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讲授

2024-05-18

课堂讲授(精选十篇)

课堂讲授 篇1

一、结构化

要求教师对讲授的内容进行有序的编排, 恰当组织, 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找到新知识的定位, 明确知识之间的连接点和异同点。结构化的讲授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将不同的知识建立起内在的联系, 认识知识体系的逻辑层次, 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完苏科版七上《能量的释放和利用》后, 学生已经明白了生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并且了解了呼吸作用进行的场所、原料、产物、能量变化等知识, 应该说本课的知识目标已经实现了, 但是如果仅仅学完就结束的话,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片段式的, 同时也是肤浅的, 应该继续追问:植物呼吸作用的原料是有机物和氧气, 那么有机物和氧气哪里来?呼吸作用还产生了水, 这些水可以用于哪些生理活动?植物如何得到更多的水呢?这些问题能启发学生回忆植物光合作用和植物对水分无机盐吸收的知识, 更关键的是使学生把按章节学到的知识逐渐融为一个整体, 明白这些生理活动不是单独存在的, 而是互为支撑的。

再如学习《分析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时, 课本提供了资料和图片, 从资料和图片分析过程中学生能得出生物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寄生、捕食和种内互助等关系, 但是仅仅看看图片得出的结论是浅层次的认识, 教师还要提供更多的资料或图片补充讲解书本上未提及的竞争、种内斗争等关系, 同时, 还要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可以分成几类呢?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有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种间关系又包括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和寄生。这种结构化的讲解对于学生建立知识结构, 减少知识的零散性是十分必要的。

二、通俗化

教师用最为通俗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 即“深入浅出”。能否通俗地表达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透彻理解某个知识的重要标志, 只有彻悟才能大俗。

(1) 善于将抽象的生物概念转变成具体通俗的影像。例如氧气和二氧化碳是通过扩散进入血液和组织细胞的, 气体的扩散看不见摸不着, 对于初一的学生存在疑问。教师在讲台前喷了一点香水, 从讲台周围到更远的地方学生逐渐嗅到了香味, 更绝的是在上下两个口对口的广口瓶中分别放入一氧化氮和氧气, 抽去中间相隔的玻璃, 学生发现无色的一氧化氮从瓶口到瓶底逐渐变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 亲眼见证了气体的扩散。老师的讲解使学生彻底相信气体确实能够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扩散。

(2) 善于寻找具有某种相似性的事物做成比喻或类比, 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支撑。在学习《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一课时通过实验能够理解水分进出植物根尖表皮细胞的原理, 随之需要进一步解决“水分如何进入更深层的细胞和到达植物体的上端”的问题, 通过看图和思考, 学生们明白了水分每进入一个细胞就使得该细胞内细胞液的浓度比周围的细胞液浓度低, 从而不断发生水分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流动, 一个细胞一个细胞的往里渗透, 到达根部的导管后, 在蒸腾拉力的作用下被拉到植物体的上端。我把这两个过程比喻成先爬楼梯 (从低浓度到高浓度) 再坐电梯 (导管是中空的) , 形象贴切, 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个过程。

三、具体化

尽可能的使用具体的事例和数据表达抽象的道理。概念是实物的抽象, 它已经脱离了具体的事物, 但我们常常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认识和理解抽象的概念的。

(1) 要善于寻找典型的事例为抽象的生物系原理、规律做支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较难理解的概念, 尤其难以理解为什么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为此我找了一张温带草原食物网图, 首先问:该图中有多少条食物链?学生小组合作仔细寻找后发现超过15条, 紧接着我再问:如果这个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因为某种原因消失了, 别的生物会不会受到影响?分小组选择一种生物“消失”讨论结果。各小组虽然选择“消失”的生物种类不同, 一开始对其他生物种类的数量有影响, 但最后又能趋于稳定。由此, 学生得出生态系统不容易被破坏, 具有稳定性。从这个例子中还可以看出, 生物种类越丰富, 食物网就越复杂, 稳定性就越强, 从而产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2) 尽可能用具体数据, 而不是用“很大”“大很多”等抽象语言来表述。

这类例子在生物学习过程中是很常见的, 例如小肠绒毛使小肠表面积至少扩大了600倍;玉米植株的成熟区每平方毫米有425根根毛;人体血管的总长度超过10万千米, 可以绕地球两圈半……等等, 这些数据往往是意想不到的, 当老师提示大家想像的时候会给学生强烈的冲击, 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四、形象化

借助图形、图像、模型、实验等最为直观的符号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因为人脑内贮存的信息主要是图像信息而不是文字信息, 图像信息的提取是整体的而不是片段的。帮助学生思维, 因为图像具有直观性、主动性的特征, 利用学生认识事物的性质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事物, 把抽象的性质和关系转化成生动的形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相互融合, 能产生极大的内效。

例如在讲解血管的结构特点的时候一定要提醒学生从图上获取管壁、管腔的信息;讲解眼、耳的结构时除了图片最好使用模型;在学习植物花、种子的结构时除了模型, 最好准备实物;在学习鱼类、蚯蚓等适应环境的内容时安排探究实验。笔者想提醒大家的是, 当教师在课上想法设法把知识内容转换成易于记忆、直观生动的图形、模型和实验时, 不要忘了帮助学生最终把图形、模型和实验等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 即能说出来、能写下来、能标注出来……看过书上的肾单位模式图, 如果也亲手画一画肾单位更能记住肾单位的组成;神经元的形态结构比较独特, 亲手画一下对树突、轴突都会有更深刻的理解;看图明白了视觉是怎样形成的, 如果让学生自己用流程图表示一下视觉的形成过程就能发现实际理解还有障碍。

