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与游戏

2024-07-17

地理课堂与游戏(精选十篇)

地理课堂与游戏 篇1

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网络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已深入人心, 游戏玩家不仅仅单纯追求3D效果, 逼近现实生活的3D效果以及可以学习娱乐兼着的游戏越来越受欢迎。除此, 现在所有浏览器基本都支持Java Script脚本语言以及KML脚本语言。各大主流浏览器基本都支持Google Earth 3D插件。通过Java Script的Socket技术可以方便的实现各个PC电脑之间的交流。随着Google Earth功能的壮大以及使用人群的增多, 3D场景, 实现也越来越多, 《地球地理实景3D网络游戏引挚的设计与实现》将不再局限于世博以及目前已有3D场景, 只要能想得到的地方都可当成游戏场景。因该项目采用Java Script以及KML容易实现了跨平台, 方便以后的扩展和推广开发。

需求分析

客户端必须支持Internet或者多人游戏时处于局域网, 必须已经安装好目前主流的浏览器。用户的电脑必须已经下载好Google Earth 3D插件。

现在贴近生活的游戏以及能够在娱乐中学习的游戏越来越受欢迎。很多人想亲自到世博去了解一下周围环境但总是抽不出时间或者付不起那些开销, 就这样在网上体验也成为玩家的一种乐趣。而单独的看网站网友们根本就提不起什么兴趣, 他们就希望有一款能够集合娱乐、体验、学习为一体的互动协作且贴近生活的游戏一起与家人与朋友共同享受。

在游戏过程中, 玩家能够以第一人称的角度与电脑产生的敌人进行射击反恐。多个玩家可以登录至游戏, 在Google Earth上进行对战, 使用Google Map作为对战中的地图导航。玩家可分不同的组, 组员之间相互协作, 向敌方开火进行反击, 中枪者则必须重新游戏或者是退出游戏。除此, 用户可以获取旅游信息:通过Google Map随时随地定位到你所想了解的地方, 通过Google Earth查看当地的近乎真实的地理信息, 如人文, 历史, 旅游等信息, 同时还可以了解到附近的景点, 以及旅游向导。

游戏总体框架设计

客户端运行于电脑之上, 直接和用户进行交互, 主要功能在于用户从界面上进行点击设置最后实现开始游戏。服务器端没有界面, 以服务的形式存在。主要是用于在线玩家的数据的分析以及分发功能, 为该程序中的互动功能的主要部分。

1人物3D模型的制作

游戏中需要一定的人物3D模型或者3D环境。利用特有的从2D到3D的技术跨度进行了人物的各个组件的设计以及构建, 最后再变成各个元件或者去群组组成人物模型。一般各个部分用的制作方法是用边缘2D推拉成3D, 进而材质喷涂。游戏中的模型都是利用Sketch Up进行设计组合成模型的。

2地理译码缓存管理

Google Map本身都是图片以及标签信息, 玩家在该地图里的一些地理信息显示后又需更新, 导致显示缓慢的情况出现。为此, 开启Google Map本身自带的客户端缓存功能之外还自己创建了自己的客户端缓存用来实现更快速显示的效果。其中包括创建一个地理译码回应的数组、创建一个定制的缓存、从而使用Set Cache的方法进行设置。

3玩家以第一人称的视觉操作

为增加游戏的可玩性, 游戏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觉, 因此玩家可以进行向左向右向前向后改变视角等操作。在游戏当中不断地监听当前的键盘的操作, 把当前的改变的经纬度与之前的经纬度相加, 从而改变经纬度坐标。为了方便计算, 设置一个Java Script的公共类进行实现经纬度高程到笛卡尔坐标的互换, 以及矩阵的变更。

4其他游戏玩家同步功能

为实现游戏的互动性, 游戏里网络玩家可以互相加入某个房间进行同台对战。实现方法:每一位玩家登录到游戏中的时候都会出现在游戏中特定的某一个场景里, 此时玩家将会向服务器端不断发出事先与规定的好的协议, 然后告知服务器自己目前的经纬度以及操作命令, 再由服务器进行分析数据进行分发到与同个房间里的玩家, 并在其他玩家游戏上显示位置以及模型。

总结

地理课堂与游戏 篇2

江门一中林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道、业、惑必须凭借教学语言,并以之为载体,方能有效地给学生进行传、授、解。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明确记载:“善教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其志。”这充分说明教学语言在课堂上的独特功能。清代一些有作为的学者认为,教师是以舌为本,以舌耕为业。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保证。” 地理教学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无论在以前的传统教学阶段,还是走向现代化教学阶段的今天,无论教师使用何种现代化教具,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何灵活多样,地理教学最后都要通过教学语言的表达来实现。地理教学语言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学语言艺术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最终决定学生的地理学业成绩。

一、教学语言在地理课堂调控中的作用。调控就是指调节和控制的意思,课堂调控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课堂教学的管理和控制,以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达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斟酌教学设计,却很难预设调控环节,那是因为课堂动态生成中信息发生的不可预见性。但缺乏教学调控保障的课堂,往往会显得死气沉沉或逻辑混乱,甚至吵吵嚷嚷变得不可控制,再好的教学设计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地理教学又是一门艺术,一堂好的地理课,学生在获得丰富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能感受到这种艺术所在,在这其中,地理教学语言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能以其出色的教学语言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使学生感兴趣而乐于此学科的学习。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教学语言来调控课堂,是地理教学的必需,而恰当的地理教学语言能取得很好教学效果。

二、应用地理教学语言对地理教学进行调控的方法:

(一)、精心设计导语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能否设计出新颖,吸引学生注意的导语,将直接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导语起着激发兴趣、增强参与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抓住导语特点进行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点。

1、精炼性。因为导语是教师在讲课之前为引入新课而设计的教学语言,它不能繁琐冗长,否则就会影响教学进程,得到不好的效果。学“大气保温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时,比如:学“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时,可以用“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为什么上面终年积雪?”引入课堂,言简意赅。

2、趣味性。内容生动活泼、有趣、切题的故事,会使课堂增色添彩,让人耐人寻味,思考无穷。比如《洋流》一课的导入:二战,英国及盟军严密封锁地中海出入大西洋的唯一门户—直不罗陀海峡,然而英军舰艇屡受德军潜艇的袭击,致使英军遭受巨大损失,德军的潜艇

为什么能在英军的严密监视下出入地中海呢?

再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节课的导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最初,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基于想象。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中有哪些是关于人类对宇宙的想象的描写吗?

3、鼓动性。导语的设计要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使之跃跃欲试。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使学生活学活用。

在讲世界气候之前,引用“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的典故,简述了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提出诸葛亮为什么有先见之明,知道火烧连营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呢?悬念一出,学生精神为之一振,接着就讨论开来,好奇心一来,学习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后面的学习学生就迎刃而解了。

4、启发性。好的导语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开展智力活动,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索。再如:《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问题》课前的导入:大家是否知道,世界上有的地方城市很多,而有的地方城市又很少?你们是否还想知道,一个城市为什么要建在这里,而不是建在那里?古代地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下游、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再比如:地球1月地处近日点,这却是北半球冬季,反之为夏季,那么影响地球上获得太阳能量多少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呢?

