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旅游

2024-08-04

鄂西旅游(精选十篇)

鄂西旅游 篇1

精品文化旅游的集聚地

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包括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在内的“两圈一带”重大战略之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包括位于湖北西部的襄樊、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神农架等8个市、州(区)。这里以“巴山、楚水、巴楚风”为代表的文化旅游资源数量多、种类全,国内罕见,世界少有。圈域内拥有长江三峡、武当山、神农架三处世界级生态和文化旅游景区和三峡大坝、丹江口水库等现代工程建设奇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2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3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6个,国家级地质公园3个,4A以上景区22处 (全省37处) 。鄂西圈旅游资源主要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历史文化遗产为主,已建立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17个、国家和省级风景名胜区22个,国家级及省级森林公园40个、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7座。

鄂西圈专项规划以“一江两山”为龙头,以长江三峡观光度假旅游区、武当山文化遗产旅游区、神农架原始生态旅游区、清江土(家)苗民俗生态旅游区、楚文化及三国文化旅游区、大洪山历史文化旅游区等六大精品旅游区为支撑,以宜昌、襄樊、十堰、恩施-利川四大旅游集散中心为核心,把鄂西打造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规划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通过营造优良的人居环境和生态文化,促进旅游业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旅游服务接待示范区;并通过示范、规范、引导等方式辐射影响与带动整个鄂西圈生态旅游服务接待质量与水平的上档与升级。

规划以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为支撑,以环境友好的旅游住宿餐饮等接待设施建设为引导,以旅游组织、旅游住宿餐饮、旅游购物与娱乐、旅游交通等环境友好的旅游服务为保障,营造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旅游名城。

生态和谐的宜居家园

鄂西被誉为“中华之肺、华中水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是华中华南地区的绿色生态屏障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涵养地。

为全面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发挥鄂西生态文化资源优势,把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放在优先战略地位,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的新鄂西,规划以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生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生态文化旅游”为切入点,着力增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生态功能,营造卫生、安全、可循环、多样性的生态体系。

规划提出,城乡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是建设生态家园,包括生态城市建设、生态镇(乡)建设和生态村庄建设。

鄂西圈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共分为生态林业建设项目、生态农业建设项目、生态家园建设项目、污染控制工程项目、国土整治工程项目、生态水利工程项目等六大类;项目总数1719个,规划总投资1896亿元,其中近期项目规划总投资1234亿元,远期项目规划总投资约662亿元。

规划的实施将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效益。通过生态林业建设,将使得圈域森林覆盖率提升10个百分点,达到48%,水土流失面积下降12个百分点;通过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使粗放式经济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明显进展;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资源的非消耗性利用、促进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并引领绿色消费、培养绿色生活方式。

预计到2012年,圈内城市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治理,城市人均公共绿地超过10平方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设市城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7%以上。到2020年,城市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圈内所有县市达到生态市(县)要求,其中中心城市及神农架林区规划建成区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其他城市(含县城)规划建成区达到“省级园林城市”标准。城市人均公共绿地超过12平方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设市城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5%以上。

交通便利的现代新经济区

过去的鄂西崇山峻岭,交通极不便利。“鄂西旅游”目前还是一个没有得到充分开发的旅游目的地概念,交通条件的制约是主因之一。“让旅行的乐趣从道路开始”,依据鄂西圈交通专项规划对交通体系的总体架构及鄂西圈旅游专项规划的总体布局,生态专项规划结合“国家风景道体系建设示范基地”示范项目建设,对主要道路交通干线及主要通航河道、旅游航道两旁视域范围内,拥有审美风景的、自然生态的、文化历史的以及增加旅游价值的环境要素,进行生态环境整治,实现交通价值、景观价值、游憩价值、文化价值、自然价值的多重融合。

随着交通环境的改善,骨干交通网的建成,鄂西旅游必将迎来以交通驱动带来的巨大市场发展机遇,将带动圈域构建企业—区域—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格局。荆门高新技术开发区技术园区、宜昌开发区三峡磷化工产业区、随州环潭工业园、荆州印染循环经济工业园、恩施州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园及十堰汽车工业生态园等六个工业园将建成。商品粮、棉、油、生猪、禽蛋、鱼虾、蔬菜、烤烟、柑桔、茶叶、药材、食用菌、商品牛羊等大宗农副产品以及生态旅游产品将极大丰富。预计到2012年,鄂西圈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000元;到2020年,超过25000元。

鄂西旅游 篇2

作者:陈小丽 张英 汪瑾

来源:《当代经济》2011年10期

【摘要】 自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战略实施以来,圈内各方在旅游政府协作、资源协作、市场协作、交通协作及线路协作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可操作性的协作条款缺乏、协作深度不够、协作偏重于政府、协作缺乏利益补偿机制等诸多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加强旅游协作发展的对策。

区域旅游协作,是指区域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旅游行政或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将资源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旅游经济活动。当今世界,竞争产生效益,合作更有利于实现规模效益,区域内协作整合被证明有助于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下简称鄂西圈)跨越襄樊、荆州、宜昌等8地,被湖北省委省政府作为一个整体区域,以旅游产业为引擎,来推动鄂西地区乃至湖北省经济发展,圈内各地就不再是一种独立的、竞争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关系。各地协作整合成效关系到鄂西圈乃至湖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研究当前鄂西圈旅游协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深化圈内旅游协作,提高协作效果。

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协作发展现状

1、旅游政府协作

鄂西圈8市(州、林区)都已经在不同程度上认识到区域旅游协作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在进行着区域旅游协作实践。如2009年8市共同出资组建了鄂西圈投资有限公司,进行相关的资本运作,扩大资本及资产规模,增强公司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投融资能力。此外,8市(州、林区)旅游局2009年正式签署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合作协议”,建立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合作协调会议制度,每年轮值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重大问题。

2、旅游资源协作

鄂西圈8市(州、林区)各自拥有互补性或相似的旅游资源,但各自的旅游资源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都不具有绝对优势,因此只有重新整合这些资源才可以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如鄂西圈内,宜昌、荆州、襄樊等地都拥有部分三国遗址,在未协作之前,它们各自宣传自己的古三国遗址旅游文化,建立协作关系后,把三国文化旅游整合成一个拳头产品推向市场,从而成为了一个品牌。

3、旅游市场协作

旅游市场协作主要包括各协作方互送客源、共同进行市场促销和旅游形象推广、共同建立圈域旅游协作网络信息平台等。如8市(州、林区)旅游局正式签署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合作协议”,就8地旅游市场开拓与整体促销作出了明确规定;2009年,8市(州、林区)旅游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业负责人共同组建促销团前往西安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在旅

游协作信息平台建设方面,启动了鄂西圈公众服务网建设项目,进一步整合鄂西圈经济社会、资源、生态、文化旅游、交通等方面的综合信息资源,不断提高鄂西圈旅游服务水平,扩大鄂西圈知名度和影响力。

4、旅游交通协作

自2008年湖北省政府提出构建鄂西旅游圈的政策以来,鄂西旅游圈在交通方面进行了很大协作。如2010年武神(武当山—神农架)公路竣工,不仅使武当山至神农架旅程由6小时缩短为4小时,而且串起了鄂西旅游圈内几大知名景点,兼具旅游走廊和交通通道双重功能;沪蓉西高速通车,让恩施至武汉车程由12小时锐减至6小时,让“快旅慢游”成为可能;宜万铁路通车,宜昌由过去的旅游终端变成了旅游集散中心,拉长了鄂西圈的旅游线路,游客参观完三峡大坝、三峡人家,可以经由宜万铁路,继续到恩施旅游。

5、旅游线路协作

目前,鄂西圈8地根据旅游市场需求,整合了圈内协作前各自分散的一些旅游线路,推出了一些特色鲜明,具有较高比较优势的精品线路、主体线路。如推出随州炎帝神农故里—擂鼓墩曾侯乙墓—京山屈家岭—大洪山风景区—枣阳雕龙碑遗址—古隆中—襄阳古城—谷城薤山、南河风景区—神农坛景区炎帝神农故里寻根谒祖线;恩施鱼木寨—大水井—腾龙洞—沐抚大峡谷—唐崖土司城遗址—清江闯滩—巴土圣山—下钟家湾长阳人遗址—撒叶儿荷—清江画廊—长阳清江古城—愚人岛—宜都天龙湾—柴埠溪大峡谷清江巴土民俗风情线;襄樊隆中风景区(三国文化园)—襄阳古城—南漳水镜庄—徐庶庙—明显陵—荆州城墙、关帝庙、关羽祠—华容大道—绣林镇—当阳长坂坡、关陵、玉泉寺—猇亭古战场三国文化线等多条旅游线在内的跨省区精品线路,把鄂西圈内各地景点串联在一起,整体扩大知名度,并延长游客旅行时间。

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协作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可操作性的协作条款

鄂西圈各地都充分认识到了协作发展的重要性,也想通过与其他地方协作来促进本地旅游经济发展,但在具体实施时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的、实实在在的协作条款,故而影响协作成效。目前鄂西圈专门的旅游协作机构是湖北省鄂西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鄂西圈建设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市(州、林区)及其县(市)级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实施的具体衔接落实工作,但未能在圈域范围内制定出专门的协作章程和具备可操作性的协作条款和规章制度,以指导圈内各地更好地进行协作实践。如有些旅游资源在地理范围上跨越不同的行政区域,因缺乏具体的协作办法和规章制度,各地为争得资源的开发权和收益权互不相让,影响规模收益获得。

2、协作深度不够

区域旅游协作应坚持旅游要素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旅游资源具有不可移动特征,但区域旅游资金、从业人员等要素应充分放开,体现出市场竞争的公平与合理原则。当前,鄂

西圈内旅游协作更多地体现在旅游资源的整合、旅游市场的联合促销及旅游线路的协作上,而在旅游其他要素协作上表现力度不够,如旅游资金各自筹措,旅游企业各自为营,旅游从业人员在圈域内未有序流动,也未打造鄂西圈整体旅游形象,树立鄂西圈旅游品牌等,从而影响了鄂西圈协作发展的效果。

