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立统一规律

2024-07-09

对立统一规律(精选六篇)

对立统一规律 篇1

1. 有限与无限

高等数学区别于初等数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在于引入了“无限”的概念, 因此利用有限与无限的对立统一关系, 我们可以从有限认识无限, 从直线形认识曲线形, 从量变认识质变, 从近似认识精确.

1.1 数列极限定义中ε的对立统一

由数列极限的定义可知, , 有|xn-a|<ε, 其中正数ε一方面具有绝对的任意性, 这样才能有xn→a⇔|xn-a|<ε (n>N) ;另一方面, 正数ε又具有相对固定性, 从而不等式|xn-a|<ε表明数列{xn}无限趋近于a的渐近过程的不同阶段, 进而可估算xn与a的近似程度.显然, ε的绝对任意性是通过无限多个相对固定性的ε表现出来的.ε的这两重性质既对立又统一, 从而使数列极限的ε-N定义, 从近似转化到精确, 又能从精确转化到近似, 它是极限定量定义的精髓.

1.2 级数概念中的对立统一

由级数定义可知, 数值级数是无限多个数的和, 而无限多个数的和是无从计算的.然而, 无限多个数的和也不是孤立的, 它与有限个数的和相互联系.由有限个数的和转化到“无限多个数的和”可以借助极限这个工具来完成.数值级数借助于数列极限, 将有限和推广到了无限和, 是对立统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2. 直线与曲线

直线与曲线这两个数学概念是有严格区别的.初等几何正是以这种区别为基础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但是, 直线与曲线又有着内在的联系,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比如高等数学中, 在“无限”的条件下, 直线与曲线可以当成是一回事.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直线和曲线在微分中终于等同起来了.”事实上, 在高等数学中, 正是由于运用了曲线转化为直线, 直线转化为曲线, 即曲直转化, 解决了在初等数学中无法解决的一些问题.

2.1 曲线与其渐近线的对立统一

恩格斯指出, “在具有渐近线的曲线的情形下, 直线完全化为曲线, 曲线完全化为直线”.

例如:曲线的斜渐近线是直线y=x+2.随着|x|的无限增大, 曲线与渐近线之间的距离将会越来越小, 即, 但它们永不相交, 平行的概念也同样趋于消失.这时我们既可以说曲线转化为直线, 也可以说直线转化为曲线.

又如指数曲线y=ax (0

2.2 计算曲边形面积中的对立统一

求曲边梯形的面积时, 亦体现了曲线与直线相互转化的思想.事实上, 曲边梯形面积计算的过程就是先将曲线转化成直线, 然后再将直线转化为曲线的过程.如计算曲边梯形MABN的面积, 首先, 将原大曲边梯形MABN (见图1) 分割成若干小曲边梯形, 在每个小曲边梯形中, 视曲边为直边 (如在曲边梯形yixixi+1yi+1中, 视曲边yiyi+1为直边) , 于是便可以用若干小直边梯形面积之和作为大曲边梯形面积的近似值.这样, 便做到了“以直代曲”, 曲转化为直.其次, 再使分割无限加细 (令|xi+1-xi|→0) , 并取极限, 于是小直边梯形面积的和就转化为了大曲边梯形MABN的面积.这样, 又实现了“以曲代直”, 直转化为曲.从而完成“曲———直———曲”这一辩证发展过程, 达到了求曲边梯形面积的目的.

由此可见, 直线与曲线的对立统一是高等数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矛盾运动.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 “高等数学的主要基础之一是这样一个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直线和曲线应当是一回事”.

3. 部分与整体

在初等数学中, 整体大于部分, 这是一条公理;而对于高等数学, 这一命题却发生了质的变化.在高等数学中, 有的概念本身反映局部性质, 有的则反映整体性质, 例如微分是反映局部性质的, 积分是反映整体性质的, 而微元法可以把局部与整体统一起来.

由定积分的定义可知, 函数f (x) 在区间[a, b]上的定积分∫abf (x) dx是经过“分割 (化整为微) 、求和 (微分近似、积分为整) 、取极限 (极限求精) ”步骤完成的.在这些步骤中包含了部分与整体的对立统一规律.

