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产业

2024-07-22

建筑产业(精选十篇)

建筑产业 篇1

建筑产业 包含建筑 业、房地产业、勘察设计业、工程服务业及延伸的建材、装备制造等有关行业, 产业链长、带动力强、贡献度高, 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和富民安民基础产业。近年来, 我省建筑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的前列, 对全省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日益提高。2013年, 全省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建筑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超过20%, 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超过30%, 税收占全省税收总收入的比重超过50%, 从业人员占全省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总数的比重超过30%。但是从总体上看, 建筑产业仍是一个粗放型、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还存在建设周期较长、资源能源消耗比较高、对环境影响比较大, 以及生产效率、科技含量、标准化程度偏低等问题。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 提高建筑产业发展质量, 是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部署的重要内容。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以发展绿色建筑为方向, 以新型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为手段, 以住宅产业现代化为重点, 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成品化装修、信息化管理”为特征的高级产业形态及其实现过程。和传统建筑生产方式相比, 建筑产业现代化有着明显的优势,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运用现代工业化的大规模生产方式来代替和改造传统的手工劳动及湿作业的生产方式, 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 有利于提高工程建设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提高施工机械装备水平和施工水平, 从而促进建筑产业的集聚和集约发展, 实现包容性增长, 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江苏人多地少、资源环境约束大, 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广泛采用节水、节能、节材和环保技术, 实现建筑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有利于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施工环境影响、提升建筑品质和改善人居环境质量。三是建筑产业的产业链长、带动性强, 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实现建筑全产业链生产方式的转变, 对于促进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打造“建筑强省”的升级版、推动江苏经济转型升级、助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以住宅产业现代化为主的建筑产业现代化,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上下游产业链长, 涉及面广。对此, 国家层面早有探索和行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06年起即在全国开展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创建工作。2013年以来, 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批示要加强以住宅为主的建筑产业现代化法规政策标准的研究并积极推进。我们省级层面也开展了很多试点, 包括我们省相关的建筑企业, 房地产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所也进行了相关的产业现代化方面的技术体系, 结构体系, 管理体系的相关研究, 应该说也具备了比较好的发展环境。2014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辽宁、江苏省和合肥、绍兴市作为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地区, 引导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作为试点省份, 省政府出台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以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为抓手, 将有效推动全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意见》起草和形成过程

省政府高度重视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自2013年开始, 省政府分管领导同志多次带领省有关部门赴省内外专题调研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 并就起草好我省相关政策意见提出明确要求。

2013年, 按照省分管领导的要求, 住房城乡建设厅启动了加快建设产业转型升级课题研究, 分建筑业、房地产业、勘察设计业、市政基础设施、园林绿化、建设产业增加值核算六个子课题, 系统开展建筑产业现代化研究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通过听取一些企业意见, 走访省内外进行调研, 做大量的前期工作。2013年底, 住房城乡建设厅代省政府着手起草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意见, 省政府也相当重视, 在起草过程中, 多次就主要内容征求各地、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的意见。2014年9月, 结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 (初稿) 》要求, 完成了《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代拟稿) 》的起草工作, 正式上报省政府。省政府办公厅根据会议意见对《意见》进行充实修改后, 正式书面征求省发改委、经信委等14

2014.12 / 27

个部门意见;10月上旬, 省政府办公厅根据各部门反馈意见, 对《意见》修改后再次征求了各部门的意见, 并对《意见》作了进一步完善;10月31日, 省政府以苏政发〔2014〕111号文正式下发。《意见》的出台, 充分体现了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相关委办厅局的大力支持。

三、《意见》内容及主要特点

《意见》一共分为四部分, 共二十四条。

第一部分为总体要求, 明确了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一些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二部分为重点任务, 确定了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构建现代化生产体系、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建立完善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监管体系、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提升产业国际化水平、提高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十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第三部分为政策支持, 从财政、税费、金融、用地、行政许可、行业引导六方面, 更大力度支持建筑产业现代化。

第四部分为保障措施, 从组织领导、技术指导、示范引导、社会推广、监测评价五方面, 强化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的组织实施。

概括而言, 《意见》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推进思路体现省情特色。明确政府引导、市场主导, 强调了企业在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中的主体作用。提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着重强调建筑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与各地实际应相适应。强调系统构建、联动推进, 着重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体系建设, 推进装配式建筑与成品住房、绿色建筑联动发展, 推动建筑产业发展与推动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有机结合。另外也体现了坚持示范先行、重点突破, 突出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的创建工作, 建筑强市、人居环境城市、绿色建筑示范市和优秀管理城市要率先建成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政府主导的保障性住房、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市政基础工程三类新建项目, 应率先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相关技术和产品。

第二是推进路径、目标明确。《意见》明确了以绿色建筑为方向, 以建筑工业化为手段、住宅产业现代化为重点的实现路径。在具体目标上也结合我们省里面的情况, 提出了分三步走的战略。一是试点示范期 (2015-2017年) , 主要是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建设, 培育龙头企业, 建立建筑产业现代化标准、技术和质量等体系框架。二是推广发展期 (2018-2020年) , 主要是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联盟, 全面构建现代化生产体系, 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产品和建造方式推广至全部省辖市。三是普及应用期 (2021-2025年) 主要是到2025年末, 也就是用10年左右的时间, 使建筑产业现代化建造方式成为主要建造方式。《意见》主要从提升建筑产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考虑, 重点选取建筑产业现代化施工面积占同期新开工建筑面积比例、成品住宅比例、建筑产业现代化基地建设等相关指标。在目标值的确定方面, 主要以住房城乡建设部的相关要求作为基础, 兼顾全国领先、率先的要求, 分阶段确定了全省及重点城市的目标。

三是落实任务紧扣目标要求。《意见》的十个方面重点工作任务, 从规划层面, 要求各级政府制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 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从推进层面上要求加快构建现代化生产体系, 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基地建设等。从技术层面上, 要求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建立完善标准体系, 尽快形成标准设计、部品生产制造、装配施工、成品住房集成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四是支持政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建筑产业现代化正处于起步阶段, 产业现代化程度不高, 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市场环境还不够成熟, 因此在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同时, 还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培育市场, 在财政、税费等方面予以扶持。《意见》中提出的支持政策, 大体分为五类情况:一是借鉴其他省市已出台的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政策, 如土地支持政策、墙改基金、散装水泥基金的即征即退, 外墙预制部分建筑面积的奖励等;二是优先享受已有政策, 如文化产业、科技专项资金等;三是落实国家和省已出台的相关税费优惠政策;四是比照省内出台的其他产业支持政策, 如工业骨干企业、重点技改工程等。

在这些支 持政策中, 充分体现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在财政的支持政策中, 从示范基地、示范项目、示范企业、人才培训等方面, 落实了与建筑产业现代化相关的省内产业扶持政策。在落实税费优惠中, 对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生产企业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营改增优惠政策、成品房开发减免税收, 减征扬尘排污费、示范项目免征建设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基金、减免各类保证金等方面给予了重点支持。在金融支持政策中作为政府引导的主要是差别化的信贷政策, 作为市场主导的主要是鼓励社会资本发起组建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各类股权投资基金, 引导各类风险资本参与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 鼓励优质诚信企业通过发行各类债券直接融资, 并大力发展工程质量保险和工程融资担保, 鼓励多种形式购买保险产品与服务。在提供用地支持中, 主要加强对示范基地和项目建设的用地保障。在规划条件中将项目的预制装配率和成品住房比例, 列入土地出让的合同中, 从建设的源头上保证了建筑产业现代化目标的顺利推进。在行政许可和行业引导上, 在不违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前提下, 对推进示范的企业、项目予以倾斜, 目的是为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些支持政策的出台, 将大大促进全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总体推进。

四、《意见》实施的工作安排

《意见》的正式颁布, 是江苏全面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中具有标志意义的一件大事, 为全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整体推进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明确了重点工作任务, 强化了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围绕《意见》的实施, 近期将着重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做好《意见》实施的宣传工作。主要是大力开展社会宣传和行业培训, 大力宣传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让公众全面了解建筑产业现代化在社会中的认知度、认同度。同时, 加强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企业的培训和宣贯活动, 使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成为社会和企业的自觉行动。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一个建筑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的概念,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内涵丰富、涉及面广, 需要省级有关部门以及各市、县的共同关注和强力推进。省级政府层面建立相应的联席会议制度,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 加强协作配合;各级政府也要强化统筹协调, 通过规划编制、技术指导、示范引导、社会推广和监测评价等建立协同推进机制。

三是落实推进的重点工作任务。抓紧制定发展规划, 完善相关技术标准, 推进示范基地建设, 分解目标任务, 细化支持政策。我们省建设行业主管部门作为牵头部门, 将与有关部门一起进一步落实目标任务, 把建筑产业现代化推进工作落到实处。

沈阳建筑产业博览会 篇2

邀请函

2012年4月25日—27日 沈阳国际展览中心

支持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辽宁省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 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沈阳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沈阳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沈阳国际展览中心

沈阳盛通展览有限公司

中国(沈阳)国际现代建筑产业博览会(简称:建博会),英文名称:The China(shenyang)International Modern Architecture Exposition(CIMAE)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辽宁省人民政府支持,国家住建部住房产业化促进中心和沈阳市人民政府主办,由沈阳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承办,每年4月在沈阳举行。

发展现代建筑产业,建设现代建筑产业基地是沈阳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新起点,谋求新发展,更高层次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沈阳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而做出的重大战略抉择。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先导产业和重要的支柱产业,现代建筑业对未来城市建设和发展引领作用巨大,沈阳率先发展现代建筑产业,将对全国建筑产业的发展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2011年1月,住建部正式批复沈阳市为“国家现代建筑产业化试点城市”。以沈阳铁西现代建筑产业园为核心,重点发展现代建筑装备、现代建筑部件和制品、现代建筑服务业,着力建设制造、研发、商贸为一体,国际一流,最具竞争力的现代建筑产业之都。

为了进一步推动现代建筑产业化发展,充分发挥沈阳做为现代建筑产业化试点城市对全国现代建筑产业化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国家住建部、辽宁省政府、沈阳市政府定于2012年4月25日至27日在沈阳举行“2012中国(沈阳)国际现代建筑产业博览会”,为国内外现代建筑产业企业展示实力、寻求合作、开拓市场提供一个国家级的集产品展示、信息交流、贸易订货、学术研讨、投资洽谈和技术合作为一体,充满商机的国际博览交易平台。

沈阳,一座因工业而兴盛、因工业而闻名的城市,工业经济一直是这里最鲜明的符号。面对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机遇,单一的经济模式势必会影响沈阳快速发展的步伐。2008年,沈阳市委、市政府立足于沈阳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强大的科技优势、广阔的市场空间,着眼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出了建设铁西现代建筑产业园、全面推进现代建筑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按照推动现代建筑产业化发展,努力把沈阳建成现代建筑产业之都的目标,全市上下积极行动起来,从加快建设重点园区到积极引进龙头企业,从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到制定相应政策措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呈现出现代建筑产业园区发展初具规模、优势企业持续涌入、示范工程加快建设的良好局面。2011年1月31日,国家住建部批复沈阳市为全国首个国家现代建筑产业化试点城市。目前,沈阳市正在以打造现代建筑产业千亿产值支柱产业为目标,进入推进现代建筑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

建博会诚挚邀请海内外现代建筑行业机构、企业参展参会。热烈欢迎世界各国、各地区组织展览贸易代表团参加建博会。我们恭候您的到来,并祝您在建博会上取得丰硕成果!

