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诚信道德研究

2024-06-01

大学生诚信道德研究(精选十篇)

大学生诚信道德研究 篇1

关键词:高职,网络,校园文化,诚信道德

校园网络化扩大了诚信道德建设的范围, 但诚信的内涵并没有因此发生改变。网络的飞速发展, 使得诚信道德建设面临更为复杂的情形, 其体系建设的根本内容, 也较之发生了根本改变。诸如阵地建设, 由课堂转向了校园网络;渠道建设, 也向网络化发生转移; 监管手段、方法, 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诚信档案建设、诚信道德的评价机制, 较过去面临更为复杂的情况。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较本科生在群体上的特点表现为: 综合素质相对较弱, 思想更易嬗变, 对各种网络行为是非判断力整体表现较差, 对不良的网络现象缺乏相应的免疫力, 这也是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等问题发生的原因之一。

一、网络校园文化诚信道德教育的目标

高职院校在信息网络化时代, 诚信道德建设显然面临着与过去迥然不同的新情况。过去的理论体系都是基于现实社会而建立的, 而随着网络向校园生活各个领域的渗透, “虚拟社会”在很多方面逐渐取代传统的现实社会。较之传统社会, 因网络虚拟特征, 缺乏一套针对诚信道德体系的有效的评价监督机制, 更易“失信”、“失德”, 不但导致网络沉迷、网络暴力、网络侵权、网络色情、网络犯罪、网投求职材料造假、网络虚假信息造假或发布等行为发生。这也对学生的现实生活行为带来冲击, 学生考试作弊、骗取特困生补助、骗取助学贷款等不良现象骤增。对于网络校园文化诚信道德的建设, 更需要制订一套新的理论原则、方法, 以及对其进行评价、制约的新体系。网络诚信道德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校园网络化时代, 通过网络手段如何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在各种现实和网络行为中“立诚守信”, 建立一套完善的诚信道德教育建设体系, 来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网络校园诚信道德教育的现状

目前, 高职院校的诚信道德建设体系是滞后于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的, 现有的体系中, 未纳入在普遍实现网络化后, 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政工作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所表现出的新特征, 以及所应采取的新对策。由于网络的普及式发展, 其提供信息访问的开放、高效、高速、多元、便捷、远程、互动和即时性, 已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 校园生活已普遍表现出浓厚的网络文化色彩。在这样的校园氛围下, 传统的诚信道德体系再无法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政工作。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当前的网络渠道, 创新诚信道德建设体系, 使高职院校的诚信道德建设, 更符合时代特征, 紧密结合网络化发展的现实以及学生的实际, 以达到最终帮助学生“守诚立信”“循道泓德”的目的。

三、网络诚信道德建设体系内容范围

网络化时代, 诚信道德建设的对象、渠道、管理机制、效果评价机制都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仅学生交往渠道而言, 其网络工具就远比现实中直接的面对面交往要丰富得多, 学生的社交范围得到空前扩大, 跨市、跨省甚至跨越国际的交流, 都能很迅捷和很容易实现。一方面, 其个体的“失信失德”行为, 因其交际范围的扩大和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 难于发现; 另一方面, 因网络的病毒式传播, 其群体效应更易造成大面积的道德沦丧和发生大范围的群体效应。显然, 利用传统的诚信道德建设体系来对学生进行监管, 难于实现。

1. 诚信道德建设基本的原则、方法体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想理论、原则、方法, 结合校园网络化的实际, 来探索更适合于当前新情况下高职院校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体系。

2. 诚信道德建设的阵地建设。网络诚信道德建设的主阵地是校园网络文化, 也成为高职院校诚信道德建设的主阵地。这一主阵地所具备的新特点、所表现出的问题以及建设内容、形式、方法, 都是重点解决问题。

3. 诚信道德建设的渠道建设。网络呈极数范围放大的快速传播特性, 决定了高职院校诚信道德建设新渠道的开辟的必然性。渠道建设问题, 是获得建设实际效果以及提高建设效率的根本保障。以校园网络文化为建设主渠道, 显然更利于诚信理念、意识、行为的传播, 更利于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

4. 诚信道德建设的档案建设。传统的高职院校诚信档案建设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在, 对于网络化时代学生的“失信”“失德”问题, 如何记录。应利用网络化方式, 来解决学生的诚信档案建设问题。

5. 诚信道德建设的监管建设。时代的显著变化, 需高职院校学生的诚信道德建设监管手段、方法、渠道、原则等随之发生变化。应利用现代的即时通讯工具, 对学生的诚信道德进行不留死角的监管。

6. 诚信道德建设的评价体系建设。即在网络化时代,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评价机制研究。包括评价指数、评价方法、评价标准以及评价模式的研究, 等等。

四、主要实施步骤

1. 完善理论, 确定建设模式。基于诚信道德建设的内容、阵地、监管渠道、诚信道德档案建设以及诚信道德评价体系都已发生改变的现实, 建立和完善更适合于校园网络化时代, 针对学生诚信道德的体系化建设。

2. 加强配置, 完善平台建设。为更好地通过网络渠道, 一方面对学生开展诚信道德教育, 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现实社会不诚信行为以及诸多网络诚信缺失不良行为的监管。加强软硬件建设相关配置的同时, 完善校园四大网络建设。并充分利用信息时代新技术, 发挥各种即时通讯工具在信息传播的优势, 加强和完善更适合化校园网络化时代的教育平台建设。

3. 强化实践, 建立评价体系。针对所提出的诚信道德建设体系, 设计具体的实践模式, 在部份高职院校进行了具体应用。并根据应用结果建立诚信道德建设的评价体系。实践表明, 网络化诚信道德建设体系的建设有效遏制校园网络化时代, 学生在现实社会和网络平台上种种诚信缺失行为。

总之, 加强高职大学生网络校园文化诚信道德教育研究, 利用网络工具创新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建设, 任重道远。其途径和方法还需不断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刘健康.大学生网络诚信道德建设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1, (1) .

[2]马红.高职学生个人信用状况调查[J].教育与职业, 2012, (4) .

[3]肖建彬.中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邓冬峰.“网络诚信”初探[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08.

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篇2

柳梅

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B40814019

摘要:诚信问题的重要意义和理性探讨,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大学生失信问题的原因,大学生诚信的重塑

关键字:大学生,诚信,失信,重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二字具有及其重要的份量。有所谓:“信者,行之基也”、“行业信无以立”的论断。遵守“信德”的人被称为“信士”,也就是有德的君子。中国的许多成语如:“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駟马难追”等,都强调了诚信的价值和重要性,而那些违背诚信道德的人向来为人所不齿,即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不仅仅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方法和态度,而且是人的道德素质借以体现的重要方面。“信”就是守信,就是一言一行都要遵守自己的诺言,言语真实和说话算数,不说假话;不以谎言骗人,不论对自己和他人,凡是自己承诺的便一定要兑现。从诚与信各自的含义及二者的相互联系中可以看出,诚信作为一个统一的道德规范,它的基本含义就是诚实守信,它要求一个人首先要具有诚实的品德和境界,尊重事实,表里如一;其次,要求人们在与人交往时履行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信既是个人的内在品质,又是人的行为规范。

大学生诚信缺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考试作弊是大学生诚信问题较为突出的表现,多年来屡禁不止。绝大多数监考老师因为抓了作弊的学生,会惹出很多麻烦,如学生找你,授课老师找你,其他人找你,搞得监考老师不得安宁,会遭到轮番“轰炸”。

二是论文作业抄袭现象。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作业抄袭或让别人代做的现象。论文抄袭的情况更为严重。我们可以经常发现不同届的学生论文雷同,许多学生是在网上下载的,或是把前几届学生的论文整合,有的干脆复制一份。

三是与人交往不守信。笔者接触很多学生不信守承诺,有些同学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隐瞒事情的真相,说假话欺骗老师、管理干部,在说谎的学生中,不乏学生干部、甚至还有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

