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教育

2024-08-11

大国教育(精选十篇)

大国教育 篇1

关键词:成人教育,模式,启示

成人教育是有别于普通全日制教学形式的教育形式。社会成员通过成人教育,使其增长能力、丰富知识、提高技术水平和获得专业资格,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成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德、美、英、日等四个教育大国在成人教育方面的分析,得出一些共性结论,以期对我国的成人教育提供借鉴。

一、各国成人教育模式

1. 德国的成人教育

德国政府为民众提供参加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培训机会,且对成人教育进行大力投入,降低学习费用以及为学习提供各种方便。德国的成人教育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收费合理,各级政府的公共预算中均有相当数额的资金专门用于成人教育投入。德国成人教育机构的办学主体和教育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教育投资主体主要包括国家和地方财政拨款、办学机构筹资、私人企业出资、参加学习者交纳学费等。德国成人教育的重点是继续教育,继续教育的培训组织和课程安排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全日制课程、短期培训课程、专题研讨会及报告会等多种形式; 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特别重视职业继续教育,大部分培训课程内容针对进修培训、转岗培训、职业基础教育进行设置; 培训师资组成采用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其中,从事培训管理和规划的人员以专职为主,从事培训授课的教师以兼职为主; 注重加强民众自我导向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民众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成为德国成人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2. 美国的成人教育

美国的成人教育始于独立战争以后,其主要目标是切实改善民众的生活质量。因而,形成了美国成人教育“浓厚的实用主义”特征,在成人教育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课程内容设置均来自于民众的实际需求,并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具体实际及时更新教育教学内容,充分满足民众的需要。美国没有统一的成人教育制度,各州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成人教育制度,设置成人教育的目标、学制、课程等,并形成具有各州特色的教育管理模式,以满足当地民众对成人教育的需求。美国成人教育开展颇有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培训机构根据民众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授课教师除了运用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还注重运用专题研究、研讨、自学指导等方式方法,调动民众在学习中的积极性,让民众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 日本的成人教育

日本十分重视成人教育,早在明治维新时代,日本就通过开设实业补习学校来培训技术工人,可以说日本是成人教育的起源。日本的成人教育机构主要包括普通高校、短期大学、高等专业学校、专修学校、广播电视大学等; 教育经费主要通过参加学习者缴费、承办机构出资、市町村补贴、国家补贴、企业资助等方式进行筹措,其中,国家补贴和企业资助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开放性和灵活性是日本成人教育的鲜明特点。在广播电视大学学习,学员不需参加入学考试,且学员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学科; 学员持有所就读中学的推荐信即可就读短期大学,在进行专业培训内容设置时,短期大学注重与大学三年级教学内容相衔接,以方便学员进一步进行深造。专业设置紧密围绕社会发展是日本成人教育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市场导向型”是日本成人教育的主要特征。

4. 英国的成人教育

英国作为世界成人教育的发源地之一,其成人教育历史十分悠久,对世界各地的成人教育的发展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英国的成人教育主要由继续教育学院及各级教育培训中心承担,其中,“开放大学”和“社区学院”是英国最具特色的培训机构。英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把各种受教育的机会提供给社会上所有有兴趣参与成人教育的人,同时,为低收入人群提供免费接受教育的机会,以达到“全民参与”的目标。为了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英国成人教育培训机构提供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学员可以根据自身的要求,选择培训的时间、时长、专业和课程等。同时,英国的“开放大学”即远程成人教育培训使更多的英国民众获得更多教育培训的机会,极大地促进了英国成人教育培训的发展。英国“开放大学”的成功,为世界各国所借鉴,对世界成人教育培训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各国成人教育模式的共同点

1. 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

各教育大国成人教育法律制度均比较完善。德国特别注重成人教育方面的法制建设,颁布了成人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上百部,主要包括《职业教育法》、《就业促进法》、《继续教育法》等,这些教育及继续教育的法律和法规涵盖了所有的职业、技能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美国的成人高等教育也比较完善,比较著名的如《美国成人高等教育法》、《美国全国职业教育法》、《美国职业训练合作法》、《卡尔·D·帕金斯法》,他们对成人高等教育、成人职业教育领域的相关事务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是教育部门、企业界、学校以及公民都必须遵守的法律规范; 英国在开展成人教育伊始就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制度,1924 年制定了《成人教育规程》,是西方国家关于成人教育的最早的专门法律,随后相继颁布了《教育法案》、《继续教育条例》、《就业与培训法案》等; 日本在二战后初期,就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并以此为母法,颁布了《学校教育法》、《社会教育法》、《职业训练法》、《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终身学习振兴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些国家均在法律制度上确认了成人教育培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成人教育培训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经济社会条件下的发展方向,为成人教育培训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制度保障。

