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形态

2024-08-05

建筑形态(精选十篇)

建筑形态 篇1

高层建筑 的出现, 充分表现 了建筑的 个性, 同一类型 的建筑也 会表现不 同的形式, 成为组成 城市轮廓 线的一部 分。高层建筑的顶部和裙房成为设计所关注的。整体结 构, 特别是钢 结构, 也成为构 型的组成。上 海的许多 高层即表 现为这种特 点。现代玻 璃材料可 以改善建 筑的外形, 人称光亮 建筑, 它给建筑 的光亮美观 和相互光 影的渗透, 但光污染 也是城市污染之一,所以要慎用为宜。

大城市中(100万人口以上),地下空间的利用是必备,城市的地下铁路,城市建筑的地下设备、防空和交通道,特别是地下停车场等都是一种复合利用。日本东京大阪,地下空间的利用十分充分,且分层,甚至有娱乐设施,地下喷水池等。

在全国各地,从北方的哈尔滨、长春、大连、济南、合肥到南方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淮安、镇江、福州、厦门、泉州、武夷山、东莞,到西部的昆明、拉萨、重庆、新疆乌鲁木齐,等地都有我们的设计作品。有我们在同一城市不同地点设计的不同风格的作品,如在南京三个纪念馆中就采用完全各异的构想和形式。雨花台烈士陵园群轴,设计由开放、封闭到半开放半封闭,轴长近1000M,在风格上用传统的白色屋顶,又人称这是折衷主义,也有国外建筑师称这是中国的现代建筑;梅园新村周恩来纪念馆则与环境想结合,融入环境中去;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则是追求用“生”和“死”表达场地的场地精神。参观者说没有想到一个团队在不同地点用不同的风格,而不是用自己的“符号”,可见制宜是原则也是手段,方法可以是多样的。

旧建筑的利用是设计者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今有两种手段,一种是“拆”,拆了建新的,这是拆了“低碳”建“高碳”。旧房可以改变使用性质,我在澳大利亚参观时看到了在塔斯马尼亚港口边的旧仓库改为一个建筑系,学生在这大空间中分层,分班上课,同样好用。在南京市1865园为例,原是个旧兵工厂,现在经过设计已变成商贸及其他活动的场所。

建筑设计是一项创作活动,它要研究环境及各种条件,而现代设计又是多工种的组合。设计的构思,不只是单向思维,且是多项思维,一种复合性思维。“悟”要有基础,要综合的而整体地进行。大体思维有一下几种:

一)功能思维。即以实用要求为主,如住宅和工业建筑、公共建筑等等;

二)形象思维。即以某一形象为出发,并与实用相结合,如建筑从琴弦出发来作出设计,这种设计为直观式的想象,并不被认为是高雅的。有的小型公共建筑,如厦门的鼓浪屿的码头用琴的形象,用该岛是音乐之乡也未尝不可,但用到大型歌剧院中就失调了;

三)意境思维。多少带有点诗意,许多应用在风景建筑设计,如我们设计的福建长乐县的海螺塔等;

四)意志思维。是指我们设计者的综合技术素质和艺术素质,如北京国家大剧院,用蛋形外壳罩住大剧院,小剧院及其它建筑。又如中央电视台的建筑,都是由建筑师的个人设想做出来的,有的得到人们的认可,但有些遭到质疑;

五)仿生构思。多少有些仿生的概念,从自然生态中取题。这也多用于风景建筑设计,例如用树根做风景区的大门。

以上五种只是粗略的分类,在实际中是相互作用的思维。在现实生活中设计师的创作和他的经历,他设计创作时的思维——即灵感有紧密的关系。与设计者平时的观察和学习,自己的思维能力有密切关系。

在祖国大地上,我们列举了各种实例说明。

哈尔滨阿城金上京历史博物馆

金上京博物馆位于哈尔滨下属阿城区,该区内有历史文物古迹金朝的京城,有土坯墙,并有金太祖阿骨打的衣冠冢,其间有一条路通往。翻开历史,金朝的统一了东北,南侵北宋,且俘获“徽钦”二宗,破事北宋南迁临安,而流传下岳飞等名将抗金的故事,金最终为蒙古和南宋所灭。纪念馆用地在公路的右侧,东西向,金朝型制建筑朝向向东,并不向南。我们设计的入口为东向。金太祖的墓冢高13米,土遁外用矮墙,位于馆之西北。我们的设计主导思想是东连遗迹,由西向东为馆,进入门厅斜向能看到那墓冢,距约150米。金是好战的政权,后来金又融入宋文化,受宋制影响,发掘的金朝遗物有金俑,器皿等多种文物。为了创造一种空间序列,我们设计“义”字作为序列以示刀枪,使之有个过渡(Sequence),进入门厅看到四座金朝统治者的铜像。中央有个中央厅,高12米,尊重墓冠的13米。大厅顶为铜制,中间是为四合院,西北向为斜线,使参观路线有个顺序(逆时针),博物馆投资少,又富有纪念意义。(图1)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

银行有存贷、办公、取款等活动,其设计最重要的是它的大堂。金库的安全保卫也尤为重要,金库的外墙完全由混凝土墙封闭,入口处要有安检设施,周围还要有保卫人员的住所,这是不同于其它公共建筑的最大特点。再即是银行应由的标志性形象。建筑总平面,面向干道,呈“门”字形。按习惯安置了一对“洋狮子”,为了平衡场地风水,在东北角置假山石。造型是垂直划分,有银行的特质。中央大厅内,考虑到取得空间上的平衡,除有休息的坐椅外,大厅面向内庭园。我们在南京也设计一座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对比之下,一座在城市干道的转角处,一为邻接街面,我们要考虑到城市的界面。

云南昆明靖江古生物考察站

云南昆明是个美丽的地方,在其下属靖江发现了较多的古人类化石,成为世界古生物界关注之地。为了使考古者有休息工作的地方,拟建一座工作站,仅几个房间,包括接待室、研究室、大厅和公共活动的场所。该地位于山丘平地(被平的)上,远望是一大片水库,水波荡漾,风景秀丽。因规模小又是平层,设计的自由度大,我看了他们的标本有个蝴蝶般的造型,甚美,于是设计中注入此元素。设计极自由,非线型(图2)。这是一座仿生的建筑,灵感来自自己的感悟,带有启发性。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在解放前就已创办,与原中央研究院几乎同时兴建,后者由杨廷宝先生主持设计。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收集的物种居全国首列,世界排第三。建设方要在馆区内设计一座新的博物馆,地处市政府边,两侧均为新中国古典建筑,其背后为古鸡鸣寺,而在高度上、风格上又要表现自己的内容,所以处理好建筑的设计是个难题。生物馆中要放置高17米的恐龙骨骼,为尽可能不遮挡住鸡鸣寺,又能见到他的造型,创意上屋顶用“~”形,内留出恐龙的位置,整个建筑呈“Γ”形,前面仅4米的余地,也对鸡鸣寺的建筑群的视景无多妨碍,在建筑室内可望鸡鸣寺全景,又保留两棵树(图3)。具体造型突出“龙”字,从建筑的下部能看出我们的设想。切入创意,建筑师总有办法达到设计的效果。环境的难度有时很大,但是我们的设计方法也会多起来。大面墙板上开了高窗,镶嵌“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的字并不大,上出口突出的梁头还吊上了可以晃动的“铃铛”,微风吹来,铃铛声与鸡鸣寺的塔铃遥相呼应。

南京梅园新村周恩来纪念馆

这个馆是个事件的纪念馆。1945年,国共谈判中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代表团,与国民党谈判,当时受到国民党特务的监视,出入遭到敌人特务的跟踪。在艰难的条件下,代表团做了大量工作,揭露了国民党反动面具,最后代表团离开了南京,开始了新的内战,实现了老一辈革命的伟绩,揭露了敌人的阴谋,以教育后代,使人们懂得革命的成功来之不易。建筑,建筑群建造在一组二层有序的群体里,是总理的住所,街对面是董必武同志住所及其它工作人员。我们是在转角的二撞建筑基础,并可利用原有的基础。将建筑单体呈围合形,中间有天井,有顶光照射。屋内安置老辈革命家的浮雕。我们其中的排序并不一定排开,而是用“S”型,有着无限群众的意味。碑由汉白玉整块石料切割,而室外则以总理面带笑容的照片为原形塑为铜雕。先为铜绿色,后改为金色(这不理想),总理从容的走出来,走在红色花岗石上,以半动态的姿态面向群众。前留出一个广场空间,侧面是为回廊,三个小穹宇,拱券内各置一盏小灯。雕像的背景是开小窗的南向走廊,办公功能向北,这是设计难以达到的地方。低窗用总理喜爱的梅花装饰,但用的是六瓣花,建筑转角都作了重点装饰。使建筑的界面清晰。在东边则用花坛作为界面,原想在室内可以也看到董老的住宅,但遗憾的是被展廊遮挡。考虑到为当时的周恩来同志的住所,建筑造型是朴素的,融入当地的居民区,且有自己的个性。纪念馆的标牌由杨尚昆同志题字,2米多长,且不用习惯的大字,而嵌入建筑物内(图4)。本设计得到好评,从市级、省级到国家级均为一等奖。可惜的是:铜像的青铜变为金色;回廊被改为小屋;室内展板挡住了大窗;再有“教育基地”等铜牌排满了墙面,其实不挂也能说明问题。

合肥中国科技大生物楼

生物楼完全是一座功能性的科学研究楼,内容复杂,且使用要求各有特色。多功能的研究首先要剖析对主体有影响的房间,如一个容纳500人的报告厅,再有动物实验室,办公室,教师以及其它相关的办公、储藏室等。设计的方法是切块分类、分层,使排比空间与大空间组织各地其所。造型和色彩也富有特点。

