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集合住宅

2024-08-17

日本集合住宅(精选五篇)

日本集合住宅 篇1

现在有人总是把经济适用房理解为低标准、低造价, 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笔者认为, 经济适用房是我国住宅建设的主体, 政府和广大的住宅开发商及建筑师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其建设标准方面, 以达到新的高度, 并最终向国际水平靠拢。

提到向国际水平看齐, 首先想到日本集合住宅。笔者认为日本建筑师已将住宅设计, 尤其是内部储藏空间及细节的安排无不精到极至。日本是一个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 地价昂贵, 买地盖房, 真可谓“寸土寸金”。他们的开发商开发楼盘以获取利润为目的, 楼座采用的是节地型的高层或小高层。追求的不仅是高容积率、高得房率, 还要有高绿化率。很多住宅是架空一层做绿化的, 所以它的绿化率高, 这也得益于政府有一定的倾斜政策。如底层架空或屋顶做绿化后, 奖励开发商增盖两层住房。

在国内, 笔者曾为日本东京盖亚设计事务所设计过日本住宅的建筑施工图 (通过互联网传输) , 中间阶段又去日本研修, 有机会到事务所的长沼社长家中做客。长沼社长的住房仅为95 m2左右 (如图1) , 这并不是他无钱买再稍大面积的住房, 而是这个面积已经能够满足他这个中层收入、四口之家的使用。日本的集合住宅同我国住宅在设计上并无很大差别, 其内部各功能的使用面积不大。但设计师们能精打细算充分挖掘各个空间功能, 这是他们最大的特点。

集合住宅是用一个公共走廊将四户以上的住户连接起来, 一层架空 (做绿地) 或用来做车库。在进入单元时先由一个约30 m2的分配厅 (如图2) 作为过渡, 分配厅主要有物业管理室、单元程控系统、信报箱、留言牌等。这当中, 住户可通过操作台打开单元程控门进入电梯和楼梯间。操作台由按键区、对讲器等组成, 客人来访可通过按键拨打楼宇对讲系统, 由主人从住户内打开程控门。信报箱是“外投内取”式, 邮递员在分配厅将信报投入, 住户由程控门里侧打开自家信箱取信件。这个分配厅严格控制着住外来人员的干扰, 极大地提高了住户的安全性。

日本集合住宅平面设计, 在框架结构条件下, 建筑师大多采用“三段式”组合方法。由南到北布置形式为, 南阳台一侧主要考虑客厅、和室 (一段) , 中间部分就是住宅的“心脏”功能——厨房、卫生间 (二段) , 北外廊一侧布置卧室 (三段) , 这三段均通过室内走廊连接、分配。这种平面组合是建立在日本住宅具有较好的厨卫产品和其独特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的, 较好的厨卫产品就是指整体装配式浴室和厨具及洁具等。这些设备功能到位, 所占空间不大, 非常实用、舒适。独特的生活方式就是指日本居住空间是开放的, 户内相邻的房间不采用实墙, 而是使用轻质隔断加以分隔。可任意将空间分隔成若干部分,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和室 (铺有塌塌米的卧室) 与客厅之间。和室空间依靠推拉门 (最多分为四扇) 的水平开启方向可随意加大, 与客厅真正交流, 形成一个开放空间。在此, 介绍几处日本住宅户型细节设计的独到之处。

1. 玄关

这是住户的入口, 它起着遮挡风沙、除尘的作用, 也是通向各个居室的过渡空间。在具体使用上, 主要设置收藏柜, 考虑到人们要在这里穿脱外衣、脱换鞋帽、取放雨具、整装和迎送来访的宾客使用。日本是一个多雨的国家, 雨伞的使用较为频繁。设计师就在收藏柜中设置雨伞架, 并在下面放一个托盘, 用来接雨水, 这部分在我国大多属于装修内容。但在日本, 土建与装修是同步的。一般房屋在交付使用时, 主人只需自购沙发、床、锅、碗、瓢、盆等物即可入住。尽管玄关设置的空间尺度不大 (1 500×2 000) , 但布置得当, 也给家庭生活带来舒适感和安全感。

2. 进入式衣柜

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所以他们的住宅是以框架为主的。外墙与分户墙为150厚钢筋砼墙, 内墙为50厚轻钢龙骨填充隔断, 由隔断围合成的衣柜可进入使用。不仅将衣服挂入其中, 而且鞋盒、帽盒、衣箱一并纳入。一门把关, 外观整洁, 便于主妇管理。

3.“床下收纳”

日语的“床”是指地板, 他们的建筑师不仅开发地上空间, 例如吊柜、壁柜。而且挖掘地下来做收藏空间, “床下收纳”就是在一层住户的厨房地板以下做一个食物储藏的空间。

4. 通风口

集合住宅的门窗安装后其密闭性非常好, 所以做饭开抽油烟机时会在室内造成一定的负压, 这种压力对人体是有害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在厨房内通常会设置减压道。另一种为换气通风道, 是为了能够保证室内空气的清新。这类风道也有两种, 一种是手动式, 另一种是自动式。自动式通风道定时通风, 以保证换气频率。

5. 避难口

我们知道, 住宅最易发生火灾的地方是厨房。而户型设计中通常将入户门靠近厨房设置, 以减少污物线的长度。这样一旦失火, 就会殃及户门, 无法逃生, 为此日本建筑师就在阳台楼板上设置了逃生道-避难口。逃生者可将本层避难口打开, 放下含在盖板内的安全梯, 进入下一层, 逐层逃生。

6. 晒衣架

在日本, 是不允许把衣服高高挂出阳台的。这不仅影响了室内的采光, 而且有碍观瞻。所以, 他们的晒衣架都是固定在栏杆或栏板上的。晒衣架可以收放, 打开后将衣杆插入孔中即可, 其长度和角度都经过计算, 以保证衣服被太阳晒到。

7. 坐便器

集合住宅通常是将浴室、便所、洗手间单独设置, 便所面积很小, 一般只有一个坐便器, 但设计的非常细致。在水箱上有进水管, 用于洗手, 水顺势流入箱内, 用洗手的水冲马桶 (日本对于废水利用极为重视) 。还有就是在便所旁设置把杆, 为老人入厕时不便起落而设。

坐便器上方设置壁龛和吊柜, 用于摆放装饰物和放置手纸等卫生储藏物, 合理的利用了空间。

对于集合住宅, 设计师还非常注意居住行为的安全性, 这不只是前面提到单元入口处管理系统的设置。为了避免天然气对居室空气的污染, 各户能源 (水、电、煤气) 设施均置于户外走廊处。此外, 设计师在细节处理上也有独特之道。譬如:临空外窗加设护栏;阳台扶手为防止坠物而特设的节点;避免幼儿夹手于推拉窗处加设碰珠等安全设施。

走出国门, 看到日本的住宅设计很精彩。他们注重空间的挖掘和提倡功能使用的多样化, 反映出日本住宅“不求巨大, 推崇小巧”的特点。难怪前面所说长沼社长95 m2的住宅, 已能满足使用要求。通过实际考察学习, 重要的是可以获得一些启发, 从中寻找到那些住宅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东西——合理的空间、多样的功能和良好的细节。笔者认为, 国内的设计者在住宅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二、“呼吸着”的住宅

记得曾有位设计者把具有“阳光通道”和“呼吸通道”的住宅称之为“呼吸着”的住宅, 这形象地说明了采光和通风对住宅的重要性。人们体会出在居室里获得充足的阳光和通风是保证居住者身心健康的先决条件, 室内照明及空调要有, 但更多的时间要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应精心地设计好住宅门窗、阳台等开口方向的高度和形状, 建立一个立体的采光、通风系统。

笔者认为, 居住者 (尤其是闲暇在家的中老年人和儿童) 日常活动多发生在客厅, 应提倡设置南客厅, 并避免大尺度南阳台的出现 (合适的净宽宜≤1 500) 。最佳的设计方案是在南客厅设置低窗台的“凸窗” (指楼板外挑, 外挑净宽宜≤600) , 或许称为“微型阳台”更贴切。这不仅满足了住户在此养花弄草的需要, 也避免了客厅的南阳台出现“生活化” (衣、袜、被、褥的晾晒即遮光, 又碍室内观瞻) 。更重要的是把阳光尽可能导入室内, 使客厅里保证充足的日照, 形成较完善的“阳光通道”。在自然通风方面, 设计时可利用空气受热后比重减轻的原理, 建立自然换气系统。前面介绍过日本住宅在墙上安装手动通风口, 我们不妨借鉴过来在起居室和卧室中加以使用。将户内 (特别是厨、卫) 的门扇距地留有15 mm的进风缝隙, 打开百页式手动通风口 (D=150, 距楼板面1 600高) , 让新鲜空气从居室下面导入, 经室内流动过后, 再排出户外, 形成纵向换气系统。从而使住宅“呼吸通道”畅通, 住户得到充分的新鲜空气。

