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服务

2024-07-24

双向服务(精选十篇)

双向服务 篇1

在社会、用电用户、电力企业共同需求 的驱动下,电力企业在为用户提供合格电能的基础上,还需要及时准确地向电力客户提供准确的电网和用电信息,指导用户合理用电,实现电力用户与电网的有效互动,从而在提升电力企业服务能力的同时促进电网企业节能减排[1,2,3]。目前用电互动服务存在信息分散、用电信息利用不够充分、应用系统众多和信息集成需求突出等问题,因此需要建立标准化的双向互动服务平台,以支撑和促进用电信息共享,进而提高供电可靠性与用电效率和供电企业服务水平[4,5]。

由于双向互动服务涉及的业务场景众多,包括居民用户用电、大用户用电、电动汽车、分布式发电等[6,7,8,9]。这些业务场景中具备双向互动数据采集与控制功能的智能终端设备种类繁多,所使用的通信技术各不相同。为了将这些数据接入统一的双向互动服务平台,需要平台的通信架构能够承载各类互动终端设备的灵活接入,并具备标准化信息交换和通信模型。

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级量测体系 (AMI)是配用电领域数据通信和信息交换的重要发展方向。AMI可以提供双向互动服务平台架构所需要的灵活接入性、开放性、可扩展性、设备多样性和设备互操作性等特性[10,11]。AMI在智能用电领域的应用将改变电力信息流单方向的现状,为电网与用户的双向互动提供 标准、技术和平台支撑。 本文利用AMI的体系结构,面向双向互动服务数据采集与控制应用,构建满足智能用电需求的信息通信模型,并深入探讨信息模型中应用的关键技术。

1双向互动服务及智能终端设备

双向互动服务的基础是在电网中广泛分布的智能终端设备,包括智能电表、电能信息采集终端、电动汽车充电桩和分布式发电监测系统等。这些智能终端设备可实时监测用电设备的能耗情况和运行状态,为电力需求侧管理提供基础数据。与此同时,用户可通过这些设备获取自身能耗情况、故障状态和电费信息,并可通过优化用电策略以达到节能减排效果。总之,电网与用户在双向互动过程中的调度决策依赖于智能终端设备的数据采集和控制功能。

典型的双向互动服务包括大客户业务、居民用户业务、移动营销业务、分布式发电和储能业务、电动汽车运营业务等。上述5种双向互动服务所涉及的部分智能终端设备如图1所示。

1.1大客户互动智能终端设备

1)负荷控制终端:通过负荷控制终端实现对大用户电能表电量、需量、电压、电流、功率、功率因数、 电压合格率等电表数据的自动采集、存储和远传,为电力营销系统提供各类电量结算数据[12];对大用户的负荷进行控制和管理;对大用户电能表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实现配变电监测和输电网、配电网全网线损的统计分析。

2)双向互动终端:通过计算机、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双向互动终端设备,利用公网实现主要设备用电情况的实时监视。同时,双向互动服务平台中的能效管理和需求侧管理等系统间可通过双向互动终端为客户提供合理使用电能、提高用电效率和数据分析的技术指导工作。

1.2居民用户互动智能终端设备

1)双向电能表:为了适应智能电网和新能源的使用,使用双向电能表实现双向多种费率计量、用户端控制、电能质量监控、双向数据通信和防窃电功能等智能化功能[13]。

2)居民用户互动终端:使用居民用户互动终端实现家用电器用电情况实时监视、用电量信息采集上传和智能家居设备控制,并帮助用户进行负荷曲线优化、实现用电分析和用电指导。

3)智能插座:使用智能插座实现家用电器电气信息实时监测、电能计量、能效管理以及对电源的远程开断控制[14]。

1.3现场移动作业互动智能终端设备

移动作业终端:面对维修、用电检查、客服等需要现场移动作业的人员,提供移动作业终端实现现场移动作业互动应用,扩展现有营销系统,实现现场操作与营销流程的对接和电子化移动办公。

1.4分布式发电和储能互动智能终端设备

1)分布式发电监控系统:利用分布式发电监控系统实现对分布式发电设备的远程监控、对环境参数的实时采集和对并网装置的实时监控[15],分布式发电系统还可接收双向互动服务平台的负荷控制等调度指令。

2)储能监控系统:利用储能监控系统上传储能变流器和电池的运行参数及状态信息、储能系统内部配电网络和升压变压器的状态和运行数据,并完成基本 的保护功 能、环境监测 和火灾报 警等功能[16],并接受平台的需求侧管理与服务支持。

1.5电动汽车互动智能终端设备

1)车域感知设备:车域感知设备由电池管理模块、电压管理模块和静态信息模块组成[17]。实现对电池电压、温度等数据的采样、保护和电压均衡控制,对动力母线电压电流采样,对高压回路进行充放电控制、状态监控和保护,提供电池ID、电池型号、 额定电压和用户信息等静态数据。

2)站域感知设备:站域感知设备包括物联网网关、充电桩感知设备、充电机感知设备、换电位置感知设备、电池输送感知设备、快换感知设备、温湿度感知终端等,实现充换电站内仓储、充换电和配送等环节的状态监控。用户可通过智能手机在充电过程中完成充电桩/站查询、充电监控互动、电池信息查询、充电行驶里程估算和电池检测数据查询等功能。

综上,双向互动服务信息通信的需求即包括用户侧向设备“向上”的数据采集信息,也包括双向互动服务平台“向下”的负荷控制和需求侧管理等信息。从通信技术的选择来说,由于电力用户数据庞大,空间分布范围广,所处环境的通信条件差异性较大,使用的终端类型也不同,因此要本着节约、统一、 规范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条件、通信信道和通信协议建立统一的用电双向互动服务平台,在一个平台上实现电力用户双向互动服务的全面覆盖。

2双向互动服务通信系统架构

由于双向互动服务所涉及的智能终端设备种类繁多,所使用的通信技术各不相同,要将这些设备接入统一的双向互动服务平台,需要设计一套可以供各类智能终端设备灵活接入的通信系统架构[18,19]。

作为智能电网体系内的智能化计量、传输、存储、分析和利用用户用电信息的软硬件体系,AMI为电网与用户的全面双向互动提供了平台和技术支撑。AMI由智能电表、广域通信网络、量测数据管理系统(MDMS)和家庭局域网(HAN)组成[20]。在AMI架构内,智能电表提供双向计费和智能监测、 告警等功能,HAN通过网关连接智能电表和可控电器设 备,并接入广 域通信网 络,最终传输 至MDMS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存储。

对于本文所研究的双向互动服务而言,由于所涉及的具有双向数据通信功能的智能终端设备众多,智能终端设备所使用的通信技术和通信协议各不相同,数据从终端设备传输至双向互动服务平台所需要利用的通信网络情况复杂。因此,如图2所示,需要使用一个分层多级网络架构实现双向通信和对智能终端设备的远程控制。最终,将采集的数据传送至MDMS,并通过双向互动服务平台进行业务办理和信息发布。

2.1家庭局域网/前端局域网(HAN/PAN)

HAN和PAN包含双向电表和分布式发电监控系统等智能终端设备,以及将这些设备接入邻域网的网关功能。通过这些智能终端设备,用户可以通过与电网互动积极参与能源效率管理和需求响应,图3是双向互动服务中HAN的一个具体示例。HAN/PAN利用Zigbee等无线通信技术和电力载波通信(PLC)等有线通信技术实现智能终端设备的通信,并利用能源服务接口(ESI)与外部网络进行通信,即由ESI充当HAN/PAN与外部网 络的网关,这些网关在不同业务场景内对于不同设备,如居民用户互动中的智能电表/集中器、大用户互动中的负荷控制终端等,都能够成为实现ESI的设备。

2.2邻域网(LAN)

HAN内的智能 终端设备 通过ESI连接到LAN,有些智能 电表等终 端设备也 可以不通 过HAN直接接入LAN。HAN和LAN两层之间的通信连接属于“最后一公里”的连接,即从用户前端接入高速核心通信网的连接。面对数量众多并且分布区域广泛的智能终端设备,HAN与LAN之间的接入技术应首先考虑使用现有的通信基础设施和网络架构,如居民家中广泛使用的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ADSL)和有线电视网络。同时,为了解决这些设备通信技术和协议差异所导致的互操作问题,可以使用数据聚合单元(DAU)进行桥接,HAN将所有数据送往DAU,由DAU进行规约转换后,通过LAN接入广域网(WAN)。

2.3 WAN

WAN将多个LAN连接起来,充当HAN, LAN,MDMS之间的桥梁。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采用电力通信网、电力数据网、电信运营商提供的IP数据网、无线通信网等各种通信资源。 WAN中的数据服务业务以IP业务为主,要求具备高带宽和灵活组网能力,以应对双向互动服务的可扩展性需求,以及更高的网络生存能力性和细致的服务质量(QoS)处理机制,以提供差异化服务。可使用的通信技术包括同步数字体系/多业务传送平台(SDH/MSTP)、无源光纤网络(PON)、波分复用 (WDM)、PLC/DPL和Wi-Max等远距离数据传输技术。

2.4企业网(Enterprise)

在双向互动体系架构内,企业网包含的MDMS负责存储、处理和分析从各层中采集的数据,以此获得不同用户的用电行为信息。MDMS将处理后的数据提供给双向互动服务平台,作为提供信息发布、 多渠道缴费、用能管理、双向计费、大客户代维代控等双向互动增值服务的数据支撑。其他相关业务系统,如故障管理系统(OMS)、能量管理系统(EMS)、 分布式管理系统(DMS)、用户信息系统(CSI)以及计费系统都应接入企业网层。

2.5外部网(External)

外部网利用双向互动服务平台,通过PC、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双向互动终端等终端设备,向电网公司和电力消费者提供各种业务处理功能,外部网提供新的创新服务和产品来满足不断发展的智能电网的新需求和机会。