2. 多元化的办学主体

在发展成人教育的过程中,各教育大国注重发挥社会各类培训机构的潜力,形成多元化的成人教育培训办学主体。德国成人教育的办学主体主要包括国家、政党、经济界、教会和各种商业性继续教育企业; 美国当地的文化中心、州立大学、社区学院、职业学校和中小学成为美国各地举办成人教育机构的主要力量; 日本的成人教育机构主要包括普通高校、短期大学、高等专业学校、专修学校、广播电视大学等; 英国的成人教育主要由继续教育学院及各级教育培训中心承担,其中,“开放大学”和“社区学院”是英国最具特色的培训机构。

3.“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设置

根据社会发展状况和民众需求进行专业设置是成人教育得以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各教育大国在成人教育专业设置十分重视社会需要和民众学习的需要。日本成人教育开设专业、课程、讲座紧密结合“人和社会的需要”。美国成人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把改善民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和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作为主要目标,各历史时期的美国成人教育的内容同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成人教育机构根据民众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更新授课内容,充分满足需要。

三、对我国成人教育的启示

1. 加强成人教育制度建设

完善的成人教育法律法规制度明确了成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确定了成人教育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方向,为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目前,我国的教育法包括《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缺少成人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使已经建立起来的成人教育制度存在力度不够、不完善等问题。将成人教育的发展纳入法制化的轨道,用法律保障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同时,通过立法,保证成人教育的经费来源,保证成人教育具有稳定的经费来源。

2. 加强成人教育机构建设

健全的成人教育机构设置是成人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与各教育大国相比,我国的成人教育机构以普通高等学校和专门的成人教育学院为主,办学主体相对较少、类型单一,社会参与成人教育办学的广泛性不够。因此,加强我国成人教育机构建设,完善成人教育机构设置,鼓励多渠道办学,提高成人教育在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推动作用。

3. 依据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优化专业结构

助力职业教育 培养“大国工匠” 篇2

8月25日上午,万事达卡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北京举行中等职业教育“赢未来”计划签约仪式。双方将共同合作推动中等职业教育“赢未来”计划的发展,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党委书记崔昕与万事达卡中国区副总裁郑笑非出席了仪式现场。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先生在会上发言:“赢未来计划的目标是培养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新型技能人才,强调学生的就业技能和心理社会能力两个方面。”他在会上列出了中等职业教育存在学校能力发展不均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学生社会认可度不高、学生心理能力发展未被重视等突出问题。还有很多中职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困难、文化课成绩差、有一些不良习惯,遭受了社会上不同程度的偏见和歧视。

“中职学生是应试教育的失利者,不是失败者,他们需要尊重与认可”。卢迈先生说道。针对以上问题,基金会设立“中等职业教育赢未来计划”。这一计划共包括七个功能各异的社会实验项目:

1.“新航向”项目: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培训

2.“高级技师进课堂”项目:提升学生就业技能

3.“点亮校园文化”项目:提高学生人生技能与心理社会能力

4.“赢未来奖学金和优秀园丁奖”项目:提升中职师生地位和荣誉感

5.“赢机遇”项目:提高中职学生人生技能与创业实战能力

6.中等职业教育互动平台项目

7.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题研究项目

教育大国是如何崛起的? 篇3

是什么原因使我们实现了这种崛起?教育科学出版社于2008年1O月出版的《教育大国的崛起1978-2008)一书给我们提供了比较系统的答案。综合来看,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改革开放唤醒了人们对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视,肯定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第一作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得到了真正的落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需要大批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这就需要教育不断地发展与改革,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我国教育崛起的思想根基。二是邓小平等领导人高瞻远瞩,对教育高度关注: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的提出,到“三个面向”,再到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从关注普及教育、义务教育、全民教育,到关注高等教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发展职业教育;从恢复高考,到组织优秀人才出国留学;从国情教育、历史教育到创新教育;从精英教育到素质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我国的教育发展越来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三是政府的投入和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经济实力比较弱,仅靠政府解决教育上的所有问题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教育人民办”,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使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巨大的改变。当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之后,政府又勇敢地把担子接了过来。四是坚持教育改革。面对教育中的种种问题,我们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完善教育法制体系。1985年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3年颁布《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此外,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教育的法律体系逐步完善。五是实施了许多重大的教育工程。例如:基础教育领域的“普九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全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两免一补”,高等教育领域的“211工程”、“985工程”、“长江学者计划”、“质量工程”等。此外,我们还积极参与教育国际行动,如参加1990年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和2000年世界全民教育论坛,制定《中国全民教育行动计划》等。

《教育大国的崛起1978-2008》站在整个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中和与国际教育的比较视野中,着重就改革开放30年的教育发展进行了史论结合式的全景式展示和分析。全书共分9章,第一章以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转折为开篇,第九章以展望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新征程为终篇,中间7章分别就教育体制改革、全民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创新教育、教育公平、面向世界等专题进行了阐述,使我们了解教育各领域发展的艰难历程。各章均配以大量珍贵的照片资料,选择典型事例,结合各种文件内容,叙述具体,论述有据,生动可感。

人口大国如何变身人才大国 篇4

如果给你这样两道试题, “中国最不缺少的是什么?”和“中国最缺少的是什么?”要求是:两道题的答案必须相同。你会怎么回答呢?