三、建立合理的空间

住宅内居住生活想获得舒适的效果, 必须使不同的功能空间拥有适宜的尺度。如今不少住宅面积过大, 尤其是客厅空间大得惊人, 失去家庭温馨的感觉, 导致房屋的比例失调。有的开间与进深之比超过1:2, 室内很大部分得不到充足的光照, 也难布置家具。一套住宅内不同空间的大小差异悬殊, 不恰当的空间配合不仅给住户带来使用的不便, 更造成他们的经济损失。

合理的空间应该是:入口设置过渡空间, 避免开门见厅;夫妻俩一间居室 (14 m2) , 孩子单独一间卧室 (12 m2) , 书房 (9 m2) 、起居室加上用餐功能25~35 m2左右较为合适。因此, 节省出来的面积可增设储藏室等来提高住宅的使用功能水平, 有效地发挥每1 m2的作用。

四、厨卫设计的多功能化

众所周知, 厨房、卫生间是住宅的“心脏”部位。它们 (尤其是厨房) 是一个技术难度大, 营造复杂的空间。这些部位设计的好坏, 从根本上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与现代文明程度。作为设计者, 应从功能方面优化方案。对现代家庭主妇来讲, 厨房不单是一个家务劳动的工作间, 简单地安排炉灶、洗菜盆;而是在此基础上设计敞开式厨房, 创造她们在操作时能与来客和家庭人员交流的机会。这不仅促进了家庭团聚和睦的气氛, 有利主妇招待客人, 还会与之联络感情。中国的烹饪特点是煎、炒、热、炸, 大量的油烟和热气靠机械通风道排出, 余留异味会因为设置敞开式厨房给餐、客厅造成空气污染。为此, 需要充分开发厨房北侧生活阳台的功能, 将炉灶和烟气通风道设于阳台, 形成“烧火间”, 与厨房半敞开连接, 异味通过厨房通风道二次排出。中档户型的双卫生间不易重复设置洁具, 考虑一处独立的便所 (含洗手盆) 供来客使用, 多余的面积可用于改善另一处家庭卫生间, 设置带隔断的淋浴、坐便器和洗刷、洗衣间, 也用于设置电脑马桶或整体浴盒等。

五、结语

总而言之, 我们所处的时代有自己的特点。住宅设计不能就技术论技术, 也不能照搬国外的东西。要用精品意识贯穿设计全过程, 从构思、方案到施工图设计都要一丝不苟, 不断完善。大到总体环境、功能布局、防火、防水、交通、安全, 小到一草一木, 一门一窗、各种管道的安排, 都要考虑周全, 力求经济、舒适、美观。

摘要:通过日本集合住宅, 介绍了日本建筑师精打细算, 充分挖掘住宅空间功能的特点。并结合中国住宅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指出居室要有“阳光”和“呼吸”通道, 合理设置尺度适宜的空间, 用精品意识打造住宅设计。

关键词:住宅设计,日本集合住宅,中国经适房,精品意识

参考文献

[1] (日) 泷泽健儿, 今田和成.住宅设计要点集[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 2000.

[2]罗劲.现代日本集合住宅[J].世界建筑, 1994.

日本集合住宅的全生命周期研究 篇2

1日本集合住宅的发展历史

日本集合住宅的开发起源于1955年,当时日本住宅公团刚刚设立,以开发郊外住宅为主。集合住宅的开发促使日本人生活方式和家庭结构发生了改变,对日本人居住意识的现代化影响深远。

(1)第一阶段大量建设时期1950年~1970年。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可谓日本集合团地的实验时代,展开了大规模的集合团地开发运动。最早的是大阪的千里新城,在大阪近郊的千里丘陵约1160公顷的范围内,配置了新干线和两条铁道线与大阪相连,在新城内设置公园、污水处理中心、大学、医院等都市设施,以英国的新城计划为范本,按照邻近住区理论和人车分离理论等详细地规划了新城,实现了日本第一个以居住为中心的都市。

(2)第二阶段以多样化为城市目标的建设时期1970年~1990年。

在原有普通住宅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住宅内功能不固定的可变空间。1990年竣工的由坂仓建筑研究所设计的东京多摩新城集合住宅中,这种增设了可变空间的住宅平面形式首次出现。根据住户各自的需求,有各种不同的形式,有的与起居室结合起来,类似太阳房,作为起居室空间的补充和延伸;有的从住户中独立出来,作书房、琴房、画室,任居住者自己确定。

(3)第三阶段解决全面性居环问题的建设时期1990年至今。

日本是世界的长寿之国,老龄化也是日本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开发适应高龄者居住的住宅已经十分必要。让他们在日常能够照顾自己,或者在少量家庭护理的情况下做到自理,这是对住宅建设提出的一个课题。日本住宅体现在老龄人住宅和为老龄人提供的公用设施上,使得老龄人能够在生活中充分实现自助和自理。比如,提供无障碍设施的老龄人住宅产品、提供具有看护性质的老龄人住宅产品、提供能和家人共同生活的(二代居)住宅产品。通过这三种老龄住宅产品在社区内的共存,才可以形成满足各类型老龄人基本生活需求的老龄人生活社区。

2日本集合住宅的特点

2.1户型紧凑、注重实用性(表1)

日本地少人多,大城市的土地更是寸土寸金,这种现实情况反映到住宅设计方面就是户型非常紧凑,注重实用性。据统计,日本东京都地区的住宅专用部分平均每户套内面积为62m2左右,折算后相当于建筑面积70多m2。

日本住宅设计很重视功能实用性,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住宅的布局往往厨餐客一体化,厨房多为开敞式或半开敞式,因此其厨房通过窗与就餐区相连,餐厅与客厅也紧邻,这样的设置保证了使用上的相对独立,又可以使空间在视觉上连为一体。(当然这其中有日本的饮食习惯清淡,很少做煎炒等油烟较重的菜肴的客观条件)(图1)。

注:建筑面积是由专有面积/0.85得出的。

2.2卫生间干湿分离

集合住宅内一般只设一套卫生间,面积也并不大,但卫生间设计和国内通常的做法有很大的不同,几乎所有日本住宅的卫生间都分为三个独立的功能区,既,洗面更衣、浴室、马桶间,这样设计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功能需求,避免使用过程的相互影响。

2.3重视储藏空间,空间利用效率高

集合住宅很重视空间的充分利用,不大的居室内见缝插针地安排了许多很实用的壁柜和储藏间。设置位置考虑很周到,分类明确,鞋帽、被褥、衣服、杂物都有相应的位置和专门的储藏空间。为了节约空间,壁柜和储藏间的门多采用推拉折叠门。门口的玄关设计也几无例外地安排了鞋柜和衣帽间。

2.4重视抗震、消防设计

日本是个地震多发的地区,因此其对抗震等逃生设置非常重视。高层住宅的逃生基本都采用横向和竖向结合的方式,集合住宅中更是如此。日本的集合住宅中多为外廊式,每户起居室外侧也设置阳台,户与户的阳台相连,仅用简易隔板隔开,保证使用时的私密性。但在紧急情况时,每层户与户之间的阳台隔断可以撞开。外廊和阳台均直通疏散楼梯,住户可以通过外廊和阳台横向逃生;每个阳台底部设逃生口,可以通过软梯纵向到达地面进行逃生。这种系统在日本已经形成标准化设计(图2)。

2.5工业化和标准化

日本住宅施工质量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住宅部品的标准化和生产工业化。日本建材标准化程度极高,包括各种建筑构件以及独立空间的模块式已经形成工业化生产。施工过程就是各个部件的组装过程,达到全部的“干作业”,保证了高精度的工程质量。

3日本集合住宅全生命周期的研究

因为日本是个多自然灾害和能源匮乏的国家,并且城市中大多数人居住的集合住宅在空间的约束性很强。为了推动集合住宅在安全、节能、灵活、耐久性方面的进步,日本成立了都市再生机构,简称UR。它隶属于国土交通省,承担国家大型再生项目,包括规划、投资、开发等领域。都市再生机构中专门成立由40多位专家组成的住宅技术研究所。