四是择业中的不实之词。从近几年大学生择业情况看,有些学生,为了找到心仪的工作单位,在自荐材料中弄虚作假,夸大其词。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的诚信更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大学生的毁约率不低,不少大学生迫于就业形势严峻,通常把愿意接收毕业生的企业、单位当作“跳板”,当有条件更好的单位来招收学生时,马上毁约,种种不诚信的行为,不仅让用人单位深恶痛绝,也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就业道路上的又一道“坎”。

当代大学生出现一些诚信问题,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学校、家庭的原因,当然也有学生个人的原因。

1、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

首先是社会方面的信用缺失。社会是大学生赖以生存的基础和环境,现实社会生活中,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不断发生,诚信丧失的例子俯拾皆是。西安宝马彩票案、广东电白县高考舞弊案、广西南丹特大矿难等等,这些事例不仅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也严重污染了社会空气,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势必会导致老百姓对社会缺乏信心和信任。其次是市场经济中逐利行为的诱导。当前我国社会正在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社会处于转型期,在这个时候“利益”的驱动作用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相对于讲行为的道德追求逐渐淡忘,有人在“制度真实”的背景下做出一些重利轻义的行为,如偷逃税款、赖帐不还、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等。大学生也难逃此负面影响。

2、学校诚信教育实效性欠佳

首先是学生诚信教育内容陈旧,针对性不强。现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往往是借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事例来加以讲述。内容陈旧过时,远离现代社会和学生实际,学生不爱听。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必须从目前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上找原因。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容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针对大学生的现实特点,用现代生活中活生生的诚信实例,并适当借用中国古代的诚信事例来开展。

其次是学校管理教育方式不够科学。在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以罚代教”的状况,学校各种纪律规定明确,犯何种错误受何种处分,学生一旦犯错误,学校便对号入座,以期杀一儆百。在这种状况下,学生便与教育者、管理者作搏弈的游戏,于是犯错的学生干脆来个矢口否认、死不认帐、说假话、作伪证,干扰管理者的视线,使其无法下结论,而这种行为一旦成功,可能被其他同学效仿。

再次是有些教育者诚信的形象欠佳,培养出的学生“诚信”也将受到置疑。

3、家庭诚信教育缺失

今天的大学生多数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许多家长只看重孩子的“成绩”,使子女的大部分时间花在学习书本知识上,花在培养一技之长上,而疏于对子女“做人”的熏陶,更有甚者,有些父母教导子女“老实人吃亏,诚实人犯傻”,客观上导致许多大学生虽“成了材”但“成不了人”,大学生的品质操行的培养没有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而上升。

在认识大学生诚信危机的主要因素以后,就需要开展一些针对性的工作探索。

1、抓好诚信教育,培养完善人格。在大学校园,要把有关德育教育的内容融入有关专业课程的讲授中,着力于大学生诚信素质提高,培养大学生的事业心、责任感、平等竞争意识,独立人格和对规则虔诚态度。高校还应充分发挥校园网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开发健康积极的信息资源,使网络成为高校新的重要思想文化阵地。学校应当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实践性的诚信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明白“诚信”的重要性,比如组织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诚信行为进行记录,让学生自己来评价自己和身边

同学的诚信水平,在这一过程中来认识自己和他人,自觉提高日常行为的诚信度,促进诚信习惯的养成。

2、强化诚信共识,树立信用意识。在营造校园诚信氛围的过程中,必须强化舆论的作用,学校应该不断地加强对“诚信”的宣传力度,对失信行为则形成并保持强大的道德舆论压力,使其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同时学校可以邀请一些企业界人士来校园开展诚信讲座,使学生明白诚信对于一个成功企业、一个成功的人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诚信道德研究 篇3

【关键词】道德认知;道德行为;离合测度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大学生道德知行及知行统一性方面都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单就关于大学生在诚信方面的知行统一性的文章不仅不多并且内容都千篇一律。现有的研究虽然在不同程度上探究了当代大学生道德知行的状况,但是在调研方式的基础上用所得数据,再利用道德知行离合测度理论中的数学模型来分析结果,从而进一步提出相应对策的文章却寥寥无几。

1 道德认知测量方法概述

(1)大部分文献都是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道德主体进行认知方面的提问,再根据回答的情况找出主体的道德问题从而给出对策。但是这种方法优势与劣势并存。虽然这种方法便于使用,只要把调查者对相关题目的作答数据整合,就能清晰的得到道德主体的认知程度。例如,南京师范大学赵志毅教授在《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状况研究报告》一文中就运用了调查问卷的统计方法探讨了关于大学生个人和社会层面两个方面的道德认知问题,通过对大学生在对待生命、冒险、情感与理智以及当前社会的一些普遍道德现象所持态度的调查,得出了女生比男生的道德认知水平高,父母的文化程度与大学生的素质联系紧密的结论。而问卷设置的问题与被测试者所处地域的差异性导致了研究范围的局限性,也就是说这种方法只能从微观上揭示现存的状况。

如湖北工业大学郭秀兰发表的《当代大学生信仰认知的调查分析》就关于信仰一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从而得出了大学生在信仰范畴内的认知状况。顾春雨在《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特点的探索》一文中强调了道德概念在道德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再围绕道德概念给出六个具体的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提问,分析个体领悟道德内涵的程度,最后得出被测者在所给的六个道德定义上的选择时各自的态度,从而提出对策。从这两篇文章中可以明显看出用问卷调查这种方式来测试大学生的认知程度,从而推出道德品质的局限性。郭秀兰所设计的问卷只是关于信仰认知的,顾春雨也是仅仅是对道德概念这一方面对学生进行考察。虽然他们深入的研究了某一个问题,对研究的这一问题上是有其普遍的意义。但如若要研究多个范围,那么不可能对被测试者提出太多问题,这样不符合现实情况,并且不便于操作。反之,提出的问题过少,得出的数据又是无意义的。

(2)除了调查问卷法,另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揭示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水平进而分析给予对策。此种方法更具有创新性,它不再是就问题提对策,而是通过联系现有的理论来解决问题。谢惠媛的《从道德内化的认知途径看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这篇文章是联系实际、根据在当代高校德育过程中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这一现实状况,针对大学生暴露出的问题,原因是道德教育的方法不够科学,不能准确地结合主体的认知特点致使道德主体丧失热情,然后提出个体道德发生学的理论,从此出发阐明大学生道德认知机制及内化特点及主体接收的信息的新颖程度与熟识程度对主体认知的重要作用,从而她认为高校德育应该按照大学生的一些内化特点出发不断创新课堂德育内容并加大力度拓宽德育渠道。朱海龙和叶星星发表的《认知与突破—多元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破》,站在了多元文化的角度,找出了当代大学生所面对的认知困境是由于对传统的“一元文化”和“多元文化”这两种文化视角的认识模糊,界限不明确导致。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重视大学生心理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实践创新的有关对策。

2 由行为来推测道德品质的方法

由行为来推测道德品质的方法,是一种根据道德主体的具体行为来测定道德主体的道德品质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般有两种形式,即关于道德行为的调查问卷法和从既存事例出发进一步研究道德品质的方法。

(1)研究者把需要研究的道德行为用问卷的形式让被测者进行选择作答,最后统计结果提出对策。这种方法的优缺点已经论述过,在此不再重复。如杨玉荣在《浅析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现状及对策》中用调查问卷法对大学生在道德理想、道德信念、道德价值取向、责任意识以及知行统一这五个方面道德修养现状的描述,得出出现的问题是由社会环境、网络文化、就业形势所引起的,最后提出了四点建议。

(2)研究者通过现存的有关事例或材料来说明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出对策或对某些道德行为的研究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此种方法的优点是事例或材料都是客观存在的,无需花费过多精力和时间去寻找,但是缺点也是与优点并存的。因为文章中所引用的材料往往都是及其个别的案例,并不能代表大学生的整体道德状况倪辉在《大学生群体道德与道德行为脱节现象解析》一文中引用了两则典型材料,从揭露道德主体的道德行为出发得出了新的看法,即道德认知并不是导致道德行为产生的必要条件,还分别从现实环境,高校德育方法出现偏差以及道德评价系统的局限性三个方面入手充分地论证了道德认知未能必然导致道德行为。