首先, 把[a, b]进行任意分割得到Δxi (i=1, 2, …, n) , 相应地对所求积分值也进行了分割得到f (xi) Δxi (i=1, 2, …, n) , 这一过程无限进行下去, 使得最大的|Δxi|→0, 从而得到微分dx, dx相对x来说是一个无穷小量;同样f (x) dx也是一个无穷小量.这一步就是所谓的“化整为微”, 是整体转化为部分的过程.

然后, 把n个f (xi) Δxi相加, 得到, 然后令||Δx||→0 (||Δx||=max{|Δx1|, |Δx2|, …, |Δxn|}) , 计算, 也就是对微分f (x) dx进行积分, 这一步就是所谓的“积微为整”, 也就是部分转化为整体的过程, 从而得出了积分值∫abf (x) dx.

结语

运用对立统一关系, 人们可以从有限认识无限, 从直线形认识曲线形, 从部分认识整体, 从近似认识精确.在高等数学中充分运用和体现对立统一这一辩证思想, 对深入领会数学的本质, 加速数学的发展进程, 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高等数学中的一条根本规律.运用对立与统一的辩证性质, 站在哲学的高度来研究高等数学, 对把握数学的本质, 加速数学的发展进程大有益处.本文就有限与无限、直线与曲线、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来讨论对立统一规律在高等数学中的运用.

对立统一规律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2

关键词:化学教学 对立统一规律

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物质是化学学科研究的对象,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化学与整个世界及其规律总的不可分割关系。只有首先承认物质的存在,才是研究化学问题的唯一正确的出发点。化学变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物质(内部、外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种矛盾斗争也就趋于统一,这便是化学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

列宁说:“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矛盾是唯物辩证法最核心的概念,矛盾属于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着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寓于矛盾统一体中的斗争性,是具有内在本质联系的对立面之间的斗争性。

在认识化学的过程中有关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合成等方面,都蕴藏着对立统一关系。学会对具体的矛盾进行具体的分析,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将能科学地认识事物,正确地解决问题。化学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对立统一规律,逐步学会运用这个法则,并分析和研究物质的变化和发展。

在化学学科学习中有很多对立统一的应用:

在物质分类中有酸、有碱,有阳离子、有阴离子,有金属、有非金属,有质子、有电子,原子内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质子和电子所带电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原子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整体不显电性。原子如果失电子形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原子得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阴离子,有失电子的原子就有得电子的原子,得失电子总数相等,阴阳离子靠静电作用形成稳定的离子键,构成离子化合物整体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对外不显电性,在溶液中氢离子带正电荷,氢氧根离子带负电荷,氢离子浓度大于氢氧根离子浓度溶液显酸性,氢氧根离子浓度大于氢离子浓度溶液显碱性,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可中和生成水,当氢离子浓度等于氢氧根离子浓度溶液显中性。故溶液显酸性还是碱性其实质是取决与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的相对大小。H+和OH-共存于同一溶液中,相互对立、相互抑制,同时,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两者统一于离子积:Kw=[H+]×[OH-]。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得电子、有失电子,有化合价升高、有化合价降低,有氧化剂、有还原剂,有氧化产物、有还原产物,有氧化性、有还原性,有氧化反应、有还原反应;氧化剂具有氧化性既得电子性质,在反应中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得到还原产物,还原剂具有还原性既失电子性质,在反应中失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没有还原剂的失电子就没有氧化剂的得电子,电子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凭空产生,还原剂,失去多少电子,氧化剂就得到多少电子,即得失电子总数相等,电子转移守恒又决定了化合价降低总数等于化合价升高总数,不会只有物质失电子没有物质得电子或只有物质得电子没有物质失电子,所以氧化过程和还原过程是统一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整体中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