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篇2

巴吉垒二中 吕国峰

目前,信息技术正渗透、影响和改变着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为新课程中物理学教学找到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让初中物理学的学科特征得以凸显。它实现物理学教学由微观向宏观的转换,由抽象向直观的转换,由静态向动态的转换。当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初中物理教学上,由于很多内容需要直观的向学生展示或让学生感受,因此,教师需要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并将制作的主要成果授予学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

质量。

一、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给物理教学提供的优势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实现了物理学教学由微观向宏观的转换,突破了微观的限制,帮助学生充分感知微观结构,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也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素

质的提升,其教学效果为传统教具所无法取代。

1.实现物理学教学由抽象向直观的转换

抽象性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学《物理》中都出现许多抽象性较强的内容,看不见摸不着,如磁场。传统教学中对这些内容的处理,只能通过“语言+板书”进行教学,教师通过条理清楚的讲述和层次清晰的板书,让学生记住这些复杂物理过程进行的顺序,想象发生过程,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物理既抽象难懂又无真实感,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囫囵吞枣和死记硬背的过程。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运用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从网络中可以得到有关这些物理过程的课件,通过教师的改造、拼接和加工,运用于探究式课堂教学。例如电流无法看见而又抽象难懂,用多媒体制作动画过程,变得既

生动形象又直观易懂。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实现了物理学教学由抽象向直观的转换,为学生提供了逼真的感性认识和丰富的替代经验。“ 经验之塔”理论指出,位于塔中部的替代经验,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易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网络多媒体课件作为替代的经验,其形象性、直观性和再现性等特点,能使学生的认识沿着“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路线前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实现物理学教学由静态向动态的转换

实践性是物理学的又一个重要特征,探究活动过程往往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在传统教学中,一般是以“语言+板书+板画(或挂图)”来处理。将复杂的动态物理活动过程分解成若干张静态的图片,再通过教师仔细的讲述和系统的板书,让学生了解物体物理活变化过程。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困难,经常造成许多学生对这些内容望而却步,虽然经过教师反复的“冷饭重炒”,但学生仍然觉得无法理解和接受,使教学的重点难以实现,难点难以突破,影响了学生对这些重点知识的掌握和迁移运用,同时也影

响了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和智力潜能的开发。

运用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从网络中可以得到有关这些活动过程的课件,通过教师的个性化处理进行再加工,运用于探究式课堂教学。如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课件的动画演示,能真实地展示出形成的动态变化过程,惟妙惟肖、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通过其整个过程的动画演示,使学生建立起有关动态变化过程的整体概况,同时提出探究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主体探究和协作讨论,在平等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氛围中,进行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与内化。这样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探究能力和创新素质。

二、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1.幻灯片的切换不便于学生做笔记和形成图文结合的整体记忆效果

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是播放利用幻灯片,或是用flash软件制作的动画。在幻灯片的制作中,一张幻灯片的容量有限,一 般都会把图片和文字分开,给学生播放时,学生往往看到图就看不到文字小结,要求学生做笔记的话就要在图片和文字之间进行切换,这既不便于学生做笔记,又不便于学生进行图文结

合的记忆。

2.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具,影响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具需电脑、投影机,要用到电,而随着用电量的增加,电力负荷越来越大,超过负荷就要断电。我们一些老师习惯了用多媒体教学,每节课都设计好多媒体教学方法,教案也写在电脑上,一旦遇到停电或者机器故障时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所以,我们平时备课除了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之外,也应该对突如其来的状况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有备而无患。

虽然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它在教学中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师相比,多媒体教学仍处于教学中的辅助地位,即使多媒体完成了许多人力所不及的任务,也不能代替教师的全部工作,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仍要教师来组织实施。因此,教师应通过精心认真的教学设计,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媒体,作好最充分的课前准

备,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3.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应该考虑教育成本,尤其是考虑时间成本,能够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就是最智慧的教育,不要过于追求在40分钟内面面俱到地使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无关紧要的内容,或非重点、难点的内容都不要运用。另外,课堂上的巩固练习、拓展提高题等能力训练均可以不用多媒体,因为实践证明:所有的练习过程中,学生动手在试卷上练一遍比在大屏幕上练三遍的效果还好,因此,要因情况而异,不能千篇一律,认为多媒体用得越多越好。

三、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为了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与物理教学整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提高教师的素质是整合的前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开展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就必须要求教师应掌握最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并具备在现代信息技术下设计教学的技能。目前教师的素质状况是难以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际需求的。为此,只有加强自身的信息技术业务进修,提高电脑操作技能,才以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2.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但应用的目的是为了辅助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现代教育技术,都是为了教学服务的。

3.充分认识物理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物理学科也不例外,图像的表现力是无法用其它形式来代替的。它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特征的描述、规律的演变,物理知识的记忆起着至关的作用。但图像所蕴含的信息是不能只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解决的,它同样需要教师对这些信息经过加工整理,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加以

描述。

4.注意生物学习是学生的主体活动

课堂讲授艺术探微 篇3

【关键词】讲授 艺术

讲课艺术与艺术讲课应该是每一个教师执著追求的最高境界。教师不仅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而且要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贯彻于教学的全过程,这就对课堂讲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序曲”精心刻画