3 对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两方面综合测定

而对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两方面综合测定来推断道德主体道德品质的方法比起前面两种方法更为科学。毕竟,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组成部分包含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所以仅根据其中一个因素来推测品质显得不全面并且不准确。可见综合判定对于推测主体的道德品质的真实水平十分必要。国内对知行统一性的研究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分为调查问卷法、由现存的材料推断道德品质法和用考试的方式考核道德品质三种方法。

(1)通过调查问卷对一定范围的主体分别进行知与行两方面的提问调查,但毕竟问卷中涉及的问题数量是有限的,其对解决小范围内的主体的具体矛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是这种方法对问卷题目的设置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它不可能非常全面地揭示主体的知行统一性。沈光辉的文章《试论大学生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反差及其对策》,也用于同样的方法,他以福建和上海高校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分析出被测试者在应有道德水平与现有道德水平及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两方面的反差程度。然后给出了出现这些反差的六个原因再对症下药的给出对策。周俊波教授所著的《道德品质测度论纲》一书的中心,虽然也是用问卷的方法来评定道德主体的道德品质,但其所用的问卷统计方法与一般的方法不同,他的离合测度理论利用数学模型从知行的悖离程度和趋近程度两个相反的方面说明了道德知行的统一性。

(2)研究者通过对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显而易见的知行矛盾的概述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这种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笼统,是一种对道德知行矛盾形式上的概括。虽然不是针对某些具体问题但在解决知行统一性的共性问题上有着巨大引导作用。如张明仓在《“知行矛盾”论——当前德育难题的一种教育学沉思》一文中利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概括了我国目前道德领域中存在的假知错行,知而不行,知而妄行,不知不行,错知错行的五种“知行矛盾”的表现形式,再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了这五种矛盾的成因和实质来自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当前德育工作成效不大等原因,最后提出正确处理知行矛盾应从德育的目标、途径内容,方法抓起。陈亚玲的《浅论当代大学生认知与行为的偏离》对大学生在道德修养,处理个人与集体利益,公与私问题,人际交往以及恋爱婚姻道德方面出现的偏离表现给出原因再提出对策。另外,张利民在《浅议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失衡现象》一文中也采用了相同的方法来研究当代大学生道德知行统一性。他认为当代大学生的认知与行为在人与社会方面,人与人际方面,人与自然方面,自身修养方面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失衡现象,并对上述现象进行了主客观的原因分析,最后提出要加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改善社会环境及加强高校的德育工作三点建议。

(3)中国对道德主体的教育一般是对在校的学生展开的,对道德主体道德品质的测评往往与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成绩结合起来的,学校一般先以授课的形式来灌输道德内容,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最终用成绩表示道德品质的水平。这种方法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被适用到德育工作中,因为道德认知是完全可以用理论的形式来进行考察的。但完整的道德品质判定应包括知与行两方面,道德认知的考察容易操作,可是道德主体的行为判定是要长期的对道德主体进行观察的,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一直连续的去对被测试的道德行为进行观察。

参考文献

[1]顾春雨.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特点的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2007(10).

[2]谢惠媛.大学生道德认知状况调查[J].高教探索,2005(05).

[3]杨玉荣,浅析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现状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1(15).

[4]鲁宽民,杨尚勤.当代大学生”知行不一“的理性审视[J].社会科学家,2010(01).

作者简介

1.朱峥峥(1975-),女,江苏省淮安市人。现为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务秘书,主要从事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谭明贤(1986-),男,江苏省淮安市人。现为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务秘书,主要从事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作者单位

大学生诚信道德状况与对策 篇4

1. 考试作弊。

近年来, 几乎每年都有大学生因考试作弊而受严厉处分的报道, 不少高校都有学生因考试作弊而被勒令退学的事件发生。大学生作弊行为较为普遍, 而且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一定的认同感, 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作弊持宽容态度, 更有甚者, 认为作弊根本没什么, 别人可以我也可以。

2. 履历造假, 违约、毁约。

求职履历是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第一道关卡。如何能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上抢占有利的先机?多数毕业生会在毕业前尽力充实自己的竞争实力, 但也出现了少数毕业生通过夸大或造假履历来充实自己“实力”的现象。一些招聘会上甚至出现不同应聘者都是同一所学校学生会主席的怪现象, 造成了部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诚信认可度不高。高校就业体制改革后, 大学生成了毕业分配、就业市场的利益主体, 就业、签约、违约、毁约都与学生自身的利益紧密联系, 加上青年自身带有不稳定性和反复性等不成熟因素, 致使在择业时更多的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有些同学认为, 只有在维护自己利益的前提下, 诚信才是有效的, 不考虑用人单位的利益和学校的声誉。

3.拖欠还贷。

助学贷款是国家为缓解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的就学压力而设置的一种无担保的信用贷款。大多数学生对待助学贷款的履行态度是比较严肃的, 期望通过“借债偿还”和“延期偿还”, 来顺利完成学业。于他们而言, 借债还钱是最基本的做人准则。但也有学生表示“能不还则不还”, 更有一些人不考虑是否还款。对于银行的信贷来讲, 只要存在一小部分人的恶意逃债, 都将给银行的整个信贷工作蒙上阴影。

诚信教育, 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亟待加强的课题之一。针对部分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现状, 笔者认为, 应该通过以下途径提高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水平。

1.强化信用意识, 建设信用制度。

学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窗口, 学校诚信道德建设, 要与信用制度建设相结合。现代社会的信用管理离不开个人行为的记录、评判和制约。事实上, 建立个人信用档案, 曾经是学校进行诚信道德建设的基础。从一个人上小学即开始不间断的操行记录, 进入档案终身跟随, 它有一整套完整的组织程序和评判标准。一个学生获得优良的操行记录就等于获取“诚信道德毕业证书”, 是其道德信誉的保证, 也是社会录用人才的道德通行证”。与操行档案不同, 国家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无担保贷款, 必须建立完整的个人信用信息制度, 学校有责任为银行提供信用资料, 包括查询学生的家庭情况、在校表现、大额资金使用情况、借还款记录等内容。这种自觉的社会承诺所形成的信用制度必将有力地推动社会诚信道德风尚的形成。

2. 开发网络诚信资源, 培育互信。

互联精神。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网络伦理对学校诚信道德建设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从正面影响看, 网络伦理以其内容丰富、观点鲜明、诚信观念新颖等特点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作用。德育工作者开发网络诚信资源, 引导学生在网上调用、阅读、收集他人的信息与资料, 交流自己诚信道德体验的信息, 同时加强诚信道德网站建设, 设计教育软件, 开辟主页, 制定和完善网上道德和网上立法, 引导学生倡议网上诚信承诺, 以科学的理性精神构建网上诚信伦理规范, 以科学知识、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精神, 为虚拟人格提供现实基础。充分利用网上丰富的诚信教育的信息资源为塑造自身现实的诚信道德、理想人格服务。

3. 深化大学生诚信实践教育。

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离不开大学生诚信实践, 通过诚信道德实践促进大学生的知行统一。学校和社会可以建立大学生诚信实践机制, 设置诚信饯行的模拟情境, 组织大学生到一些金融机构切身体验经济信用行为。每一个大学生只有从自身做起, 自觉地实践诚信行为, 才能增进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信任;只有在不断的道德实践中, 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诚信品质的要求, 修正不符合诚信的思想、行为, 才能使自己真正具有诚信的道德品质。

4. 构建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体系。

引进经济领域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 构建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体系。首先要确定诚信度测评的要素, 笔者认为可把诚实、信用、正直、友善等道德品质列为测评的主要因素;确定诚信度测评体系各级指标, 即确定几项能反映大学生诚信度要素的具体项目;确定诚信度测评的标准, 把大学生诚信状况划分为不同的级别, 对每一项指标定出不同级别的标准, 以便参照定位;选用诚信度测评的途径, 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议和社会中介机构评议。通过诚信度测评体系, 学校可以考核学生过去、现在的诚信状况, 进一步预测大学生个人诚信道德的发展趋势。

5. 培育社会的诚信道德文化。

学校诚信道德教育的落实离不开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支持。社会作为一个大环境, 对于承担诚信道德建设的重任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要通过培育社会的诚信道德文化, 形成“诚信光荣, 不诚信可耻”的观念, 营造“诚信者受尊重, 不诚信者遭鄙视”的社会氛围。在培育诚信道德文化中, 社会诚信制度的建设和个人诚信品质的修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缺一不可。诚信制度建设是他律机制, 诚信品质修养是自律机制, 只有在两个机制的良性互动中, 才能完善社会诚信文化系统, 才能使诚信文化建设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特色。诚信制度的建设强调的是诚信他律机制, 在这种机制下, “失信”行为机会成本的付出要远远高于“守信”行为, 使失信者受到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惩罚, 使守信者得到精神和物质的褒奖, 促使诚信行为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学校诚信道德建设的问题和方法[J].思想理论教育, 2002, (2) .