活力之都,国家现代建筑产业化试点城市,沈阳欢迎您!

参 展 须 知

布 展:2012年4月22—24日 8:30-17:00 展 览:2012年4月25—26日 9:00-16:30 2012年4月27日 9:00-15:00 参展范围:

1.现代建筑部件和制品展区

建筑节能材料、金属建筑材料、混凝土预制构件、玻璃钢制品、防水材料、建筑涂料、墙体材料、建筑保温、门窗、玻璃及玻璃深加工产品;重钢和轻钢结构,建筑铝材加工;建筑用传输产品;陶土板、建筑陶瓷、工业陶瓷、陶瓷砖、屋面材料、保温隔热材料、各类节能涂料、各类保温砂浆等。2.现代建筑装备展区

电梯、高空作业装备、工程起重机械、凿岩机械、风动机械、混凝土机械、铲土和运输机械、压实机械、装载机械等,建筑工程机械和各类建材机械设备。3.现代建筑门窗幕墙与结构展区

各类结构的幕墙、天蓬、屋顶、暖房、活动房等;木制和铝塑钢复合门窗、加工技术与检测设备,玻璃幕墙等新型节能门窗及型材等;遮阳系统:遮阳帘、遮阳百叶、天幕遮阳、电力及控制系统等室内外遮阳系列。4.现代建筑用一体化产品展区

建筑电视、电话、网络接收系统;分户独立供热系统;暖通空调,小区中水处理系统及其它生态处理系统;保安系统,防火、防爆监控系统;电气、照明、燃气节能系统等智能化住宅及生态住宅设备;整体厨房、橱柜、厨房设施及配件,卫浴设备、智能化家居、衣帽间、壁柜、衣柜、移门、隔断、木业及五金辅料、厨卫产业化成套技术及产品。5.现代建筑技术和服务展区

现代建筑节能与生态技术、建筑构造技术与结构体系、建筑防灾与安全技术、建筑设计与规划、施工技术等;现代建筑规划、设计、科研单位;建筑产业信息、金融、物流配送、建筑商贸、人才培训等。6.沈阳现代建筑产业回顾展区

以图片、影音资料、实物模型、沙盘为主要展示内容,集中展示自2009年4月至今沈阳发展现代建筑产业的重大事件。

7.沈阳经济区八城市现代建筑产业展区 以城市展团形式展示,其中沈阳市集中展示以沈阳铁西现代建筑产业园为核心的沈阳现代建筑产业规划、产业集群和重点企业。

8.现代建筑产业化示范项目展区

主要展示现代建筑产业产品应用的实例,如万科房产、沈阳地铁公租房、全运会会议中心以及长沙远大、长春亚泰等项目,以工程沙盘、图片、样板房及产品实物为主要展示内容。现场活动:

1、第二届中国(沈阳)国际现代建筑产业论坛

2、全国住宅建筑新型工业化生产方式与产业化技术交流会

3、沈阳现代建筑产业招商项目说明会

4、博览会徽标和吉祥物征集活动

5、现代建筑创意设计作品展 展会推广:

1、网上展厅免费发布企业信息,加强与全行业产业链单位的联系,现场开展精准配对洽谈服务。

2、成立专业观众邀请小组,印制5万份请柬,10万份展报,发放给房地产开发商、建筑设计院、工程公司、装饰装修公司、政府采购部门以及各地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建材市场,提高专业观众质量。

3、通过住建部、省、市建设主管部门邀请一线房地产城市行政主管部门、知名开发商、建筑行业专家、学者及相关部门VIP人士到会。

4、精选10家国内外著名展览会议平台,进行高端推广。

5、与50家专业门户网站、专业杂志、大众媒体合作,进行长期持久的宣传。

参展费用:

1、国内参展商

标准展位(3mx3m)6500元/个 室内光地(36平方米起):600元/平方米

2、国际参展商

标准展位(3mx3m)1500美元/个 室内光地(36平方米起): 150美元/平方米

联络机构

中国(沈阳)国际现代建筑产业博览会组委会 联系人: 车 部长

助力绿色建筑产业大发展 篇3

亟待改善的建筑维护隔热性能

进入夏季,高温让人们纷纷打开空调。但由于我国建筑维护结构(外墙体、屋顶、门窗)保温隔热性能差,空调能耗的三分之二都白白“跑掉了”,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发达国家采暖能耗的2-3倍。

住建部综合勘探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节能研究院院长崔俊奎日前在2013中国国际节能服务洽谈会上表示,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已超过工业能耗,住建部今年将从提升新建建筑节能质量、推进“绿色建筑行动”、加大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力度等方面系统化推进建筑节能。建筑节能的发展前景为保温材料展现了一片新蓝海。

作为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目前,我们的建筑市场在世界上占绝对的份额,每年全国增加的建筑面积多达20亿平方米。而建筑一旦投入使用,其能耗水平只会越来越高,而不会降低,因此建筑节能工作非常重要。目前我国建筑领域中,建材生产、建筑建造和建筑使用过程中消耗的能源占到社会终端能耗的46.7%。

在目前我国既有建筑面积中,公共建筑面积约占一半,但节能达标率却不足10%。我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规模巨大,进展却不尽如人意。

走在时代前沿 研发新型复合装饰板

可以说,如今朱孟领走在行业最前沿的探索,意义非凡,因为放在长远的利益上考量,其还肩负着引领民族产业向前发展的重任,而他如今的每一步,都必须走出典范来。

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早在1987年,朱孟领就开始搏击商海,创办乐清仪表厂并任厂长一职。上任之后,他改变以往“短、平、快”的企业发展思路,确立了“高、精、尖”的企业发展策略。成功研制出一批替代进口的热电阻、热电偶产品。该系列产品包含9大类171种型号,符合IEC国际标准,为国家节约外汇约500万美元。

2010年,朱孟领率领团队又成功研发“复合装饰板”。该复合装饰板主要由基板、面板和底板三部分构成,中间为基板,基板的一侧设置面板,另一侧为底板;基板与面板之间,以及基板与底板之间均设有高压热熔胶膜,且基板、面板与底板通过热压复合连为一体;基板内部设有若干真空孔,且基板具体可以为真空防腐防火聚乙烯板;面板外涂布有阻燃防火装饰层。

据朱孟领介绍,这款新型环保真空防火复合装饰板,生产工艺简单,产品结构牢固、高雅美观,可添加各种不同的色彩、花纹及图案,且30年内不褪色、不生锈、不渗水、不脱落、经久耐用。此外,该复合装饰板材质优良、价格低廉,相比于大理石、花岗岩等装饰材料,其质量减轻了85%左右,提高了楼房基础负荷力,价格约降低50%,其性价比优势明显。

朱孟领研制的这款新型环保真空防火复合装饰板,采用的无卤阻燃高分子芯层材料,为黑白色固体颗粒,具有无卤、无烟、阻燃、无毒、挤出成型、加工性能优良等特性,其化学性能和物理性能满足GB8624-2006(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国家标准要求,性能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内同类产品水平,并填补了国际市场的空白。

另外,朱孟领的新发明,环保、节能,性价比优势突出,可作为技术升级换代的替代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建筑产业化与绿色建筑实践 篇4

刘嘉峰.加拿大I B I集团中国区执行副总裁

陈军, 绿地控股集团执行副总裁

刘东卫.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王全良, 济南市住宅产业化发展中心主任

李竹青.卓达集团副总裁

迟悦, 筑龙网副总裁

站在未来的角度看待住宅产业化

【刘嘉峰】

1) 对于古老而又年轻且处在蓬勃发展阶段的建筑行业来说迫切需要创新。

2) 从经济层面来说, 我们正由一个传统经济模式过渡到一个全新的经济模式。产业化追求什么?追求规模、追求品质、追求速度。同时我们要寻找一个光影经济, 即满足更多的个性化追求。

3) 整个产业化过程中存在太多的角色, 政府角色、开发商角色、设计院角色、施工企业角色、媒体角色等。如何解决好这些角色之间的大集成, 值得我们思考。

未来, 客户将变得更成熟、更理性, 开发商之间的竞争将更为激烈。未来十年恰恰是发展建筑产业化, 或者是真正用系统化的方法去变革传统建筑业的时机。另外伴随社会老龄化等一系列新向题, 也将涌现出新的产业商机。

【刘东卫】

1) 一切要用将来的、长远的方法, 从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的角度去思考。可以说这十年房地产开发, 包括设计, 往往是从现代的角度去考虑的。而今天我们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 一定要站在未来的角度去思考。

2) 现在讲住宅产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 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转型升级。我认为新的一轮住宅产业现代化, 一定要做好顶层设计。我国住宅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

2012年, 国家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联合编制《工业转型升级规划 (2011-2015年) »’恰恰这里面就没有住建部’很遗憾。

实际上对建筑行业新一轮工业转型升级, 现在仍缺乏系统研究, 特别是技术上的顶层设计。比如说仅仅将工业化等同于一种主体的工业化。现在我们经常看到一个误区, 各级政府和企业实际的着力点就是做NPC (全预制装配楼宇技术) 。如果参考世界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经验, 应当是两条途径同时推进, 一条是主体工业化, 也就是多元、多类型工业化;另一条是大力发展内装产业工业化。这方面可以说目前国内是一个空白。近几年我有幸与国内四家品牌开发商共同合作推动中国百年住宅示范工程, 就是想探索我国目前这种住宅建设转型和升级之路。这样的项目目前在国内很少。国外大力发展内装修的产业化、工业化, 我觉得我们未来也应该朝这个方向发展。

3) 从国际视角来看, 未来我国的绿色建筑、建筑或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 一定是多元、多层次的。

全方位打造现代建筑产业

【陈军】

过去十年, 绿地依靠住宅、超高层、综合体、产业新城、智慧城镇的整体开发, 取得了一定成绩。而今绿地将迎来新的钻石十年。

1) 全球化布局, 整合全球资源, 成为全球在不动产开发运营过程中的领导者。这些资源的整合将为绿地的核心竞争力奠定重要基础。

2) 介入金融领域。最近绿地在贵州设立了金融交易所。我们过去是一条腿走路, 未来如何成长和发展, 是我们近期更多思考的一个问题。如果没有金融, 绿地很难走得更加长久, 很难打造百年老店。因此, 金融创新为绿地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3) 绿地成立了地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央政府提出要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 在基础设施领域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最近’绿地集团进行了融资, 并和摩根、高盛、黑石、迈典等金融机构合作, 成立绿地自己的基金。未来, 绿地将通过资本能量支持国内基础设施发展。在这个过程中, 绿地成为一个重要的参与者, 成为一个链条的开发者和资源整合者。

4) 绿地和上海建工、中铁建、深圳能源集团成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将在施工过程中成为参与者。同时在地铁管理运营过程中, 绿地也是参与者。地铁车站上盖的物业, 绿地是开发者, 这体现了开发商的角色。绿地的角色定位已经从一个点转变为一个链条。