在电化学中有原电池、有电解池,有正极、有负极,有阴极、有阳极,有电子流出、有电子流入,有内电路、有外电路,有化学能到电能、有电能到化学能。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负极是电子流出的电极,正极是电子流入的电极,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向负极区移动,阳离子向正极区移动。电解池是把电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装置,是被动的氧化还原反应,阳极区发生氧化反应,阴极区发生还原反应,阳极是电子流出的电极,阴极是电子流入的电极,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向阳极区移动,阳离子向阴极区移动。整体看原电池和电解池是对立统一的,以可充电电池为例,原电池是放电的过程,是把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过程,是释放能量的过程,电解池是充电的过程,是把电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过程,是吸收能量的过程,一个是主动的氧化还原反应,一个是被动的氧化还原反应,都是利用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把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拆到两个电极分别进行,让电子转移的过程经过外电路形成电流,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正极都是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都是电子流出的电极,都是积累正电荷阴离子流向的电极,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阴极都是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都是电子流入的电极,都是积累负电荷阳离子流向的电极。外电路电子都从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流出,都从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流入,内电路离子都是阴离子流向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区,阳离子流向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区,内外电路整体购成闭合回路。内外电路都达到电量平衡只是实现了能量的转化。

恩格斯指出“一切化学过程都归结为化学的吸引和排斥过程。”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不管化学反应属于哪种类型,化学反应中共同的基本矛盾都是吸引(化合)和排斥(分解)的对立统一。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吸引和排斥矛盾双方转化的过程,转化过程的快慢就是化学反应速度,它反映化学反应中吸引和排斥相互转化的剧烈程度。吸引和排斥的相互转化,在化学反应中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这就是化学反应条件。对于一切化学反应来说,化合和分解是相互依存、同时进行的,这一基本矛盾贯穿于化学反应对立统一过程的始终。

参考文献:

[1]叶敦平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吴定夷.化学哲学[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对立统一规律 篇3

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 对立统一规律是矛盾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对矛盾发展的性质所做的描述是广义的和基础性的, 所以对立统一规律对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替代作用。

一、对立统一规律和量变质变规律

我们先来单独去观察某一个一般的矛盾统一体, 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对立统一的方面去观察, 从横向看 (把统一体分解成两个对立面) , 每一个统一体都有两个对立面, 两个对立面在不断地进行着统一与斗争的活动, 这种情况适合对立统一规律发挥作用去解释对立面之间的关系。从纵向看 (把统一体作为一个整体) , 看到的应该是统一体内部分解成两个对立面之间经过统一与斗争之后的一个综合结果, 这个综合结果也就是目前这个矛盾统一体的状态, 这个状态相比观察之前的状态肯定是有变化的, 而这个变化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从量变质变的角度去解释, 至于目前是否已经质变, 这要看具体情况以比如观察的时间长短等等。另一种还是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去解释, 任何矛盾统一体不光它的内部可以分解为两个对立面, 而且作为整体来讲在某个状态指标上也可以分为两个对立面, 所以也满足对立统一规律, 但是显然这种解释没有凸显出“量”和“质”的变化来。所以, 后一种解释可以替代前一种解释, 但是凸显的视角过于宽泛, 不具体, 也就是说对立统一规律可以替代量变质变规律来解释事物的发展作, 但对立统一规律更强调的是广义上的性质, 而量变质变规律更强调的是具体的“量”和“质”的变化。

那么, 反过来, 量变质变规律能否替代对立统一规律呢?显然不可以, 因为它只是提到“量变”和“质变”, 却无法讲清楚事物为什么要“量变”和“质变”。

从上面的分析既可以看出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性, 又可以看出在某些方面量变质变规律能更好地解释矛盾发展的问题。

二、前两个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的一次质变, 如果从抽象分析事物变化的性质和量变质变的角度去分析, 可以看做是事物变化中的一个基本单位, 因为再多的变化, 都可看做是由无数个质变组成的, 所以事物的一次质变所满足的哲学上的广义上的规律也定当满足其他各次质变, 也正是因为这样, 所以用对立统一规律和量变质变规律就可以描述和解释多次质变的问题。否定之否定规律用来描述连续两次质变之间的关系, 那么也应该可以用对立统一规律和量变质变规律来描述和解释。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的主要思想有两个, 也就是说它的侧重点有两个, 一个是“扬弃”, 一个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