3、协作偏重于政府

区域旅游协作的主体由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两方面组成,区域旅游协作需要政府介入,没有政府的相关政策,协作就缺乏必要的基础和条件。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企业应该是区域协作最重要的主体,区域旅游协作最终要落实到旅游企业上,光有政府的积极性而没有企业的积极性,区域旅游协作是不可能持久的。现阶段鄂西圈旅游协作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政府,旅游企业为辅助角色,旅游协作呈现出明显的政府行为色彩。旅游企业多在旅游政府部门的倡导和组织下进行协作活动,企业定位不清晰,角色边缘化,导致旅游企业在旅游协作中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协作缺乏利益补偿机制

对于鄂西圈内各地而言,它与圈内其他地方进行旅游协作的积极性在于这一行为能否给它带来收益,预期收益越大,协作意愿就越强烈。鄂西圈涵盖湖北8个市州,旅游产业协作发展牵涉到不同行政主体和经济主体的利益,各协作方会更多关注其现实和未来利益,从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进行决策,如果与其他地方协作得不到任何利益甚至会损害自身利益,那么该地就不会主动参与协作甚至拒绝协作,从而给协作带来难度,影响鄂西圈协作成效。

三、加快鄂西圈协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1、提高协作可执行度,拓展合作深度

要促进圈内旅游协作发展,必须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协作章程和协作条款,内容包括鄂西圈旅游协作的目标及范围、协作对象、协作参与者、协作项目、协作可行性、协作的预期效果、协作方式、协作时间、协作进度、协作法律法规、协作后续利益分配等,否则就只能流于表面或口头,不具备可操作性。在旅游资源协作、旅游线路协作和旅游市场协作的基础上,将圈内旅游协作的领域逐步向旅游基础设施、旅游连锁经营、旅游行业标准、旅游信息平台、旅游专业人才、旅游生态环境和旅游结算、投诉体系等领域全方位地拓展,建立统一的旅游人力资源流动和培训机制,建立统一的旅游研发咨询和旅游求助平台,建立统一的旅游形象和品牌等,积极有效地促进人力、资本、信息、技术等旅游生产要素在整个区域的流动,从而实现资源最优化的配置。

2、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提高市场化水平

针对很多行政办法、管理办法、法律办法缺乏内在的、自发的动力等问题,鄂西圈的发展应以市场的利益共享为原则,以市场为整合的力量,冲破区域的范畴寻求优化;加快要素市场化步伐,发挥企业的主导优势,激发地区协作活力。让旅游企业唱主角,旅游企业是圈内旅游协作的主要实施者,圈内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等旅游要素的整合都可通过旅游企业间的协作来实现。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市场主体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的分工及投资范围,继续加大为生态文化旅游配套服务的公共设施的投资力度,为旅游市场主体投资经营创造良好的硬环境。按照“谁开发、谁投资、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各类经济成份投资鄂西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经营。

3、建立协作利益补偿机制,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目前,鄂西圈关于利益补偿的合作协议还是空白,这个空缺必然造成旅游协作过程中的不合作或抵制行为。因此,要在市场原则的指导下,以优势资源流动为核心,以间接调控为主,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信贷、贸易、价格、土资、社会保障等多种政策,通过在各市区实施有差别的政策,引导资源和企业的流动,从而达到资源在区域之间的合理配置。建立圈内利益补偿机制,制定合理的制度,让获利较大的地方政府,对在合作中让渡自己权利、资源和利益的地方政府在经济、财政或政策上作出相应的补偿,主要方式包括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向受益多的地区征收调节税等,以体现合理、公平,把圈内协作建立在圈内利益互补、共赢的基础上,从而提高圈内各地协作发展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鄂西旅游 篇3

关键词: 地方政府合作;利益差异;影响因素

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优化全省区域发展格局,统筹协调区域发展,创新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策略。充分发挥鄂西圈的生态文化资源优势,以旅游业为重要着手点,以惠民富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统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发展。在鄂西圈内地方政府的合作已经迈出了步伐,并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势态。但目前在圈内地方政府合作还存在着各种困难和问题,有待进一步的解决。下面是对影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地方政府合作的因素的分析。

一、政府行政人员管理因素的分析

在一个企业中,要发展,要做大做强,必须要有一个英明的决策层,制定高远的企业发展方向和计划;必须有一个坚实能干的团队,坚决贯彻执行决策层领导制定的各项企业发展计划。在政府结构中,行政管理工作就好比润滑油,适量的润滑可以使车轮跑的更轻、更稳、更快。随着政府行政部门构成的不断调整,政府行政职能的不断完善,政府行政人员的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鄂西圈地方政府合作方面,政府行政管理人员自身的因素和行政管理的体制方面,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阻碍着地方政府的合作发展。

(一)行政人员观念的落后

观念是一切制度的基础,目前圈内大多数政府部门没有形成合作共建,互利共赢的理念。而对一个地方来说,生产力落后并不可怕,而思想观念落后就很可怕了。想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就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其次,需要重视政府行政人员的管理。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习惯于把人看作是成本,而不是把人视作能动的、需要激励和发展的资源。目前鄂西生态文化圈内政府机关的人力资源得不到应有的关注、重视、开发和利用,而大量闲置、萎缩,行政人员思想、观念守旧,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没有做到与时俱进。这里可以将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推行到圈内政府行政人员管理中来。

(二)行政人员选拔机制的落后

目前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政府行政人员选拔机制仍然比较落后。其中在一些重要的行政部门里,论资排辈、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等人事观念在人员选拔中相对占主导地位,这种现状阻碍了人才的成长,使人才错失发挥才能的机会。要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需要不断地深化改革选拔制度,采用多渠道的公开招聘,吸纳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并在市场经济中有实际经验和能力的人胜任职位。建立健全考核录用、优胜劣汰、激励保障与监督制约机制等。

二、圈内政府行政效能低,缺乏执行力

目前在鄂西圈内行政人员存在着责任缺失,干事创业劲头不足。部分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精神疲沓,任务观念、时效观念、标准观念淡薄的现象。一些重要工作交办了,一两个月还没有任何动静,既没有办事结果,也不反馈情况。作风涣散,纪律松弛,执法不公等问题,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成为制约发展、阻碍发展。倘若党风、政风不正,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以权谋私、贪污腐化、徇情枉法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就会严重影响广大行政人员的积极性,腐蚀机关工作人员队伍,影响国家机关内部组织的健康。

在一些行政部门有的干部坐而论道,有的作风不实、工作不细,不愿到一线,不去现场,不重视也不善于解决具体问题。有的好做表面文章,只顾上、不顾下,部署工作斩钉截铁,抓起落实虎头蛇尾,收到的成效微乎其微。部门之间不注重协调配合,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各自为政、互不通气、互不买账、各行其是,甚至相互拆台,影响工作的整体效率。更有执法不公,不依法行政的现象出现。

三、地理因素的分析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主要地形为层峦叠嶂的山地。处于内陆腹地,具有相对封闭性。其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使得目前鄂西地区的比较优势尚未有效发挥,许多高品质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尚未实现向旅游资本的转变,而且还面临着环境保护与脱贫致富的双重压力。导致地方政府的合作倍受阻碍。

鄂西的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老、少、穷、库”等山区,交通、通讯、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设体系不健全,导致旅游目的地尚未真正形成,过境游、接待游、出差游等现象突出。景区公路等级低。鄂西地区到核心景区的高等级公路少,路况较差。武当山——神农架——宜昌之间距离不足400公里,由于道路等级较低,通达时间达8小时以上,导致景区分立、市场分割,三地旅游资源难以集成规模效应。据对神农架、武当山两地游客行程调查统计,80%游客因交通不够快捷,游完一个景区就原路返回。同时,配套设施建设滞后。鄂西地区大部分是山区,一直以来各地对旅游的财政投入非常有限,许多景区的通讯、市政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落后,食、住、娱、行、购、游的配套水平较低。这些地理环境和客观发展因素,阻碍着地方政府的合作与发展,要建设出一个高效的旅游圈,地理交通因素应该是政府首先考虑到和解决的。

四、民族文化因素的分析

鄂西生态文化圈内民族众多,境内有土家族、汉族、苗族、满族、蒙古族、侗族、壮族等二十多个民族生活在圈内。其中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一州两县”就在其中。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富,待开发的潜力巨大。省委、省政府做出的《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决定》,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

湖北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积淀深厚,需要保护的民族文化遗产种类繁多,相应的保护任务十分繁重。但目前鄂西圈内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不仅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全国其他民族地区比较也处在靠后的位置,且差距还在拉大。地方政府财力十分薄弱,基本上是吃饭财政,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难以建立正常的投入机制和保障机制,导致许多保护规划和发展规划无法落实。同时,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严重缺乏,青黄不接,从事并热爱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的专业人才寥寥无几,导致许多种类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失传与灭绝的危险。

保护传承、开发利用、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对促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具有重大作用。结合民族和宗教委员会打造鄂东禅宗文化和鄂西少数民族文化的工作思路,湖北省政协陈春林副主席带领民族和宗教委员会部分组成人员,于2009年9月,到宜昌市、恩施州及长阳、五峰等县市区,就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中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提出应当注重开发利用鄂西圈内民族文化优势,使少数民族生态文化旅游蓬勃发展。民族地区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推动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相结合,不断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促进了少数民族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因此,加快鄂西圈内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鄂西圈内政府必须抓住机遇,围绕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探索建立政府牵头,并进一步围绕切实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民生问题推进民族工作,帮助解决少数民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机遇,整合资源,加快发展,推进湖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力争湖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各项工作进入全国民族地区前列。

参考文献:

[1]赵凌云.推进——两圈一带——总体战略引领湖北科学发展[J].学习月刊,2009(3).

[2]李春明.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J].世纪行,2008(10).