3DAU结构

由于现有智能终端设备的接口、通信技术和通信协议差异性较大,在本文设计的双向互动服务通信系统架构中,在LAN层集成了DAU用于将各双向互动服务中的采集与控制数据通过WAN传输至MDMS,并使双向互动服务平台的负荷控制、需求侧管理和营销管理等子系统的信息可以传输至智能终端设备,作为用户用电行为的指导,或直接通过执行器进行控制。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能够使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利用统一的通信模型对数据进行格式化处理,将更便于MDMS完成对数据的传输、存储和分析,同时也更有利于双向互动服务平台兼容各类协议标准[21]。

作为一种面向对象的通信模型标准,IEC 61850能够实现变电站中来自不同厂商的智能电子设备 (IED)之间的互操作,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IEC 61850标准作为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唯一的 全球通用 标准[22],在已发布 的IEC 61850 Ed2.0[23]中已更名 为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d Systems for Power Utility Automation”,这意味着IEC 61850的应用范 围不再局限于变电站,将拓展至整个电力系统。对于双向互动服务中包含的分布式发电监控系统、风电场监控系统、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IEC TC57 WG10已经或正在 起草IEC 61850-7-42,IEC 61400-25, IEC 61850-90-8,IEC 61850-90-9等标准和技术报告对应用进行了规范。同时,IEC 61850-8-2文件规范了抽象通 信服务接 口 (ACSI)与底层通 信协议WebService之间的映射,将IEC 61850的应用范围从变电站中的LAN扩展到了WAN中,降低了软件实现的难度和数据传输和处理的资源消耗,这些IEC 61850技术发展的新方向也为其在双向互动服务平台中的应用打下了基础[24]。

基于IEC 61850标准的DAU结构框图如图4所示。非IEC 61850协议的智能终端设备根据其通信接口接入DAU的数据接入模块,在DAU内部经过规约解析和数据映射完成向IEC 61850的标准化转换,并通过以太网接口经过网络交换设备传输至MDMS,转换为IEC 61850模型存储在实时数据库中,从而通过传感器和执行器实现数据采集和需求侧响应等双向互动服务。DAU还具备显示、存储和故障检测等功能。

4基于IEC61850的双向互动通信模型

传统的通 信协议如IEC 60870-5-103/IEC 60870-5-104等都是面向信号的,而IEC 61850需要根据信息之间的关系,利用逻辑节点(LN)、公共数据类(CDC)和ACSI对每种智能终端设备进行面向对象建模。因此需要依据IEC 61850的建模方法, 明确数据需求与关系,定义逻辑节点与逻辑设备。

双向互动服务不同业务之间通信数据具有相似性,主要的双向互动数据包括如下几种。

1)采集数据:主要为智能终端通过传感器采集并向双向互动服务平台上传的数据。包括设备基本信息、电能数据、交流模拟量、电能质量越限统计数据和事件记录数据:自动记录的负荷越限、工况变化和运行异常等事件。

2)控制数据:包括双向互动服务平台对负控终端、分布式发电系统等智能终端下发的功率定值闭环控制、电能量定值闭环控制和跳闸控制等由控制器执行的指令。

3)需求侧管理数据:双向互动平台分析用户的用电数据和用电行为后,向双向互动终端传输帮助企业和居民优化用电负荷曲线和用电成本、提高用电效率和减少停电损失的需求侧管理数据。

如图5所示,以分布式发电双向互动服务为例, 对分布式发电系统的监控由分布式发电监控终端设备完成。本文根据物理设备实际需要进行了功能划分,将其通信信息模型抽象为4个逻辑设备[25,26]:分布式发电采集单元逻辑设备 (LDMeas)、分布式发电单元控制器逻辑设备(LDCtrl)、需求侧管理逻辑设备 (LDMgr)和辅助功 能单元逻 辑设备 (LDFunc),各逻辑设备的名称及其功能见表1。其中LDMeas表征分布式发电监控终端采集电气量、 温度数据和 气象数据,经DAU上传给MDMS; LDCtrl表征终端根据上游指令或手动操作对分布式发电系统的控制;LDMgr定义了需求侧管理,优化分布式发电系统的发电效果;LDFunc定义辅助功能,表征上传量测数据和下达控制指令的相应限制;GOOSE表示通用面向对象变电站事件。通过上述逻辑设备的构建,可满足用户通过分布式发电监控终端设备与电网进行双向互动的需求。

各逻辑设备详细建模情况如下。

1)LDMeas逻辑设备建模

根据分布式发电双向互动系统数据采集功能模块建模需 求,逻辑设备LDMeas包含逻辑 节点MMTR,MMXU,MSQI,STMP,MMET。 逻辑节点MMTR用于计算三相系统中电能量,适用于计费。逻辑节点MMXU用于计算三相系统中电流、 电压、功率和阻抗,主要用途是供运行使用。逻辑节点MSQI定义了交流电压和电流的相序及不平衡电压、电流。逻辑节点STMP提供了温度测量。逻辑节点MMET则表征获取气象数据。LDMeas逻辑设备模型图见附录A图A1。

2)LDCtrl逻辑设备建模

LDCtrl逻辑设备包含逻辑节点DCCT,DOPR, DPVC,DSFC。逻辑节点DCCT定义了分布式电源的经济调度。逻辑节点DOPR规定了分布式电源的额定功率、额定电压和频率。逻辑节点DPVC定义了分布式发电系统的多种发电模式。逻辑节点DSFC给出了速度/频率控制方法。LDCtrl逻辑设备模型图见附录A图A2。

3)LDMgr逻辑设备建模

逻辑设备LDMgr包含逻辑 节点DRCC, DCST,ZBAT。DRCC表示需求侧合理优化运行参数。DCST表征分布式电源的发电成本,同发电量比较,观察其盈亏。ZBAT对应着带有储能的分布式发电系统,发电量过大时可向储能系统充电,若发电量不足时,储能系统放电,储能系统和光伏电池一起作用于用户。LDMgr逻辑设备模型图见附录A图A3。

4)LDFunc逻辑设备建模

LDFunc逻辑设备所 包含逻辑 节点为GGIO, FCSD,FCNT,FLIM。 逻辑节点GGIO定义了DER的控制、告警、状态指示 等信息。 逻辑节点FCSD定义了曲线形的输出值。逻辑节点FCNT定义了非电网相关的脉冲计数。逻辑节点FLIM定义了控制功能 输出信号 设置临时 或永久操 作限制。 LDFunc逻辑设备模型图见附录A图A4。

对智能终端设备面向对象数据建模之后,利用变电站配置描述语言(SCL)来构建CID文件,以描述设备 提供的基 本数据模 型及服务,并采用GOOSE服务向MDMS传递实时性数据。在文中分布式发电监控终端的4个抽象逻辑设备之中,都定义一个特殊的逻辑节点LLN0,它不仅用于存放一些公用信息,也包括发送数据集DataSet、接收数据集Inputs和GOOSE控制块GSEControl等。由DataSet、通信网络 和GSEControl可以构建GOOSE报文,其在数据链路层上采用以太网帧格式,由DAU上传给MDMS。为更好地满足不同网络间的数据传输,可以利用ACSI完成IEC 61850和WebService之间的映射,由树形数据模型生成以可扩展置标语言(XML)表示的WebService文本。

5结语

双向互动服务数据通信面临着终端设备类型众多、通信网络情况复杂和通信技术标准不一等特点, 需要设计统一的双向互动通信系统架构,并采用面向对象式的信息通信模型,最大限度上满足大客户、 居民用户、移动营销业务、分布式发电和电动汽车等双向互动服务对于信息通信互操作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的需求。本文基于AMI,使用分层多级网络架构实现电网与智能终端设备之间的双向通信,重点阐述了DAU的设计和IEC 61850标准在信息通信建模中的应用,为双向互动服务提供了一套可靠的通信解决方案,为灵活互动的智能用电技术提供了底层支撑。

双重管理双向服务总结 篇2

一、基本情况

123市共有在职党员1995人,驻区单位176个。目前,全市有1797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能经常参与社区建设的在职党员达到1530人,各驻区单位已累计对社区开放活动场所82处。

二、工作开展情况

1、构建组织网络,把在职党员纳入社区管理的范围。按照社区工作社会化、区域化、群众性和公益性的特点,123市从三个层面构建了在职党员管理组织网络。一是成立在职党员管理工作协调委员会。组织、指导社区党组织做好社区党员的监督管理工作,统一组织开展以在职党员为主体的重大党性实践活动,不断拓展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内容、途径,并形成长效机制。二是建立在职党员管理联络站。组织、指导本社区在职党员联络小组开展活动,负责对在职党员管理情况的汇总、分析和反馈。社区推选联络站站长6名,副站长12名。三是设立在职党员联络监督员。聘请了36名责任性强,群众威信高,热心社区工作的老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居民代表为义务监督员,加强对广大在职党员参加活动的组织领导、联络管理、活动指导和日常服务及监督,并适时将在职

党员在社区的表现情况向联络站进行反馈。

2、建立规章制度,促进在职党员管理的规范化建设。通过建立健全了各项制度,不断规范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活动的管理工作,有效的激发了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工作热情。一是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登记制度。在职党员必须凭本单位党组织统一开具的党员证明信或介绍信,到社区党组织报到,将其编入“社区在职党员名册”和“党员服务信息库”后,开出“社区报到回执”,交由在职党员带回原单位党组织。目前,全市共有1797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亮明身份,认领公益岗位。二是建立了社区在职党员民主评议制度。由社区党组织负责组织部分离退休老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居民群众代表每年年底对在职党员进行一次民意测评和民主评议,民主评议结果是一般党员干部的送交本人所在单位党组织,是党员领导干部的送交市委组织部,并要求单位党组织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三是建立了评优奖惩协审制度。把在职党员参加活动情况纳入到党建工作考核目标,社区党组织通过“在职党员社区活动记录卡”,记录和反映在职党员在社区中的表现和活动情况,作为评选先进基层党组织一个重要依据,将党员在社区的表现作为本人评先创优、考核和提拔任用等方面的重要考核内容。