5、灵活性。学生喜欢新奇而有创意的事物。如讲“地表形态的塑造”一节时,“你们知道吗?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区考察并发现了山中的岩石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这说明什么呢?原来这座世界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以及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很久以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呢!不仅如此,就连人们关注的台湾海峡,在很久以前还是一片陆地,它是祖国大陆和台湾紧密相连的过渡地带。那么是什么力量使地形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为了解开这个迷,就请大家和我一起探讨今天要学的地理问题。”

(二)应用科学严谨,准确精炼的语言,并有激情,有感染力。科学知识的表达,要求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地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同样要求教学语言的科学与准确,严谨与规范,使学生得到科学的信息,这是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如不能错读或误读汉字,比如说不能把“兖州”“海参崴”中的“兖”字和“崴”字读错,很多同学都习惯把“月球”说成“月亮”,这样就要求教师要注意用科学严谨的语言进行教学,严防因随意性,而对学生产生误导,误人子弟。同时,教师要刻苦钻研、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中通过加强对课文的概括,用言简意赅的语言传授知识。如学“地球公转轨道”时,对近日点与远日点的时间及速度,采用“七远一近,近快远慢”来总结记忆,对北印度洋洋流的方向,则总结为“冬逆夏顺”。

语言语音清晰,音量适度,语速适中,有节奏感,充满情感,富有激情。否则,“以其昏昏,使其怊怊”,效果可想而知。就象节目主持人走进直播室一样,教学过程中,语言要富有激情,以自身激昂的情绪感染学生,再配以一些相关图片等,强烈地吸引住每个学生的注

意力和情感的投入,使其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之中。比如讲我国沙尘暴的影响时,引用内蒙古发菜的挖掘情况,用十分痛心的语调描述“据了解,近两年来每年人内蒙古搂发菜的人数都在10万人以上,搂1千克发菜要以破坏2.7公顷草地为代价,挖1千克甘草要使近1.3公顷草场变为沙丘,致使内蒙古大草原便年复一年地遭受着人为的劫难:内蒙古8 800万公顷草原已有3 900万公顷沙化退化,并且沙化面积正以每年800万公顷的速度继续扩大。迄今,已有400万公顷完全荒漠化。现在北京每年冬春季节都有严重的沙尘暴,甚至吹到了日本、韩国,让学生认识我国沙尘暴的严重性。

(三)巧用地理教学语言修辞

地理教师教学时,除了先要做到语言准确、说话简洁,、顺理成章等基本的要求外。若在地理教学中能有机地恰当地运用语言学的多种修辞手法,使教学的语言更富于趣味性、生动性、启发性、艺术性,那么地理教学将会收到更理想的效果。

1、比喻法比喻法就是指在地理教学中,为了把地理事物描绘得更形象更生动,而借助另外的事物来“打比方”,从 而把事理说得更明确、更深透,达到容易记忆的效果的方法。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如从地球内部构造来看,地球就像一只没有煮熟的 “鸡蛋”,蛋壳相当于地壳,质地较为紧硬;蛋白相当于地幔,质地富有弹性;蛋黄相当于地核,呈粘重状态。银河系从侧面看去,像一只运动场上的“ 铁饼”等等。以上各例,均从形状的角度将地理对象比喻为另一物体,从而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地理事物的外形特征。

2、借代法借代法就是指在教学中不直接说出所要说的地理事物本体,而是借用该地理事物的某一属性来代替,以强调属性、加深理解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如与城市有关的借代:春城指我国的昆明,又指埃塞俄比亚的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我国的长春、美国的底特律有汽车城之称;重庆有雾城,伦敦有雾都之称;塞上名城指银川;日光城指拉萨;草原钢城指包头;镍都指金昌等。与地区有关的借代:地球上的“雨极”指乞拉朋齐;天府之国指四川盆地;世界油库指波斯湾等等。

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借代法,可以突出地理事物的特征,加深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理解,另一方面,借代富有深刻的含蓄性,能使教师的语言比较生动,带幽默感,这样使学生感到要记住一些地理名称就不觉得枯燥无味了。

3、摹形法摹形法即是指借助摹形的修辞手段,对地理事物的形状进行生动地描摹,给学生以视觉的刺激,引起学生 的联想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如北太平洋海域的洋流系统,呈“8”字形,甚至洋流流动方向跟书写这个数字的笔顺一致,十分有趣。

运用摹形法进行教学,可突出地理事物的外形,并能以较简单的几何图形或字母表示出较为复杂的地理事物,不必在课中一笔一划地去勾描,因而节约了教学时间。

4、拟人法。以把静止的、抽象的地理事物比着活灵活现的人,加深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拟人法即指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拟人的语言修辞手法,根

据想象,把地理对象当作人来讲述,以 增加地理教学的亲切感和情趣性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如太阳是太阳系这个家族中的“家长”,它有九个“儿 子”(行星),五十多个“孙子”(卫星),真是“子孙”满堂啊!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的最高峰,它有“赤道上的白雪公主 ”的美誉。

5、引用法。地理教学中结合所讲内容,常常引用古人、名人和民间俗语等来说明地理事物,概括地理知识,从而使讲 解变得具体充分,学生容易接受,也容易记忆,这就是常用的“引用法”。如:

贵州民谣:“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贵州地区雨天多晴天少的天气特色,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不平的地形状况。

“走千走万,比不上淮河两岸”——淮河流域沃野千里,气候宜人,农产丰富。

“一年有四季,全年备寒装”,——青藏高原高寒气候的特色。“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新疆气候早晚温差之大的特征,“山岭高,山路长,样样东西用肩扛,半世光阴,路上忙”——过去福建省的交通不便。

“羊肠小道猴子路,云梯溜索独木桥”——西藏解放以前,交通运输十分落后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季风

6、对比法 根据教学需要,有目的地将两个相反或相对的地理事物放在一起,或者把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摆出来,加以比较和区别,分清其异同,这就是地理教学中常用的对比法。

讲到我国南北气候差异时,可用如下语言描述:当祖国的塞北还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隆冬之际时,祖国的南疆已是花木扶疏,阳光明媚,大片的蔗林,黄澄澄的香蕉„„引人喜爱,到处充满了勃勃生机的时候了;而讲我国东西所跨时区时,则用:当夏季北京时间是六点钟时,帕米尔高原上还是星斗满天、明月高挂的深夜。

(四)恰当使用地理幽默语言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体现着教师的智慧, 幽默展现着教师乐观的性格和开朗的胸怀。现代教学追求的目标是让学生“会学”和“乐学”,课堂教学讲究理趣和情趣,因而教学语言幽默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地理学科内容广泛,自然人文兼备,贴近生产生活实际,语言幽默在地理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

教学幽默是趣味性与教育性的和谐统一,它契合教学目的和内容,又应符合学生实际,还需把握分寸,要应用得好,教师必需具有相当的教学功底。探究地理教学幽默语言的形成规律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但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多年之后自然妙语连珠、幽默成河了。

可以总结几例说明:

1、借用语音相近的字词,构成特别的语义,从而产生幽默效果。如:我国居世界首位的矿产钨、锑、稀土、锌、钛、钒,可记为“心.太烦,勿涕,需吐露心思”。........