[3]陈新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创新之路[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

鄂西旅游购物发展研究 篇4

关键词:鄂西,旅游购物,旅游商品,市场开发

一、研究背景

旅游购物是旅游者为了旅游或在旅游活动中购买各种实物商品的经济文化行为, 是旅游业中重要的要素市场。建设功能完善的购物设施, 开发富有竞争力的旅游商品, 营造优良的旅游购物环境, 是健全旅游服务功能、延伸旅游产业链、打造旅游经济新的增长极, 推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环节。

2008年11月, 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投资1664亿元, 着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以激活鄂西地区生态、文化、旅游等传统资源, 打造鄂西圈发展新优势。2010年, 鄂西地区旅游接待总人次达到8108.77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达到482.22亿元, 分别增长了38.38%和33.01%。

与旅游业发达地区相比, 旅游购物是鄂西旅游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2010年, 鄂西地区旅游人均消费只有594元, 其中人均旅游购物消费只有107元, 旅游购物收入在整个旅游收入中的比例只有18.9%。可见, 鄂西地区的旅游购物现状与旅游业的空前发展不成比例, 因此, 大力推动旅游购物的发展, 是鄂西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二、鄂西旅游购物发展现状

(一) 鄂西旅游购物设施初具规模

鄂西地区初步建立起以旅游城市商业服务设施为平台, 以城市购物中心为基础, 以特色街区为纽带, 以专业市场为依托, 以景区景点为重点, 以交通服务企业为窗口, 以宾馆酒店为补充的旅游购物服务网络体系。

鄂西有一定旅游购物吸引力的商业步行街有9条, 集旅游、购物、休闲于一体的大型专业市场也发展较快。近年来, 鄂西地区保护性开发了一批传统与现代元素共融的现代特色街区。长阳清江奇石苑、长阳高家堰白果坪盆景根艺走廊、长阳根雕市场、三峡国际旅游茶城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长阳县高家堰镇被誉为“湖北根艺盆景第一镇”。长阳县清江奇石苑是奇石采集、加工、鉴赏、收藏、买卖五位一体的三峡奇石百花园, 是游客采石健身、赏石怡情、藏石养性、休闲购物的好去处。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茶城集茶叶产、销、研、旅游、文化、服务为一体, 汇售茶、品茶、识茶、评茶于一堂, 融茶道表演、茶具展示、茶艺教学于一身, 让游客在此听茶歌、看茶舞、秀茶艺、品茶香、采茶叶, 为游客提供舒适、温馨、高档次的休闲购物环境。

(二) 鄂西土特产资源丰富多彩

鄂西现有中国地理标志产品31个, 有名酒枝江酒;有恩施玉露茶等4种名茶;有利川黄连等7种名贵中药材;有利川莼菜等13种农副产品;有宜城板鸭等3种畜产品;有襄阳程河柳编等3种工艺产品。位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南部的宣恩县更是被誉为“中国贡品之乡”, 这里出产有乾隆皇帝御笔题写“皇恩宠锡”的伍家台贡茶, 有色鲜味美的白柚贡水白柚“贡果”, 有营养丰富的木龙寨富硒“贡米”, 有中国四大名腿 (宣恩大派火腿、浙江金华火腿、江苏如皋火腿、云南宣威火腿) 之称的宣恩贡腿。

(三) 鄂西民间工艺品惟妙惟肖

土家织锦“西兰卡普”、“昭君村绣”、洪湖工艺扇、枝江“步步升”手工养生布鞋、竹山堵河剪纸、老河口木版年画、武当万寿藤拐杖、沙市贝雕、恩施绿松石雕、来凤藤编、京山藤编和襄阳程河柳编等, 是鄂西地区民间工艺品的典型代表。

(四) 鄂西名优旅游商品开发进入快车道

鄂西地区现有采花毛尖等7个消费品类国家名牌产品;有“稻花香”等14个消费品类中国驰名商标 (2) ;湖北省2011年评选出“灵秀湖北”旅游名特产品48个, 鄂西地区上榜的有28个, 其中“灵秀湖北”金牌旅游商品2个、名牌旅游名特产品11个、特色旅游名特产品15个。

三、鄂西旅游购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旅游购物发展状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深度和广度的重要标志。在世界发达国家, 旅游购物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50%左右, 而鄂西地区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这几年中, 旅游商品却没有得到同步发展, 旅游购物市场开发的弱势与鄂西旅游资源的优势、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强势极不相称。鄂西旅游购物市场开发主要存在下列几大问题。

(一) 鄂西旅游购物存在认识偏颇

在鄂西地区旅游发展中, 重景区景点开发, 轻购物旅游资源开发;重旅游人数的增长, 轻人均消费能力挖掘。2007年至2010年, 鄂西地区5A级景区从1个增加到5个, 4A级景区从24个增加到31个, 旅游接待人数从4436万人次提升到8108万人次, 但游客人均消费水平始终徘徊于500元左右, 游客人均购物消费始终停留在100元左右, 旅游购物消费占旅游消费的比例只有18.9%。鄂西地区旅游业发展忽视了最有活力的旅游购物消费, 旅游经济停留在门票经济的落后状态。

(二) 鄂西旅游商品吸引力有限

鄂西地区旅游商品开发还存在诸多问题, 影响了鄂西旅游购物的吸引力。一是重旅游商品的纪念性, 忽视旅游商品的实用性和内在价值, 难以让旅游者爱不释手。二是重传统工艺技术, 缺少技术创新系统。鄂西的民间传统工艺品主要依靠传统的生产工艺技术, 没有或很少融入已经发展了的现代文化观念和现代科技与生产工艺, 使许多旅游商品呈现出新产品老模式的状况, 难以适应旅游发展的新要求。三是重急功近利, 轻品牌打造。鄂西旅游商品主体是土特产品, 附加值有限, 名牌旅游商品少。四是重旅游商品的传统功能, 轻新功能的开发创新。鄂西地区一些传统的地方特色商品, 由于时代变迁, 科技的发展, 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不断涌现, 一些替代产品的使用价值已经远远超过同类传统地方特色商品的使用价值, 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五是重艺术性, 轻市场需求。鄂西的旅游商品主要从美学角度设计产品, 对旅游商品的纪念性、艺术性、文化性、实用性和收藏性缺乏综合体现, 难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六是重资源利用, 轻产品质量。鄂西地区的很多旅游商品如各种雕塑、漆器及仿古器皿等, 仍处于初级加工阶段, 工艺落后、做工粗糙、技术含量低、质量差, 难以引起游客购物兴趣和购买欲望。

(三) 鄂西旅游购物环境有待改善

旅游购物市场中的无序和失序是制约鄂西旅游购物市场健康发展的顽疾。主要表现为掌握客源的旅行社以旅游购物作为企业赢利的主要来源, 以高额回扣为条件向旅游购物商店输送游客;旅游购物商店为获取暴利, 在进销差价上大做文章, 一方面尽量压低进价, 另一方面大幅提高销价。其结果是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无利可图, 只能通过降低产品质量来保证微利, 根本无力也无心去开发旅游新产品, 市场上假冒旅游商品泛滥, 仿制品充斥整个市场, 旅游者利益严重受损。其发展趋势是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没有积极性开发新产品, 更无动力打造旅游购物品牌;旅游者拒绝旅游购物, 导致旅游购物市场越来越萎缩。

四、鄂西旅游购物发展路径

鄂西旅游购物发展要以购物体验为核心, 从旅游商品开发、旅游购物环境优化和旅游购物服务质量提升等方面同步着手, 全面提升鄂西旅游购物吸引力, 推动鄂西旅游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方向发展。

(一) 实施旅游购物市场整合战略, 创设旅游购物发展新思维

旅游购物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要从旅游业整体的角度考虑旅游购物发展, 将旅游购物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一是旅游购物与餐饮整合。既可通过在购物中心、连锁店等购物场所内增设特色餐饮服务项目, 为购物者提供休息与餐饮的场所;又可通过在以餐饮为主体的酒店、特色餐饮街区等场所增设购物设施, 为餐饮者提供购物的机会。二是旅游购物与住宿整合。在饭店内增设购物服务项目 (如设商品部、商品销售专柜、客房内备置日用消费品等) , 既可方便游客购物, 又可提高游客在饭店的消费水平, 拓展饭店收入来源。三是旅游购物与交通整合。在火车、客机、游轮、长途旅游大巴等交通工具上增设特色购物服务项目, 既可缓解游客旅途中相对单调的生活, 又可方便游客购物, 同时拓宽交通行业增收渠道。四是旅游购物与游览整合。景区、景点是旅游购物的重点, 应着眼于景区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与销售。五是旅游购物与娱乐整合。在娱乐场所增设相应的旅游商品销售专柜, 让游客寓乐于购, 寓购于乐, 达成快乐消费的境界。六是旅游购物与文化整合。将鄂西文化资源与旅游购物资源的有机整合, 构建富有浓郁地域文化氛围的购物环境, 让游客的购物活动成为文化体验的过程;要着力开发鄂西地域文化特征鲜明的旅游商品, 真正使旅游商品成为鄂西文化的物质载体, 使旅游商品成为旅游者首选的文化纪念品和文化赠藏品。七是旅游购物与商业整合。在旅游大中城市中开发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特色街区、大型多功能市场, 引导旅游活动从景区向城市商业中心延伸。

(二) 实施研、产、供、销一体化战略, 全面提升旅游商品创新能力

旅游企业拥有旅游商品销售市场优势, 他们与游客天天面对面, 最了解旅游者需要什么;旅游商品专业化设计开发公司拥有旅游商品设计开发的人才、技术和装备优势;旅游商品专业化生产企业拥有旅游商品生产的技术、装备和资金优势。实施研、产、供、销整合战略, 旅游企业集中市场调研, 提出产品设计思路, 而将旅游商品的具体设计与生产外包给研发能力强、生产水平高、品牌形象好的专业化公司, 可实现旅游商品设计与市场对接、生产与销售嫁接、集小成多与规模化经营衔接、旅游购物与品牌经营连接的局面。

(三) 实施旅游商品品牌化战略, 丰富旅游商品结构体系

现代社会正进入品牌消费时代, 缺乏品牌支撑的旅游购物市场是没有发展后劲的。因此, 实施品牌化战略, 对于发展壮大鄂西旅游购物业具有重要意义。

1、依托质量和特色打造景区旅游商品品牌。

旅游景区要通过对当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民俗文化的特征分析, 以旅游地的地脉和文脉为主线, 提炼、浓缩产品主题思路, 打造景区旅游商品品牌。如以旅游地文化为主调, 开发文化承载型系列旅游商品;以地方特色资源为基调, 开发资源特色型旅游商品;以系列化、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为理念, 开发高水准、高质量的旅游商品;以智能化、折叠化、微型化、便携化为理念, 开发设计新、奇、特旅游商品。

2、推行公司加农户的统分结合模式, 打造传统特色产品品牌。

对于传统民间工艺品, 可采取公司统一品牌、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统一培训;农户按合同生产, 公司按合同统一收购、按质论价、统一宣传、统一销售。这样可以将传统民间工艺品的作坊生产经营方式转化为统分结合的公司化运转模式, 有利打造传统特色商品品牌, 增强市场竞争力。