淮安周恩来纪念馆

淮安地处江苏北部,是周恩来同志出身的地方。他小时母亲病故,由续母带大。他儿童时游玩的地方至今存在。原淮安府有三个城池,时代变迁,北边的城池变成了一片水面,水面中间为田垠,人称桃花垠。为了纪念周恩来同志的伟大业绩,在江苏省委领导下征集周恩来纪念馆设计方案。我们采用金字塔的变形,屋顶,基座都呈一定坡度,基座坡度与屋顶相协调,又适宜于种植植被。建筑由两套体系组成,首先由4根大柱,柱跨21米,支撑厚2.1米的大梁,梁下建筑则由正面则由正面进入,入口顶住梁下建筑的交角,使这座建筑物有一种动势,运动于天地之间,形成一种壮丽的伟大。南京中山陵的孙中山陵堂以封闭的座像来纪念,其它北京的毛主席的纪念堂和美国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等也都在封闭的空间中用座像来表达。周恩来纪念馆与一般纪念堂不同,它将四角开敞,面向湖面,面向大地,面向自然,面向旧城,其两侧楼梯可以登至顶层观赏台,体现一种亲和感。这样一座相套的建筑形成了。采光则用顶光,建筑材料用石料贴面,使这座纪念建筑壮丽而凝重(图5、图6)。

这座建筑的兴建历时2年,领导留给我们10万元修改费,我们将这些钱在湖对面修建一个“瞻台”和两个空的方尖柱,人们可以从远处眺望纪念馆。桥和小商品房在风格上都与主体相匹配,达到整体的完整性。

纪念大厅内的周恩来雕像由孙家彬和姜桦老师共同创作。

周恩来纪念馆二期,是当地领导和老干部要将北京西华厅在这儿做的一个复制,建筑复建,为我们延续设计带出了新的课题,我们用大隔墙,像屏幕一样展示总理办公的建筑。这个作品也取得了成功。总理纪念馆从瞻台到西花厅长达600米,两边均有水面,形成一组十分有意义的纪念馆群。这项工程师我们团队重要设计之一。

遗憾的是建筑的保护未得到重视,后来在其西南角建造了三层高的市教育局楼,在西向又建了外语学校,一连串的建设,影响了纪念建筑的环境。但愿不久的将来会对这一问题给予关注。

福建福州崇安“冰心文学馆”

建筑空间的形态分析方式 篇2

填 表 说 明

1、填写时使用黑色、蓝色墨水笔,字体工整;;

3、机动车所有人的住所地址栏,属于个人的,填写实际居住的地址;属于单位的,填写组织机构代码证书上签注的地址;

4、申请方式栏,属于由机动车所有人委托代理单位或者代理人代为申请的,除在“”中划“√”外,还应当在下划线处填写代理单位或者代理人的全称;

5、机动车所有人的签字/盖章栏,属于个人的,由机动车所有人签字,属于单位的,盖单位公章;

现代建筑美的形态分析 篇3

建筑美是由建筑的审美属性与人的审美需要共同体现的。建筑同所有其他视觉造型艺术一样,其美也总是借助于自身的“形” 与“态”, 这种“形” 与“态”,可分为实体形态的建筑造型、虚体形态的建筑空间以及综合形态的建筑环境。可以说,这种造型、空间以及环境于一体的形态美,是各类视觉造型艺术中唯建筑所特有的。

建筑的造型美

建筑仿佛是一种“巨大的空心雕刻品”,建筑的空间造型,历来是建筑的主要审美对象。建筑造型的美集中体现在它的“体形美”和“立面美”上,从本质上讲,建筑造型也就是三维空间的立体造型。任何建筑形态,只要展示在空间中,它就不可能是抽象的二维的“面”,也不可能是抽象的单一的“线”或是“点”。它一定会呈现出由长、宽、高所组成的三维的“体”,也就是体积、体量和体态,这种三维的“体”统属于“体形”, 体形是构成建筑造型美的基本特征。构成体的长宽,宽高,长高也就分别组成其建筑的各个“立面”, 而立面是构成建筑体的的基本界面。

同为三维空间的实体造型,建筑艺术家们在具体表现建筑作品时,却又反映出各自不同的审美意趣和艺术追求。有的建筑师在推敲建筑的造型时重点在其“面”的表现,将各种几何形状组合成对称均衡、比例协调和轮廓多变的立面形象,从而体现出某种平面几何构成式的层次美;有的建筑师则注重“体”的构图,因而塑造出极具立体感的建筑形象,使建筑体现出灵活多样的“体形美”; 有的建筑师则注重从建筑墙体本身来进行增加修饰打扮,“修饰美”对于建筑来说,并不是说其没有造型形式,或是其造型形式是否具有艺术性和艺术性强弱的问题,因为凡是建筑必有造型。

例如意大利维琴察的罗东达别墅,也称 “圆厅别墅”,这座由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建筑家帕拉迪奥设计的古典建筑其最大的特点是建筑造型的绝对对称。虽然此建筑本身有建筑平面设计的致命缺点,因为空间分隔因对称的布局而明显利用空间不足,但丝毫不影响其极为优美的建筑轮廓的成功设计。仔细推敲此建筑形态美的外部特征的重点不在其“体”,而在其“面”。以中轴线为基准而设置的台基.柱廊、山花、圆顶及端墙,都是为了建立一个能体现出某种平面几何式的恬静惬意的端庄美的立面形象。值得注意的是,圆厅别墅的立面实际并无“正”、“侧”之分。从平面图来看,围绕中央圆形大厅周围的房间是对称的,甚至希腊十字型四臂端部的入口、门厅也一模一样。这种对称均衡的建筑造型形式,给人一种纯洁、端庄和高贵的美感,构成了独特的建筑美风格(如图1)。

美国建筑大师赖特为考夫曼设计的流水别墅,此别墅最成功之处就是以一种疏密有致、有虚有实的体形与所在环境的山形、林木、流水紧密交融,建筑物与大自然互相渗透,汇成一体,互相衬映,相得益彰,可以说,流水别墅的美是建筑体形和环境体形之间有机而巧妙的契合。别墅的外部造型与历史上出现过的一切别墅都极不相同,单从建筑的造型上感受不到它的立面美、形式美;而一旦展示其“成角透视”或实地场景的立体图片时,人们不得不被它的变比多端的“体形美”所惊叹、所折服。此建筑是由几道横向栏墙与几条竖向石墙形成横竖交错的构图,栏墙鲜亮光洁,石墙粗犷幽暗,水平与垂直的对比、颜色与质感的对比,再加上光影的变化,使整座建筑显得既沉稳厚重又轻盈飞逸(如图2)。

圆厅别墅和流水别墅两种建筑都展现了三维空间的“体形美”, 但从建筑形态美的角度观察来看两者确有本质的差异。圆厅别墅所追求的视觉效果,与其说是三维空间的建筑“体形美”,不如说是二维空间的建筑“立面美”;而流水别墅则始终以三维空间的“体形美”作为其审美追求的主要目标。

在建筑中,“体”并非孤立地存在着,建筑的形体总是由点、线、面、体以及色彩、质感等各种几何元素、构图元素所组成。离开了点、线、面,所谓“体”也就不存在了。在一般情况下,现代建筑的结构构件和材料自身的多元组合,已经具备了“点、线、面、体”的各类造型手段,但有时为了塑造独特的美感形象,是可以完全强化其中的某一项元素,甚至在原型体之外附加某些纯粹精神性、艺术性和装饰性的造型元秦。总之,建筑师一旦单掌握了建筑美的形态规律,就可以随心所欲的去塑造。

建筑的空间美

建筑,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人造的空间环境。这种空间环境,一方面要满足人们一定的功能使用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感受的需要。即建筑不仅是一种物质性产品,它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性产品,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为此,不仅要赋予它以使用要求,而且还应当赋予它以美的属性。

狭义的讲,建筑的空间性,在量的方面来说是三维的,即有长、宽、高。在本质方面则是通过人的各种感官来感受的。而建筑的美呢,也就在这种由长度、宽度、高度构成的“空间”中,通过人身临其境的体验而被人感受到,这也使得建筑的美拥有了另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第四度空间,即时间这—因素,在任何时期、任何形式的建筑中,都是不可缺少的。也就是说,人要真正欣赏或感受建筑的美,不能仅仅凭图片等二维空间的艺术所提供的情景,而只有“亲身”处于建筑之中,或立身于建筑四周,从连续的各个观察点来审视、观察建筑,方可能有效而准确地感受建筑艺术的空间美。

建筑的空间美,在古今中外的建筑身上可谓比比皆是。中国古代的建筑有—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重视群体规划和序列设计,不管是住宅、园林建筑,还是宫殿、寺院建筑,均常常以建筑群的形式出现,空间的形式感极强。希腊庙宇神堂的尺度、罗马万神殿内部的宏伟、哥特教堂中庭向上的运动感、文艺复兴时期室内的雅致和人性解放的设计以及巴洛克建筑的诡谲变幻,都充分说明了建筑空间美的多元化面貌及丰富的风格变化。

现例举几个实例,中国的宫殿建筑十分注重将建筑的空间存在形式以及时间的流动状态融为一体。北京的故宫就是代表,故宫里房屋有980多座被圈于一个规模巨大的围墙内,各自个性鲜明,整体又排列井然,从天安门到午门,再经过五座内金水桥到达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御花园……各栋建筑依次排列,也使建筑空间的尺度转化构成富有节奏感的序列,由此创造出极具美感的建筑环境,建筑的静态美也具有了动态感(如图3)。

西藏的布达拉宫则更为神奇,它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有横空出世,气贯苍穹之势,一幢幢建筑顺着山势高低有致地排列,不仅人进入其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它动态的审美效果,即使立于山下远眺,视线无论从上向下还是由下向上观望,次第排列的红宫和白宫恢宏的建筑群也会给人一种油然而生的崇敬之情,并随着高山仰止的敬仰之心使得建筑本身充满着强烈向上的动势。(如图4)。

意大利的威尼斯市的“圣马可广场”,圣马可广场又称威尼斯中心广场,一直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传统节日的公共活动中心,是举世公认的“广场的典范”,它的“典范性”,不仅表现在它功能的协调性,也突出地表现在它造型的四度空间性。广场是由总督府、圣马可大教堂、圣马可钟楼、新、旧行政官邸大楼、圣马可大教堂的四角形钟楼和圣马可图书馆六组建筑以及威尼斯大运河所围成的长方形广场。这六组建筑各司其职,又协调相处,组成了一个既富变化,又完整和谐的建筑群体。由于空间有限,设计师安排新旧行政官邸大楼以成角的透视线形式出现在每一个进入广场的游客的视线里,以夸大透视线的视错觉来放大圣马可广场的空间尺度,如此巧妙的规划设计使这组辉煌的建筑各司其职,又协调相处,以统一而富有变化的结构方式,完整和谐的组织在一起,充分地显示了建筑美的动静结合,空间与时间融汇的特点(如图5)。

