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能力培养分析

2024-08-04

计算机能力培养分析(精选十篇)

计算机能力培养分析 篇1

1 计算机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1 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要求

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质的飞跃, 越来越多的学生顺应时代的潮流, 也选择了计算机专业。职业院校所承担的任务与职责越来越沉重, 其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计算机教学中, 职业院校要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除了让学生获得计算机理论知识之外, 还需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的综合技能, 为其成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企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创新是人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一种综合能力, 是指人们在实践中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论和知识, 所提出的有价值的观点和方法。目前, 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创新, 企业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创新, 而且对人才的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 职业院校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创新能力, 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才能在就业市场上具备独特的优势, 更有利于就业, 从而推动社会和企业的不断进步。

1.3 社会不断进步的要求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 职业院校只有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才能为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况且目前我国比较缺乏高技术、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因此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而且更是时代进步的要求。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不仅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而且也能更好地为学生未来适应社会发展做好铺垫。

2 计算机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2.1 打造强有力的计算机师资队伍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息息相关,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必须相应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计算机技术更新的速度快, 因此在计算机师资的配置过程中, 要优先选择能适应时代要求、了解计算机新成果的中青年教师。同时为了顺应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 职业院校要经常选派优秀教师, 到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交流学习;或者深入到大企业中进行交流、实践, 从而增强教师的实践技能和经验。如条件允许, 院校也可以经常组织优秀的中青年计算机教师与相关的高级工程人员进行交流与合作。这样不仅能让教师了解当今市场上主流的技术与产品, 而且职业院校的课堂教学也有了参考依据。

2.2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可以一蹴而就的, 这要求教师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设计自己的授课过程, 要尽可能地把每个知识点和趣味性结合起来, 这样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在实际授课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 避免像过去的教师纯粹地单讲、学生也纯粹地被动接受的教学信息传递方式。让学生和教师多互动, 这样学生不仅能充分的融入到课堂中, 而且还能通过互动增强与教师、学生之间的情感, 从而可以达到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实际程度, 来灵活运用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是个值得借鉴的教学方法, 在设计案例的过程中, 教师不妨多尝试一下包含知识点较多的教学例子,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融会贯通, 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除此之外, 教师也可采用相互授课的方法, 即在授课之前把全班的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 针对计算机的某个知识点, 让他们进行讨论与分析, 相互交换知识和想法, 最后派出代表在课堂上发言。这种方法的好处是通过合作让学生学会发散思维,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除了这两种教学方法之外, 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授课方法, 教师在计算机的实际授课过程中,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能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2.3 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课程和其他课程不一样, 计算机是一种实际操作要求比较高的技术。只有在实际操作中, 才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理解和应用, 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实践操作的动手能力,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应注重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只有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 才能发现问题, 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除了多增加学生的上机课之外, 教师和学校也可以与一些大中型企业达成合作的意愿, 让院校的学生不定期地去企业中参观学习, 或者让学生在暑假期间在企业中进行实习, 这为学生提供比较优越的实训条件, 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 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与同类院校相比, 有了比较多优秀的实践机会是占有绝对优势的。而且也只有在实践中, 才能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与计算机的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4 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习新知识、创造新环境。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过程当中, 他们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的主要平台是讲台和教师, 因此课堂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基础,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有限资源, 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通过情景演绎法来设定问题的情境, 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进行情景演绎。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自己的理解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 从问题中教师和学生都能或多或少地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从而查漏补缺。

创新能力的激发仅仅依靠传统课堂授课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的, 在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计算机学习状况来进行分析, 并制定一系列有趣味性的、高效的授课方法。通过采取高效而且趣味性强的授课方法, 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 营造良好的氛围。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多采用启发式、相互合作式的方法, 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激发学生的思维, 从而找到创新的灵感。

3 结语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 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具备有创新能力的队伍。同样我们个人也一样, 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除了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之外, 还要有创新思维。职业院校是计算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在进行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 除了在课堂上为学生塑造氛围之外, 院校还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基地, 同时, 职业院校也要积极组织教师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定期为教学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 打造师资力量强大的团队。为计算机人才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朱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 2012.

[2]包空军, 钱慎一.计算机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07 (11) :123-124.

[3]何丽.计算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J].新西部, 2011 (8) :186.

计算机能力培养分析 篇2

0引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目前国内招生规模最大、社会需求量最大,同时毕业生就业形势也最为严峻的本科专业之一。专业人才紧缺的时代已经过去,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的关键在于学生质量,而质量决定于两个因素,一是学校的教学水平,二是学生的兴趣和努力。如何提高教学水平,是广大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计算机导论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必修的一门学科基础课,是大学生进入大学教育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发挥计算机导论的“导向”作用,是每位计算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该课程教学内容十分重要,它起着引导大一新生正确认识和学习学科知识的重任。如果不能让学生很好地接受此门课程,将给学生带来专业知识上的模糊,并打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什么样的专业?学生应掌握些什么知识?将来能做什么?成为一个合格的IT人要具备什么?教师在教学中要回答上述问题,除了让学生了解社会对IT技术人员的要求,还要对学生的择业和就业进行初步指导,同时体现“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自己的活动和体会。

1计算机知识体系的构成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程研究组于提出了《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China Computing Curricula 2002,简称CCC2002,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教程的目标是采用科学的方法,依据本学科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知识载体,构成恰当的知识结构,以求更好地向学生传授本学科对基本问题的求解方法。建立良好的课程体系,使课程教学更系统、更具有目的性。为实现这个目的,CCC2002极力倡导“研究型教学”。