3、以市场为导向, 打造旅游城市名牌产品群。

鄂西地区要鼓励以名牌产品为依托组建大企业集团, 打破地域、行业、所有制界限, 通过资产重组, 实现规模扩张和集约经营, 培育和壮大品牌企业。企业要引入现代营销观念、现代企业形象设计概念, 采取灵活的营销手段, 开辟市场, 努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提高品牌的知名度。政府部门要扶持和培育名牌农产品, 着力引导创建原产地名牌产品。要围绕农业产业化, 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 扶持龙头农业企业, 创建农业名牌商标, 搞好原产地保护注册, 推行农业标准化, 积极培育和扶持原产地品牌农产品。加大引进名牌企业的工作力度, 扶持引进名牌产品在鄂西发展壮大, 利用名牌企业品牌、技术和管理优势, 促进鄂西名牌战略的实施。

4、创建旅游购物市场品牌。

香港购物节、苏州丝绸节、义乌小商品市场、北京秀水街、深圳中英街等都已成为本地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鄂西地区要把旅游购物纳入旅游资源中, 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整合社会资源, 建设特色旅游购物市场, 加强购物资源宣传, 共同塑造区域旅游购物品牌形象。

(四) 实施旅游购物市场环境建设战略, 构建以诚信为核心的市场运行机制

1、强化旅游购物市场诚信体系建设。

要通过宣传教育, 舆论引导, 社会监督等手段, 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 把诚实守信作为普遍的社会行为准则。要建立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登记制度和信用管理系统, 建立健全失信惩戒制度, 发挥社会信用体系强大的威慑力量, 让失信者为失信行为付出高昂的代价。政府部门要加强市场监管, 从严执法, 对失信的行为依法从重惩治。要制定旅游行业信誉等级标准, 建立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业务档案系统和信誉档案系统, 公开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信用信息。要强化优秀服务品牌企业的培育与保护, 让优秀服务品牌企业享有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大的经济价值, 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通过树立市场榜样, 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2、建立全方位、多渠道的市场监管体系。

要建立健全旅游法规体系, 加强行政执法, 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 保护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和旅游者的合法权益。要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 制定行业服务标准, 提升行业服务水准, 完善行业自律机制, 引导旅游市场主体依法经营、诚信经营、规范经营。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力量的作用, 通过各种媒体, 曝光旅游购物市场中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 形成强大的舆论威慑力量, 增强对违规违法者的威慑力。要发动群众广泛参与, 建立和完善举报和投诉渠道, 及时处理投诉案, 严厉打击欺骗游客的不法商人, 公布不法企业的不良行为, 使违法违纪的人和事无藏身之处, 无立足之地。

3、全面推行优质旅游服务和信誉保障制度。

要制定优质旅游服务行业标准, 推行优质旅游服务行业认证, 对优质旅游服务企业和从业人员颁发“优质旅游服务”标志, 实行挂牌 (贴牌) 经营。可参照香港旅游购物的管理经验, 实行百分百退款信誉保障, 即游客在旅行团安排的购物活动中消费, 如果购物后感到不满, 可先通过导游处理, 货品退回, 全数退款。

(五) 实施政府主导战略, 推进鄂西旅游购物跨越式发展

鄂西旅游购物发展战略上, 要实施“旅游购物龙头企业成长工程”, 要充分发挥鄂西地区现有旅游购物骨干企业的优势, 加快扶持一批具有资源、技术、资金、人才和市场优势的产业龙头企业, 打造一批特色购物街区、专业购物市场、旅游购物集团公司。实施“特色系列旅游商品成长计划”, 采取项目扶持、技术人才支持、企业孵化等措施, 加强研发、设计、生产、经营服务, 加快推进特色系列旅游商品的成长、成熟和市场化。实施“品牌塑造计划”, 注重本土品牌的培养, 重点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商品品牌, 推进“一地一品”或“一地多品”建设, 突出特色、突出规模、突出竞争力, 打造国际国内知名旅游购物品牌。实施“旅游商品创新计划”, 要开展鄂西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旅游商品能工巧匠选拔大赛和旅游商品展销会, 通过“两赛一会”活动的辐射和带动效应, 推动旅游商品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质量创新, 充分挖掘鄂西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传统民族工艺品和精湛的民间手工技艺, 开发受旅游者欢迎的旅游商品。

五、结束语

旅游购物是游客重要的旅游需求, 是游客必不可少的一种消费活动, 是需求弹性很强的旅游消费行为。旅游购物是鄂西地区旅游业的弱项, 其发展现状与该区域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不成比例, 已严重制约了鄂西旅游经济的发展。鄂西旅游购物资源优势明显, 着力将鄂西旅游购物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 是鄂西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参考文献

[1]、石美玉.旅游购物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6, 2

[2]、陈江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概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10, 9

[3]、刘惠余.旅游购物品开发与营销[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7, 9

[4]、石美玉.关于旅游购物研究的理论思考[J].旅游学刊, 2004, (1)

[5]、苗学玲.旅游商品概念性定义与旅游纪念品的地方特色[J].旅游学刊, 2004, (1)

[6]、石美玉, 王颖.发展我国旅游购物的思考——以“香港购物节”为例[J].旅游学刊, 2007, (7)

鄂西旅游 篇5

按照湖北省关于发展鄂西北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枣阳市关于打造“名山秀水”的要求,我区组织了有关人员对我区及青峰岭林场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论证,在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发车河---青峰岭一日游的建议,现将论证情况汇报如下:

一、地理位置

青峰岭山区地处枣西南山区,属大洪山余脉(亦称小洪山),西南距枣阳城区45公里。西北与襄阳接壤,东部是穿行而过的襄洪公路,南部与平林镇宋集毗临,西部与宜城山水相连,枣宜路和襄洪路在此交汇。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20公里,呈北高南低趋势。

二、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

1、区位优势:青峰岭景区交通便利,襄洪公路自山脉东麓穿行,待建麻竹高速公路经平林镇至本地10公里路程,向东40公里处有大洪山和玉龙温泉及琵琶嘴水库,向东南5公里处有四井岗油桃基地,每年桃花节游人如海,北部与熊河风景区脉脉相望。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2、自然资源丰富。青峰岭区域内野生动植物资源繁多,有优美的环境、茂盛的林木资源;青峰岭林场2001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林业自然保护小区。

(1)植物资源:本地森林覆盖总面积达10多万亩,活立木总蓄积100多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98%。森林植被种类较多,生长茂盛。景区内树种有400多种,在植被群落中,人工林树种主要有马尾松、杉木、水杉、柏木、樟树、女贞等;天然林乔木树种主要有麻栎、枫杨、苦楝、椿树、刺槐、楸树等;天然林小乔木及灌木有化香、山槐、腊梅、山楂、杜鹃、棠梨、黄荆条、盐肤木等;其它藤本、草本植被主要有紫藤、山葡萄、兰草、黄眉草、白芽草、蚂蚁草、狗尾巴草等;主要中草药有杜仲、麦冬、桔梗、苍术等。(2)野生动物资源:由于植被结构比较复杂,面积大空间阔,食源丰富,适宜多种动物的生存、生长,所以野生动物的种类较多,据不完全统计,常见的鸟类主要有喜鹊、乌鸦、老鹰、鹁鸽、斑鸠、秧鸡、八哥、野鸡、鹌鹑、猫头鹰、布谷鸟、啄木鸟、黄莺、燕等20多种;野兽类有野兔、野猪、野羊、松鼠、麛子、蝙蝠、狗獾、猪獾、狸、刺猬等;在这些野生动物中,猫头鹰、老鹰二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有益珍稀野生动物,有21种属湖北省重点保护有益珍稀野生动物。

(3)人文及自然景观奇特。林场内有大泉眼一处、小泉眼达四处。水温常年为22°C,流量为0.012立方米每秒,徐洞沟分场的习洞,据《枣阳志》记载,因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兴游于此而得名,此洞幽深不可测,大小石洞相连,洞外有一水库景观奇特,诗曰:“习君洞前水,春色贮三千。水里群芳乱,鱼戏桃红间。波吻青峰顶,月伴碧玉眠”。大洼上的鸡冠朵,因山石自然成形似鸡冠而得名,另有雷山观、后寺、磨棋山、平顶山、棺材岭、尖山、马槽岭、石人山等景观可开发利用。主峰青峰顶海拔500米,有诗曰:枣南有名山,横绝青峰巅,山间素带绕,飘飘六月寒,五峰环拱立,群壑秀可餐,谁人发奇想,曲径通人寰。

这里属亚热带,气候温润、无霜期长、阳光充足、土壤肥沃。境外有熊河水库和莺河水库相守,域内小

一、小二型水库众多如:白鹤垱水库、大泉眼水库、龙坑水库、丁木场水库、先锋水库等,“清山秀水”已具备基本条件。

(4)政府重视。近年来,鄂西北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正蓬勃发展,枣阳市委、市政府也一直高度重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态旅游项目,借助这一契机,利用招商引资,将青峰岭山区打造成枣阳的都市后花园。以引领这一朝阳产业枣阳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时机和条件都已经成熟。

三、开发利用措施

1、加强宣传和规划,提高景区知名度。林场习洞、鸡冠朵、大小泉眼等景点,通过多年的宣传,吸引了不少游客来观光,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来游览人员达10000多人。我们要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展示自然保护小区的迷人风景和美不胜收的传说,以吸引市内外更多的游客。目前各种民间资本已纷至沓来,通过林权转让占山用水,先期开发已经萌发。我们担心,如果该地长期被忽视,民间的无序粗放开发有可能破坏当地自然状貌,影响未来科学统一规划。

2、增设景点,合理配置。要提高旅游区的观赏价值,我们计划再配置一些新的景点。首先请有关专家对车河--青峰岭一日游进行总体规划,目前有一种线路比较明晰,入口车河吴湾至三间瓦屋(柳叶泉)徒步穿林至平顶山到过风崖,向北至棺材岭、鸡冠朵、青峰岭、习洞,向南至雷神观、尖山、后寺至王湾分场至青峰岭林场出口,或再向南至楂不开、马槽岭从车河碾子台出口。按照规划的要求,在产权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租贷、入股等形式与单位、个人共同开发现有资源,修复重建已毁景点。其次在景区内公路两旁栽植、培育大规格绿化苗木。