3、创新活动载体,为在职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围绕

实施“先锋工程”,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紧紧抓住群众所需,以服务居民为重点,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载体活动,为在职党员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发挥先锋作用搭建平台,使社区党建工作向新、实、活推进。一是从解决群众困难入手,在扶贫帮困上发挥作用。针对社区中大量弱势群体,把服务社区困难群体作为在职党员服务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个人自愿、就近划分、方便服务”的原则,通过开展“五个一”帮扶救助活动,使有服务能力、服务愿意的在职党员为下岗职工、困难群众、失学儿童、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实现了“无缝隙对接”服务。目前,全市共结成帮扶对子2670多个,先后帮助1100多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使1420名社区贫困居民摆脱了贫困,260多名贫困学生重新走进了课堂。二是从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入手,在建设文明社区上发挥作用。目前,全市以在职党员为骨干成立了325个太极协会、书法协会、春花艺术团等群众组织,常年开展文艺演出、美术、书法竞赛、健身等活动,使社区“天天有节目、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让居民尽情品尝丰富的文化大餐,极大地丰富了社区居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三是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入手,在建设美好家园上发挥作用。结合三优文明城市创建,大力加强城乡“洁净工程”和“四化”建设,组织开展了清除城市“牛皮癣”、清理“垃圾山”、清洗护栏、美化楼院以及“保护母亲河”、植树造林、靓化家园等公益性服务活动,在职党员义务献工2万多人次,共植树2万多株,栽花铺草5万平方米,清理“牛皮癣”2800多处、垃圾1400多立方米,有力地推进了社区生活、工作环境的改善。

三、存在的问题

“双重管理、双向服务”活动开展以来,既增强了全市在职党员的自律意识和参加社区建设的主人翁责任感,同时也为单位党组织掌握党员情况,加强在职党员的教育管理提供了新的渠道。虽然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1、少数单位党组织思想上轻视,存在“无关”思想,整体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单位意识,一些单位党组织对社区党的建设工作和社区党组织参与在职党员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高,认为只要在单位内部搞好党建工作、党员在单位发挥好作用就行了,而社区党建工作则是社区党组织的事。有些单位党组织对社区党组织能否发挥协管作用持怀疑和观望态度,被动地应付多,主动配合少;有个别单位党组织民主评议党员和党员评先选优工作中很少主动征求社区党组织的意见,有时社区党组织上门了解在职党员的情况,单位也不太愿意提供。

2、社区党组织工作中短视,存在“无为”思想,活动方

式有待进一步创新。由于一些社区党务干部受到年龄、文化、工作能力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如何发挥在职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等方面,显得工作思路不宽,办法不多,缺乏凝聚在职党员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发挥更大作用的协调水平和组织能力,在活动形式上缺少创新,对到社区党组织报到的在职党员,有的只是组织参加治安巡逻、党员义务奉献等活动,往往只是交办临时性的工作任务;在服务社区的内容上不够丰富,还未形成在职党员经常化、制度化的服务社区居民、参加社区建设的良好运行机制。

3、在职党员参与中漠视,存在“无谓”思想,激励约束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对在职党员在社区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在单位考评中所占分量较轻,因而,在职党员对社区党建工作,对在社区作用的发挥方面认同感、关切度不是很高,参与的主动意识和接受管理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双重角色意识不是很强,他们没有认识到身居社区参与社区建设是自己应尽的义务。虽然有些在职党员已经到社区登记报到,但报到后不能主动、自觉地与社区党组织取得联系,参与社区建设;有些在职党员能参加社区党组织分配的工作,但仅仅是完成临时交办的任务,这一点在单位对党员进行考评时又难以体现。

四、下步打算

1、进一步健全双向联动机制,引导未报到在职党员进社

区。深入宣传“八小时之内努力工作在单位,八小时之外无私奉献在社区”的原则,引导未报到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指导在职党员积极参加社区开展的各项活动并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新在职党员监管工作,探索在楼院建立在职党员联络点,有计划地组织在职党员积极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等活动,及时发现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面推进在职党员“双重管理、双向服务”活动深入开展。

2、进一步健全双向管理机制,指导在职党员进社区党支部。深化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的“双重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在职党员“双重管理”责任制、在职党员报到登记制度、在职党员活动写实制度,通过把在职党员编入社区党支部等方式,确保“双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加大在职党员参与“双重管理、双向服务”活动中典型选树力度,通过健全宣传机制,在电视台、报刊、广播等广泛宣传,在全市营造“人人参与社区活动、人人关注社区发展”的浓厚氛围。

3、进一步健全双向监督机制,督导在职党员进楼院。深入开展党员亮相工程,深化党员示范岗创建,全面开展“亮身份、树形象、做24小时党员”和“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柱桩”等主题活动,为在职党员统一制作“党员”标志牌,并广泛推行在楼道和居民小区宣传栏公开党员身份、住址和联系方式等,切实增强在职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双向服务 篇3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社会经济发展及通信技术的进步,对于电网数据采集与控制方面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已进行相关研究。

2008年11月,美国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概念,运用感知技术将物品与互联网连接,从而实现智能电网、智慧物流等智能系统。丹麦电力公司于2009年启动了一项家庭能源管理系统(Home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HEMS)工程,并制定了一套电动汽车、电网互动(Vehicle-to-Grid,V2G)计划,将智能电网的概念逐步实现。日本电网的建设中已贯穿物联网技术,从发电站到各配电网都具有现成的传感器网络与通信网络,可以实时监控电力情况。

然而,国外的实施方案并不适用于国内复杂的用电现状。而在国内,针对普通用户的双向互动用电服务研究也已经开展,但针对电动汽车运营、分布式发电管理、移动营销等新型双向互动业务的数据采集和通讯技术还不够成熟,存在着采集方式多、位置分散、数据量庞大、信息共享困难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针对新型互动业务,研究双向互动业务对数据采集、执行器控制、信息通讯的技术要求,为提升电力公司和用户间的双向互动能力,进而提高供电可靠性与用电效率,提升供电企业服务水平。

1、双向互动服务的数据采集要求

按照电力用户性质和营销业务需要,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采集的主要数据类型有以下6种。

①电能数据:系统能采集每月、每日和当前有功及无功电能量累积值、分时有功电能量累积值、有功及无功电能量曲线等。采集的数据具体包括总电能示值、各费率电能示值、总电能、各费率电能、最大需求量等。

②交流模拟量:电流、电压、无功、有功、功率因数等。

③工况数据:系统能量采集计量装置工况、终端运行工况、开关状态等,这样可以了解用户用电情况尤其是异常情况,可以及时处理。采集的数据具体包括开关状态、终端和计量设备工况。

④电能质量越限统计数据:电压、功率因数、谐波等越限统计数据。

⑤事件记录数据:系统将自动记录负荷越限、控制、工况变化、运行异常和操作等事件。

⑥其他数据:预付费信息等。根据智能电网的发展,用电数据采集系统具备设置全面预付费的客户用电管理模式。全面预付费管理由主站、终端、电表多个环节协调执行,可采用主站预付费、终端预付费、电表预付费等多种形式。

2、双向互动服务的执行器控制要求

通过远方定值设置功能,完成遥控或当地闭环控制。包括:遥控、功率定值闭环控制和电能量定值闭环控制。

收集和分析客户端电量数据为供需平衡提供决策依据;为客户提供合理使用电能、提高用电效率和数据分析的技术指导;为判断供电故障提供基础数据。实行远程抄表、电费回收、电能计量、实时监测,为电量电费结算、电能计量装置的技术管理和用电异常分析提供数据。以数据采集的同时性、广泛性、实时性和多样性为电力营销管理与分析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3、双向互动服务的通信技术要求

在配电方面要实现高效、可靠、灵活、优质的电力配送,增强接纳分布式能源的能力。在用电方面要实现电网与用户间的实时交互。

执行远程抄表、电费回收、电能计量、实时监测,为电量电费结算、电能计量装置的技术管理和用电异常分析提供数据。

4、结论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现有智能电网中数据采集与控制现状的分析,指出其针对电动汽车运营、分布式发电管理、移动营销等新型双向互动业务的数据采集和通讯技术不够成熟的局限性。研究双向互动服务数据采集与控制技术,从而为提升电网与用户侧双向互动能力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1.南瑞集团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2.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长治供电公司)

作者简介

杨永标(1978-),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配电与用电管理.

双向服务 篇4

1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现状

1.1 高职院校的科研已具备一定的基础

很多高职院校由“三改一补”而来, 原先的科研底子较为薄弱, 很多升格后的高职院校非常重视科研工作, 科研经费投入不断增加。虽然相对于普通高校来说, 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基础仍相对薄弱、科研人才缺乏, 但在近几年的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中, 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也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各高职院校基本都已建立了有效的科研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然而, 在经历了一定阶段的发展后, 高职院校如何依据自身实际情况找准科研工作的定位, 避免与本科院校科研方向相同, 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取得突破, 这是高职院校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需要认真思考与解决的重要问题。

1.2 高职院校教师来自科研的压力较大

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压力主要来自于职称评审与学院的年度绩效考核, 而这2个方面都需要课题 (国家级、省级课题) 、论文 (核心期刊论文) 、个人专著等作支撑。如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统计分析了2006年在14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高等教育科研论文情况, 属于高等教育领域的论文总计有3 468篇, 其中441所普通高等院校发表论文2 957篇, 占总量的85.27%。全国1 147所高职高专院校中, 仅有104所院校在上面发表过论文, 占高职高专院校总数的9.07%, 共发表论文194篇, 占被统计论文总数的5.59%;发表2篇以上论文的高职高专院校全国只有37所, 共发表论文127篇。这一方面说明高职院校科研论文的质量与本科院校还有较大的差距, 但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高职院校的教师缺乏从事科研工作的基础和经验, 如果要同普通高校的教师一样去申请国家级课题, 争取在SCI、EI等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 难度是非常大的。