被人们称为现代派建筑始祖的德国“包豪斯校舍”,不仅充分利用了建筑四度空间的特点,还赋予这种四度空间以现代特点。这栋建筑起于1925年,校舍总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主要由教学楼、生活用房和学生宿舍三部分组成。设计者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创造性地运用现代建筑设计手法,从建筑物的实用功能出发,根据功能分区原则,按各部分的实用要求及其相互关系定出各自的位置和体量。从平面图上看,此建筑突破了传统建筑,特别是古典主义建筑贯用的对称原则,采用非对称的自由灵活的构图手法,将学生宿舍、教学楼这两部分建筑,由生活用房作为纽带,联成一体,组合成一个多向转折的复杂形状。由于在一个视点不能够观赏到整栋建筑的全景,因此,人们若需要欣赏或了解这栋建筑的全貌,就需环绕建筑行走,这样一来,就既包容了运动,又蕴含了时间,时空的变化使建筑进入了四度空间的范畴,静态的建筑构架因为人的动态观察具有了动态序列,而人对建筑形式美的审视,也就自然而然地由静态的局部观察进入到了动态的全面感知的流程(如图6)。“空间”,不论是三度空间还是四度空间都是建筑的基本形式要素,建筑主要通过创造各种内外空间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巧妙地处理空间,可以大大增强建筑艺术的表现力。

建筑的环境美

建筑形态的美无论是造型美还是空间美,都要与周围环境相统一、相和谐。

建筑个体如果与周围的各类环境处理得当,建筑与环境的各要素就会形成一个和谐的体系,建筑单元与环境构件之间的关系自然融洽,建筑自身造型美便得以顺畅显现,并且能够形成包含了建筑物的新环境景观,正所谓喻物于景、气象更新。反之,如果建筑与环境关系失调,建筑艺术不仅会破坏周围环境的美,而且还将使自身的审美效果受到损害。

建筑与环境的完美融合,并不是取消建筑的个体特色和富有表现力的艺术个性,而是主张将这种“特色”和“个性”消融在建筑环境的整体面貌之中。个体建筑的“特色”一旦剥离了环境因素就会成为孤芳自赏的自我怜惜,那也就无所谓“特色”了。因此,建筑与环境应该能够自然融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相得益彰。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列举一些中外建筑和环境良性融合的代表性作品。

中国园林建筑所倡导的“借景”、“融景”,就是用简洁的语言,道出一个极为深邃,又极富艺术活力的建筑美学原理,它的中心思想,就是要求建筑个体与它周围的综合环境和谐相处、建筑细节与自然风物共融同合、互为景观,以达到“山色湖光共一楼”的境界。

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像—艘即将远航的帆船,它与辽阔宽广的大海相互协调。在白云蓝天下,舒展出自身与周围自然环境所构成的美态,成为建筑与环境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共同完成密不可分的这一杰出构图的建筑典范。美国现代建筑大师赖特的杰作“流水别墅”,它的闻名既不在它的豪华、壮观,也不在它的轻巧、实用,而在于它与周围自然风景的“错落多姿”的完美结合。建筑巧妙地将茂盛的树林作为自己的背景,而以一条流动的小溪作为自己的基地,幽静的建筑与流淌不息的溪水构成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虚实相生的美妙意境,真正达到“天人合一,道物自然”的境界,整栋建筑的审美意趣,就在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中显示出来。美国道格拉斯住宅是白色派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一个,其设计者是大名鼎鼎的理查德·迈耶,此建筑全身洁白如洗,犹如天界杰作,清新脱俗,不食人间烟火,一尘不染,与浓荫覆郁的深色背景形成醒目对比,这也是建筑与环境完美结合的另一种体现(如图7)。

建筑环境的美在于“结合”。流水别墅的建筑与环境要素的“协调”是—种结合,道格拉斯住宅的白色派建筑与环境要素的“对比”也是一种结合,二者都可以取得统一和谐的美学效果;无论是建筑环境中的自然要素、或是人工要素等都应当分析甄别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结合形式。尽管它们与环境结合的方式不同,各自所产生的美感效果不同,但都不失为建筑环境美新探索的成功范例。

建筑环境艺术的主旨不但要创造和谐统一的“环境建筑”,而且要造成丰富多彩的“建筑环境”。除了建筑物之外,小品、喷泉、水池、山石、花木等园林景观也是构成建筑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例如故宫建筑的美,虽然是整体布局、空间气势和建筑本体造型艺术的美,但那些华表,石栏,拱桥,御道,龙壁,铜鹤,铜龟等立体或平面的,抽象或具象的艺术小品,也对丰富和点饰整体建筑环境起了重要作用。

结语

通过建筑美形态分析,人们能深刻地认识到,建筑的美难以一言以蔽之,因为它不仅仅是视觉的艺术,还包括了造型、空间、环境等等许多因素,又融合了技术、理念、审美等等方面于一体。展望未来的建筑美学观,它必将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美学观,它将把自然、生态和社会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相互和谐作为审美的理想。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基金项目;

参与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一般项目——海南黎族传统村落民居的保护性设计研究。项目编号:15BG092;

参与海南省2015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资助课题——“三沙等南海岛屿建筑外观设计中的国家主权形象提升问题应用研究”,项目编号:HNSK(QN)15-108;

参与2015年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突显地域特色、服务区域建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整体优化研究。项目编号:Hnjg2015-29。

建筑形态与案例 篇4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1937年, 日本军向 我国沈阳 部队开战挑起中日战争,所以在沈阳建立了“九一八”的残历碑(鲁迅美术学院美术家设计),以日期为标志纪念历史事件。残历碑高17米,碑上有日军侵占的符号。纪念馆用地位于一条长200多米,宽仅40多米的地块上,其一边为沈阳通向哈尔滨的铁路干线,再向外是城市的外环道路。每八分钟有一辆火车通过,所以噪声大,这是扩建工程的难题。纪念馆设计一是要隔音,二是尊重“残历碑”的17米高度,不宜建多层或高层建筑,种种难题都要考虑到。有人的建议让声音飘过屋顶,入口后即转入地下,再由地下沿展览向上参观直至出口。城市的外环路有一个“丁”字路口,是设立标志碑的地方,起着平衡整个群体的作用。造型上要考虑与“残历碑”的关系,所以纪念馆高12米,低于残历碑,其前端的大板也切斜角,使之与“残历碑”呼应(图8)。在板前挂上东三省的大型童稚浮雕,浮雕以“抗争”、“受难”为主题。入口有象征囚牢的门,用长钉钉在门框上。进入馆内可以观看到白山黑水的东北三省的大幅示意画,小小的金字塔说明了九一八事件。楼梯下布置了13盏地灯,暗喻打了13年的战争。这是一场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中国人们遭受到巨大的伤痛和死亡。那一天是国耻日,是中国人民永不忘记的日子。国家只有富强才有安全和保障。出口造型与“残历碑”呼应。在墙板上悬挂了四块高浮雕,暗喻抗日的四股力量。前所述的丁字口的纪念碑是高25米的胜利纪念碑,采用“V”形,靠近铁路一侧做了艺术处理,使之不像仓库。工程建设历时2年余。

这项工程除具体得到管理方的支持外,我的助手金俊、王彦辉也在工地上实施管理。在落成典礼上,工地的管理人员很感动地对我们说,明天就要交付使用,我们的劳动像个培养一个女儿,明天就要嫁出去了,愿她一切都好!

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博物馆

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1932年12月13日,日军攻入南京城,进行了长达6周的大屠杀。屠杀军民共30余万,这个事件被列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惨剧之一。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南京市领导决定修建纪念馆,馆址选在南京十七个屠杀地点之一——江东门。江苏省领导要我构思出方案。在抗战中,我的父亲留守金陵大学管校产。德国人拉贝尔及美国教授贝茨(Bates)主持了难民营,文亲作为红十字工作人员拯救难民,险遭日军杀害,所以家庭的经历和教育,使我深深体会到大屠杀之残暴及其暴行之恶劣。我以“生”与“死”为主题,以北向道路为入口,顺应南低北高的地势,在向西南倾斜的土地上再进行构思。人们进入纪念馆首先可以看到墙上用中、英、日三国文字雕刻着“遇难者300000”。( 英文Victims 300000)。纪念馆由邓小平同志题字。纪念馆的建立引起国内外人士的强烈关注。纪念馆投资少,不足2000万。当时市委书记张跃华同志将当年的行政费的一部分都投入运营,考虑到自身的教育和感受,我们团队“分文不收,随叫随到”。这是前一期的设计,二期改变了入口方向,由南入口,并解决停车场等问题。该工程设计名列全国环境设计的榜首,又获得1980年代十大优秀建筑的第二名(图9、图10)。

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博物馆

时间过去了70多年,历史无情人有情,历史的实证、叙述、记录,才是真正的实证事实。事实是最最宝贵的,是真正教育人们的,我们设计的环境不过是一种氛围。经历大屠杀的幸存者已为数不多了,要以此教育下一代,再下一代人,愿代代相传,使之成为他们成长中,心目中的精髓要素。

浙江天台县济公佛院

浙江天台县济公佛院

在浙江省天台县有一个知名的僧人,名叫“济公”,他劫富济贫,得到民众的好评,加上电视影像的宣传,名声更大。当地退休老人捐款20万拟建“济公佛院”。在天台的山脉余脉赤城山上有“隋塔”,山下有尼姑庵,还有山洞称济公洞。佛院建在山腰下,游人要登许多台阶才能到达佛院,佛院的入口不同于一般寺庙的对称,是不对称的。为表现济公的性格,沿山坡的柱子我排成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形式,犹如济公喝醉酒行走一样。济公的袈裟,挂在顶柱上,这是用海上的浮球,而表现佛珠的斜撑上的瓦片也是象征。这都是种隐喻。洞口由当地木匠雕了一个济公像。济公佛院建成后得到当地的好评,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景点。(图11)。人物的刻画总是出于设计者的理解,或寻求于意义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生与死,或隐喻人物的性格。各人理解不同,其结果也是有差异的。设计者的偶发、灵感、探索都影响设计的形象,而其品位又与设计者的能力和素质有关。最近又引到了天台县,看了济公院,感到经过管理和维修,设计的原貌也已变异,我们要加强对建筑设计优秀作品的保护意识,作品持续得到保护才有意义。