稍加思考或者完全不用思考你可能就会说出答案——“人”。

当你被恭喜“答对啦”的时候, 当大家为这个看上去有点像脑筋急转弯的问答逗得哈哈大笑的时候, 却无意中触及了一个关系到中国国家未来的大问题。那就是怎样才能把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的人才大国。

日前, 中国最高决策层审议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把培养和造就大批与中国的发展相匹配的人才问题, 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俗语说,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把“树人”的事情, 压缩到2010~2020年的十年之中, 可见规划的制定者对此事的急切与焦虑, 这也使得此项“规划”不仅具有战略高度, 而且具有相当的现实紧迫性。这项“规划”的真正亮点是以务实的精神, 加大了实施力度和可操作性。具体来说, 就是首次提出要实行人才投资优先。换言之, 即在人才上要舍得花钱。如果我们把这一规划与近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 0 0 6-2 0 2 0年) 》和今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视作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 就会明白:中国为打造“创新型国家”和迎接“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 正在进行着精心扎实的准备。

加大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的确十分必要, 但笔者同时以为, 如何创造一种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同样不可或缺, 甚至更为重要。

事实上, 近些年来, 除了作为“显学”的经济学、部分应用型技术和部分文艺门类之外, 中国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人才成长环境并不乐观, 也可以说存在着相当的隐忧。知识界文化界科技界教育界的官本位级别派生出来的福利待遇体制的存在, 急剧的社会转型和财富分配的失衡, 诚信原则的贬值和商品交易法则对科学教育学术的侵蚀, 一夜成名暴富的范例和社会风尚中的拜金倾向, 弄虚作假抄袭剽窃和官员以权力谋取学历学位学衔的现象大量滋生等等, 都在直接或间接阻碍着人才健康成长的渠道。

而一些人事组织部门存在的种种“潜”规则与“明”腐败, 一些领导人对富有创造性逆向思维和标新立异者的排斥和打压, 某些主管部门的僵化苛求限制和无知, 学术圈子中的论资排辈和学阀作风, 某些学术期刊的堕落和学术著作的难以问世, 都对那些在科学事业上孜孜以求的人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冲击。我目睹过许多知识分子为了出一本呕心沥血之作而央求出版商的窘态, 真可说是尊严扫地、颜面无存。试想, 如果让这种委屈、忿懑、无奈和受伤害的心态蔓延开来, 主导了整个知识界, 我们又谈何人才的涌现和辈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如果偌大的中国成了一个无比巨大的“名利场”, 还会有什么放飞的思想、创造的激情?

比上面所说的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本身影响更为广泛和深远的是人才印象。所谓的人才印象其实指的就是一种社会氛围传导给人们的直观印象。负面的人才环境必然会造成负面的人才印象, 畸型的人才环境也必然会造成畸型的人才印象。

年年招考国家公务员都成为社会热点, 年年高考报志愿时工商管理专业都是僧多粥少, 年年艺术院校招生时都会人头攒动……这种畸型现像所反映的, 并不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而恰恰是畸型的人才印象造成的盲目与追风。这种直观的畸型的人才印象, 对具有从众心理的社会公众来说, 是一种虽然朦胧但却深刻的价值观启发, 而对广大青少年形成追求物质享受和虚荣浮华的潜意识尤为更甚。

试想, 有了这种人才印象, 人们还会去把攀登科学的顶峰而付出全部心力的杰出前辈们视为楷模吗?还会把铁肩担道义探寻社会进步视为人生的惟一追求吗?许多人在私下都曾思考过一个问题, 为什么今天不再出现如“鲁 (迅) 郭 (沫若) 茅 (盾) 巴 (金) 老 (舍) 曹 (禺) ”这样的巨匠, 为什么今天很少出现如钱三强、钱学森等学贯中外的大师。看来, 打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 形成一种崇尚科学、崇尚知识的人才社会印象, 才是最关键的一环。正如邓小平所言:“改革经济体制, 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 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 我最关心的, 还是人才。”他还说过:“我们说资本主义社会不好, 但它在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方面是非常大胆的。……从这方面来看, 我们选拔干部的制度是落后的。”