课堂上的授课效果如何,不在于教师讲授多少,而关键看学生能学到多少。这就要求对堂课内容的设计一定要科学,既要分清内容的轻重、主次,又要设计好难点的突破口,还要把讲、练、演示、板书等环节的顺序和时间计划好,使之有机结合,提高讲课效果。“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因此,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成功地讲好一堂课,必须在台下付出辛勤的劳动,不但在内容上要设计好,而且在教学方法、器材等都应做好充分地准备。另外,力求讲授语言精确。“精”是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前提下,求精练;“确”是在准确表达内容的基础下,充分发挥语言说理的作用,促进学生掌握讲授内容的实质。其实,语言的效果并不取决于话讲的多少,而在于语言是否击中要害,紧扣心弦。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的语言讲得精确、有分量,学生就爱听,愈带关键性地语句,学生就愈认真地听;反之,讲授语言罗嗦单调,内容空洞无味,学生就不爱听,甚至打瞌睡。通常的做法是:对学生了解的知识应一言代过,简明扼要地表述,对学生不懂的而又必须掌握的知识,务必讲解深细,但切忌一个问题翻来覆去地讲,生怕学生听不懂,结果适得其反。语言的生动离不开语言的直观形象,所谓形象,是指描绘人物或事物时,能运用语言把所表现的人、情、关系绘声绘色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其优如亲临其境、如睹其事、如见其人。其次,讲授语言的语调是推进语言生动的桥梁,教师讲授语调低沉,易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精神不振,情绪压抑;语调平板,没有起伏变化,使课堂气氛犹如一滩死水,没有生气;音调过高,不但教师授课较累,而且学生也会因高度紧张而具有疲劳感。因此,在课堂上的语调高低快慢、抑扬顿挫的程度如何,也是讲好一堂课的关键之一。所以,在课前一定要对课堂讲授的内容进行精心刻画。

二、“前奏”引人入胜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师在上课的前几分钟,如能先声夺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打开学生渴望求知的心扉,从而使学生产生急欲一听的感染力。所以,一堂课开头开得好,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关键所在。其开头的方法要因课程、内容的难易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式。如数学课,可以由浅入深,在深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自然地过渡到新课;对一些较难问题,学生又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时,可以采取用点拨开导的方式,帮助他们排除求知的障碍,由已知向未知转化;对一些难度较大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情感和意志,鼓励他们克服疑难;对文科性的课程则以2—3分钟的时间简明扼要地讲清授课的目的、内容要点,使学生了解本课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来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等。

三、“中曲”激发热情

首先,讲授中要重视灵活穿插设疑和提问,问要问到重点、疑点和难点上,问无重点,必然会面面俱到,模糊一片;问无难点,必然如履平地,难以满足学生的胃口;问无疑点,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提问要有阶段性,在感知阶段,提问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在理解阶段,提问应引导学生加深对问题的掌握;在总结阶段,要提出分析、综合、概括和方向性的问题。同时提问要注意面向大多数学生。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做出评价,增强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还要精讲、巧练。只讲不练,或将练全部放在课外,却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只有把讲授、议论和练习有机结合,巧妙搭配,才能真正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达到懂、熟、会之目的,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把问题基本解决。第三,讲授要注意趣味性。教与学之间是知识感性交流的过程,要做到感情上有共鸣、有促进,只有通过语言抒情,风趣动人,才能出现情感融合的局面。通常运用趣味性语言激情鼓动的做法有三:一是语言风趣,待人以诚,给人以亲切感;二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语言诙谐,激人奋进,记忆深刻;三是巧设悬念,诱发新疑。紧密结合讲授内容,环绕主题顺理成章地提出思考题,巧布悬念,因势利导,让学生乐于思考,知疑而进。

四、“尾曲” 回味无穷

一堂课巧妙的结尾,会使学生感到课尽而回味无穷,而且可以深化课堂讲授内容的主题。具体做法:教师做出重点性的总结,或将各层次内容串起来,进行概括和浓缩;也可以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环绕课程主题,提出几个问题或设置一些悬念,为后续内容埋下伏笔;还可以进行独立思考,以保证知识的创造性应用等。总之,教师要科学设计,灵活处理,使“乐章的尾曲”弹奏得有声有色,耐人寻味。

总之,在授课过程中设计好一堂课,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它与教师的政治素质、科学文化、专业知识、文学修养、教师心理和表达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关系。因此,要想上好每一节课,做到讲课有艺术必须在课余时间认真学习,潜心钻研,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参考文献】

[1]裴仁伟. 浅论讲课艺术[J]. 钦州学院学报,2011(3).

[2]萧允徽. 关于讲课艺术的一些探索和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2011(01).

[3]单智习. 提高讲课艺术. 激发学习兴趣[J]. 职业,2008(09).

课堂习题讲授新尝试 篇4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互动十分重要。课堂互动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互动, 是在课堂教学情景中, 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有意的交流, 有助于提高课堂互动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将习题讲解和课堂互动结合起来, 很好的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不仅课堂气氛活跃, 而且学生更好的掌握了知识点和习题, 更好的锻炼了自己的数学思维方式。

长期以来,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以教师为主, 以教师讲授为主, 只强调外部评价对学生学习等方面的促进作用, 而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及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 学生只是被动的评价客体, 没有评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种评价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 影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学习主观能动性发挥。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对于课堂习题的讲解采用学生自评、小组讨论、师生互评的三层次深入教学。通过三个层次的合理划分以及正确实施, 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一、学生自评

学生自评, 就是学生用简练的语言, 自我评价课堂习题的解题思路, 阐释数学思想方法, 并指出习题解答过程中思维的闪光点和困难之处。让学生客观地指出自己的不足, 对自己的能力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

学生自评的阶段, 可以让学生从头至尾的分析自己的学习, 找出自己满意的几个优点, 并分析自己为什么有这样的优点, 怎么才能继续保持并发扬。另外, 学生找出几个自己不满意的缺点, 分析缺点产生的原因以及改正缺点的方法, 切忌只用“我听了”“我举手了”“我会了”等模糊的语言来回答。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也应该是评价的主体, 学生自评, 可以提交学生的自我意识,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更好的推进素质教育。