住宅技术研究所的主要研究体系叫做KSI。既,结构体和中填体完全分离的一种施工方法。(在日本叫KSI,而K是“机构”的发音,万科叫SI住宅。万科建筑产品研究中心就是参照日本都市住宅技术研究所建设并开展研究工作的。)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的寿命都比较长,与内装设备寿命不同步,KSI体系着重研究的就是如何改变内部布局和设备而不破坏结构。KSI住宅有三种意义,首先是社会性,可以循环使用,属于长期型的耐用型社会建筑物。第二,按照人生活习惯来看,根据家属的生活习惯可以自由自在地变更里面的内充填体。第三,产业化的观点。

UR住宅研究所的研究范围很广,针对集合住宅的研究主要是考虑住宅内部空间的可调整性,考虑家庭人员变化而引出的内部空间格局变化的需要,例如,俩口之家在孩子出生后就需要考虑孩子的活动空间,各种家具应该减少锐角,孩子成人离家后就可以拆掉一个房间,变为二人休闲区域。而到了老年,家里的地面可能需要大量改为柔性地板,房间内无障碍,主卧室和卫生间需要增加求救装置,家具尺度也需要随之变小而紧凑,从而扩大老人的活动空间。

UR住宅研究所的这种住宅全生命同期的研究方向,尽管在探索中,但反映出在资源日渐匮乏的环境下,住宅如何能做到结构寿命、功能寿命和经济寿命的同步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4日本集合住宅全生命周期研究成果的应用

标准化已经是日本各行各业通行的做法,集合住宅也不例外,在施工、建材、房屋结构上基本可以做到部品标准化、施工工业化。但是标准化并不意味着千篇一律。日本集合住宅的研究方向已经发展为怎样在标准化基础上更加人性化,不仅适应不同家庭结构的要求,同时可以适应家庭结构随着时间推移的变化。

对于住宅全生命周期的研究应用在如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

4.1结构体系

为了减少结构墙,研究所改进了传统的楼板结构,发明了类似箱型结构的钢筋混凝土厚版体系,在减轻重量、节约材料的前提下有效提高了楼板的跨度,取消了次梁,为室内隔断墙的灵活分割创造了可能。

4.2独立排水系统

传统的排水系统是排水立管设置在户内,各种器具的排水管通过横管联系到立管中,变革后的排水系统是各种器具的排水管彼此独立与立管连接,所有排水管线一律不知在户内架空地板内。这种做法的优点是,管道布置可以配合房间布局随时调整;其二,维修也可以在室外作业,不必入室打扰居民;其三,立管设置在户外,避免水流的噪音影响(图3、4)。

4.3电线敷设

电线布置一改埋设在结构层内的做法,采用松下电器开发的一种全新线材。这种线材截面不是传统的圆形,而是扁平的,就象一张厚纸片。施工时直接贴在天花板的结构面上,然后再外贴壁纸遮挡(图5、6)。

4.4地板架空

全部采用架空地板,其下面用可调顶托调整地板高度,并采用地板采暖。由于管道都是可灵活移动的,因此厨房和卫生间也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平移调整位置。厨卫的隔墙都是拼装的,而卫生间是整体卫浴(图7)。

4.5可重复拆卸拼装的墙体和壁柜

住宅户内的隔断墙和壁柜也被设计成可以快速拆装、灵活布置的“家具”。先做好架空地板,再进行隔墙施工,隔墙直接落在架空地板上,通过底部的螺栓来调节并固定墙体(图8)。

壁柜底部也设有一个调节手柄,通过摇动手柄可以降低壁柜高度,使其与顶棚分离,然后可以方便地把壁柜移动到新的位置重新固定(图9)。

5结语

日本在“都市再生”事业上进行了多年的实践,从单一的建筑个体,到周围环境、到整个区域,渐渐从政府引导,转向民间自发。在日本,这个机构叫做UR都市再生机构,也叫都市复兴机构。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加盟,技术手段日趋成熟。但受碍于土地私有化和产权分散的复杂协调,日本单项目“都市再生”活动多的能够持续三四十年,这在中国速度对比下让国人着实难以想象。团地再生也因为这种复杂性,个体或者开发商是无法从事的。需要一个国有或者非赢利性机构出面协调。

日本集合住宅 篇3

何为集合住宅?为何要借鉴?

开彦:日本集合住宅与中国普通住宅的发展

集合住宅它的含义就是说是公共的住宅。首先是公共住宅, 它是很多户结合在一起的, 利用多层、高层来做的, 所以它叫做集合住宅。跟国内的紧凑型住宅不相同, 它就是多层、高层, 甚至是花园住宅, 联排住宅, 这种住宅都属于公共性住宅, 是公共性很强的住宅。其实在国内来说就是普通住宅。

这个普通住宅从含义上来讲是工薪阶层所拥有的。跟别的国家不一样, 在日本, 它建国以后, 很快就以政府一度参与建设, 成分很大。开始叫做公民住宅, 后来又变成了一个城市公摊住宅, 这两个住宅从低阶到高阶, 从不完善到完善, 经过了一定的过程, 它的特点就是由政府来组织一个开发集团, 相当于国营级的开发集团, 来打开整个城市住宅的发展, 给它供应量。所以一开始就是政府直接参与公共建筑, 就是集合住宅的建设。

在这种情况下, 集合住宅在日本发展得非常平稳、循序渐进, 前后制定了有9个发展的计划。通过这样稳步的发展以后, 它的住宅由低阶到高阶, 由不完善到完善, 由普通住宅到今天人性化的住宅, 它的各方面的布置也是复杂得多。这部分住宅由政府, 一开始分为两块, 一个是政府参与建设、把控的这一块, 这种集合住宅是国家给予投资, 是国营企业, 属于自营利, 不是完全投进去自己不营利的, 是属于低利润的。还有一块是先贷款, 然后还国家贷款。

与现在的两限房的性质不太一样。它是自生自灭, 自己完善的, 按照国家和政府的要求做的。这也是集合住宅先进模式所在。这一点目前从我们联系国内来说, 主要是依靠市场, 政府这一块相应的投入量很少, 对于普通住宅, 普通住户, 特别是在小户型方面, 过去做得很少。这样的话, 形成了我们国内的房价飞涨, 普通工薪阶层想买房买不起, 高端的产品越来越多, 这样就造成了社会上的不平衡, 住宅产品的供应结构不合理。我觉得这一点, 是首先我们要学习的, 特别是对我们政府, 非常有参考意义。还有一点, 公摊住宅是在日本多层次里面的, 是非常人性的, 产品从质量到功能到人性化的东西都是做得非常优秀的, 这一块应该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 普通住宅做成这样的水平应该是相当值得我们去模仿的, 包括它现在很多的细节方面, 都是做得非常到位的。

王涌彬:理论结合实践集合住宅节能设计研修班应运而生

我们在06年的4月份由亚洲人居环境协会再加上联合国人居署等几个机构一起在日本举办了一次第二届的亚洲人居环境论坛。在论坛上, 我们达成了几个成果, 就是由大家共同在福冈成立这样一个亚洲人居环境基地, 主要是根据亚洲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和城市情况, 亚洲现在的发展速度很快, 而且亚洲人口众多, 发展阶段正在处于大部分国家跟中国比较接近, 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基于这样的情况, 我们成立了这样的基地, 主要是面对中高端的技术人才和一些房地产企业、一些政府部门等方面, 提供比较先进的, 以日本为蓝本, 提供一些先进的技术、经验, 给大家提供直接的帮助。

几个主办的机构都有各自的优势, 比如说像亚洲人居环境协会是在香港注册的国际性的机构, 它承接联合国人居署的一些使命, 在这个领域里面起了比较大的作用, 而且它还是我们目前在亚洲层面上非常活跃的一个机构。

联合国人居署在亚太地区有一个办事处, 它的总部就设在福冈。亚太办事处主要的工作也是做人居署派给的一些任务, 因为现在亚洲的地域非常广, 各个国家的情况比较复杂, 它的任务也是非常艰巨。但是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使命就是培训, 即在技术层面上来推进人居环境的建设。

福冈是一个比较有个性的城市, 它是在日本的城市里面离中国最近的国际大都市, 它跟中国也有两千多年交往的历史, 而且在日本, 它就是一直把福冈当做和亚洲各个国家交流的一个平台, 一直是按照这个模式在建设, 福冈也非常适合我们在这个地方开展这样的一些活动。

尤其是在01年的时候, 福冈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 号称是我们亚洲范围内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 我们去了很多次这个城市, 确实能够感受到它的热情和非常好的环境, 也非常适合我们到那里进行研修活动。这样一个研修基地就成立了。