[2]榕汀.诚信——未来社会的通行证[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3, (2) .

试论当代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建设 篇5

目录:

什么是大学生的诚信建设?

为什么要进行大学生的诚信建设?

怎么进行大学生的诚信建设?

总结是什么?

提要: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是走向社会的“通行证”。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社会。

论文正文:

我们经常听到要进行大学生的诚信建设,那么到底什么是大学生的诚信建设呢?简单点说就是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以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和谐社会的构建。

我们做每一件事情都有其必要原因,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大学生的诚信建设?我认为可以分为两部分来说。

首先,对于大学生本身来说,诚信建设是不可缺失的,因为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作为一名进入了大学的学生,我们靠自己的实力进入了大学,首先肯定了我们大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在学业方面来说是有一定水平的,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大学生是全面发展的。在中国,出现了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特别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品德培养,而诚信又是品德培养中非常重要的,由于缺失了诚信的建设,我们不难发现近几十年来,常常出现高智商的犯罪分子,对于大学生来说普遍的就是作弊现象,在这里我不说作弊的人怎么样,我想说帮助别人而且利用高科技来帮助别人作弊的一些大学生,这些人学习成绩都不错,但是这些人却违背了考试的诚信守则,考试的诚信守则是双方面的,不仅是不靠别人的帮助,而且不要帮助别人作弊。正因为大学生的诚信缺失,导致了许多大学生品德与智商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所以,诚信建设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然后,对于社会来说,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需要每个人诚实守信,遵守契约。民主法治建设需要社会成员遵纪守法,互相信任。经过调查,在大学生进入职场就业时,诚信也是企业考察的重要部分,一个诚信特别好的大学生往往总是受到大家的欢迎。有些企业在校园招聘时甚至已经“摊牌”,“人以信为本,如果你不是一个有诚信的人,即使你具有在强的能力我们也不要。”不说别的,一个具有诚信的大学生,最起码他有资格迈向社会的第一步。

现在来谈谈怎么样进行大学生的诚信建设?同样的,我想分为两部分来谈。

首先,对于大学生来说,由于大学生受社会的,家庭的等方面的影响,想要保持诚信状态也是不那么容易的。一方面,大学生要自觉提高诚信意识,抵制诱惑。就像大学里面的一些重要的考试,如四六级考试,总是难免有些同学利用手机,网络,打手势,做暗号等方式来作弊,我们要知道,知识是活的,学到了就是学到了,利用旁门左道得来的答案永远不是属于自己的,即使拿到了荣誉证书那也是我们耻辱的一个证明。当我们看到有同学作弊时,我们不能因为“他们都作弊了,我不作弊很吃亏”的想法而左右自己的判断,同时,在可许的情况下,我们也要制止其他同学作弊,避免他们误入歧途。

然后,从社会上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形成一种以诚信为本的社会风尚,鼓励大学生遵守诚信原则,至于如何让鼓励,我们可以设立奖项奖励和表彰这些有诚信的大学生,促进大学生形成以诚信为美的这样一种意识。另外,我们可以利用媒体来对诚信的事件和不诚信的事件进行双方面的报道,两者进行比较,会让大学生对于诚信有更深刻的认识。或者我们可以采取一种竞争的方式来加强诚信的力度,比如学校与学校之间进行评选“最具诚信读的学校”,同样的道理,在市与市之间,也可以评选“最具诚信度的城市”,省与省之间也可以这

样,就这样,大学生们在追逐诚信度的同时,就会自觉的形成诚信的观念,而这也是我的一个个人观点。最后,我认为在校园内也应该设立一套有关违背诚信道德的惩罚规定,虽然说大学生还没有迈入社会,但业绩将踏进社会了,为了防止对社会带来更严重的危害,我们必须重视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建设。

最后我还想总结一下,从这几年来看,大学生的诚信度总体可以,但也出现了不少违背诚信的事情,大学生即将迈进社会,是祖国未来发展的支柱,所以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建设无容忽视,我们每个大学生自身要做好诚信,带动整个社会的诚信思潮。

参考文献:《青年文摘》2012六月上半期;

《读者》2012十一月上半期;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诚信道德观 篇6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道德观、评估机制

1、前言

诚信是道德之首,体现了一个人的人品和修养,也是做人的根本准则,约束人们应按照诚实、讲信用的行为方式来为人处世。当代社会上出现的消极行为对大学生的诚信道德观念带来冲击,使得大学生考试作弊、信用意识淡薄等现象时有发生。

2、高校大学生诚信道德观的缺失的行为表现

2.1在学习方面缺乏诚信

大学生弄虚作假,抄袭作业、论文,拼凑实验报告和数据,迟到、早退、旷课等。尤其是考试作弊现象严重:作弊队伍庞大、作弊心态坦然、作弊手段不断翻新、情节越来越恶劣,如集体作弊、伪造证件,甚至出现了以赚钱营利为目的的“职业枪手”。

2.2在生活方面缺乏诚信

就拿助学贷款来说,其原本是用来资助那些家庭生活困难而无力支付学费和生活费的贫困大学生,用以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但是往往一些家境比较好的学生也伪造家庭收入证明和贫困证明以骗取学校的助学贷款。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许多学生言而无信,甚至说谎成了一种习惯,编制各种理由请假,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学业,也为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埋下了地雷。

2.3在就业方面缺乏诚信

在求职过程中,部分毕业生提供虚假求职材料,夸大自己的工作能力,美化自己的在校表现,私自修改学习成绩单,伪造荣誉证书,这些现象在高校中屡见不鲜。

也有一些毕业生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后随意毁约。应届毕业生的频繁跳槽致使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不信任加剧,大学生就业市场环境也持续恶化。

3、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面对大学生种种诚信道德观缺失的现象,我们不得不沉下心来分析一下原因,只有找到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建立可行的机制来规范当代大学生的诚信道德观,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道德品质问题。

总结起来,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社会大环境失信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物质上的享受似乎导致了人们对于成功标准认知上的偏差。从而不可避免地使一些人丧失道德水准,诚实守信的基本品质被物质化、功利化。大环境的失信现象广泛存在于社会的很多领域。从经济领域中的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坑蒙拐骗经营销售,到社会政治领域中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从教育界的教师搞第二职业、领导失信于师生,到学术界的捏造实验数据、虚报科研成果等等,这就使得失信行为随处可见。

3.2高校教育工作存在漏洞

3.2.1高校教师不重视基本的教学和考核工作

由于不少高校教师承担着设计研究课题,或与企业保持技术上的合作,因而业务繁重。不少教师编写试卷时考试内容直接沿用往年的试卷内容。这就让学生钻了空子,向高年级同学获取往年试卷已成为应付考试的不二法则。

3.2.2高校的评价、管理、惩罚制度不够完善,存在严重漏洞

大学生诚信缺失不少表现在考试作弊上。虽然各所高校通过学风建设和主题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深知作弊是一种不诚信的行为,一旦被发现就要付出惨重的代价,但为何作弊行为却屡禁不止。一些高校只是强调要杜绝考试作弊,但是为了学院间的评比,并不能做到严抓考试作弊,致使高等教育环境有失公平。因此,高校的管理力度不够和监督、处罚制度的不公平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3.3学生自身的诚信意识淡薄