数学习题时学生思维的产物, 学生自评, 不仅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自评可以使解题的隐性思维显现化,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自评, 学生的概括能力逐步形成, 数学抽象能力, 一般的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得到质和量的提高, 通过自评, 又会促使学生打破思维定势, 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进一步得到发展。

二、小组讨论

学生自评结束后, 其他学生可能对此道习题存在各种疑惑或者思维的灵感, 所以此时应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之间互相探讨习题解答的优缺点, 及时互相发现问题, 讨论问题, 解决问题。

在讨论的过程中, 可以运用头脑风暴的方法, 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讨论中, 学生思维非常活跃, 往往产生新奇的解决方法, 也往往会对以前的疑问有所领悟。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 扩大的自己的思考范围, 有利于发觉学生的思维死角, 可以让学生从更多的方面看待这个问题。经过讨论产生的想法, 是学生经过自身努力得来, 他们会更加的珍惜, 使知识更加巩固。

但如果一味放任学生讨论, 他们可能容易偏离主题。在一段讨论中, 教师可以指定相关问题, 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 并隔一段时间, 让同学发言, 讲述讨论结果, 并在讨论结束时, 总结讨论的结果。通过这一系列措施, 可以较好的保证学生课堂小组讨论的效果, 更充分的调动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 课堂中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对于课堂习题, 在学生小组讨论中, 教师适时引导, 通过学生互评, 让同学之间相互指出习题解答的优点, 会起到表率作用。这是同学自己作, 同学自己发现,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极大地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间学习的协作意识。对于习题的不足之处, 让学生点评, 会使他们加深印象, 今后类似的错误或不足, 就会改掉。另外通过学生互评, 能启发灵感, 起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的作用。

点评这一过程的进行, 让学生欣赏自己, 欣赏他人, 发现自我的价值, 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应该注意一个学生间互评的要点:一定要先指出板演者的优点, 再善意地指出不足, 并说出自己解题的做法。通过点评, 学生的合作意识逐步强化, 促进了协作学习过程的形成。

三、师生互评

当小组讨论结束后, 大家一定积累了大量灵感, 这时, 教师再把题目的大致内容讲解一遍, 并讲授解答方案, 进行师生互评环节。

教师在课堂中时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变化, 关注学生, 参与学习的情感体验的起伏, 这些也是教师获得教学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评价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是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是否获得成功感, 是否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意志, 是否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学习情感体验的起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积极的情感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 对学习产生极大的热情, 并从学习中获得学习数学知识的兴奋和快乐。

对于课堂习题, 教师的优势在于基础知识牢固, 学生的优势在于思维灵活。经过小组讨论后, 同学们把心中的疑惑说明, 教师做详细解答, 可以起到拨云见日的作用, 给同学以启迪, 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数学思维。同时同学们也把自己的巧妙解法表达出来, 供教师和学生一同学习。

师生互评, 一改往常课堂教师教学的单一教学模式, 更好的发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这种方法往往比教师的单向评价更好, 更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拼比精神, 能激励学生在课外用更多的时间去自学、钻研, 实践证明这种评价方法行之有效, 对加强学生间、师生间的学习交流, 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 减轻教师的负担。这样更好的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效果, 使学生对数学习题更好的掌握, 对数学知识更好的认识和应用。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只有孩子知道自己的价值, 他才会在学习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才会有更大的自信心和树立自尊心。从而不仅要求别人尊重信任自己, 同时也要自重, 信任他人。可以说孩子的个人价值, 自信资本, 将使他在素质教育中的到全面发展。

课堂讲授 篇5

――课堂讲授,育人为先

大凡师傅在带领新徒弟入门学习之初,一般不会采用单刀直入的方式。比如豫剧大师常香玉老师,让新收的徒弟们开始并不是直接练唱腔,而是先进行一番艺德的教育;太极名家杨振铎让新入门的弟子们开始也并不是拳脚的基本工夫,而首先注重武德的修行„„师傅带徒弟是如此,我认为老师教学生也应该是如此。

教师的天职是什么?我想每一位老师都可以回答说:教书育人。我认为:育人应为先。现在一些教师在新学期的第一堂课就直奔主题,这样的方法和效果值得讨论。其实,我们应该首先帮助学生明确一下学习的目的,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充分了解该课程在整个知识结构的位置和重要性,进而开始更系统深入的学习。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这种方法要比开学第一堂课直奔课本内容效果要好些。

为了整个学期的授课收到良好的效果,每学期第一堂课,我会讲一些亲身经历或听取他人有教育指导意义且生动的实例,以此来打开学生的心扉,赢得学生的共鸣,让他们发自内心的产生对授课老师的亲近与敬佩之情,为后续整个学期的和谐课堂奠定一个良好的感情基础。比如,我曾告诫他们不要做一个“雷电型”的人,意思是说:雷电虽然能量极大,但不能用来为人类造福,就是废物;人也是如此,你即便很有才,如果不会掌控自己,随意发挥,也将成为一个废人。我还告诉他们说:每个人都其实是一张白纸,而且纸上都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污点,有的人多,有的人少,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在看待别人的时候要一分为二,多向人家白璧无瑕地方看,不要总喜欢盯着人家的污点,这样你就可以学到人家好的方面,得到提高,要学会放大别人的优点,缩小别人的缺点。