去年10月我们进行了第一期研修活动, 我本人也是第一期的学员, 感受是非常直接的。以后我们的基地和福冈市政府还有联合国的人居署的亚太办事处, 共同制定了这样一个计划, 每年大概有四期针对中国的当年比较热点的问题也结合在日本有优势的一些方向, 每年做四期这样的培训。这个培训也得到了在国内很多相关机构, 比如说我们注册建筑师的培训机构, 这样一些机构的大力支持, 把我们的活动作为一种观察。

日本是我们的近邻, 不管是文化背景还是各个方面, 都有互通的地方。人居环境委员会是这个基地的组织者、创建者, 人居委多数人比较了解。这个委员会也是一直致力于做人居环境事业, 目前是在国内领域中属于比较活跃, 而且主要是思想方面非常活跃, 而且对这个行业发展起到的了一个非常好的引导作用的机构。

我们在整个培训的选题上, 基本上是由人居委的专家组确定的, 它有一个好处, 就是针对性非常强, 而且也非常了解日本这边的优势。在我们培训师资的选择上, 我们也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针对性。日本这方面应该说也是发展得比较好, 我们在选择师资时, 会点名要求谁来做老师, 还有就是会结合福冈市政府的推荐, 它有很好的专家系统, 给我们推荐专家, 这样我们的培训和研修的质量就可以得到保证, 而且确实收获也会比较具体。

集合住宅精细化设计我们可以借鉴哪些

周燕珉:使用性能是买房的关键

日本的集合住宅有它发展的历史了, 在这方面有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日本也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 所以在做住宅方面, 他们非常注意精打细算。比如说住宅的开间跟我们国家比较来说, 它是比较小的, 一般是6m~8m的开间, 正面的南向面宽都不是很大。进深和我们国家比较, 采用外廊式的比较多, 一方面可以节地, 也可以节省电梯, 这方面是比较节能、节约土地的做法。

日本住宅内部设计也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它有一些非常深入的, 很人性化的设计在我们国家来说做得还是很不够的。比如说住宅里面的厨房和卫生间, 它并不是很大, 像卫生间是分成三部分, 这跟中国有所不同。中国比如说三室经常是两卫, 日本是三室、四室也是一套卫生间。它不是一卫, 而是一套卫生间, 所谓的一套, 就是卫生间分成三份, 是由洗浴空间、更衣洗衣空间和厕所三部分构成。厕所是单提出去的, 洗衣洗脸空间和浴室是分开的, 是里外间的, 可以兼作更衣室, 家里几个人使用也不怕, 都是分开的。一套卫生间相比两个卫生间应该说更节约一些, 小一些, 比咱们的一个卫生间又稍微大一些。我们国家现在都特别希望是两卫, 这一点可以向日本学习, 一套卫生间分开设置就比较节约面积。

还有像它的厨房, 一般不是说非得规定对外开窗, 在面宽上节约下来, 达到了节地的目的。当然它的排烟性做得好一点, 再加上日本人做饭没有我们的油烟大, 这种节地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中国一些小型公寓、住宅, 给年轻人用的, 也许它对厨房的使用频率不是很高, 白天在公司吃饭, 不是要求每天做饭。这样的话是不是可以允许退下去, 不用占面宽, 或者可以使用电炉子, 这样没有什么危险。

像日本, 户型的总面积一直实行得还是比较小的, 比较精打细算的。一般88m2~90m2多的面积已经可以分成三到四室了。日本是从关门算面积, 走廊是不算的, 是从室内开始算, 跟我们的计算方法不太一样。这样里面的空间不是很大, 就非常节省。日本的主卧室也就12m2~13m2, 不是很大。起居和餐厅是合起来的, 没有分成两厅, 就是一厅。因为现在咱们的生活, 家庭已经变成了小家庭了、核心家庭了, 三口人是家庭的主要结构, 并不是每天接待客人这样的大型活动为主。起居并不是要很多的沙发, 一个三人沙发带一个沙发就够了, 餐厅和起居都在一个空间里面, 而且起居和餐厅就看一个电视就可以了。

我们的房子做得非常粗糙, 人家是每个地方都要派上用场。我们更讲究气派、豪华, 但是功能性差, 住宅性能差, 用起来不方便、不舒适、不节能。

从分析和调研的情况来看, 我们消费有一定的误区, 特别喜欢大的客厅, 好像想让人家一进来觉得特别气派, 但是实际上并不经常使用。买房子时的感觉和使用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经常会被买房时的感觉迷惑了, 空间大就喜欢上了, 但实际上使用过程中空间的利用率不高。日本的房子不大, 但是储藏率很大, 规定10%以上的面积必须是储藏。卖房子的时候会以储藏面积达到20%, 多为吸引顾客。日本买房子, 都是先看有多少壁柜, 这样来评判房子。但是中国就不是, 都是毛坯房, 储不储藏也没有什么关系, 让客户觉得拿出多少平米做储藏, 好像让人觉得不舒服。今后搬进去使用, 多数人都会觉得没有地方储藏。我个人也是这样认为, 我当初为什么换房子, 是我们家东西实在太多, 没地搁, 换了一个大房子, 你把东西装进去, 又满了, 还是觉得不够, 还希望有地下室和顶棚。

一个原因, 就是速度发展太快了, 有点追求这些形式的东西。由于抢时间, 所以没有机会或者没有时间来把这个深入做下去。比如说设计院都是在赶图, 还没有画完全面的图就施工了, 边施工边设计。还有我们国家没有做到精装修也是一个原因。

现在精装修也有问题, 在自己装房子的时候是非常费力、费财力、费资源, 装修人力、精力也是很大一部分, 好不容易把装修做完了, 还有污染, 这种浪费是非常巨大的, 我们也非常提倡精装修。

科学利用住宅空间国内设计师需要转变理念

姜忆南:精细、节约的观念是设计师的必修课

我是去年10月份参加研修班, 不像在座的各位在日本有生活的经历, 但是我去了以后, 感受非常深。主要的表现就是日本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发达程度要远远超过中国, 但是在居住方面却不是很铺张,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合理, 就是说需要多少就用多少。

我们参观的一些项目, 有集合住宅也有独立式的小住宅, 它的空间尺度都是非常经济的, 可能从观念上跟我们有一个巨大的反差。我当时也想, 我们从很贫穷到发展到富裕社会的过程当中, 人们的心理状态受到的冲击, 有些不太理性。通过研修班, 还有这个活动, 达到一个让设计师亲自体验到它的那种舒适的程度, 在设计当中需要花费的一些精力, 比如说观念的转变引导消费的市场。我去参观这些项目, 印象比较深刻的有这样几点。

首先, 它的设计和生活状态有一种契合程度。在户内的门厅空间是非常重视的, 房子可能都很小, 但是门口的玄关我们叫做入口的地方, 它是非常舍得拿面积来做的。但是在我们的印象当中, 它并不是一个仪式性的空间, 有实际使用的一些价值, 比如说在那里换衣服还有一些储藏的柜子等等。还有你的家庭这样一种修养, 布置在那个地方给人的第一印象, 这些方面都是非常细致的。

结合住宅里面, 我去看到的一个门厅, 在三个多平米左右, 它要分换鞋上面的、换鞋下面的高差。门厅里面的柜子非常到位, 放衣服的、放鞋的, 都做到了。有一套房子的储藏鞋的位置, 可以放一百多双鞋。它的尺度就是按照鞋的尺度来的, 每个格子都是斜的, 空间利用非常的经济, 精细到这种程度。挂衣服的就是挂衣服的空间宽度。进去以后, 主要的视觉方向对其他不该看到的方向的遮挡都很注意, 光线、灯等都很讲究。

第二个, 像周教授说到的, 储藏的面积非常大。除了门厅是一个主要的储藏区域以外, 就是卧室, 卧室不大, 但是却带有很多的壁柜, 每一个卧室都要有这样大面积的储藏空间。这是不可忽视的一块, 满足生活的需求, 使得房间里面不零乱, 或者减轻家庭劳动。储藏空间在这方面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个, 就是它的卫生间设置。刚才周教授讲到了, 给我印象很深刻, 不管面积多大的套型, 都没有说主卧里面带卫生间的设计。但是这样并不影响生活的舒适度, 不会带来生活的不方便, 因为它分开了, 一个马桶的空间, 空间不需要太大, 就是一个小空间, 但是洗浴那一块很舒适、很宽敞, 洗脸洗衣那一块就是一个台子长长的, 你可以把生活的质量提高很多, 不用很局促。它需要大的地方就舍得用面积, 不需要大的地方, 像卧室就是睡觉, 放一张床, 还有起居室就是一个沙发, 完成这样的功能就够了, 十几个平米, 然后起居厅二十多平米, 就可以满足生活的需求了。

