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教法

2024-07-26

任务教法(精选三篇)

任务教法 篇1

1 任务型教学的定义与方法

任务型教学 (task based instruction) 是交际法教学和第二语言研究两大领域结合的产物[1]。Peter Skehan指出, 任务型教学就是“在课堂上, 采用让学生去完成所给予的任务的教学方法”[2]。

任务型教学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 是从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出发, 在教学目标上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 追求学生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任务型教法提倡以教师教学为主导、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组织者、引导者、顾问或同伴的身份出现, 学生的学习也成为一种满足需要、发展兴趣、提高能力的过程。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时是带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的, 所以整个课堂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过程。

Skehan (1998) 对任务有如下论述:意义优先, 任务完成为主, 评估基于任务完成与否。即学生应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如何完成任务上;对任务进行评估的标准是任务是否成功完成。

2 任务型教学与《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课程的共同点

任务型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活动, 至少要具备两个特点: (l) 以任务为中心; (2) 任务的焦点是解决某一问题, 这一问题必须与现实世界有着某种联系, 这种联系应该是具体的, 贴近学生生活、经历, 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在任务型教学中, 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 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 并构成一个有梯度的连续活动。《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课程的重点亦是坚持以学生的能力为本位, 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恰好适应了任务型教法的特点。

任务由三个部分组成:

(1) 任务的目标 (Goals) 。指通过让学生完成某一项任务而希望达到的目的。任务的目标可以是培养学生说英语的自信心, 解决某项交际问题, 也可以是训练某一项基本技能等。

(2) 构成任务内容的输入材料 (Input) 。输入材料必须具有知识性, 应以现实生活中的交际为目的, 是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中体会语言, 从而学习语言而不是局限于教材。在专业课教学中则是给学生设定一个真实的环境和任务需求, 使学生进入到设定的角色来分析和完成任务。

(3) 基于这些材料而设计的各项活动 (Activities) 。任务的设计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前后相连, 层层深入, 并由数个微任务构成一串“任务链”。电动机基本控制线路中的每一个电路都是在前一电路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或添加新的任务要求完善而成, 内容上相互衬托递进, 关联密切。

3 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

《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中对学生的重点要求是掌握与电力拖动相关的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但难点在于要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的能力。而要达到能力培养这一目的, 仅靠教师课堂上的讲授和反复练习, 结果只是使学生死记硬背, 达不到培养自我分析判断能力的目的, 若采用任务型教法则事半功倍。

英国语言学家Jane Willis (1996) 在她的专著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中提出了任务型课堂教学的三个步骤:

(1) 前任务 (Pre-Task) ——教师引入任务

任务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要做的首要环节就是呈现任务, 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学习语言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任务驱动 (taskdriven) 的过程, 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同时也有利于体现任务的真实性。在《电力拖动》课程中, 当学生基本掌握了电机、开关等低压电器的功能和原理后, 教师提出问题, 即任务的目标。如讲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电路时, 任务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的原理和特点。对学生提出问题时先设定情境, 给学生安排一名电气工程师的角色, 任务是客户要求制作一套车库门的控制系统, 请大家设计出符合客户要求的系统的电气控制线路。

(2) 任务循环流程 (Task-cycle)

包括学生执行任务和学生报告任务完成情况。

给出任务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构成任务的输入材料。真实运用任务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的过程。此时, 学生就进入了参与任务的环节。任务环是实施任务型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此时教师的角色不应该是老师, 而是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同伴, 和学生一起思考和分析完成任务需要考虑的细节, 完成信息互补;通过协商或讨论作出选择。如控制车库门的基本动作应该能够打开再关闭、实现该动作需要几台电机驱动等。在任务的驱动下, 学生就能运用自己的思维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主动地参与到各种任务中来, 真正地做到“Learning by验, 享受成功的喜悦。

任务的完成是任务型教学程序的最后环节。在时机成熟时,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围绕新知识点、突出主题进行操练, 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技能转化成在真实生活中运用的能力。本应该由教师讲解的内容由学生们自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其理解和记忆必然印象深刻。

(3) 语言聚焦 (Language focus) :