“扬弃”的意思是:“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抛弃, 而是变革和继承相统一”。这个可以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说明, 因为矛盾有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矛盾双方力量变化的过程是在相互依存的矛盾统一体中实现的, 矛盾双方彼此都包含着可以互相利用的某些因素, 它们各自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促进矛盾双方的发展, 这也就是“继承”。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是:在事物的量变过程中, 斗争性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 通过双方力量的消长, 为质变作准备;在事物的质变过程中, 斗争性能够突破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限制, 促使双方地位的转化, 使旧的矛盾统一体瓦解, 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 引起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这也就是“变革”。所以从“对立统一规律”完全可以解释这点

“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意思是否定之后的否定并没有回到原来的起点, 并没有形成一个圆圈, 而是有所变化。两次否定经历了两次质变, 如果只从两次质变去考虑, 那么很可能得不出“螺旋式”而更可能是“圆圈”或者“折回原处”, 但是我们应该还考虑到一点, 万事万物本身就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人不可能两次进入同一条河里, 所以, 两次质变也不可能回到原处, 还有, 每一次质变的原因其实都主要体现了对立双方的斗争性的结果, 斗争的结果也意味着要有所“牺牲”, 有所变化, 两次质变不可能回到原封不动的最初点。所以从“世界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的”和“对立统一规律”完全可以解释这点。

所以从内容上讲, 对立统一规律和量变质变规律可以替代否定之否定规律, 只不过否定之否定规律更凸显质变的方向性是“扬弃”和“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

那么, 反过来, 否定之否定规律能否替代对立统一规律和量变质变规律呢?显然不可以, 因为它没有讲清楚否定之否定的根本机理, 也没有讲清楚单独一次否定的具体细节, 它只是在强调质变的方向性。

从上面的分析仍然可以看出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性, 同样也可以看到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对某些矛盾发展问题的解释有更好的表现。

综上所述,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摘要:辩证法有三大基本规律, 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矛盾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对矛盾发展的性质所做的描述是广义的和基础性的, 所以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关键词: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实质和核心

参考文献

[1]金羽, 刘炯忠.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规律究竟是几个?——与庞长富同志商榷[J].社会科学战线, 1979, (04) .

[2]庞长富.略论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只有一个——兼答金羽、刘炯忠同志[J].人文杂志, 1980, (04) .

对立统一规律 篇4

关于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关于列宁的对立统一规律(三)

本文提出了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都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新观点,阐述了转化不是仅仅是对立面的同一,更不只有相对性的同一,转化是一种基本过程,具有多种形态.

作 者:郭汉英 GUO Han-ying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北京,100080刊 名:河池师专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CHI NORMAL COLLEGE年,卷(期):23(1)分类号:B024.4关键词: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相对 绝对 转化 过程

对立统一规律 篇5

检察工作的法律效果是指通过法律适用, 使法律包括程序法和实体法得到严格遵守和证明, 从而发挥法律适用的作用和效果。它所强调的是法律的严谨性、法律条文适用的贴切和准确, 侧重于法律和事实推理的形式逻辑的推理方法。

检察工作的政治效果具有独立的价值, 是法本质的内在要求, 政治效果与法的价值在终极关怀上具有一致性, 法的正义、秩序和效率价值与政治统治的内在逻辑是一致的, 与政权建设的需求是吻合的。因此, 检察工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确保国家安全统一。

检察工作的社会效果是指通过法律适用, 使法的本质特征得以体现, 实现法的秩序、自由、正义、效益等基本价值的效果, 从而使法律适用结果得到社会的公认。其实就是维护人民权益, 这也是做好检察工作的目的。它强调法的价值, 特别是正义价值的实现, 更重视从司法的目的上评价裁判结果的合理性, 侧重于法律和事实推理的辩证逻辑的推理方法。