大国教育 篇5

中国崛起,无疑需要一批“大国工匠”打造“大国利器”。同样,中国社会的繁荣和人民生活的幸福,也需要许许多多具备“工匠精神”的能工巧匠,打响中国制造的品牌,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能工巧匠们从哪里来?来自于高素质、高技能的甘肃技校产业工人。放眼世界,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现代产业技术工人的主要途径,现代工业强国都是高等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国际经合组织曾经有一份统计,高等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后比例超过50%的国家,几乎涵盖了所有欧洲强国,部分国家甚至超过70%。

大国教育 篇6

教育是中美人文交流的重要领域。过去一年,双方教育交流规模持续扩大,合作水平不断提升。教育部将继续在中美人文交流框架下,坚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深入沟通、相向而行,深化中美教育交流与合作。

一是深化中美高校合作。今年3月,习近平主席会见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对中美两国高校增进交流、深化合作、更好地服务于中美关系的发展提出殷切希望。本轮磋商期间,将在休斯敦莱斯大学举办中美大学校长论坛,刘延东副总理将应邀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中美双方高水平大学校长将利用本次论坛的契机,深入探讨如何进一步推动中美学生交流和开展联合科研。中美双方将推进两国大学智库交流与合作,针对中美两国和全球面临的共同与紧迫问题,汇集中美顶尖智力资源,开展联合研究。教育部将启动“百千万”学生交流项目,在未来5年里,邀请100名美国青年精英访华游学;邀请1000名美国优秀大学生来华学习,支持1000名博士赴美重点高校留学;每年公派1万人赴美学习研修。

二是鼓励中美青年学生创新创业。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新动力。今年,教育部与英特尔公司、真格基金等合作举办“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刘延东副总理将赴美国匹兹堡出席大赛启动仪式。大赛以“共创未来”为主题,重点关注社区、教育、环保、健康、交通、能源等可持续发展领域,引导支持中美青年共同打造具有社会和产业价值的新产品、新应用,促进中美人文交流。

日本:我们不是大国 篇7

当纵横日本政坛的小泽一郎在1993年宣布退出自民党,着手去组建自己的在野党联盟时,美国人松了口气,觉着日本人终于要在国际事务中承担与其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相适应的角色了。毕竟,小泽只是希望日本只是成为一个“普通”的国家,而且他在他的新日本蓝图中勾画了野心勃勃的政治改革,以期使日本的官僚们听从内阁大臣的指挥;并使日本在国际事务中成为更活跃的参与者。现在看来,这个计划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可能实现。9月份,日本民主党成功执政(小泽一郎在此期间担任民主党代理代表),并提名新任首相——鸠山由纪夫,他们宣称日本要进行彻底的改革,这正呼应了小泽一郎的新日本蓝图。

于是,很多美国人现在非常担心,害怕鸠山由纪夫对民主党人的大量提拔,对保守、亲美的官员和黯然退出的自民党成员的打压,意味着日本将不会再站在美国这一边。可是,其实,新日本政府只是希望和美国要个“名分”而已,日本只求自己可以根据自己的国家利益来做自己的决定,而不是看美国脸色。简而言之,他们希望和美国建立一种新的关系,这样日本能够,而且可以,偶尔对他的盟友说一声“不”。

日本的外交新政策的变化在日美关系中的体现是,安全问题将不再是日美关系的重点。我们可以看到,在日本民主党的竞选宣言的对外政策部分,日本人提议签订美日自由贸易协定,此项协议强调,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美日关系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在90年代的贸易战中,美日双方都受伤不浅,两国于是将经济问题搁置不理,而将主要精力放到了其他议题的双边讨论上,诸如安全问题,美国军事基地和日本应贡献多少的海外军力。自然,这些讨论都是一边倒的:美国,目前为止的世界第一号军事强国,总是在主动的要求改变,而日本,则在他的政治体系可以允许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去迎合,迁就美国的需要。现在的日本民主党,特别是外务大臣冈田克也,正在寻求打破这种不平衡。比方说,日本将不会在印度洋地区为美国战舰免费加油,以此退出阿富汗战争,与此同时将更多的全球化议题放入自己的议程内,包括全球气候变化。

日美关系的变化同样意味着,日本将更加重视自己在亚洲的影响力。但美国人将此误解为日本将把中国的位置放在美国之上。美国依然是日本最重要的安全合作伙伴;而中国将继续是他最重要的经济伙伴。就像冈田克也上个月说的,一定要在中美之间做出选择,是“无谓的争论”。