第四个, 就是分类的必要走道。我们很多的设计都是要穿过起居厅然后到卧室去, 一个是对起居厅的使用造成了一些干扰, 还有再早一些的坐在厅里可以看到其他的房间, 卧室里面不想让人看到的地方, 有的甚至卫生间都可以从厅里面看到, 这都是我们在设计当中比较欠缺的地方。他们在这些地方, 卧室内的区域是另外一个, 入户是在中部, 一侧是公共生活空间, 一侧是私密生活空间, 分得很清楚, 在厅里来客人了, 卧室里面的人出出进进, 也不影响到厅里的活动, 这一点他们做得很好。

第五个, 就是建造房。他们的工业化程度、标准化程度非常高, 建造得很精细, 不表现在材料的高级上, 所用的材料可能很朴素, 但是它的连接、构造处理非常巧妙, 做得很精致, 这一点印象很深。普通的人也可以感受得到, 比如说卫生间的隔断, 立在地上, 如果我们处理不好, 底下的缝不好清洗, 下面我们要打扫卫生的时候, 会经常接触水的地方, 会用一种擦洗的材料, 接缝会抠进去, 卫生间的瓷砖没有切的地方, 它的设计肯定是在室内设计时按照部品, 按照基本的模数排出来的, 我们以前也接触过日本的施工图设计, 刚做完方案, 然后按照施工图来做, 画施工图的人首先要对它的材料熟悉, 然后在面上排好了、算好了以后, 再画它的长度, 具体的这些方面, 还是需要我们去学习的。

通过这些一些活动, 我觉得在设计师的观念上, 首先要有所转变, 然后它反映到设计上面去, 这样去引导市场的消费, 我觉得是这样一个过程。他们现在做到这一步, 当然也有很多的专家写文章来呼吁, 但是这还是表明在概念上的, 没有实际去看过, 还是没有很好的印象很深的印象, 没有这样的体会。这就是我这次的收获。

张涛:共生和谐之于建筑设计

我去年去了日本以后, 也是感触很深, 觉得差距确实挺大的, 看到的方方面面, 很多觉得似乎不是在一个层面上来谈问题。我想把这些东西提纯一下, 我现在把我看到的一个比较感兴趣并且现在比较关注的问题提出来——禅宗哲学在建筑里面的应用。

禅宗理论实际上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分成几个重要的观点。它首先是源于印度的大成佛教的空空理论。大成佛教就是大家一起成佛, 是一种利己利他的观念, 就是除了我要成佛, 别人也要成佛。把这个理论推广到大家, 就是大成;小成就是我只是利己, 我自己成佛。从这个理论推出来就是要共生、要多赢的观点。

日本国家国土面积小, 是一个小岛, 能源、地、资源都很少, 它觉得这个理论也是非常符合于它的国情的, 是必须的条件。虽然国土面积很大, 但是我们的土地同样还是很稀缺, 如果不用这种共生的思想来看问题的话, 这种开发的过程很可能就是我要拔得更高, 要采取掠夺或者你死我活的方式, 实际上就是一种破坏, 到最后大家都没有得到发展。

共生和谐是一个观念, 还有一个理论就是平等的观念, 一种说法叫做无分别贱。别不是各种事物没有区别, 而我不把这个区别看作是有区别的, 这样一个理论它的结果就是说是一种无为的超越, 实际上也是一种创新的理论。去了日本以后, 看它的户型里面都有一个和室, 我觉得是一种对空间的超越, 和室是放在客厅旁边, 推拉门可以打开合上, 可以在里面吃饭、会客, 也可以睡觉, 就是各种功能都能够混合在一起。

超越空间的问题也和我们现在的户型经济化设计有关系。中国目前比较讲究户型的分隔, 但是户型同时就影响到了人生活的模式, 我们把它固定死了以后形成的一种模式。但是, 人是自由的, 他不想被你这个户型所限制, 就形成了一种矛盾。日本的住宅很多设计成可变的大空间, 尤其是小户型设计成大空间, 把该分的分出去, 把不该分的做成大空间以后比较灵活, 这对于解决面积小的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还有一个超越时间的问题, 即没有快慢的分别, 也没有现在和未来的分别。禅学讲究的的是现在就是永恒, 现在就要觉悟, 如果现在不觉悟, 将来也不一定觉悟, 比较注重现在, 也不论是快是慢, 我如果做得很快, 但是实际上就是慢, 这样一种辩证的思想。目前, 国内的开发过程也是要重视不能因为速度太快就放弃了很多东西。

日本的建筑用材方面很朴素, 我觉得这个跟它的文化背景很有关系。它不认为高档就是好, 鲜艳就是好, 而是很实用, 从黑白灰里能够看到色彩。这种观念是中国曾经很重视, 现在忽视了的一个问题。

建筑师和其他各方面、各产业人士的融合, 也是一种共生, 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我觉得似乎日本的建筑师工作起来没有中国建筑师这么累。中国建筑师好像没有很多的资源来运用, 什么都得靠自己的脑袋去想, 用笔去画出来。我觉得日本选材或者说这种物品都很丰富, 我只是建筑师, 作为一个综合的人士来把它组合起来再做成一个产品。

我希望我们将来的活动里面也加入一些产品设计师、家具、电器、厨具等方面的设计师一起去加入这个活动, 到日本进行学习教育。

王宝刚:质量决定性能节能住宅的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资源

我在日本生活了十多年, 觉得日本住宅的质量好就已经达到了节能, 日本节能住宅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个是现代住宅的高气密性和高保温性, 这是节能住宅首先做到的两点。另外就是构配件的标准化。构配件的标准做好了, 节能保温就会做好。同时, 还有就是多种能源的组织利用, 有的时候不光采用电源, 有的时候采用太阳能, 还有夜间电源可以解决, 通过组合的方式来形成集合住宅的节能。

举一个实例——next twenty-one。这个住宅有什么特点呢, 当然首先在节能设计上讲求高气密性, 因为它属于实验性的住宅, 气密性和保温性都做得非常好。同时为了达到室内的空气循环, 有24小时自然循环的系统。同时它还有一个立体绿化, 通过这三点的里外结合达到了最佳的节能效果。入住以后, 有五年、十年的追踪实验。入住五年, 在立体绿化方面, 走的是立体绿化, 从屋面到阳台、庭院所有都是进行绿化, 整个的绿化面积达到了一千平米左右, 一个不大的集合住宅楼, 绿化面积达到了一千平米。盛夏时节, 周围其他的墙壁在达到40oC的时候, 它这一块才32oC。晚上8点, 其他的墙壁还在32oC的时候, 他们的墙壁已经和外面的温度一样28oC。从生态绿化方面就做到了节能。

在能源系统设计上, 它主要是多种能源组合系统。多种能源都包括什么呢?一个是普通电源, 同时还有一个磷酸燃料电池, 还有就是太阳能, 同时也有燃气, 这是能源组合利用活动。通过这个组合利用系统, 通过五年的时间节能达到27%。这是非常精密的测试, 不是我们通常谈到的65%达到节能, 这是非常精密的数字。第一个五年阶段是以电源为主, 第二个五年阶段采用了主要以燃气为主, 第二个阶段达到了30%的节能效果。

还有一个排热收集系统, 每个房间进气的燃烧、使用都有余热出来, 把排出来的热量都给收回来, 有一个热水器给大家集中供热, 节能设计和能源系统的组合利用, 达到了节能效果。

这是从实例上讲的, 另外我们在日本住了十多年, 两位老师也都介绍了这方面的情况, 我想在日本的集合住宅发展有很多的地方确实值得我们借鉴, 二战后日本的多层都成了一片废墟, 所以日本层次住宅当时缺乏420万户, 比我们当时的困境要困难得多。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日本以公用住宅为主, 由政府建了一些小型的住宅, 当时居住面积40m2, 但是也是当时比较先进的理念就是2dk, 非常节省空间, 当时40m2左右的空间, 我当时在日本也有资格申请这样的公用住宅, 面积看起来很小, 但是住起来非常舒服, 储藏空间很大, 都可以把东西放进去, 玄关很小, 但是很舒服, 上面有鞋盒下面也有, 卫生间也是独立的。在浴室泡澡是一个很大的空间, 很大的浴盆, 很舒服。这么小的空间觉得住起来非常心情舒畅, 让我非常钦佩, 我们现在的空间是130m2~140m2, 但是也没有觉得很舒服。这是第一个阶段, 是45~54年。