包括分析和操练。

以车库门控制系统为例的任务, 可以继续添加不同的任务需求, 如客户提出升级要求, 希望实现开闭的自动停止, 这就是位置控制线路;希望实现楼上楼下都能控制车库门, 就是两地控制线路等。合理安排任务, 从一项任务出发, 由易入难, 层层开发, 学生在适应这种教学方法的同时锻炼了自我分析和判断的思维能力, 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4 总结

任务型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都充满了情意色彩。它强调教学中学生基本心理的满足, 具有较强的情感性。它强调教学只有创造条件, 通过一系列任务的完成, 满足学生的归属感和影响力, 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 才会愿意学, 才会学得好。

所谓“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无论有怎样的专业性和适用性, 只要掌握和充分发挥其优势并运用得法, 在各类教学中适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便能得到突出的效果。

摘要:本文从《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的教学目标出发, 结合任务型教法的优点, 探析了在专业课教学中采用任务型教法的优势与施行方法。

关键词:任务型教法,电力拖动,兴趣

参考文献

[1]程馨.英语任务型教学:过程观、综合观与真实观[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 24 (S1) :220.

[2]Skehan P.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learning[M].Shanghai:Shanghai Education PublishingHouse, 1999.95.

音乐教材教法研讨教法部分材料 篇2

——关于新教材的使用及当前课堂存在问题的探讨

一、新教材的特点及处理方法、策略

在两次疑难问题的交流与探讨中,大家普遍认为新教材活了,直观性文字少了,可直接采用的素材少了,不好用了。为了正确理解新教材,充分利用好新教材,我们必须首先研究新教材的特点。那么,新教材和旧教材相比,都有哪些特点呢?

(一)新教材的特点

1. 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这一点,从书中选取的图片就可见一斑。另外,新教材还选取了大量的接近当代学生音乐生活的内容与素材,如《泰坦尼克》主题歌——我心永恒,《难忘今宵》、《给未来一片绿色》等等,而且在实践与创造中也是这种体现,比如:用自制打击乐器进行节奏表演或创编;14册35页为熟悉的自然画面选配音乐等等。新教材的这种变革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大的现实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观察现实生活的过程中理解音乐,增强音乐、学生、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使音乐课走向生活化。

2. 学与导结合——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打破旧教材重教师“讲”的模式,新教材倡导了学生自主、合作、及探究的教学方式。(同时《音乐课程标准》中还提出体验、感悟、模仿等适合音乐学科的特殊学习方式。)新教材不仅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的“学本”。新教材的编写不仅注重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感悟,还重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帮助学生从生活实践入手,捕捉音乐元素。这一点在课后“实践与创造”中均有大量体现。比如音乐十六册课本11页的实践与创造、管弦乐《九寨沟音画》的实践与创造等。

3. 继承与创新结合——注重反映社会发展和最新科技成果

4. 文本教材与开发课程资源结合——注重给教师留有创造空间

新教材为教师留有一片广阔的创造空间,不再强调教材的权威性和唯一性,而把它看成一种特殊的教学资料。这也就是为什么同一教材不同的人或不同的处理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就要求教师既要作教材的实施者,又要做教材的设计者,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但凡有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一切物质的、精神的素材都可以作为教材。我们要突破以教师、教材为中心,以课堂、课本为中心的教学习惯,走向开放式教学。

5. 科学内容与活泼形式结合——注重教材生动、通俗、情趣化

新教材打破旧教材板起面孔说理的模式,注重内容的新颖独特、引人入胜;压缩教材容量,降低了难度,减少了乐理知识及技能训练,取消了不必要的记忆内容;编排形式生动活泼、图文并茂,文字优美,采用简谱,通俗易懂。新旧教材在这一点上的反差在小学音乐课本中体现最为突出,教材广泛采用了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

6. 学科独立与学科渗透结合——注重学科间整合新教材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进一步促进了课程综合化的发展。比如七年级14册音乐课本第23页的实践与创造三:聆听《欢乐歌》,与《小放牛》、《大起板》作比较。讨论:江南音乐与北方音乐有何不同?把本单元的歌曲、乐曲编上序号,将他们的序号填在中国分省地图的相关区域内。下面是一幅中国地域轮廓图。把音乐与地理结合起来了。

(二)处理策略、方法

了解了新教材的特点,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处理和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呢?以下几条可作参考:

a)简约——化难为易,以简驭繁

所谓简约就是教师不仅要吃透教材,还要对教材进行挖掘、梳理、浓缩,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以简驭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获得较大的学习效益。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简约?