一是学生的责任意识淡薄,存在着以自我為中心,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自私心态,追求个人名利而极少考虑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二是道德判断能力不强,缺乏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能力、反思能力,容易将看到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从而放弃诚信信仰,产生失信心理和行为;三是从众心理和虚荣心使然,从众心理比较严重,看到别人弄虚作假讨便宜,自己也心动,跟着别人学,认为自己讲诚信会吃亏。

4、关于如何增强大学生诚信道德观念的建议

4.1构建诚信社会,创造良好诚信社会环境

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的最终解决必须着力于构建诚信社会,全力营造一个重诚守信的良好就业环境。因此要广泛、深入开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宣传和教育活动,培育“诚信至上”的全民意识和社会公德,增强社会整体的诚信意识。

4.2改革和完善目前的教育体制

目前教育体制存在的一些弊端也是导致目前一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学生评价体系的单一化和陈旧的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是影响大学生诚信并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不仅要改变目前高等教育体制过分强调科研、论文等现象,以减少学术腐败等现象的发生;同时也要促进诚信教育手段的创新,增加实践类教育方式,为课堂教育提供有力的补充。

4.3建立和健全诚信教育评估机制,完善监督机制,做到奖惩分明

大学生诚信素质的培养仅依靠教育是不够的,必须借助于体制、机制等硬性手段,通过外在制度约束,才能强化内心认同。一是健全诚信育人制度,使学生有章可循,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用制度规范、引导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二是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对其诚信品性做出定量记载和定性评价。三是完善监督机制,真正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

4.4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要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对大学生来说,除了专业教育外,在大学的讲坛上,同样需要设置诚信教育的必修课,在方式上要体现生活化。大学,诚信教育必须讲究课堂教育和现实生活的一致性。把诚信教育生活化,将大学生的诚信思想体现在具体的生活细节之中,使大学生在大量生活细节中培养诚信行为,铸造诚信精神,从而构建一种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良性互动的诚信教育方式。

5、结束语

高等学校的诚信教育事关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兴旺发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事关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学生的前途与命运。我们全体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视诚信教育,积极探讨诚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道德观,培养出新一代诚实守信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庞跃辉.关于社会诚信观的哲学认知分析[J] 南昌大学学报,2003,(2)

[2] 杨秀香.诚信:从传统社会转向市场社会[J] 道德与文明,2002,(4)

[3] 徐嘉.诚信建设和价值导向[J] 道德与文明,2003,(6)

[4] 王帆宇.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几点思考[J] 教书育人,2006,(7)

大学生诚信道德研究 篇7

关键词:卫生职业教育,诚信,道德

诚信是一切道德规范之本, 是卫生职业道德之魂。按照医德的本质要求, 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培养卫生职业学校师生诚信情感、诚信信念、诚信行为和习惯, 培育充满活力的诚信教育创新发展机制, 以诚信思想和精神为核心、诚信制度为保障、诚信标准为约束力, 形成全员参与诚信建设、全过程贯穿诚信建设、全方位渗透诚信思想的工作氛围。根据诚信建设具有践行性、认同性、渗透性等特点, 以革故鼎新之锐气, 深化诚信建设, 推动学校教育教学事业蓬勃发展。

1 确立诚信建设主旨

确立诚信建设目标是开展诚信建设的关键。根据学校各行为主体社会任务不同的特点, 明确诚信建设主旨, 构建诚信教育框架。

1.1 领导干部———诚信从政

在领导干部层面着重加强“诚信从政”建设, 自觉把守人格信用关、廉洁信用关和权力信用关, 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成为群众的范本和榜样。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约束机制, 杜绝重诺轻行、诺而不行现象。全面推行领导干部诚信公开承诺制和跟踪督察考核制, 确保承诺内容落到实处。

1.2 教师———诚信从教

在教师层面着重加强“诚信从教”建设。诚信立教是教师为师的人格前提, 是教师职业素养的底线之一, 是社会和人民群众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和期盼。通过改革教师评价体系, 构建严谨治学、诚信从教的多元化教师评价管理体系。开展对教师诚信评价工作, 将诚信建设融入良好师德师风创建活动中, 突出人和事业的统一协调发展。确立教师在诚信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发挥教师参与诚信建设的积极性、引领性作用。

1.3 学生———诚信做人

在学生层面着重加强“诚信做人”教育, 普及信用文化和知识[1]。突出医德为先、诚信为本的“立德树人”思想, 使学生明白“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家无信不和、国无信不盛”的道理;使学生意识到诚实守信是一种财富, 是现代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品格;使学生真正把诚信视为谋生和促进自身发展的手段, 视为白衣天使神圣的使命和内在的义务。

2 构建诚信教育体系

树立诚信教育理念, 把诚信教育纳入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实践证明, 构建科学合理的诚信教育体系是诚信建设的重要基础。

2.1 将诚信教育融入德育体系

充分发挥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将诚信教育融入学校德育体系。抓好德育中的诚信教育计划、实施、检查、总结4个环节的调控、评价工作。根据学生认知和年龄特点, 梳理、整合、补充、凸显德育与诚信教育的结合点, 在德育教学内容中加载诚信精神境界、诚信价值观念、诚信道德修养、诚信敬业精神、诚信人格品德、诚信操守等内容, 提高学生的诚信道德认知和诚信道德判断能力[2], 使学生树立以义务论、道德论、人权论、公益论为基础的当代医德观。

2.2 将诚信教育融入各科教学中

在学科教学中融入诚信元素, 使诚信建设与学科教学相互渗透、相得益彰。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 有意识地挖掘、渗透诚信教育,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 受到诚信文化的熏陶, 自觉运用诚信原则规范自身执业行为。

2.3 构建“四位一体”诚信教育网络

优化整合校内外德育资源, 形成“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诚信教育网络。充分发挥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各方的协同作用, 形成德育合力。实现诚信教育从专职德育教师向全体教职工延伸, 从教学领域向生活领域延伸, 从校内向家庭、社会延伸。

3 夯实诚信教育基石

对当前学生及医疗卫生行业从业人员诚信度调研及分析得知, 文化缺失是诚信缺失的重要因素。培育有诚信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土壤是诚信建设的基石[3], 是提升学校办学核心竞争力的有利因素, 是培养医学生诚信价值观、诚信意识、诚信气质, 形成良好执业能力的关键。

3.1 构建诚信文化体系

通过诚信文化体系建设构建诚信环境, 在诚信文化建设中实现诚信物质文化、诚信精神文化和诚信制度文化的高度统一[4]。

诚信文化的物质层面是诚信文化的外在标志。通过设立诚信警示牌、诚信宣传广告牌、诚信文化走廊来展示诚信格言、警句, 营造文明、诚信、和谐的良好育人氛围。

诚信文化的精神层面是诚信文化的灵魂。充分发挥现代媒体作用, 通过开设校园网页专栏“诚信经纬”、闭路电视“诚信之窗”、板报“诚信与我”, 宣传诚信文化, 传播诚信知识, 弘扬诚信精神, 培育诚信情感, 推动诚信文化在校园的传播。

诚信制度文化是诚信建设的重要保障。通过建立“学生诚信档案”, 记录学生信用信息;将诚信作为“学生行为规范”考核的重要内容;在实训中心建立与医疗行业接轨的融入信用标准的各项规章制度;由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研讨制定“医学生诚信标准”, 定期对达标情况进行考核评比;建立学生实习阶段诚信情况考核制度等, 充分发挥制度文化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凝聚与规范作用。

3.2 诚信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

把传统医德伦理和现代医德理论有机结合起来。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根本、最耀眼的伦理范畴和价值取向[5]。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感召力, 以“尽忠竭诚”“仁爱救人”“赤诚济世”“博极医源”的丰富诚信思想和“诺不轻许, 故我不负人。诺不轻信, 故人不负我”的民本思想开展专题诚信教育, 使学生了解“智者必知诚, 知耻则知信”的道理。

3.3 诚信文化与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融合

把诚信文化与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相融合。将诚信文化的有关元素有机渗透到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中, 打造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