3、开发旅游产品,搞好配套服务。为保证游客的吃、住、行等问题,按照市文体旅新局要求,沿一日游线路大力发展农家乐。目前从老鼠尾巴沟至青峰岭王湾一线已布点农家乐及山庄10余家,正在动工建设。从车河农场入口至三间瓦屋公路硬化和通电、通讯已纳入区“十二五”规划。在青峰岭林场计划修通场部至王湾、徐洞分场与老鼠尾巴沟贯通的林区公路,在三个分场内开农家乐服务餐馆5家,(其中王湾分场1家、徐洞沟分场1家,大泉眼分场3家)。同时利用大泉眼水源优势,开发温泉,建宾馆、澡堂,方便游客。同时整理挖掘枣南菜系,包装枣南地方土特产食品成为系列,如土酱豆、土蜂糖、土鸡蛋、土熏肉等等,真正实现有看的、有玩的、有吃的、有带的。。。

4、加强领导,组织专班。为确保旅游开发有序开展,我们计划积极向市领导反映、汇报,成立以市有关领导牵头的市旅游局、规划局、林业局、土地局、农业局等部门参与的协调小组,负责开发与保护旅游区的保护利用及具体的实施,实现旅游与资源保护双赢的目标。

鄂西吹打乐 篇6

那些乐器,当地人叫响匠家业,由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两部分组成。吹奏乐器有土笛、巴呜、唢呐、长号等等。打击乐器有鼓、锣、钹、云锣、梆子等等。那些优美动听的音乐,就是靠这些乐器共同吹打出来的,奏出的乐曲自然就是吹奏乐和打击乐两部分组成。每一个乐手都在用心吹打,轻重快慢,恰到好处。浓厚的民族风格,像一幅画,张贴在万山之中。浓郁的乡土气息,宛如泉水,汩汩流淌在山川之上。

这些乐手都是乡村的农民,当地人叫他们响匠师傅。他们衣着朴素,眉宇间挂着大山般的忠厚。手指被生活锻炼得粗大,有着钢筋般的力量,可一旦操持起那些乐器来,却变得如女人的纤纤玉指一般灵活。他们就用那一双双大手,打击出一段段优美的音乐,其中最著名的叫打溜子。

每逢节日、寿诞、乔迁之时,他们被村民们请了去当座上客。在接受了主人的礼数后,或三五人站成一排,或是站着不动,或是边走边打。

他们鼓起腮帮,能吹奏出堂调、大调、客调、茶调等等变化多端的曲牌。在不同的场合、情境里,乐手们能从三百多个曲牌中,找到合适的来演奏。他们能根据上菜、礼仪、迎宾等等不同的仪式,把气氛推向高潮。

钹在他们手里像玩具一般,能打出闷击、亮击、侧击、柔击、挤钹、盖边等不同的花样;马锣也似乎成了调皮的猴,上下翻飞,单锣、花锣等不同技法让人眼花缭乱;而那面筛子似的大锣,则通过打心、打边、长音、短音,把人们带进不同的情境之中。模仿飞禽走兽声音和形态的“鸡婆唱蛋”“野鹿衔花”,赞美自然景观的“风吹牡丹”“古树盘根”,歌唱丰收平安的“四季发财”“安庆调”等等,均被他们演奏得活灵活现,魅力无穷。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满堂红了。师傅们能通过悠扬的唢呐声、长号声,让主人心甘情愿地把长红披到长号上。

鄂西吹打乐,就是结在四季里的果。那果实挂在鄂西人的心坎上,硕果累累,甘甜沉醉。勤劳迎来了丰收,善良换回了友情,勇敢驱走了寒冬,坚强筑就了安宁。任何艰难困苦都被踩成了脚下的坦途。

鄂西吹打乐响在婚姻的殿堂里,从此筑起幸福的家;响在寿诞的筵席上,孝顺的美德谱成了曲;响在亡人的丧礼上,唱成了生命不老的歌。

鄂西旅游 篇7

我国经济从2011年开始迈过人均GDP 5 000美元的门槛,根据国际规律,着力发展休闲度假产业的时机早已来临,休闲体验的旅游需求也越来越“高级”与“深层”化。游客对精神满足和自我发展的渴望与日俱增,旅游体验需求也从追求感官体验向追求精神、情感、智慧等深层内涵化的综合体验转变。面临全域旅游和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大趋势,通过从供给、生产端入手,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以促进经济发展,给天然具备深度休闲体验的民宿旅游发展带来了极大机遇。

民宿旅游在中国大陆的发展逐渐深入,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注意。到目前为止,已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胡敏通过“动机-消费行为-服务品质”模型的建立、问卷调查和资源基础理论的一般性分析,表明经营者、乡村风情、价格和区位是民宿经营中的异质核心资源,其中经营者和乡村风情是主要的竞争优势来源。赵炜指出,民宿型乡村旅游餐饮供应有市场定位大众化、主题产品特色化、经营方式新颖化、食品卫生加强化的趋势。邹开敏、王显成、周艳、俞利芳、瞿伟、陆奕娜及潘颖颖等人均结合相关区域民宿旅游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相应发展民宿旅游的对策。曾磊分析了中国台湾民宿产品的发展历程、产品特色,从产品创新等多个角度分析了其特点,以及对中国大陆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启示。段兆麟简述了民宿在农村体验中的意义,介绍了日本相关民宿体验活动,提出了其民宿经营特色以及可供中国台湾参考及借鉴的方面。范欧莉立足扎根理论,构建与解释了基于顾客感知的民宿评价模型,得出评价模型在宏观上主要集中在5个范畴,在微观上主要集中在16个范畴。孙彤、王帅根据武陵山区乡村度假民宿发展条件及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了武陵山区发展乡村民宿度假的独特模式。黄其新提出,基于文化真实性原则,乡村民宿可以寻求“文化原真型”和“文化建构型”两种发展模式。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包括位于湖北西部的襄樊、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与神农架等8个市州(林区),人口总量、版图面积分别约占全省的50%和70%。在湖北省政府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背景的推动下,鄂西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浓郁地域特色的民风民俗,乡村旅游业得到了极大发展,但目前也面临发展瓶颈。如何突破现状、促进乡村旅游的转型和升级,发展民宿旅游是一个较好的路径。

2 民宿旅游发展现状

中国台湾《民宿管理办法》将“民宿旅游”定义为“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提供旅客乡野生活之住宿处所”。基于乡村旅游视角的民宿旅游是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结合城市居民对乡野生活的向往,利用民居资源、农事资源、景观资源创办个性化的经营项目,形成以特色旅馆业为基础,衍生酒吧、茶楼、作坊、民艺、展示等休闲业态的高端农家乐集群,是乡村旅游的高级发展模式。

2.1 民宿旅游的特点

民宿旅游主要有“以利用当地资源为基础,突出乡土味道;以满足游客需求为目的,提供家居体验;以鼓励农民经营为抓手,实现多重利益;以突出个性差异为亮点,进行特色经营;以创新经营管理为手段,完成转型升级”等特点。主要表现为:①消费者对民宿旅游产品趋向于体验性消费,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是其重要诱因;②民宿主人会为顾客提供从接待入住到离开的全方位温馨服务,提供多种服务使客人感受到家人般的情感交流和人文关怀;③农民利用自家住宅的空余房间为游客提供住宿处所,有效整合当地旅游资源,以实现旅游扶贫、减小城乡收入差距等目的;④个性突出、特色明显的民宿符合人们追求个性、突出自我的潮流,是民宿旅游经营成功的关键之处;⑤民宿的小规模允许主人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思考顾客需求,通过民宿主题、氛围营造、对客服务、文化创意与理想融入等的创新动态展示,给民宿旅游带来生机活力,完成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

在某种程度上,民宿旅游是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版,是满足游客深度体验的重要旅游形式,包括视觉、嗅觉、听觉、知觉等各方面的“趣体验”,表现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提供,一种旅游心情的分享。此外,民宿旅游可将一种富有诗意、想象力、亲和力、渲染力的文化表现出来,为游客提供教育、娱乐、美学、遁世等精神层面的“慢生活”体验,使游客静静倾听其内心呼唤,精神得到充分放松和回归。

2.2 国内外民宿旅游发展现状

欧美发达国家的民宿旅游起源较早,大多已发展成熟,表现出特色明显、管理规范、模式成熟与认可度高等特点。其民宿设计大多结合当地旅游规划和民俗风情,建筑风格和客房装修都极具民族风情。政府执行民宿相关法令的经验丰富,管理稽查制度与配套措施相当完善,如英国民宿分为“一冠”至“四冠”等四个等级,每个等级都制定了详细的要求和评价标准;法国民宿则从“一枝麦穗”至“五枝麦穗”分为五级,每个等级都有评分要求;而在苏格兰,民宿门前可能会挂着由苏格兰旅游协会评定的三、四、五星的标志,设施不一定豪华,但一般都符合规范,提供温馨体贴的家庭式服务。

3 鄂西圈民宿旅游发展SWOT分析

3.1 鄂西圈民宿旅游优势分析

第一,鄂西旅游资源优质丰富,山岳、江河、溶洞与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十分多样,生态文化、荆楚文化、三国文化、巴土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与民俗文化等人文资源内涵十分深厚。第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伴随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推进,投资达1 664亿元,交通、通讯、体制与机制等瓶颈障碍逐渐被打破,民宿旅游发展的起点提高,优势明显。第三,鄂西圈内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有10多个,包括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歌舞之乡、来凤县百福司镇摆手舞之乡、秭归县秭归花鼓舞之乡等,特色传统节庆包括端午节、武当山庙会、随州神农祭典、当阳关陵庙会、恩施土家女儿会与荆州关帝庙会等,民间艺术节庆非常多样。第四,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开展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为湖北省民宿旅游发展提供了很大支持,乡村旅游基础良好。

3.2 鄂西圈民宿旅游劣势分析

第一,由于鄂西圈旅游发展涉及面广、资源开发水平不高、长远规划缺乏、资金和人才短缺,导致文化挖掘不深、产品内容单一、附加值低、缺乏互动、特色不明显。第二,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不够,实力雄厚的旅游公司较少,市场运作能力较低,品牌营销能力不够,还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第三,民宿作为新型的一种经济形态,相应的体制机制仍不健全,亟需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和投入,以化解体制机制性障碍。第四,民宿旅游强调当地文化特色、体验多样性、人情味、创新性等,对民宿主人的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而鄂西圈集老、少、边、穷、库于一体,文化素质偏低,经营理念陈旧,创新意识缺乏,服务能力不够,经营人员的素质有待提升。