5) 机制体制的设计。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绿地原本是国有企业, 现在仍然是国有控股企业, 但由于它的增资扩股, 现在中国平安马明哲成为绿地的第三大股东, 这样企业就从机制体制上增强了活力, 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所以, 绿地的创新之路, 是从一开始满足社会消费者的基本需求, 到通过设计和思考来创造需求, 或者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 这将成为绿地集团未来整体运营和发展的基石。如果做好了这样的准备, 未来十年就是绿地的钻石十年。

全产业链的打造才是真正的产业化

【王全良】

济南市住宅产业化发展中心是济南市住宅产业化的推动机构, 研究济南市需要推动哪些产业, 推动哪些产业链。装配式建筑不是产业化的全部, 全产业链的打造与配合才是真正的产业化。所以, 济南市除了推进装配式建筑, 还在全力培育产业链。目前济南的优势产业有建筑装备、吊装产业链。济南市塔式起重机的产量占全国的70%。济南一共有七个优势产业链, 包括门窗设备和制造产业链、工业化装修产业链、太阳能产业链和钢结构建筑产业链等。我们也在研究转型升级, 即向产业化转型。

另外一个重要的产业链是管理信息化产业链。济南市信息化人才较多, 我们想利用物联网的手段解决住宅产业化问题。济南市正在研发装配式节能物联网系统, 在工厂阶段, 将预制构件联网, 注明钢材、砂、石子的来源, 整个生产过程的信息也都很详尽, 使每个构件的质量都有据可循。安装的时候, 通过配备无线射频芯片, 解决了信息化感知问题, 同时也将政府管理融合到整个过程中。

除了推动产业链之外, 我们把信息管理作为一个主要系统, 包括电子商务系统的集成管理, 真正实现管理信息化。计划未来不断建立和完善云服务系统和大数据平台, 为济南乃至全国提供信息化管理的服务, 共同推进我国建筑工业化快速发展。

新型建材助力住宅产业化发展

【李竹青】

在住宅产业化发展方面, 卓达集团通过不断进行科技创新, 以绿色新型建材为依托, 从单体部品的研发生产向绿色集成建筑体系发展, 从单体建筑向绿色区域发展, 从绿色集成建筑向绿色城市发展。

卓达集团经过多年自主研发, 利用农业废弃物、工业废弃物和建筑垃圾等为原料, 研制生产出具有低碳环保、节能抗震、持续释放负氧离子等特点的新型绿色建材。卓达新型建材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 是国家发改委资源综合利用重点示范项目, 为国家大力推广应用的绿色建材。今年2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将卓达集团确立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

目前集团已建设现代化绿色新型建材生产基地3个, 现正积极进军全国, 建设70个卓达新材生产基地。今年, 卓达集团16个5000万平方米新材料工厂项目在全国动工建设, 哈尔滨、南京、石家庄、邯郸、济南、潍坊、莱州、黄山、咸宁、张掖等20座城市的产业园正在加紧建设;上海、唐山、张家口、衡水、长春等十余城市的产业园已签约, 正在筹备动工, 形成了全国布局的卓达新材网络战略。

在国际上卓达和俄罗斯、毛里求斯、秘鲁、阿联酋等国签订了合作协议, 协议规模达到数千亿元。

目前, 国际国内建筑市场对绿色建筑有着高达30万亿元的需求, 前景广阔的绿色建筑市场正为行业带来无限商机。卓达生产的新型建材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时间短等优势, 这些材料的生产应用将为推动住宅产业化建设带来积极影响, 未来卓达将继续在该领域不断努力和创新。

建筑业与信息化的融合

【刘嘉峰】

要用信息技术支撑整个大的集成, 无论信息来自开发商、部件生产商, 还是施工单位, 这么多不同的信息, 最后要靠一个信息系统才能实现集成, 真正大集成之后才能实现工业化的效果。

大家谈建筑产业化, 一方面希望实现产业化之后可以更快地生产更好、更多的产品;另一方面, 也希望这种规模化的生产可以满足每个人不同的需求, 即大批量生产的产品能与每个需求者、消费者的个性结合到一起。这就需要谈到大数据, 大数据可以在市场和大规模定制之间起到非常好的平衡作用。

【迟悦】

不管是建筑工业化还是住宅产业化, 实际都是建筑业和信息化的高度融合。BIM技术的产生和应用可以使业主单位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得到很大提升, 降低管理成本。

建筑产业化调研报告 篇5

摘要:国家在 “十二五”期间,已经将“推动建筑工业化”列为十大重要任务之一,建筑产业化的发展已势不可挡。北京、湖南、福建等省市已经推出大量政策及制度,推广和扶持建筑产业化的进程。但是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化发展。规模小、工业化率低,短期内相比较传统作业,新型建筑工业化装配式住宅成本偏高的问题还不能很好的解决。在发达国家,建筑产业化的比例已经达到60%以上,而我国才刚刚起步,在这个破旧立新、承上启下的紧要关头,万达又该了解什么,做些什么?

关键词:建筑产业化;住宅产业化;装配结构;预制部品;预制混凝土PC墙体;整体厨卫;叠合楼盖。

引言

宏观来讲,建筑产业化是指运用现代化管理模式,通过标准化的建筑设计以及模数化、工厂化的部品生产,实现建筑构部件的通用化和现场施工的装配化、机械化。目前建筑产业化内容包括:建筑设计标准化、中间产品工厂化、施工作业机械化、管理水平现代化等。市场主流的产品主要有:主体结构的装配式;建筑隔墙复合预制、整体厨卫等。涉及结构的体系包括: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轻型钢结构、以及其他符合产业化标准的结构体系。

从调研结果分析,目前国内建筑产业化的主流是住宅产业化,而住宅产业化的最大工作量则集中在主体结构的装配式设计和施工。

建筑产业化的特点及分类

1.1建筑产业化特点

建筑产业化具有设计简化、施工速度快、施工质量高、施工环境改善、劳动条件改善、资源能源节约、成本节约、建筑效果丰富、抗震性能改善、可持续性提高等特点。推行建筑产业化优点很多,一是节省资源。与传统建造方式比较,建筑产业化可节水60%、节省木材80%、节省其它材料20%、减少垃圾80%、减少能耗70%。二是推动技术创新,提高建筑品质。建筑产业化的内在要求,可促进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的大量运用,大大提升建筑安全性、舒适性和耐久性,同时可带动设计、建材、装饰等50多个关联产业产品的技术创新。三是集约增效,利于企业“走出去”。建筑产业化促进建设标准规范化、流程系统化、技术集成化、部品工业化以及建造集约化,能减少用工50%、缩短工期30%~70%,可显著降低用工需求的特点,也为建筑业“走出去”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四是促进建筑企业转型升级,走上集约化、可持续发展道路。

附图1建筑产业化

附图2建筑产业化预制装配施工摒弃了传统施工满堂脚手架

附图3建筑产业化预制装配现场施工情况

1.2建筑产业化分类

从全过程全系统来对建筑产业化进行分类,涉及面会比较广泛,也是产业化进程推广到一定深度后势必逐渐完善的体系,宏观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生产工业化。主要指在建筑产品形成过程中,将大量的构部件通过工业化(工厂化)的生产方式,最大限度地加快建设速度,改善作业环境,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减少资源消耗,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消除污染物排放,以合理的工时及价格来建造适合各种使用要求的建筑。建筑生产工业化又可以分为以下三部分:一是建筑设计标准化;二是中间产品工厂化;三是施工作业机械化。

(2)管理的国际化、信息化、产业链集成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工程项目管理必须将国际化与本土化、专业化进行有机融合,将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通过统一的、科学的组织管理来加以综合协调,比如BIM技术的应用、工程总承包的组织管理模式等等,都可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最有效的作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创造更大的效用价值。

(3)产业工人技能化。随着建筑业科技含量的提高,繁重的体力劳动将逐步减少,复杂的技能型操作工序将大幅度增加,但对操作工人的技术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最终产品绿色化。从上世纪80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以来,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八大提出了“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国家最新启动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也在政策层面导向上表明了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低碳的绿色建筑。

狭义的建筑产业化,或者说是目前我们可实施的产业化更多的是集中在上文提第一条提到的建筑设计标准化,中间产品工厂化,施工作业机械化。

(1)建筑设计标准化。设计标准化是建筑生产工业化的前提条件。包括建筑设计的标准化、建筑体系的定型化、建筑部品的通用化和系列化。建筑设计标准化就是在设计中按照一定的模数标准规范构件和产品,形成标准化、系列化的部品,减少设计的随意性,并简化施工手段,以便于建筑产品能够进行成批生产。建筑设计标准化是建筑产业化现代化的基础。

(2)中间产品工厂化。中间产品工厂化是建筑生产工业化的核心。它是将建筑产品形成过程中需要的中间产品(包括各种构配件等)生产由施工现场转入工厂化制造,以提高建筑物的建设速度、减少污染、保证质量、降低成本。

(3)施工作业机械化。机械化既能使目前已形成的钢筋混凝土现浇体系的质量安全和效益得到提升,更是推进建筑生产工业化的前提。它将标准化的设计和定型化的建筑中间投入产品的生产、运输、安装,运用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方式来完成,从而达到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有效缩短工期的目的。

从专业的角度去划分为两类:(1)主体结构类,包括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轻钢结构等;(2)建筑装饰类,包括建筑内外隔墙复合预制、整体厨卫等。

从结构体系来区分可以分为四类:(1)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筒体结构等;(2)钢结构类;(3)轻钢结构类;(4)其他符合产业化住宅标准的结构体系。

从预制部品的类别来划分,可以分为六类:(1)非砌筑类型的建筑内、外墙板;(2)满足建筑装饰用的制品;(3)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包括楼梯、叠合楼板、阳台、雨篷等;(4)预制主体结构构件,包括框架柱、框架梁和次梁、抗震墙板、连梁等;(5)钢结构和轻钢结构用的构配件;(6)其他符合标准化设计、工厂加工、现场安装条件的建筑部品。

国内产业化现状

2.1发展现状

我国于1994年正式提出住宅产业化概念。但在此之前我国曾出现过两次建筑工业化高潮。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当时在全国建筑业推行标准化、工业化、机械化,发展预制构件和预制装配建筑,在构件工厂化、中小型建筑施工机械、预制装配式工业厂房、砌块建筑等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第二次是六七十年代,我国广泛借鉴各国经验,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改进标准化设计方法,提高构配件生产能力,发展新型建筑体系和建材,在施工工艺、建筑能力和建筑速度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由于一些关键技术问题没有很好地研究解决,使得当时生产出的建筑产品(如当时在全国很多地方建造过的预制板房屋)普遍存在产品单调、灵活性差等问题,以至于到今天,有一部分人听到工业化住宅会联想到预制板、预制梁房屋,并与质量差、不安全、造价高等联系起来。这两次建筑工业化浪潮对于提高我国建筑工艺水平和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最后并没有象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真正实现住宅产业化。这虽然与当时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水平落后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以至于直到90年代初,我国的建筑技术都没有实质提高,建筑工业化水平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在1994年国家“九五”科技计划“国家2000年城乡小康型住宅科技产业示范工程”中系统化地制定了中国住宅产业化科技工作的框架,从而使住宅产业化在科技和示范工程的层面上得以确定和实施,标志着住房产业化的进程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94年后国家陆续下发了一些政策文件来推进住宅产业化进程。比较重要的有:(1)建设部在1996年发布了《住宅产业现代化试点工作大纲》,提出了利用20年的时间,分3个阶段推进住宅产业化的实施规划;(2)国务院办公厅在1999年转发了建设部等部委《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和实施要求;(3)建设部在1999年12月发布了《关于在住宅建设中淘汰落后产品的通知》,对技术落后、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产品和部品,实行了强制淘汰。这一系列措施推动了相关部品、材料的技术革新和产品换代。(4)建设部颁布了《商品住宅性能认定管理办法》,及《住宅性能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等配套文件,在全国范围开始试行住宅性能认定制度,引导各地不断提高新建住宅的性能。