要简约,首先是浓缩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刻内涵,让学生去认识本质的东西。

我曾经看过一节小学低年级音乐欣赏课——《快乐的早晨》,本来对于六、七岁刚入小学的孩子,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及良好的听音乐的习惯,很多教师感觉这个过渡不好操作。该教师通过对课标及教材深刻的理解与浓缩,把本课教学目标恰当地简化具体为 :

1. 学习聆听乐曲的方法,知道要用耳朵听音乐,对听音乐产生兴趣。

2. 欣赏《快乐的早晨》,感受体验音乐的情绪,复习《上学歌》,并能用动作配合音乐。

3. 感受音乐的长短。

并围绕此目标组织了一系列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音乐实践,用自己的耳朵聆听并对所聆听的音乐做出反应。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要简约,其次是必须有取有舍,删除浅显易懂非重点的东西而突出重点和关键的东西。在这里有“五讲五不讲”原则。“五不讲”是:支离破碎的分析不讲;学生已经懂的不讲;学生自己能讲的不讲;教师讲不清楚的不讲;学生听不明白的不讲。“五讲”是:要讲,必须有教师自己研究教材的心得体会、感悟发现;必须高于学生之上,(要能讲得学生感兴趣,讲得学生记得住,讲得学生开眼界,讲得学生佩服你);必须是传授程序性的知识,而不是陈述性的知识 ;必须是传授逻辑上有必然联系的知识;必须传授主题性的知识。如果说这个内容有些琐碎,我们武主任总结的有一个“三要三不要”:学生自己能想的,教师不要代替学生去想;学生自己能说的,教师不要代替学生去说;学生自己能做、能解决的,教师不要代替学生去做、去解决。

b)扩充——多向思维,开拓思路

扩充,就是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对原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和增加,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比如,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我们可以同题材(体裁)作品进行扩充,如在学习江苏民歌《茉莉花》时,可以把河北民歌《茉莉花》、萨克斯《茉莉花》、流行音乐《茉莉花》扩充到一起。再比如同体裁的众多《摇篮曲》;或者同一作曲家的作品,如在学习王洛宾的《青春舞曲》时,可以扩充到《掀起你的盖头来》《在那遥远的地方》等,进而扩展到西部民歌的特征。

扩充不仅仅指教师,学生也要扩充,比如根据所学内容,让学生提前进行搜集调查、社会实践等。也许一开始学生未必会有多大的收获,但请注意一点:那就是千万别太小看我们的学生,没有多总有少的。加上我们适时的激励与引导,总会积少成多,由点到面的。我们没有必要孤军奋战,我们完全可以把音乐课堂延伸到课外,把四十分钟的“小课堂”扩展成无限的“大课堂”充分利用好丰富的社会音乐资源,增加学生的信息量,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增强我们的教学效果。

c)调整——回归生活,与时俱进

调整包括内容的调整、顺序的调整、形式的调整等等。

调整内容首先要考虑它的生活性,其次时代性。构建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把知识的根安在学生自己经验的土地上,才能真正地实现意义构建。而要把知识的根安在学生的经验上,就必须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去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音乐新课标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d)探究——以疑促思,体验感悟

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要教无疑须先教有疑。课堂要以问题为中心,让问题成为联系知识的纽带,在问题中开始,在问题中结束。这就启示我们要转变传统教学中“以教代学”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体验音乐及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e)整合——学科渗透,知识整合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程各个分立,这是不得已的办法。”“教育的最后目标是使各个部分分立的课程能发生的影响纠结在一起,构成了有机体似的境界,让学生的身心沉浸其中。”

f)活化——化静为动,学做合一

处理教材另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活化教材,设法将静止的、抽象的、死板的教学内容活起来,从而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为什么相同的小说、电影、电视剧,现代人更喜欢看电影电视,而不愿看小说,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但同时又对电视音乐节目情由独钟,流连忘返。这能否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在教学中我比较留意音乐 “板块教学”的构思,大家也不妨结合自己的教学尝试一下:

“音乐大舞台”,设计是为给孩子们创设一个艺术实践的机会,让孩子们体会成功的喜悦,发现并培养学生独特的才能和兴趣。

“流行音乐大挪移”,把优秀的流行音乐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让学生体会怎样的音乐才是适合自己的。

“七色魔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童话般的设问出示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同时让学生知道变幻无穷的音乐殿堂均来源于这七个最基本的乐音。

“音乐大擂台”,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竞争意识。

“走进音乐厅”,是把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补充内容更多的介绍给学生,从而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再比如“音乐无极限,风格任你变”、“品头论足”、“走进音乐创作室”、“音乐魔盒”、“精彩十分”、“上台露一手”等,都是让学生在听、唱、奏、创、演的动态“活动”中投入到音乐的美好境界中。

g)拓展——扩展课外、延伸社会

成功的教学既立足于课堂,又不局限于课堂,努力做到课堂向课前延伸和向课后拓展,向社会和家庭开放,向大自然开放;既立足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努力促进多种教学资源的利用。

此次音乐课程改革,改变了原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构建了以“人与音乐、社会生活与音乐”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有利于让学生从关注身边的音乐开始,来认识音乐的起源和学习音乐及知识。

如: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发现生活中的节奏。

走—— × × ︱ × × ︱ × × ︱

跑—— ×× ×× ︱ ×× ×× ︱

跳—— ○× ○× ︱ ○× ○× ︱

“母鸡下蛋曲” 咯咯 咯咯 ︱ 哒 — ︱

“狗叫曲” 汪○ 汪汪 ︱ ○ 汪汪 ︱ 汪汪 汪 ︱

……

(三)新课堂设计建议

有了对新教材特点的认识及基本处理策略,之后应该进行的是课堂教学设计。那么,现行课改状态下对课堂教学设计又有什么新要求呢?

新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要突破以课本、课堂为中心;突破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实行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再带着新的问题走,课堂始终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中进行。另外还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1. 整体设计应有戏剧性

教学设计应开头引人入胜,中间波澜起伏,结尾余音未绝。另外,要想使课堂教学有戏剧性,教师的课堂设计就应有悬念和矛盾或者是知识、能力、智力上的挑战。

2. 教学方法设计要有多样性。

有的教师长时间的教学方式一直在磨道式循环重复,其教学方法的程序化、公式化、单一化最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比如有的教师在上欣赏课时总是本着这样的流程:乐曲简介——听赏乐曲——分析乐曲——再次听赏——延伸创作,教师刚一板书课题,学生就知道了本节课的全部内容,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年年岁岁教此书,岁岁年年法不同。”

3. 加强人情味与幽默感

音乐教育时一种审美教育,它要求通过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及活动的参与,起到陶冶情操、愉悦心灵、塑造人格的作用,音乐时一种极具感染力的听觉艺术,它拒绝一切“正经八百”、“严肃呆板”的说教方式,它需要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另外,情先行,理必通也是这个意思。

4. 尽可能的开展音乐竞赛活动

竞赛激励斗志,人的大脑在竞赛状态下的工作效率最高。由于竞赛的开展,原本兴致并不高的学生也可能因之而兴致勃发。

二、当前课堂存在问题的探讨

(一)、存在问题

1. 课堂随心所欲,不经设计,想到哪儿,上到哪儿。“新思路,老办法,一台录音机走天下”。

(课例略)

这在平时的课中随处可见。由于工作繁忙,备课流于形式,上课无即定明确目标,走到哪儿算到哪儿。这也正是为什么一上公开课,学生就觉得老师变了,讲的课也变了,变得摸不着头脑了;教师也抱怨学生太不配合了,反应太迟钝了,平时的活泼劲儿哪儿去了。可是我们想一想,不熟悉你的教法,学生他怎么很好的配合你?!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实这是和我们平时上课分不开的。