2、改变语流暗示的语义方向,使学生的心理期望突然落空,也会产生幽默效果。如:讲完地震预报这一内容时,笔者这样补充:“日本地震学者花了三十多年时间,耗资7亿美元研究地震预报,最后得出

结论——”学生满怀希望地期待地震预报的新成果,结果却大大出乎意料——“在现有的科学水平下准确预报地震是不可能的。”这样表述不仅产生了很强的幽默效果,而且也侧面说明了地震预报的艰难。

3、违拗语言规律和社会习惯,使原先凝结的一种规范认识和目前话语事实发生矛盾冲突,便会产生幽默效果。如:用变形的谚语来形容黄河地上河——水往高处流,人往低处走;故意误用成语——“大气层厚度2000—3000千米,地球直径12740千米。学了这个知识点,我们就知道‘天高地厚’了。”

4、巧用比喻、拟人、借代、双关、反语等修辞手法,常会创造出幽默意境。如:讲到哈雷彗星的回归周期时,“说为了哈雷彗星,我们要坚强地活下去”

再如,讲富士山这一活火山时把富士山近期有喷发迹象说成“富士山近期很想喷发”,“很想”一词用在此处令人忍俊不禁,妙趣横生。

(五)教学语言生动形象、有文采、通俗有趣。

《库拉佐夫地理教学法》中讲到,地理教学,无论用什么形式或方法,几乎同时都要有教师的生动语言。比如讲“气候与建筑”时,可以引用这样一段:“概言之,坐北朝南原则是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顺应天道,得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光华,颐养身体,陶冶情操,地灵方出人杰。”学生在这种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中,感觉到地理学的美妙与神秘,从而得到丰富的想象与美感。

运用歌诀记忆地理事物,不但巩固了地理知识,激发了兴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跃跃欲试进行地理歌诀创作的热情。比如:例如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可记为“大饮喝八缸”;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八种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可记为“养闺女贴给哪家美”。这些语言激发起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总结地理规律时,抓住要领,编成口诀,言简意赅,如学“大气保温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时,用二个“三步曲”加以概括:地面和大气的吸收、增温、辐射。又如学“气温的水平分布”,可用“高高低低”(高温处向高纬度凸出,低温处向低纬度凸出)的原则概括之。再如在弄清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基础上,可总结出“低压湿润高压干、西风湿润信风干”的规律。

(六)歇后语、短小精悍的成语也会使教学过程增辉添彩;地理教学中偶尔用上几句既饶有风趣又含意深刻:食物链——黄鼠狼给鸡拜年;伏季休渔——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胡杨树——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干年,倒而不朽一千年。

如“沧海桑田”描述了地壳的运动;冷锋过境时,形容天气用“风雨交加”;讲地球运动时用“星移斗转”;讲海陆间循环用“百川归海”。引用这些成语准确、生动、形象,既具有科学性,又客观地反映了地理现象,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七)体态语言的辅助教学。体态语言是教师的第二张嘴,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来配合传递地理教学信息,则可以运用自如地进行直观教学,通过学生的视觉感受,唤起学生的注意,长时间保持兴奋姿态,精神振奋,增强学生记忆。比如讲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时,用地球是低着头(冬至日)和抬着头

(夏至日),及头侧面(春秋分)对太阳的体态语言来描述,可以很形象地让学生理解了这一知识点,弥补了教师口头传授、文字板书等方面的不足,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和直观性为一体,将死板的图形动感化等效果从而喧染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富有生机和活力。

(八)注意避免 “语言暴力”对学生的伤害

教师语言暴力是指教师在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乃至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性语言,致使学生的人格尊严、个人名誉和心理健康遭到侵犯和伤害。用一句话说,语言暴力就是一种精神伤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无意中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 这就充分说明了教师的语言对学生影响的深远。这也是地理老师常常忽视的地方。最常见的就是,比如让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如果回答不上或不理想,老师冷冰冰地说,“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知道,坐下吧。”然后继续请另一位同学回答,我们坚信先前被提问的同学这时根本没办法去注意的你的教学内容了。

要避免 “语言暴力”对学生的伤害,就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想像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例如经常以:“很好!”“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真令人惊奇!”等语气赞扬学生的新观点,但也不要过分,比如:“你的想法是世界上最美妙的想法”,给学生有做作的感觉。

如果学生回答不理想甚至错误,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是肯定其好的地方,又指出应该注意的方面,也可反问“是这样吗”,以提醒学生注意是否错误,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

精巧的游戏为地理课堂添彩 篇3

【关键词】地理游戏 游戏教学 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164-02

游戏起源于人类劳动,劳动竞赛可以认为是人类的最早期游戏。当代社会,游戏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广泛深入到我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和工作领域。其实,在教育领域,游戏教学也是一种教学方法。游戏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即“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为教学方式的改变提供一种参考;另一方面现今的中学生见多识广、兴趣广泛、思想活跃、反应灵敏、求知欲强、好胜心强,喜欢表现自己。从思维特点来看,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开始逐渐占优势,但仍然偏重于经验,尤其直接经验对他们学习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很有帮助。

因此在初中的地理课堂中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生理特征、认知规律,设计一些学生们喜爱的小游戏,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在游戏中建构知识,培养技能,体验情感。根据笔者的亲身教学实践,将教学中设计的游戏做如下分类:

一、情境体验类游戏——身临其境,乐在其中

情境的创设是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笔者在讲解七年级上册《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时,考虑到聚落的选择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增添“穿越”游戏环节,出示几张流行的穿越剧的影视剧照(图1),激起孩子们穿越到远古时代的渴望,此时再公布游戏目的——考虑从土壤、资源、气候等地理要素,找寻合适的居住地,使得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生动。

经纬网的利用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难点,为了化解难点,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设计了救援游戏,将全班的座位横排竖排标示好经纬度(图2),同学们知晓自己座位的经纬度,然后宣布游戏开始。现在我们班是一片茫茫大海, 有一艘轮船不幸触礁,急需救援,全体请注意,出事地点为东经10°, 北纬 20°附近洋面,1号救援队员的位置是:西经 20°, 北纬10°;2 号是:东经 20°,南纬 20°;3 号为: 东经 20°,北纬 30°,请你们三位立即行动, 火速救援。( 学生离开座位、到达指定位置) 。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空间感得到了培养,既收获了知识,又激发了兴趣。

二、角色扮演类游戏——你扮我演,对话交锋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较长时间的角色扮演可以改变人的心理结构。学生在扮演过程中获得真实、直接的情感体验,所扮演的角色的某些特征最终能被“固定”在扮演者的心理结构中,使扮演者能更深刻地理解扮演的角色,从而更透彻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在讲解八年级上册《自然灾害》一课时,通过读图让学生知晓各类自然灾害的分布、成因以及危害后,设置角色扮演的游戏环节让学生进行全课巩固(图3)。让学生来扮演一种自然灾害,当扮演学生一边指图,一边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描绘着灾害行动路线,危害,发生原因等,给全班学生带来巨大的冲击,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更加深入。

七年级上册最后一章《发展与合作》一课中,我设计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角色扮演的游戏(图4),将全班同学分为两大阵营,领袖对话、高端答辩,通过生生之间的对话游戏,配以动感的音乐,完成了让学生理解“南北对话”间资源、科技、资金的贸易交流和合作,学生在这样的游戏中掌握了学习知识、培养了表达能力、锻炼了思辨能力。

三、竞赛合作类游戏——你追我赶,共同进步

英国哲学家休谟说过,高尚的竞争是一切卓越才能的源泉。竞赛合作类游戏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而且能够获得在平时课堂上得不到的效果,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促进作用。

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我校地理组都会结合学科特点,举行竞赛合作类游戏以检测同学们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对特别优异的学生进行评奖,选拔出孩子们身边的学科榜样。这种竞争合作的游戏形式深得学生喜爱,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也在游戏中锻炼了孩子们团结协作的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游戏是孩子的天性”。的确,游戏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生动的“情景”,形成了一种无拘无束的活泼气氛,在这样的情景与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想象力与主动性最容易被激发出来,因而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随着地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游戏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有着广泛空间和强大生命,只要教师积极探索,将游戏教学和地理课堂完美整合,实现愉快的地理学习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李连宁.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

[2]徐婷.教育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5).