但是,多年来,我国推进住宅产业化还大都停留在宏观政策层面,或仅在建造技术方面限制发展、强制推行某项建造技术,而没有针对市场投资主体——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实施住宅产业化方面的激励、奖励措施和税费政策,从而使得长期以来,在推进住宅产业化方面房地产企业积极性普遍不高,导致了住宅产业化相对滞后,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住宅消费需求。

2.2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加速期,建筑产业化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发展仍面临诸多难题。我国目前建设普遍还是以粗放型为主,浪费非常严重,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使用大量传统陈旧的技术;建筑标准化工作滞后,相应部件的通用化程度低;并未充分的发挥新部件以及新材料的优越性,新型建筑结构体系仍然处在摸索的阶段,并未达到工业化的要求;节电、节水、节能等先进的环保技术并未有效的形成和推广使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具体可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新型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市场规模有限。新型建筑工业化装配式住宅仍是一个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化发展。由于规模小、工业化率低,相比较传统作业,新型建筑工业化装配式住宅成本增加是必然。如采用现浇作业,每立方米混凝土成本在1200-1500元之间,而购买预制构件进行吊装,每立方米混凝土成本就可能超过4500元。PC率在30%以内,每平方米住宅建筑新增成本在350元左右;而如果超过60%,则每平方米新增成本就超过650元。但新型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一旦形成规模,成本增幅就会明显下降,并可实现材料部品的循环使用,扩大环保优势。

(2)新型建筑工业化标准滞后。要实现新型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其前提是要实现标准化。近年来,有些地方已制订了《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体系设计规程》《装配整体式住宅混凝土构件制作、施工及质量验收规程》等,基本涵盖多种预制装配式住宅体系设计、施工、构件等方面。但是目前尚未形成国家级的统一完整的标准体系,各地相关标准也有待细化,这制约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大规模发展。

(3)新型建筑工业化机制有待完善。建筑工业化在中国已经走过很多年,从试点探索期到工作推进期,再到全面深化期,新建住宅产业化水平整体质与量都有明显提高,新型结构体系的应用也有一定的发展。目前各地出台了多项纲领性文件,但是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惩罚机制都还不完善,缺乏具体细则,制度层面步伐落后,缺乏有效的推进、监管、激励、约束等机制。

2.3相关政策

2010年3月8日,北京市提出《关于推进本市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指出推进住宅产业化,是建设领域贯彻落实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重要内容,对于实现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和宜居的世界城市目标有重要意义。并给出了2013年住宅产业化项目比例达10%的明确目标。

2010年3月29日,北京市紧跟着颁布了《关于产业化住宅项目实施面积奖励等优惠措施的暂行办法》。在办法中明确指出“项目奖励面积总和不超过实施产业化的各单体规划建筑面积之和的3%”。

2010年7月27日,北京市颁布了《北京市住宅产业化专家委员会管理办法》的通知(京建发[2010]450号)。

2010年9月28日,北京市颁布了关于印发《北京市产业化住宅部品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京建发[2010]556号)。

2010年12月10日,北京市发出关于印发《北京市混凝土结构产业化住宅项目技术管理要点》的通知。

2011年12月30日,《北京市产业化住宅部品评审细则(试行)》出台。

2011年12月30日,北京市发出关于延续执行《关于产业化住宅项目实施面积奖励等优惠措施的暂行办法》的通知,将此办法延续执行至2015年12月31日。

2012年8月20日,关于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推进住宅产业化工作任务的通知(京建发〔2012〕359号)在京发放。

2013年2月6日,出版了装配式剪力墙住宅产业化技术参考手册(第一版)

2013年3月18日,北京市颁布了《关于确认保障性住房实施住宅产业化增量成本的通知》,明确给出了产业化增量成本的参考值。

2014年8月22日,北京市出台《关于在本市保障性住房中实施绿色建筑行动的若干指导意见》,并将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在全国首次提出“装配式装修”的内装工业化要求。

2.4近期新闻

全国政协于2013年11月17日下午在京召开第二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建筑产业化”进行协商座谈。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主持会议。俞正声说,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协商座谈会,大家对推进建筑产业化在节能节水、降低污染、提高效率等方面的重要性形成了共识。要按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要求,制订和完善推进建筑产业化的相关政策法规,积极抓好落实。

政策的变化向来牵动着行业发展的神经,特别是对于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的建筑产业化来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建筑技术处处长叶明表示,自去年年初国务院转发《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后,国家政策层面上对于建筑产业化的关注和执行力度逐渐提升,近半年尤其明显。5月,在沈阳召开的全国住宅产业现代化工作现场交流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就在讲话中指出:“当前,全面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正逢其时”。7月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特别提出要促进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建筑产业化的发展。紧接着9月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中,又将建筑产业化的发展作出了从“推动”到“大力推动”的指示。

2014年11月3日,第一届全国建筑与工程结构工业化建造技术交流会召开。

2014年12月16日,首届“住宅产业化高峰论坛”在苏州吴江成功举办。

相关地方政府及协会组织的论坛较多,其中江浙皖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推行力度相对较强,在此不一一列举。

2.5相关企业

据调查,仅2013年建筑工业化新生企业与传统建筑企业转型发展的便已超过20家,主要以建筑商、开发商、重装设备制造商为主。而其中老牌、资深的建筑工业化企业,则加紧了在全国市场的布局。

预制构件生产企业最具代表性的是远大住工和北京榆构:总部坐落于湖南长沙的远大住工,在1年时间内,便完成了在华东、华北、华中区域的市场布局,截至2014年该公司已在全国已拥有11家绿色建筑制造基地;北京榆构则和万科强强联手,同时拥有自己的设计院“北京预制建筑工程研究院”。燕通、后鲁、城建在北京市保障性住房中参与较多,住总也在拥有住宅产业化最多设计量的北京市住宅设计研究院的有利条件下快速发展。

开发商中万科一直走在了行业的前列,在北京已经获取了政策优势并大量建成了成本住宅。远洋地产则另辟蹊径,直接参与了北京市地方规范《装配式剪力墙结构设计规程》DB11/1003-2013 的编制工作,从技术的高度上掌握了产业化的先机。上海绿地集团则联合标准院共同研发实施了上海绿地“百年宅”项目,该项目由标准院设计,青岛海尔家居等产业化住宅部品优质供应商共同参与搭建,最大的特色在于通过“SI住宅内装修体系”使住宅具备结构耐久性、室内空间灵活性以及填充体可更新性特质,展示了住宅产业化建设中“生产工业化、部品标准化、施工装配化”的核心理念。设计产业化的工作亮点

建筑产业化的内容介绍了这么多,似乎多集中于生产加工领域,与设计关系不大,而实际则不然。整体设计的信息化、具象化,户型设计的模数化,管线综合等其实都和产业化发展息息相关。一方面设计的改良是实现产业化的前提;另一方面,BIM技术的应用等,也在推动着设计流程自身产业化的发展。

3.1流程整体化

传统的设计是基于建筑、结构、水、暖、电、弱电等多专业的独立图纸,而且图纸以平面表达为主,缺乏直观的立体效果。各专业之间如果沟通不到位,就会出现专业间图纸不交圈的现象,同时大量的平面表达没有直观感受,很多错误不能够在平面图纸中被轻易发现,传统设计的弊端在日趋复杂的建筑设计中,已经渐渐显现。然而随着BIM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逐渐实现全专业、全过程的设计一体化,一个实体的三维模型,即使是非专业的人员,也可以很快速的了解设计成果的最终形态和具体构造。

3.2户型模数化

传统设计多基于现浇剪力墙结构,建筑户型设计时,为了实现面积效用的最大化,往往忽视了模数的重要性,如果设计不做任何修改就实行产业化,势必导致预制件种类繁多,生产效率低下。下图通过设计调整,在整体指标不发生重大变化的前提下,将户型进行调整,调整后,预制件的种类大幅减少,预制加工的成本可明显降低,实现产业化生产才能成为可能。

附图4普通户型调整为模块化设计的对比图

3.3功能模块化

整体卫浴是目前市场上已经可以实现的模块化装修,通过功能的模块化,最终可以实现主体结构与装修设计施工的一体化,在主体结构设计阶段统筹完成室内装修设计。

附图5房间标准化后的模块化装修

3.4结构体系多样化

常用预制结构体系的选择:现浇外挂体系PC、PCF(叠合剪力墙)体系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体系、装配整体式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体系、钢框架—支撑结构、钢框架—剪力墙结构。目前国内已经推出或即将推出《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技术规程》JGJ224-2010,《装配式剪力墙结构设计规程》DB11/1003-2013,《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SJG18-2009;《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技术规程》DBJ43/T XX-2013;《福建省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等规范,201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将《预制混凝土墙板工程技术规程》《装配式整体卫生间应用技术规程》《装配式环筋扣合锚接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技术规程》《轻型模块化钢结构组合房屋技术规程》等列入了国家规范编制计划。多体系的结构做法将逐渐发展成熟,并且进一步得到国家规范的有力保障。

3.5 管线综合化

大新复杂项目的管线综合,一直是设计工作中的一个重点。产业化生产,要求所有设备管线必须提前预埋提前加工,传统设计土建先行机电滞后的做法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求。这也反过来要求设计行业必须进行变革,利用BIM技术,实现多专业一体化设计,从而轻松解决管线综合等问题。

附图6在BIM模型下的管线综合设计 产业化推广的成本分析

国家虽然大力提倡住宅产业化,但是受目前产业化比重偏低的影响,整体上采用预制装配还没有经济优势,但是北京市已经率先推出了《关于产业化住宅项目实施面积奖励等优惠措施的暂行办法》给出了“奖励面积总和不超过实施产业化的各单体规划建筑面积之和的3%”的利好政策。根据北京市产业化增量成本的参考值436元/m2,如果能够获得3%的面积奖励,再考虑地价抵扣等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房价超过2.7万元每平米即可实现预制装配与传统现浇的经济平衡。就目前北京市的实际房价来看,五环外的房子也已经大量超过3万元每平米,政府的政策鼓励已经有效的达到了刺激产业化进程的作用。

工期的长短实际上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项目的最终成本,因此了解清楚产业化后的施工工期优劣,也是成本调研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的资料收集来判断,前期的设计周期会比传统的设计周期增加2个月左右,产业化在土建施工部分还没有明显的工期优势,但是在后期精装方面因为前期的充分准备,存在1~3个月的工期精简。但是随着产业化技术的日渐成熟,产业化工人的大量出现,土建阶段的施工周期一定可以大幅缩短,实现更高的效率。

随着预制件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化的增量成本将大幅降低,当达到一定规模以后,其成本必将低于传统的现浇混凝土结构,最终实现产业化的真正意义。人力成本的逐年增高,也给传统施工方式带来的更多的挑战,而建筑产业化的推广,正好可以大幅减少劳动力数量,有效控制人力成本。同时产业化生产带来的工期节约更是传统现浇结构无法比拟。