2. 为综合而综合,为表演而表演。

缺乏目标意识、音乐本位意识,对音乐学科本体功能的认识和把握不够。把音乐课上成语文课、地理课等等,拓展无度,出力不收粮。

(课例略)

3. 重形式,轻内容。只重视音乐活动的量,不重视音乐活动的质。

课改以后,教师为了突出教学方式的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往往在音乐课上安排了大量的音乐活动环节或游戏环节,一节课热热闹闹的结束了,学生玩的很开心,却什么也没学会,甚至一首歌都没唱会。学生得到了极大的自由,但自由等于自主吗?!教师在设计安排音乐游戏活动时,往往忽视了最重要的活动的质,只重视了活动的量。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一定要考虑我们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学习特点,一定要明白自己通过游戏活动想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有张有弛的音乐活动参与中感悟音乐的产生与发展。只有这样,我们的音乐课堂才会是井然有序的、朝气蓬勃的,也是充满情感,充满理性的。也惟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做到“形散而神不散”。首师大教授曹理老师在2004年全国音乐优质课评比活动中也点评到了课堂中这一共性问题。

(课例略)

4. 公开课上成表演课。

公开课是教师之间交流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的一种好的方式。听课教师的目的不仅仅是关心课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心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另人遗憾的是许多音乐公开课中,课堂气氛让人感到生动有趣,但学生学习超快的速度和工整的问题回答让人吃惊,使人不禁感到公开表演成分较多。例如:在很短的时间内学生就能排出有模有样的舞蹈,几乎不用练习就能整齐地作出声势律动,学生所有的回答全都是异口同声,没有不同的思维,整齐划一,甚至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公开课是展示一个教师综合素质的极好机会,谁都想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别人的赏识,但这种对课堂过度的处理及包装已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当然,教师对课堂的执着是让人钦佩的。但一节有价值的音乐公开课,应敢于暴露教学设计以及原汁原味的师生互动。因为只有真实的课才值得教者和听者去研究。

(课例略)

5. 贴标签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没有把情感目标渗透到一系列教学环节中,而是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景,孤立地、人为地、机械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其实,三维教学目标合则一石三鸟,分则一损俱损。三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在教学同一过程中实现三个目标,而不是一个目标一个目标来完成。比如《非洲的灵感》一课,如果不是通过一系列教学环节给学生展示一幅极具民族风格的非洲风土、人情、文化等画面,让他们客观地认识非洲、了解非洲,了解埃及人创造出以金字塔为象征的灿烂文明,了解非洲人对世界发展所做的不容忽视的贡献,怎么自然引发出学生理解并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解决导向

由于现在我们还没有一套放之各校皆可用的具体的解决方法,或者说我们还在不断的探索研究中,在这里,我仅给大家提供一些解决的导向,希望大家能根据各自各校的具体情况创新出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的音乐课堂。

1. 辨证地认识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究其以上原因,一是形式化,二是绝对化。归根结底是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欠佳所致。

创新离不开继承,创新以继承为基础,继承以创新为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课堂上的诸多问题,才能摆正新、旧课程的关系。新课程是对旧课程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旧课程辨证地否定,而不是绝对地否定。

2. 辨证地认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新课程改革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这本是正确的、是好的。但如果我们因此而否定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则从根本上违反了教育的规律和辨证法。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离不开教师的培养和塑造,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地位是不能动摇的。

3. 要辨证地认识合作探究与接受学习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突出了合作探究学习,重视对知识的探究和对学生兴趣的培养等,无疑是重要的。但如果我们只要合作探究性学习,不要接受学习,其结果就会在培养了人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人对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另外,由于知识的显性与隐性之分,理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任务教法 篇3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英语;阅读能力

一、任务型教学是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在阅读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思考,努力为学生提供具有刺激和诱导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然地习得语言。学生在课堂中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在任务的驱动下,有选择地获取信息,他们成了学习的主体,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互相传递和交换信息,充分发挥其语言工具能力。他们有自由的发挥空间,其不同的语言能力、不同的信息摄取量、不同的知识结构,可以产生不同的成果,体现个体差异性,充分发挥任务型教学在阅读课中的主体作用。