第一堂课通过类似此种推心置腹的交流,可以极大地博得同学们的信任,让学生从内心油然而生一种对老师的尊敬和喜爱之情。一旦达到这种效果,那么学生很快就会建立愿意接受你的教学风格及认真听你授课的良好情愫,这样一来,也容易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我每个学期的第一堂课都坚持着此种方式来为新学期引路,切实起到了统一学生思想,增进师生了解,提起学习动力,增强学习意识的作用。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仍会不断努力,多多思考,希望摸索出更多、更好的促进教学的良方。

课堂讲授 篇6

[关键词] 新课改 历史教学 讲授法 必不可少 活力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34 0089

课改推行十余年,课改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确立。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最显著的莫过于将新课改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对立起来。历史是人类几千年活动的总和,包含着人类对自身活动的丰富认识,内容庞大、包罗万象。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和教师读一样多史学著作,而学生也不可能具备和教师一样的生活、社会经验。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

一、教师的讲可以帮助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初中历史教材受篇幅所限很多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没有一个完整叙述。对于一些教材知识的延伸或无法直接呈现的教学内容,教师的作用就很明显了。比如九年级上册《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诞生》中“巴黎公社”这一学习板块,对于革命爆发的背景,教材只简单交待了法国在普法战争中的失败,学生不知所以然,只知道巴黎人民再次举行了武装起义这一史实,难以联系到19世纪中期是资产阶级统治不断加强巩固的重要时期,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德意志开始崛起,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笔者在讲授这一学习内容时,首先问学生语文课上有没有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文中的“小弗朗士”为什么要由法语改学德语。然后向学生讲述19世纪60年代起,普鲁士为完成德国统一先后进行的三次战争,及普法战争法国失利后,资产阶级政府向德国各地赔款的投降行径等史实。通过学习,学生不仅知道了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暴政的革命行动,在国际工人运动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同时也让学生横向联系到当时资产阶级的统治正处于上升时期,比如德国的崛起,为后面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做个铺垫。

二、教师的讲是师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交流的有效手段

历史以其多姿多彩的面貌向我们呈现了人类宝贵的精神遗产。历史课作为社会学科,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和地位。而且初中生由于受年龄、知识积累限制,缺乏情感态度价值观独自体验思考的能力,再加上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种信息的冲击,容易引起价值观的混乱。历史课不是数理化解题课,它需要师生之间进行丰富的情感交流,需要发挥教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其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教师精彩的讲述,以精辟的见解、独特的视角吸引和感染学生。

三、教师的讲可以释疑解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由于教材叙事简单,教材观点难免会和学生的已有认知产生冲突。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的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时,教材在叙述此次经济大危机的影响时这样描述:“垄断资本家毫无怜悯之心,他们为保持商品价格,维持利润,宁愿大量销毁商品。”学生对此产生了疑问:商品都销毁了,怎么维持利润?这时必须向学生解释,这场经济危机是因为生产过剩引起的,对过剩商品的销毁是恢复生产和市场消费的需要,符合经济学的规律,教材的描述是为了突出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性。随着时代发展,历史学的各种新材料、新观点层出不穷。历史学家以各自独特的视角重新诠释历史,赋予了历史学多姿多彩的生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史学界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对比教材中的传统观点,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能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使学生敢于质疑教材、质疑权威,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的优势。

四、教师的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开放意识

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重要原因在于闭关锁国,缺乏国际视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我们也应逐渐学会“跳出中国看世界,在世界中看中国”。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教师要能够通过自己的讲将各种古今中外历史知识有机整合、归纳梳理、比较评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开拓思维宽度。同时引导学生把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社会热点问题有机联系起来,形成新的视野。比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美国经济的发展》时,在学习完相关课文知识后,笔者向学生介绍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后进入新经济时代,此时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就是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产业和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业,逐步淘汰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凭借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和资源为其进行全球扩张,从而达到剥削发展中国家的目的。通过讲解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当然,讲授式教学,容易使课堂陷入满堂灌、满堂问的误区。这需要历史教师不断加强学习,对一系列历史现象要有高于学生、高于教材的思考,使教学内容的传递达到一定的艺术境界,使授课带有很高的艺术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师生双赢的目标。

初中物理课堂不能取消“讲授” 篇7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讲授法

在许多物理教师心中,“讲授法”就是“填鸭式”、“灌输式”、“一言堂”等的代名词,有悖于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理念[1].

一、重点、关键问题需要教师讲授

重点、关键环节若没有了教师的讲授,而单靠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则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往往会很肤浅,停留在表面, 甚至会出现错误.

案例: 教学“欧姆定律”时,学生首先通过分组实验,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I = U/R. 但教学实践证明: 学生对此公式的理解往往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不能注意: R是一个与U、I无关的物理量,当U或I变化时,会误认为R将随着一起改变2不注意公式的“同体性”,“张冠李戴”,随便找出两个数据便代入运算3不能注意单位都采用国际单位制.

可想而知: 教师在这几处若没有加以强调,而直接进入下一节“欧姆定律公式的应用”学习,学生肯定会出现千奇百怪的毛病,而当发现问题时,教师若再想回头补救,肯定是错过了最佳时机,也浪费了时间.

二、学生疑难、困惑之处需要教师讲授

较难的知识点,可能是学生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而无法突破、解决的. 此时,若再盲目的让学生讨论、交流,则除了课堂气氛热烈,表面上热闹非凡外,实则上没有任何效果. 这时,最需要的就是教师恰当的讲授、点拨.

案例: 探究“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首先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合作探究得出了一个不准确的结论: “在接触面积相等时,物体重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虽然不准确,但学生却普遍认可,对此,我思索了一会,设计出一个问题:

师: 把你的手指放在桌子上,轻轻地向前推,手指有什么感觉?