计算机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含如下3个层次: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1个知识领域可以分解成若干个知识单元,1个知识单元又包含若干个知识点。计算机学科可分为14个知识领域,分别为离散结构、程序设计基础、算法与复杂性、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网络及其计算、程序设计语言、人—机交互、图形学和可视化计算、智能系统、信息系统、社会与职业问题、软件工程、数值计算科学。

程序设计系列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必不可少的专业课程,对于程序设计系列课程,学生学习的先后顺序应该为:C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Java程序设计。

国内许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依照CCC2002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改革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许多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高考入学分数不高,整体文化理论基础不好,他们对理论课程(如数字逻辑、数据结构和算法)学习较困难,对原理型课程(如编译原理)没有兴趣,对学科方法类课程(如数学类)缺乏热情,对系统型课程(如体系结构)难以理解,受社会氛围和IT行业的影响,他们只对操作(如上网、游戏、网页设计与Web编程)感兴趣。如何围绕计算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2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

知识、能力、素质构成了人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不同学习阶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计算机导论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以及组织。能力是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素质教育要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人格,使得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知识是基础,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知识,可称为“知识型”;而大学阶段,学习主要靠自学,和高中完全不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可称为“研究型”。因此,在大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1计算思维的培养

认识的层次决定人才的层次。教师一定要学会研究、设计和实现,同时将这一思想灌输到学生的学习当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根本问题是什么能够被(有效地)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科学性与工程性并重的学科,表现为理论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的特征。计算机学科的3个形态包含抽象、理论和设计。这3个形态描述了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

从问题的抽象描述到具体的实践,以及从研究对象的表现形式到相应的处理方法,都要求学生有思维能力,因此需要加强基础理论教育,强化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通过选择知识载体,循序渐进地向学生传授问题求解过程的学科方法。

计算机导论几乎覆盖了计算机一级学科中所有的方向。可以初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模型化、抽象、逻辑),算法的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系统认知、分析、开发与应用能力,数据表达能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2综合应用能力培养

综合应用能力要求学生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能力、持续的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工作能力、约束能力、沟通能力、换位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学生要追求问题的系统求解,树立系统观,具备系统眼光;学会考虑全局、把握全局;站在不同的层面上去理解不同层次上的系统;多考虑系统的逻辑,将系统设计看成规划。

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有良好的教学设计支撑。在教学设计中,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1)铸造坚实的数理基础,实现思维方式的数学化;

2)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

3)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实验的方法和技能;

4)培养正确的思想方法,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

通过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科学素养、创新能力以及对学科发展的自适应性,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自学习能力,通过课外科研实践和研发训练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证明,这样将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结合的措施是有效的,从学生毕业后的信息反馈发现,凡参与过课外科研实践活动的学生都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他们的综合素质较高,很快能成为各单位的业务骨干。

2.3热点领域引入

提升学生科研技能、创新能力和课外科研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的重要形式和途径,弥补了计算机学科发展快、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与技术发展相脱节的缺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对待基础知识和热点知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前两年的基础课程学习非常重要,要能沉下心来听课、看书、思考、体会,不要将精力过多地放在计算机操作以及软硬件开发技术上,造成本末倒置。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三网融合”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社会新需求和IT应用模型。课程应引导学生关注和发现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就业利好因素,引导学生主动探寻、自我完善。如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领域是传感网和物联网是计算机领域和通信领域结合产生的新事物和新产业,在国民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物联网”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和管理。将物联网概念和相关理论及核心技术引入到计算机导论的教学中,可以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导他们掌握基本学科知识。

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只有把握时代变化的脉搏,随时更新教学内容与体系结构,才能真正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学生在将来的升学和就业中,才会有更大的竞争力。

3结语

计算机能力培养分析 篇3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学生创新能力;教学

中学计算机教育作为国家信息化教学的重要部分对于培养信息化人才、发展国家的信息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中学生计算机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促进作用。本文正是围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分析中学计算机教育发展的。

一、中学计算机教学出现的问题

1.不重视学生的操作和实践

在实际的中学计算机教育中,老师用了相当部分时间来讲述理论部分,忽视了学生实际能力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大量地采用理论教学,忽视了学生实际水平的提高。在过多的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产生厌烦、乏味的心理,减少了具体实践的兴趣,这就使大部分学生不会投入很多精力学习计算机,更不会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阻碍了计算机教育的发展。

2.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不强,计算机教学未能形成科学良好的评价机制

除了学生具体的操作能力较差以外,学生本身的学习兴趣,科学良好的计算机教学评价机制也是影响中学计算机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是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学生在计算机课程中由于学习兴趣的不高,常常在课堂上玩游戏,忽视了计算机软件的学习和技能的提升,导致计算机教學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教学过程未能形成良好的评价机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还是习惯采用传统考试的分数评价模式。

二、提高中学计算机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际策略

1.重视学生的操作和训练,激发其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计算机教育的发展与其实际操作和训练密切相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对理论部分的内容尽可能的精简,对理论部分的教学划出重点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学习。在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增多学生上机和操作时间,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激发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理念,首先从学习兴趣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次,在充分培养其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要不断地提升其创新理念,例如,PS是一项比较实用但入门较为困难的课程,在PS的相关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要尽可能的通俗和简单,老师的计算机教学不能锁定成单一的图形和图形图层方法,要在让学生了解菜单和具体操作的前提下尽可能的自主学习,完成相关的作业。

2.建立健全良好的计算机教学评估体系,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学生计算机能力的提升与其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和良好的教学环境密不可分。科学的、全面的、实效性高的教学评估体系不但能全面地了解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具体问题和不足,方便老师的教学,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在计算机的实际评估中,除了要有专业的计算机操作考试以外,还要有具体某种软件的计算机考试,把常规的计算机操作同单一的某种计算机软件能力考核相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特长的发挥。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习氛围的营造和加强,增强与学生的理解和信任,一方面,要不断加强老师与学生的沟通,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以及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处理问题能力的提升,培养其交流能力和自主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提升。

中学计算机课程教学不仅有助于中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而且还可以促进我国计算机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因此,中学计算机教学在教育教学和社会发展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不断地加强计算机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发展教育事业和提高学生能力的需要。

参考文献:

范翠香.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山西科技,2010(04).