众所周知, 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 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和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都认为, 公共权力机构、法律都是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法律的功能和作用最终是通过其作用于社会的效果体现出来的, 法律和社会这样一种天然的、历史的联系, 决定了在司法活动中必须高度重视法律效果与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 缺一不可。首先, 树立与维护法律权威, 注重法律效果是司法工作的基本要求, 也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在司法实践中, 我们只有注重法律效果, 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 严格公正执法, 才能以良好的法律效果维护法律的尊严和统一。其次, 司法工作的重要目的是注重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法律源于社会也必须回归社会, 严肃司法是手段, 其目的在于对社会关系实施有效的调整, 从而服务于社会、政治、经济这个大局。第三, 法律、政治和社会效果是辩证统一的整体。从三个效果自身的属性看分别属于三个范畴的问题, 但共同目的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发展。政治效果是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前提, 法律效果是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根本保障, 社会效果是政治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目标。如果不注重追求社会、政治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结合, 甚至为了单纯追求法律效果, 不顾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 不仅不能运用法律调整好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 甚至会引发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我国的司法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具有最彻底的人民性、公平性和最有效的协调性, 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司法工作必须追求并且也能实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最大化, 实现“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

二、“三个效果”与检察工作的辩证关系

两千年前, 著名罗马法学家塞尔苏斯 (celsus) 说过:“认识法律不意味抠法律字眼, 而是把握法律的意义和效果。”这是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的提法能够追溯的比较早的法理渊源。公平与正义是检察工作永恒的主题, 而“公正是一种观念形态, 这些观念要受一定经济基础的制约, 并最终决定生活条件。”检察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社会关系的影响, 离开政治背景和社会背景的法律只是空中楼阁。因此, “三个效果”的法理蕴含与检察工作主题同根共源。

当前, 我国正处在向市场经济、高度民主、法治的国家转轨的过程中, 是社会矛盾的凸现期、对敌斗争的复杂期、刑事犯罪的高发期, 社会价值和社会需求日益多元化和多样化, 在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 必须加入多样化的政治价值考量的社会价值考量, 法律适用不能再停留在按部就班的静态的逻辑推演水平上。于是, 将法律效果与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结合起来, 强调法律适用中政治价值和社会价值考量, 就成为我国当代司法的应有之义。在这些特殊的矛盾和碰撞中, 基层院作为检察办案的第一线, 直面当事人, 短接矛盾, 处于化解冲突纠纷工作中的“关口”位置, 这就要求基层院既要通过严格的法律适用厉行法治, 又要在法律适用中反映时代的需求, 办案待人既要“方正法度”, 用法律于精准, 又要“圆融情理”, 化险情于未萌, 不断适应社会条件的变化, 甚至要与时俱进地发展法律, 惟此, 才能实现刑法的正义性、安定性与合目的性。

“三个效果”的统一源于为法律解释与适用注入更多政治与社会的需求、意义和后果, 这是法律方法论发展的必然产物。归溯到检察工作, 法律效果毋须赘述, 其本质在于将法律规范客观公正准确地适用于具体案件, 使正义在个案中得到实现;政治效果之精髓在于要坚持检察工作的人民性。我国检察工作根基在人民, 血脉在人民, 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作为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检察制度终究是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法律监督属性的有机统一, 这是不言而喻的;社会效果则旨在是通过检察活动来使法的本质特征得以实现, 追求法律秩序、公正与效益等基本价值的效果, 并被社会所认同, 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产生积极影响。由此可见, 实现“三个效果”的统一即是检察工作现实目标之归属。

三、司法规律与三个效果有机统一的内在联系

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其实就反映了司法活动与法律、政治、社会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其本身就是一条司法规律, 但司法规律是多层次、多级别的, 各条司法规律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所以要细致考察司法规律与三个效果相统一间的关系。

(一) 遵循司法规律是实现三个效果有机统一的路径

司法规律就是指司法活动及其相关因素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自然司法规律也就可以揭示司法活动与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间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所以遵循司法规律, 就可以实现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