其实,日本的外交政策将会是一种相互间的平衡——借用庆应大学教授添谷芳秀发明的术语——“小国”务实主义策略。就像亚洲的其他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南朝鲜,和东盟的其他一些国家那样,日本会尽力的在被中美两国控制的地盘去最大化自己的自由行动权。美国人无需害怕——就像担心他的近邻和美国对东亚的控制,日本人也同样对中国充满着不安。事实上,美国应当看到,一个更加独立的日本会在维护区域和平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鸠山由纪夫的首要任务,当然,是先稳住自家的后院。日本民主党认识到,除非日本的经济增长可以摆脱对出口的过度依赖,除非日本的工人和老人们能够享受到更可靠的社保制度,除非能够将政府的财政赤字保持可持续的稳定,日本就不能再主导亚洲,更不用说去领导全世界。

自民党当政时期,国家政策的制定由官僚们执行,在美日联盟关系是日本对外政策的主体的情况下,这是个不错的选择。可是当日本的领导人希望在动荡的东亚,权衡各国关系,寻求一种新的平衡稳定的话,内阁大臣们就需要更多在不同方面的制定政策的自由,并为之进行试验。在实现这些之前,民主党不可能实现其将日本转变为一个具有独立外交的普通国家构想,日本在追求国家利益的道路上,也将受到国内外的双层压力。(摘自:《新闻周刊》2009年10月3日编辑:何乐)

大国电商崛起 篇8

P26电商“中国梦”

P28平台经济助力“中国制造”转型升级

P31流量红利

P34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及其核心竞争力

当前电子商务已成为中国经济转型驱动力。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到2960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电子商务市场。2013年11月21日,为落实《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我国公布《促进电子商务应用的实施意见》使得电商行业“春风得意马蹄疾”,到2015年,电子商务将成为重要的社会商品和服务流通方式,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8万亿元。随着大国电商的崛起,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地区电子商务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等)将进一步发力,传统企业电子商务业务模式将加速落地,行业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电子支付,互联网金融等电子商务创新发展进程将迎来爆发,目前以城市、基地、企业的电子商务示范体系,点面结合构筑起中国电商体的基础骨架。但给力的数据增长和企业居高不下的热情下暗藏多种隐忧,行业规模不等于国家电商行业竞争力,中国电商目前仍面临哪些“升级”的问题?扩消费、启动内需,将中国经济增长转变到靠内需拉动,流通体制的变革最为关键,而条款分割、地域封锁等是电商流通行业的痼疾,如何化解?如何着力提升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水平?

随着中国电商基础设施开始成型,电子商务发展到今天,正由单纯的电子商务转变为一种平台经济的发展,在华东地区特别是在广东上海等地,这种转型是非常明显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在电子商务在发展到具有物流平台支撑时,电子商务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可以说电子商务正在被平台经济所代替。这不仅仅是概念的问题,而是两者出现了内容上的区别。平台经济概念的转变也意味着电子商务的创新又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利用电子商务的创新能力,实现电子商务自身商品的市场流通模式的创新,这给电商们提出非常严峻的挑战,也是非常重大的利好。“平台经济”正改变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智利:农业出口大国 篇9

地理位置优势

智利南北跨度大, 南北长4352公里, 形成了各种农业气候区。北部沙漠地区以绿洲农业为主, 中部地中海气候区以水果和蔬菜种植、葡萄酒生产为主, 南部温带和寒带以林业和水产养殖业为主。

周边天然保护屏障的独特优势

智利北面有世界上最干旱的沙漠之一——阿塔卡马沙漠, 东面有常年积雪的安第斯山脉, 西面有太平洋, 南边是南极, 几乎没有植物生存。周边良好的天然保护屏障使智利全境在防止外来虫害和疾病的侵入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极大的降低了农业病虫害的不良影响, 有利于优质农产品生产。

气候优势

智利中部地区是世界上仅有的5个拥有地中海气候的地区之一, 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与同样位于北纬40度至南纬40度之间的加利福尼亚州 (美国) 、巴伦西亚 (西班牙) 、开普敦 (南非) 和珀斯 (澳大利亚) 相同。据专家对地中海气候地区竞争力的研究, 智利是排名在南非之后的第二个最具竞争力的国家。独有的气候有利于如橄榄油、葡萄酒、水果和蔬菜等健康食品的生产。在健康食品消费已经成为全球趋势的今天, 这些地区产品的竞争优势日益明显。

反季节优势

智利在南美所处的地理位置, 使它的粮食生产能够向北半球的主要消费市场提供反季节供应。此外, 从北到南狭长的地形和气候的多样性将农作物生产期错开, 从而在一年中有较长的产季和出口期。