计算机能力培养分析 篇4

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持续扩张, 教育的方向也由“精英化”转为“大众化”, 高职高专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随着近年来招生人数的增加,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了社会和广大家长关注的热点。高职高专教育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很多办学方法和模式都还在摸索中,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

当前就业市场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供需两旺, 但却需求错位。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教育来讲, 必须对这样的情况引起足够的重视, 积极寻找解决对策, 否则势必引起各方对高职高专教育的怀疑, 影响高职高专教育的健康发展。这种尴尬的就业局面固然与我国劳动力市场不够成熟和国家部分政策不配套等原因有关, 但更多还是我们教育本身的问题,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 也就是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足。

关于就业能力的概念中外学者一直都在研究, 但并没有达成共识。[1]国际劳工组织 (IL0) 指出, 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大家普遍认可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 是各种有益于就业的能力组合。就业能力所指的“能力”并不是心理学所指的狭义的能力概念, 而是由知识、技能、态度、个性素质、自我认知等组成的复杂“能力”体系, 这种“能力”体系是与职业紧密相关的, 以能否适应职业和就业的竞争为衡量标准。笔者通过对多家合作企业进行调研, 并结合我院在学生培养和就业中的实际情况, 总结得出就业能力的构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能力:专业技能, 职业素养和就业认知能力。专业技能指的是学生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的与工作岗位相关的专业技术, 包括相关的理论基础, 知识运用能力, 动手实践能力, 学习能力等;职业素养是指行业内部普遍认可的对相关从业人员需具备的个人素质的要求, 如诚信, 有责任心, 能吃苦耐劳, 创新能力, 团队合作精神, 适应能力, 良好的沟通能力等;就业认知能力则是指学生面对就业时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和就业定位是否合理。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入口, 市场是人才培养的出口, 学生毕业后要接受人才市场的检验, 就业能力不足反映了当前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上的错位, 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自身办学中存在的问题, 调研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 积极推进教育和教学改革, 积极寻找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2 审视当前高职院校的办学现状, 剖析影响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内因

现在我国高职教育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还处于很模糊的阶段, 缺少明确的定位, 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培养过程中还是沿袭本科教育的方式, 忽视了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面向应用的特点, 教学上也没有针对高职学生与本科生的区别做出相应调整, 随着办学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逐渐成熟, 很多问题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结合笔者对多所开设计算机专业学校的调研, 影响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内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2.1 专业定位不明确, 盲目办学现象严重

专业定位不明确是很多高职专业发展初期遇到的主要问题, 也是最严重的问题, 其对教学活动的设置和学生的就业都有着直接的影响。造成专业定位不明确的主要原因就是在设置专业时没有做好市场调研, 盲目跟风, 对所设专业的人才市场结构中高职学生的容量, 专业的发展前景, 以及知识结构是否适合高职学生进行学习等因素考虑不周, 导致出现某些专业办了两三届就被迫停办, 虽然这种情况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 但我们还是应该本着对学生, 对学校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在专业选择和定位上做足功课, 避免盲目办学。

2.2 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 照搬本科现象严重

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 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能力。当前高职学生就业的窘境也从侧面反映出高职院校的教学上的有着很多急需改善提高的地方, 主要表现在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 照搬本科现象严重, 课程的设置和讲授方式也都沿用本科的方式, 把高职变成了本科的压缩饼干[2]。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出来的学生, 知识偏理论化, 但又达不到本科生的高度, 应用技能缺乏, 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面向应用的特色, 无法在人才市场上找到合适的岗位。

2.3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教学方法和模式缺少创新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教学方法和模式缺少创新, 也是造成学生就业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高职学校教师教学上主要包括这样几类:一类是曾经或正在本科院校任课的教师, 包括从相关专业转入新设专业的教师, 大都直接借用原来本科教学的方法和模式来套用到高职教学中;一类是高学历的应届毕业研究生, 对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创新很有积极性, 但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 又没有高职专业相关的一线工作经验, 创新的效果不理想;还有一类就是数量很少的双师型教师, 这些教师具有相关行业的工作经验或资质认证, 能够较好的把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是高职教育的主力军, 但由于现在大部分高校采用的人才聘用机制不合理, 这类人才很少能够或愿意进入高校任教。[2]教师本身在实践能力上的欠缺直接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应用技能差, 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创新也就无从谈起, 很多高职专业的应用技能类课程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或流于表面, 闭门造车现象严重。

2.4 教学过程中对当代高职学生特点认识不足, 缺少因“才”施教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受众, 同时也是参与者, 当代高职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 大多数学校的生源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呈下降趋势是不争的事实, 高职院校的生源就更是如此。当代高职学生一方面在学习上习惯了高中那种被动的应试教育, 对教师的依赖性强, 自主学习能力差, 同时由于对高职教育认识模糊, 学生自卑心理较为严重[3]。另一方面现在社会压力大, 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度不够, 而孩子又多为独生子女, 比较强调自我, 生活自理能力弱, 集体观念、组织纪律性差;轻德育, 重智育, 诚信问题严重, 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都需要加强。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及时进行调整, 不能做到因“才”施教, 培养效果自然不会好。

