化、目标化。

三是要支持和帮助人才干事业。信息化人才要注重培养, 更要注重使用。领导要起到模范到头作用, 鼓励人才干事业, 支持人才干成事业, 帮助人才干好事业, 通过具体实在的工作, 创造培养人才的好氛围, 形成人才辈出的好局面。

四是要科学筹划, 构建信息化人才培养平台。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平台, 是努力实现人才培养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面对世界军事变革和信息化潮流, 我们应大力发展信息化教学, 尤其是信息化设施建设, 以满足信息化教学的需要。首先, 我们应构建开放式网络资源平台, 打破各自封闭的壁垒, 充分实现网上交流、资源共享;其次, 要分层次建立人才信息化系统, 以虚拟现实技术构设信息作战战场, 让人才指挥干部在网上与作战对手进行对抗演练;第三, 加快全国各人才网页的建设, 创建电子阅览室, 发展电子图书与电子版教材, 尽快推出网上检索、网上借阅功能, 面向全社会开放。

思考:形成军事信息化人才成长的新模式

信息化人才培养有其自身的特点规律, 笔者认为, 要在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磨砺人才等方面做好文章。

培养人才要进一步强化院校教育在推进信息化人才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强化信息化人才在人防干部队伍中的特殊地位。要充分发挥军事院校在信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作用, 加大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力度, 要充分挖掘具有通信指挥、信息技术、指挥自动化系统技术和信息作战人才培养优势的军队院校的潜力, 支持其扩大教学规模, 输送在职人才干部进军校学习, 以满足不断发展的人才信息化建设对各种人才的大量需求。

引进人才要有“招数”。引进人才不仅可以缩短人才培养周期, 还可解人才匮乏的“燃眉之急”。人才在哪里?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行业。但有许多大学生、科研骨干、高精尖行业中的专业人才。因此, 我们应该大力宣传人才在未来战场及平时国防建设中的特殊地位, 尤其是要出台支持人才干事业的政策措施, 只要工作做足做好了, 大量人才就会走入军队建设的事业中来。那么如何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充分发挥军队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 科学技术高度发达, 各门学科均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只有经过院校专门学习, 才能获得作为军事人才应具备的相关知识。现代社会是终生学习的社会, 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和所从事工作的变化, 军事人才也要不断进院校深造, 更新知识, 提高素质, 以适应客观环境的需要。

作为军队院校, 要全面地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更好地担负起培养信息化军事人才的历史使命。军队院校要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 用教学牵引科研, 以科研支撑教学, 用人才培养质量检验教学科研成果。为了适应部队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院校要在按照实战化要求, 科学设置学科与专业, 真正从部队需求着眼培养人才。在教学内容上, 军队院校必须突出对军事人才的信息素质及其对信息化战场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 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 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网络化训练等, 加速数字化图书馆、网上模拟对抗训练平台的建设。军队院校必须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 改革教学内容, 增加高科技的含量, 尽快形成适应新军事变革的新的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

二是要充分发挥部队在岗位练兵的主阵地作用。部队要在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中, 增大训练的科技含量, 按照实战要求, 做到“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各级可通过举办信息技术培训班、科技练兵、开展军事活动等, 提高官兵的科技素质, 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部队应结合实际, 要采用适应高技术、信息化战争作战需要的训练方式和方法。尽快向强调计算机分布式交互仿真的训练转变, 锻炼提高高技术、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能力, 培养出既熟悉战役战术理论, 又能指导部队信息化建设的高素质军事指挥和参谋人才。

三是要依托国民教育, 促进军地共育机制。在某种意义上讲, 信息化人才是知识型人才, 在很大程度上有军地通用的特性, 因此, 依托国民教育是培养信息化人才的重要途径。很多地方“211”重点大学的课程设置合理, 教学科学, 而且师资力量雄厚, 这无疑是我们可以借用的有利资源, 也能为我们减少培养成本。针对信息技术的军民通用性, 军队应充分发挥地方重点高校的人才和资源优势, 可采取“送出去”的方法来培养信息化军事人才。我们现在实行的“国防生”和“强军计划”都是依托国民教育的很好例子, 都在利用地方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教育资源为我军培养计算机、通信和自动化等专业的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的信息化人才。经地方培训过的学员, 在回到部队后再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开展信息作战学、心理战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学, 使他们了解信息战观念、战法和信息指挥的基本知识。对于一些著名的军内外学者、专家, 我们可以采用“请进来”的办法, 聘请他们担任客座教授, 为部队的建设出谋划策。

留住人才要使出新的对策。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和国家人事制度的改革, 人才流动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变化, 跨行业、跨地区流动以及流动量的不断扩大成为必然趋势。面对这种新形势、新情况, 我们应充分考虑, 做好调查研究, 适时拿出具体灵活的政策措施, 以应对这些变化对人才建设带来的影响。

磨砺人才要着眼未来战场和平时的使用。“人才培养的目的在于使用, 使用的过程也是培养的继续。”要创造一切可能的环境和条件, 使我们的指挥演练在信息化条件下进行, 将人才放在艰苦、复杂、困难的环境中磨砺, 以提高驾驭信息化战争的能力。

摘要:本文根据军事信息化人才在当下社会的重要性, 重点阐述了培养军事信息化人才的举措, 进一步提出了军事信息化人才培养成长模式的创新思考, 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人才,军队院校,岗位练兵

参考文献

[1]刘太平, 黄因贵, 陈克宏.论信息化战争对军事人才的素质要求及培养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 2005, (12) .

上一篇:处理与利用下一篇:门诊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