2 基于“双向服务”的高职院校科研工作

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具有广泛的领域和众多的方面, 因此, 其科研工作的重心是放在理论研究还是放在应用研究, 是放在宏观研究还是放在微观研究, 是侧重纵向课题研究还是侧重横向课题研究, 另外, 是否要同普通高校一样进行重大项目攻关与基础领域研究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 受自身条件的限制, 高职院校不能照搬本科院校的科研思路, 进行高科技、高投入的基础理论和大型科技项目的研究, 而必须根据自身特点, 发挥自身优势, 选择适合的研究内容, 确定合理的研究方向。高职院校应开展基于“双向服务”的科研工作, 即开展为高职院校服务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为社会中小型企业服务的应用项目研究。

2.1 开展为高职院校服务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

2.1.1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 开展高职教育教学的实践研

究近年来,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速度过快, 其教学中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为提升教学质量, 很多高职院校都在进行专业改革、课程改革, 而这些实际问题也是亟待研究、亟需解决的。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师进行专业改革、课程改革, 对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如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教学质量的评价、教材建设以及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等进行研究。

2.1.2 开展为高职院校服务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的意义 (1) 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教师分析和解决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将教育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具备对教育教学现象、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能力, 并使自己真正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中教育教学研究的主体。通过教育教学实践研究, 找出并解决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与教育教学质量, 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并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进行深化改革。 (2) 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有着自己的特点, 高职院校面向地方、行业和社区经济发展, 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专门人才。高职院校的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研究, 打造学校的精品专业、精品课程, 可以有力地促进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 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促使其良性循环, 使高职院校能够进行自我控制、自我调整、自我改进。同时使高等职业教育融入整个社会系统之中, 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2 开展为社会中小型企业服务的应用项目研究

2.2.1 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 由理论研究转向应用型研

究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得以迅猛发展, 规模不断壮大, 但由于其发展较晚, 大多数高职院校办学时间不长, 而且大都是由原来的专科学校或中专改制、升格而成, 绝大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缺乏从事科研工作的基础和经验。如在一些省、部级以上的项目、课题、成果的申报上, 高职院校就很难与普通高校相竞争。但是, 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任, 很多高职院校都拥有技术先进的实训基地。而且, 高职院校的教师具有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特点。这些都有利于应用型项目的开发, 因此高职院校应更新观念, 改变以往对科研工作的认识, 树立科研工作新理念, 由理论研究转向应用型研究, 为中小型企业服务, 将应用型项目开发作为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开展的重点。写论文、编教材、写专著是搞科研, 开发设计新产品、联合进行产品攻关、承接与工艺技术和成果转化有关的应用项目研究也是搞科研。并且鼓励教师自制实验、实训设备, 开发软件, 进行设备的更新与改造, 进行项目研发。

2.2.2 开展为社会中小型企业服务的应用型项目研究的意义 (1) 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变消耗型科研为效益型科研。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拥有先进的设备、良好的实训场地以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与扎实理论知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若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鼓励他们面向中小型企业, 开发、设计新产品, 联合进行产品攻关, 承接与工艺技术和成果转化有关的应用项目研究, 一方面, 能节约一定的经费, 不但不需要购买昂贵的设备, 甚至还可向外销售自己所研制的设备;另一方面, 通过进行应用型项目的开发, 加强横向课题开发, 可向学校引入一定的经费, 变消耗型科研为效益型科研。 (2) 能够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一方面,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 学校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活动, 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 在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为学校赢得了社会效益。另一方面, 加强应用型项目的开发, 对一些开发成果对外推广, 教师为企业进行产品研发, 不断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进行设备故障诊断等, 能够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知名度, 为高职院校树立良好的形象, 提高学校学生的就业率。

总之,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高职院校只有结合办学特点开展以应用型项目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为主要内容的科研工作, 才能真正适应高职院校科研的发展, 也才能提高高职院校教师学术水平、提升学院品牌形象和办学实力。

关键词:“双向服务”,高职院校,科研工作

参考文献

[1]郭健.论高职教师的教育科研理念[J].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9~11.

[2]郭健.论高职教师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J].教育与职业, 2010, 15:47~49.

长春市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单 篇5

(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填写)编号: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

就诊时间:年月日时分科别:病历号:转出时间:年月日时分

转往机构名称:上转时诊断:

简要病史:诊治情况:转诊原因:经治医生签名并盖章:

患者或家属意见及签名:转出机构盖章:

-------------------------

以下由接收医院填写:

接收医院名称:接收人员签字:接收时间:年月日时分

双向融通 自在生活 篇6

斯巴鲁赋予Outback傲虎城市车的外形、运动车的性能、SUV的多功能。Outback傲虎装配极其豪华的内饰,车内环境更加舒适,空间也更为灵活,实现了驾驶功能与实用性的完美融合。

Outback傲虎享有与斯巴鲁征战WRC系列赛车相同的特质和核心技术,如同样搭载斯巴鲁领先的左右对称全时四轮驱动系统(Symmetrical AWD)。它是一款适合城市道路的多功能SUV,同时具备了征服自然界最艰难路面的实力与激情。卓越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和环保性是这款2.5升水平对置发动机的三大特点,采用了高效的进气歧管、电子节气门控制系统、新开发的等长等爆排气系统,以及超回压双消音器等,使发动机运转更经济、有效。为了充分发挥发动机的动力和灵活性,Outback傲虎2.5i还搭载了4速手自一体变速箱。它们相互配合,使换挡切换更加平滑、响应更加敏捷,让驾驶者充分体验Outback傲虎2.5i所带来的充沛动力。而最新开发的节气门和换挡正时程序,也会再次印证在变速系统中的效力。SPORTSHIFT则提供两种模式——智能自动变速模式和手动控制变速模式,任驾驶者自由选择。

双向服务 篇7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其普及程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制造商如Nike、雅诗兰黛等开始在实体零售商销售渠道之外开拓网络直销渠道进行产品的销售,而由此产生的供应链被称之为双渠道供应链。一方面,构建网络直销渠道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各类信息从而降低进入新市场所需花费的成本,并通过新市场的开拓扩大产品的销量,继而提高制造商的利润; 另一方面,随着网络直销渠道的建立,制造商与零售商之间产生了对消费者的直接争夺,因此渠道关系冲突和协调的管理变得日益重要。

大量相关文献对双渠道供应链的定价和协调机制进行了相应的研究。Zhang等[1]研究了在一个由单一制造商和两个零售商组成的混合渠道供应链中,不同渠道之间如何设计利益共享机制以保证供应链整体的利润; Chung - Chi Hsieh等[2]在此基础之上将模型扩展为一个制造商及多个零售商,并对该混合渠道供应链的定价策略及订货决策进行了最优化求解。通过对批发价格及相关契约参数的设定,供应链成员采取相应的收益共享机制能够使供应链整体得到改进,双方利润得到保障[3]。在非对称信息的条件下,王虹等[4]采用效用理论得到具有风险规避特性的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最优定价决策,晏妮娜等[5]则研究了在服务- 价格敏感需求条件下双渠道供应链的存在条件以及渠道协调的相关问题。陈树桢等[6]指出制造商在引进其直销渠道后,为了缓解与零售商之间的竞争,促进供应链双赢,可以对零售商进行相应的促销补偿,并在促销- 价格敏感需求条件下对各参数进行了计算从而得出相应的补偿机制设计。

除了制造商与零售商在价格方面的竞争及协调机制以外,近年来在关于双渠道供应链的研究中,服务的外溢效应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双渠道供应链中的服务外溢效应是指供应链中一方成员在提供一定水平的服务后,由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而使得服务同时对供应链的另一成员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外溢效应可表现为正外溢效应与负外溢效应。服务的正外溢效应是指一方提供服务后,消费者在获取相应服务后转向其他渠道进行产品购买,进而使得该渠道提供的服务给其他渠道带来好处; 而服务的负外溢效应则指供应链一方提供某些服务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本渠道消费者购买产品获得的效用, 从而吸引了市场上的消费者前往该渠道进行产品购买,致使其他渠道的市场需求量大幅减少。外溢效应首先表现为信息搭便车现象。Telser最先对信息搭便车行为进行了研究,将其定义为消费者在某处获取了产品的相关信息后,继而转向另一处以更低的价格对其进行购买的行为; 同时他也指出信息搭便车行为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零售商向消费者提供产品相关信息的积极性[7]。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 信息搭便车的行为会越来越多的出现。信息搭便车行为的存在一方面会抑制零售商提供服务的动机,从而造成供应链整体的需求下降[8],另一方面却能够缓和供应链各个渠道之间的价格竞争,从而避免激烈的价格竞争对各成员造成的利润损失[9]。

很多文献都对服务搭便车行为下的双渠道供应链进行了研究。Sebastian等[10]通过相应的实证分析, 分别研究了在不同服务情境下,消费者对于不同产品如何选择购买渠道。Liu等[11]则在其研究中设计出了一个利润共享的协调机制,从而削弱信息搭便车现象对零售商造成的利润侵害,促进其提供相应服务的动机。Bernstein等[12]对信息搭便车的积极与消极影响予以了讨论,发现有的制造商在一些情况下为了实现其利润的增长会故意引入直销实体店提供服务,从而让其零售商获得搭便车的好处。Xie等[13]认为利用服务成本分担和共同定价策略能够最大化供应链整体的利润。

除了一方对另一方的信息搭便车行为以外,近年来对于双渠道供应链的服务外溢效应研究中,很多文献对外溢效应进行了相应的扩展。谭佳音等[14]在原有研究基础上,探究了零售商对制造商品牌和网络信息服务双重搭便车的情形下,供应链整体绩效受到的影响。罗美玲等[15]研究了在双渠道供应链中,双方都提供产品的相关服务,且均能从对方服务中获取正外溢性时供应链双方的最优服务水平。王瑶等[16]则构建出一个销售异质品的双渠道供应链,并假设销售高端产品的渠道会对销售低端产品的渠道产生负外溢效应,然后通过建模计算得出对整条供应链利润改进的相关策略。陈茹[17]在其研究中对网络直销渠道引入了退换货因子,即假设直销渠道既能从零售商处获取搭便车的好处,同时自身也提供退换货的相关服务,在此基础之上得到了改进该双渠道供应链的相关策略。