( 学生小心翼翼地亲自实验、体验)

生: 手指受到摩擦力,摩擦力较小.

师: 把你的手指放在桌子上,手指使劲往下按,轻轻向前推, 手指有什么感觉? ( 学生亲自实验、体验)

生: 手指受到摩擦力,摩擦力较大.

师: 想一想,摩擦力变化了,是手指的重力变化引起的吗?

生( 面带惑色,齐答) : 不是.

师: 那你们刚才的结论还正确吗? 该怎样改正呢?

( 学生讨论、交流)

生: 接触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师( 表扬学生) : 很好.

正是因为有了教师的讲授,才使得学生消除了困惑,避免学生在误区越陷越深.

三、学生分组合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需要教师讲授

案例: 学完“浮力”知识后,我为学生安排了一个实践实验: 如何只利用桌子上的大量筒、水、细线测出一块橡皮泥的密度?

学生分组实验,很快测出了橡皮泥的体积,但对于如何测出其质量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久久讨论不出方案. 于是,我作了一点提醒: 橡皮泥能否做成空心状,使其漂浮在水面上呢? 一语惊醒梦中人,学生恍然大悟,茅塞顿开,很快讨论出解决方案,二分钟后测出了结果.

四、总结、廷伸知识时需要教师讲授

学完一节后,教师若能在总结知识的基础上,将知识适当延伸,设置悬念,调起学生的好奇心,则可以激发其预习下一节的愿望; 若联系生活实际,将知识延伸到课外实践中去,则又可以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 这些,都会显示出教师画龙点晴,“精讲” 的效力.

案例: 学完“重力”这一节后,学生对于重力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公式G = mg也能简单运用了. 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提出疑问: “地球上,若是重力消失了,将会出现什么现象? 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又会是怎样的状况呢?”要求学生课后展开想象,写一篇小短文.

通过教师两句话,简短的一个反问,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愿望,探索之后,必会加深对重力知识的理解,也增进了其学习物理的兴趣. 而这些,也是教师“讲授法”作用的体现. 俗话说: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它的长处与短处,同时单一的教学法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心理. 我们执教者要善于根据课程内容、学生实际情况、个人擅长,灵活地将“引导———发现法”、“讲授法”、“三三六教学模式”等多种教学法综合运用,取长补短,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2].

限时讲授,构建初中英语自主课堂 篇8

一、单词教学限时讲授,点拨单词技巧是重点

单词教学是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最基础的内容,却也是颇令教师头疼的部分。传统教学模式下,尽管教师耗心费力反复讲解,学生还是常常记不住单词,分不清词义。而在限时讲授教学模式下,教师教学时间更短。 那么应该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提升学生的单词学习效率呢?

笔者认为重点在于点拨单词识记技巧。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单词组成规律,串联识记词汇等,帮助学生找到一条有效的单词学习之路,最后让学生在自主识记中高效完成单词学习。

例如,在译林版初中英语单词教学中,笔者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引导学生识记单词:

1. 归类联想法,即引导学生将同义词归类到一起, 由一个单词联想到另一个单词,有助于学生强化学习, 巩固记忆。

2. 规律构词法,初中英语中有很多单词符合构词法,如在动词后面加上“er”变成名词(“farm”加上“er”变成“farmer”)。引导学生掌握这些构词规律,能有效提升单词识记效率。

3. 读音识记法,引导学生观察单词读音对应的字母组成,掌握其组成形式,达到“听音识词”的效果,有力提升单词识记效果。

通过这样的点拨,学生再进行自主单词识记,就能事半功倍了。

二、对话教学限时讲授,构建合作平台是关键

对话是初中英语最基本的应用形式。在限时讲授教学中,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时间来进行对话练习,这对于学生而言无疑是有利的。但自由是一把双刃剑,毫无方向的自由学习反而会让学生事倍功半。因此,教师的引导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笔者认为,构建好合作平台是在限时讲授模式下开展对话教学的关键所在。借合作带动学生开口,用合作推动学生互动,以合作引导学生方向,能够有效解决学生自主对话学习过程中开口难、练习少、效果差的问题, 有力推动学生口语能力提升。

例如,在教学译林版初中英语Travelling这单元内容时,笔者从以下三个层次开展限时对话讲授:一是让学生两人结成一组,各自对“Reading”部分进行阅读;二是提出包括“When did they go?”在内的数个问题,让学生以对话的形式,结合课文内容完成问题;三是让学生以“Travelling”为主题,参考刚刚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自主对话练习。通过这样三个层次,逐步引导学生对话练习的纵深发展,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给予学生自主发挥空间,又符合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有助于学生顺利开展自主学习,确保学习成效。

三、写作教学限时讲授,引导写作思维是核心

英语写作是最能体现学生自主性的英语学习环节, 学生拥有绝对广阔的自由度来充分展现自身英语学习成果。为了确保学生的“天马行空”能够化作“神来之笔”,教师必须做好写作引导。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引导限时讲授模式下的写作教学呢?笔者认为,写作思维的点拨最为重要。这里的写作思维主要涵盖三个层次,即引导学生形成准确的审题思维、谋篇布局思维和遣词造句思维。

例如,在以江苏省2013年中考作文题目为练习时, 笔者以“抓重点”的策略来引导学生审题思维,让学生从题干中提取重点信息,主要从“写作内容”、“写作形式”、 “写作对象”三个维度入手进行“信息搜索”。在此引导下,学生很快就找出了以下重点信息:

写作形式:“写一封电子邮件”,写作体裁必须是书信;