4 鄂西圈民宿旅游的发展对策

民宿旅游是当前旅游发展的一种新型态,其发展符合当下社会、政府、人民的需求。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民宿旅游的资源条件比较优越,虽存在一定的劣势和威胁,但优势和机遇占主导地位。鄂西地区的民宿旅游亟需因地制宜,深入挖掘自然资源及文化内涵,围绕当地特色资源做好主题定位,通过合理的规划、开发、经营、管理及各利益相关方的大力合作,进行创新开发与发展,营造浓厚的旅游氛围,提供个性化服务,在旅游高速发展的潮流中获取正当利益,以促进民宿旅游发展成为鄂西圈的品牌特色。

4.1 错位发展,突出特色

在鄂西不同区域范围内,针对民宿旅游的发展进行差异化主题定位。宜昌和十堰的“三峡大坝”和“丹江口水库”属世界级资源,可围绕水利工程类主题开发民宿旅游产品;襄阳和荆州民宿则可分别突出三国文化和楚文化;神农架以绿色生态为核心吸引力;荆门依托“中国农谷”开发农业生产类民宿产品;随州则凭借“古代世界第八大奇迹——编钟”开发“音乐文化”类民宿旅游产品;恩施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秀丽的风景,可开发“民俗节庆”类民宿旅游产品。错位发展,深入挖掘并创新展示当地自然和文化元素,突出民宿旅游的独特魅力。在每一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运用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使各方面协调配合,突出当地民宿旅游特色。

4.2 创新产品,细分市场

个性化服务是民宿旅游的本质要求。在整体环境协调的前提下,针对游客特点,结合自身资源,创新开发有特色的民宿旅游产品。在建筑风格上,“一户一景、一垸一画”。清楚本民宿旅游活动能“看什么、养什么、吃什么、玩什么、卖什么、体验什么,要找谁”,做到“吃有口碑、住有情调、玩有趣味、乐有特色”。

摘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提出与建设,给鄂西地区的旅游发展带来极大机遇,也对鄂西圈当前观光为主、体验不足的旅游发展现状提出了挑战。同时,游客对休闲度假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民宿旅游的发展要求越来越高。本文在探讨民宿旅游相关理论和鄂西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并对鄂西民宿旅游的开发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鄂西民宿旅游发展的应对之策。

鄂西旅游 篇8

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先导产业

产业是商品经济中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 它是介于宏观范畴的国民经济和微观范畴的企业经济之间的一种经济范畴, 属于中观经济。产业的分类方法比较多, 常见的有三次产业分类法、国际标准分类法、两大部类分类法及关联方式分类法。关联方式分类法中有一种战略关联分类法, 将产业分为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先行产业等。而其中的先导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先行发展以引导其他产业往某一战略方向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它不同于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是指能够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获得新的生产函数, 能够通过快于其他产品的“不合比例增长”的作用有效地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 (罗斯托) 。主导产业一般能对其他产业乃至所有产业的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加快推进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以带动鄂西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显然, 这里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就是鄂西圈重点打造培育的先导产业。湖北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必然要以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等先导产业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从而促进整个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鄂西圈先导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态产业尚未形成

生态产业, 目前在学界还未达成一致意见。但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为了研究的需要, 本文中指的生态产业是狭义的, 主要指基于鄂西地区优质的生态资源, 涉及农业、林业等部门的与旅游发展紧密相关的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产业。鄂西圈生态资源优势明显但利用率低, 未形成产业。圈域内已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5个,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 省级自然保护区10个, 分别占全省总数的71%、90%和59%。但这些保护区大都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利用, 反而存在被破坏的倾向。神农架拥有全球中纬度地区唯一一块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森林, 有“物种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天然药库”之誉, 但神农架旅游发展还不足以成为其先导产业。圈域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1种, 野生珍稀动物金丝猴等120种, 分别约占全国的18.55%和31.75%, 但这些珍稀物种并没有给当地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另外, 神农架森林覆盖率高达35.2%, 拥有林地面积648万公顷, 其中森林面积450万公顷, 但其中主要以灌木为主, 用材林、经济林不多。

2、文化产业尚未形成规模

文化产业, 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本文中的“文化产业”与上述概念一致, 但侧重于与旅游发展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 特别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建设、文化资源挖掘和开发利用等。目前,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虽然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但开发利用不够, 产业规模没有形成。鄂西圈炎帝神农文化源远流长, 楚文化辉煌灿烂, 三国文化独领风骚, 宗教文化博大精深, 现代科技文化蔚为壮观。圈域拥有各类文化遗产8000多处 (项) , 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个,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51个,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6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40处。但圈域内文化专业人才缺乏、文化产业发展不足, 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2%左右, 而发达省份这一比例已达5%, 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更是高达20%左右。

3、旅游业发展水平不高

旅游业是指以食、宿、行、游为基本组合消费商品, 通过专业化运作模式为游客的出行提供安全、可行、方便、满足游客合理需求的服务, 兑现其消费商品的契约交易, 使商品的提供商和经营商从中获取运营收益的服务性产业。鄂西圈自然山水瑰丽秀美, 人文景观奇特壮观, 生物景观丰富多彩, 遗址遗迹保存完好, 建筑设施古朴精致, 旅游资源富集度高, 种类齐全, 品位独特。圈域内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 国家级地质公园3个, 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 国家5A级景区1个, 4A级景区22个。近年来, 圈域旅游业发展初步形成了融观光度假、民俗宗教、购物娱乐、生态文物于一体的产品开发格局, 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不断完善, 但鄂西圈仍然存在旅游资源开发不足、旅游投入比重偏小、旅游景点管理不善、品牌建设不力与圈域旅游景点协作能力不强等问题。2008年圈域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8%左右, 而有的省份这一比重早已超过10%。

三、促进鄂西圈产业优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1、坚持保护第一的方针, 确保鄂西地区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永续利用

一是采取严格措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把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战略位置, 作为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工作, 全面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严格环境准入要求。建立政府监测、预测、预警和干预机制, 确保鄂西圈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地位。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要求, 依法保护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禁止在重要和敏感的生态区域及自然灾害高发区建设旅游设施, 对于设立在水源涵养地的煤矿、铁矿、锰矿等, 要逐步停止开采, 并进行复垦再植, 恢复生态。二是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化遗产保护方针, 严格执行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政策, 提高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建立政府投资主导机制, 做好世界文化遗产、古建筑群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村) 的保护工作。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承人实行政府扶持政策, 对其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在土地、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予支持。

2、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一是大力开发农业、林业等生态产业资源。支持旅游线路、旅游景区附近农民发展生态观光农业, 支持市、县级政府统一组织好村庄整治规划, 做好饮水、通电、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景区规划要统筹考虑一定范围内的农田、果园、森林、草场等资源, 促进旅游开发企业与农民合作开发生态观光农业, 实现双赢。深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 促进圈域生态保护与建设, 建立以实际受益者 (市场主体) 补偿为主、财政转移支付和政府生态项目为辅的圈域生态补偿机制。二是促进特色农产品和旅游产品开发。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 发展产业化经营, 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 大力开发特色农产品。加快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景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 努力提高质量, 促进产销紧密结合, 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产销体系, 增加旅游创收、创汇, 对于开发特色农产品和旅游商品有一定影响的企业, 由各级财政从旅游专项资金中给予补助。

3、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一是促进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培育和建设一批民族文化旅游基地和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 (镇) , 鼓励和支持创办旅游文化娱乐企业、旅游文化演出企业, 推出一批以民族风俗、民族歌舞、地方文化为特色的旅游表演项目, 着力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旅游景区景点要增加文化旅游项目, 丰富游览内容, 不断提高文化内涵。充分挖掘荆州花鼓戏、汉剧、楚剧、长阳南曲、土家摆手舞、神农架堂戏等地方戏曲文艺的市场价值, 鼓励创造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 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内涵。二是推进影视制作、动漫娱乐、创意设计等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放宽市场准入政策, 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影视制作、动漫娱乐、创意设计等现代文化产业发展, 政府在资金投入、政策引导等方面给予支持, 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 推动建设影视城、动漫产业园、创意设计园等, 鼓励艺术品经营、音像制品分销、大众娱乐项目的经营等。

4、突破性发展旅游业

一是加快旅游交通骨干网络建设。统筹规划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交通骨干网络, 加强交通对旅游的服务功能, 加快推进骨干网络项目前期工作, 优化各种运输方式的相互衔接, 构建高效、便捷、一体化的现代综合旅游交通体系。尽早将襄樊、宜昌等地建设成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二是加快旅游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地区中心城市的旅游接待功能, 改造、升级各大长途汽车站、火车站, 改造、新建一批沿长江、清江、汉江的重要旅游码头。发挥历史文化特色、地方民族特色, 完善重点旅游城镇的旅游功能, 联合建设各具特色的游客服务中心。加快建设旅游配套的医疗、治安、旅游导引标识等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各具特色的专题公共博物馆、城市公园等, 并实行免费开放。三是扶持重点旅游企业, 推进市场化运作。加强旅游资源整合, 鼓励省内外有实力的大型旅游开发企业在圈域内设立分支机构并给予优惠政策和扶持, 支持其并购旅游景点景区。打破行政区划界限, 突破体制障碍, 鼓励地域相邻、资源类同、同质竞争的旅游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扶持圈内重点旅游企业, 特别是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一江两山”旅游开发企业, 要加大政策支持, 提供相关服务, 整合旅游资源, 创立旅游品牌, 探索发行旅游企业债券、推动旅游企业包装上市, 借助资本市场力量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5、加快发展相关服务业

一是积极发展商贸会展业。采取“以奖代投”的形式, 扶持商贸会展信息化建设、引进商贸会展重点项目。支持品牌展会, 丰富节庆展销活动, 要鼓励举办地方产品跨省推介展销、名特优新产品展销、联展活动, 积极举办特色农产品、文化产品、旅游产品“对接会”、“推介会”和“采购会”, 形成会展、旅游、休闲消费的一体化发展。二是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发挥省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湖北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在支持鄂西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支持组建新的小型农村金融机构, 支持小额贷款, 用于支持与生态文化旅游有关的综合服务企业的发展壮大。三是加快旅游信息服务发展。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 整合政府门户网站、旅游、文化等行业信息网及企业网络信息资源, 建立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综合信息系统, 及时发布生态、文化及旅游等方面的综合信息, 开展项目招商、人才培训、远程教育, 并建立基于此系统的生态环境、文化保护、旅行安全方面的监测、预警和监督机制。