地理课堂与游戏 篇4

一、乡土地理要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必要性

( 一) 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兴趣

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过程, 大多数的地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离的较远, 难以让学生有直观的感觉与深刻的记忆, 使得地理教学变得难以理解, 只能死记硬背地理知识。然而, 乡土地理的融入, 能够很好地解决此类教学问题。通过参照家乡气候、地形地貌等地理知识与高中地理教材中相关知识点进行对照学习, 让学生更加轻松地理解并接受新的知识, 同时也使得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 二) 促进学生吸收新地理知识

学生对乡土地理具有很强的亲切感, 出生及成长都在这里, 对生活地方周边的河流山川、草地森林、季节变换、气候温度等信息都有一定感官上的了解, 只是还没有针对其地理知识进行系统化的认识。如在地理课堂上, 将乡土地理进行对照讲解, 就会让地理知识中的术语、概念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与吸收。

( 三) 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探究的精神

书本中的地理知识取材于生活实践, 并应用于生活实践。因此, 学生进行地理知识学习的过程中, 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上的学习, 还需要学会就近取材, 对感兴趣的现象进行研究探索。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自发自觉地进行地理知识点研究, 并通过吸取大量的知识与资料, 以及使用各种方法进行解释与说明, 形成项目的体系, 使学生的实践探究精神得到了培养。

( 四) 有利于学生爱国情怀的树立

对乡土地理的学习, 能够让学生家乡的地理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 也很自然地让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得到提升。然而将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进行相结, 使得学生对中国的地理知识有了更进一步了解, 让学生树立爱国情怀。

二、教学特点分析

( 一) “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乡土地理教学通过开展实践教学, 让学生更好地观察生活周围环境、社会现象并有效地引导其应用于生活。此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出了“学生为主”的理念, 与以前“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差别。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 一是乡土地理教学更加地强调学生的参与性, 鼓励其深入实际研究, 参与实践活动; 二是乡土地理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间协作能力, 让学生能够资源共享, 共同进步。

( 二) “乡土风情”的教学内容

在进行乡土地理教学时, 其教学内容需要按照各自学校不同的地理位置、人文特色、自然环境、经济现状等特点进行设计。由于每个地方的地理情况有着很大的差别, 因此乡土教学的内容都各具本地文化特色, 各自有所侧重。

( 三) “服务当地”的教学目标

乡土地理充分地体现了本地社会经济、人口、资源、自然环境等重要信息。因此, 对于已具有一定知识基础、阅历、观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高中生, 对乡土地理学习中, 不但有助于其充分的认识并了解家乡特征及优势, 而且还可以通过教师的指导, 开展独立的本地地理研究。通过对当地某一地理现象或者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与分析, 有助于家乡更好的建设与发展。

三、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结合策略

( 一) 本土案例教学

由于高中生的活动范围及经验相对较小, 因此对于当前地理教材中的案例缺乏直观的认识, 使得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就有难度。对此, 教师选取本地的地理情况作为案例, 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直观想象与理解地理知识。

( 二) 研究式教学

研究式教学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教学方式, 主要是指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 使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并解决某一地理问题的研究学习过程。该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了考察或调查、实验、观测、评价等,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项目进行选择。

( 三) 本土实地考察

本土实地考察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自身实践能力, 老师应该鼓励并积极组织学生走出课堂, 感受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老师将班上的学生进行分组, 并指定组长对组内任务进行分配。老师则需要提前对考察的路程进行考察, 以及必要的紧急医疗用品 ( 如创可贴、纱布、消毒水等) , 为学生准备必要的考察工具 ( 如放大镜、指南针等) 。本土实地考察的对象的选取既可以是本地的土壤、地形地貌、植被等, 也可以选取本地交通分布、人口分布、工业分布等; 既可以锻炼学生地理技术及实际操作能力, 也能够提升学生人际沟通能力。

四、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 一) 切忌乡土教学占主导

乡土地理教学虽然重要, 但是应该分清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如果在课堂上教学内容中无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时候, 老师必能强行的增加过多乡土地理知识, 导致正常的授课时间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忽视了课堂中的难点与重点的讲解, 这种情况会使得学习产生反效果。如果在引用或者进行乡土地理知识的举例与学习的时候, 不能举例过少或者举例不具代表性, 这会导致教材知识难以得到学生的充分理解, 使得乡土地理无法起到相应的作用。

( 二) 乡土地理知识引用不当

老师在传授地理知识的时候, 要引用或者讲授前需要做好资料的筛选, 对本地地理知识的资料进行审核, 保证知识的正确性。否则, 将会让学生吸收错误的知识, 导致以后难以纠正。

五、结语

综上所述, 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相互结合, 相互补充, 让现代地理教学更具科学性, 符合时代教育的发展方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学习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在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相结合的策略中, 既要注重实践的结合, 也需要把握好尺度, 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得到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宏.试分析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相结合策略[J].成功, 2013, (20) :148.

[2]倪文影.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乡土地理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 2002, (02) :129-130.

对外汉语课堂游戏设计与教学 篇5

主讲教师:赵楠莉

(一)语音教学游戏

⑴声韵举例

教具:汉语拼音声韵母卡片

方法:把声韵母卡片分别发给男生和女生(也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目的:训练学生听准音节,分析声、韵母的 能力。⑵ 填调号

方法:教师把写有拼音(可是但音节或双音节)但未标调好的练习纸发给学生,让学生听教师念,并标出所听到的声调。(也可以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分组比赛)目的:训练学生听准声调的能力(3)听力填表

an ao ang en eng ie ei ou uo in ing b P d t m 目的:训练学生准确辨别声韵调的能力 说明:教师可加入声调(4).写拼音比赛

方法: 把学生分为两组,每组出一个人在黑板上听写拼音.如果声.韵.调三者都对,则留下继续写,若有一处错误,则退下,换第二个人上,最后哪个组剩下的人多则获胜.目的:调节课堂气氛,训练学生听音辩音和正确书写拼音的能力.(二)汉字教学