究院)未来产业化发展趋势

附图7传统现浇施工与产业化项目资源消耗对比图(摘自北京市预制建筑工程研

建筑产业化的优势可圈可点,大多数建筑企业也认同产业化将是建筑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占世界的一半,其中住宅面积约14亿平方米,占70%以上,而我国住宅建造的模式仍属于粗放式,产业化比例不到1%,建筑产业化发展规模极其弱小。目前,我国的建筑产业化实践仍以政府为主导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公益性公共建筑为主,以商品住宅为载体的实践项目仍是凤毛麟角。

人口红利的消失也将为建筑产业化提供现实动力。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建筑业仍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粗放式经营的行业,还在依靠大量的人力来完成施工,不仅建筑质量、进度、成本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更带来了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随着我国人力成本的增长,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建筑业劳动密集型的优势不再,劳动力成本的倒逼、环境和资源的倒逼,终将迫使建筑企业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

循环经济对建筑产业的影响及对策 篇6

【关键词】循环经济  建筑产业  影响  对策

一、循环经济模式的介绍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别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注重经济发展的纵向增长。常常以GDP或者行业经济增长率等形式,直接表示经济水平的提高。往往忽略经济发展过程中,多付出的一系列资源、环境的代价。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则是更为注重经济发展中的横向资源利用效率。常常用单位GDP能耗或者单位产量能耗等数据来表示。其目的是为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尽其所能的利用最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取得经济的增长。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各类资源的循环利用,有效的维持生态系统,保持资源环境的高效率的利用。循环经济模式由于其对于生物与环境间和代际与代价间的平衡所做出的贡献,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产业所借鉴的发展模式。

二、循环经济对建筑产业的影响

建筑产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基础行业,是影响人民物质文化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但是,建筑产业给世界经济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资源消耗。根据相同研究结果显示,人类有史以来从自然界获取的资源超过半数以上直接或间接的被运用于建筑产业。与此同时,建筑产业对于环境的影响力甚至于破环力也是不容忽视的。据统计,由于建筑产业的发展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环境污染,例如:水源污染、扬尘污染、玻璃光污染等就占了40%以上。而由于建筑产业发展所形成的各类型的废弃物,也占人类所产业的废弃物的近半数。

不过,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出现,对于建筑产业来说应该算是一个革命性颠覆。首先,循环经济强调的是资源的重复利用问题。将建筑工程中剩余的各类水资源、钢铁资源、木料等,通过环保再生产的形式,重新加工成可用资源,为建筑产业所利用。其次,在建筑设计的前期也要预见到可能浪费的资源问题,尽可能的以前期方案的形式呈现出来,加以讨论并解决。最后,是对于资源环境保护的问题。循环经济理念可以最大限度的帮助建筑产业的设计者和施工者们考虑到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从建筑产业的源头和具体施工过程中,加以避免。总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建筑行业中的广泛运用,绝对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颠覆和突破。

三、循环经济模式运用于建筑产业的对策

上文,笔者具体分析了循环经济模式对于建筑产业的有利影响。然而,如何让这种有利影响发挥出来,就需要对策的跟进和调整。

(一)促成思维关键的改变

思维是人行动的准绳。要在建筑产业中推广和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就要改变该产业从业人员固有的思想。首先,国家要加强宣传力度,通过课程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形式。告诫建筑产业的从业人员,可循环经济带来的资源的节约效益和由资源节约带来的利润的提高。其实,要加强产业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以正面反面举例的形式,例举出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帮助他们进行观念纠正。

(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当前,我国为了保护环境和有效利用资源,对建筑产业做出了相关法律上的归档。但是,有了法律层面的规定,却没有明确的实施细则和操作指导,对于建筑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意义也就大打折扣了。因此,国家在制定法律的时候,应该附有相应的工艺的改进和实施细则的明确。可以借鉴国外优秀经验,例如:可以对建筑资源的利用率的算法和分级提出一个详细的标准。也可以从法律上推广使用新型材料,新工艺。

(三)引进和发展相关科学技术

纵观我国的建筑产业发展史,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技术上都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科学技术指标并没有完善。因此,笔者认为引进相关科学技术十分重要。比如,我国可以引进日本先进的混凝土构成比例、原材料替代方法等,综合自身的技术特征,加以更好地利用。同时,我国还要加强相关建筑人才的培养。要在高校中开设相关的科目,将建筑产业的新规范,新标准以出面的形式传承和发展下去。科学课程的设置,有利用相关人才的培养,也使得我国的建筑产业技术有了后来居上的资本。

(四)充分利用宏观调控手段

对于建筑产业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推广,仅仅依靠市场的制约是远远不够的。国家可以发挥宏观调控的优势作用,利用“第二只手”的力量,促进建筑产业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利用,政府可以对新型材料使用的建筑工程商,加以税务方面的优惠。或者,以免费推广技术工艺的形式,更好地传承新技术。

四、结束语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建筑产业发展必须推广和应用的。目前为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人员思想还是技术特征等方面都并未成熟。然而,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告诉我们,无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建筑行业中有多么曲折,终将会成为中流砥柱。

参考文献

[1]李超,朱玲,张年国,胡振国.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沈阳现代建筑产业园区规划研究[J].规划师,2011,S1:234-237.

[2]邓寿昌,郦伟,王正平,张学兵.建筑固体废弃物的再生利用与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58-61+65.

[3]张梅芬.循环经济对煤炭产业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路经探讨[J].煤炭技术,2013,10:221-223.

建筑产业 篇7

关键词:构件材料,稳定性,关键环节,技术条件

1 我国建筑(住宅)产业化的历程回顾

回顾我国建筑产业化的进程,可以归纳出两个方向的线路图。

1.1一是,以80年代的板块住宅样式为代表的,体现建筑产业化主要内涵的产业式样;它的退市主要是缺乏新材料、工厂化生产新设备、及适应拼装式建造的工艺和工法。但它体现了建筑产业化的正确方向,应该沿着这个方向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以今天的材料和工业化生产设备和技术,完全可以克服其被迫退市的接口开缝、结冰结露、透风漏水等弊病。

1.2二是近几年出现的,大多标示为引进世界顶尖技术的、各种各样的,或者半成品材料工地浇筑组合,或者内、外功能板材工地拼接等等,虽然高声宣示“建筑产业化新技术、新进程”,但商业气氛大于实质价值,其中很难找到体现建筑产业化属性的新材料、新生产技术和新的施工工法进步。它不代表建筑产业化的方向。

1.3这种不同性能建筑材料,多重复杂工艺组合,非同一材料粘接剂作为封闭材料的组合,不能从根本上克服开缝、结露、漏风、灌水的弊病;很难实现产业化建筑的性能保证与提升。不突破适用体现建筑产业化属性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法基础性的难题, 这种建筑产业化的属性目标很难实现。只有积极研发适用于建筑产业化的新材料、新生产设备、新工法,才是支撑建筑产业化健康发展的实在保障。

图 1 现行的“内浇外挂体系”和“预制整浇体系”

图 2 植纤建筑构件体系产品

图 3 各种节点原浆粘接及物理锁定图示

2 适用建筑产业化的材料研发,是建筑产业化的基础环节

2.1产业化建筑对其材料的属性需求是体系化的,全系结构的材料应该是统一属性的材料制造。我们知道,不同的材料属性在诸多性能上差别万千,诸如伸缩率、吸湿率、硬度等,即使同一类材料由于用途、使用方法不同亦缺乏同协性,如果将这些非同属性的材料构件拼装到具体建筑中,必然出现难以克服的开缝、结露、漏风、灌水的弊病,建筑的基本功能丧失无存,大板房退市的结局将再次重演。

2.2 植物纤维轻钢混凝土建筑体系,完成了全部建筑主体构件的体系化。该体系的全部构件使用同一种材料制造,其伸缩率、吸湿率、硬度、弹性模数等性能同一,从而保证整体建筑具有极好的封闭性、动变协同性

2.3体系包括:承力结构的:轻钢防火保温柱、轻钢防火保温梁;围护结构的:自保温外墙、内墙、楼板、屋面板、保温窗等建筑主体全系构件。见图2

2.4该体系的全部构件,采用同一模数的配合启口,从而保证拼装施工便捷;构件采用大启口方案,扩大构件粘接面面积,增强粘接强度,保证接缝的密闭性能。见图3-(3)

2.5该体系使用与建筑构件同一材料制作的粘接剂,粘接剂凝干后,整个建筑形成一个伸缩率、吸湿率、 硬度、弹性 模数一致的无缝整体。整墙拼组时,除采用原浆饱和粘接外,同时在墙板与梁间用钻尾螺栓进行物理锁定,保证接缝永不开裂,彻底克服了不同材料拼组而出现的开缝、结露、漏风、灌水的弊病。图 3-(1)

2.6 植纤建筑体系中,钢柱由植纤保温防火层包覆,留有与墙板同模数的企口,使用植纤原浆为粘接剂,保证无缝拼接;钢紧固采用铰接方式,拼装便捷,动变柔韧,具有较好的防震性。见图3-(2)

2.7作为建筑产业化的基础保证,植纤建筑体系化的实现了建筑主体全系列材料同一性、建筑主体构件接缝原浆粘接、全体系建筑构件企口统一模数、几个课题,从而根本性的解决了目前建筑产业化中的顽疾。

3 保证和提升产业化建筑的性能,是建筑产业化的本质目标

3.1产业化建筑的性能保证,是通过建筑构件的性能来保证的。在诸多的建筑性能中,这里仅以直接关乎使用者舒适度的建筑节能性为例,对植纤建筑构件热工性能与常用的其他建筑主体构件做一个机关的比较。

3.2由表2可以看出,在产业化建筑的常用材料中,植纤建筑构件在热阻性能上数倍优于其他材料,就与最常用的混凝土预制墙板比较,高出5.6倍,即使混凝土预制墙板外加外保温层,结构热阻 亦在2.0以下, 植纤自保温 外墙热阻 值亦高出 其30% 以上。

3.3我们知道,具体一座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体现,是其综合材料、节点封闭、施工工艺后得到的平均热阻值所体现的效果。比较植纤与混凝土构件,在材料热阻值上相差5.6倍;在节点封闭热阻损失上相差10倍以上。由于植纤构件使用同材料的原浆做粘接剂,永久性的不存在开缝问题,可以忽略热阻损失;而使用非同一材料做粘接剂的,不可避免会出现一定量的开缝,即使前2、3年不出现,后期亦会必然出现,这将大大的降低整个围护结构的平均热阻值,建筑的必备性能降低,不但耗能加大,而且严重的损害使用者的舒适度,成为冬季通风、夏季漏雨的通透房。植纤建筑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保证并提升了产业化建筑的性能。

3.4在建筑集成化程度上,植纤墙体采用预先整墙拼组,大大提高了主体拼装的效力,装墙工序中只需将整墙组与柱做两端螺栓锁定,两道边缝的粘接,即可完成整轴墙的拼装工作,以一轴宽3.6米 * 高3米植纤外墙为例:三人组,20M完成,集成化程度极高,而且接缝数少量小,便于保证密封性。见图4