1955年到1964年是日本经济刚刚腾飞起步的阶段, 这是第二个阶段。人的需求越来越多, 仅仅靠政府单独建的住宅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了, 开始有公摊住宅、公社住宅, 以这三种公用住宅为主体形成的住宅架构。

通过这个阶段, 大量提供公有性质的住宅, 基本上缓解了日本住宅的矛盾, 后来一些民间企业逐渐发展起来, 逐渐向公寓的方向开始发展。

第三个阶段是1965年到1974年, 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日本的住宅规模扩大了, 当时的2dk、3dk, 向2ldk、3ldk的方向发展。而且这期间基本上解决了住宅问题, 实现了每户一套住宅, 实现了居者有家住, 有的不是自己的财产, 有的是公有财产。

1975年到1989年的第四个阶段, 已经进入了相对成熟、稳定的阶段, 这个阶段是从量变到质变转化的阶段, 刚才讲ldk阶段, 现在是加了s, 就是周老师提到的储藏间, 就是加s的空间出来了, 不是原始的壁橱概念了, 要加s了。

然后就是第五个阶段, 就是发展得相当成熟稳定的阶段。各种住宅, 包括公社、合作社住宅, 合作社住宅在日本也起到了满足住宅个性化的需求, 合作社住宅就跟我们的合作建房差不多。我们的合作建房是解决房价高的问题, 他们的合作建房是符合个性化的需求, 达到房子每家一个样, 你可以自主设计。有的家有喜欢围炉, 就可以设计;有的人不喜欢门, 所有的房间都没有门。

从五个阶段总结一下, 住宅的形式比较合理, 住宅的所有形式也很合理, 公有住宅、私有住宅等等, 都形成了比较均衡的比例, 可以根据你的志向选定。年轻人说到大城区根本买不到房子, 可以租啊, 租完了以后买一个房, 然后再换一个大的, 这是所有形态。

还有就是住宅的规模比较合理, 它有一个最低标准、平均标准、诱导标准。最低标准就是居住面积40m2左右, 平均标准按照日本均衡发展是76m2左右, 这也算是良好的标准。最低标准可以保证你过上健康的生活;平均的标准可以达到良好的生活;诱导标准就是82.5m2, 可以保证你过上好的生活。

这三个标准相对于国内来说就相当于我们的使用面积。我们提出的90m2也是借鉴国外的标准。

这个中小户型的面积现在是政治性比较强的概念, 真正使用, 我个人认为值得探讨.因为90m2是包含公摊的, 刨除公摊以后, 住户所得面积并不多。如果住高层, 所得面积更小。高层的90m2基本上做不了三室一厅。我们的规范有一些不合理和表达不清晰的地方, 政策太干扰技术的发展, 这方面是有害的。

根据我们的现象, 借鉴国外的好的经验。从居住面积角度来讲, 1978年到2003年, 我们1978年的人均建筑面积是7m2, 到2003年是25m2, 这25年达到了3.38倍。日本同期间, 78年是13m2, 2003年是20m2, 是1.56倍。

廉租房实际上就相当于公有房。关于住宅经济设计上, 前几年翻阅了一本日本集合住宅设计要点集, 就把日本集合住宅介绍得非常好。一个是耐久性, 耐久性包括主体结构、外体结构以及构配件;还有安全性, 防火等等。在居住性方面, 就提出了规模、各种房间布局还有公用空间设置, 大家到日本参观就可以看到, 日本尽管户型面积很小, 但是从走廊和玄关来说, 面积非常大, 公用空间的设计非常人性化;还有环境性, 主要是声、光、热、日照等方面都设计得非常精细;还有就是易于维修管理性。我们的住宅设计时, 几乎不太考虑维修管理性, 设计完了想想而已。这个建筑的建成只需要一年、半年的时间, 人家需要五六年时间。我们设计住宅如果注重维修管理, 我们修房的时候得跳进去、爬进去, 肯定会有一个合适的空间进行维修。

用好“拿来主义”走好发展之路

孙力扬:学习先进住宅设计理念应结合实际

因为我在国外待的时间比较长, 一直在建筑设计的第一线, 做设计做了20年了。回国的时间也不长, 一年多一点, 在日本工作了七、八年, 在欧洲和加拿大工作了七、八年。刚才几位老师把日本的集合住宅说得比较透了, 国内还是处于大浪淘沙的战国时代, 日本已经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发展阶段了。

国外一些先进经验, 我觉得不能原封不动拿来。中国人是喜欢这个还是不喜欢这个, 是好的还是不好的, 不能那么绝对, 我觉得这个还是有探讨的余地的。

另外我们做设计的时候, 对建筑影响非常大的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结构。日本有地震, 所以结构要求非常严。国内做20、30层都可以, 在国外我最多做到5层, 就相当费劲了。还有环境方面的影响, 影子非常重要, 我楼的影子对对面的楼产生的影响是有法律严格规定的, 国内这方面影响不是很大。

住宅的形式能不能直接搬到中国来, 我觉得值得探讨。以上这些方面的原因, 我们的住宅比较灵活, 这个屋子搬到这搬到那都可以。国内比较高的住宅, 就是四根柱子, 中间就是水、洗澡的设备, 两边是房子, 很简单, 没有非常大的突破, 没有办法突破, 结构已经这样定了。我们从这方面来说是优势, 从坏的方面讲, 我们防灾方面需要调节。日本和加拿大等国家像住宅都要求有两个方面去避难的, 如果发生火灾了可以从门口或者阳台逃出去, 我们没有办法。他们的阳台上都有梯子等一些紧急避难措施, 我们国家法律对于这方面是非常不健全的, 我们国家还加了防护的栅栏, 更出不去了。

刚才提到节能的问题, 高气密、高保温是日本最近几年的话题, 跟咱们一样, 也是炒作。非常活跃的相关产业的一些人, 但是做住宅是不是就是高气密、高保温就好呢, 我做住宅的并不这样认为。东直门做的高气密、高保温, 住在里面就跟小白鼠似的, 冬天可以做成这样, 但是绝对不能绝对化了。

张涛刚才谈到日本建筑师工作起来比较轻松, 从那个角度来讲, 选各种各样的建筑设备都有, 确实能让你挑得眼花缭乱。但是实际上做建筑师非常累, 瓷砖要贴得刚好进去, 要满足功能要求, 天天费脑子, 太累了。国内比较好, 差不多就可以了。国外有推拉门, 你要对齐了, 要花很长很长时间。我非常同意周教授和开总说的, 精装修的房子一定要推广, 这样就会给建筑师一个创作的机会。要不就只做外面的盒子, 里面全扔给室内设计师了, 你要把房子表现出好的东西来, 咱们是把所有的东西推给装修这一块, 装修跟老百姓发生矛盾的机会很多, 其实老百姓不懂, 我们是专业的, 做出来的东西是最合理的, 咱们把风险先转移到老百姓那去了。我觉得将来不管哪个国家, 精装修是一个大的趋势, 但是可以有老百姓参与。国外这一点主要是有一个注文住宅, 就是量身定做的。我要这样的住宅, 你给我盖一个。咱们没有这样的条件, 我们就和集合住宅就叫做良性住宅了, 就是定做的, 但是总的趋势, 还是大量生产的系统是正常的。

开彦:架起一座桥梁完善国内节能住宅市场

日本集合节能住宅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成功, 我认为有几个方面。一个是实行了住宅性能认定保证制度, 特别强调各种各样的性能住宅本身具备完善性。刚才王博士说了耐久性、安全性、环境性、居住性, 这些性能是每个住宅都按照这个去建设、设计、管理, 如果达不到这些要求, 各种优惠都没有, 还会受到一些惩罚。性能保证制度是很重要的, 其实在日本它并不特殊提出来——我这是节能建筑, 我要搞节能运动。它不是的, 是通过住宅本身性能的品质上的具备, 就会达到节能的效果, 强调的是内蔽性, 强调的是私密性, 强调的是保温性。

第二个, 从住宅节能方面, 是从部品上来完善的。部品具备了各种各样的性能要求, 实行了一个住宅优良部品的保证质量。这个优良部品制度是市场化供应的, 是完全集成化的产品, 性能好、效率高, 所以质量非常高。产品有部品保障制度, 节能是非常完美的。

第三个, 它的科研机构和设计机构, 特别注重生活实态的调查。不同人群的生活实态, 它有什么要求, 有什么生存的习惯, 有什么经常性的要求, 会通过事态来表达。比如说一个老年人,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心理状态, 不同的心理要求, 通过实态来达到要求。它提倡一种生活方式, 来改变生活行为, 把人的生活行为通过我的创造的空间、提供的条件, 来进行提升, 使得生活的质量非常高。王博士专门是研究居住性的博士, 是专门研究社会行为的。