摘要:2008年11月, 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决策。本文着重从政策层面提出了既切实保护好, 又充分利用好鄂西圈丰富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 加快发展形成先导产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鄂西旅游 篇9

一、价值创新

价值创新是由莫博涅和W.钱·金在《蓝海战略》一书中提出的概念。价值创新被认为是蓝海战略的基石, 这种战略的核心思想是满足和创造顾客和企业自身的价值, 并由此开创新的无人争抢的市场空间[1]。以价值创新为理念的蓝海战略让企业以一种新的方法思考和实施战略, 克服了成本领先和差异化战略必须进行权衡取舍的缺点, “与之相反, 志在开创蓝海战略的企业则会同时追求差异化和低成本”[1]。因此, 企业通过价值创新, 实施蓝海战略, 从而达到成本领先和差异化的完美契合, 最终可以实现高额利润。沿着这条思路, 我们发现价值创新不仅适用于微观层面的企业, 同样也适用于宏观层面的区域, 因此, 可以用来指导本文的研究。

问题是如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实现价值创新、开辟蓝海战略?莫博涅和W.钱·金通过战略布局图这种工具来完成此工作。战略布局图是诊断和分析蓝海战略的有力工具。使用战略布局图可以使企业清楚的了解企业和竞争对手在一系列竞争要素上的战略分配信息, 绘出本企业的价值曲线, 从而了解企业较之竞争对手的优势所在。

如果经过分析, 企业的价值曲线不具备竞争优势, 那么就要考虑战略重构。莫博涅和W.钱·金开发出了一套创造新的价值曲线的四步动作框架:剔除—减少—增加—创造。企业通过剔除一些顾客不再重视的价值的方面、减少不必要的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增加消费者愿意为之付出的价值要素、创造新的顾客需求, 实现新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价值曲线。

本文通过借助区域旅游的产业战略要素, 结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特点, 绘制该区域战略布局图, 并由此诊断该区域的战略问题, 然后利用“剔除—减少—增加—创造”四步法, 重构该区域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布局分析

(一) 区域旅游战略要素

诸多学者在区域旅游合作要素方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马波认为, 在目的地发展阶段, “区域”的问题就已开始实质性孕育, 多个目的地在旅游空间上发生交叉重叠, 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2]。张金萍认为, 科学合理地建立不同层次的“旅游地域综合体”, 是旅游业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实现平衡布局的关键[3]。孟爱云认为, 交通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虽然长春、吉林等大中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已具备较高水准, 但大多数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 直接导致大多数地区旅游组织能力较差, 内部旅游线路支撑能力低, 限制了对旅游产品的组合及区域旅游线路安排[4]。旅游联合促销是合作实践与研究中常被关注的一个热点,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 联合行动是旅游联合促销中的关键。李树民等认为, 旅游市场规模扩展与旅游促销经费投入密切相关[5]。根据以上分析, 结合本研究区域的特点, 本文得出八个“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布局要素, 分别是: (1) 空间区位优势。空间区位是影响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要素, 空间集聚效应明显的区域, 合作优势大。 (2) 旅游资源禀赋。区域内旅游资源是吸引游客的核心要素, 旅游资源禀赋高的地区, 游客数量多, 其效用也大。 (3) 旅游产业规模。旅游业是一个综合型产业, 既包括旅游产业的直接生产部门, 也包括很多交叉部门, 其中旅行社、酒店和景区是旅游产业的直接生产部门。本文用旅行社和酒店数量来描述旅游产业规模, 旅游产业规模越大, 该地旅游越发达, 其效用也越大。 (4) 交通条件。包括区域内各地之间的交通通达性以及区域与其他地区的交通便捷性, 交通条件好的区域, 游客进入方便, 区域旅游发展好。 (5) 合作意愿。包括区域内政府间合作意愿及民间合作意愿, 政府主导合作加上民间自愿合作是推动区域旅游发展的条件。 (6) 市场推广。可以通过官方宣传文件、网络、媒体广告等各种市场行为观察区域旅游的宣传力度, 对区域旅游宣传力度大, 表示区域旅游行为主体的主动性强。 (7) 配套设施。区域内满足游客旅游活动所需服务的配套设施的配备程度。 (8) 创新意识。区域旅游发展的创新意识决定区域旅游合作的效率问题。

(二)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布局与价值曲线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资源丰富, 圈内既有著名的自然旅游资源, 又有驰名中外的人文旅游资源, 各地旅游资源互补性强。本文用旅游景区级别代表旅游资源的禀赋。根据湖北2009年旅游统计年鉴公布的信息, 该区域主要的旅游景区及级别 (如表1所示) :

本文用旅行社和星级酒店的数量来表示该地旅游产业规模的大小。根据2011年各地旅游局统计的信息, 可以看出: (1) 该区域旅游产业总体规模不高; (2) 该区域内各地旅游产业发展不均衡 (如表2所示) :

武汉作为鄂西最大的旅游集散地, 用武汉到达各区域的距离和通达性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的八个区域划分为三个子区域:荆州、荆门、随州为第一区域, 其交通条件最好;宜昌、襄阳为第二区域, 交通条件较好;十堰、神农架、恩施为第三区域, 交通条件较差;同时圈内各地之间交通畅达性有待提高。

笔者浏览了圈内八个地区的旅游局网站, 只有个别地区在网站宣传中提到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概念, 也鲜有针对性的产品设计与市场推广策略。由此可见,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作为湖北省的一个官方行政口号, 并没有在圈内各地得到实质性的重视, 其合作意愿与市场推广力度很差。同时, 鄂西作为湖北省的欠发达地区, 旅游配套设施配备不足, 也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一大问题。除此之外, 产业经营及管理创新意识的缺乏, 也是旅游圈发展速度缓慢的原因。

根据以上分析, 我们得出目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布局图和价值曲线 (系列1) (如图1所示) 。

三、“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价值曲线重构

根据价值曲线重构的四步动作框架, 需要考虑剔除、减少、增加和创造的各项要素: (1) 剔除。“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由八个行政区域组成的旅游圈, 圈内各地经济、旅游资源禀赋、交通条件等发展不均衡, 尤其是恩施、神农架等地区, 其“山高水远”的特点已经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 人们很难将它们和其他几个地区联想到一起。因此, 需要剔除掉“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区域差异概念和游客的空间距离感。 (2) 减少。圈内各地旅游资源丰富, 但能够体现整体特色的旅游产品设计目前还很匮乏。因此, 需要减少一些各地单打独斗的、没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 (3) 增加。需要增强政府间合作力度;增加官方及民间的市场推广力度;增加大旅游圈整体意识, 构建“8=1”的整体形象;增加资源整合力度及效度;增加基础设施的投入及配套设施的配备。 (4) 创造。如何将八个区域整合为一个整体品牌、将“8=1”的整体形象投射到消费者心里?这需要一系列的创造过程。因此, 需要创新旅游圈品牌管理;创新产业集群模式;创造一系列整体旅游产品;创新市场运营与资本化运作机制。

通过四步动作框架, 明确了需要剔除、减少、增加和创造的各项要素, 可以绘制“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新的战略布局图和价值曲线 (系列1) (如图2所示) :

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战略建议

2009年12月1日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 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这表明旅游业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更重要的角色, 也表明国家对旅游业的扶持态度, 这对中国旅游业尤其是不发达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是利好消息。因此, 借助政府大力扶持的东风, 及时有效的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是促进旅游圈发展的战略保障。

(一) 加强政府间的合作

各地政府部门要从大局出发, 改变原来各自为政的做法, 进行政府间的合作与对话。各地政府一方面要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进行科学有效的整体战略规划, 根据各地的特色, 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科学的资源整合, 并且建立公平的利益分享机制;另一方面要对区域间的合作进行多方面的积极干预, 利用政府有力的信息平台做好区域旅游合作的宣传工作, 利用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手段做好产业发展的规范工作, 利用政府部门的资源优势, 做好科学调研工作, 利用政府间的合作, 做好交通及其他公共设施的投资建设工作。

(二) 加强行业间的合作

旅游企业作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主体力量, 在区域合作中应当发挥重要功能。各地旅行社要破除区域界限, 实现信息共享和统一的市场营销, 创新旅游产品, 进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线路设计。各地饭店要尝试建立基于旅游圈的中央预定系统, 以“圈内人”的意识服务于各地旅游者, 并为圈内其他同行业提供服务与支持。同时, 业界也可以建立基于旅游圈的中央服务平台, 为圈内各旅游企业提供资源、信息支持, 并为旅游者提供信息查询、投诉、旅游线路咨询等方面的帮助。

(三) 两个创新思路:资本运作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品牌化

2009年5月7日正式挂牌成立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有限公司是由省政府、宜昌、襄阳、十堰、荆州、荆门、恩施、随州、神农架等八市 (州、林区) 以及部分大型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的专业投资公司。公司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功能:一是投资功能;二是融资功能;三是资本运营功能。公司成立至今已经获得了多方的融资, 并进行了几项大型投资, 为旅游圈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和资金保障。但是,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发展还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 也需要更多以市场为主导的民间投资公司的注入, 因此, 吸引更多民间资本的注入是旅游圈发展的持续保障。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打造成为一个整体旅游品牌是区域合作努力的方向。要实现这一目标, 即要求圈内各地政府利用行政资源在推广旅游圈品牌化工作上有所作为, 比如建设旅游圈一体化系统, 设计统一的识别标志等;同时, 旅游企业要提高旅游圈整体品牌意识, 用大旅游概念取代单体旅游模式, 从而实现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W.钱.金, 莫博涅.蓝海战略[M].吉宓,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14-21.

[2]马波.旅游业的转型与区域旅游合作———兼论中、日、韩旅游合作的演进[J].旅游学刊, 2007, (5) :24-25.

[3]张金萍, 秦耀辰, 张二勋.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 2009, (12) .

[4]孟爱云.区域旅游合作背景下吉林省旅游空间组织研究[J].旅游论坛, 2010, (1) :57.