司法规律对三个效果有机统一的指导功能主要体现在:明确三个效果各自的社会价值与司法价值及其相互间的辩证关系, 明确三个效果间可能的内在冲突及其根源, 在静态上明确各司法活动相关要素对三个效果有机统一的作用与影响, 在动态上明确各司法行为对三个效果有机统一的作用与影响, 明确如何限制不利于三个效果有机统一的各种行为, 明确如何采取措施促进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 等等。明确了上述问题, 就可以指导法律工作者科学建立司法体系、合理设计司法流程、严格培养司法人员、有效规范司法行为、合理引导司法参与人员、慎重办理个案。所以, 只有司法活动的各个方面都充分认识、利用司法规律之后, 才能实现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

司法规律对三个效果有机统一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司法就是司法人员依据法律调整不同主体的利益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同时司法过程中也涉及相关司法人员、司法机关的职责、利益冲突, 涉及司法权配置的制衡与冲突, 涉及法律规定与社会形势、政治统治要求的冲突, 这些也可以说是三个效果有机统一的最大障碍, 而运用司法规律正可以通过分析各种冲突的内在根源, 并设计相应的规则与解决对策, 从而调节上述冲突, 进而缓和、消灭矛盾, 实现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

司法规律对三个效果有机统一的矫正作用主要体现在:在实践中出现的案件办理不能实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正是因为办案中未充分认识或严格遵循司法规律, 致使司法程序或执法行为出现了偏差, 或某司法要素配置、运行不合理, 这就需要根据司法规律进行认真对照检查, 找准问题的症结, 并进行相应的整改, 从而予以及时补救, 并为今后办案者戒。

(二) 三个效果有机统一是检验对司法规律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尺

司法规律是客观的, 但对司法规律的认识是主观的, 是人们对司法活动运动变化原则的抽绎与总结。由于司法活动的庞杂多变, 也由于司法规律体系的错综复杂, 司法规律绝不是显而易见的, 人们对司法规律的正确认识也是艰辛而缓慢的。特别是当前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司法体系, 虽然我们有众多可资借鉴的中国和外国法学家的论述与法例, 但它们是否适用于中国现阶段, 还需要经过实践检验, 所以对司法规律的认识也应慎重, 并应在司法实践中进行及时而充分的检验。而要在实践中检验对司法规律的认识是否正确, 则是否有利于案件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是最有效的标尺。

追求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是法的本质属性、自身特点及其本质规律的必然, 它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的客观要求,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价值追求, 也是检察机关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实现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 将充分满足社会各方面对司法的内在要求, 并实现司法的当前任务, 有助于达到司法的根本目标。正因为三个效果有机统一在司法实践中的重要性、终极性与明确性、及时性, 使得它成为判断对司法规律的认识是否正确的最适合的准绳。因此, 只要办案人员依据对司法规律的认识办理案件实现了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 就说明它是司法规律, 反之, 就需要继续探索。形象地说, 司法工作就是实验室, 办案人员就是实验员, 而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就是标尺, 实验结果就是司法规律。关于司法规律的论述, 如果未经司法实践中三个效果的验证, 它再如何头头是道, 也只是一个理论命题。

四、在检察工作中实现司法规律与三个效果有机统一的契合

现阶段中国的司法规律正在摸索之中, 我们面对着中国司法传统和大陆法系、英美法系、社会主义法系等的司法探索与研究成果, 如何将它们与我国司法进程结合, 总结出有中国特色的司法规律, 从而实现政法工作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 还需进行深刻的研究。具体在检察工作中, 检察人员应当在追索司法规律与追求三个效果有机统一的过程中努力实现司法规律与三个效果有机统一的契合。

首先, 要从理论上明确司法规律的基本内涵, 准确界定司法活动的具体规律, 促使人们在观念上普遍认同司法规律对检察工作的统摄关系, 使寻找、遵循司法规律成为检察人员思想观念中的价值取向, 并进而成为检察人员自觉的感觉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同时, 在追索、遵循司法规律的过程中检察人员要坚持“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不唯书, 不唯上, 在办案中通过案件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来检验自己的认识, 对司法规律的认识是否正确, 案件办理的质量是高是低, 办案人员最有发言权。