不光我们建住宅, 而且把生活品质、生活质量更加人性化, 更加使生活品质提高, 我们国内非常缺少这一块, 基本上不研究这一块。

日本集合住宅 篇4

城市化的发展使城市人口激增, 人们对于住宅空间的刚性需求只增不减, 同时城市也在外扩。城市面积的扩大是以牺牲农耕地为代价的, 越来越多的城市扩大, 越来越多的农田变成高楼大厦。粮食危机出现, 政府开始严格控制土地的流通, 所有的一切都顺理成章。城市人口越来越多, 城市开始膨胀, 人们的居住环境变差也是情理之中。住在水泥墙内的人过着一种分离的生活, 一种与大自然分离的生活, 一种与周围人分离的生活, 想要改变却又无可奈何。住宅形式是集合住宅也就成为必然。在拥挤的城市单体住宅只为少数人服务。集合住宅这种住宅形式在长时间是不可能改变的。毕竟人口在短时间内是得不到有效控制, 拥挤的城市不仅使得建筑毫无自身特色, 也使居住的人失去情感的交流的机会。

建筑给人带来如此生活是建筑师不愿看到的, 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 怎样让人们生活变得更美好, 怎样产生一种新的联系是建筑师开始思考的新问题。土地不可能再生, 即使国家不出台严格的土地政策我们也不应该在占用农耕和林地。看看那些质朴的农民, 剥夺他们的生存之本, 你于心何忍?还有那些可爱的动物, 让它们家园破碎流离失所你又是何等的不善, 况且粮食和自然环境是与我们生存息息相关的事情。如果你厌恶城市糟糕的空气和环境, 那么你就不要让它变得更糟;如果你喜欢山清水秀的大自然, 那么你就不要再有把它变成你的住宅的想法。我们的住宅不应该是以牺牲农耕地和湿地为代价, 不然我们要付出的代价会比我们得到的更多。从来没有人说过集合住宅就必须的是整齐划一的方盒子, 也没有人规定集合住宅就不可以有庭院和绿化。为集合住宅需找一种新的形式, 让生活在里面的人们产生有一种新的联系, 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良策之一。

那么什么样的形式才是最合适的?盲目地增加层高显然没有任何意义, 楼高了密了, 人的关系却淡了。以前提起楼高似乎又成了大城市的标志, 可是生活在楼里的并不会因为楼层高而带来高的幸福指数。

也许妹岛和世的大仓山集合住宅可以给你答案。大仓山集合住宅位于神奈川县横滨市港北区, 建筑位于繁华的闹市区。日本是个寸土寸金的国家, 尤其是在东京和横滨这样的大城市, 土地的珍贵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去过日本的人都会发现日本的街头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拥挤, 整个城市整洁有序, 并且干净得出奇。进入建筑的内部, 你会发现你要使用的空间都会具有, 空间不大却是功能俱全, 任何一块空间都会被充分的利用, 当然走进大仓山集合住宅你也会有这种感觉。

梁思成先生的著作中写过“建筑之始, 产生与实际需要, 受制于自然物理, 非着意创制形式。其结构之系统, 及形式之派别, 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在日本, 国土面积狭小、人口相对密集等客观条件决定了其住宅形式是集合住宅形式。也正是因这一点日本在集合住宅方面的造诣是比较高的, 设计师处理集合住宅的手法也是比较娴熟。

大仓山集合住宅方案的占地面积只有500平方米, 是由9户面积为50平方米的租赁住宅组成的集合住宅。建筑物的外形和高度都受到城市规划的限制, 怎样使建筑物的容积率达到最大成为建筑师考虑的首要问题。不仅如此, 妹岛和世希望设计一个远离外界喧嚣的环境, 建筑物内的住户可以交流联系并且可以享受户外生活的集合住宅。经济飞速发展, 尤其是全球化的发展, 让人们觉得国家与国家城市与城市的距离不再遥远。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变得遥远起来, 有时候你会经常碰见这样的尴尬情况, 在一栋大楼里共事很久了之后才发现是邻居, 天天碰面的人却喊不上名字。在高楼之下生活的人们开始了一种分离的生活, 一种与外界自认分离的生活, 一种与周围环境和人分离的生活。妹岛和世想要解决这些问题, 创造一种新的联系和新的邻里关系。

苏格拉底说过“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妹岛和世就是以整体的角度来看待这个方案, 从建筑的体量关系开始进行设计。怎样使九户住户能够产生一种新的联系, 并且让外界自然环境融合进来。这些问题使得建筑整体的体量关系很难把握。经过反复地推敲和讨论研究, 大仓山集合住宅确定并且落成。

建筑层高是三层, 一层部分夹空, 高低错落, 每户都有个小庭院。第一户的餐厅和庭院在一楼, 卧室卫生间却在二楼, 而二楼第一户的卧室的房顶又会成为别的住户的屋顶花园。就这样相互的交错, 相互的交织, 开放性和流通性在这样有趣的形式中产生, 一种新的联系由此诞生。

妹岛和世在进行方案的推敲时是将各个住户的位置和建筑整体的布局同时进行调整的, 改变小的单元结构的同时整体方案也随之变化。相反, 整体方案进行调整的时候, 小的单元布局就会有所调整。这样, 九个住宅就会产生一种整体互动的关系。建筑影响着人们, 人们的生活也渗透着建筑。九个住户在一层都有各自的入口, 为了保护业主的私密性一楼并没有安排卧室。每餐厅和客厅的开窗面积很大, 使得室外的景色就像嵌入室内一样, 内部空间外部空间相互交融。闲暇时间, 人们走出室内, 在庭院里种点菜, 整理一下花, 人们与外界产生了一种新的联系。庭院中不只有你还有别的邻居,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会变多, 混凝土的外墙下不再是冰冷的人际关系, 也许这就是妹岛和世在这个建筑中的希冀。在大仓山集合住宅中每户的庭院都充满绿色, 阳光的午后, 坐在庭院里, 一杯香醇的咖啡, 和自己的近邻聊着生活琐事, 经过的人亲昵的打着招呼。这就是在大仓山集合住宅中的生活。

近年来, 中国不断推进城镇化, 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旧村改造的政策的出台, 使得农村单体住宅的形式开始有所改变, 集合住宅开始代替单体住宅。我们不希望在新开辟出来的土地上再形成如同现在的这样城市。我们可以借鉴妹岛和世事务所所设计的大仓山集合住宅的案例, 使这种新的联系新的形式发展下去。建筑不应该仅仅是局限于形态美和空间形态, 建筑师也需要承担一些社会责任, 用建筑解决一些社会问题, 使得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妹岛和世的大仓山集合住宅根据周边的环境进行设计, 使得居住在里面的人们不再过着与自然没有沟通, 与周围邻里没有沟通的生活, 是集合住宅形式上的一次突破, 它使得建筑内部的人、环境和建筑本身都产生了一种互动的联系。

摘要:拥挤的城市让建筑个性全无, 也让生活在建筑里的人过着分离的生活, 人与人之间联系变少, 人与户外自然的联系变少。而妹岛和世设计的大仓山集合却为城市的人们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为集合住宅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在大仓山集合住宅里九户住户都拥有一个满意的庭院, 各住户之间相互的交错, 相互的交织, 开放性和流通性在这样有趣的形式中产生, 一种新的联系由此诞生。建筑影响着人们, 人们的生活也渗透着建筑。

关键词:妹岛和世,大仓山集合住宅,新联系

参考文献

[1]妹岛和世.大仓山集合住宅.绿色建筑.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02

集合住宅卫生间适宜尺度的探讨 篇5

1 目前我国住宅卫生间空间尺度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集合住宅中, 一般中小套型设一个三件套卫生间, 面积约3 m2~4 m2, 一居室的卫生间比两居室卫生间面积更小些;大中套型的卫生间由公卫和主卫组成, 通常三居设两个卫生间, 四居室设两个或三个卫生间, 每个卫生间约3 m2~5 m2。

根据笔者多年来入户调研和对住户访谈的结果, 我国目前的集合住宅卫生间的面积分配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1) 小套型的卫生间太小, 功能缺陷较多。在对小套型的入户调研中发现, 卫生间是住宅中最拥挤、最凌乱的空间, 大多数住户表示“宁可使客厅减少1 m2面积, 补给卫生间”。由于小套型的卫生间面积太小, 导致卫生间较多功能缺陷:如无法实现干湿分区, 淋浴时淋湿将要更换的干净衣物、淋湿恭桶、手纸等;难以完成为老人、孩子、孕妇洗浴等需要两个人进入卫生间的活动;不能为盆、桶等卫生间常用的大件物品提供固定存放位置;不能储藏成捆的手纸, 储备的洗衣粉、洗衣液、肥皂以及为临时来客备用的洗漱用品等。