江苏金坛华罗庚纪念馆

江苏金坛华罗庚纪念馆

华罗庚先生是我国现代的数学家,他的几位学生都是科学院院士。在纪念馆建成的典礼上,学生们来金坛纪念馆参观。华罗庚先生的骨灰也迁到馆内他的铜像下。怎样表现一位数学家呢?我们用“几何”的想法,45°斜坡和水平,垂直转化为建筑的版块,而相关围合建筑形成一个新的构型。即数学家——数学——几何——建筑构型。这种转化加天顶采光,使整个建筑处在一个动的几何之中。数是活的数学,华罗庚永久活在数学、科学之内。(图12)。华罗庚纪念馆坐落在他的家乡,他是一个自学成材的自主的大家,他的纪念馆是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的建筑。

我们的教育面临新的探讨,首先是德育。“文革”的后遗症比较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注重了个性的解放,但不是推崇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而是要爱国、爱人民,学习马克思主义,有理想,为人民服务,要团结同志,合作同事,强调团队精神。业务上强调专业的钻研,拓宽知识,交叉学科,以创新的精神,求得真知,再要健全体魄,有美的爱好,求得审美情趣的提高,学习华罗庚前辈,用自主精神,坚强的意志,开拓各自专业。

广东东莞东江纵队纪念馆

广东东莞东江纵队纪念馆

“动情”两个字,我在设计纪念馆中深深感受到了。原东江纵队在抗日战争中一度脱离了中央,独自作战。我们设计时还有3000老人在世,当听到设计这纪念馆时,十分动情,都要来见我们这设计团队。领导们考虑他们的身体不宜过于激动,仅派了代表来和我们对话。纪念馆设在一个小山丘上,边上仅有二幢多层,是没有完成的住宅。其周边村落,可以看到当年战争在墙上的弹痕,这是有纪念意义的。

原设想行人由山路登山纪念馆,汽车由后面登上,可惜被改动。纪念馆总体上风格简朴、高洁,为了展示其特色,在其左侧悬挂观景平台(图13),以看到当年战斗的村落,其内有大幅油画,主题为人民子弟兵的抗争。该工程由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的深圳分院合作完成。

福建福州历史博物馆。

福建是我国向海外开拓最广的省份,人民勤劳,开拓性强。闽南地处台海地区,属于国家海峡两岸开发重点。福建历史博物馆设在西湖原博物馆旧址上。西湖边建设了高大的“西湖宾馆”,使这西湖犹如水塘,得到多方批评。我们的建设应当保护它,控制它,因为在城市中好的地段只可利用一次。规划师、建筑师特别是领导不要将“高大”和“大片玻璃”作为政绩。现在湖边还有很好的大树,尚可在绿色环境中来建这座博物馆。

首先我们设计博物馆向西侧退后,使之靠近湖面,但领导总希望自己领导的工程设计有气势,更有气魄,于是他们就问我“气魄到哪儿去了”,我急中生智地说“气魄有,在这里”,我当场拔高一根圆柱,它可以平衡整座建筑群,又是馆的标志物,且内有小的转梯,登上可以眺望全景。顶上置球,由三个传统的“夔龙”支撑(图14),是一个富有意义的创新。这根立柱又与建筑的过廊联合。

事实没有像人们想的那么顺利,有一位将军在博物馆旁边修建了一座小艺术馆,在那里展出他收藏的艺术品,所以设计时又将它融入我们这座主体建筑。在建筑群体之后是一座自然博物馆,圆形,这样终结了建筑群体。这个群组有几个楼梯间,我们用潇洒的“飘逸顶”,使之有一种自如的表现,表现人们的“自由开拓”精神(图15)。大门的入口一边是那高大的立柱,另一边则是浮雕墙面,以柱廊为引导,大台阶两侧原设想是叠落的水瀑,而现今则用花盆。入口用福建民居的符号,大胆且张扬。福建一带的民居是多样的,但这些符号提升了博物馆的特色。内部装修业也采用这种符号,呈“八”字形,使空间有了延伸。其顶端是水瀑,成为由西向东看的景点。办公楼向北,是为办公人员的工作室,这也成为他们有意见的地方。改革开放以后,趋利的活动总是有的,在自然馆边建立一座小型的招待所,这是单位所有制的一个特色,有它便利的地方。原址上有一座林则徐的铜像,本要迁移,在观察后,认为不移为好。

福州历史博物馆

福州历史博物馆

“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馆

江苏海安“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馆

在国内战争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徐州大会战前。在海安,如阜一带打响了三大战役的前沿战“七战七捷”战役,于是在海安建立七战七捷纪念馆、纪念碑。纪念馆总是以“七”作为起点,或用“七”个门框,或用七个焊柱等等。最终为一把宝剑,高17米,用墨绿色的花岗石贴面,顶部3米用作避雷。“七”字怎么办,我想到手印,好像没过好莱坞的知名影星用手印按在地上,这启发我用七个枪托的印,三角形。考虑到这场地成为儿童的游戏场,于是我们将地面做成凹凸不平也难踩上的地坪,上面七个洞,以示经过了七战。(图16、图17)

因为是七战之地,我们采用的手法是将墙设计成七个垂直曲折形,最后有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也展示了当年战争场景,并树立一块碑,因为是七战,用七只枪插入地下。

江苏泰州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

解放战争后期,党中央决定要建立人民解放军海军基地,设在泰州高港区白马镇。地方上筹划,原设想建在市中心区,而后决定要建在原址上,所以定在白马镇。地址上原为农田,边上有沟渠。镇的入口处为当地民居和商店。

构思上我们设想是个船型,入口是个独特的想法,即沿着路边进入二楼大厅转入为展板,船型加顶部烟囱似军舰。进后观看展板再下楼为出口,顶光由那个烟囱射下。

而办公区是与之平行的建筑,也分两层,供接待办公会议用,之间再竖一立杆,形成了一种标志,广场前为停车场。我们在细部运用海军中船的锚形,放在入口处,再在进入的栏杆上挂上了救生圈。建筑总体色彩呈银灰色,建筑群体从各个角度看都处在平衡状态。现代建筑群体不只是立面的平衡,而是从各不同视觉观赏都要达到平衡,整体平衡。

广场中展示有大炮及相关军用武器。

“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馆

南京市鼓楼邮政大厦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设计高层建筑,高度达100余米,是为南京市的邮政总局,上为办公,下为二层营业厅,地段位于鼓楼广场的东南角,又在用地的最高点,成为一个时期的制高点(图18),其旁边的中信银行,亦为我们团队设计。城市设计时常碰到一种不可预见的状况,当时不知道会有中信银行,更不知道会有紫峰大厦,它450米高,现是南京城的制高点,相当于紫金山的高度,几乎从城市的各方位都能看得见它。当时也不知会有鼓楼医院,有22层高,三幢高楼并立,呈希望鼓楼医院新大楼是水平的。方案一改再改,还要征求百姓意见,这样一种轴线上的均衡在城市中也不多见,幸运的是我们把握了这个大的尺度。城市建设也是有情的,有意义的,管理者的识别要以专业人员为参考。这种形成多少有点偶发性。它的对面是明末清初的鼓楼,原是城市的标志。建筑体型是正方形,减弱它的方,四角用了退进的方法。我们想起北京市中轴线上的钟鼓楼,即有拱门和红色的门,于是我们设计了拱门还加上了红色的玻璃,且边上两侧各加四颗锚钉,示意为门。建筑以垂直划分为主,用方窗多少有点时尚风貌。我们注意到裙房的设计,即沿着半环形呈封闭状,两层,注意到分割。现今却挂上了大广告牌。屋顶用石板覆盖,四个“传统的刹”作为终极的表示。建成后在当年成为南京市的一大亮点,用地面砖贴的墙面已年久变为灰褐色。

福建厦门文联改建

厦门市有两座出名的建筑,一为“白楼”,再为“红楼”。“文化大革命”期间白楼 被拆, 红楼仅留 作厦门市文联使用,由于面积小,已不满足使用要求,要扩大面积只能保留红楼的“皮”,而在其后扩建。这项工作比较繁重,先将外面保留的皮拆下,逐一登记以便复原。场地有棵大榕树,冠大而壮观。建成后再与新的建筑紧紧相连。建成后得到好评。

南京市鼓楼邮政大厦

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轴线群

雨花台是南部的绿色风景区,也是烈士陵园。解放前是国民党残杀爱国人士和共产党的地方。解放初在山丘顶上树立了一个8米高的碑,由毛主席题字为“死难烈士永垂不朽”。开始成为教育基地,在前后五个山丘开始植树,三十年后满山都是林木,郁郁葱葱。中央水池为泉水。设计时考虑到纵长的轴线,从纪念馆到碑距离600米。而北门近城,北入口也可达到纪念碑处,设计时从南门入园区(图19)。杨廷宝先生在生前已有革命烈士纪念馆的构思,即一个两层的建筑物。实施时做了多方案的比较,用传统的屋顶来解决,整个建筑用白色,白色的琉璃顶,白色的花岗石贴面。由南入口进入,路面不设道牙,两边用草皮覆盖,汽车慢行。由南台阶引入革命烈士纪念馆(图20),室内展示烈士事迹。绕场一周上楼梯,有分出口,底层为办公室和接待大厅。出门可以眺望纪念碑和整个轴线,向下走进入纪念桥,桥两侧采用13个花圈的形象。在两侧的山凹处,树立两个纪念像,一侧一位解放军默哀,另一侧是一位妇女低头默哀,他们的基座均为浅台阶。中央为国歌碑,两边用门框,让出视线,且成观景框,水池有涨有落,所以用阶梯式,使水面的张落均保持完整的形象。沿石阶而上为一小广场,回头可以看到纪念馆群,而向上可以看到纪念碑,修建时保留了六颗大树,由30宽的台阶,登上大平台,可以看到雄壮的纪念碑。碑顶造型似顶,似火炬,表示革命的忠烈。碑身由邓小平同志题字“死难烈士永垂不朽”,同样在纪念馆的馆名也由邓小平同志题字。碑高42.3米,暗示南京解放是4月23日。下有“日月同辉”符号,象征死难烈士的英雄日月同辉。纪念碑座5边形,是传统碑的简化。碑前站立8米高的铜像,惜乎脚下填满了石子,不够挺拔。一座建筑的设计,几乎不受干扰是不可能的,设计者要有抗干扰能力。实践说明一个成功的作品,背后必定有个有力的甲方支持。我设计的许多工程都得到领导们、甲方的支持,但有的已先后仙逝,他们在天之灵必将告慰于人民。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轴线群