注 1: 导热系数、结构热阻的比值以植纤自保温外墙的数据比照。

图 4 整墙拼装工序做法

从图4可以看出,植纤集成建筑的工序可以极大程度的保证建筑的整体密封性。首先,在工厂预制的构件编号进入工地,在工地根据图纸要求将墙板与梁组成不同尺寸的整墙组合,存入墙库,拼装时将整墙组调运到位后,锁定柱与梁螺栓解除吊架单轴整墙拼装完毕。接着,一层墙装完,等于圈梁亦安装完成,直接装置L钢卡进行楼板安装;按序进行2层墙体 ?——屋架主体拼装完成。在上述工艺保证下,整个建筑为一无缝整体,这一建筑的热阻性能得到极好的保障,获得极好的平均热阻值,加之材料本身极高热阻性能,取得极高保温隔热效果,节能率高于80%。

3.5植纤建筑体系应用案例:2008年北京局部四层住宅楼工程

4植纤建筑构件广泛应用与混凝土、钢结构建筑,有利于提高集成度建筑性能

4.1植纤建筑构件不但是植纤建该体系的组成部件,亦广泛适用于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可以较大程度上提高建设速度。

4.2以植纤自保温外墙为例:框架施工中只需要将在梁中连接外墙的预埋铁条与钢筋焊接,即可顺利完成植纤自保温外墙的整墙拼装;植纤整墙按照图纸,在工地预组成不同规格的整墙组,装墙施工时,只需将墙组调运到位,锁紧墙与梁的螺栓,解除调运夹具一轴整墙拼装完毕。一轴宽3.6米,高3米外墙,三人组( 吊车司机1人、上、下排螺 栓紧固员 个1人)20M完成。见图6

图 6 植纤自保温外墙与混凝土结构节点图示

图 7 混凝土结构大角包覆图示

4.3纤建筑构件用于混凝土、钢结构建筑,可以保证并提升建筑的各种性能。上述两种目前主流永久建筑,由于主体框架与二次结构配合时,其冷桥包覆、节点密封存在缺陷,在保障和提升建筑的保温隔热、隔音、防火等必保性能上有所欠缺。而植纤建筑构件较好的解决了上述难题。

4.4植纤自保温外墙为例:实现框架建筑外墙无缝全包覆。植纤外墙采用外挂方式,将所有冷桥全部包覆在植纤自保温外墙内,实现冷桥0外露;针对框架结构的大角包覆难题,植纤外墙采用了直角转弯方案,将角柱包覆在保温墙内;植纤自保温外墙具有2.7(m2. k) w结构热阻;隔音系数40d B;燃烧性A极;单颗螺栓的抗剪强度6.4吨的良好性能,加之无缝全包覆的工艺工法,应用于混凝土结构建筑,极好的保证和提升了建筑的保温隔热、隔音、防火性能。见图7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建筑产业 化是近百年来世界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进度不断加快,节能减排日益成为建筑业的硬性属性,积极推进我国建筑产业化已刻不容缓。

建筑产业化的发展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应用科学的方法,辅之以市场的力量,加之行政政策的推动,合力协动才能健康发展。

着力研发应用适用于产业化建筑的材料、工法是建筑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保障,忽略了这个支撑点,一味渲染各种花式概念,必将使建筑产业化偏离正确的方向。产业化建筑不能牺牲建筑的必保性能,保证并提升建筑的性能才是建筑产业化的根本目的,脱离了这个目的,建筑产业化亦失去了意义。

建筑产业集团发展模式探讨 篇8

一、我国建筑产业化发展现状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据统计, 2014 年全社会建筑业的增加值达到约4.4万亿元, 占GDP比重达到7.03%。建筑产业与钢材、木材、水泥、玻璃、五金等40 多个行业相关, 涉及2000 多个品种、30000 多种规格的产品, 对国民经济众多部门具有强大的带动效应和产业关联效应。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必须要走建筑产业化的发展之路。尤其是近年来环境和能源问题、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等问题在国内整个大环境凸显, 种种因素正在倒逼着中国产业化的发展。

因此, 近年来, 我国开始高度重视建筑产业化的发展, 在学习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国情, 积极推进, 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 从2006 年起, 建设部开始培育和发展符合要求的龙头企业,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的试点工作。至今, 全国已经批准成立了59 家住宅产业化基地、11 个住宅产业化试点城市, 320 多个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和960 多个住宅项目获A级性能认定, 600 多个建筑部品、产品获得认证标识。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等, 以此来促进和带动全国建筑产业化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 部品构件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项目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 截至2014 年底全国共有生产企业111 家、生产线281 条, 年生产能力2590 万立方米。2014 年全国共建设1800 万平方米预制装配式建筑, 2015 年建设5000 万平方米预制装配式建筑。

二、产业化企业发展问题分析

建筑产业化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支持, 尤其是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企业在产业化发展进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根据基地企业的分类, 企业发展分为以下几种模式: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设计一体化模式、施工总承包模式、部件部品生产模式以及房地产开发模式。

就目前的发展现状而言, 每种模式都有一些支撑其发展的领军企业。企业在发展中, 除了注重核心业务拓展以外, 都在或通过自身壮大或通过产业联盟不断向上下游延伸, 在发展中都有一定优势, 但是在管理模式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类问题。

(1) 设计一体化模式:在我国, “建筑设计”属于独立的行业, 而在建筑产业化发展中, 对标准化设计与产业链各环节相互配合的要求较高, 设计单位开始注重与工厂、工地的联系, 但是在管理模式上很多企业仍然没有改变, 设计环节虽然前置, 但是生产、运输、施工环节的反馈不明确、不到位, 很容易造成设计产品在生产、运输、安装过程中不配套、不经济、不适用等问题。

(2) 施工总承包模式:此类企业主要发展以施工总承包为龙头的施工代建模式, 一般拥有比较成熟的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 但是在管理中存在“强技术、弱载体”的特点, 过于重视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施工等技术的发展, 而对于市场的开拓则比较依赖于开发单位或者政府调节, 往往存在“有技术, 无项目”的尴尬。

(3) 部件部品生产模式:建筑工业化的实施一般是通过项目中采用工厂加工生产的部品、构件等进行标准化设计、安装, 而且很多部件需要附加在构件上, 产生大量产业链环节之间接口的衔接问题, 这就需要标准化设计、部品生产、建材生产、钢筋加工、配套连接件、安装施工等各类企业一起配合才能完成, 单纯的部品部件生产很难满足市场要求。同时部品构件生产单位也存在地域限制与规模化的矛盾。由于预制化构件重量较大, 不可能像工业化小零件一样进行远距离的运输, 预制化生产的预制化构件只能供应给附近的工业化建筑, 而在计划开发建设工业化建筑时, 必须在旁边建立预制化工厂;而对于预制化构件企业, 如果没有大规模的市场需求, 只为一家企业或者一个楼盘生产构件, 则无法实现规模效应, 面临倒闭危险。

(4) 房地产开发模式:此类模式以房地产开发企业牵头, 具有一定投资动力, 且在发展中带动能力强, 能够有效推动预制装配式建筑快速发展。但前期研发需要进行标准化体系设计、预制构件的试验, 这并不是房地产企业所擅长的内容。同时, 对于设计、生产、施工的现场把控也比较弱, 不能实现对建设全过程的有效整合。

(5) 全产业链模式发展的企业, 一般涵盖科研、设计、生产、施工、装修、运营管理等全产业链的发展, 并不断与上下游企业衔接沟通, 实现全产业链的整合。但此类企业在产业链整合中有时会因为产业、管理模式的不成熟, 存在产业链各节点衔接不畅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各个发展模式的企业所共有的。

通过不同发展模式企业各自问题的分析, 其问题可以归结为企业不能有效地或者没有能力把建筑产品的设计、生产、施工到验收维护各环节等进行融合, 目前我们在设计、构件生产、施工安装的过程中, 各个环节还是以传统的条块分割为主, 缺乏系统的集成, 使产业化住宅的运作难以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

因此, 发展能够有效整合社会化资源, 实现一体化生产经营的综合性建筑产业集团, 成为建筑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建筑产业集团产业发展模式分析

( 一) 建筑产业集团概述

建筑产业集团是一种能承担即建筑生产全部任务 (智力、资金等) 的大型企业集团, 其主要任务是建造建筑产品, 包涵了建筑项目前期策划投资、建筑所需构件的制造、施工及售后服务, 还包括建筑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的综合性建筑生产企业。

在日本住宅产业化发展的30 年间, 住宅产业造就了一大批成功的大企业集团。这些企业既有综合性、一体化生产经营的建筑产业集团, 也有大规模生产某种制品的专业化大企业。由于这些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发展, 使日本的建筑产业呈现出社会化、工业化大生产的高水平、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益、综合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格局。日本的经验证明, 建筑产业集团强大的技术研发成为企业推进建筑产业化的有力保障, 它的投资融资能力有利于产业化项目的开发和组建大规模生产工厂, 它的规划、设计团队有利于标准化建筑的实践与推广, 它的建材部品生产能力保证了集约化和规模生产的效益。

( 二) 建筑产业集团运行模式

建筑产业集团的发展并不是一味地把企业做大、产业链做长, 而是拥有产业链关键环节、整合社会专业化企业, 形成社会化的产业系统, 推动建筑产业化的高效发展。其运行模式如下图所示:

1. 社会化资源整合

形成标准化技术体系, 在发展壮大自身产业的同时, 具备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 能够有效整合全产业链资源, 提供完整、配套、合理、绿色、节能的工业化建筑的整体解决方案。

2. 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

针对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在管理中引入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 以建筑产业集团牵头, 考虑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环境、资源问题, 带动整个建筑产业链条的绿色管理, 在建筑产品从摇篮到再生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中实现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环境影响的目的, 促进整个产业链条的绿色升级。

3. 卓越绩效评价

参考《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以领导作用 (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 驱动, 促进资源整合、过程改进、形成卓越经营结果, 并以测量、分析和改进, 搜集数据、信息资料, 进一步改进管理系统, 进而不断优化组织运行过程, 创取卓越的结果。通过在建筑产业系统中引入卓越绩效评价, 不断改进全产业链运行效果, 优化建筑产业集团运行模式。

4.I-EPC建设模式

I-EPC即Investing-Engineering, Procurement and Construction, 指发展以投资为引领的工程总承包模式。建筑产业集团应具备投资开发能力, 并在工程建设中, 以投资为动力, 实施设计、生产、采购、施工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建设管理。成立专业、协作化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工程总承包队伍, 在投资开发、研发设计、构件生产、设备采购、施工装配、运营管理等环节实行一体化的企业运营管理模式。向消费者提供完整的建筑产品。

四、天津住宅集团践行产业发展模式, 打造建筑产业集团实践

近年来, 天津住宅集团坚持建筑产业化发展战略, 依托全产业链优势, 实施产业发展模式, 打造了综合性较强的建筑产业集团, 其做法和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 创新“七化”技术体系, 打造全产业链发展的建筑产业集团

天津住宅集团以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为指导, 培育了集土地整理、科研、设计、房地产开发、构配件生产、新型建材与住宅部品制造、建筑施工、装饰装修、节能与环境检测、房屋销售、物业运营管理于一体, 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的完整产业链, 并在住房城乡建设部提出的建筑设计标准化、部品部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土建装修一体化、全过程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上, 结合发展方向与发展环境, 创新提出了设备设施集成化、建筑与环境和谐化, 形成了天津住宅集团独具特色的“七化”标准, 使之贯穿于全产业链, 并依托天津市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单位优势, 实现一体化的绿色管理模式, 创造性地打造出一条绿色建筑的流水生产线, 完善了建筑产业集团产业发展模式。