鄂西旅游 篇10

1 鄂西地区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所谓休闲体育旅游产业是指人们利用余暇时间为了满足体育健身、休闲度假、健康娱乐、观光探险、体育旅游等需要, 提供以观赏性或参与性项目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经济活动和部门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休闲体育旅游用品、体育娱乐健身业、体育观赏、体育旅游等, 其发展核心是提高休闲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重。

据此, 鄂西地区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总体情况究竟如何呢?从调查结果来看, 鄂西地区的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应当说才刚刚起步。从经营规模来看, 鄂西地区经营性体育健身休闲场馆的总注册资金约91743.1万元, 经营总面积612314。核定经营场馆同时可以接纳的消费人数为6213人, 平均每家经营场馆可以接纳消费人数69人, 这些体育健身休闲场馆的投资注册资金大多数以本地资金为主, 占93.1%, 而外资仅占2.9% (含合资企业) 。

从经营性体育健身休闲场馆产权构成来看, 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国有的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类型。此类型以某一国有机构附属形式存在, 占25.5%, 其中以盈利为目的的占34%, 以职工福利为目的的占66%;另一种民营或私营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类型, 此类型则以独立形式存在, 占74.5%, 其中兼多种健身娱乐项目占31.3%;以经营体育健身休闲项目为主, 同时兼营餐饮、客房等服务项目占20.1%;只经营一种体育健身休闲项目占23.1%。

从鄂西地区体育旅游的调查显示, 该地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鄂西地区体育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 国内外知名体育赛事活动等优势体育资源与鄂西地区人文资源、旅游资源经过市场整合已初步形成一些体育旅游线路和项群, 比如具有荆楚特色的宜昌长江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武当武术文化节、清江闯滩节等。但从总体发展情况看还并不令人满意。

从鄂西地区居民的休闲体育价值观来看, 首先是强身健体占78.1%, 其次是休闲娱乐占53.2%, 再次是医疗保健占41.2%, 最后是能力显示占17.3%。

从鄂西地区居民的休闲方式来看, 主要是:看电脑读报刊占74.3%、健身娱乐占41.2%、棋类占34.6%、聊天占30.3%, 最后是体育旅游占10.9%、听音乐占10.4%、书法占9.8%、其他占9.4%。

从鄂西地区居民休闲场所的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免费休闲场所的居民占61.8%;通常在自家庭院或室内活动的居民占54.7%;在收费场所活动的居民仅占7.3%;在公园包月票进行健身的居民仅占3.4%。

从鄂西地区居民休闲体育旅游形式的调查显示, 大多选择与朋友一起或一个人活动为主。从年龄段来看, 各年龄群体参加休闲体育旅游形式有较明显的差异。年青人大多选择与朋友一起活动。中老年人比较倾向于独自活动。

从鄂西地区居民休闲体育旅游项目的调查结果表明, 居民喜欢参与的项目依次为;羽毛球占26.8%, 打篮球占12.6%, 打乒乓球占18.4%, 登山占13.5%, 游泳占8.6%, 探险占5.5%、足球占5.1%, 排球占3.6%、攀岩占3.5%、体操占2.9%和其他占5.5%。但不同年龄段在选择休闲体育旅游项目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总的来看, 简单实用的项目是最受青睐的休闲体育旅游活动。

从对鄂西地区居民深度访谈结果来看, 鄂西地区居民健康意识正在不断提高, 但他们关注的健康, 首先是饮食健康。其次, 才是参与一些休闲体育旅游活动, 而这些活动只有少部分人参加, 即便参加大多也是在居住地附近从事一些简单易行, 免费廉价的休闲体育旅游活动。例如, 在附近公园散步或慢跑, 或者是利用小区公共健身设施进行锻炼, 而真正参与体育旅游的人还是不多。这与美国人经常参加的徒步、游泳、体育旅游、自行车、篮球、健美操和高尔夫球相比, 实在是太单调。

此外, 调查结果还显示, 鄂西地区居民对有偿性体育消费活动的认同率还是较高的, 达到58.2%, 这充分说明目前鄂西地区居民已经树立了“花钱买健康、花钱买娱乐、花钱买幸福”的休闲体育旅游价值观念, 这种潜在的鄂西地区居民休闲体育旅游消费群体为开拓该地区休闲体育旅游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消费者对现有经营性体育健身休闲场馆的评价的调查结果表明, 认为现有的经营性体育健身休闲部门消费价格“合理”的人数占30.8%, 认为“偏高”和“高”的分别为45.1%, 17.2%。这一方面与消费观念有一定关系, 另一方面说明消费者对经营性体育健身休闲场馆提供的服务产品不是很满意。对经营性体育健身休闲场馆提供的服务质量的评价, 消费者认为“一般”的占45.1%, 认为“好”和“很好”的分别占27.3%, 5.6%。认为“不好”和“很不好”的占18.6%, 3.4%。然而, 认为“好”和“很好”的两者相加仅占32.9%。这说明鄂西地区经营性体育健身休闲场馆的服务质量只能说是基本令人满意, 与消费者对此服务质量的要求, 还有很大的差距, 显然, 未来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从目前来看, 鄂西地区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 供方投资规模偏小, 外资引进力度不够, 产品配套设施不全面;

(2) 供方将产品服务主要定位于本地居民, 缺乏针对外来消费人群的特色产品, 忽略了一部分消费者的需求;

(3) 市场管理水平不高, 缺乏相关政策的支持, 健身中心各自为阵, 服务产品雷同, 项目单一, 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方面的需求, 未形成一体化发展的格局;

(4) 旅游景点、景区配套体育项目、体育旅游基础设施、体育旅游服务还不够, 未能充分利用鄂西地区有丰富的山水等自然资源开展满足人们身心健康愉悦发展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

(5) 休闲体育旅游精品项目不多, 缺乏休闲体育旅游品牌营销;

(6) 运动休闲装备市场越来越大, 预计到2010年中国户外用品销售额将会达到45亿到60亿元人民币, 并在五年之内保持高速增长, 但鄂西地区缺少相关生产厂家;

(7) 鄂西地区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2 鄂西地区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2.1 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 教育人们树立科学休闲体育旅游价值观

各级政府部门应通过制定政策、法规等一系列措施和办法, 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 加大对休闲体育旅游的宣传力度, 使广大群众在休闲时间里能够积极地参加休闲体育旅游的健身活动。与此同时, 教育人们树立起科学的休闲体育旅游价值观。就是让人们明白:休闲体育旅游是人们在和谐社会节奏、高效率工作压力下, 保持健康和全面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持力量;休闲体育旅游才能真正体现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2 进一步加快鄂西地区“农村城镇化、城市大型化”的城市化进程, 促进鄂西地区休闲体育旅游的发展

在休闲视野中, 休闲体育旅游能充分体现人类进步和文明, 而这也只有在城市中才能得以实现。这是因为只有城市化才能为休闲体育旅游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和可能。显然, 我们所倡导的休闲体育旅游, 就是以人为本的休闲, 就是符合中国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的休闲体育旅游。在鄂西地区大多数人都是农民, 因此, 少数人的休闲体育旅游不是鄂西地区真正的休闲体育旅游, 而以大多数人为主, 以城市为主导的鄂西地区城市化进程, 才是鄂西地区真正的“休闲体育旅游之道”。因此, 在鄂西地区只有加快鄂西地区“农村城镇化、城市大型化”的城市化进程, 才能促进鄂西地区休闲体育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

2.3 多方筹措资金, 进一步加大鄂西地区休闲体育旅游开发的投入, 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地方政府除了不断增加体育基建、旅游景区投资外, 还应广开财路, 充分利用宜昌、襄阳等市经济发达、民间资本较大、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鄂西地区休闲体育旅游开发。与此同时, 政府应保驾护航, 尽快制定系统化有利于推进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政策, 并给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吸引多方资金 (尤其是外资) , 投资休闲体育旅游产业。政府应把体育场馆、运动中心纳入城市 (镇) 总体建设规划, 并在新老社区、住宅附近、公园、广场修建足够的简易健身场所, 为居民创造良好的锻炼环境。此外, 还应立法确保城市体育、旅游用地, 对挪用、侵占体育、旅游用地者要严格制裁。

2.4 构建鄂西地区休闲体育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体系

随着鄂西地区旅游者的增多, 必然会引发生产要素跨区域的流动和重组, 这种流动和重组有利于鄂西地区各旅游公司、俱乐部等实现共同发展和利益共享, 对地域之间的市场壁垒、投资壁垒造成强大的冲击波, 将进一步强化鄂西地区在制度上与市区接轨的外部压力, 反过来又催生了鄂西地区制度创新的内在动力, 这必将有利于推进区域制度架构的趋同和一体化。

鄂西地区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市、十堰市、神农架林区、襄阳、随州等市 (州、区) , 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前往观光休闲旅游的人很多。特别是宜昌 (东站) 2012年7月1日动车的开通, 将更加方便居民外出观光休闲旅游。因此, 人们在鄂西地区休闲体育旅游场所选址时, 必须考虑游客的交通和住宿, 以增强空间结构的整体性, 并进可能和城市中心的休闲娱乐中心联动进行不同层面的合作, 构成以宜昌市、襄阳、恩施、十堰市、神农架林区五个中心城市为主体, 区、县协作的一体化体系。

2.5 营造休闲体育旅游文化基调, 不断满足鄂西地区不同人群的休闲体育旅游消费能力和需求

由于休闲体育旅游消费既是文化的消费也是物质的消费。所以, 只有当“花钱买健康、休闲就旅游、健康找体育”的观念日夜被鄂西地区的消费者接受, 才能使体育健身、体育旅游等成为鄂西地区人们“科学、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那样, 鄂西地区的休闲体育旅游消费就将成为热点, 鄂西地区的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必将得到快速发展。

此外, 政府在培育、规划和扶持发展休闲体育旅游产业的过程中, 必须充分考虑到鄂西地区社会各阶层、各种职业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需求, 力求使最广泛的鄂西地区居民获得休闲体育旅游的机会。

2.6 加强对休闲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应充分利用在鄂西地区的高校, 如三峡大学、湖北民族学院等, 相关的社会体育、旅游、经济等专业, 增加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化的内容, 并结合鄂西地区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化实际, 尽快培养一批适合鄂西地区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研究、指导、管理和经营人才, 以适应鄂西地区对休闲体育旅游产业人才的需要。同时还要积极引进国内外的优秀人才。

2.7 科学规划, 加大鄂西地区休闲体育旅资源游统筹力度

上一篇:公路地形图测绘下一篇:群众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