形态各异的奥林匹克建筑教案 篇5

1、感受形态各异的奥林匹克建筑的独特艺术魅力,了解体育场馆设计的特点。

2、学会合理的利用多样的材料,通过剪,贴,组合,绘画等方式进行奥运场馆的制作。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感悟奥利匹克建筑的独特魅力,了解体育场馆设计的特点,并利用身边的材料动手去制作奥运场馆的模型。

教学难点:

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动手制作出造型新颖有创意的奥运场馆的模型。

教学用具:

课件、纸盒、矿泉水瓶、吹塑纸、剪刀、胶带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一段北京奥运会的宣传片

师:宣传片中悟空和他的师弟来到了哪里?生:鸟巢

课件展示图片国家体育场——鸟巢

师: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占地面积21公顷,场内观众坐席约为91000个。其造型新颖,如同一个由树枝编织成的鸟巢。

课件播放鸟巢内部设计视频

师:整个建筑通过巨型网状钢结构联系,内部没有一根立柱,使看台完整的没有任何遮挡。

师:大家知道北京奥运会的游泳比赛是在什么地方举行的吗?生:水立方

课件展示图片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

水立方规划建设用地62950平方米。其创意奇特,它是根据细胞排列形式和肥皂泡天然结构设计而成的。在整个建筑内外层包裹的ETFE膜具有有效的热学性能和透光性,冬季保温、夏季散热,而且还会避免建筑结构受到侵蚀。

视频播放水立方夜景灯光效果视频

浅谈建筑边界形态构成 篇6

[摘要]在进行城市建筑设计的时候,需要充分的考虑建筑边界的问题。建筑边界是建筑和环境之间的中介。建筑边界在满足其内部功能的同时,需要赋予环境以特定的意义和理念。因此,本文重点介绍了建筑边界的形态构成,从而全面的了解有关建筑边界的问题。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使人们更加了解有关建筑边界,更加的了解城市建筑设计。

[关键词]建筑边界;形态构成;边界平面风格;界面的分解及重构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250-01

前言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城市中的建筑物,人们已经不再孤立的看待,而是从建筑物这个单体与城市的环境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进行全面的考虑。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建筑边界的形态构成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一是,分析了建筑边界的概念,二是,分析了建筑边界形态组成的要素,三是,以建筑边界为起点的建筑设计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从而使人们对建筑边界的问题有一个比较具体的认识。下面就对这几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1 建筑边界分析

所谓的建筑边界是指在建筑物内部和外部的分界,也是说建筑边界是建筑物内部的结束以及外部的开始。建筑边界一方面能够通过围合进而形成相应的建筑内部的空间,而在另外一方面也是城市环境中的主要构成要素。建筑边界是建筑和城市环境的中介。建筑边界也是空间形态和本质进行相互转换的地方。建筑边界主要包括了建筑外墙及其周边的空间。并且不同的建筑边界有着不同的存在方式,可能有时只是薄薄的一面墙,这种形式的建筑边界的形态清晰,我们对其界定也比较的容易。但是,有时候,可能是一个虚空的空间体,不太容易进行界定。主要是由于建筑空间及其城市空间的相互交融,建筑边界的界限比较的模糊。建筑边界只是一个范畴而已。是处在街道公共领域和建筑私有领域之间的,从而构成了建筑与环境的分界。

2 建筑边界形态要素分析

2.1 尺度

在一个城市中,其外部空间的尺度主要取决于城市中建筑的尺度。主要包括人与实体以及空间尺度的关系,空间与实体尺度的关系,实体与实体尺度的关系。对于具体的尺度上的衡量,主要是通过建筑边界进行的,建筑边界直接影响着外部空间的视觉尺度,感觉尺度,及其节奏的尺度。

2.2 形状

对于城市的设计主要采用两种模式,即自上而下的模式或者自下而上的模式。这两种模式的区别主要是在于其形态的构成上,从而体现了城市空间形状的不同。一个是,主要表现比较规则的几何图形。二是,体现为不规则的图形。像一些规则的几何图形,如:直线型的街道,方格形的街坊以及长方形的广场等等,都是具有规则形状的边界空间。这种规则的边界空间能够给人一种较为理性秩序的感觉。这种规则的边界空间在设计上主要体现总布局和空间的单体建筑相互的联系方面。从而使建筑能够处于不断的补充和不断的完善过程中。这种规则的边界空间受到的限制比较多,而且限制非常的具体,从而使边界处于一个外向的形态。对于不规则的城市空间给人的感觉就像是看到不规则的构图一样,能够给人以兴奋和刺激,由于这种不规则的城市空间不能够立即被人所识别,所以能够使人产生迷离和令人期待的感觉。

2.3 质感

对于城市空间的质感方面的含义,主要是空间系列的质感。这种空间系列的质感与观察者的距离有很大的关系。它主要涉及选材以及具体的处理方式,需要预先设计在多远的距离能够看清材料,进而选择适合不同距离的材料,和具体的分割处理的尺度。在设计的时候如果能够做到在图纸上看到立面分理的做法与实际建筑中给人的感受相一致的话,对其城市空间的质感把握就非常的到位了。

3 以建筑边界为起点的设计

3.1 边界平面风格

一般以平面风格为主的建筑边界,主要就是以面作为基本的构成单位。从平面的角度或者是立面的角度进行设计,从而使其能够非常清晰的看出面的形式出现。像—般具有古典风格的建筑,为了其审美上的倾向,很多都是带有非常明显的平面的风格的。进而在很大的程度上淡化了体量对视觉上的冲击,突现了界面相关的效应。当这些平面风格的建筑组成群体建筑的时候,建筑边界就会成为围合这些平面建筑连续的“界墙”。就如同框框一样,在确立了内部空间秩序的时候,也确立了相关的外部空间的秩序,从而为人们的交往和休憩提供了相对稳定的背景以及心理的域限。这种对于建筑边界的处理手法,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是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的。

3.2 界面的分解及其重构

所谓的边界分解,主要是指在破坏原有的结构或者某一结构内部之间旧有的构成关系。这种关系的破坏主要是意味着矛盾对立统一平衡被打破,从而使得矛盾的各个方面得以凸现,也就意味着矛盾能够得以解决。所谓的边界重构主要是指根据城市建筑发展的客观需要或者设计师的主观上的理念,从而使基本结构内部或者结构之间进行重新组织,从而使矛盾从新获得一种平衡,进而构成了一种新的秩序。这种边界的表现方法主要是建立在结构分析基础之上的。这种结构的分析方法,从而使设计出来的作品能够获得特有的制约结构。从而使作品中旧有的结构关系不再适用重构后建筑的结构。因此,必须打破旧有的构成关系,进行重新的组合。由此可见,无论是在思维分析上或者是具体的操作方面,分解及其重构都是一脉相承的结构主义方法。这种结构主义的方法是反对僵化主义及其机械的主义,进而全面的强调辩证分析及其灵活处理的能力。那种封闭的方盒子是最原始和最简单的选择,它主要代表的旧有空间的构成关系。然而不同的建筑条件以及环境制约从而使空间的形态不断的形成了不同的结构关系,。像这种复杂矛盾的表现,是在内外张力共同的作用表现出来的,因此,方盒子的理念早就不堪胜任。

3.3 界面的分化以及重叠

在以建筑边界为起点的城市建筑设计中,其界面的分化以及重叠,界面的分解以及重构在理论上有相似之处。在对建筑与环境这两者需要兼顾的边界构成中,我们在文章中已经提出了,建筑边界为了适应建筑和环境两个方面不同的需求,在两种张力的相关作用下,从而使建筑边界产生了相应的分化,由原来的单一界面进而重叠为双重或者多重的界面,分别的对应建筑和环境的要求。进行分解后的界面将其进行重组,通过界面与界面之间关系进而缓和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因此,双重界面建构的过程是对界面的分化以及重叠的过程。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建筑边界形态构成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和探讨,通过对建筑边界定义的介绍初步的了解了建筑边界,进而对建筑边界形态的组成要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是我们对于建筑边界的形态方面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最后我们通过以建筑边界为起点的设计理念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了解。通过对于本文的论述,我们认识到,在城市空间的组成上及其建设的设计方面,建筑边界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的大的。它能够给人以不同的空间和感受,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体验。因此,在日后对城市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充分的把握建筑边界的形态问题,从而设计出具有审美效果的城市建筑。

参考文献

[1]冯雪,北京纪念性建筑边缘空间初探[D],北方工业大学,2011

[2]廖丹,古镇的情感空间、管理空间及其旅游开发——以天府古镇黄龙溪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O(03)

[3]赵慧宁,建筑环境设计中人体活动与心理情感因素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

建筑形态 篇7

1建筑细部在整体建筑中的意义

建筑设计经过多年的发展实践, 已从建筑整体、建筑局部的发展到建筑细部, 这一演化过程可以看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细部设计作为建筑设计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更能够体现出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尽管建筑设计需要考虑到整体性, 但是如果细部处理没有做好, 整个建筑也会毁于一旦, 也足以证明设计人员水平有待加强。建筑细部对整个建筑来说之所以如此重要, 主要是因为建筑细部可以满足建筑基本的实用性功能, 但是除此之外, 建筑细部也能够展现出建筑所传达的审美价值以及建筑所处环境形态。建筑细部包括多方面内容, 比如立面、平面以及内部空间等。