⑴ 说文解字

方法:如

人:教师伸开两腿,让学生体会

看:上边是手,下边是眼睛(目),动作示意学生“看” 目的:帮助西方初学者牢固地记忆汉字 练习:休/山/葬/众/林/歪/雨(2)拼字扑克

教具:写有常用的偏旁部首的卡片和写有一些单字的卡片(如:工 可 方 青 少 白)组合为:红河放请清吵

方法:每人分三张牌,再取一张作为公牌,谁能用手中的某张牌与公牌拼成一个字并正确读出,则胜出。

目的:加深对汉字结构的理解,复习已学过的汉字(3)添一笔变个字 方法:在黑板上写出以下各字,先让学生认读,再让学生给字添上一笔,使它成为另一个字。王 头 从 几 牛 古 火 叶 天 白 说明:以此类推也可设计 “擦一笔变个字”等相关游戏(4)找字中字

方法:教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大大的汉 字,让学生找出藏在其中的汉字,答案会令人大吃一惊 如: 重 赢 两 晾 等等

目的:培养学生对汉字结构的感知能力

(三)词语游戏

(1)强化记忆

教具:写有课文生词和生字的大卡片

方法:教完生词后,擦掉黑板上的字,依次让学生认读,并组词或造句,指导学生熟练为止 目的:使学生全神贯注,加强大脑活动.并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生字词,(2)量词搭配

教具: 分别写有量词和名词的卡片

方法:把卡片放在讲台上,由学生依次上台抽取一量词一名词,并随意说一数词,若刚好搭配则得分。(也可以把卡片分发给学生)目的:训练学生熟练掌握量词与名词的正确搭配(3)释词表演

教具:教师事先准备的写有已学过的词语的小卡片

方法:让学生轮流抽取一张卡片,用自己的解释来解释它,但不可以说出这个词,然后让大家猜,猜对的再解释自己的词语

目的: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4)倒顺词

方法: 汉语中有不少词,倒过来念,就成了另一个词,如: 国王/女儿/法语/名人/上海/等。

先举出给学生一个例子,再让学生自由举例。

目的:加深学生对汉语词汇构成的理解,提高辨析词义的能力。

(四)句段表达

(1)找不同

教具:两副粗看一模一样,但存在不同之处的图片 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不同之处 目的:训练学生中文表达能力(2)张冠李戴

方法:

1、每人在卡片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投入空盒

2、个人在另一张卡片上写上一个地点,如:在教室、在火车上等,然后投入另一个空盒。

3、分别在第三张卡片上写出“做什么”,如“洗澡”、“睡觉”等 目的:复习学过的词汇,提高认读汉字手写体的 能力,活跃课堂气氛(3)你说我做

方法:学生两两配合,一人发指令,一人执行,发出的指令要简单并易与执行。如:“请把书打开”“请把你的钱放到我的钱包里” 目的:练习祈使句(4)故事接龙

地理课堂与游戏 篇6

(一)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根据笔者的调查来看,现在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很多的老师就是为了提升高考的成绩而授课,所以课堂的教学内容主要就是高考的考点和考试范畴,很少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也很少拓展讲授内容。这些都导致现有的高中地理教学比较的枯燥乏味,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对学习地理的目的不明确,他们也认为就是为了考试而学。地理课本来是可以带领学生实现区域和文化的穿越,应该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地方地理作为学生居住区域的地理写照,一般学生听闻过,他们会具有一定的熟悉感和亲切感,如果在高中地理课堂有所涉猎的话,学生一定会兴趣高昂,学习效果自然会很高。

(二)体现时代性,培养创新型人才

新时代的人才是德才兼备的人,也是非常了解自己区域地理和国家地理的人,如果一个人不了解这些地理知识,他就不是智慧的,也算不上新型的人才。在地方地理和传统的常规地理课相结合的授课中,学生无论是知识积累、能力培养还是情感价值观的熏陶都会有一定的提升,会让学生具备本民族本地方的个性,也会树立一定的国家观念和民族精神,这些素质都是当今社会发展所必须的要求,所以实现两者相结合的地理教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了一定的时代性和创新性,有益于培养创新性的人才。

(三)实现课堂回归,落实新课改理念

按照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当前的地理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一定要发生转变,教师和学生一定要认清各自角色,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才能落实素质教育。在地方地理和高中地理相结合的课堂,学生就可以参与其中,通过合作学习、专题学习等方式,参与到地理课堂的教学中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研究地理知识,这样不但可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还能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促进教师素质提升,培养学生地理观念

当地地理的开发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说具有极大的优化作用,丰富了地理课教学的内容,拓展了地理课教学的范围,无论是对教师素质提升来说,还是对学生发展来说,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在高中地理课堂渗透地方地理教学,需要教师去收集,甚至去佐证大量的地理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地理教师不但是一个讲授者,也是一个考古学家,有地理经历和考古研究的地理教师自然更有发言权,通过调查研究,教师会积累大量的地理素材和地理资料,对教学还是教学科研都具有潜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对地理的发现和探究,老师的自我修养和综合素质也会获得提升。对于学生来说,强化地方地理的学习,有益于增加学生对自己民族和所居住区域的地理了解,通过地方地理和高中地理常规授课的完美结合,学生可以了解本地区和神州大地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地方地理与高中地理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教学原则探究

教学具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这些都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原则。地方地理和高中地理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比如实事求是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和直观灵活原则等。

(一)实事求是的原则

地理知识是缜密的,精确的,所以对待地理知识要讲究实事求是。对于地方地理来说,很多的知识都来自于传承或者习惯,有的可能不是很精确,这就需要教师给与纠正,做到实事求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地理知识的客观性。对于地方地理的研究来说,目前我国的研究成果还不完善,它不像国家地理研究的那么透彻,甚至有的地方地理研究还很残缺,存在很大的争议,这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的度,把握好评价地理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任何事实都要以事实说话,做到实事求是。不知道的地理知识不讲,不清楚的地理知识说清楚,存在争议的地理知识允许存在分歧等。作为地理教师一定要守得住地理知识的那份客观性。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地方地理和高中地理课的结合,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巧妙的渗透和整合,要做到恰到好处,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的备课和研究学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方地理的渗透不是为了讲授而讲授,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适当性。在开展两者结合教学的时候,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还要求教师在内容上做好选择。因为高中生本来学业就很重,如果增加的地方地理太多,不但起不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还有可能会影响到正常的高中地理教学。

(三)直观灵活的原则

在地方地理和高中地理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模式选择上要做到直观灵活,发挥学生资源的优势,让学生动起来,调动学生探究地理和研究地理的兴趣。在教学的内容上也要具备灵活性,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选择和处理教学内容,或者对内容进行粗略概括,或者对某一个细节进入深入研究,或者对某个地理掌故进行分析,根据需要,灵活运用。

摘要: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推进,人们对教育教学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未来的人才应该是德才兼备,应该是了解一些地理常识的人。高中地理作为普及地理知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学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渗透地方地理的教学内容,整合地方地理教学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地方地理一般学生较为熟悉和熟知,他们会感受到倍加亲切。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本地区地理的了解,还能有效的辅助高中地理常规内容的课堂授课,对学生的三维教育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地理课堂教学与教育创新 篇7

一、设疑导学, 边问边导,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设疑导学是一种极好的手段, 质疑、解疑是创造性思维的诱因和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增长的有效途径。单纯地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而全面概述背景, 实际就超越了学生的心智水平。科学的做法是分层设问, 逐步导入:

例:城市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 单纯地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而获得, 学生掌握