二、任务型教学的课堂教学程序

按照上述任务教学的基本理念,根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中职英语阅读课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任务呈现——这是任务型课堂教学所特有的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一开始就呈现出任务,让学生从课堂教学的开始就明确知道自己要完成的任务,然后在任务的驱动下学习语言知识,进行技能训练,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任务驱动的过程,有利于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有利于体现任务的真实性。

第二阶段:任务准备——知识与技能教学。任务型教学的准备过程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知识和能力准备的过程。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把运用任务呈现给学生之后,学生能够感受到没有足够的知识、能力、技能、信息和文化理解就无法完成所布置的任务。因此,学生会在任务的驱动下通过学习教学内容来获得完成任务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信息。就阅读课而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完成以下教学任务:

1.介绍阅读材料的背景知识,开展内容预测活动

教师在这一阶段通常要通过图片或文字材料等适当讲解与该篇课文有关的背景知识。背景知识包括对文章语言结构和词汇的掌握、对所论述主题的了解。背景知识又称非直观信息,它储存于学生的长时记忆中,是直接影响阅读分析和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适当介绍背景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扫除阅读中可能出现的障碍和问题,使学生对将要阅读的内容有一定了解,激发其阅读的欲望。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预测,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课文、验证预测的兴趣。

2.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

要使阅读有意义,不但需要非直观信息,还需要直观信息,后者指文章的字符号(即字母、词汇和句子)。因此,扫除阅读中可能出现的语言障碍是必要的,但是要控制好生词释义的量,有的生词词义要让学生通过上下文猜测。

3.让学生明确阅读目的

不同的阅读目的决定了阅读的方式及速度。目前在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目的旨在通过规范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其中包括获得课文大意的扫读技能、获得课文具体内容的跳读、精读技能以及培养语感、获取乐趣的泛读技能。教师应在阅读教学前确定每一教学阶段的阅读目的及阅读方法,呈现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具体任务。

第三阶段:任务完成——这一阶段的任务应包括符号辨认和内容理解。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弄清楚课文的结构和具体内容,还要帮助学生弄清楚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可以设计数个微型任务,构成任务链,要求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采用下面三个环节来完成任务:

1.快速阅读,了解主旨大意。要求学生快速通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脉络,理解课文大意,找出主题句、关键词,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一个整体印象。

2.精读,获取更多信息。教师可根据阅读课文中的特定信息预先设计一些问题或图表,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有重点地进行精读,找出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3.研读,从中受到启发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审美的观点认真阅读全文,了解文章的细节、段落大意及段落之间的联系,促进对篇章结构的理解。教师可设计以下任务来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在速读和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结构和作者的评价,力求从读的内容中得到启发。当然,在各环节的任务完成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提醒学生注意阅读速度,要求根据不同的阅读方法和任务,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速度。

第四阶段:任务完成展示任务后,活动包括展示、讨论、评价和操练。教师可设计以下任务:

1.展示,要求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通过表演、报告、复述、背诵、听写、默写等方式向全班展示任务完成情况。

2.讨论与评价,引导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表达个人的观点,例如:同意或不同意,喜欢或不喜欢,提出建议或解决问题的办法,评论课文中的人物,想象故事的多种结局,等等。然后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作出评价,评价以激励为主。

3.能力迁移,阅读教学可以与写作教学相结合。这是因为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写作练习,难度大大降低。因此,在上一步骤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命题或自选题作文,有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全面提高。

三、体会和思考

任务型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它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设计出不同的活动,每一个教学过程学生都在完成任务,且语言的内容得以重视,语言的形式呈现多样化。教师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课堂教学的过程,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不断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另一方面,任务型教学不但能促进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而且也能促进英语学科同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记忆,想象和创新的能力从而使学习者整体素质得以提高。当然,教无定法,任务型教学法的提出并不意味着否定其他教学法。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探索运用其他的教学法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职业教育中心校)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任务教法】相关文章:

任务驱动教法06-21

音乐教材教法研讨教法部分材料05-19

作文教法09-13

教法应用05-06

教法研究05-14

语文教法08-01

教法论文题目05-03

教法书评范文05-16

体育教法范文05-17

教法学名词05-02

上一篇:提高举措下一篇:电磁振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