严格入境口岸管理

除天然优势外, 智利通过直属农业部的农业和畜牧局 (SAG) 实施植物和动物的健康保护政策, 在边境口岸, 港口和机场, SAG进行严格检查, 防止任何可能对本国农业造成影响的生物进入。严格管理使智利受外来病虫害影响的风险保持较低水平, 成为全球公认的低风险国家, 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在世界市场上的认可度。

自贸协定提高了智利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智利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国家之一, 目前已与全球56个国家签署贸易优惠协定, 通过已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 智利农产品提高了出口竞争力。以葡萄酒为例, 2009年, 智利葡萄酒零关税进入欧盟、加拿大、墨西哥和韩国;2011年出口中国零关税;2015年后出口南方共同市场;2016年以后出口美国和2020年以后出口日本均将实现零关税。

向智利学出口

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提高抵御外部冲击能力

由于我国不同省份和不同农业领域在参与农业合作过程中得失不一, 抗风险基础和能力有别, 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各产业、贸易与金融结构的监控, 通过国家财政拨款或政策支持, 对受到冲击的行业、地区和农民给予财政补贴, 或者给予相关部门某些优惠政策补偿, 统一调控、调整与优化。同时, 加强与智利在进出口标准检疫检验体系、经济安全与风险防范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共同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应对外部市场的挑战。

创造良好环境, 推行“走出去”战略

新兴的创新大国 篇10

中国正在重新成为全球创新大国。回顾历史, 中国是诸多重要发明的发源地, 如水磨、纸币、火药等, 如今它又将成为21世纪的创新中心。不过, 商界与政界领袖十分清楚, 中国若要成为“发达国家”, 中国企业必须向价值链的上游移动, 大力开发全新技术、产品及服务。目前, 本土企业继续投入巨资开展研发活动, 政府部门为其提供积极的支持, 跨国企业则在中国市场上为全球化创新大力投资建造实验室和研发机构。

继去年的调查之后, 博斯公司今年再次开展中国创新调查 (共有2 6 4名受访者参与了今年的调查, 人数比去年多一倍, 超过80%的受访者担任公司的总裁级、总监或经理职位) 。结果表明, 相比欧美及其他地区的企业, 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正在迅速提升。今年有近三分之二的在华跨国企业受访者在调查中指出, 部分中国竞争对手的创新能力与自己持平或更强, 这一数字大大高于去年的调查结果。中国企业也认为自己的创新实力与在华跨国企业相当, 并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它们感到自身在海外市场的创新实力不如跨国企业, 因而计划增加海外创新投入。调查还显示, 中国正在成为真正的全球创新枢纽,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跨国企业纷纷来华开展创新活动。约三分之二的受访者正在中国进行研发以满足国外市场的需求, 并且有更多的企业计划在未来这么做。

一般认为, 中国创新倾向于复制现有产品并对其作出改进, 但我们的调查发现, 事实并非如此。调查数据显示, 相比大多数全球化企业, 中国公司更有可能采取全球最成功创新企业 (尤其是硅谷公司) 的创新战略, 即需求搜寻者战略, 其研发活动侧重于挖掘消费者需求, 随后开发能满足这些需求的产品并迅速上市。中国创新企业今后将面临的挑战在于, 在国内外扩张时如何维持并改进这一模式。在华跨国企业则需思考如何将在华创新与当前的全球创新模式相结合。

中国创新企业正在崛起

中国的研发投资正在快速上升。在过去五年中, 上榜博斯公司全球创新1000强 (年度研发支出最高的上市企业排名) 的中国企业从15家增至近50家。在2011年, 总部位于中国的企业将研发支出增加了26.5%, 相当于全球平均增幅的两倍, 欧洲企业的5倍, 日本企业的11倍。

研发支出的强劲增长已经带来了明显的回报。在今年的中国创新调查中, 受访者认为中国创新的质量和成效正在持续提升。在非中国企业中, 约64%的受访者表示, 部分中国企业的创新实力与自己所在的公司持平或更强。相比之下, 2012年的调查中仅有48%的非中国企业受访者持这一观点。

其他来源的数据也验证了这一点。博斯公司、欧盟执行委员会和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最近在欧洲开展了一项调查, 调查对象包括1500多名企业高级主管。结果发现, 相比美国、印度或日本等国的企业, 欧洲企业现在普遍认为中国公司构成了更大的创新威胁, 报告称“中国被视为创新强国, 这主要是由于其大力投资于研发及教育”。

中国企业正在采取积极措施, 以推动创新活动的全球化。在今年的调查中, 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表示正在中国开发产品以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 而在2012年的调查中, 这一比例仅为41%。更多的企业计划在未来这么做:88%的受访中国企业表示, 将在2023年前在中国从事全球化研发。