的知识就不牢固。科学的做法是分层设问, 逐步导入。就自然因素而言, 边问边导: (1) 我国东部地区、欧洲西部地区为什么大城市特别多、且城市分布又比较密集呢? (2) 为什么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 城市就多且密集呢? (3) 我国三级阶梯上各以何种地形为主?大城市主要分布在第几级阶梯上? (4) 世界上的城市分布又怎样呢? (5) 巴西的城市为什么大都分布在南部的巴西高原上, 而西北部的亚马孙平原上却很少呢?等等问题。一个问题先分解为几个紧密相连的, 各为系统最终又有机形成整体的相扣环节, 化

大为小、化难为易, 便于学生思索作答。

边问边导, 能保持学生参与的兴趣, 参与的广度与深度也在逐步扩大与发展, 学生主体地位

得到了提高, 有利于促使他们善思、探索、勇于实践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

二、创设情境, 鼓励主动探索与寻求, 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现代教学的一大特征就是启发性, 启发的要素之一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情境创设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充分利用包括教科书在内的多样化课程资源, 给学生提供掌握知识、思索、探求、实践的空间, 培养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研究面临的事物或问题, 从而找到创造性地解释这些事物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结论。

就地理学科而言, 其创设情境的基本来源为教材、相关的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 给学生创造思索、探求的空间。教师经常提出一题多解的开放性问题, 对学生的开放思维也是很有益的。问题所答不仅有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深入认识, 更有学生在新情境中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创造性认识。例如:展示沙漠的干旱和南极的冰山的图片或图象, 问“如何把南极洲丰富的水资源运到撒哈拉沙漠, 使其变为绿洲良田?”。这样提问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 从各个方面自由回答, 思维是多维的, 答案是五花八门的。随着人口的增加, 地球将面临各种矿藏资源枯竭的问题, “如何开采月球上的矿产资源?”;以及“人类怎样向外星球移民?”;十分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学生从感性的参与到主动探寻、思维的参与, 表现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意识从事“创造”, 创新精神与能力会不断地得到强化与提高。

三、内容不完全教学法, 留给学生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地理教学讲究“布白”艺术, 在讲课中不讲全、讲绝、讲死, 而是留有余地, 让学生自己去利用想象来填补空白;对学生的提问采取“问而不答”, “答而必问”, “以问代答”, 让学生有机会自己去闭合开放的信息。

内容不完全法就是不把全部教学内容和盘托出, 而是有意识地利用教材空白地带, 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和预计可能的结论,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过程的创造性。

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没有疑问便没有思考, 没有思考便没有人的想象、直觉、灵感等创新思维要素的动作。地理教学中要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 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 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善于创设问题, 留出课堂“空白”, 让学生去质疑、解疑。例如:学习了地球运动的规律和结果后, 让学生课后思考“如果黄赤交角为零, 地球上还有四季的变化吗?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 五带的范围会有怎样的变化呢?”;在讲解了臭氧层空洞及其危害之后, 留给学生课后思考题:“为什么臭氧空洞会出现在南极上空?”,

并允许学生异想天开, 充分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想法。

内容不完全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学生利用所获得的信息和已贮存的知识为基础, 以个人或集体为单位探索创造出新观点、新概念、新形象, 从而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 创新的本质就是突破。

运用这一方法, 教师应首先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线索和信息, 以便学生能够拥有合适的知识基础去填补内容不完全之处。一般而言, 教学内容中最关键与核心的部分不宜作为教学的的空白来处理, 内容中难度特别大

的部分也不宜作为空白地带处理, 以避免教学要求超出学生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还有必要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创新思维中形成的各种想法。当学生在创新思维中收集了丰富的开放的信息, 接下去

的重要任务就是闭合信息, 形成具体结论。要注重教给学生整理观点的线索和方法, 例如, 教给学生按照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必然联系、以地理基本原理为线索、以地理科学方法论为指导等重要的归纳整理方法;教给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基本的归纳整理方法。

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以上方法外, 作为教师还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想像的课堂气氛。地理教学中, 为了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课堂教学环境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尊重人格, 尊重创造性, 互相交流思想, 互相鼓励创新。因为有了尊重、鼓励、快乐、友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学生就会在心理安全的基础上, 获得心理自由, 进而大胆地释放创造的潜能。当学生个体创造性逐步形成并发扬光大, 实际就孕育、培养了一个创造性的集体, 集体创造性又成为学生个体创造性进一步发展的沃土。因为, 首先集体创造性可以弥补学生个人思维的局限性, 通过集思广益, 能启发灵感, 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其次, 集体创造性还可以引发相互激励, 即一个学生的观点, 刺激另一个学生提出新的观点。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 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 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 共同探讨, 求得正确的结论。还要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和教学内容的兴趣。兴趣具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 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要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巧妙运用具体的激趣方法。如艺术语言、演讲辩论、增举时事、联系热点等。

地理教学与课堂调控艺术 篇8

关键词:地理,课堂,调控

教师自觉地运用“控制论”的原理, 对地理课堂教学实施有效的调控, 使课堂出现张弛有致、意趣盎然的教学格局, 整个教学流程呈现出预定的、有序的、最佳的调控态势, 这是现代中学地理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 笔者常用的调控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教法调控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调控,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刺激学生集中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美学的角度讲, 引起人们审美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 是客观对象的新异性和多样性。因而, 课堂教学方法是否新颖、是否多样, 是决定能否有效地实施地理课堂教学调控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 教师要克服教学方法模式化的倾向, 追求教法的新颖性, 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之保持稳定的注意力。当前, 地理课堂教学要一改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陈旧模式, 建立以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为主的新模式, 确实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位置。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地代替学生学习, 而应重在诱导、引导、指导, 让学生积极活动, 主动参与,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引路, 学生走路,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自学、思考、讨论、训练、实践等多种学习活动, 独立地获得知识, 培养能力。

其次, 教师不能总是固守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 堂堂用、年年用, 而要追求教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以不断变化的信息去刺激学生的接受欲望, 使之形成持久的注意力。地理教学实践证明, 呆板的、千篇一律的教学, 即使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 教师久用而不变其法, 学生也会感到索然无味, 学习情绪低落。

二、兴趣调控

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 总是学习积极主动, 乐此不疲。因而, 如果教师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 以趣激疑, 以趣激思, 那么, 地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将牢牢地掌握在教师的有效调控范围内。

心理学认为, 好奇心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因之一。揭示地理知识中的新异之处, 可使学生猎奇喜新的心理转化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地理知识内容丰富多彩, 上至天文, 下至地理;近及家乡, 远及全球。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吸引力, 或以生动形象的语言, 向学生描述绚丽多姿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或采用直观手段, 在学生面前展示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或创造地理意境, 把学生带入“想象”的王国中探索, 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要注意不能停留在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浅表, 而应引导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加以分析比较, 揭示其间的共性与差异, 进而探索其所以然, 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也可适当联系地理科学的新资料、新发现、新理论、新问题, 如南北极考察、太空探索、外星文明、厄尔尼诺现象等, 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之感,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语言调控