写作对象:“丹麦的姊妹”,所以明确了写作对象是女性,遣词造句要符合对象身份;

写作内容:青奥会的喜悦心情、创建丹麦角的目的, 以及请对方提供信息并邀请对方来交流,这些内容都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这样的信息搜索和抓取方式,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题意,抓住重点,确保写作思维清晰,行文准确。

再议语文课堂中的讲授形式 篇9

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必须依赖于足够的信息材料支持才能真正进行,这些材料不仅仅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个性化体验,更包含大量理性知识的积累,对作者本身的了解,对时代的明确掌握,对语文各种手法的明了,这些理性的语文知识,对于处于求知阶段的学生,更加需要去掌握。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不能彻底忽视讲授式的教学方式,正如有研究者指出:“接受式学习是一种最基本、最基础、最常用的学生学习方式,也是课堂教学的主流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并不排斥接受式学习(但同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而它也不可能完全取代接受式学习。”

一、教师的独特优势

高中语文学习要求学生阅读大量文学作品,而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是需要阅读者具备足够的知识积累的。教师作为接受过专业训练的熟练阅读者,拥有相对较多的知识储备和文本处理能力,并且在文本讲授之前,做过比较充分的文本相关知识准备,因此所具备的该文本知识必然更加全面和有深度。而学生受到年龄、眼界、知识储备、自主研究时间的局限,对于文本本身,只能根据原有的经验思考,参照身边小范围的生活体验,因此,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存在很多局限。这就需要教师能动地参与到学生的阅读理解中,用自身的理解在课堂上与学生对话,让学生的心灵产生触动,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例如,教学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贝尔曼先生对琼珊的无言的关爱,通过树叶的变化之景含蓄地呈现了出来。如果教师把自己对人性的理解与描写树叶变化的环境描写相结合,融入课文的讲解之中,学生就更能体会看似无理的付出背后,所蕴含的人性的光辉,而这种体验,是学生目前能力下,无法感受到的文本深刻内涵。这样的文学作品,让涉世不深、阅历短浅的中学生自己体味,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

二、师生的平等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在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同时,还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里的平等,是指师生在人格层面的互相尊重。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由于人生阅历、知识积累及处理信息能力的差异,真正做到平等对话是很难的。我们很多时候认为的课堂平等互动,都是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小组交流、发表观点、课本表演、文章点评等,这些看似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站在与老师平等的角度呈现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但其实都是形式层面的平等互动,也是在教师的安排布置下,填充课堂时间的一种方式。

真正的平等互动,应该是师生针对文本的精神层面互动。教师在讲授文本时,如果能让学生有所触动或感动,乃至震动,同时有主动举手发表观点的愿望,有主动诉诸笔端的写作渴望,那么即使课堂没有非常活跃的氛围,教师的讲授也引发了学生平等的碰撞和互动。精神层面的引领,是高中语文老师最值得重视的关键。

三、信息的高质量传播

我们常常排斥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是因为教师在“讲什么”和“如何讲”上,不能给学生更深刻的知识体验。而如果在以讲为主的讲授式课堂上,教师能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让信息质量和传递手段都提高到一定层次,就同样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文本信息能否高质量传播,是决定讲授式课堂成败的关键。

要想达到信息的高质量传播,首先需要教师具备优秀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语言生动、表达精彩、富有感染力的讲授模式,自然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中。其次,教师还需要对文本具有独到而精辟的见解,只有这样,教师的讲授才能体现其智慧的思辨能力,学生也才能在这样的课堂上体会到语文的乐趣和思维的深度。

学生探究式课堂生动、活泼,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但是在课堂呈现时,常常只有几个富有思维的学生在和老师真正对话,更多的学生只是热闹地在讨论、活动,而无法形成自己的观点,也无从独立形成和挖掘自己思维的深度,因此,一堂看似热闹的语文课,最后留给学生的却是甚少的收获。讲授式课堂,如果做到知识容量大、信息密集度高、教师表达精彩、学生可以获得思考的启发,那么即使完全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也不会厌倦,同时,教师对作品的精彩分析,也催生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感知和阅读兴趣。

摘要:当前教学模式下,更加强调课堂学生的主体性,常常采用各种形式的自主活动,试图让语文课堂更加生动,同时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但是,由于学生受到年龄、眼界、知识储备、自主研究时间的局限,并不能真正让语文课堂达到课标要求,因此,传统的讲授模式就不得不引发我们再度思考。

课堂讲授 篇10

近几年听公开课, 发现一个怪现象, 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不敢讲, 只是偶尔重复学生的回答。诚然,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 动手实践, 倡导主动学习, 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但是这并不是说不要教师讲, 教师讲了就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了。我认为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 是一种对讲授法的偏见, 其根源是缺乏对讲授法本质的理解。

二、关于讲授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言语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前苏联出版的不少教学论著都曾强调:“只要有课堂教学存在, 讲授法就不能废止。”不可忽视, 我们对讲授法较之其他教学法研究较少。可以这样说, 其他教学方法, 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多媒体的介入, 都离不开教师的“讲”。教育家之所以重视讲授法, 是因为它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所不及的优点;当然讲授法也有它固有的局限性, 因此需要认真研究讲授法的正确运用, 优化讲授效果。

三、新课程标准下对“有效讲授“的思考

高中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 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摇摇这些程成为摇摇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为此, 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教学观念, 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活动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方式结合起来, 最大限度挖掘讲授法的合理内核, 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3.1“讲授式”与“启发式”相结合

这种教学模式是将教师讲授与引导学生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有机结合起来, 使其达到完整、和谐的统一。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活学生的思维, 又能使学生掌握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 克服单独使用两种模式的缺陷。