4 注重“践诚”实效性

传统道德特别是儒家思想把诚信仅仅或主要局限在强调注重个人自觉自省上, 对实践层面和社会约束方面的要求不足, 从而导致诚信教育苍白无力。当今, 诚信教育很多时候局限于泛泛而谈, 流于形式, 缺乏实质内容和针对性, 缺少有力有效措施, 致使被教育者不以为然, 大大削弱了诚信教育的效果。克服诚信教育虚化的有效途径就是“践诚”, 通过“践诚”实现“理论融于实践, 动脑融于动手, 做人融于做事”。

4.1 走进社会———感悟诚信

利用节假日, 让学生走进社会感悟诚信。通过学生社团组织开展的以“诚信社会”“诚信医疗”为主题的社会调研活动, 让学生深入社区、街市、医院, 通过走访、查阅资料, 了解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医疗诚信等现状及民众对诚信缺失的诉求, 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 明白“社会呼唤诚信、民众渴盼诚信、人人需要诚信”, 从而提高诚信认知水准。

4.2 习惯养成———落实诚信

通过诚信“习惯养成”, 达到落实诚信的目的。由学生社团组织倡议, 在学生公寓区开设无人照料的“诚信超市”;食堂部分售饭窗口开设自主刷卡的“自觉付费自助餐”;设立“无人监考”考场等。通过这些形式使学生在自觉接受“诚信洗礼”后产生诚实守信的踏实感和自豪感, 体验诚实守信的欢愉。

4.3 践行慎独———贯通诚信

“慎独”是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6]。在践行“慎独”中贯通诚信教育, 学生实训实习中教师要有意设计“独处”情境, 考查学生的慎独修养, 并适时对其行为进行点评, 以有效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慎独观念。

4.4 创新载体———升华诚信

为了夯实诚实守信根基, 学生社团开展系列活动, 如“诚信——医患之间的连心桥”“诚信伴我行”“实习归来话诚信”等以“诚信”为主题的征文、演讲活动, 举办“诚信校园剧”比赛活动, 让学生从社会责任感的高度设计“诚信社会蓝图”, 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育崇尚诚信的道德情感, 使诚信道德境界得以升华。

4.5 专业实践———践行诚信

临床实习是学生走进职业生涯践行诚信的重要环节。实习中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的诚信教育, 就会使前期在校的诚信教育受到来自实习基地及社会不良影响的干扰与冲击, 造成学生思想上的矛盾与困惑。加强对实习工作的领导, 制订实习期间周密的“践诚”教育计划。充分发挥实习期间角色的现实性作用, 实时对学生进行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 促使学生自觉树立忠于职守、救死扶伤、爱岗敬业、诚信行医的良好风尚。

参考文献

[1]胡钦太.重构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J].道德与文明, 2003 (1) :11-13.

[2]陶耘.加强诚信医德教育培养现代医学人才[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6 (S1) :18-19.

[3]杨振华, 居文俊.塑造诚信卫生形象打造满意服务环境[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7 (1) :28-29.

[4]曹国杰.谈大学生诚信意识缺失及诚信教育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 2005 (15) :35-36.

[5]李力佳.诚信是改善医患关系的根本[J].中国美容医学, 2010 (3) :38-39.

大学生诚信道德研究 篇8

诚信自古以来都是社会所倡导的, 也是人类生产生活所要遵循的一种规律, 而职业道德也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所总结出来的一种企业对员工的约束、要求以及期望, 是双方互赢的关系。

会计, 是企业生产经营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职务, 也是相对比较特殊的一个行业, 诚信和职业道德在会计行业是最能体现其价值也是最能评价会计员工的一种标准。会计人员加强诚信与职业道德建设, 对于社会来说, 是一种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良好社会标杆、营造诚信氛围的体现。对于企业来说, 对会计人员加强诚信和职业道德建设, 在企业管理上更加完善, 对企业在未来发展上提供更为真实有效的数据以及资料, 对员工也能起到诚信团结的带头作用, 使得企业在会计管理和员工教育方面更加得心应手, 增强了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同时, 加强会计人员的诚信和职业道德建设, 不仅是社会对于会计行业从业人员的要求, 也是会计人员自身对自己所从事行业的尊重和作为人的基本道德素质体现。

会计要为企业以及与企业有关联的单位提供数据和资料, 而数据和资料的真实有效就取决于会计人员自身的道德素质, 一旦会计从业人员因为一己私利或受诱惑驱使提供了不可靠的信息, 就会使会计信息失去其价值。加强会计人员的诚信和职业道德也是社会和企业对于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 会计职业道德和诚信既是会计在工作中要遵循的行为规范, 也是会计从业人员工作质量的衡量标准, 这也是会计与其他行业区别开来的特殊性, 建立完善的会计诚信和道德体系, 不仅有利于强化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平, 对提高防腐防贪, 提高社会精神文明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 会计人员诚信与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当前会计人员诚信与职业道德建设体制不完善

现代社会发展纷繁复杂, 国家与国家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和来往越来越多, 就更加需要诚信和道德作为发展的基础和支撑, 法律作为保障社会诚信建设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我国企业的会计职业道德和诚信建设中尚未形成一种有力威慑, 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会计人员诚信与职业道德体制建设在组织机构、评价标准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还不健全。

目前, 我国对于诚信和道德建设大多都是靠社会倡导和提高个人素质等一些比较温和缓慢的手段来推动, 对于会计职业道德和诚信方面的法律法规更是基础薄弱, 还处在起步的阶段, 根本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比如, 对于会计执业准则来说, 它是会计人员开展会计工作所要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 但是目前的会计执业准则并没有明确规定会计人员所要遵循的职业道德准则具体标准有哪些, 更没有规定如果违背职业道德后将会受到哪些处罚。如果相关的法律法规过于广泛以及空洞, 就会使得会计人员以及企业甚至是执法者在法律法规面前也无所适从, 不知道该从哪着手, 更不用提能够具体指导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在对会计人员诚信和职业道德进行评价时, 所采用的评价方法过于笼统和粗糙, 没有实现会计职业道德的标准从一般化转向科学化、规范化的转变。有些企业制定了一定的会计人员诚信和职业道德评价标准, 但是其所制定的标准太死板, 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就会使一些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利益冲突。对于出现的新问题, 企业或是法律法规又不能给出解决冲突的具体方案或是办法, 导致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差, 从而使得会计造假等一系列会计行业丑闻的出现。

同时, 政府对于会计人员诚信和职业道德的监督机制不健全也是导致会计人员诚信和职业道德建设体制不完善的一大因素。我国对于诚信和职业道德向来很重视, 但是很多都仅限于行业自律, 政府部门的监管则存在着效率不高、时效性差等问题。

2.2 会计诚信及职业道德观念意识淡薄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主流价值观的背后有很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思想滋生, 在各种名利等利益诱惑下, 不少会计人员往往不能严格克制自己, 在处理会计业务时往往被他人所利用, 出现违反诚信和职业道德的行为。缺乏诚信和职业道德意识, 或是在这些方面观念不深的会计从业人员在诱惑面前, 往往难以抵挡, 不能忠于自己的企业, 甚至联合他人来作弊, 伪造假的数据资料, 编造虚假的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等, 使得企业利益受到损失。

一方面是整个社会的风气使得会计从业人员一旦没有经受住利益的诱惑, 而偏离职业道德的轨道;另一方面则是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对于会计诚信和职业道德的教育缺失, 使得会计从业人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所从事行业对于诚信和职业道德要求的重要性。不少会计从业人员只是单纯地将所从事的职业当成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认为本职工作就是算账、统计数据、做账, 与诚信和职业道德没有关系, 谁给的薪酬高就为谁服务, 无所谓泄密或者是假账的违法行为, 被发现就认倒霉, 没被发现就是赚到, 存在着这种心理的会计人员在当下企业中可能有不少。这是他们在学习会计的时候, 只是将其当成是一种生存技能, 自身缺乏对诚信和职业道德的认识, 而学校或是会计课程如果也只是单纯地教授其行业知识, 而没有强调诚信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那么只是靠从业者个人素质来保证, 其观念和意识的养成效果就可想而知。同时, 如果会计人员从学校走上工作岗位, 如果企业领导对于诚信和职业道德没有一定的概念和要求, 没有制定相关的规定或是约束, 会计从业人员对于诚信和职业道德的意识就更加淡薄。