在地理教学中, 知识的传播, 思维的引导, 认识的提高, 能力的培养, 处处都需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来实施。地理教学无论用什么形式和方法, 都离不开教师的语言。因此,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教师的教学语言准确科学, 符合逻辑, 遵循语法, 通俗流畅, 学生才会乐于接受, 易于理解, 印象深刻;教师的教学语言简明扼要, 内容具体, 生动形象, 富有感情, 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教学语言语音清晰, 音量适度, 语速适中, 有节奏感, 音乐性浓, 才能增强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描述地理事物和现象时, 要生动形象, 造成一种地理意境;讲解地理概念和原理时, 要严密准确, 深入浅出, 化抽象为具体;总结地理规律时, 要抓住要领, 编成口诀, 言简意赅;讲述重点时, 可提高音量, 减慢语速, 适当重复;学生注意力分散时, 可暂时变换声调, 提醒注意;突出思想教育时, 要富于感情, 声情并茂, 使学生受到感染。

四、情绪调控

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 是影响学生注意力最敏感的因素之一。学生的学习情绪, 课堂的气氛很多时候是与教师的情绪同步的。因此, 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要注意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

首先, 教师在课堂上始终都应该情绪饱满, 精神抖擞, 目光有神, 满怀激情, 对上好课充满信心。这样, 学生势必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的感染, 精神振奋, 情绪高涨。

其次, 教师在讲解不同的教材内容时, 应该表现出不同的神情。如用热情自豪的神情讲祖国的风景秀丽、资源丰富, 用严肃忧虑的神情讲当前面临的环境、人口等问题, 用充满信心的神情讲祖国未来的前景。这样, 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与教师的喜、怒、忧、乐发生共鸣, 达到“未听曲调先有情”的境界。教师上课时进入“角色”, 以饱满的、愉快的、积极的情绪投入地理教学, 真正用情去讲授, 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 而且可以使学生受到教师情绪的感染, 全身心地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去。

五、反馈调控

信息反馈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传统教学方法把学生看作接受信息的容器, 教师讲、学生听, 是单一的信息输出式课堂结构。教师输出的信息量大, 而学生反馈的信息源少,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心里没底, 教学过程的调控也往往处于盲目状态。因此, 要对地理课堂教学实施有效的调控, 必须改革教学方法, 加强教学信息反馈。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要改变唱独角戏、满堂灌的做法, 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师生共同活动, 做到有启有发、有讲有练, 教师要善于创设信息反馈的教学情境, 开辟多种信息反馈的渠道, 通过提问、讨论、练习等多种方式, 及时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信息, 从中了解学生对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接受和理解的程度, 哪些已达到了目标, 哪些还有差距, 并做出简捷、精辟、深刻的分析, 及时调控教学进程, 调整知识信息的再输出, 扬长救失, 亡羊补牢。同时, 教师还要善于及时捕捉学生的听课情绪、神态等间接的反馈信息, 透过学生的眼神、情态去识别他们那丰富的表情语汇, 透视出他们那灵活跳跃的思想火花, 从中推测和判断他们对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 是否理解、满意、有兴趣、有疑问, 进而迅速调整教学措施, 并将教学继续引向深入。

中学地理教学实践证明, 教师只要重视和强化教学反馈功能, 创设种种情境, 采用多种形式诱导学生做出及时反馈, 并善于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 因势利导, 及时调控教学进程, 就能够把教与学有机地统一在一个最佳的程序之中, 使地理课堂教学收到满意的效果。

六、机智调控

地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会遇到来自自身、学生和外界的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因此, 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 做到临“危”不乱, 处变不惊, 快速做出反应, 当机立断, 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化被动为主动, 有效地调控地理课堂教学。

地理课堂与游戏 篇9

将游戏引入课堂教学, 首先要注意目的性原则的把握。游戏的设计与导入要紧紧围绕教学改革目标, 以训练和培养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为前提, 课堂教学改革中借助游戏调动学生兴趣, 在学生活跃参与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决不可背离课堂教学改革宗旨而引进游戏, 把辅助手段当做目的, 为游戏而游戏, 弄得课上笑声不断, 而课后脑中空空, 一无所获。作为从教者必须牢记“寓教于乐, 乐中求知”才是游戏走进课堂进行教学改革的目的。正如罗马诗人贺拉斯说的那样:“一首诗仅仅具有美是不够的, 还必须有魅力”魅力就是吸引、就是兴趣、就是热情, 也是冷静、有序、科学, 它是接受教学内容完成教学改革目的的前提。

2 趣味性的导入实施

趣味性的原则在于将枯燥僵板的异国语言情趣化、情境化。虚构情景、场景不断地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将学生引入教者设计的具体的语言场景中, 引起他们的兴趣。似如他们就生活在异国他乡, 面对的是外国人, 需要用外语与他们交往、交流。场景、语境都是他们所未曾亲历过, 新奇的。当然这种“虚构的目的在引人欢喜”从而调动他们积极思维主动参与的乐趣, 在“玩儿”中体验角色差距、信息交流的重要和感受语言交际功能的趣味性。再循序将学生加入分组抗衡机制, 进行有效的PK。教师要在评判讲解中鼓励学生, 使他们颇有成就感, 进一步调动、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自觉性。它是完成外语课堂教学改革目的性的延伸。

3 参与性的关注调动

教师关注全体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环节, 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运用一切手段在课堂上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 争抢着分担游戏中的各种角色, 在各种角色变换中兴奋、感悟后不断尝试, 并把这感受相互传递, 彼此感染。防止学生出现对游戏角色的冷漠, 消除学生对语言训练畏惧感。以兴趣的魅力, 调动学生自主求知的内驱力, 即让全体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只有一个不少的关注, 才是成功的教学。这, 才是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标志。

4 纪律性的协调掌控

协调掌控是领导者能力的体现, 教师在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 责任就在于做到协调和掌控课堂气氛。游戏有游戏规则, 课堂也有课堂纪律。既要寓教于乐, 又要乐中求知, 亦动亦活, 又要令行禁止张弛有道。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协调, 严格掌控。在课堂体验交流分组讨论时可以七嘴八舌, 众说纷纭, 以便使学生在多种意见的争论中分析、比较、辨别, 滤出头绪。总结表述时就要一人讲众人听, 以便甄定正误。灵活协调绝不是放任自流, 教师主要是在学生不同的表述中掌握正误的尺度, 为总结时积蓄评判的素材。严格掌控也不是高声厉色, 板着面孔吓人, 而是放收适度, 不使教学偏离教学目的, 失去教学预定效果。协调掌控就是既要培养一种活跃思维, 勇于表达、积极参与的学风, 又要形成一种动静结合井然有序的教学规律。教师在外语课堂中协调、掌控能力使得教学秩序井然也是教学改革的基本保证。

5 教学游戏中的课堂环节改革策略

游戏在外语课堂教学改革中应用广泛, 从字母到单词至句型达会话, 可以说游戏可以渗透到外语课堂学习的每一个环节。教师在运用游戏进行教学时要精心创设游戏活动方案, 制作道具和制定评价标准。

1) 反复训练, 促进记忆。将字母或单词分别写在纸上, 按学生座次由后向前传, 或者从左至右, 再由最前排或者最右边的学生走到黑板前把它写在黑板上, 领诵这个字母和单词, 如此纵横反复训练, 无疑促进学生记忆。重复, 是加强记忆的重要手段。