同时, 天津住宅集团在管理中引入卓越绩效评价方法, 实施PDCA循环优化管理, 在项目实施中不断改进产业链的运行效果, 并于2015 年荣获首届天津质量奖。

( 二) 发展两个“三化”核心, 引领成熟适用产业技术体系的集成

天津住宅集团在推动产业发展模式, 打造建筑产业集团过程中坚持两个“三化”核心:一是以“标准化、工业化、集成化”为核心, 建设技术集成平台, 推动技术体系的研发应用;二是以“结构工业化、内外装工业化、设备设施集成化”为核心, 形成成熟适用技术体系集成, 推动全产业链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模式。

以成熟适用技术体系为支撑, 研发了以标准化模数协调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化结构技术体系、全装修设计一体化技术体系、设备设施集成技术体系以及以BIM技术为载体的现代化管理技术体系的技术集成, 取得200 多项科研成果, 提高了核心竞争力。

( 三) 规范标准先行, 健立全产业链发展的标准化体系

天津住宅集团根据产业化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要求, 针对每个产业链节点制定标准制度, 同时积极参与地方、行业、国家等各级标准的制定, 形成了完备的贯穿建筑产业化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纵横向标准化体系。

横向上, 通过不断总结创新, 完成企业标准《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绿色施工管理制度》、《精装修工程节点构造标准图集》等以及各类企业产品标准的制定, 形成企业内部涵盖设计、开发、生产、采购、施工、装修、物业等产业链全过程的标准体系。

纵向上, 不断主导或参与地方、行业、国家等各级标准的制定, 目前在建筑产业化方面参与编制了《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构件制作及质量验收规程》、《天津市装配式剪力墙结构设计标准》等7 项国家标准、2 项行业标准以及5 项地方标准。

( 四) 成果推广应用, 打造绿色建筑示范工程

2015 年4 月, 天津住宅集团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生产基地投产运营, 生产线设计年产能30 万m3, 可满足200 万m2/ 年的节能建筑要求。在此基础上, 为进一步推动建筑产业化发展, 率先在集团自有开发建设的保障房项目中, 启动天津市预制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建设, 包括天津市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房双青新家园13 号地、20 号地、1 号地以及一号民心工程西于庄棚户区改造和苑安置房的公建停车楼项目, 共计36.6 万平方米, 所建示范项目中, 预制装配率最高将达到80%, 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天津住宅集团从自身实际出发创新的产业发展模式, 能够实现一条龙式的服务, 与单一产业的企业相比, 更能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有效衔接, 在提升品质、降低成本、缩短工期、优化环境等方面具有单一产业企业不可比拟的优势和特点, 对推动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具有明显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五、保障措施

( 一) 理念推广

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交流活动, 普及建筑产业化发展、建筑产业集团的专业内容, 提高企业、消费者对建筑产业化发展的认识, 培育以产业化为手段的绿色建筑的消费理念。

( 二) 政策引导

1. 出台相应的财政金融政策和相关产业政策来促进建筑产业化的发展;

2. 积极引导产业的技术体系研发、标准体系建立, 确立目标计划, 并有针对性地实施;

3. 建立奖励机制, 使房地产开发商和购房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提高;

4. 调整市场准入制度, 强化监管工作, 规范市场运行秩序。

( 三) 龙头企业转型升级

鼓励龙头企业向建筑产业集团转型升级, 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完善。鼓励以大型房地产开发、建筑设计、建筑施工、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建立产业联盟, 形成集建筑设计、部品部件生产、装配施工、装饰装修等为一体的产业链条, 实现上下游企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 四) 培育市场化的专业公司

不同企业拥有不同的优势, 建筑产业化发展中可结合不同的产业优势, 共同开发市场, 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因此, 在打造大型建筑产业集团的同时, 还需要培育建筑开发领域市场化的专业公司。包括:专业的开发、设计、生产、安装施工、物流、技术服务等企业, 提供专业化的产品、服务。

此外, 促进适合预制构件安装运输的建筑机械设备租赁市场发展, 形成专业化的机械设备租赁平台。

( 五) 人才支撑

国家可以统筹建筑业资格考试的条件, 将建筑产业现代化新技术人员纳入到资格考试中, 打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提高工业化人才的选拔层次。

对建筑业企业来说, 要制定一定的补助政策, 以帮助其更多地引进或培育高层次人才。同时, 通过普及性培训、专业业务培训、岗位培训等措施, 提升工程参与人员的综合素质, 更好地培养新型复合型技术人员。

加强校企联合办学, 在各高校加设工业化研究的相关课程, 能够聘请相关专业人才到高校授课, 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和深入学习建筑工业化知识, 增强对建筑工业化的兴趣, 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仇保兴.关于装配式住宅发展的思考[J].住宅产业.2014 (02-03) :10-16

[2]王莉莉.中国住宅产业化转型升级的新模式[J].城市住宅.2014 (05) :37-40

[3]仇保兴.联合起来实现住宅产业化跨越式发展[J].住宅产业.2014 (08) :10-13

[4]王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汇集力量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J].住宅产业, 2015, 10

[5]宋兵.建筑“工业化与绿色化”解决方案[J].住宅产业, 2015, 10

[6]贺灵童, 陈艳.建筑工业化的现在与未来[J].工程质量, 2013, 2

[7]谢其盛.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建筑机械化, 2014 (12)

[8]李滨.我国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 2014 (7)

[9]李传坤.制约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及应对措施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 2014

[10]李晓明.现代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发展简述[J].住宅产业, 2015 (8)

建筑产业 篇9

1 建筑产业现代化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以技术集成型的规模化生产取代劳动密集型的手工生产方式, 以工业化制品现场装配取代现场湿润作业施工模式, 实现住宅部品部件生产的工业化、施工现场装配化的绿色建造。建筑产业现代化可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减少原材料和能源消耗, 降低建筑工程成本, 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实现工业化, 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区域性产业基础逐步完善之后, 系统整合建筑业上下游企业资源, 实现分工协作的社会化大生产管理活动。建筑产业化不仅包括住宅, 也涵盖公共建筑;针对不同的建筑类型与特点, 产业化技术路线也非一成不变。建筑产业化为科研、开发、设计、生产、产品、施工等各单位合作、共赢, 提供了新的、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图1) 。

住宅产业化是以开发建设单位为实施主体, 整合设计、施工、设备、装修等专业资源, 形成住宅产业的创新联盟, 持续推进住宅设计标准化、产品工厂化、施工装配化、设备集成化、装修一体化的建造方式, 实现“四节一环保”的产业化目标。住建部一直倡导实施住宅产业化工作, 在推进建筑产业化技术研究和交流的基础上, 组织标准规范的编制修订工作, 同时陆续建成一批住宅产业化示范基础工程, 包括住宅开发、施工安装、结构构件、住宅部品等相关产业链企业, 为推动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广泛实施奠定基础, 并为建筑施工单位实现新型建筑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2 新型建筑工业化

建筑工业化是运用最新生产技术及管理手段, 采取设计施工一体化生产方式, 通过模数化、标准化设计, 工厂化生产, 实现建筑构部件的通用化和现场施工的装配化、机械化, 尽量减少施工现场工作量、湿作业和人力物料消耗, 达到高效建造节能环保的目的。

新型建筑工业化则是以施工总承包单位为实施主体, 围绕主体结构建造过程进行优化配置资源, 改变传统施工方式, 采用机械化、工厂化、装配化的精细建造方式, 节能环保, 减少施工现场劳动力, 提高建筑质量, 实现建筑施工的质量好、工期短、成本低、安全事故少及环境保护的目标。其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如图2所示。

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建筑生产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 对转变行业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是建筑业现代化的必然途径和发展方向。

3 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1 适应建筑市场空间和发展速度

“十二五”期间, 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每年600万套, 3.6亿m2, 其中若有30%采用装配式建筑, 年产值将超过2千亿。2013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提到, 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 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这3亿人口中, 每年逾6亿m2的保障性住房, 若其中30%采用装配式建筑, 年产值将近4千亿。

与此同时, 全国各地建设主管部门通过出台住宅产业化鼓励政策, 例如, 保障性住房能够采用装配式的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 商品住宅补贴开发部容积率提高3%, 建筑产业园成为政府招商引资的重点, 土地挂牌出让须采用装配式建筑等激励措施, 推进产业化试点和示范工程建设。

我国每年城市新建住宅约15亿m2, 到2020年10%的新建住宅采用装配式, 则每年有1.5亿m2, 年产值将超过3千亿。目前每年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不足2000万m2, 估计装配式建筑每年将增加2000万m2, 新增产值超过400亿元, 按照一个大型预制厂可满足50~100万m2建设需求来估算, 每年全国需要新增大、中型预制构件厂20~40个, 到2020年, 预制装配建筑产业年建筑面积过亿m2, 年产值将超过两千亿。据初步调查统计, 全国近两年的建设量大约在1 300 m2左右。2014年全国计划建设量预计在2 500 m2左右 (表1) 。

m2

3.2 有效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传统的现浇或砌体结构建造方式需要大量的模板、脚手架, 现场湿润作业过程中木材、钢材、水泥、水消耗量巨大且浪费严重, 能源消耗量大。而工业化生产的构件在工厂集中生产, 生产用水和模板可以循环利用, 能大量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 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工业化的建造方式还可将大部分湿作业转入工厂, 有效地减少有害气体及污水排放, 减少施工粉尘及噪声污染, 降低固体垃圾的排放, 大大减少了施工扰民的现象, 有利于环境保护;此外, 工业化建造方式能提供高品质、高耐久性、节能环保的建筑产品, 解决长期以来建筑业存在的许多质量问题;工业化建造工期一般可缩短20%左右, 较短的建造周期可以提升开发商建设期的抗风险能力, 并提高投资资金的周转率, 改善财务状况, 提升盈利水平。

3.3 有效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

建筑产业化是国家战略转型中迫切需解决的问题。建筑业具有能耗高、劳动力密集、安全事故易发等特点。众所周知, 能耗高所对应的就是排污大。

2013年中国人均排放二氧化碳7.2 t, 超过欧盟的6.8 t。按照总量计算, 中国的碳排放已超过欧盟和美国的总和。2013年, 人类碳排放量达360亿t, 其中, 排名前5位的国家分别为中国29%, 美国15%, 欧盟10%, 印度7.1%, 俄罗斯5.3% (图3) 。此外, 我国建筑垃圾排放量达到4亿t, 建筑垃圾占我国垃圾总量的40%, 居世界首位。我国建筑垃圾排放强度高, 回收率却极低 (图4) , 这些都与人民大众所期望的提高生活环境所不符。

3.4 改善施工作业环境, 降低劳动强度

中国社会老龄化日趋严重, 人口红利正在减少, 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 (图5) , 若建筑行业能够产业化, 势必会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生产机械化与管理信息化, 将会大大减少劳动力所需数量, 缓解社会老龄化。

综上所述, 建筑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利国利民, 可以实现多方共赢, 具有良好的综合社会经济效益, 是中国建筑工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意义重大且非常必要。