2.3 会计人员专业素质较差, 待遇不高

会计是需要实践的职业, 因此, 不少企业会计人员都是在企业边实践边学习, 其所受知识文化的机会就相对少一些, 导致在工作中素质不高, 责任感不强, 甚至不求上进。这样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不仅影响了其自身发展, 而且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也有阻碍。会计从业需要考取很多证书, 在此过程中会计人员要比其他职业从业人员付出更多的努力, 如果在此过程中坚持并最终取得成绩, 那么其待遇和回报可能会比较可观, 但是如果没有得到相应的证书或是认证, 会计人员的待遇可能也不会很高, 如此一来, 面对较大的待遇差距, 会计人员心里难免会有落差, 如果有较大的利益诱惑, 很难保证会计从业人员不会违背诚信和职业道德而参与其中。再者, 现代社会中, 企业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 对于利益的追求欲望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强烈, 如果企业管理层为了企业发展或是个人私利而对会计人员施加压力而使其违背职业道德, 为了保住工作, 不少会计人员也只能将诚信和职业道德抛在脑后, 迎合领导或是企业的不合理要求。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比如银广厦案、蓝天股份案等, 都是由于领导背后指使会计从业者作假的案件。

3 会计人员加强诚信与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3.1 建立健全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体系

对会计从业人员诚信和职业道德的评价和规范需要一个健全的体制来保证, 因此, 政府或是行业领导机构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或者规范时, 要从组织机构方面厘清政府和行业协会之间的职责权限, 避免两者权力职责交叉, 遇到问题时互相推诿责任等问题的出现。在制定标准和评价体系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现实发展来进行考量, 避免出现对于出现的新问题无从下手的情况。同时, 对于一个体系或是机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要有相应的监督机制加以检查和保障。

会计的监督机制既是对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的全面系统检查和监督控制, 也是对会计从业人员诚信和职业道德的一种约束和监督, 只有将会计人员的诚信和职业道德考察监督纳入到绩效管理等监督考核体制中来, 才能全方位地建立健全会计人员的监督体制, 才能不断地为会计从业人员敲响诚信和遵守职业道德的警钟, 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有效防止会计造假行为的发生。对诚信和职业道德的考核建立奖惩机制, 对检查中发现的违反法律的不诚信行为进行严厉惩处, 对于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的会计从业人员进行奖励以及广泛宣传, 形成守信当激励, 失信当惩戒的良好奖惩机制。

3.2 营造良好道德诚信氛围,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意识

诚信和职业道德是精神层面的建设和培养, 是通过社会的倡导、企业的宣传以及个人的后天学习等养成的。因此, 作为会计从业人员直接服务的对象, 企业应该在企业文化中宣传诚信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通过举办各类活动或者发放资料, 使得诚信和职业道德深入人心。尤其是对企业中的会计人员, 要将国家关于诚信和职业道德方面的法律法规贯彻学习, 使会计从业人员深刻理解守信会有哪些益处, 失信会有哪些后果, 从而认识到加强诚信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要学法用法懂法, 不至于误入迷途。

作为会计人员自身来说, 除了遵循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之外, 还要主动学习与自身所从事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 培养自身诚信意识, 树立职业道德理念, 明确诚信以及职业道德建设对于会计工作的重要性, 从而把会计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应用到工作中, 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

3.3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 加强专业技能培训

针对会计从业人员收入差距大, 一部分人心理不平衡难以抵制住诱惑而带来的做假账等违反诚信和职业道德的行为, 加强会计人员的诚信和职业道德建设, 就要加强会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 通过提高会计人员的文化素质, 将较为先进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技巧教给会计人员, 不仅使他们的工作质量得到较大提高, 也在思想上更加重视诚信和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企业可以为现有的会计从业人员提供培训的机会, 使其能够更加快速地掌握工作技巧, 利用较为先进的工具, 在提高工作质量的同时增加收入, 使其能够在企业感受到工作的前景, 愿意将工作热情继续发扬, 将诚信和职业道德与企业发展联系在一起。会计从业人员也应该意识到自己所从事行业的特殊性, 努力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和专业素质, 通过正当的渠道去获得相应的报酬。

参考文献

[1]辛大勇.浅议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J].中国商贸, 2013 (12) .

试论小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 篇9

一、学生的诚信要从小培养

从人的成长特点来看, 小学教育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小学生作为富有朝气和创造力的优秀群体, 历来被视为民族的希望和未来, 责无旁贷的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小学生的诚信教育对于诚信社会的建设全局具有指向性作用, 它直接受制于且反作用于整个社会诚信环境的建构。高校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担负着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人格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小学生诚信素质的教育培养上, 学校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转型, 改革进入深水区, 各种变革也逐渐从表层深入核心, 面对着更为深刻和复杂的社会矛盾, 小学生群体出现了诚信危机。如何有效地进行诚信教育已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例如:老师在检查学生们的家庭作业, 问一个学生:“你昨天的家庭作业有没有做好呀?”学生答:“做好了。”老师说:“把它拿出来。”学生回答:“作业本忘在家里了。”事实上, 多半这样说的学生是作业没做好, 他是以作业本忘在了家里为“幌子”遮掩自己的行为。再如:两个学生在吵架, 一学生说:“是他先动手。”另一学生说:“不是我, 是他先来捣乱。”两位学生吵得不可开交, 他们互相指责对方, 较多的是为自己辩解, 而不去考虑自己做错了什么。

二、学生的诚信习惯问题成因分析

上述现象其实都反映了一个人的“诚信”。什么是诚信?诚, 即真诚、诚实;信, 即守承诺、讲信用。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通俗地讲, 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人生活在社会中, 总要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关系。那么, 小学生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中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 同样也可以反映一个人的诚信品质。可是, 现实却不容乐观, 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像以上现象却是举不胜举。对于学生平日承诺的事情, 应该做好的事情, 其结果事与愿违, 个别同学说做不一;个别学生陋习不改, 乱扔纸屑杂物, 被动捡拾纸屑, 竟然讨价还价。是什么的缺失使得学生的诚信现状如此苍白?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社会环境?

在社会普遍呼唤诚信, 建立诚信的时候, 令人担忧的是, 我们的孩子却生活在信用氛围不浓的环境中。如今有多少家长抱着利己主义的处事态度, 为了子女不吃“眼前亏”而一味怂恿孩子撒谎。有多少学校, 一边讲着《狼来了》的故事教育孩子要诚实, 一边却诱导孩子如何和老师一起应付上级的检查;明明死抱着应试教育的作风不放, 大搞题海战术, 却要高呼素质教育;这些与我们教师所讲的, 课本上所写的存在着多大的反差?还有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足球黑哨等现象, 这些活生生事例的教育力量比书本教育的力量不知大了多少倍。曾有一位教育家说过, 信用危机可怕, 忽视诚信教育更可怕。虽然在我们的小学课本上就有着许多诚信故事, 但是, 如果我们的学校、家庭、社会都在说一套做一套, 言传和身教“两张皮”, 诚信教育能起到多大作用, 社会诚信意识能否建立都不容乐观。

子曰:“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大车无, 小车无, 其何以行之哉?”孔子还说:“没有粮食, 自古以来谁也免不了一死, 但人不讲信用就不能立足。”自古以来, 诚信一直是取得他人信任的基础, 是做人的根本和道德的要求, 不管各行各业或是年幼老少, 都应该遵守“诚信”二字。一个学生不守诚信, 他将会养成不诚实的坏习惯, 这对他将来的成长无疑是有非常大的危害的。中国留学生没有按照规定洗七遍盘子, 只洗了三次, 结果是求职的道路上充满了坎坷, 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拒绝聘用他做职员, 因为他失去了诚信。还有一位留学高才生由于在公共汽车上曾逃票三次, 也遭到同样的冷遇。