2) 公卫的形状过于方正, 不便于洁具分间使用。在套内仅设一个卫生间的中小套型中, 许多卫生间的开间和进深尺寸相当, 不便于将洗面盆或便器单独隔开, 只能采用集中式布局, 住户感到使用上干扰较多;也有一些住户在装修时勉强进行分间, 导致内室空间狭小, 使用局促。将如厕、淋浴等用时较长的活动与使用较频繁的洗手、洗漱活动集中在一起, 前者对后者的使用影响较大, 尤其是早晨使用高峰时干扰严重。在我国, 绝大多数家庭都是双职工, 上班、上学的时间又比较统一, 许多大中城市住户还要预留堵车时间, 因此, 每个家庭成员的早晨时间都很紧张, 自身清洁工作需快速完成。而我国大多数人有起床后如厕的习惯, 老人、孕妇、产后妇女等有便秘问题的群体如厕时间比较长, 还有一部分人有早晨出门前淋浴的习惯, 集中型卫生间不能提供多人同时使用的便利条件, 尤其是对常住人口超过3个人的家庭, 相互干扰的问题更突出。

3) 主卫的使用需求差异大, 拆改意愿较多。在住宅卫生间的使用调研中还发现, 公卫的使用需求较为一致, 而主卫的使用需求与家庭人口构成、生活习惯等关系更密切, 个性化非常强。一方面, 一些多居室户型中常住的只有夫妻二人, 子女只在周末或过年过节等特殊时期回到家中, 许多家庭在装修时或实际生活中, 将主卫变成了衣帽间或储藏室等。另一方面, 在一些核心家庭中, 许多住户对主卫非常重视, 希望设置双洗面盆、恭桶、淋浴间和大浴缸, 并且为了加强两人同时使用时的舒适性, 而向相邻的次卧或书房等空间拓展面积。

2 日韩集合住宅卫生间空间尺度的情况简述

发达国家的集合住宅套型平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演变, 已经较为成熟, 其卫生间设计比较精细和统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准逐步提高, 人们对健康、卫生、舒适的要求将会向发达国家靠近, 因此, 他们的经验对我们有相当的前瞻性和借鉴意义。发达国家之间, 由于各国居住模式、生活习惯等的差异, 其集合住宅卫生间的尺寸和分配差别很大。因日韩与我国的地域、气候、文化较为接近, 日韩城市住宅也是以集合住宅形式为主的, 因此, 下面简要介绍日本和韩国的集合住宅中卫生间的尺度情况, 以便为我国提供借鉴。

1) 日本集合住宅卫生间的空间尺寸情况。

无论套型面积大小, 日本集合住宅多采用三间分离式的一套卫生间, 卫生间面积比较统一, 约8 m2~11 m2。

日本集合住宅除部分单身公寓采用三件套集中型卫生间外, 其他平层住宅从一居室到四居室, 套内一般只设“一套”卫生间, 按功能进行分区, 为洗漱兼洗衣、恭桶、洗浴三间分离式。在小套型中, 如厕间仅配置一个恭桶和一个迷你小洗手盆, 有的如厕间甚至将洗手盆设于恭桶水箱上, 更省空间;在套内使用面积超过120 m2的高档大户型中, 往往会增设一个客用如厕间 (见表1) 。

m2

2) 韩国集合住宅卫生间的空间尺寸情况。

韩国集合住宅中卫生间一般为洗面盆、恭桶、浴缸三件套集中型卫生间, 面积约4.5 m2~6.5 m2。三、四居室设两个卫生间, 有的豪华四居室可能增设一个洗面盆、恭桶两件套公卫。

韩国集合住宅中一般设一个公卫+一个主卫, 公卫为洗面盆、恭桶、浴缸三件套集中型卫生间, 主卫则穿套在主卧室中, 主卫面积大小与主卧的规格高低相关, 主卧面积较小时设恭桶和洗面盆两件套, 当主卧附带书房时增设淋浴或浴缸 (见表2) 。

3 住宅卫生间面积的设计建议

参照日韩较成熟的集合住宅卫生间面积, 结合国内住宅的设计经验, 建议我国集合住宅中卫生间面积占套内使用面积的6%~12%, 采用小套型仅设一套卫生间, 中套型设两套卫生间即一个公卫+一个主卫, 大户型设三套卫生间即一个客卫+一个公卫+一个主卫的方式, 基本能符合国人的使用习惯和需求, 其面积分配的设计发展将会有以下三个趋势:

1) 公卫面积增大, 完善使用功能。

不论套型面积大小, 三件套公卫面积不宜低于4.5 m2~5 m2 (含管道占地, 下同) 。

公卫的尺寸除能布置下基本洁具外, 还能满足人在卫生间各项活动的舒适展开, 其面积容人度较低。因为与住宅卧室和客厅相比, 卫生间中固定设施的尺寸个性化差别较小, 卫生间的主要洁具如洗面盆、便器、淋浴, 卫生间的主要储存物品如盆、桶、成捆的手纸等, 其尺寸相对固定, 不因为套内使用面积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别。

2) 公卫宜稍长些, 利于洁具分间布置。

公卫的开间较小, 而进深稍大些, 不仅能节省面宽, 还有利于根据需要调整为前室型或分间型卫生间。

公卫分设前室, 不仅避免了如厕、淋浴等用时较长的活动与使用较频繁的洗手、洗漱活动产生的矛盾, 而且提高了洁具的使用效率。如果允许卫生间面积增加1 m2~2 m2左右, 还可以效仿日本“三间分离式”卫生间, 将洗浴间和如厕间也分开设置, 便于人口较多的家庭使用。

注:恭桶前的空间兼做搓衣时的蹲、坐空间, 恭桶器可作为更衣、洗脚时的坐凳

3) 主卫面积可调范围加大, 满足个性需求调整。

主卫的平面尺寸至少在一个方向上可变化, 以满足其面积从2.5 m2~6.5 m2的适应性。

对于三居及以上户型, 首先应考虑在主卫中设便器, 以缓解早高峰的使用, 适应国人的生活习惯;其次, 根据不同面积大小的套型和住户的使用需求, 主卫从两件套到四、五件套均有可能。

4 住宅卫生间的设计实践

1) 中小套型设一个前室型公卫, 面积约5 m2。

注:客卫可兼做清洁扫除用

对于一居室和紧凑型两居室, 套内设一个卫生间能满足使用需求, 宜采用前室型公卫形式, 其面积约5 m2, 其中, 前室2 m2+内室3 m2, 开间净宽1.7 m, 进深3.2 m。将空间复合利用, 综合性价比较高 (见图1) 。

2) 中套型设一个主卫+一个公卫, 面积约7 m2~11 m2。

对于大两居和一般的三居室, 套内设一个公卫+一个主卫能满足使用需求, 其适应性非常广 (如图2所示) 。其面积分配:公卫约5 m2, 主卫约2 m2~5 m2。主卫的基本设施应含有洗面盆和恭桶, 其面积宜可扩展, 根据住户需求增设淋浴或浴缸。

3) 大套型设一个主卫+一个公卫+一个客卫, 面积约12 m2~15 m2。

对于四居室及以上或面积较大的大套型, 在一个公卫+一个主卫基础上, 可增设一个含有洗面盆和蹲便的两件套客卫, 可满足一般的使用需求 (见图3) 。

5 结语

集合住宅卫生间尺度设计不仅要关注其与户型面积大小的匹配, 还要根据人体工程学的要求, 保证小套型卫生间的最基本的尺度要求。公卫的使用人数通常较多, 其面积不宜太小;主卫的使用需求较为个性化, 其面积可调节性宜留有足够的余地。

摘要:根据对我国集合住宅卫生间使用现状和住户要求的调研分析, 结合对日韩较成熟的集合住宅卫生间面积的研究, 及其与近年来国内数据的比较, 总结出我国集合住宅卫生间面积及其分配的设计趋势, 并通过几个优化案例进行印证, 为设计师提供了借鉴。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日本集合住宅】相关文章:

日本研究计划书集合05-24

日本公营住宅07-12

日本住宅建筑08-22

日本住宅论文题目05-06

高一数学教案:1.1集合-集合的概念.doc范文04-08

非集合05-03

空间集合06-16

控制集合08-21

教案集合范文05-16

集合教案范文05-16

上一篇:急性心机梗塞下一篇:饮料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