建筑细部不但能够反映出特定时期的建筑风格, 同时也能够彰显特定阶段的建筑技术, 在中国古老的建筑技艺中, 最具代表性应当是木构建筑, 其中又以卯榫结构为细部精髓, 而且占据了建筑发展史的重要地位。在建筑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 建筑细部结构所涵盖的范围更加广泛, 建筑整体构架、造型、新材料应用以及个性化建筑的发展, 无一不体现出建筑细部设计的独特之处。建筑细节的处理和强化, 不但折射出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以及应用水平, 而且还与特定时期的科技、艺术、审美构成等有密切联系。

在建筑细节的处理上, 无论是材料选择还是设计细节, 都应当遵从建筑的功能性和审美需求。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 已经与传统建筑产生了巨大差异, 已经不可能像传统建筑那样, 凭借某一种技术细节就支撑起整个体系, 因此, 必须认识到建筑的细部设计是体现建筑师运用结构将材料连接起来的根本方法, 任何一种细节的处理都是整个技术体系的组成部分, 是这个体系最直接、最真实的表达, 是建筑技术的核心和精髓;细部设计的完善程度和精确程度直接决定了一幢建筑的精致与否和技术价值。建筑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才能将一般意义上的建造技术与细部设计紧密地结合起来, 设计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

2建筑细部对创造形态以及建筑审美的具体影响

建筑细部的设计与建筑的形态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其也影响着建筑审美, 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十分关注建筑设计, 而研究建筑细部的文献也越来越多。建筑细部就犹如人身体的某一部分, 可想而知对其整个建筑的重要性。建筑细部的设计与建设往往能够体现出建筑设计人员的设计风格以及建筑呈现给观赏者的审美感觉。

建筑设计人员的设计需要考虑两个重点问题, 一是建筑功能性问题, 建筑由多个不同的区域组成, 而没有区域都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各个区域之间既要实现自己的功能, 同时也需要做好各自的配合, 以此突出整体建筑形象, 为此, 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都要把握好, 比如长宽比例、材料选择、色彩运用等, 上述这些环节都需要设计人员亲自检查, 亲自验收, 避免影响建筑最终审美形象;二是建筑设计也可以归于为美学设计内容, 而美学与文化息息相关, 因为建筑设计人员应该在建筑细节方面注重文化元素, 这同时也能够反映出建筑的审美取向。

20世纪80、90年代, 正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全面改革的阶段, 这一时期建筑行业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有很多建筑设计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但是随着建筑设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更多的设计人员对哪个时代的建筑设计作品提出了强烈的批评意见, 其批评的重点就是建筑形态不够完整, 零散化, 尤其是建筑处理十分粗略, 有些建筑只是简单的材料堆积,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 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建筑设计环境比较枯燥或者是安逸, 并没有设计人员重视建筑创作形态以及建筑审美的问题, 长此以往, 使得我国的建筑设计陷入到迷茫以及瓶颈期。

有些人认为建筑细节实际上就是繁复的刻画细节, 而实际上并不尽然, 有些建筑细节更注重的建筑整体的流畅性, 而不是过于简单的刻画或者描摹细部等。建筑细部处理十分讲究, 比如某一设计大师在设计玻璃住宅时, 虽然是一个巨大的玻璃盒子, 但尺度和分隔都经过反复推敲, 直径3m的红砖柱筒包含壁炉和浴室, 将内部空间分成三个相等的部分, 使建筑匀称而流畅;建筑细节异常讲究, 平滑光亮的钢构件尽可能地贴近玻璃的内表面, 以减少阴影和最大限度增加透明感和反射效应。

建筑的审美取向不仅具有美学含义也具有浓厚的文化特征, 很多时候, 这种文化特征也会通过建筑的细部表达出来, 使我们可以识别建筑的风格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建筑, 往往通过有代表性的彩画局部或是斗拱作法, 就能反映整个建筑的文化特征;西方古典建筑通过柱式、山花、门窗等细部, 可以区分哥特式、罗马式、古典式、巴洛克式、文艺复兴式等不同的建筑风格、地域文化。但是, 现代建筑不可能简单地重复和叠加上面的这些符号来表现不同地域的文化和审美取向。

值得一提的是, 中国古代没有高层建筑, 所以在现代高层建筑的设计上, 要反映中国文化特色, 具有相当的难度。SOM的主要设计人阿德兰·史密斯在谈到自己是如何进行上海金茂大厦构思的时候说道:“我在研究中国建筑风格的时候, 注意到了造型美观的中国塔。实际上, 现代高层建筑的体型即是源于塔这种形态, 金茂大厦吸收了中国建筑风格的文脉。”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可知建筑细部设计是现代建筑设计发展的必然选择, 因为该不仅对建筑形态有着重大的影响, 同时通过细部设计也可以反映出当地的文化以及建筑审美, 实际上, 建筑细部设计具有一定的规律, 只要有关设计人员加以研究, 定会有有所得, 只是现代是快节奏的商品时代, 建筑开发商只希望能够建造出经济适用的建筑, 以此能够尽快的收回成本, 因此这种建筑细部设计通常会应用在比较重要的公共建筑中。

摘要:建筑细部是建筑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不仅影响着建筑创作的形态, 同时也影响着建筑审美, 传统的建筑设计人员并不注重建筑细部设计, 因此整个建筑形态显得十分零散, 毫无美感, 一段时间之后, 人们对此展开了批评, 因此更多的建筑设计师开始注重这一点。本文主要通过对建筑细部在整体建筑中的意义的介绍, 进而探讨了建筑细部对创作形态以及建筑审美的影响, 仅供交流使用。

关键词:建筑细部,创作形态,建筑审美,影响

参考文献

[1]彭峰, 舒干.建筑审美失真的判别与避免[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0 (1) .

[2]刘经芬, 汤晋立.建筑审美絮语[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 (1) .

[3]黄河.提高社会公众的建筑审美水平[J].工程建设与设计, 2001 (2) .

创新建筑形态的策略研究 篇8

关键词:建筑形态,变异创新,策略

建筑形态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中演化的产物, 它通过交叉学科的话语激发建筑设计和形态的活力。其开放型的设计理念对避免建筑教条性僵化有着积极的作用。变异创新的策略多种多样, 如营造变异、生态变异、质感变异等。

1 结构变异

结构变异是将结构和不同的艺术手法、艺术流派、技术因素以及建筑风格融合在一起产生的形态变异的方法, 形成了建造的美学意义[1]。带有出奇不意的效果结构形式的表达造成了建筑形象的新奇。这样的形象挑战重力对建筑造型的束缚, 立足于对结构内在逻辑合理性的推敲:或表达材料本身的终极表现力;或表达力与形式的关系;或表达形式带来的运动……

众所周知, 古典建筑的三大原则是“坚固、适用、美观”。而结构的首要任务就是能对抗重力。重力是始终不变的因素, 通过不同的处理方式, 建筑的结构能实现不同的对抗效果。结构工程师如果仅仅是优化承重结构, 那建筑的表现力将不会是像现在这样令人赞叹。建筑师和结构师的合作使得建筑技术实现了解决工程问题的同时也塑造出建筑的形态特征。由于营造技术的进步, 建筑形态的可塑性越来越强, 数字模拟技术又使得建筑师可以在虚拟范围内进行更多的尝试来保证结构的可行性。建造结构的出发点是克服重力, 有表现力的建筑形式以挑战重力的方式来实现建筑形态的戏剧性效果。

建筑结构与力的关系是结构的第一性, 也是其技术属性。随着技术的发展, 营造可能性的增强, 对建筑唤起情感的需求使得人们追求建筑结构形态的深层表达。如果我们将工程设计也看作一门艺术, 那么建筑结构也能产生出艺术性的表现形式。

2 表皮变异

表皮变异是对建筑表皮进行多样化表现。“表面”在《牛津词典》的定义是这样的:物体的外表面, 固定的界面, 基于一得之见所识之物质或非物质事物的外观[2]。在历史上, 建筑的表面主要指的是墙面 (包括内外墙) 等用于区分和形成空间的重要构件, 其表达也是建筑创造的重要着眼点。

在当代日本, 建筑师认为建筑不是永久纪念碑, 而是由片断组成的, 应该使建筑成为迅速转变的环境中的一份子。所以它们加强了对光和轻质材料的运用。建筑分界线的划分是模糊的, 周围环境环绕多层格栅, 使用轻质和透明的材料以及最新的照明技术, 包括激光和计算机控制的方法, 产生一种消隐的感觉。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德建筑中, 透明性是其阐述建筑的非物质化的一种重要手段。他把这种透明性称之为营造他的“在场的建筑”的关键因素。“在场的建筑”理念将时间、空间和场所相融合, 并逐步扩大了建筑的外延。而对当代社会不断变换的种种景象, 非物质化的透明性决不是作为建筑的结束, 恰恰相反, 它是一个起点, 是一种用含混来反映含混, 用复杂来反映复杂的综合。伴随着建筑的消隐, 建筑的非立体、无深度、极端强调表皮的倾向, 为使建筑呈现出可渗透性, 建筑师开始使用薄表皮。伊东丰雄是轻薄表皮的开拓者, 在妹岛和氏的东京M住宅沿街立面覆以穿孔金属板, 着重强调建筑的“皮肤”及其调节人心理感受的能力, 而不是试图通过结构构件来勾画室内景观。先进的科技、高度的精确改变了通常的感知, 结构的表现变得模糊而纤细, 节点也被弱化有一种轻盈感。由于屏幕影像和信息对于流行文化的控制力越来越强——这种持续的显现状自然也影响了建筑的风格。

3 质感变异

质感变异同样是强调建筑表皮的表现力, 还有一些建筑仍然承袭着建筑表皮的建构性[3]。不同于现代主义的表皮, 质感在这里成为建筑艺术重要的表现对象, 唤醒人们的触觉意识。有的事物我们喜欢触摸, 有的我们不喜欢触摸——我们通过说“美妙”或“可怕”来对这些事物自发做出反应。这种质感的变化吸引我们亲手去触摸, 或使我们的眼睛“亲近”, 产生出视觉上的感受。