根据以上文献回顾,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双渠道供应链在信息服务的正外溢效应下单向和双向的搭便车活动,或销售异质品的供应链一方对另一方产生的负外溢效应。而在实际的双渠道供应链中,零售实体店会提供关于产品的信息服务,网络直销渠道也会对产品提供退换货以及送货等服务,从而不同渠道之间可能产生不同性质服务的外溢效应,对供应链成员的决策产生影响。如知名的大型超市Argos,一方面在传统的实体渠道为消费者提供关于产品的相关信息,使消费者在充分了解信息后选择购买渠道; 另一方面,开设各种形式的网络销售渠道,消费者可以选择在网络渠道订购,在闲暇时到附近实体店进行提货从而避免各种不便,享受优惠并节省运输费用。这种网络渠道提供的灵活化服务虽然对传统实体店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使消费者拥有了更多的选择。Argos的运营模式即是一种不同渠道之间分别产生正向和负向外溢效应的形式,在这种形式之下,卖方会进一步地进行决策,从而确定本渠道的最佳服务水平,并对双向外溢效应对自身利润产生的冲击进行分析。本文旨在对这类混合渠道供应链的决策进行分析,同时考虑零售商提供的信息服务对直销渠道产生的正外溢效应和直销渠道的退换货及送货等服务对传统零售渠道产生负外溢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效用理论,研究双向外溢效应影响下的双渠道供应链中各成员提供服务动机的变化以及对供应链整体的绩效影响。

二、建模及均衡分析

假定制造商在传统零售渠道及网络直销平台同时进行产品的销售,且零售商提供的产品相关信息服务能够被消费者利用后转向直销渠道购买产品,从而对直销渠道的销售产生服务的正向外溢效应,而直销渠道提供的质量保障以及运输服务会进一步吸引消费者前往购买从而削弱零售渠道的利益,对传统零售渠道造成负外溢效应。在此基础之上,本文拟基于效用理论研究在具有双向外溢效应的双渠道供应链中,零售商及制造商为保障自身利益应该如何决定各自的服务水平以及双向外溢效应对供应链各成员利润造成的影响。

根据豪泰林模型,本文假设整个市场为长度为1的街道,市场需求在( 0,1) 区间上均匀分布; 传统零售商位于街道一段,即0点处,前往零售商处购买产品的消费者需要支付与距离呈正比例关系的运输费用; 前往网络直销渠道购买产品的消费者获得的产品信息为此前在实体店获得,因此不需要付出运输费用; 每一个消费者最多只能购买一个产品。

模型相关参数如下:

V ———消费者对传统零售渠道产品的保留价格。由于消费者购买网络渠道的产品需要承担不能直接接触所带来的风险,因此消费者对于网络直销渠道的产品保留价格为 θV ,其中0 < θ < 1 。

U ———消费者购买产品获得的效用。U0表示在仅有传统零售渠道时消费者购买产品所获得的效用,而U1,U2分别表示在增加了网络直销渠道后,消费者分别从零售渠道和直销渠道购买产品所获得的效用。

p0———仅有零售渠道时零售商销售产品的市场价格。

p1、p2——— 引入网络直销渠道后,零售商及制造商各自销售产品的价格。

q0——— 仅有零售渠道时零售渠道的市场需求 。

q1、q2———引入网络直销渠道后零售渠道和直销渠道各自面临的市场需求。

w ——— 制造商向零售商提供产品的批发价格 。

π1、π2———引入直销渠道后零售商和制造商各自获得的利润。

t ——— 消费者前往零售商处购买产品时每单位距离需要支付的运输费用 。

s0———仅有零售渠道时零售商各自提供的服务水平。

s1、s2——— 引入网络直销渠道后零售商与制造商分别提供的服务水平。

k1、k2———零售商与制造商各自提供服务的成本系数。制造商与零售商提供服务的成本均随服务水平呈递增趋势,参考文献 [ 18 ],假设提供一定服务所需花费的成本为服务水平的二次函数,。

α 、β ———零售商及制造商提供的服务分别对对方产生的正、负外溢效应,0 < α,β < 1 。即当零售商提供s1水平的服务时,对直销渠道会产生大小为 αs1的正外溢效应; 而当直销渠道提供s2水平的服务时, 会对零售商产生大小为 βs2的负外溢效应。

由于市场总需求量为1,制造商生产产品的成本仅与单位生产成本相关,不影响供应链双方的最优价格水平和服务水平。为简化分析,假设制造商生产每单位产品所花费的成本为0 ( 不影响讨论结果) ,并以上标* 表示双方的最优服务水平以及在最优服务水平下各自的利润。

( 一) 仅有传统零售渠道时的市场均衡

在仅有传统零售渠道时,位于x处的消费者从零售商处购买每单位产品获得的效用为U0= V - p0- tx + s0。只有当效用为正值时,购买行为才会发生,因此可以得到这种情况下产品的需求临界值:

因此有:

此时零售商获得的利润为:

在这种情况下,零售商为了使其利润达到最大化,需使,由此得到仅有传统零售渠道条件下零售商的最优定价及最优服务水平:

由均衡解可知,在仅有传统零售渠道的情况下,当消费者购买产品的保留价格、运输费用以及零售商提供服务的成本系数越高时,零售商愿意提供的服务水平越高,而当制造商提供给零售商的批发价格越高时,零售商愿意提供的服务水平越低。

( 二) 引入网络直销渠道后的双渠道供应链均衡

假设制造商在原有传统零售渠道的基础上开设了网络直销渠道,从而形成双渠道供应链。在制造商主导的情况下,制造商先确定其批发价w ,产品价格p2以及其提供的服务水平s2,零售商在此基础上确定自身的产品销售价格以及提供的服务水平。同时,供应链双方提供的服务均对对方产生一定的外溢效应,即零售商提供的信息服务对直销渠道产生正外溢效应,而网络直销渠道提供的质量保障及运输服务则对零售商产生负外溢效应,从而使得引入网络直销渠道后,消费者在零售商及直销渠道购买产品所获得的效用分别为:

对于消费者而言,当从不同渠道购买产品获得的效用相同时,从任意渠道购买产品对其无差异,因此可以根据此临界值得到在引入直销渠道后零售商及制造商各自的需求量分别为:

将以上q1、q2分别带入双方的利润函数,得到:

为使各自利润最大化,零售商及制造商根据调整各自价格水平,于是可得:

联立以上两式即可得到引入直销渠道后,零售商及制造商各自的最优销售价格:

将该最优价格分别带入各自利润函数,有:

为方便计算,用大写字母D代表t + ( 1 - θ) V + ( 1 - α) s1- ( 1 + β) s2,则有:

分别令,可得到零售商和制造商的最佳服务水平为:

据此,可以对引入网络直销渠道后,在双向服务外溢效应下零售商及制造商的决策进行如下讨论。

命题1 : 零售商提供的服务水平由双向外溢系数 α , β 共同决定,且存在,使得 ( 1 ) 当,零售商不提供任何服务; ( 2 )时,零售商的最优服务水平随 β 增大而增大; ( 3 ) 当时,零售商提供的最优服务水平随 α 增大而减小 。

证明: 由以上模型求解得到,零售商的最佳服务水平为:

假定令9t k1- 2 ( 1 - α)2= 0与2( 1 - α) [t + ( 1 - θ) V - ( 1 + β) s2]= 0得到的外溢系数临界值分别为,则当时, 9t k1- 2 ( 1 - α )2> 0 ,, t + ( 1 - θ ) V - ( 1 + β ) s2< 0 ,此时求得服务水平为负值,即零售商不提供任何服务 。 同理可以得证当时,零售商依旧不会提供任何服务 。

由可知,当时,,此时零售商的最佳服务水平随制造商搭便车系数 α 增大而减小; 当时,,此时零售商的最佳服务水平随制造商搭便车系数 α 而增大 。

又根据可知,在s1为正值的前提下,当时,,零售商提供的最优服务水平随制造商对零售商的负外溢系数 β 增加而增加; 当时,,零售商提供的服务水平随 β 增加而减少 。 证毕 。

由命题1可知,零售商的服务水平由双向外溢系数 α 、β 共同决定,当双向外溢系数均处于高水平时, 零售商提供的服务大部分被制造商通过搭便车而获得好处,且制造商提供的服务削弱了零售商的市场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零售商为了保证自身的利润,会选择不提供任何服务以控制成本。而当双向外溢系数均处于低水平时,尽管服务外溢效应对零售商产生的负面影响较小,但此时制造商也很难由此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双方差异较小,零售商并不需要提供很多服务来吸引消费者,因此在这种情况下, 零售商的最优决策仍然是不提供任何服务。

当制造商的服务对零售商产生的负外溢效应较大时,零售商的市场需求受到较大程度削减,此时零售商以保证自身利益为决策出发点,会尽量减少在服务方面的投入,降低其服务水平。而当制造商对零售商产生的负外溢效应较小时,制造商对消费者提供的服务对零售商产生的负面影响较小,此时零售商会选择增加自身在服务方面的投入,故意让制造商搭便车,使自身也能实现利润最大化。

反之,当制造商对零售商提供的服务搭便车系数较高时,零售商提供服务所获得好处大多被制造商占有,此时,制造商服务对零售商负外溢系数越大,零售商为了保证本渠道的消费者效用,会相应提高服务水平。而当制造商对零售商提供的服务搭便车系数较低时,零售商提供的服务基本上用于本渠道, 因此对于在零售渠道购买产品的顾客所获得的服务水平能够给予一定程度的保障,此时制造商对其负外溢系数越高,零售商为保证自身利润,会相应减少对于服务的投入。