三、规范学生诚信习惯行为的对策

“习惯决定人生”, 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 应该从一点一滴做起, 从一日行为规范做起, 坚持不懈, 日积月累, 强化学生道德认识, 为学会做人做事打好基础。开展诚信教育, 关键在于正确引导, 从养成教育入手, 从言行一致开始, 培养诚信习惯, 让学生行为规范文明。结合现实生活中诚信方面正反事例, 让学生明确失去诚信的危害性, 让诚信内化为自己今后进步的优秀品质。

1、是起点要低

小学生涉世不久, 心地纯洁, 没有复杂的生活经历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唯天下至诚, 唯能尽其性”之类的道理对于他们实在太古奥玄妙。教学时, 应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 以“不说谎话”入手, 这是诚心品格的最基本要求。不说谎话, 就要说真话, 说实话, 如承认自己的错误, 既不自欺, 又不欺人。诚信教育只有抓小事, 抓点滴, 才能知微见著, 正所谓“曲 (指细小的事) 能有诚, 诚则形, 形则著, 著则明”。

2、是内容要实

教材中所叙述的事例包括名人故事, 都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为他们所喜闻乐见。教师在举证引申、补充事例时, 也需着眼于实际, 立足与具体, 用学生看得见、想得出的事例来激起共鸣, 求得认同, 尤其要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 以产生“亲近感”, 尽量少用陈年旧事, 避免“间距感”。而“不食人间烟火”超凡脱俗式的空洞说教, 更当废弃。

3、是针对性要强

首先要针对学生道德实践中的糊涂认识, 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 如有些学生认为自己承认错误是诚实, 帮别人隐瞒错误是义气, 教学时就要通过学文明理, 让学生认识到隐瞒别人的错误是袒护, 是包庇, 是最不讲义气。其次要针对学生虚荣心理、失宠失重心理、嫉妒心理, 及时进行教育引导, 要结合课文教学, 辨析讨论, 以明确什么该做, 什么不该做, 真正让“诚信”成为时时、事事、人人的行为准则。

4、是要循序渐进

教学内容上要体现教学目标的递进性, 连贯性。低年级以“不说谎话”、“不随便拿别人东西”、“借东西、捡东西要还”为主, 中年级以“不隐瞒错误”、“不要不懂装懂”、“不贪小便宜”为主, 高年级则以“不弄虚作假”、“不揽功诿过”、“与人相处讲信用”为主。在进行某一内容教学时, 则要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在引导学生行为时, 从大处着眼, 小处入手, 从远处着眼, 近处入手。诚信修养, “譬如行远, 必自遐;譬如登高, 必自卑。”

大学生诚信道德研究 篇10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会计诚信体系

会计, 是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行业, 因其服务对象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所以, 会计职业道德的优劣将影响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然而, 近年来一系列会计舞弊案, 使会计行业的公信力受到严峻挑战, 使社会公众对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产生了疑问。因此, 建立会计诚信体系, 要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不断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一、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完善会计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直接提供者, 会计信息质量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秩序的健康运行, 会计职业道德已成为现代会计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因此,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第一,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能有效地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第二,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会计人员的重要措施。余绪缨教授在《关于培养高层次管理会计人才的认识与实践》一文中明确提出, “对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的原则, 要求学生在人品、信念、节操上树立一种‘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的人格精神”。

第三,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有利于建设诚信的社会体系, 进而有助于形成全社会的诚信、清正廉洁之风。

二、会计职业道德和诚信体系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 市场经济和社会变革对价值观产生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 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建立。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时, 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使人们处于一种“低信用”状态。在会计行业内, 一些单位的利益和社会利益产生冲突时, 往往单位利益占上风,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而会计师事务所为争夺市场不惜违反会计职业道德, 对审计单位往往进行“技术”处理, 完全满足客户的需求。

(二) 从业环境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

会计人员受聘于单位, 其个人利益受制于单位领导。当二者发生道德冲突时, 会计人员则面临两难选择, 坚持职业道德有可能被辞退下岗。另外, 会计人员坚持职业道德的外部法律环境不佳, 表现在会计人员坚持准则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救济制度不完善, 也不利于会计人员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

(三) 会计人员失信成本过低

会计人员与其他利益主体也有共同之处, 也会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不管是被迫还是主动进行会计造假, 他们一般会进行“风险与收益”的对比分析。当他觉得通过冒风险而获得的收益高于其付出的代价时, 他就会“铤而走险”;反之, 他就会认为“不划算”而停止造假。

(四) 注重会计专业知识教育, 轻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一些高校会计专业教师不重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认为那是政治课老师的事情, 与自身无关, 而且随着我国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改革, 增设了许多新的专业课程, 但是绝大多数没有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单独一门课程纳入会计学科体系。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完善会计诚信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 健全法规制度, 强化监管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和规章, 对现有法律法规中一些责任和处罚不明确的条款加以修改, 并增加对那些在现实中出现而法律法规中没有涉及情况的规定。

(二) 净化社会环境, 创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氛围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沦丧, 跟当前的社会环境有很密切的关系。所以采取一切措施净化社会环境是根本。首先, 要坚持诚信的用人原则, 现在一些单位在会计人员的任用上, 以是否“听话”作为标准, 这种错误的用人导向是对会计职业的严重扭曲。其次, 充分发挥诚信示范作用, 将会计战线上具有高尚会计职业道德品质的先进模范人物的生动事迹作为教材, 把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具体化、人格化, 增强其感染力。在会计领域, 只有形成了扬正抑邪、褒善贬恶的社会舆论, 才能净化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外部环境, 也才能收到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效果。

(三) 加强政府对会计职业道德的检查与监管

首先, 财政部门作为《会计法》的执法主体, 对社会各单位执行会计法律制度情况及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不同形式的检查或抽查, 会计人员若存在违反《会计法》的行为, 不仅要承担法律责任, 同时还必须接受相应的道德制裁。可以采取在会计行业范围内通报批评、指令其参加一定学时的继续教育课程、暂停从业资格、在行业内部的公开刊物上予以曝光等措施来纠正。其次, 利用互联网的优势, 建立会计人员电子诚信档案, 对相关人员失信和处罚等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和披露, 是加强会计自律性管理的有效手段, 使诚信执业者受到社会的信任和尊重, 失信者受到相应的处罚。第三, 将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评、聘用与会计职业道德检查相结合, 对有不良记录的应取消其报名资格。这样必将使会计从业人员像尊重自己的专业技术职称一样重视自身的职业道德形象。

(四)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 随着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及能力的需求, 增设了许多新的专业课程, 但是绝大多数院校没有把会计职业道德作为单独一门课程纳入会计学科体系。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 不但要加强对大学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而且也要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继续教育, 提倡会计人员终身教育观念, 切实帮助他们提高素质, 积累经验, 从自发到自觉, 从外表到内心、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行为转变, 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五) 加大打击力度, 提高失信成本

对于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知情不举甚至同流合污等现象, 除按规定予以一定的行政处罚外, 严重的还可追究会计人员和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使人们认识到若不注重职业道德, 不用职业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 将会受到法律制裁。对于恶意造假者, 一定要加大处罚力度, 必须从立法、执法上对造假者追究其经济责任, 刑事责任, 使造假者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其所得到的利益, 加大会计信息稽查力度和检查面, 大幅度提高会计失信成本。

(六) 继续推行并不断改进和完善会计委派制

现行的会计管理体制中, 会计人员受单位负责人领导, 这样的情况不利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因此, 需要改革我国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改变会计人员的两难境地, 使他不受单位领导人的控制, 使其处于一种独立地位。这样会计人员才能坚持原则, 坚守职业道德, 依法行事。目前正在逐步推行的会计委派制使会计人员管理单位的单轨制变为由委派机构和单位共同管理的双轨制, 从体制上决定了单位负责人不能随意解聘会计人员, 改变会计人员完全依附于单位的现状。

参考文献

〔1〕余绪缨.关于培养高层次管理会计人才的认识与实践〔J〕.财会月刊, 2007 (8) :3-5.

〔2〕王葵.浅谈加强会计职业道德〔J〕.商场现代化, 2006 (1) :271.

〔3〕胡骏青.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探讨〔J〕.审计与理财, 2006 (1) :51-52.

上一篇:镶嵌材料下一篇:作业冲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