2.5 对以职业素养为主的综合能力培养重视程度不够

专业知识传播一直是高等院校教学的重点, 这无可厚非, 毕竟专业技能是毕业生找工作的根本, 但现在用人单位招聘过程中, 除了要求应聘者具有相关的专业技术背景外, 越来越重视包括职业文化素养在内的综合能力, 而这些方面正是当前高等院校教育的短板。以职业素养为主的综合能力培养虽然已经引起了一些高职院校的关注, 但都还处于起步阶段, 一方面学校和企业联系不够紧密, 对很多行业的职业素养需求无法准确获取, 另一方面对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造成职业素养教育大都处于说的层面, 真正落实在做的很少。

2.6 就业指导方式陈旧, 指导作用不明显

传统的就业指导主要以信息传递为主, 简单的向学生发布招聘信息和一些常规的就业指导文件, 容易忽视学生个体在就业上的差异性, 随着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这种“大锅饭”式的就业指导的弊端越来越明显[3]。现在很多高职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自我定位能力, 就业的积极性和就业职位选择的合理性都有很大的不足, 比较明显的表现有啃老族的出现, 有业不就现象, 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和认为自己什么都能干, 对工作期望过高, 甚至是对社会和就业过于悲观等现象。这些都直接反映了当前高职学生在就业认知能力上的不足, 需要加强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3 小结

对于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教育, 就业能力的培养关乎高职学生就业的质量, 也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生命线。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当前办学中存在的不足, 剖析其成因, 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调整, 提升办学质量。

摘要:该文对当前高职高专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 以计算机专业为样本, 结合对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进行调研, 试图找出影响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就业能力培养的原因。

关键词:高职,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忠艳, 汪永涛.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及培养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09 (12) .

[2]马保仙.高职高专教师的教学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 (12) .

计算能力培养开题报告 篇5

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数和计算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基本能力。《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里对计算提出的要求是“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当教师重视了学生的动手实践、相互合作,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以及实际计算能力的提高,尤其高年级学生的计算兴趣不高,将计算法则遗忘,解决问题时即使会写算式也不能正确进行计算,甚至有些学生忘记计算口诀等。这一系列的问题无疑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发展造成了巨大障碍。要迅速有效地提高高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大面积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在数学教学中就必须以加强计算教学作为突破口。

就此我们提出了关于对“小学高段学生计算能力培养教学策略的”研究。力求迅速有效的巩固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培养高年级学生计算兴趣,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计算既准确又迅速,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学生认真、细致、耐心的学习品质。

二、课题概念界定

计算:包括学生的口算、竖式计算、估算以及联系实际进行快速计算。

计算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以及相关练习培养高年级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书写习惯;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计算效率。

三、理论依据

根据我国《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其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极为重要的,不同年龄不同班级都对这方面进行了加强和渗透。如:简单速算、口算、估算、简算、四则混合运算等。但在教学过程中,这些内容容易被教师忽视。

本课题将充分利用国内外已有的计算教学的经验与理论,充分结合当前小学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实际,进一步开展研究、讨论,力求建构符合我校教育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四、研究的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

(一)研究目标(1)、总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针对性地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高小学高段学生计算能力,培养高年级学生的口算、心算、估算和笔算等能力。实现算法的多样化与优化的有机结合,促使高年级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慢慢喜欢数学,对计算产生兴趣,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从而提高高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为数学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2)、具体目标

学生目标 : 第一: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书写和计算习惯。

第二:挖掘小学高段学生的学习潜能,增强学习能力,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汇聚成合力,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目标:

通过研究,为提高我校的计算教学水平积累丰富经验,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形成科研型的教师队伍。

(二)研究内容

1、研究我校当前高年级学生计算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研究教师计算教学的多样化。

3、研究怎样培养小学高段学生计算兴趣,怎样培养小学高段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怎样提高计算正确率和计算速度。

4、研究学习的创新计算方法。

(三)研究重点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从根本上提高小学高段学生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

五、研究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查找和研究,从各角度开展对小学高段学生计算能力研究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把握研究发展趋势。

2、对比研究法:定期将实验班学生与对比班学生在计算方法、算理的理解以及计算能力等方面进行对比,从相关数据上分析研究出切实可行的有效计算教学模式。

3、调查法

通过对本校各年级学生计算情况的摸底测试、调查分析,了解小学高段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为第二阶段的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4、个案研究法

针对典型个体、典型错题、典型错因开展研究,并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和剖析,力图找出小学高段学生计算易错原因,寻求有效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策略。

5、经验总结法

通过实际研究对相关过程资料进行归纳、检测、论证,从而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

(1)

学习相关的文献资料,确定课题方向、研究内容和具体研究项目。撰写《小学高段学生计算能力培养教学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2)调查分析我校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实际现状,摸清学生已有 的计算基础。

(3)进行开题论证,并请专家对本课题进行相关理论指导。实验研究阶段:

⑴ 围绕课题进行理论学习,组织开展课题研究,修改并完善研究方案。

⑵ 针对小学高段学生不同计算题型练习题进行整理分析,并分阶段编成集。

⑶ 立足课堂,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与学生实际,每期组织1至2次计算检测或者计算教学课例,反思总结出计算教学的不足或成功之处,从而研究计算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并再次运用于计算教学实践,不断反思、提炼,从而研究出提高小学高段学生口算能力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⑷撰写课题中期报告,撰写教学设计、精品反思以及相关论文。⑸进行阶段性测试、统计、分析。、总结结题阶段:

(1)小学高段学生计算周期训练题汇编整理研究过程中的材料进行分析、总结。

(2)编辑整理课题研究优秀案例、教学设计以及论文等。(3)整理课题相关的研究材料,认真撰写结题报告。

六、研究成果预设

1、通过对小学高段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的研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从根本上提高小学高段学生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

2、通过该课题的实践与探索,提高教师对计算教学的水平;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和科研能力,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

七、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有一个重视并积极支持教育科研,且管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学校领导集体。

2、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可以及时请教学校已经开展了课题研究工作的有经验的教师。

3、课题组负责人是年轻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在教育科研、课堂教学方面具有一定的经验,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有积极学习的态度和踏实肯干的精神。

4、学校在经费上积极支持,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展开。

八、困难与疑惑

1、高年级学生计算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学中难突破的教学问题,本次研究我更多地关注了学生计算习惯的培养,是否会因为过多关注习惯而忽略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否会因为过多关注让数学课堂显得枯燥无味让学会厌学,从而导致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本课题由我一个人进行研究,在理论上比较欠缺,教学经验也不够丰富。

计算机能力培养分析 篇6

关键字:高职计算机教学 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c)-0175-01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教学中具有非同寻常的作用。当今社会主张的教学理念不仅提倡理论教学,对学生基本技能及其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计算机作为高职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课程,不仅实现了全方位教学的理念,更主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一些特殊的技能,有利于他们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同时,计算机的教学应将“教”与“学”相结合,以学生学为主,老师教为辅,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思维。然而,在当今的高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有关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面对深邃而广博的计算机知识,弥补学生在该方面的缺陷势在必行。

1 我国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现存问题分析

计算机是各大院校的基础性课程,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中,计算机课程如同外语一样,是一门必修的基础课,每位学生只有学好计算机,才可能在自己的专业课程中有所成就。但是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当代计算机教学中的误区,以便对其进行更好的改进。我国高职计算机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1 师资力量不足,影响学生的受教育程度

任何学校、专业要想有较好的发展过程,首先必须要保证有充足的师资力量,因为教师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然而在我国的许多高职院校中,师资力量缺乏是导致其计算机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的首要原因。这类院校中的师资力量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数量太少,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我国的高职院校是专门针对为高考未答线的学生开设的,资金来源较少,学校没有充足的资金去招聘更多的专业教师,于是便让一人担任多职,老师总是奔波于各个班级之间,无法专心上课,学生与老师交流的机会甚少,导致学生存在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第二,教师的质量不过关。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是来自普通大学毕业,专业知识不过关,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很好的胜任自己的职位,影响学生的学习。第三,教师观念较为落后。现代的计算机教学主要在于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而该类院校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大部分教师只注重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忽略了实际操作的指导,使学生的学习严重脱离实践。

1.2 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较低

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较差,基础知识非常薄弱,如果老师不能对其进行正确指导,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该类院校中上机条件有限,“一对一”辅导的教学方式很难实现,老师在课堂上无法顾全每位学生,因此有的学生便趁机上网、打游戏,从而抑制了练习课本知识的积极性。

1.3 教学内容与就业的相关性太低

高职院校主要在于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教学内容必须与其所学专业有密切的关系,即对学生有利。然而,目前许多学校的教学内容与考试方式基本相同,仅仅是一些简单的填空、选择、打字速度的练习,学生无法从中学到相关技能方面的知识,在就业时被淘汰的机率大大增加。

2 关于我国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和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针对学生使用计算机的现象,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以下是关于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意见,希望能给相关院校的教学带来帮助。

2.1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消除落后的教学观念

优良的教学水平是保证学生学习成绩的基础,我国各大高职院校必须认识到自身内部师资力量落后的现实,在日常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提高教学水平。

首先,学校在招聘过程中要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招聘专业技能较高的老师任教,通过笔试、面试等多种途径进行择优录用,使学校的教学水平得到保障。其次,学校要增大专业教师的聘用率,尽量避免一人兼任多职的现象,以确保学生和老师能够达成共同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多多交流,取长补短。最重要的是,学校要注重对老师思想观念的培养,多开设相关培训班,分批分层次对其进行培训,让他们改变自己落后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将课本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练习相结合,严禁只注重理论辅导的教学方式,结合实际,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2.2 开设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

良好的學习氛围可以更有力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调节课堂气氛,通过改善学生的学习氛围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有关Windows学习的理论课上,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轮流去讲台上进行实际操作,并提出自己操作过程中的错误,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动力,对计算机产生兴趣。另外,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和老师推行新的教学模式,例如问题教学和游戏教学等模式。老师在一节课即将结束时给学生布置下节课要讲的重点,让学生在课下自行讨论,提出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以竞赛的方式当堂解决。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2.3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

“教学”主要以学生的学为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导地位,抓住他们的心理,在设置教学方案时以学生为主,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同时,要让学生亲身经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多走出课堂,在课外活动中掌握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以此来提高其创新意识。

2.4 通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来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

教学是相互的,学生和老师在该过程中相辅相成,只有学生和老师互相配合,教学水平才能得到改善。因此,在平常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采取合理的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上课时针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提问,学生要积极配合老师,勇于回答问题;上机过程中遇到一个人无法完成的工作要善于与同学合作,共同思考,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3 小结

高职计算机教学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非同寻常的作用,我国各大教育部门必须加大管理力度,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他们为国家的教学发展增添砖瓦。

参考文献

[1]程勇兵.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乡职业技术学院,2011(30):148-149.