4 生态变异

生态变异是通过处理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达成的一种变异方式。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师法自然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自然界有无数的实例体现了差分叠加规律。从地层的堆积现象到动物的皮毛, 从鸟类经纬分明的羽毛到贝壳类动物借以自我表现或自我保护的外壳。如同织布一样, 砖墙也是由材料叠加而成, 而且可以采用不同材质或颜色的材料。古希腊建筑中的假等圆顶中叠加的砖层完全靠所用石头的高矮加以区分, 当不同砖层采用不同的颜色时, 则不仅突出了技术, 同时也是一种审美观的需要。

碎裂是经过一个化学或生物过程后的特有分解现象, 河流干涸后泥浆固体化为泥土即为典型例子。在建筑中碎裂体现为镶嵌、用规则或不规则的装饰元素修饰建筑物的表面。晶体化是晶体世界里模块化的栅格、交叉, 以及增长过程中复杂对称规律。齿形边缘是直线边框的一种变形, 它强化了各类分割元素之间的关系。颅骨接缘便是齿形边缘的一个典型例子。在建筑组合中这种装饰元素经常被用来确定一个有机体的各个部分或者突出其边缘、边框, 在建筑学中经常行使这一确定边缘的职能, 并具有装饰性和结构性的双重特点。

织造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一个孕育的过程。在棚屋和帐篷的建造过程中需要使用支撑屋顶或篷顶的、固定在地面上的直杆和斜拉杆, 是由于所有材料很轻需要将它们锚紧在地面上, 而人从一开始就用动物皮革或植物材料铰合在一起制作这种锚紧物。自然界其实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可以支顶、固锚, 在表皮下面制造承受骨架的范例, 这就是蜘蛛这位自然界超凡的建筑师织出的网。

当人们观察光线照射在自然形体上产生的效果时, 就会获得有关透明、明暗、光线对比度、深度和空洞的概念。通过与背景产生的透明、反射和对比关系, 主体就获得了自己的光线, 成为一个光源。人类的工作赋予人工材料透明性。在建筑中则引入了空间穿越直线结构的比喻概念。国家游泳中心的方案利用水分子所具有的透明性营造了一个漂亮的水立方。其墙面犹如纯净的水泡泡, 有很强的吸引力。

建筑中的聚合可以像蜂窝组织中的聚合那样分为三个阶段, 划定这些阶段的标准是内部与外部空间的不同关系。第一种是各个单元之间完全独立, 每个单元内部通过一个隔离层界定其内部空间;第二种是单元之间以相切的方式连接, 而且正方形的单元直角倾向于钝化;第三种是最具潜质的关系, 具有联系的单元由一个开放式和一个闭合式的两个单元组成。

5 生态技术和绿色变异

生态技术和绿色变异也是建筑形态创新变异的方法。自然界的万物与建筑形态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中生物和人类的联系尤为密切。生物的形态有着功能上的要求, 建筑与生物的比拟主要表现在此。形态美的模仿也是建筑仿生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态技术建筑是一套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建筑设计、生产和使用过程。绿色变异是为实现近地面系统和步行系统的延续性, 建筑部分被置于地下, 或被大面积的绿化及广场覆盖, 从而削弱建筑自身的体量造成建筑形态的变异。消退是一种通过对自身形态的弱化来达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的方法。脱离指的是建筑形体避开环境, 通过减少和环境的接触来保护已有的环境。建筑呈现一种超然的姿态, 回应敏感的地形地貌。

6 物质变异

物质变异也是建筑形态创新变异的方法。现代主义建筑“道统”, 是重空间、轻物质、材料。“空间”成为建筑现代化的标志, 物质性的建筑元素不过是空间主角的陪衬与附庸。空间的创新、变化与质量, 垄断了整个时代的建筑话题, 而建筑的物质性趣味, 即便只是物质表面的装饰, 也是忌讳。1966年, 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首次将建筑问题分解为空间问题与表皮问题, 指出在有限的空间创造之外, 还有无限丰富的表皮创造的可能。尽管文丘里只是将建筑表皮处理看作是对建筑空间表现的一种补足, 并未挑战“空间主义中心”建筑观的根本原则, 但关于物质性的话题随着表皮问题的广泛讨论而就此埋下了伏笔。物质成为设计的独立元素, 并主导建筑的演出。物质材料以偶然性、临时性、不定性、无向度性、异质性等状态存在。

在运用这些策略时在原则上可能会有并列情况。即一个建筑设计同时用到了多个策略, 有所侧重, 针对具体情况形成建筑的鲜明特征。

建筑的变异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 是高科技工作环境和丰裕的生活条件刺激下建筑观念产生变革的产物。建筑脱离了传统学研特质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建筑变异是一个特殊的建筑创新领域。其对个性的强调必定会伴随着一系列不可预测的强烈效应。脱离背景的创造固然能实现一些带来惊奇的新景观, 但也存在着成为梦魇的危险。

一种负责的态度是, 建筑是针对具体项目, 以开放的态度面对所有需要解决的问题, 把建造视为自由自主的、外向的, 向其他学科开放, 向区域差异开放, 向科学及艺术最高境界中的不断实验开放。建筑设计应当以人文中诗意的栖息为其营造的终极目的, 立足于对人性的关怀, 不断探索满足人类生存状态的可持续的建筑营造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11-13.

[2]曾坚.当代世界先锋建筑的设计理念[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5:38-40.

[3]万书元.当代建筑美学意义[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118-120.

建筑形态的构思与设计 篇9

关键词:建筑艺术,造型,构思,矛盾与机遇,形态艺术

建筑学专业作为建筑行业的先行官, 策划、设计贯穿每个建筑体的形成, 它的作用可想而知。为了能与社会发展、时代步伐相适应, 建筑学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设计技能技巧以及设计构思等课题已日益受到关注。随着现代化科技和建筑艺术的进步, 很多新的建筑设计理论在实践中不断产生。其中建筑造型设计更是建筑学专业所研究探索的重点之一。

1 功能完整性和创造性空间

“设计”是有意识的塑造物质、能量的过程, 来满足预想的需要或欲望, 是自然和文化的纽带。建筑形态要在改善形态的同时完善设计。

所谓建筑的整体空间, 是由点、线、面的某种组合而成立的单位空间作为要素构成的。因而可以说单位空间作为建筑的整体空间的构成是至关重要的。

建筑, 作为一个单位空间相对来说是静止的空间, 然而在做整体空间构成时便构成为动态空间。建筑师常用曲面和斜面来构成空间, 其目的就是为了表达动态的空间效果。建筑不仅可以向上发展, 而且可以向四周流动。

建筑空间有外、内空间之分, 作建筑设计时必须将内、外空间有机融汇在一起, 这样才能使整个建筑给人一种自由、舒适的感觉, 使观者宛如喝一杯醇美、芳香的酒, 实实在在美的享受。

2 平面构思

建筑的平面形状基本的有正方形、矩形、三角形、圆形等, 或者是由上述几种形式的演变和组合体。在平面构成上又可分为单体式、双体式、变平面式、群体及自由式。

单体式其特点是结构受力性能好, 计算简单和施工方便。方形平面代表有深圳国贸中心大厦 (53层) 。圆形平面的有深圳特区发展中心大厦、香港合和中心等。其他还有等边三角形、等边菱形、风车型平面等。

双体式常用于高层或超高层建筑。双体式的采用要避免建筑功能与经济上的不合算。因此, 一栋规模较大的建筑, 当一个塔楼不够时, 就出现双双对对的塔楼, 其造型形式完全一致。最著名的有已被炸毁的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 (110层) ;世界第一高度的马来西亚双子塔楼 (高452.3米) 。

联体式是异于双体式的独立塔楼。联体式建筑则是用一个核心筒把两个或几个对称的塔体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联合体, 这种平面构成可以使建筑形象更加丰富。

变平面式是整个建筑高度上呈现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几何平面。它打破了方盒子建筑千篇一律的单调感, 使高层建筑立面丰富多变。最典型的例子是香港中银大厦, 建筑师以竹子的形状构思, 一节高于一节, 下粗上细, 大厦整体外部造型显示了中国人特有的气质。

3 细部处理

建筑的细部处理永远是最重要的, 它能使建筑形象更加丰满、精致, 从而能够更充分的表达设计意图。

建筑的入口对于建筑如同人的脸部一样重要。建筑入口是总体形象极为重要的部位, 是人们对建筑产生的第一印象。人们往往会留意该建筑与建筑总比例是否合理、协调。因此, 建筑师精心考虑建筑入口对塑造形象非常重要。

不同类型的建筑, 其入口设计存在较大的差别。例如:一些大型的行政办公建筑, 通常加大其入口尺度、抬高入门标高、增设踏步。一些古典的行政建筑, 大楼两旁往往用列柱、石狮以增强其崇高和威严的特性。商业性建筑入口则考虑人流和购物的需求, 与室外地面拉平, 并辅以绚丽的橱窗、多彩的灯光, 来创造富丽的商业气息。

阳台在建筑构图与建筑造型中起造型的重要作用, 它具有使用功能, 同时也具备了装饰功能。因此, 阳台设理得当, 会使建筑锦上添花, 在外观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居住建筑中的阳台往往侧重使用功能, 在平面尺寸、位置等方面处理好与建筑主体的关系, 既为居住者提供完备的使用条件, 也满足居住者的心理要求与环境需求。公共建筑中的阳台设计则注重作为一种建筑造型处理的手段, 着重于装饰功能又能美化建筑, 它只要随建筑外观的要求而后灵活布置, 对造型及美观的要求更为重要。

建筑物的顶部是建筑造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顶部设计是我们常感棘手的问题。顶部设计处理不当, 会出现功亏一篑的遗憾。建筑师常常为建筑的“帽子”而苦想冥思, 都喜欢为建筑戴上一顶“帽子”。实际上我认为要根据建筑的位置、空间环境、建筑造型特征才考虑顶部“帽子”的设计。有的建筑简洁、平整的立面上顶部没有“帽子”, 往往效果会更好。