命题2: 制造商提供的服务水平随双向外溢系数 α,β 的增大始终保持增大的趋势。

证明: 在s *2> 0的前提下,根据可知,制造商提供的服务水平是其搭便车的系数 α 的单调递增函数,随服务外溢系数的增加,其服务水平始终增加 。

又根据可知,制造商提供的最优服务水平对负外溢系数 β 单调递增,即随着负外溢系数的增加,其服务水平也始终保持增加的趋势 。 由此命题2得证 。

命题2表明,在该供应链中,当制造商搭便车的能力越强,其提供的服务对零售商产生的负外溢效应越大时,它在直销渠道提供的服务水平也会越高。这是因为一方面制造商的搭便车行为能够使其从零售商提供的服务中获得好处,增强自身的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其提供的服务对零售商的负外溢系数又能在提高本渠道消费者效用的同时,削弱零售商的市场需求。因此,双向服务外溢效应都能够提高制造商的市场竞争能力,外溢效应越大,制造商的竞争能力越强,市场需求越大,故制造商提供的服务始终是随外溢系数的增加而增加的。

命题3 : 当服务成本系数k增大时,制造商总会选择降低在直销渠道提供的服务水平,而零售商则会根据制造商对其产生的负外溢系数大小做出相应决策 。 当时,服务成本系数k1增大,零售商提供的服务水平降低; 当时,服务成本系数k1增大,零售商反而会增加自身提供的服务水平 。

证明: 由可知,当时,,此时零售商提供的服务水平随服务成本系数的增加而减少; 当时,,此时零售商提供的服务水平随服务成本系数的增加而增加 。

又根据可知,制造商的最优服务水平是关于服务成本系数k2的单调递减函数,当k2增大时,制造商的服务水平s2*始终保持降低的趋势。由此命题3得证。

命题3表明,零售商提供的服务水平由其提供服务所需花费的成本和供应链中制造商对其产生的负外溢效应共同决定。当制造商提供的服务对其产生的负外溢效应处于较高水平时,零售商的市场需求受到较大程度削减,此时零售商决策需要主要考虑成本控制,因此随着服务成本的增加零售商愿意提供的服务水平会相应降低。而当制造商提供的服务对零售商产生的负外溢效应较小时,零售商受到的负面影响较小,它所提供的服务能够促进其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服务成本系数增加, 零售商也愿意提高本渠道的服务水平,让制造商搭便车以保证自身的利润能实现最大化。但对制造商而言,在双向外溢效应的作用下,制造商的市场并不会受到负面影响,因此它主要考虑的是其成本方面的控制,当其提供服务需要花费的成本增加时,它会相应降低在直销渠道所提供的服务水平。

三、数值计算

引入网络直销渠道后,供应链均衡较为复杂,尤其是供应链双方的利润函数所含参数较多,因此以下将借助数值计算对该双渠道供应链的均衡及双方的最优策略进行进一步分析。

( 一) 零售商的服务水平与利润水平

在双渠道供应链中,对于零售商而言,由命题1可知,在双向外溢系数均高于或均低于阈值 α珘、β珘时, 零售商不会提供任何服务,因此以下关于零售商的最优服务水平以及利润讨论均分两种情况进行。

令t = 0. 2,V = 3,θ = 0. 5,k1= 0. 5,s2= 1 。

当制造商搭便车系数,而其服务对零售商的负外溢时,零售商的最优服务水平如图1所示 。 此时零售商的服务水平随 α , β 均呈现递增趋势,且随 α 增加的幅度大于 β ,即当制造商对零售商的负外溢效应较小,而制造商搭便车系数较高时,决定零售商最优服务决策的主要因素是制造商的搭便车系数 。 此时零售商提供的服务大部分被直销渠道占有,因此其服务水平会随搭便车系数快速增加, 以保证本渠道的消费者获得更高的效用水平 。 同时,随着制造商对零售商负外溢系数在阈值范围内增加, 零售商的市场需求逐步减少,也会促使零售商提高本渠道的服务水平以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 。 这种情况下零售商会选择故意让制造商搭便车以保证自身的利润水平能够获得最大化 。

当制造商搭便车系数,而其提供的服务对零售商的外溢时,零售商的最优服务水平如图2所示,此时零售商的服务水平随 α , β 的增大均呈现降低的趋势 。

对比前一种情况,此时零售商提供的服务水平大大降低。这是由于在这种情况下,制造商对零售商的负外溢效应较大,而其搭便车系数较小,因此对零售商服务水平的决策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为负外溢效应,此时零售商主要考虑的是制造商的服务行为对其产生的市场需求削弱,为了保证自身利润,它会选择降低相关成本。因此,随着双向外溢系数的增加,零售商均会降低服务水平。

在该双渠道供应链中,零售商的利润水平如图3和图4所示。显然,通过两图可以发现,在双向外溢效应的共同作用下,传统零售商的利润会受到较大冲击,并始终随 α ,β 的增大呈现减小的趋势。这是由于一方面制造商的搭便车行为会使得零售商在服务上的成本投入不能获得相应的收益,另一方面制造商对其产生的负外溢效应又会进一步削减零售商的市场需求,双向外溢效应的共同作用对零售商的市场需求和成本花费均产生不利影响。为了对传统零售商进行激励,保证整条供应链的利益,制造商应该设计相应的协调机制,对零售商的利润进行适当的保护。

( 二) 制造商的服务水平及利润水平

假设t = 0. 2,V = 3,θ = 0. 5,k2= 0. 5,s1= 1 。

制造商的最优服务水平如图5所示。随 α 、β 增大,制造商的服务水平始终呈现递增趋势。这是由于在该供应链中,双向外溢效应的作用使得制造商不仅能够对零售商提供的服务采取搭便车行为,还能够通过自身在直销渠道提供的服务进一步提升本渠道的市场竞争能力,扩大市场需求。因此,制造商愿意提供的服务水平始终随其搭便车系数 α 和其对零售商的负外溢系数 β 的增加而增加。

图6为制造商的利润与双向外溢系数 α 、β 的关系。随外溢系数 α 、β 的增大,制造商的利润水平始终呈现递增的趋势。进一步,随着制造商搭便车系数的增加以及其对零售商负外溢系数的增加,尽管它在服务方面提供的成本花费是逐步增加的,但其利润仍然呈现了快速增长的趋势,即双渠道供应链中服务双向外溢效应的好处全部被制造商所占有。

四、结语

在双渠道供应链中,制造商不仅能从零售商的服务中获取搭便车的好处,同时还通过其在网络直销渠道提供的服务对零售商产生负外溢效应。本文在效用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建模分析及数值计算对零售商、制造商双方的最优服务水平及利润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 1) 在引入了网络直销渠道后,零售商会根据双向外溢系数的大小决定本渠道的服务水平。当双向外溢系数均处于较高水平时,零售商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会选择不提供任何水平的服务。有趣的是,当双向外溢系数同时处于较低水平时,尽管零售商此时受到的负面影响较小,其保证利润最大化的最优决策仍是不提供任何服务。只有当制造商的负外溢系数较低时,零售商的服务水平才会随双向外溢系数增加而增加,而当只有制造商搭便车系数较低时,零售商的服务水平会随双向外溢系数的增加而减少。 ( 2) 由于供应链中的双向外溢效应会削弱零售商的市场竞争能力,减少其需求,因此零售商的利润会随外溢系数的增大而减少; 但对制造商而言, 供应链中服务的双向外溢效应会增强其市场竞争的能力,因此随着双向外溢系数的增加,制造商的最优服务水平会逐渐增加,且其利润也随之逐渐增加。

双向服务 篇8

1 资料

选择2010年1—9月通过双向转诊方式在两家综合性医院住院的新农合内、外科病人1 067例为实验组, 其中男性715例, 女性352例;外科689例 (男407例, 女282例) 内科378例 (男198例, 女性180例) 。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病人2 536例为对照组, 其中外科1 258例 (男性806例, 女性452例) , 内科1 278例 (男性713例, 女性565例) 。参加新农合住院病人1 067例中回家796例, 回街道卫生院继续治疗271例。均通过双向转诊病人绿色通道 (免排队挂号、优先安排) 途径住院, 其中659例是通过急诊科处理后收住病房, 其他病例未通过门、急诊处理而直接进入病房。

2 内容与方法

主要是提供病人从就诊、住院及出院后的全过程、全方位服务, 整个服务过程必须做到:病人在基层卫生院有人诊断, 转诊有人联系, 住院有人迎接、住院期间有专门医生管理、出院有人送以及资料有人管理, 回家有驻村医生后续随访服务。这种服务模式是一种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服务形式: (1) 从就诊到住院:在街道卫生院就诊后, 对符合转诊的病人提供双向转诊绿色通道, 解决病人就医难问题。病人从就医、住院、出院和在家全过程由医务人员负责联系、处理。 (2) 从住院到出院:提供就医全过程方便、快捷和优质的服务:病人转回原转诊医院的联系工作由医院对外联络部负责, 需继续治疗的联系原转诊医院医师负责对病人继续治疗工作, 继续治疗中需上级医院医疗上帮助的, 及时与上级医院相关科室医务人员联系。出院回家的病人联系原转诊医院安排驻村医师对病人进行随访, 并做好对病人的随访登记工作。 (3) 由区农保中心定期将参合住院病人的信息及时反馈到病人所在地的街道卫生院, 卫生院将参合住院病人信息反馈到各驻村医生手中, 不定期督导, 保证工作开展的完整性和及时性, 符合国家卫生部提出的双向转诊服务模式的要求。

3 成效

通过对新农合住院病人实施的双向转诊服务模式以来, 参加新农合住院病人综合满意率为95.3%, 住院人均费用8 962.2元, 出院病人随访率为96.7%, 不满意投诉及纠纷发生率为0;而对照组住院病人综合满意率为90.6%, 人均费用12 420.5元, 随访率为73.3%, 投诉及纠纷29例。