4 对当前我国建筑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4.1 对我国建筑产业化发展历程的思考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 国务院针对建筑业就发布了《关于加强和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决定》。当时主要是从建筑业转变生产方式和角度提出的要求, 学习和照搬前苏联的建造模式。1999年8月20日, 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1999]72号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 《意见》分为: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加强基础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 建立住宅技术保障体系;积极开发和推广新材料、新技术, 完善住宅的建筑和部品体系;健全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加强领导, 认真组织实施等6部分, 主要是为提高住宅建造质量、促进住宅建设技术进步的角度提出的要求, 主旨不是建筑产业化。2013年全国政协第二次双周协商会提出“发展建筑产业化”的建议, 2013年底, 全国建设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要求。因此, 现在所提的建筑产业化和20世纪50年代所提的建筑产业化的含义是大不相同的。

4.2 对现阶段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面临困难的思考

现阶段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面临着研发应用基础薄弱, 国家行业规程不健全, 完全配套的产业链尚未形成, 预制件生产能力有限, 设计、施工人员对相应技术不熟悉等难题, 此外造价较现浇混凝土结构高, 甚至接近钢结构的造价成本也是需要破解的难题之一。

另外, 从现浇到装配式需要有个过渡, 不能片面强调装配率越高越好, 应先在保证结构安全可靠的基础上, 考虑水电、暖通的集成, 然后提高装配率, 不可只盯着装配率不放, 应遵循市场规律, 不能盲目用行政化手段推进。要培养龙头企业, 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应推进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创新, 重点推进工程总承包模式;激励企业技术创新, 建立企业自主的技术体系和工法。

5 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 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5.1 集中研发力量, 加大研发投入, 进一步促进产业化进程

大力开展装配式住宅结构体系、快速钢结构建造体系、轻质装配式墙板、装配式箱式房等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研发。加强培育专业化装配式建筑工程设计研究机构, 进一步促进专有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进程。建立并完善模数协调的工业化技术标准体系, 编制标准化部品目录, 积极研发相配套的软件系统平台, 争取尽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建筑工业化体系。

5.2 打造企业差异化竞争力, 提升建筑工业化水平

应深入推进对高端住宅、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绿色产品线的模块化研发工作;深入推进产品线标准化研究工作;深入推进将研究成果固化为专有数据库和标准化工作。积极推动住宅产业化相关研究工作, 积极推广装配式住宅建设, 切实做到通过技术进步提高产品品质和生产经营效率, 打造企业差异化竞争力, 提升建筑工业化水平。

5.3 提升传统建造方式

逐步升级传统的建造方式, 降低施工现场工作量、湿作业和人力物料消耗。加强大型智能顶升模架、工具化大型模板、工具化脚手架、预拌砂浆、施工现场小型机械设备、工具化施工现场临建、钢筋集中加工、配送、预制叠合楼板、预制楼梯、预制阳台或预制墙板、数字化测量和检验技术等技术的研究、推广应用和标准化工作。

5.4 形成布局合理的规模化生产能力

充分利用好国内建筑工业化大发展的良好机遇, 充分利用好地方政府对建筑工业化的土地及税收方面的扶植政策, 抓住时机, 整合资源, 尽快建设一批有规模、高技术的现代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企业。

6 结束语

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时代,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迫切需要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建筑产业化是我国建筑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不仅可以有效实施“四节一环保”的节能减排目标, 还可以实现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保证施工安全、缩短建设周期等工程管理目标。

摘要:新型建筑工业化是以施工总承包单位为实施主体, 围绕主体结构建造过程进行优化配置资源, 改变传统施工方式, 采用机械化、工厂化、装配化的精细建造方式, 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建筑生产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 对转变行业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是建筑业现代化的必然途径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建筑产业现代化,装配式,节能,减排

参考文献

[1]杨嗣信, 侯君伟.实现住宅产业化要“四化”并举[J].建筑技术, 2013, 44 (2) :102-104.

[2]蒋勤俭.中国建筑产业化发展研究报告[J].混凝土世界, 2014 (7) :10-20.

[3]蒋彦涛, 白洪源.钢结构住宅技术体系研究及其产业化道路[J].建筑技术, 2011, 42 (6) :542-545.

发达国家建筑产业化 篇10

1. 美国

美国的住宅产业化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得到迅速发展, 并渗透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 住宅及其产品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程度很高, 主要表现在:独木式住宅、钢结构住宅在工厂里生产, 在施工现场组装, 基本实现了干作业, 达到了标准化、通用化;用于室内外装修的材料和设备、设施种类丰富, 用户可以从超市买到各种建材, 非专业的消费者可以按照说明书自己组装房屋。

美国由于地广人稀, 在住宅建设上, 以低层木结构装配式住宅为主, 注重住宅的舒适性、多样化、个性化。在美国, 住宅部品和构件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很高, 居民可以根据住宅供应商提供的产品目录, 进行菜单式住宅形式选择、委托专业承包商建设, 建造速度快、质量高、性能好。除了注重质量, 美国非常重视住宅产业的科技创新与环保。美国航天署正把太空船中心先进环境技术——如水的循环、净化利用、太阳能电池等逐步开发成民用品以推广到住宅产业中。美国政府还提出了新的住宅开发战略:“高明的增长, 高明的选择”, 要求住宅保持持续的增长, 同时提供市场可供充分选择的住宅。

2. 法国

法国是世界上推行建筑产业化最早的国家之一。简单概括, 法国的建筑产业化的发展经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数量”为目标的住宅产业化形成阶段。二战对法国住宅房屋造成极大破坏, 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住宅工业化生产, 以成片住宅新区建设的方式大量建造住宅, 这个阶段被称为“数量时代”。第二阶段是以“高性能”为目标的住宅产业化成熟阶段。20世纪70年代, 法国住房短缺问题得以缓解,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原来住宅的问题暴露出来, 于是住宅产业化的重点逐渐从“量”转移到“质”上来, 既全面提高住宅的性能 (High Quality, 即高品质) , 住宅产业化迈入成熟阶段。第三阶段是以“高品质环保”为目标的住宅产业化高级阶段。20世纪90年代开始, 为了缓解“全球温室效应”问题, 欧盟率先提出城市和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住宅产业化发展的重点开始转向节能、减排, 即逐渐降低住宅的能源消耗、水消耗、材料消耗,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实现可持续发展, 由此法国的住宅产业化进入了“环保”的高级阶段。

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 法国的建筑产业化体系已经由住宅向学校、办公楼、医院、体育及俱乐部等公共建筑发展。

3. 瑞典

瑞典的建筑工业化从1950年开始, 是世界上工业化住宅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首先由民间企业开发了大型混凝土预制板的工业化体系, 然后大力发展以通用部品为基础的通用体系。目前瑞典的新建住宅中, 采用通用部品的住宅占80%以上。

瑞典工业标准 (SIS) 规定了建筑部品的规格。这一标准是在10多年的时间里逐步制定的, 包括了“浴室设备配管”标准、“主体结构平面尺寸”和“楼梯”标准、“公寓式住宅竖向尺寸”及“隔断墙”标准、“窗扇、窗框”标准、“模数协调基本原则”、“厨房水槽”标准等完善的标准使得通用体系得到较快的发展。

瑞典政府一直重视标准化工作。按照瑞典1967年制定的《住宅标准法》, 只要使用按照瑞典国家标准和建筑标准协会的建筑标准制造的建筑材料和部品来建造住宅, 该住宅的建造就能获得政府的贷款。

4. 日本

日本是世界上率先在工厂里生产住宅的国家, 早在1968年“住宅产业”一词就在日本出现。日本政府推动住宅产业化重点做了两个方面的引导:一是从政策上引导, 从调整产业结构角度提出发展设想;二是从生产方式上引导, 重点放在住宅产业工业化和技术方面, 建立了“会计体系生产技术开发补助金制度”和“住宅生产工业化促进补贴制度”。日本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住宅产业集团的发展, 日本在其住宅产业化发展的三十几年中, 造就了一大批的住宅产业化集团, 住宅产业化集团的出现使日本的住宅产业化生产呈现社会化、工业化和规模化, 推动了日本产业现代化的进程。

标准化是推进住宅产业化的基础。1969年, 日本制定了《推动住宅产业标准化五年计划》, 开展材料、设备、制品标准、住宅性能标准、结构安全标准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 依靠各有关协会加强住宅产品的标准化工作, 并对房间、建筑部件、设备等尺寸提出了建议。分别制定了“住宅性能标准”“住宅性能测定方法和住宅性能等级标准”以及“施工机具标准”“设计方法标准”等。目前日本各类住宅部件 (构配件、制品设备) 工业化、社会化生产的产品标准十分齐全, 占标准总数的80%以上, 部件尺寸和功能标准都已成体系。

高水平、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益、综合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工业化大生产是日本住宅产业化的特点。

5.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皇家建筑师协会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提出快速组装预制住宅, 并进行了深入研究, 但其研究结论是澳大利亚住宅建筑市场不成熟, 不适宜推进住宅产业化。

近年来, 随着高应力、轻质量冷成型结构钢在技术上取得突破, 澳大利亚建筑师的梦想成真。用于制作钢构架的钢材具有如下优点:能承受高应力, 占具有相同承载力的木材重量的1/3, 在免大修的情况下可以使用75年。

澳大利亚在住宅施工技术方面取得另一个重大突破是速成墙。速成墙是一种中间挖空的板材, 在工厂里预制, 其主要成分为石膏板、玻璃纤维和水密聚酯材料。速成墙可以一次性组装成建筑的整堵墙, 也可以裁剪成任何长度和高度的组合件。速成墙中间孔洞灌注混凝土, 可使其具有很好的防火性能、阻隔性能和较强的承载能力。

发达国家的建筑产业化技术发端于工业革命, 二战后大规模创立和推广。20世纪70年代后, 欧美各国基于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及特点, 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与方式, 并形成一个技术含量高、产业体系完整、产业规模庞大以及产业价值高的现代化新型产业。在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 建筑产业化技术的发展呈现一些相似的地方。

一是向长寿命居住和绿色住宅产业现代化方向发展。由于全人类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追求, 促使人们探索从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环保等方面综合统筹建造更“绿色”的住宅, 而“长寿命居住”是最大的“绿色住宅”。

二是从闭锁体系向开放体系发展。西方国家预制混凝土结构发展的开放体系, 致力于发展标准化的功能块、设计上统一模数, 这样易于统一又富于变化, 方便生产和施工, 也给设计更大的自由。

三是从湿体系向干体系发展。现在广泛采用现浇和预制装配相结合的湿体系 (wet system) 又称法国式。其标准较低, 所需劳力较多, 接头部分大都采用现浇混凝土, 但防渗性能好。干体系 (dry system) 又称瑞典式, 其标准较高, 接头部分大都不用现浇混凝土, 但防渗性能较差。

四是向结构预制和内装系统化集成发展。住宅产业化既是主体结构的工业化也是内装修部品的工业化, 两者相辅相成, 互为依托, 片面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均是错误的。

五是更加强调信息化的管理。通过BIM信息化技术搭建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咨询、规划、设计、建造和管理各个环节中的信息交换平台, 实现全产业链的信息平台支持, 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 是实现住宅全生命周期和质量责任可追溯管理的重要手段。

六是更加与保障性基本住房需求建设结合。欧洲和日本的集合住宅, 新加坡的租屋, 我国香港的公屋均是装配式技术的主要实践对象。

上一篇:口腔医务人员下一篇:高校年轻英语教师