案例1:椭圆的定义

在引入椭圆的概念时, 我让学生准备了必要的工具 (一根绳子, 两个钉子) , 大胆地请学生上来画椭圆, 由学生自己进行实践和研究, 启发学生把绳子缩短一点, 再短一点, 再短一点所画出的不同图形, 由学生自己发现定义的不完整, 并补充完整。也就是启发学生去发现, 教师作必要的讲解指导, 学生经历问题的发生发展过程, 自然记忆深刻。

不难看出, 这种教学模式能使课堂教学达到静与动的统一。学生时而认真听讲, 时而紧张思索, 时而积极发言, 精神有张有弛, 情绪有起有伏, 最终达到课堂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3.2“讲授式”和“讨论式”相结合

这种教学方式是一种多向交流的活动, 而有效开展这种活动则需要听课者具有与听课者或授课者之间进行交流的能力, 这种能力有强有弱, 因此教师只有恰当地把握好学生的这种能力, 才能成功地开展课堂讨论。要达到这一目的, 关键在于创设课堂讨论的问题情境。

案例2:函数概念

我设计了这样的学习情景: 利用星期天的下午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分成两组参观了养鸡场。要求同学们①参观养鸡场, 了解苗鸡的单价, 记下至少两笔售鸡的数量和金额。②观察售鸡过程中单价、数量与金额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第二天数学课上我把同学们调查结果填在下表:

接着, 我问:在出售苗鸡这个过程中涉及几个量?

学生:有三个量, 单价、数量、金额。

这时我引导学生得出常量和变量的概念。

老师:请观察数量和金额这两个变量有何区别和联系?

同学们很快得出如下结论:金额随数量的变化而变化。

老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什么叫自变量, 什么叫自变量的函数吗? 说给大家听听。

通过讨论, 同学们不但轻松地得出了自变量与函数的定义, 而且明白了“数学来源于实践, 又作用于实践”的道理。

3.3“讲授式”和“活动式”相结合

“讲授式”体现了社会本位的思想 , 反映了集中统一的要求, 可以“阳光普照, 利益共享”, 却容易抹杀个性, 造成“千人一面”。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原因是 :只重视“教”, 而忽视了“学”。“活动式”则体现了个人本位的思想, 反映了自由开放的要求, 可以使少数天才脱颖而出, 却容易导致学生基础薄弱。它的教学质量难提高的原因是: 它只重视“学”, 而忽视了“教”。因此将“讲授式”和“活动式”结合起来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这种模式我们不妨称为“融合性教学模式”。

具体操作过程是: 课前把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个问题或问题情境。把一节课的问题或问题情境划分为若干个“微格”, 在每个“微格”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围绕问题开展活动得到体验。然后教师讲评点拨, 必要时予以及时强化, 力求当堂巩固消化。如此分步回环, 螺旋递进, 力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

案例3:向量加法中三角形法则的产生

问题情境一:如图1 (多媒体投影) , 由于大陆和台湾没有直航, 因此2003年春节探亲, 乘飞机要先从台北到香港, 再从香港到上海, 这两次位移之和是什么?

学生 (齐答) :这人两次的位移的和是从台北到上海。

教师:如果设A为台北, B为香港, C为上海, 你能用数学语言叙述这一现象吗?

学生1:并画出如图2所示的示意图。

教师:你能总结这种加法规则的规律吗?

学生2:如果一个有向线段的终点和另一个有向线段的起点相连, 那么它们相加的结果是以前一个有向线段的起点为起点, 后一个有向线段的终点为终点的有向线段。

教师:很好! 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尾首相接, 首尾相连。”

叫做两个向量的和。

问题情境二:

教师:他是谁?

学生:丁俊晖。

教师:对, 著名的台球神童———丁俊晖, 大家请看他好像遇到了难题? (出示) 你能不能帮助他解决啊?

几个喜欢玩台球的男生立即给出了办法, 笔者让一个学生到投影前用手比划, 顺便投影出击球路线, 然后把学生引到刚才那个三角形中。

教师追问:对于两个尾首不相连的向量, 我们怎么定义两个向量的和呢? (画出如图3两个向量a和b) 。

学生3:可以将向量a平移, 使它的起点与向量b的终点重合, 然后就和上面的一样了。

教师:很好! 这就是化归与转化的思想, 即把不熟悉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已经解决的问题。

教师:能不能平移向量呢?

学生 (齐声) :可以。

教师:原理呢?

学生 (七嘴八舌) :方向相同且长度相等的向量是相等 (相同) 向量。

(投影出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而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 就会带来疲倦, 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 是很难有效地吸取知识的。”本节课一开始, 笔者就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实际情景———海峡两岸直航问题和明星打台球问题, 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的精力迅速集中起来, 迅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 真正“卷入”到学习活动中, 为进一步深入思考问题做好了铺垫。

3.4“讲授式”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相结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多媒体的普及, 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正以较快的速度走进每一个课堂。这一新的教学辅助手段的突出特点是:图文合一、声像并举、动静相辅、直观形象, 能使一些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 弥补传统教学手段“一支粉笔, 一本书”的诸多不足。但应用多媒体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明确CAI是为了使某些问题更直观化, 但是直观是手段不是目的, 不能为片面追求直观而忽视了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的培养。

二是不要随意选用下载的课件, 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自主制作课件。

三是不能用电脑模拟演示代替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不能让学生成为观众, 不然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丧失动手操作技能。

四是课件的制作要讲究梯度, 注意因材施教。

四、结语

上一篇:数学教学新模式下一篇:云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