调查显示, 中国企业高管拥有更远大的目标, 他们认为创新领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约半数的受访中国公司认为自己拥有国内一流的创新能力, 但只有四分之一认为自己拥有全球领先的创新能力。汽车、金融/保险、计算机和电信行业尤其如此。

中国企业的创新竞争力不断提升, 同时它们对未来将面临的创新挑战愈加担忧。调查显示, 人才获得与维系, 以及成本快速上升将成为关键的创新挑战。在过去一年中, 中国企业最担心的问题包括难以了解市场需求 (尤其在工业品行业) 、基础设施和创新系统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尤其在医疗和生命科学行业) 等。这可能会推动国内立法, 严格保护知识产权, 并促成企业与高校、机构及其他组织进行合作, 采取更为创新的研发方式。不过, 在过去一年中, 在华跨国企业的担忧并未增加。

在华研发面向全球

调查结果还表明, 中国正在加速成为真正的全球创新枢纽, 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纷纷来华开展创新活动。三分之二的在华跨国企业受访者表示, 已经在中国开展针对国外或全球市场的产品开发, 而在去年的调查中, 这一比例刚刚超过50%。不仅如此, 受访者对未来的预期更加乐观:7 4%的受访者预计, 将在未来十年内在中国开展全球化创新, 而去年该数据仅为65%。

在华跨国企业中, 在中国开展全球化创新的企业大多来自汽车 (77%) 、计算机与电信 (76%) , 紧随其后的是消费品 (72%) 、医疗/生命科学 (71%) 和工业品 (70) 行业。与中国企业类似, 跨国化工、金融/保险企业的表现低于平均水平。

预计在未来十年中, 各行各业将有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在中国开展全球化创新。其中, 消费品、医疗与工业品企业制定了最为积极的针对全球市场的在华创新计划。例如, 94%的在华跨国消费品企业、8 8%的医疗/生命科学及工业品企业预计, 将在2023年前在中国开展全球化创新。

在华跨国企业推出了诸多创新产品, 上海通用 (通用汽车和上汽集团组建的合资企业) 的雪佛兰赛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赛欧由上海通用泛亚汽车技术中心设计制造, 已出口至印度、南美、北非和中东等地。另外, 医疗等行业的跨国企业也纷纷将在华创新推广到海外市场。例如, 通用电气医疗临床系统 (无锡) 有限公司设计开发了精巧的小型超声波诊断仪, 在全球上市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国企业认为, 西方市场与中国市场同样重要, 跨国企业则计划在中国进一步开展面向西方市场的创新, 针对这些地区的研发投入不断增加, 以期开发出更好的产品及服务。在谈到对未来十年的预测时, 他们认为相比发展中市场或亚洲发达地区, 面向西方市场的创新活动更为重要一些。

跨国企业还计划进一步发展在华创新中心:大部分受访者 (83%) 认为在华研发的附加值与其他地区持平或更高。几乎所有受访者都预计, 到2023年, 在华研发的附加值将与其他地区持平或更高。

在华创新战略

相比去年, 在今年的创新调查中有更多受访者指出, 在华跨国企业与中国本土企业所采取的创新战略存在很大差异。博斯公司在过去八年的全球创新1000强研究中将创新企业分为三种类型:需求搜寻者、市场阅读者和技术推动者 (由博斯公司根据受访者的回答对其进行分类) 。在此基础上, 我们针对企业的创新战略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苹果、宝洁和海尔等公司都是需求搜寻者, 它们与客户积极互动并获得创意, 同时利用对终端用户的深入了解来开发新的产品及服务。它们的目标是发现消费者已经或尚未提出的需求, 并试图率先推出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产品。市场阅读者包括现代汽车和卡特彼勒等公司, 它们密切关注市场、客户和竞争对手, 从而提出创意, 并通过持续改进来创造价值。这意味着, 这类企业较为谨慎, 是市场上的“快速追随者”。

谷歌和博世公司等技术推动者主要依赖内部技术能力来开发新的产品及服务。它们通过研发投资来推动突破性的创新和渐进式的改进, 并利用新技术来满足客户的已知及未知需求。这类公司与客户的直接沟通最少。

尽管这三种创新战略都能实现巨大成功, 但全球创新1000强研究显示, 长期而言, 采取需求搜寻者战略可能带来最高的回报, 但实现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2012年的研究中, 5 0%的受访需求搜寻者表示, 其公司能够有效开展创意发掘和转化, 仅有12%的市场阅读者和20%的技术推动者持这一观点。研究还表明, 需求搜寻者的总体财务表现始终优于其他两类企业。