其次, 在检察工作中努力实现法律效果和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司法实践中, 个别干警片面强调“法律万能”, 不能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法律精神而机械地照搬照抄, 单纯地从个案所涉及的法律层面来处理, 而忽略了政治层面和社会层面的价值, 以至查办一案, 矛盾一串、信访不断。这不仅增加了诉讼成本, 浪费了司法资源, 同时使处理结果无法得到群众的认同、认可, 折杀了司法公信力, 减弱了公众对法治的信心、对法律的信赖。因此, 在处理具体案件时, 检察人员要摆脱自身局限, 以开放的意识、开阔的视野, 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体察社情民意,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社会动态、人民群众关注的重大问题和法律监督服务的方向、重点等了然于胸。唯此, 才能在工作实践中秉持、坚守、确保“三个效果”的有机结合、协调统一。检察机关要在工作思路上更加注重推动发展、更加注重促进社会和谐、更加注重保障民生、更加注重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妥善处理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依法判决与诉讼调解、刑事被告人的人权保障与被害人的权益保障及社会公众感受、依法独立审判与接受监督、司法工作专业性与坚持群众路线等的相互关系。这就需要检察人员时刻遵循司法规律办案, 需要检察机关遵循司法规律履行职责, 加强自身建设, 自觉接受监督。

第三, 在司法实践中我们要关注两种倾向:一是书生执法, 机械司法, 只求案结, 僵化刻板地理解适用法律, 把法律变成一成不变或者必定有唯一答案的教条;二是曲解或滥用“政治效果”, 使检察机关成为地方权力甚至个人意志附庸。以追求政治效果、社会效果为名行司法违法或不当干预司法之实。这两种倾向显然都是未充分认识和严格遵循司法规律的结果, 我们应引以为戒。笔者认为, 我们不仅要建立案例指导制度, 还要建立错案剖析制度, 以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为准绳, 通过活生生的案例, 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司法规律, 从而为检察工作提供指导与借鉴。

摘要:“]坚持法律效果与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合理配置力量, 改进方式方法, 不断提高检察机关维护稳定的能力和水平”是中央领导对新形势下基层检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那么三个效果有机统一是司法规律的一部分吗?遵循司法规律就能实现三个效果有机统一吗?在实践中如何实现两者的契合?笔者在文章中将进行探析。

关键词:司法规律,三个效果,统一

参考文献

[1]王学成.试论司法的一般规律及中国独具的司法规律[J].政法学刊, 第26卷第4期.

[2]吴家仲.遵循司法规律, 强化十个意识[OL].陕西省旬阳县人民法院网.

[3]曹建明.把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要求落实到工作中去[OL].法制网, 2009.

对立统一规律 篇6

一、风景画的自然规律

风景画描绘的皆是自然界万事万物, 我们知道自然界千奇百怪、多姿多彩, 对风景的绘制的前提是要明了和研究大自然万千景象存在的原则, 不能捏造。在此介绍风景画的一些自然规律。

(一) 风景画的地域地形特征

风景画中的地域地形特征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自然因素是构成地域地形的根本要素, 我们所能看到的地域地形有土地形状特色、地形地貌特色、植被种类特色等。不一样的地方的景象它们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百姓住所等都不相同。而最早在先人们创作风景画时是为了记载当地的地形面貌, 所以, 创作一副风景画的先决条件是把握住所画之处的地域地形特点。风景画的美好随着地域地形特色的变化而变化, 但都有各自的美好特色。

(二) 风景画的时辰光色特征

我们知道, 在相同的地方而在不同的时间来观察, 就会收获不一样功效。这是光的原因, 光能够使相当普通的景象变得很有特色的美。作家要掌握大自然时辰光色的特点, 了解万物在各个时间段内所表现的模样, 把握最佳时机去创作, 这样就使更多丰富多彩的风景画得以诞生。

(三) 风景画的气象变化特征

我们所处环境的天气时时刻刻都在改变, 风景画所表现的景象在不同的天气下有着不同的样子。如果要把晴天时, 在太阳光照射下的景象很好地表达出来, 作家就得用心去感受, 掌握住一刹那间的感受, 推敲其中的改变, 采用颜色比较来表现太阳光。