计算机能力培养分析 篇7

我国传统教育更多重视学生的应试能力, 只要学生的分数能够达标, 就算是合格的毕业生。可是长期的这种应试教育, 导致了我国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低下, 而且在进入社会之后, 也很难有创新意识, 这样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 很多毕业生并不能够符合企事业单位的需求, 导致了不少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问题。对于计算机教学来说, 由于计算机属于一种应用范围较广的现代化工具, 因此在计算机教学方面需要更加注重实践应用的教学, 也就是要提升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但是从当前计算机教学来看, 依然存在着填鸭式教学模式, 更多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 显然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研究分析计算机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就显得极为重要, 而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

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分析

(一) 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实践教学

因为计算机教学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的学科, 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强化实践教学, 才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此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来提升:第一, 要因材施教提升教学质量。现代教学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 通过分析学生个性和知识范围来实现因材施教, 这样就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比如有的学生喜欢编程, 有的学生偏向动画制作, 有的学生更喜欢硬件研究。对于这些不同的偏好老师, 要提供相应的教学内容, 从而促进学生在这方面的专业性, 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第二, 就是要注重教和学的有效结合, 提升教学的互动性。计算机教学的互动性相对较强, 老师和学生之间需要构建在互动的教学模式下, 才能够让学生对计算机的技术和知识有着更加深入的理解。老师在教学相关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 也要帮助学生完成相关的实践操作内容。而且在这个协助学生完成实践内容时, 可以通过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来解决, 从而提升学生的参与性, 以及增强学生的信心。

(二)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学习计算机一个最为重要的基础就是有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 无论是编程还是软件应用, 再或者是硬件研究, 这些都离不开抽象的思维。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来着手:第一, 要引导学生采用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的实质就是对事物的重构和解读的过程, 通过对整体事物的解剖和分离和分析, 并阐明各个部分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以及相关事务之间的关系和规律。而综合只能够将相关的事务在各个方面在思维中通过抽象形成一个整体进行考察和研究。通过培训学生分析和综合方法, 就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事物的完整性有着更加全面的认识。

第二, 应用概括和抽象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抽象的本质就是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征剥离出来。而概括则是将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和特征应用到同类事物的思维过程, 因此抽象和概括两个思维活动本身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在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上, 要结合概括思维能力进行教学, 从而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 营造活泼的教学环境, 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同样兴趣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非常关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构建活泼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极为关键。对此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着手完善。

第一, 要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 通过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教学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要体现出学生作为学习主题的教学原则。构建的教学内容要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趣味性, 并能够和计算机理论存在着一定融合, 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同时也不失为有趣的学习过程。另外, 还要重视教学目标的指导作用, 这主要包括认知方面的目标, 同样也要具备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这样学生在提升学习兴趣的同时, 也培养了自身的创新思维。

第二, 活跃课堂氛围提升教学效果。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力图构造一个轻松活泼的环境, 这样有助于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同时也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轻松活泼的课堂环境, 也能够有助于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敢于提出问题并进行互动, 这样就能够有效的激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三, 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 发挥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体作用, 这样才能够有效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对计算机photoshop的教学中, 老师就可以结合生活素材放在课堂上展示, 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自我主动PS的热情, 从而提升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渴求和自我主动学习精神。

(四) 科学评价鼓励创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总会期望能够得到老师的正面评价, 这就是所谓的激励评价, 通过激励式的评价, 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当然激励评价并不是一味的对学生鼓励和表扬, 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分析, 同时也要指出他们需要改进的地方, 所以评价上要做到科学、公正和公平。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老师创新评价模式, 改革过去老师一言堂式的评价模式, 结合学生互评和个性化的评价, 以及老师的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 从而鼓励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去创新, 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结

总而言之, 计算机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应用学科, 无论是硬件维修还是软件编程, 都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 才能够提升他们的应用水平。而实践应用也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对此老师除了上面几点创新的教学方法之外, 还需要鼓励和促进学生大量的实践应用, 从而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够构建一个良好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最终实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小伟, 徐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探究[J].科技信息, 2011 (26) .

计算机能力培养分析 篇8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分析

如今的社会, 它不仅仅是一个以市场经济为主要经济体制的社会, 还是一个以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为主要经济发展特征的现代化高科技社会。在这样的社会环境背景之下, 各种高科技技术, 比如电脑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都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创新, 而且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被普遍和广泛地学习和应用。因此, 为了提高与增强我国高科技技术的学习与应用能力, 也为了使掌握和精通这些高科技技术的专业人才能够更好地为我国的发展与繁荣作出最大的贡献, 对计算机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状况展开一个简单而系统的研究分析活动就非常有必要了。

一、计算机技术概述

1. 计算机技术产生的背景原因。

计算机技术如同其他很多事物一样, 其产生和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客观背景原因。概括起来, 计算机技术产生的背景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点:第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与增强的必然客观产物。第二、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 社会文化也在大步地创新和发展。这也是一个重要背景原因。第三、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本质变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第四、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的经济发展特征的出现也是引发计算机技术产生的重要原因。