2) 激发兴趣, 拓展想象。创设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具体情境, 由学生承当情境中的角色, 使学生产生好奇心, 拓展想象空间。比如, 走在异国他乡用外语问路, 问答两个角色都得在思考母语的问路与指路方式的同时, 又得思考外语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这就激发了尝试者的兴趣, 想象着异国他乡的街道情景, 丰富语言的构成。在情境教学中增加了锻炼的机会。好奇产生兴趣, 想象推动思维, 思维构成语言。

3) 思维表述, 竞争速度。课堂时间有限, 要在一定的时限内完成教学计划, 就必须要求学生思维反应敏捷, 表达迅速而准确。而反应速度取决于掌握外语的熟练的程度。在分组比赛中比的就是反应和表达速度, 对速度的要求就是对思维快速反应和表述准确的标尺。课堂反应和表述速度竞争, 宗旨就是要增强实际会话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与课堂改革环节的创设与训练密不可分。

4) 教师是外语课堂教学改革的主导。外语课堂教学改革, 教师始终是主导。无论是目的性的把握、趣味性的导入, 还是关注全体、协调掌控以及教学中的每个环节的设计和实施都需要教师精心策划、倾力实践、认真总结。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要想学生好学, 必须先生好学”, 外语教师教授异邦语言不仅需要知识, 更需要艺术。利用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千方百计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6 游戏评价的策略

借助游戏教学, 一是玩法, 二是借助于玩法策划好学法。优劣正误还要评价, 自然也得有个评价的方法。评价应以正面鼓励为主, 对于课堂游戏中表现好的个人与小组作为平时学业成绩最好能够与考试成绩结合记录在案。目的在于吸引学生关注平时课堂学习, 加强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做游戏总结评价时要让学生参与, 力求及时、公正、公平。这样学生可以在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时受到启示、激励, 增强学生学习外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谢贵华.外语课堂游戏:设计与应用[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6.

[2]江西外语教研室编.外语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9.

[3]蒋景阳.外语课堂交际活动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地理课堂案例教学的策略与实施 篇10

案例教学思想萌芽很早,正式被提出则是在1918年的美国。它能从20世纪初正式确立,到今天仍不断受到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必然有其缘由。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不同的研究者和使用者对案例教学的认知常存在差异,其它教学思想方法也经常渗透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地理案例教学全过程可分为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评价三个阶段,本文主要论述课堂教学环节的实施策略。根据实践,可将地理课堂案例教学分为四个部分:案例的引入、 案例的探究与讨论、案例拓展和小结评价。

一、案例的引入

案例作为地理案例教学的重要载体,引入的时机和方式对教学效果都会产生明显影响。地理案例具体的引入时间视案例和整个教学的设计以及课堂教学情况而定,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有的案例较长,而学生对相关知识了解较少, 这种情形下可以考虑在课前将案例发给学生以使其尽快熟悉,提高课堂学习时的效率。而有的案例可能并不适合一次性展示给学生,这时候就要根据教学设计的安排和实际教学活动情况来确定呈现给学生的时机。案例的引入方式既要看地理案例的内容也要看案例在整个案例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应以最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方式展示。如在农村中学教学中,有些地理事物可能农村学生在课前从未接收相关的外形信息,而外形特征在教学中又有较强的相关性,这时候就应考虑以图像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地理案例的引入并非仅仅局限于呈现给学生,地理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案例只是一个载体,学生可能并不能对案例加以很好的利用,尤其是在采用地理案例教学方式的初期,因此,教师需要加以适当的引导,以帮助学生更快地迈出自主学习的步伐。教师最好的方式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而非直接给出问题,因为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是形成地理能力的重要一环。地理案例教学要求教师以案例为载体将学生引入地理学习情境中,这个环节处理的好坏将会影响学生能否进入地理学习情境以及进入的快慢与深浅。

二、案例的探究与讨论

案例的探究与讨论是地理案例教学过程的核心环节之一,该步骤完成的情况将直接影响学生部分地理能力的形成,同时还会影响下一环节迁移过程的进行。探究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方面,对任何事情和所有事物的认识都属于探究,这被人称为普通探究,而科学探究则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讨论则是进行案例学习的一种方式,包括小组讨论和班集体讨论。在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后,地理教师应在此环节通过一些引导如讲解、提问等手段使学生更深入学习情境中,完善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共同的地理问题和学习任务,以学习小组、讨论小组等形式在各种交往关系中学习。学生通过表达,可以形成更清晰的地理知识结构,通过反思问题解决过程则能够总结经验和方法,因此,在此环节,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以自主或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在此环节应从传统“授课者”的角色转变为 “教练”甚至“学习者”的角色,因为教师也可以参与学习过程,教师作为学习者参与过程将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讨论是案例学习的一种形式。一般情况下,讨论的开始是由教师掌握的,因此,教师应注意根据教学情况在适当时机开展讨论。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于何时开始,何时结束都受到地理教师的控制。讨论可以是直接进行班级讨论,也可以是先进行小组讨论,而后班级讨论。在时间和案例内容许可的情况下,最好两种讨论方式都采用,因为如果只开展班级讨论,学习者个体的交往常常不够充分,尽管在班级讨论的情况下也可以有一定程度的小组讨论。地理教师在组织班级讨论时应注意选好讨论的第一位发言人,因为第一位发言人对后续的班级讨论会起到很重要的示范作用,将直接影响讨论的深入程度和发展方向。因此,地理教师在小组讨论时就应注意各组成员讨论的情况,以为后面组织班级讨论打好基础。

教育是为了让每个受教育者都获得发展,地理教师在讨论时应多关注较少参与这种教学交往活动的学生,一方面要多加以鼓励,另一方面还应寻找原因以寻找更具针对性的办法。如在面对挑战性任务时,当学生感到教师不会对其加以过度批评时,挑战本身就能使其获得更多的激励,反之如果学生们对于犯错或猜想的效果有所顾虑和担心的话,挑战带来的激励效果就会减少。

三、案例拓展

尽管在案例选取时强调典型性,但是案例还是具体而独特的。地理事物受区域性影响很大,地理案例在学习迁移时受到的制约也就相对更多。这时候就需要对案例进行拓展学习,以让学生真正获取地理学习的能力,而不只是获得一些一成不变的地理知识。根据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对学习者后继学习有重要影响的三个变量是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和清晰性。从该理论中可获得这样的认识,对原有案例的巩固及与原有案例具有相似性但又有差异的新案例的学习会促进后继学习的进行。因此,在原有案例讨论的基础上,地理教师还应让学生使用同样原理但有差异的新案例进行学习,以保证他们能更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地理原理。

四、小结评价

不管是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还是地理案例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快要结束时都应进行一个小结。传统教学模式中小结由教师来做,而地理案例教学中既可以由教师完成,也可以选择学生来完成。与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类似,地理案例教学的小结也应包含对教学知识的小结,但地理案例教学并不止于此。该模式下的小结还可以包括对案例本身的小结和讨论过程的小结。小结可以帮助学生对案例讨论中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其它知识形成联结,完成对地理知识和能力的建构。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强调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而过程性评价的过程与学习过程可以说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没有学生的积极配合很难取得较好的过程性评价效果。因而要想更好地实施过程性评价,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配合,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起参与过程性评价重要性的观念。地理教师应创造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过程性评价中体会到自我发展的乐趣,更好地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

上一篇:实践难题下一篇:公路货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