4 个性建筑———建筑形象构成

突出、强调建筑物的竖向线条是当代建筑师常用的手法。它能使建筑物产生一种飘逸而上的感觉, 一种直抒胸臆的情怀, 常常使人联想到勃勃的生机和气息。

简单的竖向线条排列的建筑方法并不困难, 但是, 与环境结合是建筑外观处理上常遇到的主要问题。这就依靠建筑师根据建筑物所处具体位置、建筑背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突出平整外形的设计造型较多体现在办公、宾馆建筑。在繁华喧杂的建筑群中, 运用平面整体性为主立面, 在平整外形的基础上再追求某些线条、门窗的变化, 从而使建筑物脱颖而出, 给人一种清朗、简朴的造型, 表达一种大度、高尚的意境。反而有些办公建筑采用复杂、多变的主立面会带给人们一种繁琐、烦闷的感觉和视觉效果。

棱柱形建筑多用于高层和超高层设计, 通常是表面统一、整体清新、高耸平顶的棱柱形。棱柱形建筑有许多种, 有的在棱柱形的外部作游线形现代化风格处理, 形成柔和的味道;有的则在复杂的实体外表增加浅浅的矩齿形式。

建筑有全球的共性, 但是它又是产生在某时某地, 为此时此地的人服务的, 因而具有个性。这种个性可以是民族的、也可以是地域的、甚至是个别工程或是个别设计师的。如果不能意识到这一点, 就只能跟着别的民族、地域或个人跑也就会产生“跟风”的现象。当大家都“跟”了一个“风”时, 就必然会出现“千城一面”的结果。所以建筑设计师要发扬个性建筑, 冲出建筑陈旧形态的枷锁, 改变建筑形象构成的形式, 在城市的蓝图中挥洒最灿烂的一笔, 突出建筑形态设计。

5 建筑形态构思的趋势

5.1 仿生性建筑

《设计结合自然》的作者伊恩·麦克哈格是第一位将生态概念引入建筑设计的建筑师。警示了人类生存的危机, 从对美和形式及优越文化的陶醉中引向对自然的关注, 引向对其他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建筑的仿生性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梦想, 建筑的外观不再仅仅局限于美观、开放等概念。例如悉尼歌剧院, 外观简洁环保, 是仿生性建筑的代表。

5.2 高级主义建筑

高级主义建筑是当代建筑的主导力量。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给建筑事业也带来了挑战, 要求建筑的高级化发展。建筑材料的提高和发展, 在以安全为前提的基础上保证质量, 提高使用系数。

美国建筑师设计中尊重中国的本土化的观念, 将整个项目划分成三个“邻里空间”并形成较强的线性感。长达半公里且有绿荫夹道的华庭街是公众的主要接触面, 富有节奏感的外立面为数条横街所隔断, 这些横街有策略的穿越华庭街并倾斜相交。美国建筑师在项目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细节上充分尊重了本土化, 同时又在商业开发上引入国际化的一些做法, 使建筑形态开发再获成功, 成为本土化与国际化“对话”过程中的一个很好范例。

6 结束语

综观建筑的历史可以了解建筑造型的变迁的大潮流, 通过了解从过去到现代的变迁, 可以推测出现代造型的某些方法以及未来建筑造型的发展方向。所以, 作为一名建筑设计人员, 在设计实践中不断提醒自己, 保持开放的头脑。只要大胆创新、激发灵感, 将自身的修养正常发挥, 建筑师们就能创造出无休无尽、变幻莫测的建筑造型。

参考文献

[1]杨国权.《建筑学报》.中国建筑学会出版社2005

[2]陈琏年.《色彩设计》.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曼弗雷多·塔夫里.《现代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医院建筑形态的演变与发展 篇10

现代医疗设施尤其是大型医院往往不是一座单幢建筑, 它往往包括多部门学科, 由多幢建筑组成。综合性医院已成为形态丰富的建筑综合体, 它的建筑表述反映了医院内容的变化, 也反映机构的组成以及功能服务的提供模式。医院建筑形象反映了医院建筑的内涵, 它的进步与演变引起了许多医院建筑规划设计人员的关注。

影响医院形态的因素

影响医院形态的因素非常多,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医院的科室众多、流程复杂, 洁污分区分流要求高

一家医院特别是大型综合性医院往往有30~40个科室, 科室之间联系频繁, 涉及不同人流、物流、信息流, 加上院内感染控制的要求, 医院规划设计需要考虑洁污分区与分流, 增加了组合规划的复杂性。

*医疗服务模式的变革

为了提高医院服务效率, 有效利用资源并方便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人们不断探索新体系。例如设立分级医疗机构, 建立有效转诊制度, 推行医药分开, 推广日间手术、日间医院, 探寻院中院模式等。

*相关科学技术的进步

学科交叉、学科互涉在医疗设施、医院规划设计中也非常明显。例如, 医疗装备的发展使介入微创手术得到广泛应用;术中核磁、术中CT带来新型复合手术室设计;IT互联网、云计算推动了电子病历等数字化产品的应用以及无纸化、无片化医院的发展;3D打印技术使医院整形手术用上了3D打印人工关节, 口腔科使用3D打印假牙等等。

此外, 生物洁净空调技术、各类物流传输技术也在现代医院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潜在地影响了医院的发展。

*医院服务人性化的需求

医院具有广泛的公共社会性, 几乎涉及每一位公民, 不分种族、贫富、社会地位高低, 也不分年龄、性别。人的一生中生老病死离不开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服务。医院的形象、空间布局、平面规划影响医院提供服务的流程, 涉及患者及陪同人员的感受与满意度。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 实现从单一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已获得广泛认同。

*现代社会对资源节约、环境生态友好的更高要求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发展, 人们意识到工业化、城镇化等人工环境对自然生态的影响, 资源的滥用与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 回归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得到了广泛赞同。医院建筑涉及噪声控制、射线防护、电磁屏蔽、医疗废弃物收集处置、医院污废水排放处理等环境控制技术, 与环境关系密切。

现代医院由于服务对象特殊、患者免疫力低下需要隔离保护、医院配置的许多高端设备需要在人工环境维持运行等, 这些因素使得医院建筑成为公共建筑中能耗较高的类别。采用绿色技术实现资源节约、低碳排放, 从而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可见, 影响医院形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当代医院不论是大型综合医院还是专科医院已成为高科技、高能耗的机构, 而且这些医疗机构的运转离不开高素质、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工作。医院规划设计追求科学合理、安全可靠, 不仅要为使用者提供愉悦平和的医疗环境, 还要具有经济高效、低碳环保的内涵与形象, 这些都将推动医院形态不断演进与发展。

各国医院形态的演变与发展

从上世纪以来有不少研究机构、专家学者, 对医院建筑形态的演变进行归纳梳理并予以解析, 以下列举一些例子。

*法国

安内贝底洛在法国《技术与建筑》杂志上以图形表示了法国从中世纪以来医院形态变化的情况。13世纪法国近代医院以大堂形式出现, 历经几百年的变化先后出现了棋盘式布局、成组式布局、市政厅式以及裙房带单幢塔楼模式、裙房带多幢塔楼的发展模式。

*英国

得列史多在其《医疗设施的演进》一文中按时代顺序描述了英国自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后医院形态的变化。在1945年以前, 英国医院布局深受南丁格尔传统理念的影响;1948年NHS国家保健服务局成立后, 为战后医疗设施的恢复重建与新建进行了不懈努力, 在作单体尝试之后, 先后以模数化体系化进行了倍斯拜斯、哈尼斯、分子核式等医院模式的实践。

*比利时

鲁汶大学戴尔路提出了18世纪以来的近代医院演进发展图, 描述了自南丁格尔提出亭阁式医院到高层大楼式医院, 以及向村落式组合模式发展的推测, 形象地归纳了近代欧洲医院形态的演变。

*荷兰

罗伯特荷宜氏曼在2006年格尔宁根研讨会上提出了1950年以来荷兰医院形态的变化图表, 追溯了19世纪的亭阁式模式之后, 从H形、T形到街串式、十字式、城堡组合式等多种形态的出现, 提出了织网式形态是未来医院的发展模式。

*中国近现代医院形态的变化

中国近现代的医院受到时局变化的影响, 发展轨迹时断时继。随着早期西方教会医院的设立出现了近代医院设计, 其形态与西方同期接近;1949年后则受到原苏联设计模式影响, 以“工”字形、“王”字形居多, 但也有例外;改革开放后建设的医院出现多元化发展。

1.中国近现代医院形态的变化

医院的组合类型

对于医院发展的不同形态, 可以从其基本构成出发, 将其抽象归纳为几种基本的组合类型。这里仅依建筑物的紧密程度, 将医院归纳为高度集中型、半密集型、分散型三大类。

高度集中型:用地节省, 流程紧凑, 暗房间多, 依赖人工通风与采光, 能耗大, 裙房进深大, 视野差, 高层病房环境视野好。

半密集型:用地适中, 流程适当, 可充分利用自然通风与采光, 环境视野好, 利于低碳排放、节能降耗。

分散型:占地较大, 流程较长, 可充分利用自然通风与采光, 与自然环境融合, 利于低碳排放节能降耗。

2.医院建筑的三种组合类型

案例分析

福建厦门心血管中心是一家新建的600床心血管病医院, 用地23000m2, 建筑面积近80000m2, 用地相对狭窄, 建筑方案以一条南北向主街将5层门诊、4层医技科室及12层病房有机联系在一起。

门诊部以中心中庭为核心通过连廊联系组成;急诊部在设计上使急重病患者与一般患者分流, 采用快速筛查分流流程布置, 它与介入手术部及相关检查科室设有专用通道, 对外则设立屋顶急救直升机停机坪、专用急救车急送通道。

在布置中, 三层6间DSA微创介入手术室与2间复合式手术室团组与2组CCU紧密联系, 三层6间手术室与2组ICU紧密联系, 均与住院有简捷通道, 这些布置体现了当代介入手术平台的组合概念以及心血管病医院的特点。

在院区布置中设计下沉式庭院, 多个内庭院改善了医院的内外环境;宽敞明亮的医院主街不仅为患者提供了便捷通道, 也为营造优美的医疗环境创造了条件。

上一篇:心理过敏下一篇:正确认识人类中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