4 讨论

台州市椒江区2011年度筹资水平人均提高到309元, 其中政府出资189元以上;农村低保户、二级及以上残疾人缴费全部由政府承担。目前, 该区共有32.72万人参合, 参合率达到92.5%;2011年度统筹地区政策范围内的报销比例提高到60.0%以上, 其中列入基本药物目录报销65.0%, 报销封顶线为6.7万元。这给广大农民带来了“摸得着”、“看得见”的实惠, 逐步引导参合农民养成了小病、慢性病在街道卫生院治疗, 大病、重病到市级定点医院就医的习惯, 有效地减轻了参合群众的医疗负担。

目前, 我国大多数城镇居民看病喜欢选择大医院, 而医疗级别越高, 单病种平均总费用及日均费用越高[2]。在这种形势下, 开展双向转诊服务, 能促进不同级别医院、医务人员之间的密切联系, 共同承担起对病人诊断、治疗和康复训练等责任。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对参加新农合病人实施的双向转诊服务, 为病人提供了方便的就医渠道, 能有效地减少病人对医疗服务的不满意及医疗纠纷的发生, 有利于解决“看病贵, 看病难”等诸多问题。但目前我国双向转诊运作不尽人意, 存在着转上不转下、重形式不重实质和一体化程度低等问题[3]。从研究结果分析:1 067例病人回乡镇医院继续治疗的有271例, 仅占转诊病人总数的25.4%, 出院回家796例, 占转诊病人总数的74.6%。双向转诊难落实有各种原因:一是受经济利益的趋动, 综合性医院常以病情需要还得住院为由“热情留住”病人, 双向转诊因此而难以运行也就见怪不怪了[4];二是病人信息不准, 存在着姓名不实、住址不详、电话号码缺失及冒用他人医保卡等现象;三是缺乏具体操作规范、转诊标准及程序;四是农民就医观念有待转变等。而新农合却能提供以下几方面的优势:一是农民参合已经十分普遍, 参合农民信息比较完整;二是门诊或住院信息能准确及时地经过农保中心反馈到基层医院;三是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健全, 农村病人与驻村医生关系比较密切, 容易接受较好的照顾。

国家卫生部提出的双向转诊制度, 是推动卫生制度改革、方便老百姓就医、解决老百姓就医难以及“看病贵”问题的具体体现, 双向转诊为社区提供了稳定的病源基础, 促进了基层医疗机构的良性发展;巩固了大医院与下级医院间的战略联盟关系, 在大医院的经营发展中具有战略管理地位[5]。如何依托新农合平台, 进一步提高双向转诊的数量和质量, 落实双向转诊, 真正为老百姓服好务,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建立相关组织机构和监督考核机制

建议主管部门及各级医疗单位设立相应的机构和专兼职人员, 综合医院相关人员做好各科室出院病人的统计、汇总工作, 负责办理双向转诊出院患者的诸项事宜, 开展对医院“下转”工作的督查, 促使双向转诊工作落到实处。各基层医院应及时完善工作流程及激活考核机制, 落实“上转”任务, 及时接收出院病人并做好随访等工作。同时卫生主管部门应对基层医院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更新其管理理念, 提高其管理水平, 还要把各级医疗机构开展双向转诊工作纳入年度考核, 相关记录视为法定医疗文书, 一并纳入规范督查之列。

4.2 制订双向转诊的具体规范

建议卫生主管部门牵头, 制订“下转”病种规范, 可把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患者, 诊断明确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患者、手术后及危、重病和传染病患者病情稳定或缓解进入疗养康复期者、晚期非手术治疗和临终关怀者、老年护理病人及精神障碍疾病恢复期病人等作为双向转诊对象。并由卫生主管部门制订上级医院对基层医院的业务指导规范, 定期督导上级医院下派高年资医师到基层医院坐诊、讲课等的具体规定, 建立上级医院高年资医师及专家的信息网, 便于基层医院及时联系与咨询。

4.3 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职能, 强化杠杆调控机制

双向转诊制度的核心是综合性医院及基层医院两者明确各自的职能, 形成优势互补, 而不是相互抢夺医疗市场。建议主管部门出台分级医疗及规范双向转诊制度, 杜绝一些不正当的医疗竞争手段, 方便老百姓就医, 降低医疗费用。对于承担双向转诊的综合性医院, 可考虑按“下转”病人的数量与质量予以经费补偿。还可以通过调整新农合的补偿政策, 把“下转”病人在基层卫生院所发生的双向转诊医疗费用纳入新农合报销补偿范围, 使新农合补偿政策与双向转诊制度接轨。

4.4 加强对医务人员双向转诊服务意识的教育和培训

首先, 卫生主管部门及各级医疗机构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医务人员对双向转诊等业务知识的培训, 鼓励他们参加相关的继续医学教育, 不断总结实践经验, 提高业务水平。其次是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硬件设施, 包括对其规模的调整、医疗设备的更新与补充, 完善信息管理系统、急救设施和药品等[6]。再次是作为上级综合性医院, 应从基层医院的实际出发, 为其开通提高业务水平的绿色通道, 提供实用的医学知识, 将每年的院内教学计划安排表发给基层医院, 让他们组织相关医务人员参加听课学习, 基层医务人员到综合性医院参加临床跟师班活动, 组织开展各级医疗机构针对双向转诊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的座谈会, 切实提高双向转诊的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娄丹.中国医院院长论坛暨公立医院改革座谈会落下帷幕[N].江门日报, 2010-6-18 (A10) .

[2]刘梅, 陈金华, 彭晓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实施双向转诊的意义及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 2004, 7 (1) :38-39.

[3]张宇, 肖十力, 张拓红, 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双向转诊实现途径和管理办法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02, 5 (2) :123-125.

[4]李军, 龙锦萍.新形式下双向转诊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现代医院, 2008, 8 (12) :13-15.

[5]耿庆山, 杜聪.新形势下的双向转诊合作[J].现代医院, 2008, 8 (11) :6-8.

双向服务 篇9

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把社区医疗服务纳入职工医疗保险,建立双向转诊制度”。2006年,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院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探索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2008年新医改方案再次提出要“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

然而,从1997年至今已将近15年,双向转诊一直面临“叫好不叫座”、“转上不转下”的尴尬。这既有双向转诊的制度环境前提存在较大缺失的原因,也有双向转诊制度自身的原因。双向转诊的制度环境前提包括:社区首诊制;合理的分级医疗体系。双向转诊的制度环境前提涉及面广而复杂,牵涉的是我国卫生体制的深层次问题。双向转诊制度自身不足主要是:1、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从而无法有效引导和规范医院医生的转诊行为;政府监管不力,这些自身不足都是政府不作为的表现,反映了政府对双向转诊制度在医疗服务体系改革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必须指出,双向转诊以社区首诊制、分级医疗为前提,而其推行也可加快后两者的实现。

1 双向转诊的制度环境前提分析

1.1 我国短时间内不具备推行社区首诊制的条件

社区首诊制对于分流就诊人群、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构建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成功实行社区首诊制和实现社区首诊制意义的前提是社区卫生服务水平达到适宜水平,如果该前提不具备就推行社区首诊制,除了该政策自身不具备正当性,也必将引发群众不满。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下简称社区卫生机构)业务用房、医疗设备等硬件底子差,而政府财政毕竟有限;社区医疗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全科医生的培养)绕不开时间规律,因此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短期内难以有效提高。可见,短时间内推行强制性的社区首诊制将引发群众不满,且该政策本身不具有正当性,即我国在短时间内不具备推行社区首诊制的条件。

1.2 分级医疗体系的重构任重而道远

尽管我国在政策层面多次提出要建立分工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但实践操作中却是资源过度向城市,尤其是城市的大医院倾斜,基层医疗机构只分配到资源的很小部分,即我国医疗服务系统的资源结构呈“倒三角”模式。据2011年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0年,基层医疗服务系统在机构数量为医院系统机构数量4.3倍的情况下,所拥有的总资产仅为医院系统的19.4%,其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仅占3.2%。

注:(1)由于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统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含诊所(医务室)和村卫生室数字,因此本表也未包含上述两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数据。

表一、表二清晰地反映了我国医疗服务体系资源的“倒三角”状况,医院系统的总资产约为基层医疗机构总资产的5倍,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最高峰时也只占了各类医疗机构总资产的3.6%。而且,尽管新医改方案中再次明确要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础,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总资产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总资产的比例并未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而是有所反复。2009年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总资产比例比2008年提高了3.2%,幅度较大,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提高了1.7%。但2010年,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总资产无论是额度还是比例都下降,下降幅度为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下降了1%。此外,必须指出的是,处于倒三角结构顶层的医院系统自身已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卫生资源自我配置能力,且作为既得利益者,必然是改革的阻力而非动力。而医院运行的补偿机制等体制性问题多而复杂。因此,要改变我国医疗服务资源的“倒三角”结构,梳理出合理的分级医疗服务体系雏形,涉及的利益主体(尤其是处于塔尖的公立医院)、体制问题多而复杂,解决难度大、所需时间长。

可见,双向转诊的制度环境前提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得到较好完善,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要停止双向转诊的探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双向转诊的推行可以反作用于制度环境,加快分级医疗服务体系重构过程,加快坚实社区首诊制施行的基础。

2 双向转诊在分级医疗服务体系重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2.1“哑铃型”二级结构的城市医疗服务体系

张璐璐、马玉琴、卢杨、孙逊等人采用Health Delivery System(HDS)复杂系统模型体系(模拟试验厅),对“正三角形”三级结构、“倒三角形”三级结构和“哑铃型”二级结构(综合区域医疗中心,即原有三级综合医疗机构、专科医院等,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即原有一、二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两者固定资产总量比接近1:1,构成哑铃型)下的HDS进行比较,认为二级HDS系统绩效和资源配置最优,潜在需求转化率高(稳定在约2%),认为低层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必须得到政府足够的支持才能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根据其测算结果,在医院与社区资源比例相当的情况下,社区医疗服务系统才能挣脱资源短缺、服务能力不强的状态[2]。