(四) 风景画的四季变化特征

大自然有春夏秋冬的轮回, 每个季节的景象也都不同, 地面上的植物能够显示季节的改变。在温暖的天气时, 花草树木等成长迅速, 色彩沉重、多样, 而在严寒的季节里, 花草树木等基本上就不生长了, 叶子也凋落了, 色彩单一。如果作家把握植物生长的特点, 就可以表达不同季节的景象。

二、风景画的艺术表现

作家掌握了自然规律之后, 就可以据此来创作艺术品了, 但是仍然需要知道艺术表现形式。

(一) 风景画的艺术表现之色彩

颜色和形状没有严格的分界线, 无色彩的线条或者无颜色的体积是不用考虑的, 亦不可以想象无颜色的空间。采用光色创造形状是风景画的的基本要点, 全部图像要体现出光的感觉。比如透纳的风景画就拥有相当强的光感觉, 全图给人以恢弘大气的感觉, 色泽明亮。

(二) 风景画的艺术表现之构图

风景画的创作必须得讲究构图, 如果无良好的构思图形, 就算是再美的景象亦没有佳作创出, 在不相同的角度看到的景象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说创作之前要先把角度问题解决。很多时候, 作家的视角不同, 同一个景物所呈现给大家的效果有很大区别。绘制风景画的时候要由近及远的选取三个层次相较分明的景象, 这就可以很好地掌握由距离远近形成的颜色改变原则, 更易组织图像。

(三) 风景画的艺术表现之技法

艺术必须要有技巧, 这样才可以被称为艺术。创作风景画时要有对比, 如全局景物的虚实、多少、远近等。我们可以将其总结为景物的外在形式对比, 也可以说是将客观景物抽象概括得出来东西的对比, 它们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此, 着重介绍虚实对比。实就是实际的、真正存在的事物;虚就是想象的、实际不存在的事物。在创作风景画时, 大量意象的显现皆是由艺术上的叙述方式完成的, 虚实就是其中一个相互依存、独立联合的主要部分。而且, 在我们国家的风景画绘制中, 详略、显隐、黑白等都是虚实的表现。然而, 西方国家在此的表现与我们国家风景画的传统制作稍有不一样之处, 他们的实是指形状构造确定, 细微之处多多益善, 颜色相较明显, 亮暗也明显, 而虚就是形状构造相对不清晰, 颜色相较微弱, 细微之处简练总结。

三、风景画的自然规律与艺术表现的统一性

风景画的创作在自然规律与艺术表现时的统一性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 创作者应该具有观察美并且发现美的独到眼光, 可以在自然界万千景物中找出和看到能够让作画者感受深刻的图像;第二, 创作者在看事物时就要有一定的绘制思想, 在选择景物时看到千变万化的景象, 就能联想到全部的图像;第三, 选择完景物之后, 就要细致的察看所选景物的形状和颜色, 搜索点、线、面、体等的绘制原则。

在掌握了自然界万物的表达手段之后, 方能够以统一的眼光更准确的看待景物、表现景物。在写生风景画时, 整体掌握需要绘制的景物基调, 以全局的思想, 分析大自然景象在时间、天气、季节、地域均不一样时的颜色变化, 搜索出绘制景象所需要的亮暗、颜色、补充等对比之间存在的关系, 之后, 以总结性的思考方式, 综合归结事物的空间性、体积性、质感性等, 还要进行拆分大自然景物的颜色组成考量。比较解析组成图像的不同位置的颜色的特征和用途, 进行颜色的结合。这样, 经过统一性的全局考量, 把自己审查美好事物的感受和感情完美地表达出来, 使创作风景画更上一层楼。

四、结语

完好的风景画绘制不应该只是满足于对画作的单纯地临摹, 而是要自己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 并且把自己的感知绘制出来。风景画所表达的是自然界万物的整个立体结构, 要想选择相对完美的主题来绘制, 就应该有对大自然景物的良好的审查力和感知力。本文的目的是对风景画绘制中的自然规律和表现形式进行解析, 提高综合运用其统一性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感恩教育从身边做起下一篇:建筑工程竣工结算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