2. 计算机技术的定义和内容。

说到计算机技术的含义, 它其实就是指以电脑计算机为工具媒介, 与之有关的一切计算机系统领域内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总和。计算机技术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综合性强, 表现在它与电子工程、应用物理、网络通信以及数学等都紧密结合。另外, 电脑计算机技术的主要内容体系包括有这样的几个方面:第一、计算机系统技术。这其中又可以细分为系统结构技术、系统管理技术、系统维护技术以及系统应用技术。第二、计算机器件技术。第三、计算机部件技术。这其中又可以细分为运算与控制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信息输入输出技术。第四、计算机组装技术等。

二、中职计算机教育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1. 只有具有实际应用能力才能够真正成为计算机人才。

众所周知,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人们积极地学习和提升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文化技能, 就是为了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本领, 然后在各种社会经济发展活动过程中转化为现实生产能力, 来推动和促进某一专业领域的发展和前进。学习计算机技术亦是如此。因此, 如果在中职计算机教育活动中并不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那么这样的计算机教育就是毫无意义的。

2. 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够实现知识文化的价值。

人们经常会这么说到:“知识是一笔无形的财富。”从经济学角度来讲, 其实, 这就是在描述无形的知识文化技能所具有的价值。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有形实物的价值是通过它的使用价值以及市场销售价格得以实现和体现, 而无形的知识文化技能的价值则是通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对社会各项发展活动起到的积极性作用来予以衡量和实现的。因此, 在中职计算机教育活动中如果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也就是不能将知识文化通过他们的日后运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进而就无法实现计算机技术的真正内在价值。

3. 只有从实践活动中才能够总结出更加先进新颖的理论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描述过这样的一个哲理, 即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又反过来作用于物质。这其实就是指一切思想指导观念都是从相关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归纳出来的, 但是在特定条件下, 思想指导观念又会反过来对实践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所以, 在进行中职计算机技术的教育培训活动过程中, 一定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进而才能够从中总结归纳出更加先进创新的思想指导观念为未来的实践活动实施指导作用。

三、中职计算机教育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措施

1. 注重机房实操练习的教育环节。

这一方法主要就是指教学者在实施培训教育的过程中, 除了需要认真、细致和准确地将计算机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和核心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以外, 更加重要的是一定要注重让学生在机房进行实操练习, 最好将理论教学和机房练习教学的比例设定为40%与60%。这样一来, 不仅可以有助于学生反复复习所学过的理论知识, 而且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 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是理论知识技能。

2.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这一措施主要就是指教学者一定要注重通过正确合理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在学习中的创新思维能力。通俗来说, 就是要使学生对计算机技术产生发自内心的喜爱, 然后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多的积极性、灵活性和能动性。另外, 在学习兴趣和能动性的促动下, 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开拓创新思维, 多问问题, 不断否定自己。只有这样, 才能够以最佳的效果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3. 注重采用实际案例的教学方法。

这一方法措施主要就是指教学者在进行培训教育的活动过程中, 一定要注重采用实际案例的教学方法。这个其实就是指教学者可以通过学校的电子板报的制作来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授, 这样的话, 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能动性, 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是非常有益的。总归一句话, 案例教学法对培养和提高计算机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教学方法。

4. 加强采用高科技教学工具设备。

正如前文所述, 当今社会是现代化高科技社会。所以, 在中职计算机教育中, 也应该积极采用高科技的方法以及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设备。具体来讲, 教学者在展开教育培训活动的过程中, 一定要积极地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并且将Flash动画制作和多媒体制作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的话, 不仅仅可以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所学的知识内容, 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水平和效率水平。而且在采用高科技的教学设备工具的使用过程中, 使学生也能够增加扩展知识面, 对计算机的相关技术的学习兴趣更大。这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有效措施。

总而言之, 在现代高科技社会, 电脑计算机技术是现代社会中一切高科技技术的基础, 也就是说要想很好地学习和应用诸如网络通讯技术、软件技术等这一系列的高科技技术, 就必须要先学习和掌握好精湛的电脑计算机技术。因此, 在未来的中职计算机技术的教育培训活动过程中, 相关的管理人员和教育培训人员一定要持续多加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培养状况和培养效果。只有这样, 才能够使学生在掌握精湛的计算机技术的前提下灵活自如地学以致用, 进而实现电脑计算机技术应用人才推动促进社会经济积极良好发展的心愿。

参考文献

[1]柏雪.中职计算机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分析[J].才智, 2012, (20) .

计算机能力培养分析 篇9

一、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创新能力指的是用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等在社会实践领域中创造相应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能力。在当今社会, 人才的竞争是最重要的竞争, 人才竞争的关键是人的创新能力的竞争, 所以创新能力的竞争是经济竞争的核心。

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 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状态, 学生只有拥有创新能力, 才能学会如何去学习, 才能完成自身的学习任务。第二, 世界各国处于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中, 我国要想引领科技革命, 必须把学生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第三, 为了实现把我国变为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我国必须拥有众多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总之, 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和社会需要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二、计算机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广大计算机技术教学教师在计算机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可供参考的策略有以下几点。

1. 更新教学观念。

广大计算机技术教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素养。计算机教师在日常的计算机教学活动中, 应强化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广泛而深入地使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 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创新活动;计算机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别, 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学生进行教学与指导活动, 这样才不会伤害到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实现对全体学生进行计算机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2. 丰富教学方式。

广大计算机技术教学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教学, 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在计算机技术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因此,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对每次教学活动都有新鲜感、新奇感, 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的教学方式有:分组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其中分组教学法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最终形成良好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堂氛围;探究式教学法是教师在结合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 不对所要学习的新知识进行主动讲解, 而是结合学生已经学到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引导、启发, 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疑惑和兴趣, 自己发现问题, 自己解决问题。这一教学方法完全符合创新思维启发的原理,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大教学利器, 值得在各大学校广泛推广, 为培养我国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3. 采用先进手段, 广泛利用资源。