笔者赞同我国现阶段采取“哑铃型”的城市二级HDS结构。不少地方的二级医院已不能实现其在三级医疗网络中的功能,且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在医疗资源的竞争上,与三级医院相比,二级医院完全处于劣势。但在评级上,又要保持相当比例的人才配备,要设立较全的科室和引进设备,但政府补贴很少,导致二级医院发展成本很高。而新医改方案已明确要大力发展社区医疗服务体系。推行社区卫生中心首诊制和双向转诊制之后,二级医院的服务量将更少。另一方面,单纯依靠新建的方式,受制于财政能力,构建基础医疗服务体系将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将一、二级医院纳入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尤其是二级医院的设备和医务人员的水平可以迅速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力量。所以,上海、南京、辽宁、福建、银川等地已将部分一、二级医院直接转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2 双向转诊在“哑铃型”二级HDS构建中的作用

根据测算,对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总投入要维持在每年1000亿元,才能实现“哑铃型”二级HDS。然而如何才能加快实现“哑铃型”二级HDS?关键是要改善政府的补偿机制,形成医院和社区间的良性双向转诊制度[3]。

2.2.1 现阶段对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投入方式,应以存量调整为主,扩大增量为辅

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投入渠道大致包括:新增财政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以及转移医院系统资产。前两种方式是通过增量的方式进行投入,只不过投入主体不同,后一种方式是存量调整和优化的方式。根据测算,对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总投入要维持在每年1000亿元,才能实现“哑铃型”二级HDS。显然,主要依靠增量的方式要维持对社区医疗服务体系每年1000亿元的投入不具备可行性。

在二级HDS构建的初始阶段,应该以调整存量为主,扩大增量为辅。将一、二级医院纳入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可以迅速充实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其成效与速度远高于财政投入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的方式。一方面,很多一、二级医院步履蹒跚,造成卫生资源浪费,一方面是社区医疗服务体系资源缺口巨大,将两者进行整合,可以迅速壮大社区医疗服务体系。一、二级医院中的医疗技术人才对于社区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作用更是明显与迅速,也能在相当程度上消除医疗技术人才培养需要较长时间这一不利因素的限制。这些优势是财政投入和社会资金投入方式所不能比拟的。

通过存量调整方式迅速壮大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并加以梳理使社区医疗服务运行机制较为顺畅之后,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成本和难度将大大下降,即对社会资本更应注重“筑巢引凤”,而非让其啃鸡肋。而通过存量调整方式坚实了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基础之后,新增财政的投入的利用效率也将更高。

2.2.2 双向转诊可加快患者对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认识,增强社区医疗机构对医疗人才的吸引力

将一、二级医院纳入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后,可迅速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水平。此时可制定相关政策,引导更多患者到社区医疗机构就医。患者数量增加可使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基于此获得医保等投入。对于如何增加社区医疗机构就诊患者(或者说如何分流患者),目前,政府和学者更多关注引导患者选择社区医疗机构作为首诊机构,对于引导患者下转并未给予足够重视。

本文认为,做好双向转诊中的下转工作,让更多病人到社区医疗机构进行康复治疗等,一方面可使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基于此获得医保等投入,另一方面也让更多患者认识社区医疗服务,也利于引导这些患者选择社区医疗机构作为首诊机构。双向转诊及相关其他措施的实施还能够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与能力,增强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对医疗卫生服务人才的吸引力[4]。政策层面应当双管齐下,既重视引导群众选择社区医疗机构作为首诊机构,也要重视推进双向转诊中的下转工作,让更多患者尽快享受社区医疗服务,推进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构建。

2.2.3 双向转诊利于三级医院和综合医院的“高尖精”地位的回归

众所周知,本应将资源集中于治疗疑难重病的三级医院和综合医院,其大部分资源和精力却被常见病、小病所占用,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也挤占了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和一二级医院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如何使三级医院和综合医院回归其应有的“高尖精”地位,集中资源履行其职责?一是要改革三级医院和综合医院运行的补偿机制,让其不再需要和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竞争患者,另一方面则是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水平,使其肩负起诊治常见病、小病的职责,引导患者到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就医,即使得三级医院和综合医院“高尖精”地位的回归措施之一是患者分流,而患者分流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双向转诊。

3 小结

双向转诊以社区首诊制、分级医疗为前提,而其推行也可加快后两者的实现。双向转诊通过分流患者这一功能的发挥,可以增加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下转患者,使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基于此获得医保等投入,也利于引导这些下转患者选择社区医疗机构作为首诊机构,还能够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与能力,增强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对医疗卫生服务人才的吸引力,加快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构建。双向转诊也利于将三级医院和综合医院从常见病、小病诊治中解放,从而使其加快回归“高尖精”的医疗服务定位,进而加速二级HDS的构建。建议构建哑铃型的二级HDS,将一二级医院纳入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在改善双向转诊运行环境的同时,也要抓紧对双向转诊自身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改善,这将有助于推进社区卫生体系和分级医疗体系的建设,最终又可使双向转诊运转顺畅。

摘要:双向转诊缺少激励与约束等相关政策、政府监督不力,这些反映了政府对双向转诊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足。双向转诊可以加快分级医疗服务体系重构的进程。其通过分流患者这一功能的发挥,增加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下转患者,使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基于此获得医保等投入,也利于引导这些下转患者选择社区医疗机构作为首诊机构,还能增强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对医疗卫生服务人才的吸引力,进而加快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构建。双向转诊也利于将三级医院和综合医院从常见病、小病诊治中解放,从而使其加快回归“高尖精”的医疗服务定位,进而加速“哑铃型”二级城市医疗服务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双向转诊,分级医疗体系,重构,作用

参考文献

[1]卢杨.我国城市医院与社区互动建模与干预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8年—2011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3]陈小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卫生资源配置的若干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6:404-406.

[4]张璐璐,马玉琴.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循证决策研究——基于(1+n)HDS复杂模型体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双向服务 篇10

本课题组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对兰州市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情况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 现介绍如下。

1 研究背景

世界卫生组织 (WHO) 指出, 居民80%以上的健康需求可以在基层得到解决[2]。WHO在总结英国等国家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经验的基础上, 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了卫生服务的社区方向, 作为推进初级卫生保健的重要方法和途径[3]。

社区医疗服务开展的目的就是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 是根据病情和人群健康的需要而进行的上下级医院之间的转院诊治过程。所谓双向转诊实际上有广义和狭义、纵向和横向之分。广义的双向转诊包括上下级医院之间的纵向相互转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一、二级医院的小循环相互转诊;一、二、三级医院之间的大循环相互转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向上级医院、上级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相互转诊;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之间的横向相互转诊[4]。

本课题组针对兰州市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工作展开调查研究, 希望能为兰州市政府各相关部门出台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也对医疗卫生服务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能更好地为居民提供服务。

2 研究对象

兰州市所辖行政管理区包括:榆中县、永登县、皋兰县;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红古区。按照方便抽样的方法, 每地区抽取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调查时间为2010年至2011年, 其中因为城关区覆盖面比较大, 故抽取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放调查问卷9份, 收回有效问卷8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89%。为保证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 通过兰州市卫生局发放标准化问卷调查表, 采用实地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调查。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参考国内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兰州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际, 采用Delphi法, 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经过查阅文献、专家论证、在试点机构进行预评估后, 根据兰州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际, 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2011年版) 》有关中医药的内容, 设计标准化调查问卷。

本课题采用Delphi法进行指标筛选和确定指标权重, 对兰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情况进行实证评价后, 将数据标准化处理, 对所有数据应用Epi-data 3.02软件建数据库, 双人同时录入, 争议问题协商解决。数据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得出兰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情况以及存在的具体问题, 为兰州市社区卫生服务评价工作提供支持, 对兰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双向转诊工作现状做出研究分析, 为加快兰州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4 研究结果

4.1 双向转诊情况概述

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开展了双向转诊服务, 37.5% (3/8) 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专人负责本中心双向转诊工作;87.5% (7/8) 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会出具正式转诊单;87.5% (7/8) 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双向转诊患者档案;50.0% (4/8) 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转诊医院实现了双向转诊患者网络信息共享;87.5% (7/8) 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固定的上级转诊医院, 并签订了正式合同或协议, 多为所在地区就近的医院;87.5% (7/8) 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是上级转诊医院的下属单位;62.5% (5/8) 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曾向上级医院转诊患者, 2010年合计转诊患者115人次, 2011年合计转诊患者172人次。

4.2 双向转诊原因分析

(1) 以2011年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转患者数为例, 经统计学分析, 上转患者数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办主体、服务面积、户籍总人口、实际服务人口、病床数都无显著相关性, P>0.05。

(2) 根据统计调查结果显示, 向上级医院转诊患者最主要的原因是:社区无条件治疗, 具体见表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择上转医院的最主要因素是:转诊医院的诊疗水平, 具体见表2。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未曾接受过从上级医院正式转回的患者。

5 结语

(1) 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开展了双向转诊服务。

(2) 上级医院对双向转诊工作认识不足, 使工作流通不畅。

(3) 兰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建立或少建立正规病床数而增加家庭病床数的情况, 充分说明兰州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切合实际, 真正体现了“小病进社区, 大病进医院”, 不提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正规病床, 不提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手术等, 符合社区卫生服务的目的。

(4)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向转诊工作无专人负责, 双向转诊工作中上级医院未将康复期患者转至社区治疗, 说明社区卫生服务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双向转诊工作流通不畅。

参考文献

[1]鲍勇.现代社区医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0.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S].中发[1997]3号.

[3]彭迎春, 苏宁, 何永洁, 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岗位特征工作分析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0) :1058-1062.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双向服务】相关文章:

以“双向服务”为平台 深入推进社区侨务工作09-03

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双向转诊协议书05-21

双向承诺09-01

双向培养09-11

双向中继05-19

双向耦合07-26

双向驱动07-28

双向改造08-14

双向网络08-31

无线双向09-10

上一篇:人力资源结构下一篇:汉字文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