今年的中国创新调查发现, 中国企业中需求搜寻者的比例更高。在2013年, 44%的受访中国企业认为自己采取的是需求搜寻者战略, 而全球创新1000强中的平均值仅为27%。另外, 外资跨国公司中的需求搜寻者比例约为29%, 接近全球平均水平, 其余的大多为技术推动者。这一结果与传统观点相悖, 人们一般认为中国企业多为快速追随者, 倾向于迅速复制并改进其他公司的产品。

有趣的是, 硅谷企业也热衷于采取需求搜寻者战略。全球创新1000强研究发现, 46%的硅谷企业是需求搜寻者, 比中国企业中的比例略高。

与此相反, 在华跨国企业主要通过“技术优势”来推动创新, 技术优势源于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研究。不过, 中国企业正在不断积累经验并走向成熟, 今后可能在这些领域赶超跨国企业。因此跨国企业将认识到, 很有必要借鉴本土企业所采用的部分需求搜寻者战略和工具, 更快地发现客户需求, 并利用这些洞察对价值链各个环节进行创新, 包括渠道和服务创新。明确中国客户的细分需求对于了解消费者及拓展低层级市场愈加重要。

尚未明确所需能力

可将创新分为四个阶段:创意发掘、创意转化、产品开发和商业化。在调查中, 我们请受访者指出这四个阶段中最关键的能力 (我们将其定义为流程、工具、知识、技能和组织) 。结果表明, 中国创新者 (包括本土和跨国企业) 对于所需能力并不十分确定。这意味着:创新环境仍在不断演变;在华创新所需的能力与其他市场存在明显差异;中国企业在创新领域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问。相比其他地区, 受访者对于在华关键创新能力的分歧更大。我们请受访者对四个创新阶段所需能力的重要性进行排名。从全球范围来看, 各阶段中排名最高和最低的能力之间差异很大, 说明受访者对各创新阶段的关键能力存在共识 (意味着全球创新市场较为成熟) 。

然而, 在华中国企业与跨国企业却无法就此达成共识。对于各创新阶段的制胜能力, 受访者观点不一, 最重要和最不重要的创新能力之间排名十分接近。例如, 在创意发掘阶段, 全球企业普遍认为最重要的两项能力是“关于消费者和客户的深入洞察及分析”, 以及“对新兴技术和趋势的深入了解”;重要性最低的是“供应商/经销商参与”。

然而, 中国本土企业和在华跨国企业却将这些能力排在中游, 另外三个创新阶段的排名结果也十分类似。这表明, 中国的创新市场仍在不断演变, 本土企业和跨国公司都难以确定最重要的能力, 并加以优先排序。

中国公司和在华跨国企业对关键创新能力存在很大分歧, 不仅如此, 它们所提出的重要能力与其他地区也存在差异。调查结果显示, 中国企业仍更关注核心创新能力, 如平台管理和产能提升, 而且不再将逆向工程视为唯一的创新来源。在华跨国企业则更为正式且注重流程, 它们看重政府关系管理及对市场潜力的了解等。

中国公司和跨国企业所采用的创新工具也不尽相同。例如, 在创意发掘阶段, 中国公司多采用基于客户的创新工具, 如直接客户观察或终端用户/客户焦点小组, 而在华跨国企业则更看重销售人员/客服代表的反馈及技术路线图。这与全球范围的调查结果相差甚远。

我们的调查还发现, 中国企业在创新领域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它们所提出的关键成功要素正是自己最薄弱的环节。例如, 中国企业认为, 管理产品全球上市的能力最为关键, 但自己十分缺乏这方面的能力。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和开放式创新/新创意捕获也是类似的情况 (对在华跨国企业而言, 能力的重要性与实际拥有的能力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 。

启示

据2013年中国创新调查显示, 相比去年, 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出现大幅提升, 创新力量蓄势待发, 而且未来数年可能会出现更大的突破。中国企业积极采取独特的创新战略, 把握全球市场、尤其是西方市场的机遇。更重要的是, 中国企业并未骄傲自满, 而是经常自省, 并认识到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如果它们将国内创新成果推广至发达及其他发展中市场, 那么今后必将能取得更大的成功。调查表明, 中国已成为重要的研发枢纽。跨国企业纷纷在此设立全球研发中心, 并为当地机构创造附加值。在2012年, 中国的研发支出约占GDP的2%, 仍然低于发达国家4%~5%的水平。不过, 上海和北京等城市的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已经达到4%~5%可见它们正在成为全球创新枢纽。

随着在华创新实力的不断增强, 中国可能重新成为创新大国。中国企业将利用独特的创新战略和优势来提高国内竞争力, 并参与国际竞争。为了更有效的与中国公司竞争, 跨国企业需要调整创新模式, 并设法将在华研发纳入其全球研发网络。

上一篇:轴角-数字转换器下一篇:职工教育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