广大计算机技术教学教师要采用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广泛利用国内外教学资源。学生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经历有限, 所以他们的求知欲旺盛, 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和好奇心, 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日常的教学活动, 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有利于他们创新能力的逐步培养。在日常的计算机技术教学活动实践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 多媒体设备可以使用形象的、生动的画面和声音给学生展示要学习的新的计算机技术知识, 让学生在满足好奇心的前提下, 培养先进的创新能力。教师在制作多媒体教学教案PPT时, 应广泛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与经验, 让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与世界接轨。

4.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广大计算机技术教学教师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教师在计算机技术教学活动中, 应合理安排学生进行计算机的上机实践活动, 教师在制作计算机教学活动课程表时, 应该以一节理论课加一节实践上机课的模式制作课程表。在对学生进行上机指导时, 要细心、主动地发现学生存在的实际操作问题, 并且耐心指导学生解决所存在的问题, 让学生举一反三, 事半功倍。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同学将在上机课上学到的实践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 学生可以“百度一下”, 这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在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5. 广大计算机技术教学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 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教师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 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 最终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首先, 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制定详尽的计算机技术学科知识竞赛规则, 其次, 教师要设计合理、有趣的竞赛题目, 这些题目可以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 竞赛结束后, 给予学生成绩评定, 对于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与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物质奖励可以是奖励学生学习用品, 精神奖励可以是口头表扬。

总之, 计算机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广大教师有计划、有目标的共同努力。

三、结语

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路径分析 篇10

一、计算能力的重要性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 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但能够加强数学基础知识的吸收与掌握, 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只有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学思维, 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逻辑推算, 才能提升他们的数学成绩。

二、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 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和意志

1.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进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活动时, 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要以兴趣作为基础。教师有必要结合游戏、限时口算等多种训练形式, 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其中, 更快地掌握计算方法。此外, 教师还要将生活和数学问题紧密结合, 让学生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的运用来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结合如上方式, 学生必然会更加重视数学计算, 进而更加认真、专心地进行计算的学习活动。

2.培养坚强的意志

光有兴趣还不行, 学生坚强的意志也是教师需要重点培养的, 如, 在重点的内容教授完毕后, 教师可要求学生, 针对本节内容完成巩固训练, 每天完成十条相关题目, 长此以往, 不仅可以让他们的计算能力得以提升, 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

(二) 重视基本的口算、估算训练

1.口算

在计算活动中, 口算是其中的基础所在, 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计算方法。主要是因为我们需要解答的数学题, 不论是混合运算, 还是简单运算, 往往都包括了若干道口算题。可以说, 口算能力的好坏, 会对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产生直接影响。因此,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教师必须结合一定的原则, 对口算练习进行设计, 尽量做到从易到难, 且具备针对性, 让学生稳中求进。在初学时, 教师可以选取二十以内的运算, 让学生进行口算活动。在上述基础之上, 教师可逐步增加难度, 帮助学生总结规律, 并实现学生观察数据以及数学推理能力的提升, 让学生在进行复杂计算题计算时, 仍然可以结合口算快速地获取答案。

2.估算

和口算一样, 估算也是一种必须掌握的基本算法。将估算思想渗透到教学之中, 可实现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激发, 提升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简单来说, 可结合如下两方面完成上述目标:首先, 将估算意识渗透到教学过程内。在具体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将估算意识渗透其中, 让学生估算问题的规律、解题思路等, 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这一意识的培养。其次, 引导学生结合估算意识, 实现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如, 一只油桶可以装五千克油, 共有油三十二千克, 一共可以装几桶?结合如上的训练, 学生认识到实际生活中估算的具体价值, 进而让他们更加重视, 并主动对估算方式进行探索, 提升他们的估算意识以及能力。

(三)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许多时刻, 很多学生之所以出现运算错误, 是因为他们粗心, 并未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所以, 要想实现计算能力的提升, 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极为重要。计算这项工作极为认真、严肃。面对数学问题, 教师可结合如下方式引导学生审题, 一看、二想、三计算, 仔细观察题目内的所有符号和数据, 随后再对顺序进行确定, 结合恰当的运算方式来完成解题。此外, 学生的书写也必须工整, 避免出现涂改过多、过于潦草的问题, 确保作业的美观性。除了如上步骤之外, 还需要具备验算经验。在计算活动中, 一些学生常常会出现数字看不清等问题, 验算活动可以让学生发现这些问题, 提升计算的正确率。通过如上方式的努力, 学生必将实现自身计算能力的提升, 长此以往, 学生也就具备了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计算时也将更加准确和迅速。

(四) 收集错题类型, 做到对症下药

一般来说, 在计算活动中, 学生出现的错误都具有普遍性、相通性, 因此只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和纠正, 即可有效避免错误的出现。但是, 有时也会有不同的问题出现, 并且很多学生的头脑内都存在一定的错误观念, 纠正时较为困难。面对这一问题, 教师有必要对典型的错题进行收集, 和学生共同判断和交流。此外, 学生还必须进行错题本的整理, 记录各类错题, 在课余时间对这些问题进行重新分析和订正。由此, 必然实现自身计算能力的提升。

摘要:数字计算能力是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基本能力之一, 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师都在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 针对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的计算能力培养进行探讨, 以促进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提升小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传统数学教学,计算能力,习惯,错题类型

参考文献

[1]李平.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2 (8) .

上一篇:民事法律谈判下一篇:实践体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